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七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畦畔畦。弦鸡切。音奚。田五十亩曰畦。又区也。畔。薄半切。音叛。田界也。五分云。畻畔(畻。音绳。稻田畦畔也)。僧只律云。佛住王舍城。天帝释石窟前经行。见摩竭提国。稻田畦畔分明。差互得所。语诸比丘。过去诸佛。如来。应供。正徧知。衣法正如是。从今日后作衣。当用是法。章服仪云。条堤之相。事等田畴之畦。贮水而养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佛令像此。义不徒然。又云比见条叶不附正仪。当马齿。鸟足。缝之。即须顺左右条。开明孔。不作。即同缦衣(由缦衣无坛隔条叶也。作衣法。详如堕篇第九十戒)。
衬体着即衬身衣。如堕篇中释。
听作带时比丘。反襵着涅盘僧。入白衣舍。解脱露形。佛言听作带着。母论云。尔时比丘初出家。时佛未听用绳系着泥洹僧法。用两头接腰间。脱落。为俗讥笑。佛言。从今以去。听编长短。使得再匝缠腰。余有二尺长。若作绳。令三匝。直用缠腰。头各使有一尺余。若比丘腰绳头有须者。不应得蓄(广如律文并百事中释)。
白镴镴。落合切。音拉。锡镴也。
不系僧只支尔时比丘入聚落行。便衣堕形露。佛言。不应不系衣入聚落。听安带。若缝(着法如舍堕篇。及尼戒中详释)。
伽梵婆提此云牛呞。如受戒揵度中释。
婆闍国亦云䟦闍。善见律云。跋闍者。汉言避也(缘如初篇)或云跋闍罗。又云跋耆国。
庵婆罗婆提即庵没罗女也。如前释。彼闻佛功德欢喜。持庵婆罗园。奉施世尊。及作佛住处。园在毗舍离城南。三里道西是也。
逼斥斥。昌石切。音尺。开拓也。三苍云。斥推也。应法师云。汉书乘舆斥车马。按斥。犹疏远也。亦指斥也。
宾耆羊㝹或云宾只耶。又云并暨。大经云。婆罗门子名曰无胜。杂事云。名曰黄发。
摩竭鸯伽偈云。摩竭王得善利。鸯伽王持珠铠。摩竭鸯伽二国。皆萍沙王所统。以佛于其国。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故彼国主获大善利。此即如来生长法身之处。杂事颂云。大王身持宝装甲。今为国主获善利。有佛现生于其处。名称高远若须弥(下有。二颂此不繁录)。杂阿含经偈云。鸯伽族姓王。服珠璎珞铠。摩竭众庆集。如来出其国。
罗睺哆衣阿哆睺多衣。颇那陀施衣。此二种衣。是彼国物。此方无。故不翻也。
蚊帱徒到切。音道。尔雅。帱。谓之帐。说文云。禅帐也。亦音俦。除。或作幮。音除。谓牀帐也。杂事云。周十二肘。于上安盖。长四肘。濶二肘。随身高下。䌵带悬垂。不应尽缝。应留少许。相掩作门。热应摇扇。若下边蚊入。可以毡席。或将余物压之。勿令得入。
跋耆国亦云䟦只。此云金刚国。又云婆伽国。中阿含云。婆奇廋国。
失守摩罗山此译为鰐鱼山。鱼形如象。有四足。似鼍。故中阿含。翻为鼍山。净法师译云。江猪山。杂阿含云。䟦只聚落。失收摩罗山。恐怖稠林。禽兽住处。
萨闍婆罗门子十诵云。萨若瞿妒路摩牢。按萨闍音。此翻可治。或云萨泻。此翻为种。又萨若。此翻云还生。此皆梵音相近。未能详正也。
结贝亦作吉贝。劫贝。如前释。
诞陀诞。徒坛切。坛上声。时比丘。诞陀卢多黎着衣。佛言。不得如是着衣。除伽蓝内。此是白衣法。按西国俗仪。所服衣裳。无所裁制。本自织成一幅之氎。贵鲜白。轻。杂彩。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则襜衣下垂。通肩总覆。若出家法众。以俗全殊。皆不此着也(襜。谄宇平声)。
串头串。枢绢切。音钏。穿也。贯也。
着袄袄。乌考切。奥上声。是裘属。又袍袄也。
着褶褶。徒协切。音叠。谓大袖衣也。释名云。褶袭也。言衣之在上者。王藻云。帛为褶。注曰。有表里。而无絮。今裌衣也。
着袴袴。同绔。苦故切。音库。股衣也。今之裩裆袴也(裩。音昆。亵衣也。私服也。广韵里衣也)。
行縢徒登切。音腾。亦名行缠。谓缠束其胫。自足至膝。即小雅采菽篇。邪幅是也。释名云。言以裹脚。可跳腾轻便也。毗尼母论云。不听畜草行缠。除因缘。
鹫毛疾救切。音袖。大雕也。说文云。黑色多子。梵云姞栗陀。此云鹫。或曰揭罗闍。此云雕鹫。师旷云。南山有鸟。名曰羗鹫。黄头亦咽。五色皆备。西域多有此鸟。苍黄目赤。以死尸为食。
厘牛邻溪切。音离。又谟交切。音茅。郭璞曰。𤛆牛黑色。出西南徼外。亦作氂。斄。又云。牛曰。斄。尾曰氂。尾可以为旌旄(旄音毛。舞者持之)。
婆输伽衣此方不得其名也。
复贮衣复。方六切。音福。重也。说文云。重衣也。一曰褚衣。以绵絮装衣。曰褚(音杵)。贮积也。应作紵(音主)。亦绵絮装衣也。母经云。雨雪寒冻处。听着驹执。复听着复衣。若用羊毛骆驼毛。乃至绵紵之听着。僧只律。三衣亦听絮。按根本部。于寒雪处。佛许着立播。若其暖地。即不许服。内法传云。然圣开立播之服。通被寒卿。斯乃足得养身。亦复何成妨道。梵云。立播者。译为裹腹衣。其所制仪。略陈形样。即是去其正背。直取偏袒一边。不应着袖。唯须一幅。才穿得手。肩袖不宽。着在左边。无宜濶大。右边交带。勿使风侵。多贮绵絮。事须厚暖。亦有右边刺合。贯头纽腋。斯其本制。目验西方。有胡地僧来。多见携着。那烂陀处。不覩斯衣。良由国热。人咸不用。准斯开意。直为塞卿。考其偏袒正背。元是踵斯而作。剩加右畔。失本威仪。非制自为。定招越法。至如立播抱腹。自免严寒。厚帔通披。足遮隆冻。形像之处。礼佛对尊。露膊是恒。掩便获罪。然则出家省事。冬月居房。炭火随时。讵劳多服。必有病缘。要须着者。临时处断。勿使乖仪。然而东夏寒严。劈裂身体。若不煗服。交见羸亡。既为难缘。理须弘济。方裙偏袒。形简俗流。准立播衣。寒冬暂着。知非本制。为命权开。如车置油。内生惭厚。必其不着。极是佳事。自余袍。袴。襌衫之类。咸悉决须遮断。严寒既谢。即是不合擐身。而复更着偏衫。实非开限云云(驹执。亦作拘执。如九十事中释)。
●律藏卷第四十一
俱夜罗器即贮器也。贮谓贮积。所以盛贮也。或翻云随钵器。乃贮匙箸键𨩲钵等器。
和先跋檀陀子和先。或云斯那。此言军。具云优波斯那。或云乌波细那。此翻小军。跋檀陀。大论翻为大德。或作婆檀提。或朋揵陀又作末朅棃。末羯棃。此翻不见道。西国多以父母姓字。而召其子。此或是母名。然亦未可详定。善见律云。优波斯那朋揵陀子。未满十腊。与未满年二十人受具足戒。复不解教授。乃遣余人为教授。被佛诃责已。礼佛而去。心自念言。我是善男子出家。非恶心出家。云何为弟子故。而得诃责。我当去十由旬住。教授弟子。令威仪齐整。如我无异。然后往问讯世尊。因弟子威仪。如法故。而得赞叹。具德经云。威仪端谨。身貌圆满。乌波细那末朅棃子苾刍是。
迦维罗亦云迦维罗卫。旧云迦毗罗。是佛所生国也。详如上释。
毗琉璃太子毗琉璃。是青色宝名也。西域记云。毗卢择迦。旧曰毗琉离。譌也。净法师译云恶生。原作琉离。是梵音。非此方字义。后人谓其是宝。乃加玉也。五分律云。
尔时舍夷国(即迦维罗国别名)。犹遵旧典。不与一切异姓婚姻。波斯匿王。贪其氏族。自恃兵强。遣使告言。若不与我婚。当灭汝国。诸释共议。当设何方。免彼凶虐。而不违我国之旧典。佥曰。正当拣一好婢。有姿色者。极世庄严。号曰释种。而以与之。如议。即与。匿王备礼婚迎。后生一男。颜貌殊绝。勅诸相师。依相立字。诸相师言。王本以威而得其母。依义应当字曰瑠璃。至年八岁。王勅臣子。从往外氏释摩南所。受学射法。因戏新堂。诸释骂为婢子。以其是释婢所生故也(按此五分缘起。与本律及有部略异)。
不信乐此是婆罗门种。大臣之子也。杂事云。恶生太子。初生之日。大臣之妇。亦诞一男。诸亲议曰。初怀此子。母受艰辛。及至生时。还遭极苦。宜与此儿名为苦母。增一经云。梵志子名曰好苦。尔时佛告诸比丘。昔日此罗越城中。有捕鱼村。时世饥险。人食草根。时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复饶鱼。罗越城中。人民之类。往池捕鱼。时彼水中。有二种鱼。一名拘璅。二名两舌。二鱼共言。我等于此众人。先无过失。我等水性之虫。不处干地。此人民之类。皆来食噉我等。设前世时。少有福德者。其当用报怨。尔时村中。有小儿年向八岁。亦不捕鱼。复非害命。然収鱼在岸命终。小儿见怀欢喜。比丘当知。尔时罗越城中人民之类。岂异人乎。今释种是也。拘璅鱼者。今流离王是也。两舌鱼者。今好苦是也。小儿见鱼岸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尔时释种坐此鱼食。由此因缘。于无数劫。入地狱中。今受此对。我于尔时。坐见而笑之。今患头痛。如似石压。所以然者。如来更不受形。已舍众行。度诸厄难。由此因缘。今受此报。诸比丘。当护身口意行。当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其琉璃王。诛释种时。世尊头痛汗滴。以昔随喜杀业故也)。
舍夷国舍夷。原是树名。昔甘蔗王。𢷤斥四子出国。向北方界。舍夷大树。蓊蔚枝条之阴。立城居住。因以奢夷。而名其国。亦以舍夷为姓。详如上释。
恶树以树无枝叶荫。故名恶树。五分云。时佛在无荫舍夷树下坐。义足经云。小释树。增一经。佛说偈答王言。
亲族之阴凉 释种出于佛 尽是我枝叶
故坐斯树下
(释迦王子。先在迦毗罗仙人住处立城居住。后于舍夷直林筑城。以姓称之名释迦树。以林名之曰舍夷。当会此意。即得解也)。
中的中。之仲切。音众。射矢至的。曰中。的。丁历切。丁入声。射侯之中也。
车辕干权切。音员。车前曲木上句衡者。亦音袁。
马鞚鞚。苦贡切。空去声。马勒也。一曰勒马。直音控。
波婆城此城与拘尸城相近邻邑。如下五百结集中释。
摩罗此云力士。此其种姓也。字楼延。亦作卢夷。或作卢芝亦云卢至。此云可爱乐。
衣簏卢谷切。音六。竹箧也。箧。音怯。广韵云。箱箧也。
贮器贮。直吕切。除上声。如上俱夜罗器句中释。
结繓繓。子括切。钻入声。旧音作。结也。一曰缝余。当解意(律本旧作缉。应师又作㲨)。
作帐帐。知亮切。音障。帷也。帷亦幔也。三礼图。以在上曰帟。四旁及上曰帷。上下四㫄悉周。曰幄(帟音绎幄。音握)。
作幰幰。呼典切。音显。车幔也。苍颉篇云。布帛张车上为幰也。
缦衣梵云钵吒。此云缦条。即是一幅织成之氎。并无条隔等相者。如西洋布也。净法师云。钵吒者。谓是大氎。与袈裟量同。总为一幅。此方无也。根本羯磨云。佛言。诸苾刍有五种衣。不应割截。一高襵婆(緂类也)。二厚被帔(以毛织成)。三麤重厚緂。四雀眼疎布。五谓物少。截而不足。斯等五物。我今听许。诸苾刍等。帖叶而持。于此五中。除其第五。更以厚褥为第五。便是五种。皆不可截(注云。有以卧具为三衣者。虽曰深思。诚为臆断。律云。卧具乃是眠褥。如何割截用作三衣。不合截打。此文明显。恐怀先惑。聊复注文。按以卧具为三衣者。谓同衾被之类。故萨婆多云。卧具者。三衣之名。十诵律。名为敷具。谓同毡席之形也)。
无夷罗母即毗舍佉鹿子母。如上不定法中释。
纳衣或作五条。七条。二十五条。拾粪扫以纳成也。寄归传云。若着纳衣。意存省事。或拾遗于粪聚。或取弃于尸林。随得随缝。用祛寒暑耳。原西国不着百纳。涅盘经云。佛言。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是名四恶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乞食。能破为食恶欲。树下。能破卧具恶欲。身心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根本云。于其衣内。安苦蔘叶。或安阿魏。或苦楝叶。虫不坏衣。十诵云。箱中有虫。应以青木香。那毗罗草根。着衣箱中。以香故。虫不生)。
鸯伽那罗衣未详翻译。然那罗。是戏名。鸯伽是国号。
净施文如律本出。若有长钵。残药。文并准之应作。善见云。若衣物众多。衣段段说之。若欲总说者。并缚相着。然后说之。萨婆多论云。九十六种。无净施法。佛大慈大悲。方便力故。教令净施。令诸弟子。得畜长财。而不犯戒。问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长财。而强与结戒。设此方便。答曰。佛法以少欲为本。是故结戒。不畜长财。而众生根性不同。或有众生多预畜积。而后行道。得证圣法。是故如来。先为结戒。而后方便。于佛法无碍。众生得益。净施法者。如钱一切宝物。应先求一知法白衣净人。语意令解。言。我比丘之法。不畜钱宝。今以檀越为净主。后得钱宝。尽施檀越。得净主已。后得钱宝。为比丘边说净。不须说净主名。说净已。随久近畜。若净主死。远出异国。应更求净主。除钱及宝。一切长财。尽五众边作净。应求持戒多闻有德者。而为施主。后设得物。于一比丘边说净主名。而说净法。若净主死。远至异国。应更求净主。除一切罪人。及盲。聋。瘖。痖。病坏心等。凡净施者。欲令清净作证明故。不生鬬诤。如是等人。则不如法。五分律云。不应净施与五种人。一者不相识。二者未相谙悉。三未相狎习。四非亲友。同师。五非时类。复有二法。不应净施。一不能赞叹人。二不能与人作好名称。复有二法。一不能受人重物净施。护如己有。二己有重物。不能净施。彼用不恨。复有二法。一不知彼在世与不。二不知彼在道与不。不应净施白衣。应净施五众。杂事云。有苾刍对他苾刍分别衣物。其所对者。是鬬诤人。常与苾刍诤竞。怀瞋欲去。其分别衣人见去。啼泣。报言。勿去。虽复苦留。而不肯住。诸人谓曰。汝勿留此恼乱众人。答言。我常对此分别衣物。余处无有委寄之人。佛言。若委寄苾刍。设居海外。但令身在。遥指委寄。亦无有过。时有苾刍。于极远方。指他苾刍。作威寄人。彼便命过。苾刍闻时。已经多日。不知云何。佛言。初既闻已。所有新旧物。即于余人。而作委寄。复有苾刍。对他苾刍。分别衣物。所对苾刍。忽然归俗。后时忆念。我虽还俗。彼物属我。我宜就索。苾刍白佛。佛作是念。由诸苾刍。以彼苾刍。为委寄者。即还对彼。而作分别。有如是过。是故我今制诸苾刍。不应对彼委寄之人。分别衣物。根本羯磨云。应于二师。及余尊类。而作委寄。应持其物。对余苾刍。作如是说。具寿存念。我某甲有此长衣。未为分别。是合分别。我今于具寿前。而作分别。以邬波駄耶。作委寄者。我今持之。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旧云说净者。取意也。净师注云。此中但云。于其二师而为委寄。意道彼师之衣。表其离着。无属己之累。然亦不须请为施主。律云。但遣遥指即休。不合报知。其人若死。余处遥指。但有如此一途分别衣法。更无展转真实之事。设有余文。故非斯部之教。凡言委寄者。欲明其人。是可委付也。此是根本部意。若依本部准如律文应作。又弥沙塞部。与此部大同。彼复开独住比丘心念说净法。如九十事中。过量作衣戒释)。资持引地持论云。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为非净故。以清净心。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比丘将现前衣物。舍与和尚闍黎等。涅盘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是也。今时讲学。专务利名。不耻五邪。多畜八秽。但随浮俗。岂念圣言。自下坛场。经多夏臈。至于净法。一未霑身。宁知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学律者。知而故犯。余宗者。固不足言。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种结。现前袈裟离体。当来铁叶缠身。为人则生处贫穷。衣裳垢秽。为畜则堕于不净。毛羽腥臊。况大小两乘。通名净法。倘怀深信。岂惮奉行。故辅行记云。有人言。凡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说净何为。今问。等非己财。何不任于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两田(悲敬两田)。而闭之深房。封于囊箧。实怀他想。用必招愆(犯盗)。忽谓己财。仍违说净。说净而施。于理何妨。任己执心。后生仿效。故知不说净人。深乖佛意。两乘不摄。三根不収。若此出家。岂非虗丧。于戏(五邪如迦絺那衣犍度中释。入秽如捉宝戒中释)。
●律藏卷第四十二
○药徤度法
察乎四大为形。五根具体。变动无桓。违反非一。致相乖逆。故有病生。病患生起。须假药除。如世尊说。有病人。得随病药。随病食。如法看病。而死。或有病人。得随病药。随病食。如法看病。而活。有病人。得随病药。随病食。得如法看病人。病必差。不得便死。是故如来。为说医经。及药犍度。使诸弟子。得安乐住。而免横害。凡为病起。从四缘生。若识四缘。治之无谬。如医经说。人身中本有四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起四百四病。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义净法师曰。地增令身沉重。水积涕唾乖常。火盛头胸壮热。风动气息击冲。即当神州沉重。痰癊。黄热。气发。之异名也。智度论云。四百四病者。四大为身。常相侵害。一一大中。百一病起。冷病有二百二。水风起故。热病有二百二。地火起故。火热相。地坚相。坚相故难消。难消故能起热病。血肉筋骨脉髓等。是地分。除其业报者。一切法皆和合因缘生也。杂事云。风病百一。黄病百一。痰癊病百一。总集病百一。辅行云。病起因缘有六。一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节故病。三坐禅不调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棠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此四既动。众恼竞生。二饮食不节。亦能作病。如姜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风。膏腻境地。胡瓜为热病而作因缘。即是噉不安之食。三坐禅不调。或倚壁柱衣服。或大众未出。而先卧。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人身体。背脊节疼痛。名为注病。最难治也。四鬼病者。四大五脏非鬼。鬼非四大五脏。若入四大五脏。是名鬼病。若言无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时得差。若言无四大病者。医一向作汤药治。有时得差。有一国王。鬼病在空处。屡被针杀。鬼王自来。住在心上。针者拱手。故知亦有鬼病矣。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种种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罗鬼。作种种变。青黄等色。从五根入。则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国。吉凶事。此非圣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则杀人。五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亦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此病难治。六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还约五根。知有所起。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若今生持戒。亦动业成病。故云。若有重罪。头痛得除。应地狱重受。人中轻偿。此是业欲谢故病也。凡诸病患。须细心检察。知病根源。乃用治之。今明治法。宜对不同。若行役饮食。而致患者。此须方药调养即差。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还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差耳。则非汤药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观行力。及大神呪。乃可差耳。若业病者。当用观力。外须忏悔。乃可得差。众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毁伤也(治法。详在彼文)。行者既识病之起缘。自当随宜治疗。人身难得。勿使横害。然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岂得自用漫情。任他增剧。至使废功进业。徒丧身命。不畜药直。律由诃制。枉灭躯形。宁顺圣懹者哉(佛耳鼻畜白㲲一变。以为药直。名药资具衣。此方当绢一疋。不须浣染。应持新㲲。并留其𦆠。作法守持)。
五种食即五正食。五不正食。即五嚼食。俱如前释。十诵律复有五种似食。谓糜。粟。𪍿麦。莠子。加师饭也。总为十五种食也(加师。此言错麦。亦名雀麦。又云小麦)。
粳米粳。同秔。音耕。玉篇云。籼稻也。本草云。有赤白两种。白者最胜。味甘苦。气平。微寒。平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逮。
𪎭米𪎭。忙皮切。音麋。穄也(音霁)。高诱曰。关西谓之𪎭。冀州谓之䵖(牵字去声)。律文有作𥟇(音卫)。稷之黏者。即稬也。本草云。即今膏梁粟。是也。味甘气冷治发热。而压丹石之毒。发冷气。而解苦瓠之嗔。补诸不足。益肾。添精。能动风壅气。不宜多食。
大麦言其粒长。又厚。因此得名。堪任久食。本草云。其味甘咸。气平。微寒。补虗劳。壮血脉。和悦颜容。故此举之。若其小麦味甘。带皮气寒。去皮气热。霜雪多处而毒少。霜雪少处而毒多。北面可以常餐。南面只堪暂用。其大麦面尤胜。无燥热。平胃。解渴。殊功大矣(有说。北地高燥。不受湿故作面可常食。南方地𢍉。麦受湿重。作面多食。则中其毒。西国中天。与南印度。地多蒸湿。麦皆冷。惟莱菔根。能解面毒)。
粟米黍属。粟有多种。而并细于诸梁。本草云。新则味咸。陈则味苦。气平微寒。新养肾气不亏。去脾热。常益中腕。陈止泄痢分渗。却胃热。解烦渴。利小便。
俱䟦达罗饭穄米饭也。穄米。如上悉。
得麨言种种麨者。谓秔粟穄麦等。磨以为麨也。
修哺修。思留切。音羞。哺。奔谟切。音逋。时食也。应作蒲故切。音步。善见律云。修步。青豆羮也。若依字释。哺正作脯(音府)。腊肉也。加姜桂锻治者。谓之修。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谓之脯。今此修哺者。本是梵言。如善见律翻。不宜依字释也(腊。音息。干肉也)。
吉罗罗竹笋也。
酪浆酪。听时食。浆许非时饮。律摄云。酪浆者。谓酪中浆水也。钻酪浆者。谓钻酪取酥。余浆水是也。
蔓㝹未详的翻。应是煎浆。即钻酪浆。亦云清酪浆。
烝食烝。诸成切。音征。炊也。以细末于火气上而熟者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七
音释
䌵音竹。带也。
擐患。灌。二音。
璅音锁。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八目录
诃黎勒
鞞醯勒
阿棃勒
蕤罗
质多罗药
罽沙药
娑棃娑婆药
式渠
帝㝹
荜茇
胡桐
马耳树
舍摩罗
簸箕簁
零香
若瘑
盐者
灰药
闍婆药
眼药
阿耨大池
伊罗婆尼
马廐
苏卑
生死比丘
学人
耶输伽父
涎沫
私呵毗罗
罽尼
磨飡致
乌婆陀颇尼
钵籢
时药
栴檀
毕陵只
沉水
伽罗
㝹婆罗
鼠槛
毗楼勒叉
伽寗
瞿昙置
施婆弥多罗
多奢伊罗婆尼
伽毗罗湿波罗
提头赖吒
揵闼婆罗刹娑
婆伽婆
铍刀
三种药
私诃
米泔
荡涤
苏弥
琝荼
垄出
多呵楼支
阿牟多罗国
翅㝹
施卢
八种浆
摩罗
波婆城
卢夷
阿头
迦摩罗国
根药
沙蔓那
杏子仁
得鐏
四种净地
胡瓜
五种净法
自煑
循杓
澡豆
婆陀
庵婆罗阿婆利
迦婆陀
菱芰
斗斛
作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