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七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大房不处分第七
(此是不共戒。尼得偷兰遮)。
拘睒弥国或作拘睒毗。西域记云。憍赏弥国。旧曰拘睒弥国。譌也。中印度境。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地利丰植。稉稻多。甘蔗茂。气序暑热。风俗刚猛。好学典艺。崇树福善。宾头卢经云。其城殊妙。宽博严净。晃烂宫观。映饰绮丽。牕牖通疎。交络珠网。楼观千万。庄校此城。街巷相当。阡陌齐整。市肆充盈。多诸珍宝。其城周帀。有好林苑。树木翠蔚。华果茂盛。泉流清洁。生众莲华。青黄赤白。文色相映。鸿雁。鸳鸯。孔雀。鹦鹉。迦陵频伽。命命之鸟。其声相和。犹如乐音。庄严之盛。如寄罗婆山王。崇岩峻岳。而自庄严。又像帝释。所居善见之城(云云)法显传云。波罗奈城。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旬。至拘睒弥国。因果经云。犊子国(睒。失冉切。音闪)。
瞿师罗园善见律云。瞿私多园者。此是长者名也。或云瞿史罗。此翻守护心。旧云瞿师罗。此译为美音。由过去世。作狗子时。以声吠请辟支佛。至家供食。故生生中。报得好音。是长者身长三尺。佛亦化身为三尺。以化彼令归正法。西域记云。具史罗。旧云瞿师罗。譌也。城东南不远。有故伽蓝。具史罗长者旧园也。中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立。高二百余尺。如来于此。数年说法。其侧则有过去四佛座。及经行遗迹之所。复有如来发爪窣堵波(长者因缘。根本律广明)。
优填王或云忧陀延。又云忧陀延那。西域记云。邬陀衍那。唐言出爱。旧云优填。譌也。破僧事云。佛初降诞时。大地震动。普放光明。时憍闪毗国。百军大王。初诞一子时。见此光明。便作是念。我子福力。有大光明。如日初现。普照世间。宜与我子名曰出光。宾头卢经云。千福王子。名优陀延。形貌端正。威相具足。聪明黠慧。武勇绝伦。才技兼修。靡所不知。善能呪象。令诸山象。咸来赴集。又能控御。皆令调顺。又善弹琴。和雅中节。宫商相应。乌兽率舞。合众香丸。用降怱敌。香气所及。尽来归顺。善能刻画。曲得相貌。其所图像。真形无异。六十二艺。悉皆备具。衣服饮食。不尚丰奢。矝穷敬老。存恤民庶。正法治国。日夕忘倦。礼仪法律。一依古典。如昔哲王。什奢之等。国富民殷。库藏盈溢。福德之人。集生其国。受王风化。咸皆修善。博通经学。明解诸论。世间典籍。无不综练。勇健雄武。如罗摩延。阿纯之等。由王先身。辟支佛所。种诸善根。获报如是。王之威德。邻国畏服。道化光被。声闻天下。贤愚经云。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此阎浮提。波罗捺国。仙人山。古昔诸佛。多住其中。若无佛时。有辟支佛。依其住止。假使无辟支佛时。有诸五通学仙之徒依住。尔时有辟支佛。二千余人。恒止其中。时彼国值干旱。乞食叵得。国内有一长者。名散檀宁。其家巨富。即遣藏监者。出粮供养。监者喜悦。出粮供足。复差五百使者。供设饮食。恒令一人。知白时到。此人养一狗子。常逐随往。时此使人。一日忘不往白。狗子知时已到。独往山处。向诸辟支佛。高声而吠。诸辟支佛。知彼来请。即往受食。
尔时长者散檀宁者。今佛是也。时藏监者。今给孤独长者是。时日日往白时到人者。今优填王是。时狗子者。由其吠故。世世得好妙音。今美音长者是。时五百作食之人。今五百阿罗汉是也。增一阿含云。优婆塞中至心向佛。意不变易。优填王第一。
阐陀或云阐那。又云车匿。本为菩萨守马臣。善见云。孱那者。此是供养菩萨人也。西域记云。阐释迦。旧曰车匿譌也。亦释种。太子出家。令车匿牵犍陟。犍陟。马名。正云建他歌。译云纳。萨婆多论云。阐那者。是佛异母弟。优填王妹儿。生大豪族。出家为道。多住拘睒弥国性悷自用。作种种过恶。大智度论云。阿难问佛。佛涅盘后。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言车匿比丘。如梵法治(谓默摈也)。若心软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毗婆沙萨婆多论云。阐那后因恶性不舍。众僧与作梵罚。闷绝于地。杂阿含云。佛般泥洹未久。阐陀诣鹿野苑中。诸比丘所。而请教授。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色无常。乃至涅盘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盘。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如是三说已。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彼必堪能为我说法。即诣阿难所。具陈上事。阿难语言。善哉。阐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虗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乃至涅盘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今为汝说。时阐陀。欢喜踊悦。阿难语言。我亲从佛闻。教大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教法。得无所畏。我今于一切行。皆空皆寂。悉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盘。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明。
尼拘律陀树律。亦作类。或云尼拘卢陀。此云无节。亦云纵广。又云多根。苑师云。其叶。如此方柹叶。子。似枇杷子。子承蒂如柹。然其种类耐老。诸树中最能高大者。杂阿含云。其身圆正。其叶青滑长广。大论云。此树种子。大如芥子。三分之一。高一多罗树。树名拘律陀。果名多勒。大如五升瓶。人有食者。能除热病。罪福报应经云。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之。众病皆除。眼目精明。
熊罴熊。胡容切。音雄。本草云。形类大豕。状貌亦与豕同。而性轻捷过猿。暖日向高木攀援。见人反颠倒投下。寒冬入深穴藏蛰。充饥䑛自掌为䬸始春方出。其性恶盐。食之即死。种类亦多。有人熊。牛熊。猪熊。狗熊。鷄熊等。罴。布眉切。音卑。猛兽也。似熊。黄白色。长头高脚。似马有髦。猛憨多力。能拔树。关西名猳罴(猳。音加)。
△无根谤第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沓婆摩罗子沓婆。或作达婆。或作陀婆。又曰陀骠陀骠。此云主。摩罗。此云力士。或云壮士。大婆沙论。译为物㩌子。根本律云。波波国中。有一壮士大臣。名曰胜军。大富多财。受用丰足。所有赀产。如毗沙门王。虽非王族。时诸壮士。作灌顶法。扶以为王。于胜族女。纳以为妃。欢乐而住。虽淹岁月。竟无男女。为求子故。祈祷神只。徧诸天庙。及同生天。希望后嗣。不遂所愿后时彼王。业缘合会。时有一天。从胜妙天下。托蕴王妃。是最后生。乐修胜行。有解脱性。趣向涅盘。厌背生死。于诸有中。皆不欣乐。经九月已。便诞一息颜貌奇特。人所爱乐。额广眉长。鼻高修直。顶圆若盖。色美如金。垂手过膝。众所称叹。过三七日。聚会宗亲。以儿立字。其儿生已。自然净洁。未离牀褥。不为便利。诸人议曰。中国之法。若天然净洁者。名之为实。然此童儿。禀识清净。未离牀褥。便利不为。净洁过人。便成实物。复是壮士大王之子。应与立字名实力子。善见律云。沓婆。是比丘名。摩罗。是王名。此王子出家。故名沓婆摩罗子。此大德。年七岁出家。剃发落地。即成罗汉。得三达智。具六神通。四无碍辩。一切声闻所知。无不通达。罗汉之中。已是第一(云云)。乃过去有佛。号波头勿多罗。此摩罗子。生一居士。家是时国邑人民。共作大会。请佛入国。有六万八千比丘围绕。大会供养。七日布施。时有一罗汉比丘。于大众中。以神通力。处分牀席。及诸饮食。是时摩罗子。见彼神通如此。心大欢喜。往至佛所。头面作礼。而白佛言。愿我后身。当来佛时。出家学道。速成罗汉。为诸众僧。分布房舍牀席。及诸饮食。如今罗汉神力无异。是时世尊。观当来世。此善男子。所愿果得成遂不。世尊观来世已。语摩罗子言。汝从此百千劫已。有佛号释迦牟尼。汝年七岁出家。剃发落地。即成罗汉。名沓婆摩罗子。具六神通。必得此愿。摩罗子。从此以后。布施持戒。得生天上。天上命终。下生人间。如是展转。乃至释迦如来出世。从天下生人中。出家得道。于声闻弟子中。分僧卧具。最为第一。婆沙论云。尊者物㩌子。左手放光。右手分僧卧具。令诸苾刍。种类同者。共在一处。谈论寂默。互相随顺。修诸善法。无忧恼故(余缘。详见本律中)。
阿练若练。亦作兰。或云阿练儿。大论翻为远离处。或翻为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圣落五里之处。恐其路径若远。则乞食劳妨。若近则人物相喧。不远不近。乞食便易故。以制五里也。萨婆多论。翻为间静处。四教仪云。不作众事。名间。无愦閙处。名静。应法师。翻为空寂。戒因缘经。翻为空间处。肇师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间。故佛赞住阿兰若者。获八种功德。
慈地比丘善见律云。是六羣比丘中。第一恶者。于生生中。与摩罗子。常为怨恶。根本律云。实力子。由其昔日。恶谤母故。于多千岁。在捺洛迦。受烧鬻苦。彼余残业。于五百生中。常遭恶谤。虽于今日。获阿罗汉。仍被恶谤。由此应知。纯黑之业。得纯黑报。纯白之业。得纯白报。黑白杂业。得黑白杂报。当离纯黑杂业。勤修白品(详如彼律)。
檀越或云檀那。寄归传云。梵云陀那钵底。译为施主。陀那是施。钵底是主。而云檀越者。本非正译。略去那字。取上陀音。转名为檀。更加越字。意道由行檀舍。自可越渡贫穷。妙译虽然。终乖正本。思大乘论云。能破悭恡嫉妬。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檀。此云施。越是此方之言)。
瞋恚梵语提鞞沙。此云瞋恚。瞋。称人切。音嗔。怒而张目也。恚。胡桂切。音惠。怒恨也。文句云。自忿为恚。忿他为瞋。成论云。瞋恚者。非出家人法。出家人法。忍辱是也。又若比丘形服异俗。而瞋恚心同。则非所宜若行忍者。则为自具慈悲功德。又修忍者。能成自利所以者何。为瞋恚者。欲恼害人。而返自害。所有身口。加恶于人。自所得恶。过百千倍。故知瞋为大自损减。是故智者。欲令自利。得免大苦。及大罪者。应当行忍也。什师曰。若能行忍。则内不自累。外不伤物。是自护护彼也。无着禅师。游五台。遇文殊化作老翁。并均提童子。童子为无着。说偈云。
面上无瞋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律藏卷第四
△取片谤第九
(此是共戒。尼同制)。
羝羊羝。都黎切。音低。羖羊也。三苍云。羝。特羊也。特即牡羊也(牡。音亩。畜父也。飞曰雌雄。走曰牝牡)。
异分事中取片异分事者。谓波罗夷法非解脱因。异涅盘分。以涅盘乖生死故。取片者。取诸威仪中。小小罪。谤他犯重也。或云余分。余即非波罗夷事。以余事。而当波罗夷也。十诵律云。异分者。四弃是。是中若犯一事。非沙门。非释子。失比丘法。故名异分。片者诸威仪中事。律摄云。异非分事者。异。谓涅盘乖生死故。四他胜法。非是彼因。名为非分。非分事谤。即是其诤。善见律云。余分者。沓婆是人。羊是非人。以羊当沓婆处。是名余分。以母羊当尼。亦名余分。何以故。事相似故。
响声许两切。音享。实而精者曰声。朴而净者曰响。又应声也。
△破僧第十
(此是共戒。尼同制)。
弥尼𢯱国。阿奴夷界弥尼𢯱国。即释氏城也。阿奴夷。或云阿㝹耶。是林名也。此林。去释氏城不远。
阿那律或云阿那律陀。此云无灭。谓昔施食福。人天受乐。于今不灭。故云无灭。西域记云。阿泥𢫫陀。旧曰阿尼律者。譌也。净名疏云。或云阿泥卢豆。或云阿㝹楼䭾。如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无贫。过去饿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断。故名无贫。是佛从弟。斛饭王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根本律云。昔迦罗村䭾佛。制底之处。兴大供养。时有羣贼。欲行窃盗入制底中。一贼见其灯暗。遂便挑举。覩佛尊容。情生欢喜。即发大愿。愿我来世。得遇大师。承事无倦。得妙天眼。人中第一。由彼愿力。今获天眼。最为第一(迦罗村陀佛。即拘留孙佛)。
摩诃男此云大名。是斛饭王长子。先佛一月生。得斯陀含道。
五欲五欲者。五情之所须欲也。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二声欲。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三香欲。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四味欲。谓种种饮食肴饍等美味。五触欲。谓男女身分柔輭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此五种。皆能令众生乐着无厌。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杂阿含经。佛告诸比丘。或有山。人兽共居。于猨猴行处。猎师以黐。涂其草上。有智慧猨猴。远避而去。愚痴猨猴。不能远避。以手小触。即胶其手。复以两手欲解求脱。即胶两手。以足求解。复胶其足。以口啮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联拳卧地。猎师。即以杖贯。担负而去。比丘当知。愚痴猨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斯苦恼。如是比丘。愚痴凡夫。依聚落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眼见色已。则生染着。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皆生染着。愚痴比丘。内根外境。被五缚已。随魔所欲。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云云)。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释。财。色。食。名。睡。五种之欲。此不繁述(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也)。
䟦提此云贤。或云贤善。甘露饭王之子。根本部云。尔时世尊。随净饭王根机。而为说法。令净饭王。以智金刚杵。摧破二十身见高山。得预流果。既证果已。诣白饭王所。告言。太子。可受王位。彼报曰。有何意耶。王曰。我今见谛。不能为王。问言。何日。报言今日。彼便报曰。我于世尊。初来之日。即于彼时。我得见谛。次往斛饭王。及甘露饭王所。告受王位。彼悉自云。我已见谛。净饭王曰。若如是者。我今欲灌谁顶。令受王位。彼报曰。释迦童子。名曰贤善。可称王位。时净饭王。即便灌顶以其王位。授与贤善。百缘经。阿难白佛言。此䟦提释比丘。宿植何福。生于豪族。出家未久。获罗汉果。佛言。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捺国。有辟支佛。而行乞食。时有一人。贫穷饥饿。涉路而行。唯有少饼。规欲自食。见辟支佛。威仪庠序。心怀欢喜。即取饼施。辟支佛。受其饼已。现十八变。时施饼人。见已。甚怀信敬。发愿而去。缘是功德。无量世中。不堕三途。生天上人中。尊荣豪贵。常受快乐。乃至今者。值我出家得道。彼时施饼人者。今此䟦提释王比丘是。于佛声闻弟子中。尊荣豪族出家。最为第一。
难提此云喜。增一阿含经云。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谓难提比丘是。
金毗罗此翻威如王。或云金毗虏。增一阿含云。独处静坐专意念道。所谓金毗罗比丘是。分别功德论云。金毗罗比丘者。常行七家乞食。不得过七。所以然者。立誓限七故也。乞食时。欲福庆众生。专心念道。无有贪想。若得好恶。不以增减。随次乞食。不择贫富。若一家二家。得食时。更有布施者。足则止。不足便受。若至七家。不得食者。便还所止。思惟行道。不念明日。当至某家。不至某家。都无分别之想。故名七家沙门也。还则静坐。敛心在道。故称金毗罗。于七家乞食。为第一也。
难陀此云欢喜。是䟦难陀兄。非佛弟难陀也。出家后。是六羣中之一数也。
䟦难陀此云贤喜。或云优波难陀。或云邬波难陀。此云近喜。于六羣中。最为贪者(舍利弗问经云。次上座婆修罗度提婆达多。及跋难陀)。
阿难陀略云阿难。此言庆喜。亦言欣乐。大论云。秦言欢喜。是先世因缘。及父母作名。亦依因缘立字。云何先世因缘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犍连。阿难。到瓦师舍一宿。瓦师供养。而发愿言。愿我于当来五浊之世作佛。我及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无异。以佛愿故。得字阿难。又自世世立愿。我在释迦文佛弟子。多闻众中。愿最第一。字阿难。又世世忍辱除瞋。生便端正。见者欢喜。以是故。立字阿难。云何父母作字。时佛成道。天报净饭王知。王心大欢喜。是时斛饭王使。来白王言。季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是欢喜日。是儿当字。名为阿难。云何依因缘立名。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名庆喜者。谓生时。举国欣庆故。或翻无染。虽残思未尽。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女。心无染着。故增一阿含经。佛告诸比丘。阿难有大功德。智慧成就。阿难今在学地。智慧无与等者。所以然者。阿罗汉所应知者。阿难便知之。过去诸佛世尊。所应学者。阿难皆明了知。我声闻中。博有所知。勇猛精进。念不错乱。多闻第一。堪任执事。所谓阿难比丘是。涅盘经云。佛告文殊师利。阿难比丘。是吾之弟。给事我来。二十余年。所可闻法。具足受持。喻如泻水。置之一器。我涅盘后。阿难比丘。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能流布。阿难所闻。自能宣通。文殊师利。阿难比丘。具足八法。何等为八。一者信根坚固。二者其心质直。三者身无病苦。四者常勤精进。五者具足念心。六者心无憍慢。七者成就定意。八者具足从闻生智。文殊师利。毗婆尸佛。侍者弟子。名阿叔迦。亦复具足如是八法。尸弃如来。侍者弟子。名差摩迦罗。毗舍浮佛。侍者弟子。名忧波扇陀。拘留孙佛侍者弟子。名曰拔提。拘那含牟尼佛。侍者弟子。名曰苏坻。迦叶佛。侍者弟子。名叶婆蜜多。皆亦具足如是八法。我今阿难。亦复如是。具足八法。是故我称阿难比丘。为多闻藏。大论偈云。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难心 能令人心眼 见者心欢喜
诸来求见佛 通现不失宜
十二游经云。阿难身长一丈五尺三寸。婆沙论云。佛在世时三人第一多力。一者阿难。二者拘夷。三者有一释种子。以三人力。大无能过者。阿难能转四十里石。
提婆达多略言调达。或云提波达兜。提婆此云天。达多。此云授。亦云与。又云施。三义皆一。谓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之。故名天授。或翻为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是佛堂弟。阿难亲兄。出家诵通六万法聚。学满十二韦陀书。十二游经云。调达身长。一丈五尺四寸。
优波离剃发师谓其本依贤王。作剃任故。称为剃发师也。破僧事云。诸苾刍白佛。此邬波离。昔作何业。为王剃仕。佛告诸苾刍。往昔国王。有一剃头人。有辟支佛来立门前。语彼人曰。善男子。与我剃头。当获善果。彼剃头人。有一外甥。其舅告曰。我为王使。汝可于后。当为此人。如法而剃。如国王一种。时彼外甥。闻舅是言。即自思惟。遣与此人。如法剃头。必应多得功德。作是念已。即便谛念。为辟支佛。如法剃头。时辟支佛。复思念云。彼人与我如法剃头。我当护助。必令此人。多获利益。时辟支佛作是念已。即腾虗空。变现种种神变。彼人见已。甚生希有。合掌礼敬。五体投地。便发愿言。我今既与此人剃头。如国王相似。愿我来生。于世世中。常得与诸国王剃头。如我舅无异。佛告苾刍。彼甥者。今邬波离是。由于先世与辟支佛剃头发愿故。今为王剃头人。乃至于后值五辟支佛。皆发斯愿。令我世世。为诸国王。作剃头人。后于四生。值佛世尊。亦发斯愿。时诸苾刍。复作是疑。邬波离。作何福业。证阿罗汉。持律第一。佛言。其邬波离。复有因缘。汝等善听。我今为说。乃往过昔。于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有佛世尊。出现于世。号曰迦摄波如来。十号具足。时佛有一弟子。是阿罗汉持律为最。时邬波离。为彼弟子。终身梵行。不获果利。临终之时。而发誓愿。我所持戒。福业善根。愿我当来。释迦牟尼如来。出现世时。与彼世尊。作持律弟子。如我邬波䭾耶无异。其弟子者。即邬波离是。为先发愿故。今获斯果。
迦毗罗卫城此翻赤泽城。或翻为黄色。上古有仙人。名曰黄头。依此修道也。净法师云。劫比罗城。在雪山边。分疆河侧。劫比罗仙人所住之处。西域记云。劫比罗伐窣堵国。旧曰迦毗罗卫国。譌也。中印度境。周四千余里。竺法兰。答汉明帝曰。迦毗罗卫。者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龙鬼神。有行愿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悟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往也。佛及转轮圣王。皆生中方。不生边地(详如舍堕篇释)。
白氎徒协切。音牒。细布也。西国织㲲。濶二肘。乃至三肘。长五肘。乃至九肘。横被为服。南史云。高昌国。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㲲。安子国人。取织以为布。甚软白(纑。音卢。布缕也。茧。音蠒)。
毗罗荼律本云。上座毗罗荼。别度阿难。根本部云。十方迦叶。是阿难乌波䭾耶。今如来遣毗罗荼度阿难者。以阿难于如来所。不获漏尽。佛涅盘后。乃证罗汉。凡佛度者。是善来比丘。须发自落。于如来所。现得漏尽。彼非现得。故佛不自度。而遣上座度之。
占婆国亦作瞻婆。婆亦作波。西域记云。瞻波国中印度境。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北背𠓆伽河。周四十余里。土地蛰湿。稼穑滋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都城叠甎。其高数丈。基址崇峻。却敌高险。在昔劫初人物伊始。野居穴处。未知宫室。后有天女。降迹人中。游𠓆伽河。灈流自媚。感灵有娠。生四子。分王赡部洲。各擅区宇。建都筑邑。封疆画界。此则一子之国都。赡部洲。诸城之始也。长阿含经云。瞻婆城。其城人民众多。炽盛丰乐。波斯匿王。即封此城。与种德婆罗门。以为梵分。
拘睒毗国亦云拘睒弥。或云拘舍弥。如作大房戒中释。
迦休拘罗子或云迦俱罗。或云迦俱陀。迦休是名。拘罗是姓也。五分律云。拘舍弥国。先有憍陈如子。名曰柯烋。净修梵行。得阿那含果。生梵天中。十诵律云。迦扶陀比丘。俱罗子。是长老目连弟子。是比丘。舍离五欲。修四梵行。命终生梵世。梵世是色界天。律本言。生化自在天。化自在。是欲界第五天也(四梵行者。慈。悲。喜。舍也。烋。音休)。
阿闍世西域记云。阿闍多设咄路。唐言未生怨。旧曰阿闍世。譌略也。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涅盘经云。阿闍名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则烦恼怨生。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以不生烦恼故。即见佛性。或呼为波罗留支。旧翻无指。妙乐云。生时相师占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又云。提婆达多。语善见太子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达多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占言。是儿生已。当杀其父。是故外人。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为善见。韦提夫人。闻是语已。既生汝身。于高楼上。弃之于地。坏汝一指。以是因缘。人复号汝为婆罗留枝(云云)。尔时阿闍世王。如佛所说。观色。乃至观识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无常。乃至识是无常。我本若能如是观者。则不作罪。又云。世尊。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旃檀者。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旃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旃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无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来。不信法僧。是名无根。时王及夫人。后宫采女。悉皆同发无上菩提心。即以种种宝幢幡盖。香华缨络。微妙妓乐。而供养佛。佛言。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无上菩提心。从是以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复堕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无量果报。按世王经中。明佛为说。文殊为说王之重罪。如须弥山。一切皆灭。所不灭者。如芥子许。犹入宾吒地狱。虽复在中。而无苦痛。又为授记成佛。言无根信者。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曰无根。普超经云。阿闍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按梵音。婆罗留支。此翻爱护。或当时见其坏指。亦为护彼心故。而作此名。若直翻为无指。恐譌也)。
欶太欶。所角切。音朔。与𡂡同。吮也。通俗文云。含吸曰嗽。律文旧作𡂡。俗字也。
凶恶许容切。音𮌎。恶暴也。
老迈莫懈切。音卖。亦老也。诗云。日月其迈。广雅云。迈归往也。
老耄莫报切。音帽。惛忘也。又耄乱也。左传云。老将智耄。曲礼云。八十九十曰耄。
䐗坎窟䐗同猪。此是钦婆罗夜叉所住石窟。在耆闍崛山。一小山侧。法显传云。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闍崛山。未至头三里。有石窟。南冈。佛本于此坐禅。又西北三十步。复有一石窟。阿难于此坐禅。天魔化作雕鹫。住窟前。恐怖阿难。故名雕鹫窟。山窟前有过去四佛坐处。及诸罗汉坐禅石窟有数百。佛在石室前。东西经行。调达于山北嶮𡾟间横掷其石。伤佛足指。
迸石或作𧻓。同比孟切。崩去声。走也。逐也。又散走也。会意。
右顾犹如大龙顾。回视也。梵语那伽。此云龙。亦云象。世尊威仪。如大龙象。大论云。如象王视者。若欲回身观时举身俱转。大人相者。身心专一。是故若有所观。身心俱回。譬如师子。有所搏撮。不以小物故。而改其壮势。佛亦如是。若有所观。若有所说。身与心俱。常不分散。所以者何。从无数劫来。集一心法。以是业因缘故。头骨与身为一。无有分解。又以世世破憍慢故。不轻众生。观则俱转也。
自襞必历切。音碧。摺叠衣也。
四叠徒协切。音牒。重也。又作亵。字林云。重衣也。或作揲。亦音牒。摺也。律文旧作牒。牒。简也。书牒也。非此用。
三闻达多亦云三闻陀罗达。或云三没达罗达多。或云三文陀罗𫩹头。此人于四人中。最为智慧高才。故居四人之首也。
骞荼达婆荼。音徒。亦作陀。或云骞䭾罗达婆。或云骞荼达骠。是调达亲友。有云。是彼弟子。百喻经云。昔有一人。聘取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瞋。不能裁断。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堕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间凡夫。亦复如是。亲近邪友。习行非法。造作结业。堕三恶道。长处生死。丧智慧眼。如彼愚夫。为其二妇故。二眼俱失。今骞荼与调达三闻为友。丧其二目。
拘婆离或作瞿婆离。又作瞿伽离。此云牧牛。又翻为恶时者。智论云。俱迦离。是调达大弟子。谤舍利弗。目犍连。命终堕莲华地狱(详如余处)。
迦留罗鞮舍或云迦留陀带。或云羯吒谟洛迦底洒。未详的翻。按迦留罗。此翻为金胁。鞮舍是星名。十诵云。是人有姊妹比丘尼七人。一偷兰难陀。二周那难陀。三提舍。四优波提舍。五提舍域多。六提舍和利。七提舍勒叉多(提舍。亦翻为方。优波。翻为近)。
四圣种一衣服知足圣种。二饮食知足圣种。三卧具知足圣种。四医药知足圣种。婆沙论。以医药摄前三中。第四出乐断乐修圣种。论云圣谓一切无倒善法。此四能生。而相续故。说名为种。又圣者。即是佛独觉声闻。彼从此生。相续不断。故名圣种。又正法名圣。此能住持。令久相续。故名圣种。是以正法住世。经于千载。而不灭者。皆是圣种之力。如椽梁持舍。使不散坏。由此等缘。故名圣种。所谓一依随所得食。喜足圣种。二依随所得衣。喜足圣种。三依随所卧具。喜足圣种。四依有无有。乐断乐修圣种。世尊为诸弟子。安立产业。及所作故。谓前三种。是安立产业。第四是安立所作。前三安立产业者。谓舍四种业。行一种业。舍四种业者。一农务为业。二商贾为业。三佣作为业。四自在为业。于此皆舍。行一种业者。惟以乞求为业。此圣种皆以无贪善根为自性。问曰。病缘医药所生喜足。何故不说圣种耶。答曰。已摄在前所说中。谓病缘医药有二种。一可食。二不可食。可食者摄食中。不可食者摄衣服卧具中。又为欲饶益病苾刍故。不说于医药喜足为圣种。谓有苾刍。身虽有病。以少务故。不求医药。若佛立此为圣种者。彼便守病。不能勤修圣道加行。为饶益彼。令勤修道。是故不说彼为圣种。如世尊言。此四圣种。是最胜知。是种性知。是可乐知。是无杂染。不可诃责。一切世间。若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余世间。无能如法说其过者。尊者世友。释曰。佛知此四。能入圣胎。故名最胜知。一切圣者。皆从此生。故名种性知。是修行者。昼夜所乐。故名可乐知。远离四种世间事业。故名无杂染。一切功德由此具。故名不可诃责。于自于他。俱无损害。故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无能如法说其过者。言乐断乐修者。谓断烦恼。乐修圣道。又无间道名乐断。解脱道。名乐修。又见道名乐断。修道名乐修。又乐断者。显诸忍。乐修者显诸智。又名为四无垢性。心地观经云。四无垢性。如是四事。随有所得。麤细称心。远离贪求。是无垢性。诸佛如来。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从此生。佛法僧宝。常不断绝。是故得名为无垢性。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七
音释
沃壤上音屋。肥也。下音攘。柔土无块。曰壤。
晃黄上声。光明也。
孱锄连切。音潺。
蛰沈入声。藏也。
髦音毛。毛中之俊髦也。
骠飘。去声。
㩌音费。击托也。
毗沙门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四无碍辩捷疾辩。广大辩。甚深辩。无尽辩。
捺洛迦此云地狱。
牝频。上声。母畜也。
𢯱与搜同。
𢫫音禄。
肴饍上音爻。凡非谷而食。皆谓之肴也。饍同膳。美食也。
黐音痴。黐胶所以黏鸟也。
甥音生。姊妹之子。曰甥。
媚音眉。悦也。又音妹。妩媚。谄媚也。
吮前上声。欶也。
嶮𡾟上同险。下音希。山相对。而危险也。
摺音慑。叠也。
霖音林。及时之雨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八目录
同一水乳
增戒心慧
非法别众
非法和合众
法别众
法相似别众
法相似和合众
䩭连
阿湿婆富那婆娑
倡妓
俳说
鼓簧吹贝
佯跛
或啸
受雇
迦尸国
聚落
圣主
不受谏语
波罗提提舍尼
恶说
不定法
斋优婆私
屏覆
毗舍佉母
闚看
三衣
六羣比丘
畜长衣
尼萨耆波逸提
迦絺那衣
明相
不净施
憍賖耶衣
劫贝衣
刍摩衣
谶摩衣
扇那衣
麻衣
翅夷罗衣
鸠夷罗衣
谶罗半尼衣
如来八指
波利迦罗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