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六 住娄东古兴福禅寺沙门 济时 述 △二十五、耳根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至)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此述教也。耳之受声,目之受色,众生之逐妄也。耳使见色,目使闻声,菩萨之巧观也。何以知之?目使闻声,则是无闻也,无闻要闻。耳使见色,则是无见也,无见要见。以无见之见而观世,以无闻之闻而观自,观自甚深,观世自在,此观自观他之法也。又观世之谓闻,观自之谓思,以不闻闻,以不见见之谓修。如是而修,如是而思,如是而闻,三即一,一即三,此自觉觉他之妙也。以上述古观音之教。师既如此,资莫不然,师资道同,古今一揆,是故总称之曰观世音。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前是总标,此是别释。初于下,释闻慧。世人所闻是声,菩萨所闻是觉,故曰入流闻。既闻于觉,则非声相矣,故曰亡所。所相既亡,能相不起,故得心地寂然,动静不生矣。动静不生,则是闻慧。虽然,闻亦是病。何者?执闻是觉,闻即是所;执觉是闻,闻即是能。前之能所,约外尘相说,以动静是耳家所随故。若外尘不随,心地自寂,故曰了然不生。后之能所,约内根相说,以觉闻是意家所缘故。若内根不缘,闻境自尽,故曰闻所闻尽。 尽闻下二句,释思慧。夫根不住于声,亦不住于闻,即是思慧,思慧即觉也。虽然,觉亦是病。何者?以觉遣闻,觉即是所;以觉住觉,觉即是能。此之能所,乃是理障,故须空之,故曰觉所觉空。 空觉下二句,释修慧。夫心不滞于闻,亦不滞于觉,即是修慧。修慧圆极是空。虽然,空亦是病。何者?以空遣觉,空即是所;以空遣空,空即是能。此之能所,乃是道障,故须灭之,故曰空所空灭。 又生灭二句,结上三慧。谓初闻是生,闻尽是灭;觉所是生,觉空是灭;空所是生,空灭是灭。即此三慧,宛成生灭法。 永嘉云: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此喻初闻也。又云:如手自作拳,非是无拳手。此喻觉空也。后又云: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此喻空灭也。今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至此方见此事本来如是,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此即不拳手也。大要此三慧离亦不是,即亦不是。何以故?此三慧是路,由路以至于家,既到家已,所作皆息,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实是见得无生法忍道理也。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入三摩地得无生忍。是此义焉。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至)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忽然下。正彰获证此乘寂灭现前句来。所言超越者,菩萨证此寂灭妙心,超过世间心、超过出世间心、超过十法界,若圣若凡、若依若正,一一诸心皆悉起过,故得十方圆明而无障碍。所言殊胜者,十方诸佛所证本觉,与夫兴慈拔苦住自在者,不违越此寂灭心,故曰同一慈力。十方一切众生轮回生死,与夫悲哀仰度而不得者,亦不违越此寂灭心,故曰同一悲仰。又菩萨观一切世间皆是分别心,故成圣凡隔碍。若分别心断,得是无生灭智现前,于是法法皆明。又观一切众生皆是生灭心,故成法界差别。若生灭心灭,得是无生灭心现前,故见法法皆如。以是知菩萨所证唯一寂灭妙心而已。以此寂灭妙心为法界之总,故得为殊胜也。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至)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此明妙用也。世尊下,总标。言供养观音如来者,明法有本也。言如幻者,菩萨观世间境界如幻、观众生境界如幻、观佛境界如幻。言闻熏闻修者,以如幻力熏此寂灭妙心,以如幻智闻修金刚三昧。又闻者,即是对众生机感,故云闻也。葢上是明体,故言寂灭;今是明用,故言金刚。金刚者,不坏也;寂灭者,不生也。以不生不坏故,得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言三十二者,众生机感不出斯类,非菩萨能应有限量尔。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至)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此别释也。跟慈力句来。初世尊下,释佛身。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者,乃是大乘之机也。此菩萨三摩观智开发,将登觉位,故曰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者,即是慈力也。以慈力见得寂灭境界,是佛境界也。而为说法者,葢见得佛境界,自然兴起作用,不为三昧所缚,故曰令其解脱。 次若诸有学下,释独觉。寂静妙明者,乃是独觉之机也。此人出无佛世,厌喧趋静,独悟性真,故曰胜解现圆。我现彼前者,即是慈力也。以慈力见得寂灭境界,是无为理也。而为说法者,见得无为理,自然深进而求妙悟,不为静境所缚,故曰令其解脱。 三、若诸有学下,释缘觉断。十二缘者,乃是缘觉之机也。此人观十二因缘,缘断而悟性真,故曰胜解现圆。于彼前现者,即是慈力也。以慈力而见寂灭境界,是无为理也。而为说法者,见得无为理,自然䇿进而求妙悟,不为理障所缚,故曰令其解脱。四、若诸有学下,释声闻得。四谛空者,乃是声闻之机也。此人依佛道声,修苦集灭道而证真乘,故曰胜解现圆。于彼前现者,即是慈力也。以慈力见得寂灭境界,是偏空之理也。而为说法者,见得偏空,回心向大,不为空法所缚,故曰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欲界有悟欲净者,乃是梵天之机也。此人初则少欲,次则不犯,后至清净绝欲,坐到四禅境界,以寂灭心现见是色顶之极,于是遂脱欲界而生梵世也。 下界有欲为天主者,乃是欲天之机也。此人既爱统天,则修上品十善法而摄戒清净,以寂灭心现见是地居之顶,于是遂超下界而成就帝释天也。 欲界有欲身自在者,乃清升之机也。此人则修十善,兼坐未到定而游行十方,以寂灭心现见是自在之用,于是遂超下天而成就自在天也。 又欲界有欲身自在者,亦是清升之机也。此人则修十善,兼坐未到定,而飞行虗空,以寂灭心现见,得大自在之乐。于是遂超下天,而成就他化自在天也。言下天,即夜摩覩史也。夜摩,此云时分,于五欲境时时受乐故。覩史,此云知足,于五欲境生知足故。问:所言自在者,何变何化耶?曰:初即第八识,变异熟果,随意所化,作乐受想,故云自在也。次不乐自异熟果,变他境,随意所化,为乐受想,故云大自在也。问:他境他乐,何能为我乐耶?曰:即说他境,亦非别体。犹如水波,波相有异,水体元一。今虽取他境受触为乐,而体则无别也。问:然则何称自在耶?曰:譬如贫者无钱,所谋不遂,所作不成,或为他人驱迫,心多忧虑,不得自在。富者不然,所谋必遂,所作必成,心无忧虑,故得自在尔。大槩此二天,是异熟果现,以他世善业成熟故。然有二种:一者如多积钱,子孙现成享用,故得自在。二者亦多积钱,子孙更相称息为用,故得自在。是为有异也。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前是统上,此是摄下。统上显其境量,摄下彰其力用。所称天大将军者,即是彰其力用也。以一阴摄四阴,四各摄八,成三十二,与本统则是三十三矣。又天大将军,即帝释之亲臣也。下四天王天,乃是帝释之外辅也。居须弥之半,亦各摄二部,合为八部。东提头赖吒,此云持国,领二鬼:一、揵闼婆,二、富单那。南毗留勒叉,此云增长,领二鬼:一、薜茘多,二、鸠盘茶。西毗留博叉,此云广目,领二鬼:一、毒龙,二、毗舍闍。北毗沙门,此云多闻,领二鬼:一、罗刹,二、夜叉。此四王八部,总称护世者。又四王下,各有太子,即那咤之类,亦能辅政摄化,驱使鬼神,保护国界。已上从现佛身下,述出世四圣;从现梵王已去,述世间六凡。今先述天类者,以其机类相近故也。大抵述出世,则曰令其解脱;述世间,则曰令其成就。就者,就其所见;成者,成其所志;解者,解其道;脱者,脱其执。此圣凡之分也。又须知分起于众生,而寂灭道则一也。譬如清池之水,日照则明,月照亦明,星辰照之亦明。而菩萨所证寂灭道,随类化应,亦犹然矣。虽现圣凡等身,而本体湛然不动尔。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然有四轮之别,以道化天下曰金轮,以德化天下曰银轮,以仁义服天下曰铜轮,以干戈定天下曰铁轮。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奋戈始定。又有边小之国,散粟之王,四夷君长,有德振民者,皆得称王也。 长者,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天台文句云:长者十德:一贵姓,二位高,三大富,四威重,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有此十德,故称长者。居士者,在家学道之士也。其人或山巅,或水涯,隐居不仕,以名理自胜,以廉洁自高,虽未即脱于世间,而心实游于方外也,故称曰居士。 宰官者,宰谓宰断,官是管摄,有天下之宰,有邦邑之宰。古有四岳、十二牧、五官、六官之列,皆典世诰,承流宣化者也,故谓之宰官。 婆罗门,此云净行。世传道术为业,如天文、地理、阴阳、图谶、呪禁、方书等法,罔不涉猎。世所谓一切术数之士,经中称梵志,即其人也。 已上皆人伦之纪,民之秀杰者,而菩萨一一现身,岂有他哉?观世间气质厚薄虽殊,凡智虑所及,无非此个寂灭心成就之尔。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尸罗云:戒毗尼云:律比丘含义有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尼女也。此出家二众也。优婆塞名近事男,优婆夷名近事女,此在家二众也。此四众同依戒住,而有不同。如在家二众同受五戒,有满分者,有少分者,有终身受者,有一日一夜受者,以是多少不同。如出家二众同受具足戒,比丘则具二百五十戒,尼则具三百四十八戒,以是增减有异。已上四众,菩萨得现身被机者,亦是寂灭心成就之也。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女主,天子之后也。立六宫,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正后,体同天座。其次国君之妻,曰君夫人。其次卿大夫之妻,曰命妇,谓受命于后妃也。大家者,如后汉扶风曹世叔之妻,同郡班彪之女惠姬,数召入宫,皇后以下皆师事之,号曰大家。又不坏男根,贞夫也。不求侵暴,贞女也。已上所言内政立身与贞介持身,皆资寂灭,心所成就也。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至)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夜叉,此云勇健。干闼婆,此云香阴。阿修罗,此云非天。紧那罗,此云疑神。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蟒神。有形即是色蕴,如下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如下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已上从天龙下,即是八部。加人非人等,合是十部。但阙迦楼罗,此云金翅鸟,或译时失故。此等即是三界善恶诸法之总相也。若不乐本伦,舍其所执,亦得办道。是故菩萨现身以成就之尔。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至)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此结成也。妙净,指寂灭心。妙力,指金刚三昧。以金刚三昧入诸国土,而不坏己相,是名妙力也。以寂灭心现三十二应,而不杂己心,是名妙净也。问:菩萨与众生,是一耶?是二耶?曰:非一非二。只是个寂灭心,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故云非一。只是个金刚三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故云非二。譬如镜像,像有差殊,镜体不二。菩萨修此三昧亦然,其机类差殊,寂体不二。然究竟机类亦不差。何以故?总是寂灭心化现所成故尔。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至)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此总标十四无畏也。跟悲仰句来,葢前来是慈,此下是悲;前来是应,此下是脱。慈故能应,悲故能脱。又无畏者,对有畏而言也。譬如私商过关挟带有畏,菩萨入世无有挟带故无畏。又如战士临阵怯弱有畏,菩萨度生无有怯弱故无畏。又如笼鸟受诸拘禁心不得自在有畏,菩萨脱出声尘身得自在故无畏。总而言之,众生有四大见有畏,菩萨无四大见故无畏。众生着五受阴有畏,菩萨得五阴空故无畏。众生起贪等烦恼有畏,菩萨断贪等烦恼故无畏。众生无智慧有畏,菩萨具大智慧故无畏。此十四种无畏功德,乃是菩萨福备众生之法也。具见下文。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至)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音声是尘,属地大;知见是识,属火大;闻听是根,属水大;妄想是生灭,属风大。葢菩萨不观音而观观,苦自断灭,焉受尘壅哉?设对境不动,识自不生,火何能烧哉?设闻机杜绝,根自无用,水何能没哉?至若返闻闻性,生灭圆离,全是真觉,纵入鬼国,亦不能害矣。大抵鬼物无形,幻同风质,以真幻不相入,故不能为害。已上度四大见之法也。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至)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众生堕于色蕴及诸受蕴,斵削真性,如刀断命;菩萨不尔,即有所闻,还闻自性,性既自闻,物不能害,是故刀断犹如割水吹光,性无摇动。刀断喻色蕴,割水吹光喻受蕴。众生堕于想蕴,覆蔽真性,如处幽暗;菩萨不尔,即有所闻,自性开明,明徧法界,是故药叉、罗刹等目不能视。众生堕于行蕴,缠缚真性,如遭禁系;菩萨不尔,音性圆消,则内障清净,观听返入,则外累都捐,是故枷鎻不能着。众生堕于识蕴,迁劫真性,如逢怨贼;菩萨不尔,灭音圆闻,则内无所待,徧生慈力,则外示天和,是故经过险路,贼不能劫。又五鬼,即五欲之狞状也。药叉,此云勇健。罗刹,此云可畏。鸠盘茶,魇魅鬼。毗舍遮,噉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已上度五蕴之法也。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至)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众生贪欲成性,为色所劫;菩萨闻不随声,闻应闻性,故得远离贪欲,色所不动。众生忿恨成性,为瞋所劫;菩萨纯音遗尘,根与境一,故无能对所对,远离瞋恚。众生昏钝成性,为痴暗所劫;菩萨声识消忘,觉明旋湛,故得法界身心,皎然朗彻,远离痴暗。阿颠迦,此云无善心性障,即痴也。已上度三毒等烦恼之法也。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至)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融形复闻者,便是无我执也。苟无我执,何所不应?虽应亦无有分,故不坏世相,供养微尘诸佛。言供养诸佛者,便是显如来藏是不空也。以不空故,即理即事,绍继法王,使种姓不断,令无子者而生智慧之男,以应其求也。六根圆通者,便是无法执也。苟无法执,何事不寂?虽寂亦非断灭,故不杂自相,而含十方界。言含十方界者,便是显如来藏是空也。以空故,即事即理,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令无子者而生好相之女,以应其心也。又男者,干道任事之称;女者,坤道柔应之谓。又表悲智。维摩云: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即此意焉。已上是菩萨悲智之法也。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至)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一须弥,一日月,为一世界。如是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百亿世界,总为一大千世界。如此有三千大千世界,是心之所化境者,妄也。对妄显觉,觉还治妄,故称法王子。此大千世界,有恒河沙数法王子,所说法门,敌观音一人,其福相等。且持观音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其福亦等。葢观音所证法门,不历尘劫,不动意识,闻处即觉,觉故即应,应处无迹,用处无偏,尘尘刹刹,无不含容,无不周徧,无不甚深,无不自在。是故观音法门,称为最胜者也。已上是菩萨声教之法也。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此结成也,如文。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至)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标四无量心也。无量心而云不思议者,正显无作妙力用处无心尔。良由用处无心,故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见者欢喜,求者得遂。若有心思议,便是有碍,安得自在广应一切乎?此是总标,下是别释。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至)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首是一身之总,臂是一身之用,目是一身之照。又首是妙应,臂是妙力,目是妙观。广则八万四千法门,略则智定二法也。初由菩萨闻,不随声闻应闻心。若言其心,俨是有迹。今虽闻心,亦不住着,故云妙也。妙又不可言,故云妙。妙在众生,亦有是妙,但被见闻觉知分隔,故沦生死。菩萨不然,唯一清净宝觉,广应一切而不分,处处现身说法而不杂,是故得称为妙尔。此即菩萨慈心无量,救护众生之法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至)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现一一形者,谓不拘一境,有相则现。诵一一呪者,谓不拘一事,有患则救。是故其形其呪,充遍十方微尘国土。目为施无畏者,由闻思二慧故,脱出六尘,纯是真心妙用,如声度垣,了无隔碍。以无隔碍故,众生之苦即菩萨之苦,众生之悲即菩萨之悲。总而言之,众生以苦恼为机,菩萨以悲哀为法;众生以怖畏为机,菩萨以无畏为法。大抵众生与菩萨共为一命,既共其命,焉得不深哀而广济之耶?此即菩萨悲心无量,拔济众生之法也。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至)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前来初是闻慧,闻慧以妙有为法;次是思慧,思慧以妙心为法;今来是修慧,修慧以妙空为法。修习是妙空三昧,得妙圆通清净本根者,便是空智也。以空智游于世界,众生旷劫不得一见,设或见之,自然欢喜,舍诸悭惜而求哀愍矣。此是菩萨喜心无量,利益一切之法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已上三慧,初则脱于根,次则脱于境,三则脱于识。此根境识,一一脱出,得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曰我得佛心,证于究竟。佛心者,本法也。究竟者,本智也。以此本智,及以本法,运出自己家珍,供养十方诸佛,爰及六道众生,凡有所求,皆得遂愿,此是菩萨舍心无量,利益一切之法也。上来四无量心,一一皆从无心运出,故云不思议尔。此四不思议,将来证我本法本智之妙用,非心意识境界,实实从细腻工夫处做来,岂苟然也哉。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至)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此结酬所问。圆照三昧,结寂灭现前句。缘心自在,结闻思修三慧句。又圆照,即是寂照也。寂而常照,是一行三昧。照而常寂,是一相三昧。此一行一相三昧,便是法界圆通之门,便是实相境界。然此三昧,不易到得。须假三慧之法,方能到得。葢三慧是路,由路以至于菩提,以至于三摩地位。偈云: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即此为证也。问:二十四圣所得,与观音所得,优劣何如?曰:实无优劣,但用心有异尔。如二十四圣所得,须到分别尽分别,岂非不是识蕴边事耶?观音不然,不涉思惟,不动心路,触处即证,证处即了,以是不同尔。又二十四圣所得,只能自利,不堪接机。观音所得,实能入圣入凡,入真入俗,救水火之焚漂,济众生之渴乏。屠门酒肆,佛国魔宫,种种族类,种种音响,投之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较之他根,则不然者。葢他根性,有遮蔽,有觉有不觉,有全有不全。惟耳根性,无遮蔽,无在无不在,无觉无不觉。但不取诸蕴法,及以蕴我,自然得入无心三昧,得到圆通境界。是故观音一门最捷,娑婆称为施无畏者,良不虗矣。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至)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尔时下。诸佛印成也。释迦从五体放光,十方微尘如来亦从五体放光,得交光相照者,同印观音所证之法不谬也。又显此法无凡无圣,三乘五性,有情无情,平等不二。问:若谓有情同觉则可,云何林木池沼亦演法音耶?曰:汝见林木池沼乎?汝若见,与汝说法竟;汝若不见,自尚不知,胡庸辨哉?且又不然,物物体真,谁云自他?头头是道,岂用亲疎?汝若回光返照,便同本得,何疑物之不演法音乎?是诸下。被机蒙益。葢二十四圣各有浅深不同,偏全不一,即有所得,还在故处。于是见山河是山河,见虗空是虗空,甚至此界不见彼界,此性不融彼性,故有高下。今入观音一门,得根尘消落,于是普获金刚三昧,悟平等一性,故不见山河大地,唯见十方国土合成一界。一界者,一法也,一觉也。既悟是法是觉,焉有不忻所遇而兴起赞颂耶?梵呗,此翻赞颂。 △四、勅命选圆。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至)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前来二十五人所陈悟由,若是佛观,一相平等,原无优劣;若是初学人观,便有难易,便有彼此。故须料拣情尽,方堪教授。阿难开示众生,成将来之规范,为通方入道之门也,故勅文殊选之。毕竟从何方便,得易成就耶? △五、料拣圆通。 文殊师利法王子(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偈共六十行,初五行颂真妄之源,次二十四行颂诸圣法劣,三四行颂观音道胜,四三行半颂诸根对辨,五三行颂独辨本根,六二行颂正责当机,七十行一句颂告示阿难,八三行三句颂结劝修学,九五行一句颂选成覆旨,临义中释。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至)迟速不同伦。 此五行,颂真妄之源也。文殊承命,将欲选之,先提大义来说。大义谓妙觉明海,本来澄湛,本来灵妙。妙故无法不摄,湛故无物不照。虽照无心,虽摄无迹。无迹故称之为妙,无心故称之为湛。故曰: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此真如随缘不变,自在之理也。即前文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是已。奈何众生不了,涉境生心。境即所也。所立则照亡,心生则性隐。性隐则迷妄流转,照亡则全体不觉。以迷妄不觉,故成虗空。依空故有世界。故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虗空,依空有世界。又三世迁流,流不出于境。境囿想澄,故成国土。空顽无觉,即觉是妄。以妄知妄觉,故有众生。故曰: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真如不变,随缘生灭之相也。即前文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是已。大抵世界国土众生,皆依空有。空生觉中,犹如沤泡相似。沤灭是无,而空性亦无。况复三有众生在空中耶?明知是无性,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三有者,总指三界而言也。若以肉眼观之,此三界众生宛然是有;若以慧眼观之,此三有众生实同一觉,觉则更无余事矣。是故体究斯道,须要求一妙悟,悟了事同一家。然悟有多门,譬如人到长安,有南来者,有北来者,有东西而来者,不止一途而进。学此道者亦然,葢虽是个一相一理法门,然或拈一法,或就一事,或以一机一境,亦不止一途而进,总以到为期,故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虽然,有顿渐不同,何者?此事在佛地观之,一一平等,逆顺皆可,逆则不由前尘所起知见,顺则寄根发明,触处即了,无往弗是,故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若在初机则有迟速,迟则二十四圣所修者是,速则观音一门者是,虽则迟速不同,统而论之,无非方便,故曰: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至)云何获圆通。 此六行,颂拣六尘之法也。初拣沙陀观色尘而悟者。以色尘作观,虽极精了,亦不能彻。何者?色性是暗,觉体是明。明暗不相参,觉何能圆?法何能通乎?其次拣陈那观声尘而悟者。以声尘作观,声有限量,不能徧含一切。何者?义海无涯,名言不及。言义既不及,觉何能圆?法何能通乎?其三拣香严观香尘而悟者。以香尘作观,不恒其觉。何者?香以根尘相合则觉,离则不觉。离合不等,觉何能圆?法何能通乎?其四拣药王药上观味尘而悟者。以味尘作观,亦非恒一。何者?味以尝时则有,不尝则无。其性不常,觉何能圆?法何能通乎?其五拣䟦陀观触尘而悟者。以触尘作观,性非所定。何者?有触则明,无触则不明。所性不恒,觉何能圆?法何能通乎?其六拣迦叶观法尘而悟者。以法尘作观,能所非徧。何者?虽灭诸漏,犹守内尘。内尘是空,空亦是所。有能有所,觉何能圆?法何能通乎?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至)云何获圆通。 此五行颂拣六入之法也。一、那律以失眼故,乃旋见循元而悟圆通者,今拣云:若以眼入旋见为观,所性不一。何者?所见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四维尚阙一半,有明有暗,觉何能圆?性何能通耶?阙义解见前文。入取回光返照之义,旋见循元即返照也。二、盘特以愚钝故,作数息观,乃返息循空而悟圆通者,今拣云:若以鼻息循空为观,支离不成。何者?鼻息出入各自一偏,而无交气,中尚无交,觉何能圆?性何能通耶?交气即是出入之中,与性无交涉也。三、憍梵有牛呞病,乃还味旋知而悟圆通者,今拣云:若以舌入觉了为观,亦非通论。何者?舌入非是无端,必因味有,味亡知无,觉何能圆?性何能通耶?四、婆蹉因毒伤足,乃摄念遗身而悟圆通者,今拣云:若以身入有觉为观,亦是非真。何者?身是能觉,触是所觉,能所涯量,难以冥会,既非冥会,觉何能圆?性何能通耶?涯量者,即边量也。五、善吉以心无碍,旋法归无而悟圆通者,今拣云:若以意知湛了为观,亦非是实。何者?意知杂乱不恒,湛了终无有见,即有所见,未脱想念,觉何能圆?性何能通耶?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至)云何获圆通。 此六行颂,拣六识之法也。一、舍利弗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而悟者,心见即眼识也。眼识要根境法三种和合方生,舍此三种,则是非相,非相是无,有相是境。若诘其本,先无准的,云何获得圆通也。二、普贤菩萨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而悟者,心闻即耳识也。闻不以耳而以心者,心是法界之总,故曰心闻洞十方。然要大因之力,方能得入大因,如修法界观,与夫发起大愿等心是已。然又太高,非初心所宜,是故拣之,难以获得圆通也。三、孙陀罗难陀因观鼻端白,息久发明而悟者,观白即鼻识也。观鼻端白者,权宜摄心则可,以此入道则不可。何以?葢真心无住,有住则非宛成心所,如何获得圆通也?其四,富楼那以辩才无碍,销灭诸漏而悟者。辩才即舌识也。舌识但有音文,而无实体。即有开悟,必先诵习成说,而后宣扬之,故曰开悟先成者。然先成之说,岂是出世无漏之法也?不过世间名句尔。以世间名句,非可获得圆通也。其五,优波离初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而悟者。执身即身识也。身以持犯为行,持即是戒,犯即是业。假如身有业,戒得以束持之也。身若无业,戒将何施?即有所施,止是一身,不能徧一切法,何以获得圆通也?六,目犍连以旋湛心光,久成清莹而悟者。旋湛即意识也。意识所以发通者,由宿因定久故,非关意识分别而有通也。何者?念缘非离物故。念既不能离物,何以获得圆通也?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至)云何获圆通。 此七行,颂七大之法也。一、地大:持地菩萨,因平地而见道,非通达之论也。何以故?地性有为,圣性无为,有为与无为,何以获得圆通乎?二、水大:月光童子,想水而得忍,亦非如如之理也。何以故?想念非真,有觉有观故,有觉有观,焉可获得圆通也?三、火大:乌刍瑟摩,厌欲修金刚三昧,大非初心之法也。何以故?火有暖触,触必有待,非无对矣,云何而得圆通耶?四、风大:琉璃光菩萨,观风力无依而悟入者,亦非无上之觉也。何以故?风性是动,空性是寂,动寂非恒,于何而获得圆通也?五、空大:虗空藏菩萨,以性空证无边身,然空性昏钝,性体是觉,觉与不觉,如何获得圆通哉?六、识大:弥勒菩萨,修唯识观,入三摩地,不知识性不停,非常住法,若存心于其间,便是虗妄矣,若何而得圆通哉?七、见大:大势至法王子,由都摄六根,归于无念,然念性是行相,是无常生灭法,总属有为,且又因性是有念,果性是无念,二体各殊,云何而入圆通也?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至)出世获常住。 此四行,颂观音道胜。我今下,初一行三句,颂教体也。教体立音闻为观者,非徒取其音声也,葢声之外为音,音又声之清者也。人根聪利,得音以遗声,得闻以遗音,乃至得三摩以遗觉而成道者,总之不离音闻而作佛事,故佛出娑婆界立此为教体,众生藉是离苦而得解脱矣。良哉下,次一行一句,颂观音妙用也。观音得此三昧,能以三十二应入微尘国,又以四不思议、十四无畏自在之力施于众生者,乃是观音妙用也。妙音下,三一行,颂总叹德用。妙音有不思议之用,梵音具清净之德,有此德有此用,救世世得安宁,出世而获道果,世出世间不离此音闻为入道果捷法也。是故观音名徧十方者,由此德用尔。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至)是则通真实。 此三行半颂,诸根对辩,以騐真实。譬如人静居,喻本觉。十方齐击鼓,喻圆机。十处一时闻,喻圆应。假如人静居时,设十方齐击鼓,岂有不觉者乎,岂有回避处乎。既无回避处,便知是觉本来圆矣。又如人静居时,设十处一时闻,岂有不应者乎,岂有容心处乎。既无容心处,便知是法本来通矣。且觉本来圆,法本来通,又不许回避,又不许容心,便知是本觉矣。此是寄根发明底意思。若较之以他根,则不然者。假如目有障,无所见。身无合,则不觉。口鼻亦然。至于心念纷杂,起灭不停,此则所不齐也。耳则不然。虽隔垣之声,遐迩之响,无不听闻,无不真实,此是圆通觉道理。若较之以他根,则不能者。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至)身心不能及。 此二行颂,独辩本根。葢本根有动有静者,乃是声尘。声尘有动有静,非关闻性为有为无也。假令声静时号无闻者,葢是独无于声尔,岂闻性亦无耶?假令声动时号有闻者,葢是声有尔,岂闻性有声哉?今若拣去动静、有无、生灭,则闻性圆常,便是真实之法也。 纵令下,释成当性。大都梦想是无思,觉观是有思。此个真常之性,不为有思而有,不为无思而无。何者?此事不与念想相应故,故身心不能及;又非生灭有为法故,故不为不思。无者,非人人本具真常之性耶?由人人本具真常之性,是故立声教而得闻示云。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至)旋流获无妄。 此二行颂,正责当机也。今娑婆世界,同具真常之性,同禀音闻之教,乃愚智有异。葢聪明睿智者,藉其声教,宣明解了;愚而不知者,迷其本闻,随声流转。他则勿论,只如阿难,岂非不是聪明睿智具有此真常之性者乎?今乃徒记语言文字,不知语言文字秽污心田,是生灭法,即有所思,非为正见,总是随声流转,迷其本闻也。若使回光返照,不随前尘所起知见,便是旋流,获无妄矣。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至)明极即如来。 此十行二句,颂告示阿难也。初阿难下一行一句,总颂观音三昧。金刚是觉,如幻是闻,闻即闻于觉,觉同金刚故。此金刚宝觉真心,非心意识境界,故云不思议。一切诸佛皆从此出,故云佛母。此直提观音所证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以告阿难也。 汝闻下一行半颂,责失劝进。汝能闻佛一切法门,独不能返闻自性,除于欲漏,虽畜多闻,何益哉?今我劝汝,但将闻佛法之闻,而闻自己之闻,自己之闻,便是无尽藏也。若闻他之闻,纵多有限,前文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法门,不如一日修无漏业。便是自闻闻也。闻非下一行半颂,正显闻体。葢因声而有闻相,因名字而有忆持相,此忆持之心,与闻声之性,尽成生灭边收,是无常之法也。今若旋汝闻机,非由于根矣;若脱得声相,非由于尘矣;若不忆持名字,非涉于思矣。三妄既离,一真无待,非阿难之本性,更是谁名耶?是故劝汝,若脱得一根,则六用皆成解脱矣。前文云: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是已。 见闻下二行半颂,直明觉相。性体上有见闻觉知,皆如幻翳。三界中有一切诸相,悉是空花。闻根既复,六根亦除,如是尘自消,而真觉圆净矣。真觉既净,光自通达。净极光通,自然虗而灵,寂而照。只此虗灵寂照,便是法界如如之体也。若证此理,然后观世间诸相,犹梦中事。汝不留连,登伽是无。梦想元空,何有碍乎? 如世下三行三句,颂法喻双合。譬如一个幻师,幻作男女等相,虽见诸根牵动,要知止是一机。若一机息灭,诸幻寂然矣。喻如一个湛精明性,因湛不了,遂生诸妄。虽见六妄和合,要知止是一湛明性,圆明自妙。但诸学根有利钝,分证未圆,是以迟速不同。若惑尽垢除,觉明自显。觉明明极,便到如来地位矣。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至)非唯观世音。 此三行三句,颂结劝真修也。大众下一行一句,劝其真修。如今劝阿难大众,但旋汝一向随声流转这点倒闻之机,移来反闻自己之性。贵在一闻即觉,觉亦不住。何者?有觉即乖,有住即非故也。即用前三慧中意,闻所闻尽,脱过一重;觉所觉空,脱过一重;至于空所空灭,又脱过一重。如是重重脱尽,方见性成底道理。直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果到寂灭现前地位,便是无上道也。须知圆通法门,实实如是。 此是下二行半颂,引人结证。此是者,指三慧而言也。葢三慧是路是门,谓从上微尘诸佛所得菩提、所得涅盘,莫不由此而入;三世如来菩萨及修学人所得菩提、所得圆通,亦莫不由此而得成就。至于文殊,自谓不特观音一人为然,我亦从中而证也。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至)真实心如是。 此五行一句,颂选成覆旨也。诚如下,二行三句,选圆得当。承佛以方便之法为问者,今拣出世之学,救末劫之弊,成就涅盘之心,无如观音一门为最。其余方便,不过佛之威神,即事了事,暂舍尘劳而已。若要悬救末劫,成就涅盘,久长修学,则不能尔。是何也?以二十四圣论之,有浅有池。汪者,如陈那、身子等,似为小;深者,如普贤、势至等,似乎大。望大则众生不能构副,望小则又摄机不尽。今观音一门,无机不被,无法不摄,浅深同益,小大相宜,可使久长修学也。故选观音为当。 顶礼下一行三句,颂请祈加护。顶礼者,珍敬之意。如来藏者,三宝之称。无漏不思议者,继误观音一门,是无漏不思议之法也。以不思议之法,授之于阿难,垂之于末劫,若非三宝加被,则不能流通矣。是故祈佛加护,愿垂冥助焉。 但以此二句,正劝修学。今劝阿难大众,不必他修,但依观音所说,闻而思,思而修,直到圆通地位。如到圆通地位,便是超过其余也。 末一句,文殊自陈,我之承命选圆,实无私心,舍彼取此,乃是如法所拣尔。所谓依义不依文,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是我之真实心也。 △六、闻法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经家所叙得法益也。前第一卷中阿难叙云: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此叙未悟本来之性,不知奢摩他路,忙趋两头滞攀缘心故。至第四卷中叙云: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此叙虽悟妙湛之体,不知三摩家舍,犹有解碍滞法障心故。及今闻圆通门顿获菩提及大涅盘叙云: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若据一往看来,阿难是悟菩提路、是入圆通门、是见涅盘家矣。而云因事远游未得归还者,岂阿难犹未有证耶?曰:不然。有二义故:一、诸佛发愿不般涅盘,菩萨度生未入正位,皆留惑润生故。而阿难持佛教体亦度生心切,虽悟涅盘未入正位,是残思未尽故,故云因事远游未得归还也。二、生佛虽云平等,染净毕竟有异。阿难虽悟本来,岂得便同于佛耶?要在历生淘净微细无明,方得成无上道,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有此二义,故经家作如此叙尔。 普会下。叙广益。天龙八部是佛之常参众,二乘及初心是佛之学法众。此二众历会已久,是尝闻于顿旨,在今闻法而得法眼净矣。性比丘尼是尝登于三果,在今闻法而证无学道矣。无量众生是同具平等觉性,在今闻法而发无等等心矣。已上依次叙列,得益有差。然究而论之,实抑不差矣。何则?众生发无等等心,岂非发无上菩提心乎?性比丘尼证无学道,岂非证寂灭心乎?二众得法眼净,岂非见得寂灭心是无上道乎?不然,前观音说竟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岂当日大众非今日四众耶?要知必不然矣。 学道如农家相似,初则辟其草莱,斩其荆蓁,和柔其土,然后设方便之法,以时播种焉。而道亦然,先要辟其妄惑,斩其恶见,和柔其心地,然后设方便之法,以时播种焉。所云播种者,即是播佛性种子也。所云方便之法者,即是依世间老农养苗之法也。养苗之法,先要审其天时,耘其恶稗,接其生生之气而已。不然,若单和其土,不播其种,则用无田矣。既播其种,不设法以养之,则生稊稗而成恶苗矣。且播其种,又设法以养之,若不审其天时,则是过而养之。犹若宋人然,揠苗助长,使无生气,灭其天理,而苗槁矣。此岂良农之法哉?夫良农养苗,全要审其天时,接其生生之性而已,是谓善稼者也。观世尊初用奢摩他,止阿难妄心,是辟草莱矣。次用三摩钵提,拔阿难惑障,是斩荆蓁矣。后用禅那,教阿难入圆通门,是和柔其土矣。而今将当播种之时,脱不设法以养之,则又与外道之法何异?是故入禅那之后,当说诸佛最初成佛方法而养其道,以接生生之性而已。问:前三种已是方便,今何复云方便为哉?曰:前方便乃是师家接机之法,今说方便乃是学家操履之方。葢总一方便,由用处不同尔。是故师家无此方便,不能成范后昆;学家悟后无此方便,不能成办道业。不然,阿难悟后何为也者,若说入涅盘,则是断灭见也;若说不入涅盘,则是常见也。或若一任其起灭而不收耶?抑又有心遏而不起耶?若然,则与不学道者何异?且一悟便了,乃是天然外道,非正见也。前不云乎:不知悟后有许多事在,正为此也。于是知戒、定、慧三学,真万世学道模范,不可废已。是故说禅那之后,复示诸佛最初成佛方便,直至后文云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时方好。说罢,参禅客也已。 △四、示最初方便。文三:一、请愿,二、许宣,三、文殊请名。 一请愿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至)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初、阿难下,叙其所悟。悲者,悲前所失。欣者,欣今所闻。阿难将欲陈愿修行大道,先述己悟而庆所闻也。由来一向未得圆通门,未识涅盘路,故不知成佛道理。今承文殊指授,心迹圆明,悟知成佛法门,依此修行,是无惑矣。 次常闻下,正陈所愿。葢闻学道本为度生,度生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在如来则自觉已圆而能觉他,在菩萨不然,宁自未度不入涅盘先愿度人。阿难仰希如来则不能,亦愿学菩萨发心尔。问:众生无边若为度尽耶?曰:菩萨观自心如镜,观众生如影,影现镜中镜自无生,达得无生即是度也。故知自生自度自觉自圆,菩萨度生为若是而已矣。 三、世尊下,防非请法。摄心入定,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邪师说法,即是烦恼;去佛渐远,即是不觉;以不觉故,生诸烦恼,即是魔事。阿难谓我欲修行,设照察不到,不觉而有念起,难以摄心,便是烦恼。又或末劫,邪师炽盛,难以入定,便是魔事。而今若为使烦恼断而进菩提,云何令无魔事而安道场?此阿难发四弘誓愿,修行入道,虑恐力弱未能,故有此请尔。 △二许宣三。 一,赞善。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至)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赞善者,允可其请也。允可。阿难善体佛意,善持教法,葢佛意不欲垂之空言,要待人修行道,必多魔障,须假成规,此诚有益于当机,悬救末劫,是以允可其请,两称善哉。 △二、总标。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至)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此总标三决定义也。毗奈耶,或名毗尼,翻灭,正翻为律。律者,法也,大小乘戒通称。此三决定义,以戒为首。又定慧由戒生,故举毗奈耶而言也。然此三法,名三无漏学。佛尝宣说,阿难要摄心修行,当依此学。此是十方如来最初成道方便之法,决定少不得底,故名三决定义。 △三、别释,分三:一、戒学,二、定学,三、慧学。 一,戒学。 初淫戒。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至)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初、阿难下,辩其邪正。生死根本,淫为其首。设若其心不淫,生死自然无由相续矣,故以戒淫为正。设若淫心不除,纵多智禅定,必落魔道矣,故以不戒为邪。就其邪者而论,带淫修禅,有深有浅,故其报有上中下。彼亦各自谓成无上道,虽成其道,不知乃是邪也。 我灭度下。申明利害。由此邪故转展惑迷后世至有假冐知识混乱佛法,引诱众生失其正路,堕爱见坑,其利害非细故也。 汝教下。申明教诫。由此利害得以相关,是故我教修三摩之人深所当戒,戒必至绝其萌念,故以心言也。此是佛之决定法第一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戒生定,定生慧,慧即法身也。法身清净,必禅定中得,岂以淫身而求之哉?设以淫身而求禅定,喻如煑砂,欲其成饭,纵经百千劫,只名热砂而已。以淫身而求禅定,纵有妙悟,亦是淫根而已。且也不止不得其道,将必轮转三涂矣。是为所失。故我劝真修禅定者,必求妙悟,使淫机顿绝,身心俱断,连此断性,亦无如是清净,方可希冀菩提。是为所得。如我方。双结上意。谓依上佛训,即是正说;不依上佛训,即是邪说。又波旬,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极恶,所谓恶中恶,魔王最甚之称也。 △二杀戒。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至)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下。辨其邪正。生死结业,杀心为甚。设若其心不杀,生死自然不相续矣,故以戒杀为正。设若杀心不除,纵多智禅定,必落魔道矣,故以不戒为邪。就其邪者而观,带杀修禅,有深有浅,故其报有上中下。彼亦各自谓修无上道,虽成其道,不知乃是邪也。 我灭度下。申明利害。由此邪故转展纵横后世,至有假冐知识公然食肉薰秽佛法,引诱众生为鬼神羣队,其利害非细故也。 阿难下。别示开遮。五净肉者,不见、不闻、不疑,兼自死及以鸟残,此五非断命根,故称为净。佛比为年时饥馑,其地或蒸湿,或是沙石,草菜不生,此五净肉乃神力所化,佛于小乘部中权许听食,所谓开也。反此则禁,所谓遮也。今经明一乘佛性了义之说,如何食肉名为释子,而悟了义之教耶? 汝等下。示食肉之过。葢释子者,是学道之士也。学道之士食肉,纵开悟似三摩地位,亦不过是罗刹矣。罗刹此云暴恶,相杀相食,如羊死为人,人死为羊,轮回未已,如何出得三界?此又利害之关,食肉之过也。 汝教下。申明教诫。观其食肉之过,实为利害之端,是故我教修三摩地人深所当戒,戒必至于断杀而止。此是佛之决定法第二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葢一乘佛性自当具慈忍之心,要见慈忍之心必禅定中得,岂杀心而求之哉?设以杀心而求禅定,喻自塞耳高声求人不闻,是葢弥隐而弥露矣;以杀心而求慈忍,是葢愈忍而愈乱矣。 清净下。引事比明。且清净比丘不止不杀物命为是,只如生草不忍践踏,况食众生血肉耶?比类而言,即东方之绢帛,西方之裘毳,兼之乳酪等物,若不服食,便是真得解脱出三界人矣。何以故?若服众生身分,自然为彼所缘矣。如食世间百谷,自然不能离地矣。服食尚然,况相吞相杀而无沦堕者乎?是为所失。故我劝真修禅定者,要当具慈忍之心,必使身心二涂不服不食,如是清净,方可希冀菩提真得解脱矣。是为所得。如我下。结意如前。 △三盗戒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至)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下。辩明邪正。生死循环,偷心为甚。设若其心不偷,生死自然不相续矣,故戒不偷为正。设若偷心不除,纵多智禅定,必落邪道,故以不戒为邪。就其邪者而言,若带偷心修禅,有浅有深,故其报有上中下。彼亦各自谓成无上道,虽成其道,不知乃是邪也。 我灭度下。申明利害。由此邪故,转展潜欺后世,至有假冐知识,引诱众生为妖邪类,失心耗家,其利害非细故矣。 我教下。别示利害。且何以明其利耶?佛教比丘循方乞食。循方者,循佛所制之法也。乞食者,乞其所得,分卫四众,成无贪之法也。不自熟食者,示无所营心也。旅泊三界者,示无所留恋也。此尸罗清净规则,有利于世间,故谓之利也。又何以明其害也?佛制比丘清净行道。今则不然,内怀奸诈,外现威仪,窃如来之法服,诳檀信之赀财,反非正类,公自行欺,种种造业,皆言佛法。此伤化败俗,有害于众生,故谓之害也。 若我灭下,别验真假。前以私心故,潜匿奸欺,称善知识者;又以偷心故,假我衣服,裨贩如来者;又以不信自心故,非他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者。末世之人如是,将何分别真假?佛曰:不然。我灭后,有比丘决定修三摩提者,能以身然一香一灯,或烧一指节,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永脱诸漏矣。何也?人有私心故,潜匿奸欺者,此计我相也;今能将身然灯,供养如来,是无我相矣。人有偷心故,裨贩如来者,此计人相也;今能烧一指节,供养像前,是无人相也。人有不信自心故,非他具戒,为小乘道者,是计众生相也;今能于身上爇一香,而征自心自觉,是无众生相也。此人如是,无有三相,岂非好比丘耶?是为真也。若不如是,我说此人纵修到无为田地,乃是假也。何者?不能忘身,三相宛在,偿报何已?佛昔诟比丘食马麦,今自尝之,宁非宿报?人我未亡,与此何异? 汝教下。申明教诫。观前偷心不除,便是利害之端。故我教修三摩提人,深所当戒,必断偷盗。此是佛之决定法,第三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且无我、无人、无众生者,即是无漏妙净明心也。要见无漏妙净明心,必禅定中得,岂偷心而求之哉?设以偷心而求得,喻如水灌漏巵,纵百千劫终不能平矣。若以漏心而求妙净,设有妙悟亦不能复矣。是为所失。 若诸比丘下。翻过成益。所言衣钵之余分寸不畜者,即是戒度也。乞食余分施饿众生者,即是施度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者,即是进度也。有人捶詈同于称赞者,即是忍度也。身心二捐与众生共者,即是禅度也。不将不了义以误初学者,即是慧度也。已上六度,若对前三过,翻成三益。何者?前是假佛衣服裨贩如来,今乃分寸不畜,复能丐施余众矣。前是非他具戒为小乘道,今乃合掌礼众,复能捶詈同于称赞矣。前是潜匿奸欺假称知识,今乃身心二捐,复能将了义开示初学矣。比丘如是忘身为物,真得三昧也。是为所得。 如我下,结意如前。 △四、妄语戒。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至)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下。辩明邪正。杀盗淫若犯,还是世间业,虽重犹可;若是妄语,不惟迷误自己,亦复迷误无量众生,永灭善根,不可不戒也。故今标妄语有四失:一、修禅不得三昧;二、心地不得清净;三、堕爱见魔;四、失如来种。所谓下。别释。谓实未有得妄谓有得,实未有证妄谓我证者,此心有所计是我相也,故修禅不入三昧。又妄谓我得我证世间尊胜世间第一者,此心有所着是人相也,故心地不得清净。又妄谓人言我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乃至十地地前菩萨等,是见魔。又希求人礼忏贪其供养是爱魔者,此心有所欲是众生相也,故堕爱见魔。此人如是妄得妄言妄自尊胜第一者,此心起大我慢,是一颠迦杀佛人也,喻如刀断多罗木再无活理,故失如来种。妄语有此四失,乃永灭善根沉溺三涂,是为邪也。一颠迦,此云断善根,罪同波罗夷。 我灭度下,明其遣化。 勅诸菩萨下。标本。 或作下,标迹。 所言本者,本有定属,一大乘菩萨,次二乘阿罗汉,此二可以遣化,余则勿能也。所言迹者,迹无定属,如沙门白衣,人王宰官,乃至奸偷屠贩,凡有机感,无不应身,所谓四摄中以同事摄也。于是知真正应身大士,皆佩密记,既膺密记,焉可露布眩惑于世耶?唯除临终遗嘱弟子之类,以表慧命不断,然亦不说我是菩萨是罗汉,泄佛密因也。 云何二句,结指前未得,谓得之人惑乱众生,断断是邪,反显阴翊密遣者,是为正也。 汝教下。申明教诫。妄语之害大有关系,故我教修三摩提人当戒断除妄语,此是佛之决定法第四清净明诲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至)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是故下。重喻得失。十方如来同一道者,便是直心也。要见直心,必禅定中得,岂诳妄而求之哉?若以诳妄而求禅定,喻如刻人粪为旃檀形,弥增臭秽,终无香气矣。以诳妄而求三摩,祗成虗罔,终无得益矣。 我教下,劝除妄心。四威仪,即行住坐卧寻常之行也。寻常之行尚不宜虗假,况称四果十地等上人法哉?若窃四果十地等上人之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其罪必至诛灭。若诳妄而窃法王,其报又不止诛灭,将沦堕弥涯矣。何者?因地不真实,感果自当纡曲。今且勿论其因果,止就曲纡之心而求菩提之果,还可得乎?如噬脐人,亦必无成就之矣。 若诸下。劝行直心。故劝修三摩人,但去无始虗伪恶觉,即无魔事。一切时中放教闲闲地,触处便用,用处便了,即是直心。祖师云:祗贵虗闲,不昧作用。即是成就菩萨无上知觉也。如我下。结意如前。 首楞严经正见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