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三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耶输伽或云耶舍。或云夜输。中本起经云。长者名阿具利。子字曰虵陀。有琉璃屐。着足而生。父母贵异。字曰虵陀。此言宝称。时年二十四岁。往见世尊。即得阿罗汉道(耶舍。此云名。亦云称)。 髼乱髼。蒲红切。音蓬。松也。髼松。是发乱貌。 鼾睡鼾。候干切。音翰。卧息声也。又气激声。 齘齿齘。下介切。音械。上下齿相切也。三苍云。鸣齿也。应师云。律文旧作嗐。未详所出也(嗐。音辖。大开口也。非此义)。 寱语倪制切。音艺。睡熟寐言也。 尸佉城门尸佉。是护城东门神名也。 婆罗河即波罗柰河也。然波罗柰国。都城西临殑伽河。城东北有波罗柰河。河东北十余里。是鹿野苑。佛所行赞经云。恒河波罗柰。二水双流间。林木华果茂。禽兽同羣游。闲寂无喧俗。古仙之所居。 无垢或云离垢。 善臂或云善膊。又云善肘。肘即臂节也。增一经云。恒飞虗空。足不蹈地。所谓善肘比丘是。 满愿或云满祝。谓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母怀。母怀子。父愿获。从诸遂愿。故言满愿。又梵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此言满慈子。中阿含经。彼自说云。我字满。我母名慈。故诸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白晰隆鼻。如鹦鹉𠿘。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伽梵婆提或憍梵波提。或憍梵钵提。此云牛呞。亦云牛脚或云牛迹。又云牛相。根本律云。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然彼曾于过去迦叶佛所出家学道。勤修习诵。其亲教师。是阿罗汉。为众上首。然而年老。形羸饮食缓迟。彼滞习诵之功。便起瞋曰。何故迟食。犹如老牛。师即教令至心悔罪。恶业方除。由于五百世。常受牛身。乃至今日。残业未尽。尚作牛形。由勤习诵。今得出家。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楞严经云。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无量寿经云。又过去世。曾作比丘。于他粟田边。摘一茎粟。观其生熟。数粒堕地。五百世。作牛偿之(此亦由自摘粟茎。坏鬼神村。故如伊罗钵龙王业报也)。增一经云。乐居天上。不处人中。所谓牛迹比丘是。分别功德论云。牛脚比丘。以二事。不得居世间。何者。此比丘脚似牛甲。食饱则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见。谓诸沙门。食时无节。生诽谤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讲堂坐禅。善护讥嫌。藏身天上。故称第一(呞。亦作𪗪。尔雅作齝。与呞同。抽知切。音鸱谓食之已久。复出嚼之。牛羊麋鹿皆然。但其名异耳。牛曰𪗪。羊曰。麋鹿曰齸)。 伊罗钵罗或云医罗钵。阐义钞云。亦曰伊罗䟦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䟦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破僧事云。此龙曾于迦摄波佛法中出家修行。善闲三藏。具习定门。于寂静处。医罗树下。而作经行。以自䇿励。时医罗叶。打着其额。即便忍受。后时系心疲倦。从定而起。䇿念经行。叶还打额。极生苦痛。发瞋怒心。即以两手折其树叶。掷之于地。作如是语。迦摄波佛。无情物上。见何过咎。而制学处(戒也)。令受斯苦。由彼猛毒瞋心毁戒。命终之后。堕此龙中。医罗大树。生于头上。脓血流出。多有诸虫蝇蛆唼食。臭秽非常。详如初卷。及下第六王句中。 那罗陀或云那剌陀。本是阿私陀仙弟子。因阿私陀仙命终。遂诣波罗柰城边住。教授五百婆罗门。其那罗陀。先是迦旃延族。时人因姓。又号为迦旃延。具德经云。声闻中修行。能断已生烦恼。那罗陀苾刍是(如九十事中详释)。 不兰迦叶或云富兰那迦叶。什师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虗空。不生不灭也。肇师曰。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富兰那。此翻故旧。又云宿旧。新云晡剌拏。或云布剌拏。此翻圆满)。 末佉棃劬奢罗亦云末佉罗瞿奢罗。又云末伽棃拘賖黎。末伽黎。此云不见道。什师曰。末伽黎字也。拘赊黎是其母也。其人起计。众生罪福。无有因缘。肇师曰。其人起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而尔。 阿夷头翅舍钦婆罗阿夷头。亦作阿耆多。什师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麤衣也(即麤毛衣)。其人起计。非因计因。着麤皮衣。及拔发。烟薰鼻等。以诸苦行而为道也。肇曰。钦婆罗麤弊衣名也。其人着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后身常乐。 末提侈婆休迦旃延或云迦罗鸠䭾迦旃延。迦罗鸠䭾。此云牛领。什师曰。字也。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其即答有。无等皆然。肇师曰。姓迦旃延。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迦旃延。亦翻翦发)。 讪若毗罗吒子或云删闍夜毗罗胝子。删闍夜。此云正胜。毗罗胝。此云不作。什师曰。删闍夜字也。毗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经生死。弥历劫数。然后任运自尽苦际也。肇师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缕丸转于高山之上。缕尽自止。何假求耶(讪。山字去声。亦音删)。 尼犍子具云尼犍陀若提子。大论翻为离系亲子。肇师曰。尼犍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什师曰。其人起见。谓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自有定因。要必当偿。今虽行道。亦不能中断。此之六师。佛未出时。皆道王天竺。至佛出世。其宗已盛。然其尽起邪见。裸形苦行。自称一切智。大同而小异耳。凡有三种。六师合十八部。第一自称一切智。第二得五通。第三诵四韦陀经。上所说六师。是第一部也。殃握经云。佛问文殊。汝闻有外道不。过去时。有佛名俱留孙。彼佛出世。无有外道。唯一佛乘。佛涅盘后。有一比丘。住阿兰若。名曰佛慧。有人施其无价宝衣。为猎师所劫夺。将此比丘去至山中。坏身裸形。悬首系树。有婆罗门见而叹曰。先着袈裟而今裸形。必知袈裟非解脱覆。因此效之。自悬裸形。以为真道。此比丘自解得身。以赤石涂身。树皮自障。结草以拂蚊蝱。见者复谓着如此衣。捉如是拂。是解脱道。即便效之。出家外道婆罗门。因此而起。比丘至幕入水洗疮。以衣覆头。取牧牛人弊衣缠身。见者复效一日三洗。披发苦行外道。因此而生。此比丘洗己身。疮复为蝇蜂所唼。白土涂疮。见者复效。涂身外道从此而起。此比丘然火炙身。见者复效。五热炙身外道因此而起。炙身转痛。不能堪忍。投岩自害。见者复效。投岩外道从此而起。乃至九十五种。皆是诸婆罗门效此比丘。至今未绝。或云九十六种。谓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别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师所用法。及其将终。必授一弟子。如是师师相传。常有六师。其种不绝也(或云九十五种是外道。一种是二乘。共为九十六也。其六师复有见解。同异。备载根本律。无根谤戒中。及涅盘等经。并余注述)。 第六王增一阿含经偈云。 世间有五欲  意为第六王  已知内外六 当念尽苦际 按说一切有部律云。昔于覩史多天。宫殿之上。有书佛语。问答之词(即龙王所持之颂也)。若佛世尊不出于世。此之颂义。无人能受。亦无解者。若佛出现。则有能受能解者。时北方多闻天王。至覩史天宫。见斯问颂。心生希有。便记其文。不能解义。持至本宫。书在版上。尔时得叉尸罗国。有旧住龙王。名医钵罗。长夜希望。何时得见世尊出世。原此龙王。有一亲友药叉。名曰金光。因至多闻天王所。见版上书颂。因即忆持。不能解义。便持往龙王所。而告彼曰。亲友此是佛说深义。无人能解。汝可记此颂。并持金箧。满中盛金。游诸国邑。唱言。若有能解颂义。我持金箧而为供养。龙王受颂。即化为年少形。遍游诸国。次至婆罗痆斯国。于其城内。而唱之(云云)。时彼龙王。既闻那罗陀颂。及示佛所在。便化作轮王。往至佛所。顶礼双足。佛即诃之。令复本形。遂别一处。复其本形。身有七头。广长无量。头枕婆罗痆斯。尾在得叉尸罗国(二国相去有二百驿)。由先恶业。一一头上。各生一医罗大树。被风吹动。脓血皆流。霑污形骸。臭秽可恶。有诸虫蝇蛆类。徧身唼食。往诣佛所。请佛授记。何日得舍龙身。佛告龙王。当来人寿八万岁时。慈氏世尊出世。为汝授记。当免龙身。是时龙王。即于佛前。悲号啼哭。诸头眼中。一时出泪。成十四河。驶流惊注。佛令裁止。即礼佛不现(详见本文。斯不繁述。西域记云。呾叉始罗国。北印度境。国大都城西北。七十余里。有医罗钵呾逻龙王池。周百余步。其水澄清。杂色莲华。同荣异彩。此龙即昔迦叶佛时。坏医罗树苾刍也。故今彼土睛雨祈晴。必与沙门共至池所。弹指慰问。随愿必果)。 三语受具律本三语文。余律即以为三归法。今按如来一代所得戒者。诸部互举。开合非一。或五或十。或四或七。南山依本部律文。略出五种。一善来。二破结使。三三语。四边地。五中国。其善来。三语。唯局佛在。余三。通佛灭后。若兼尼众。则有七种。谓加八法。及遣使受也。或有以边地中国为一。谓同白四羯磨也。复有三归论议等名。谓须陀耶沙弥七岁。与佛论议。称如来意。佛即听许。得具足戒。今依萨婆多论。列七种得戒。一见谛得戒(谓憍陈如等。五人也)。二善来得戒(始则耶输伽。终则须跋陀罗。于其中间。佛唤善来得戒者。是也)。三三语得戒(言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来应正等觉。是我师。即得戒也)四三归得戒(言归依佛。佛归依。归依僧。第二言。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此名三归得戒也。然此三语三归。谓佛成道已。欲令法流布世间。勅诸比丘。游行人间。尔时世人。弃俗入道。即诣诸比丘所。或以三语。或以三归。随彼业力根性。或三语三归。而为授之。后因病比丘。无和上。阿闍黎。佛即制断。不听三语三归。既佛制后。虽三语三归。戒不成就也)。五自誓得戒(如大迦叶。诣佛所言。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修伽陀。是我师。我是弟子。是名自誓得戒也)。六八法得戒(如大爱道。敬奉八法即得戒也)。七白四羯磨得戒。谓佛成道已。听诸比丘度人出家。时诸豪姓子。诣诸比丘所。而求出家。既出家已。不按威仪。又因病者无人瞻视。佛乃听有和上阿闍黎。从此以后。舍去三语三归受戒。听集十僧。问其遮难。若徧净已。方以白四羯磨。而为授之。如此七种戒中。见谛得戒。惟五人得。余更无得者。善来三语三归得戒。佛在世时得。灭后不得。自誓得戒。惟大迦叶一人得。八法得戒。惟大爱道一人。及五百释女得。白四羯磨戒。佛在世时得。灭后亦得。又此七种戒中。惟白四羯磨戒。通三天下。余六种戒。但在阎浮提。不通三天下也。问云。七种戒。几是增上尊重。几不尊重。答曰。大而言之。七种戒。尽是尊重。以义分别。则有差别也。六种得戒。众生功德力重。致得此戒。则名为胜。然不能大维持正法。是以不胜。如见谛戒。自誓戒。八法戒。此三种戒。正有一得。无有重得。如善来得戒。极至须䟦陀罗。后更无得者。三语三归戒。佛成道已。八年中得。后无得者。白四羯磨戒。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时得。佛法始终以白四羯磨戒为宗本。能继续三宝。作无边利益。莫上于白四羯磨戒。是故于七种戒中。最胜最妙。最为尊重(如上所说。有此尊重。今人多饕戒名。受时心不生重。或受得已。竟不为意。不顾戒律。恁自习情。随作随犯。是则自轻自弃。实可慨矣)。 忧留频螺中本起经云。优为罗县。余如上郁鞞罗大将村释。 劫波园亦云白氎林。劫波。即劫贝。以劫贝可为白㲲也。 䟦陀罗䟦提此云贤。亦翻贤部。 郁鞞罗迦叶亦云优留频螺迦叶。迦叶是姓。因近木瓜林住。故以林为名。或云祷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中本起经云。姓迦叶氏。字郁卑罗。增一阿含经云。将护圣众。四事供养。所谓优留毗迦叶比丘也。 鸯伽摩竭国鸯伽。摩竭二国。总是一中天竺境。皆萍沙王所统也。立世阿毗昙云。央伽摩伽陀二国。庄饰如北郁单越人所庄饰。须髭翠黑。如剃周罗五日。头发自然长横七指。无有增减。周罗是发也。 炯然炯。迥古切。声同拱。光也。明也。炯炯明察也。又户顶切。音迥。义同。 阎浮树等翻译如第十卷。立世毗昙论云。此树生在阎浮提地北边。在泥民陀罗河南岸。是树株本。正阎浮提地东西中央。其果甘美无比。如细蜂蜜。果大如瓮。其核大小如人间阎浮子核。树根悉是金砂所覆。春雨不漏。夏则不热。冬无风寒。干闼婆及药叉神。依树下住。又云。阎浮树。有五大觚。四面四觚。上有一觚。其东觚果。干闼婆所食。其南觚者。七国人所食。一曰拘楼国。二曰拘罗婆。三名毗提。四名善毗提。五名曼陀。六名婆罗。七名婆梨。其西觚果。海虫所食。其北觚果者。禽兽所食。其上觚果者。星宿天所食。此树外复有二林。形如半月。围绕此树。其内有林名呵梨勒。外名呵摩勒。是果熟时。其味最美。如细蜂蜜。果形大小如二斛器。呵摩勒林南。复有七林。七河相间。其最北林。名庵罗。次名阎浮。三名娑罗。四名多罗。五名人林。六名石榴林。七名劫毕他林。是诸果味。甜如蜂蜜。劫毕他林南。七大国。人皆贞善。持十善法。其兽自死。自至人所。乃食其肉皆以牦牛髦尾覆屋。地自生麦。无有糠糩。国人磨蒸为饭。气味甘美如蜜。此等诸处。非无神通者得至(其中所说国林果树。种种殊妙差别。备载彼文。此不繁述)。 曼陀罗华此云适意华。余如上释。 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能为三十三天主也(详如前释)。 ●律藏卷第三十三 大祠祀天竺婆罗门法。常祀梵天。行大布施。期生彼天。然其施会。有于二种。一不用礼法。但广布施。二用外道经书。种种礼法祭祀。兼行大施也。 阿耨大泉或云阿耨达池。正言阿那婆答多。此言无热恼。阿含经云。阿耨达宫中。有五柱堂。阿耨达龙王。恒于中止。此阎浮提。所有龙王。并诸龙属。尽有三患。唯阿耨达龙无也。云何三患。一者热风热砂烧其皮肉。及烧骨髓。以为苦恼。二者龙宫恶风暴起吹其内。失宝饰衣。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者诸龙王等。各在宫中。相娱乐时。金翅大鸟。入宫缚撮。或始生方便。欲取龙食。诸龙怖惧。常怀热恼。阿耨达龙。无此三患。若鸟生念欲往。即便命终。故名阿耨达。十诵律云。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周围五百由旬。底有金砂。八功德水。常满其中。甜美如蜜。青黄赤白红紫杂色莲华。徧覆其上。种种众乌。哀声相和。犹如音乐。甚可爱乐。遶池四边。种种华果之树。西域记云赡部洲地之中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余里。金银瑠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赡部洲。池之东面银牛口。流出竞伽河(旧曰恒河)。绕池一帀。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帀。入西南海。池西面瑠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帀。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帀。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震旦黄河之源(八功德者。一甘。二冷。三輭。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 摩头鸠罗山或云摩鸠罗山。或云颇般那山。此亦雪山之别峰也。经云帝释于白山。取石来如来晒衣。或云雪山。有云香山。 大迦休树经云迦和。或云迦罗迦。中本起云。树名迦和。绝大修好。此方无有。故不可翻。 事火天竺外道。起于邪见。以礼事火。期生梵天。法句经云。事火之法。日适欲没。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灭乃止。以求福佑。正法念处经云。于劫初时。忉利天。第二十六地。名曰影照。此诸天子。欲观瞻阎浮提中园林。华果。河流。泉源。村营域邑。即乘种种大力孔雀。庄严诸禽兽等。下阎浮提。徧游观察。时林中住。邪见外道。诸外道婆罗门。见此天子。从天来下。向人间去之遥远。不见正色。但见大光。犹如火色。妄生分别。便谓阎浮提人。供养火故。身坏命终。生于善道。受诸天身。何以故。火是一切诸天之口。供养火者。得生天上。作如是等妄生分别。不如实见。造作邪论。或自立宗。或自说因。自说譬谕。自作邪见。复教他人。令入邪见。如是邪见。自无利益。今他衰恼。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寒颤颤。之膳切。音战。说文云。头不正也。又四肢寒而掉也。 潦水潦。鲁稿切。音老。谓行潦。路上水也。又雨水大貌。又聚雨水。为污潦水也。 那提迦叶那提。此翻为河。或翻云江。因居河岸事火。故得名也。西域记云。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譌也。洎诸迦叶。例无波字。略也。增一经云。心意寂然。降伏诸结。所谓江迦叶比丘是。 伽耶迦叶伽耶。此云象。因住象头山事火。故得名也。增一经云。观于诸法。都无所着。所谓象比丘是。其三兄弟。于过去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缘是今共为兄弟也。 象头山西域记云。摩揭陀国。伽耶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岩危嶮。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山顶有大石塔。高百余尺。灵鉴潜被。神光时烛。昔如来于此演说宝云等经。山东南有塔。是迦叶本生邑也。其南有二塔。则伽耶捺地迦叶事火处也。 杖林梵言泄瑟知婆那。此云杖林。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如来。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迦兰陀竹园或云羯兰铎迦。义如初篇。及房舍犍度中释。竹园边有池。经云羯兰铎池迦是也。 删若梵志删若。亦作讪若。或云删若夜。此言正胜。梵志如前释。 优波提舍大论云。王舍城。有论师名摩罗陀。王以其人善论故。赐封一邑。时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麤大。名为拘絺罗。时南天竺。有婆罗门论义师。字提舍。于十八种大经。皆悉通利。来入王舍城。击皷论义。摩罗陀。与彼共论。即堕负处。王遂夺邑封与提舍。时摩罗陀。即与女妻之。提舍纳之为妇。后妇怀妊。梦一人身披申胄。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而在一大山边立。觉已白夫。提舍言。汝当生男。摧伏一切诸论议师。唯不胜一人。与作弟子。舍利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大能论议。既生七日之后。㲲裹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为优波提舍(优波。此言近。提舍此云分别义。亦是星名)。众人以其舍利所生。又贵重其母。女中聪明第一。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者。此言子也)。年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经书义理。时摩伽陀国。设龙王大会。王臣敷高法座。集诸论士谈义。即以八岁之身。便升论牀。结跏趺坐。众人疑怪。乃至酬答旨趣。辞理超绝。诸论师等。叹未曾有。王大欢喜。即封一聚落。常以给之。王乘象轝。振铃宣示一切十六大国。六大城中。无不庆悦。时有吉占师子。名拘律陀。姓目犍连。舍利弗。遂友而亲之。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则俱游。坐则同止。少长缱绻。结要始终。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门。久而无征。后遇阿说示比丘(即阿湿𢍉)。闻法身偈。便证初果。投佛出家。彼出家已。过半月后。佛为长爪梵志说法。舍利弗闻之。即得阿罗汉道。作随佛转法轮师。世间号为第二佛(余如二卷中释。长爪梵志。即舍利弗舅也)。 拘律陀拘律陀树名也。因祷此树神而得子。故以为名。姓目犍连。由是时人多召其姓也。家居摩竭陀国拘理迦邑。林围聚落。与王舍城相去不远也。十二游经云。佛成道第一年度五人。第二年度三迦叶。第五年度身子目连(余如二卷中释。身子。即舍利弗)。 和先正言优波斯那。此云小军。本行集云。隋言最上征将。是䟦檀陀子。详如衣犍度中释。 蛇蝎蝎。许竭切。音歇。蝎虎。螫人毒虫也。俗呼为主簿虫。蜥蜴能食之。又为蜗牛所食。故今人蝎螫。以蜗牛涎涂之。蝎前谓之螫。蝎后谓之虿。雄者螫人痛止在一处。雌者痛牵诸处(蜥音昔。蜴音亦。守宫也。有云二物各异。在壁曰守宫。在草曰蜥蜴。尾通于身如蛇。加足。有黑青绿色者。守宫褐色。四足有尾。僵伏壁间屋下也)。 绞去古巧切。交上声。绕也。缠急也。谓绞衣去水也。 菜茹茹。忍与切。音汝。干菜也。广雅云。茹食也。 竹筐曲王切。音匡。竹器也。方曰筐。圆曰筥(筥音举。大可受五升也)。 牡好牡。莫偶切。音亩。门关键也。说文云。插关下牡也。按为牡好。所以关固。令不可开也。 𠂼户𠂼。门𠂼也。苍颉篇作橝。徒点切。音店。持也。所谓外户不橝。是也。摩得勒伽论作扂。云何户扂。若上下扂者。当俱下已去。使房舍坚牢故。防自身故。防卧具故。 涝水郎刀切。音牢。淫雨也。又去声。淹水也。 辞惮惮。杜晏切。坛去声。忌难也。又丁佐切。多去声。劳也。 弟子法(广如律文)根本杂事云。时具寿高胜。于晡后时。从定而起。往诣佛所。礼双足已。退坐一面。请世尊曰。弟子事师。所有行法。唯愿为说。佛告高胜。我今为说。苾刍所有弟子门人。供事之法。汝应谛听。凡为弟子。于师主处。常怀恭敬。有畏惧心。不为名闻。不求利养。当须早起。亲问二师。四大安稳。起居轻利。除小便器。为按摩身。其师若言。我今有疾。应问所患。便往医处。具说病由。请方救疗。如医所教。便为疗治。若师自有药物。应用和合。如其无者。可问近亲。亲眷若多。应问师曰。何亲处求。得师教已。如言可去。若无亲族。应向余家。如教往觅。或诣病坊。施药之处。此若无者。当缘自业。于饮食中。而为将息。若病可时。授以齿木。其师欲嚼齿木之处。应先净扫。作曼荼罗。安置坐枮。及盛水瓶器。并澡豆土屑。净齿木。刮舌篦。既澡潄已。除所须物。若师患目。应问医人。为作眼药。而涂拭之。次应授衣。余衣襞叠。勿使撩乱。师礼塔时。当入房中。洒扫其地。若有尘土。应将牛粪。或以青叶揩拭。次应自礼尊仪。及礼师主。或问安白事。于日日中。三时礼拜。当随己力。于同梵行者。亦申礼敬。次应䇿勤。坐禅读诵。每于半月。须观晒牀席。若至食时。应洗两钵。若是乞食苾刍。自持重钵。轻者与师。若在寒时。以重僧伽胝与师令着。自持轻者。若于热时。轻者与师。自持重者。若逆风行。请师在前。自身在后。若顺风行。自身在前。令师在后。若渡河水。扶持令过。若乞食时。应问师主。为当同行。为当别去。若言同行。即可随去。若得干麨。豆饭。及酸浆水。置于钵中。若得米饭饼。及沙糖。乳。酪。石蜜。安师钵内。乞得食已。还至本处。作二小坛。布以诸叶。可安二座。踞坐饭食。若别行者。所乞得食。将呈师主。今得此食。须者应取。师主即应知量而受。若住寺者。其弟子应先洗器。往至厨中。问知事人。今为僧伽作何饮食。其知事人敬而告知。彼还白师。今日僧伽。作如是食。可请取不。依教持来。师应知量观时而受。若其二师澡潄之处。应为扫除。作曼荼罗。安坐牀子。及以水器。并土齿木。如法揩洗。若须洗足。应为师洗。或但用水。或可涂油。以屑揩去。更将水洗。当授皮履。问其食事。又问为于此处修习善业。为复向余闲静住处。若言可向昼日住处者。应持坐物。其所住处。扫洒清净。于时时间。牛粪涂拭。若学读者。应为授经。若学禅思。教其作意。若还来时。应观牀席。自洗足已。次礼尊像。及同梵行者。随力而礼。与师置座。同前洗足。若是寒时。应守持心。为暖汤水。若是热时。应可持扇。而为招凉。师亦知时。令其作业。勿使空度。若衣钵等。营作之时。所有事业。皆师物在前。次营己物。佛言高胜。汝今应知。诸苾刍众。所有弟子门人。供给二师。如父母想。师于弟子。当如子想。若有病患。共相瞻侍。至老至死。我今为汝略说其事。应如是作。若不依者。随于其事。皆得越法罪。若能如是。弟子于师。以敬顺心。为供侍者。能令善法。相续不绝。譬如莲华处在池中。日夜增长。是故汝等当如是学。寄归传云。夫教授门徒。绍隆之要。若不存念。则法灭可期。事须殷勤。无宜网漏。律云。每于晨旦。先嚼齿木。次可就师。奉其齿木澡豆水巾。敷置坐处。令安隐已。然后礼敬尊仪。旋绕佛殿。却从师处。摄衣一礼。更不重起。合掌三叩。双膝踞地。低头合掌。问云。邬波䭾耶存念。或问云。阿遮利耶存念。我今请白。不审邬波䭾耶。宿夜安不。四大平和不。动止轻利饮食销不。且朝之餐。可能进不。斯则广略随时也。师乃量身安不。具答其事。次于隣近比房住。能礼其大者。次读少许经。忆所先受。日新月故。无亏寸阴。待至日小食时。量身轻重。请白方食。何劳未晓。觅粥悤悤。不及白本师。无由嚼齿木。不暇观虫水。岂容能洗净。宁知为一盂之粥。便违四种佛教。譌替之本。皆从此来。愿住持之家。善应量处。凡剃发披缦条。出家近圆已。律云。唯除五事不白。自外一一皆须白师。不白得罪。五事者。一嚼齿木。二饮水。三大便。四小便。五界中四十九寻内。制底畔睇。且如欲食白者。须就师边。依礼拜法。而白师云。邬波䭾耶存念。我今请白。洗手洗器。欲为食事。师云。谨慎。诸余白事。类此应知。师乃量事度时。与其进止。知有多事。便可一时并白。若其解律。五夏得离本师。人间游行。进求余业。到处还须依止。十夏既满。依止方休。大圣殷勤。意在于此。如不解律。依他尽形。设无大者。依小而住。唯除礼拜。余并为之。岂得晨朝问安。曾不依律。随有事至。宁知白言。或有旦暮两时。请其教诫。虽复权伸训诲。律文意不如是。何则。白者不的其事。答者。何所商量。白事之言。故不然也。但为因循日久遂省。谁肯劳烦。必能准教奉行。即是住持不绝。若将此以为轻者。余更何成重哉。故律文云。宁作屠儿。不授他具戒。舍而不教也。又西国相承。事师之礼。初夜。后夜。到其师所。师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随时教授。若事若理。不令空过。察其戒行。勿使亏违。知有所犯。即令治忏。弟子方乃为师按摩身体。襞叠衣裳。或时扫拭房庭。观虫进水。片有所作。咸皆代为。斯则敬上之礼也。若门徒有病。即皆躬自抱持汤药所须。忧同赤子。然佛法纲纪。以教诲为首。如轮王长子。摄养不轻。律有明言。宁容致慢。南山云。佛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曼荼罗。是理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三 音释 晰音志。目光。 陷音咸去声。坠入地也。没也。 齥齸上音泄。下音益。 侈音耻。 𩬊音发。 駃音快。水疾流也。 牦离。茅。二音。 髦音毛。发也。 驭音遇。使马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四目录 龟鼈 阿浮呵那 失梨𧋊虫 增剧 愚痴 波罗提木叉 布萨外道 突狱 难提 屋阑 騲马 相似 教着袈裟 驱乌 生像金银 结小界 纳衣 官人 犯比丘尼 贼心入道 优昙钵华 揵者 租赋 身驳 痶痪 缦指 或㿉 瘊病 睐眼 瞷眼 有斑 疥㿋 曳脚 癖病 兔缺 坏二道 腐烂药 龙身 受具足戒 禅杖 量影 犍椎 大迦宾㝹 仙人山 毗呵勒山 温泉 舍罗 草𧂐 树杌 疆畔 戒场 小界 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