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六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皮革揵度法 敬寻如来设教。深尚仁慈。菩萨化育。致崇大悲。若杀戮无慈。乃罗刹之艺。害物捐悲。非释尊之道。大师哀愍诸弟子众。或居寒国。或住硗乡。体弱多病。躯劣无堪。妨修道行。废功进业。是故顺俗权开。听受道具。必在其方。依制慎用。若止和地。无宜恣畜。非大圣之本心。违解脱之要行。故经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况今所有皮革。无越屠刑。凡为毳类。岂免刀杖。但由愚憨无知。不识后世。悕财饕利。以资现欲。贪彼甘肥。图其裘褞。或生剥而取皮。或捶殒以揉𣬪。或刀刺喉咽而命终。或钉贯顶门而痛绝。哀声震地。怨响𧮯天。仁者覩之。能无心酸。痴徒见之。惟加欣畅。菩萨为此泗泪。释子宁不伤心。谁能悕其身分。共为仇隙。含怨历劫递相酬对。伺报无休。苦果难悉。谛观此事。实为痛哉。良可悲也。 守笼那或云首楼那。根本律云。说笼拏二十亿。或云闻二百亿。言其长者豪富。晚得继嗣。时有报者。辄赐金钱二百亿。因名其子闻二百亿。破僧事云。瞻波城。有长者名曰宝德。于多星月。更诞一男。形貌端严。人所希见。足下毛长四指。同黄金色。眷属会言。既是多星日生。应与号曰女星(云云)。佛告诸苾刍。乃往昔时。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号毗钵尸。尔时亲意城中。诸童子。请佛三月安居。以四事供养。佛及众僧。人各依次。一日作食供养。其中有童子家贫。共母商量。次供云何得办。母言。汝依最后。而兴供养。未至日来。随力收办。即以充足。既至日已。铺以熊皮。如来踏上。行至坐处。造五味饮食。供养如来。五轮着地。发大誓愿。愿所生处。常得豪姓。富贵家生。足不踏地。犹如如来。足下有毛。四指金色。行愿如佛。当来有佛出世时。誓当供养。尔时贫童子者。今宝德长者子是。由其于彼佛所发愿。业果成熟。感大富贵。足下有毛。作黄金色。从九十一劫以来。不曾以足踏地。当生之日。有二十亿金钱随其。日日从地踊出(云云)。增一经云。勇猛精勤。堪任苦行。所谓二十亿比丘是。 娑竭陀比丘亦云娑伽陀。正言苏揭多。此云善来。如堕篇中释。 安驿驿。夷益切音亦。谓馆驿停舍也。又传舍也。即今之递马者。言一驿可三十里。即西方一由旬。 尸陀林即恐畏林。正梵音名尸多婆那。所谓弃尸林也。今此一林。在五百温泉之侧。 乐于六处一乐出离(离欲解脱)。二乐不瞋恚(瞋恚解脱)。三乐寂静(远离解脱)。四乐尽爱欲(爱尽解脱)。五乐尽受阴(诸取解脱)。六乐无痴(心不忘念解脱)。 ●律藏卷第三十九 阿盘提国亦云阿湿婆阿盘提国。阿湿婆。此云马。大论译为马丰国。或云阿湿摩陀。谓是江名。西域记云。阿軬荼国(西印度境)。周二千四五百里。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土宜稼穑。菽麦特丰。华果少。草木疎。气序风寒。人性犷烈。言词朴质。不尚学业。然于三宝。守心淳信。城东北不远。大竹林中。伽蓝余址。是如来昔于此处。听诸苾刍着亟缚屣。唐言靴也(即是周足革屣。非正靴也)。次南八百余步。林中浮图。如来昔日止此夜寒。乃以三衣重覆至明旦。开诸苾刍。着复纳衣(軬。部本切。盆上声。荼。同都切。音徒。然西印度境。地多硗确。境西复接外方。故地更坚碎石土块。牛迹成锵。是以听着重屣)。 拘留欢喜山五分云。波楼多山。或云拘罗罗咤精舍村(拘罗罗咤此云猕猴)。阿含云。阿盘提国。阿湿摩陀江侧。有聚落名猕猴室。彼村阿兰若处。有山窟。迦旃延尊者。在此中住(迦旃延。如堕篇中释)。 亿耳又名沙门亿耳。时有大富居士。生下一儿。耳有金环。居士心欢踊跃。欲为作字。集诸婆罗门居士。善知金宝相者。以儿耳示之。诸人言。是儿沙门宿日生。即名沙门。耳环非世所作。不易平价。意想平之。可直纯金一亿。儿字沙门。环直一亿。众人即字此儿名为沙门亿耳(出十诵律)。佛言。我弟子中。捷疾解悟。亿耳第一(时人多与二百亿。亿耳浑之)。 伊黎延陀耄罗耄耄罗亦作伊尼延陀。此等皆是外国敷具。即此方緂类。儭以皮革作之。此方无有似者。故不可翻。十诵律云。麻褥覆。毛褥覆。华衣褥覆。 十六义句五分云。十六义品经。僧只云。八跋耆经(跋者此云品)。十诵云。波罗延萨遮陀舍经。毗昙云。善能受持优陀那波罗延众义经。是也。 余方言余方者。辨四方之边境也。东方白木调国(调亦作条)。国邑外。是边国(十诵云白木聚落。在南方。非也)。南方靖善塔。塔外是边国(母经云。罗睺跋陀塔。在东方。非也)。西方一师黎仙人种山。方外是边国(一师黎。此云仙山。十诵云。住婆罗门聚落。婆罗门。亦云仙)。北方柱国。方外是边国(十诵云。优尸罗山。去山不远有蒱泉萨罗树。树外是边国)。如是诸方外。听持律五人。得受具戒。律摄颂曰。东至奔荼林。西二吐奴村。南边伐底河。北嗢尸罗山。此限域外。名曰边国。内名中方。根本羯磨云。东方有国。名奔荼䟦达那。城东不远。有娑罗树。名奔荼各叉。此谓东边。自兹已去。名为边国(奔荼跋达那。是中印度境。东界之国。自此东去。渡大河。便至东印度迦摩楼波国。若东北去。则达蛮獠。近接蜀界)。南方有城。名摄䟦罗伐底。城南有河。名同城号。此谓南边。自兹已去。名为边国。西方有村。名窣吐奴邬波。窣吐奴二村。俱是婆罗门处。此谓西边。自兹已去。名为边国。北方有山。名嗢尸罗(此云茅香根)。此谓北边。自兹已去。名为边国。注云。梗槩大数。中间远近。东西两界。三百余驿。南北二边。四百余驿。虽非目击。详而问之。然东界南。四十驿许。到躭摩立底国(东印度境。国滨。海隅)。此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寺。有六十许驿。即是升舶入海。归唐之处(二寺俱在中印度。详如房舍犍度重阁句中明)。 持律五人五分云。听一切边地少比丘处。持律五人。授具足戒。十诵云。听边国持律。第五受具足戒。根本云。边方之国。解毗奈耶。为第五人。得受近圆。辅行记曰。依俱舍业品。引婆沙师。立十受云。第八受者。第五律师。谓边地人少。五人受中。须一人持律羯磨。即以羯磨师。为第五。寄归传云。凡为亲教师者。要须住位。满足十夏。秉羯磨师。及屏教者。并余证人。并无定年几。事须解律清净。中边数满(今此震旦。虽非中地。若有十人满足。不得减取五人授具。若无十人。五人得授无过。但须明律清净)。尚统法师传云。汉明初。感摩腾法兰。惟有二人。初来至此。不得受具。但与道俗剃发。被服缦条。惟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来出世。八年始兴羯磨。震旦在白木条东。二万七千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后至汉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内。犹三归五戒十戒。迭相传授。桓帝已后。北天竺国。有五西国僧来到汉地。与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谶。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一卷。在此流行。今时名旧羯磨是。后至魏皇初三年。昙磨迦罗。又译出戒律(昙磨迦罗。此云法时。中天竺人。善诵诸部毗尼。至雒阳。立羯磨受法。准用十僧。大行佛法。是东夏戒律之始也)。后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师。验旧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减。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刊集。现世流行。号为新羯磨。于时尼众。来求受戒。支法领曰。如律所明。推开边地五人僧受具戒。不论尼众。是时尼等。辞退而还。泣泪如雨。不能自胜。后到汉末魏初。东天竺国。有二尼来到长安。见诸尼众。问曰。汝谁边受戒。尼众答曰。我到大僧所。受五戒十戒而已。二尼叹曰。边地尼等。悉未有具。为还本国。化得一十五人来。三人在雪山冻死。二人堕黑𡼏死。余到此土。唯有十人在此。诸尼悉赴京师。与授具戒。后到吴地。亦与彼尼受具讫已。西尼思忆本乡。即附舶南海而还。及至上船。惟有七人。三人命终。来去经途。十有余年。后至魏文帝三年。内敕。设无遮大会。魏帝敕问。此土僧尼得戒源由。有何灵验。诸大德等。咸皆不答。于时即有比丘。请向西国。问圣人得戒源由。发足长安。到于天竺。见一罗汉启白。震旦僧尼。得戒以不。罗汉答曰。我是小圣。不知得不。汝在此住。吾为汝上升兜率。奉问弥勒世尊。得不得。来报。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问前事。弥勒答曰。僧尼并得戒讫。仍请灵验。弥勒即取金华云。若边地僧尼得戒。愿金华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发愿既讫。将华按手。其华入掌中。高一尺影现。弥勒语曰。汝到震旦比丘所。亦当如我此法。罗汉下来。如弥勒法。以华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现。瑞应既征。其时即有远方道俗。来相钦仰。求受三归五戒。乃至无数。即号为华手比丘。当去之时。有一十八人。自余慕住西国。或有冐涉流沙。风寒命过。惟有华手比丘。独还汉地。当本去日。迦毗罗神现身。语华手曰。道路悬远。多诸险难。弟子送师至彼。来还清吉。未到之间。魏文帝殿前。有金华空中现。文帝问太史曰。有何变怪。答曰。西域正法欲来到此。不盈一月。华手比丘掌中金华来到此土。初至之日。空里金华。即灭不现。大瑞既征。故戒福永传也(住位者。谓受具戒已满足十夏。中边者中即中天竺。边即余天竺。及外诸边地也。尚统法师齐时人也)。 数满十日谓有比丘往异方。闻彼住处得衣。便不肯受。恐犯舍堕。故佛听彼诸比丘。得衣入手。数满十日。若过应舍。舍已。应忏悔。五分云。有比丘寄衣与余方比丘。衣未至。有比丘语所与比丘。比丘生疑。恐犯长衣。佛言。比丘虽先闻知。衣未入手。不犯长衣。此与本部。缘虽不同。其义无别。余部或殊。根本略异。 须刬应作𨪑。古文作铲。同楚简切。音产。说文云。铲平铁也。今方刃施柄者。所谓平木之器也。刬。则削平也。 大皮十诵云。五大皮。不听畜。谓师子。虎。豹。獭。狸。更有五皮不听畜。象。马。狗。野干。黑鹿。根本云。象有鼻牙力。马有能走大力。师子虎豹。有爪牙力。虽非此兽。是此类皮。亦不得作鞋用。 野狸狸同狸。音离。此亦狐类。但狐口锐尾大。狸则口方身文。其类亦多。文有二种。一如连钱。二如虎纹。若家狸。即猫也。 野狐狐。洪孤切。音乎。形类黄狗。尾大鼻尖。心多疑。能善听。谓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听且渡。故今言疑者。而称狐疑。又云。北风劲河冰合。要须狐行。此物善听。冰下无声。然后过河。其性多淫。老狐能为妖魅迷人。谓千岁能变为淫妇。百岁能化为美人。 迦罗皮此云黑皮。亦云杂色皮。十诵云。黑鹿皮。 迦那富罗革屣善见律云。此是鞔跟革屣也。五分云。比丘刺刺脚。居士与韈。不敢着。佛言。听着。 木㓨同刺。七四切。音次。棘芒也。又直伤也。亦作㓨。 鹿角革屣善见云。刻皮。作鹿角形。 阿罗黎革屣以象毛安革屣边也。 富罗䟦陀罗革屣以木绵。及诸杂物。与皮合缝。使中央起也。富罗即短靴。革屣形似之。 真誓棃革屣以辫草作也(辫婢免切。便上声。交也。缪也)。 编边革屣以孔雀尾。辫边也(编同辫)。 多带革屣两边安带。善见云。多带革屣。无解。 旦皮旦。应作獭。旦。多简切。丹上声。此兽似猿。狗头。以猨为雌。一名猵旦。一名獦[片*羊]。又云獦旦。似狼。赤眉。鼠目。经音义云。獭皮。律文作旦非(猵。音篇[片*羊]。音藏)。 似孔雀毛革屣善见云。其形似孔雀毛。 芒草芒。应作莣。武方切。音忘。杜荣也。一名莣忧。西域既有其草。江东亦多此类。形颇似荻。皮重若笋。体质柔弱。不堪劲用。郭璞曰。芒草似茅。皮可为绳索。律摄云。若麤芒鞋。及竹叶屩。并不应着。若苾刍䏶脚。有热血病。得着草鞋。五分云。听作婆婆草。迦尸草文柔草。鸠尸草等屧(屧。音觉。草履也。庄子音义云。屧以籍鞋下也。屧。音爕。如上释)。 蒲屣蒲。薄胡切。音匍。水草也。亦可以为席。比丘着蒲屣。水入屣内污脚。佛听以树皮。若皮。缝着地。五分云。听用生皮底下。 钦婆罗屐此云毛屐。有四种草屐。不得着。谓芒草。婆娑草。舍罗草。汉陀罗草(按梵音婆娑。此译为脂膏。舍罗者。甘蔗草也)。 木屐五分云。听于三处着。非行来屐。大便处。小便处。洗手脚处。僧只云。若比丘着革屐时。应牵根上。不牵上者。越毗尼心悔。若着无根者。得越毗尼罪。 婆竭提国亦作婆伽提。如上释。 跋闍子跋闍。亦作婆闍。如初篇释。 宝瑱瑱。他甸切。天去声。以玉充物也。又亭年切。音田。玉名。又之人切。音珍。与镇同。 修妒路即修多罗。或云修单兰。新云素怛览。此含多义。无有定翻。故存本音。旧翻云经。又翻线经。契经。天台定为经。以此方周孔之教。名为经。故以经字翻也(详如前释)。 拭腨腨。上演切。音善。腓肠。即脚肚也。 鞔跟鞔。谟官切。音瞒。覆也。或借用漫字。跟。古痕切。音根。足踵也。 斑豆经音义云。江南有此豆也。角长。熟乃斑之也。 键𨩲或作揵茨。或作建镃。皆梵音轻重也。母经。译为浅铁钵。经音疏云。钵中之小钵。今呼为鐼子。律云。键𨩲入小钵。小钵入次钵。次钵入大钵(鐀。音坟)。 步挽车经论多云。迁提。谓可迁徙。提挈也。 得辇辇。力展切。连上声。声同脸。人步挽车也。律云担辇。汉书注云。驾人以行曰辇。 伊师皮未详。疑是熊罴皮。十诵云。有人施僧熊皮。诸比丘不受。不知何所用。佛言应受。应着僧房户。用拭脚入房。根本云。若于猎人边得熊皮者。受取无犯。应安佛堂门下。与诸苾刍坐。或常足蹑。为明目故。圣开受用。时有痔病苾刍。医教用熊皮作鞋。着时病差。佛言。为病应着。若多重难得。应取一重。并毛替其履底。 户枢抽居切。音樗。所谓枢机。户之上下也。郭璞曰。门户扉枢也。 皮连广雅云。连续也。亦连合也。应师云。律文旧作縺。縺缕不解。 若向许亮切。香去声。牖也。字从宀从口。徐铉曰。牗所以通人气。故从口别作向。非。 庵鞮鞮。都黎切。音低。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经音义云。疑为靸鞮。急就篇。靸鞮。昂角也。今江南。谓靴无颈者为靸。说文云。鞮。革履也。律摄云。凡是鞋屦。或作庵头。拥前拥后。并皆不合。露指皮鞋。亦不应着。若寒雪国。应着富罗。母经云。雨雪处。佛听着富罗。复听着罗目伽。又云富罗上重着革皮。络缩。若出聚落。雨雪得着。无雨处不得也。所着革屣。四重三重。乃至一单。寺里皆应得着。入聚落时。雨雪得着。无时不得也。病时亦得。五分云。听寒雪国着富罗。着屣。富罗。不应深作𩍓。听至踝上。根本羯磨云。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世尊说。寒雪诸国。许蓄富罗。未知何者是寒雪国。佛言。有霜雪处。水器成凌者是。杂事云。履屦之属。若拥前拥后。两角尖头。麻履之靴。皆不应着。除两三重补替革屣。如斯之类。西国人皆不着。若是外国寒乡。为活命因缘。持心方用(印亦。作䩕。谔平声。高举也。靸。与靸同悉合切。声同撒。罗目伽。僧祗云。尼目呵。十诵云。阿尼目佉。亦重屣属)。 作韈无发切。音袜。与袜同。足衣也。 皮紧殊炭未详。 ○衣揵度法 衣服裳仪。乃出家之枢要。受用必须依制。着缚勿使乖式。解脱由斯为始。罪咎亦此是先。持犯炳然。律有成则。自当检究。莫致疑误也。 袈裟色律中十种衣。并遣染作袈娑色持之。故外国法服。皆名袈裟。或言迦罗沙曳。此云不正色。又云坏色。即是赤色也。净法师曰。梵云加沙野。译为赤色。袈裟乃是漫言。即干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曰。支伐罗也。应法师云。韵作𣮫(暇-日)。音加沙。葛洪字苑。始改从衣(干陀。即赤色树皮)。如上所释。因色名衣。若以义表。其号非一。故真谛杂记云。袈裟是外国三衣之名。名含多义。或名离尘服。由断六尘故。或名消瘦服。由割烦恼故。或名莲华服。服者离着故。或名间色服。以三如法色所成故(青。黑木兰)。大净法门经云。袈裟者。晋名去秽。大集经。名离染服。贤愚经。名出世服。亦名忍铠。法苑云。夫袈裟为福田之服。如敬佛塔。泥洹僧。为衬身之衣。尊之如法。衣名消瘦。取能销瘦烦恼。铠名忍辱。取能降伏众魔。亦喻莲华。不为污泥所染。亦名幢相。不为邪众所倾。亦名田文之相。不为见者生恶。亦名救龙之服。不为金鸟所食。亦名降邪之衣。不为外道所坏。亦名不正之色。不为俗染所贪。是以教有内外之别。人有道俗之异。在家则依乎外教。服先王之法服。顺先王之法言。上有敬亲事君之礼。下有妻子官荣之恋。此则恭孝之躅。理叶儒津。出家则依乎内教。服诸佛之法服。行诸佛之法行。上舍君亲爱敬之重。下割妻子官荣之好。以读诵之善。自资父母。行道之福。以报国恩。既许不以毁形易服为过。岂宜责以敬亲事君之礼。是故剃发之晨。天魔闻而遥怖。染衣之日。帝释见而远叹。戏女聊披。无漏遂满。醉人暂前。恶缘即舍。龙子赖而息惊。象王见而止怯。故知三领法衣。蔽身俭用。三种坏色。伏我爱情。既仿稻田。自成应供之德。远同先佛。实遵和敬之道。出尘反俗。所贵如斯者乎。贤愚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起一恶心。向三世佛等。若辟支佛。若罗汉。及着染衣人。诸沙门等。获罪无量。所以者何。染色之衣。是贤圣标式。若能发心敬染衣人。获福难量。我由信心敬戴之至。故得成佛(唐。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贫窭。内无小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着。与诸隣母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隣母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蜷。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𣩵。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归之龙。信不虗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幛前。威异神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欲取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得免脕。如是众相。不可具纪。出唐高僧传)。 粪扫衣南山云。世人所弃。无复堪用。义同粪扫。体是残物。离自贪着。不为王贼所贪。常得资身长道。 冢间衣冢。知陇切。音肿。高坟也。释名云。冢肿也。像山顶之高肿起也。十诵云。何等冢间衣。有衣裹死人。弃冢间。是为冢间衣(本作冢。俗作冢)。 垣上垣。于权切。音员。墙也。卑曰垣。高曰墉。 受王职衣亦云立王衣。谓王受位时。所弃故衣也。 往还衣谓有俗人。眷属亡殁。持衣赠送。至于尸林已。还持此衣。归奉。施僧众也。或云去来衣。 毗舍离黎奢毗舍离者。国名也。黎奢者。是其种姓也。如初篇中释。 庵婆罗婆利亦云庵婆罗婆提(按婆利。婆提。乃贤女之称。梵言窒利。此云女)或云庵没罗。此是果名。如上释。此女生其华中。因以为名四生中。此属湿生也。涅盘经云。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之。一夜中。增长五尺。净法师云。庵没罗女。旧云柰女者。非(详见柰女经)。 波罗跋提婆罗此云护。或云力。跋提。此云贤。或云优婆罗女(婆。音同钵)。优婆罗。此云青莲华。言优钵罗盘那女。生青莲华中(或名波昙女)。大论云。毗耶离国。淫女名庵罗婆利。舍婆提城。淫女名须蔓那。王舍城。淫女名优钵罗盘那(三女因缘。详见柰女耆城经。按经论多云。萍沙王。与柰女通。后生耆婆。今律言无畏)。与跋提交。故生耆婆。善见律。与本律同。此难详据。未可一定。以事稽之。是萍沙王子。舍婆提。即舍卫城也。 耆婆童子或云耆域。又言时缚迦。善见云。耆婆是外国音。汉言活。亦云故活。又云能活。因彼生时。母以白衣裹弃路中。无畏王子乘车遥见。乃问傍人言。此是何物。答曰。小儿。复问。死活。答言。故活。王子敕人抱取。以活故。即为立字耆婆。因王子所取。故名童子。后渐长大。以宿愿力故。为世医王。佛为法王也。有云生时。一手把药囊。一手把针筒。昔誓为医。能活他病。故从德立号也。 得叉尸罗国或云呾叉始罗国。是北天竺境。详如九十事。及受戒犍度。第六王句释。 宾迦罗此云青色。亦云青目。此是其字。姓阿提棃。 婆伽陀城即摩竭国城也。 ●律藏卷第四十 髑髅髑。杜谷切。音读。髅。卢侯切。音楼。髑髅。头骨也。 叞禅国亦云郁禅。又云忧禅。或云郁禅延。正云嗢逝尼国。经云。王舍城南。去八千里(此西印度境之国。言南去。疑误或可西南。考知亦无八千里。或里之小可也)。 波罗殊提王此翻猛暴。或云恶生。是王性行残暴。无悲愍心。邪见炽盛。如来大悲。遣诸弟子。徧化诸国。迦旃延尊者。是彼国波罗门种。佛遣尊者还化其国。王及民众。时王受化。归信三宝。舍恶邪见。然此王曾于毗婆尸佛世时。为盘头国王太子。供养彼佛。缘此福生。今复为王。威德尊贵。难以及者。按有部律云。菩萨初诞时。大地震动。普放光明。其嗢逝尼国。大轮王初诞子时见斯光明。便谓己子生时。有此胜光。犹如灯光。宜与子名曰。灯光。时菩萨成道已。受梵天请。往鹿野苑。转正法轮。时灯光王。亦于此时。受灌顶位。以法教化。人民炽盛。安隐丰乐。其王虽有如是快乐。然而有疾不睡之病。由此疾故。于酥起憎。于酒生爱。乃勅曰。若有人当我前说酥名者。当斩其头。王既不睡。令人通宵共相警觉。若其人睡。王问至三。不应答者。便斩其首。由斯严酷。隐灯光名。共安号曰猛暴(又曰猛光)。时有一人。名揵陀罗情多智慧。王乃问曰。我不能睡。此有何因。答曰。愿赐无畏。王与无畏。报曰。王从蝎生。王怒不信。彼即掘地作坑。满填牛粪。上安敷具。令王卧息。即便得睡。王自证知。尚疑虗实。遂往问母。母曰。昔父王多诸婇女。因行他国。我起欲心。忽见一蝎。作如是念。此是丈夫。共我行欲。可不乐乎。时彼蝎。变成男子。与我交通。便觉有娠。因兹生汝。经云。梦中与蝎交通。寤已。见蝎长三尺余。 健步健。巨展切。音件。又去声。渠建切。强也。有力也。不倦也。即是勇士。今此健步名乌。又名飞乌。柰女经云。性常不廉。贪于饮食。故名为乌。杂事云。灯光王。有五胜物。一者胜雄象。名曰苇山。日夜行一百驿。二者胜母象。名曰贤善。日夜行八十驿。三者胜驼。名曰海足。日夜行七十驿。四者胜马。名日衣颈。日夜行五十驿。五者胜使者。名曰飞乌。日夜行二十五驿律。云日行六十由旬。经云。王有象士之臣。名曰乌神。足步行能及日行八千里白象。 阿摩勒果义净三藏云。庵摩洛迦果。即岭南余甘子也。初食之时。稍如苦涩。及其饮水。美味便生。从事立号为余甘矣。旧云。庵摩勒果者。譌也。以其沐发黑润。土俗复呼为油甘子。其色润泽。形如小柰。作五六棱。生青白色。秋末熟黄。味类揽橄。而肉颇脆。非时听服。食可除风。树高六七尺。叶细𠏉輭。不属人植。自生冈岭。皮叶亦可染衣。本草云。主风虗热气。解丹石伤肺。止咳𠻳。治之尤灵。补益强气。服如捷径。取汁和油涂头。去风痒。生发鬓。初涂发脱。复生如漆。 患嚏嚏。亦作䶍。嚏。三形。同丁计切。音帝。鼻塞。即喷嚏也。鼻塞由风伤之也。诗云。愿言即嚏。笺云。汝思我心。如是我即嚏。今俗嚏。言人道我。此古遗语者耳。今此健步。因药势攻发。乃嚏也。杂事云。飞乌先患癞病。既食果已。药病相当。即上变下泻。不能自持。后因食此药果。癞病亦除。 优钵华具云优钵罗。此云青莲华。时耆婆自念。佛德尊重。不宜进木药苦药。如同余人法。故取青莲华三把。以诸下药熏之。佛嗅此华。华中药气入腹。故即便下。病得除差。 梵施王或言梵授。谓从梵天求得子。故名梵施。是波罗柰国王也。 黎师达多黎师达多。与富罗那。此二大臣。如三十事中释。 炎天子炎天。即夜摩天。此欲界第三天。如前释。从初四天王天。上至色界顶。摩醯首罗天。总有二十四天。过摩醯首罗。无有天处(若亷摩醯首罗天。则二十五矣。无色界四空天。无形质处所。故不在数也)。 阿难宾坻阿难。此云欢喜。宾坻。正言宾茶䭾写耶。此云团与。总言欢喜团与。亦作阿难邠坻。经作阿那邠坻。此云无依团施。又译云无亲。谓给食与孤独无亲之人。是须达长者之别名也。应法师曰。按梵本云。阿那他宾茶揭利呵跛底。此云给孤独长者也(团。是团食)。 那罗延药那罗延。此云金刚。即坚固义。言此药坚固。若如来身服者能消。余人服者为患。时调达强服此药。在体流注诸脉。身力微弱。不能消转。举身肢节。苦痛难当。 悉达多此世尊童子时字也。或翻顿吉。谓太子生时。诸吉祥瑞。悉皆具故。西域记云。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达。譌也。 四无量行谓慈悲喜舍也。能与他乐。名之为慈。能拔他苦。名之为悲。庆他得乐生欢悦心。名之为喜。于他无憎无爱。名之为舍。心境广大。徧满十方。故云无量。广如经论。此不繁述。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六 音释 揉𣬪上音钮。下音贝。 𧮯音红。 𡼏音㵎。 挈音怯。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十七目录 畦畔 衬体着 听作带 白镴 不系僧只支 伽梵婆提 婆闍国 庵婆罗婆提 逼斥 宾耆羊㝹 摩竭鸯伽 罗睺哆衣 蚊帱 䟦耆国 失守摩罗山 萨闍婆罗门子 结贝 诞陀 串头 着袄 着褶 着袴 行縢 鹫毛 牦牛 婆输伽衣 复贮衣 俱夜罗器 和先䟦檀陀子 迦维罗 毗琉璃太子 不信乐 舍夷国 恶树 中的 车辕 马鞚 波婆城 摩罗 衣簏 贮器 结繓 作帐 作幰 缦衣 无夷罗母 纳衣 鸯伽那罗衣 净施 五种食 粳米 𪎭米 大麦 粟米 俱䟦达罗饭 得麨 修哺 吉罗罗 酪浆 蔓㝹 烝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