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三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毗摩那房或云毗摩罗。此是阎浮提中大师子王名。彼所作房。形如大师子王也。
象形房房似象形也。内法传云。西国房迮。居人复多。卧起之后。牀皆举摄。或内置一边。或移安户外。牀濶二肘。长四肘半。褥席同然。轻而不重。然后牛粪干揩其地。令使清净。安置座牀。及木枮小席等。随尊卑而坐。如常作业。所有资生之具。并棚上安之。其牀前。并无以衣遮障之法。其不合者。自不合卧。如其合者。何事遮身。其众僧卧具。必须安儭。方合受用。坐具。意在于此。如其不尔。还招累背之辜。圣有诚言。不可不慎。
牀梐梐应作陛。即牀陛也。按梐。是周礼天官掌舍。设梐枑再重。若今行马。以为卫也。非此用。余如九十事中释。
缝䌥䌥。于谨切。音隐。缝衣曰䌥。又合秩曰䌥也。
作枕佛言。听作枕。若四方。若圆。若三角。义净三藏云。南海十岛。西国五天。并皆不用木枕支头。神州独有斯事。其西方枕囊样式。其类相似。取帛或布。染色随情。缝为直袋。长一肘半。宽半肘。中间贮者。随处所出。或可填毛。或盛麻缊。或蒲黄柳絮。或木棉荻苕。或輭叶干苔。或决明麻豆。随时冷热。量意高下。斯乃取适安身。实无坚强之患。然为木枕踈鞕。顶下通风。致使时人多苦头。疾然则方殊土别。所翫不同。聊述异闻。行否随好。既而暖物除风。麻豆明目。且能有益。用成无爽。又为寒乡冻顶。多得伤寒冬月鼻流。斯其过也。适一时温顶。便无此患。谚云。冻顶温足。未必常可依之矣。
舍㝹牀舍㝹。亦作扇那。或云奢那。即是麻类。其树高与人等。皮堪缉织为衣。用此织为绳牀。
跋磨草草体坚靭有势。少力不能断。故西国取以为绳。用织作绳牀。如此方菅草也(按梵音䟦摩。此言铠。义当固也。菅。居颜切。音奸。其叶似茅。而滑泽。茎有白粉。柔靭可为索。左传曰。或取一编菅。是也。晋有神僧名道开。于照德寺内。重阁上。编管为禅室。如十斛箩大。常坐其中)。
蛇蝎蝎。应作蝎。如上释。杂事云。时有龙女。信心纯善。劝令其子。往听经法。年少苾刍。未离欲者。皆生恐怖。即以毛绳。系其龙项。掷于寺外。佛告诸苾刍。勿以毛绳系龙蛇项。若见来时。即可弹指告言。贤首。向不见处去。随言去者善。若不去者。以羊甲杖。缓杈其头。置甖𤬪中。傍穿孔口。以物塞。擎之出外。此杖无者。以輭绦等。系项牵出。此亦无者。应以杖徐按。绳索系项。举置瓨中。如前弃外。彼放草丛中。蛇纵瞋火。焚烧此草。蛇亦命终。佛言。不应弃草丛内。彼弃露地。不久观察。便有诸虫来相唼食。佛言。弃已。不应即去。可于露地弃之。待入穴已。然后可去。
衣架杂事云。佛言。应作衣架者。兰若苾刍。求竹无处。佛言。应将葛蔓横系置衣。或葛亦无。佛言。以绳为笐。
蝙蝠蝙。音鞭。蝠音福。一名蟙䘃。一名灵鼠。一名翼鼠。一名飞鼠。以方言别故。有此多号。因其昼伏夜飞。又称伏翼。蝙蝠是原名。𣮪毛灰色。五百岁色白。头重累。则倒悬。名之倒挂。能伏气。冬月不食。因能伏气。故多寿。复名仙鼠。西域记云。曩者南海之濒。有一枯树。五百蝙蝠于中穴居。有诸商侣。止此树下。时属风寒。人皆饥冻。聚积樵酥。蕴火其下。烟焰渐炽。枯树遂然。时商侣中。有一贾客。夜分已后。诵阿毗达磨藏。彼诸蝙蝠。虽为火困。爱好法音。忍而不出。于此命终。随业受生。俱得人身。舍家修学。乘闻法声。聪明利智。并证圣果。为世福田。近迦腻色迦王。与脇尊者。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毗婆沙论。斯并枯树之中五百蝙蝠也(𣮪。音茸)。
燕鸟伊甸切。音晏。鳦鸟也。其名自呼曰鳦。故随其声呼为鳦。声多稍小者名汉燕。紫𮌎轻小者名越燕。𮌎斑黑声大者。名胡燕。此等鸟作巢。皆避戊己。别作䴏燕并非。
棂子离呈切。音陵窻楯间隔子也。今言窻棂是也。
横槩古外切。音贵。杖也。杂事云。窻扇被风吹开。佛言。应着转枢。上复安扂。彼开闭时难。佛言。应用羊甲杖。而开闭之。
摩醯陀罗像陀。亦作首。如上释。今以此为印也。印者信也。所以对物为验也。又楷定不可改易也。根本杂事云。时诸苾刍。僧物及私物。并无记验。佛言。可畜其印。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作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锁像。或作髑髅形。欲令见时生厌离故。不听宝作。应用鍮右。赤铜。白铜。牙角。不应刻作男女行非法像(亦听木作)尼陀那云。佛言。苾刍衣物。应为记验。不知云何记验。佛言。应为纽结。或墨点净。及余记验。方乃持之。
三腊佛言。听若大三腊者。共一牀坐。杂事云。佛言。老少不应杂坐。若无夏者。得共二夏者同座。一夏者。得与三夏者同座。若二夏已去。共大三夏者。皆得同座。若在俗舍。座难得者。虽亲教。轨范。亦得同座。以物隔中。无致疑惑。
作棬驱圆切。音圈。屈木为之。谓之棬也。
洗脚处杂事云。佛言。苾刍不应随处洗足。然洗足处。应在寺东南角。如龟背形。时诸苾刍作已太滑。不堪揩足。佛言。应可涩作。注曰。此洗足处。亦堪洗浴。西方诸寺。及在处皆有。大小无定。露地而作。或大如牀。小可半席。四畔叠甎。高一尺许。中间甎砌作龟背形。以礓石灰泥。水洗不去。傍通一穴。令水外流。濯足洗身。最宜要用。
水盆律言。时诸比丘冬月洗脚患冷。佛言。安澡盘。洗脚器。在屋里洗。杂事云。老苾刍。身体羸弱。不能往彼洗足之处。应使执事人。令其洗足。应作洗足盆。洗足之器不合用宝。应以瓦作。如象足蹋地。其中稍高。合得支足。或可于中作莲台形。当须涩鞕若是众物。用洗足已。应可覆在隐屏之处。若是私物。安门扇后。
须达多或云苏达多。此云善施。谓彼常好。给施穷乞孤独。无亲人食。因此行故。时人共美其德。更号为阿那他宾茶揭利呵跛底。此云给孤独食长者。乃胜军王之大臣也。西域记云。善施长者。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焉。
亲友须达多长者。亲友名珊檀那。此云护弥。乃王舍城大富长者也。
尸呵城门或云尸婆。又云始缚迦。此翻能活。毗婆沙论云。始缚迦门。彼门神前生。名末度塞建陀。中阿含经云。息城门神名蜜器。大论云。安城门神名蜜膊。涅盘经云。佛言。时彼城门有一天神。告须达言。仁者若往如来所者。多获善利。须达多言。善男子。汝是谁耶。天言长者。我是胜相婆罗门子。是汝往昔亲友。我因往日见舍利弗。大目犍连。心生欢喜。舍身得作北方天王毗沙门子。专知守护此王舍城。我因礼拜舍利弗等。生欢喜心。尚得如是妙好之身。况当得见如来大师。礼拜供养。须达长者。闻是事已。即还复道来诣我所。
侨客侨。同㝯。祁尧切。音桥。旅寓而居也。
祗陀此云战胜。谓生时。父波斯匿。战胜外国故。新云逝多。又曰誓多。此言胜。譬喻经云。卑先匿王。第一夫人子名瑠璃。第二夫人子名只。只初生之日。四方奉宝。一时俱至。王曰。吾诸子生。未曾有此。可名为祗(此言最胜)昔维卫佛时。有人诣寺饭僧讫。以一奴婢。给扫寺庙。自尔之后。天上人中。受福无量。今复为王太子。值佛得道。
决价决。谓决断。若事决断已定。更无再覆。夫为王子之法。不得妄言。既出语已。事已决定。此是先王之法。故王子阅王旧制。自知戏言。便为决价。遂任须达以金钱布地。而为价也。西域记云。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是给孤独园。长者闻佛功德。深生尊敬。愿建精舍。请佛降临。世尊命舍利子。随瞻揆焉。惟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值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经云以金布地遍入十顷)。涅盘经云。须达取金。随集布地。一日之中。唯五百步。金未周遍。只陀即语须达。余未遍者。不复须金。请以见与。我自为佛造立门楼。常使如来经由入出。只陀自造门楼。须达长者。七日之中。成立大房。足三百口。禅坊静处。六十三所。冬室夏堂。各各别异。厨坊浴室。洗脚之处。大小圊厕。无不备足。破僧事云。长者造寺。满六十所。其置寺外。别造六十四院。悉皆重阁。既造了已。供寺所须家具悉足。遣使请佛。尔时世尊。从室罗筏城中。与苾刍众同至寺所。敷座而坐。时长者并诸眷属。前后围绕。俱诣佛所。金瓶盛水。盥世尊手。其水不出。长者忧恼。便作是念。我今应有宿世罪障。令水不出。尔时世尊。知彼长者心之所念便即告之。汝无罪障。此之寺地。汝曾往昔已造毗诃罗。施佛及僧伽。汝今注水。非昔日旧立施处。所以瓶水不为汝出。汝可移立旧施寺处。长者受教。便立旧处。其水即出。世尊即出五种妙音。广为赞叹。欲呪愿时。誓多太子。心作是念。惟愿世尊。先说我名。世尊知已。随誓多心。告诸苾刍。此誓多林给孤独园。施佛及四方苾刍僧伽。是时誓多太子。闻世尊先称己名即大欢喜。起大信心。为佛造立寺门。四宝所成。法显传云。出舍卫城南门。千二百步道西。长者须达起精舍处。精舍东向开门户。两厢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轮形。右柱上作牛形。池流清净。林木尚茂。众华异色。蔚然可观。云云(毗阿罗此云游行处即僧所游履寺也)。
䟦闍国亦作婆闍。如衣揵度中释。
三亲友一象。二猕猴。三鵽鸟。鵽。丁刮切。挝入声。尔雅云。鵽鸠。一名冠雉。形大如鸽。似雌雉。鼠脚。无后指。岐尾。为鸟憨急羣飞。北方沙漠有之。大论云。迦频闍罗鸟。此乃如来往昔修菩萨行时。愍世无礼。示为鸟身。舍利弗示为猕猴身。目犍连示为象身。以此相问。定其长幼。化于道俗。令知上下尊卑。今此地犹存。在于波罗奈城。鹿野伽蓝池侧不远。已于其处建为塔矣。
不礼白衣佛言。不应礼白衣。广弘明集云。出家不存家人之礼。出俗无霑处俗之仪。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父母礼拜。六亲不敬。鬼神不礼。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于近事边。无敢希求礼敬。如国君主。于诸苾刍。定无希求礼敬事者。惧损功德及寿命故。如契经说。北方毗沙门天王。请大目连舍利弗等。五百圣僧。至自宫中。设供养已。请施颂愿。而复请曰。从今以后。诸出家者。及在家近事等。至我庙中。一切皆应施我颂愿。我等眷属。亦从今时。每以专诚护持正法。令佛出家在家弟子。于一切时。恒无恼害。时二大圣。许其所请。徧告一切出家在家诸有受持佛戒者。从今以去。至天庙中。皆应如法施天颂愿。然未曾令合掌敬礼。由此等证。定知世尊。非许礼敬。若近事乐礼天神。便与外道等无差别。爱乐邪徒。所作业故。又若近事礼敬天神。则应爱重赞天邪论。便与爱乐敬天邪徒。同禀邪戒。作诸劳侣。由此方便。习近邪师。堕恶趣因。渐坚增盛。从此展转。乃至多生。亦乐多行如是邪行。若近事礼敬天神。引多有情。作大衰损。彼事天者。咸作是言。近事深闲佛教。现来礼敬我所事天。必于天神。有怀敬信。善哉我等。无倒归依。又诸世间乐至理者。推寻佛教。未究其真。覩此便生僻执。谓佛教似世间书传。以不能辩真义理。乃令是人还归依诸天神众。引如是等。无量有情。令增邪执。名大衰损。又非诸近事。系属天神。自是邪徒相率归附。非出家人。皆应致敬。是故近事。不应礼敬一切天神。理极成立。尼陀那云。佛言。苾刍于天神处。不应供养。亦勿轻凌。于天神像。不应毁坏。不应右绕天庙。亦勿左绕。若因道便。而右绕者。诵圣伽陀。謦欬弹指。令其警觉。如律云。昔优填王。受佞臣谗。谓宾头卢。每受礼不起迎逆。遂生恶心。欲往杀之。宾头卢知。王恶念而来。便下牀七步迎之。王自知妄受佞言。因请悔过。遂免地狱。由僧迎故。其后七日失于王位。乃被邻国兴兵擒捉。锁脚囚禁。经于十二年也(不礼君亲其义详在广弘明集中)。
应礼如律次第。应为敬礼。此不重出。然礼敬之法。自利。利他。何以知之。如成实论云。以礼敬等。种种利他。令他尊贵。人所恭敬。是名利他。亦令他人随学恭敬。亦得福德。又礼敬他时。自破憍慢。以破不善分故。多所利益。亦以显他功德。礼敬等有如是利。凡为礼敬。要须合式。不宜越次。以成非礼。两皆获罪。故内法传云。礼拜之轨。须依教为。进具若分影在前。即须受小者之拜。佛言。有二种人。合受礼拜。一谓如来。二大己苾刍。斯则金口诚教。何劳辄事谦下。小者见大。缓须伸敬。唱畔睇而礼之。大受小礼。自可端拱。而云疴𡀔柢(延也切。是呪愿彼令无病义耳)。如其不道。彼此招愆。随立随坐。不改常式。既其合受。无容反敬。斯乃五天僧徒之轨则也。岂有小欲礼大。先望大起。大受小恭。恐小嫌恨。为此则怱迫怱迫。尊执卑而不听稽首。辛苦辛苦。卑求敬而不能至地。若不如此。云乖礼数。呜呼。亏圣教。取人情。敬受乖仪。诚可深察。延波既久。谁当偃诸。分别功德论云。欲论先兄而后弟者。以阿若拘隣最长。以须䟦为最小。此佛法阶次之大要。若以聪哲博达为元首者。此乃是婆罗门法也(拘隣即憍陈如。须跋是佛临涅盘时。最后度者)。杂事律。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颇得一亲教师。一屏教师。一羯磨师。得与弟子二人同时受近圆不。佛言得。此二谁大。佛言。无有大小。得与三人同受不。佛言得。此三谁大。佛言。亦无大小。得与四人同受不。佛言。不得。何以故。非众为众而作羯磨。理相违故。若如是作者。得罪。此等诸人。既同时受。无大小者。云何致敬。及为知事人。并受利物。佛言。此等诸人。不应相礼。若作知事。及受利物。随他差与。而领受之。又佛言。彼身不净。不应敬礼。自身污染。不合礼他。设他礼时。亦不应受。有二种不净。一噉嚼不净。谓嚼齿木。噉诸饮食。根果饼菜之类。若食噉时。及以食了。未净潄来。皆名不净。二秽污不净。谓大小便。及以料事不净处。并剃发时。乃至未净洗濯潄口已来。皆名不净。有如斯等不净触时。受礼礼他。咸招恶作。善见云。十人不应礼。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犯戒人。眠人。食人。大小便嚼杨枝人。若为上十种人作礼。及叉手。得突吉罗罪(金口明文。此方不用。致令轨则并悉湮沉。若有存心正教。当共鼓扬。使世尊之遗法不为长坠也。畔睇此译为敬礼。旧云和南者。譌也。如增一揵度中释)。
数岁彼不及后安居受大戒。数以为岁。佛言。不应尔。此谓五月十七日以去。受于大戒。故不及后安居。若在十六日夜分受者。由及安居。三月满已。则为一岁。于同夏之中。此为最小者。凡受大戒。三羯磨已。二师即应指授年月日时。令其识知。若冬。若春。若夏。某月某日。若食前。若食后。若干影。或记其十二辰数。若后忘者。亦应教授令识。此即比丘六念法中之一念也。寄归传云。然羯磨竟。急须量影。记五时之别。言五时者。一谓冬时。有四月。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二谓春时。亦有四月。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三谓雨时。但有一月。从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十五日。四谓终时。唯一日一夜。谓六月十六日昼夜。五是长时。从六月十七日。至九月十五日。此乃独于律教中。佛制如是次第。明有密意也。若依方俗。或作三时。四时。六时。凡西方南海出家之人。创相见者。问云大德几夏。答云尔许。若同夏者。问在何时。若时同者。问得几日。若日同者。问食前后。同在食前。方问其影。影若有殊。大小成异。影若同者。便无大小。坐次则据其先至。知事乃任彼前差。向西方者。必须问此。不同支那记其月日而已。若六月十七日明相才出。受其近圆。则同夏之中。最为大者。由其不得后夏故。若六月十六日夜将尽。而受戒者。则同夏之中。最小。由其得后夏故(此传中。月数。皆上前一月)。又西方行法。受近圆已去。名铎曷攞(译为小师)。满十夏。名悉他薜攞(译为住位)。得离依止而住。又得为邬波䭾耶。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住位苾刍某乙。若其学通内外。德行高着者。便云多闻苾刍某乙。不可云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乙。亦作甲。元是虗名。以令自称。今时有无知之徒。乃不自道名。而云某甲。取笑识者)。
平地若作房屋。欲平地时。应耕已。磨平之。若无沙弥。净人平者。他耕地已。比丘得自平之。
不燥苏老切。音嫂。干也。俗作𤍜非。
小屋佛言。病比丘不应在阁上大房中住。应在小房中住。若别作小屋。西域祗洹寺图云。寺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安置在中。堂号无常。多生厌背。去者极众。还唯一二。其堂内安一立像。金色。涂香。面向东方。当置病人在像前坐。若无力者。令病人卧。面向西方。观佛相好。其像手中。系一五色彩幡。令病人手执幡脚。作往生净土之意。随病者所乐。何佛国土。即安彼佛形像。称赞彼佛功德相好。国土庄严。令其喜悦。不应违病人意。反作障缘。获大重罪。当于像前。烧香散华。称彼佛号。供养不绝。使彼病者。净心相续。无间断也(言堂号无常者。意取见者。知身幻伪。悉归无常。起厌离心。悟常寂境。或名供病堂。今时避称。改为延寿。或名长生。或名涅盘。并非正号失其本旨)。若其身死。应为烧殡。如根本杂事。云。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佛所说。于此身中。有八万户虫。如何得烧。佛言。此诸虫类。人生随生。若死随死。此无有过。身有疮者。观察无虫。方可烧殡。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湿。多有虫蚁。佛言。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脇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送丧苾刍。可令能者。诵三启无常经。并说伽陀。为其呪愿。事了归寺。应可洗身。若触尸者。连衣俱洗。其不触者。但洗手足。还至寺中。应礼制底(余如无常经临终方诀广说。应作。至于丧服礼制之仪。如尼戒立塔句中释。事病法式。准药揵度看病句应为。言三启者。见在后毗尼增一法和南句中出)。
弃虱时病比丘。拾虱弃地。佛言。不应尔。彼老病比丘。数数起弃虱疲极。佛言。听以器。若毳。若劫贝。若弊物。若绵。拾着中。若虱走出。应作筒盛。用角。牙。骨。铁。铜。铅锡。若竿蔗草。及竹。苇。木。作筒。虱若出。应作盖塞。以缕系着牀脚里安之(若寒冻时。不宜用牙骨铁铜锡瓦等筒。应用竹苇木作。弃时。当时出外干暖处安置。不应久贮筒内。致死)。杂事云。时诸苾刍。以虱壁虱。及诸虫类。悬弃于地。彼便闷绝。佛言。凡是生命。不应悬弃。亦不应随处辄为弃掷。虱安故帛。此若无者。可安木孔墙隙。壁虱。置青草中。此若无者。置凉冷处。若更有余虫。可于所宜处。失置(壁虱。亦名木虱俗名臭虫。后梁有常律师。欲往南岳。途遇慧成禅师同宿。夜中投虱于地。成密知之。及明告别。成曰。昨夜一檀越被冻困苦。常惭之永诫)。
不串串。同惯。古患切。关去声。直音惯。串习也。谓心之常习也。孔氏曰。幼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井索有部律云。苾刍行路。须持井索。然绳有三种。谓长中短。长者一百五十肘。短者十肘。二内名中。时有处足水。彼尚持长绳。佛言。可量地势。长短随时。
浴室如杂揵度。律本第五十二卷出。
香泥若比丘身汗臭。听以香着泥中洗之。杂事云。时有敬信俗人。以上香泥。来施苾刍。皆不敢受。俗侣报曰。圣者。我今以仁为福田。乃至云。幸当为受。苾刍白佛。佛言。应受。既受得已。对面弃地。俗起讥嫌。佛言。不应弃掷。便将涂拭发爪佛塔。彼言。圣者。岂我不见发爪塔耶。我于先时已供养塔。今故持来奉上仁等。佛言。应置头边。涂于壁上。时时鼻齅。凡诸香物。能令眼明。又诸敬信居士等。以妙华鬘。来施苾刍。皆不敢受。乃至白佛。佛言。见施华鬘。宜应为受。彼受得已。随处弃掷。乃至佛言。不应辄弃。苾刍便用于发爪塔。悬以供养。乃至彼言。我今故持来奉上仁等。苾刍得已。挂房门上。俗人见时。谓是佛殿。即便敬礼。佛言。勿安门外。应置房中屏处。时复齅香。但是香物。能益眼根。苾刍不知云何屏处。佛言。可于卧处。挂在头边。
汲水汲。居立切。音急。取也。说文云。汲引水也。
𣚃槹𣚃。同𣚃。古屑切。音结。槹。姑劳切。音高。𣚃槹汲水具也。墨子曰。刚木为𣚃槹。是也。亦作桔槹(桔音戞)。
厕屋根本杂事云。佛言。应在寺后西北隅作厕。有二种厕。一者直舍。二者傍出。言直舍者。如方丈屋。厕在其中。言傍出者。于房后檐架木傍出。周以板障。令厕在中。于外可置洗手足处。及着瓶处。厕安门扇。并须横扂。外置木屐。入时应着。厕极臭气。应为直次。洗拭令净。置叶土等。勿损飞虫。洗时但直泻水。以扫箒揩。不应用手。应可别作小便之处。不知云何作。佛言。近厕应作。通水令出。别安门扇。法皆如厕。僧只律云。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风道。作法者。若作坑。若依高岸。若坑底有水出者。当使净人先起止中。然后比丘行。若临岸上。底下流水者。应安板。令先堕板上。后堕水中。应作两孔。三孔。孔广一肘。不舒手。长一肘半。屋中应安隔。使两不相见。边安厕篦。屋下应安衣架。厕边应着灰土。巨摩。若作小行处。亦同厕法。安置方向。若无小便处者。应以甖盛。当安穿底瓯。别一瓯中行以写中。若无瓯者。当用木杓写中。不得大行涕唾中。律本云。应别作小便处。掘地作坑。下安甎石。持瓨着上。开瓨底漏下。瓨两边安木。应作盖覆。母经云。小便处。应安木屐。欲小行时。当着屐上。莫令涉唾小便污上。五分律云。厕满应除去。若生虫。应作坑安之。若未生虫。持麴末着厕埳中。虫即不生。三千威仪云。至舍后上厕。有二十五事。一欲大小便当行时。不得道上为上座作礼。二亦莫受人礼。三往时。当直低头视地。四已往。当三弹指。五已有人弹指不得逼。六已上正住。弹指乃踞。七正踞中。八不得一足前。一足却。九不得令身倚。十敛衣。不得使垂圊中。十一不得大咽。使面赤。十二当直视前。不得顾听。十三不得污壁。十四不得低头视圊中。十五不得视阴。十六不得以手持阴。十七不得草画地。十八不得持草画壁作字。十九用水不得大费。二十不得污湔。二十一用水洗净。不得使前手着后手。二十二用土当七过。二十三当用澡豆。二十四归房三过用水潄口。二十五设见水草土尽。当语直日主者。若自手取为善。文殊经云。大小便时。身口状如木石。不得作声。大智律师入厕垂训云。摺叠衣裳。整齐𩋘履。省约用筹。点滴使水。并息语言。安详进止。当念此身。满中盛屎。臭不可闻。秽不可视。行厕革囊。诚为可鄙。云何于身。躭欲无耻。云何于食。乐着肥美。结习成因。果报必是。一入泥犁。穷劫不已。苦乐在心。升沈由己。道岂远哉。未之思尔。优钵只王经云。伽蓝法界地。漫大小行者。五百世身堕拔波地狱。后经二十小劫。常遣肘手抱此大小便处。臭秽之地。乃至黄泉。福田经云。佛告天帝。及诸大众。昔我前世。于波罗奈国。在大道边。安施圊厕。国中人民。得轻安者。莫不感羡。缘此功德。所生清洁。累劫修道。秽染不污。功祚大备。自致成佛。金色晃昱。尘水不着。食自消化。无便利之患。于是世尊。以偈颂曰。
忍秽修福事 为人所不污 造厕施便利
烦重得轻安 此德除贡高 因解生死缘
进发成佛道 空净巍巍尊
作杷蒲杷切。音琶。有齿曰杷。无齿曰朳。杂事云。以铁作锸。若不能得铁。应以木作杴。以牛粪和土作。泥涂之方用(朳音八。杴。虗严切。险平声。鍫属)。
㪻取㪻同𢍶。俱愿切。音见。抒满也。㪻舀也(抒音暑。舀。以沼切。遥上声。抒舀也)。
注水陟虑切。音着。灌注水流射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三
音释
辜音姑。罪愆也。
枑音护。
缊氲字上声。枲也。乱麻也。絮也。
谚音砚。俗语也。
笐杭字去声。晒衣竿也。
濒音贫。水涯也。亦音宾。同濵。
礓音江。小石。
祁音奇。
垲音开上声。高爽也。
盥音管。
攞音裸。
薜音备。
稕肫字去声。束秆也。
甖音英。瓶之总名也。
埳堪上声。陷也。小阱也。
湔音笺。傍沾也。
晃昱上音黄上声。光也。下音欲。明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十四目录
庄校堂屋
那棃林
四旧比丘
重阁
补缺
营事比丘
五法
迦罗钵
作把
承发器
剪爪
拈髭
令翘
画眼睑
耳𦖋
脚玔
指印
六师
宾头卢
师子吼
忧禅城
梵施
富罗那
广博
师子高座
扶疏
凫雁
鼋龟
坚勒
丛林
斯尼
第八日
须弥顶
梵天
六反十八动震
轮毂
晃曜
三千大千
利益众生
慧事
慧灯
鬼子母
综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