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五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过浴第五十六
(此是共戒。尼同制)。
疱痱疱。或作靤。同披教切。音炮。说文云。面生热气也。痱。芳未切音费。热生小疮也。通俗文云。体蛘沸曰㿉江南呼为沸子。山东名㿉沮(㿉。音汾)。
热时谓从三月初一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一月半。是春末四十五日也。从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此一月是夏初一月也。此二月半。总名为热时。萨婆多论云。天竺早热。是名天竺热时。如是随处热时早晚。数取二月半。于中浴。无犯。律摄云。若有方处。地多暑热。亦随意浴。僧只律云。若无上诸时。当作陶家浴法。先洗两䏶两脚。后洗头面。腰背。臂肘。𮌎掖(此应先从上洗至下。方能护净)。律摄云。若洗浴时。不应辄使不信之人。及初信人。入于浴室。若洗浴时。要须心念守持。我今欲洗。在何时中。然后方浴。不得将甎石等。用揩䏶腨。不应露体而浴。应畜浴裙。长四五肘。阔一肘半。不应复作。若复作者。恐虫住内。将欲洗时。应观其水。无虫方浴。若无裙者。应以树叶掩身。屏处而浴。若洗浴时。虫着身者。此水则不应浴。若在河池洗浴竟时。应方便以手开掩浴裙。渐渐出水。勿令相着。带小虫出。若至岸边。暂时蹲住。然后偏抽捩除其水。不应湿体。披支伐罗(三衣也)。若拭身巾。或以洗裙。拭去身水。方可披衣。如上所说。不顺行者。咸恶作罪(凡浴身洗足。皆须用土。或灰。二三次洗手。然后着衣。及执捉净器)。
△露地然火第五十七
(此是共戒。尼同制)。
树株专于切。音诸。木根入土曰根。土上曰株也。
然火然。如延切。音禅。烧也。别作燃。非。向火有五过失。如律文出。僧只律云。然火有七事。无利益。何等七。一者坏眼。二者坏色。三者身羸。四者衣垢坏。五者坏牀褥。六者生犯戒因缘。七者增世俗言论。有此七过。不听然火。若持炬行。欲抖擞炬者。不得在未烧地。当在灰上。若瓦上。若炬火自落地。即在上抖擞。无罪。若然发马尾。骆驼毛等。及烧皮。饼。毒药。皆越毗尼罪。若食不消。得烧铁。铄脚。按腹。无罪。律摄云。若发。毛。爪。骨。涕唾。血等。置火中者。咸恶作罪。
扫䴬夷益切。音弋。亦音翼。麦糠也。
糜粥糜。忙皮切。音麋。烂粥也。
△戏藏他物第五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彷徉彷。补光切。音旁。徉。移章切。音羊。彷徉。犹徘徊也。又彷徉。以逍遥也。
衣钵坐具针筒此是比丘要用资身之六物。余律或以滤水囊。替针筒。为六物也。律摄云。但是沙门合畜之物。藏者。得堕罪。不合畜者。得恶作罪。僧只律云。三衣中。若藏一一衣者。波逸提。若僧只支。及余衣等。越毗尼罪。三种钵中(上中下量)。若一一藏。波逸提。若键镃。及余器。越毗尼罪。藏尼师坛者。波逸提。藏余敷具。越毗尼罪。针筒者。有针合藏。波逸提。无针。越毗尼罪。藏有缕针。波逸提。无缕针。越毗尼罪。
△辄着净施衣第五十九
(此是共戒。尼同制)。
着净施衣谓比丘净施他衣。后不问彼。而自取着。便得堕罪。若依根本部。则受他寄衣。辄私着用。故招其愆。净施者。有二种。一真实净施。谓真实施与他衣。应问彼。然后取着。二展转净施。谓对彼作法。说净之衣。问以不问。随意着用。详如衣犍度中释。
△新衣不坏色第六十
(此是共戒。尼同制)。
青黑木兰青者。非大青。及纯青也。黑者。是泥染也。木兰者。一名林兰。一名牡兰。其木高数丈。叶似菌枯。亦有三道纵文。皮如板桂。有纵横文。以皮染赤色也。十诵律云。茜。即染绛之草也(茜。音倩。亦作蒨)。僧只律云。木兰者。若诃梨勒。𨡕醯勒。阿摩勒。如是比。生铁上磨。持作点净是名木兰。根本羯磨云。青泥赤。青者。极好深青。律文不许。随时污色。事在开听。泥者。谓是赤土。赤石。或是泥。然而不许纯乌泥早。斯乃外道之衣也。赤者。谓是菩提树皮。梵云加沙野。译为赤色。即干陀类也。律摄云。青者。取诃梨勒。或研。或捣。和水成泥。涂铁器中。停经一宿。和以暖水。染物成青。非深青色。泥者。谓是泥染。又云赤石是也。赤者。谓是树皮。根。茎。枝。叶。华。果。堪染衣者。皆得坏色。十诵云。若比丘得青衣者。应二种净。若泥。若茜。若得泥衣者。亦二种净。若青。若茜。若得茜衣者。亦二种净。若青。若泥。若得黄衣。赤衣。白衣者。应三种净。青。泥。茜。五分云。应三种色作志。若不作志。着着。波逸提。若不着。宿。宿。波逸提。律摄云。下至拭钵巾。拂足巾。钵帒。滤罗。腰绦等。咸须坏色。点净而畜。萨婆多云。除三衣。余一切衣。但得作三点净着。无过。若非纯青。浅青。及碧。作点净。得作衣里。舍勒。外若不现。得着。若作现处衣。尽不得着。赤。黄。白色。色不纯大者。亦如是。除富罗。革屣。余一切衣。卧具。物。乃至腰带。尽应三点净。若不点净着用者。皆波逸提。凡坏色作点净。三种。一青。二早。三木兰。若如法色衣。以五大色。作点着者。突吉罗。除五大色。有纯色黄。蓝。郁金。落沙。青黛。及一切青。名纯色。亦不得着。若黄。赤。白衣。虽三点净着。突吉罗。若先衣财时。作点净。后染作色。成已。若更不点净。无咎。以先净故。五纯色衣。不成受持。若作三点净着。得突吉罗。若先纯色后以如法色坏。则成受持。紫草。柰皮。栢皮。地黄。红绯。染色。黄芦木。尽皆是不如法色。以如法色。更染覆上。则成受持。若先如法色。后以不如法色更染。作点净得着。不成受持。僧只律云。作净时。极大齐四指。极小者。如碗豆。或一。或三。或五。或七。或九。不得如华形。若浣氎时。有泥堕上。若乌鸟泥足蹈上。即名为净。若得众多杂碎新物。若合补一处者。一处作净。若各各别补者。一一作净。若新作僧伽棃。趣一角作净。若一条。若半条补者。亦作净。下二衣。及一切衣。乃至新细补。亦作净(此中。谓三种作净。凡得一切不如法色衣。当以三种色染作净。若得一切如法色衣。应以三种色。点作净着。舍勒。此云内衣。似短裙也。绯。音非绛色也。一曰赤练也。踠音剜。是夏收之豆。绛。乃降贡二音。大赤色也。其染衣法。如法犍度中释)。
△杀畜生命第六十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畜生亦名旁生。立世论云。梵名底栗车。此云畜生。由因谄曲业故。于中受生。婆沙论云。生谓众生。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问曰。若以畜养。名畜生者。如诸龙。水。陆。空行。岂可为人所养。名为畜生耶。答曰。养者。现身义宽。具满人间。及以六天。不养者希。见处狭。惟在人中。及山野泽内。又古昔诸龙。亦为人养具在文史。又劫初畜生少。皆依人住。人所共见故。今从畜养偏多处。故名畜生)。又梵云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新婆沙论。译为旁生。其形旁故。行亦旁。以行旁故。形亦旁。是故名旁生。有说彼诸有情。由造作增上愚痴。身语意恶行。往彼生彼。暗钝。故名旁生。谓此。遍于五趣皆有。如捺落迦中(地狱)。有无足者。如娘矩吒虫等。有二足者。如铁𠿘鸟等。有四足者。如黑狡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于鬼趣中。有无足者。如毒虵等。有二足者。如鸟鸱等。有四足者。如狐狸象马等。有多足者。如六足百足等。于人趣三洲中。有无足者。如一切腹行虫。有二足者。如鸿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于北拘卢洲中。有二足者。如鸿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无有无足。及多足者。彼是受无恼害业果处故。四天王众天。及三十三天中。有二足者。如妙色鸟等。有四足者。如象马等。有多足者。如宝峰等。无有无足。百足等。上四天中。惟有二足。如妙色鸟等。余皆无者。空居天处。转胜妙故。或有象马等乘者。以彼天福业力故。作非情数。象马等形。而为御乘。以自娱乐也。又俗书云。畜即六畜。谓牛马羊犬豕鸡也。楼炭经云。畜生不同。大约有其三种。一鱼。二鸟。三兽。于三中。一一无量。鱼有六千四百种。鸟有四千五百种。兽有二千四百种。正法念经云。种数不同。有四十亿。如此二经。但列总数。不别出名。法苑云。夫论畜生。痴报所感。种类既多。条蔓非一。禀兹秽质。生此恶涂。顿罢慧明。唯多贪恚。所以蜂虿蕴毒。虵蝮怀瞋。鸽雀嗜淫。豺狼骋暴。或复披毛戴角。抱翠衔珠𠿘巨锋芒。爪牙长利。或复听物往还。受人驱䇿。犬勤夜吠。鸡竞晓鸣。牛弊田农。马劳行阵。肌肉于是消耗。皮肤为之零落。或潜藏草泽。遂被罝罗。窜伏陂池。横遭罾网。死而复生。其苦难尽。是故智者。观如斯类。当起慈心。永舍怒害。施彼无畏。自他世益。如大论云。好杀之人。有命之属。皆不喜见。若不好杀。一切众生。皆乐依附。故持戒之人。命欲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长寿。是为得道因缘。乃至得佛。住寿无量。杀生之人。今世后世。受种种身心苦痛。不杀之人。无此众苦。是则杀他。还是自杀。其有智者。肯为自杀乎。
栌栋椽栌。龙都切。音卢。欂栌。乃柱上柎也。三苍云。柱上方木。曰[抏-兀+廾]。一名㭼。山东江南。皆曰[抏-兀+廾]。自陕以西。曰㭼。栋。多贡切。东去声。屋檼。屋极也。今山东呼栋为檼。释名云。栋。中也。屋之中也。檼。隐也。以隐桷也。椽。重圆切。音传。说文云。秦名为屋椽。周谓之榱。齐鲁谓之桷(柎。音孚。[抏-兀+廾]。音鸡。㭼。音塔。榱。音催)。
不禁居荫切。今去声。按禁。犹制也。又持也。
△饮用虫水第六十二
(此是共戒。尼同制)。
漉水虑谷切。音六。或言滤。滤亦漉也。谓滤漉去虫也。僧只律云。比丘受具足已。要当畜漉水囊。应法澡灌。比丘行时。应持漉水囊。若无者。下至受持郁多罗僧一角头。看水时。不应以天眼看。亦不得使暗眼人看。下至能见掌中细文者。得使看水。看水时。当至心。不得太速。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若载竹车一回顷。无虫应用。若有虫者。应漉用。若水中虫极细微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若檀越家。请比丘食。尔时应问。汝漉水未。若言未漉。应看前人。是可信者。应教漉水。若不可信者。不得语令漉。莫伤杀虫。比丘应自漉用。水虫应着自器中。应问从何处取水。随来处。还送虫水泻中。若先取水处远者。若见有池水。七日内不消尽者。得以虫水着中。若无池水者。当器中盛持来养之。若天大雨。有暴流水。以虫泻中。作是言。汝入大海去。若道中行。知井水有虫。不得持汲水灌。器。绳。借人。若池水。汪水。当看已用。律摄云。有五种眼。不得观水。一患疮眼。二睛翳眼。三狂乱眼。四老病眼。五天眼。由彼天眼。与人事不同。故不许观。齐几许时。应观其水。谓六牛竹车回转之顷。或心净已来。观知无虫。设不滤饮。亦无有犯。不观不滤。咸不合用。应知滤物。有其五种。一谓方罗(若是常用。须绢三尺。或二尺。一尺。僧家用者。或以两幅。随时大小。其作罗者。皆绢须细密。虫不过者方得。若是疎薄。元不堪用。有人用恶绢。疎纱。紵布之流。本无护虫之意也)。二谓法瓶(阴阳瓶是)。三谓君持迦(此言瓶也。以绢系口。细绳系项。沉放水中。抬口出半。若全沈口。水即不入。待满引出。仍须察虫。非直君持。但是绰口瓶瓨。无问大小。以绢鞔口。将细绳急系。随时取水。极是省事。更不须放生器此为深要也)。四酌水罗(斯之样式。东夏元无。或如有处。即小团罗子虽意况大同然非本式)。五衣角罗(取密绢方一搩许。或系瓶口。汲水充用。或置椀口。滤济时须。非是袈裟角。密而且腻。宁堪滤用。但为迷方日久。谁当指南。然此等诸罗。皆是西方现用。大师悲愍。为济含生。食肉尚断大慈。杀生岂当成佛。行者特宜存护。诚为自他之益也)。若苾刍无滤罗等。不应往余村。余寺。齐三拘卢舍。若所到之处。知无阙乏。不持去者。无犯。谓知彼僧只。恒有净水。若于河井。先知无虫。若同行伴。下至一人。持罗而去。然共行时。应问彼云。罗共用不。或到别路。或尔回还。能与我罗。独持去不。如其许者。可共俱往。若不尔者。不应共去。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顺河流。齐五拘卢舍。若不流河。齐三拘卢舍。虽无滤罗去。亦无犯(谓其处近。中途必无所须)。若顺流河。一度观水。无有虫者。齐一拘卢舍。随意饮用。然虽中间。无别河入。若不流水。及逆流河。一度观时。齐一寻内。得用。有五种净水。一僧伽净。二别人净。三滤罗净。四涌泉净。五井水净。若知彼人。是持戒者。存护生命。纵不观察。得彼水时。饮用无犯。凡一观水。始从日出。迄至明相未出已来。咸随受用。若取水时。手捉滤罗。久生劳倦。应用三股立拒。罗系两边。若水驶不停。虫多闷死。应于罗中安沙。承之令住。若作瓦椀。铜椀。缘穿三孔。各安绳锁。系在三竿。其水罗角。置之椀内。下以盆器。而承其水。瓨内观虫。必须器满。若观水时。虫细难见。应草莛示。勿以指示。取水既讫。罗置椀中。若近河池。就彼倾覆。必居原陆可放井中。不得悬虗。罗翻井上。令虫闷绝。或致损生。应罐为放生器。作小罐子。上下各安两鼻。系以双绳。罗覆此中。净水浇沥。殷勤观察。知无虫已。正沉井内。翻底拔之。再三纵没。勿令虫在。罗须净洗。晒暴令干。若罗易坏者。应以铜铁瓦器。底安华孔。濶三四指。高两三指。以绢。或氎。绳急系之。随时滤用。义净三藏云。水罗是六物之数。不得不持。若行三五里。无罗不去。若知寺不滤水。不合䬸食。渴死长途。足为龟镜。夫以怀生者。皆爱其生。上通贤智。有死者。咸畏其死。下洎蜫虫。由是善逝。随事而修慈。不捐含识。量内身而准物。刀杖不加。惟以大悲。宣扬法化。于护生处。极致殷勤。是佛弟子。理应随作。观虫滤水。是出家人之要仪。见危存护。乃悲中之拯急。如来圣教。慈悲为本。所制戒律。罪有性遮。遮则准事合轻。性乃理应从重。性罪之内。杀生最初。是故智人。特宜存护。若将此为轻者。更复何有重哉。若能依教作者。现在得长命果报。来世当生净土。且神州之地。四百余城。出家之人。动有万计。于滤水事。存心者寡。习俗生常。见轻佛教。不可一一闻到口传。冀诸行人递相教习。设使学通三藏。坐证四禅。镇想无生。澄心空理。若不护命。依教奉持。终亦不免。佛所诃责。十恶初罪。谁代受之。且如见人牵羊入寺。不过数口。放作长生。众共聚看。弹指称善。宁知房内用水。日杀千生万生。既知理教不轻。宜应细罗细察。自利利物。善护善思。复有令人耕田种植。规求小利。不见大尤。水陆俱伤。杀生无数。斯之罪咎。欲如之何。直如束手泉门。任他处分。故经云。杀生之人。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设得为人。短命多病。呜呼。此苦。谁当受之。脱有能为。善哉甚善。可谓释迦末法。共结慈念之因弥勒初成。俱证无生之果。
●律藏卷第十七
△故恼他第六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初禅法界次第云。若自尸罗皎洁。志在禅门。专修五法。则色界清净四大。自现身中。缘是以次第获得根本四禅。种种胜妙支林功德。尔乃因超欲网。果居色界。从初禅至四禅。通名为禅者。禅是西土之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又翻为定。今不具释。而言根本者。以无量心。背舍胜处。一切处。神通变化。及无漏观慧等。种种诸禅三昧。从四禅中出。故称根本。此初禅。有五支。一觉支(谓初心在缘。名为觉。行者依未到地。发初禅色界清净色法。触欲界身根。心大惊悟。尔时即生身识。觉此色触。未曾有功德利益。故名觉支。未到地者。是欲界定。未到色界禅地也)。二观支(谓细心分别名为观。行者既证初禅功德。即以细心分别。此禅定中色法。诸妙功德。境界分明。无诸盖覆如是等功德。欲界之所未有。故名观支)。三喜支(谓欣庆之心名为喜。行者初发禅时。乃有喜生。但分别未了。故喜心未成。若观心分别。所舍欲界之乐甚少。今获得初禅利益甚多。如是思惟已。则欢喜无量。故名喜支)。四乐支(谓怡悦之心名为乐。行者发初禅时。乃即有乐。但分别喜。动踊心息。则恬然静虑。受于乐触。怡悦之安快。故名乐支)。五一心支(谓心与定法一。故名曰一心。行者初证禅时。乃即着定。而心犹依觉。观。喜。乐之法。故有细微之散。若喜乐心息。自然与定法一。故名一心支)。
二禅二禅有四支。一内净支(谓心无觉观之浑浊。故名内净。行者欲离初禅时。种种诃责觉观。觉观既灭。则心内静。心与静色法相应。豁尔明净。故名内净支也)二喜支(谓欣庆之心。名之为喜。行者初得内净时。即与喜俱发。而喜心未成。次心自庆。得免觉观之患。获得胜定。内净之喜。欢喜无量。故名为喜支)。三乐支(谓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喜踊之情既息。则恬然静虑。受于内净。喜中之悦乐。故名为乐支)。四一心支(谓心与定法一。谓。之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与定一。澄渟不动。故名为一心支)。
三禅三禅有五支。一舍支(谓离喜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欲离二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既灭谢。三禅即发。若证三禅之乐。则舍二禅之喜。不生悔心。故名为舍。亦名三禅乐。初生时是乐。三界第一。能生心着。心着则禅坏。故须行舍)。二念支(念名爱念。行者既发三禅之乐。乐从内起。应须爱念将息。则乐得增长。乃至徧身。如慈母念子。爱念将养。故名念支)。三慧支(谓解知之心名慧。行者既发三禅之乐。此乐微妙。难得增长徧身。若非善巧之解慧。则不能方便长养此乐。得徧身)。四乐支(谓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行者发三禅乐已。若能善用舍念慧。将护此乐。乐既无过。增长徧身。怡悦受乐。安快三禅之乐。三禅为最乐。若离三禅。余地更无徧身之乐也)。五一心支(谓心与定法一。名曰一心。行者受乐心息。则心自与定法一。澄渟不动。名一心支)。
四禅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支(谓中庸之心。不苦不乐。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二舍支(谓离乐不悔。此心名舍。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证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三念清净支(念者。爱念也。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念自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四一心支(谓心与定法一。名一心支。行者既得四禅舍俱之定。舍念将息。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何故此四禅中。独名不动定也。初禅觉观动。二禅喜所动。三禅乐所动。是四禅中。先离忧喜。今复除苦乐。故名真定也。三界胜定。无复过此。此三乘行人。善巧照了分明。则因此定。发真无漏。有漏外道。无慧方便。入此定时。不坏身色。直灭其心。入无想定。谓为涅盘。是为邪倒。非涅盘也。从初禅至四禅。有十八法。皆名支者。支派也。从四禅中。分派出十八功德。故名支也。辅行引婆沙中。问。初三何故五。二四何故四。答。自右相承云。欲界五欲为外乱。二禅喜为内乱。初禅治外乱之始。三禅治内乱之始。故各有五。二禅外乱息。四禅内乱息。是故二四。但立四支也)。
△覆他麤罪第六十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中有一分不共。谓尼覆他波罗夷。自得波罗夷)。
初中后夜如来圣制。分一夜为三时。西国诸俗。则别为四。此方定为五更。西域记云。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十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夜三昼三。居俗日分为八时。昼四夜四。如寄归传云。西国大寺。皆有漏水。并是积代君王之所奉施。并给漏子。为众警时。下以铜盆盛水。上乃铜椀浮内。其椀薄妙。可受二升。孔在下穿。水便上涌。细若针许。量时准宜。椀水既尽沉。即便打鼓。始从平旦一椀沉。打鼓一下。两椀沉。两下。三椀三下。四椀四下。然后吹螺两声。更别打一下。名为一时也。即日东禺矣。更过四椀。同前打四。更复鸣螺。别打两下。名两时。即正午也。若闻两打。则僧徒不食。若见食者。寺法即便驱摈。过午两时。法亦同尔。夜有四时。与昼相似。总论一日一夜。成八时也。若初夜尽时。其知事人。则于寺上阁。鸣鼓以警众。此是那兰陀寺漏法。又日将没时。及天晓时。皆于门前打鼓一通。斯等杂任。皆是净人。及户人所作。日没之后。乃至天光。大众全无鸣揵椎法。凡打揵椎。不使净人。皆维那自打。其余诸寺漏。或有从日至中。椀沉十六。亦有铜釜盛水。穿孔下流。水尽之时。即便打鼓。一尽一打。四椎至中。齐暮还然。夜同斯八。总成十六。由斯漏故。纵使重云暗昼。长无惑午之辰。密雨连宵。终罕疑更之夜。其漏器法。然须先取昼夜停时。旦至午时。八椀沉没。如其减八。钻孔令大。调停节数。还须巧匠。若日夜渐短。即可增其半抄。若日夜渐长。复须减其半酌。然以消息为度。维那。若房设小杯。准理亦应无过。然而东夏五更。西方四节。调御之教。但列三时。谓分一夜为三分也。初分。后分。念诵思惟。处中一时。系心而睡。无病乖此。更招违教之愆。敬而奉行。卒有自他之利。日藏经第一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禅。诵经修道。背舍生死。向涅盘路。不称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衣食知足。头陀精进。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驰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
麤罪谓四弃。十三残也。律摄云。初二部。及此方便(二部。即二篇。方便。是从生偷遮)。根本律云。何故此二名为麤恶。自体及因。皆麤弊可恶。故言麤恶。方便者。如母经云。如人欲作四波罗夷事。身所作。及口所说。无惭愧。因此二处。必成波罗夷事。是名麤恶。又复一处浊重。僧伽婆尸沙边。成婆尸沙方便。是也。是二偷兰。名浊重。何者非浊重。波逸提。提舍尼。自性偷兰遮。突吉罗。如此等。亦是不善身口所作。但非大事方便。以是义故。非麤恶浊重也(自性。即独头偷兰遮)。
△与减年授戒第六十五
(此是共戒。中有少分不共。谓曾嫁女。年满十二。即听授与具足戒)。
优波离童子此非持律第一优波离。是人于后。亦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若年未满二十。不听出家。受具足戒。但得度为沙弥。授以十戒。萨婆多论云。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以其人不任堪苦行道。又心智钝弱。惟听为沙弥。年未满二十不听者。以其轻躁。而不耐寒苦。若受大戒。人多诃责。若是沙弥。人则不诃故也。尼十二得者。为夫家所使任忍众苦。加厌本事也。
△发起诤事第六十六
(此是共戒。尼同制)。
四种诤谓言诤。觅诤。犯诤。事诤也。广如七灭诤法及犍度中明。
△同贼伴行第六十七
(此是共戒。尼同制)。
贼伴梵语娑那。此云贼。贼者害也。凡偷盗劫杀。皆曰贼。律摄云。贼者。若窃盗。若强夺。若偷税人。曲路而过。僧只律云。比丘欲行时。当求车伴。人伴。贼相貌。有三事可知。谓一香。二色。三庄严。香者。在旷野中。食熟肉。生肉气。色者。常恐怖色。庄严者。终日结束。面黑。发黄。凶恶。似阎罗人。是三种。名为贼相。不应共行。若贼诈称作好人。着好衣服。到空回处。展转相语。今日当入是聚落。破墙壁。劫夺财物。不问沙门。婆罗门。一切尽取。当知是贼。是时不得即便舍离。且随顺去。若近聚落。方便舍去。若贼觉者。应语。长寿。我正到此耳。若与叛。负债人共行。越毗尼罪。五分律云。共恶比丘期行。突吉罗。若诸难缘。共期行不犯。十诵律云。若险难处。贼送度者。不犯。根本律云。若以贼为防援。引导人者。同行。无犯。若迷失道。彼来指示者。虽同道去。此亦无犯。
△恶见不舍第六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阿黎吒亦云阿利吒。此言无相。是人所以生此邪见者。言须陀洹。斯陀含。皆有妻室。亦不障道。牵此自比。故生邪见。言淫欲。非障道法也。萨婆多论云。此人先是外道弟子。外道邪见师。遣入佛法中。倒乱佛法。其人聪明利根。不经少时。通达三藏。即便倒说。云行障法。不能障道。尽其智慧。不能令成。
△党恶见人第六十九
(此是共戒。尼同制)。
止宿言语律摄云。言说者。谓平论善恶。受白事等。五分律云。共语。共语。波逸提。共坐。共坐。波逸提。共宿。共宿。波逸提。共事。共事。波逸提。虽舍恶邪见。僧未解羯磨。亦波逸提。若作恶邪见。僧未羯磨。突吉罗。若不知。及不如法羯磨。不犯。十诵律云。若教他法。若从受法。若与他财。若取他财。共一宿。一切波逸提。通夜坐不卧。突吉罗。
△畜被摈沙弥第七十
(此是共戒。尼同制)。
羯那此云耳。或作罽那(那。音拏)。根本部云。邬波难陀。有二求寂。一名利剌(音辢)。二名长大。与异处众多苾刍共住。言戏掉举。身相摩触。时诸苾刍。后生懊悔。便自尅责。所犯之罪。应责心者。责心而悔。应对说者。对说而除。发勇猛心。起决定意。断诸烦惑。证阿罗汉。获大神通。后于异时。彼二求寂。林中采华。于虗空中。见彼苾刍。乘空而至。遂遥问曰。仁等是谁。苾刍答言。我是某甲。彼二报曰。仁等。岂不昔与我等言戏掉举。身相摩触。作诸罪业。云何于今。获增上证。彼便报曰。此事实尔。然我后时。情生懊悔。深自尅责。所犯之罪。如前具说。乃至获得道果。求寂闻已。便作是念。此诸苾刍。昔与我等。共作如是如是。非法之事。云何于此。得增上果。以此因缘。我知佛所说法。云习诸欲。是障碍道者。此非障碍云云(邬波难陀即跋难陀释子。彼二求寂。与诸不守根门苾刍。为掉戏事。但作摩触。未成淫事。故其后时。自生追悔。如法忏除。发勇猛心。断诸烦恼。得证圣果)。
摩睺迦此云蜜。睺同睺。胡钩切。音侯。
诱将诱。云九切。音有。导也。教也。引也。相訹呼也。相劝动也。僧只律云。若沙弥。为和尚。阿闍梨所嫌。比丘不得诱呼共住。我当与汝衣钵医药。当教汝经。若比丘知是沙弥。因此还俗者。得輭语诱取。诱取已。应语沙弥言。和尚。阿闍梨。恩重难报。汝当还彼目下住。根本律云。若是亲族。或时带病。若复令彼冀舍恶见。虽权摄受。并皆无犯。善见论云。沙弥有十恶。应灭摈。何者为十。杀。盗。淫。欺。饮酒。毁佛。法。僧。邪见。坏比丘尼。是名十恶法。惟坏比丘尼净行。永摈。不得出家。余九戒。若能改悔。不更作。得出家(此是论意。非律正文。律制四弃。若犯其一。即须减摈。饮酒。邪见。诽毁三宝。听令改悔。断其后作。未见有毁破重戒。还复重收之文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五
音释
蛘同痒。
訹音出。诱也。
井水观察无虫方用。有虫滤用。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六目录
难问
杂碎戒
毁呰毗尼
阿毗昙
四沙门果
若二若三
随亲厚
与欲
十八破僧事
口噤
后悔
隐处语
瞋打
挃者
手搏
沟渎
喘息
诽谤
耶若达多
末罗园
黄头婢
宫合
门阈
未藏宝
金辇
王舆
毗尼首陀罗
罚谪
毗舍佉母
摴蒱
嘱授
如来八指
入陛
兜罗绵贮
白杨树华
杨柳华
蒱台华
鸠罗耶草
文若草
娑婆草
支肩
贫匮
骨牙角
刳刮
若苇
舍罗草
镖𨰭
玦㺲
衣𮢏
药篦
禅镇
熏鼻筒
坐具
增各半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