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长水云:此门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之耳根故。释要云:最后说者,凡有三义:一、以圆通义广,正是此方便宜故,备显修证之门,广化仪之相也。二、以庆说相继,意欲观音说后,即便庆赞,以表正赞观音,旁兼余圣。若于那律次说,若不庆赞,不彰观境最优;若便庆赞后说,诸圣应非。故留后说,即庆赞正旁,自然着矣。三、敕拣连环,观音说竟,便敕文殊料简,连绵相接,事无断绝故也。
熏闻云证真。引天台云:西音阿那婆娄吉低输,此云观世。昔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世音。又梵语阿缚卢枳帝湿伐罗,此云观自在。唐三藏云:观有不住于有,观空不住于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今观诸经标名,或单云观世音,或单云观自在,唯大悲心陀罗尼经具云观世音自在。
孤山云:观谓能观之三观,世即所观之三谛。以闻世间、出世间殊音异说,皆了即空、假、中,故名观世音。然此义与法华有殊。彼云: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则音在他机。此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则音属自行。应知因中自行,异上化他,二义毕备。两经所说,各举一边耳。准下文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此亦同于法华释名之意。但彼为流通本经,故偏对他机;今为伸叙昔证,故正约自行。
苕溪云:教即世音。
以初禀教,即是耳根所对之境故。
闻即耳根。
此从能闻边说。若约所闻,有通有局。取彼佛音教,通取一切声尘之境,皆所观之境也。思修,皆能观之观也。
闻非无观,以观行成时正在思修故。应知三慧有横有竪,横则名字已上位位有之,竪则名字为闻、观行为思、相似为修,三慧具足能得相似分真之定,故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然则观由境入,境实徧通,而特取音闻者,乃逗机之要也。昔佛既尔,今佛同然。故文殊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
抑又观音之三慧,乃酬阿难之三请也:一、方便之请,二、入门之请,三、根本之请。
涅盘云:证大涅盘有四因缘:一者近善知识,二者听闻正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若言若行是大涅盘近因缘者,无有是处。佛即善知识也,三摩提是大涅盘也。当知此上虽有信法两行,而正在信行。又法行非全不闻,但少从佗闻,多自思惟耳。若然,则信法两行并由三慧者,方有所证。无闻慧如覆器不能受水,无思慧如漏器虽受而失,无修慧如秽器不堪饮用。三慧备者,既仰且完而复清净,所受之水足堪饮用,止渴除垢何莫由斯?又无三慧是理即佛,有闻慧是名字即佛,有思慧是观行即佛,有修慧是相似即佛。是故备斯三者,能入三摩成分真佛及究竟佛。然此观音所说三慧入道,正是灭后众生之行门。向如来敕令诸圣各说圆通,正在观音行门,以酬阿难本根之请,而亦远酬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之,请大宅之门是三慧矣。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孤山云:初五句明闻慧,次四句明思慧,后二句明修慧。明闻慧中,先二句标。初于闻中,谓始闻言教也。入流,谓体言入理,则是反观闻性也。亡所,谓不滞名言,即是离缘尘也。次三句释。所入既寂,即释上入流也。所入之理无文字相,故云既寂。动静至不生,即释上亡所也。动谓有说,静谓无说。既达闻性唯一真寂,则不得前尘有说无说、动静二相,故曰了然不生。次明思慧。如是渐增者,明转闻成思也。闻中亡所,故曰闻所闻尽。此则亡言达理,即结上闻慧也。尽闻不住者,理无闻相,故曰尽闻;亦不滞理,故曰不住。此则言理俱亡,生后思慧也。觉所觉空者,正示思慧也。所觉是尽闻之理,今觉知此理亦无,即是释上尽闻不住耳。后明修慧。上思慧虽言理俱空,而有觉空之智,是则俱空成境,能觉成智。今境智都泯,故曰极圆。以极圆故,能觉空智、所觉空境悉不可得,故云空所空灭。当知此明三慧,闻则亡言达理,思则言理俱亡,修则境智齐泯。以此寻文,文无不晓,此皆住前修行也。
补遗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者,流谓照理也。闻教则照理,理明则亡诠,故曰亡所。所入者,所指能诠,入指所诠。闻所闻尽者,所闻是声教,今亡能闻之根,带所闻言之。尽闻不住者,指前空耳根之观为尽闻,不着此能空,故曰不住。由不住故,能空之觉皆空寂矣。所觉指前耳根相带言耳。空觉等者,指前重空之观,故曰空觉。既空之又空,无以加也,故曰极圆。言极圆者,谓前重空亡所冥理,理则圆极,今又亡其圆极之相,故曰空所。空,寂也。所空指空智也,亦欲以所显能相带言也。应云上句显前重空冥理,下句亡冥理之迹。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生灭既灭,三慧俱亡也,以住前三慧是生灭相故。寂灭现前,初住理显也,以分证三谛无生灭故。又生灭既灭,则二边亡;寂灭现前,则中道显。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孤山云:世谓六道,出世谓三乘。
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补遗云:此明登住实证,获二殊胜:一、合修德之极;二、合性德之具。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于修德中别标三十二应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于性德中别标十四无畏也。慈悲实通,此中别配二义者,良以三十二应说法与乐义强,故曰慈力。十四无畏救众生苦,苦是悲境,依仰佛救,故曰悲仰。我有悲境,依仰圆通而得离已,今欲众生亦然,故曰同一悲仰。如下十四无畏曰: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又曰: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意言:我已离尘反性,脱此悲境,今以智力冥资,同我昔日脱其悲苦,汝亦依仰此理。尔下十四无畏,皆先言菩萨脱苦,复言众生耳。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擕李云:幻喻三慧体不可得,金刚喻摧坚之能。
熏闻云:熏谓熏习,从喻为名,修兼于思,三慧备矣。起信云: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今亦如是,观音因中初无净用,由闻如幻金刚三昧而熏习故,能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约四土论之,应六凡二乘及藏通菩萨但入同居,应别圆菩萨则入方便实报,或机在同居亦入分段、寂光、无相三土,由之而生天器饭色,喻意可解。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孤山云:若诸菩萨,别圆机也。若入相似三摩地,进修中道无漏,则分真胜解现圆。乃至若进修金刚无漏,则究竟胜解现圆。大士皆现佛身,为说顿法,令得分真究竟解脱。问:菩萨何能现佛身耶?答:心性理显,高下无殊。如镜已明,形对像现。臣家之镜,王苟临之,岂无王像?王家之镜,臣苟对之,岂无臣像?当知人有高下,镜无贵贱。然亦不妨明有优劣。臣家之镜下,喻分真理,能现佛身也。王家之镜下,喻究竟理,现菩萨身也。证真云:若初住能现妙觉,是本下迹高。若妙觉现菩萨等像,是本高迹下。俱高俱下二句可知。此依天台四句分别。
补遗云:天台普门品别行义疏解: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明同居、方便、实报。下之三土所现佛身胜劣不同。维摩疏佛国八科第六:说教约土,说教不同。准知现身有胜有劣。
长水云:第十地菩萨坐华王座垂成正觉,亦须别佛说教闻熏,令断最后微细无明,故观世音现第十重他受用身而为说法。
孤山云:问:等觉菩萨岂假初住现佛说法耶?答:闻法得解,何必求人?复假胜身,弥增内慧。
资中云:胜解现圆,将登正觉,坐道场也。将登者,蹑上修进无漏言之,秪为进修未登正觉,是故现身而为说法,令其胜解现前圆满。
长水云:于决定境忍可印持,不为异缘之所引转。此指最极根本无分别智将圆满时,故名胜解。菩萨登住已去,虽为因位,便能现上位身,为彼说法。以此圆证一位即诸位,更无深浅,故能现耳。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长水云:麟觉独悟,出无佛世,厌喧乐静,独处山林,资加二位,名为有学。此后断惑,便证无学。约自乘理智,将证未证,名寂静妙明菩萨。现同类身,先称本习,后令近佛。
准诸文说,独觉根性能覩外境因缘,以悟内心生灭,推宿种本因。虽闻十二因缘,其独觉时恐不可云亦观十二因缘,推宿种与能观外境因缘通名缘觉可也。如诸文,依大论,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亦云独觉通翻一名,然后分别值佛不值佛大小不同。皆言胜妙现圆者,各约自乘理智将欲现前得此名也。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补遗云:是则胜性言,当分自说现。谓现今三果已前,贤位圣位,俱属有学。见道一十六心,断四谛下惑,证生空理,故云得四谛空。初果后进,断三界八十一品俱生,品品皆证一分择灭无为,故云修道入灭。旧谓数缘灭,新云择灭。维摩疏云:虗空无为,数缘灭,非数缘灭无为。一是涅盘,二非涅盘。证一分择灭无为者,断一品惑尽处,名为证一分择灭无为。涅盘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谓断智推令灭,故名择灭。孤山云:数缘即是择也。
孤山云:二乘,藏、通机也。虽有菩萨,而藏同人天,不断惑故;通同二乘,所证齐故。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虗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孤山云:梵王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
补遗云:梵王,此翻离欲,亦称高净尸弃。又外国唤火为树投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今此依普门义疏作一人说。案法华文句并维摩疏作两人说,谓初禅、二禅主也。若依大论,举位显名,目一人耳。
璎珞明四禅皆有王,今言梵王者,应是初禅之顶,以有觉观语言之法,得为千界之主。
熏闻云: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外有语言法,主领下欲,众生为便。上地无此,故不别出说法,说出欲论解脱,令离欲尘。
帝释即欲界第二天主,彼横有三十三天,而帝释统之,说法谓十善。金光明云:释提桓因种种善论。
长水云:欲身自在,游行十方,现二天身,说法教化,即夜摩覩史天。
名自在者,智者释普门品云:自在是欲界顶天,具云婆舍䟦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慈恩云:得异熟果,随意所念,胜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树而得,今随欲得,名为自在也。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名大自在。不乐异熟果,乐自乐他,变为乐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化乐、他化二天所配,即摄义不尽,故从慈恩摄四天也。
孤山云:华严称为色究竟天,即摩醯首罗天。大论云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者是也。
智者云: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天。
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又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盘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旧以前自在天为第五,大自在天为第六。又慈恩以自在为夜摩、兜率,大自在为化乐、他化自在。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获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金光明,以散脂为大将。经云:八臂徤提,是天中力士。大论称:鸠摩罗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鷄,持铎提赤幡。复有韦纽,此云徧闻,四臂捉具,持轮,骑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中定是何等,虽未可定,何妨菩萨随机俱现。熏闻云:四天王天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又此云增长;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此云杂语;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
长水云各领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众,救护国界。
释要云:持国所领二部:一名挞闼婆,二名富单那。增长所领,薜茘多、鸠盘茶。广目所领,毒龙、毗舍闍。北方所领,即夜叉、罗刹。制此鬼神,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谷响云:国太子亦如世间太子,入则监国,出则抚军。
长水云:天王太子,即那吒之类,辅正统摄,跨握鬼物,护世益人。菩萨身同,先令成就,后使厌离也。
若诸众生乐为人主,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水云:人王者,王,往也。人皆归往,故四轮粟散,皆人之主。
手鉴云:金银铜铁四轮王,如次王四三二一天下。若中下品十善报,为粟散。小王众多,如彼粟故,从喻立名。又言粟散,如人把粟散置盘中,各得分位。王喻亦尔。散字上去二音,以上化下,物无不从。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抑又佛法兴隆,增长精气。大集经云: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一地精气,谓五谷丰熟;二众生精气,谓形貌端严,无诸疾疫;三善法精气,谓修施戒信等。
长水云:长者具十德,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
补遗云:爱主族姓等者,长者有德,士族多归附之。博闻强识,不求仕宦,居财大富,秉志廉贞,故名居士。
熏闻云:据普门疏,以多积财贷,居业丰盈,谓之居士。今经之意,有似郑康成云:居士者,道艺处士。
孤山云:三台辅相,州牧县长,悉号宰官。
熏闻云:三台亦曰三阶,每台二星,凡六星,名泰阶六符。符者,星之騐也。黄帝泰阶六符经云: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上阶谓天子,中阶谓公、卿、诸候、大夫,下阶谓士、庶人也。今通云三台,正言其中耳。州牧者,牧,养也,谓养于民也。婆罗门翻。净行,四姓之一。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
补遗云:爱诸数术,如此间方士导养之法,如华陀五禽之戏,怡神养性,故曰摄卫。又亦可数,谓知阴阳之数术为导养。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孤山云:优婆塞云近事男,优婆夷云近事女,以五戒自守,堪任近事、出家二众故。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女主即天子之后。周礼:天子之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谷响云:六宫,前一宫,后五宫。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一百二十人。
国夫人,如云邦君之妻曰君夫人。命妇,谓妻因夫荣者也。大家,如曹世叔妻师号大家。大家,尊之称,似言家中之尊大者。唐来宫掖并宦者呼皇帝为大家。
补遗云:处女,藐姑射山有神人居处,在家未嫁之女。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干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熏闻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泱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及大福人藏。肇师但出三种,不出天龙。
孤山云:药叉云:轻捷。
熏闻云:此有三处:海岛、空中、天上,传传相持,不令食人。佛初成道说法,传唱至天,干闼婆云:香阴新翻寻香行帝释,乐神也,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天欲作乐,身有异相。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云无端正,以女美而男丑故。从男彰名,新翻非天,以谄诈无天行故。
阿修罗有千头、二千手、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
苕溪云:准普门品八部,此阙伽楼罗,即金翅鸟,恐在下文杂类中收。
孤山云:紧那罗,形似人而头有一角,因呼为疑神。天帝,丝竹乐神也,小劣。干闼婆,新翻云歌神。摩呼罗伽什,师云:地龙。肇公云:大蟒腹行也。
长水云:蟒形田蚥,复行之类。
手鉴云:亦云莫呼落伽,此云大腹。田蚥:虾䗫蟒蛇等类,皆此所摄。田蚥:蟾蜍别名。蟾蜍,虾䗫也。张衡赋曰:羿得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抱朴子云:蟾蜍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领下有丹书八字。玄中记云:蟾蜍头生角,食之寿千岁也。即虾䗫之类大者也。以多于田野,故名田蚥。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补遗云:人者,除上人伦之有名位者言之也。其或隐沦无位,穷而在下,固亦随彼化之。然天、龙等皆言乐出其伦,而人谓乐人。修人者乐入其类,或欲出其伦,皆随而应之。人非无出,天非无入,互现其文。
长水云:有形有色蕴,如下休咎精灵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沉等。有想有四蕴,如下鬼神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如下精灵化为草木金石等。此皆非人也。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苕溪云:三十二应比普门品,虽互有出没,大体是同,总而言之,无越十界。于十界中,两经俱无菩萨并地狱身者,或智者依正法华,具现菩萨界身。又准释论,菩萨亦化地狱,故知十界不可阙。
补遗云:声教熏习,故曰闻熏。闻而复修,故曰闻修。修必兼思,三慧具矣。修兼闻者,显耳根闻而复修也。然说法华圆顿之法,此经随机大小者,何耶?法华为流通本经,故说圆顿。今直谈体用,故说随机。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资中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谓由我不观所听音声,但观闻性也。
真际云:由我不自观音,不循前尘也。以观观者,用无缘之慈,观彼世间观音者也。
苕溪云:圣人无已,惟物是利。故以观音之智,加彼观声之机,于苦得脱,不旋踵矣。若夫止称名号,罔识闻熏,善应未臻,而责圣言之虗者,是犹洒一杯之水,救积薪之火不熄,则谓水不胜火,惑亦甚哉。
熏闻云罔识闻熏者,谓无闻慧熏习之力也。今顺经文以观观者,故须正取观慧为机,因此策其怠者及遮其谤者。然有散心感应者,亦由过去积善或是现在至诚之所招致,必非浅植轻念者能通圣应。传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菩萨利物岂不如之?
补遗云:对众生之他,故云自行。既不循前尘,今以智加彼,良由十四无畏与众生同一悲仰,推己昔日亦堕悲苦,依仰圆通之理而得解脱。今亦令众生同依此理脱其悲苦,故十四无畏皆先推己,然后及物,显与众生同一悲仰也。缘前尘为生死所缚,悲苦也。今不自观音,反其闻性,仰依圆通之理也。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擕李云:准天台释,火难有三种:一、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二、恶业火,通三界;三、烦恼火,通三乘。火难既然,他皆仿此。
他皆仿此者,水难三种果报:水至二禅,余二同上。彼罗刹难中以黑风为难,亦由有三种果报:风至三禅,余二同上。乃至七难皆有观行三义,须者寻之。
补遗云:涅盘云:迦叶白佛:彼第四禅,以何因缘,风不能吹,水不能漂,火不能烧?佛告迦叶:内、外过患,一切无故。初禅过患,内有觉观,外有火灾;二禅过患,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过患,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彼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悉无,是故三灾不能及之。然四明因释消伏三毒,引例三火云:应知三种毒害,舍傍从正,受名不同。如普门别行疏分别火难等。相报火至初禅,岂下诸有全无惑、业?盖苦报为正也。烦恼火通四教,岂三乘人全无业报,以烦恼为正也?岳师云:所引三火,例今三毒,舍旁从正,受名不同者,不尔。以谓三障不可皆受报名,乃至三障皆受烦恼名也。业报亦是四教所诠,烦恼亦是三界所起。两师各据方、圆共凿。今谓若乃三障通而论之,三界、六道、四教、三乘降佛极果以还,无不有之。今普门疏所解三火,别取三界、六道、四教、三乘被烧害善之义而说。所以别取此义者,为欲见当界、当位有所难于此故也。又复帖文举事所说,直指下界烧物之火故也。消文释义,自有来由。虽作三种约观行解,必须随顺帖文举事。难字去声。
补遗云:此下一一文中,并须先明菩萨悲仰,次同众生,必须求其自他悲仰。同意知见旋复者,见属眼根,知属意根。今从一根既脱,六用同旋,故虽耳根圆通,亦通明知见旋复也。知见属心,心属火,自行知见旋复,则心体寂灭之火,火无能为也。如诸论所明,初禅不能免火难,内有觉观即心也。言是心声,并能致火灾矣。
孤山云:达声无声,水声岂溺?
长水云:声能漂荡,如水腾波,观听旋真,尘相不起,虗明湛寂,何物能漂?故令念者大水不溺。
补遗云:今谓五行言之,水属肾,肾主耳,耳根能复其听闻,水亦不能为害矣。良由内根消则外水亦伏,体性同故也。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五者、闻熏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九道众生,莫非妄想。其虗诈不实,乃鬼之因。妄想之尤者,内灭其因,虽入其国,故不能害我矣。
孤山云:闻熏成闻者,熏于妄闻,成真闻性。耳根既复,五根咸同,具举言六也。
补遗云:熏妄闻成真闻,六用俱复,耳鼻舌身,已成清净,纵遭横逆,无如我何。
苕溪云:割水吹光等,淮南子云:光可见,不可握;水可循,不可坏。今云吹割,性无摇动,喻意不殊。
六者闻熏精明,明徧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鎻所不能着。八者灭音圆闻,徧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补遗云:闻熏精明者,见真如理,无幽不烛,彼诸幽冥,固为我所破,故曰性不能全。
苕溪云:药叉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虗空,三在天。
孤山云。罗刹云。可畏。鸠盘茶。厌魅鬼。毗舍遮。噉精气鬼。富单那。热病鬼。
补遗云:音性圆销,六用返入,言观听者,且举其二耳。六用返入,六尘俱消,尘缚已超,则禁系之事成。鎻梦关空,耳灭音圆,闻得体也。徧生慈力,起用也。慈能摄物,彼偷儿辈如何陆梁?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瑠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苕溪云:准天台释,三毒通界内外,内谓思惑,外谓无明。二乘以欣涅盘名贪,厌生死为瞋,迷中道即痴。菩萨广求佛法诃恶,二乘未了佛性,皆是三毒。
补遗云:六用既脱,色尘消亡,岂能劫我常心耶?故曰色不能劫。纯音,中道法音也。无尘者,非同世间音声有尘染相也。中道法音不落根境,故对待已亡,外之嫌恨无从生也。阿颠迦,痴暗人也。我以销六尘,复真明,推己及之,令离暗钝也。
孤山云:阿颠迦,亦云阿阐底迦,此翻无欲,不乐欲涅盘也。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祕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生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智者引阿含,明地狱已上乃至欲天,皆有无子之苦,令所求者悉令满心。
擕李云:上云涉入世间,不坏世界,即方便智,方便属权,权能干事,故生于男。次云立大圆镜空如来藏,即属实智,实智诣理,理能含育,故生于女。如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即其义焉。擕李云:以方便实智用配二文,固有眉目,今更作内外以销其文。融形复闻,只是因耳复闻,六根俱脱,形即身根俱脱中别言耳。内既复性,外身自在,故能依中现正等,游历十方,供养诸佛,此言男子外事也。古者生男,悬弧于门,表男子有四方志,故今以形身自在,应彼求男也。六根圆通,明照无二,此言内心明也,含十方界,心具三千也。大圆镜智空如来藏,此言内心冥三谛也,含十方俗也。镜智空也,如来藏中也,内心冥理,应彼求女也。言含言藏,皆欲表女子生育之事,言镜亦女子所览,言空若处子时也。承顺若有三从之义,祕密法明如在闼中,受领无失中馈之职也。经文既欲推己证以应彼求,则句句不徒然,如天台明表法之义也。
融通形碍,旋复真闻,所以不动道场,涉入世界,身无限量,徧至十方,绍继法王,种姓不断,六根圆徧,融通照明,含现十方,无二无别,唯一宝观,名大圆镜。复能承顺微尘诸佛,受领含容无量法门,不失不坏,名为空藏。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孤山云:法华疏云:圆人唯一,偏人则多。格六十二亿,偏菩萨也。又别行疏云: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一则非多,同入实际。实际正等,是故无异。法华论云:毕竟决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与观音无别。甞试议之,法华为流通本经,故智者二疏,约待绝二妙之义,互显其文。格偏等圆,相待义也。实际正等,绝待义也。况复本论以法性释等,今经为对诸圣说圆通本根,校量胜劣。然则两经义趣,不可全同。傥或一向将此例彼,岂唯见智者未晓,抑亦观天亲弗明。五品四依,便成虗说。
盖此方众生,耳根利故,受道者多,所以观音化胜;余根钝故,受道者少,所以诸圣化劣。是知行位虽齐,对机有异,总彼恒河沙数,但敌观音一人,故使持名二福正等。
补遗云:此中以一敌多意者,乃是偏圆之义。观音用圆,六十二恒河沙用偏,偏教益物,岂能敌圆?此皆从用偏用圆益物以为比挍,欲彰观音圆实为胜。若六十二恒河沙用实,无以为优劣。故经云: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岂非指其用偏耶?由我所得圆通本根,乃至能令众生等,岂非用实益物耶?文中虽有发妙耳门之言,非直指耳根对诸根简优劣义。此中因明耳根圆通,故言发妙耳门为圆通,对彼用偏为拣耳。修法垂范之言,方便智慧之语,岂指余根钝劣耶?法华文句约偏对以为比挍,盖暗与此经合。以耳根对余根简,却疑智者不见此经。吴兴亦是此说。噫!吾祖可谓无远孙矣。今仰窥经旨,必含二途:一约化用,二约实本。若就诸菩萨化用言之,乃有偏圆之异。如善财参文殊、弥勒、普贤,乃用圆以接之。中道知识,其余用偏。俗谛知识辞云:不知彼法门也。今观音没偏用圆,故假设六十二亿恒沙用偏以为比校,观音固胜矣。经文正意虽如此,必兼含平等之意。若乃从诸菩萨实本,则无优劣。彼六十二虽多,观音一人虽少,实际平等,所以一能等多也。经中正等无异,亦具二意。以一圆敌多偏,功德正等,故言正等无异。虽云正等,一固己胜矣。若从实本,多非多,一非一,同入实际,故言正等。此不分胜劣也。虽有二向比校,显圆为正。所以大师于文句中,依入大乘论,以法应比校,作偏圆消之也。应色之多,偏教也。法身之一,圆意也。次义不可缺,却于别行疏出之。盖欲两出而彰互有也。又文句只用初义,其旁正可见也。然法华论何故只作后义?须知一卷之文,务在简略。其偏圆比校,在文可见,是以无说。第恐亡本者,起分别想,招罪不浅。故用此义,以除疑想耳。然何以知偏圆比校是经正意?须知法华玄赞引十轮经云:假使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不如有人于念顷,至归依礼拜供养地藏菩萨云云。既云不如,乃比胜劣也。故知凡偏赞之文,比校为正,而意含平等耳。然何以知必含次意?须知以楞严文显彼普门品可也。楞严既云诸法王子,又曰随顺众生,则知六十二亿行位已高,自证已深。经为比校,化用优劣。其实本之义,固无优劣。故知经文密含此意也。是则今楞严偏圆化用,实本体同,二义最显。符合智者,颇同天亲。而长水擕李,失其正途,而用次意。孤山虽从初义,释义乖违。兴福疏中,颇知正辙。但其科目略存,文理不说。故彼疏曰:初彰群智劣,次显己功圆,三校福齐诸,四叹名圆敌。(彼文)
熏闻云:百亿日月,准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苏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说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是则小千界有一千日月,中千界有十亿日月,大千界有万亿日月。故南山云:三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等,则有万亿之数是也。今大千云百亿者,恐西天数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修法垂范者,修法约自行,除耳根外,随于何根修习行法也。垂范约化他,即以自行垂为模范,转化于他也。
补遗云:大论云:此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问:恒河中沙为有几许?答: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法身菩萨能知其数。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祕密神呪。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兴福云:妙!妙!闻心者,初妙则脱粘声境,后妙圆听无遗。
孤山云:根境圆融,无能无所,故曰妙妙。心精遗闻者,一根脱粘也。见闻觉知不能分隔者,五根圆拔也。
孤山云:首表法身,超出二边;臂表解脱,提拔众苦;目表般若,照了万境。或慈或威,结现首也;或定或慧,结臂目也。其容慈,故摄中道之善;其容威,故折二边之恶,法身明矣。或定则手以止散,解脱着矣;或慧则目以观昏,般若显矣。三德圆融,既内无滞碍,故外益众生而得自在。
以人之首只一,故从畸数以增。臂乃有二,故从耦以辨。人眼二,天或三,故兼畸耦以明。
真际云:烁迦罗类拔折罗,即金刚也。
擕,李云母陀罗,或云印义。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苕溪云:此四不思议,前二属应,后二对机。应中备显形声二益,初文虽云说呪,而正示形益,即应身功用也;次文虽复现形,而正示声益,即名称普闻也。机中具明因果二相,光明修因,则六度之中,略举布施,俾求福故;后明感果,则世出世愿,靡不成就,令得乐故。
此之四段经文,乃明现身说法拔苦与乐为次第耳。前三十二应十四无畏,虽亦明现身说法拔苦与乐,乃是总相示之,今委明随机之相靡所不现,故四皆曰不思议也。如一首至八万四千等,乃至与乐盖亦如此之多,非不思议能如此乎?第三既云求我哀愍,即是拔苦也。舍身珍宝者,乃明求拔苦人用为祷请耳。然拔苦文所以甚略者,以现身说法显之也。八万四千首臂等现差别身者,为拔苦故也。现身说法能救如此,所救之苦固亦如之,所以得略也。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补遗云:耳识初缘音声,故曰缘心。不循前尘,故曰自在。反闻观性,故曰入流。
圆照三昧即一行三昧,谓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缘心自在。此一经所宗首楞严定,文殊所赞得真圆通,诸佛交光同庆此说。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苕溪云:按观音三昧经及大悲经并云:此菩萨过去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又悲华经说:往昔宝藏如来授不瞬太子记,名观世音。
熏闻云:彼云:往昔过恒河沙阿僧只劫,此佛世界,名删提岚,劫名善持。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出家成佛,号曰宝藏。轮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瞬,请佛及僧,终竟三月,奉诸供养。太子愿言:我所有一切善根,尽回向佛道。愿我行菩萨道时,有众生受诸苦恼怖畏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忧愁孤穷,无有救获。若能念我,称我名字,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诸众生,若不免苦者,我终不成阿耨菩提。时宝藏佛,即为授记: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诸苦,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乃至云:无量寿佛般涅盘已,第二恒河沙阿僧只劫后分,初夜分中,正法灭尽,夜后分中,彼土转名一切珍宝所成世界,所有种种庄严安乐世界,所不能及。汝于后夜,成等正觉,号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等。然则悲华与今经,皆覆本垂迹之名,今得圆通,即太子后身也。
补遗云:今谓此正释出观音之名,于闻听中用观观其闻性,方成圆明。从德立名,故不云闻而云观也。是则云观已兼其听矣。由我以观为听,故能圆明。前云观听旋复,亦此意。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孤山云:宝光交照,表自他之理互融;林木演音,显依正之性不二。印前所证,尽契佛心。初住已上,能破坚惑,皆号金刚三昧。
此应通指圆定名为金刚,亦首楞严之异名也。如下文明位中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等。孤山别指初住以上能破坚惑,盖约多分说之。
长水云:耳根圆通五根总摄,称可诸佛说证皆同。及大菩萨阿罗汉者,即前二十五圣说圆通人,印说皆是无非圆通,故放宝光流灌其顶。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号圆音彼我同唱,智周万物何法不宣?交光如网圆张大教也。
释要云:初、诸佛交光,林木演法者,法法尘尘无非智体,故智光及处无不演妙也。五体放光者,表余五根一时解脱。圆张大教者,大教之网圆张,漉十界鱼,出生死河,至菩提岸也。
耳闻圆观,顶触智光,观音三昧,一时同获。此则二十四圣同会观音一门,皆得名为金刚三昧也。
补遗云:彼此特云五体放光,证前十八界皆圆通也。林沼演法,表下文殊谈国土皆一心变也。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虗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苕溪云:此表大众于第一义天,以四十位真因之华,而严果德也。又表发真归元,空界殒裂,唯一寂光土,是事希有,故咏歌之。
补遗云:天雨百宝华,表百界千法均一理。四色,表四位间错。纷糅,表一位具足诸位功德。虗空成七宝色,表七觉理徧一切法。娑婆不现,唯一佛土。吴兴,表空界殒裂,唯一寂光可也。亦可云:表上十八界差别已破,圆通一理现前。
长水云:法身体素,天龙之所忽劣,今将显现,如空宝严,万行集成,故华间错,根尘消复,法界圆成,山河不现,合成一界也。
释要云:百宝华者,万行因华,庄严本有法身,方彰妙果也。山河不现,九界依正,一念全空,合成一界,佛界圆显也。
谷响云:梵呗咏歌者,具言呗匿,或曰婆师,此翻赞叹,乃是以梵天之音赞叹咏歌于三宝也。
手鉴云:善见云:听汝等作呗。呗者,言说之辞也。佛虽言说,未知说何等法。诸比丘问佛,佛听从修多罗至优婆提舍,随意所说。今此方梵音,准宣验记,魏陈王居鱼山,夜间闻岩岫门响韵记忆,因经中伽陀,教僧作梵呗。陈思王即曹子建,魏武帝第四太子。十岁属文,下笔便成,初不曾改。每读佛经,輙留连嗟翫,以为至道之宗极也。因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音响,清雅哀婉,独听良久,从者咸闻。乃模其声,即写为梵呗,撰文制音,赞叹三宝,传为后式也。
如僧护比丘向树下坐,高声作呗,群仙闻之,证不还果;又诸天闻之,悉生欢喜。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
长水云:若以三科七大专门独善,随根各入,此皆方便。若于此界现在未来设教通方,上中下机咸得悟入,永为众生方便成道者,于二十五何门为胜?由先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三摩提最初方便,故今令选通途法门使其成就。
补遗云:成道方便者,方便乃善巧之名。
又云:二十五无学,从其叙昔证言之,有小乘四果之无学,菩萨地位之无学。从其叙圆通言之,既已开显俱菩萨之无学耳。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补遗云:此中实无优劣,会同诸圣,圆通理齐也。谁当其根?从土顺机,彰别义也。须知十八界门,根根通,根根别,入道皆通,顺土皆别。下文以耳根当此土机为别,乃别义之规模耳。须知佛意欲显根根皆别,方是尽理。如香积土,必以味尘别为圆通门,使文殊在彼,则观音耳根固为所拣。今仰窥佛意,先列二十五圣,并云入圆通门,佛印定云实无优劣,显十八界皆圆通门,此通意也。又令拣选当机,易得成就。取耳根者,显十八界根根皆别,顺土义也。则知取耳根圆通,欲彰十八界根根顺土皆别之义,非特只为显观音之胜耳。须知通处常别,别处常通也。
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苕溪云:上从证性,会同圆通,今为逗根,令简方便。性如华屋,根如入门,若得其门,方受其赐。世人以解为证,请思最初入道方便,与二十五圣,孰为其伦乎?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此下欲简圆通,先明觉性,次辨迷妄,后示归元。于归元中选耳根为易,文殊既与观音同证,故奉佛慈旨有自来矣。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真觉之性,譬如大海,澄湛圆融,皆喻寂而常照也。复牒圆澄所喻之觉,示其本来照而常寂,故曰元妙。此类前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法喻相参耳。
澄圆二字皆喻,须知澄取定义,圆取动义。水之为物,逐器大小,乘流遇坎,无所不可,圆融不拘之义。故对于照,有应物之义也。圆澄,喻也。觉,元妙法也。觉而元妙,照而寂也。上句觉性二字,亦约二法明寂照,但与喻相参,欲成句逗,故不次耳。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真际云:圆明照生所等者,于彼元明性上,妄生照用,而形所相。
熏闻云:照即能见相,所即境界相。
有相当情,无相则隐,故照性亡。
苕溪云:照字义通真妄,犹明觉二义也。故前文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迷妄有虗空等。此乃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是知虗空为同,世界国土为异,众生即有为法,无同无异。
熏闻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谓情与无情皆妄想所成。如天亲说:有分别及无分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今想澄成国土,即似尘识也;知觉乃众生,即识识也。宗唯识者,但谓此识不与真如同以一心为源,故说真如无觉无知,凝然不变,不许随缘唯谈八识生起诸法,由是与法性宗义同水火。若晓今家破四性已,随宜而说,情通妙契,诤计咸失。
纂注云:由无明迷乎觉性,遂乃变成顽空,所有世界,皆依空立。又妄想澄凝,则成三土染碍;妄想知觉,则成九界纷扰。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苕溪云:有漏兼有情。
熏闻云:漏谓漏失,属烦恼故。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是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三、有含情器。
有因有果,故婆沙以苦集二谛为三有体。
妄元无本,毕竟不生。故虗空如沤,不灭而灭;三有如幻,不无而无。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补遗云:上句言所入圆通,下句指十八界七大。
得涅盘之心则易,明差别之智为难。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上句指二十五圣无施不可,下句约机顺土,故逆顺之义生焉。如此土,耳根入道则顺,余根入道则逆。他土例说,虽有逆顺,皆方便门。如此土,亦有余根入道,但迟而不速,亦方便也。
苕溪云:应亦以声闻所修为逆,菩萨所修为顺。又菩萨中渐次为逆,圆顿曰顺。下文云:浅深同说法。其义例然。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苕溪云:当根则速,差机则迟,日劫相倍,是不同类。
补遗云:此土凡夫入道之人,欲入三昧,于一十八界、七大有迟速之义。耳根入道则速,所以下取之;余根入道则迟,所以去之。如来上文以诸圣修行实无优劣,又言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只是将十八界、七大法相对此土机宜拣选,不能拣诸圣圆通也。历观下文,并将十八界、七大法相对此土凡夫根境拣宜不宜,更无一言指斥诸圣圆通为失也。如初色尘则曰:尘染不明彻,如何获圆通?且优波尼沙陀析色至空,又曰妙色密圆,岂不于色精了明彻?拣声尘云:音声杂语言,一非含一切。且陈那于声明悟,又曰妙音密圆,如何却云杂语言不含一切?是知诸圣虽得圆通,若以声色对今初心,只成尘碍杂相,不能入圆通也。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苕溪云:初色尘,色由妄想,结成诸尘,尘质留碍,故于精明了别之性,不能通彻。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孤山云:声尘中杂,谓种种语言。而此语言,但唯名句味耳。新翻皆云名句文。
释要云:名诠自性,如云火秪诠得火,更不含水风等并是何火等。句诠差别,即言炭火、艾火等。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古以文为味者,字能显二,如味能显食中之醎淡也。问:陈那悟声尘与观音耳根相类,今简以为非者,盖声是佛语,根乃自身,认尘则着他语言,观根则了己心性,是心声尘亦为所简。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香、味、触、尘皆合中知,离则不觉。简意大同。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获圆通?
真际云:独散徧缘,不依五根所取,称为内尘。
补遗云:法尘为所缘,意为能缘,但心无并虑,如缘善心数,则不能缘恶,故曰非徧涉。既非徧涉,于凡夫法尘,岂获圆通?若在迦叶圆通,则曰妙法开明,岂可斥曰能所非徧涉乎?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擕。李云:初眼根纵其见性,虽云洞然,夺其见相,故不明。后。
长水云: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故云四维亏一半。补遗云:此只就凡夫眼根见物,亦有洞然不昧者,欲以不明后夺之,故以洞然纵之耳。前文自将四隅以明凡夫所观,只得一半,若四维即同四方,不成一半矣。此中欲将一半夺之,特指四隅耳。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苕溪云:舌根为识所依,亦名舌入。今文语倒,但是舌入,非无端耳。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内身外物,能所相触,方有觉观,离中则无,故云各非等。若谓合中有者,其如物非体知,成敌两立,故云涯量等。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湛了终无见,如前精了不能彻也。以杂乱思,于湛了性终不能见。
补遗云:此亦就凡夫根境以辨圣人,明前不明后,乃凡夫那律半头天眼,十方俱明,方是神通之相耳。如上自叙曰:我不因眼观见十方,岂有神通但明前邪?鼻根通利,方有出入之息,若出入息支分之时,则缺于中交,两相涉入,乃是中交。六根中唯鼻舌身三乃合中,知此三中,鼻根闻气,似不待其香入,身遇寒暑冷暖,似不待触入,唯舌根非味入,则舌无知,言舌非味入,则无端由知为舌根也。故下句便云因味生觉了也。身根中各言身触两离,非不也,圆成也。身触两离,则不成觉观,身触二物虽合,各有边畔,非能冥会涯量,犹言边畔。凡夫意根,多有乱思,不能照理,岂可入圆通耶?若在空生,从旷劫来,心得无碍,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如何斥云杂乱思不见湛了耶?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擕李云:论云:二和生识,谓根境和合,识生其中。今言三和者,能所合说也。根境乖时,识自无体,故云无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孤山云:耳识中唯以心闻,不由根听,斯是分真所得,故非初心能入。
长水云:普贤菩萨本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得大自在。今拣太高,收机不尽。既法界为体,心闻为用,故洞十方。此由普贤因修大行之所感,故中下之机于斯绝分,故云不能入。以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方现其身,非同观音触物随现。
鼻想本权机,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狐山云:数息乃调心方便,故曰权机。机,谋也,亦方便之异名耳。
资中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有所住着也,非观也,真则无住。
补遗云:此亦就此方凡夫言之。若使凡夫初心依此数息,守心于鼻端,乃成有相缚心之法,圆通安在?如世之痴禅兀坐,安能入道?若在难陀,见息化为光明,乃至云息久发明,明圆灭漏,安得斥云只令摄心住而已耶?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因斥末俗讲者,不务谈理趣,炫其音声,杂以外典,以为文华,若翫弄然。若欲于此说法舌根中求开悟,必资先有师教开解,或宿有善种,则或有之,不则无也。良由能说法者,必先学习,亦善种宿成,今日开悟之功,不独在舌根矣。况所说名句,非入无漏之器,故今拣之。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
上首先以小乘束身,次以大乘束心,然后身心一切通达。今言今日初心,欲以持戒执身,从身识入道,则不可。何则?徒能束身,心不能束,言非身则心是也。元非徧一切,谓不能徧束身之与心也。然则今云身识,岂不是心?须知大乘菩萨所戒单心,小乘所治身口兼意,若望单心,只成身口。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六神通中,漏尽通是意识内证,前五通是意识外用。斯由目连宿因成熟,从三迦叶边闻法而发,且非初心入道轨则,是故简之。
苕溪云:目连神通,由宿习所得,虽云旋湛,心光发宣,非关于法,分别而现。又小乘神通,皆是作意。
熏闻云:谓一心秪能作一,不同大乘无记化化通也。
缘物则有,离物则亡。
谷响云:小乘修通,天眼则缘障外色修之,天耳则缘障外声修之,余通皆然。
今谓身如意通中转变他身,及世间所有随心自在,亦是念缘,非离物相。
补遗云:目连得通,盖由闻法得道,然后于意识禅定,发于神通,非独意识而已。法谓法尘,分别即意识,举所显能耳。今欲对此土初心之人,只从意识入道者,意识必有缘念,不能离所缘尘物,如何可得圆通耶?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初地大持地菩萨观身微尘与世界微尘等无差别,乃至刀兵亦无所触,岂可斥令坚碍非通达耶?騐知此中全以大地法相对初心以简。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水大中,如如非觉观。谓如如之理,非由水之觉观所能契会。
补遗云:初心欲用寻伺心想念水性,岂能契如如圆通耶?觉观即寻伺也,言能所不合,故曰非如如。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火大厌有,乌刍瑟摩厌欲观火,非真解脱。初心欲学火头,厌欲火之有,只成取舍事行,不能淫欲,即是道之真离欲火也。抑又若依火头徧观火,大化淫心,成智慧火,此又非初心所宜。若初心治欲,自有方便,如五停心不净是也。火头发大心后,生大宝焰,已成真离,但初心非及耳。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风是动性,由动有寂,动寂相对,不成圆通,故为所简。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先非觉,从迷空是无明,故属昏钝,望今妄心,故先非觉。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虗妄,云何获圆通?
熏闻云:非常初心,以识为境,则念念流动,入道良难故。
孤山云:心本无心,存之则妄。
补遗云:弥勒唯心识观,岂不达常住耶?騐知就初心观识,不能即阴是真耳。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等者,盖言今日初心欲依念根通则不可,初心动念即属行阴无常,此念性既在凡位,元是生灭,如何以生灭因尅圆通果耶?
苕溪云:已上二十四圣,皆由所得圆通本根,非此土当根,乃为所简,岂文殊之有慢心,诸圣之有惭德?文殊所简去者,既而下,交所取耳根当此土机,须约十八界在迷阴境而说。但其中拣六识,有约高位,有约宿习,为非初心能入,此外为所拣去,文殊必先立以耳根当此土机故也。不然,一十八界皆可以起众生根,诸圣本初随缘撞着,虽在文殊,谅不可拣。今此自循六尘、六根、六识、七大诸法相而拣,何曾干涉诸圣边事?若云须知拣圣全是拣机,未为尽理;须知拣法全是拣机。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
长水云: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声以为佛事。手鉴云:由前问云: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故今对曰:实以闻中入。谓此土初心依乎耳根,悟道则速,三昧易成;以余根钝故,悟道则迟,观行难就。
由从耳根发识闻声,引生第六识中闻慧,缘名句闻熏,成解心种子,纳为教体。教体既成,然后思惟修习,入三摩提,成大解脱。
苕溪云:教体应具声名句文,今言音闻者,以声是实法,余三是假,摄假从实,故但云音。音即所闻之境,闻即能闻之根,举所显能,而正示闻性,故云欲取等。又音即一切音声,盖本性之音耳。相宗之义,音即声识,闻性即耳识,即见相二分,故音声不出自之本性。前文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即反闻也。下文云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乃显音闻之性。反闻故即空,观空则清净,故名梵音。以音闻之性,闻声救苦故即假,故名海潮音。以正反闻时,不失寻声救苦,应众机时,不离反闻自性,则即中,故名为妙音也。
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长水云:初句总标叹,次二句叹三十二应,次二句叹十四无畏兼四不思议,次二句叹德号。补遗云:书曰:股肱良哉。良,善也。观音补处安养而助化娑婆,皆股肱义。
孤山云:智冥妙理,故曰妙音;悲化羣生,故观世音。此约法叹也。智冥理故,无二边染污,如梵音清净;悲化生故,赴十界机感,如潮不过限。此约吁叹也。救世结潮音赴机,出世结梵音冥理,亦是令众生先得世乐,后获常乐。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长水云:此解脱德也。
熏闻云:居,坐也。如礼记燕居、闲居然。
前观音所陈三昧,所得殊胜,赴感不差,周徧皆应。十方,十界也。击鼓,机动也。一时闻者,应不失也。应身无量,即圆真实也。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长水云:此般若德也。
孤山云:口鼻身俱合中知。若将以合方知句居上,其义则顺,盖语倒耳。
熏闻云:心念纷无绪。说文云:绪,丝端也。言心念纷乱,如丝之无端。补遗云:心之乱,思多失,念徤忘,如丝之失绪也。以此明意根有障隔之义。
苕溪云:此明圆通,且寄耳用,以显闻性异于五根也。用有时方,远近以量,恐未达者,谓之无常,故有下文明常真实以显也。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长水云:此法身德也。
真际云:如罗睺罗击钟,声于闻中,自有动静,说为有无,非谓闻性是有无也。世人若以不闻声时号无闻者,闻性已灭,声尘更起,遣谁更闻?是知声有闻性不生,声无闻性不灭,生灭既而徧离,由是得名常真实也。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如前重睡,心想不行,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此时岂忆静摇?应知闻性不断,故云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者,此既不与念想相应,即出觉观思惟之表,译人回文不尽,故令语倒。觉观即寻伺也,思惟即是徧行思也,俱是心所,皆不相应,故名为出。又觉是本觉,即闻性也,观即是照,此即顺文。
梦闻舂捣之声,虽不思惟,闻性不灭。及乎觉观,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则身心岂能及乎?
因粘上句不为不思无,故言觉观出于思惟耳。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孤山云:金刚空也,如幻假也,佛母中也。
汝闻微尘佛,一切祕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补遗云:畜积乃自外而入,非中有者也。留滞言诠,逐外而已。
孤山云:将汝循声之妄闻,以持诸佛之言教,何不反观自性而求解脱乎?上闻能观之智,下闻所观之理。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苕溪云:上既儆其自闻,今乃略示修相。先指妄闻,非无缘生。生必藉因,因即声教。当以三慧,旋此根境,俱令脱黏。所执若销,则能脱之慧,复何名状?能脱亦亡也。谁名之言,即责其能亡之相也。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
熏闻云:复其本闻,分破无明,故名为除。觉净,即分真智净。极光通达,谓真智究竟。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既离见,即是光明徧照之义。
长水云:净极谓满净,解脱圆也;光通达谓满觉,般若备也;寂照谓真理,法身极也。三德既圆,三障永尽,如大梦寤,如莲华开,返观世界,欲谁留碍?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苕溪云:幻师譬真如,幻作喻随缘,真妄和合,变成六根,如诸男女一机,即耳根也。应以旋闻声脱为抽。
熏闻云:如于木人,抽断耳根转动之机,则诸根动作,一时俱息。
又应知要以一机抽,机谓机关,虽转动如人,元无主宰。故智论云:佛所说法,皆无有我,亦无我所,但诸法和合,假名众生。如机关木人,虽能动作,内无有主。若观上文云:幻作诸男女,似非木人,恐是幻术使其木人,故见诸根机动之相。
补遗云:幻者,假为之名,非必如幻师幻药化成男女;但是假作木人,即名幻师幻作耳。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
苕溪云:元依一精明,合前幻师妄为能依、真伪所依分成等,合文可见。
谷响云:休,善也,善复其性也。又休,歇也,歇脱粘合而复其性也。
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苕溪云:上二句登圆初住,下二句从力至极。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熏闻云:今谓机者,亦应怗前抽机之喻。
补遗云:反闻,不循尘也。闻自性者,却以耳闻之性为所闻,能闻是观也。前云何不自闻,闻亦然。上闻字是能观,下闻字是耳根闻性,照其闻性,寂然归真耳。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盘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苕溪云:谓此方所有于诸方便而得悟者,由佛之力。苟他土以余根为利,耳根为钝者,反显可知。
长水云:前四句颂佛令拣成就,下二句正指圆门显是雅当,自余下五句明二十四圣各随所因事相而成观行,皆是佛之威神方便令其得道,非是久长修学浅深二机同入之法门也。足显观音即是浅深二机同说同入长修学之法门耳。
释要云:即事舍尘劳者,因权小而入实也。又因淫、因刺、因水等事也。
补遗云:唯自余下五句,方是拣诸圣圆通之文。意云:除耳根圆通之外,其余根入圆通之人,乃是佛威神,就余根尘之事,亦能舍尘劳,但非久远永则也。盖非正逗此土机宜,故曰非是长修学也。前历法相拣,则曰非圆通,此拣能入人,亦是圆通,但不可为此土永则耳。前二十四圣,叙昔所证,在小则浅,在大则深,此浅深者,于余根尘得入者,不可与耳根闻说法为同,故曰浅深同说法,以上非是二字冠下故也。相倍迟速不同伦。又亦可凡此土于余根尘得入者,必先同闻说法,以声教为本,方能入道,故曰皆是佛威神,及经浅深同说也。所以荆溪云:此土入者,不假余尘,虽有灭后色经,净名香饭,及以法行思惟悟等,并以金口声教为本。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长水云:如来藏即一体三宝,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盘,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文殊,指已选圆通心。一会之众,根器各异,大小不同。前文观音说竟,即感诸佛放光,互来灌顶,兼灌大菩萨及阿罗汉,受彼光者,一时俱获金刚三昧。此即显会二十四圣诸别观门,一时圆入,观音修证。今此阿难及诸初心,闻说偈已,随其位次,悟入有异。阿难等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有证,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手鉴云:最初语云:不知常住真心,乃至不知七大圆融,洎乎知者。即解中之悟也。次请云:示我本发心路。复云:未达圆通本根。佛令诸圣各说初门,又敕文殊选令易入,遂领云: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即行中之悟也。斯则于解于行,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故有了家归路之喻也,未证明矣。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资中云:庄严论法眼净,初地见道也。若依圆教,即十住初心。
补遗云:以小乘法眼净,乃初果见道,故别圆拟之初地初住也。若据天台破尘沙为法眼净,当在圆家八信已上。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孤山云:阿罗汉其名虽小,其证乃圆。准涅盘四依品第四,依人名阿罗汉。
苕溪云:四卷指登伽方得三果,约圆位收之,即七信已前也。此中若用四依判位,恐升之太高,以第四依之住第十地故,秪应示作声闻,同除四住,证阿罗汉,如涅盘中闻常取果之比也。
涅盘解圆行渐,权用小果苏息,即自入圆也。登伽若以圆位配之,前得三果圆七信已前,今云罗汉正入七信,所谓名偏义圆耳。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按天台释法华分别功德品,发菩提心,初入十信也。故仁王般若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补遗云:发心者,必以真如妙理,平等其心,盖无等而论等耳。良由心佛无二,何所论等乎?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
补遗云:心迹,犹言心境也。
苕溪云:悲昔不闻,欣今得悟。又念未来众生未悟,故悲;观现在大众得益,故忻。
圆明即是心所行路,故云心迹。领悟既深,故下云无疑惑。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菩萨四誓,以度人为先;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当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方云得度。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长水云:前虽广说圆通修证,凡夫始学,障难尤深。况末代邪宗,纷然竞起,邪言惑正,魔辨逼真。滥迷既多,朋流者众,若不甄辨,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騐之,邪元自露。故九十六种外道,皆能修禅,而无戒德。涅盘经云:魔尚能变身为佛,岂不能为四依菩萨?
释要云:住前名初依,五品十信位也。初住至五住名二依,六七二住名三依,八九十住名四依。通言依者,以内有道法,堪受人天依止也。此约圆教配也。恐惑乱世间,故佛不说。若言听畜八不净物者,一田宅,二种殖根栽,三贮聚稻谷居监求利,四奴婢人民,五养群畜,六金银财宝,七象牙刻镂诸宝大牀等,八铜铁釜镬等物。是魔所说身外之物,尚不许畜,何况淫盗杀妄根本贪嗔?世有愚人,为魔所惑,诽毁戒律,言是小乘,自称大乘无碍自在,下经广破。此等并是魔业,故佛深诫,是称必定大乘明了之教。阿难大权,愍我将来必陷魔难,故殷勤毁请,永为真诫耳。
熏闻云:邪师说法者,如梁肃止观统例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穽。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渀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今阿难请意,谓当尔之时,恐诸众生为彼所惑,云何令其摄心入定等。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柰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长水云:此总明三学,下别示戒学。以定慧二门前已说,故扶律谈常同涅盘矣。
定慧二门前已说者,从初至第四半经总是开解即慧学,从阿难举喻譬如天王赐与华屋至此是明定学,故此下唯明戒学。扶律谈常者,意明今经唯显圆顿合明大乘持戒,何以但明四根本戒,以符合小乘律制为最后诫勖?摄心为戒断性亦无,即大乘持戒,故知名虽同小持心永殊。
孤山云:毗奈耶,此云律。
谷响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语。律者,诠也,诠量轻重犯不犯等。风俗通曰:皐陶谟:虞造律。律训诠。又尚书大传曰:丕天之大律。注云:奉天之大法。法亦律也。
补遗云:应知此中扶小律故,淫戒居初,部属实故,摄心为戒,不同小乘治身口而已。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孤山云:大乘则杀戒居初,慈心为本故;小乘则淫戒居初,人多喜犯故。今扶小律,以淫为初。又小乘四重,唯制杀人,犯者既稀,故居盗后;今制杀畜,须居盗先。又四重制僧,五戒制俗,亦复不同。大论: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是以戒律中,淫欲为初,白衣不杀戒在前,为求福故。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熏闻云: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应知此约比丘等修正定者,借使得入观行位中,若不断淫,正翻为邪,即同魔业。杀戒亦尔,但随定力三品分之,暂得生天,天报若终,还堕地狱。下云: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落爱见坑者,爱义可知。见者,如为众生说行淫欲非障道法,或复错说淫欲是道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等持;彼则事逐缘成,轻重随戒。故先断心淫。故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与小乘持戒全别。
补遗云:即律中受随二戒也。初誓受于师,后随而行之也。
熏闻云:今谓先断心淫,乃防萌杜渐之意,非谓起心便同初萹一例结罪。如大经云:言语嘲调,壁外钏声,男女相追,皆污净戒。天台菩萨戒疏指此为污定共戒。又称叹摩触等,皆是淫戒方便,悉犯轻垢。当知大经云:菩萨持遮制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者,盖慎小过,如护夷愆耳。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长水云,正云波卑夜,此翻恶者。
熏闻云:或言杀者,断人善根,故名杀;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恶。波旬讹也。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碍,不断杀故,受此恶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擕李云:涅盘迦叶问佛:云何如来先许比丘三种净肉?佛言:为随事渐制故。言三种者,除人、蛇、象、马、驴、狗、狮子、狐、猪、猕猴十种之外,若不见、不闻、不疑,即名为净。今云五者,加自死、鸟残二也。涅盘复有九种净肉,即于三净各开正罪及前后方便也。
谷响云:于见、闻、疑中,各说三相。且见中三者:见谓牵畜去时,乃至见彼持刀临杀时,名方便;见正杀时,即根本正罪;见杀已欢喜,名后方便。不见此三,名为净肉。闻三亦尔。疑中三者:初瞥尔举心,名前方便;分别思忖,疑为己杀,名根本正罪;疑已欢喜,名后方便。无此三疑,名为净肉。
然诸律并明鱼肉为食,唯楞伽、涅盘及以今经,悉唱断肉。盖说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制,对别圆之机,久断食肉。但鹿苑以来,毗尼渐制,对藏机故开三净,化道将终,则取渐归顿,于是三经俱唱断肉。楞伽且制藏通菩萨,此经则兼制三乘,洎至涅盘,更独制声闻,殷勤告示云云。汝婆罗门,西方四姓,以婆罗门为上,故彼五天,悉号婆罗门国僧,亦号为婆罗门僧华。备西域记。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长水云:似三摩地鬼神定也,亦能令知过去未来事,与善定相似,如起信说。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呌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熏闻云:草本无情,外计云有,佛遮其谤,故制坏生。清净戒者,尚兢持之,况有情之类乎?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资中云:西国指此方为东,彼尚不许杂野蚕绵作新卧具,况有家蚕?律中若有犯者,斩锉涂埵,终不衣也。
补遗云:似若取犯者,绵绢斩锉,用涂漫泥埵,示无用也。
酬还宿债,即此生身,舍此则逈别三界矣。
释要云: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摠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合六十,蔬果之实合二十,合为百谷。
荆公云:此为凡夫求解脱者说,所谓凡地修圣行者也。若果地所习非凡夫法,非圣人法,苟可与彼为缘,乃将所以度脱之。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熏闻云:潜匿奸欺,则怀偷贼之心。称善知识,则盗圣贤之名。若据各自谓己得上人法,此则已是犯大妄语。今且用为取财之缘耳。证真引十诵律有六种盗心,谓苦切取(谓乞怜状)、轻慢取(有现威状)、以他名字取(谓我是善知识)、抵突取(谓慢骂使伏己)、受寄取(谓昏昧他寄附)、出息取(谓以钱责人之息者)。五分律有四种,谓谄心、曲心、瞋心、恐怖心。四分律有十种,谓黑暗心(谓不知因果)、邪心(谓不识正理)、曲戾心(谓谄附)、恐怖心(谓惟恐失之)、常有盗他物心(既言常有,则不问多寡,必欲盗耳)、决定取(若以力强取,不问可否)、寄物取、恐怖取(谓以言恐之,如谈他地狱受报摇憾之事而取财)、见便取(谓伺其可取之便而盗之)、倚托取(谓假借权势。经云:恐令失心,即恐怖取。失心,即令前人失己正念,俱堕邪见)。今谓此经潜匿奸欺等,其言虽略,足以蔽诸。而偏指称善知识者,将非如来悬鉴末世,其徒实繁耶?持此经者,当以自省。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梵网经自手作食犯轻垢罪,律文犯堕。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禆,附也,谓附佛法以自活命。
又禆,增也。如贩卖人加增其价,自无实德而加增之。以贩卖而求为之师,乃贩卖佛法耳。
资中云:涅盘邪正品云:我灭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像,及阿罗汉等形。以此有漏之身,称是无漏。乃至说言无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堕、四忏悔法、众多学法、七灭诤等。无偷兰遮,亦无五逆等罪,乃一阐提。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无有报。如是说者,并是魔说云云。
常闻冷齐夜话云:曾于夏月道逢禅者,问所从,曰:闽中饫生茘技而还。又问:此复何之?曰:欲到卢山读未见碑耳。予曰:子何破夏而出?曰:夏制岂为我辈设耶?(彼文)呜呼!何无识之甚乎?岂有轻佛制而口腹是急,尚欲称之哉?往往无识蹈其迹而轻佛制者多矣,疑悞堕狱,可弗信欤?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孤山云:盗者,取他依报,资于己身。今损正报,以供上圣,故能翻破无始盗业。
补遗:荆公苕溪释要云:法华药王本事品中云:有人问:律制烧身得兰,烧指得吉。此中赞烧,其事如何?今为答之:大小开制,教法不同。小制结遇,大制令烧。故梵网中若不烧者,非出家菩萨,岂独令俗而不制道?故知顺小行易,不烧何难?从大乘难,烧乃不易。世以不持为大,则小大俱倾。手着𦚾曰揖。郦食其初见沛公,方以两女洗足,郦生长揖不拜。长揖谓似欲揖而去也。今云长揖世间,亦取谢绝之意。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苕溪云:马麦缘在兴起行。经云:
佛昔于迦叶佛时,为婆罗门,博通典籍,教五百童子。因王设会,请佛及僧。有一比丘,病不能赴。佛及大众食已,还时为病比丘请食,过梵志山。梵志闻食香美,便与嫉妬曰:此髠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甘馔之供。告诸童子,童子曰: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佛告舍利弗:尔时婆罗门,则我身是。五百童子,今五百罗汉是。病比丘,即弥勒菩萨是。以是因缘,我与卿等,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成道,尔时残缘故,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也。又中本起经,明舍卫国随兰郡,有婆罗门,名阿耆达多,请佛与五百比丘,三月供食。时婆罗门,为天魔所惑,耽荒五欲,退入后宫。其郡既饥,人不好道。佛与比丘,各且分卫,三日空还。时有马师,减麦饭佛及比丘等云云。
长水云:前云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今云纵成无为,必酬宿债者,此示业报不亡。成无为后,现有为身,尚还宿债,况全未离有为,而欲妄逃业果,其可得乎?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谷响云:巵,饮酒器也。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熏闻云:宝云经云:凡乞食分为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者,一分与穷乞人,一分与诸恩神,一分自食。上有人等二句是舍心,下身肉等二句是舍身。亦可舍身之际,须亡能舍之心。故智论云:舍身易,舍心难。
苕溪云:法华以前,圆教之外,皆不了义,盖权实未融故也。今既开显,同法华圆,岂将不了,以误初学?若乃去实取权,诱物从己者,亦佛法之大盗欤?
长水云:不将佛方便说,回作自己心中独悟之法,以此詃惑无识初学,得食净肉,必至了教,一切皆断。不了义教,将为究竟说也。执楞伽云: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妄称一切智说。晖解云:无智之人,不了如来方便说法,而乃妄称一切智人,作究竟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孤山云:内贪名利,欲他重己,则成爱魔。内起邪见,以己均圣,则成见魔。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熏闻云:未得三果,未证无学,此似见魔。或求下,正是爱魔。
长水云:涅盘邪正品云:若有说言:我已得成阿耨菩提。何以故?以有佛性故。有佛性者,必定得成阿耨菩提。当知是人犯波罗夷罪。何以故?虽有佛性,以未修习诸善方便,是故未见。以不见故,不得成就阿耨菩提。故知略不修断,自称即是佛者,皆大妄语,犯波罗夷,非佛弟子。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孤山云:大妄语,罪同于阐提。
熏闻云:多罗树,形如椶榈,高者七、八十尺。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长水云:四摄利人,作种种化,初同其道,后劝佛乘,尽为益化,非贪利己。释要云:四摄者:一、布施,以财法二施,令彼附己也。二、爱语,以輭顺之语,慰彼受道。三、利行,三业利他,令生恭敬。四、同事,以种种形,同其事业。
补遗云:泄佛密因者,凡应化同凡,乃作佛之密因耳。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孤山云:非公灼惑众,但私示于人耳。南岳之言铁轮,天台之示五品,功德铠说偈,真观师屈指,即其事焉。谷响云:南岳临终谓其徒曰:吾一生望入铜轮,领徒太早,损己利他,今但铁天轮耳。璎珞以十轮喻位,铁信、铜住、银行、金向、水精地、摩尼等。南岳六根清净,即圆十信位也。智者临灭谓智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己益他,但居五品。求那䟦摩,此云功德铠,罽宾国王之子。宋文帝时来于建康,临终作梵语说偈,付弟子何沙罗寄归西土。文帝令译,乃言于闍婆林邑证得须斯两果,至死反屈二指以表之。真观,钱塘天竺寺僧,当隋文帝时,及死及屈三指表证三果。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虗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果招纡曲,三涂报也。
擕李云:噬脐,喻求菩提不可及也。
熏闻云:鲁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言若啮腹脐,喻不可及。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