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九 △畜长钵第二十一 (此是不共戒。尼畜过一夜。得舍堕)。 苏摩国钵苏摩。此云月。然亦未详的翻。此国有一信乐陶师。佛一一指授。教令作钵。彼如教随作。即成特异好钵。因名苏摩钵也。五分律云。佛在苏摩国。自作钵坯。以为后式。令陶师烧。陶师便多作合烧。开竈口视。皆成金色钵。怖惧言。此是大沙门神力。若王闻者。必当谓我多有金宝。便取埋藏。佛复作令烧。皆成银钵。亦怖惧埋藏。佛复作令烧。乃成铜钵。色青好。如阎浮树。与诸比丘。诸比丘不敢受。佛言听畜。今按律文。钵有六种。苏摩乃至赤钵。然其大要。不出二种。谓铁及瓦也(余铜钵不听畜。佛神力变成。故听畜)。 乌伽罗国或作优伽罗。或作郁伽罗。又云忧伽罗村。总是一号也。此国之钵。佛听畜持。 优伽賖国或作乌伽賖。或云优伽奢。皆一也。此国出钵。佛听畜之。已上三种钵。因国而受三名。或色容有麤美。实唯瓦之一类也。 大小钵梵云波呾啰。或云钵多罗。此译为钵也。义翻应器。发轸云。应法之器也。谓体。色量。三皆须应法。体者。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鸽色也。量者。如律文云。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南山云。此姬周之斗也。准唐斗。上钵一斗。下钵五升。母经云。齐量者。升半已上。至二升半。不齐量者。减升半。过二升半。萨婆多论云。上者受三钵他饭。一钵他羮。余可食物半羮。是名上钵。下者受一钵他饭。半钵他羮。余可食物半羮。是名下钵。上下两间。是名中钵。若大于大钵。小于小钵。不名为钵。钵他者。律师云。诸论师。有种种异说。然以一义为正。谓一钵他。受十五两饭。秦称三十两饭。是天竺粳米釜。时人咸共议计。谓上钵受三钵他饭。一钵他羮。余可食物者半羮。三钵他饭。可秦升二升。一钵他羮。余可食物半羮。是一钵他半也。复是秦升一升。上钵受秦升三升。律师云。无余可食物。直言上钵受三钵他饭。一钵他羮。留食上空处。令指不触食中。下钵亦除余可食物。但食上留空处。令指不触食。下钵者。受一钵他饭。半钵他羮。是秦升一升。余可食物半羮。总可一升半。即下钵受秦升一升半(楞伽经。以一钵他。翻为一升。准论仅可七合。此或时代不同。升有大小也)。 △畜钵求好第二十二 (此是共戒。尼同制)。 五缀之瑞切。音惴。合着也。联也。又连补也。律摄云。有五种缀铁钵法。一以细针塞孔。二安小铁片。打入令牢。三如鱼齿。四边铰破。内外相夹。四以铁片掩孔。周圆钉之。五用屑末。此有二种。一错铁。二[石*么]石末。初补铁钵。次补瓦钵。用末缀时。以油和末。于铁椀中。用铁锤熟研。方用塞孔。即以微火烧之使鞕。若麤澁者。更以油涂。依法熏之。若瓦钵有孔隙者。用沙糖和泥塞之。以火干炙。若璺破者。刻作鼓腰。以铁鼓填之。上以泥涂。火熏应用。 阈内越逼切。音域。门限也。谓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 户扉芳微切。音非。一扇曰户。两扉曰门。又在于堂室曰户。在于宅区域曰门。又云户扇。以木曰扉。以苇曰扇。应法师云。律文旧作𨵈。未见所出也(𨵈同扉音)。 △使非亲织衣第二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作繀苏对切。音粹。织繀也。又箸丝于筟车也。 禅带十诵云。佛听腰病比丘畜禅带。如为舍利弗故听畜。听三种带。绳织带。辫带。毳绳带。五分云。广作不听过人八指。狭作不应减五指。应一种色作。不应杂色作。母论云。除锦上色。白皮革。余一切得用作禅带。坐时当用自束。作带法。广一磔手。长短随身量作。亦名倚带(此带从腰后绕至前两膝。则脊梁直竖。故能久坐)。 腰带如衣犍度中释。 △求织好衣第二十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 先不受自恣请谓彼檀越。先未曾告知。恣恁随意许比丘求索也。 一食直直是价也。谓与其一䬸之食。为价直也。 △与衣瞋夺第二十五 (此是共戒。尼同制)。 难陀弟子难陀。是䟦难陀之兄。非佛弟难陀也。根本律云。难陀有一共住弟子名曰达磨。常怀惭耻。追悔为心。于诸学处。爱乐尊重。彼未曾知难陀恶行。与之共住。既知行迹。即便舍之。与善苾刍而为同住。除三时礼。云云(佛制。夫为弟子。于尊师处。日为三礼。违者得罪。言学处者。即戒也)。 橛上其月切。音掘。木段也。广雅云。橛。杙也。 龙牙杙杙。如上释。或云象牙曲钩。然天竺唤龙亦云象。谓其杙曲向上。如象牙也。 ●律藏卷第十 △过七日药第二十六 (此是共戒。尼同制)。 摩竭鱼或云摩伽罗。此云鲸鱼。海中之大鱼也。鼓浪成雷。喷沫成雨。凡诸水族。无不畏之。一云。雄曰鲸。雌曰鲵。异物志云。鲸鲵。或死沙上。皆无有目。俗言。目化为明月珠。风土记云。海中有鲸鱼。长数千里。穴处海底。出则潮下。入则潮上。出入有时。故潮有上下也(此是俗论。于义有违。出入皆不离水。何令潮有上下。既无天眼神智。不足取信也。华严经云娑伽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此由其宫殿中。有如意珠。水从珠出入也)。律云。摩竭大鱼。身长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极大者长七百由旬。经云。眼如日月。鼻如大山。口如赤谷。大论云。昔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摩竭鱼王开口。船去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耶。答曰。见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奔是入鱼口。我曹死矣。时船中人。各称所事。都无所验。中有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佛名字。佛为无上救苦厄者。众人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三戒。得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人命存(庄子。所谓吞舟之鱼是也。彼时鱼王者。是夜摩天王。因业力故。受此鱼身。夫众生业力受报。麤细不等。麤者如阿修罗王。其身长大七百由旬。又如难陀跋难陀二龙王。身遶须弥山七帀。头犹上顶。尾在海中。如金翅鸟王。头尾相去千由旬。高下亦尔。两翅相去一十六万里。入海撮龙。两翅扇水。开一千六百由旬。故庄子云。鹏之背不知几千里。飞时击水三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又如巨灵之龟。首完蓬莱。海中游戏。如斯大身众生。其类甚多。不可胜举。言其细者。形如微尘。凡眼不得。而见之。如舍利弗天眼观水。无不是虫。遂以绝饮。故知众生。业力幽奥。巨细不可思议。非凡情之所能测。惟佛大圣。乃能尽知尽见。是故如来号曰正遍知)。 千二百五十人见受戒犍度中。 私诃毗罗𠻬象师私诃。此云师子。毗罗𠻬。或作毗罗吒。未详翻。是旧调象之师。或云象行长者十诵律云。阿那伽宾头国中有外道弟子。旧象师。名毗罗吒。大富多财。谷帛充溢。田宅宝物。悉皆丰足。无量福德成就(云云)。 毕陵伽婆蹉或作毕蔺陀筏蹉。此云余习。谓五百生恶性麤言。今得余习故。大论云。是长老常患眼痛乞食。常度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往白佛。佛弟子。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水。佛言。毕陵伽婆蹉。忏谢恒神。彼即合掌。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彼合掌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非心憍也。具德经云。能于苦中善行悲行。毕陵伽婆蹉苾刍是(彼河神。于多生中。常为其婢。婆罗门者。天竺贵姓也。于四姓中净行高贵也。蔺音吝)。 巵中章移切。音支。饮器也。又圜器也。汉书云。巵受四升。应师云。律文旧作枝条之枝。非字义也。 𥯕中徒朗切。荡上声。大竹筩也。应师云。大筩也。以木若瓦为之。短濶于桶。律文旧作欓。广雅云欓。茱萸也。欓非此用。又作𥯕。迄逆切。音阅。箩𥯕也。 酥油酥。亦作苏。是牛羊等乳。钻抨成之。或以草叶药而成之。所谓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而醍醐最为上药也。余如无病索美戒中释。大论云。牛乳。驴乳。其乳虽同。牛乳抨则成酥。驴乳抨则成粪。律摄云。苏者。是牛羊等苏。油者。谓苣蕂(胡麻)。蔓菁。及木蜜等。并五种脂。如法澄滤。僧只云。酥者。是牛。水牛酥。羖羊。羺羊酥。骆驼酥。油者。胡麻油。芜菁油。黄盐油。阿陀斯油。𦱔麻油。比楼油。比周缦陀油。迦兰遮油。差罗油。阿目多油。缦头大麻油。及余种种油。是名为油(芜菁。即蔓菁。详如下辨)。 生酥僧只云。生酥者。牛羊等诸生酥。净洒洗。无食气。顿受。听七日病比丘食。 蜜石蜜蜜。谓蜂蜜也。石蜜。是甘蔗汁所成。如片糖氷糖也。善见云。此是甘蔗糖。坚强如石。是名石蜜。僧只云。蜜者。军荼蜜。布底蜜。黄蜂蜜。黑蜂蜜。是名为蜜。石蜜者。盘施蜜。那罗蜜。缦闍蜜。摩阿毗梨蜜。是名石蜜。然石蜜。有黑白二种。白者味纯甘。黑者味带苦。本草云。一名乳糖。又名白雪糖。即白糖。出益州。及西戎。用水牛乳汁。米粉。和沙糖。煎炼作饼块黄白色而坚重。川浙者佳。主心腹热胀。润肺气。助五藏津。治目中热膜。口干渴可止。目昏暗能明。按根本律。有糖。无石蜜。律摄云。糖谓蔗糖。糖摄石蜜。然诸病缘。不过三种。谓风。热。痰癊。此三种病。三药能除。蜜及陈沙糖。能除痰癊。苏与石蜜。除黄热病。油除风气。稀糖一种。能除三病。金光明文句云。若病痰。而饮甜肥咸酸。令人𠲋鼻多汗。又㿃痢也。甜是酥乳等。僧只云。人有四百四病。风大百一。用油脂治之。火大热病百一。用酥治之。水大百一。用蜜治之。杂病百一。随用上三药治之。十诵云。石蜜非时不得辄噉。有五种人。得非时食。谓远行人。病人。不得食人。食少人。若施水处。和水得饮。律摄云。有五种人。得守持七日药。一行路人。二断食人。三病人。四守护寺人。五营作人(守持加法。述如余处)。 △过分求用雨衣第二十七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尼听畜浴衣。不听畜雨衣)。 阎浮提此云胜金洲。西域记云。南赡部洲。旧曰阎浮提洲。又曰炎浮洲。讹也。藏钞云。赡部。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大论云。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长阿含云。所以阎浮地。名阎浮者。下有金山。高二十由旬。因阎浮树生故。得名为阎浮金(金色赤黄。兼带紫焰)。其地纵广七千由旬。北广南狭。状如车厢。俱舍论云。三边等量二千由旬。南边三由旬半。仁王经云。此赡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十二游经云。阎浮提中。有十六大国。八万四千城。有八国王。四天子。东有晋天子。人民炽盛。南有天竺国天子。土地多饶象。西有大秦国天子。土地饶金玉。西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马。八万四千城中。有六千四百种人。万物音响各别。有五十六万亿丘聚。鱼有六千四百种。鸟有四千五百种。兽有二千四百种。树有万种。草有八千种。杂药有七百四十种。杂香有四十三种。宝有百二十一种。正宝有七种。海中有二千五百国。有百八十国人。噉五谷。有三百三十国人。噉鱼鼈鼀鼍。五大国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国土地尽事佛。不事众邪。第二王名迦罗。土地出七宝。第三王名不罗。土地出四十种香。及白琉璃。第四王名闍耶。土地出荜钵胡椒。第五王名那頞。土地出白珠。及七色琉璃。五大国城。人多黑色短小。相去六十五万里。从是以去。但有海水。无有人民。去铁围山。百四十万里。今按此赡部一洲之地。如西域记云。大分五分。中分为雪山葱岭。南分为五印度。乃昔金轮圣王所治。是梵天之种。世称其国名曰天方。又曰婆罗门国(以五印度诸婆罗门。书为天书。语为天语谓劫初成时。梵天来下。以为人种。从本语书。天法不断。故彼风俗事天者多。以生所因故也)。西分为覩货罗。波斯诸国。西夷所居。北分为胡虏之乡。突厥。可汗。乌孙。匈奴所居。东分为二。其沙河以西。有胡人吐蕃所居。石积之东。为震旦国。乃帝王所化。又此赡部洲地。昔无轮王应运。有四主所统。曰。象宝马人也。其雪山已南。至于南海。名象主也。地唯暑湿。偏宜象住。故王以象兵而安其国。风俗𪹼裂。笃学异术。服则横巾右袒。首则髻四垂。族类居邑。室宇重阁。是为印度国。雪山之西。至于西海。名宝主也。地接西海。偏饶异珍。而轻礼重货。短制左衽。断发长髭。有城之居。是为胡国。雪山以北。至于北海。地寒宜马。名马主也。其俗天资。凶暴忍杀。毛帐穹庐。鸟居逐牧。是为突厥国。雪山以东。至于东海。名人主也。地唯和畅。俗行仁义。冠带右衽。车服有序。安土重迁。务资有类。是为摩诃支那国(此云大唐国)。其五印度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北乃山阜隐轸。丘陵泻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其中印度者据大千地之中央也。故诸佛世尊。皆此降诞。摄化三千。转轮圣王。并斯垂迹。统御四洲。是故贤圣往往胤嗣而无尽矣。今此略举一洲数量之大纲。其余详备经论。斯不繁述。 四天下华严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以无量因缘乃成。大地依于水轮。水依于风。风依于空。空无所依。众生业感。世界安住。故智度论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风轮为基。按其风轮。坚实逾于金刚。以众生心力。同业所感。能持世界。不令倾坠。自风之下。即是虗空。风之上者是水。水上是金。金上是地。地上是山。其轮围山。周帀环绕。山外亦空。空不可测。山内所摄国土。则有万亿也。何以知然。如长阿含经云。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是为一世界。如是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海。四千恶道。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至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大千世界。其中须弥四洲日月。乃至梵天。各有万亿。成则同成。坏则同坏。是为一三千大千世界。通号曰娑婆。总为一佛刹也。今且略明此一四天下。一日月。所照临者。乃据万亿日月之中。诸佛世尊。皆此垂化。现生现灭。导圣导凡。之所址也。然于其中。有须弥山王山王之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次第周帀。七山七海之外。乃大咸海也。咸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及数万小洲。徧布安住。咸水海外。有小铁轮围山。周帀围绕。此四洲等。皆一地轮所持。是为一世界矣。其四洲者。依长阿含经云。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像此地形。有大树名阎浮。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人寿百岁。少出多减。中夭者多(阿毗昙论云。南洲衣服庄饰。种种不同。一生欲事无数。亦有修行至死无欲者。身长三肘半。或四肘。正法念处经云。劫初时。阎浮提人。寿命八万四千岁。身长五百弓。第二时。寿命四万岁。身长二百弓。第三时。寿命一万岁。身长一百弓。至鬬战时。寿命受一百岁。身长一弓。一弓四肘也。顺正理论云。有二中洲。一遮末罗。二伐罗遮罗。皆有人住)。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此云胜。胜南洲故。又云前。谓在诸方之前也。又云初。谓日初出处也)。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纵广九千由旬。人面像之。有大树王。名伽蓝浮。围七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高百由旬。人寿二百岁。饭食鱼肉。以縠帛珠玑。共相市易。有嫁娶礼(阿毗昙云。东弗婆提。人多欲者。一生数至六七。亦有修行至死无欲者。食自死鱼肉。自不杀生。不令他杀。头发剪前披后。着下衣竟。上衣绕身。身长八肘。顺正理论云。有二中洲。一提诃。二毗提诃。皆有人住)。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或云瞿陀尼(此云牛货。起世论云。斤提树下有一石牛。高一由旬。以此因缘。名瞿陀尼)。其土形如满月。人面像之。纵广八千由旬。有树王名斤提。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人寿三百岁。以牛马珠玉共相市易(阿毗昙云。彼土食肉杀生。人死烧尸。或置水埋土。嫁娶同南洲人。多欲者。至十或十二。亦有无欲者。庄饰皆披发。上下着衣。身长十六肘。顺正理论云。有二中洲。一舍搋。二怛里拏。皆有人住)。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越(此云最胜。又云胜处)。其土形正方。人面像之。纵广一万由旬。有树王名庵婆罗。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人寿千岁。无有市易持生自活。无我我所。诸山浴池。华果丰茂。众鸟和鸣。四面有阿耨达池。出四大河。无有沟坑荆棘。蚊虻毒虫。有自然粳米(不种自生)。众味具足。以𦦨光摩尼珠置釜鍑下自然(自烧煮也)。饭熟光灭。有曲躬树。其叶蜜致。天雨不漏。男女宿下。香树果熟。自然裂出种种衣。或器或食。河中宝船。乘之娱乐。入中浴时。脱衣岸上。乘船渡水。遇衣便着。不求本衣。次至香树。树为曲躬。其人手取乐器。和弦而行。无有诸病。形貌皆同。发绀青色。齐眉而止。人起欲心时。熟视女人。彼女随入园林。若彼女人。是父母中表之亲。不应行欲者。树不曲荫。各自散去。若非亲。应尔者。树则曲覆其身。随意娱乐一日二日。或至七日。尔乃舍去。怀妊七八日便生。随生男女。置四衢道中。行人出指含𠻳出乳。充徧儿身。过七日已。其儿长大。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命终不泣(以人寿定满千岁。故死而不吊)。庄严置四道中。有鸟名忧慰禅伽。接至他方(起世云。人死有鸟衔其发。置他方世界)。其地柔软。随足隐起。大小便时。地为开坼。利已还合。乃前世修十善行。而生此洲。其土洲人。不受十恶。举动自然与十善合。身坏命终。生天善处(阿毗昙云。人多欲者。一生数至四五。亦有无欲者。身长三十二肘。顺正理论云。有二中洲。一矩拉婆。二憍拉婆。皆有人住。婆沙论云。四大洲之八中洲。人形短小。复有五百小洲。或人住。或非人住。或有空者。非人者鬼也)。正法念经云。北洲人。于山障外。彻见无碍。耳之所闻。若远若近。若大若小。而皆得闻。东洲人。于黑暗中。亦见众色。耳识所缘。尽一箭道。西洲人。眼识所缘。山壁无碍。亦能闻声。如阎浮提蚖蛇之类。眼中闻声。瞿陀尼人。亦复如是。于隔障碍。闻众音声。见众色像。亦复如是。因本经云。阎浮五种胜三天下。及至他化。一勇健。二念正。三佛出世处。四是修业地。五行梵行处。诸天及三天下。各有三种。胜阎浮提。一长寿。二色胜。三地胜。按经论相较。南洲胜者以道。三洲胜者以福。然北洲福乐最胜。经名难处者。以其虽有痴福长龄。而无智慧。不能增修道业。故诸佛不生其土。正法无闻。因名为难。即八难之一也。如大论云。南洲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此中略述大纲。令知四洲方域之相。如欲广明。当阅经论。 不与人过愿萨婆多论云。佛不与人过愿者。云何过愿。如王大人法。有从求愿所索。礼必不违。若求妻妾奴婢田宅悉与。佛以此过。不如法与。故云不与过愿。唯与如法愿也。 阿那频头国或云阿那伽宾头国。未详翻。 阿夷罗跋提河亦云阿耆罗婆提河。西域记云。阿恃多伐底河。唐言无胜。旧云阿利罗跋提河。讹也。余如五百结集。拘尸城句中释。 雨浴衣谓着此衣。于大雨中浴。故名雨浴衣。余如九十事中释。 △过畜急施衣第二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波斯匿王或名不黎先尼。西域记云。正名钵逻斯那。唐言胜军。净法师。译为胜光。仁王经云。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 反叛反。甫版切。翻上声。反覆也。不顺也。叛。薄半切。盘去声。背叛跋扈也(扈。胡字上声。跋扈。乃强梁之义)。 梨师达多富那罗梨师达多。此云仙授。或翻仙施。又云仙余。谓从仙人边求得子故也。富那罗。或云富兰那。此翻故旧。或翻旧宿。是仙授之兄。此兄弟二人。是波斯匿王大臣。于拘萨罗国。钱财巨富。无与等者。而能于佛。及四部众。等共受用。不计我所。杂阿含经云。彼自说言。波斯匿王。欲入园观。令我乘于大象。载第一宫女。一在我前。一在我后。我坐其中。象下坂时。前者抱我颈。后者攀我背。象上坂时。后者抱我项。前者攀我衿。彼诸婇女。为娱乐王故。衣缯彩衣。着众妙香。璎珞庄严。我与同游。常护三事。一者御象。恐失正道。二者自护心。恐生染着。三者自护持。恐其颠坠。我于尔时。于王彩女。无一刹那。不正思惟。佛赞长者。善哉善哉。能善护心。然富兰罗。专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持戒为胜。梨师达。不专精梵行。然其知足。达四圣谛。智慧为胜。后时二俱命终。佛记二人。一持戒胜。一智慧胜。二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于后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来世间。尽苦边际。具德经云。而于信心中。能具大智慧。仙授乌波萨哥是。于信心中。能持梵行。布啰拏乌波萨哥是(乌波萨哥。即优婆塞。布啰拏。即富那罗)。 十日未竟谓三月夏安居未讫。尚有十日在。未至自恣时也。即是七月初六日。至十五日也。 急施衣谓檀越有急难因缘。持衣以施众僧。而求福佑。如欲军行。若垂产妇。如是等时施。若过此时。不复后施。故名急施衣也。律摄云。有五种急施衣。谓自遭病施。为病人施。欲死时施。为死者施。将行时施。萨婆多论云。若王施。若夫人施。若王子施。大官鬪将施。若于众僧有信乐心。以物施僧。以诸贵人。善心难得。又难可数见。或有余急因缘。是故名急施衣。若不受者。前人功德不成。众僧失衣。是故听受。若女欲嫁时。以至壻家。不自在故。令得自在。以物施僧。若病人施。以善心故。以物施僧。令存亡有益。如是等比。尽名急施衣。众僧得衣。即随次分之。律摄云。若有五种急施衣时。随受应分。若施主言。我欲自手而行施者。虽未至限。亦应受之。无犯者。已差得掌衣人。若施主作如是语。可留此衣。等我还日。自手持施者。此不应分(掌衣人者。谓白二羯磨。差一人为僧掌护衣物。若安居中。有檀越施僧衣。应付令掌之。安居竟。众僧共分)。 衣时应畜二种衣时。如前过一月衣戒释。谓此急施衣。二种衣时应畜。若两十五日。是衣应舍。若作净。若受持。若不舍。不作净。不受持。至十六日。明相出时。舍堕。除十日急施衣。一切安居衣。必待自恣时分。若安居中分。突吉罗(若有九日在。乃至一日在。未至自恣时。得急施衣者。过二种衣时。于十六日。减增之数。如律本所明)。 自恣或云随意。谓三月夏安居竟。以作自恣。然安居有二种。若前安居。则七月十五日。是自恣时。若后安居。则八月十五日。是自恣时也。事钞云。九旬修道。精练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云自恣。寄归传云。凡夏罢岁终之时。此日应名随意。即是随他于三事之中。任意举发。说罪除愆之义。旧云自恣者。是义翻也。梵云。钵剌婆剌拏。译为随意。亦是饱足义。亦是随他人意举其所犯。摩得勒伽论云。何故令自恣。使诸比丘不孤独故。各各忆罪。发露悔过故。以苦言调伏。得清净故。自忆喜悦。无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论夏初创集。将同期款。九旬立要。齐修出离。若逆相举发。恐成怨诤。递相沿及。废道乱业。故制在夏末。以三月䇿修。同住进业。时竟云别。各随方诣。必有恶业。自不独宣。障道深过。义无覆隐。故须请诲。良在兹焉。故律听安居竟自恣。此是自言恣他举罪。非为自恣己意。恁为放逸也。摭华钞云。诸经律中。以七月十六日。是比丘五分法身。生来之岁。则七月十五日。是腊除也。比丘出俗。不以俗年为计。乃数夏腊耳。腊者接也。谓新故之交接也。 △离衣过六夜第二十九 (此是不共戒。尼无阿兰若法故)。 迦提月旧翻云功德。西域记。翻为昴星。昴星直此月故。谓从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此一月名迦提月也。律云。夏三月竟。后迦提一月满在阿兰若。有疑恐惧处住。此谓后安居人。要满迦提一月住以满岁故。非是迦提月已满。南山戒本。谓八月十五日满已。此误也。与诸律相违故。或于满字上。遗脱未字。如十诵律云。三月过。未至八月。未满岁。僧只云。夏三月未满。谓未满夏末月也。五分云。安居三月。未满八月。鼻奈耶云。三月后一月。比丘住空间处。根本云。在阿兰若处。作后安居。准此应知。皆谓受后安居人。要满此一月住。又或随前安居众。七月十五日自恣已。仍须满此一月住。以毕九旬日也。若谓迦提月满已。而在阿兰若处住。则于一岁中。得八月六夜离衣宿。唯除夏四月不得耳。此诚非义。亦非前安居人。前安居者。受功德衣。得五月离衣宿。不受。亦得一月。固不干前坐夏人。然迦提月。是西国贼兴发之时。故五分律云。八月贼常伺捕人。杀以祠天。一切人民。及诸比丘。无不警备。又善见律云。迦提月无雨。秋贼起。见诸贼杀人。夺物。恐怖。畏失三衣。三衣中。随一一衣。寄聚落中。若阿兰若处。众僧多。房舍坚密。不须寄衣聚落。寄衣已。六夜一往看。见衣已。还阿兰若处。萨婆多论云。后安居始过七月十五日。未满八月。从七月十六日。次第六夜。听阿练若安居比丘处。离衣宿。所以听者。西国盗贼有时。此六夜中间。是贼发时。是故听也。以此证知。必于迦提一月。在有疑恐惧阿兰若处住得六夜离衣宿。非于余月。及无恐惧处。得六夜离衣宿也。 遮摩罗国亦云遮摩梨国。遮摩罗。此云猫牛。 五百弓遮摩罗国。作弓法。以常人四肘。为一弓。如是五百弓。名一拘卢舍。一拘卢舍者。五里是也。或云八里。又云一牛吼地是。谓大牛鸣声。所极闻处。或云一鼓声是。萨婆多论云。四拘屡舍。为一由旬。摩竭国一拘屡舍。于北方半拘屡舍。中国地平。是故近也。北方山陵高下。是故远耳。又云中国多风。远则不闻鼓声。近则闻之。是故近耳。北方少风。远则闻鼓声。是故违也。所以南北有远近者。以闻鼓声有远近。故云拘屡舍者。是声名也。凡言鼓声所及处。是一拘屡舍。律师云。此是定义。所谓阿兰若处者。离村五里是也(余如离衣宿戒。及持羊毛戒中释)。 △回僧物入己第三十 (此是共戒。尼同制)。 僧物僧只律云。僧者八种。比丘僧。比丘尼僧。客僧。去僧。旧住僧。安居僧。和合僧。不和合僧。律摄云。僧者。谓佛弟子。又僧有五种。一无耻僧。谓破戒者。二痖羊僧。谓于三藏不能解者。三和合僧。谓作羯磨者。四世俗僧。谓淳善异生者(是凡夫人。未生无漏果者)。五胜义僧。谓学无学者(学是初果乃至三果人。无学是阿罗汉果)。根本云。物者有二种物。谓食利物。衣利物。律摄云。凡有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瓶钵。价直。皆从他得。故言利物。僧只云。物者。八种物。一者时药。二者夜分药。三者七日药。四者尽寿药。五者随物。谓三衣六物。乃至杖屣伞扇。及余种种所应畜物。是名随物。六者重物。谓牀座卧具。及余种种铜铁竹木瓦器等。是名重物。七者不净物。谓钱金银。比丘不得触。故名不净物。八者净不净物。谓真珠。乃至璧玉。是诸宝物。得触不得着。故名净不净物。 入己居里切。鷄上声。身也。人之对也。又私也。律摄云。入己者。谓摄为私物。萨婆多云。此戒体。若物向僧。与前人说法。令物自入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 音释 姬音鸡。 铰音教。 鞕同硬。 璺音问。器破而离。谓之璺也。 筟音夫。织纬者也。 鲸音擎。 鲵音倪。 钻抨上音劗下音并。 𦱔音卑𦱔麻。 㿃音治。久痢也。下重而赤白曰㿃。若音带。则妇人下部病也。 穹音芎。 阜浮字上声。 泻卤上音写下音鲁。 硗确上音敲。下音学。石地不平也。 昴音卯宿名。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一目录 象力比丘 见闻触知 得刹尸罗国 餧饲 刮刷 摩扪 䞈金 牛语 旃陀罗 毁呰 拘凑 拘尸婆苏昼 迦叶 阿提棃夜 婆罗堕 鹰鹞 锻作 皮韦 簸箕 躄跛 野干 两舌 丑陋 攲卧 淫女 头眩 拘睒毗国 謦欬 二宿 阿罗波遮那 法者 波利婆沙 摩那埵 调达 麤恶罪 婆裘园 禅定解脱入三昧 有智男子 五戒法 八关斋法 八贤圣道 十不善法 十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