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三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十三 △教授尼至日暮第二十二 (此是不共戒)。 难陀萨婆多论云。更有难陀。非佛弟难陀。文句云。亦名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文句记云。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本是放牛之人。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获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佛在摩竭国江水侧。为诸比丘说水漂木经。尔时难陀牧牛。凭杖而立。遥闻如来所说。即得解悟。求佛听为出家。佛令付牛还主。即听出家。受具足戒。是时彼在间静处。而自修克。即于座上成阿罗汉。根本律云。难铎迦尊者。佛遣彼为尼众说法教诫。时五百苾刍尼。闻法得阿罗汉果。萨婆多论云。往昔惟卫佛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旃檀塔。种种庄严。此王有五百夫人。供养此塔。各发愿言。愿我等将来。从此王边。而得解脱。尔时王者。今难陀是。尔时五百夫人者。今五百尼是。以是本愿因缘故。应从难陀而得解脱。 教授婆沙论问云。教诫教授。有何差别。答曰。遮无利益。故名教诫。与有利益。故名教授。复次。教住正念。故名教诫。教住正知。故名教授。复次。令修有表。故名教诫。令修无表。故名教授。复次。令修奢摩他。故名教诫。令修毗钵舍那。故名教授。复次。令修圣道。故名教诫。令修圣果。故名教授。复次。令修世间善法。故名教诫。令修出世间善法。故名教授。是谓教诫。教授差别(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 贾客贾。公土切。音古。行贩曰商。坐卖曰贾。客者寄也。义云不住曰客。谓寄住他方也。 △讥谤教尼第二十三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半由旬当二十里。或十五里。义如上释。 不差差。初皆切。音钗。使也。又择也。 嫉妒嫉。昨悉切。音疾。害也。妒。都故切。音都去声。忌也。亦害也(俗误作妬。非。妬音石)。维摩诘经云。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什师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禅。时至须食。持钵出林。路逢恶贼。恶贼引弓射之。比丘怒已。自责。不生恶心。又指腹。语贼。汝应射此。我为此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类如此也。 △与非亲尼衣第二十四 (此是不共戒。尼得吉罗。有云。尼与非亲比丘衣。得吉罗)。 相遗遗。于贵切。音位。赠也。馈也。广雅云。遗与也。谓以玩好物与人曰。赠遗之也。 遗余遗。延知切。音夷。余也。又留也。古文作𨖽。 针贸针。诸深切。音斟。针所以缝也。俗作针。针者。铜铁任作。不应宝作也。 △与非亲尼作衣第二十五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催促催。仓回切。音崔。迫也。促。千玉切。音蔟。近也。速也。 熨治于胃切。音畏。从上按下也。谓以火申缯。从上而按下也。俗谓之火斗。是也。本作𤈫。持火所以𤈫缯也(从𡰥。𡰥。音夷。安平也。今俗作熨。非也)。 △与尼屏坐第二十六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鸳鸯鸳。乌员切。音渊。鸯。于良切。音央。梵云。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止则相偶。飞则为双。雄曰鸳。雌曰鸯。涅盘经鸟喻品云。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迦邻提。无正翻。旧或翻为天鶴。非也。如音释中明)。 △与尼同期行第二十七 (此是不共戒。尼期比丘。得突吉罗)。 同期期者。约也。会也。谓共结契。而要约也。此戒。谓比丘不得与尼同期路行。若共比丘。或商旅。同行时。宜须审察其伴。为善为不善。为益为损。方可同去。如律摄云。若苾刍等。将行之时。预先一日。应白二师。我今有事。诣彼村坊。听不随师。不应违逆。若无二师。应白上座。所有卧具。嘱他守护。于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舍弃而去。出门之时。应相告曰。今日我等。不有遗忘事不。应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恶进不。无令癈阙。于自同伴。更相顾恋。有雠隙者。不应共行。若有因缘。须共行者。应忏摩已。与之同去。凡涉路时。应为法语。勿出恶言。或为圣默然。勿令心散乱。若至天神祠庙之处。诵佛伽他(旧云偈也)弹指而进。苾刍不应供养天神。若于路次。暂止息时。或至泉池。取水之时。皆诵伽他。其止宿处。应诵三启(云云)。凡至寺外。停息之处。振去衣尘。洗身濯足。皆令清净。次添瓶水。行路皮鞋。以破布拭。不于柱壁打令伤损。更净洗手。通披衣服。容仪详审。方入寺中。随诣一房。少作言语。自整威仪。问停止处。旧住苾刍。见客苾刍。若少见长。应起迎逆。遥唱善来。合掌而言畔睇。客即报言。极善来。为持衣钵。引进房中。授座令坐。解除衣服。为搦腨足。以蠲劳倦。持洗足盆。为其濯足。言谈良久。方设敬仪。整衣一礼。手按双足。问其安不。若未曾相见。应问大小。依位设敬。若少者来。准前问答。老者令少迎接衣钵。随时置坐。遣为解劳。若有恩慈。老者或时为按肩背。凡诸客苾刍。创至他处。应先礼敬众首上座。上座亦应唱善来等。又若客至。量己有无。牀席卧具。随时供给。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恶作罪。 估客公土切。音古。按此字。书所无。唯尔雅郭璞音义释言注中。商贾。作此字。有云。估市税也。论价也。今此应言商客。或言商旅。旅者众也。五百人为旅。又客旅。众出则旅寓。谓在外为旅也。根本部作商旅。律摄云。商旅者。若离此伴。无由进路。为此圣开。除余缘故。此中行法者。苾刍尼食。苾刍应持。若至食时。更相授与。有病苾刍。应共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舁。应在头边。不应近足。若至村落。随病所须。为觅医药。若乞食时。令人看物。持食来与。若有尼病。准此应知。 △与尼期同船第二十八 (此是不共戒。尼期比丘。得吉罗)。 泛涨泛。扶泛切。音泛。浮也。随风波自纵漂也。根本律云。期乘一船者。谓共乘船过津济处。直渡者。谓正趣傍岸。若篙棹折。随流而去。或复柂折。或避滩碛。或柂师不用其语。此皆无犯。 △尼赞得食第二十九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提婆达乃至迦留罗提舍如二篇中释。 棃师达此云仙授。亦云仙与。又云仙施。三义皆一也。谓从仙人边求得子故也。 赞叹赞者。称其美也。叹者。叹其美也。释论云。美其功德。名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名为叹也。萨婆多论云。此戒体。但偏赞其德。不问凡圣。尽食者。波逸提。若不曲赞功德。但说布施沙门功德。其福甚大。如是凡说布施之福。食者无罪。 得食食上食字。谓五噉食。五嚼食等。下食字。谓吞咽也。 衬体衣衬。初觐切。音藽。近身衣也。五分云。时六羣比丘。作衬身衣。大小如僧只支。或如泥洹僧。佛言。不应尔。应三种作。上者。从覆头。下至踝。舒覆左手。淹令等没。中者。从覆头。下至半胫。舒覆左臂。掩等至腕。下者。从覆头。下至膝。舒覆左臂。掩等半肘。诸比丘。不以衬身衣。通覆右肩。而披僧被。污泥不净。佛言。不应尔。母经云。衬身衣者。暮卧时。应齐咽。覆脚。但使莫污外净衣。 涂脚油正法念处经云。此足跟。通于眼脉。以油灌鼻。以油涂足。能令眼明净。 △与妇女期同行第三十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与姑攻乎切。音孤。谓妇称夫之母曰姑也。 鬬竞鬬。丁侯切。斗去声。说文云。鬬遇也。广韵云。竞也。争也。竞。具映切。鲸去声。彊也。亦争也。古作𧫙。篆作竞(俗作闻。𮤟。鬪。并非)。 入火光三昧此是第四禅定也。 长者谓四姓中。豪族望重。世教自居。有德者之称也。净名疏云。国内胜人。称为长者。原西国与此方所称不同。彼以贵姓豪族。富商大贾。积财钜万。咸称为长者。此方乃有德者之称也。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法华文句中。具十种德。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大德梵云婆檀陀。此言大德。杂事云。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者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母经云。佛告阿难。从今已去。下者应称上座尊者。上座应称下座慧命。增一阿含经。佛告阿难曰。自今已后。敕诸比丘。不得轻心相向。大者称尊。小者称贤。相视当如兄弟。自今后。不得称父母所作字。是时阿难白佛言。如今诸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佛言。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姓字。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此是我之教戒(三尊。佛法僧也)。僧只律云。时六羣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公。阿母。阿兄。阿弟。佛言。从今已后。应如是共语问讯。共公语时。不得唤阿公。阿郎。摩诃罗。应言。娑路醯多。共母语时。不得言阿母。阿婆。应言。婆路醯帝。共兄语时。不得言阿兄。当言。娑路醯多。共姊语时。不得言婆鞞。应言。婆路醯帝。共和尚语时。不得言䟦檀帝。当言优波上(应言。优波䭾耶。此云亲教师也)。若共阿闍棃语时。不得言䟦檀帝。当言阿闍棃。若有众多阿闍棃者。当言某甲阿闍棃。共下座语时。得唤字。唤臣帝。唤岁。共上座语时。应唤䟦檀帝。若慧命。若阿闍棃。若有人唤时。不得应言何道。何物。若和尚唤时。应言诺。若阿闍棃唤时。应言诺。若上座唤时。亦应言诺。若年少唤时。应言何故唤。母人男子唤时。应言何故唤。有人问言。汝和尚。阿闍棃。字何等。不得直道和尚阿闍棃字。应言。义因缘故。字某甲。语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义净三藏言。律云。非邬波䭾耶。而唤为邬波䭾耶。非阿遮利耶。唤为阿遮利耶。或翻此二。及亲斥邬波䭾耶名者。皆得恶作之罪。若有人问云。尔亲教师。其名何也。或问汝谁弟子。或可自有事至。须说师名者。皆应言。我因事至。说邬波䭾耶名。邬波䭾耶名某甲。西国南海。称我不是慢词。设令道汝。亦非轻称。但欲别其彼此。全无倨傲之心。不并神州。将为鄙恶。若其嫌者。改我为今。斯乃咸是圣教。宜可行之。不得雷同。无分早白。 △过受一食施第三十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无住处村时拘萨罗国。有一村。无僧伽蓝。及停留之舍。有居士为福德故。造立住处。备诸饮食。供给往来僧众。唯施一食一宿。不能多供。因以福德施设故。余律皆名福德舍。 病者谓离彼村。病更增剧者。是也。萨婆多云。病者乃至从一聚落来。身伤破。乃至竹叶所伤。皆名为病(剧。音极。增也。甚也。又艰辛也)。 ●律藏卷第十四 △展转食第三十二(或云数数食)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田殖登职切。音寔。蕃殖滋生也。苍颉篇云。殖种也。广雅云。殖积也。 沙㝹乃侯切。音羺。未详翻。按余律多云。阿耆达婆罗门。如初卷中释。 三种药谓姜。椒。荜钵也。如药犍度中广释。 撩理撩。连条切。音聊。谓捋整理也。通俗文云。理乱。谓之撩理。今俗多作料字(捋。卢活切。鸾入声。掇取也)。 饭麨尺沼切。音炒。糗也。释名云。糗龋也。饭而磨之使龋碎也。按西国。以粇米。粟米。麦米等。磨而为麨。略有二种。一者散麨。二者以糖蜜。搏令相着也。 羮饭古衡切。音耕。加五味和羮也。或肉连汁。以菜和之为羮也。又大羮。太古之羮也。整块鬻熟。不和汁者。古人贵质之美也。又不和之羮。惟肉汁而已。 △别众食第三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罗此云黑。亦云时。是瓶沙王姊之子。五分云。瓶沙王弟名迦留。迦罗与迦留。音相近也。 四人四人名众。若别为部众。或四。或过四。而行乞食。或时受请。即名为别众食。又别众食者。若别于众。下至一人。皆名别众食也。根本云。别众食者。谓别别而食。律摄云。别众者。谓不同处食。若四苾刍。同一界内。下至一人。不共同食。并名别众。此言食者。谓是正食。余食非犯。若四人中。一有开缘。若一求寂。共三近圆。若送少食。下至送盐一匙。或草叶一握。若本施主。但拟当房。于此居人。我当供给。若现神力空中而食。若僧伽食。若私己食。并皆无犯。萨婆多论云。凡别众食。必在界内。界有种种。有众僧结界。有聚落界。有家界。有旷野处。自然一拘屡舍界。此界内不得别食。不得别布萨。但非衣界。如是比丘。凡是界内者。不得别食。又必是檀越食。四人已上。共一处食。名别众食。又云。若僧食时。自在维那。以僧只物。别作肥好已。四人共食。四人虽在二处。无别众食罪。但食不净。多得盗僧只罪。若僧只食时。应作四种相。一打揵椎。二吹贝。三打皷。四唱令。令界内闻知。此四种相。必使有常限。不得或时打犍椎。或复打皷。或吹贝。令事相乱。无有定则。不成僧法。若不作四种相。而食僧只食者。不清净。名为盗食僧祗。不问界内。有比丘。无比丘。若多。若少。若遮。若不遮。若知有比丘。若知无比丘。尽名不如法食。亦名盗僧只。不名别众罪。若作四相。食僧只食者。设使界内。有比丘无比丘。若多若少。若知有比丘无比丘。若来不来。但使不遮。一切无咎。若使有遮。虽打揵椎。食不清净。名盗僧只。若大界内。有二处。三处。各有始终僧只。同一布萨。若食时。但各打揵椎。一切莫遮。清净无过。目得迦云。若检校人。应于斋食先。取自分食之。无过。根本云。有五因缘。早请食来。在房中食。一是客新来。二将欲行去。三身婴病苦。四是看病人。五身充知事。按此别众食。无缘不听。若有檀越。欲别请大德人等。必须兼请僧伽。下至众中一人。随次受请。若僧只常食。要打揵椎。乞食还须各去。请食私房。准律开缘。若漫托事。食必招愆。杂阿含经云。如来何故制别众食。而听三人共一处食。如是之意。为欲拥护于诸人故。使不损减。复为制伏恶欲比丘。断除于人多眷属故。称僧名字。多有所求。减损诸家。破坏众僧。使作二部。故令如法比丘。不得供养衣服饮食。非法比丘。多获利养。恶欲比丘。既得供养。与净行者而共诤讼。故十诵律云。以二利故。遮别众食。一者随护檀越。以怜愍故。二者破诸恶欲比丘力势故。 △过三钵受请第三十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 伽若耶女十诵云。此女睐眼。即名睐眼。根本律云。此女眇其右目(睐。洛代切。音赉。盼睐旁视。说文云。目童子不正也。眇。弭沼切。音藐。一目小也)。 乞食比丘律摄云。其乞食人。应执锡杖。摇动作声。方入人舍。若村坊乱住。恐迷行次。应作标记。或饼。或麨。置于门际。有五处。不应乞食。谓唱令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宫内。旃茶罗家。若知女人性多淫染。亦不从乞。恐生患故。又云。有三种虗损信施。一施主信心。知此苾刍。是持戒者。辄己而施。苾刍受已。便将此物。与破戒人。二知此苾刍。是正见者。信心惠施。便将此物。与邪见人。三过量受。不自噉食。乃至长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随意。如斯三事。并名虗损信施。当招恶果。 △不作余食法食第三十五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若尼足食已。后食五正食者。波逸提)。 去闍尼此云不正食。亦云嚼食。谓根。枝。叶。华。果也。按药犍度中。油。及胡麻。石蜜。烝食。皆是佉闍尼属。如下三十九戒。又以油石蜜等。为奢耶尼食。故此油等。虽非正食。而不当嚼义。是以余律。多不收也。或云佉陀尼。此翻可食物。如下所明。净法师云。半者珂但尼。半者。谓五也。珂但尼。即是啮嚼义也。应译为五嚼食。谓一根。二茎。三叶。四华。五果。善见律云。一切果。是名佉闍尼。 五种正食梵云蒱闍尼。或云菩闍尼。此云正食。谓饭。麨。干饼。鱼及肉也。净法师云。半者蒱缮尼。半者五也。蒱缮尼。即是含噉义也。应译为五噉食。旧云五正食。义翻也。谓一饭。二麦豆饭。三麨。四肉。五饼。鱼是肉摄。故不别言。若先食五嚼食。后时得食五种噉食。若先食五种噉食。更不应食五种嚼食。若更食者。得越法罪。如是准知。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无别号。明非正食所摄。若诸面食。竖匙不倒。皆是饼饭所收。干麨和水。指画见迹者。还是噉収。凡诸薄粥薄麨。皆非正食。以不能足食故也。且如五天之地。界分緜邈。大略而言。东西南北。各四百余驿。除其边裔。虽非尽能目击。故可详而问之。所有噉嚼。奇巧非一。北方足面。西边丰麨。摩竭陀国。面少米多。南裔东陲。与摩竭陀一类。酥油乳酪在处皆有。饼果之属。难可胜数。俗人之流。膻腥尚寡。诸国并多粳米。粟少。黍无。有甘瓜。丰蔗芋。乏葵菜。足蔓菁。然子有黑白。比来译为芥子。压油充食。诸国咸然。其菜食之味。与神州蔓菁无别。其根坚鞕。复与蔓菁不同。结实粒麤。复非芥子。其犹枳橘。因地迁形。在那烂陀。与无行禅师。共议怀疑。未能的辨。又五天之人。不食诸韲。及生菜之属。由此人无腹痛之患。肠胃和輭。亡坚强之忧矣(按蔓菁。即芜菁。或名芜根。又名风苁。又名大芥蒨。其名非一。有云。芜菁梗短叶大。连地上生。濶叶红色者。是蔓菁。诸葛亮出征驻营。每令兵士栽种。以充粮食。故今三蜀江陵之人。呼为诸葛菜。若夏时枯。复种之。谓之鸡毛菜。采撷之余。取子为油。其余功用如药犍度中释。韲。同韲。音赍。脍酢也。一曰捣辛物为之。辛物。姜。椒。之类也)。 作余食法或名残食法。时有比丘。入村乞食。大得积聚。一处共食。即持余食。来至寺中。与诸比丘。诸比丘足食已。不敢食。遂弃之。佛言。听诸比丘。从彼处持食还。作余食法。而食之(作法。如律文)。律摄云。若得余食。作法食者。自身乐住。施主得福。欲作法时。先净洗手。受得食已。持就一未足苾刍。或虽已足。未离本座。对彼蹲踞。告曰。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食已遮足。此胜上圆满食。我今欲食。仁可为作余食法。时彼苾刍。应取两三口食已。而报之曰。此是汝物。随意应食(答言尔)。若自足已。便不合食。应以手按。而告之曰。斯是汝物。随意食之。有五种不成作余食法。一身在界内。对界外人。二不相及处。三在傍边。四在背后。五前人离座。翻此便成。若一人作法。设余人食。并皆无犯。僧只律云。若比丘持食来。欲作残食时。即于钵上椀中。作残者。正得椀中名作残食。钵中不名作。若椀中食汁。流入钵中。得俱名残食。若并两钵。求作残食。前人止食一钵中食者。正一钵得名作残食。若二钵上。或饼。或菜。通覆横上者。二俱得名作残食。余种种器。亦如是。若比丘足食已。有大檀越。持种种饮食至应问有直月维那。知事人。未足食者。从彼作残食。若彼已足食。当从上座未足者作。若上座羞。不能人中作者。当合坐举上座。至屏处作。若上座已足食。有客比丘来者。应问。彼若未足。即于彼边作。若客已足食。僧应作方便。不应破檀越善心。或众中有大沙弥。将至戒塲。与受具。教作残食法已。然后当食(此等。皆谓中前作法而食。若日中过一线即不合作法)。 五种足食一知是饭。谓五正食也。余不名足食。二知持来。谓从人受也。三知遮。谓言不须也。四知威仪。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得受食也。五知舍威仪。谓行者止。住者移步。坐者离座。卧者转侧身起。是名舍威仪也。根本律云。有五因缘。方成足食。一知是食。谓知是五嚼食。五噉食(律摄无嚼食。言非足食也)。二知有授食人。谓知女。男。半择迦等(半择迦。即不能男也)。三知受得而食。谓二五食。从他受得而食。四知遮食。谓遮二五食(谓作食了心。发言唱足)。五知舍威仪。谓于此坐。舍之而起。具此五缘。名为足食。有五种不名足食。谓知非是食。知无受人。知授得未食。知不遮食。知未离座。是名五种不足食。复有五种足食。一是清净食。二少有不净食相杂。三非恶触食。四少有恶触食相杂。五舍其本座(反上。名五不足食)。复有五种足食。谓见行食者。与食之时。苾刍报云。我不须。或云去。或云休。或云已足食。或云已了。斯五。皆是决断不取。无余之言。作此语时。即名足食。律摄云。应知有五未足之言。谓见他人授食之时。未即须者。应报彼言。且待。且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尽。若兼且声。名曰未足。若无且声。即是遮足。若未为足意。设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恶作罪。由言不称法故。根本云。斯五皆是未为决断。有余之言。作正语时。不名足食。 △使他犯余食法第三十六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贪餮他结切。音铁。贪也。贪财曰饕。贪食曰餮(饕。音滔)。 嗜食时吏切。音示。欲也。好也。 △非时食第三十七 (此是共戒。尼同制)。 非时律本云。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准此时为法。四天下食。亦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律摄云。非时者。有二分齐。一谓过午。二明相未出。萨婆多论云。非时者。从日中。至后夜。后分。名为非时。从晨至日中。名时。何以故。以日初出。乃至日中。其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世人营救事业。作诸饮食。是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宴会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俗人种种事务。淫恼不发。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事务休息。淫戏言笑。若比丘出入游行。或时被诽谤。受诸恼害。名为非时。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僧只律云。午日影过西。一发一瞬。即是非时。寄归传云。时非时者。且如时经所说。自应别是会机。然四部律文。皆以午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曰非时。若欲护罪。取正方者。宜夜揆北辰。直望南极。定其邪正。的辨禺中。又宜于要处。安小土台。圆濶一尺。高五寸。中插细杖。或时石上竖丁。如竹箸许。可高四指。取其正午之影。画以为记。影过画处。便不合食。西方在处。多悉有之。名为薜攞斫羯攞(弹舌道之)。译为时轮矣。揆影之法。看其杖影。极短之时。即正中也。然赡部洲中。影多不定随其方处量有参差。即如洛州无影。与余不同。又如室利佛逝国。至八月中。以圭测影。不缩不盈。日中人立。并皆无影。春中亦尔。一年再度。日过头上。若日南行。则北畔影长。二尺三尺。日向北边。南影同尔。神州则南溟北朔。更复不同。此尸向日。是其恒矣。又海东日午。关西未中。准理既然。事难执一。是故律云。遣取当处日中。以为定矣。夫出家之人。要依圣教。口腹之事。无日不须。揆影而䬸。理应存念。此其落漠。余可护焉。是以弘绍之英。无怪繁重。行海尚持圭去。在地宁得逶随。故西国相传云。观水观时。是曰律师矣。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隐。亦不作病。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八支斋。佛教语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不过中食。或云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今制中食。正表中道也。请观音经疏云。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齐者只是中道也。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名表前方便。但似道之中。得有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 蒱闍尼前戒释。 黑石蜜如三十事中释。 罽尼此无正翻。义当杂物。如律本云。诸比丘入村乞食。见作石蜜。以杂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时食。佛言。听非时食。作法应尔。五分律云。作石蜜时。捣米着中。根本羯磨云。然而西国造沙糖时。皆安米屑。如造石蜜。安乳及油。佛许非时。开其噉食。而为防麤相。长道资身。南海诸洲。煎树汁酒。而作糖团。非时总食。准斯道理。东夏饴糖。纵在非时。亦应得食。何者。甘蔗时药。汁则非时。米麴虽曰在时。饴团何废过午。详检。虽有此理。行不亦各任己情。稠浊杏汤。定非开限。蜜煎薯蓣。礭在遮条也。律摄云。沙糖团。须安麨末。是作处净。非时得食。行路之时。若以沙糖内于米中。以手拍去米。应食。若置麨中。应以水洗。若黏着者。竹片刮除。重以水洗。食之无犯。若不能令无染涉者。先水洗已。手挼令碎。投以净水。将物滤之。不由此染。便成染过。非时得饮(饴。音夷。饧餹米[苗/米]煎也。释名云。𩛿也。鬻米消烂。洋洋然也。今所谓麦芽谷芽餹也。薯。音孺。蓣。音预。山药也。此言沙糖者。即片糖也。今广东下四府。犹呼此名。唐释智灯。恒持金刚般若。勤不知倦。贞元中遇疾而死。弟子启手犹热。不即入木。经七日还苏云。初见冥中若王者。以念经故。合掌降阶。因问讯曰。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因问人间。众僧中后食薏苡仁为药食。还是已否。王曰。此大违本教。灯报云。律中有正非正。开遮之条如何。王曰。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远近闻之。诸客僧至。乃至有中后不饮水者。智者观此。自当警也)。 服吐下药僧只律云。若比丘服吐下药。医言。应与清粥。若不得者便死。当云何。尔时应以洮米𤄜汁。槽盛。渍病比丘。若病人不堪者。取不破稻穬。七徧淗洗。盛着囊中。系头。净洗器鬻之。不得令稻头破。若破者。不得与饮。毗尼序云。比丘病。服下药。中后心闷。佛言。与熬稻华汁。与竟。闷犹不止。佛言。与竹笋汁。与竟。不瘥。佛言。囊盛米粥。绞汁与饮。病犹不瘥。佛言。将屏处。与米粥。尼陀那云。时有苾刍身婴重病。医令以水和麨。非时可食。佛言有无齿牛。食噉糠麦。后时便出。其粒仍全。用此为麨。非时应服。虽服不瘥。医言。此非是药。应用生麦麨。佛言。多将水搅。以物滤之。然后应服。病犹不瘥。医令勿滤而服。佛言。医人处方。令服麨饮。若稠若团。随意应服。复有重病苾刍。医令以大肉团。非时鬻饮。佛言。有兽名豺。腹中肠直。噉肉便出。体犹未变。应取彼肉。鬻而饮服。虽服不瘥。医言。此是故物。不堪为药。应取新肉。鬻而饮汁。佛言。先以物滤。然后饮之。病犹不瘥。医令勿滤而服。佛言。医人处方。随意应服。凡所有事。我于病人非时开者。于病瘥后。咸不应作。若有作者。得越法罪。律摄云。若此等物。病犹不瘥。要食好食。方除疾者。应于屏处。随所须食。而授与之(斯等皆世尊大悲。愍诸重病弟子。随宜病药。开而听许。若非丧命因缘。以轻小疾。托而服食。妄符圣意。还堕非时之过。不免咎愆。更加违教诬圣之罪)。舍利弗问经云。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僧。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不。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非时辄与。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恶魔。是名三恶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着无法人。盗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伽蓝中。处都圊内。噉食粪秽。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弃恶。所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故。良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来常言。其于声闻中。智慧第一。不谓小心。能问要义。佛言。其久种明悟。发扬我法。以徧尘刹。利众生故。 哯出以浅切。音衍。不故而吐也。说文云。不呕而吐也。小儿吐乳。亦谓之哯。 △残宿食第三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罗尊者迦罗。此云黑。或作哥罗。是尊者。已得阿罗汉果。 残宿食律本云。宿食者。今日受已。至明日。十诵律云。大比丘。未手受食。而共宿者。名曰内宿。噉此食者。突吉罗。已手受。举共宿者。名残宿食。噉此食者。波逸提。摩得勒伽云。三种宿食。比丘不得食。谓僧。比丘。学戒。四种宿食得食。谓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比丘尼。亦如是。 钵盂梵云波呾啰。亦云钵多罗。又云波多罗。此译为钵。又译为薄。谓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钵亦近字耳。盂。云俱切。音于。饭器。亦饮器也。律文旧作釪。錞釪。是乐器。形似钟。以和皷也。非此用。余如长钵戒中释。 孔罅虗讶切。鰕去声。说文云。罅裂也。坼之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三 音释 馈音匮。饷也。 篙棹上音高。行船竿也。下巢字去声。进船檝也。 柂䭾上声。船柂。 腕剜字去声。手腕。掌后节中也。 篆躔字上声。篆书也。程邈作小篆。史籀作大篆。秦后旴阳变小篆为隶书。古称隶为真书。大唐。干封二年。仲春月。有一天神。姓费。来下礼敬宣律师。序毕。师问曰。益州多宝佛像。既是迦叶佛出世。人寿二万岁时人造。何以作隶书。其隶书。出于亡秦之代。如何迦叶佛时。已有神州书耶。答曰。亡秦李斯隶书。此乃近代远承隷书之兴。兴于古佛之世。见今南洲四面。千有余洲。庄严阎浮。一方百有余国。文字言音。同今唐国。但以海路疗远。动数十万里。重译莫传。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师不开乎。梁顾野王大学之大传也。周访字源。出没不定。故玉篇序云。有开春中君墓。得其铭文。皆是隶字。检春申。是周武六国同时隶文。则非吞并之日也。此国篆𨽻诸书。尚有茫昧。宁知迦叶佛时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又问。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俗谚云。是苍颉造书台。如何云隶书字。古时已有。答云。苍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台。观鸟迹者。非无其事。且苍颉之传。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黄帝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鸟迹之书。时变一途。今所绝有。无益之言。不劳述也。 钜渠字上声。大也。 艾音碍。老也。又五十日艾。言发之苍白。如艾色也。 龋音渠上声。腐也。 𤄜音番。米汁也。 穬音巩。 鰕音遐。 迦邻提是水鸟。似水鸭而小。身圆。尾甚短。淡沉香色。岭南河池中有。无羣。多惟三二双。人近之。即潜入水中。远数丈而出。俗唤名水精。不识者。呼为水鸭。游止共俱。不相舍离。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四目录 受食 置地与 奢耶尼食 除水 鸟衔 美食 乳酪 索食 饼黏 一梵志 波私波罗闍 与父母 甘膳 须铫 伊尼延陀 食家 篱栅 一处坐 结恨 夏四月 军阵 有因缘 阵者 支陀国 娑伽陀 辫发 草蓐 拘睒弥主 玻瓈 秔米酒 阎浮果 舍楼伽果 蕤汁 蒲萄 襍作 饮酢 食麴 嬉戏 浇灒 末利夫人 那陵迦婆罗门 若𥱼 浮法 掉臂 击攊 不从语 波罗棃毗国 那迦波罗比丘 雨衣 释提桓因 拘执 贝声 波罗声 根香 萨罗树香 树胶香 肤香 齅香 若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