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1-A 笺首楞严经序 推诚保德功臣特进行刑部尚 守司事畿内河提劝农使及 国九江郡开国公食邑五千三百 夫善言佛者,□□□□□□□□□况之道乎?无方善□□之神乎?湛寂精常,圆满平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生生而不生,化化而不化,包褁万有,含吐十方,资始众缘,具足万行,光明密照而非色,虗通潜运而非空,世界迁变而不移,山岳旋偃而常静,现前而惑者不辩,日用而迷者不知。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老氏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其性之谓欤?无始劫来,一切众生攀缘外境,忘失本心,分为四缠,叠为五浊,驰而为妄想,结而为昏翳,聚而为烦恼,流而为生死,累我真源,枉入诸趣,如来哀之,首楞严之所作也。众生苦于奔逸,故为之述三观;滞于色相,故为之指八还;误认根尘,故为之辩六入;妄计因缘,故为之谈七大。至于屈伸金臂,绾叠华巾,极善巧之喻,拂微细之惑,令瞻宝光者知见精之不摇,听钟音者悟闻性之常在。若廼本明旋复,静慧发生,御最上之宝乘,游无边之性海,𮨇色身若微尘,视太虗如云点。彼无姑轮转之根,亿劫颠倒之见,我人妄执,寿命浮想,若炽炭之燎鸿毛,烈日之曦朝露,不待思惟,已自消释。大哉!菩提妙圆,本始清净,既无妄幻翳于真精,岂有身心受彼生死?水澄滓去,漏尽法除,万行不修而自圆,六通不求而自证。豫于此者,非至神乎?然而是经撮八藏之精要,穷万化之根源,译之者务简,润之者尚辞,或使覃研,泥于句读。故有僧可度,为之笺分,详略有叙,华梵兼该,岁阳再周,能事方毕。后之观者,应当反梦想之缘气,遗心目之习因,了识精之元,还独妙之本。云驶月运,既息于诸旋;木尽灰飞,亦亡于幻法。秋毫不立,真理自冥。彼求诸佛无漏胜解者,幸精进于斯焉。 时景佑四年二月朔日序 No. 271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大。 初释经题,大分六段:初法喻双彰对。 笺云:梵语摩诃,华言大。大者,谓所诠法也。体具含融,理极无方,非对小故,当体得名。故下文云吾今为汝建大法幢是也。二诠之中,表诠所摄。 佛。 笺云:梵语没䭾佛陀,华言觉者。今经但存佛,不言余字。盖秦人好略,又𮨇此方有情乐欲意趣,使闻佛者念善而生胜解,故不翻之。 顶。 笺云:梵语乌瑟尼沙,华言顶喻也。言此首楞严所诠理旨,十地菩萨之所莫测,喻于佛顶离可见相。世尊自不见,表离自相;无遍身菩萨不见,表离佗相。六十二喻中是第一顶,无能见喻也。 如来。 二、就果明因对。 笺云:梵语耶佗,华言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约法身。又诸师解云:乘如实道,还本觉源。约报身。如成实道,来成正觉。约化身。又慤师云:如来者,顺本之玄称。此约本始义解。 密。 笺云:梵语哇呬耶,华言密。坚,密也。隐,覆也。虽有尘劳,曾无漏失故。 因。 笺云:梵语醯都,华言因。因者,性义。是众生之本性,如来之觉源。为在尘劳,未得显现,假说为因。如来果号,密因因名。 修。 三,明修显证对。 笺云:梵语乞叉佗,华言修。修谓进修。然诸菩萨起如觉心,无作妙力为修。 证。 笺云:梵语娑缚母佗,华言证。谓果证则亲获圆明,体证用具足为证。故下文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了义。 四、诠旨双陈对。 笺云:梵语萨诃,华言了义。了谓显了,直指真源,表此一经决了谈真,名之为了。声、名、句、文,四法为体。下文云:吾今已说真修行法。义犹理也。言此首楞严所诠至极之理,寻伺跨绝,言议道断。下文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诸。 五,能行所行对。 笺云:梵语萨啰缚,华言诸,不一为义。 菩萨! 笺云: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菩萨,略也。欲令闻者生善,不言觉有情得称菩萨,此是能求能行首楞严三昧之人也。 万行 笺云:梵语拶哩,华言万行。万者数义,行谓功行。然诸菩萨因中皆行六度万行,令求证本,须约行论。下文云: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先指能求之人,后明所行之行。 首楞严。 六,理深教深对。 笺云:梵语戍楞严摩,今言首楞严,略也。总指飜就一切事毕竟。 经。 笺云:梵语素呾覧,飜就经义,又飜线义。古梵语云欲底修多罗,亦云修妬露,此飜为契,谓契理契机。故今时经论多就新梵云素呾覧,不言修多罗、修妬露,但言经不言线,谓顺此方五经九经,万代常行,百王不易。此经大体以首楞严大定为宗,顿悟渐修为趣。 如是! 将释此经大分三段:初后如是下至承受圣旨名为序分,次从佛告至下第八名为邪观为正宗分,后从尔时至下作礼而去为流通分。且初序分文分二:初通序,后别序。通序文六:初指所闻法。 笺云:如者,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如如之理也。是者,是我佛世尊开金口、动红莲华舌所谈。 我闻: 次叙能闻人。 笺云:耳根发,耳识缘,世尊无漏之音。今废耳与意去别,就总而言我闻。又如是五密因,三修证,正因正果,我庆喜尊者亲从佛边闻得来缘。谓当时佛灭度后,阿难尊者在七叶岩间结集法藏时,身如诸佛,具诸相好,下座之时,还复本形。当时众有三疑:一疑佛大悲从涅盘界起,更说妙法;二疑复有佛从佗方来此说法;三疑彼阿难转识成佛,为众说法。阿难乃颂出如是我闻,大众三疑顿息。 一时。 三,陈说教时。 笺云:非一日、十二时、六时,但是众生根缘成熟,冥契佛心,理事将终,假立一时之号。又佛说法无时,故云一时。 佛。 四标垂□主。 笺云:梵语佛陀,华言觉者,意存梵音,令生善故。二千年前,丈六教主释迦文是。 在室罗筏城。 五,彰演法处。 笺云:梵语室罗筏悉底,旧云舍卫,讹也。华一丰德城,一足财,二好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具此四德,故曰丰德,则中印土国也。 只桓精舍。 笺云:亦云只陀,是旧梵。新云浙多,华言战胜。则波斯匿王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曰战胜。树是太子所舍,精舍是须达所建。旧梵云须达,新云苏达多。华言善施,亦云给孤独。善施者,仁而且睿,积而能散,赈济贫乏,哀䘏孤老,时人赞美其德,号给孤独长者。是钵犀那恃特王之臣,旧云波斯匿王。今君臣双举,故曰只桓精舍。只桓是君,精舍乃臣。问:须达侧金功多,何故居后?只桓太子舍树功少,何以居前?答:舍树功少,为君理合居先。布金功多,为臣义须处后。 与大比丘众。 六、述同闻众。文三:初、声闻。文四:初、标类。 笺云:与者,兼并义,师资合举。大者,应化大权之称。六位之中,是慧俱解脱。阿罗汉,梵云比丘,华言乞士。上求诸佛,乞法以资神;下求檀信,乞食以资命。五不飜中,含多义不飜。三人已上,尽得众名。 千二百五十人俱。 次举: 笺云:经家问其时有多少,众颂教出云云。律及因果经说:佛初成道,度憍陈如等五人;次度迦叶兄弟三人,并门徒一千人;次度舍利弗、目连等,并门徒二百人;次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疏云:准此会中,憍陈复在,既非前数,剩五不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尔。俱者,处不相离。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一、叹德。文二:初、总。 笺云:问:此千二百五十人有何道德颂出云云。皆者,总也,咸也。是者,指持义。漏则烦恼之异名,如人漏、舍漏、船等,深可厌离。欲漏六十一法为体,有漏九十二法为体,无明漏十五法为体,如今无此三漏,故曰无漏。六者,六位之中不动位也。一、退法;二、思法;三、护法;四、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梵语阿罗汉,华言应,具三应义:应可断烦恼贼,应不受后有身,应可堪受人天应供。 佛子!住持。 后别。 笺云:是佛之子,故称佛子。问:菩萨之人乃称佛子,声闻何故亦名佛子?答:佛有大悲,三乘皆子。住谓住于无漏,持谓住持不失。住持生空涅盘,令无散失,目定之一法。 善超诸有。 笺云:目解脱也。超谓超越诸有,则欲有、色有、无色有。欲有分别烦恼,无色有俱生烦恼,或二十五有。如颂云:四洲四恶趣,梵王六欲天,无想与净居,四空及四禅。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笺云:自缚既解,不惧轮回,能现身于十方国土,教化众生,成就圆满义。有威可畏曰威,有仪可像曰仪。又在貌曰威,在身曰仪。目慧之一法。 从佛转轮。 笺云:如马胜比丘从佛边受法,说与舍利弗。舍利弗得法,又说与目连,流转不绝。如轮能摧碾一切无明烦恼,复能转邪归正自辩。 妙堪遗嘱。 笺云:目智,言智量深密微妙,堪可将遗法付嘱于佗。 严净毗尼。 笺云:梵语毗尼,华言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言声闻之人,能严洁清净。世尊二百五十条戒,玉润氷清,即是律藏诠于戒学。 弘范三界。 笺云:弘,大也。范,法也。言能弘大法于三界内,利乐有情也。 应身无量。 笺云:声闻人欲化众生,先且入定,观佗根机,然后随机设化,无有限量。此人无果位大乘应身,此则感应之身,向空中现十八变等事目,慈之一法。 度脱众生。 笺云:令一切众生离烦恼缚,不于三界受生。 㧞济未来。 笺云:在手曰拔。济谓济度。正法一千年,是佛扬化。像法一千年,四依菩萨。末法一万多,声闻出目悲。 越诸尘累。 笺云:越谓超越,诸者不一义。尘谓尘劳,累谓业累。自越尘累是根本智,越他尘累是后得智,如今根本后得悉皆超越。都叹目戒、慧、辩、解脱、慈、悲、智。 其名曰: 四、列名 笺云:问:诸大阿罗汉有何名称?答:圣人无名,向无名体上强立其名。 大智舍利弗! 笺云:梵语舍利弗呾罗,华言春鸎。亦云鹙鹭弗呾啰,华言子。是彼春莺之子,从母立名。今言舍利弗者,略也。其母未怀子前,言辞不堪,每共弟摩诃俱絺罗论义,常不如弟。怀子已来,酬答聦俊,乃胜于弟。以母多辩,喻曰春莺。是彼所生,故乃称子。尝与目连为友,同事闍耶外道。十大弟子中,大智第一,标为上首。十方诸佛,皆以智为首也。 摩诃目犍连。 笺云:旧梵语讹也。新云摩诃没特伽罗,华言大采菽氏。摩诃是大,没特伽罗是采菽氏。菽者,豆之总名。上古有仙在山修道,但采豆苗而食。此尊者是彼之种,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罗! 笺云:大膝盖尊者,言其膝盖大,故舍利弗舅氏。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笺云:此讹梵也。正梵应云补剌拏梅呾罗,华言满慈子。满是其名,慈是母性。母未怀子前,性多恶戾。怀子之后,其性甚慈。是彼之子,或从满江神乞得此子,名满慈子。或满与慈,皆是母号,曰满慈子。 须菩提! 笺云:复名须补底,华言善现,亦云空生。缘此尊者生下之时,其家中所有器皿,一时皆空。相师相曰:此子若也出家,当解诸法空相。 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笺云:亦云乌波尼杀昙,华言近少分。乌波尼是近,杀昙是少分。然此尊者初作观时,向身上取一茎毛,假想慧刀,竪析为四分。四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十六分。十六分中取一分,析为二十五分。二十五分中取一分,析为百分。百分之中取一分,析为千分。至不可析处,欲近于空。末后一分,名邻虗尘。谓邻近虗空,更不下刀。才下刀,便归于空。留此一分,摄一聚心所,令无散失。等谓等前五人,仍为最上头首。彼此尊者作析色明空观为第一。又五阴之中,析色为首。 复有无量。 二、缘觉并初心。 笺云:复谓重复有者不?无义无量,则数广难陈。 辟支无学。 笺云:梵语辟支迦,华言独觉,亦云麟角。此人断自成烦恼,证生空涅盘,作七十七智观。四十四智观,观无明即空,达诸行无作。有二种:一、利根者,出增劫,种无佛因,出无佛世。作佛灯后焰,才见佛出世来,故大慈光烁陀,覩光将谓劫减,便向盘陀石上,内化智火焚身,身与智一时拨丧无余,同太虗空。二、钝根者,种有佛因,出有佛世。是部行者,有部类而行,或五十,或一百。经举钝根无学者,证无学位,简声闻居有学位。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笺云:或发大乘初心,是十信。或发缘觉初心,缘谓四十五年后,说此顶三昧法。二时奔骤,来到只园。 属诸比丘。 后列菩萨。文三:初、举时求法。 笺云:属,值也,遇也。 休夏自恣 笺云:休夏,七月十六日也。西土众僧夏满,或有见闻,疑罪当众,目不讳短,恣佗举愆。 十方菩萨谘决心疑。 笺云: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大心有情,谘请世尊为其决择,犹豫不决曰疑。若约菩萨之人无疑,疑唯分别,入到见道门中已断。然此人虽无分别烦恼,犹有第七识一分法执未忘,假说名疑,或可下地不了上地。 钦奉慈严。 笺云:钦谓钦敬,奉谓奉重。佛有诲子之能,虽慈又且严厉。 将求密义。 笺云:将,当也。求,觅也。言当欲求觅世尊祕密甚深之理。向下说五密因,三修证。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 次酬请普霑 笺云:即者,不舍之义。众人所请,将求密义之时。如则一如之理起,智来合理,故曰如来,是化身如来也。敷设法座,巍巍堂堂,宴寂安详,是首楞严三昧之宗目。法界大定,亦如法华经入无量义处三昧。或云敷尼师坛,静然安坐,义通。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笺云:阿难尊者颂出敷座宴安,言此是佛宣扬显示甚深祕奥之理。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笺云:一会三十六类,文殊、普贤、诸阿罗汉,可量清净之众,尽获利殊胜。然四十五年后,说此佛顶三昧,不并余筵。 迦陵仙音,徧十方界。 笺云: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共命鸟。六十四音,一妙音也。此鸟音声柔软,清亮哀雅,堪比佛音。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 后列名上首。 笺云:梵语恒河,亦云殑伽河,华言天堂来河。言此河来处,远如天堂而来,周围四十里,其中沙细如麫,与水混流。菩萨如河沙之多,菩谓菩提,此谓之觉,则上求佛果也。萨谓萨埵,此曰众生,则下度有情也。皆从十方而来,聚集在于只园一会,得道之场,或道则所证之道场,及寂灭之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笺云:经家问未审谁为上首,颂出云云。梵语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华言妙吉祥。此菩萨生时有十种吉祥,从此为名,是北方梵德王太子也。通序已竟。 时波斯匿王。 从此时波斯匿王下,至承受圣旨,是别序。文十:初、明波斯设供奉请如来。 笺云:前通序,通诸教共有六种成就义。后别序,唯此教别别而谈故。时者,当前酬请之时也。梵语波斯匿,此语讹略也。具足,应云钵罗斯那。恃多,华言胜军,一象军、二车军、三马军、四步军,四军皆胜故。万方归往曰王。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 笺云:为,与也。其者,属下之辞。父王,先皇也。言先皇正当七月十六日崩,今当忌讳之晨,所子营办斋羞也。忌讳者,忌举吉事,讳避其名也。 请佛宫掖,自迎如来。 笺云:屋内之屋曰室,室内之室曰宫,宫外两廓曰掖。十六日,国王自出城,往只陀迎佛。或三处迎:一、往只陀园,二、中路,三、出宫门。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笺云:广大铺设珍妙羞馔,熟食曰羞。国王设斋,一切微妙飰食无能过者,在口曰味。食有三德: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也。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笺云:兼,并也。复,语辞也。问:未审只请佛,为复别命诸大菩萨?经家答云云。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二、明同请既多,勅徒分应。 笺云:复,又也。城,盛也。言盛贮一切人,故是长之者年耆室富,德重推尊,居家内治,育道怡神之士。 同时飰,僧伫佛来应。 笺云:同向七月十六日解夏之时,家家飰僧,伫待我佛世尊来,为佗应赴也。 佛勑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笺云:世尊出语曰:勅佛既受国王,所谓不可违。王悦,庶所以勅。文殊分头领诸大心有情及三应上士,越城中长者居士家斋,与其长福田故。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三,阿难别请无供独归。 笺云:唯者,遮简为义。有者,不与之义。遑犹及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世尊初成道日,外奏净飰王悉达多太子已得成道,内宫又奏解飰王生下太子,以此相庆贺,故曰庆喜。七月十五日,先受别施主所请,远远游行,未得归还。既然未还,所以不及两头僧次也。 既无上座及阿闍棃,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笺云:坐居人上,谓之上座。梵语阿闍棃,华言轨范师,又云悦众。阿难途中独自归来,其日又无后供,悬给于佗。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 四、执器求餐,学行平等。 笺云:即当斋不遑僧次之时,执持世尊应量之钵器,应身量、心量,故于向也。阿难具能游之人,城是所游之境。 次第循乞 笺云:循,顺也。次第一家至一家,顺教中去四邪命食:一、仰口食,仰观星象;二、下口,耕种等事;三、方口,致使通传;四、尖口,和合医药。唯以乞食为上,或可循环诸家徧乞食。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笺云:第六识心中思惟,初求施与最后施,及满钵底檀越,俱是斋主。梵语檀波罗蜜,华言布施。既行布施,然后越生死此岸,到菩提彼岸,名越。此则唐梵双举。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 笺云:西天有净行婆罗门,秽行婆罗门。梵语刹利帝,华言田主,是国王种。西土有四姓,此为上姓。梵语旃陀罗,华言严炽恶业。复云不律仪者,则畋猎渔捕屠儿等。阿难!如今也不问净之与秽,一向乞食,无取舍心。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 笺云:方,比也。言方比世尊行平等之慈,或方便行其平等之慈,不简择微下贫贱,发起心意,圆满成就,行其平等也。 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笺云:能求之人,心既无量,所施之者,福亦无量。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呵须菩提及大迦叶: 五意超双意,严服入城。 笺云:已,既也。呵,责也。如来仿同先迹号,世尊出世独尊号。梵语迦叶波,华言饮光。上古有仙,身有光明,蔽日月之光,迦叶是彼之种。须菩提从富乞,迦叶从贫乞。 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笺云:为,是也。均,等也。世尊曾呵责此二人,是三应上士,无平等心,皆是取舍也。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 笺云:钦敬仰効于佛,开辟阐扬,无其遮障,不简怨亲,无遮偏益之义。 度诸疑谤。 笺云:度谓度脱,疑则一切凡夫疑心生其讥嫌,谤则要免外道生其毁谤。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 笺云:经谓经历,有水曰池,无水曰隍,人取土之处。徐庠其步,城郭之门。郭犹廓也,谓廓落在外故。 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笺云:庄严整顿其威仪,肃肃睦睦恭谨其斋法。实两经第八卷云:乞食六处不能往:一不应往恶狗处,二不应往新产犊处,三不应住恶种类处,四不应往男女起烦恼处,五不应往人所讥嫌处,六不应往外道处。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 六,遭遇恶缘毁尸罗行。 笺云:遭,遇也。当乞食之时,因执钵之次,经行历涉败风之染室,遇大幻惑法术,是先梵天呪也。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呪摄入淫席。 笺云:华言本姓安,则女之别名。以,用也。娑毗迦罗,华言黄头仙,亦云黄赤色仙,言其须发作黄赤色。诵呪作法,拖华涂坛,摄其阿难,入彼淫舍。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笺云:将,当也。在手曰抚。摩,被女身手摩触也。当毁损彼阿难戒体。犯摩触戒,八万行中只毁一戒。犯僧残罪,二十大僧中忏彼罪,当得清净可中。犯根本罪则不能忏,如针鼻缺不复再用,如断多罗树不能还生,如断人头不复再活,如析石不复更合。问:戒以何为体?答:或云无表思为戒体,非也。只如无表思,争解毁得?今但以受戒之体约五蕴身。下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东。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 七大觉知溺,旋归给园。 笺云:加,交也,被也。毕,罢也。旋,还也。言佛以正徧知,知彼阿难被佗幻法所交,斋罢还归祗陀林中。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笺云:及,乘并之义。王即胜军王,大臣即朝廷百官。疏云准前,王宫却还有长者、居士等,指此文。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入化演真言,勅提趋会。 笺云:于时倐忽之端,顶衣无如过者。乌瑟尼沙之顶,百宝、金、银、瑠璃等,无畏自在义。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笺云:向顶门上放光,光中出一朵宝莲华,有五千叶,表当来千佛下生。 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呪。 笺云:又向宝莲之内,化一小化身佛。跏,交也。若是左脚按右,曰降魔坐。右脚按左,曰吉祥坐。如今不是此二种,是结跏趺坐,两脚相交,脚跟俱上。神呪即白伞盖真言,四百二十六句。 勑文殊师利:将呪往护,恶呪销灭。 笺云:真佛勑将此呪往彼救护阿难,令其恶呪销灭,明来暗谢,智起惑亡也。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笺云:提拔、奖劝、庆喜并本姓女同归时,来佛说法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 九、责躬悲恳求佛妙门。 笺云:阿难从摩登伽室内归来,祗园会上,观见世尊以最高之顶,礼佛至卑之足,表其郑重。有声无泪曰悲,无声有泪曰泣。 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笺云:恨其无始无初已来,盖空王佛时,同发大心,一向多闻为性,住持诸佛无漏言教。然且多闻不能敌业,干慧未免苦轮。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又多间增智慧,是不知实相,未全首楞严大定之力。力者,难尼伏义。既未全其力,便被邪法所摄。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笺云:殷勤再三请法之辞。菩提是有为果,其中含取无为果。 妙奢摩佗,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笺云:梵语奢摩佗,华言止,如水止住不流,是静观即体之智,智有了境之能。三摩钵提,华言等至,等谓齐等,离沈掉故,至谓至到,生胜定故,是幻观乃同体大悲,悲有利佗之事。禅那,华言静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定慧同等,故曰禅那,是寂灭之理。佛位、定名,此三虽有二名,而无三体,俱不出首楞严。大定言果位,圣人得成有为、无为二转依果,因何便得?所以道妙、奢摩佗、三摩、禅那,皆因此三观大定之门,为果位最初方法巧便,亦为诸佛如来入道之因也。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 十、处会欣闻,同希佛演。 笺云:于,向也。向阿难请三观之时。恒沙,言其无数。 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笺云:俱,总也。总愿爱乐闻佛无漏言音,身心寂默,不缘外境,承覧领受世尊微妙理旨。序分已竟。从此下是正宗分。 二、解正宗分。 笺云:正者,简邪为义。宗者,主义。当部所崇曰宗,宗之不谬曰正。又正显宝觉真心,正破有情妄执,宗法界妙定,故曰正宗。大科分二:初释密因,后明修证两段。且释密因中,又分五段:初简妄,二见相,三会相,四了妄,五决择。且初简妄明真指密因,分二:初破妄识处,后通指密因。初破妄识处科,分为十段:初先穷内执,次质外征,三潜根再诘,四就暗通搜,五究研随合,六内外兼祛,七后征无着,八黄河清浊,九夺有呵迷,十披砂简金。且初先穷内执,似服神汤。谓阿难被邪法所禁,文殊提奖归来,不问犯戒之由,且间辞荣之意。于是世尊便问。经云: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遂陈入道之因。经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乃至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于是乎世尊知道阿难爱相出家,正是无明病本,遂便未破之。且以软语赞叹阿难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有何?所以之故,世尊便作如是赞叹阿叹。故疏云:法王大悲意,垂诠晓叹呼。今其欣悦,使辨真源。是故世尊便征云: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于是阿难便乃显答心[日*(采-木+?)],云: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是故世尊便确征心目,云: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答: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世尊乃泛举一人在堂不见如来,云: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便答云: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所以庆喜但积余迷,宁知密员?世尊便破云: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乃至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若不知者,云何在内?上叙破内竟。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初、神汤内泻。征文五:初、寄问密。征文六:初、问辞荣意。 笺云:汝指阿难。我佛自称八自在我,同阴阳之一气。佛是净飰王子,阿难是斛飰王子。情性均平,天然伦流。着其次第,兄先弟后也。问阿难:汝当初发心出家之时,向我法中,见何殊胜相状,使乃斗顿中间,弃舍世间?深恩无过父母,重爱无过媚妃婇女等。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 二、陈入道因。 笺云:庆喜口陈辞句,谘白我佛世尊,阿难称世,流布我三十二大人相,出般若经三百八十一卷广明。 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 笺云:胜简劣,妙简麤,殊简寻常,绝称无对,形容身体,映净明彻。云宝之中,喻琉璃宝,光明炳焕,内外无瑕。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笺云:寻常自家心思惟度,此之相状,不是父精母血情爱所生。世尊!此相乃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生。 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 笺云:自征不能生理欲气,则父想、母想、子想,假合成身,麤浅重浊。鱼臰曰腥,胶臰曰臊。交者,猨猴等相交遘集,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杂乱可知。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笺云:不能发生殊胜清净微妙光明佛身,如似五个紫金□聚缘于一处。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笺云:从,依也。是由所以之故。便,乃渴切,如人渴求水。下望上曰仰。仰慕于佛,依佛世尊。剃除须发出家。剃音剔,除发之貌。 佛言:善哉! 三、双显二源。 笺云:阿难见佛三十二相是爱相,出家便有能爱之心、所爱之境。净名云:无利无功德,是真出家。佛大慈故,未便责佗,且权叹令其欢悦,向后破之。 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 笺云:普告会中,须知要知,使令知其真妄二本,一切总包,都象责法界内背觉合尘底众生也。 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笺云:从无始无初已来,生死相续连环,真乐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笺云:由,因也。梵语干栗䭾,华言真实心。问:此等还知真否?答:皆因不知有恒,常不动转,故本来真常之心,终日圆觉,未甞圆觉也。性是体性,性本来性,净谓清净,明谓圆明,体是真体。下文云: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用诸妄想。 笺云:问:一切众生既不自知,日用如何?答:用诸虗妄相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笺云:言此妄想不是真实,当体是妄苦也。用此虗妄之法,如车之轮,轮回三界,流浪四生。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 四、勖端心体。 笺云:汝指阿难今者不舍之义。欲谓希欲,研谓研究。五菩提中,简余四是无上菩提。若是三菩提,亦是无上菩提。五菩提者,一发心(十信),二伏心(资加),三明心(初地),四出倒(八地),五无上(佛位)。 真发明性。 笺云:真实发起明白之性。下文云:得圆明觉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应当直心,酬我所问。 笺云:当合端直其心,酬答我之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 笺云:道者,出生义,游履义。同一真道,出离三界。 皆以直心,心言直故。 笺云:皆,咸也。以,用也。心既直,言亦直。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笺云:如是,指法之辞。乃至起越中间,终是佛果位中,二身四智,悉皆圆满。始是从凡夫地面上,发起十信初心。地则十地,位则五位。于其中间,因既直,果亦直。因中以不直心,果中亦招迂曲之相状也。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五,密征因本。 笺云:我今以事问汝,阿难初发心时,岂不是用第六识心缘佛之相?问:第六识心是有漏,佛三十二相是无漏,莫犯有漏缘真过否?莫成心外取法,唯识义不成否?答:然。阿难!第六识心虽是有漏缘,谓仗佛三十二相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像,假第六识心缘,不犯心外取法,乃唯识义成佛,意欲得陀阿难彰其妄本。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六,显答心[日*(采-木+?)]。 笺云:心是第六识心,或八识心。目是浮根四尘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笺云:目既浮根四尘,故不能见,见唯是心。疏云:庆喜和明,聊伸两用,目有一用,心有一用。若言目有见,死人有眼,因何不见?是知唯是心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二、寄喻密审。文二:初、审问。文三:初、牒酬筞智。 笺云:如汝前来所说,真实爱乐,因于心之与目。此牒前计,阿难是能爱乐之人,佛是所爱之境。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笺云:若不识知无明为能变,心目为所变,所在是根本无明所起之处,则不能降伏一切尘劳业累。因尘生劳,故曰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次举喻令观。 笺云:王,喻法性身,居法性土,得其自在。贼侵,喻被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名不觉尘沙烦恼。最初因发兵,喻始觉净智。须知根本无明所起之处,然后万能弃末归本。弃无明,趣前法性身,居法性土也。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三、确征心目。 笺云:使汝阿难流转三界,皆因心目为其过咎。我今询问汝阿难,唯心之与目,今在何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 后局答: 笺云:一切总包都象世者,迁流义。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间者,一切众生造业堕在其间也。 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笺云:十种,此举全数,有十二类:一、胎,二、卵,三、湿,四、化,五、有色,六、无色,七、有想,八、无想,九、若非有色,十、若非无色,十一、若非有想,十二、若非无想。疏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耳。指此文异则别。异生者,起也。凡夫位内,由分别障故,见解各别,造业不同,后蕴起,亦各有异,名曰异生。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笺云:净名云:目净修广如青莲,亦秪在佛面前。是答心所在,此是答目所在也。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笺云: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此浮根皆是四尘假合而成,何故不举声?言声是虗不举。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 三、寄事密破。文三:初、问境所在。文三:初、问。 笺云:讲堂是佛演妙义之舍,观只陀太子园林,今在何处所?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 后答: 笺云:屋上之屋曰楼阁,离嚣尘曰清净,是佛开金口纵四七智辩之处,在给孤独长者须达之园。 阿难!汝今堂中光何所见? 次审,见先后。文二:初审。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后答: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后征见所因。文二:初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后答: 笺云:盘见因何高谈户牗?前来言眼见,如今却说户牖开豁得远,瞻见与前相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四、安慰显插。文四:初、舒慰扬权。 笺云:舒,开也,展也。世尊身如紫金台,手作真金色摩顶,表此是顶三昧之教,又令佗向下悟此顶三昧之诠。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二、告开真路。 笺云:告白指示庆喜,并三十六类大众。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笺云: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起智证理,从此门入。六趣凡夫起惑造业,从此门出。又三乘圣人起根本智,冥合真如时,从此门入。然后起后得智,入俗利生,从此门出。超谓超越,出犹到也。妙谓微妙,离能所故。庄谓庄校,严谓端严。路是三乘圣人游履之处,则首楞严大定也。 汝今谛听! 三勑听微旨。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四,庆喜伸仪。 笺云:伏第六诚心,不缘诸境,领受世尊慈悲理旨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五、举喻显破。文四:初、举前返问。文二:初、牒前辞。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后泛指假征。 笺云:泛举一人,要定陀妄执。阿难若言有此人,便乃救得前来执心在内之义。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二,顺答彰非。 笺云:阿难答意,在堂须见。疏云:但积余迷,宁知密负?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三、斥责不知。文六:初、显过牒计。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惟理鉴内。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三、引世异生,谁先覩内? 笺云:颇者,还也,可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四、纵不辨内。 笺云:更添肺,成五藏。细相纵,汝不见。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五,责不知外。 笺云:爪生、发长等麤相,因何不见?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六、内外俱破。 笺云:云何知外麤相,以内例外俱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四,举成虗执。 第二质外征搜,如膏返愶。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内,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外。故疏主云:阿难被诘,执内理亡,巧引灯光以成居外。何以得知?故经云: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便说室外存灯喻云: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光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便举一食余充喻,破阿难执心在外,云: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遂答:异形乖理,以堕执外之心。答云:不也。世尊!自征有何?所以之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世尊又举手征心,问阿难云: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便言:分别。经云:如是。世尊便破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然后总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上叙破外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二、灵膏返愶征。文二:初、立。文三:初、迷因除旧执生现计心。 笺云:言我闻前来破心不在内之法音,悟解知我□此心实居在此五蕴身外。下便说室外存灯喻。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次征立灯筌,附成新理。 笺云:灯光在室,如心在身,便合见心肝脾胃等事,然后方见山河大地,似灯照室,然后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笺云:心居身外,不见身内,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后陈无惑,抑类谦辞。 笺云:是,此也。将,当也。言此义必定分明,当无所疑惑。得无妄耶者,谏疑之辞也。 佛告阿难:是诸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后破。文二:初、寄事密破。文三:初、问;一、食余充。 笺云:从,往也。是诸千二百阿罗汉等通来,指说法前游城乞食之时。 循乞抟食。 笺云:古本飜为抟食,盖西土施僧食,多以手抟施之,此则収法不尽,为水浆湿物等抟之不得。后奘法师飜为段食,食有一分一段故。然食以四法为体,色、香、味、触也。 归祗陀林。 笺云:归祗桓精舍也。疏云:汝与比丘归只陀林。证此非异,指此文。 我已宿斋。 笺云:隔宿受请,佛为三界大师植福者,咸请如来。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笺云:一人既食之时,诸余等人还饱不饱?阿难若道饱,便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次答异形乖理。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后因征违事。 笺云:阿难自交锋镝,便道:云何一人能令众饱?此尸密员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后、对征显破,文四:初、试并兜罗,文四:初、牒计。 笺云:若汝能觉能了知见,第六识心决定居身之外。 身心相(去声)外,自不相干。 二,总述。 笺云:心在身外,身在心外,身之与心,不相干涉,如水与火,了不相涉,且定佗计。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三、互表相离。文二:初、举心显身离。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后标形彰性外。 笺云:觉在身际之时,心亦不能知身觉,谓心在外,故向下破之。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四、标境穷心。文二:初、告佗显指。 笺云:佛将手为境,定佗阿难。 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后问瞩征心。 笺云:若言不分别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二,正酬随别。 笺云:阿难不知。答云:如是。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责外心非。 笺云:宛然在内,是离质相知过。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四,结成难执。 第三潜根再诘,况下金针。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在外,已被世尊破之。此中又转计执心在潜根之内,所以便说琉璃笼眼喻云:犹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乃至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世尊便问诘阿难云: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阿难言:我若言见,又有何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所以且言见。云: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便破云: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此又是眼即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佛云: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此又是见远迷近过。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至无有是处。疏云:庆喜引琉璃之喻,唯思不碍之边。法王破中,此眼不齐于物。见上破潜根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三、针治内障征。文二:初、立。文五:初、含述心居。 笺云:知在一处者,阿难且庵含而执也。 佛言:处今何在? 二、确征居理。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三、爰陈审计。 笺云:此了知心,既不知内,牒前不见心肝等事,而能见外,又分明见于外境。我今寻思忖度,潜伏藏在眼根之里,将举琉璃笼眼喻。 犹如有人取琉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四、举喻彰成。 笺云:七宝之中有琉璃之实,喻如人取琉璃椀笼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覊留罣碍,而法见于外境。我心在根里而能见外亦如是,令将琉璃喻如眼,将眼喻如心,彼眼随境即有见,随即分别。眼既见,心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五,结陈潜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后破文六。初、双収只诘。 笺云:如汝所言,牒佗计也。彼人当用琉璃笼眼之时,当见山河,还见琉璃,不见琉璃。阿难,若言见,即成见根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成见远迷近过。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二、奉对俱瞻。 笺云:阿难不知言见又如何。佛下责云: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三,责不瞻根。 笺云:眼喻如心,琉璃喻如眼。眼既见琉璃,又见山河,心因何不见眼?若言见与不见,皆成过,俱救不得。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四、破根重境。 笺云:理实不见此语,纵佗见眼,眼根即同前境,不得成随汝身,便成外物。既成外物,将何为汝眼乃境,无随见过?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五、责理不齐。 笺云:若不能见法,喻乃不齐前,来说见琉璃,此中应见眼。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六,结成非理。 笺云:此则法、喻俱破。 第四就暗通搜,如加火𧣌。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潜根,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腑藏之中,便云: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閇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要救前内外二过。所以世尊便问:汝当閇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正破?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纵外空破。若不对者,云何成见正破?便有质外不成居内破、自佗交乱破、二知两佛双心破等。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故疏主云:俄思窍藏之谋,对述昧明之理。一、叙就暗文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核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令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閇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四、火𧣌返搜征。文二:初、立。 笺云:腑是三焦六腑,藏是五藏,居在身中。身有九窍,眼二、目二、鼻二是六,更口是七,前后二密处成九。心肝等五藏在内则暗,有窍在外则光明。阿难双计云:开眼见前明境,名为见外。此义若成,救得前来执心在外,义閇却一。双眼见暗之时,名为见内。此义若成,便救得前来执心在内。问佛:此义又如何?表意不自专也。 佛告阿难:汝当閇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后、破。文二:初、顺。文二:初、双征对否。 笺云:此暗境界,为与眼相对,不与眼相对?是牒计双问。阿难外来,若道对,又有何过?若言不对,又有何过?二俱有过,其过者何?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后、就别傍祛。文二:初、对。文二:初、暗居身外破。 笺云:若言与眼对,佛便牒佗计道:若与眼对,如物在面前相对。此又是在外,何成在内?正破。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后外空焦腑破。 笺云:若面前暗境成于内者,居在暗室之中,无日月灯三光之时,此暗室之中,莫一时成你三焦六腑。今但言不对,又有何过?下便牒。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后不对。 笺云:若暗境不与眼对者,又云何成见?夫见者,须有物在眼前方说见,无物何见?则无对立见过。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后、返破。文六:初、返顾不能瞻面破。文三:初、纵。 笺云:若离却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閇眼见暗,名为见内。此是牒计。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次责: 笺云:合眼返见内暗之时,且许你见内。开却一双眼见明,何不见你自家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后结。 笺云:开眼见明若见面,閇眸瞻暗内义成。开眼见明不见面,閇眸瞻暗内不成。 见面若成。 二、质外不成,居内破。文三:初、许。 笺云:忽若见面又如何?理不合见,且纵佗见,明亦见自己面。 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虗空。 次成 笺云:此能了能知第六识心及与眼根,须悬在空中始得。 何成在内? 后破。 笺云:既在外,何成内?是心眼,居空过。 若在虗空。 三、自佗交乱破。文二:初、立。 笺云:理实不在,空且纵佗。 自非汝体。 后破。文二:初、引性成佗破。 笺云:言不是汝自家身体,乃别人体,是自成佗质过。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后引佗成己破。 笺云:即合佛今覩汝面,亦是你自家身。阿难前来道:我心在虗空,又见自己面。既也如此,汝身既成佗身,佗身亦成你身,即教主如来亦合是汝。阿难便成佗身,同己过。 汝眼已知。 四、身眼不合分知破。文二:初、立。 笺云:又转破汝眼已知之时。 身合非觉。 后破。 笺云:汝眼既在虗空,已有觉知。汝此四大之身,合同枯木石头无情之物,如今又有觉知。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五二、知两佛双心破。文三:初、定执。 笺云:必,定也。我令但云身也有一觉,眼也有一觉,便牒云定。汝阿难执言,眼在虗空有一觉知,身亦有一觉知,便成身眼分心。过是计,或遮破。 应有二知: 次纵立。 笺云:应,合也。合眼有一知,身有一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后破。 笺云:即汝阿难一身断障,证理须成两个佛;乖世宜,便是一身两性过。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六,结破。 第五究研随合神呪鞭治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腑藏之内,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第七识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七识是恒审思量为体。疏主云:准理,即六随文。或七是破,即六、五、八,可知。经云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世尊以亦有亦无句破之。世尊便问:有体随合?无体随合?此且双征,然后单破。阿难言:若有体、无体,有何过?今且言无体。佛便破云: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外。人问阿难:计无合有,何将一无破之?答:体非自有,即是计无。苦言是有,又有何过?世尊便破云: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便起,难世尊云: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世尊将门比目,显死无观,以重祛救。执便问云: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又问: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疏主云:且将门比目,理则昭然,显死无观,了心为主。然后重破有边一体、多体,徧、体不徧等。上叙破随合文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五、神呪鞭治魍魉文二:初、立。文三:初、叙昔演。 笺云:开摄悟,示摄入,乃开示悟入由因也。指八识,初迷真生二倒,即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业转,现三细识。此现识是第八识体,为一切法所依。然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八识为能生法,即根、身、器、界等。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笺云:因由法尘影像生故,便有第六识。依仗法尘生、住、异、灭而起第六识,如病人非杖不能行。故下文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此识非尘境事,动即不能起,何不便举第七识?谓举第六识计第七识,或阿难留第七识为计。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次彰自审。 笺云:第七识以恒审思量为性,第八恒非审,七亦恒□审,六非审非恒,五非恒非审思惟体,即是第七识恒以内审不能外缘,即此第七识实是我之心性也。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后指随显。 笺云:识随境合。若言随合,即第六识,亦非内外,是前内外。问:中间未到,何故言之?答:阿难向下,欲计中间,今向此中举也。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后、破。文四:初、双破有无。文二:初、破无。文二:初、牒计正破。文三:初、牒引。 笺云:种种心生,此是六识,举第六引到第七计。 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次立 笺云:是牒计。此亦是第六识。 是心无体。 后破。文二:初、定执。 笺云:为复有体说合?无体说合?阿难!但言无体,又如何牒云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后破。 笺云:破云:则无所合。夫物合须有二方说合,今和会虽有三名,俱是一妄识,未审无合有境。又如何下,牒。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后纵立穷非。文三:初立许。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次引例。 笺云:若将无合有既得,即须将无合无。无合无义且不成,无合有义然彰坏。世间秪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界。言十九是一,无表心无;秪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言七是一,无表境无。 是义不然。 后结破。 笺云:汝言合者,是义不如此。何处无体而合有境?犯将无合有过? 若有体者。 后遣,有文四:初、定执。 笺云:我今但道有体,合又如何?下牒破。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二、引触彰体。 笺云:如汝,阿难!用手自家挃触其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三、双征。 笺云:所知心是第七识,恒内知。为从内出去?为从外入来?内出又如何?下文牒。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四,各破。 笺云:若复内出,还见汝自家身中心肝等三十六物,如前执内文。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笺云:佛道□□□□□□□□□□□□而来,先须见汝自家头面,此内外俱迷过。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二、乘违再救。 笺云:阿难却救云:我前腑藏文,世尊破云:开眼见明,何不见面?今此随合文中,心知不是其眼,世尊因何抑令见面?将心知作眼见,非其义。然阿难乃大权之人,无此执。盖为凡夫执眼能见,故有此救文,愧得佛破之。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三、先祛救执。文三:初、抑门能见。 笺云:定佗确执眼能见,破云:汝在屋室之中,门能见不?阿难!若道能见,便救得眼能见门。既不能见,说眼能见义不成。缘眼如门,人如心,大意破佗眼不能见,见唯是心。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次死目邀观。 笺云:人死无心,有眼存在,合皆见物,因何不见?我今但道见物。又如何下,破。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后纵观,非死。 笺云:死若见物,则不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 四、重破有边。文三:初、总征。文二:初、立。 笺云:若,如也。必,定也。言如定是有体。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徧体?为不徧体? 后征。 笺云:言一体。又如何下,牒。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 次、别破。文四:初、破一。文三:初、正破。 笺云:若言识是一体,即徧一身,则汝用左一手触右边一手,四肢须一时觉。若言四肢总觉,便说得一体义成。若触一肢,四肢不觉,便犯余肢不觉过。四肢,即两手、两足也。今但言咸觉。又如何下,牒。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次转破。 笺云:若一时觉,何肢受挃?故挃无在,即犯同知失触过。今但道挃有处所。又如何下,牒。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后结破。 笺云:若挃有处所,则有分剂,则汝前来一体,义又不成。若有处,则经手之时,足又不知,何名一体?便犯受挃称无过,但言多体。又如何下,牒。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二、破多。 笺云:若言识有多体,即成多人。既成多人,其体乃别,定何身是?汝阿难即犯一质多心过。今但言徧体。又如何下,牒。 若徧体者,同前所挃。 二,破徧。 笺云:若识周徧其体,又同前执一体,但道不徧。又如何下,牒。 若不徧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四,破不徧。 笺云:若言识体不徧一身,当汝将手挃触其头,又触其足,头须有觉,足合无知,因何头足俱知?此则犯头足俱知过。 今汝不然。 后结非。文二:初总责。 笺云:说一体多体,徧与不徧,俱非。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后结非。 第六,内外兼祛,銛刀劈脑。 笺云:阿难前执心在随合中,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心在中间,是第六识。阿难便执云: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世尊以有句无句破之,便问阿难云: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且两处征,然后破之。阿难言:我若言在身,又有何过?世尊破云: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又转在中。破云:在中同内,身义不成。阿难言:若在处,又如何?破云: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有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处义不成。阿难又救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当在根尘之中。佛以兼二不兼二破之。上叙破中间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上 经二千四百五十五。笺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字。 香溪院住持沙门,在蒙募众缘一十八人,共开此经一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慤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六,金刀𡍩脑□。文四:初,立。文三:初,叙昔闻。 笺云:言我曾四十五年前大乘渐教中,亦曾闻佛为文殊等诸菩萨,是观音、普贤诸法王子,绍隆佛日,补处称尊,是佛之子。谈,犹说也。说无相不相是真实相之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外,盖要显其真心周徧法界。阿难前来,被佛破却内外,如今知道佛亦曾言之。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次审前理。 笺云:如我自家心思惟度,内不见心肝等,外又不今相知,我今又且相知。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笺云:义,理也。便自牒云:说在内,义也。不成举手征心,又有分别。在外,又非理。 合相知故。 笺云:不合相知,今合相知,此牒不在外,有本作今相知亦得。 复内无见。 笺云:内便□有见,又且无见,牒不在内。 当在中间。 后陈止处。 笺云:含述心居,此计落中,未委计何为中,决定身兴处也。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 次,破。文二:初,总征。文二:初,通征。 笺云:汝,言中间汝也。必定不迷,亦须有个凭仗所在。下征。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复简问: 笺云:今汝,阿难!推寻其中,中何所在?当在何处?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笺云:为复在处为中处,即五尘处,色、声、香、味、触。为复在汝身为中身,即眼、耳、鼻、舌、身、意。但道在身又如何,下文牒破。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 后别破。文二:初、就身,又二:初、据边。 笺云:东人□西人身,各在一边,何□于中?则犯边上称中过,又转计在身里面为中,下□便破。 在中。同内。 后转内。 笺云:若言身中,即同前执内之文,即犯执内为中过。但道在处,又如何下文牒?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 后约处。文二:初、双诘有无。 笺云:双征云:为复有所表、无所表两处?问:处则渺漠无边。夫立一处所为中,须□个标表。但道无表,又如何下文破? 无表同无。 后别破。文二:初无。 笺云:若言无表,又同无立中义不成。夫立中须有个标表,汝既无表将何立?中犯无边不显过,但言有表又如何。下牒。 表则无定。 后有文四:初、彰不定。 何以故? 二、征不定由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 三、述不定相。 笺云:如室中心,将物标表,东人看之是西,南人观之成北。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四举表 笺云:此所表之处既相混,能表之心则杂乱,或在东在西,乃不定也。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 三,救。文三:初、斥张虗歒。 笺云:阿杂起来争,世尊云:我所说中不是此二种,二种则身边、处边也。 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次确引明谈。 笺云:佛向法相门中编列,便道眼是所依缘,色是牵心缘。眼与色为缘,是根尘相合,然后生得眼识。识是了别缘,既有根尘,便有识心,三种和合,方成见分。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后指中心在。 笺云:眼有分别,是眼有情。色尘无知,是色无情。此识心生在此根尘之中,乃为我心之所在。下再破根境文。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四、再破。文二:初、双征。 笺云: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牒佗前来计,便征云:此之心体,为复兼根兼境?为复不兼根境?言兼二。又如何下,牒。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 后别破。文三:初、破兼。 笺云:若兼二者,定牒破云物体杂乱。物是根与尘,根在内,何故也称物?然根是无记,亦同物体。是识杂乱者,识与根、尘相杂乱,便犯体同物杂过。 物非体知。 笺云:物是根尘则无知,体是识乃有知,便犯类物无知过。 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 笺云:敌,对也。一半属根,一半属尘,故两立也。既半在根尘,即成边中义,不成兼二,不得犯一体双立过。 非知不知。 次破不兼。 笺云:此中文少一句,合云若不兼者,非知不知识,亦不兼根,亦不兼尘。既不兼根境,亦不知根境,故云非知则非知根,不知则不知境。 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笺云:言既不知根境,即无识之体性。既无识目,何为中即犯非兼失体过?此文下亦少一句,应云不兼不成。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后结破。 笺云:言在根尘中间,无有是处。 第七,后征无着,若疗枯骸。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在中间,被世尊破尽。又向此□一向执□□□□死人。世尊破时,如扁鹊针得□人再活。执云:□□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阿难执心无着,世尊破,唯从境遣。便征云:汝言觉了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虗空,氷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双征。阿难云:有不着者,不可名无。破有已尽,然后双破有、无。云: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后总破,则可知。故疏主云:前以和思破尽,想念无容,爰申无着之心,以显离缘之体。比文是中义残,既破却中,是有必落无,故有此文。上叙破无着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 □针骸补助征。文二。初立。 笺云:转则转邪归正。轮者,不定义。摧,碾义。常言能觉能知。第六、识心既不在内、外、中间,谓阿难前被佛破却内、外、中了,今却言不在内、外、中间。一切无着,佛说无着,乃真无着之性,周徧法界,不着一切处,不离一切处也。 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笺云:阿难执我能缘心,不着前境,问佛为心不为心。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 后破。文三:初、牒计双征。文三:初、牒计。 笺云:此是牒计,下立境破之。 世间虗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 次显象。 笺云:虗空则所依,水通河海,陆括平居,飞乃飞禽,行唯步类,此是能依有情。物是水陆等象,则一切草木等名为一切,是立境然后便破。 汝不着者,为在为无? 后总征。 笺云:汝言不着前境者,为有心在?为无心在?意间问:有心言不着,无心言不着。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 次,有无彰核。文三:初,核无。 笺云:龟毛兔角,五无之中是毕竟无,无心将何不着?有心方说无着,下文彰有又破。 有不着者,不可名无。 次彰有。 笺云:分明有不着心,不可名无犯,隐有纳无过。 无相则无。 后双诘偏呵。 笺云:若是实相之相,如空体无。 非无则相。 笺云:非始太虗之无,必有实相之相。 相有则在。 笺云:指实性不亡也。 云何无着? 笺云:显破无执。 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后结破。 第八,黄河清浊指。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无着,已被世尊破尽无余,所以与诸大众一时作礼,请云:我等皆由不知真际所诣,唯愿世尊大慈哀慜,开示我等奢摩佗路。于是世尊既受阿难请,遂乃从其面门放光,表谈了义。经云: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乃至皆住本国,合掌承听。问:放光动地,意是于何?答:故疏云:夫谈妙法,必纵神光,意显难思,并召远方之众。所以世尊便向此中为阿难说二种根本。经云: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此妄也。二者、无始菩提、涅盘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情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此真也。乃至而不自觉,枉入诸趣。上叙黄河清浊指竟。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八、黄河清浊。指文三:初、申迷请。指文三:初、述恃迷源。 笺云:尔时,即听法之时。有问,则从座而起。右肩、右膝,但表顺义。外道袒左,表逆。合掌,表师资合理。智合身业,恭敬而仍也。自谓咨白,陈其辞句,口业恭敬。其中摄取意业,乃三业恭敬也。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 笺云:犹,尚也。恃,倚也。佛之堂弟,棠棣之花,有其伦次。蒙佛慈悲爱念,虽今为个僧相,圆顶方袍,尚自倚赖世尊憍怜悯念于我。 所以多闻,未得无漏。 笺云:阿难住持三世诸佛言教,不遗半字,如水灌瓶,不漏遗滴,未得无有漏等诸漏。是须陀洹人虽明生空,但能断见道中八十八使分别烦恼,故有修道中俱生烦恼未忘。 不能折伏,娑毗罗呪,为彼所转,溺于淫舍。 笺云:为,被也。自家不能折挫制伏邪法,被彼幻术所转,自不能转于幻术,飘落败风之空,如人没溺于水,几亡性命。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笺云:诣,到也。是法界大定真实理际所到之处,下文便请。 唯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佗路。 次请开真路 笺云:唯愿希欲义,佛有无缘之慈,慈能与乐,哀怜悯念,开通指示于我阿难等之三十六类大众。路则□乘圣人游履之处也。 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笺云:阐提,是一切阐底迦。无信根者,不信大乘。隳,破也。梵语弥戾车,华言恶见,是无种性者。设尔,勤如精进,但以人天有漏,无大乘种,是外道异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后申仪待旨。 笺云:两手两足及顶轮投于地上,表清净殷重故。及诸大众倾心渴切,翘勤伫待钦奉,耳聆世尊指示教诲。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 次合刹腾辉丈七。初则光流面户。 笺云:当阿难请演之时,从口放光,表谈了义。光有多般,非其一种。 其光晃耀。 次陈杂色分辉。 笺云:其者,属下之辞。所放之光,炳焕晃耀也。 如百千日。 三、比亿日齐明。 笺云:□先似百千个日头,百千亿之数,乃十万也。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四、述震摇群刹 笺云:六种则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五、表微尘土现。 笺云:一切众生偏见,言此土丘淩坑坎不净,诸佛世界便乃清净,有分剂之心。作如是执,所以世尊合十方国刹为一个法性净土,表除分剂之心。一时开通显现,表此教开显而说,不同四十五年前覆相等教。 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六、彰合界圆通。 笺云:表无分剂之心,令诸世界举其多数。如佛说净名经,五百长者献五百宝盖,佛之威神合成一盖,亦是表无分剂心也。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七明远圣端居,遥听妙音。 笺云:皆,咸也。指前世界之中,所有一切法界内,大心有情,总入地圣人,非地前诸小菩萨,咸住自家所居之土,合掌承受,听覧我佛无漏之音。表无去来义。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故。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 后、双标本派。文二:初、总述迷源。文四:初、叹妄习俱生。 笺云:一切,总指法界内迷真背觉底有情,从无始无初,一念违如,觉劳相现已来。种种者,言其不一故。颠倒者,顶堕义。恶业种子,自然而然,不由佗教。自家造恶业等,然后飘沈三涂,喻恶叉聚。西土,树子名。此方无五不飜,中时体不飜,五个作一蒂生。无孤立者,将表心王、心所及所缘法同时起故,不相舍离。 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次述修人谬证。文四:初总戏佛果。 笺云:指一切修行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是有为果,其中含取涅盘是无为果,则果位中有为、无为二转依果。涅盘是显德,似天上一轮月,皎洁分明,一乍被云笼,不得□现,但云尽,自然显得本来月体。法上一切众生涅盘之体,本来清净,被烦恼、所知二障障之,不得显现。如今但无烦恼、所知二障,自然显得本来涅盘之体也。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二,述劣证二乘。 笺云:既不能成无上菩提,又如何乃至超越中间,别成声闻缘觉?谓声闻人言: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我今但趣个生空涅盘,且止化城三百由旬,求少安乐,未到宝所。法华云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是也。 及成外道。 三明九十五徒 笺云:向三乘教外修行,心外取法,不以圣教无绳墨,不以明师作指南。 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四,简诸天魔眷。 笺云:色界、无色界等天,无色界以四蕴成身,无色蕴空。欲界诸魔王并魔民、魔女等,梵云魔罗,华言杀者,杀修行行人慧命。何故而成此诸类耶?下答。 皆由不如二种根本。 三、总指迷真。 笺云:不知,不悟也。根本出生义二种者,真根本、妄根本也。若也起始觉净智,觉此妄根本无明,然后反本还源,背尘合觉,直至无上菩提。若也不能起智合理,背体外求,弃本逐末,流浪三界。此等但入轮回际,不能入佛海。妄根本,即痴之一法也。 错乱修习。 笺云:错将生死妄心,求佛菩提涅盘之果。乱者,将妄混真,亦是饰妄为真。修是能修,习是所习。下说喻。 犹如煑砂,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四,举错喻难成。 笺云:砂非米,妄非真。煑砂为馔,纵经尘劫,秪名热砂。若以妄为真,纵经尘劫,但入轮回际,不能入佛海。故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下文云:得圆明觉无生灭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云何二种? 后别陈双本。文四:初总征双体。 笺云:前来云皆由不知二种,此中征起。云何名二种?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次先叙迷源。 笺云:生死根本,则根本无明,名不觉尘沙烦恼。最初因此根本无明,是生死根本也。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笺云:汝□阿难,八识俱有攀缘,用此攀缘虗妄之心,为自家本真之性。此标妄。 二者、无始菩提涅盘。 三尅指真心。 笺云:菩提是有为果,转染得净。是生德四智,菩提种子所生妙观察智等。涅盘是无为果,转迷成悟。 元清净体。 笺云:清净离垢义,离烦恼障名清,离所知障名净。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笺云:则汝,阿难!今者识精,约第八识。此八识体不离真,故元明。 能生诸缘。 笺云:即所缘之境也。楞伽云: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八识为能生,建立及受用为所生。 缘所遗者。 笺云:言一切众生但执能缘妄心,遗失却本来真性。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 四,叹遗真抂溺。 笺云:因由法界内一切众生,遗失此本来圆明真性也。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笺云:终,尽也。言虽尽日往来,不自觉悟也。 抂入诸趣。 笺云:一切众生,本来一分真性,洞彻圆明,不能承绍,理不合入,自家屈抂,而入六道受生。 第九夺有呵迷,膏肓出鬼。 笺云:然谓阿难向此中执能推者为心,是第八识,所以世尊不宜遮纵使夺。下云:咄!阿难,此非汝心。于是乎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何故阿难便作如是执,佛作如是破?故疏主云:且迷夫固执,如育痈疮;诸佛除迷,如钐赘肉。上叙夺有呵迷文竟。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佗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九、膏肓出鬼征。文二:初、立。文四:初、许。 笺云:前来阿难请,唯愿大慈开示我等。奢摩佗路未便说,且云:我今有个事问于汝。意欲下,举手征心,是立境征心也。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 次立 笺云:即许阿难奢摩佗路之时,佛身如紫金山,抬起手作纯金色,屈握五轮指,佛手五指头各有轮纹相也。 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三,问。文六:初、告视。 笺云:语,告语也。汝今见不?见此立境。问: 阿难言:见。 次酬瞻 佛言:汝何所见? 三、再覆所观。 笺云:见甚物?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 四、重陈鉴相。 笺云:我见如来屈握光明之拳,照耀我心之与目。 佛言:汝将谁见? 五,诘能观本。 笺云:佛又征之。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六、对述将眸。 笺云:我共三十六类,同将能缘眼见,眼是浮根四尘。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 四、征。文二:初、简目征心。 笺云:汝今对吾如来,屈握指端,为光明拳,照汝心之与目。此是牒。 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 笺云:便征以何者为汝心当我拳耀。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后述能推理。 笺云:如来即今征穷我心之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笺云:而我用心推考穷究,寻讨推逐,即此每日昭昭灵灵,攀缘逐境者便是。此则彰其妄本。能推目第八识。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后夺文四:初、呵呈妄本。 笺云:佛不宜遮纵,便咄呵责之,此不是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二动失惊。陈。 笺云:矍然惊惧,㒵避座,则侧身或退后,此非我心也。即甘当,当名何等,乞彰非目。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虗妄相想惑汝真性。 三显惑真源。 笺云:此是前尘,通指所缘虗妄相想。因相生想,则括其生本前所后能。言此相想是第八识,迷惑汝之本来真如体性,犯执妄为真过。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四伤留贼子。 笺云:因由汝之无始,至于今日,认贼作子,失却元来真常之心,故受轮转。法上若认真心为心,成佛有期。若执能推者为心,何殊认贼为子?所有法财功德,一时偷将,然后不免轮转生死。 第十披沙简余指 笺云:此指来意。谓阿难前来执能推者为心,被世尊夺。下犹执恡此心不舍,乃云: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徧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乃至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是故世尊便邀阿难离却前尘,认取真分别性,乃云:我非勑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上叙披沙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 十、披沙简金指。文二:初、翘申恳请。文十:初、恃佛辞荣。 笺云:言我是如来宠惜之弟,前来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胜妙殊绝,便乃发心,使令我出家,圆顶方袍也。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 二,释迦亲侍。 笺云:独,但也。供则四事,养则侍养。言我心不但是供养教主如来。 乃至徧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 三徧随尘刹。 笺云:言周徧游历国土如恒河沙,多承奉伏事诸果位圣人。善知识者,善顺如来教法,知因识果,知病识药也。 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 四、効履难行。 笺云:发大勇徤猛利之心,舍其头目髓脑国城妻子等,皆用此个心。此标善。 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 五,谤法阐提。 笺云:纵令我毁谤大乘方等教法为一阐底迦,信不具者犯二根𠎝,退堕无上菩提,亦因我此心。此标不善。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 六、总陈双业。 笺云:发明则每日攀缘逐境,起惑造业。第八,识苟不是我心者。 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 七类同株块。 笺云:土谓土块,木谓草木无情之物。言离此觉知之外,别更无有心。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八,如来虗夺。 笺云:谓佛前云:此非汝心。 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 九,明己众同疑。 笺云:□实是惊惶恐怖,非但是我,兼复大众见佛夺我此心,一时犹豫不决。 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十请垂宣悟。 笺云:佛有同体大悲,悲能㧞苦开通,指示言我也。秪是未悟,请佛开示于我。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后、慰简双心。文二:初、述妄依源。文七:初、明含悲密运。 笺云:开摄,悟示摄入。前来云: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此中示告之无生,是二空真如理,无生亦无灭。法忍是二空真如智。法者,执生物解义。忍者,印认之义。谓起智印认前来二空真如理也。 于师子座摩阿难顶。 二,摩顶安心。 笺云:向师子座,表无畏摩阿难心顶,令其悟首楞严顶三□之法,而又安慰之。 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三指万法源。 笺云:诸法则总一切内身外器等法。唯心所现者,尅简心外无法。唯识心现,真体无生,如珠现物类。而珠性无生,体常圆净,缘一切众生自家造业,果感而现。然一分真性,未尝变动。楞伽云: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华严云: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造。唯识相上生,未是唯识性。若悟唯识性相同体,则波水同湿也。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四,显生因体。 笺云:因,依也。言一切有情群类,善因生善道,恶因堕泥犂。此则内颠倒,外颠倒则器界四大等。如是内外,皆因一真之性而有妄生,皆依真心上成其体,皆是唯识相上变起,而无一法出于心。 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五、就所生明性 笺云:一草一叶,一花一果,穷结其根元,无非大种之源。此四大为依,方能长育。 纵令虗空,亦有名㒵。 六、指空相由彰。 笺云:言虗空是名㒵,以无碍虗常为体也。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七,显本觉圆依。 笺云:何况本来清净微妙寂静圆明之心性,则真性一切心是妄。然妄依真立,如波依水。有此但举真,不可道真心而无其体。一切草木,尚有体性。 若汝执恡,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后就尘料简。文四:初立。 笺云:必,定也。为,作也。执则守妄不移,恡乃夺之潜拒,分别则六觉寻观伺所了知。性通八:眼识了知色尘境,耳识了知声尘等,第六了知第七,第七了知第八,第八了知自分境根身器世等。此了知唯约第八。经云:分别是第六,谓佗执恡,此心不放,此且纵佗,将此妄心定作真心,向后破之。 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 二、简。文二:初、总简。 笺云:即,便也。应,合也。此心指执恡之心,言此心便合。离诸一切色香等是五尘,诸尘是第六,依第七而住。所营曰事,事成曰业,是其七八二识。或事是第七识,以恒审思量为事。业是第八识,刹那熏得善恶种子落在其间,然后造得三界总别报业。 别有全性。 笺云:若离却前八识分别外,求一分性,不随前尘落谢,便许是汝心全性,乃灵鉴独□,不由境发,此是真故。下文□不由前尘引起知见,若离前五尘分别外,无性乃妄心。此总简,且教佗离尘认性。 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后别简。文二:初约声。 笺云:且就声尘承听,则耳根发,耳识承受听览也。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 后就法。 笺云:纵灭却一切见,则眼闻,则耳觉,则身知,则舌与鼻不与五同缘。 内守幽闲。 笺云:虽五根不缘五尘,第八识犹内缘法尘。幽则幽深,虽是闲,未得全闲,乃似闲缘。此声闻之人伏第六识心,不与五同缘。虽不外缘,由内缘,如石压草,暂时不生长,逢春必发,盖未全闲也。 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笺云:内心缘法,刹那不止,若不思览过去,便乃悬度未来。影事通七八,但有影事,此则未为真。 我非勑汝,执为非心。 三,审。文二:初、不伤前执。 笺云:勅,正也。谓前来夺下佗心是严。此审文云:我非勑汝是慈。疏云:佛有诲子之慈,故借慈严之号。我非勑汝等者,意谓不离妄外,别有真心。盖水外无波,器外无金。 但汝于心,微细揣摩。 笺明细择双心。 笺云:返覆观照,更无别体。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 笺云:教佗但离却八识缘尘妄心,眼识缘色尘,乃至第八缘根身器界等,此皆是前尘虗妄之法。但离却前尘,有一分灵鉴不熏之性,不随前境落谢,俨尔独存,即真汝心。下文云:似现前境。若离却前尘,无此灵鉴不熏之性,此则妄心,非真心也。科云:细择双心者,离尘有性是真心,离尘无性是妄心。 若分别性,离尘无体。 四,非。文三:初、指随尘无体。文二:初、明离尘无体。 笺云:若分别性,离却前八识,即无体也。 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后指现妄心。 笺云:便断云:此则前五尘分别,是第六识;彊生分别影,是第七执;八见分为我,亲为影像事,是第八成业果事。此妄心,非真心也。 尘非常住。 次明尘谢随亡。文三:初标尘性无常。 笺云:言前尘之法,不得恒常久住。 若变灭时。 次明尘谢灭际。 笺云:前尘变灭之时。 此心则同龟毛兔角。 后喻同尘永灭。 笺云:龟毛兔角,五无之中是毕竟无。汝若执此前尘分别之心为心,前尘变灭之时,此心一时落谢,毕竟无。 则汝法身,同于断灭。 后无因尅证无□初正因□□。 笺云:法身不说断灭,意破佗执此八识缘尘妄心为真心,尘谢心亡之时,法身亦须成断灭。谓汝执妄心为真心,真心须断灭,真心既断灭,法身则可知。真心即是法身也。 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后尅证无依。 笺云:言法身既也断灭,又教阿难修行,断障证理。修是能修之智,法忍是所修之境。上叙破妄识虗已竟。 后通指密,因初手见相例指。 笺云:此指来意。谓前来披沙指中,指阿难真性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阿难等不识归真之路,所以默然自失。是故世尊便告云:一切世间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阿难便起请云: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至开我道眼,于□□□遂举□□□□□语阿难言: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答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世尊便责云: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乃至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故疏云:阿难顺许,将契玄摸。宁侧圣怀,招令堕负。上叙手见相例指竟。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后、通指密因。文六:初、手见相例指。文六:初、听徒失旨。 笺云:谓佛前来,又夺云:此非汝心。此中又指云:我非勑汝。执为非心,苟认佛,又夺之。苟若不认佛,又指之。所以进退不便,但得缄口,自失归真之路。疏云:韩獹引兽此处,如兽走入穴也。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 二、如来告误。文五:初、总举修徒。 笺云:总指一切修行学法之人。 现前虽成,九次第定。 二、明修阶极次。 笺云:编例有序,从下进上,有其伦次,谓之次第。九定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此是色界、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是八;更添一个灭尽定,灭六兼尽七,亦云灭受想定,亦云无心定。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 三指不升真果。 笺云:合云漏尽不得成阿罗汉,此文似倒,此简非身证。那舍秪得八定,未得灭尽定,若得此定,便漏尽成阿罗汉。身证即亲证也。为甚不得?下文云: 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 四、显误守迷元。 笺云:言总因执此生死妄想,是第八识缘尘之心,赚误为真实之性,下文便引进于佗。 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五,筞进阿难。 笺云:虽得多闻,任持三世诸佛言教。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又云:多闻增智慧。是不知实相,不得成四果阿罗汉也。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 三、阿难恳请。文二:初、恳。文三:初、他无慧己责。文五:初、述承箴感切。 笺云:阿难前来,从摩登伽室中归,一回悲泣,此中又悲泪,故云重也。 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次五,体申诚。 笺云:长跪表安危不易,合掌表师资道成。 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 三、述恃佛威神。 笺云:前来爱相出家,便乃剔落须发。恃,犹倚赖也。言我倚赖世尊威神之力,加被于我。 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慧我三昧。 四、希望赐定。 笺云:常自心思度量,谓更不劳我修行。世尊是我师兄,亦合得个三昧慧施于我。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五,述断证由躬。 笺云:佛是法身,不代我五蕴之身。佛是真实心,不代我八识缘尘妄心。 失我本心。 次述身不代心责。文三:初述恨失如源,方知往错。 虽身出家,心不入道。 次责躬叨圣服,不履真途。 笺云:有身出家,心不出家。有心出家,身不出家。有身心俱出家。此乃身出家,心不出家,不入道者。盖心不与道相应,是不悟首。棱严大定下,说喻。 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后比穷子逃家,离亲远逝。 笺云:弃却本来真性,法性身居法性土,如其穷子舍父,然后流浪三界,何殊逃逝佗国? 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后、说不代修责。文二:初、述闻不代修。 笺云:若不断障证理,亦与不闻一般。下喻。 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后比谈,餐不饱。 笺云:阿难任持三世诸佛言教,自家不悟,但似人之说食也。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 后请。文二:初述现缠双障不了真常。 笺云:则烦恼、所知二障,如人被物所缠缚也。烦谓烦冤,恼谓恼乱,一切有情常处生死。百法云:所知不是障,是障障所知。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 笺云:良,信也。由,因也。言信因不悟真寂圆常,心是本来心,性是体性,性下便请。 惟愿如来,哀愍穷露。 后请佛哀穷,令开道眼。 笺云:哀谓哀怜,愍谓愍念,穷则贫穷,露乃孤露,父母俱丧谓之露。言我如今又无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何异于贫穷孤露之人? 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笺云:显发微妙圆明之心眼,则起智照理,如眼见物不殊也。 即时如来,从𮌎万字,涌出宝光。 四,旋光许。示文八。初,心光欻涌。 笺云:佛𮌎前如卍字表,万行已圆,涌出其光,可贵可重,谓之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 次万色呈奇。 笺云:此光分明炳焕,有百千般色,表真色受用,舍无常色,获得常色。 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徧。 三徧刹腾耀。 笺云:光明无处不烛故也。 徧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 四,灌诸佛顶。 笺云:十方宝刹所依依报,诸如来顶能依正报,放此光徧灌所依能依,表佛佛道同,生生体一。又表向此说顶三昧之教,又表此经难思议故,佛佛同知。 旋至,阿难! 五、旋投庆喜。 笺云:旋转其光,又至阿难,然是当机之者。 及诸大众。 六大众,但蒙 笺云:三十六类表此顶三昧,教谁人无分也。 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七、告建法幢 笺云:幢以高显为义,表此经是诸教之标表。若近而论之,则目此灯光显耀,一指破灯破眼,指到于心,是建大法幢。远而论之,则总目一部五密因,三修证,为建大法幢。大法如幢,故曰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八,同开佛眼。 笺云:目法界内一切迷真背觉底有情。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 笺云:获,得也。妙者,神用无方。微者,四目不能覩。密者,隐妄难知。性是体性,性本来清净圆明之心也。 得清净眼。 笺云:目根本智,此智亲证真如之时,如眼照物不殊。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 五、覆征前理。文二:初、征。文三:初、问光因。 笺云:佛覆问前黄河指,后佛竪臂征之:以何为心?阿难言:以能推者为心。佛便夺下,向此中再覆前问,意欲破佗执,眼能有见。 此拳光明因何所有? 笺云:一问此拳光明,因何便有此光明? 云何成拳? 二、问拳相。 笺云:二问:因个甚物便成此拳相? 汝将谁见? 后问:能见? 笺云:三问汝将谁见已上,是佛垂三问,向下阿难三答。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 许力切。光也。 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 后答。文三:初、答光因。 笺云:由,因也。一答,答前第一问。阎浮,树名。此树下出金最好,喻佛之身。佛身如妙金台,光如宝山,皮肉细滑,尘土水等,悉皆不住。 我实眼观。 次答:能见。 笺云:二、答前后问。汝将谁见?言我实用浮尘眼观佛光明拳。 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后答拳相。 笺云:三答,答前第二问。云何成拳?佛手指各有五轮纹,因中舍钞珍异宝,所以获此轮纹。将此五指头屈搏握为拳,故有此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六、举例指心。文七:初、告喻知。 笺云:四十五年后,世尊观众生根缘次第成熟,说此一教,故言今日以诚实之言告汝。阿难!佛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世尊向下欲破,且先告喻,令其生信。语有智慧之人,要以譬喻,譬即喻而得开通悟解也。 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 一、举例问。文三:初、举手成拳。 笺云:无手不拳,此标拳也。 若无汝眼,不成汝见。 次举眼成见。 笺云:无眼不见,此标眼也。 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 后合例标问。 笺云:用汝眼根,例我拳之道理,其义均平不均平,此是不均平。且试问佗,手之与拳,表境无前境,似有忽无,仗因托缘,缘无自性,当体即空。眼之与见,表心不无,如人无眼,见即在。 阿难言:唯然,世尊! 三、答例成。文三:初、总许。 笺云:阿难却答言:均平。 既无我眼,不成我见。 次先牒眼 笺云:意谓须有眼方成见。 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后举拳成例。 笺云:将眼例拳,其义一般。是阿难所见也。 佛言: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 四、责不均。 笺云:是义不如此。 何以故? 五、征含指。文二:初、自征不例。 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 后述无眼见存。 笺云:拳毕竟灭,表相分全无。非见全无,表见分不无。谓眼根虽暗,见性常存。 所以者何? 六、邀就审。文三:初、叙盲有见。 笺云:有何所以之故。 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 二、邀问盲视。 笺云:无目曰盲。言汝试于途路之上,询问个无目之人,汝何所见? 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佗瞩。 后替盲答:见。 笺云:更无佗瞩,独覩暗境而已。 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七、结指心。 笺云:用前义观察,前尘自暗,是浮根与前尘像自明自暗,此一分见性,则不曾亏损。此是世尊庵含,指佗见也。 第二灯光显用指 笺云:此指谓前来手见相。例指中佛邀阿难: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唯见黑暗等事。是故世尊便指云: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所以阿难向此中疑云: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见?于是世尊恐阿难执盲眼不见,遂邀二人就暗室通疑。上叙灯光指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见? 二、灯光显用指。文三:初、征前拒指。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次、暗室通疑。文二:初、引明瞽同幽,令分二黑。 笺云:无眼之人唯见前黑,与个有眼人处暗室中。此二人见暗,为复有别?为复无别?令佗辩。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羣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后答:羣盲共观,两暗无殊。 笺云:阿难答意即无别,□知无眼之人亦有见,不可言无见。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 后、比心成见。文三:初、比灯同眼抑见成灯。文三:初、举瞽人除膜定眼能瞻。 笺云:佛又举此无眼人,忽有人将錍为佗剔开眼睛,还见前尘等物,莫是眼能见?意谓眼不能见,且纵佗。 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后引有目蒙灯,例灯成见。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 次□立灯鉴,邀灯具识。文二:初纵灯能见,且夺灯名。 笺云:自不名灯,灯义不成,须成有情。无情若见,无义不成。 又则灯观何关汝事? 后重许灯心,责遗躬性。 笺云:纵灯有心解见,又何关汝阿难之事? 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 后双彰显色,指见成心。文二:初、标灯指眼。 笺云:灯秪能显前尘色相,不解见色,指到于眼,眼根发识明利,方具前境。 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后去目甄心。 笺云:是知眼秪能显色,不能见色。见是于心,乃指心见。若言眼能见,死人有眼,云何不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第三,去留动寂指。 笺云:去喻烦恼似客,不久住故;留喻声闻人暂伏第六,识如主人,更无来、往;动喻大乘细四相,生、住、异、灭,微细难知;寂喻大乘真空,非生、灭故。此指来意。然谓前来执能推者为心,被世尊夺下,又向灯光指中破灯破眼,指到于心。所以阿难未知夺指之意,是以阿难与诸大众默然。故疏主出阿难意云:拒之,乃仰慙慈诲;认之,又与夺同源。是以默请分诠,冀明料简。上叙去、留、动、寂,指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三、去留动寂指之三:初、迷徒默请。 笺云:犹,尚也。冀,仗也。与诸三十六类大众,见佛此言,疑道前来。又夺云: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又言:此心不是。此中又指道: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进之佛前来,又夺下此心。退之佛此中,又指此心但得缄口,无言身之与心,未能开通悟解,尚自仗佛世尊慈悲之音,宣说显未。于是合掌,清洁其心,伫待我佛世尊慈悲诲喻。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勅阿难及诸大众: 次勅众谈因。文二:初舒金普勑。 笺云:兜罗绵,亦云都罗绵。兜罗树上出绵,佛手柔软如兜罗绵,佛手有网缦之相光明。开,犹展舒也。佛五指端各有轮纹相。诲、喻、告、勑、庆、喜,并三十六类大众。 我初成道。 次告演,初谈。 笺云:世尊从初于菩提树下八相成道也。 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 笺云:佛昔因中时,在此园中为鹿。二、今成道,又于此园为五俱轮,转十二行法轮。梵云阿若多,华言解义。佛初成道日,且先度五俱轮。梵云俱轮,华言亲,是佛之亲为其说十二行法轮。说了,问佗五人,云阿若多。陈那起来,云阿若多。五者,三人家族:一、阿湿波,华言马胜;二、䟦提;三、摩诃男俱利。二人舅氏:一、憍陈那;二、十力迦叶。 及汝四众言: 笺云:则五俱轮中自家四众,或是汝在会四众,指佛边四众也。 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 笺云:菩提是佛果位,有为果或无上菩提。 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笺云:烦恼从外而来,污其自体,似客尘一般,言总因此客尘烦恼之所赚误。 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后令宣创悟。 笺云:汝指阿若多,通取四众。当鹿园中佛设法之时,因何开通悟解,今成四界阿罗汉也?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 后阿若承宣。文四:初总述悟因。 笺云:当佛告演之时,陈,姓也。那是男声,如尼是女声。从座起立,谘白教主。 我今长老,于大众中。 笺云:是长之老德重,推尊耆年宿德。庄严经云:不必发白面皱,牙齿堕落,所贵修福灭罪,净修梵行,名曰长老向法会之中。 独得解名。 笺云:解四谛理成阿罗汉。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 笺云:客影取主,客是第六识心,攀缘遂境,念念不止,喻如客来来[彳*至]往,似猿猴得树,象马无钩。主喻声闻人不与五同缘,伏第六识心。尘影取空,尘是大乘细四相,生、住、异、灭,念念不止。空喻大乘真空成果,则成第四果阿罗汉,然后便说喻。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 次先陈客义。文四:初述客忩游。 笺云:譬,况也。俶,述也。坐曰贾,行曰遍。投泊寄宿于旅店之中,或可一宿,或可一食,食与宿事一时了。又乃远装行途,更不驻止。法上一切众生,第六识心,嚣甚动掉,起惑造业,攀缘逐境,无有休歇,如客相似。 若实主人,自无攸往。 次叙主人安住。 笺云:攸,所也。若是店主,何有所往?喻声闻人暂伏第六识,不与五同缘之时。 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 三重双料简。 笺云:陈那又双叙。 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四、偏结族门。 笺云:影取以所住者,名为主义。此叙客了,下文叙尘。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虗空寂然。 三、显谈尘妄。文二:初、叙空寂尘摇。 笺云:雨过曰霁。日头升霄之时,屋室有小孔隙,日影射入屋内,便见野马之尘显现分明。然此尘形质摇动,不上新霁清阳,喻法空无漏智现前。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喻第八识中生、住、异、灭、细四相。此四相念念不停,如空中隙驹。尘若是空,只寂然不动,喻大乘真空之理。无来无去下,双叙。 如是思惟,澄寂名空。 后审甄尘理。 笺云:是真。 摇动名尘。 笺云:是妄。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笺云:影取以不动者,名为空义。 佛言:如是! 四,佛印证。 第四,兜罗开合指。 笺云:此指来□□阿难前□去留动寂,指中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于是世尊向此中开,屈五轮之指,引试阿难,方覩尘摇之妄习。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双征开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答:心无展合,显境自摇。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答:双超动静。佛言:如是。且泛印之。此表外四大生灭也。上叙兜罗开合,指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四、兜罗开合指。文五:初、标相问酬。文二:初、五轮开屈试覩尘摇。 笺云:开已,又屈意表外四大山河大地诸有为法,恒常生灭,无有停住。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后酬百宝卷,舒述心能见。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 二、征答动理。文二:初、心境双标,别征开合。 笺云:此牒佗前言。 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 笺云:意问佗为复外四大有生灭?为复是汝缘尘妄心有生有灭?阿难不了心境之文下便云: 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后答:心无展合,显境自摇。 笺云:阿难意□,外四大自生自灭,我此识心不曾生灭,不知外四大是无记,何处有生灭?生灭唯心也。 佛言:谁动谁静? 三审文 笺云:佛再审:为复是境动心动?为复是境静心静? 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 四、认文 笺云:尚无有静超静相,谁为无住超动相?双超动静。 佛言:如是! 五印文 笺云:佛见阿难略认得一分,性无动静,且泛印之。此叙外四大了,下文叙内四大。 第五,轮光显耀指。 笺云:然谓前来兜罗指中,秪明得外四大相,未明内四大元由。所以世尊别纵权方,连祛内执,便乃左右飞光,要除迷习。经云: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世尊便问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动摇。世尊便征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阿难言: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答:双超动、静二境。佛言:如是。此表内四大相生灭。故疏主云:头是无记,由识故摇,何得印见?难□□□□□□□□□□□□□:轮光显耀指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 五、轮光显耀。指文六:初、飞光问首。文五:初、轮光飞右。 即时,阿难回首右盼。 三,庆喜回瞻。 笺云:阿难回头右顾,斜视曰盼。 又放一光,在阿难左。 三飞左。 笺云:左右顾盼,表内四大,地水火风,念念生灭。 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四左顾。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何因摇动? 五、问动。 笺云:因个甚物,头乃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 二、答见随瞻。文二:初、总述随观。 笺云:他身征妙出光,可贵可重,来在我左边右边,故我向左右观瞻。 头自摇动。 后自甄头动。 笺云:言我头自家摇动。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 三、审。二、双征。文二:初、审。 笺云:牒佗答下,便双问。 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后征。 笺云:佛问:为复是内四大生灭?为复汝识心有生灭?阿难不悟心境一如,下便答。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四见超双迹。 笺云:尚无有止超静相,谁为摇动超动相?阿难意云:内四大自生灭,我见性无生灭。疏云:不知关在戏人,但执木身能动,不知是识性生灭。四大身乃无记,何有生灭? 佛言:如是! 五,佛印诠成。 笺云:佛见佗略认得一分性,识得一分真妄,且泛印如是,要向下都责。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 六、如来叙责。文二:初、叙。文三:初、叙憍陈。 笺云:总叙迷真背觉等辈。用摇动者,名之为尘,是细四相。用不住者,名之为客,是第六□心。来来往往,似客一□□□。牒前,去留动寂。指 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 次飞光 笺云:牒轮光显耀。指文。 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后开合。 笺云:牒兜罗,开合指文。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 后、责。文二:初、别。文二:初、牒;第三、立责。 笺云:责阿难用身解动,身是无记,动唯是心,则轮光显耀指。 以动为境。 后牒。第二立责。 笺云:境不解动,动唯是心。此责境动,是兜罗开合,指缘外四大是境,此中责之不伦次。盖是佛责时便责,不拘前后,或外四大从内四大变,所以先责内,后方责外也。 从始洎终,念念生灭。 后总文五:初、责不息妄。 笺云:从始一念违如,及至六道轮回,前念新新而起,名生。后念念念落谢,名灭。 遗失真性。 二、责遗真体。 笺云:遗亦失也,又训落。既流浪生死,便失却本来真性。 颠倒行事。 三,责心外见缘。 笺云:颠倒,不正义。动是心执身与境,动则颠倒行事。以不动言动,以动言不动。 性心失真,认物为己。 四,责认妄为性。 笺云:性心是妄,失却真如之性,认生灭妄心为自己。问:何故言心为物?答:为向真性上看来,妄心亦似物也。 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五,责迷中受转。 笺云:向生死中流浪,如旋火轮,无有停息。集谛名流,苦谛名转。由集谛招三界身有漂溺之义名流,苦果身于三界受生名转。 第六,观河匪变指。 笺云:观是能缘见分,河是所缘相分。匪变者,不变也。此指然。谓波斯匿王问佛云:我昔未承诸佛诲勑,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于是世尊便且权时就匿王现量身见分,指示真性。问云: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答:我生三岁,慈母𢹂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征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哀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异。世尊便就波斯匿王显指心常不皱变云: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上叙观河指竟。上来有六:初、手见相例指;二、灯光显耀指;三、去留动寂指;四、兜罗开合指;五、轮光显耀指;六、观河匪变指。六段不同,总是通指密因竟。上来有二:初、破妄识处;后、通指密因。两段不同,总是第一、简妄明真指密因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