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九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二色界六
色是色质,梵是净义,谓离欲界苦障之麤色,得生梵世胜妙之净色。净色是四禅之果相,十八天之共趣,故名色界。然既有色质,宛成心垢,以未即一心假有,表色为因故尔。即有禅智,非是圣乘无漏智禅,乃是凡夫有漏智禅也。今就果辨义,亦有差降,释见下文。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下,拣非正禅。
但能下,明梵众禅行。谓学道须具正知正见,直下了明自心,此即是智慧。因了心不生惑,此即是禅定。今则不然,不假禅那,不修智慧,但执身无欲,乃至想念俱无者,是则断欲界系,生于梵世,为梵众天。梵众即天之众庶也。
欲习下。明梵辅禅行。前则想念俱无,即心是定。今则不但心定,兼摄律仪。律仪即戒也。内定外戒,爱乐随顺,堪辅心王,名梵辅天。梵辅即天之辅弼也。
身心下。明大梵禅行。身心妙圆,定也。威仪不缺,戒也。加以明悟,慧也。三学既备,能统梵众,名大梵天,即初禅天之主也。
阿难下。结示。初禅名离生喜乐地者,离欲念生故,说苦恼不能逼;得心清净故,说诸漏不能动。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下界则已超过,得诸漏不动,故云胜流。问:三学既备,岂非是正修耶?曰:不然。此之胜流俱有所执,初则执身不动,次执行不动,三执见不动。心地既有所执,焉得真耶?此但得欲界麤散不动,未到无生地,故说非是正修也。
△二禅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下。明少光禅行统摄梵人,即前大梵也。以大梵是三学圆备能统梵众,今则定相转胜发得光用,故曰寂湛生光。葢前有觉有观为碍光不得用,今离觉观以光为音,但定光初发,故名少光天也。
光光下,明无量光天禅行。且既以光为用,即用是无尽矣。以无尽之光映十方界者,便见光之胜也。言徧成琉璃者,正见光之净也。其光如是最胜,如是明净,故名无量光天也。
吸持下。明光音。天禅行前但任其光用,不能回光返照以成教益,今得回光返照以明其理,故曰吸持圆光成就教体,是谓教益也。何者?以光为开示,然非言说,故云清净。以光为教化,化是不穷,故云无尽。得是清净无尽之用,非光音而何?故名光音也。
阿难下。结示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者,良由光从定生故,不藉余支所得极喜,故忧悬不得逼。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初禅则已胜过,伏得粗漏故曰胜流。问:前来执心谓之非真,良是。今说光由定生,岂亦非真耶?曰:不然。定即心也,光即相也。有心可拟,有相可喜。既有心相拟议可喜,焉得真乎?此但伏得麤漏,未得真无漏,故说非是正修也。
△三禅天。
阿难!如是天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下。明少净禅行。如是,指上光音天也。因定生光,因光露妙,妙即理也。从理操进成行,灭是喜支,而通寂乐,是其禅相。大抵心地既寂灭相,亦不起净境界现前,故名少净天也。
净空下。明无量净天禅行。身无妄动曰轻,心不缘境曰安。由净空现前,见是无际,得无量性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无量净天也。
世界下。明徧净天禅行。世界,净空也。身心,寂乐也。若见世界是净空,身心是寂乐,是二相也,偏而未圆。今见身心世界总一圆融,无往非是,由是净德成就,得徧净之乐,是其禅相,故名徧净天也。
阿难下。结示。三禅名离喜妙乐地者,葢初禅离欲界生故喜,二禅得定生故喜,三禅离喜故乐,离是喜支而生净妙,故云具大随顺,即是随性所安为乐也。然则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前二已是超越欢喜毕见,故曰胜流。问:三禅忧喜不到独任一心,云何非正修耶?曰:不然。见世界是净空,见身心是寂乐,若见圆融犹执一心,焉得为真乎?此但见得心中本具是乐,不必更生心为乐,以所见是心,故说非是正修也。
△四禅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下。明福生禅行。夫心地有因必生,生必为苦,是下界之相也。三禅苦因已尽,是无逼于身心而得寂灭乐也。然苦乐是对待法,乐极生哀,自然之理也。据此三禅所得乐支亦非常住,故曰乐非常住,久必坏生。今第四禅苦乐二支不生,粗重之相已灭,是谓舍念清净矣。得念舍福生,故名福生天。
舍心下。明福爱禅行。心净为安,心安为福。大槩有念则有遮,离念则无遮。今苦乐二无,心地清净,与定圆融,心安是福,故名福爱天。言穷未来际者。乃指后二天说也。谓今日所生福爱是因,后生彼天是果,果是无尽,故言未来际尔。
阿难下。明广果禅行。又福爱中有二岐路:一、直道,从初禅至第四禅,中间不夹异计,以净光为因,得广福现前为果,故名广果天。
若于下,二、迂道。从初伏惑,夹杂异计,忻上厌下,以舍心相续研穷,至身心断灭,故名无想天。此天寿命五百劫,于初半劫有忻厌心在,至后半劫心方息灭,虽灭亦未是真灭也。以不悟自心无生,而以生灭为因故尔。
阿难下。结示。四禅名舍念清净者,葢欲界是苦、三禅是乐,四禅苦乐不到是为不动地,虽非正修三摩地,比之三禅已是最胜,得定慧平等功用纯熟,故曰胜流。问:苦乐不到诸念不生,何为非正修耶?曰:不然。以生灭为因即入胜定,是有所得心故。设得无心暂伏麤浮,全是妄想故。此但有功用行,非无功用道,故说非是正修也。
△五不还天。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世间麤人所不能见。
阿难下。总标。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虑犹如空室孤灯,最极寂静者也。然有圣人禅,有凡夫禅。凡夫他不见理,但伏得下界粗欲,带忻厌心而修,是谓有漏禅也。若圣人他先悟理,谓之预流果。进断欲界六品惑,谓之一来果。复断后三品惑,谓之不还果。今五不还天,即其人也。此五不还天,是第三果。断尽欲界九品,是无苦支。断尽色界各九品,是无乐支。得苦乐双忘,心无所偶,故无卜居因。未尽第四禅惑,就舍念位中,别修别断,谓之寄位修禅。故曰众同分中,安立居处。然有五品不同,谓下、中、上品,上胜品,上极品,是谓五品也。
阿难,苦乐下,别列。其一,无烦天。心境相交曰鬬,鬬则心热曰烦。又盛曰烦,微曰热。今苦乐二支毕竟永断,鬬心不交,便是无烦矣,故名无烦天。其二,无热天。上虽无烦,犹是对前有烦而立也。今则机括独行,则是无对。无对起则独起,用则独用,一道清虗,便是无热矣,故名无热天。其三,善见天。圆澄是照,妙见是用,当用即照,当照即用,是善能见也,故名善见天。又尘缘即是慧障,沉垢即是定障。此天不偏于定,故无定障。不偏于慧,故无慧障。便是定慧双融也。其四,善现天。且定慧既融,妙湛无私,得精见现前,故名善现天。又范土曰陶,镕金曰铸,总是镕炼到极净处,改曰陶铸无碍。其五,色究竟天。究竟者,推极之意。几是几微之谓。推到几微尽处,即是空性。推到空性边际,即是色性。惟空与色,皆不可得,非全性而何?故名色究竟天。阿难下,结示。此五不还天,皆是圣人所居,非诸凡夫有漏之心可能见也。且不特人所不见,即第四禅四王,同位同界,尚只有钦闻,况其余者乎?葢凡界所修所伏是粗质,圣人所修所断是细识。以其粗细不同,是故圣凡相远,不能得见尔。
△六、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至)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无交者,是不与世心相接也。独行者,是独能研穷圣理也。已上十八天,若凡若圣,所修不同,所证或异。然未出色笼,未尽形累,总名色界,是谓有所得心也。
△三无色界。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复次下,总标。于色顶天分二岐路,谓定中独照是有色,色与空邻,故分二路:一、根利者,即出三界;二、根钝者,入无色界。若于下,明廻心人。初就根利者,他发得智慧,见自性圆通,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舍其小果而趋大乘,是谓廻心人也。若在下,明空处定。二、根钝者,亦有二种:一、厌觉为碍,灭身归无,此即定性声闻也;二、厌色为患,伏惑入空,此即外道凡夫也。然其所趋虽异,其所报则同。同灭色蕴,以空为依,故名空处定。诸碍下,明识处定。言无碍,则不依于色矣;言无灭,则不依于空矣。既不依色,又不依空,唯留赖耶与末那尔。何则?以第七末那缘第八赖耶时,不缘第六色空粗相,但缘第六半分细识。葢第六是第八所藏,末那得以相缘也,故名识处定。空色下,明无所有处定。前天空色虽亡,犹存于识,不知识亦是碍。今则识心都灭,则是空、色、识三法俱无矣。三法俱无,故曰寂然。所相既无,能相亦亡,故曰无往。如是十方寂然,心无所往,了无一法当情,故名无所有处定。
识性下。明非非想处定。不随色空等缘,故曰识性不动。犹存细想令心灭识,故曰以灭穷研。且无尽是想,尽性是空。不存是无,非尽是有。总之以无尽之想而穷尽性之空,故曰如存不存乃成非有想也。又本是无想而成究竟有想,故曰若尽非尽乃成非非想也。故名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总辨。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等下。辨凡圣之别。已上四天,初则灭色归空,次则灭空存识,三则灭识是无,四则非想亦非,是谓穷空也。大约空无可穷,穷则宛是心相,若为能尽耶?故曰不尽空理。然穷空有二种:一是圣乘,从不还天来,觉身为碍,消碍入空,至于无想者,是穷圣道也。彼不知色阴虽除,四阴犹在,即证圣理,终为小果,是钝根人也。二是凡乘,从广果天来,伏惑成空,至于非想者,是穷空不返也。彼不知色阴虽伏,四阴不辩,迷漏无闻,至五百劫外,业尽轮转,是外道也。
阿难下。辩天王之正。大槩四空天乃是善业之极果,天人之至地,彼业成熟现境清升,彼业若尽当从轮坠。然则一期现化,升坠出入皆有所主。别经明十地菩萨多寄居天王借位修行,以验出禅入禅之相,游戏三昧成就佛事。以此观之,彼诸天王等又不可一槩以凡夫目之矣。
阿难!此四空天下,结示。此四空天名无色界者,葢无色识尔。谓不缘于色故无身相,不缘于识故无心相。且既无身心而有界系者,非蕴相耶?以四空但无色阴而有余阴在,但无粗识而有细识在,但无业果色而有定果色在。不然,彼四天无依,便为断灭,是故定知此天依无色为界矣。然有界系,断非是真,以不了自心,逐妄业生,妄见三界,妄沦七趣,从人至天,从欲至空,总谓之三界二十五有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
△七、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阿修罗,或云须伦,皆讹也。正名阿素洛。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新翻非天,报与天同,而实非天也。然有四种不同,经文具明不论,但论其余业。修罗即十使中瞋使也。假如有道德福力,富贵自在,便是端正人矣。偶一触境违拂,便即起恶乘胜,怀妬猜忌,由是忘其所受,随瞋习所使,便是不端正矣。且非一类有情同具,故分四种,以定其报,以尽其业也。又修罗是同分别报,同类异趣,此无他,悉是业运所使然尔。
△八、总结大意二。
一、结答前问。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阿难下。结示妄生由。前阿难问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习妄生起?今结答中,谓此七趣,若细究其端,本无所据,元是众生自妄所造,非关其余从妄习生、随妄业转。若望妙明圆心,此七趣正如空花,岂有根绪乎?
二、阿难!此等众生下,结示业因。良由众生不识自心无生,乃随妄想所生,纵经轮劫,不能得返,安知妄想亦是无因耶?虽然,妄想无因,若以世间众生业果观之,亦似有因。前不云乎:惟以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以此论之,有杀、盗、淫三因性重,故沉幽趣为鬼;无杀、盗、淫三因性轻,则升阳明为天。天业若尽,还降于下;鬼火若干,必升于上。𮞏降递升,宁有既乎?此便是轮回矣。
三、若得妙发下,结示正因。若得真正三摩观智开发,不但有无二无,连此无二之心亦无。何者?有无二无,则生死绝;无二亦无,则涅盘空。生死、涅盘尚空,何更随杀、盗、淫事耶?
△二、结答后问。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阿难下。示地狱有定处与自然生由。前阿难问云:此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今结答中谓不断三业各各有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以杀盗淫乃是众生别造,别造似无定属,然其所造之业是同,同则实有定处。业既有定处,则本来自有矣。所造之业若同,则苦报亦自然生矣。且众私同妄,妄是无因,岂可寻究得乎?
汝勖下。结示得失。勖者,戒勉之意。杀、盗、淫是三惑,学道须当戒勉,断此三惑,方成学道。何者?三惑断除,心地清净,自然得入三摩地位,是为所得。如不戒勉,不断三惑,以杀、盗、淫修行,纵得神通,必落魔道。何者?三惑习气不除,以世间有为功用作修行,焉能得哉?是为所失也。
虽欲下。结示虗伪。或者不断三惑而欲除妄,不知此杀盗淫正是妄本,以妄修行倍加虗伪。何者?以妄想为本,纵得菩提还成是妄,是为可怜愍也。
汝妄下。结示邪正。若以正眼观之,此虗妄轮回,究竟不干菩提事。以菩提无生故,即有世间业果,元是众生自妄所造故。作是下。正结,如文。
△流通分。分文三:一、禅那现境。四。
初无问自说。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即时下经家所叙,金山表法身也,宝几表妙觉也。葢妙觉离言,言必有凭。法身非相,相必有显。今正说已周,将罢法席,复回紫金之身,而凭七宝之几者,乃显正定之相,而示妙觉之道也。此经家铺叙,以见当时景象如此。
汝等下。如来告语。葢阿难等初习小乘为声闻,既历方等发心向大,是故授以圆顿了义之教、真实修行之法。所言修行之法者,即前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最初方便法也。是法在师家开示则易,在学家所证则难。何者?大法虽明,于奢摩他、毗婆舍那中犹有微细魔事在,若不说破,将来贻害非小,故不待请问而特告云:奢摩他云止,毗婆舍那云观。
魔境下。辨境现。阴魔即是五受阴所变,天魔即是想阴所变,鬼神即是行阴所变,魑魅即是识阴所变。初学人禅定未深,道力犹浅,逢此魔境现前,设不能辨,则是着贼矣,岂不可惜哉!
又复下。辨少足。或者不辨诸禅行相,不讨经论义理,但乐着三昧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一无所知,谓我已证圣乘得罗汉果,至五百劫外衰相复现,见有生处,遂疑佛说涅盘无生是假,罗汉后有是真,由是起谤堕无间狱也。
汝应下,诫听,如文。
△二、总明大意四。
一、通明真妄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况诸世界在虗空耶。
佛告下,标真。由汝下,标妄。原夫十二类生,与十方诸佛同是一心,元无差别。因迷是心,遂生痴爱,痴爱生则此心徧迷,迷故不觉,不觉成空。由是全迷妙觉之心,而成顽空之性,故得展转生,得展转迷。今此十方有漏国土及诸众生,皆依顽空妄想而住,非有于他也。
当知下。况显。如虗空生在觉心内,亦如片云点在太清相似。当知片云是无实,而虗空亦是无实。虗空尚是不实,况世界又在虗空耶?
△二发真销妄。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等下。双提上说。迷此一心成空,空是无量,世界众生亦是无量,是谓化迷不息矣。今不论无量众生,只就一人发真归元,悟此一心成觉,即此十方虗空皆销殒矣。虗空尚是销殒,所有国土在虗空而不振裂乎?问:一人发真,如何令十方销殒耶?又正销殒时,则余界余众生是有是无?有则置之于何处?无则目前又作何销缴?曰:此正是众生计我我所之谓矣。由计我故,则有众生;由计我所,则有世界。譬如人做梦,梦中问人言:此世界众生是有耶?是无耶?假饶说有,亦不离是梦识;说无,亦不离是梦识。何者?此人以未醒未觉故,所谓徧迷也。设果能悟能觉,则何有世界与众生耶?假饶说有,亦不离是觉;说无,亦不离是觉。可者,此人是已悟已觉故,所谓徧觉也。
△三、明动魔之由。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汝辈下。明合觉。前说十方虗空及所有国土者,是指器世间也。器世间是行人之所依处,设若发得真心,不随六根四大起见,自然虗空销殒,世界振裂矣。今说十方菩萨及无漏罗汉者,是指正觉世间也。正觉是行人之所缘境,设若修禅庄饰三摩地,自然与十方菩萨罗汉心通㳷合矣。
一切下。明魔动。又魔王与诸凡夫天等,是指有情世间也。有情是行人之所同报,设若入得首楞严大定,自然魔王、诸凡夫天不能相安矣。葢魔王是欲界之主,恋此尘劳为住者也。今见世界无故振裂,有情无故惊惧,虽凡夫昏暗不觉,而诸天魔鬼神等皆具有五通、具有强力,唯无漏尽通如此,岂受汝摧裂乎?是故于静三昧中佥来恼汝。
△四、示降法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然彼下。引喻广明。如风吹光,性不动也。如刀断水,心不起也。此喻定相。坚氷沸汤,易镕化也。主旧客新,终当去也。此喻定用。又禅那是定,觉悟是慧,慧能养定,定能发慧,慧即心之明也。诸阴为幽,群邪为暗,心地若明,幽暗立破,彼虽有力,何敢乱乎?且佛魔不相并,邪正不相干,一住尘劳,一住妙觉,彼虽有怒,焉能及乎?此便是降魔之法也。
若不明悟下,别引事证。修禅要有悟门,若无悟门,心地不明,被五阴所迷。今日阿难学道,却成魔子矣。何以知之?只如登伽一色,阴也,非有天魔之神通,非有鬼神之强力,殊为眇小微劣。惟以幻呪呪汝,于八万行中止破一戒,无有他故,而宝觉全身便遭隳坏。如宰臣家犯法,论削其籍,没其家产,遂至零落,无人救援,岂不悲哉!彼学道不期明悟,被阴所迷,沦于恶趣,何以异此?便是心地不明,不觉悟之过也。
△三、释阴魔。一、色阴。
初总明。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葢由无始来,以诸根领采六尘影子,故有念相。然此念相是生灭法,覆蔽真性,故若离念相,便得清净。前文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今云:汝坐道场,销落诸念者,此即弃于生灭也。又云: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者,此即常光现前也。得此常光现前,动亦如是,静亦如是,故曰:动静不移。由离诸念生灭,忆也如是,忘也如是,故曰:忆忘如一。到恁田地,方可入得三昧也。故曰: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大约心虽离念,未出色阴,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相似,以心未发光,终堕色阴区宇尔。
若目明朗下,明阴尽之相。前但离念,不能破暗,今心定发光,十方洞照,此则无明抉破,尘累都捐,便是色阴尽矣。劫浊者,即最初一念,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故名劫浊。又坚固者,即无明包裹色阴,为生死根本,故云坚固。今色阴一尽,观得最初之由与无明之本,便即超过劫浊之相也。
△二别释十。
一、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此中二字,蹑前定慧而言也。由前定慧开发,研穷妙理,得四大不织,不织不合也。以心不与诸妄和合,是以尘不得并合也。以尘不并合,故能心出于碍尔。
此名下。拣邪善。此是心锐定胜功用,逼越精明流溢为变,纵能了明前境知得隔生事,不过暂时岐路,若认为证圣则受其邪矣。
△二体拾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蛲蛔,腹虫也。由前定中心光回照得四大内融,故能拾出腹虫而不伤损尔。
此名下。拣邪善。此是功用逼越,精明流溢,形体为变。若认为证圣,则受其邪矣。
△三、空中说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现境之相。执受身也,魂魄等五脏所主也。除执受身不动,余脏等五皆能涉入,或离或合而无专一。由前初则出碍,次则内彻,今则内外精研,故得互为宾主。又空中闻说法声者,以心意识无始时来熏闻成种,今神离其舍失其故常,还闻旧识发现,是故空中闻有所说也。
此名下,拣邪善,如文。
△四、华台现佛。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现境之相。澄露皎彻一句,是总内光发明十方。徧作者,即是内外一色也。其色赤黄,故名阎浮檀。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谓徧一切俱觉故。然觉则无相也,无见也。今由前定中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是有相矣。有相可见,岂非魔耶?大槩澄极无宰,被旧习见闻牵引,故有是境也。
此名下,拣邪善,如文。
△五、空现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下。明现境之相。观察不停者,分别太明也。制止超越者,研穷太深也。不知太深失中,太明失实,于是抑按过当,遂见十方虗空尽成七宝色。又各各纯现者,青则徧界俱青,黄则徧界俱黄等。且又不失留碍者,岂有他哉?不过驰求心不歇尔。
此名下,拣邪善,如文。
△六、暗室见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心实无形,定元无相。今能暗室见物,光与白昼不殊,是心有形而定有相矣,焉得为正?不过心细澄极,物得映彻。然物是实体,不与定移,故云不除尔。
△七、火烧刀割无所觉。
又以此心圆入虗融(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心纯遗物,物不能侵;定胜排尘,尘不能并。是故火烧不爇,刀割不觉。此离能执所执,一向入空,空性虗融,暂得如是,非正受矣。
△八胜界化成。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一向见山河大地是劣,佛土楼殿是胜,见地狱是苦,天堂是乐,由是欣乐厌苦,慕胜卑劣。今则静功臻极,圆定入深,积想化成,暂得如是,非本来有也。
△九远人隔见。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穷至极,色阴将尽,故能隔见远人,及闻其语。此皆迫极心飞,脱其本阴尔。
△十、别识变现。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至)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精究色尽,乃见他识以为依止。虽为依止,然又种种不定,或喜或怒,或好或丑,须臾之间,迁改不常。是人曾有宿习邪染种子,或是外魔乘间而入。大槩色阴初尽,心失所依,是故魔得入其心腹矣。
△三、结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已上十种,总是色阴所变。前力但是本相所变,以色阴未尽故。第十乃是他相所变,以色阴是尽故。用心交互者,行人修禅,惟缘自相,不缘念相。念相虽不缘,毕竟精明之心,还流前境故。又色阴或时窃发,故所谓交互也。若不说破,误认证圣,隳坏禅定,非为细事。故劝开示后世,无令天魔得其便也。
△二受阴。
初总明。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虗明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色阴既尽,心地开豁,如明镜现像,虽有领会,不得其用,隐隐似有所碍者,乃是受阴区宇也。譬如鬼魇其身,见闻了然,手足动不得,被客邪所触,受阴覆其心故。
若魇下。明阴尽之相。心有领纳,如鬼魇其身,反为所障。设若心亡领纳,魇咎消歇,得去住无碍,便是受阴尽也。见浊者,即最初一念,揽法成知,抟体成觉。此觉知心性,全是四大妄织,皆有留碍,故名见浊。又虗明者,葢众生原有灵明之智,因无明不觉而成妄相,是虗有其明矣,故云虗明。今受阴一尽,心得自在,观得最初之由与妄想之本,便是超过见浊之相也。
△二别释十。
一、悲魔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阿难下。明现境之相。此中二字指受阴也。得大光耀者,指明白心也。以明白心见得受阴为过,于是摧而抑之,但摧抑过分心不能持。见物輙生悲哀者,乃是忧悲种子发现也。
此名下。正拣邪善。由摧抑过分,是故悲魔入其心腑,悟则为善,不悟则为邪也。
△二狂魔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见得此中道理,即是明白心也。以明白心过激,见三只劫不过此一念。然此一念能超释迦,轶弥勒,无有过于我者。由是发狂,见人即夸示之也。
△三、忆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观前空相无见,故无有新证。观后色阴已脱,故归失故居。于是前后观之,一总无有可得,故名中隳地。又不进故曰沉,不退故曰忆,终日击心一处,谓之撮悬也。
△四、易知足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葢定能养慧,慧能养定,定慧均调,谓之得中。今则不然,慧过于定,则是溺于知见矣。心忘于审,则是失于猛利矣。猛利即是胜心,知见便是狂慧。此人见得自己是卢舍那,便是狂慧。更不求进,得少为足,便是知见。如此不悟,将来必有易知足魔入其心腑矣。
△五忧愁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新证之意未有,旧得之心已亡,进退无据,遂生艰难,以为学道无益,不欲活命,唯求速死。此修定失于方便,令悔恼种子发现尔。
△六喜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心有所滞则沉,心无所滞则浮。今定中觉得轻安清净而生欢喜,然轻安属定,欢喜属浮,由轻浮故,慧不能禁持,是以喜支生也。
△七慢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慢有七种:同德相傲曰慢,恃己陵他曰我慢,于同争胜曰过慢,于胜争胜曰慢过慢,未得谓得曰增上慢,以劣自矜曰卑劣慢,不礼塔庙及毁经像等曰邪慢。前六种是兼举,后一种是正显。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者,此即是邪慢。又不礼塔庙及毁经像等,即是我慢。由定中见得自心无佛、无众生、无自、无他,谓之胜见。胜见生,慧不能持,故慢魔起也。
△八轻清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精明是定,圆悟是慧。然慧与定,最难随顺。今圆悟精理,理契于智,是得随顺矣。因随顺故,见得轻安自在,妄谓证圣,岂不悞哉?而又不求升进,是无闻也。无有所闻,而好轻清,岂非魔耶?
△九空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空中见得虗明境界,遂执空为是,谓空何有持犯乎?由是内起邪见,外引空魔,破佛律仪,不避讥嫌,而令人不疑者,乃是魔所摄持也。
△十欲魔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味者,爱着也。爱着虗明境界,虗明空也。空无慧察,故魔入其心骨,以说欲为菩提,行淫为法子,此便是魔业矣。
△三、结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已上十种,是受阴所变。譬如垢痕,心垢虽除,而物痕犹在,慧不能辩,受阴乘之而现也。言用心交互者,葢定慧均,则魔不能入。今则不然,或慧偏而定不能持,或定胜而慧不能辩,是以外魔乘之而起也。若不说破,误认证圣,混扰禅定,为害非小。故劝开示后世,毋令天魔得其便也。
△三想阴。
初总明。
阿难!彼善男子(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下。明区宇之相。夫色受二阴,物之幻影也。众生一向妄执为身,如鸟处笼相似。今受阴已尽,身执已亡,如鸟出笼,心离其形者也。当此之际,若是根利者,不涉余想,即凡身而历圣位,得意生身而升道阶,便是证得无碍慧也。若是根钝不然,受阴虽尽,犹有念动,是堕想阴区宇,譬如熟寐寱言相似。因忘身执,喻之熟寐;因有念动,喻之寱言。葢登地圣人,知得受阴尽而有圣位分,但被想阴所葢,不得自在,是为想阴区宇尔。
若动念下。明阴尽之相。大槩有念不得自在,有想被其所碍。若是念息想除,得觉明圆照,便见得本末矣。又本即生也,末即灭也。葢想有则生,想无则灭,以生灭全是妄想。今若照得本末首尾尽,自然不随其生灭。生灭已灭,便是想阴尽也。所言烦恼者,即无始妄想,忆识诵习,扰动清心,故名烦恼。今以觉明圆照,观得生灭之由,与妄想之本,便是超过烦恼浊矣。
△二别释十。
一、贪物所变。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下。明体用。夫受阴尽而心地空净,故见虗妙。圆定深而邪虑不遭,故得发明。此约定体也。三摩地云:观,照也。因定生明,因明生爱。心爱其明,而锐其精思以求巧。巧者,利有所得也,即贪物之余习。物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巧得其道,故云善巧。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巧,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贪其巧,魔即附人来说,或作比丘,或为帝释,正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悟,惑而信之,便是堕其巧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葢人之好怪,彼说灾祥变异以动其欲;人之好讹,彼说刀兵劫火以恐其心。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怪者,物怪也。物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汝当下,劝令先觉。先觉则善,不觉则堕落矣。
△二、贪色所变。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阿难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游荡。游荡,心风也,即贪色之余习。色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历诸境,故云经历。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游,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游色境,魔即附人来说,或坐莲华,或现金聚,正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知,惑而信之,便是堕其境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葢人好其境,彼说佛应某处某佛化身,某人即是某菩萨,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魃者,风魃也。风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令先觉。先觉则善,不觉则堕落矣。
△三、贪惑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绵㳷。㳷,合也,即贪惑之余习。惑是其境,故行人心贪,希合妙道,故云契合。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合,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贪合道,魔即附人来说。且说者不以形,听者不以声,能令人先悟者,契合于心也。或得宿命,或得他心,乃至诵经说偈,令各各欢娱者,契合于理也。此是魔现之相,修定人不觉惑而信之,便是堕其计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葢人心欲求合其道,彼即说佛有大小有先后,乃至菩萨亦然者,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魅者,妖通也。妖力衰,必至败露,所以致难尔。汝当下,劝令先觉。如文。
△四贪恨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根本者,物之元性也。元性是空,心爱根本,即贪恨之余习。何以知之?大都色受虽亡,想元仍在。今定中穷覧物性之空,以爽其心,贪其辩析者,非余习耶?以行人心,求物理,故云辩析。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其人,指魔所附之人也。彼求元,指修定人也。修定人心贪物元,魔即附人来说,都将肉身为法身,妄想为常住,秽境为佛国。此魔现之相,修定人不觉惑而信之,便是堕其术以成其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葢行人心爱物元,彼故说五蕴即净土,男女即菩提,此又魔之善机迎合于人也。
此名下。结判。蛊者,坏也。物腐而虫生之,然不至于空不已,是蛊坏之者,所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令先觉,如文。
△五、贪忆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悬应者。冀感通也。即贪忆之余,习忆是其本念,故行人心悬圣应,故云冥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心贪冥应,魔得其便,附人为知识。修定人不察,惑而信奉之,如胶漆成其魔党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言妻妾兄弟者,是展其亲也。于佛共住者,是酬其愿也。酬愿则所应之实,展亲则入人之深,此正冥感之意。此名下。结判。疠者,恶鬼也。疠终不久必当自败,是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先觉,如文。
△六、贪傲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深入者,入无何之乡也。尅己者,尅苦其身心也。即傲习所变,傲变为虗,虗气最静,行人心贪其静,故云静谧。此约定用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起心贪静,魔得其便矣。大槩邪定亦具五通:知其本业,即是宿命通;知其肇心,即是他心通;能诘阴事,即是天眼通。以此现相,令人倾心钦伏矣。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未来祸福应无差忒者,此又魔之善机迎人也。
此名下,结判。大力者,虗憍之气。虗气力衰,必至销败,是以致难尔。
汝当下,劝先觉,如文。
△七、贪罔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知属意,见属眼。心爱知见,即贪罔余习所变矣。葢罔不知也,今求知。罔不见也,今求见。以是研寻,贪求宿命。宿命,六通之一。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宝珠,难见之物也;符牍,难见之书也,令皆见之。地下伏藏,难知之事也;药草嘉馔,难知之味也,令皆知之。此是魔现之相,以诿致尔。
口中好言下,明魔说之事。言他方宝藏者,令人乐知也。言奇异之人者,令人乐见也。此是魔之善机迎合尔。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如文。
△八、贪明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神通者,六通之一。此以意通。葢以意不以识,以神不以形,是谓神通。若以心爱而求通,乃是贪明余习所变。以贪明之心研究化元,故化元是意,所变是通。此乃是邪通,非真神通也。
尔时下。明魔现神通之相。唯于刀兵一句略拣邪正,谓正则刀兵无沮,邪则不得自在,此邪正之騐矣。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神通之事。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一一如文。
△九、贪成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入灭者,灭即无也。研万物之化性唯无,遂拨一切俱无以入空者,此亦贪成之余习,以物之化性由空而成,故贪求其深空也。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于大众内其形忽空者,现入灭之相。还从虗突然而出者,现空化之性。以行人心贪深空,魔得其便以眩惑尔。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之事。虗空是无相,即从所生还灭于空矣,岂有因果与后身哉?此正外道断灭空也。
此名下,结判。汝当下,劝觉,如文。
△十、贪党所变。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下。明体用。定体如前。心爱长寿者,冀不灭也。分段是五蕴之粗相,变易是心识之细相。今变五蕴粗相而易心识细相,得永不灭而求常住者,即贪党之余习也,以心之细识是朋类故。
尔时下。明魔现之相。或经万里瞬息再来者,异中同也。同故举眼即到。数步之间累年不到者,同中异也。异故一室相差。已上皆变易之相。
口中常说下,明魔说之事。说生佛从我出者,此显变易也。说我是元佛者,此显常住也。
此名下,结判。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他化所摄魔王天也。遮文茶,即役使鬼。毗舍,即啖精气鬼。啖精气以求常住,役使以求变易者,便是魔王之法也。
汝当下,劝觉,如文。
△三、结示二。
初总结前境。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至)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阿难下。结成魔失。谓后五百岁多有魔王,入佛法中为善知识。师既为魔,弟莫不然。师弟成魔,谓之淫淫相传。纵有好心学道之士而无慧觉,皆堕其党为魔眷属,深可惜也。其故何在?大槩以想阴为之害也。想阴有二:一、散位;二、定位。散位故也,定位非故也。譬如风微水绉,风微是因,水绉是念。修定人或过于浮,或过于沉,定慧不调,故引起旧习之因,以成念想之咎。是以魔得其便以应之尔。故曰其故以想阴为之害也。
汝今下,勅劝阿难。阿难前发愿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又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今勅阿难云:纵得无学,未须取灭。葢留愿度生,乃是学道之正务也。能度生,则足以报佛恩矣。
△二、结劝传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已上十种,是想阴所变。葢想阴为风,心海为波,风动波起,心体不得宁矣。究竟看来,风亦不关于波,波亦不关于风,起各自起,动各自动,良由旧习以惑之尔。言用心交互者,慧习于定,定不能一;定摄于慧,慧不能持。慧不能持,魔得以乘之矣;定不能一,旧习以惑之矣。此用心交互之过也。若不说破,误认登圣,混乱佛法,为害非细。故劝传示后世,毋令天魔得其便也。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