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三、叙结解同体疑。文二:初、申迷请指。文五:初、牒前迷结。 笺云:如来虽说第二义门,是第四经决择双源,指密因文中二决定义。第二决断烦恼文云: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虗空被汝隳裂?阿难今蹑前文,向此中问意。间佛前来,是垂此结解同体疑。阿难既见佛垂语,今向此中便请。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 二况疟。陈谦。 笺云:诸无明,即根本无明也。若是诸教,言是痴之一法。此中只是性明相即,俱生烦恼。盖无始时来,与身与心,俱时生起。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笺云:多闻善根,住持诸佛如来无漏言教也。名为出家,爱相出家也。如隔日疟法上,声闻之人虽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如人患疟,一日而住,一日而发。 惟垂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 三、请指结舒。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四,利通来业。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五度悲,待旨。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 后、广释除疑。文二:初、长行。文二:初、佗方共演。文二:初、明释迦摩顶尘佛舒光。文二:初、摩顶。文四:初、哀问首。 及诸会中,诸有学者。 二愍在会。 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 三备未来。 笺云:作将来眼。若是远指,俱约此五密因、三修证文。若近指下,根尘同源之文,正是今时。今一切众生,因行起智,照理如眼,照物无惑。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 四伸金手 笺云:摩顶,表说此顶三昧之教。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后舒光,文三:初、普摇群刹。 笺云:长阿含说六时动: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五转法轮,六入涅盘。今约转法轮方动。六动者,大般若经说:动、涌、震、击、吼、𪹼。摇动不安名动,嶙巄凹凸为涌,或六方为涌,隐隐为声曰震,有所扣打为击,碎磕发声曰吼,出声惊异曰𪹼。此各三名十八相,谓动、等动、极动,乃至𪹼、等𪹼、极𪹼。倐尔小动曰动,诸处徧动名等动,徧八倾动名极动。准上总名六动。十八变中一震动,如此表说顶三昧教警一切大众。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只陀林灌如来顶。 次众佛舒光。 笺云:微尘如来,言佛之多住世界者,各住本国也。各有宝光,从其顶出,表离自佗之见。灌如来顶,灌释迦佛之顶,表此顶。三昧法文,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惟佛与佛,乃能知之。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后此会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佗物。 后彰外演真音,通闻此会。文二:初陈结本。 笺云:声别故异口,语等故同音。问:十方佛告,意在于何?答:表此圆融法门也。俱生,则俱生烦恼也。无明,性明也。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佗物。 后述真源。 笺云:如唯议无学颂云:此则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安乐寂灭之理,解脱离烦恼所知二障,寂静妙常,俱约法身也。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佗物? 后此,佛重宣。文二:初、迷□再请。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虗妄,犹如空华。 后、愍惑重宣。文四:初、空华比识,根境同源。 笺云:根乃六根,尘乃六尘,同一真源,即如来藏。缚乃生死结缚,脱乃真如解脱。无二者,真妄同体,波水同湿,识既并华,相非可得。 阿难!由尘发知。 二、再喻交芦双明互发。 笺云:由所缘相分,引能缘见分。 因根有相。 笺云:因能依根发所见相。 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笺云:所缘相与能缘见,如交芦相倚,或因前尘发起识性,是知根六根也。相分与见分无其体性,二俱无实,如芦二束相依而立皆虗。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三,标双合一。 笺云:知本来真知,见本来真见,若向此上立,能知能见,此即无明本也。 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佗物? 笺云:苟能知能见,上不立见知,即是涅盘,此云圆寂。肇师云:夫涅盘之道,寂寥虗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而幽升,量大虗而永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四,叙演伽陀。 笺云:结前长行为偈,或为乐偈者,结为五字,或为后来者重说。梵语偈陀,亦云伽陀,唐言重颂,重颂前长行故。 真性有为空。 后、重颂。文二:初、弃疑双拂。文三:初、双破有无。 笺云:真如体性上,一切有为之法,皆悉空寂,无有实故。 缘生故如幻。 笺云:一切许法仗因托缘而生,缘无自性,当体即空,故如幻化,无有实体。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无为无起灭。 笺云:起犹生也。无为之理,本自无生,今亦无灭。 不实如空华。 笺云:有为之法不实,如空中华,本无所有。 言妄显诸真。 次两祛真妄。 笺云:外人问:妄法既不实,如今因何又有一切妄法?经家答云:言妄显诸真,说个妄,但是显真而说也。 妄真同二妄 笺云:又问:如今舍妄趣真又如何?答:妄真同二妄,若有一妄可舍,一真可取,真亦是妄,故云二妄。 犹非真非真。 笺云:犹,尚也。上非真是真,是对妄之真。而今尚自非,亦无对妄之真。下非真,是对真之妄,亦无对真之妄,非真是妄也。此句牒上同一妄句,或下一非真亦非也。 云何见所见? 笺云:尚无真妄之法,云何更有能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后、劝证同源。文三:初、牒一明双显如无二。 笺云:中间指识,此识无有真实,脱体是妄。 是故若交芦。 笺云:根境互依,是牒前来见相二分,云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结解同所因。 笺云:生死亦汝六根,解脱亦汝六根。牒前文云: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圣凡无二路。 笺云:一切众生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 汝观交中性。 次迷悟同体,重遣二边。 笺云:再劝观妄识,内是根,外是尘,识交在中。 空有二俱非。 笺云:若言是空,诸佛又转识成智,是识体不空。若言是有,识相又无,故云二非。 迷晦即无明。 笺云:迷妄晦昧,即是无明。一切众生迷后,无真觉之明,其体昏暗,即此便是无明。 发明便解脱。 笺云:悟妄即真,此牒释同源也。 解结因次第。 后劝择入流,悬消一六。 笺云:若解此结,乃有次第随解。如人解结,解一结了,又解一结。 六解一亦亡。 笺云:六根既解,无明亦除,一即无明。已上二句生六,解一亡疑。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笺云:此二句生下圆通分,随拣一根圆通入道,如观音以耳根入证。 陀那微细识。 后再指超门。文三:初、标陈昔演。 笺云:八之异名赖耶,唐言藏识,能含藏诸法种子故。若单言赖耶,即飜为藏识,此藏识名宽,通三藏义故。若言阿赖耶者,即飜为执藏,此名即局,于三藏中唯得执藏义。今约宽者而说,故云藏识。从因至果有三位:一者、我爱执藏位,即一切异生并七地已前并前三果人皆有,缘此等有情第七识起其我见,执第八故。二者、善恶业果即名异熟识,前世造善恶为因,今世感得无记,第八是果,因通善恶,果唯无记,果异于因,名为异熟,异熟识名通一切异生皆有。若约显处者,至舍阿赖耶识名时,即显此约法执位中说,佛位即无。三者、相续执持位即名阿陀那识,此名亦通一切位。若约显处说,佛果方显,以能执持根身种子不坏散故,名阿陀那。唐言执持三藏者,能藏、所藏、执藏。且能藏者,即八识自证分,现行能持一切旧种,故名能藏。如库如藏,能含藏外财帛等,库藏名能藏,财帛名所藏。法中一切本有种子,从无始已来不散失故,皆由第八自证分能含藏。言所藏者,以自证分是所熏处,故名所藏。即前七识所熏得诸法种子,刹那便落在第八识自证分,自证分中是佗前七识新熏种子所归趣,所藏之处受佗前七熏,故自证分所藏,即此二藏唯自证分。言执藏者,即第八见分,即第六所执之处名执,本来第八非执藏故,今缘被第七妄执为我,故名执藏。 习气成暴流。 笺云:习气都有三义:一、种子名习气,气则气分,习谓熏习,由彼现行熏习得此气分,故种子名习气。二、现行亦名习气,谓即由种子能生现行,现行是种子家之习气。三、习气名习气,如裹香帋而有气分。此中二习气,唯约种子说。深密经七字颂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言此习气炽盛,如溪头急暴流水,次第炽盛,流注而下。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笺云:若言第八识是真,一切众生又执妄为真;若言是非真,又将净分一时拨同断灭。恐一切众生迷妄去,我乃寻常不开通演畅,是四十五年前不说此第八识。此一节孤起之文,经意具简第八识中真妄染净。向下欲说六解一亡疑,恐佗将真一时拨同断灭,故或且劝佗断妄归真,云: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又说非幻成幻法,约妄生时,令佗知真识妄。或向下欲破识阴,此中且先简令佗知真知妄,此中破染分不破净分也。 自心取自心。 次推迷显顿。文四:初推妄生。 笺云:自之真心,今更起能觉之心,缘彼自心,则自心取自心也。 非幻成幻法。 二子妄体。 笺云:非幻之真,成幻之妄。 不取无非幻。 三指顿了。 笺云:但不起能取之心,亦无真名可得,故云无非幻。非幻真法,法执亡也。 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四、显双除。 笺云:便牒真尚自不生,是法将亡,幻妄之法,云何更立? 是名妙莲华。 后、目法彰超。文四:初、喻彰三胜。 笺云:既无真妄二法,如莲华出凡夫淤泥,离声闻浊水,出菩萨清水,斗顿馨香,不染烦恼。 金刚王宝觉。 笺云:金刚,无破坏义。王者,自在义。宝则可贵可重,觉乃真觉之智。 如幻三摩提。 笺云:一切诸法如幻,便是三摩钵提,唐言等至法界大定。 弹指超无学。 次一念悬超 笺云:弹指,立速义。超,犹到也。无学,举其证位,即佛果位也。 此阿毗达磨。 三,妙慧堆诠。 笺云:梵语阿毗达磨,唐言对法。摄大乘论云:有四:一、对,此法对向无住涅盘,能说谛菩提分解脱门,名对。二、数,于一一法数,宣说训释言词,自于共差别,名数。三、伏,申此是足论处所等,能胜□佗论,名伏。四、通,由此能释通素呾覧义,名迁。又梵语阿毗达磨,唐言论藏。阿之言无,毗犹比也。达磨,唐言法,是无比之法。 十方薄伽梵。 四、十方同指。 笺云:佛地论颂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言祥及尊贵,具足如是诸六义,应当总号薄伽梵。薄伽者声,梵谓具德。若有为薄伽声者,能破四魔,必具六德:一、自在,永不系属诸烦恼故;二、炽盛,炎猛智火所烧炼故;三、端严,三十二相所庄严故;四、名称,佛之胜名无不知故;五、吉祥,常起方便利有情故;六、尊贵,天上天下咸尊重故。若言世尊,则少前五义。此赞佛德。 一路涅盘门。 笺云:一路更无二路,路乃三乘圣人游履之处,涅盘乃寂灭之理。门者,出入义。三世诸佛起智合理,从此门入;或三世诸佛从根本智起,后得智达俗,从此门出;一切众生造轮回总别报业,从此门出,向三界受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 四、释,六、解,一、亡疑。文二:初、乘标请决。文五:初、承诠悟益。 笺云:由前来颂云:六解一亦亡。所以阿难便□此中请云:我今闻佛无遮大悲,乃至洗涤沈垢。既作如是请已,于是世尊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乃至若欲除结,当于结心表大乘之人,万法皆修于心。无上慈诲者,则前是名妙莲华至一路涅盘门。此则无上慈悲诲喻。 只夜伽陀。 笺云:梵语只夜,唐言讽颂。此不牒长行,孤然而起陀那微细识,向下经是也。梵语伽陀,唐言重颂。重颂前长行,是前真性有为空,向下文是也。 杂糅精莹。 笺云:相杂间糅而说,或理或事,精纯而莹净。 妙理清彻。 笺云:赞前所颂微妙道理,清明廓彻。 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笺云:心是理,目是智,起智照理,如眼照物分明。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次叹法陈疑。 笺云:无遮徧益义,世尊有同体大悲,是指前经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等文。或指前根尘同源,缚脱无二文。或指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之文。性则体性,性净为清净,微妙圆常,是所诠理。真实乃无虗妄法句,指前颂文,是等流教法,即能诠文。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笺云:然后请释向下六解。一、亡疑。舒为舒开,即菩提涅盘。结为结缚。伦即伦流。次为次第。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后请宣除惑。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盘僧,敛僧伽梨,揽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后、绾叠通疑。文二:初、立结微研。文三:初、结问酬名。文六:初、盘中问目。 笺云:于向整齐敛收揽,按引展也。师子,表无畏也。涅盘僧,唐言内衣,即今裙也。僧伽梨,即大衣,又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从用立名,名入王宫聚落衣,亦云和合衣,有三品,从九条增至二十五条,佛说法入王宫降魔时,俱着此衣也。世尊前有七宝为机,案劫波罗,树名,树上有缕,取之为巾,乃北方毗沙门太子,名曰那吒,所奉如来也。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二、标答结名。 笺云:法合一切众生,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便先有眼根,取色尘境,名第一结。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 三、重结重问。 笺云:绾摄叠其华巾。问是甚物?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四、重答: 笺云:第二、便有耳根缘着声尘。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五问: 笺云:如是伦流,次第三结,四五六等,皆取执持问之。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六合 笺云:一一随结,皆答云此名为结。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次征相不齐体。文二:初问。 笺云:佛便责之: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是牒第一问结此巾。先实一条,意为性本一真。第二、第三云何汝辈总名为结?但知前结,其余五结亦然。大乘人若解结时,一根既返源,六根齐解脱。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绾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后答: 笺云:缉麻谓之缉绩。虽本一体者,巾本一条,阿难顺同小乘,执异不通。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后、研消同异。文四:初、劝审同生异。 笺云:此巾可贵,可重如宝。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法上性本一真。我六绾时,名有六结,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令佗审巾体是同,如性体是一,因结有异,因妄有六根。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二、审试互成。 笺云:佛将第六为第一结,意谓大乘之人了六根无自性,一根受用,徧缘诸境,得其互用。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三、答执异不通。 笺云:尽其聪明智辨,不可将第六为第一,然小乘人执眼不同意。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𮨇本因一巾所造。 四,比根同异。 笺云:六结不同,牒佗执异不通,令佗审因起之处。此六结皆因一个手巾所作法。上此六知根,皆因一个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 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笺云:牒佗不能互用,一根徧缘诸境。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笺云:以法合之,毕竟同中,则性本一真。生毕竟异,则分成六妄。佛且顺佗小乘人,只了我执,未断法执。 佛告阿难:汝心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 后、比明修解。文三:初、征消一异。文三:初、问去异留同。 笺云:汝必定是嫌此六根要不成六,愿此六根返归一体,且遣异留一,顺佗小乘人,虽得我空,未忘法执。 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次答双销,一六。 笺云:才有一便有六,如两阵交锋而起,此结非彼执一不是六,彼结非此执六不是一。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 后如来合理。文二:初乘销略合。 笺云:答当于理,故云如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后、广叙劳因。文三:初、述二分生由。 笺云:因汝无始无初已来,妄心妄性,颠狂作乱,能知能见,业转为见分,现识为相分,发起妄识,不能止息,劳见是见分,发尘是相分也。 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次比劳睛华现。 笺云:于湛精明,真也。无因乱起,妄也。此则本无因依,忽然而起。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后显比劳相。 笺云:向第一义谛上观俱卢不实,所谓真如凡圣皆是梦言,生死涅盘并为增语。若对世俗谛观,便有生死涅盘或染或净。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 次显解迷源。文六:初引劳䛦解。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 二、掣叠征舒。文四:初、左掣问解。 笺云:左逆义,表外道于根上修行,灰身卧棘,不能解脱。 不也,世尊。 二、答左不成。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 三、右牵征舒。 笺云:右顺义,表声闻不依佛教,但于境上修行,厌境沈空,亦非解脱。 不也,世尊。 四、答右不解。 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三返问解方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四、述除心即散。 笺云:大乘之人,凡所见法,皆是见心。心若不生,万法何状?但了一心无实。六、结自亡。华严云: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 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五,将修比喻。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麤相。 六、劝随根入证。文三:初、述比谈因邃。 笺云:言佛法影取世间法从因缘生者,是当除结心。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 次彰镜智穷微。文二:初总牒双因。 笺云:世出世法,皆从心变。伏心为缘,变起此心。约八识,若是出世法,从净智上生,是真因缘。若是世间法,从根本无明生,是妄因缘。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 后单陈世法。文三:初述现相穷微。 笺云:三界唯心,心外无法,或诸佛净智,悉能了知。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 次了无情曲直。 笺云:一切众生内心招感故也。 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后知羽族相殊。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后劝择圆根速证。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 后指根修证。文三:初问,六结同除。 笺云:萦,结也。世尊意问,但一根既返源,六根齐解脱。 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 次答:如因渐解。 笺云:阿难答时,执异不通。 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后、合明修证。文二:初、显根同喻,比不同除。 笺云:佛虽顺佗小乘人道,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意但解一根,其余五根一时解脱。 此根初解。 后明渐证二空,获无生地。 笺云:六根,初解也。 先得人空。 笺云:我法将亡。 空性圆明。 笺云:结人空圆明。 成法解脱。 笺云:证法空真理。 解脱法已。 笺云:结法空。 俱空不生。 笺云:亦无法空,亦无人空,人法俱空也。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笺云:三摩地,唐言等至。无生亦无灭,是二空真如理。忍者,即认之义,是二空真如智。此约全证二空真理,位登极果。疏中又更一义和会言:若论无生法忍,是七地菩萨得。今此中言人、法俱空登极果,此约全证七地,乃分证也。或此约果谈因,人、法二空是果,无生忍是因。或圆中渐说。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 第二、明修证分。文三:初、明慧观圆通修证分。文二:初、总陈通悟。文三:初、阿难请演。文八:初、承诠荡惑。 笺云:从此后明修证,是显果体圆满,名出躔,号大法身。就此文科分三段:初慧观圆通修证分,次二力加持修证分,三万行圆□修证分。且初慧观圆通修证分,谓二十五圣人各说圆通观门,观音一人犹称最上。初憍陈尊者于音声下悟明四谛,终至大势至菩萨说念佛三昧,乃至观音菩萨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乃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二者下合六□一切众生同一悲如,乃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事。于是世尊大慈平等,不生简择,遂勑文殊菩萨于二十四圣人中简是何圣者,契此界众生之机宜。所以文殊菩萨承受圣旨,从座起来,对佛说偈云:觉海性登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乃至向下便简云: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乃至二十四大势至菩萨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染令殊感,云何获圆通。既简云二十四圣人不契此界众生之机,遂乃独□观音一人圆通之理,深契此方众生。经云: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一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人,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上来叙慧观圆通修证竟。蒙佛开示慧觉圆通者,前文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等。或可是故汝今选择六根至不真何待,或前五密因,皆是开通指示。慧是一百法别境中慧之一法,此目智觉之理圆满通达也。身皎然不执我,心皎然不执法。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二、尚昧修根。 笺云:虽复悟知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然犹未达根选择,圆通□□成正觉。 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 三、伤久沈生。 笺云:飘则人天善道。零者,落也,即落在三涂。积谓积委。劫者,时分。无母谓之哀,无父谓之孤,父母俱无谓之露。言二乘无法空智,六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何心何虑,预佛天伦。 四愧莲华□。 笺云:预,厕也。言我是何妄心,是何念虑,厕佛世尊□,先弟后,天然伦流次序。 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五、喜逢慈育 笺云:言我声闻之人,根机狭劣,大似小儿,生下失于母乳,不存性命。今日得遇世尊,开示道眼,似彼孾孩,逢于母乳。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 六会指如无。 笺云:言我忽于佛一一相际会,得成道果。 所得密言。 笺云:则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秘密之言也。 还同本悟。 笺云:则起始觉智,合本觉理,本悟即是本也。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笺云:悟了还同未悟时。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七、请示秘门 笺云:此经是四十五年后说,则最后开示也。或三修证,是最后开示。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八、申仪冀授 笺云:冀犹望也。藏为藏隐,密为秘密,机为心机,是第六不与五同缘,专注一心,望佛世尊冥然教授。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 二、勑众谈因。文二:初、告。 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笺云:法华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 后问: 笺云:最初发心,悟入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三六一十八界。 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笺云:从何根得圆徧通达?从何方法巧便之门入是能入?三摩地则法界大定是所入?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 后圣从依述。文二:初、众圣申因。文九:初、拂尘圆觉证。文六:初、因声悟谛。文四:初、述因声悟谛。 笺云:五比丘,五俱轮也。梵语俱轮,唐言亲,是佛之亲陈那,在五人数。鹿苑者,世尊因地会,在鹿野苑中为鹿王,教化群鹿。鸡园者,佛灭度后一百余年中,即摩伽陀国,号无忧王。王之子因大五比丘起诤,王入寺和净,因圣众部现大神通,王乃起信,造伽蓝名鸡园。此是新鸡园,佛在日是旧鸡园。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笺云:然世尊十九逾城,向雪山修行,六年苦行,五载修禅。此五人在山伏事世尊,十一年断尽结使,向菩提树下,顺同小乘,八相成道。先住鹿苑,执五人之恩,为佗说十二行法轮。说了,问此五人阿若多。其时陈那云:阿若多,唐言解义。解四谛理,成阿罗汉。谛者,实义。理如实理,事如实事。 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二,印解彰名。 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三、尅证因声。 笺云:微妙音声秘密圆满也,则不顺声尘,起道谛智,证灭谛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四、结标。音户。 优婆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 二、沙陀谛色。文二:初、因观色证。 笺云:或佛教之修不净观,或随佛见佛作不净观。不净观门者,则五停心之一也。一多贪众生作不净观,二多思觉众生作数息观,三着我众生作戒分别观,四愚痴众生作缘起观,五多嗔众生作慈悲观。且如不净观有四:一显色贪,多缘赤白起,作青瘀想。二形色贪,多缘长短起,作坏烂想。三妙触贪,多缘细滑起,作虫蛆想。四供奉贪,多缘歌舞起,作死尸想。又不净有四:一种子父母精血,二住处生熟藏中,三自体三十六物,四毕竟归尸陀林。是观不净,因作不净观也。 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虗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 笺云:生极厌离,悟前尘色性,以从不净,观此身皮肉坏烂至白骨,然后白骨散坏成微尘,从微尘归顽空,顽空与质碍之色悉皆无,故证真空理。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后印号标通。 笺云:妙色是悟色性秘密圆通,乃舍无常色,获得常色,我从色相悟色相也。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三、香严了,齅。文六:初、叙承先教。 笺云:因香悟道,故号香光庄严。言童子不犯欲尘,童真之子,诸有为相,乃内心外身,根身器世等。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二宴晦闻香。 笺云:安心不动为宴,不逐前境名晦,绝诸烦恼喧挠为清,洗涤心虑名齐。香沈于水,曰沈水香。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三、入观亡心。 笺云:非木香且无相,非空齅且有香,非烟无可熏蒙,非火绝诸热焰,去无所着无灭相,来无所从无生相,由是意销。第六,不与五同缘。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四,如来印号。 尘气倐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五、述证登果。 笺云:妙香密圆悟香性,周徧法界。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六、标显通问。 笺云:六尘之中,此童子向香尘作观。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 四、藏眼通甞。文六:初、述凡中习艺。 笺云:藏眼通甞者,如药王药上。授记经云:成佛名净藏净眼如来。药王者,了诸药味,得大自在。药上者,医治众生,世称第一法王。子则绍隆佛日,即应正觉。良者,善也。医者,意也。本草云:盖善以意量得病之节。 口中甞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 二、明药性通闲。 笺云:凡药宜用一君、二臣、五佐,或一君、三臣、九佐。养命之药多君,养性之药多臣,疗病之药多佐。和合者,诸味杂和。俱生者,苗实一味。变异者,苗实不同。 承事如来,了知味性。 三达味心开。 非空非有。 笺云:非空,赖耶之性不空;非有,赖耶之相不有。 非即身心。 笺云:身心相不可得。 非离身心。 笺云:身心外无有别性,或非即身心不即妄识是真,非离身心离妄外别又无真。 分别味因,从是开悟。 笺云:知众味根元,从此开通悟解。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四号连昆季。 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 五、位登菩萨。 笺云:因此味尘,觉察明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六、显味通门。 笺云:此菩萨六尘之中向味尘作观。 䟦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 五,贤护浴尘。文四:初,出家逢佛。 笺云:䟦陀婆罗,唐言贤护。慈恩云:具大贤德,护持佛法,故云贤护。思益经第十一云:十六贤士:一、䟦陀婆罗。二、宝积。三、星德。四、谛天。五、水天。六、善力。七、大意。八、殊胜意。九、增意。十、善发。十一、不见空。十二、不休息。十三、不少息。十四、导师。十五、法藏。十六、持地。 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今得无学。 二、悟浴心开。 笺云:无记之身不能分别,由第六识心分别垢净水是大性无情,亦不能言我能洗尘。既不洗尘,又不洗体,中间识心安然,宿习无忘,得宿住智通。 彼佛名我䟦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三印号彰超。 笺云:触性开宣圆明,绍隆佛日,是佛真子,住佛座下。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四、结标因指。 笺云:此六尘之中,向触尘作观。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 六、饮光观法。文四:初、昔佛修行。 笺云:于此界中者,是向此堪忍世界之中。今此经言日月灯明佛,彼付法藏传云:昔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涅盘后,四部弟子咸生悲恋,收取舍利,起七宝塔。时彼塔中有佛形像,佛面金色,少处缺坏。时有一贫女,游行乞食,得一金珠,见佛像,将欲修补。迦叶尔时作锻金师,女即持往,请令修造。是时金师闻福,欢喜为治,用补像面。因共立愿:愿我二人常为夫妇,身真金色,恒受快乐,常修梵行,至得见佛,夫妇俱成圣果。 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 二、果乘先福。文二:初、自述承修。 笺云:梵语设利罗,亦云舍利,唐言骸骨。续明者,相续照明也。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后妻因共果。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 三,观尘入证。 笺云:六尘是法尘影象,念念生灭。 唯以空寂。 笺云:谓生灭证不生灭。 修于灭尽。 笺云:谓灭尽、定灭六、兼尽七、灭七、染分、净分、不灭色。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笺云:度,犹越也。言超越百千劫事,如顷刻之间。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笺云:言了法尘空寂而证果也。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四、显志标因。 笺云:头陀者,亦云杜多,唐言抖擞,亦云淘汰,如水淘汰尘土,以手抖擞尘土。其行有十二:一、衲衣,二、三衣,三、乞食,四、不作余食法,五、一坐食,六、抟食,七、阿练若,八、冢间,九、树下,十、露地,十一、随坐,十二、长坐。 妙法阐明。 笺云:谓悟法尘空,了法性现前,开通明了。 销灭漏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笺云:六尘之中,此向法尘作观。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五(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次、拂迹旋根证。文五:初、半头迥照。文三:初、述诃眠失目。 笺云:阿那律,佛之堂弟,白飰王之子。如来诃云:咄咄胡为寐,瓮螺蚌蛤类,一睡百千年,佛出无由值。睡眠则身心不自在,昏沈为性,障急不生。然睡是眼之食,既七日不眠,眼则枯。西图记云:阿那律被佛诃,则以竹抨眼,七日则失其双目。问:眼者何义?以照了为义也。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次因□超明。 笺云:爱乐观见,照了明白,是智家功用。金刚是智,三昧是理,则起智合于理。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笺云:精真之智,洞然周徧法界。二□之人有三品,下品见小千界,中品见中千界,上品见大千界,即何那律也。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后印号标因。 笺云:旋见则眼根顺其本元,真见也。六根向眼根作证。 周利盘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 二,一偈凝虗。文五:初彰懵钝。 笺云:周利盘特迦者,华严入如来智德经飜为继道,善现律飜为路边生。有一长者,只有一女,与奴私通,遂逃佗国。久而有孕,垂生思妇,行至路边即生,因名焉。或云:兄名路边生,弟名继道,言相继道路而生也。我阙诵持者,言我无智慧之能也。背文曰:诵持谓任持。 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 二阙闻持。 笺云:然盘特钝根,如律广明。如世尊授彼扫箒二字,或得扫忘箒,得箒忘扫。由是思惟扫箒者,即是除去粪秽之义,遂乃起智证果。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三,授观修。 笺云:数息观行者,则五停心观中,第二多思觉众生作数息观,须具六因:一数者,为数息风,从一至十,终而复始。其有三失:一数减,失二为一;二数增,失一为二;三杂乱失,于入为出。第二随者,谓所系心,随缘出入。三止者,谓随所乐者,安止其心,不令分散。四观,谓观息风在身,如珠中缕。五转,谓移息风,乃至世第一法。六净,谓胜进入于见道,乃至无生。又要具四缘:一息所依地,二风道通,三毛孔开,四出入息地麤心现前。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四、依成圣。 笺云:问:生、住、异、灭,岂非大乘细四相,小乘之人焉得知之?答:有二义。然第六识中亦有麤生、住、异、灭,或此尊者目大权声闻示现小乘,故知细四相也。 其心豁然。 笺云:了□息出入生灭,悟不生灭理。 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笺云:真空不碍,乃有发挥,能随缘而成,辨或无碍,□空智现前,无罣碍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返息循空,斯为第一。 五,结悟因。 笺云:返,回也。言回息顺归真空之理。此向鼻根作证。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三、憍梵旋甞。文四:初、果承先业。 笺云:憍梵钵提,或云□房钵底□,言□□,今经言轻弄沙门。因果经云:过去因偷□□□□禾数颗,坠地五百生中,作牛赏佗。今虽得人身,常作牛蹄牛呞之相。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次蒙示观门。 笺云:观诸味性,悉皆空寂,唯一味现前,更无余味,清净□离烦恼所知□障也。心是真心,地是实际理。地法者,轨生□解□。门者,出入自在义。此但约真理说,乃佛示佗实际理也。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 笺云:灭心者,灭尽定也。入是能入,三摩地是所入。此约亲证,此定前理,名别体同。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三、定观超凡。 笺云:非体和是,妄识不是。真非物为,非舌非食。然食不自知,舌不自觉,唯第六妄心分别。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 笺云:脱身无依佗性,脱心无徧计性,此心则第六识。或云第八识,非也。然六识对六根,或可内脱身心,无能依见分;外遗世界,无所依相分。言能依、所依见相,二分俱空也。 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笺云:法眼是智,清净是理,言起智照理也。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四,显标因悟。 笺云:六根向舌根作证。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 四、毕陵销觉。文五:初、频承佛教。 笺云:唐言解习,正云毕𨏦陀伐蹉,唐言余习。五百生为婆罗门,恶性麤言,今虽得果,余习尚在,如骂恒河神为婢□是也。 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笺云:内身外器等法,一身之内,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多少不净。 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 一刺足,因思: 笺云:以心思□此不净观行法门。 举身疼痛,我念有知。 三因痛观心。 笺云:此知痛之知。 知此深痛。 笺云:知此是痛之□。 虽觉觉痛。 笺云:虽觉是能觉觉痛之觉,觉是所觉能痛之心。 觉清净心。 笺云:起智照理。 无痛痛觉。 笺云:无能痛之心,亦无觉痛之觉。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虗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 四,双融入证。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五、显标因理。 笺云:六根向身根作证。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 五、善现穷空。文六:初、宿承通智。 笺云:得宿住□通也。 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二、住腹知空。 笺云:便悟真空理。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三、变界成无。 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四、令佗获益。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 五妙悟通真。 笺云:性觉是智,真空是理。 空性圆明。 笺云:理智冥一。 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笺云:宝明即智,空海即理。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六,标显悟因。 诸相入非。 笺云:非者,无也。破诸有相,入于无相。 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笺云:上之一非是能空之心,所非是所空之境,二俱空寂,故云尽。或可非所无所缘境,非尽无能缘心。能缘□心,因何言非尽?谓前起能缘心,非却所缘境,如今非所之心亦尽也。此六根之中,意根作证。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 三、息□澄流证。文三:初、鹙子鉴通。文五:初、陈心久净。 笺云:心见清净,则眼识现量,心缘虑以𠎿心,八识总名心。或心见清净,则不对前境也。 如是受生,如恒河沙。 二、宿智遐鉴 世出世间。 三,妙慧双通。 笺云:言世间,则内身、外器、三科、七大等法。出世间,则声闻、缘觉、真如、涅盘、无为之法。 种种变化。 笺云:结世间法,影取出世间法,非变化也。 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笺云:一具徧通,无□见也。 我于路中,逢迦叶波,兄弟相逐。 四、逢因悟证。 笺云:诸经说逢马胜,今言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则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 宣说因缘,悟心无际。从佛出家。 笺云:说偈云:诸法从缘生,缘离性即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 笺云:见觉是眼识变成,智光圆满也。 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笺云:诸佛皆以智为首,舍利弗有大智故,从佛金口宣说,从所说法教化而生佛家。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 五、显标知见。 心见发光。 笺云:目眼识现量,心发智慧光也。 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笺云:智光穷极法界,成真知见,六识之中,向眼识入证。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 次普贤心听。文六:初广助法王。 笺云:普贤,古云徧吉。普者,徧也。徧入尘毛国土,教化众生,有大贤善。又梵语曼哩啰,唐言普贤。普是法,贤是人,人法双举也。又一切即一曰普,一即一切曰贤。 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二、佗名就已。 笺云:十方如来皆以行为初心。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三,心闻洞见。 笺云:心闻即是耳识现量心,发明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若于佗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四、远应群心 笺云:六牙表六根清洁,白表行门莹净。问:此菩萨行门周普如是,因可简之,不得圆通?答:此但约发普贤之行是大心者,故简之。 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五隐相慰凡。 笺云:外人问:忽有业障深重者,如何?经答云云。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六,结因心见。 笺云:此向耳识作证。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提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后难陀化息。文三:初心多散动。 笺云:难陀有三:一、名喜,则牧牛人也;二、孙达罗难陀,唐言艳喜;三、阿难陀,是庆喜。问:艳是妻名,喜是己号,令称己号,何着妻名?答:此简非二人,是佛亲弟,长一丈五尺二寸,是大胜主之子化缘,出宝积经二十六卷。净飰王有三妃:一、瞿夷主;二、大术主,亦云幻□主,生难陀;三、摩耶夫人,生世尊。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 次观息超尘。 笺云:观鼻端头一点白,令摄一聚心所,使心不散乱故。 身心内明,圆洞世界,徧成虗净,犹如琉璃。 笺云:身心内明,徧成智光,是此智虗明清净也。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 笺云:乃智体光明,或白者众色之本表智。 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成阿罗汉。 笺云:化为光明者,则智光照用也。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后获记标因。 笺云:法华云:五百罗汉,二千声闻,俱得授记。恐在其数。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 笺云:销停鼻中出入气也。 息久。发明。 笺云:观行将圆,则化成智,发起光明。 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笺云:此向鼻识作证。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 四、纵辨摧邪证。文三:初、辨才无畏。 笺云:宣说无常、苦、空,乃等流教法,是能诠文。 深达实相。 笺云:是所诠理。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祕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笺云:祕密法门则等流教法,二乘不知谓之祕,凡莫能测谓之密。如今富楼那为何却知□然是大权声闻内祕菩萨行也?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次助转超凡。 笺云:音声如轮,能摧碾一切邪魔外道。或一人传授多人,如轮能回转故。然佛是正转,富楼那是助转。法华云: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云而大饶益。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后显标因辨。 笺云:六识之中,向舌识作证。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五辔勒钳神证。文三。初执□超尘。 笺云:辔是鞍辔,勒为勒住,钳为钳捉,神为神识。言一切众生,妄身妄心,喧嚣动掉,犹如生马。若不以戒戒束之,终乃起惑造业。如马以钳勒勒住,不令散动。梵语优波离,亦云邬波离,唐言近执。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太子执事之□也。 我亲随佛逾城出家。 笺云:佛为太子,年登十九,夜至三更,空中有神报云:太子出家时至。佛乃向城西北角,四天王捧其马足,逾城而出,住雪山中。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 笺云:六年苦行,一麻一麦,要伏苦行外道。五载修禅,十一年断尽结使,向菩提树下三□四心,成等正觉。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笺云:佛成道后,欲界顶有诸魔王,作□境、顺境、中庸境恼乱。世尊入慈心三昧,放月爱慈光烁之,诸魔王等悉皆退散。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 笺云:沙门有二百五十戒,每戒具十二,共三千也。或就三根本,每根本具一千之根本具三千。 八万微细。 笺云:将前三千威仪,向七支上配。身三,杀、盗、染。口四,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每支上具三千,三七二十一,都成二万一千。更向贪、嗔、痴三根本上配,每根戒具二万一千四个,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经言八万,略也。 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笺云:性业是根本,不可忏。如断多罗树,不复再生;如断人头,不复再活。其余俱约遮业,防外道俗人讥嫌。然二百五十条戒,杀、盗、染、大妄语等是性,其余俱是遮戒。大乘戒亦唤作性戒,此四重亦名性戒。大乘戒是体性,性此四重,体性是恶,名为性戒也。怡山然禅师云:大乘戒作是持,止是犯。如佛因地曾为婆罗门,与五百人同共一船。时有一贼在彼船中,欲杀此五百人。世尊知彼贼心,即杀其贼,贵存众多之命也。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无上。 次纪纲辟众 笺云:大绳曰纲。戒如其细,但举其纲,众目皆张。如今但二百五十戒清净,其余八万四千法皆悉清净。尊者!则众中头有持戒第一。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 后标因王戒。 笺云:执身,持小乘戒,唯以执身,不令造恶。 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笺云:执心持大乘戒,但隔壁闻叙铛镮钏,起心分别是男是女,便犯根本,唯持心戒。怡山然禅师云:大乘戒者,不必与境相交,失念受乐,始犯根本。但是举念才起,行一步渐重前念,二步三步渐重,直至与境交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笺云:然后身心是持二种戒,六识向身识作证也。 大目揵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六、涌没淩虗证。文四:初、遇缘心悟。 笺云:诸经皆云遇马胜比丘,此经二处皆云遇此亲兄弟三人宣说因缘。偈云诸法从缘生等。 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𦊱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 二、善证神通。 笺云:智用自在曰神,往来无壅曰通。又阴阳不须曰神,通达发明是智。 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三、佗佛谈功。 笺云:密迹金刚力士经云:目连欲试释迦佛音响,到光明幡佛世界。佛名光明王,其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里。其诸菩萨所食钵器,其高一里。目连行钵际上,时诸菩萨白世尊曰:唯然,大圣!此虫何来,披沙门服,行钵际上?于时彼佛言:诸族姓子!慎勿发心轻慢此贤。所以者何?今此少年名大目连,是释迦文佛声闻弟子中神足第一。时光明王佛告大目连:吾土菩萨及诸声闻,见卿身小,咸发轻慢。仁者当显神足之力,承释迦文威德。目连稽首足下,右绕七迊,却在佛前,白言:今欲跏趺,此地容不?佛言:如意所乐。时大目连踊在虗空亿百千仞,在彼宝城化作一床,跏趺而坐。从其床座垂众宝珠亿百千姟,一一珠瑛出百千光,一一光明各有莲华,一切莲华现释迦文身,坐莲华上。其所言说,如释迦文音响清净,班宣经典,等无有异。目连显神足已,复住佛前。时诸菩萨叹未曾有。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四、标因显悟。 笺云:旋妄识归湛寂真空之理,心光发宣者,智也。烦恼已尽,真性清净,如澄浊流,久成清莹,向意识作证。 乌蒭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 □了相凝空证。文五。初乌蒭凝□。文七。初陈躬染习。 笺云:梵语乌蒭,唐言头。瑟摩,唐言火。应云火头,盖西天先所而后能。 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观百骸四支诸冷暖气。 二,遇佛教观。 笺云:观冷暖大无自性,转识成智。 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三灭习腾辉。 笺云:智光内发也。智火能烧烦恼之薪。 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四因□□□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 五愿因超证。 笺云:火光三昧力,智力也。 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六述愿降魔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 七,结标因证。 笺云:智火内发,无系留罣碍,流徧通达。 诸漏既销,生火宝𦦨,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笺云:宝𦦨,智也。则转识成智,向火大作证。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二、持地平田。文三:初、多生密行。文五:初、普光行行。 笺云:持,平持也。地,实际理地。因悟心地,故以为名。此约理说,或事说,如经云云。普光者,五十三佛,第一佛名。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二,多佛乘因。 或有众生于闤闠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三、负物无佣。 笺云:崔豹古今注云:市垣为闤,市门为闠。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 四、逢灾取直。 笺云:毗舍浮,正云毗□婆部。毗□婆,唐言徧一切部者。自在,言一切皆自在。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又经中第三毗舍浮,是过去劫佛。尔雅云:糓不熟曰饥,果不熟曰荒。我为负人,言我作负物之人也。 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五、推轮救畜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 次、遇佛超登。文三:初、治衢待圣。 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次摩顶心开。 笺云:净名云:其心净,则佛土净。欲求净土,当净其心。前平地是行,今当平心地是解。须以行解相应,方为究竟。 我则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笺云:见身微尘是内四大,四尘八法假合成身,与造世界是能造世界是外四大,亦四尘八法假合而成。既了内外四大皆虗妄,便不执内外,乃无徧计性,是第六识心周徧计度。 微尘自性,不相触摩。 笺云:了内外皆是四尘所变,无有实体。 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笺云:身是微尘,大性皆空,不执身为我,刀兵何可伤?此约悟法界理性。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 笺云:前平地是法相,如今悟心是法性。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 后回趣上乘。 笺云:法华云: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当知是人功德不少。此则宣妙莲华也。 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笺云:本唯一实,假说三乘,是开。佛知见照唯三,是名一,是示。亦一亦三双照,是悟。非一非二,是入。又云:色即是空,是开。空即是色,是示。亦空亦色,是悟。非空非色,是入。地者,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 后显标因理。 笺云:身是能依有情,界者所依器世界,俱是微尘故。或了身界二尘无自性,一时空寂,然后便悟法身是正报,悟法界是依报。此则依正二报,身□交参也。此约圆成实性。 虗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笺云:虗妄发尘,是四尘法所造,此向地大作证。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精入三摩地。 三月,运清波。文四。初□成观法。 笺云:月光童子,起智照理,如月光明莹净也。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 笺云:唯是水□周徧法界,诸大不相凌夺,水大外更无诸大也。在鼻曰涕,在口曰唾。 身中旋复,水性一同。 笺云:内身水是秽,与诸佛香刹乳海水是净□秽净一同,俱是水大摄。此时不分是净是秽,具在身旋复。 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笺云:浮,浮流也。幢,幢相也。幢者,高显义。王者,自在义。刹是诸佛国,刹是依报。此诸佛国刹,唯是香水乳海,喻此周旋宛转。然此徧计性虽忘,依佗性犹在。内身外器,俱是水火,等无差别,无徧□心计度内身外器。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 二、定过违缘。文六:初、见水□存。 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窻观室,唯见清水徧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眄而去。 二、定中遭激 笺云:问:化身成水,此身是第八识亲变相分。如今入观成水,岂非第六识莫犯返缘根本过否?答:此第六识仗佗八识亲变相分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象缘之故,故不犯。亦非心外取法。 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三、散心彰患 笺云:舍利弗入定时,遭此鬼戏。以一搭尊者出定后,觉心微痛。缘此鬼若击须弥,碎如微尘。缘定力故,唯微痛也。问:舍利弗入定,定是无为,鬼是有为。有为何甞于于无为?答:或约小乘定,亦是有为也。或是鬼约大乘心,亦见佗大乘无为定。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 四、内省达缘。 笺云:问:阿罗汉人久离病缘,因何有病?答:声闻之人但能伏惑,未能断惑。然身虽无病,遇缘病生,盖以根本未除。问:月光乃得佗心通,因何不知童子抛于瓦砾?答:知则甚知,意显观门成就。 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 五童子因告: 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六□除如旧。 笺云:外人问:夫作观者,唯可自见,何故童子亦见?答:天观有二:若是独影境,唯局自见;若是性影境,则通佗见。此性通漏、无漏,地前、地上,故言未得无身及童子见。 逢无量佛。 三、述证标乘。文三:初、述逢多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次山海融身。 笺云:山海自在佛,乃五十三佛中第四十八佛方得亡身,是无依佗性。然依佗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四大假合成身,故此时方依佗性合真空也。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后释迦登位。 笺云:既亡其身,则内外性皆合真空之理,无二无别。预,犹□也。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四,结修因法。 笺云:此童子向水大作证。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四、琉璃照动。文三:初、昔承观法。 笺云:起智照理,内心莹明,犹如琉璃。无量声者,经举不全,应云无量音声王佛,是五十三佛中之一数。本觉妙明是理。第四、经说性觉是妄,本觉是真。观此世界乃是风大所成,众生妄身亦是风大任持。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 次修尅上乘,文五:初等观三动。 笺云:言观此世界初成之时,是速疾风。成坏之时,亦是此风。梵语毗岚,唐言速疾。 观世动时。 笺云:过去世迁现在世,现在世迁未来世。 观身动止。 笺云: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观心动念。 笺云:此心是六识妄心,念念攀缘,逐境起惑造业。 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笺云:言观此皆风大所摄。 我时了觉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虗妄。 二、了动知虗 笺云:来无所从无生相,去无所至无灭相,同一虗妄,同一风大也。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皷发狂丙。 三、比喻群□。 笺云:□了□风是妄,自悟其心周徧法界,乃观见器世间是一佛化境,三千大千国土究极边际,犹如一分一寸不得广大,其中众生如一器中云云。皷发狂。丙者,为音声语言俱为风大所摄。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四尅无生忍。 笺云:逢佛未经几时也。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五心通助化。 笺云:东方四万之上,万物发明之初,日轮初升之处,皆表起始觉净智,入法界理。梵语阿閦,唐言不动,表法寂寂无所转故,乃见东方不动佛国。此约根本智。为法王子至洞彻无碍。约后得智。身心发光者,发起□□也。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令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后显标因证。 笺云:风无形,故无依也。传一妙心法华云: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乃一乘中道理。 虗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五、虗空妙用。文四:初、定光□证。 笺云:虗空者,取无碍周徧之义。藏者,包含义。虗空中现藏,名虗空藏。定光佛是释迦,与然灯同遇。此久远劫前佛,释迦见然灯,□曾与然灯遇也。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虗空。 二、运化奇通。文四:初、持珠发耀,照刹同虗。 笺云:手执是定力,确观四大,可贵可重,如珠一般。照察明了是惠,从定发惠,然后观内身外界,俱是一真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二、心镜腾辉,光流空际。 笺云:转八识□大圆镜智。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笺云:十表□圆之义,微而且妙。宝者,可贵可重。光乃智光。 流灌十方,尽虗空际。 笺云:起智照理虗空际,则真空之理。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碍。 三、躬含佛土 笺云:诸幢王刹,则所依依报。来入镜内,则能依五报。依正二报,身上交参。因果两门,互相涉入。身同虗空,同空理也。不相妨碍,互相涉入,得其自在。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四质入尘方。 笺云:身能善入微尘国土者,乃后得智也。前身土交参,则根本智证真,此则后得智达俗。广行佛事,作其四事,□化众□。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 三,述证无生。 四大无依。 笺云:依佗已亡。 妄想生灭。 笺云:徧计常存。 虗空无二。 笺云:了此二性,俱是一真空理,无二无别。或内身空与外界空,无二无别,乃圆成实性。 佛国本同。 笺云: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是起如觉智,合本觉理。 于同。发明。 笺云:言于本同之理,发起后得智,即认前本同之理。 得无生忍。 笺云:无生亦无□□本同之理,忍者印认之□。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虗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四、标因显悟。 笺云:向空大作证。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八、一心唯识证文□。初心重浮名。 笺云:梵语弥勒,或云梅呾利曳那,此飜为慈氏。母□性不理,因怀儿后,性乃慈善相师,乃与立名慈氏。慈则性慈,氏则氏族。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 笺云:法华云: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二心,常怀懈怠,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号之为求名。则弥勒因地也。 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二、定门游歇。 笺云:唯遮外境,识简心定。经云:心生故种种法生,以灭故种种法灭。此三昧是唯识定也。 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笺云:则徧计心亡。此俱约识相。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三、然灯尅证。 笺云:则释迦所遇佛也。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四、化土麤微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五,多佛心流。 笺云:此识心目法身,能现报化二身。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笺云:唯心定,则根本智流出无量,是生得智。或法身是出生义,如母能出其子。 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六陈今补记。 笺云:上生经云: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佗及徧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七、述证标因。 笺云:识心圆明,则圆成实性,远离依佗不执四大妄身及徧计执,求世名心已亡。唯识论云:由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佗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于彼常,远离前性等。此约第八识,作唯心识证。 大势至法王子。 九、妙刹□安证。文三:初、述因逢佛教。 笺云:大势至,应云得大势至。言所至之处,世界振动,□大威神,众生遇者,自然苦息,获大胜乐。观音授记经云:次补观音,后作佛,名善住功德宝三佛。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笺云: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者,恐是净名经初五十二菩萨,始于等观,终至文殊。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笺云:十二如来亦佛名,经中十二如来不定也。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笺云:□至无念,无念□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与理相□,乃见诸佛常现在前。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次、喻显教门。文二:初、母子相逢喻。文二:初、立。文二:初、彰忆忘不□相逢不定。 笺云:如张人忆王人,王人又□忘张人,此二人相逢似不相逢,□不相逢,相见□□。相见法上,如诸佛念其众生,众生不念诸佛,从生至生,逢佛如其不逢,见佛如其不见。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后显二人同念,历劫相随。 笺云:如张人亦忆王人,王人亦忆张人,二人从生至生,不相舍离。法上诸佛又念众生,众生又念诸佛,当来必定见佛。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后合喻文。初合。文二:初显佛□心常,众生忘背。 笺云:是合前第一,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若子逃逝,虽忆何为?言若众生不念佛,佛虽忆,众生又何为? 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后比子同母,忆现□蒙光。 笺云:法上众生念佛,如佛念众生,佛与众生历劫不相远。此合第二,二人齐忆,形影不乖。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后劝。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后染香熏证喻。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后述证标因。文三:初指因。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次现行同因。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提,斯为第一。 后标因□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