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五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初从首卷至第三卷,辩心见二门,即是破见思惑矣。次从四卷初至当卷末,辩一切法尘,即是破尘沙惑矣。至此乃请解结之法,意在破无明俱生惑也。葢谓俱惑若断,真如毕露,十方同觉,何所不明。但此三惑,非谩无因,有所由来。前不云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夫觉体上而有能所,非见思惑欤。性体上而有妄明妄觉,非尘沙惑欤。又真如体上而有非明非觉,非明非觉也者,非无明惑欤。然此三惑,统谓之无明者,葢是障道法也。故所破由浅至深,从粗至细。经不云乎,理须顿悟,乘悟并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四、示解结之法。
一、述迷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初述疑请法。前云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此牒第二义中之语也。阿难自陈,我正类此,何以有时明,有时暗,有时会得,有时会不得,是非无明惑乎?我今犹似患隔日疟,一寒一热,一起一倒,欲断断不来,欲遣遣不去,不知身心若何而可,此与不知解结者何异?葢不知所结,云何知解,是非我之谓乎?由是恳请世尊,教我解结之法,毕竟云何结?云何解?
△二、示相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至)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尔时下,初摩顶者,上爱下则摩顶,下敬上则接足。今摩顶乃是摄受之义,又表觌体无别。葢自己一身皆有所见,独不能自见其顶,是故摩其顶,使自悟无见之顶,以摄受之尔。
即时下,次诸佛放光。十方一句是总,六种下是别。所言别者,假如一众生有六种根尘识相,普佛世界众生亦各有六种根尘识相,如是微尘众生,如是微尘世界,不是别物,总一觉相也。何者?以肉眼观之无真不俗,以法眼观之无俗不真,以是知微尘世界众生所有根尘识相,皆即如来所住境界,凡有动变等相,悉是诸佛放光三昧,其所放之光一一不出于顶觉。何也?诸佛境界非是根尘识相故,即是住甚深故,是无所见故。且既无所见,又所住甚深,非顶觉而何?故曰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又来只陀林灌如来顶者,表同见故,同见只林是诸佛境界,同见大众是诸佛法身。然则既同其见,焉有无明所惑耶?焉有根尘所结耶?无结则无解,无惑则无断,此是一相一理三昧,凡瞻仰者亦莫不生希有想矣。
△三、诸佛同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问:十方如来所示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者,是何义耶?曰:譬如人家受他所寄之物,因贪故乃至起匿成私。又如做有司官长受赇过当,因发觉故乃至戮辱。其六根门头起见闻觉知,非受寄之物耶?其起惑造业,非受赇之罪耶?然则受亦在汝、不受亦在汝,受则有生死、有果报,昧却本来亦因是已;不受为清白、为廉吏,安乐妙常亦因是已。故曰:唯汝六根更非他物。问:然则十方如来其称微尘者何居?曰:有深义故也。葢尘之细者曰微,微至于眇而不可见,窓中漏日方能见之。无明之惑亦微眇而不可见,登地圣人方能见之。今称十方微尘如来,是非窓中之日乎?何也?众生无始时来,一尘一念不知其几何微尘矣,又几何其念矣,但其智浊不能得见。今日阿难承佛开示,已断见思惑、已破尘沙惑,然视己犹似隔日疟,于是看来其惧生死之心急切至于雨泪,诚可哀也。是故佛才摩顶,即见十方如来同时放光、同音教诏者,不犹窓中之日乎?窓中之日且然,况大明中天乎?其微尘之细又不足言矣。
△四覆请。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至)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圣心博通,道理烂然,岂真不知哉?不过要亲质于世尊尔。昔智者读法华经,发悟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智者生陈隋时,去佛一千九百余年,其说亲见不可信,然事正不如此。若果分别心断,到得自肯田地,所说亲见灵山亦不虗也。今阿难亲见微尘如来放光,亲见微尘如来教诏,较之与智者所说时节等矣。虽然,若说其光有色相可指,其说法有声相可听,又是髑髅前见鬼无异。何者?此是如来境界密示,阿难岂可以声色形容拟议于其间哉?是故伏请世尊释成其事。
△五、佛为释通二。
一、直示根结之源。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至)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下,初、双标真妄。因于妙圆中妄立能觉,故有根相;因于妙心中妄立所觉,故有尘相。然则根尘虽分,其性则一,故说同源。若于根境中分别执着,故有缚相;若于根境中了达无生,故有脱相。然则缚脱虽分,其体则一,故说无二。又单根不生,单境亦不生,根境相并,识由是生。虽生识相,其性元虗,故如空华。
阿难下,次、双释无性。诸根属表,意根属里。意有所知,皆是外尘牵入;诸根有相,悉是意根妄缘。妄缘之相,假相也;牵入之知,妄知也。妄知与假相,此二体虗,即有所见。葢是无性同,喻如交芦,芦相体虗,故以相比。是故下,三、别明缚脱。知属意,见属眼。谓意自当知,眼自当见,不可知上更立知,见上更立见。若见上立见,即是妄见;知上立知,即是妄知。妄知与妄见,便是生灭无明之本,所谓缚也。葢意不存知,而眼不留见。眼不留见,即是真见;意不存知,即是真知。真知无知,真见无见,无见与无知,斯即涅盘所谓脱也。此缚脱与涅盘无明,亦是对待相形而立,非是实也。何者?此个无漏真净妙明体上,岂更容他物耶?
△二、重颂前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共九行,初四行颂上三节之文,次一行颂酬结解之问,三一行半别颂藏识习气,四一行三句直示宗用,末三句结成教法大意。西方偈体有直颂、应颂之分,今偈兼而有之,至文知之。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至)发明便解脱。
真性下一行,颂长行第一节。上文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者,根尘是缚,真性是脱。若以真性对根尘,即见真性亦是有为矣。何者?真性无为,设从缘生,实同幻事。今立量云:真性是有句,以有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若以无为对有为,即证无为亦非实矣。何者?无为无相,而有起灭,实同空华。今立量云:无为是有句,以非实为宗。因云:有起灭故,同喻如空华。
言妄下一行半,颂长行第二节。上文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由前尘所起知见是妄,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是真。真由妄显,真亦非真矣。何者?真非待而然。今由妄显,明是非真。真既不真,焉有相可见耶?设有相可见是妄见,有真可知是妄知,二俱无性,实同交芦。今立量云真是有句,以非真为宗,因云妄显,故同喻如交芦。
结解下一行半,颂长行第三节。上文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者,知上存知妄之知、见上着见真之见,此即是无明;知上不存知妄之知、见上不着见真之见,此即是涅盘。虽然,若定执涅盘是有,宛尔成非。何者?涅盘是空、无明是有,一空一有总不出乎所因,安得不成非耶?又如一念迷晦不觉,此即是结缚;若发明妄性无体,此即是解脱。虽然,若定执解脱是有,亦是成非。何者?迷晦是缚、发明是脱,一缚一脱亦不离于所待,胡得不成非耶?由是言之,一真法界不但言无明结缚是空,即说解脱涅盘亦不可得。何以故?此是无漏真净妙明之体,不容他物着得也。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解结下一行颂,酬前结解之问。上文阿难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今颂中佛教云:解结要须次第。所言次第者,先以奢摩他止其妄缘,葢妄缘是结也。次以三摩提观诸法空,葢法空是解也。六根既解,一亦不存。何以故?若执一心是解脱、是涅盘,此即是障道法,是为不可。若果能所得都亡,而后选择一根修其圆通,圆通既得,便是入道之气候矣。又所云入流者,即后文初住中中流,入圆妙开敷是也。此一颂即酬前阿难结解之问。释义当在后,临文自见。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至)非幻成幻法。
陀那下一行半,颂藏识习气。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根身令不坏故。此中识相深细,无始无明所薰故。譬如急流水,流急不见,非谓无流也。行人若此识不空,纵然修至三僧只劫亦徒劳耳。然佛一向不说者,有故。若说此识是真人,便执为我为常;若说此识非真人,便执为坏为断。以此二过,故不开演。今佛引颂者,大意要阿难知此耳。自心二句,正拣二过,谓此识非别者也。一切诸法唯是第六识,不了分别外影,取第八识自心作种种变现。虽现诸识,一一不实,犹如幻事。葢本来是无,忽然成有,故名为幻。今指本来真心是非幻,指根尘识相是幻法。然既称为幻,岂得是真耶?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今以此识考之,上来长行三节,乃是转识成智之用也。何以知之?以第一节文中观之言根尘识性者,此拣前五与第六识也。以第六是了别知故,以前五是取境故。若看得破根尘识性犹如空花者,便是转第六为平等智,转前五为成所作智矣。次第二节文中观之言由尘发知,因根有相者,此拣第七识也。以此识是能缘心,能缘第八为我是相,能缘第六了别是知。若看得彻此能缘相,与了知根同于交芦者,便是转第七为妙观察智矣。又第三节文中观之言知见立知者,此拣第八识也。以此识含藏持种故,含藏第六为所知,含藏前五为所见。又立知者,即是变本识亲生种子为所因故。若看得透此识一空,便是转第八为大圆镜智矣。此转识成智之用皎然,而文中不明言者,意在截断阿难脚跟,令其自解自转,此佛之密用藏机之法也。读教者不可不知。
不取无非幻尚不生(至)弹指超无学。
不取下一行三句颂,直示宗用。承上言本非幻法,由分别取境,故成幻法。若不取境分别,则幻自无生矣。幻既不生,纵有幻法现前,从何所立耶?幻无所立,则是无幻,无幻则是无染,无染即是真净,无幻即是无漏。此无漏真净妙明之体,能开佛性。佛性一开,便是莲华出世矣。又从不取下显体,从金刚下显用。刚言至坚,宝言至明。以至坚至明之觉,起如幻之观,不起诸定,不现威仪,不历程限,弹指顷便超过无学地位矣。葢无学是三乘人之果位,三乘人必须三大阿僧只劫修行,方能证到此地。今不消如此,直下便了是已。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此阿毗下三句,结归教法。阿毗达磨云:无比法薄伽梵具有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十方诸佛具此六义,故称薄伽梵。十方诸佛皆得此无比法,故到涅盘。又路是达道之径,门是证入之义。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至楼阁门,弥勒作弹指声云入,便是此义也。
△五六解一亡
一伸请。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于是下,庆其所闻。经家所叙心目开明一句,通经之关键也。阿难前于心见二门,已破见思惑,已悟妙湛之体矣,然未是开明也。又于根尘识中,已淘净尘沙惑,已騐得真常矣,然亦未是开明也。直至今来十方佛现,于知见上拔尽俱生无明惑,方得道心明而法眼开。故叙曰:心目开明,叹未曾有。此事实实未曾有,而今得也,宁不庆幸乎哉?
阿难下。正陈疑意。阿难前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佛于颂中答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其意已罄尽矣。今复请者,须要世尊做出耳葢耳闻目击,事方核实。古德云: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便是此意也。
△二、示结相。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至)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一、从即时下,騐依他执也。涅盘,僧里衣也。僧伽梨,大衣也。劫波罗,此云时分,即夜摩天也。此巾是彼天所献,故名却波罗巾,有自来矣。阿难依巾起见,依结起妄,根境之惑,有由来矣。佛则不然,整里敛外,示自在之相也。揽几取巾,示自在之用也。绾成一结,即有一结之名。绾叠六结,即有六结之相。巾在佛手,而佛不识。结在巾上,而阿难识之。而阿难识之,是其结也。而佛不识,是其定也。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观阿难依巾生妄,堕在依他执是矣。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至)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二、从佛告下,騐徧计执也。我初绾巾,汝名为结。一巾一结,事理或然者也。若或妄计第二第三,将何凭据?不犹展转成妄乎?又巾止一条,绾成六结。以一观六,是非宛然矣。而又争执百结百绾,将何底止?宁不展转成虗耶?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观阿难遗巾执结,堕在徧计执是矣。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至)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三、佛告下。騐同异。同在于巾,异在于结。结异故有六,巾同是为一。将六作一,事诚不可;将一作六,终非是实。若更必一必六,于焉何适?是非从迷积迷者乎?经云: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观阿难执六执一,展转成妄是矣。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至)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四、从佛言下,法喻合显。若顾其本,元是一巾;若循其目,宛成六结。一六既分,终难混一。故曰: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又若顾其本,元是一真;若循其因,宛成六妄。一六既异,终难或同。故曰:毕竟同中,生毕竟异。经云:起为世界,静成虗空。虗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偈云:本是一精明,分成六和合。观阿难执巾执结,从迷积迷是矣。
△三、示解法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至)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初佛告下,探问。上来已示其结相,今将教其解法。巾上元无有结,无结亦无一六之名,无结无名在巾体上,是为一成矣。巾上若有所结,有结自然有一六之相,有结有相在巾体上,是为不成矣。今问汝,必嫌巾上有结不成,若为无结一成于巾耶?是为探问,要阿难自悟六解一亡尔。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至)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二、就事合法。阿难会得,若总解除,则无彼此一六之相矣。佛言:我说六解一亡,亦是如此。葢心是王之总,性是法之总,知见是根,发妄是境,劳见是识。此等根境识狂乱之相,在觉明体上,犹如狂华,亦非异因,亦非自因,总是目劳致然。又不特此,内而根身,外而器界,众生生死是有情世间,佛界涅盘是世觉世间,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此等三世间乱起之相,在湛精体上,亦似狂华,亦非异因,亦非自因,总是目劳致然。同巾上之结一般,亦非异因,亦非自因,总是所造致然。若得诸结解除,便无一六可说矣。若得根尘解除,亦无一六可说矣。
阿难言此劳同结(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三、拣其偏全。初掣其左不能解者,谓凡夫执有,有是一偏也。葢有是生死法,而今学道多是以心捉心,以火救火,此生灭心也。生灭心岂能解也?次牵其右不能解者,谓二乘人着空,空是一偏也。以空是断灭法,而今降心不得,多是灰心灭智,沉空滞寂,此死法也。死法焉能解也?三、左右各牵竟不能解者,谓诸外道执常、执断、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共有四句,亦是偏也。葢不从自心向外之遶,总是外道法。而今不善用心者,或认主人公,或认目前声色,或云放之自然,或云道在一切处,此杂毛知见矣。杂毛知见又胡能解也?今问阿难:汝设方便,云何解得耶?此无他,正要人悟得自心。若悟得自心,便是解矣。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至)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四、佛示圆通。阿难下,先辩因缘由。前阿难执因缘生,佛曾斥之。今如来自说佛法从因缘生者,不亦犯相违之过也欤?曰:不然。世间所执因缘,乃和合麤相,是生灭法,故斥之。今我说因缘者,是本觉平等境界,亦要因缘方悟,悟了是名始觉,故曰知其本因从所缘出。
如是下,次辩所知。由前阿难执所知根,佛曾斥之。今如来自说一滴之雨皆知头数,是非犯相违之过也欤?曰:不然。世间执所知是烦恼障道法,故斥之。今我说佛法所知是真如圆通境界,无法不了,无物不觉,觉故所住甚深,是名圆通。故曰: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等皆了元因矣。此二义,前则遮其不起,故斥之;今则发其悟机,故开之。不然,阿难执滞不通,便为一切禁住,使无由入道矣。殊不知这个是自知境界,要有因缘方能入得,入得自然物物头头是道也。此亦解结之一法。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至)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五、结劝自解。佛已释因缘与所知二事,今劝阿难自解。解如六根各各取境生识,识即结也。其实六根亦不能取境,取境还是自心。然自心亦不能取外尘实色,但取得外尘假色,犹如梦体。若悟自心,识无由生。识尚不生,境何由立?故劝阿难但悟自心,更无余事,便得解矣。譬如良马,见他影则惊,见自影则不惊,此证自心之騐也。
阿难吾今问汝(至)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六教次第解法。从阿难下,明解法。前劝其自解,则见自心。今问阿难:若何解耶?而今六结现前,若欲解萦,不审得一时同除否?谓不由次第,不审左右,不于结心混同一解。即如学人不善用心,不察义理,不知法之所由起,不知道之指归何在,窃得些相似见解,滥同于理,认个空空田地为是,或担个不名不物,便就歇下。此不惟自误,抑且误人。若如此,又焉能解耶?佛言下,明次第合法。大槩此事虽无次第,而确确有次第;虽无分晓,而实实有分晓。何以?若是根结不除,学道徒然矣。故先要解除根境中一切无明业识。业识一解,谓之人空。空性既明,犹有法在,故次要解除无始住地烦恼。烦恼若断,谓之法空。人法两空,犹有空在,连这俱空亦不生,方尽三摩提之观智,方得无生法忍,是谓次第解也。
右从四卷初至此,即是三摩钵提之文也。三摩观法,观世间众生业果,三倒之相,皆是觉明,明极不了,逐妄变现。又观五浊之妄,及六用之功,悉是自心作为。又观五根之相,并结缚之由,亦非外物,总是根尘知见作孽。譬如畵师,畵作世间种种之相,或畵虎狼狮子,恐吓怕怖。又如梦中,梦见天地日月,及诸男女,或梦冤家聚会,或驱迫捉缚打杀。如是境界,醒来一一无有,心方安乐,识知是畵,怕怖不生。此世间众生业果,与根尘结缚等相亦然。今以三摩观智之力照之,悉如梦畵等,无有一法当情,心方安乐,怕怖不生,此便是到家消息也。
△三、禅那文六:一、请示圆通。二、总询诸圣。三、各陈证门。四、勅文殊选圆。五、呈偈料拣。六、闻法获益。
前奢摩他中,破见思惑已,得人空慧。后三摩钵提,断无明俱生惑,乃得法空慧。人法二空,方是净器可进。禅那。梵语禅那,此云寂静思惟,即默识心通之谓。欲入此门,须要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但得一念相应,乃可云入也。然在初学分中,未免借一机一境,或拈一事,或就一根,研穷心路,以到为期。直得卒地折,嚗地断,便是相应时节。下二十五圣,即是这样子。所谓圆通本根,借路以入大法界,以到禅那地位,那时方好歇心也。
一、请示圆通。
阿难及诸大众(至)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阿难下,呈解请。法身是诸根之总,心为万法之宰。前既得根解结除,人法二无,故得身心皎然,堪进道矣。于是启请圆通之法,成就最后之范也。
世尊下。叙述私愿。若以积迷言之,一向逐念升沉,谓之飘零;一往迷留五道,谓之孤露。若以性觉言之,性同佛性,便是与佛同生;觉同佛觉,便是预佛天伦。若以本始言之,本觉不觉,是为失乳儿;今得始觉,是为忽遇慈母。阿难私谓:此际若得道成,则何觉与不觉之差?若同本悟,则无闻与未闻之别。所谓原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此是阿难私愿,意在所得。
惟垂下,冀佛冥授。阿难冀佛若惠我秘严,要不在乎言说,我则退藏密机,心不起于念虑。不起念虑,不在言说,祈在冥授圆通而已。以此观阿难之叙致,情理兼备,表在言外,诚非向时面目帖帖然,真是工夫绵密处也。
△二、总询诸圣。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至)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禅那通科,如来不曾说一字者,有二意:一、酬阿难所请曰:惠我秘严句。秘者,秘其事;严者,严其法。法严而后见情实,事秘而后知意真,是故无说也。二、此中元无说处,即说亦说他不着,葢此乃是不思议境界,即思议亦思议不及,是故无说也。华严一部,尽是云台宝网所演,及诸菩萨所说,佛只说阿僧只与随好光明二品而已。问:然则二十五圣所说何事耶?曰:二十五圣所陈者,皆是方便法也。方便取一机一境,或拈一事,或就一根,以止观定慧等学谓之路,就路可以入得,非说即是禅那也。入得后方是禅那地位,故问诸圣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又三摩提云观慧,以观慧见得圆通,见得禅那尔。是故借二十五圣所修样子,以助阿难入道之机也。
△三、各陈证门。
一声尘。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佛初弃国净饭,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拔提,三、摩诃男拘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五人𠷢命,后各舍去。佛得道已,即往鹿野苑,为彼三转法轮。问言:解否?陈那答:已解、已知。故名阿若多,此名解也。解得声是尘、是客、是生灭法。此初心方便,缘四谛理而发解者,小也。今则不然,悟得即声是常,即闻是妙。何者?觉无二觉故。以无二觉故,得妙音密圆。维摩云: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知有个生灭、无生灭,乃是二见。不知声性元空,岂有生灭乎?
△二色尘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又云近少。指尘之微者,曰近少沙陀。初观身相不净,如脓血,如涕唾,有何贪着。次观身如白骨,但见白骨,不见有我相。再观之为微尘,为空性。此初心方便教也。及至空亦是无。何者空?是我作念故,故空亦是无。空色二无,即一实性,方成无学。今则不然,即色是妙,即身是常。何者觉?无二觉故。以无二觉故,得妙色密圆,是为真无学也。
△三香尘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至)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从觉所生,不起二见,故名童子。以鼻、舌、身三支合中取境,故初秉佛教,观有为法。以有为是生灭,故即生灭见无生灭,此初心方便也。辞佛取静,便是无为;香来入鼻,便是有为。今观非木、非空、非烟、非火,香无所生。香既无生,意何分别?意既不有,便得无漏。虽然,犹有尘在,未得觌体。今则尘气倐灭,妙香密圆,是为真无学也。
△四味尘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至)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堪补佛处,故名法王子。法能自度,复能度他。自度即药王,度他即药上。葢药能治众生之病,故以此称。从其本味止有五数,从其小衍有五百,从其大衍有十万八千,此法数之大槩也。承事如来,了知味性,葢觉能知味故,此初心方便也。观法非空非有,亦非离即。何以故?无生性故。然以身心而言者,乃是指根尘识相也。三处推之,味无有生。味既无生,能所即绝。从是开悟,见得一味清净平等,故名法王子。且能自觉觉他,因觉明故,位登菩萨。
△五触尘
䟦陀婆罗并其同伴(至)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䟦陀婆罗,此云贤护。夫形而外谓之威,声而外谓之音,此表初觉境界。身见未具,意识未生,名言不立之时,谓之威音王佛。若准法华,有二万亿威音王佛,相继出世。此贤护于初佛像法之中,为增上慢,毁法堕狱,罪毕得出。值后威音王之时出家,随例入浴得此水,因悟触性了不可得,遂发正信,此初心方便也。因念尘无自性,何用洗尘?触亦幻生,又焉洗得?性相二空,中无所有。然此悟性未忘,身见宛在,乃至今日从佛出家,悟见消亡,方成无学。今则不然,即触是常,即因是妙。何者?觉无二觉故。以无二觉故,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又十六开士者,乃是因中起我慢知见之眷属也。本既成觉,支安不化?是故同证无学,同预斯会尔。
△六法尘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至)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或翻饮光紫金光尼,即尊者在家妇也。因缘具在别传。从日月灯佛闻法修学者,即是因觉明而生正信也。法暗以续明,佛去而涂像者,即是托胜心而成法体也。夫妇同时发心,同感光聚者,即是蒙正因而得出缠也。已上叙初心方便。今观六尘有变坏,而虗空无变动,是故修空法以灭诸意。意灭性空,度百千劫,犹如弹指。葢有生有灭,乃意家之境;无变无动,即空性之常。空性不动,而法性亦不动,是以百千劫如弹指易尔。今则不然,即法是妙,即明是常。何者?觉无二觉故。以无二觉故,得妙性开明,成无学道矣。
△七眼根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至)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阿那律,或阿耨楼陀,此云无贫,或云如意。乃是净饭王之侄,斛饭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父,非聊尔人也。周公叹曰: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于天下非贱人也。那律之谓乎?那律从佛学,以贪睡故,如来诃重,因激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以金刚三昧者,葢禀明于心,不假于外也。大约注缘于一,心无纷杂,用力久,自然精真洞照,观见十方,犹如掌果焉。所言掌果者,亦旋见循元之騐尔。又经云:那律修禅,得四大造色,半头而见三千界。今云观见十方,精真洞照者,葢约前后天眼所见不同尔。
△八鼻根
周利盘特迦即从座起(至)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周利盘特迦,此云继道。过去世为大法师,有徒五百,秘吝不肯教人。后感愚钝,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同授一偈,经九十日,不能成诵。佛教数息,治其散乱。初则数息,后则返息,循空至刹那无容心处,遂尔忘缘,见真实相,成无学道。
△九舌根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至)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此云牛呞,缘起如文。凡牛食必事虗嚼,尊者有是疾,人多笑之。佛示以一味清净法门。所言一味者,教其嚼之于心,无嚼之于味。嚼味无因,嚼心无味。无味有何病?无因有何嫌?此不特治病,亦可入道。
观味下重出观行,非体即根也,非物即味也。谓了味之知,在物上无有,在体上亦无有,中亦无缘,如此参之,自然得入无念。即如今禅人,看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若悟无生,则本分活泼泼地,便是如鸟出笼矣。此之工夫,全在还味旋知上,乃成无学道尔。
△十身根
毕陵迦婆蹉即从座起(至)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昔为婆罗门,余习多慢,尝过恒水,咄小婢驻流,恒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众笑之,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不可乐事者,即世间无常不净,生死苦事。因行乞食次,心思法门,不觉中刺,葢不觉而觉痛,身家之境也。上知字即指所觉,下知字指能觉。本来清净心上,元无有能所之相,若有能所之相,便是两觉矣。如此参之,参到无念处,身心忽空,还得本觉,无有身相可计,故成无学。
△十一、意根
须菩提即从座起(至)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须菩提,此云空生,又云善现。在母胎中,即知空寂者,是意家之境也。知正报是空,依报亦是空,故见十方空。知自性是空,他性亦是空,故令众生证得空性。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现故尔。虽然,知空之性未断,而结缚之相宛在,未是圆理。今悟性觉本空,何用知得。十方同觉,岂云自他。由是发明真觉,顿入宝明空海。即使诸相入非,非亦是尽。斯则旋法归无,即证无学道矣。
△十二眼识。
舍利弗即从座起(至)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舍利弗,此翻身子,从母名也。舍标父,利标母,双显父母,故言舍利弗弗子也。前文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者,此明眼体也。今文云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者,此明眼识也。心见清净指根而言,种种变化指识而言。我于中路下,述获法益。别经说于道见頞䫌即马胜,威仪庠序,因问师法。䫌答云: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闻即悟者,此解四谛圣法也。今言路逢迦叶波兄弟,宣说因缘悟心无际者,此解三谛涅盘法也。又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乃是寄根发明,依智不依识,故曰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此悟佛知见,与法华所同。
△十三耳识。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至)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鼻舌身三合中取境,合则知,不合不知。眼耳离中取境,眼又明前不明后,犹亏一半。独耳性无遮蔽,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闻则闻于心。声有生灭,心无生灭,以觉性平等故。今言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者,耳识从觉所生,故以子称。十方如来教其弟子,惟此根为最。凡发心皆名普贤行,葢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总是心依觉起,故名普贤行也。上明耳识自在之相,从世尊下明耳识自在之用,心闻耳识也。众生知见不出自心,心不违于性觉,惟觉能知,惟觉能见,迷则是众生,悟则是觉用,故曰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分别,即是无碍慧自在之用也。言他方恒沙界外者,此性觉之体,谓非是心意识边事,故以界外言也。有一众生发明普贤行者,即是见得自心平等,见得自心现象分身所在,设有障深不见,则与性觉无损。何者?以此修行,终当获益,故曰我与其人暗中摩顶。大约心闻境界,即是不思议之妙,非同他根涉境取相也。
△十四鼻识。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至)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孙陀罗难陀,此云艶喜。艶是妻名,喜是己号。拣放牛难陀,故兼妻言也。前依根故,教其数息。今依识故,教其观白。观者,心驻于一也。心如火,识如柴,息如烟。火定则柴不然,而烟自散矣。心定则识不行,而息自散矣。故见鼻中出入如烟。识既不行,身心内明,故知念之所起,界之所趣矣。既而烟尽息除,虗明洞照,故见鼻端白犹如琉璃。虽然,犹未忘一,尚在缘虑中生空慧,显未得法空慧现前。
从心开漏尽下,方得法空慧,见一切皆如。即出入息原是光明,见十方界无非圆妙。此无他,葢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故成无学尔。
△十五舌识。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富楼名满,弥多罗云慈,那是男称,尼是女声,总言满慈所生子也。葢心腾于舌,舌能生识,心持义理,舌能宣扬,然非无碍则不能矣。且宣说苦空即小乘也,秘密法门即大乘也,大小虽别,无非舌识所转尔。今如来教其音声轮,即是悟得舌识唯是声相,声无有生灭之心,即心亦无有生灭之见,心见既无,所说非实相而何?如此所说即是师子吼,如此所宣即是降伏魔怨,魔怨即心见也,生灭销灭安有心见所起耶?
△十六身识。
优婆离即从座起(至)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此云近执。佛初出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也。由初离五蕴,初出葢缠,亲观六年苦行,即是苦受。又亲见降伏魔怨,即是乐受。此苦乐二受,是身识之相。言降伏者,即二百五十戒,在四威仪中,成一千。复对三聚,故成三千。又以三千配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故成八万四千矣。言性业遮业者,以四根本戒,不待制止,犯即成罪,故云性业。余戒制止若犯,即是遮业。此是小乘部中,执身不动,清净律仪也。今悟实相无相,本来寂灭。何者?观身是实相,岂待检束?观心是无住,何处堤防?如是执身,身得自在。如是执心,心得通达。岂与小乘有作止持犯,同日而语哉?葢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是为通利之义也。
△十七意识。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至)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目犍连,姓也,此云采菽氏。拘律陀,名也,此云无节树。优楼频螺,此翻木瓜。那提,此翻河,亦江。伽耶,此翻城,又象也。因缘义,如舍利弗所遇,但观法随别,谓观林不生,观河不流,观城不住。由是悟无生之义,故曰: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前文云: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伏还元觉。即此意也。今则不然,意灭心开,十方无碍,法法皆我本真,何用观耶?如澄浊流,久成清莹,非假他缘尔。
△十八、火大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至)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乌刍瑟摩,此云火头。葢人之一身四大,均则和之,偏则克之,此所谓相济亦相害者也。今乌刍瑟摩性多贪欲。夫贪属水,而欲火乘之,水必竭,故为害。空王教其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乃是解沸抽薪之法也。何则?凡气皆虗,虗则无容心之地。心若无心,非空而何?是故神光内凝,伏多淫心。神光,空性也;内凝,空力也。只此空性之力,而成智慧之火,便非痴禅顽空之比矣。上以明体。
从是下,明用。以此空智之火,遇物便烧,触事即空,故能伏诸魔怨,为大力士。
佛问下。结酧所问。无碍流通,空智也。生大宝焰,空力也。空智能照,空力能用,总明空智力用成无上觉尔。
△十九地大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心谓宰曰持,谓觉曰地,自觉觉道曰菩提,自觉觉他曰萨埵,合而言之曰持地菩萨。然其所叙普光如来出世者,以光能照地,故照地险隘,照地不平,桥梁通其险隘,负沙填其不平,或与人擎物,不取其直者,此明自觉也。所叙毗舍浮佛在世,世多饥荒,我为负人,唯取一钱,又为推轮,㧞其苦恼,国王延佛,我为平地者,此明觉他也。已上标其事。
毗舍如来摩顶下,标其理。大抵自觉偏于理,不取其直故;觉他偏于事,取其一钱故。今则不然,平其心地,一切皆平。心地平,为万物所依;觉性平,为万法所依。万法虽殊,觉无分别故;万物虽差,地不分别故。由是心开,见得己身微尘不是他物造,世界微尘亦非别有,乃至上刀山、投火聚,若正、若依,若顺、若逆,总非外事,唯一觉故。何者?尘无自性,唯一实性所化耳。玄沙云:尽十方世界是沙门全身,尽大地是沙门一只眼。此便是持地之意也。
我于法性下。正陈悟旨。忍者,心不起之谓。识得诸法无自性,唯一觉性,遂不起妄分别,是谓无生法忍。此犹小也。若回心向大,闻如来宣妙莲华,触处便证,亦不作解会,乃是佛知见。持地悟此,为菩萨上首焉。
佛问下。结酬所问。身是正报,界是依报。此依正二尘本是如来藏,由无始虗妄发起尘劳,今得尘消智净,故成无上道耳。梵语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即是证得诸法平等无碍之称也。
△二十、水大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至)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月光,阴精也。师事水天,天一生水之谓。言无夺者,心注于水,不为余尘所侵,即是初观涕唾。至于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惟一水性,故名无夺也。
我于是时下。述其病缘。然则观体虽成,未得忘身,犹存水相。故舍利弗于恒河岸入定,为鬼所击,头痛问佛。佛语之曰:此违害鬼也。汝若无定,身应碎坏。今童稚投砾,忽生心痛,便是同执矣。瓦砾虽除,身质如初者。我执虽除,法执犹在,故曰如初。
逢无量佛下。述其悟益。忘身者,法空之证也。初入观时惟见是水,而今性合真空水不可得。何者?觉无别体故。以其无别体,真空与水性无二无别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问:入定观水,只应自见,云何他人亦同见之耶?曰:此定果力也,心胜能变。不同十徧处,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不同业果色,其业同感则有,无业清净则无。十徧处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如作青想,徧一切处皆青也。余色亦然,随心想所变,自能见之尔。浮幢王刹者,华藏世界二十重,累高故如幢,特出故称王。
△二十一、风大。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至)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琉璃,远山名,即所望须弥山也。宝出彼山,色似帝青。帝青者,太空之色也。然空实无色,因视远而见,为苍苍之色也。琉璃光法王子,从此立名。无量声者,即风大也。葢风是动相,因动而有声,因声而有相者,妄也。菩萨观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若悟本觉妙明,无有动相,无有声相,观世界及众生身,亦无有动相,无有声相,一一是本觉实相境界,此是无量声佛开示之法也。
我于下,依教观法。观界者,观地天宫殿等,皆是风大安立。观世者,观三世时分,皆是风大迁流。观身者,观诸根造相,皆是风大动止。观心者,观尘劳识念,皆是风大鼓发。已上若身若界,诸动无二,惟一风大变现而已。此观之粗也。若细观之,蓬蓬然从何所来?蓬蓬然去何所至?既无所来,又无所至,而今十方世界微尘及众生颠倒,非妄而何?譬如置百蚊蚋于器中乱鸣相似,众生于方寸鼓发狂閙,亦犹然也。总一妄想变幻而已。
逢佛未几下。逢佛者,即是逢无量声佛也。得无生忍者,即是悟实相无生之理也。东方乃群动之首,而见不动佛者,即是悟得即动是无动,即生灭是无生灭也。是故见得本觉妙明,洞彻无碍矣。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二十二、空大
虗空藏菩萨即从座起,(至)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虗空藏者,十方世界及国土众生,皆在虗空,故名虗空藏也。又藏者,无一物可得,无一法可现,故名藏也。设有世界国土众生,有一物一法生现者,皆是虗妄,不名虗空藏者。又定光佛所得无边身者,只是证得此理,犹如虗空无边,本来不动,故名定光。上是标其理体。
尔时下。标其妙用。手执四大宝珠者,表妙用也。心现圆镜者,表妙理也。且未悟此理,此四大是障碍法。及其既悟,此四大是光明义。以此光明照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虗空者,非别法也,唯一心法尔。以此宝光流灌十方诸幢王刹,来入镜内不相妨碍者,亦非别法也,惟一心法尔。只此妙心开导众生即是佛事,只此普身善入国土即是随顺。
此大神力下。正陈悟旨。神力者,指上随顺佛事而言也。由观四大无依,故证普身得大随顺;由悟生灭是妄,故发妙心广行佛事。此既如是,彼莫不然。何以故?虗空无二佛国是同,故得十方无碍身土徧容,葢是空忍之力用也。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二十三识大。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至)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弥勒,此翻慈氏,法华妙光菩萨八百弟子中之一数。日月灯明,即是本觉妙明。由觉明明极,不觉识生其中。古德云:不察最初一念因成之假,宁免日后沦劫相续之过。即是拣识之意也。心重世名,即揽境生识,徧计执也。好游族姓,即分别名相,依他执也。习是修习,教修惟识,治其偏空;教修唯心,治其境有。定即遮其心外有法,收上唯识唯心圆成实性,故言入三摩地。总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了得唯识,便不堕于徧计执矣;了得唯心,便不堕于依他执矣;会得本觉妙明,便是圆成实智矣。此灯明教慈氏之法也。
次历劫下,证离徧计。大槩此事要会即易,摆脱极难。非事恒沙诸佛,不能穷其识相。今慈氏承灯明之教,历恒沙佛,修唯识三昧,故得世名心歇。名心既歇,便是离徧计执也。言恒沙者,只是研尽微细惑相,证得自觉田地。
至然灯佛下,证离依他执。然灯者,只是见得自己本法,修唯心三昧,故得尽空如来国土。且如来国土既空,便是离依他执也。又前说日月灯明是标本觉,今说然灯佛是标始觉,灯是人然故也。
世尊下。证圆成实性。如是者,指上惟心唯识而言也。证唯识故得离徧计,证惟心故得离依他。今则不然,悟得无量如来皆从自心流出,一切万法皆是自心化现。何者?此是一相无相之法。以一相故,诸佛所证即我所证;以无相故,万法化现即我作用。葢见得此理本来如是,不假修得,是为圆成实性也。问:既是自性作用,何得要授记补处耶?曰:不然。此是亲证境界,当解起时故云授记,会得自相所转故云补处,非是依他而有授记得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二十四、见大。
大势至法王子(至)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与五十二人同伦者,从见大而言也。五十二者,信住行向地是五十,加等妙二觉是为五十二矣。葢十信人见得自心是佛,十住人见得住在佛家,十行人见得广行佛事,十向人见得回心向佛,十地则开心向道,等妙二觉则履道见心,此五十二人所修不同,所见则一,如三兽渡河,为力不同,到岸则一,故曰与五十二人同伦者,从见大而言也。值佛名无量光者,约大势而言也。葢心无限量,而见亦无限量,如一念心怖魔破恶,如是念念心怖魔破恶,其势则大,故曰约大势而言也。言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以根六尘六同在一时,一觉永觉,故称十二如来。又超日月光者,以现量境领在机先,不流至于第二念,是为超日月光也。教我念佛三昧者,只是教人系心一念,心一则实,何则?谓之空则有念,谓之有则无相,有念无相,非觉而何?如是而念,如是而觉,谓之一相三昧,便是超过五十二人,超过十二如来,圣凡不拣,净秽都摄,捷径之法也。
譬如下,喻得失。专忆喻得,专忘喻失。得即合,失即离,此离合在忆与不忆尔。
十方下,法喻双提。母念逃子历劫难逢,喻佛念众生虽忆何为?若逝子忆母千里即对,喻众生念佛必定见佛,此见不见在念与不念尔。
不假下,重喻法益。葢所念是方便念,至于无念,自然心开见道。犹如染香人,染则自然香气袭人矣。
我本下。正陈悟旨。因地,指上念佛法也。得无生忍,则是证得果地觉也。念佛是自度,摄念是度他,自觉觉他,正是见得大乘平等无相之法也。
佛问下。结酬所问,如文。
楞严经正见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