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四、行阴。文三:初、总标。文三:初、明想尽。文二:初、明念寂恒明。
笺云□:是能修三摩提□□修。
想阴尽者。
笺云:想者,取□义。过去已出想阴、想□秉、想怨、想中庸,想中庸则怨亲平等也。
是人平常,梦想销灭。
笺云:平常,寻常也。梦是人之神游,想是明了意识。七入俱有自分想,此方俱是第六识。销灭者,已出想阴。
寤寐恒一,觉明虗静。
笺云:寤则明了意识,寐则梦中意识。言既出想,阴无取象,寤寐乃恒常是一。真觉凝明,虗通寂静,想阴尽后悟理也。
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
后喻晴空皎静。
笺云:晴空,则晴明之空,无复麤重。烟云等法上晴空,如出想阴无取象。悟其凝明一理麤重,则无想阴重浊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次叙行存。文三:初镜无尘迹。
笺云:在行阴中,观其想阴,世间是所□,□地山河是所变。
如镜鉴明。
笺云:既无取象,但如镜鉴照分明,无有分别。
来无所黏。
笺云:来亦无所从无生。相黏,犹着也。
过无踪迹。
笺云:无灭相,谓觉生灭二相俱不可得。
虗受照应。
次了行生基。
笺云:虗是虗无受,则领受照应乃加行智。
了罔陈习。
笺云:谓在行阴中,以加行智了,无想阴之中,陈列其习气。
唯一精真。
笺云:唯是一精明真实。
生灭根元。
笺云:是行阴。
从此披露。
笺云:从此披露行阴。
见诸十方。
笺云:东西南北等所依国土。
十二类生。
笺云:胎、卵、湿、化等,能依有情。
毕殚其类。
笺云:毕,备。殚,尽也。言备尽其类,知其十二类生生灭因由。
虽未通其咎命,由绪见同生基。
笺云:咎,过咎也。命则识阴之中,连持不断之功。言虽未通,其识阴过咎连持之功,因由头绪,乃见此十二类,生同一行阴基,此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后指标迷字。
笺云:野马则原垄头阳𦦨,非是隙尘。熠熠炽盛,㒵如火之熠熠炽盛。清简想,浊扰动,是行阴。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笺云:此行阴为浮根四尘,或五根五尘,枢机窟穴,如狐之穴也。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后、彰行尽。文三:初、澄澜目尽。
笺云:是识阴无行阴,根元习来也。
如波澜灭。
笺云:是灭行阴。
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笺云:是识阴。今出行阴在,识阴如澄。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次显用彰超。
笺云:为有造作迁流,则是众生之解。若出行阴,则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后结标生本。
笺云:为行阴沈细,幽则潜细难知,隐乃陀那藏伏。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佗中诸善男子。
次别释。文十:初四,二无因。文三:初双标。
笺云:过去已出想阴阴,既出无邪心取象。
凝明正心。
笺云:凝湛圆明,真正之心出,想阴悟理。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笺云:方得精巧研寻穷究十二类生之根本,此行阴是十二类之根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清简想,浊扰动,元是行阴迁流造作。此行阴摄法,极宽五十三法。五十二法迁流,思之。一法造作。
于圆元中。
笺云:于圆徧扰动之元中。
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笺云:过去无因,未来无因,无因乃是计自然外道论义。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
次、别释。文二:初、计本无因。文四:初、单标妄计。
笺云:本是过去想阴,已是无因。
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次□□观穷。
笺云:出□□阴生灭之机,已是全破。或生机即行阴,机者动之微,如今见尽此行阴根元,故云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笺云:便计道乘于眼根八百功德,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
见八万劫。
笺云:向一百上,计一万八百,为八万劫。
所有众生,业流湾还。
笺云:业者,招感为义。若造善业,流于人天二道;若造恶业,流落三涂。
死此生彼。
笺云:此方死,又生彼方。
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笺云:只见众生轮回在八万劫内,离却八万劫外,冥然又不见众生生死。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三界计心兴。
笺云:计此八万劫内众生,是无因自然而有为,观之不及,便道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四、显趋邪迳。
笺云:正知是根本,徧知是后得,惑乱四智菩提种子。
二者、是人见未无因。
后、未来迷实。文四:初、单标未计。
笺云:计未来无因也。有本云末,末亦未也。
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次征述因形。
笺云:是人于十二类生,见其根元,计此十二根元是行阴。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
笺云:执道人决定生人,更不鸟畜;鸟决定生鸟,更□为人。不知因中,若造善业,生人天道;若造恶业,流落三涂,为畜生类。外道不知,计为自然。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笺云:由所习故,因果分明,正是因缘,非自然也。
人天本竪,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笺云:计人天身本竪,畜生身本横,不知一切众生直想身则竪,若徧想身则横,从八万劫无复改移,言白决定白,黑决定黑也。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笺云:今尽此人身来生,又生人身亦尔。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三、异计心兴。
笺云:拨无因果,外道所执,皆是自然。
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四显趋邪径。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后总结可了。且观成宿智,何得举眼穷微?乌鹄双仪,言穷不了。又六根功德,何位圆阶?此且异生若为通会,非金文不可。引证指论,决惑障犹存。冀在后贤,善依经理。
笺云:且观成宿智。疏主疑云:言观八万劫事,此乃是宿住智通,何得举眼穷微,眼根秪得八百功德?然此外道向行阴中秪得世俗智通,妄生计度也。乌鹄双仪下。然前经中说是不了义,此中何故说是外道执为自然?与前别也。又疑云:六根功德何位圆阶?言此是何位人圆满阶降,便得如此功德?疏主又云:此文未能定,言若不是经,亦不可引来证。此义指论决惑障犹存,言若指论来证,论是菩萨造十地,菩萨见性,犹如隔罗縠看月,一障、二愚未尽,惑障尚存,余习未尽,证亦不得。然此计只计过去、未来俱无因,皆是自然,何不计现在为现在?是行阴中兴起,向行阴中计两头也?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
次四,徧常。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圆满恒常扰动之中,是行动也。
起计度者。
笺云:起妄计卜度者,则五蕴假者,乃兴计度之人。
是人坠入四徧常论。
笺云:是人坠入四种周徧计度,执为恒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
次别释,文四:初观心境。
笺云:计心亦无因,境亦无因。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
笺云:便向此心境上修习兴计,能知二万劫,向心上计一万,境上计一万。
十方众生。
笺云:是能依有情。
所有生灭。
笺云:蕴起名生,蕴灭名死。
咸皆循环。
笺云:如蚁之循环,生了又灭,灭了又生。
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笺云:便计为常住,此正是生灭,他为不生灭。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
次观四大。
笺云:是人向四大相上穷其根元,根元则行阴也。
四性常住。
笺云:计此四性常住。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
笺云:向一大上一万,四大计四万。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笺云:咸皆体恒便,计为不生灭。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
三观八识。
笺云:是含六识。
末那执受。
笺云:末那是第七,执受是第八。
心意识中。
笺云:是牒心是第八识,意是第七识。
本元由处。
笺云:计此行阴第八元由之处为根本。
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笺云:修习能知八万劫中,向八识上,一识计一万,八识成八万。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
四,计想心。
笺云:出想阴。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
笺云:想阴中生灭,如今已无。流则动,止则住,或运或转,此是想阴取象。
生灭想心,今已永灭。
笺云:想阴取象,有生有灭,如今已无。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笺云:此是行阴。见此行阴沈细,他计道不生不灭,不知此行刹那生灭,念念不停,行人心麤,计为不生不灭。
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后双结。
笺云:执圆徧恒常外道之人,作此论议。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
三四一,分常。文三:初、总标。
笺云:坚固凝明,正心也。
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观则能观,彼幽清则所观。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笺云:自是常,他是无常。或自则行阴,他则一切众生。四颠倒见,则四种不正见。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
次别释,文四:初计心凝徧寂。
笺云:在行阴中入定,观此妙明之理。然此行阴微细,执为微妙凝明。
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笺云:将此妙明,执为神我。我者,主宰之义。
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
笺云:从是则计此我性周徧。
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笺云:彼一切众生在我心中自生自死,真个是无常,无常则断见。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
次观劫坏及成。
笺云:不观其心,向器世间。上观水灾至初禅,火灾至二禅,风灾至三禅,是劫坏处,名为无常,是断。
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笺云:舍念清净地,此是四禅无想天,外道计为涅盘不死。盖三灾不到之处,计为常。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
三、计身易心恒
笺云:即行阴精纯微,细微而复密。
流转十方,性无移改。
笺云:计此性虽流转十方,性无移改,则行阴常身。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笺云:此目四大身依行阴生灭,他外道执为无常。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
笺云:则行阴也。
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笺云:是四大身从我行中流出。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
四、四存三尽。
笺云:计行阴,念念生灭,连环不断,计为常。科云:三尽是色、受、想,四存是行。
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笺云:色、受、想等,过去已是出了,计为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后双结。
笺云:一分常,论影取一分无常。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
四四,有边。文三:初、总标。
笺云:即行阴分位之中。
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笺云:四有边影取四无边,坠亦坠也。有边即常见,无边即断见。
一者、是人心计生死。
次别释,文四:初计三处有无。
笺云:□□行阴,生灭根元。
流用不息。
笺云:迁流动用不停。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
笺云:计过去已出想阴等,未来未入识阴,将此为有边。是常见有边,则有边际,计过去未来是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笺云:见此行阴,念念相续,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微细难知,计为无返。无边,则无边际也。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
二,计闻无闻异。
笺云:则见八万劫内众生。
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笺云:八万劫外又无闻见,执此无闻见处名冥性谛,冥则冥然,不知无闻见处名无边,有众生处名有边。
三者、是人计我徧知,得无边性。
三,计自无他有。
笺云:计此神我之性,周徧神我,则行阴而知,得无边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
笺云:则行阴之中。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笺云:言我未入行阴已前,不知彼众生之知性与我性同。
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笺云:言一切众生不得此无边之心,但是有边。我今在行阴中,方得彼知性与我性同。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
四,计一性双分。
笺云:以能缘心,穷究行阴要空。
以其所见。
笺云:以能缘心见行阴境界。
心路筹度
笺云:则能缘心向所缘境上筹量卜度。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笺云:计行阴空,爱成一体,然后计一半属生,一半属灭。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后双结。
笺云:外道三乘教外,别别修行,有边影无边,则断常二见。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
五、四颠倒。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知见中行阴中也。
是人坠入四种颠倒。
笺云:则四不正见。
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笺云:此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世尊断之。此乃是矫诳作乱,第六识心周徧,计度虗妄之论议也。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次、别释。文四:初、总由都计。文三:初、总陈都计。
笺云:变化元则行,阴变则改变,生灭不同也。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笺云:行阴连环不间,念念生起之处,计之为恒常。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笺云:见则能见所见,则行阴生处计生。
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笺云:不见则能见,见处则行阴,灭处计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笺云:见此行阴前念后念相续之处,计为增。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灭。
笺云:行阴生灭正相续中,前念生不攘,后念灭中所离处,计此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笺云:此单计行阴各各,生时□有各各者,盖前念后念不同。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笺云:亦单计互互灭处,计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次就总、偏、正。
笺云:总牒于前,皆是用心别别计度妄见也。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三惑前谘禀。
笺云:有人来问:所宗何法?答言:我今亦生亦灭等。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笺云:于一日十二时,言语不定。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
次计无。文二:初计。
笺云:则行阴也。
互互无处,因无得证。
笺云:则念念灭处也。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后答:
笺云:言有人来问所宗何法,但言一切皆无,除无之余,更无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
三、计。有文二:初、计。
笺云:亦行阴也。
各各有处,因有得证。
笺云:则行阴念念生处也。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后答:
笺云:有人来问,皆言是,是亦有。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
四、双计有无。文二:初、计。
笺云:有则是生,无则是灭,则总见行阴中生灭二法。
其境枝,故其心亦乱。
笺云:行阴生灭,如树枝条,今向行阴上便有生灭,此约全计。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后答:
笺云: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不知此念灭后,念更向何处生起?是不得他心通也。
由此计度,矫乱虗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
六十六、有相。文三:初、总标。
笺云:则坚固凝,明其正心。
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笺云:观是能观,彼幽清是所观。
于无穷流,生计度者。
笺云:行阴迁流无尽,名无尽流,便向此上生其计度也。
是人坠入,死后有想,发心颠倒。
笺云:是人坠入死后,决定有此身,发心则安乐,向此取其安乐。此则俱是颠倒妄见。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次别释,文三:初举色明相。
笺云:或自坚固其身执道,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俱是我,如我璎珞常随于我。
或见我圆,含徧国土,云我有色。
笺云:或见我圆满含融,周徧国土,计云:我能有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如我妻子,是我有之。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笺云:或计彼前缘,只是色随我往来,云色属我,如我奴㒒。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笺云:或复见我性依着行阴之中,相续生了。又灭云:我常在色中,色是我之室宅。
皆计度,言死后有想。
笺云:皆计度,言死后决定有此身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想。
次例三,同上。
笺云:如是循环来往有十六想,一阴具四四四十六。如受阴中云:受是我,我有受,受属我,我在受。其余想阴亦尔。
从此惑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
后双计真妄。
笺云:执妄与真各别,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
两性并駈,各不相触。
笺云:两性并遗,各各不相涉。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想心颠倒论。
后双结。
笺云:五阴之中,计四阴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
□□无相。文三。初总标。
笺云:过去已出三阴。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想,发心颠倒。
笺云:便向此上生其计度,发心安乐。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次则释文三:初单明。
笺云:见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已上,灭此之形质,更无所因依。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笺云:过去已出,想阴无取象。若有取象,故有所形系。此想文合在受阴后,恐□也。
知其受灭,无后连缀。
笺云:已出受阴,无领纳,故无连缀。
阴性销散。
笺云:言行阴如今次第销散。
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笺云:纵然有生灭之理,与草木何殊?如过去已无色受想三阴,此行阴俱无,与草木同,乃无领纳取象,何异草木无情?此向行阴□计也。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笺云:现前尚无此形质,死后何有?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笺云:因此穷勘校诘,死后决定无身。
如是循环有八无想。
次覆结。
笺云:循环则往来义。八无想者,行阴过去是无,现在、未来是有。未来又无想,过去是有,现在、未来是无。色、受二阴亦尔,皆计过去有,现在、未来无。一阴有二,无四阴,成八无相。此单计无。
从此惑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后别计言:涅盘则真,因果则妄;了心不见实相,则真妄都无。佛体犹无,业何言有?
笺云:从此惑计涅盘等者,谓拨同断灭,堕恶趣空。疏言了心不见实相,此盖了心不见无相,不相是真实相,故拨同断灭。佛体犹无,业何言有?言此妄执佛体,尚拨同无,妄何所有?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想心颠倒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
八八,俱非。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行存中,是死已在行阴之中。
兼受想灭。
笺云:过去已是出想阴、受阴。
双计有无。
笺云:计行阴现在是有,过去是无。色、受、想等过去是有,或见是无。计现在行阴是有,受、想等是无。
自体相破。
笺云:若言其有,有又破无。若言其无,无又破有。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笺云:死后俱非,有无双破。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
次别释,文三:初总明。
笺云:此三阴者,过去在此三阴则是有,今已出彼三阴,现在与未来则无。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笺云:为今在行门中观,过去则无,故言观无。现在、未来念念生起,故言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
决单计
笺云:则五阴十八界。
八,俱非想。
笺云:色、受、想,过去有,现在无。行,过去是无,现在是有。过去既无,现在岂有?色、受、想,过去是有,现在是无。现在既无,过去岂有?一阴具二非,四阴乃成八俱非。此计与前别。前八无相,但计过去、未来无,现在有。色、受、想,亦过去有,现未无。此中一时俱非。
随得一缘。
笺云:但举一阴俱非,余亦尔。
皆言死后有想无想。
笺云:双计有无,双破则俱非。
又计诸行。
后别释。
笺云:则单计行阴,前则都四阴。
性迁讹故。
笺云:迁改更,讹。
心发通悟。
笺云:向此行阴中悟解。
有无俱非。
笺云:虽则单计行涂,亦有无俱非。如行阴过去是无,现在是有,则有无双破。
虗实失措。
笺云:虗则无,实则有,如今俱非,故失其措致也。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
后双结。文二:初、结前虗计。
笺云:皆言死后俱非,更无后身。
后际昏瞢。
笺云:后际,后念也。又不能起智达理,昏暗瞢昧。
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笺云:无菩提可为依止,或通亦理。言于理际无可依止,定执空非无是妙有,不知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后显落邪宗。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九七,断灭。文三:初、总标。
笺云:言于此身死后,后去更无身。
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笺云:计此七种断灭,上为涅盘,取其安乐,则拨无因果,堕恶趣空。
或计身灭。
次别释,文二:初约,次单明。
笺云:计此五蕴,身断灭后,不复更生。
或欲尽灭。
笺云:是欲界更不向欲界受身,此下欠。或忧尽灭是初禅,诸教说初禅离忧。
或苦尽灭。
笺云:是二禅出二禅苦。
或极乐灭。
笺云:三禅离苦纯乐。
或极舍灭。
笺云: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无苦、乐二受。此下欠无色灭。问:经中唯说五,何以加其二?疏:答:准理搜寻,理无乖错。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笺云:言此身灭后,不复更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后通收总数。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后双结。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
十五、涅盘。文三:初、总标。
笺云:于此身后更有身。
是人坠入五涅盘论。
笺云:妄计五处为安乐涅盘寂灭之义。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
次别释,文二:初欲色单明。
笺云:谓转舍此身后,又向欲界受生,依于欲界。
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笺云:或以性明,或计神我圆明,取下义。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笺云:初禅无忧。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笺云:二禅无苦。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笺云:悦,乐也。谓三禅纯乐,或极悦,则无喜悦也。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
笺云:谓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亡初禅苦、二禅乐。
不受轮回。
笺云:计此五处所依为不轮回。
生灭性故。
笺云:佛地观之,皆生灭之性也。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
笺云:此皆迷有漏之天,作无为之见解。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
笺云:为殊胜清净之所依。
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后通收总数。
笺云:将此五处为究竟所依。
由此计度五现涅盘,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
后结意如前。总搜群见,括蔕穷萌,觉路真标,应垂劝学。
笺云:疏言总搜群见,结前生后,括蔕穷萌,该括始终,妄见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
后、结劝。文二:初、结。文二:初、括前狂解。
笺云:狂解,则狂乱见解。
皆是行阴,用心交互。
笺云:用心交相互换,言被他魔力将其魔心换行人之心。
故现斯悟。
笺云:现此虗妄解悟。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后妄证招沈。
汝等必须将如来心,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觉了斯义。
后劝。文二:初遐宣像,末总了真诠。
笺云:前皆言将如来语,此中何故言如来心?谓从根本智流出后得智,从后得智流出大悲心,从大悲心流出三乘十二分教,故云心。
无令心魔,自起净㜸。
后辨错归元,成真演妙。
笺云:为行阴沈隐妄计,皆是妖㜸。
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
笺云:树分曰枝,路分曰岐,喻此妄执邪魔境界。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
笺云:祈,求也。
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笺云:如此说,是作大觉王标□指的也。
阿难!彼善男子!
五、识阴。文二:初、明十异迷源。文三:初、总标。文三:初、包前行尽。文二:初、标穷业性。
笺云:是前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依其中之人。
修三摩提行阴尽者。
笺云:过去已出行阴者,则五蕴假者。
诸世间性。
笺云:则行阴迁流造作,乃世间之性。
幽清扰动,同分生机。
笺云:则十二类生,依此行阴生灭之机,微同其分位。
倏然隳裂。
笺云:隳亦裂也,如衣之破裂,已出行阴。
沈细纲纽。
笺云:则行阴深沈微细,纲则网中大绳,细是持诸烦恼,此则总目行阴,折其烦恼。
补特伽罗。
笺云:唐言数取趣,则行阴数。数取,数数受生也。
酬业深脉
笺云:乃十二类生酬因答果立脉,喻如人脉在则身存,脉亡则身灭,脉如行阴。
感应悬绝。
笺云:言行阴如今已绝,行阴则能感应,十二类生则所感应。
于涅盘天。
笺云:天喻光絜自在,涅盘则理。
将大明悟。
笺云:明亦悟是智,况行尽悟理,起始觉智,合本觉理。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后喻覩真明。
笺云:如鸡后鸣,比行人既出,行阴到识阴。若识体即真,识相即妄。东方,众方之上。
六根虗静。
次叙识仍存。文三:初彰明静。
笺云:六根虗通寂静,六根皆八识所变。
无复驰逸。
笺云:无复驰流荡逸,正在识阴。
内外湛明。
笺云:内是识,外是器世等。
入无所入。
笺云:入是能入无所入识也。然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如今摄末归本,摄相归性,故入无所入也。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
次显通真,则了行为由。
笺云:言行阴为十二类生元由。
观由执元。
了生住寂。
笺云:是行阴。疏言了生住寂,则了生行阴其寂。
诸类不召。
生种不集。
笺云:更无十二类生元由可召。疏言生种不集,则无行阴十二类生之种性。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
表相同体。
笺云:则同归识体。
精色不沈。
心灵显静。
笺云:则识阴无行阴。
发现幽祕。
见生元本,显法身自相。
笺云:则十二类生之元是行□□,归本藏是识阴,谓八识是如来藏性法身自相。然此八识白净无垢,或但了唯识性即是法身。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后结标。
笺云:前三科中,后结标识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
后显销阴尽。文三:初明尽相。
笺云:若于行阴出其行阴,同其识阴之体。
销磨六门,合开成就。
笺云:更无六根门□之所关闭也。眼被色尘关,耳被声尘关,如今既出识阴,得其互六根,一时合开,一根发识,徧缘诸境。
见闻通隣。
笺云:见则眼,闻则耳。一特通近。
互用清净。
笺云:得其互用则清净,若不互用则浑浊。
十方世界
笺云:是所依器世。
及与身心。
笺云:身能依。
如净琉璃。
笺云:□□体净。
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笺云:内外明彻是身。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次述超凡。
笺云:命是八识连持不断功能,今既出,则无命浊。
观其所由,罔象虗元,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后彰□本
笺云:为出□后,却返观识阴。罔,无也,象形也。迷本无形,达真似妄,推元本妄,故曰虗元,则虗妄之本元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
笺云:现在识阴中。
已灭生灭。
笺云:已灭前行阴生灭。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笺云:未至唯识性。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
后彰通互。
笺云:隔绝六尘,合开六根,不被六尘关门,得其互用。
亦与十方诸类通觉。
笺云:十二类生,通同觉照。
觉知通㳷,能入圆元。
笺云:此觉知识通同㳷灭,能入识体。
若于所归。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是识。
立真常因
笺云:立此识为真常体之因依也。
生胜解者。
笺云:生其殊胜之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
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次显堕邪因所因者,因则生死诸法,所因则识为生因。不了性本无生,不与生为生因,见生起自心源,遂起所因元执。
笺云:外人问:此外道因何作此计耶?答:见生起自心源。
娑毗迦罗。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黄赤色仙,是数胜论主。
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冥谛则计从冥□谛生觉性,谛觉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尘,五微尘生五大,五大生五知根,五知根生五作业根,后方生心平等根,神我处中,不烂不坏。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外道种。
后结归邪径。且心源湛寂,是本归宁,不执常而本性元常,强立常因,因立常勿,妄起迷心,再发妄习,还生不了真诠,落斯邪径。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能非能执。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笺云:虽悟识相,未悟识性。
若于所归。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也。
覧为自体。
笺云:览,取也。言取此识为自家本体。
尽虗空界。
笺云:所依虗空。
十二类内。
笺云:能依有情。
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
笺云:皆从我身之中一类流出。神我之性,则第八识也。
生胜解者。
笺云:然后于此上生其胜解,则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我为能生,十二类生是,我身中流出,而彼不能生。
摩醯首罗。
后举同类。
笺云:梵语莫醯湿伐罗,唐言大自在。此梵讹略。
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言此天执神我为性,周徧国土,十二类生,从我身中流出,为其明伴道侣。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识也。
成能事果。
笺云:执此识为能成业所证之果。
遣远圆通,背涅盘城。
笺云:遣远圆通之智,背诸佛如来涅盘之城,则理。
生大慢天。
笺云:则大自在天,此天人高举为性,故云大慢。
我徧圆种。
笺云:言神我之性周徧圆满,是此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三、常非常。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行阴之中无归依,今到此识,便执此识阴为所依之处。
自疑身心,从彼流出。
笺云:自家疑此身心,从彼识阴中流出。
十方虗空,咸其生起。
笺云:所依虗空,总皆于此识阴之中生起。
则于都起,所宣流地。
笺云:言识阴为内身外器都起之处,宣布流出之地,地则所依之地也。
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笺云:真常则法身,言执此生灭之心,作不生灭之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
笺云:世尊断云:在生灭之中旱,计此识为常住之性。
既惑不生。
笺云:惑生灭为不生灭之理。
亦迷生灭。
笺云:既也迷真,亦不识妄。
安住沈迷生胜解者。
笺云:则识沈隐迷妄也。
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识为常,十方虗空从我流出则无常。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同类。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遣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圆种。
后结归邪径。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四、知无知。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所知。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也。
知徧圆故。
笺云:言此所知之识性,周徧圆明。
因知立解。
笺云:因知是识,便立为能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
笺云:为此行人见情与非情,皆因第八识变,便作如是计,将有情为无情,无情为有情,此则才辨因果有此计。
无择徧知生胜解者。
笺云:更无选择情与非情计一知觉。
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次显堕邪。
婆吒霰尼。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徧觉外道。
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执有情无情俱有知觉。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计圆徧知觉之心。
成虗谬果。
笺云:虗妄错谬,执有情为无情。
遣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知种。
笺云:颠倒知解之种性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五、生无生。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笺云:未了识体,但了识相也。
若于圆融。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是达识阴。
根互用中,已得随顺。
笺云:为在识阴,达识唯一,根虽殊而识不殊,故互用也。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
笺云:计识阴圆徧,能化生一切法界,为一切法所依。
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
笺云:群尘,则四大前尘也。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次举堕邪。
诸迦叶波!
后举同类。
笺云:是事火龙、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
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婆罗门,唐言净胤,或事水等。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
后结归邪径。
笺云:言妄生计着,崇重水大等事。
迷心从物,立妄求因。
笺云:立此虗妄为所求之本因。
求妄冀果
笺云:求此虗妄,冀仗为果。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颠化种。
笺云:生颠倒变化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六,归无归。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明,计明中虗。
次述于示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计其识体圆明,其中虗无。
非灭群化。
笺云:则非却此识,然识为群化所依也。
以永灭依。
笺云:将此识为永依断灭,拨丧无余,则恶趣空也。
为所归依,生胜解者。
笺云:将此永灭为所归依之处。
是人则堕,归无归执。
次显堕邪。
笺云:计识阴为所归,而着空是无归。
无想天中。
后举同类。此天五百劫在定,想心不行,此中影取。空处二万劫,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非想处八万劫。
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舜若多是空神,无身则伏。第六现行不起,如友覆火。
是名第六圆虗无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虗则识无,心则识空。
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断灭种。
笺云:拨同断灭,成空亡之果,一向着空。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七、贪非贪。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常。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则,识。
固身常住。
笺云:坚固此危幻之身以为常。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
笺云:精纯圆常,则法身将妄同真,欲其长生,入真常境。
是人则堕贪,非贪执。
次显堕邪。
笺云:贪,谓起贪心。贪固□□,以为坚固非贪,言此身不可贪也。
诸阿斯陀!
后举同类。
笺云:唐言无胜。
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此外道求长生久视之道,或闻诸佛有真身常身,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根根尘尘,廓周沙界,尽未来际,常受广大法乐,乃作此执。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遣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妄延种。
后结归邪径。
笺云:唯是趣向长时劳苦之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八、真无真。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观命互通。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标立计。
笺云:观此命元,是识阴互通,则六门合开也。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笺云:为既到识,阴若尽此,识则成智。今既欲尽,便生是念,却留此尘劳,恐其销尽,无所依止。
便于此际,坐莲华宫。
笺云:于此际化宝莲华,华中现宫殿等。
广化七珍,多增宝媱,纵恣其心,生胜解者。
笺云:宝媱,则妙宝庄严之美女,纵恣其心,行其染法。
是人则堕真无真执。
次显堕邪。
笺云:言此外道执识阴是真,不知本是生灭之因,是非真。
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同类吒枳迦罗木见,唐言取类,或波旬异号,未敢详定。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
后结归邪径。
笺云:发邪见思想之因。
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
笺云:立其炽盛尘劳之果,则染之一法。
生天魔种。
笺云:同前想阴天魔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后、述劣乘。文二:初、声闻。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于命明中。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证灭滞权。
笺云:命是八识,连持不断。明则圆明识体。
分别精麤。
笺云:精则识体,麤则识相。
疏决真伪
笺云:疏通决择,真是识体,伪乃识相,则八识上变根身器世等。
因果相酬
笺云:举一二类生业果酬感之处则识。
唯求感应。
笺云:十二类是能感应,识是所感应。
背清净道。
笺云:是诸佛如来佛果位中,三身四智悉皆圆满清净之理,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曰道。
所谓见苦断集。
笺云:若是世□果,集是世间之因,乃见苦之果,断集之因也。
证灭修道。
笺云:灭理是出世间果,道智是出世间因。举出世间果,令攸出世间因而趣入。
居灭已休。
笺云:居其生空涅盘,以为休止之处。
更不前进,生胜解者。
笺云:更不前进趣向无上菩提。
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次显归定性。
笺云:定性者,则不回心入大。
诸无闻僧。
后举增慢同类。
笺云:明不闻大乘教者。
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笺云:增上慢,则法华会上五千退坐者,向德上起慢。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满精纯,是生空智。
成趣寂果。
笺云:趣向生空涅盘为果,是所证之处。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缠空种。
笺云:
其生空理,谓一向着空。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后缘觉。文三:初明顺寂未圆。
若于圆融。
次述于元立计。文三:初证灭滞权。
笺云:诸行具足曰圆,体业俱亡曰融也。
清净觉明。
笺云:则生空理。
发研深妙。
笺云:则加行生空智。
即立涅盘,而不前进。生胜解者。
笺云:则生空涅盘。
是人则堕,定性辟支。
次显归定性。
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后举增慢同类。
笺云:诸缘则部行,独伦则麟角喻。
是名第十圆觉㳷心。
后结归邪径。
笺云:圆满觉照,㳷灭其心,是生空智。
成湛明果
笺云:证生空理。
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笺云:为此独觉不欣化于众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
后、结劝。文三:初、徧明结劝。文二:初、结。文三:初、标前立计。
笺云:出前四阴,则识阴中既未出此识,如人行至中途,若出此识,便成佛去。如今正在此中生其妄计,是中途成其狂乱也。
因依迷惑
笺云:因,亲。依,止也。言亲近依止此迷妄之惑。
于未足中,生满足证。
笺云:如声闻二乘,只到生空涅盘,为满足也。
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笺云:位则六十二异计之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
次彰迷息停功。
笺云:如声闻、二乘趣生空理,此皆是所爱先习也。
而自休息。
笺云:将此为休止停息之处。
将为毕竟所归宁地。
笺云:便将此生空涅盘为所归宁之地,只到三百由旬,名为化城,未到宝所,直至向色究竟天,成自受用身佛,常受广大法乐,此方为所归宁地。
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
后显妄招沉滞。
笺云:若是外道等大妄语成,受此所感恶业之报,终后乃沉地狱。
声闻、缘觉不成精进。
笺云:若是声闻等,自是满足,不成精进无上菩提,不入地狱也。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㜸,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后劝。
笺云:绥,安也。汝等存注其心,无令他行人见此等魔,保安哀救。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次、总叙超伦。文三:初、引过佛同乘。
笺云:外人问:法门为是令佛作如是说?为三世佛作如是说?经答:如是法门,指五十种魔事。先过去世有多少恒沙劫,劫中有多少微尘如来,此如来何得成无上道?乘此心开,得无上道。已上亦结答。阿难从摩登伽处归,请世尊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至最初方便。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次显现依超证。
笺云:言六根各得互换作用,一根发识,徧缘诸境。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笺云:金刚是喻,此喻慧如金刚手中之杵。
圆明积心。
笺云:圆满凝明精微之心是理。
于中发化。
笺云:即体之智,发起变化。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
笺云:此是地前四十四心菩萨。
菩萨所行金刚十地。
笺云:是十地初欢喜至法云,此十地菩萨,地地皆是此金刚干慧。
等觉圆明。
笺云:十地后等觉位,理智齐等,故曰等觉。一念一刹那中假立,故圆满融明。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笺云:是妙觉位微妙,庄校严净,居法性土,如海之广大,包含性功德故。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笺云:无所得而得。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佗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扸微细魔事。
后明依行必证。文三:初引过明同。
笺云:佛又恐将为已证,乃云:此是过去先佛世尊真觉凝明之智,分明剖扸。
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以劝除邪惑。
笺云:前言汝犹未识,如今已出五阴超五浊,乃言汝能谙会辨识此之境界。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
笺云:阴魔,心魔也。内心攻起,天魔附着。
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笺云:褫魄者,言褫落其魂魄也。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盘,心不迷闷。
后明直进菩提。
笺云:不迷则不被魔乱,不闷则心不妄计。或迷而不悟,闷则不入。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
后、结持真句。文三:初、悬标末品。
笺云:则愚痴暗钝。
未识禅那。
笺云:禅那妙定。
不知说法。
笺云:言无智慧,或不知魔说,谓是佛说。
乐修三昧。
笺云:爱乐修习三昧正受也。定之异名。
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呪。
笺云:嘱阿难专注一心,劝诸众生持鸟瑟尼沙呪。
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
次劝诵写除魔
笺云:禅堂,则坐禅之堂。
一切诸魔。
笺云:则欲界顶上诸魔王。
所不能动。
笺云:真言力故,不能恼诸行人。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凌,不日消殒。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后勑钦流教。
笺云:范,犹法也。世尊四十五年后,说此经了,即说涅盘,是最后垂法。或此五十重魔事,在后说之,故曰最后。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后、重疎五想。文二:初、陈疑请决。文五:初、闻持妙旨。
笺云:重疎五想,为阿难见佛说五阴皆有妄想,色坚固、受虗明、想融通、行幽隐、识罔象,此五皆有妄想,所以便疑云:如五根色、五尘色是无情,因何亦有妄想?由此佛所以重与疎通。此五想,经中有三问:一问色为妄想,我当时未闻佛说;二问五阴为顿除,为渐除;三问五阴至何为界分。示诲,教诲也。如前文云:此是□□先佛世尊等。又云:魔境现前□□□识。又云: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也。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虗妄为本想心。
次牒举前文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三未奉微宣。
笺云:一、问:色为妄想,我等寻常未见佛微妙,子细开通,指示问意。只如受、想、行、识四阴心所法,从是妄想。只如色阴、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是无情,何故亦言妄想?
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四、述界边顿渐。
笺云:意问为第一阴既无余五一时销尽,为复次第□尽至第五?
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笺云:界具四义:因义、性义、流类义、种族义。
惟愿如来,发宣大慈。
五,请哀来现。
笺云:然。阿难便请开示宣发。
为此大众,清明心目。
笺云:心则真心也,谓理目则智也。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笺云:指此教为后世照道入理之眼目。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后、广释前疑。文二:初、释想名。文二:初、总陈元相。文三:初、总明真妄。文三:初、明真离垢。
笺云:此已上是真如之理。
非留生死及诸尘垢。
笺云:真中无妄,如澄湛水,更无五阴等法尘业垢。
乃至虗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次因想生空。
笺云:此空是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变起此一重昏钝顽空。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后究妄从真。
笺云:言此之虗妄根元,本来是真。既也如是,因何有妄以发生?因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色受想等虗妄。如澄湛水,因风鼓动,便成波起。水体无波,如真体无妄,便有所依器世间等。
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次喻消双执。文三:初立妄喻。
笺云:头喻真,镜中喻妄。迷失本头,认影为头,如一切众生失本真性,认妄为真。
妄元无因。
次述妄计。文四:初述妄立因缘。
笺云:言虗妄之法,无有因依。
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笺云:向虗妄相想□□□□□□□,则内道二乘之人所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次述迷立目。
笺云:迷因缘之性,执为自然,此则外道。
彼虗空性,犹实幻生。
三、举空由幻。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四、双责二途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后责妄说。
笺云:言汝若知妄所起,我便许汝说为因缘。若妄元不成,何况不知因缘,却执妄为自然。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后显阴同因。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后别释五名。文五:初坚固。文三:初述形因三想。
笺云:则释五名,则重疎五想也。为他前来疑道:只如受、想、行、识四阴是心所法,且从是妄想。此五根色、五尘色是无情,何故亦说是妄想?于是世尊向此中。□□□□□□□□□□□□□□□□□有若是男向母身上□想中有□□□□□身上取想,言此身是色法,则不能来想中传命。谓初七羯逻蓝向母身中受胎,则第八识托胎时也。命是八识上连持不断之功能。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
次引双喻通伦。
笺云:指第二经破五阴中想阴。文云:如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心酸澁。此口与足皆是色法,因何受此想心而生酸澁等。
汝体必非虗妄通伦。
笺云:言汝体,若必言不是虗妄想相,通同伦流,便反显云汝体正是虗妄通伦。
口水如何,因谈酢出。
笺云:曾知是虗妄伦流。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后结成初目。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
次虗明文二,初形随酸澁。
笺云:佛为能说,临高想心是所说。
能令汝形,真受酸澁。
笺云:为受以领纳为义,既能领纳,酸澁是受。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
笺云:由因领纳酸澁,能令色身口酸足澁。或即此所说,是指前文蹑下妄想也。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駈驰,名为虗明第二妄想。
后结受虗名。
笺云:顺则益,违则损,此是身家所缘境。受此违顺二境,二现駈使驰流。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三、融通。文二:初、形随想运。
笺云:由心使身。
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笺云:言若身不是念之伦流,何因随其妄念所使?
种种取象,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则想心,寐为诸梦。
笺云:种种不一也。心念前境,身形前取,曾知是念之伦流。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后结号融通。
笺云:融则万象含心,通则旁随众境。
化理不住。
四,幽隐。文三。初述行阴冥迁。
笺云:谓变化生灭,无而忽有之道理,则行阴念念生灭,改变不停住也。
运运密移。
笺云:运运则动密,移为行阴,隐密迁移,念念不停。
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笺云:相代则想之代谢,念念生灭。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
次纵陈双诘。
笺云:言此行阴,若非汝妄心生灭,云何有气销容皱等事?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笺云:若言此行阴是真,何故发生爪长,不觉迁流?□觉则真,今又不觉,曾知是妄。
则汝诸行,念念不亭,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后结想幽名。
笺云:幽则潜细难知,隐乃陀那藏伏。
又汝精明。
五、罔象。文五:初、标责受。文三:初、纵立体常。
笺云:是牒彼识阴为五八二识,现量对境,不分能所,故曰精明。
湛不摇处。
笺云:则第八识生灭微细,看之不见,似不摇动。
名恒常者。
笺云:八识惟恒无审者,牒辞□。
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次举识分剂。
笺云:见是眼识,闻是耳与鼻识,觉是身识,知是舌与意识。谓此现量识,是八识亲变相分,是举第八分剂。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后显不容妄习。
笺云:若实个是真,不合有□气□法。习,惯习也。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覩前物,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三、引事含熏。文二:初、责含遥习。
笺云:覆,再也。为前纳得种子,落在八识之中,再遇境时,种子乃生起现行。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筭。
后指识宜熏。
笺云:为此第八识虽是现量,而非能熏,但为所熏,念念受前七识,所熏种子落在其中,不可以筹量筭数。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
三、比水潜流。文三:初、举识非真。
如流急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次比流潜急。
笺云:非无生灭,生灭难见。
若非想元,宁受想习?
后指习非真。
笺云:若此八识不是妄想根,元不合受一切习气。如今既受习气,曾知是妄?
非汝六根,互用合开。
四、指穷真妄谢。文二:初、举互用全真。
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后显迷销尽。
笺云:经□问:此之识阴几时得□?答□:汝六根互用合开,此之妄想无时得尽。言若非汝六根门显,不被六尘关闭,是汝六根无时销灭。须得六根互用,到佛果位,方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识转时,转名不转体。
故汝现前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虗元,第五颠倒细微精想。
后结精想,名罔象虗元。罔,无也。迷本无形,违真似有,推源本妄,故曰虗元。颠倒则初起相缘,微细乃明业转。精则一真冥合,想乃忽慕圆明。生死盘根,此为[漯-ㄠ]枑。
笺云:颠倒则初起相,缘者则初起性明相时,微细则业转二识,不言现现是八识,体精则一真,冥合则第八中一分,净分则第九识,故冥合想乃忽慕,圆明则忽□□□□□性明明圆明之体,是初有想起,此想□生死根本最微细。已上结答五阴皆有妄想。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后、通边际。文二:初、述五阴边际。文二:初、牒五同因。
笺云:言此五阴皆有领纳之义,故云受阴五妄想成。第一质碍妄想,乃至第五罔象妄想。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后遐分十际。文五:初、色空,二、妄。
笺云:五阴皆有因界,浅则是因,深则是界。此标贯下。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
笺云:为此色是实色,空是顽空。此色质碍,与空虗处相反,故色以空为边际。或云因果,因是受想行识,果是色,果深因浅也。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次触离不言通意。
笺云:为受以领纳为义,若有触着则有领纳,若有离触则无领纳,唯触及离是受边际。
唯记与忘,是想边际。
三记忘,忘亦识昏,同为妄摄。
笺云:想以取象为行相,若有记忆,则有取象。既无记忆是忘,则是想之边际。外人问:记也且从念,念缘持是妄。只如忘是无心,合与真体相冥,因何亦妄?答:妄亦识昏,同为忘摄。
唯灭与生,是行边际。
四、灭生生可见。灭有二:一、永;二、相。此灭□流动相乘,唯成于妄。
笺云:为行□迁□,流为行相。既若有生则有行,若灭则无行,所□是行边际。外人问:此相灭与永灭,为同为异?答:此灭流动相乘,唯成于妄。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五、湛入合湛。上即六识,合乃八元。上妄可知,下通真妄。此言生灭,集起边论,故立阴名,显彰迷习。
笺云:上湛入,则第六不与五同缘;合湛,则归第八识染分。上来即若有第六,便与五同缘,是识阴;今归八体,上来是识之边际。已上结答。如是五重,诣何为界?疏言上即六识,是第六识不与五同缘。唯目安山,合乃八元者,为第八是前识根元。上妄,可知者,第六念念生灭,可知。下通真、妄者,第八识染分,则带相;若净分,是智品外人。问:识通于真、妄,此湛入是真,是妄?答:此言生灭,集起边论。集,则积集;起,则生起。第八无始时积集生起,一切漏、无漏种子在中生起,故云集起边论。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
后、示除彰劝。文二:初、除。文三:初□、灭二门。
笺云:五阴根元则八识。
生因识有。
笺云:为最初受生托母胎中,为羯逻蓝秽触不净而受胎。
灭从色除。
笺云:若灭无时,先从五根色皆归种也。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
次双通顿渐。
笺云:若是悟理,但悟一阴,其余四阴,一时并除。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笺云:此答第二问,须次第出其色阴乃至识阴方尽。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后责迷再请。
笺云:指第五经结解同体。疑云: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乃至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亦是此义责之,汝何再问□上是结答,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
后劝。文三:初、彰自了心开。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虗妄。
后叙流通教意。
笺云:令识五阴虗妄。
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
笺云:深厌自生,则生灭法不出此五阴。
阿难,若复有人徧满十方,所有虗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虗度。
四、运教弥兴。文四:初、明供佛福广。文三:初、廓明珠珍施。
笺云:第四、运教弥兴流通。然教无兴运,法□□流,是故世尊广说校量。传持□果经云:阿难□!后有人徧满十方,乃至得福多𠘶。阿难以少类多,答言:虗空无尽,乃至有何边际?又云:若复有人身具四事,乃至靡不经历比量前福,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乃至譬喻所不能及。虗空所依,太虗空也。七宝,金、银、琉璃等。持,賷持也。供以四事,饮食、衣服等。又向佛边侍养,心无虗度。度,犹过也。
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否?
次审福缘多。
笺云:言虗空无尽,珍宝无边,承事供养,心无虗度之因缘,审其得福多少。
阿获答言:虗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虗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后答:少感轮王,况无边际。
笺云:施佛七钱,则七枚金钱。舍身,则舍此一报身。后得转轮王出增劫,人寿八万四千岁,七宝随身,千子围绕,四洲一化。此以少类多答。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虗妄。
次□积罪□深。文三。初告言真实。
笺云:世尊将欲举一人造十恶四重,然后传经功能,又变地狱苦因,成安乐国。恐他不信,旦先誓言向他:语无虗妄,佛皆真语、实语、不诳语、不异语。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
次引犯二根𠎝。
笺云:四重,则小乘四分,戒淫、杀、盗、妄语。
十波罗夷。
笺云:此云堕,言若犯此罪,当来堕不如意处。又云弃,言弃向二部清净僧外,则菩萨戒经:一、若自杀,教人杀等。二、若自盗,教人盗等。三、若自邪淫,教人邪淫等。四、若自妄语,教人妄语等。五、若自酤酒,教人酤酒。六、若自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比丘、比丘尼过,若教人说过。七、若自赞毁他,教人赞毁他。八、若自悭,教人悭。九、若自嗔,教人嗔。十、若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瞬息则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后明受苦迅速。
笺云:瞬息,则瞬视喘息间。阿鼻,唐言无间,言苦苦相连,无有间歇。靡不经历者,言地狱无不经过徧历也。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三、显流功。文六:初、叹一念流功。
笺云:一念即少念,少念即无念,无念是无分别智,与理相应。将此法门,是此首楞严经也。于末法中,正是今时开示未学,传持此教。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
次欢,顿融长苦。
笺云:是前来所造四重十波罗夷罪,应念即应前之一念心,一念即是无分别智。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三难□因成果。
笺云:变苦成乐。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
四、叹福倍无穷。
笺云:前之施人,则前来虗空无尽佛土充满之人,百倍莫止,百倍又过,千倍莫止,千倍千万,亿倍十万为亿。
如是乃至筭数譬喻所不能及。
笺云:乃至筭,师弟子将以筹筭,又以譬喻其人功德俱不□也。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明,如我广说,穷劫不尽。
五叹持□难思。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六、叹依修尅证。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
四法□将散文十。初标内众。
优波塞。
次列居家。
笺云:唐言近事。男三归五戒,持得一分半分,堪亲近比丘僧,学佛事。
优婆夷!
笺云:唐言近事。女亦可亲近比丘尼,学佛事。此二是在家众。
一切世间。
三、总绾通居。
笺云:一切总包□象□□,迁流□间,百一切众生堕在其间。
天、人、阿修罗。
□□□□□□□□天者,光□义、自在义。人者,多思觉义。五常为人修罗,如前释。
及诸他方菩萨。
五,列他方大士。
笺云:及,兼并义。诸者,不一义。他方,卜方也。梵语菩提萨埵,唐言觉有情。
二乘
六,标此界二乘。
笺云:声闻、缘觉。
圣仙
七显神仙。
圣,正也。仙,迁也。言迁在山中。
童子!
八彰童子。
笺云:童真之子,不犯欲尘。
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九陈神鬼。
笺云:则发大乘之心。人之魂魄所归曰鬼,阴阳不测曰神,有大力,故曰大力鬼神。
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十,结俱辞。
笺云:佛说此经已,乃至作礼而去。已□是□□□□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