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八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此事本来平等,何有阶级?本来无生,何有渐次?譬如人因事远游,偶然失足,跌在粪坑里,须扶到岸,故有阶级之称。必二番三番洗沐,故有渐次之号。今欲淘净根结中无明烦恼,故立三渐次之法。此三渐次之法,岂是得已耶?不过洗濯其浊秽,要无一点气息,方有圣胎之分尔。
△二三、渐次法
一、结前倒因。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至)具足如斯虗妄乱想。
此结前生后也。所言各具者,如眼受色惑时,则声香等相因助成。如耳受声惑时,则香味色等亦相因助成。如是十二颠倒,类类皆具,类类皆徧。此业识种子,岂直八万四千,便有恒河沙数矣。以恒河沙烦恼种子,在妙明真净心中观之,正如揑目生花,总无别性,还是自心颠倒尔。
△二、标列。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至)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器喻妙圆明心,毒蜜喻颠倒,汤水等喻戒定慧。本因即指上十二颠倒,妙明心中有此颠倒,犹如器中有此毒蜜。器若不净,不可贮甘露;心若不净,不可以入三摩。今立三渐次者,正是设净器之法也。净器之法,必二番三番方洁;修行之法,必渐次渐深而得。此三种渐次,乃是洗心垢之法,不可不备也。
△三、别释三。
一,别释助因。
云何助因(至)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助因者,众生有业则有身,需食以养之。若养不得以正,或至杀身,是又食之过矣。是故食须拣善恶,善者能益于我,恶者反是。
阿难!如是世界下,列四食住:一、段食,谓欲界取形段为食,以香、味、触三有资益故。二、触食,即前境和合第六意识,触生喜乐故。三、思食,即第七,思与欲俱转,希望偏胜故。四、识食,即第八,由前三食缘助势力,执持诸根大种得长养故。又人间段食、鬼神触食、禅天思食、四空天识食,此四种虽三界不同,莫不同于食住,是故指四食为助因也。
阿难!一切众生下,正拣损益。食甘故生,是为益;食毒故死,是为损。又五辛者,谓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蕖。是五辛之物,性恶气荤,故为毒也。毒则损于身,故须断之。
是五种辛下,示辛过患。葢淫恚乃是三毒之首,万恶之长,是食辛人天仙弃离,且福销则与鬼住,禅胜终为魔党,邪力既衰还复堕落,是为过也。
阿难!修菩提下。结成当戒。故知辛浊之物实为助恶之因,恶因若消正见得生,自然三昧现前,名第一增进修行之法也。
△二、别释正性。
云何正性(至)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下。总劝持戒。杀盗淫是性业,噉酒肉是遮业,此二不戒欲出三界,无有是处。何者?淫心不除则生死不断,杀心不除怨对无已。葢修行人生果且不食,恐动暴气,况食众生肉乎?钗钏尚不使闻,恐涉讥嫌,况与之从事乎?又毒蛇喻淫,怨贼喻杀,刳心之法须如此观,方见得利害之向。
先持声闻下,明戒次第。比丘犯淫、杀、盗、妄为四弃,尼则倍之,故有八弃。梵语波罗夷,此云弃罪。谓若犯此,得永弃佛法边外,故云弃也。言声闻四弃、八弃者,小乘戒也。言菩萨清净律仪者,大乘戒也。又执身不动者,粗也;执心不起者,细也。要先持声闻戒,执身不动;后持菩萨戒,执心不起。先制粗相烦恼,后制微细威仪。如此操心,便非躐等矣。
禁戒成就下。述受戒益。不淫则无累,不杀则无负,不盗则无宿债,是则禁戒成就矣。所言不须天眼者,谓肉眼即是天眼故。葢杀盗淫不行,心地自能无障,六根自能通利。如说观见十方世界,即是天眼通也。如说覩佛闻法,即是天耳通也。如说得大神通,即是他心通也。如说游十方界,即是神足通也。如说宿命清净,即是宿命通也。如说得无艰险,即是漏尽通也。更若知得百千生事,即是宿命明。见得一切众生生善道恶道,即是天眼明。断得三界见思惑尽不受生死,即是漏尽明。此三明六通,皆由禁戒成就得六根清净。是故现在父母肉身证得如此田地,名第二增进修行之法也。
△三、别释现业。
云何现业(至)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云何下。明般若德。现业者,即六根所起见闻等现业是也。然现业所起,必由心造。心若不缘,则六用不行矣。六用不行,则根无所偶矣。根无所偶,与真常性一。心若不缘,乃旋元自归。何则?由一向丧本受沦,故不能全一。今则舍妄归真,得反流合性矣。又所言心无贪淫,于外尘不多流逸者,正是违其现业也。十方下。引喻合显。明月喻心,琉璃喻根。葢现业不起,心自清净。心既清净,根亦是清净矣。正报清净,依报亦是清净矣。一国土清净,乃至十方国土亦是清净矣。故曰: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是谓般若智德也。
身心下。明解脱德。只此智德,观十方世界,若自若他,总无别法,唯一妙圆真心,平等无二。以无二平等故,一切如来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如来。然亦不分别我心、如来心。何以故?一切诸法,悉不可得。当此之际,正是我放身命处。故曰: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是谓解脱德也。
一切如来下。明法身德。密圆理也,净妙智也。以智不可识故曰妙,以理无不周故曰密。行人证到平等实相田地,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法身自然显现其中,故曰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谓法身德也。
是人下。结前三德也。观音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忍智也。当忍智现前时,三慧俱没。何以故?葢三慧是解,忍智是行,行起解绝,是以三慧俱没。今谓智与理冥,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得,是无生法忍现前。当法忍现前时,三德俱隐。何以故?葢三德是解,法忍是行,亦是行起解绝,是以三德俱隐。从是已去,但用忍智,历五十五位,随所发行,不离法忍为本,名第三增进修行之法也。
问:前已广明戒相,今说三渐次法,何得复示其戒耶?曰:前明戒相,是论法之次第,戒应在先故。今说渐次,乃是论位之次第,戒是当人前位故。问:戒何得成位耶?曰:今示大乘圆顿教,不同小乘故。小乘唯执事相,不明理体。大乘所戒,必先明理。又大乘未起行相,即所明之理是解相。要必摄戒成行,方见是实。故以戒为前位尔。问:发何等行,见大乘之理?曰:如说助因,乃是外缘。如说正性,乃是内障。如说现业,乃是根尘所起之相。此是无始虗妄所熏习气,即无明尘沙见思等是也。今以三渐次法,荡除内外障缘,并根尘所起现业,便见当人本来无生矣。若见本来无生,即是大乘之理也。以此大乘无生之理,随义建立五十二位。加地前四位,与最初干慧地,共五十七位,方尽究竟矣。义见下文。
△三明地位十
一,干慧地。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至)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祖师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又古德云:非是尘不侵,自是我无心。言无心者,非无其心也,只是无世间心尔。葢世心消亡名曰干,执心虗明名曰慧,见得自己本觉名曰地。又初发慧,觉虽圆蓥十方界,而无行用之能,是干有其慧,故云干慧地。此蹑前第三渐次义也。前曰心无贪淫,今曰欲爱干枯;前曰于外六尘不多流逸,今曰现前残质不复续生。以此观之,较前工夫便是不同矣。初心学道不得此义,何可躐等?讲家不谙,徒以名相配合,既辜佛旨,又与文义大相乖谬,故不取焉。
△二信位
一、信心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至)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欲习二句,即指前位而言也。前位只有断德而无行用,是故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亦如学人初做工夫,得身心前后际断,此是枯定用不着,无有理水滋发故。
即以此下劝进行人到恁田地,即用此位解心中中流入。中者,中道也。中道离一切有无对待法是。流者,直心也。直心任运转一切法是。所言圆妙开敷者,圆妙即觉也,开敷即慧也。谓以中道之直心,要与慧觉相应,须得真正见地,方才是妙。故曰重发真妙。真妙,真心也。如本得真正见地,决定信知此心是妙,是常住法。故曰妙信常住。若信此心常住,便无有妄想颠倒为所知障矣。故曰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且所知障断,则妄想不生矣。二边不堕,则中道纯真矣。故以中道智信此真心,名信心住。
△二念心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至)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明了者,谛当之意。由前烦恼灭尽,惟一真心见得谛当明白,更无余事,总是圆通法界,是故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又舍身受身即是分段生死,一切习气即是变易生死。今以中道智观之,惟是真如境界,是故无数劫事皆能记忆,不分延促,一念现前,故名念心住。
△三精进心。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至)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葢妙圆之智无襍,故曰纯。妙圆之心无妄,故曰真。真即明也,纯即精也。以精纯之心,发化无始习气,莫不化而为纯矣。以真明之心,进趣精明作用,莫不进而为明矣。由明慧精进,成斯净行,故名精进心。
△四慧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由前三位,初断现障,以根境不偶妄想灭尽故;次断报障,以阴处界三不能为碍故;三断烦恼障,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故。今则三障既除,纯是智慧,故名慧心住。
△五定心
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以智续明,明能持定。周徧,即智用也。常凝,即定体也。定由明持,故名定心住。
△六不退心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前是智生定,今是定生慧,慧即明也。由明慧深入,以明其理,有进无退,故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前初位中单见其理,三障不断、习气不除,是故未得与如来法流水接,心地不安。今则心进妙理,三障已断、习气已除,更得定慧双资,是故与如来气分交接,心地安然。由此定慧保持不失,故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至)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回向者,谓回心而向于佛也。由来一向执心,故于佛于己,打作两橛。今以定慧力资,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见得此心是佛,佛是此心,心佛冥一,故曰觉明保持。又所言保持者,乃是寂照不二之谓也。即寂是照,故曰回佛慈光。即照是寂,故曰向佛安住。寂照不二,故得互现互入。喻如双镜,妙影重重,故名回向心。
△九戒心
心光密回护佛常凝(至)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由前初见自心,未得法性,后接如来气分,则是已得法性,犹存佛见。次回佛慈光,则是佛见消而冥然独照矣,故曰向佛安住。今则心光密回,则照又不立矣。到此佛见法见俱忘,因性果性迸绝,纯觉独圆,故曰获佛常凝无上妙净。此乃是无为田地,极是难得,所谓枯木岩前错路多,要须仔细,故名戒心住。
△十愿心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且既到无为田地,又得戒心,便是不妨矣。不妨则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声色门头,逆顺自在,十方世界,随愿所生,故名愿心住。
问:心无所住,何故十信亦名住耶?曰:住者,心念不移之谓。如参学人,未见要见,未悟要悟。既见既悟已,要在悟处相应,见处立脚。古德云:得此事,如靠一座泰山相似,岂可落虗耶?此乃是顿教法门,一悟永悟,一见永见。不同渐教,闻佛说方信,见佛相方信。自无所得,依他渐次。此即自见自肯,肯处即信,信处即住。是故十信中,约住处为信。后十住中,约信处为住。大槩信住虽分,其义则一,不过增明理观云尔。
△三住位
一,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至)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方便即慧也,心精即妙也。谓上之十心,皆以妙慧开发,见得心精之妙,非谓真有是十心也。葢一心是真,十用是妙。由十用显是真心,故曰圆成。以真心具是十用,故曰涉入。此一多相容自在之用。行人见得此理,即住是中,故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至)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即前见得此心此理,由是发明妙用,喻如琉璃内现精金,精金喻理,琉璃喻心,心中发明此理,即依此理而治心故,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以理治心,则心地涉知;以智治行,则俱得明了。葢知有分限,而智用无穷,是以游履十方而无留碍者,乃是得一切智之用也。又十方者,十界也。四圣四界,六凡六界,行人了得此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一念平等,不起知相,以此操之,是为修行,故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至)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古德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葢前来所得,还在故处,无自力分,犹师心者也。今行与佛同,受佛气分,有自力分,为心师者也。喻如中阴身,自求父母。行人得是道种智,以自力冥通佛果,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至)名方便具足住。
且既受佛气分,生道胎已,自当具一切种智而为佛胤者。一切种智,即权实二智也。自行即实,化他即权。行人得斯方便,喻如人相不缺之谓也。葢根本中先具此理,故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前说胎相,是喻方便法也。行人所得方便,超过凡夫地,超过二乘地,生在佛胎。既生佛胎,自然肖像于佛,故曰容貌如佛。且外貌如佛,岂内心有不如耶?故曰心相亦同。然外貌如佛,必现慈忍之容。内心如佛,必具悲愿之智。内外一如,故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初心方便,有自行,有化他。化他外现慈仪,自行内心充实,此自利利他感相如是。今则行随佛转,化与俱成,是故内外和融,身心如一。以此操之,有进无退,故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者,谓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是也。又灵相者,即指上十种,是法身中之灵相也。又童者,十五岁以下皆称童,今取成形之谓。行人修是方便,虽未如佛,而能一念具足十种自在妙应,亦如胎相具足成形,故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者,向来无明包故,气未足故,故喻未得出胎。今乃无明已尽,智身已满,喻形成出胎也。亲为佛子者,葢德相具足,分觉圆极,堪为圣种,绍隆三宝矣,故名法王子住。
从干慧地至修行住,是因中带果,如月初生,即见全体故。以发得相似觉,即信是心是佛,以无始无明住地未断故。从生贵住以来,是果中带因,如初七八夜月,渐得圆故。以发得分证觉,住在佛体,长养圣胎故。到今第九住,分出阴胎,成法王子住,如十六夜月,无所亏故,圆满理体,无所障故。又前说慧性圆明,蓥十方界,此即圆融义也。然圆融不碍行布,由是从体起用,位位证理,位位断障,至究竟觉,无明方尽,此行布义也。然行布不碍圆融,由是摄用归体,位位是真,位位可阶,到妙觉乃彻尽法源矣。但诸经不同,随教次第,不必抑配牵合,恐伤本经旨趣。
△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至)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以成人一句是总。如国下,释成。表者,表扬其德业,表示其本有。法华云: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文云: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者,是表示其本有也。又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今文云: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者,是表扬其德业也。又陈列灌顶者,华严经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缦,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大智职菩萨。是为陈列灌顶也。故名灌顶住。
△四行位
一,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至)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行者,用也,有行用之义。由前所得其体,未得其用,故以胎相喻养育也。今养育已成,发得真如妙用,故欢喜。由前所得止是一机一智,未得无量智,故以童子喻操长也。今操长已就,具足无量如来妙德,故欢喜。由前所得圣凡分隔,生佛不齐,未得十方随顺,故以太子喻未受灌顶职也。今受灌顶职,已得十方随顺,故欢喜。故名欢喜行。
△二饶益行
善能益利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且既有无量妙德,即成无量妙用,故以十方随顺是为饶,一切受化是为益,故名饶益行。
△三、无瞋恨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若有自则有他,若有觉则有不觉,故多违拒。既多违拒,则有诤执,有瞋恨矣。今则不然,自觉觉也,觉他亦觉也,觉则一矣。无自无他,无觉与不觉,一道清净,故无违拒。既无违拒,则无诤执,亦无瞋恨矣,故名无瞋恨行。
△四无尽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者,横徧也。穷未来际者,竪穷也。以此竪穷三世,横徧十方,随其类化,悉能通达者,了知是空寂故。以空寂之智,现随类之身,便是无尽矣。故名无尽行。
△五、离痴乱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菩萨现种种身,必说种种法。法有种种,其理无差。理既无差,化是无化矣。化既无化,焉有身相可着耶?理既无差,焉有念相可计耶?以念相身相,同是一空,故曰一切合同。同者,同归于无念尔。念既无念,岂有痴乱想乎?故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前是无量为一,故说一切合同。今是一为无量,故说同中现异。异即异于事,不异于理,故说各各见同。同即同于理,不同于事,故曰同中显现群异。葢现身即是事相,故为异。现说即是理相,故为同。以理相无尽,而事相亦无尽。虽则事理无尽,要不离根本智所现尔,故名善现行。
△七、无着行。
如是乃至十方虗空(至)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如是者,蹑前义而言也。前义中说一切合同,同中现异,故云如是。然此乃是一中现异,未是异中现异。今说十方现尘,尘现十方,即是异中现异,故云乃至。又十方现尘,即是大中现小;尘现十方,即是小中现大。然小大虽异,而智体自在,故名无着行。
△八、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已上若同若异,若小若大,若身若说,若理若事,种种现前,皆是般若无碍慧所成就也。波罗蜜翻到彼岸,谓此无碍慧,乃是第一到彼岸之法。若到此地位,甚生难得,故名尊重行。
△九善法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问:何以见得圆融耶?曰:譬如帝网珠光互徧互摄,此无碍慧亦是互徧互摄。一位徧摄诸位,诸位亦各徧摄诸位,故云圆融也。以此圆融法门,一一成佛如来修行轨则,最为善法,故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此总收上诸位也。诸位无别,惟是真如自性德用。何以明之?以体即是真如,故曰无漏;以用即是自性,故曰本然。由前皆是自性作用,故于十方见同;由前悉是真如显发,故于微尘见妙。妙即非尘,同即非界,总一圆融大法界相,步步是真,头头是道,故名真实行。
问:既是一真圆融法界,何复有位相差别耶?曰:譬如眼翳,真如是眼,自性是光,翳去性自明,眼自净矣。但翳非顿除,必渐渐除,故说位相差别。明非渐明,必是顿明,故说圆融无碍。圆融无碍,是对净眼人说也。位相差别,是对初方便人说也。问:若尔,眼翳是二耶?曰:愚人妄计,故见有二。智者了达,故见无二。是故智者除病不除法,愚者除法不除病。此又智愚所用异尔。
△五回向位
阿难是善男子(至)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阿难下。通结前位义也。满足神通一句,结十行,行是神通故。成佛事一句,结十住,住成办事故。纯洁精真一句,结十信,信是真心故。远诸留患一句,结干慧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故。又干慧是智,十信是德,十住是理,十行是行。此理智行德,诸位皆兼,独干慧一地,单智无行等滋发,干有其慧尔。余信住行,一一满足,一一成办,是无可拟议者。若以正眼观之,此行等犹属有为,非真真如也。何以明之?葢真心无相,有信则乖。真理无形,有住则非。真行无为,有为是幻。真智无知,有知是妄。以实际理地,不受纤尘,岂容许多称谓哉。故知行等明是有为,非真真如理矣。葢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犹如中流之檝,未到岸,决少不得。则知此行等,研真断惑,穷理尽性,必少不得矣。是故行满之后,当发回向心,回前诸位之心,以向涅盘之道。何者?由前信等是顺往,今回向心是逆来。回真向俗,回智向悲,总是精炼此心,到无生地位尔。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当度众生灭诸度相(至)离众生相回向。
原夫菩萨修行,本以度生为事。然若见有生可度,却成所相,是不可也。故说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又若见无生可度,宛成能相,亦不可也。故说回无为心,向涅盘路。路即道也。涅即无生,盘即无灭,总言无生无灭之道尔。以本无有生,故说无灭度。以本无有灭,故说救护众生。问:何谓无灭度救护众生耶?曰:譬如明镜是无生,故说无灭度。即现影像亦是无生,故说救护众生。菩萨如是度生,如是救护众生,不见有众生相,故说离众生相。葢前十行中,说事说理,说尘说界,多滞于体边,不能打成一片。今回向中,即理即事,即真即俗,即智即悲,即体即用,潭然一理,打成一片,故说回向尔。大意只是回那一头,向这边操履,操履到兼尽,方是回向之意。下仿此。
△二、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可坏者,即是所缘之境也。可离者,即是能缘之心也。若论能缘之心,种种说理说智,说玄说妙,皆属能缘,是为可离。若论所缘之境,种种现尘现刹,现同现异,皆属所缘,是为可坏。由是而知,凡造作之事,皆是可坏,而真常之道,便是不坏矣。由是而论,凡念虑之心,皆是可离,而真如之性,便是无离矣。坏无可坏,离无可离,是为真不坏也。故名不坏回向。
△三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前说不坏之性,即是自己本觉。本觉湛然,无有坏与不坏,离与不离,总一觉故,觉则向于佛矣。既同于佛,则无圣无凡,无自无他,等同一切,本来平等,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智也。佛,地理也。上既等同于佛,则佛智明矣。佛智既明,所见无非此理。既见此理,则无往而勿,是故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𦊱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由前精真发明,得身土交映,是以有时世界现如来身,有时如来身现世界中,各不相借,是为涉入;有时国土身作如来身,有时如来身作国土身,各不相妨,是为无碍。无碍,智也;涉入,理也。理智为一,妙用无尽,故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至)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佛地为因,涅盘为果。佛地即前精真发明,见得此理,即依此理发挥为行,行能趋果,由是即以万行成因,即以万行成果,果不越乎因,因不违于果,故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至)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者,蹑十位言也。由前见得平等之理,皆是性德成就,于是等观十方众生,不是别物,皆我本性,我既得此,亦当成就众生,故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至)名真如相回向。
因观一切众生皆我本性,故说即一切法;既皆是我本性,即非众生,故说离一切相。虽然,若以平等性观之,说即亦不着,说离亦不着。何以故?一切皆如也,故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夫有自则有他,有佛则有众生,被诸法所系故,见十方隔碍。今得一切皆如,非佛非众生,非自非他,本来解脱故,见十方无碍。无碍则无系,无系则无缚,无缚无系便是解脱矣,故名无缚解脱回向。
△十、法界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前初位于行见悲,悲能救护众生故。次位于悲见智,智能坏能离故。第三于智见理,理徧于事故。第四于理见事,事徧于理故。至第五位,方入法界之门。初无尽功能,即理法界也。次随顺平等,即事法界也。三等观一切,即理事无碍法界也。四二无所着,即事事无碍法界也。今第十性德圆成,法界量灭,方无所系,方出葢缠,方与本法相应。且既是本法,焉有量可数耶?故名法界无量回向。
△六加行位
阿难是善男子(至)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从前第三渐次获无生忍来,历四十一心,以见圆融无碍。今又从十回向出四加行,将验操履真实。但诸乘位次,俱就当教之义,非通涂之论。而楞严乃是一乘了义之教,虽列位次,不过证吾所得之实。故一位即摄一切位,一切位亦摄于一。是以信位之初,即曰圆妙开敷。至回向终,则曰性德圆成。今四加行位,又曰妙圆加行。迹是而论,始终只一圆字为眼目,点出本来具足,不同他教全未知有,但约位而证也。又所言加行者,亦是就十回向义,加四种深察勘验真实底意思,故云加行位也。
△一暖地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至)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初二句明位。若出未出下,引喻释成。此用第三回向义。彼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觉齐因也,佛觉果也。由因而有果,果即是因也;由心而有觉,觉即是心也。故曰即以佛觉用为己心。夫因即是果,犹心即是觉也,故曰若出。然因未即是果,犹觉未即是心也,故曰未出。如钻火相似,暖相先出,方知是火。然暖未即是火,而火终是暖体,故喻觉为心也,是为暖地。
△二顶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至)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初二句明位。若依非依下引喻释成。此用第四回向义。彼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精真智也,佛地理也。智若有行必以理成,心若有用必以觉宰,故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夫智必有理犹心必有觉,故曰若依。然真理非智、真心非觉,故曰非依。如登高山相似,身虽入空足必履实,喻真心无住而所住是觉,是为顶地。
△三忍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初二句明位,如忍事下引喻释成。此用第九回向义,彼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真得所如理无碍也,十方无碍事无碍也。以事无碍不见有佛,以理无碍不见有心,故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又不见有佛故曰非怀,不见有心故曰非出。如忍事人相似,外不放入内不放出,非佛非心是为忍地。
△四世第一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初三句明位,末一句释成。此用第十回向,总收上三义。彼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葢前有因有果,是二边语也,性不得圆;说佛说觉,是中道语也,量不得灭。今二边不立,迷觉自无;中道不安,法界量灭。故曰:数量销灭,迷觉中道,是二无所目矣。又二无所目者,说觉尚不是,况说迷耶?说即尚不是,况说非耶?葢前三位,指法是中道,指性是迷觉。故今则法界量灭,迷觉中道,都无所目。当此之际,便是逈出尘表矣。是为世第一地。
△七十地位
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至)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从干慧一地,历信住行向以来,见得此心如是精微,如是广大。若以正眼观之,不啻无风匝匝之波,总不离心念境界,犹如梦事。又从四加行钻研,见得真理,如火得暖相似。又从理发得真觉,如山履顶相似。直至今来,觉又不立,所得都忘,便是二无所目矣。无所目,非大死田地耶。得此心死一番,方与初心相应。故曰,于大菩提,善得通达。又菩提,自觉也。觉通,如来觉他也。自觉觉他,圆满相次,到佛境界地位矣。到得佛境界,如贫儒及第,心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问:上说迷觉、中道,二无所目矣。今说菩提、说觉、说佛,此何以称耶?曰:譬如人失摩尼宝珠,披寻到尽处,故无所目。忽焉见得,心生欢喜,故称菩提。且既获是宝,致大富饶,故称为觉。因富饶故,人不敢名,故称为佛。若究理而论,此性珠体上岂有如此之名目耶?今称佛、称觉者,不过随人分辨尔。问:地前亦有是觉,与今地上之觉如何?曰:地前所称是因地觉,地上所称是果地觉。果地觉如十五六夜月,从满处说明;因地觉如初三四夜月,从阴畔说明。明是一般,不过随时分有异尔。究竟本月上不说明与不明,了知是代谢故;究竟本体上不说觉与不觉,了知是假名故。法华云: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即此意也。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望地前诸位善别是为异,在初地惟一觉相是为同,故曰异性入同。然有同有异俱为垢染,第一义中皆不可得,故曰同性亦灭。葢初地行檀波罗蜜,所有心地珍惜一切遍舍,二地行戒波罗蜜,所有心相差别一切不起,犹如摩尼珠本性精莹离诸垢染,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且既无垢染,则是本来清净矣。由本来清净,故发得真光。光为能持,光为能照。照则理无违,持则心不动。葢三地行忍波罗蜜,所有性地暗障皆悉除灭,犹如日轮升空,无所不照,故名发光地。
△四𦦨慧地
明极觉满,名𦦨慧地。
由前发得真光,光生𦦨明,是故念念生明,念念照诸理趣。慧𦦨既增,觉光圆满。葢四地行进波罗蜜,所有法门,无不观察,无不趣入。犹如金师炼冶真金,转炼转净,故名𦦨慧地。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真智为同,俗智为异。前地以真照俗,俗是其所治,故易胜。今是以俗融真,真是其所治,故难胜。是故一切同异所不能及也。华严发十种平等清净心,方能度越。若度越得,岂不是真难胜耶。葢五地行禅波罗蜜,所有真俗二谛,融为一理。理最难得,犹如真金,要以砗磲磨莹明净,是为难得,故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五地已前所得,皆是有为,非真无为也,以同异是对待法故。今从五地来,发得平等心,到真无为田地,方见自性真如本来清净,自性光明本来洞灼,不假功用,自然现前。葢六地行般若波罗蜜,以无分别智现前,所有妙理缘起即证,犹如月光照身,令得清凉,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际是无际,今言际者,譬如人在海岸边立,望陆已尽,望海无涯,将欲渡无涯之海,必发远期之行。以前地是有相功用,至八地是无相功用,今从现前地来,见得真如平等,故曰尽真如际。葢七地行方便波罗蜜,以真如无相极是难过,须假方便才能相济,犹如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方能行远,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前六地见得真如无相,故曰现前。七地行过无相彼岸,故曰远行。今是一真如心,无为无起,不变不迁,是真得无生忍之道也。葢八地行愿波罗蜜,以无分别智任运而转,犹如乘船入海,但随风去,不烦心智力念,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既得无相真如之体,今得无相真如之用。用称善慧者,善得四无碍智之用尔。其四无碍智,华严中广明。葢九地行力波罗蜜,证得法法皆真、法法皆如,是故发得真如之用。犹如真金用作宝冠,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至)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阿难下。结前起后,通论前后位。次作五位排列:第一信等是资粮位,第二暖等是加行位,第三初地是通达位,第四二地至九地是修习位,第五十地以去至妙觉是究竟位。今是第四当九地修习功毕,譬如数至九百九十九,余有一分在犹未毕功,今九地便是一分功圆,故曰修习功毕。若论圆满则是第十地,以智满、觉满、真如自相满,无用心处不复施功矣,故曰功德圆满。已上总目为修习位也。
慈阴下。明位相。葢慈含悲义,云含智义,涅盘含三德义。又阴是阴覆义,云是润泽义。又慈有无量慈故称阴,智有无量智故称云,涅盘是无相相故称海。海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云亦是能遍能覆能润能泽。葢十地行智波罗蜜所有功德,皆悉超过下地,其为胜中胜,犹如上妙真金作庄严具,而以摩尼宝钿厕其间,是为胜也,故名法云地。
△八等觉位。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至)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如来果也,菩萨因也,因果相合,故曰觉际。又逆流者来也,顺行者往也,往来相值,故曰入交。是故证得等觉,若究其极,以今日所得之果,即是当时所发干慧之因矣。若论其理,以今日所证之觉,还是当时所获金刚之心矣。故曰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葢当时所获金刚之心,但见本觉,未发智愿,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也。今日所证等觉之果,由历地位,臻极妙理,是与如来法流水溉也。虽得流溉,然未入妙庄严海,故称等觉。等觉者,即是等于觉也,以未是妙觉故。若入妙觉,得见妙庄严海,是究竟矣。
△九妙觉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至)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重重,即信、住、行、向至等觉,一一位中,皆具一切位,故曰重重。单,即信非是住,住非是行,乃至向非是地,地非是觉,然毕竟由信、等至于妙觉,故曰单。复,即干慧中金刚心,位位皆是,故曰复。又所言十二者,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位位皆各具十,故称十二。即干慧是一位,等觉是一位,故为二。以四加行,即回向心,理不重出,是故合称十二也。已上从干慧至等觉,如三五夜月,繁星毕露。诸位如星,等觉如月。进至妙觉,如杲日丽天,繁星俱隐。其慧𦦨之光,更无有上矣,故名妙觉地。
是种种下。重明本位之相。十种喻者,如幻、如𦦨、如水月、如空花、如谷响、如干城、如梦、如影、如像、如化是也。以此十喻,喻信等诸法,一一位皆用金刚之心观察。观察至情尽理极,自然到得净觉地位矣。此是转妙觉之法,不可不深究而体悉者。虽然,觉既是妙,还有法比,况得乎?思之。奢摩他云:止。毗婆舍那云:观。
△十、通结前义。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至)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增进即三渐次也。由三渐次成就地位修行之法。何以知之?假如行人助因若除,则外障不生;正性若刳,则内心清净;现业若违,则根境无偶。如是基本先立,乃可入道也。所言五十五位者,除干慧一地,余信、住、行、向地是五十四,加行与等觉共为五十五位。此五十五是路,由路以至妙觉故。又干慧即初获金刚心,是以摄在诸位,故不言也。又金刚心是人,诸位是路,妙觉是城。行人既至妙觉城,所作皆息,便是到家安乐田地。到得家已,更复何云?作是下。结意,如文。
大槩学道,如钻火相似。初十信,只是信得木中有火。十住,要心无异缘。十行,须备绳钻。十向,心心相向,用力勤行。四加,知暖是火,心凝不分。初地,见火故喜。二地,得火为用。三地,智火发光。四地,添薪益𦦨。五地,知火是幻,更用心参。六地,会得虗空是火,不费心力。七地,虗空无尽,用志宜远。八地,见得身亦是火,更无所求。九地,只将己用,用是不尽。十地,虗空是己,己是虗空。空己不分,火何知乎?此便是大体、大用、大智境界。若知此意,则上来位不徒施,位位真如,位位智了。智了,见得转位底道理,见得真如自在底道理。见得真如自在,此是等觉。更进一步,便是妙觉。到此妙觉地位,安问虗空乎?安问自己乎?是火乎?不是火乎?总是一真平等境界,乃是最初方便。学道之法,学者宜尽心焉。
△三、文殊请名二。
□□□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此经以一乘圆极为宗,了义为趣,妙明真觉为体,圆明寂智为用,故只文殊一人,始终成褫。始则阿难遭难,佛勅文殊将呪往护,洎乎辨核真见,承命选圆者,乃是用智之道也。终则阿难悟得成佛法门,已臻圆极,复请地位进修,克谐真觉,一期能事,于此毕矣。于是文殊请定经名,垂范来世者,乃是圆智之分也。故知始终一贯,辅弼大法,总是文殊之力也。
△二命题。
佛告文殊师利(至)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佛命题有五:初约理,次约事,三约人,四约法,五约行果。今初约理者,大佛顶有以体相用释之,今不取不知,直指宝觉真心而言也。此宝觉真心一切无上,故称佛顶。梵语悉怛多般怛罗,此翻白伞葢。此宝觉真心清净无染,出过有相之顶,喻如白伞葢。诸佛得此以印诸乘之理,故名宝印。能摄一切之法,又名海眼。此约理以立题也。次约事者,阿难多闻无功,登伽贪淫成性。然阿难是亲,登伽是因。今悟亲因非别,即是宝觉真心,故得翻淫性成菩提,翻多闻为徧知海。此约事以立题也。三约人者,如来得此成无漏智,故云密因。诸佛证此为究竟,故云了义。此约人以立题也。四约法者,此宝觉真心名妙莲华,非空非地,非染非净,是不可思议也。又名大方广,方广者,赞法之辞也。此法非对待,非思议,非攀揽,非心识境界,故云方广。又名母陀罗,母是出生义,陀罗是总持义,能出生一切智,能总持一切法。又是诸法之王,王是宰持义,法是轨则义,此约法以立题也。五约行果者,转轮王太子受职,父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名受职位。菩萨受职,亦以宝觉无上之智灌其顶,故称灌顶章句。又万行是行,楞严是果。楞严,大定也。万行,妙理也。以万行之理,成楞严大定,则是以因趣果,此约行果以立题也。已上五题,束而为三,佛觉如来菩萨也。又各系一法,佛觉下系顶法,如来下系因法,菩萨下系果法。三法又束为二,一显一密是也。二法又束为一,总一楞严大定是也。故题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后,方便之余,犹属正宗分,以未结经,故临文自见。
△五、方便之余。文三:一、总明妄习,二、别释七趣,三、总结大意。
一、总明妄习二:一、明二分;二、明趣生。
一、明二,分二:一、伸请;二、正释。
一、伸请四。
初经家所叙。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至)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从开示密印下,叙一经所诠之法。从增上妙理下,叙大众能闻之益。且一往开演,已是饱饫矣。适闻了义名目,更得增明,心地豁然。故曰增上妙理,心虑虗凝。葢小乘由来以断惑为修,证真为得。然断有次第,证有分量。今约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初预流断欲界五品,名一来向。断六品,名一来果。以残思未尽,还来人间也。若断八品,名不还向。断九品,名不还果。复断上二界七十一品,名罗汉向。断最后一品,名罗汉果。此权教渐机之法也。若顿机不在此限。所言六品者,以阿难辈前在权教二果位中故尔。今乃获闻圆义,言下超证。不但断除三界修心,即界外俱生,亦莫不了了矣。然以留居学地,未即除后三品,故言六品尔。
△二、阿难自叹。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至)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慈音无遮下。总叹一经所说也。佛善用三法:善用妙奢摩他法,能开众生见思惑;善用三摩钵提法,能开众生尘沙惑;善用禅那法,能开众生俱生惑。故曰善开众生微细沉惑。此叹能说之主也。至于身心快然者。是庆当机获益也。当机获破见思,故无业障;获破尘沙,故无报障;获破俱生,故无烦恼障。故曰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此庆所被之机也。
△三、正申所疑二
一、疑自性。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至)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前富楼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今阿难疑佛体真实,云何复有人天等道。意谓妙明真性,本来徧圆,迷则徧迷,觉则徧觉。今日如来成道,便是徧觉,似当无众生矣。而今有地狱人天等道,为是自性本具耶,为是众生习妄耶。此阿难执七类之妄性,以难真净界相者,意在摄妄融真,真自无妄尔。富楼所执七大之妄相,以难圆融之真性者,意在摄相归性,性自无生尔。所疑虽同,所趣有异。异虽有异,不过要如来说明藏性因果始终,究竟本来无生也。
△二、疑业性。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至)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前问自性,此问业性。如宝莲行淫,琉璃杀戮,善星妄说,故堕地狱。然此地狱为有定处耶?为无定处耶?为是自然有乎?为是因缘生乎?若据彼彼发业,则疑地狱有定处与自然矣。若据各各私受,则疑地狱无定处从因缘矣。
琉璃即匿王子,弑父自立,及诛释种。善星比丘妄言无佛无法。宝莲香尼自谓杀盗有怨有对,故有报。淫欲非杀非盗,故无报。此三业乃是私因也。
△四、请益令受。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至)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童蒙,无知之貌。无知故,造一切业。若闻决定义,自然无犯矣。此承三决定来。前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彼人天七趣,不知业从妄生,妄因不觉,是故轮转。今若开示之,自然知戒谨洁无犯矣。
△二、正释。
一诫听。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十法界相,从三渐次至入圣位,已委释真谛法界相竟,独于六凡位俗谛法界相,未暇详明。今阿难所问,正恰佛意,故赞之曰:快哉此问。于是许宣,足成圆义。
△二、标列二分。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至)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夫性本清净,即诸法亦是清净;性本无起,即诸法亦是无起。无端忽逐好丑,遂生情染,顺意即喜,逆意即瞋,或怜或恨,此是内分。因是又生忻厌,厌其故而忻其新,攀缘追慕,渴仰诸法,此是外分。然内分外分,总不出一妄见,以妄习为因,以妄习为果,故曰因彼妄见,有妄习生。
△三、别释内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至)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十二有支中,以受缘爱,缘爱即妄也。何以知之?葢心缘物时,但缘得假法,不能缘实法故。如缘火被烧,缘刀被割,无如是事矣。故曰:缘爱者妄也。然妄元无体,还是以心缘心,缘心即实也。然则心有其相乎?曰:心实无相,以心映假色时,此即是情。积情不休,自然生润,积润成流,是心之相也。故名内分。是故下,引事为证。忆是忆念,然念有憎爱,或怜或怒者,以喜怒哀乐爱恶,此六物一出于情,情动于中,水流于外,是其明騐矣。
阿难,下结成。指心是流,指情是结,心与情结,随水润下,此便是从坠之相也。
△四、别释外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至)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夫心有所慕,发于渴想,渴想亦是妄也。何以明之?葢诸法不相到,而心所缘故。如缘空无色,缘法无状,而所缘是无矣。故曰:渴想者,妄也。然妄元无相,即有相是非相,非相是虗。是故积虗成气,积气成风,是想之胜也,故名外分。
是故下。引事为证。持戒心无垢染故身轻,持呪心志专一故雄毅,慕天心运清升故梦飞,存佛心离葢缠故圣现,事师心欲超诣故轻命。此五种一出于胜气,气凝心实敬庄于内,是其明騐矣。
阿难下,结成。举想是风,举心是气,心随风转,此便是超越之相也。
△二、明趣生
初略明所趣。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至)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前义虽明情想二分,然未说趣生。今约世间生死,且就平生所习,所习善则随想,所习恶则随情,情想皆随人之意,故云生从顺习。言死从流变者,假如人生时习善,则是情伏而想胜矣,是故矜苦多而享乐少,到死时反是。假如人生时习恶,则是想伏而情胜矣,是故纵乐多而矜苦少,到死时反是。如或弗信,但看临命终时,生顺死逆,二习交代之际,则知善恶所趣矣。
△二、别释情想四。
一、情少想多。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至)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初纯想,分二:一兼福慧,二不兼福慧。若不兼福慧,此人但持禁戒,断欲界系,必生天上。若兼福慧,此人兼福兼慧,及得心开,必生净土,见十方佛。次情少想多,分四类:一情九想,即为飞仙;二情八想,为大力鬼王;三情七想,为飞行夜叉;四情六想,为地行罗刹。此等虽非正修,而有邪定,亦报得通,故得飞行,往来无碍焉。三又于前四类中,情少想多,更兼善愿、护法、护戒、护持呪及禅定,如八部等,亲随如来座下。然有秘密,有显益,或内怀圣乘,而外现凡夫,亦不定所属。今姑约情少想多,论次其相云。
△二情想明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想轻上飞,情浊下坠,此自然之理也。今则不坠不飞,生于人间,乃情想均分故耳。然均分之中,又有乘想根必聪慧,随情根必暗钝,在钝亦有上中下,在慧亦有上中下。又情想均是总报相,幽明分是别报相,此又习善习恶,所性不同故也。
△三、情多想少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至)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情多想少,亦分四类:六情四想,流入横生;七情三想,身为饿鬼;八情二想,生有间狱;九情一想,生无间狱。若纯情,则生十方阿鼻地狱。阿鼻,此云无间。槩而论之,情凝想重为毛群,想凝情轻为羽族。又水在上,火在下,情重沉下,则近于火际矣。是故鬼受火气,常被煎渴。且若论情极,水火交过,乃是尽处,犹得一二分想,故生有间,纯情则生无间矣。若论业极,至谤法毁戒,及造五逆十恶罪,是生十方无间狱矣。已上随情之重轻,论次其相。若约随类,亦各有上中下,方尽情渴之相也。
△四、总结元地。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前文云: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今考之界趣,皆由情想,循其业性,出于自招。业性则是杀盗淫妄等为私,界趣则是水火风空等为同。元地者,如纵情恶极,则水火报之;如带想恶轻,则风空报之,是为元地也。且业报差别,界趣则同,随所造处,则水火得以乘之,葢同分中有元地故也。
△二、别释七趣七:一、明地狱趣四:
一,结前生起。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至)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前阿难问:人天等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又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佛答意中,谓此人天等道,亦是自生,亦是习起。又此地狱,亦有定处,亦是自然。何以知之?假如人眼中见有好色,心即染之,此属于情。假如人眼中见有淫色,谓圣人所呵,我当戒之,此属于想。此二者皆出于人之一念,故曰亦是自生。且不特圣人所呵,我当戒之,圣人所修,我当行之,若不顾圣人所呵当戒,圣人所修当行,更且放纵矣,追求矣。此二者皆出于人之所习,故曰亦是习生。此是答阿离前问,已如上释。今将答其后问,故提十习六交来说。所言十习者,即是十种所使烦恼。习是习惯,众生于十使烦恼习惯矣,习惯久,彼地狱若出自然也。所言六交者,即是六根所变之相。交是交互,众生于六根门头,交互造业,造业成,彼地狱若有定处也。葢十习为因,六交为果,此十习六交,又是细释因果之义。
△二、释十习因。
一,淫习。
云何十因?阿难!一者淫习(至)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云何一句,是总征。阿难下,别释。一者下,明习因。心与境会曰交接,葢能心为火,所境为薪,交接研磨不休,则火必然矣。亦如手摩触动,暖自生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根境所发欲火之相,既为今日之习因,而铁牀铜柱所感苦具之事,必为异日之果报矣。
是故下。结过常避。葢性本无火,由淫习成火,火现必烧,自然之理也,故劝当避。
△二、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至)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二者下。明习因。心筹前境曰交计,葢贪心为水,吸境为寒,交计吸聚不散则为坚氷,亦如口缩风气而有冷触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根境所结坚氷之相,既为今日之习因,彼吒吒波罗等所感苦具之事,必为异日之果报矣。
是故下。结过当避。葢性本无水,由贪积成水,水溢必溺,自然之理也,故劝当避。又吒吒波波罗罗,忍寒声也。青赤白莲,冻裂色也。加疱裂二相,即是八寒地狱。
△三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至)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三者下。明习因。心境相胜曰交陵。葢心驰为流,境腾为波。设交陵不息,则必积波水流矣。亦如口舌绵味,则必有涎流矣。
二、习下。明果相。此波水者是今日之习因,血河等必为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痴水出于西国,亦如此方之贪泉是也。
△四、瞋习。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至)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四者下。明习。因心境相敌曰交冲。葢心为火,气为金,设交冲不息,则火烈而气结为凶器矣。亦如人衔冤,乃心藏戈矛,不至杀不已。
二、习下。明果相。刀山铁橛等事,是今日之习因;宫割斩斫等狱,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宫割,秦时五刑之二,斩、斫、锉皆死刑,刺是墨刑,槌、击即笞、杖之类。
△五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至)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五者下。明习因。心缠于境,境扰于心,曰交诱。葢心为能引,境为所引。设交诱不住,则将以绳木绞校矣。亦如水浸于田,则必长草木矣。
二、习下,明果相。绳木绞校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杻械枷鎻等狱,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六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至)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六者下,明习因。心矫于境,境又诳于心,曰交欺。葢心为风,境为尘,设交欺诬罔不止,则必以尘土秽汗而弗顾矣,亦如空尘随风眯目而弗见矣。
二、习下,明果相。飞心扬尘、造奸秽污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波溺腾掷、飞坠漂沦等狱,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七怨习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至)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七者下。明习因。心境相忤曰交嫌。葢心背于境、境逆于心,心境背逆遂至结恨,故有飞石投砾等事。亦如阴毒于人,故有怀忿畜恶等相。
二、习下。明果相。飞石投砾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投掷擒捉等相,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囊扑已上,皆拘系罪人之具。飞石投砾,如张良捶秦博浪沙中。囊扑,如始皇囊盛二弟而扑杀之。鸩是鸩鸟,羽可杀人。
△八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至)虗妄徧执如临毒壑。
八者下。明习。因心境互发曰交明。葢心生违境,境发拒心,心境违拒,故有王使主吏等,亦如行路人互相能见也。
二、习下。明果相。王使执证等相,是今日之习因。勘问考讯等事,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萨迦耶云:身见有五:一、身见,执我我故;二、边见,计身断常故;三、见取,执劣为胜故;四、戒禁取,于非因计因故;五、邪见,拨无因果故。此五利使由心境交明所发也。
△九枉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至)菩萨见枉如遭霹𮦷。
九者下。明习因。心乘于境,境乘于心,曰交加。交加者,发于诬谤者也。以无为有,以有为无,非其所直而妄加之为枉,故有合山合石等事,亦如谗贼人逼枉良善是已。
二、习下。明其果相。合山、耕、磨等事,是今日之习因;押、捺、捶、按等相,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又排,挤排也。漉,沥也,以沥其血也。衡者,横也,以倒悬其头,故云衡度也。
△十讼习。
十者讼习交喧,发于藏覆,(至)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十者下,明习因。心不安于境,境不安于心,曰交喧。交喧者,发于覆藏者也。人有覆失,我不安之;己有藏过,彼不容之。故讼,犹日中不能藏影也。
二、习下,明其果相。鉴见照烛,是今日之习因;业镜对騐,是异日之果报。
是故下,结过当避,如文。
△三、释六交报二。
一、总标。
云何六报?阿难(至)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夫业从识造,报必根出者,有故矣。若论造业时,则根为因,识为果,以识从根生故也。若论报时,则识为因,根为果,以根从识生故也。前云生从顺起,死从逆流,正谓此尔。又所言交者,交是交接,如一根造业,则余根交相接之,故云交也。又因与果交,葢平时造业,则与报时有异,以生对交境,自相未纯变故尔。然自相虽未纯变,亦具得有因义,如果方花。至死时受报,则与生时有异,以死是自相变故尔。然自相虽变,亦成得有果义,如花结果。故云自作业因,自受业果,是得因与果交也。
△二、别明。
一见报。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至)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云何一句。总征下。别明。一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见业是因,临终见火是果。葢色心是火,以眼识𢌞心时还见是火,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一、明相是有,见、所见是异,故畏。二、暗相是无,见、所见是无,故恐。此恐畏由自相所变也。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耳听是水,以火煎之为汤为洋铜矣。鼻息是气,以火发之为烟焰矣。舌尝是味,以火抟之为丸糜矣。身尘是触,以火然之为灰炭矣。心象是火,以火益之为煽鼓空矣。此诸根尘由别相所变,大槩因中所习是根,果中所变是境,此又根境一交也。
△二闻报。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至)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二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闻业是因,临终闻波涛是果。葢耳识廻心时还见是水,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一、开听,听种种閙故神乱。二、闭听,寂无所闻故魄沉。此沉乱由自相所变也。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闻听是水,以水注之,为责为诘矣。眼见是火,以水乘之,为吼为毒矣。鼻息是气,以水遇之,为雨为毒虫矣。舌尝是味,以水搅之,为脓为秽矣。身尘是触,以水激之,为鬼畜为粪尿矣。心意是火,以水泼之,为电为雹矣。此诸根尘,由别相所变也。大槩因中所习是根,果中所变是境,此又根境一交也。
△三齅报
三者齅报招引恶果(至)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三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齅业是因,临终见毒气是果。葢鼻识回心时,还见是毒气,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又质,是质碍履通也。鱼败为馁,羮败为爽,此之报相,总由气变所致也。
△四尝报。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至)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四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尝业是因,临终见铁网猛炎是果。葢舌识回心时还见猛炎,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然舌根造罪极广:一、贪味为罪,佃猎渔捕众生是其业故;二、发语为罪,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其业故。由是感铁网猛炎等狱,所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下为承为忍,准此类推可知。
△五触报。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至)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五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触业为因,临终见山合为果。葢身识回心时,还见大山来合,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大约离合是身触之境,合则大山来逼,离则心肝屠裂。为道为观,为厅为案,皆治狱之处,即身触所依也。
△六思报。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至)万死万生为偃为仰。
六者下。标示因果。以生时思业是因,临终见风坏国土是果。葢意识回心时还见风吹,故是谓因果一交也。
发明下,明自相所变。
如是下,明别相所变。
如文准思。
大约生灭是意缘之境,意必随心风所转,故识与风旋落也。方所即是受罪之处,鉴证即是结证,为偃为仰,总不离乱想所致。
△四、结答前问二。
一、总结狱相。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至)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初阿难下,总结。梵语阿鼻,此云无间。然有五无间:一、趣无间,二、苦无间,三、时无间,四、命无间,五、形无间。若诸众生于六根中造满十习因,则入此五无间。以身、命、时、处皆经无量劫,故名大无间狱也。
次六根下,作四种分释。
六根各随六识自造,不涉余根,不满十因,较前略轻,则入八无间狱: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嘷叫,五、大嘷叫,六、炎热,七、极热,八、阿鼻等狱。二、于六根中止身、口、意三支,于十习因中止杀、盗、淫三业,较前又轻,则八十八地狱,以火狱有八,寒狱有十是也。三、于三业中止犯一杀、一盗,较前又轻,则入三十六狱。四、于一根中单犯一业,如眼见招见业而身不曾动,或口说成事而实无心,较前又轻,则入一百八狱。此一百八狱者,即前八无间狱。每狱有四门,门有四小狱,一狱该十六小狱,则八狱总有一百二十八狱矣。经家省文,故言一百八狱。然又有八寒、八炎。八寒,前文释竟。八炎者:一、炭坑,二、沸屎,三、烧林,四、剑林,五、刀道,六、铁刺,七、咸河,八、铜橛。加八寒,则是十六狱也。大槩罪重而狱数少者,举其大狱也;罪轻而狱数多者,举其小狱也。小则近,易脱;大则远,经无量劫。此又小大、多少、轻重不同尔。
△二、结答所问。
由是众生别作别造(至)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言别作、别造者,假如造满十习因,则入大无间狱;若不满十习因,别作一、二、三,则入后四分狱中。又众生杀、盗、淫罪性是同,而受地狱亦同,故言同分地。
前阿难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佛说十习因,即是答其地狱出于自然。何以知之?假如眼见一事,不关于身口,毕竟口说而身行之者,是非地狱出于自然乎?后说六交报,即是答其地狱有定处。何以知之?假如其人生时造成见业,死时游历诸根,皆以地狱报之,是非地狱有定处乎?一根如是,六根皆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究而论之,此地狱岂本来有耶?皆是众生迷妄所造尔。犹如作梦,梦本是虗。然正梦时,不得道是无也。何者?此人梦未醒故。而人造业亦然,不得道是无也。何者?此人未达性空,正如作梦。故说地狱有定处,亦出于自然。皆是妄想发生,非本来有也。
△二鬼趣三
一、总标。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至)后还罪毕受诸鬼形。
举罪之极恶,无过谤三宝,既自烧善根,亦令无量众生断善根,是故历劫入阿鼻大无间狱,待业性烧干,出为鬼趣。鬼趣亦有十种,即蹑前十因,兼余杂业而为报也。
△二、别显。
若于本因贪物为罪(至)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一、贪物成罪,罪毕出为怪鬼。怪者,变常也。贪婪不止,见物輙附人,以为怪常也。二、贪色成罪,罪毕出为魃鬼。魃者,旱气也。淫火未消,尚鼓风以虐世也。三、贪惑成罪,罪毕出为魅鬼。魅者,妖媚也。诈心未息,犹得借畜以媚惑人也。四、贪恨成罪,罪毕出为蛊毒鬼。蛊者,坏也。怨习尚在,即为虫类,亦得坏其事云。五、贪忆成罪,罪毕出为厉鬼。厉者,不和之气也。瞋心未平,犹乘衰以作厉,是为不和矣。六、贪慠成罪,罪毕出为饿鬼。饿鬼以空腹高心,是其所习即为鬼,犹恃虗气以胜之也。七、贪罔成罪,罪毕出为魇鬼。魇者,暗昧之物也。诳罔不遂,乃乘幽暗以魇伏人心也。八、贪明成罪,罪毕出为魍魉鬼。魍魉者,影之待也。自见不明,借待他物,以涂民耀世尔。九、贪成成罪,罪毕出为役使鬼。役使者,人所役也。前是架虗构实以枉人,今报役使为显明,奉符节以役遣之矣。十、贪党成罪,罪毕出为传送鬼。传送,即报吉报凶之类。廼前以结党刁讼为习,今为鬼,犹得与人送语传言矣。
△三、结示。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至)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若就前论,纯情则入地狱,七情三想则为鬼道,此约初堕处言也。今从地狱出,则情习是干,余想犹存,故入鬼道。此鬼道之想,非向时情想可比,葢是业火之余尔。别处说鬼状初出如焦炭,是非业火烧然欤。大槩鬼业多是宿习妄想所招,若以妙圆明心观之,此等正如作梦,非本来有也。
△三畜趣三
一、总标。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至)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从地狱道治其情,从鬼道治其想,情尽想空,则脱幽暗而出阳明之界矣。然又业无所主,流入余类,心无正觉,还复依他。依他则与元负相值,余类自应偿其宿债。大槩畜类乃是情想之余,二道所治未尽者也。此类众广,填债偿命,不过举其大槩云。
△二、别显。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至)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物怪,怪鬼也,转为枭类,负块为儿,犹是贪心。风魃,旱鬼也,报为咎征,见色便发,卦兆从推。畜魅,魅鬼也,移为狐类,媚心不改,诈习俨然。虫蛊,蛊毒鬼也,还为毒类,蚖蛇蝮蝎,怨气犹存。衰厉,厉鬼也,却为蛔类,入人身内,瞋心方歇。受气,饿鬼也,生为食类,充庖下咽,慢习使然。绵幽,魇鬼也,今为服类,好诳掩身,终为不露。和精,魍魉鬼也,变为应类,节宣时序,习见依然。明灵,役使鬼也,报为休征,祥麟威凤,矫枉过直。依人,传送鬼也,反为循类,家畜灵禽,阿党犹然。已上所明,不过尽常人习见,若触类而伸,便是无穷矣。
△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至)皆为浮虗妄想凝结。
阿难下。结示。由前从鬼狱以来消其情想,从畜道以来酬其宿债。葢众生所以轮回者,以其有情想也。假如今日情想虽干,则彼不能忘。同在一时,既相值遇,自当受其驱䇿矣。虽然,若一觉照,此等众生全是虗妄,想相不实。
如汝下。酬前所问。只汝问宝莲香等所作淫杀等罪,为是天降之乎?为是人与之乎?若悟菩提,明知自妄所招,于本来心中元自无有也。
△四人趣
一、总标。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至)及佛出世不可停寝。
复次下。初、征剩。或者承前说,身为畜生酬其宿债,便谓畜生可杀可食,甚至槌楚不知其死,役力不知其艰,人尊畜贱过分难为,不知物命虽微业有定限,设若分越所酬彼亦为人,反征其剩矣。前文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此世间不可知之理也。
如彼下。二、论有福无福。或者畜业虽尽所负未毕,报在人间崇福修善反被横逆,无故无缘遭其劫杀,是即不舍人身酬还彼力。或虽报人间而无福无善所负未尽,还为畜生偿彼余直。此幽冥最难晓之事也。
阿难下。三、论其难尽。前生或役过其力、或用过其财、或负其命,今为畜为人一一偿足,则于世间无相负累报障,自应停寝。今则不然,转展结恨转展相杀,乃至相食相诛犹如井轮,彼此相偿竟无休息。此等非修定力及佛出世不能停寝,此三途轮回最难明之相也。又奢摩他云止,又云妙定,定能破惑破魔成正觉道,观能观心观法成正修行。若不如此,何时是歇日耶?
△二、别显。
汝今应知彼枭伦者(至)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贪习以贪物为性,降至枭伦物,是无用矣,由是贪心遂止,复还人间为顽类,今颛蒙无辨之人,是其报也。淫习以贪色为性,降至咎征色,是无用矣,由是淫火歇灭,复还人间为愚类,今鲁钝无知之人,是其报也。诈习以贪惑为性,降至狐伦惑,是无用矣,由是诈心消亡,复还人间为庸类,今粗率恡鄙之人,是其报也。怨习以贪恨为性,降至毒伦恨,是无用矣,由是怨心不生,复还人间为狠类,今刚愎自用之人,是其报也。瞋习以贪忆为性,降至蛔伦忆,是无用矣,由是瞋心消磨,复还人间为微类,今微末低品之人,是其报也。慢习以贪傲为性,降至食伦傲,是无用矣,由是慢心不起,复还人间为柔类,今懦怯无用之人,是其报也。诳习以贪罔为性,降至服伦罔,是无用矣,由是诳心消灭,复还人间为劳类,今役力艰辛之人,是其报也。见习以贪明为性,降至应伦明,是无用矣,由是见习不生,复还人间为文类,今能有好文之人,而无正见者,是其报也。枉习以贪成为性,降至休征成,是无用矣,由是枉习不行,复还人间为明类,今有聪明性巧,而所为不实,是其报也。讼习以贪党为性,降至循伦党,是无用矣,由是讼习不成,复还人间为达类,今安分知命之人,是其报也。
△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至)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已上十种之人,或明或慧,或蠢或愚,皆从异趣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仍由所习不同,遂成善恶差品。以今观之,此辈皆是妄想,颠倒轮回。若非佛兴慈悲,开示悟入,则何由而得出离三界乎。
△五仙趣
一、总标。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至)人不及处有十种仙。
有者观生死虗幻,遂求常住;有者见世界轮回,别修解脱。但不依正觉,以妄想为修行;不自悟心,以固形为道妙。虽则迁形山谷,匿迹林泉,要之不依本分,终为外道。上不同于天,下不随于世,故名曰仙。仙亦有十种,辨见下文。
△二、别显。
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至)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坚固服饵不休者,即依辟谷法,凝神虗虑是也。此用炼心发通,以成其道,名地行仙。坚固草木不休者,即飱松食芝,延息留形是也。此用炼身遥举,以成其道,名飞行仙。坚固金石不休者,即内外丹九转之类,内成化骨,外成化物是也。此炼术游世,以成其道,名游行仙。坚固动止不休者,即心主荣,肺主卫,调卫通其入出,调荣谨其往来是也。此达天和,实能空行,以成其道,名空行仙。坚固津液不休者,即鼓天池,咽津液,周流上下,能光润一身是也。此绝欲与天行同,以成其道,名天行仙。坚固精色不休者,即朝吞日精,夜含月华,吸风饮露是也。此精神与天地相通,以成其道,名通行仙。坚固呪禁不休者,即步虗叩齿,呪则呪其灵通,禁则禁其所犯是也。此用仙术修炼,以成其道,名道行仙。坚固思念不休者,即上存黄庭,下系丹田,息心一虑是也。此冀心定发慧,以成其道,慧即照也,名照行仙。坚固交遘不休者,即心与肾交,坎与离会,水火相济是也。此采阴固阳,以成其道,名精行仙。坚固变化不休者,即托物注想,想凝物化,变化道成是也。道既化成,心物俱绝,以成其道,名绝行仙。
△三、结示。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至)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仙无别界,即人而修,修成而有十种之趣,趣异而有仙人之称,故曰仙者迁也。迁止深山,或居海岛,斯等虽得生理,终为妄想,虽寿千万,毕竟堕落,以其带业修行,业尽还沦诸趣故尔。
△六天趣初欲界
二、别释。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至)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欲者,心所欲也。众生所欲是色,故名欲界。然欲有轻重,界有伦次。一、欲界有人,虽留于色而非邪染,虽爱于妻而非别淫,是谓欲清。心欲既清则是明慧,心不流逸则是善戒,故生四天处邻于日月,此报在须弥之腰,即欲界第一天也。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至)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其次不特外色无染,且己妻房亦减希矣。不特心不流逸,至于净居亦不味矣。是为欲净。心欲既净,兼得净居所养,故超日月,生于忉利,报在须弥顶,即欲界第二天也。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至)如是一类名须𦦨摩天。
其三:逢欲暂交,有心也;去无思忆,无心也。无心故静多,暂交故动少。动少静多,便胜前二,故生𦦨摩天。𦦨摩云时分,此天自有光明,不须日月,以莲花开合为昼夜,故云时分。此报在空居,即欲界第三天也。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至)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前说动少静多,则是有间矣;今说一切时静,则是纯净矣。前说逢欲暂交,则是有染矣;今说触未能违,则是虽应无心矣。此行较前更胜,故生兜率天。兜率云知足,此天觉自心知足,故无染欲;见自心精微,故不接下天。不接下天,是不与物交也;心无染欲,是静功胜也。又此天有内院、外院,外院本天所居,内院菩萨所居。此报在无三灾处,即欲界第四天也。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即应是无心也。味如嚼蜡,即味是无味也。前但降心,此兼降境,故生乐变化天。葢变欲为净,变净为乐,故云乐变化。此报在越化地,即欲界第五天也。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至)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前是作意无心,故说味如嚼蜡。今是即事无心,故说了然超越。所言超越者,超过前第五化境为乐,超过前一三四无化为乐。总之,有心无心,一一超过,故生他化自在天。葢此天不自为乐,即有所乐,假他所化为乐,故云他化自在。此报在大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也。
△三、结示。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至)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人界欲心数动,寿命极促,满者不过百年。仙界别境遮动,寿命虽长,满者不过千万。今此六天,出过二动,寿命福乐,倍倍增胜,不可伦比。然粗欲之境或无,而细想之心未断,心迹尚在,未是真无心。故曰:形虽出动,心迹尚交。以未纯绝欲,故名欲界尔。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