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七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五、总结大意。 问:阿难到此,身心犹未净耶?抑所悟未彻耶?曰:有二义故:一、阿难所悟是解门,非行门故;悟得平等理,是素法身,无功德庄严故。二、阿难传持教体,要彻尽法源故。如阿难生同佛时,承佛圣功,开示悟入。假如后世无有成范,教修学人从何入道耶?是故说圆通之后,重示三无漏学,以备教体云尔。岂是阿难身心未净,而悟未彻也哉?不然,而今人小有开发,便拨去戒律,公然噉酒肉,近淫色,自谓一切不妨,此乃是天魔外道法,非佛法矣。不知悟后奉戒尤谨,不惟自励,抑且励人,所谓处处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是也。故于未说定慧之前,先提四重禁,为后学入道之榜样也已。 一、劝持戒。 阿难汝问摄心(至)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阿难下。劝持戒。汝问摄心句。即牒前阿难请云: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佛答: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故知定慧从戒生。于是先说四重律仪以为基本,本既不生,枝叶自无。枝叶即指余戒也。身三口四举其粗为重,色香味触举其细为小,是为余戒相也。总之轻重大小俱无犯,自然心地清净,入得三昧矣。 △二、劝持呪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至)坐宝莲华所说心呪。 宿习下。劝持呪。前来广示戒法制止现业竟,犹恐宿习障重不能入道,故劝持般怛罗呪。梵语萨怛多般怛罗,此云白伞葢,是取神呪功能而言也。何以知之?伞葢者,王侯贵人之威,大将勇健之标,以此镇之,小人自然退匿,魔军自然摄伏矣。此神呪者,无为心佛所说无见顶相之法,以此诵之,宿习自然除灭,报障自然不生矣。且呪乃鬼王名,又是密令之称,若诵此呪时,得身秘密、口秘密、心秘密,全体是定矣。除是之外,别有定法,我不信也。 △三、引事证。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至)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且汝下。引事证。登伽恩爱便是宿习,生为淫女便是报障,且一闻神呪宿障消除成无学道,证果为是易也。况声闻断习依此诵持,譬扬尘于顺风,入道有何难乎? △四、示行法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至)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若有下。示行法。持戒修定,非徒事尔也。要必有法,乃得其情。何谓法?如形端影直,师严道尊。故于将事之先,择一清净大沙门为师。若无有师,所学必不成就。何也?威音王前无师则可,威音王后无师则不可。以此观之,要有师法为准。师得其法已,然后闲居诵呪百八遍。闲居者,调伏身心是也。诵百八遍者,灭百八烦恼是也。烦恼既灭,身心复净,便是好器,故以道场表之。然道场非为美观也,非图悦耳也,将必缘境以发心,缘心而求悟也。故请现住十方如来灌顶者,乃是感应道交之意尔。 △五、明感应。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至)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阿难下。明感应。持佛净戒,即是戒学也。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即是定学也。六时行道不寐,即是慧学也。此三学法,四众皆得行持,果到心精冥一地位,我自现身摩顶也。何谓摩顶?学道要须妙悟,如妙悟得,便是佛摩顶矣。何也?觉无二觉故。何谓现身?既有妙悟,要须彻见自己,如见自己,便是佛现身矣。何也?体无二体故。又前十方如来放光灌顶者,即是始觉,以始觉从缘,故说十方如来灌顶也。今佛自现身摩顶者,即是本觉,以本觉无所待,故说我自现身也。 上来因说戒相,带劝行神呪,及请佛灌顶者,葢抑有故尔。夫众生惑业有浅深,而报有轻重。如浅者,即六根对境所起见思无明惑,缠在界内,所谓现业是也。现业轻易脱,但秉于戒,心自止尔。如深者,即八识中所含尘沙无明惑,缠在界外,所谓报障是也。报障重难脱,要仗佛力神呪力所熏方尽。至于最极深细者,即觉明体上俱生无明惑,缠在界外,所谓根本烦恼障是也。根本惑又细难除,进修位中,断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如,直至妙觉金刚道位,全是真如,无明方始尽矣。故说三无漏学,正除三障与三惑,是为最初方便,三种决定法也。然戒学具见上,其定慧合当详明。 △二、定学二:一、颁示坛法。二、宣说神呪。 一、颁示坛法四:一、禀明坛法。二、正示坛法。三、示行法。四、明得失。 一、禀明坛法。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承前开示戒学,因劝结界,建立道场。夫道场者,行人所履之处也;界者,行人所缘之境也。境则有十,而处则一。今问:若何使一而摄于十耶?云何使十而摄于一耶?若一摄于十,乃是一相三昧;若十摄于一,乃是一行三昧。阿难已悟成佛法门,已知修证无学道,但为末世修行方便,以何为法故,禀明于世尊?尔 △二、正示坛法 一,涂场地。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至)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场地表法,姑依诸家所见,余不论,但取本经题意释之。葢心元无相,相必显于色。今取雪山白牛,和以旃檀者,是非一色耶?一相耶?以一色而为相,相是无相,无相为相,是之谓密也。葢法非有因,因必彰于觉。今取牛之茹退,藉以涂地,是非一因耶?一觉耶?以一因而为觉,觉是非觉,非觉为觉,是之谓因也。由是言之,以无相为相,相是无相,故谓之如。以非因为因,因是非因,故谓之来。但来而不能如,如而不能来者,凡夫也。来而能如,如而能来者,佛也。故称如来密因,修证以此。大槩此因太高,初学分中,决无有能行者。虽无有能行,亦必因是而学焉。故取雪山白牛之粪,以泥其地尔。 其次不能者,别当去地五尺和以十香,亦可得为行也。何者?去地五尺者,去五浊是也;和以十香者,十波罗密是也。又取其黄土者,自觉也;以涂场地,觉他也。以自觉、觉他能行此十行细罗为粉者,此菩萨万行也。夫故别取黄土和以十香涂地尔。 △二示坛形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至)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前既涂其场地矣,今又为坛,坛必起土为之,如行人因佛功德,发起信乐之心,信乐如来不思议,信乐诸菩萨万行庄严,故以坛表之。方圆丈六为八角形者,葢觉位似圆,信位似方,亦如法华八方各二面,故成丈六,此坛之形量也。形量既立,信位已彰,当求妙法,妙法不离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最初之便法也,故以金银铜木四种表之。金银有坚明之义,表妙止妙观之法也。铜有通入之义,表禅那圆通之法也。木有花果始终之义,表最初方便之法也。钵具应量之器,表三乘具何等之机,具何等之量也。盛八月露水者,八月乃天地之中,阴阳之正,养以定慧之水,以清凉其心也。随安花叶者,亦如莲花有含敷之义,故以花叶浮于水中,正表性中含因觉之花者是也。 △三、示供法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至)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众生不觉,所以徧迷。菩萨修行,宜应体觉,所以悬镜于八隅者,表其智觉也。又花则显其色,香则明其触,众生之惑也。今则不然,无令见火,乃心止不缘者也。牛乳煎饼,沙糖酥蜜,众生之贪也。今则不然,一一奉诸佛菩萨,乃反妄归真者也。已上示奢摩他法。又六根对境,一一皆有智兼,故八方数具十六。葢镜表智,花表觉,八方十六者,亦表智觉遍彻之象也。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至)张于门侧,左右安置。 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者,此善譬者也。今以食时调合,表正法也;水沐其炭,表不着也;酥投其炽,表不味也。不味与不着,非正法而何?此所谓善譬者也。又以法观身,根自不生矣;以法观尘,境则无生矣。不生与无生,非正观而何?此所谓近取诸身者也。又坛中徧悬幡花,于四壁间敷设形像,此所谓远取诸物也。若远取诸物,物非其物,无非圣真;若覩圣真,无非一觉。既同一觉,更有何事耶?此所谓善譬者也。已上表三摩钵提法者,以别安小火炉,以表观法尔。又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一句是总,应于当阳下别列,如文。 又取八镜覆悬虗空(至)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前取八镜围绕华钵者,表止观定慧法也。何以明之?华中有钵,钵中有叶故。今取八镜与内钵相对者,表圆通无碍法也。何以明之?内外镜光彼此融摄故。又华钵表众生之机,圆镜表诸佛之智。诸佛之智无,众生之机不显;众生之机无,诸佛之智不了。故以内外悬镜表之,又显重重无尽故。假如一镜摄一华钵,八镜亦各摄一华钵。不但八镜各摄华钵,即一镜内有八镜各摄一华钵,就一镜内八镜亦各摄八镜各有一华钵。一镜如是重重无尽,八镜亦如是重重无尽。内镜如是,外镜亦如是。所谓重重无尽,无尽重重矣。此是不思议境界无碍慧法尔。举事全理,举体全用。行人了此,即证无学道矣。已上表禅那之法,故取所安之镜方面相对尔。 于初七中至诚顶礼(至)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三七修持,各有所以。初七礼佛持呪,礼佛则敬其所止矣,持呪则遮其现业矣,此表戒学法断现障也。二七专心发愿,专心则无异缘矣,发愿则有所定矣,此表定学法断报障也。三七一向专持神呪,一向则历位可阶矣,专持则感应为速矣,此表慧学法断烦恼障也。此总标初方便法,故以礼佛、发愿、持呪为示尔。已上通前四节,为入坛行法,表示后世,令行人依法修持,必使身心净如琉璃,然后菩提可冀,魔事不生也。 △四明得失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至)汝问道塲建立如是。 坛法必十人者,表十方同觉也。又以一人为师者,表智觉为率也。又十人以一人为标,一人以十人为的。若失其的,则虽有妙匠,无以施其法矣。若失其标,则虽有巧学,无以展其智矣。是故有一不清净,如是道塲,多不成就。问:一人不净,有九人在,何多不成耶?曰:此是互徧互摄之法,如一处失,则余处亦亡矣。比之镜钵,若一镜阙,则余钵亦亡矣。故曰:如是道塲,多不成就。是为所失。若果师得其资,资得其法,又无有所阙,自然圣果可期,学道有进益矣。是为所得。 须陀洹名入流,谓入圣流也。今所谓入流者,非入阿含小圣之流,乃是预闻方等大圣之流也。若入方等大圣之流者,决定自知成佛矣。 △二、宣说神呢五。 一、请说。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至)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阿难前遭登伽,以梵天邪术所加,误堕淫室。佛勅文殊密诵神呪,𡨕护得脱。然未亲闻显说,于是重请世尊(云云)。 △二、佛现神变。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至)放光如来宣说神呪。 肉髻者,即佛无见顶相也。众生所以有见者,葢是识情矣。佛无情识,故无有见。以无见而见,故托之肉髻。肉髻即见也,即见是无见,非乃心之光也欤?故曰: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心地有光即是有相,有相即是有觉,故曰: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千叶宝华是非心之相乎?有化如来是非心之觉乎?觉既称化,化是无碍也。化既无碍,不妨化化。化百宝光,化十恒河沙者,是心之妙用也。化金刚密迹之容,化擎山持杵之威者,是心之妙力也。有是力,有是用,必有所谓矣。彼神呪者,是非心之不思议所演密音也耶?大众不能测议,故生畏爱尔。 △三、正说神呪。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至)虎𤙖都嚧瓮泮 莎婆诃 呪语,古所不翻,有五意:一、是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余无能知故;二、是总持,一含多义故;三、是鬼王名,呼之令守护故;四、是佛印,佛佛相授故;五、是不思议,非心识境界故。有此五意,故不翻也。余谓不翻甚善,即翻亦无所谓。何也?此是佛密意不思议之法也。既称佛密意,非他人所知,胡能翻得乎?既称不思议,非意识所测,又焉能翻得乎?故曰不翻甚善。虽然,佛非密语,但众生触处不了,谓佛是密语也。又佛非不思,佛是雅思渊才,文中王岂曰不思乎?但众生所思是五蕴法,非能离五蕴而思,谓佛不思也。大槩佛以出情之法度世间五蕴,令离诸苦而得解脱;佛以真语度众生所知,令达无生而证寂灭。是故佛令人诵此呪,人若诵此呪,全体是楞严大定矣。何以知之?若人心念而不着意识,便是心秘密;口诵而不关语言,便是口秘密;身行而不起身见,便是身秘密。三轮一一秘密不思议,非楞严大定之谓乎?故知佛令人诵此呪者,正示人习定之法也,不可不知。 又此心呪与观音所证寂灭心是同。观音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今若持诵神呪,得秘密法门,便是同寂灭心也。既得寂灭心,复生二种益:一者、生诸佛益;二者、与众生益。有此二益故,劝行神呪尔。 △四、叙神呪二种益四。 一,述正觉益。 阿难是佛顶光聚(至)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此十一种生诸佛益也。悉怛多般怛啰者,总标呪义之名也,其义解见上。所言呪心者,非谓呪有是心也,乃是行人所持之呪呪心也。然此呪心不依根尘所起,不落二边空有,但得一心持此神呪,即是寂灭心,即是楞严大定之心也。十方诸佛以此出生,以此成无上觉,以此降魔转法轮,拔济群苦,度诸横难,亦如今日悲救阿难,摄受亲因,乃至最后入大涅盘,付嘱佛法,遗教将来,一期始终无非此个呪心尔。于是知此心无尽,此呪亦无尽,尘劫是无尽,所演章句亦是无尽矣。 亦说此呪下。示不持之失。且此呪既名如来顶,在如来已度轮回,已证寂灭道,尚能受持不忘,况有学未度轮回,未到如来地位,不持此呪而欲证果,而无魔事,岂可得乎?是为所失矣。 问:何谓受持?曰:即是将心印呪、将呪印心,是谓受持也。何则?而今修行人或执心是空,以空心修行,此魔说也。假饶此心施于家常日用之间,还空得乎?若空不得,妄以空心修行者,非是魔说耶?又或执心是有,以有心修行,此亦魔说也。假饶此心至于死时、昏时、正睡着时,还有得乎?若有不得,妄以有心修行者,是非魔说耶?由是观之,佛为断此魔故,教人持此神呪。且正持时,说有不得、说空不得,当此之际,佛也觑不见,魔岂能侵之乎?何者?心入正觉故。以正觉之心诵是神呪,是谓呪心也。 △二、述有情益四 一、受持得三益。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至)周徧了知得无疑惑。 此受持得三益也。阿难下,述身受益。随所国土,标其处也。所生桦皮,标其物也。谓书写不必一种,所可书者即书;带持不惟一身,所可带者即带。此虽不诵,亦得沾益,是故毒不能害者,即是身受益也。阿难,我今下,更开二益。若我灭后下,述口受益。口能持诵,或教他诵,离五种怖畏,谓水、火及诸嗔、毒、魔、魅与恶觉等。不惟不害,皆领深恩,且得口成甘露者,即是口受益也。阿难,当知下,述心受益。心持不拣散乱与无定,但心忆口持,得诸神随侍。散乱尚然,况决定心念耶?自然菩萨加被,心精发识,且既发识开悟,永劫不忘者,即是心受益也。已上劝持得三益是矣。 △二、述广益。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至)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从第一劫下,不生恶处益。药义等是鬼趣,有形等是异趣。言第一劫者,持呪初因之时也。最后身者,持呪得果之时也。从初因至于得果,中间生生不堕恶处者,乃是呪功胜也。至于读诵、书写、供养,不生不乐处者,亦是显呪功尊贵矣。此诸众生下,佛与功德益。假如此人自身无福,因持呪功德故,十方如来与之同生,是佛与之福也。又同生喻恶义,树其子生,必三颗同蒂。持呪熏习亦类此,果不分散矣。是故下,成妙行益。是故者,承上文之意,即对上文身带持而言也。因带持神呪故,生生不堕恶处。又自身不作福,十方如来与之者,遂错谓单持神呪,不修妙行。葢妙行以六度为首,今略举二三以足之,乃见妙行元备矣。又破戒与未精进,指出家二众言。不清净与不持斋戒,指在家二众言。已上广其众益。持呪生于乐处,又佛与之福,兼成妙行,便是广示众益也。 △三、销其罪业。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呪时(至)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阿难下。总标轻重之业。纵经下。别开轻业。饮酒噉辛及着不净等是遮罪,遮其不起。若犯此则是故违,不忏当堕。 若造下,别开重业。淫杀盗妄等是性罪,若犯此则是极恶,不通忏悔,所谓弃罪也。已上即是现业。阿难!若有众生下,即是宿业。佛意谓心地若有纤毫疑念,则与呪体不得相应矣。是故言行人于未持呪前,设犯禁戒,若轻若重,若现业若宿业,今得持呪,犹汤沃雪,一时销灭矣。葢呪体如汤,业性如雪,妄不敌真,故消殒尔。 △四、随其所愿。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至)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呪是呪愿,人有所求,持此神呪,无不遂愿。如男女嗣续,身命色力,报生中土,皆是人之所欲,但诵神呪,无不得者,乃见呪力之大也。 △三、述器世间益。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至)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上述正觉与有情益,今明器世间益也。器世间乃是众生之依报,依报当征之于善恶业,善则人心平,应之以福,恶则人心危,应之以灾。灾有七难九横,此等灾横,或众同分中共有,或一国一州县一聚落,或在一家一人身上,但当一心供养神呪,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初阿难!若诸国土下,明家国有难,劝持神呪则免。 次,阿难!在在下,不拣家国所在,有呪则安。 三、阿难是娑婆界下,广明众同分中所见灾异,劝结界持呪则难解矣。又天降曰灾,外来曰祥。祥者,详其所来处也。支提,云可供养处。又有舍利曰塔,无舍利曰支。提,脱闍翻幢。 △四、总结上意。 是故如来宣示此呪(至)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是故下。总结上三世间益之文也。身心泰然者,定力所持也。得大安隐者,是无魔挠也。魔既无挠,又能持定,故无灾横而入三摩矣。葢神呪是秘密法,若不到三摩地位,便非佛意也。 汝及下。总结上建坛说呪之文也。所受戒主逢清净僧者,因戒摄心也。于此呪心不生疑悔者,因定发慧也。由戒生定,定生慧,故得心通十方而无𦊱碍矣。葢如来是诚实语,若不得心通十方,便为妄语矣。 △五鬼神誓护。 一、诸神誓护。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至)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梵天是初禅之主,帝释是欲界之主,夜义此云勇健,罗刹此云可畏,富单那此云臭饿鬼,鸠盘茶云是厌魅鬼,毗舍遮云是噉精气鬼,频那夜迦即是猪头象鼻二使者。又天神曰神,地神曰只,人神曰鬼,已上鬼神各有所表。金刚表破恶力用之威,梵释表成善主持之德,鬼王有阴翊之功,日月有明照之佐,风雨荡其无明,雷电震其沙惑,星辰司见,巡官察思,山神主地,海若主水,万物精只是火,风神空行是风,无色兼有色而言,有相皆不出欲界。此等三界之相,四大之形,无非众生善恶之杂气,诸惑之报障也。今若一入于三摩之定,彼诸神只皆为我护矣,岂谓外物而却之哉?于是知反邪归正,破恶成善者,莫非神呪之功也。 △二,刚藏誓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至)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那由他,此云万亿。俱胝,此云百亿。言八万四千者,众生一念,具八万四千尘劳烦恼。若以念念心,其烦恼便是无数矣。今约一恒河沙,便是无数。若以万亿恒河,其烦恼沙数,亦不可胜言矣。今取以一统十,故有百亿之称。后至发心修行,进金刚道位,所有尘劳烦恼,皆化成万亿恒河沙百亿金刚藏王者,便是楞严大定之力效也。然久成菩提,不取涅般者,亦是护法心切,留惑润生故尔。 世尊下。正陈誓护。大自在天者,即欲界第六天也。天名他化自在,谓此天不乐自果,乃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或云六欲天上别有一天,名魔王天,亦大自在天摄。言宝杵殒碎其首者,宝杵,金刚定力也。魔王,罔欲之心也。以罔欲之心御金刚大定,焉得不殒碎其首耶?此刚藏之愿保护持呪者,亦见定力之功也。由旬,此云限量,即今传舍也。远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最近者四十里。葢中边山川不同,故行里不等。 右从阿难请建坛法以来,至此即是定学之法也。何以明之?众生一向甘迷于欲境,沉沦三界。今示以坛法,乃助其胜心,发其境量也。众生一向甘徇于知见,奔驰五道。今示以神呪,乃收其放心,通其禅定也。定非落于偏空,故建坛法,表其实体。境非着于偏有,故说神呪,阐其密用。密则心不漏,实则体不虗。必使神光内凝,德容外现。如是修行,自然得到三摩地位。下文云: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呪印,顾盻雄毅。便是证騐矣。已上明定学竟,下明德位。德位者,躬行实践之称。故有是德,必有是位。不同外道法,都无位次,浑囵吞枣,必使一步步履将去。前不云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真如,直至妙觉地位,纯觉遗尘,乃为得也。辩见下文。 △三慧学三。一明二颠倒。二明三渐次。三明地位差别。一明二颠倒。 一、申请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阿难承前开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遂请示坛法,并宣神呪。于是悟真修之有益,识漏障之可憎,刳心易虑,入道无疑矣。今者乃请行地因果位次之相。位者,履以成行也。从初悟处,名曰干慧地,为本修行。历信、住、行、向与四加行,行共四十四心,名行。从初地至第十地,名觉,曰地。地者,所践之地也。历十地至极位,名曰等觉。是为五十五位妙菩提路。然未是到家,故称曰路。至妙觉后,名曰涅盘。到涅盘家已,所作皆息,行地俱隐,所谓入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此义列在后。阿难勿知行地因果位次名义,故为问尔。 △二许宣三。 一,赞善。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至)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允可而赞善者,有二义:一、阿难所请普为大众及末世众生者,是其学道之普心也;二、为修三摩提求大乘者,是其传佛慧命之深心也。有此二义,故佛赞善而允其请尔。又刳心二字,正见阿难忘身为法,工夫绵密处。 △二明宗本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至)及大涅盘二转依号。 佛将示慧学之法,先提宗本来说。然宗本有二义:佛言下,初则直指其本来。本来无众生之相,无世界之相,亦无如来之名,无菩提之名,无涅盘之名。何以故?此等名相,在觉明体上,一总是空。良由本性是空,见得自己实体无别,故所谓本也。因妄下,次则申明真妄之由。葢由觉明明极不觉,一念妄动,流入三世,故有世界之相。因妄有生,因生有灭,故有众生之相。是之谓妄也。今欲转其不觉,依于本觉,故有菩提之名。今欲转其生灭,依于无生灭,故有涅盘之名。是之谓真也。于是知名相二字,乃是世间之因,亦是出世之果。究而论之,此等因果,在妙圆性上,一总是实。良由诸法是实,见得自己智体无依,故所谓宗也。此之宗本,乃是慧学之宝鉴,克因致果,臻于极位之良法。学者不可不知,故先提于此。 △三、总标二倒四。 一、总标。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至)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此总标二颠倒也。颠倒起于不觉,不觉由乎逐妄,逐妄遗真,是谓之倒也。今欲修行,当先识此颠倒,颠倒不生,便可入得如来地位矣。又前四卷中所明世间、众生、业、果三种粗相,乃约目前成相而言。今明二倒并十二类生,乃约因相而论。大槩成相从世间起,因相由众生生,所云颠倒者,正是指因相也。十九祖告闍夜多曰: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无灭者,亦是明因相所由生也。学者先要识得,识得是为得门矣。 △二、辩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至)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阿难下。明倒因也。性是本体,心是念体,明圆是觉体。义虽有三,其体则一。谓人之有念心者,必由于性起。然性起必是明圆之觉,非有于尘也。故曰: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奈何人不能领明圆之觉,而受虗幻之尘。尘者,物之虗影也。既受是虗影,而有念心者,妄也。大抵妄性生,亦必由性明。故性明发妄,故有妄见生。故曰:因明发性,性妄见生。究而观之,此妄见毕竟无性,尘非到故。以尘不到而生妄见,便是妄有也。故曰: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有者,性之妄能也。能必有所,所有即是虗影也。故曰:此有所有。然此虗影,非为性之因也。性非所因而生于妄者,性反为是妄因矣。故曰:非因所因。又虗影不能为性之所住,而性能自为虗影住矣。虗影虽住,毕竟无根。性能自住,亦必无本。故曰:住所住相,了无根本。且虗影无根,性能无本,均是无住。以无住建立世界众生者,岂非同一颠倒乎?又住所暗指世界,住相暗指众生。已上单提双结者,世界从众生倒因起故尔。 迷本下。明倒相也。初谓丧本受沦者,由迷明圆之觉,而逐虗妄之性,便是颠倒。何以故?妄元无体,非有所依。若有所依,则有所住。妄若有体,则有生相,便非是妄矣。次谓厌妄希真者,遂以虗妄之法,欲复真真如性,转见颠倒。何以故?真如实相,而以妄求。设求得真,已非真真如性矣。三谓以非逐非者,宛是非真之法,妄谓真如之实,乃见展转颠倒。何以故?真如无生,妄谓有生,如是则为非生矣。真如非住,谬谓有住,如是则为非住矣。真如离于心念,而以有心得。若尔,则成非心矣。真如离一切诸相,故无有法,而以着相求。若然,则成非法矣。 展转下。结成颠倒。由是展转颠倒,展转发妄,发妄不息,随其颠倒轻重强弱,熏以成业而成众生。是故同业相感则成爱,异业相感则成憎。由此憎爱成私,故得相生相灭,于三世中轮转无已,是为众生颠倒也。 △三、辩世界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至)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阿难下。明倒因。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上下四方为界。若心不起妄,则无三世之计矣。根不取尘,则无界位之分矣。心无妄念,根不缘尘,与真如法一,此便是本来也。今且不然,葢由不守本来,逐妄生心,迷留尘境,由是真心没而分段妄生,此便是颠倒也。若究其生起,彼尘无性,不能为所因。良以人自逐境,因成隔别,故有界位之分,故曰非因所因。若考其因起,彼妄无体,亦不能为所住。良以人自取着,妄生住相,故有三世之计,故曰无住所住。至若以方涉世,变化类分,以世涉方,迁流不止,三世四方,宛成十二,此即世界颠倒之因也。 是故下。明倒相。葢世是动相,界是定位。动相有三,定位惟四,即声香味触是也。以色是实体,法是空体,此二无位摄在诸尘,如身等之类皆具故也。假如妄境动时必有声到,故耳因之为注,眼因之为睨,鼻因之为畜,口因之为说,身因之为动,意因之为悦。又悦之不已,意随之狂,身随之舞,乃至眼瞤耳热之类,谓之六乱想,一时起矣。且不特声为然,须知香味触亦犹然也。顺境如此,而逆境亦是如此。只一妄想流在三世四方,各各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旋复即轮转也。又如一念无明风动,心火必炎,口涎必流,举身不宁之类,此是业相内分四大之应也。若是风括海涌,树拔山崩之类,此是业性外分四大之应也。然此内分外分无非总一妄想迁变,即世界颠倒之相也。 △四、别释十二类生三。 一、总标。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若论世界颠倒则从众生起,由迷本圆明是生虗妄故。今辩众生则从世界起,由展转发生熏以成业故,故曰乘此轮转颠倒相故。下列十二类生,即是明其颠倒见也。何以知其然也?假如声来耳畔时闻,则闻于觉,觉则更无余事矣。今则不然,迷本圆明遂生邪染,于是或有声上攀缘乐着,堕于想蕴感生卵类;或有声上生出知见,堕于情有感生胎类;又或于声上留连痴爱,堕于取趣感生湿类;又或于声上厌故欣新,堕于假托感生化类;更有于声上计有计无各成四句,堕于邪见其成八倒。此等众生总以想等为因,以卵胎等为果,且一声上如此生情生计,余香味触亦莫不生情生计,流于三世四方,各各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此是众生业果差别之相,无非颠倒实有其苦尔。 △二、别列。 一、动类。 阿难由因世界虗妄轮回(至)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由因者,承上文而言也。上文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又云:是有所有,非因所因。此颠倒所由因也。今观虗妄之想非因,无奈境风摇动,境风则是所因矣。葢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气得合之,是为所有也。由是之因,卵属得以生焉。然其类非一种也,想非一绪也。今言八万四千者,不过约其业满成数尔。以业满故,乘风则飞,乘气则沉,此流类不同矣。流类不同,虗妄颠倒之想则一,由是世间鱼鸟龟蛇充塞不尽焉。羯逻蓝,此云凝滑,即胎卵未分之位也。 △二欲类。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至)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杂染者,不一其贪也。贪性非因,无奈欲火烦动,欲火则是所因矣。葢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爱水滋而合之,是为所有也。由是之因,胎属得以生焉。然其类非一种也,情非一绪也。今言八万四千者,不过约其业满成数尔。以业满故,含五常之性则生竪类,含邪僻之性则生横类,此流类不同矣。流类不同,杂染颠倒则一,于是世间人畜龙仙充塞不尽焉。过蒲昙,此云疱,即胎卵初分之位也。 △三趣类。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至)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执是执持,着是取着,谓凡见物则取着执持不舍也。不知执着元是非因,无奈渴爱奔流趣境,渴爱即是所因矣。葢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如流沫煦暖,皆得以合感,是为所有也。翻覆即展转之意,由因渴爱不舍,故得展转趣生尔。蔽尸此云软肉,此类不入胎分,故无前位,但得湿暖处即生,故无定属也。 △四假类。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至)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变即变迁,易是易常,谓心性易常,随境变迁,倐焉于此,忽焉于彼,是受变易身也。此变易元是非因,无奈假托不实,假托即是所因矣。葢所因是有,有必有待而然,如地性觉触,得以合之,是为所有也。新故乃是取一舍一之意,葢化生之类,离其故质,应其新受,谓之离应也。羯南,此云硬肉。转蜕者,如虫为蝶则转行为飞,雀为蛤则蜕飞为潜之类是也。 △五障类。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至)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执色是有,有是心地之碍,是为障也。以障蔽故,欲求明着,遂感精耀之类,悬象于世,如星辰、日月、着草、灵龟,凡一切精爽神明之物,此等皆能为灾祥祸福,以应人之休咎云。又羯南、不局、硬肉之类,有情无情,随相之通称也。 △六惑类。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至)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执色是空,空得销散诸有,归之于无,是为惑也。以惑故结暗为阴隐,如外道之无想,有情之愚蔽,及顽空无色等是矣。空散销沉者,凡感此类精神,敝之于上,则为空散,敝之于下,则为销沉,总归之空亡田地尔。 △七影类。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至)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罔者,无也。象者,有也。谓之有则又𦕈而不可见,谓之无则又信而可征,故曰罔象也。此愚氓无知,外托影响,内专信忆,可怜本有正觉之性,而堕虗无神鬼之趣,是非颠倒耶。 △八痴类。 由因世界愚钝轮廻(至)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性有所蔽曰愚,心无所用曰钝。谓修龄冀永,托想归无。庄子: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即痴顽无用之类也。 △九伪类。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至)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相待者,如影为形之待,罔两又为影之待。又自非有色,见有色即染;自非有相,见有相即生。所谓展转凭依,展转虗伪矣。 △十性类。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至)呪诅厌生其类充塞。 相引者,即方士所炼符水呪诀,及刻人形等,随引一事,以为炼法炼性,以成厌祷,能呼召神仙,能役使鬼物,种种邪术,欺世害人。不知此等,实实无有外物能为呼召,纵有所成,还是自己邪罔颠倒,业力所成也。 △十一、罔类。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至)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以妄合妄,是诬罔之也。以诬罔故,彼彼成虗,彼彼成异。葢因地中只知诬罔以欺世,不知诬罔以欺自,遂致种类承讹,心性失真矣。蒲卢,细腰蜂也,又名蠮螉。取桑虫为子,呪七日成蜂,是诬罔之类也。 △十二、杀类。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至)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世间以父母生子为恩,以子食父母为怨,恩怨相值,遂致相杀,岂不怪哉?又有想为有情,以无想为无情,无情有情相反,遂致相害,岂非颠倒耶? △三、结成。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上列十二类生者,初是情想之实,次是情想之变。初情想之实者,如色是四大之相,五蕴之总也。葢情非色不染,想非色不动,湿非色不流,化非色不迁。故知色是五蕴之本,情想之实也。然五蕴有生皆具,今以类分者,各从偏重处受生故尔。次情想之变者,葢本是无色而作色想,如休咎精明之类是也。本是有色而作无色想,如空沉销散之类是也。本是无想而作有想想,如神鬼精灵之类是也。本是有想而作无想想,如土木金石之类是也。已上即想所变之相。又本非有色而成色相,即水母等是也。本非无色而成无色相,即呪诅等是也。本非有想而成有想相,即蒲卢等是也。本非无想而成无想相,即土枭等是也。已上即是情所变之相。此等所变之相,与五蕴之妄,无非一虗妄颠倒所造。修行人先要识破此类本来无有,由因迷此元常,故受沦溺。今若一一勘破,便不被其所转矣。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