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述旨 广陵后学 陈治道 校定 △三种修行渐次第二十六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虗妄乱想。 三渐次功夫,直到等觉地位,皆此法门修入。十二颠倒,即动欲等。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五辛为助,淫杀为正,缘断则违。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至)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段食,谓食之有分段者,又谓之抟食,人食也。触食者,鬼神食也,但歆其气而饱。思食者,禅天食也,思之即饱。识食者,识天食也,但以识想五辛。楞伽云:葱、蒜、韭、薤、兴渠,四在中国,一在外国。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至)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淫如毒蛇、怨贼者,以其能害法身、杀慧命故。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淫欲相袭,偷劫相负,无由禁遏。故禁戒成就,二业永无。 云何现业如是清净(至)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流则分湛合尘,不流则旋元无偶,遂能反六用之扰,复一真之湛。无生法忍,谓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离诸情垢,无作无愿,安住是道,名之为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三、增进:一、断;辛二、断淫;三、不缘尘故业净性明乃可发行升进圣位。 △增历圣位第二十七 五十七位各随行相立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至)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地,谓地步。言到此地步,入圣有基。所以不能优入圣域者,只抂执心上。执者,守而不化之称。一味干慧,不如无智无得之为妙。坐忘论云:慧而不用,寔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所以一味干慧品,为人位之初心。要知干慧之与金刚干慧,初无两心。温陵之说,近为江左太冲殷公所驳,良有至理。下文云: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犹云适得吾体也,非等觉后心也。故甞拟之炼金三增进中,如金杂沙矿,销之使尽,只有一味金体。从此加以盐矾,转转明净,即信住行向等心也。如是鑛尽,即为真金,不复重为鑛矣。到此始见十分精莹本体,故云始获金刚心,中干慧初地。谓始终洞彻,因果圆成。如经云:等觉圆明是已。金刚干慧,与前初心,只是一心的,非等觉后心也。 △十信心 予按:十信心即一心也,但重重入妙耳,非有等级之相悬,可以循序而渐进者。 △一信心住 夫圣位以信为初,因纯真无妄之谓信,又相应之谓信。必先审中中圆妙之道,以纯真无妄之心体而行之,使心法相应,然后圣域可造也。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欲尽干枯,根境不偶,执心虗明,直到干慧地步,犹在凡地,未便与如来法流水接。更当审中中道,于如来萨婆海中中流而入。中流,谓不落边际也。如是则圆妙开敷,从真妙圆之中,不立所明,便所发者,皆是真妙。如是则心法相应,而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中之道,纯真无妄,故名信心住。余皆由此增进,更无别法。但随位依真如性,净治惑习,单复磨炼,使纤尘不立,即登妙觉矣。 予按十信法门,皆依性而不依慧,此慧而不用也。然慧在性中,所以审中中道者,更是何物? △二念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心真而明,则一切圆通,而阴等不碍,故能洞照宿习,忆念无遗。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超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通性,既纯既真,则妄习皆化,惟一精明而进乎真净,行无杂揉,故名精进。 △四慧心住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五定心住 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觉明保持,即护法心也。十方如来气分交接,是它来向我;今回佛慈光,向佛安住,是我去向他,故有双镜之喻。 △九戒心住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佛之心光也。既密回于我,则佛之常凝无上妙净,我得之矣。此皆无作妙用,复何为哉。故曰安住无为。无为故无得,无得又何失。名戒心住戒,则有常自修省之意。即此无为无作,有何修省。故戒心自此而住。 △十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戒心住故,住戒自在,对境无动,涉事无染,又何适而不可?故游行十方,而所去随愿,随愿满足,则无复有愿矣,故愿心住。 温陵曰:修行之初,必杜绝爱欲,使心性虗明,然后能入法流,开妙圆性。真性明圆,细习乃现,遂发行治之,使纯智无习。又持之以定,使湛寂发光,深入于道,护持不失,斯能回佛慈光,获佛净戒,涉尘不染,所去随愿。此十信之序也。 △十住 从信趋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名之为住。 △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至)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真方便,妙慧也。十心,十信心也。十心顿发,圆成一心,住佛智地,名发心住。温陵曰:圣位以十信为初因,以十住、十行、十愿、十地为渐次,而终于等妙,皆相蹑而设。欲令行人从信趋入,而住佛智地,依智起行,济行以愿,由是超三贤,入十圣,登等妙,此修证之序也。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至)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中发明,内外精莹,故有琉璃含金之喻。履是妙心,以为真基,名曰治地。如筑室者,必须治地,乃可兴作。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治成,内外精莹,一涉所知,无不明了,任运游行,得无留碍。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至)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妙行密契,则妙理冥感,将生佛家,为法王族。中阴以喻冥感之理,亡者现阴已谢,后阴未生,此人自求父母,入其胎中,斯则阴信冥通,生为佛种之喻。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至)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曰:如中阴身。曰:如胎已成。曰:表以成人。可见皆是譬喻。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滋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然皆譬喻之辞。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大国王(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大国王太子则分委国事,刹利诸王世子将付国位,则取大海水以灌其顶。温陵曰:发心者必治地,治地乃修行,修行然后生如来家,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此十住始终之序也。 予按十住但随方便立名,于干慧中似有增进,然皆无作功,同长养圣胎,俟其自在成就而已。 △十行 既依普智住佛所住,遂能繁兴妙行,自利利它,十行皆以度为体。 △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化身周遍,竪遍三世,横满十方,无穷尽也。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于法不了曰痴,于行纷错曰乱。今能一合于法,得无差误?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羣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种种法门事理无碍,互见随应圆融自在。可谓,善现! △七无着行 如是乃至十方虗空(至)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尘中现刹,名现界。不坏尘相,名现尘。此由善现行中,克扩圆融也。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所现,皆是般若,德性无作,妙力自在,成就第一波罗蜜。金刚经指般若言。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总括前行,无非真性,本然妙用,相虽万殊,体为一真,故名真实。如是十行,乃至后位,不离前法,而皆相蹑。要使行人,随位增进,开扩性觉,净治惑障,而成熟佛果也。 △十回向 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此须济以悲愿,应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使真俗圆融,智悲不二,进修妙行,至此极矣。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至)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神通满足,成佛事已,当修回向之行。谓回无为心,向涅盘路也。葢以回向之行,悲愿最深,然职在度生,而见有众生可度,即涉有为。金刚经所谓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故须除灭度相,不见有众生得灭度者,方为妙也。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一切虗空境界也。远离诸离,谓离远离,幻亦复远离也。得无所离,则除诸幻而证不坏矣。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无坏不坏,无离不离,乃湛然齐佛。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前觉等一切,则真如体也。此地至一切,则真如界遍也。 △五无尽藏功德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𦊱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真界真体,二俱圆遍,故涉入无碍,任运发挥,德用无尽。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至)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既同,性何殊别?故各各有清净善根,依用发挥,皆可成佛。 △七随顺等观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至)等观众生一切众生回向。 真性圆融,周遍法界,故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我善既成,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得无遗失,无有高下,各随顺等观。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二无所着,不即不离,乃真真如地。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德性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初证德性以为齐,佛以为如,佛以为至。一切处皆存量见,则法界性未离有量。及乎德性圆成,可超三贤,入十圣矣。 △四加行 三贤位极,当于此际加功行,即入圣位。然前云无作功用,到此复有何功行可加?此但优柔厌饫,使自得之而已。加行乃不加之加,无功之行。温陵谓复加功行,以求正证,还有商量。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至)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心,指上干慧及信、住、行、向各十,为四十一心。 △一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至)欲燃其木名为暖地。 佛之正觉,不见一人可度,不见少法可得,以此为心,可谓心与佛齐,觉成佛觉矣,然犹未敢以为证、以为得也。此时犹如钻火,欲出未出,将燃其木,但不知火何时而出,木何时而燃,但养此温暖以俟火出,名为暖地。儒书中程子曰:到此地位,功夫犹难,大段着方不得。此颜子所以有末由之叹也。 △二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以佛觉为己心,此以己心成佛行。若依非依,言无所执着也。因果未融,心迹尚滞,然已到顶地矣。顶地之上,即是虗空。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己心佛觉,融为一体,故曰二同。因果两忘,二边不立,故曰中道。而此中道果觉,将证未证,如忍事人,已证则出,未证尚怀,非怀非出,作何情思?曰暖,曰顶,曰忍,可谓善名状矣。 △四世第一地 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前谓二同则已落数量,见有中道则犹分迷觉,此俱泯灭而名亦不立,脱世情量超于三贤,故名世第一地。 △十地 △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至)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由前四十一心,加行妙圆,则如来妙觉,可庆圆成矣,故地名欢喜。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性入同,不见有异也。同性亦灭,不见有同也。见同见异,皆是情垢。此同尚不有,何况有异。故地名离垢。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故名焰慧。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前异性入同,同性亦灭,犹有能至之境。此为焰慧烁绝,永无边彻,一切异同所不能至,故地名难胜。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同异不至,则真如之性,明露现前。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远行则不见涯际,真如无际,现前则局,尽际乃远耳。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一真常凝,故地名不动。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至)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结前显后也。自初发信,至超贤入圣,皆修习之事。而此位已超八地,无功用道,悲智并圆,则修习之功,终毕于此。故此九地,名修习位,以结十地之因。次后乃十地之果。 △十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十地果满,智悲功圆,无复自利,纯是利他,故大悲之阴充满法界,无心无缘而应彼心缘,施行利润而本寂无作,称合如来大寂灭海,故云覆涅盘海。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十地菩萨,混俗利生,与如来同,而所趋顺逆,与如来异。盖如来逆生死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涅盘流,入趋妙觉。但已入觉际,则与佛无间矣。入交,谓觉际相交也。以其顺流,故名等觉。等觉,言与佛等也。若逆流而出,妙同万物,则名妙觉矣。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至)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不特一味干慧而已。一味干慧,但是初因,加以四十一心,妙圆加行,𣷉养纯熟,至于等觉地位,方能尽此干慧之量,故云始获初心,乃因之果也。盖初之干慧,譬之蓄火,此则焰慧炽然,充满大千,然后能尽火之量,到此始得元初一点蓄火之力。经意似是如此,故环师诸说,皆在所简。 或问:四十四心皆不言慧者何?曰:戒、定与慧,佛之三无漏学也。四十四心之中,审中中道者非慧邪?有时发光发焰者非慧邪?但慧而不用,实智若愚耳。又干慧即般若,舍是则入圣无繇矣。不用者,韬光不露,乃养道之方也。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复即重义,十二恐宜当作十四,信住行地回向皆十也。四即加行,吴兴以二为干慧等觉,而遗十回向,予意未妥。 又按:温陵重历诸位之说,窃有疑焉。道之增进也,如土长苗,始培其根,终结其果,一气呵成,既到果地,不应又复归根,重新长养一番,方始成熟。况十信、十住等位,由浅而深,由生而熟,由勉而安,自有次第。重历则为烂饭重嚼,何异学生念书已熟,又复重温一遍,大修行人恐难与童蒙学究同论也。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至)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金刚,即金刚干慧心也。种种地,十四位也。十喻者,幻、人、阳、𦦨、水、月、空、华、谷、响、干、城、梦、影、像、化、奢摩他、毗婆舍那,此云正观。了法如此,则顿忘情解,纤尘不立,故曰清净修证。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三增进,三渐次也。圣位资之以成就五十五位,信住地行向为五十,干慧位及四加行为五十五。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阿难自叙大众闻经获益。开示密印至增上妙理。通指前经奥义,印证藏心,清净含覆,一切决了,是谓密印般怛啰义也。以明心见性为因,等妙极证为果。情解两忘,心虑灰凝,细惑顿断,是谓禅那进修增上妙理。修道所断俱生细惑,大乘八地永伏,至佛地方断。小乘分二果,分为九地,地各九品。初果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三界各九品而证无学。今此增上顿断,故言三界六品,其余三品必须佛地方断。虽三果能断九品,特分段渐伏而已。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 前说真净妙心,本来周徧,则法界一真,万物一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方今现有,乃常情所疑,故或执诸趣而迷妙圆之体,或执妙圆而拨诸趣之业,以致失错堕落。故特请问,欲人详明而知所戒备也。 △狱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自妄发生,非本来有。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至)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不断三业,各各有私,众同分中,非无定处。 佛告阿难:快哉斯问(至)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性动于内曰情,故情为内分。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因诸爱染而起,能滋爱水,润业润生,轮回不断,职由于此。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至)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水性润下,故情积之业,多从沦坠。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意缘于外曰想,故想为外分,想人之阳气有冀者也。故因渴仰而复以阳积,故能生胜气。吴兴云:外分不出三界。虽云圣境冥现,但是胜气之习,非真圣境也。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虽得水饮,亦化为火,故能害己。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至)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洞火轮,即入热狱。入风火交过地,谓超寒狱,入热狱。热狱第八曰五无间。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至)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阿鼻,此云无间。谓受罪苦,具身量、劫数、寿命五者,皆无遮间,名五无间。此惟情量最重者坠入,劫坏乃出。若兼谤大乘等罪,此劫虽坏,更入十方阿鼻地狱,永无出期。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答:前问为有定处,纯情所造,虽则自招,同业所感,不无定处,各随元由也。 阿难!此等皆是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十因 十习之业,皆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报之事。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至)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如来为导师故,色目以警之;菩萨为行人故,深怖以避之。二、习具彼此与交字相暎。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至)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贪因爱心计着吸取而发,吸积风为寒,风结水为氷,故有积寒冻裂之境,吒吒波波罗罗忍寒之声,青赤白莲寒氷之色,此为寒氷地狱。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持(至)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慢者,自见自是,先己后人,谓上无可事之君,下无可使之民,中无可交之友,轻世傲物,浩然长往,如水之驰流不息,莫可挽回。骄佚奔波,驰流不息之像也。慢为魔民,魔能害物,故血河、灰河、热沙、毒海以成其毒。慢能滋痴,坚明立碍,故融铜灌铁以食其报。痴水,西国水名。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至)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心属火,气属金。瞋者,以心使气而反动其心,加之冲击抵牾,则心火转盛,金气转刚,故曰心热发火,铸气为金也。断刑曰宫,肉刑曰割。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至)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诈习因奸智起恶,而渐渐滋蔓,如水浸田,草木滋长,由调引相延,故感绳木延引之报。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至)见诸虗妄,如临毒壑。 见习有五:一、萨迦耶,此云身见,谓执身有我,种种计着。二、边见,于一切法执断执常。三、邪见,邪悟错解,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非想为涅盘。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以持牛犬戒为生天因。五者总名恶见,顺邪反正,故云发于违拒,出生相反。由其违反,故感王吏执证之境,权作推鞠之报。路人相见,一去一回,喻所见违反也。五、恶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至)菩萨见枉如遭霹𮦷。 排,挤锉也。漉,沥也。衡,横也。谓迫蹙其体,沥漉其血。又以迫隘苦具,横冲而度。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讼非官讼,公发其覆之谓也。 △六报(六报多有不可曲解,故但存其本文)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至)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极重 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次重即八热狱 同于六根,具造十因,兼境兼根,名恶业同造,其罪极重,故入阿鼻。具五无间,各造则有先后间歇,故为次重。入八无间,有心而不及犯,则不兼境;无心而误犯,则不兼根,故作特犯。兼二者: 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三重罪,以不遍六、不具十故。又次于前十八鬲子地狱,皆大狱所分。又次重。 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至)则入三十六地狱。 △稍轻 见见一根,单犯一条,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次轻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至)狱想发生非本来有。 上文五节,恶业不同,即别作别造也。所感狱报,各从其类,即入同分地也。妄想发生,并酬阿难前所疑问。 △鬼趣(六报之后罪毕受形)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至)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非破律仪,无正犯也;犯菩萨戒,无正因也;毁佛涅盘,无正果也。三者不正,诸余皆邪,故为堕狱入鬼。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至)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畜生趣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至)生于世间多为咎征。 㐫事前验,如商羊舞水。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至)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充馈之物。 绵幽之鬼,幽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吞蚌、狐、貂、马、牛之物。 和精之鬼,和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社燕,寒雁之类。 明灵之鬼,明消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 麟凤之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犹犬鷄豚之类,驯服于人者。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至)皆为浮虗妄想凝结。 △人趣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至)生人道中参合达类。 文、明、达三类,皆便巧杂伎,世智辨聪者,非大贤大圣也。 是等皆以宿债毕酬(至)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仙趣 阿难!复有误人不依正觉(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