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
一名中印土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迦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孤山云:牒前二决定义。审详烦恼根本同体,无明品数至多。又迷境不一故曰诸,生灭去来常在妄中故曰俱。疟病隔日而发,通惑除如安日,别惑在如发日。涅盘哀叹品中二乘白佛亦举此喻。
熏闻云:前云: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斯则已明六根是结。而下文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此有二义:一、为钝根者重发起故;二、虽疑所结,意在于解。应作二义消此:一、约阿难权证初果,俱生尚在,则与果内无明俱灭、俱生;二、约阿难实证初住,别惑未尽,则与界外无明俱灭、俱生。若作阿难昔居初果,今入初住,通叙二义者,见惑已断,如安日;俱生未破,如发日。又通惑先落,如安日;别惑犹在,如发日。隔日之喻,不亦明乎?
唯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诃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只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孤山云:六种震动,表破六根惑也。微尘如来光灌此佛,表同依此法得成正觉。由谈解结法门是修证的要,虽未即示耳根入处,以因此说生起后文,故兹现瑞而为表发。
长水云:从前至此四度放光,今文诸佛同放仍又同说,盖初为说教破邪,次为拣妄显理,次为定见生智,今为入观成行。前三依教发解未能除障,今文观成破惑正动无明入法界理,故诸佛放光同示解结体无二源,故知说教破耶、显真拣妄、立信成解,皆为今日成行取证,故与前文异耳。补遗云:前第三番释迦放光照十方,灌诸如来顶已旋至大众,此唯彼佛放光却灌今佛之顶。仍又同说者,前放心光则表佛佛证理是同,此事在彼故放光唯彼,仍同显说六根结解,所以䇿进破同体惑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长水云:觉明初起,能所妄生,湛性既分,六根成异,根尘偶对,业性即生,轮转无穷,生死长缚,斯六根为生死结缚之源也。一念无念,能所都亡,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无真可得,无妄可除,觉性圆明,法眼清净,斯六根为自在解脱安乐妙常之源也。其犹氷水,由气动移,虽有变异,湿性常一,结解同贯,亦复尔也。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苕溪云:根尘识三,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同源。凡夫迷真故缚,圣人悟真故脱,迷悟虽殊,始终理一,故曰无二。
识性虗妄,犹如空华。
苕溪云:同源必兼识性,虗妄必具根尘,犹织绮之法,互现其文也。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尘相通指六境,知见略示二根,根境对论摄十二处,斯皆两法相涉,内无实性故。喻若交芦,经语巧妙,从宽至狭,上摄果义故三,此摄处义故二。下文又略其境,单言其根,故云知见立知等。
谷响云至若三数已上言交者,并须如数明之,谓三交、四交等。法华云有八交道是也。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孤山云:立知略见,无见略知,经文互影也。执知见实有,名立知见,此即妄心,是生死轮回之本。达知见无性,名无知见,此即真心,安乐妙常。是则唯一真心,更无别法。
熏闻云:阿难请云: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如来开示。阿难!现前知见若立知者,即名为结;现前知见若无见者,即名为解。无明涅盘乃结解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熏闻云:证真云:初半颂立有为是空,即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具足三支比量。量云:真性有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从缘生故,同喻如幻事。次半颂立无为无起灭,不实若空华,亦具三支比量。若取义,便须移不实两字归上句,移无起灭三字归下句。以不实是宗中空义,故应立量云:真性无为是有法,定空为宗因,云无起灭故,同喻如空华。问:下半颂无真性言,今何强添?答:上真性言,须通下转云云。论标四句,与此小异。真性有为空,如幻缘生故,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上卷广明前二句,下卷广明后二句。
补遗云:三支即宗、因、喻也。现量缘境亲证,比量度义无谬。又宗镜曰:三支校量,理贯互明,以破立为宗,所以教无智而不圆,木非绳而靡直。比之可以生诚信,伏邪倒之疑心;量之可以定真诠,杜狂愚之妄说。故得正法之轮永转,唯识之旨广行,事有显理之功,言有定邦之力。
长水云:泛论偈颂,总有四种:一、阿耨窣覩婆颂,不问长行并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
手鉴云:慈恩云:室卢迦,三十二字处中颂也。西方五种句:一、短句,上五字,下三字,四句为偈;二、前句,唯六、七字,还四句为偈;三、中句,八字成句;四、后句,成九字,乃至二十六字;五、长句,从二十七字已上,不限之也。诸论指诸大乘经,皆云若干偈,即是此也。如云华严十万偈等,其中结偈处极少,余悉是长行。故知十万之数,即三十二字之颂也。二、名伽陀,此云讽颂。讽即是颂,谓孤起偈,即下六解一亡等。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非颂长行。三、名只夜,此云应颂。一、与长行相应之颂,由于长行说未尽故。杂集云:不了义经,应更颂释。二、为后来应更颂故。涅盘云:佛昔为诸比丘说契经竟,尔时复有利根众生,为听法故,后至佛所,即便问人:如来向者,为说何事?佛时知已,即用本经,以偈颂曰:我昔与汝等,不识四真谛,是故久轮转,生死大苦海。四、名蕴陀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如云一切有为法等四句,即摄大般若八十余科二十万偈。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者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经内于前四中二三所摄,八意之内正唯三七兼二五八。然又长行偈颂相望有五对立例,谓有无、广略、杂合、先后、隐显。又慈恩说偈颂有十,谓利钝、前后、曲直、难易、真俗、取舍、标释、智辨、解持、说行。此十义十对,每对皆上字是长行,下字是偈颂。一为利钝二根,二为前后二众生,三为曲(屈曲显示)直(直言其事)两乐,四为难易两解(难解者长行委曲而说,易解者偈颂撮略而说),五为真俗两随(真谓就理直言,俗谓随俗文饰),六为取舍两分(取善也,舍恶也),七为标释二别(标列事理,说释义味),八为智辨二殊,九为解持二界,十为说行二别。
长水云:此文正破无明法执为无为有实体者,皆迷真性,一真法界本非对待,故此对破即是解结之因也。应立量云:真性有为,元空不有,从缘生故,犹如幻事;真性无为,本来不实,无起灭故,犹如空华。第二量中,先因后宗,译人语便,亦无所失。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苕溪云:长行但破于妄,今恐舍妄取真,故重遣之。
孤山云:诸,之也,语助耳。言根尘虗妄,则显涅盘真实。对妄说真,待对不绝,真亦成妄,故言二妄。龙树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对妄说真,犹皆遣荡,云何更有妄中根境乎?犹非能遣也,真非真所遣也。非真即妄,见即是根,所见即境。中间下,颂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中间,谓根境二法体中无性。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苕溪云:欲明解结,泛举所因。所因者,六根也。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孤山云:初二句重牒前喻令审观,言空则芦有外相,言有则芦中本空,以喻根境妄执似有,其体元空。次二句颂知见立知,及知见无见等。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二句为华巾结解张本。二句为诸圣圆通张本。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擕李云:梵云阿陀那,义翻执持,即第八异名。以能执持种子根身等,令不散坏故。且阿陀那识,真谛谓之第七者,盖别取第八染分立名。唯识百法谓之第八者,则通取染净和合为目。解深密经谓之第九者,乃别取第八净分言之。故摄论云:世尊说法,凡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譬如金藏,土中有三:一地界,二金,三土轮。以地譬依他性,具染净二分(八识)。以土譬分别性,为生死染分(七识)。以金譬真实性,为涅盘净分(九识)。问:陀那之名,既通三识,何故擕李释此颂文,须云第八异名耶?答:以顺现文,名义便故。既云习气成暴流,又曰真非真恐迷,是则显有染净二分。虽解深密名为第九,不如唯识第八义亲。
补遗云:吴兴以第八中具有三分,译人随取一义以立其名。果如此言,则使第七末那亦第八之异名耶?今黎耶外自有陀那,如何便指八中染分耶?以第七陀那本非异名,何须言及?但以今经陀那与深密陀那在第九论异名可也。今补遗云:斟酌陀那名义,有异乎吴兴之说也。擕李曰:阿陀那义番执持,只就此名可以会通诸异也。若七识云执持者,盖执六识为外我,八识为内我,故名陀那。今经云陀那执持义,盖执持种子根身等,令不散坏耳。若深密陀那执持者,盖取第九为诸识所依,故言执持。执持名通,故使经论立名有异。是则今楞严执持种子名陀那,乃第八异名,深密执持为诸识所依,乃第九异名,岂与夫执我之陀那为同年耶?由是言之,深密经中陀那自指第九为暴流种子依持之处,与今楞严不同,乃用唯识百法第八异名,政由经中真非真之言,通乎真妄第八之义也。
长水云:阿陀那云:执持即第八识,能执持种子起现行故。第八多名,此名最通,三位之中相续执持位也。
手鉴云:多名者,或名为心,或名阿陀那,或名所知依,或名种子识,此等四名通一切位。次局名者,或名阿赖耶,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或名异熟识,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或名无垢识,此唯佛地。然通名中唯阿陀那名义最宽,通因及果,所以不标余名也。三位者,一我爱执藏位,即一切异生及七地已前菩萨小乘,前三果皆起我执,执第八见分为我故,第八识名阿赖耶,此言执藏。二善恶业果位,即通一切异生至十地满心二乘无学等位,由善恶因感无记果,果异于因名异熟识。三相续执持位,即通因果一切位,以第八执持诸法种子等令不散失,故名阿陀那也。
擕李云:习气者,谓薰习气,乃种子异名也。以第八识中无始习气,微细生灭流住不息,故如暴流。解深密经云:如暴流水生多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皆依此识。然彼经中别显染中净相,故离八外别说九识,理实陀那更无别体。佛于小乘经并大乘权教不说此识,若说即真则生怖难信,若说为妄又拨同断灭,故云恐迷不开演也。深密偈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补遗云:此与深密偈云:我于凡愚不开演,意则𠃔同。节疏曰:凡谓凡夫,愚即二乘。盖由如来于小乘经部不诠八九,故有是言。约教则通,当教中亦不说也。而孤山、吴兴并通、别、圆,恐有失意初心,闻之起计,失之远矣。岂有圆人初心不如八识业用,何以为圆人乎?岂独圆人哉?别教初心通伏三惑不八九,如何可论能造是佛性耶?
补遗云:此下颂文,重示前结解法体耳。前云知见立知,未知法体是何?此中明为指无始八识妄执也。自心下二句,即结相也。不取下三句,解相也。是名下四句,示解结之体,乃三止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约能解亦如幻,故下文云如幻三摩。
补遗云:上自心指陀那妄心,下自心指如来藏心。众生妄心,乃于如来藏中少分起计,盖指能取之根。非幻成幻法,则指所取。六尘,指六尘也。本是妙明心体,故曰非幻。由妄取故,成诸幻境,即上知见立知也。意言由取知见,生出境界,不取无非幻者。若不取着,皆如来藏性,亦非幻之名尚无,况有幻境可得?此示知见无见也。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孤山云:中道妙法,不染二边。如世莲华,不着泥水。真空荡相,若金刚宝。所拟皆碎,妙有礼虗。况幻术事,其象无实。初阿难以三止为请,今如来还以三义为叹。弹指超无学,显三止之功也。若入地住,则超小乘阿罗汉位。纵入相似,亦超无学。以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又纵有观行,亦超无学。如太子处胎,贵压羣臣。频伽在鷇,声逾众鸟。
补遗云:若作超入之超,则应以地住佛果为无学。无学举登地住,此显速疾能至大觉。然至觉时,亦无自果可为所得,故云超无学耳。准天台意,超入无学,有分满也。
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孤山云: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即指前法无以比喻。十方如来,皆依此法入证涅盘。涅盘是果,三止是因,因能入果,喻之以门。
资中云:薄伽梵具足六义,所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
苕溪云:只夜云应颂,又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伽陀云讽颂,亦略云偈,不因长行,但训美而颂之。二颂合明,故曰杂糅精莹,此指能诠也。
熏闻云:孤山云:前四偈是重颂,后五偈是孤起(从解结因次第已下)。今谓前四偈中言妄显诸真等四句亦是孤起,后五偈中自心等五句亦是重颂。若然,则杂糅精莹,于义惟明,妙理清彻,此为所诠也。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唯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长水云由,偈云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故此疑之。
熏闻云:性净等二句,当以所诠能诠分之。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盘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真际云:涅盘僧,此方裙号僧伽梨大衣也。
兴福云:劫波罗天即髑髅天,四天王太子奉如来巾。
长水云:劫波云:时分巾是彼天所奉。谷响云:叠即布名字,或作㲲。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秪为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苕溪云:同谓一真之性,理本无差,譬巾之体也。异谓六根之精,事用有别,如巾之结也。次第所结之巾,本是一巾,造作六结耳。真如之理,常住不变,毕竟同也。众生妄想,确乎不拔,毕竟异也。以真显妄,言妄难除也。异兼一六,故吴兴以六根之精,同为巾结也。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谷响云:酒德颂曰:陈说礼法锋起,如劒戟之锋刃,相竞逐而起。
长水云:此中应云欲得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佛意云:汝意嫌此六根妄隔,乐成一体,有何方便而得成一?答意:若解此六亦不成一,以一对六而立,六若不生则无所对,故无一义。
补遗云:晓喻意。华巾之体,本无六一之名,真性也。结绾成六,六根也。望巾本一,涅盘也。若解结已,六名既废,一名亦无,对彼六结,得一巾名耳。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苕溪云:六根之精,元是一真之性,以随缘故。在眼曰见精,在耳曰声精等,此皆如第二月揑所成故。若能随根脱黏内伏,六既融一,一亦斯亡。如解结已,巾亦无用。次取不用巾为一亡也。良由如来藏心,本非六一,二乘空之,强名为一,故曰六解一亡。知见发妄,此属能见之相。劳见发尘,即对所见之境。唯妄与劳,五住备矣。次双喻其义。次示尘劳之相。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补遗云:若按二决定义,五浊六根无非刹那,故知今言结者,须指现前生灭妄心为六根要,结心也偏掣,况不得解结之要也。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麤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苕溪云:既令解结,当于结心,欲使选根而修圆行,故示佛法从因缘王,反显若无因缘,佛法无由而生也。如前文云:譬如琴瑟,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则圆修定慧,是今因缘。若三藏中事六度等,皆是世间麤和合相。
长水云:中道正观如幻三昧,能解无始无明根结,能于弹指超证无学,能起无方不思议用,此名佛法从因缘生,岂同世间所说麤相?以佛无明永尽,得一切种智,故能知此结解因由,非余境界。
孤山云:世谓六凡,出世谓四圣。知此十界,皆因于心。随无明之染缘,则出九界;随教行之净缘,则出佛界。故法华云:佛种随缘起。准法华疏,以中道正因为佛种。今知其本因,皆因于心,心即佛种也。然而法华正指真心,此中正指妄心。虽真、妄体同,理须甄别。
涅盘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则得炽然三菩提灯。
苕溪云:如是下,谓佛有权实二智。实智冥理,权智鉴物。权实一念,佛理同时。理则照穷正性,物则察其本末。肇论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上云发明世出世法,乃至知其现前种种元由者,昔权知所鉴也。既于情无情等,照了不昧,显今所谓解结之法,及选根之义,悉是鉴物宜然,固无差谬矣。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长水云:前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故令选择。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苕溪云:绾巾成结,虽有次第,黏湛成根,必无伦绪,不可以喻而难乎法。盖言见闻觉知,六用差别,如次第绾生耳。选择六根,随于一根发观,如次第解也。慤师云:意明六根不可齐观,但依一根入证,自然消六,斯会经意。
补遗云:就法言之,观一根,此根脱黏,余五圆㧞,据一根居先,故云次第,终非约喻必次第解也。此正同天台止观去尺就寸之义。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苕溪云:小乘析观,乃是作意,先破人执,次破法执,然后会入空平等理。
熏闻云:毗昙人空法不空,成实人法俱空,会入空平等理,谓偏真涅盘也。此涅盘亦空,名平等空。大乘体观,人法无殊,空非前后。衍门三教,皆名体观。通教但破界内二执,不破界外二执;别教先内次外;圆教内外顿融。今言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亦犹前文如澄浊水,沙土自沉,盖任运而然也。应知人空是破五阴假名,即见惑也;法空是破五阴实法,即思惑也;乃至破涅盘净法,即无明也。俱空不生,即平等空。所空既尽,能空亦灭,如前火木,然诸薪已,亦复自然。如是三空,皆以中道而为观体。从所空言之,则有人法平等之异,故分三空;就能空言之,秪一真如空耳。空前知见立知,故特先言人空也。一空一切空,其法执等,任运自空,故曰空性圆明等。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祕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孤山云:迷真常性如失家乡,飘流生死喻以旅泊;无真常智如失父母,独守迷妄喻以孤露。我本无心思虑希望,而不期为佛兄弟也,故以失乳等为况。禀言达理了迷非迷,故云还同本悟。既昔本无迷,故今亦无悟,迷悟性一本自常然,则闻后之性与未闻性无有差别,圆通本根佛若不说余莫能解,故称祕严。五时教极示灭非久,故此宣说名为最后。作是下。口说身礼显请既毕,而唯以内心默念为机,故云退藏密机冀佛冥授,谓望佛冥鉴密机而授其要道也。
补遗云:身口请已,更以虗心密扣,故曰密机。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孤山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此下二十五圣观十八界及以七大,乃是开合之殊耳。识大合于六识,根大则合于六根,余之五大则总收六境,以六境之体不出地、水、火、风及空故也。但言十八,则已摄七。文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又此十八秪是六根,以各开根、境、识三故。是则言其六根,其义亦周。此亦是证佛所说三科七大皆如来藏心义也。补遗云:楞严行法中所论正行,只是初心二决定义,因地发心、止观二法也。详审根本,烦恼所破惑相也。秪以六根是烦恼之本,根根内伏,则法法圆通。故佛问大众圆通之门,于是二十五圣各从一根一尘,则证前根尘结解,同体无谬矣。至下文殊唯取耳根者,乃别顺此土机宜,非谓圆通独在耳根也。佛问大众,具有二途:一谓证前六解一亡,徧通根尘,随一而入,此通意也;二为生起顺土,当机唯在耳根,此意别也。应知通处常别,如他土以音声为利,则陈那为所取之别矣。别处常通观音之耳根,若望他土,亦在所陈之例,非别而通也。由是言之,佛欲显十八界虽俱圆通,顺土则别,须显门门是别顺土义也,门门皆圆通义也。宗极岂识此意乎?
孤山云:初观六尘悟道云云。此由无始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尘流转。今知常住真心,一体无二,故随观一尘,悉得悟道。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鷄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苕溪云:憍陈那,姓也,此翻火器,其先事火故。阿若多,名也,此云无知,谓知无生之理故。又翻为解,故曰我初称解等。大哀经具云解本际。
擕李云:初,太子逾城,栖隐山谷。父王净饭,乃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二、䟦提,三、摩诃男拘利。舅氏二人: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往彼营卫,彼时舍去。及太子成道,先为五人三转四谛法轮。佛问:解耶?憍陈那最初答解,净居诸天亦言其解,故以为名。熏闻云:中阿含云:佛灭度后,诸上德比丘皆住鷄园。竦疏引智论云:昔有野火烧林,林中有雉,入水渍羽,以救其焚。纂要云:即鷄头摩寺。二说未审。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孤山云:妙音密圆者,密悟圆理也。或曰:涅盘说身因而皆小圣,净名入不二则俱大士,唯此二十五圣大小相参,而云方便多门归元无二。且陈那身子近悟偏空,普贤弥勒久证圆理,久近两异偏圆二殊,安得圆通其归一拨?对曰:涅盘叙昔则小无大分,净名方等则大隔小乘,其谈所证岂得相混?至若今经二乘作佛与法华同涂,阐提有性将涅盘共辙,教以开显偏即圆融,故使鹿苑之所证同成一乘之顿理,切乎普贤谅无惭德,此约实行声闻也。若乃内祕大道外现小乘,则鹿苑以来何甞非大?既经发迹一揆何疑?此约权行声闻也。悟理既同谁拘远近?以此观之,则小大相参之说怡然理顺,远近偏圆之惑涣然氷释。
补遗云:此下叙二十五圣圆通大小难判,如陈那等试云在小,今问圆通试云在大,叙昔之义岂得已大?二说互有不同,观孤山之说所得多矣,但以妙音密圆以为悟,而吴兴立义多有违戾。一者此经明十八界皆圆通门,引诸圣所入为证,若所入大小真中有别,何以明圆通义齐耶?前解结之法左右偏掣乃非解法,岂有圆通仍存小解?况圆通之名实从大立,固不可用偏真以定斯目。二此经已闻法华开显,故诸圣不问大小并入圆通开权非一,如云汝诸声闻乘入菩萨乘,又曰定性声闻皆获一乘寂灭场地,故谓诸圣。吴兴反责孤山以菩萨二乘檀自开权,是何言与?三法华已闻师弟之本迹,故此经大小不妨并从本地明圆通意,如身子等直叙本地,并云从旷劫来等,而吴兴犹欲从迹曲说。今补遗曰:二十五圣章章必有多段,初叙昔所证或大或小也,次叙圆通从开显故一槩从大,如陈那章初叙昔证在小也,妙音密圆去叙圆通也。昔虽在小今已开显,乃悟昔日音声实圆通门也,故曰妙音密圆也。我于音声得阿罗汉者,若作小果则于密圆取其少分,故昔证小果,此中叙圆通犹带言昔证,彰密圆中含容小果耳。此从小说,若作大消则从今日悟圆通后入地住之无学也。已上并从实行而论,若从本地久悟圆通,所得无学殆非今日之比。身子、空生、富楼那三章直叙旷劫,不可犹将区区尘苑之小以为商搉也。
释要云:了唯声法门,离声更无一法,一切法趣声也。余皆仿此。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虗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既云观佛最初成道,故知观不净相,正是小乘无漏行法。言悟诸色性者,斯乃声闻悟性念处。南岳师云:观五阴理性念处。
熏闻云:谓观色不净,观受是苦,观识无常,观想行无我。故杂心论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定,诸受及心法,亦复如是说。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虗空者,由多贪故,修对治法,成就九想: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发真破惑,即坏法罗汉也。备如次第禅门。
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补遗云:此章先叙昔证成无学道在小也。从色尘既尽去,叙圆通。又曰得阿罗汉者,知与前成无学道有异途矣。今叙圆通,以妙色密圆,我于昔日少分取证,显圆通中含容大小耳。下香严中得阿罗汉,既为妙香密圆,亦是大含小义,所指先小后大,其义然。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擕李云:宴,安息也。晦,宴寂也。清静之室,谓之清斋。
资中云:非木等者,观性空也。凡言性空,必推四性。今当以木为自,烟火为他,和合为共,空为无因。此似衍门观幻有即空之相。下诸声闻亦多是小乘观实有灭空之义。
尘气倐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苕溪云:前云香严童子,则从菩萨受称;今云得阿罗汉,盖叙昔日所证。如下文:月光童子初得小果,后于佛所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甞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
孤山云:苦酢等,是六味也。众味共成,名和合味。直尔采用,名俱生味。循炼炮炙,名变异味。
苕溪云:由事佛故,必闻正法,即于味性,了生无生。空有谓味尘也,身心谓舌识也,以味从合中知故。相对言之,味非空故,非离身心;味非有故,非即身心。中道之性,于是乎显。
补遗云:金五色皆金石,白瑛、紫瑛、石膏、钟乳、石脂五石锻炼药,皆金石也。
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䟦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彼佛名我䟦陀婆罗。
孤山云:䟦陀婆罗,此云贤守,自守护贤德,复护众生。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
熏闻云:古翻菩萨为开士。开士,始士也。开谓心初开故,始谓始发心故。
资中云:准法华经,有二万亿威音王佛前后出世,最初佛像法中,此䟦陀等为增上慢,毁常不轻,故千劫堕阿鼻狱,罪毕值佛后出家。
苕溪云:水因谓所触之因也,尘体即能触之缘也。尘本无染,体亦常净,能所如幻,二边皆空,故中间觉触之心,安然契性矣。
孤山云:得等觉分果也。
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长水云:摩诃迦叶翻大饮。光氏,紫金光尼在家时妇。
孤山云:即九次第定中第九灭受想定也。今迦叶于鷄足山尚能入定,以待弥勒。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擞。
熏闻云:九次第定,谓四禅、四空、灭、受、想也。
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补遗云:此叙圆通,准前应云妙法密圆,我于法尘得成罗汉,今只云妙法开明,语略意周也。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呵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孤山云:二、观五根悟道云云。此由无始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根流转。今知常住真心,一体无二,故随观一根,悉得悟道。
孤山云:阿那律,此云如意,或曰无贪。此人过去以一食施辟支佛,天上人间如意受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短,故名无贫。诃我为畜生。增一阿含云: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阿那律于中眠睡。佛说偈诃曰: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那律于是达晓不眠,眼根便失。因是修禅得四大净色,半头而见,观三千界犹如掌果。今云金刚三昧见十方精真而与昔异者,此经开显故约内祕以谈,昔引物机乃约现小而说。
苕溪云:阿含云修禅,盖总略而示。今云金刚三昧,则别显其名,非谓金刚唯喻大定(地论云:二乘得金刚喻定)。如阿难入电火三昧,此喻小乘无漏之智耳。智论云:那律天眼,四大造色,半头清净。佛天眼,四大造色,徧头清净。天台智者云:三藏佛全头天眼,彻见无碍。故知全半之名,但约分满相望,不以大小为异也。下文善现天尚云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况今罗汉发真无漏,岂不得云真精洞然耶?
长水云:多乐睡眠。如来诃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故诃云:畜生类。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旋其妄见,修彼真元,尘见既消,精真洞发,一切无碍,岂止障外细色而已。
补遗云:旋根本之妄见,循藏性之真元,圆通之要也。若前叙昔虽有精真之言,只是鹿苑事耳。
周利盘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长水云:周利盘特迦,此翻蛇奴,于路所生,或曰继道。
资中云:盘特过去为大法师,善解经论,有五百弟子,祕吝佛法,不肯教人,后生暗钝。
手鉴云:成论曰:悭有五种:一、住处;二、护他物;三、称赞;四、财;五、法。法悭七报:一、生生盲;二、生生愚痴;三、生恶家;四、受胎或死;五、为诸佛恶;六、善人远离;七、无恶不造,后生暗钝。即法悭之余报也。宿习善故,遇佛出家,有五百比丘同教一偈。经九十曰:得前忘后,佛知其根,教以数息,因兹得道。
熏闻云:我时观息等,此似于数息中修六妙门观。所言六者,谓数、随、止、观、还、净云云。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䇿,能发真明,故得漏尽,成阿罗汉。
释要云:百日一句者,兄见其弟诵之不得,乃谓弟曰:若不能诵,何不还作白衣?盘时闻已,诣只洹门泣。佛问,具答上事。佛云:成菩提由汝兄。佛即以手牵诣静室令诵,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诵得上口,佛曰:汝今年老,唯诵一偈,不足为奇,须解其义。所谓身口意十,观其所起,察其所灭,由之生天,由之入渊,申之得道,菩提自然。因此心开,得罗汉果。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擕,李云:憍梵钵提,此云牛王,智论翻为牛呞,缘起与今经异。
熏闻云:有牛呞病,食之已久,复出嚼之。法华疏云:牛若食后,常事虗哨,其病似之。
孤山云:了味无味,名为一味。虽举味尘,盖显于舌。故下即云:观味之知,能知乃舌耳。法门为味,如何显是舌?须知既云如来示我一味清净,乃是佛为说所食之味。了无味相,亦必须依事中味,令体之成法门也。非体,舌也;非物,味也。内脱身心,即正报解脱;外遗世界,即依报解脱。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补遗云:还味是尘,旋知是根,以舌乃合中知,不约味尘,无以显舌,是故经文兼味而说。今叙圆通,亦言其二。既言还旋,以味舌反归藏性,非体非物。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虗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孤山云:毕陵伽婆蹉,此云余习,昔为婆罗门故。余习多慢,如骂河神为婢,非彼实心,盖习气也。
谷响云:过恒河水,咄!小婢驻流。河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谢,即合掌云:小婢莫瞋。大众笑之,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是,实无高心。
释要云:虽觉觉痛者,虽觉即能观也,虽观能觉知所觉痛也。觉清净心者,觉亦观也。无痛痛觉者,无所觉痛及能觉痛之觉也。双觉者,两观也,即能观观慧也。
补遗云:然此叙昔在小之文,纵遣二觉,妄去真存,真空而已。若下,叙圆通中纯觉遗身者,应以如来藏性即妄是真,故曰纯觉;达阴即法,故曰遗身。故纯觉遗身之言,犹附叙小有云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长水云:能观所观,能痛所痛,寂无一法,故云纯觉遗身。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即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补遗云:此下空生、身子、满慈皆叙本地者,盖由此三人如来向已发其本迹之事,其义既着四众知闻,故于楞严本地直述心得无碍久证空也,亦令众生证得空性显菩萨根也,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本地何疑?然此三尊者章既同述本地,其叙昔之小乃是垂迹之小,虽小而大同体权也,不同前陈如等叙昔直且在小也。若陈如等章叙圆通中,含容之小与垂迹之小虽似不同,同为同体权也。又复应知陈如等非无本地垂迹之小,空生等亦合同有含容小乘,文寄两端互现其旨耳。
又如小般若云:我得无诤三昧也,非空法不能无碍。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资中云:初以单空空于诸相,次以重空空其空相。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所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苕溪云:世出世间,四谛之境也。种种变化,生灭之相也。由眼识明利,故云一见则通等。此且约解言之。
长水云:心见清净,谓眼识发智,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根本元,由斯则得世俗智,分别诸法,名为法眼。
孤山云:三观六识悟道云云。此由无始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六识流转。今知常住真心,一体无二,故随观一识,悉得悟道。迦叶波兄弟,即三迦叶也。余经皆言身子路逢马胜,闻诸法从缘生,而得悟道。今云逢迦叶波等者,彼对小机,止闻小法;此对大机,乃闻大道。所问既异,从人亦殊。
苕溪云:观身子在家属十二年前,故不可以人而异于法。况今文云闻说因缘,义同马胜缘生之语,当知悟心无际,即初果见道也。故阿含明初闻马胜说法,得须陀洹果,后至佛所七日,徧达佛法。又云:经十五日,得阿罗汉。以是言之,见觉明圆,亦从小说。设作大解,则前之悟心,须该四果,后云罗汉,方受真名。
长水云:见觉明圆,即真觉妙明圆满成就,从眼识显。斯由如来开示妙法,令我获证,故云口从法。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从于眼识发显智光,智光极处即佛知见,即三智、五眼一时具足,故名为极。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子弟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获安慰令其成就。
擕李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此非地前之贤,乃是金刚,喻定居众位之顶,名之为贤。
长水云:心闻即耳识发明也。从于耳识得真圆通,入法界理,生灭识灭,寂灭现前,境智相冥,一体无二,还于心闻起用分别,众生知见可发明者,即现其身。
手鉴云:谓不假耳根,而于意根便发耳识,故曰心闻。此即一根发六识,名互用自在也。然不同余圣具谈初因者,则与观音无异也。若然,何得不是此界之当机耶?谓尘非根则不了别,识非根则不发生。若不依根,如何发识?根亲识疎,是故文殊约此以拣。又心闻之义即是真因,初心绝分,故拣之矣。即以心闻合法界体,境智无二,故法界中所有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无不了知、无不起应,冥显二机皆获其益。若于下即显机显应,纵彼下即冥机冥应。又机召于应、应赴于机,乃有四句,谓冥机冥应、冥机显应、显机显应、显机冥应。此四为根本,一句有四句,展转多句,如别所明。
补遗云:按此手摩其顶,为安慰䇿进故。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孤山云:心闻发明,内证也;分别自在,外用也。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徧成虗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孙陀罗云:好爱,妻名也。难陀云:欢憙,己号也。慈、恩两名,共翻艶、憙,为简放牛难陀,故标其妻。如来亲弟教观鼻端白者,以多散乱,且以事相止心,为入道方便也。按禅波罗蜜云:五处继心,名系缘止:一、顶上,二、发际,三、鼻柱,四、脐间,五、地轮。外国金齿三藏说此五禅门。
擕李云:前周利盘特观出入息,即约鼻根,今约观识,条然有别。
长水云:前作数息,即约根说。今约观识,缘鼻端白,以驻其心,令不散动。初观白相,经三七日,后见息气,犹如烟相。此观成时,身心内发,若身若器,一时空净,内外映彻,犹如琉璃。此即因观生灭息相,观心融明,将发空慧,遂洞身界。犹在方便,未能忘缘,故见其烟,变成白相。无生空慧,既见现前,诸息不生,纯是智慧。慧光明照,一切皆如,世界众生,无非圆妙。由斯漏尽,当得菩提。
苕溪云:由观鼻识,似发十六,特胜禅也。
熏闻云:十六特胜者,此禅兴六妙门,横竪浅深之异耳。此禅始从知息出入,乃至观于弃舍,摄四念处,能见三界九地所证境界,故云圆洞世界等。又能于地地中,以观照了,破四颠倒,发真无漏,故云心开漏尽等。亦可是通明之相,禅门备焉。通明谓三事通观,若观息时,即照色心,观色及心,亦复如是,故曰通明。又修此禅,能发六通三明故。
补遗云:世尊记我等者,前叙昔在小,今欲叙圆通,指法华授记已悟圆通也。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祕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苕溪云:宣说下,指小乘法。如是下,示大乘义。始阿含,终般若,故云乃至。
长水云:师子吼者,无畏说也。内以禅定智慧伏断见爱,外以神通说法降制魔外,则涅盘城存,三宝不绝也。
熏闻云:以音声轮者,谓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此口轮也。助佛轮转者,此法轮也。口论是能转,法轮是所转。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补遗云:满慈舌识,故以法音言之。中道法音,降无明魔怨也。说法可以制外,故以魔怨言之。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
孤山云:优波离,此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纪纲故。
补遗云:纲纪犹言总摄,或翻近执,以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故。
资中云:此言随佛出家。律云:度诸释种,先度波离。稍似有异。盖初虽逾城,后方入道耳。约二百五十戒,各有四威仪,合为一千。循三世转为三千。将三千威仪,分配身口七支,为二万一千。复约对治三毒及等,分成八万四千。今举全数尔也。
孤山云:性业不由佛制,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罪,如杀盗等。遮业由佛遮制,犯之得罪,如恳土等。手鉴云:且如一部律中,僧尼二部,戒本对境。制戒虽多,不离性遮二种。凡对有情境制者名性,对非情境制者名遮。以一性字收一切性,以一遮字收一切遮。性自是等者,如佛未制戒前,轮王以十善戒化人。至佛出世,比丘有犯而重制故。故南山云:性恶通于化制。又佛出世,方有余戒,如垦坏生。外道讥言:无有慈心,损彼命等。故佛随制,遮彼之谤。故南山云:遮戒因过便起。应知性遮是所犯之戒,业是所招之报。又犯性戒,得两重罪:一业道,二违制。苦犯遮罪,但有违制。故南山引经云:受戒者罪重,不受者罪轻。斯之谓也。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孤山云:次第执心者,由戒清净,故发定慧也。定持心则止其散,慧持心则照其昏,故云心得通达。
苕溪云:按下文云: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是则执心非约定慧明矣。然以身心配于大小,此据麤细一往分之。菩萨非不检身,声闻亦防意地。如诸篇聚,制远方便,岂非意地乎?今所叙者,正言其小,故执身及心,从麤至细,以防身识之微也。身识既灭,真智现前,斯所谓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补遗云:此上首章叙圆通文也。按下文先持声闻四弃,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今云次第执心,指大乘戒直制心地以为圆通也。只以此章为规模,乃验前后叙昔在小,叙圆通在大,为可信矣。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罣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孤山云优楼频螺,此云木瓜癃,胷前癃如木瓜故。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也,亦云城,城近此山故。那提,河名,一兄二弟,故身子云逢迦叶波兄弟,即其人也。
苕溪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而此心性,即意识发明也。大乘发如来藏,小乘发根本禅。
熏闻云:四禅、四等、四空,总名十二门禅,然其神通多依四禅而发。
孤山云:六神通中,唯漏尽通是其内证,余之五神通皆属外用。问:身子、采菽,俱逢迦叶,同闻因缘,何以身子从眼识证真,采菽由意识成道?答:人之根性,宿植不同,故使闻法,得益有异。譬如药草,种类若干,一雨所润,而各滋茂。
补遗云:文从初至成阿罗汉,叙昔证;从宁唯世尊去,叙圆通也。袈裟,此云不正色,非五方正色也。翻梵书本单作,后人各添衣字。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旋无明,归湛性,意根法门。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
资中云:乌刍瑟摩,此云火头,观火性得道,故以名焉。
孤山云:四观七大,悟道分七云云。此由无始用诸妄相,此想不真,故有七大流转。今知常住真心,一体无二,故随观一法,悉得悟道。
长水云:贪欲盛者,见鬼狱因,因为欲火所炽,果为业火所烧,因果相当,俱名火聚。
苕溪云:贪淫盛者,现业来报,皆招火聚。
教我徧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苕溪云:教我下,徧观四大,皆是触尘之境。百骸四支,地也。诸冷暖气,即水火风也。三昧既着,故曰神光内凝。以多欲人火大偏盛,故变淫火而成智火。
补遗云:初后徧观四大,知火大盛,所以别观。初成小果,后发大心,将非普现色身,以执金刚神辅佛扬化者乎?
从是诸佛皆呼名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补遗云:于火法门,无上首耳。从心发大愿去,叙圆通也。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暖触即空,故云无碍。性火妙发,故曰流通。内凝外现,故生宝𦦨。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闤闠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谷响云:闤,市垣也。闠,市门也。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苕溪云:毗舍浮翻,一切自在,贤劫前同尸叶佛时出世。
补遗云:七佛过去庄严劫后出世,次第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前出世,次第四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佛。三、四中间,隔远空劫,止从释迦种相已来故。如戒疏云:七佛者,并在此土,应化迹在百劫之内。
长水云:平治路地,待佛经过,佛以自证法门,开示令平。心地一切皆平者,心为万法所依,平等含育,长养一切,故名为地。若能平等性观,与此相应,则一切法无不平等,自在无碍,由是佛名一切自在耳。
孤山云:地由心造,故心平则地平也。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刀兵无触者,以身尘、界尘一一平等空寂,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体本无生,故无触摩?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苕溪云:我于法性下,由分证法身,而权取小果,故以无生忍简之。初自度,后化他,是谓回心也。
补遗云:经从回心入大去,叙菩提所证,前叙小证耳。虽有无生忍言,乃小教真谛耳。我有神力者,未证四果之前,得五通也。常平心地等小乘,亦谈诸法由心,则心平时,世界亦平也。我即心开,真空发也。见身微尘与世微尘等无差别者,若正若依,积尘以成,本无自体,空理平等。盖由持地所叙,先为比丘,乃至成阿罗汉,初叙小证也。回心今入去,方是大乘,故无可疑矣。所谓今者,非指释迦一化之中,葢言后时耳。
长水云:此人开悟大乘而证小果者,以随彼意乐,要入即入。如西域诸菩萨等,皆悟大道,嫌弃小乘,犹如咳唾,多因王请,即证小果。由人意乐,岂不然乎?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虗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补遗云:宜阳应干注经曰:月是太阴,能生于水,与所值佛,皆由所习而得名号。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长水云:一味水性,更非余大之所相倾,故名无夺。
补遗云:身中之水,净秽不相凌夺,仍与外之香水海,大小不相凌夺,以其性水真空是同,故使大小无相夺伦也。
释要云:从海涌现,故曰浮幢。准华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海,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华严世界在香水中,故言浮幢王刹。华藏二十重,累高是幢,最为广大,故称王。今观身水与彼海同,故无差别。水想成时,但得无我,犹执小相,全是于身未亡法见,故未无身。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资中云:此定果色,随心所变,如十徧处,入定则有,出定则无,不同业果色,共业同感,不造世业,方得清净。小乘事障除,发得欲定,并得无色,不见自身。今非谓此也。准下性合真空,方得亡身者,乃是阴入皆如,达阴即法,故曰无身耳。然初成此观,已云性水真空,何下文遇无量佛,方云性合真空邪?须知上文只云性水一同,但是解心,未有证悟,下云性合方入证耳。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窓观室,唯见清水徧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愿盻而去。
长水云当为下。初修假想。虽见其水与香水海等无差别,但自心见,非通他人。今定力转胜,果色亦然,乃通他见,亦定果也。不同十徧处想,成自见耳。
手鉴云:十徧处者,前身中水与外香水无差别者,作此观时,所见皆水,即定果色,随心所徧,正同十徧处,入定则有,出定则无。十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皆从所观境徧满得名也。亦名十一切处行相,如法界次第。
孤山云:定力增胜,能令外见。如稠禅师入火光定,其室如焚。补遗云:续高僧传第十六初习禅传止列二十三人,第八僧稠本传无入火光定事。稠从道房禅师房,佛陀之神足也。佛陀本传云:造别院居室内,有小儿见门隙内炎火赫然,惊告院主,卒无所见。此与月光皆儿童见之相类。又后梁法聪禅师至襄阳伞盖山筑室,梁晋安王往见一谷猛火洞然,良久忽变为水,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宋高僧传感通篇玄光传:光见南岳思大和尚证法华三昧,升堂者一人入火光三昧,一人入水光三昧。通慧传系曰:处胎经以禅定摄意入火界三昧,刹土洞然,愚夫谓是遭焚。若入水界三昧,愚夫见谓为水,投物于中。菩萨心如虗空,不觉触挠,此非三乘所能究尽。回视曰顾,邪视曰眄。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
孤山云:身子居兰若,当道入定。有二鬼王,是过去世怨,以手击之。出定白佛,佛言:若不入定,遭彼所击,必作微尘。赖蒙定力,得平复耳。
释要云:经云:舍利弗亲剃发竟,正身端坐,以衣覆头。于时有二夜叉:一名为害,二名复害。尔时复害与为害言:我于今日欲以拳打剃头沙门。为害云:此有神德,汝勿因此受长夜苦。时复害以恶炽盛故,故以拳打。打已,地烈现身,陷入地狱。今云为害,经举同时逢者也。
苕溪云:按智论明诸圣人皆有身苦,今言已得罗汉,久离病缘者,此盖过去曾取小果,既无见思惑业之事,是离分段病苦之缘。凡夫得病,由十因缘:一久坐,二食不节,三多忧愁,四疲劳,五淫欲,六嗔恚,七忍大便,八忍小便,九制上风,十制下风。今罗汉已离此缘,其时回心,却入三界,本无实疾,所以疑之。然此菩萨所修三昧,与前持地观法大同,但由无明尚在,未得无功用道,是故出定不知痛缘。
补遗云:净名经中,持世菩萨出定,不觉魔娆。疏云:别教缘修出定,不能即寂而照,所以不知。例今月光,位在地住之前,非真修位,所以不知。瓦砾之事,初证法身,分亡变易之身。身中水性,与香水海性,同合真如空藏之性。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长水云:前犹见水,今合真空,无水可得,皆如来藏,故云亡身即证法空也。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瑠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具云吠琉璃,此翻远山宝。由观身心风力所转,观成得用,身心洞彻,犹彼琉璃,故以名焉。所值之佛,名无量声,亦由观风而立名耳。经中既云开示菩萨本觉妙明,即云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当指初迷觉明,动为妄业,故有众生界转动之风也。菩萨用观,穷动转之源耳。达其源,则见本妙之不动也。从喻得名,所证实相,内外映彻,若琉璃焉。故下自叙曰:身心发光,洞彻无碍。开示本觉而观风者,风力即动相,既属于妄,欲显无动,无动即本觉也。由是欲显无动,而观于动。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閙。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观察世界身心,皆由风动。风自何生,而动诸物?物不动时,去至何所?风既无从,物成妄动。故见十方一切众生,狂自鼓閙,同一虗妄,本无所因。依教观察,受教未久,即证无生。由观生灭,证无生灭。故见东方不动佛国,我身及器,咸即本觉妙明元体。故云发光,洞彻无碍。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释要云:意云:我既证得本觉,与十方如来所传妙心无异。
虗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虗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虗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虗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苕溪云:定光佛,即然灯佛也。因观四大色质,既得无边法身,为显此身徧融一切,故执宝珠照十方等而表示之。上以珠表色,此以镜表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放宝光灌十方等。
长水云:十种光者,十身卢舍那也。
苕溪云:华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前同虗空,法也;今入尘国,应也。说三乘法为佛事,称四悉机为随顺。
补遗云:四悉,具云四悉檀名,出智论。悉是华言,檀是梵语。悉之言徧,檀翻为施。以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法,徧施有情,故曰四悉檀也。南岳云:如大涅盘,胡汉兼举。南岳亲证,不应错用。天台智者,依之释义。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虗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证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擕,李云弥勒,正云梅怛利曳那,此翻慈氏。
真际云:以不达徧计本空,依他幻有,故耽世名,好游族姓,唯遮境有,识简心空,唯有自心,心外无法。
手鉴云:然此唯识具一切法门,而众生有两种:一、多着外色,少着内识;二、多着内识,少着外色。如上界多着内识,下二界多着外色。外色多,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向外解。破外向内,故须此观。又唯心识定有二种,谓影像、真实。地前加行作影像唯识观,初地见道作真实唯识观。一切法以识为相,真如为性,影像、真实虽殊,总名唯识观。
长水云:初修此观,已得对治,知世名利有无厚薄,皆我自己唯识所变,不从他来,由此驰求,顿尔皆息。孤山云:此相似位。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长水云:此观初成,位当解行。今得三昧,已入初地,名真见道。谓以一实根本无分别智,与法界冥合,能所一如,无有二相。故唯识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当尔之时,名方亲证。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孤山云:此分真位。
苕溪云:谓尽虗空界所有佛国等,唯心所现。若以四土言之,心即寂光,变化即实报,方便同居净秽,但是三土之相,互有起灭耳。从法身识性流出,报应无量。佛身识性之言,乃庵摩罗。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徧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手鉴云:识唯一识,复有分别识、无分别识,故此唯识具一切法门,破外向内,令观明白。十法界法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界假,识中十法界中,专以内心破一切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当知若色、若识皆是唯识、唯色,应知亦有分别色、无分别色,色寂、心寂二俱三昧。
苕溪云:此中三性,亦曰三相,广在解深密经及唯识论。一徧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资中云:横计有情、众生、寿者,及我我所,乃至情非情异。执有实体,周徧计度,名徧计性。计有因缘,世间和合,建立名相。执此假相,定从种生,虽无我执,自然种性。假色心等,为众生五蕴等法,名依他性。无漏智体,及真如法界,名圆成性。
补遗云:昔贤有颂曰:白日看绳绳是麻,夜里看绳绳是蛇,麻上生绳犹是妄,那堪绳上更生蛇?麻绳,蛇境也。蛇喻徧计性,绳喻依他性,麻喻圆成实性,本秪麻耳。愚迷不了以麻为绳,抑又不了以绳为蛇,依他执我,徧超我计,我本性空,圆成一实,北方承习,岂徒然哉?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
孤山云: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三昧,梵语,此翻正心行处。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专忆如念佛众生,专忘谓众生不念佛者,佛恒普应生不能感,是故不定逢与不逢、或见非见也。专忘作专念者非。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佛与众生忆念相应,故佛与生如影随形,从生至生永免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苕溪云:母忆子如佛专忆,子逃逝如人专忘,纵得逢见,不蒙法利,与逃逝无异。舍卫九亿家,不其然也。
熏闻云:智论云:舍卫有九亿家,三亿眼见佛,三亿耳闻而不见,三亿不闻不见。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补遗云:势至所说心开,既而自得,如所谓何藉劬劳,故云不假方便。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长水云:染香有香气,念佛得见佛,因果相称,谁谓不然?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苕溪云:以证验修念佛之心,不可单作事相而解。念存三观,佛具三身,心破三惑,无生忍相,方可入焉。如资中所引观经是心是佛等释之,斯亦大要也。空观念报身,破通别见思;假观念应身,破界内外尘沙;中观念法身,破根本无明。分别虽尔,然复须了即惑成观,观外无身,三一互融,非相含然,非相生然,念之于无念,是真念佛矣。净土别指极乐,通及寂光。
补遗云:此譬喻文乃有二意:一、应亲机疎喻,二、机应相亲喻。欲明相亲,先举机疎以诫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如佛念众生而众生无机,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既亲疎不等,则有时而逢、有时而见,不能常相逢遇。然既专忘,则当一向不逢不见,何故亦有逢见之时?须知言忘者,必先相识而后专忘,以曾识故所以或逢,亦可云既一人专忘故不逢见。二、机应相亲譬,经二人相忆等也。十方如来下,合法。先喻应亲机疎,次合相亲喻。又二:初、再提前喻。事一心门,忆佛也;理一心门,念佛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孤山云:无量寿经云:念佛者,不得如弹指顷念世五欲。
补遗云:念属意根,正论修处,亦旁摄诸根,根根念佛也。意根若净,诸根咸摄,故无选择。如念佛时,眼不观色,眼念佛矣;乃至身不着触,身念佛矣。故曰:都摄六根,根大明矣。五、观耳根悟道。此由无始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耳根流转。今如常住真心,一体无二,故观耳根,乃得悟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