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六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门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门人 今释澹归 阅
今辩乐说 较
△二十七、耳根圆通分二:初、述因修分二:初、遇佛承教。
尔时观世音菩萨。
梵语阿那婆娄吉底输,此云观世音。法华如来释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此彰菩萨大悲所成,故能一心称名。菩萨即观,观即解脱,感应自然,不关心念。本经菩萨自释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又自其因地,在闻性中,发本妙明,圆照十方也。听而曰观者,循听脱根,凝于心目,故于果门,亦能观众生音声,根门互用耳。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准华严十信,思准十住,修准十向行地。盖以十信本从闻解成信满足,方始入住,住则安住自心,发根本慧,而后起向行地,以至金刚三昧,是为三摩地也。
△二、奉教成证。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初于闻中,即指闻性。初观闻性,便是入流。盖由六根流逸奔尘,此不随流而返观根性,故曰入流。当入流时,便远尘境,故曰亡所。动即尘境,静即入流时,恐涉静相。此正显深达根性,动静二相,了不相涉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上是遣境,以动静二相属境,动静不涉,惟真根性。此乃遣根,会归如来藏心,则能所俱尽矣。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闻根既尽,将恐住于觉慧,故曰尽闻不住,非不住于尽闻也。夫有觉即有所觉,此觉性所为不能常妙,菩萨于此自知转位,故曰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前空觉慧,盖彰转位之机,以显本觉真空,极其圆妙。此复言空所空灭者,正明此旨,非更有空所空而灭之也。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夫动静了,闻根尽,觉慧空,空相灭。是生灭既灭,则如来藏真寂灭性了然常住,故曰寂灭现前,所谓涅盘妙心也。菩萨于此入三摩地,十方如来于此证大涅盘,当无岐路矣。
此自初于闻中,以至寂灭现前,长水孤山,皆分配闻思修慧,于理无碍。盖以菩萨总标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按文可证。然愚以为不必分者,谓从根性发明。初必亡所了根,以显见性明彻。次必尽觉遣空,以极性觉妙圆。此佛知见,因即该果,始必彻终。若进修促延,大有时节。法本圆通,根非克定。或渐或顿,或前后互见,或一时徧阅,固未可一例也。且菩萨自叙,亦当时所历,或此日对机。必约先得人空,后遣法执。务使分照前文,似非择法。聊为拈出,以俟知音。
上初述因修竟。
△二、陈果德。分三:初、获果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已上圆满觉性,此乃从性起用。再言本妙觉心者,非谓此时,乃合原此本妙觉心,生佛同体。今与诸佛同体,故能同一慈力。即与众生同体,故能同一悲仰。悲仰谓众生悲仰,亦由觉心所熏,自生悲仰。亦由慈力所召,令生悲仰。惟同悲仰,益显慈力耳。
△二、彰妙用,分三:初、三十二应,分七:初、总标。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达一切法如幻,故能息缘反根,由闻思修,成就金刚三昧,亦云如幻三昧。此如幻金刚三昧,十地以后所证,不出正真觉慧,喻如金刚不可破坏,而能破坏一切烦恼,庄严自他,起如幻用,变化国土,不动道场,随感而应。故三十二应,皆由众生所感,自然而应,非真有身入也。
△二、圣身分四:初、佛身。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已入三摩地,犹假进修,尚滞胜解,此当极微细所知愚。故菩萨为现佛身,令其解脱。观音菩萨为过去古佛,以大悲故,退居权位。此虽述其往因,安知非当时一生补处。长水乃谓登住已久,能现上位,以致诸疏纷辩,可讶也。
△二、独觉身。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独觉厌喧乐静,求自然慧,故曰寂静妙明。此现独觉为示同事,而实以佛乘默令解脱,菩萨内祕多出于此。
△三、缘觉身。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亦云缘觉。长水云:前但自悟,此依教悟。观十二因缘作流转、还灭二种观法,缘断胜性,谓胜性因缘断而显也。
△四、声闻身。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知苦、断集、修道、证灭,此声闻法,大乘皆有之。华严地上四谛,属圆教。収涅盘,为二乘说四谛法,兼示真实。此令解脱,亦因其所习,别寓圆解,非为成就本乘也。以上现圆,皆自其所期。盖于将证之时,指其未证,故云有学。
上二圣身竟。
△三、天身分七:初、梵王身。
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于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大梵初禅第三天金光明经云:大梵天王说出欲论,此现梵王示方便土。盖就其欲心明悟,诱进归真。若实报梵王,则出欲但成净法。
△二、帝释身。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于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为修十善众生现帝释身,为说上妙十善成就正因,非但成就天报也。帝释,欲界第二天释,此云能,以其能降伏阿修罗故。帝者,三十二之主。帝释,华梵兼举也。
△三自在天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我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自在欲界顶天,梵语提婆䟦提,此云他化自在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或云六天之上别有魔宫,亦自在天摄。
△四大自在天身
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虗空,我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别行云:大自在,即色界顶摩醯首罗也。华严称色究竟。智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盘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清凉云:三乘中立此为净土,是报身所居。约实,是十地菩萨摄报之果,多作彼主也。
△五天大将军身。
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我于彼前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天大将军:即天帝释神将。又四天王各有八将,而韦䭾为上首。国土:即指四洲国土。
△六、四天王身
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我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四天王。欲界第一天,在须弥山,各居一面。金光明经云:四天王白佛云:我等四王、二十八部、百千鬼神,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是故我等名护世主。
△七、四天王太子身
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我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大吉义经云:护世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姿貌端正,有大势力,皆名曰帝。四天王合有三百六十四子,能护十方。
上三天身竟
△四、人身分九:初、人王身。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人王有五种四转轮:一、粟散,谓如粟之多而散处也。金轮王四天下,银轮王三天下,铜轮王二天下,铁轮王一天下。粟散即四天下中各分邦土,教育人民。五王皆修十善,深浅轻重之报。亦有菩萨示现护持正法,诱进天下。于其政治,可以验知。大集经云:国王护法,增长三种精气:一、地精气,谓五谷丰熟;二、众生精气,谓形貌端严,无诸疾疫;三、善气精气,谓修施、戒、信等。
△二长者身。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者有十德,法华文句云:一、姓贵,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深,智则胷如武库,权奇超拔;六、耆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具瞻;九、上叹,上则一人所敬;十、下归,下则四海所归。内合如来十种功德。
△三居士身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净名云: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按须达、维摩诘,皆西国长者。居士如此,方庞蕴。
△四宰官身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别行云:宰是主义,官是功能义。三台以功能辅政于王,故曰宰官。郡邑亦称宰官,宰政民下也。净名云: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五婆罗门身。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婆罗门,此云净行。净名云: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什云:广学问,求邪道,自恃智慧,骄慢自在,故名婆罗门。肇曰:秦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术数,不但占卜推步,一切谈玄说理,不入正道,皆称术数。故凡旁引坚据以成其说,悉云摄卫,亦非止调养方法也。
△六、出家二众身,分二:初、比丘身。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梵语尸罗,此云戒;梵语毗尼,此云律。比丘戒凡二百五十条。
△二、比丘尼身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比丘尼戒凡五百条。尼,此云女,即女比丘也。
上六,出家二众身竟。
△七、在家二众身,分二:初、优婆塞身。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五戒,谓杀、盗、淫、妄、饮酒。优婆塞,此云近事男。
△二、优婆夷身。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优婆夷,此云近事女。总上男子,名在家二众,言堪近事大僧也。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
上七,在家二众身竟。
△八、女主身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内政:如文王后妃。德化女主:即指天子后妃。诸侯妇曰国夫人,卿大夫之妇受命于国曰命妇。大家:如曹世叔妻,皇后贵人皆师事之,称为大家。
△九、童身分二:初、童男身。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坏男根,谓自幼至长不犯淫戒,此乃发心梵行回向出世者。
△二童女身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处女即闺女未嫁之称,爱乐处身,愿终不嫁,不随侵暴,此皆有志为道,我法中所谓童真入道者。
上四人身竟。
△五、天非天身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厌天乐,不能进修者。法苑珠林云:夫论天报,识复丰华,服玩光新,身形轻妙。而自在天上,便是魔王;无想定,翻为外道。四空之顶,迷执不轻;六欲之间,迷惑殊重。不能受持般若,供养涅盘,憍慢转增,我人愈益。所以头华萎髻,腋汗流衿,宝殿歇光,罗衣聚腻。凭斯净心,悉皆忏悔。契经云: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别行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持令不落;二、兴云致雨,利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藏。长阿含云:阎浮提诸龙有三患:一、热风,热沙着身,烧皮肉及骨,以为苦恼;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入宫,搏撮始生龙子食之,怖惧热恼。阿耨达池无此三患,故名无热恼也。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药叉,此云轻疾,旧讹云夜叉。有三种:一在地,一在虗空,一在天。地药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药叉以车马施故能飞空。佛转法轮时,地药叉唱,空药叉闻,空药叉唱,四天王闻,如是乃至梵天。
若干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干闼婆,此云寻香。帝释乐神在须弥南金刚崛,住帝释宫,欲作乐烧沈水香,此神即寻香气而往,故名寻香。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阿修罗,此云非天,以谄诈非天行故。阿毗昙论云: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观,种种教化,以憍慢故,非善健儿。又非天故,名阿修罗。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紧那罗,此云非人,而头上有角,亦天伎神小,不及干闼婆。菩萨处胎经云:紧那罗住须弥山北十宝山间,由昔布施之功,居七宝宫殿,寿命甚长。以瞋怒沙门故,八十四劫常无手足。诸天燕会,与干闼婆分班上下。天欲奏乐,腋下汗流,便自上天。有紧那罗名头娄磨琴,歌诸法实相,以赞世尊。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摩呼罗伽,此云大腹。什公曰:地龙也。肇公云:大蟒腹行者。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瞋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瞋虫入其身而唼食之。高僧传:安世高同学,以多瞋堕大蠎,身为䢼亭,湖神得度,即其类也。
△六、人非人身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此求不失人身以为进修者。裴相云:可以整心虑,趋菩提,唯人道为能耳。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长水云:有形有色蕴,如下休咎精明等。无形无色蕴,如下空散消沈等。有想有四蕴,如下神鬼精灵等。无想无四蕴,如下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此皆非人也。温陵云:六凡不举三涂者,此类幽沈,未能闻法,则以无畏力拔之。
△七、总结。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结上三十二应,皆以三昧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也。此菩萨如幻金刚三昧,如摩尼珠映于五色,珠体精莹。此法身清净,大悲所成,能令众生感则必应,如五色入珠,两不相到,而化事周圆,故曰自在成就。
上初三十二应竟。
△二十四、无畏分十五:初、总标。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觉心本同,只为情生智隔,遂为境风所动。菩萨得复本妙,常见众生处其身心,以慈力故,令生悲仰,令获无畏。如彼怖鸽,入如来影,无所复畏,亦可一验。
△二、观声解。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由此观者,本与众生同体,一体必通多体,多体必通一体,闻我音声,即得解脱,理固如是也。故知观听不圆,只无声色所障,脱尘旋觉,感应无方,止在当念耳。
△三、入火不烧。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火从心生,起于知见,知见既旋,心外无火。我既如是,众生亦然,但解称名,事理无二。
△四、入水不溺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听为声漂,故外以水应,反听旋真,则心浪自息。众生不觉,唯解称名,他力自力,唯佛能知耳。
△五、入鬼不害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想如贼,能害涅盘。知心想灭,杀机顿停。众生妄见鬼国,暂尔称名,如归乡土。心鬼已离,谁为害者?
△六、被害刀坏。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熏闻成闻者,谓外脱闻根,内返闻性。一根既尔,六根皆然,故曰同于声听也。六根俱亡,性光自寂,直下身心如太虗空,未有虗空受一切触。众生称名亦复如是,如失路人远闻母声,心已自知决无流落,根妄一回便同真寂,如滴投海,纤巨宁分?
△七鬼不能见。
六者、闻熏精明,明徧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盘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熏发闻性,极于精明,则诸暗相,永不能昏,如日升天,阴霾自灭。众生见闻,为声色所惑,持观音名,闻机即转,与本妙明,自然冥合,如透隙光,暗室俱朗也。罗刹,此云可畏。鸠盘茶,此云木瓜。此神阴如木瓜,行着肩上,坐便踞之。毗舍遮,此云噉精气。噉有情及五谷精气故。富单那,此云热病鬼。
△八、枷锁不着。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离尘返听,性自圆脱。理缚既销,事岂能系。众生体妙,暂尔路岐。称名宛然,与本无异。
△九贼不劫。
八者灭音圆闻,徧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声戕听性,如贼劫良。反听离尘,音响俱寂。称名回心,贼亦无性。慈力徧加,自他相摄。
△十、离贪欲。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色能劫目,心与目驰。闻既离尘,观随听返。称名众生,上承悲愿,机感应尔。
△十一、离瞋恚。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纯音者,得音自相,无有顺逆,故曰无尘。以返闻之根,对无顺逆之境,则无对所对,故曰根境圆融也。随顺根尘,妄见顺逆,乃有瞋恚,持名自反,对待立销,菩萨与众生同一机杼耳。
△十二、离痴暗。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瑠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阿颠迦,此云极忘,名为毕竟。以毕竟无涅盘性故,即无性阐提,故曰昏钝性障。菩萨返根消尘,则本觉明妙,流被身心,内外明彻,自无留碍。且阐提佛性,涅盘已许,只为痴暗,有而不觉。一称观音,信根才具,性障顿销,更无久近耳。
△十三、求得男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徧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形,融根形也。复闻,复闻性也。任性摄入一切世界,而无能入之人,故曰不动道场。一切世界,俱在菩萨性海之中,不落有无,而各随顺,故曰不坏世界。徧供诸佛,绍法空王,世出世间,不二随顺,故一称名,随顺各足。
△十四、求女得女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祕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六根返元,唯一宝觉,自然容现十方,当念不隔,名大圆镜,以显承受十方诸佛一切祕密法门。以一宝明,圆鉴无尽,如女德贞顺,资育羣品,有此徽柔,随愿相感。
△十五、持名众多无异并结。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长阿含经云:一日月行四天下为一世界,如是千日月、千须弥、千阎罗王、千忉利、千梵天名为小千,即数小千至满一千名为中千,即数中千复满一千名为大千。其中须弥山王四洲日月各有万亿,皆是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此举娑婆世界中有六十二恒河沙数诸法王子,凡所修法垂范随顺教化众生,各有方便智慧不同,以显下根本圆通之为真圆通也。修法约自行,垂范约化他,以自行作范转化也。方便谓权,智慧谓实,即权实二智皆化他事。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本根,菩萨自谓所修圆通之本根,指耳门也。从耳门发妙,谓声听元空,与妙觉体合。如水涵天,天水一色。于此会融身心,含育法界,无有边际。故能会多为一,以一摄多。持名功德,准此可知。得真圆通,为对机语,即伏选根之旨。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结施。无畏犹在,拔苦居多,此云福备,以显十方一切无不依赖。菩萨妙德普及,凡有心者靡不钦仰,宁有不信释尊,未有敢轻菩萨,此土众生真受洪庇。
三十二应为上同慈力,十四无畏为下同悲仰。此菩萨无缘之慈,无所拣择,而非当机,亦不能应。正如一人专忆,一人专忘,则或逢不逢,或见不见,未可决定矣。按三十二应,唯菩萨二乘,将证未证,即自现身,作不请友。此菩萨慈力,与当人善根,足当两忆。若诸众生,率未有不求而应者。至于悲仰,则全藉称名。长水疏中,唯言菩萨修因,不及众生悲仰。诸疏虽及称名,但归他力。而于众生自力所感,未详其故。揆之经旨,亦一阙然也。夫羣情所蔽,惟在声色。故使闻见外驰,妄生分别。虽至慞惶,犹不知反。一解称名,心有所仰,则耳目不纷。此即离尘返根之一刻耳。故知诸法元虗,妄情可易。自力他力,应感交彰。若单荷他力,则恒河国土,尽见救疗。尚有升沉,慈力何与矣。
上二十四无畏竟。
△三、四不思议,分五:初、总标。
世尊从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四不思议,从极果所获故,曰修证无上道故。此就悲智圆满之后,大悲所现,机感同时,不由心念自然而然,名不思议。
△二、现首臂目。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祕密神呪。
初妙即亡所,后妙即离根,离根合觉,得真根性,故曰闻。心既已合,还本觉,以本觉而言,故曰心精遗闻也。此本觉心精,已脱闻性,则六根圆融,即一即六,即六即一,同一宝觉,随众生感,妙容各现,妙口各宣,无二随顺矣。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自,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烁迦罗,此云具足。母陀罗,此云印。各有妙印也。长水云:首出众圣,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导明,智身也。此亦表法,然总见六根圆通,或少或多,随感而应。极之八万四千者,由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菩萨化麤为妙,化局为圆,法尔如是,非关对治。慈、威、定、慧,亦复如是。众生宜慈,即见慈容;众生宜威,即见威容;众生宜定,即见定容;众生宜慧,即见慧容。大悲所成,本无容心,而种种神变,随机各现,不可思议也。
△三、现形诵呪。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旋闻入思逈脱六尘,反同于声响应自在,所谓不物于物故能同物,其形其呪一随众生无心而应。涅盘云:如来即是施众生无恐畏者,若放一光若二若三若有过者,悉令远离一切诸恶。如来今者具有如是无量势力,若有菩萨得住如是无所畏地,则不复畏贪恚痴生老病死,亦不复畏恶道地狱畜生饿鬼,亦不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波旬,亦不复畏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地。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如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情等。
△四、舍身求愍。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由本根入流,则六根圆脱,无有住着。故所感众生,能舍身财,求哀摄受,慈力所召,因地固然。
△五、所求皆获。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于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
此证极果与佛无二,故能彻见六道众生性相平等,故所供亦平等也。求无不得既显慈力,而妻子寿命及大涅盘,犹显世出世间二俱平等,众生见二菩萨一相,无有二观也。
上二彰妙用竟。
△三、结本圆通。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初从闻中得真根性,此真根性亡所尽闻;后入觉心圆照三昧,此圆照三昧随心所缘,皆得诸法实相,故曰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者,原因入流而得之明,从闻中发明,非无所发明也。菩萨至此重言所因,亦如华严善财童子历百一十城学菩萨道,最后至弥勒所,复令还见文殊,谓汝所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满足大愿,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师利于一切处咸得究竟也。盖童子于文殊所得根本智,故穷诸差别,究竟无别,例此可见。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结转彼佛,以明宿因,亦彰方便也。观听者,观此听闻,盖谓旋听脱根,凝于心目,六门不系,入逈圆明,周徧法界,万应随机矣。
上四徧征圆通竟。
△五、正示圆修,分五:初、放光显瑞。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一根返元,六根清净,唯一宝觉,体用无二。故从五根同放光明,以一如来与十方诸如来交光相灌,并及诸菩萨阿罗汉顶林木池沼皆演法音,显自他不隔,大小齐彰,一多互融,依正法尔。此根性为诸佛菩萨初心究竟之所共证,而耳门一返,六用流辉,内外虗明,当念圆彻。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金刚三昧,即首楞严。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自性清净,一时普获,还得本心也。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虗空成七宝色。
万行庄严如宝华,差别智用如青黄赤白,虗空成色,色空不二,非有非无,理以事彰,事理无碍也。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此表宝明空觉,浑合圆融,依正全销,虗空殒灭,唯寂光土,各得相见。呗乃西方之赞咏。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经云:以微妙音声,歌咏于佛德。
△二勅文殊选根。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唯言所证齐一真实,故无优劣。若论入门,各随方便,故有前后。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此因阿难而普及此界将来,故下文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三、拣非圆根,分三:初、赞觉元妙,示妄本空。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文殊为法身妙慧初证本智,法身能生佛家,根本智满,然后依智起行。今正选根修证,当断根本微惑故。又根本智差别,智无别体用,须从根本发明故。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先明觉性,后审差别。觉海者,觉体本际浩瀚,静深如海也。觉海无染无杂曰澄,真妄难名、悟迷莫及曰圆,又曰圆澄。觉元妙者,谓觉体本妙,常照而寂,正见不可以明为觉也。然明必生所,妙亦恒然,当如是知耳。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照性即指觉体,谓照之性也。性觉本明,照必生所,是明不守妙,随照用而妄生,妄不离真,对色空而罔觉,罔觉故性亡,非绝无之亡也。
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照背觉而起妄,则必妄见顽空,所谓晦昧为空也。依空立世界者,前文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此世界所由成也。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者,此原其本一觉性,依妄觉而成迷,迷妄凝结,同于无情,故成国土。然全妄皆真,故众生流转,知觉尚存,此可于日用证知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此原觉性望迷,只由一念明觉,遂成空昧。而觉海澄湛寂照,恒然现前虗空国土,真若太清一点,一念回光,逈然超越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世界众生,是有为相。众生生死,转盼成无。劫火洞然,大千亦坏。惟虗空无边,似无迁变,而不知只在当人向背之间。一念归元,十方销殒。毕竟都无,唯当自证。
△二表方便迟速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归元之性是一,初归之门乃多。一则门门皆可证入,多则顺逆自分疾徐,故初心当求直捷圆通也。顺逆皆方便,故知顺亦方便。圆觉云: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菩萨每于方便门中常露此旨。
△三、正拣非圆。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结暗为色,故曰想结成尘。观色成空,久乃通彻,如优波尼沙陀观白骨微尘,析色明空。至尘色既尽,妙色密圆,亦自圆通无碍。然以初心洗发精了,宜于虗豁,故非所选。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杂犹云兼也。以音声不止语言,又语言亦自超脱。名句一即含多,此憍陈那所证,以易依语,故在所拣。瑜伽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名身犹云瓶,瓶字画为文身,瓶是土作为句身。名句诠义曰味,故名句依文,味依名句。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严童子闻香入鼻,悟香气无所去来,尘气既灭,闻性宛然。此以不恒其觉,谓无依之觉未易恒一,亦拣初心所难。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药王!药上了知味性非有非无,非即身心非离身心,于分别味发明本觉。此以味性非本恒然,故离分别无知味性,亦拣初心离分别味,性觉难住也。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䟦陀婆罗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从此发明妙触,宣明此言,触以所触,明以见离。所之妙触,离合俱捐,性难恒常,亦拣初心也。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获圆通?
摩诃迦叶观尘变坏,悟知空寂,以空寂心,修于灭尽顿空法执,见妙法性,是固能所俱捐也。此拣能所不徧涉者,亦以初心离于所缘,法性难徧耳。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阿那律陀因修乐见照明三昧,发明见精,不用眼观,洞见十方。此拣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亦就眼根所见不能具全,以见初心离根独耀之难洞彻也。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出不能交入,入不能交出,出入各行,故曰无交气。即缺中交支身,支离即离支,谓入则入身,离则离身,两不相涉,亦即无交气也。周利盘特迦观息微细,穷尽生灭,悟知此心无生灭地,得大无碍。此以鼻息出入不相涉入,拣初心穷息生灭,于无生灭性极难依持耳。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味知非因,入则不能无端自有,故曰因味生。觉了既因味生,故味亡即灭也。憍梵钵提,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法眼清明。此恐离味之觉心难住,故拣初心,未易贯彻也。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觉触之身,与所触之境,望于觉心,知与无知,涯量各异,不能融合也。毕陵伽婆蹉,因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无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纯觉遗身,发明无漏。而此乃以身触与觉,涯量不及,盖恐离此身触,则觉性无依,自难冥合,亦拣初机也。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知根即意根,谓意知杂想,想湛知亡,才有所观,想念难脱也。须菩提自旷劫来,已证空寂,后蒙如来获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印成无学。此以初心发明性觉真空,离想难现,故特拣之。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见识与根色相杂,故曰识见杂三和。根色不偶,则识无所附,既无自相,亦无自体。舍利弗初悟因缘,从佛发明,见觉圆明,心见发光,光极知见。今拣见识,离二无体,谓此初心见觉,离彼三和,心光圆明,难为独露也。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普贤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随有众生发明普贤行者,即与摩顶。此因大行之所感发,非初心所办,故曰不能入也。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谛观凝寂,内发圆明,外成虗净,光洞十方。此拣权机为摄心住,心住成所,非真常住。正虞初心,于身心内明,世界外虗时,而此觉心难为圆脱。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那以辨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此为根熟善离言说所得祕密,一涉名句只成有漏,故在所拣。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
身谓身识,非但身根,故该身心也。盖以优波离持戒清净,身心寂灭,于此发明一切通利。今拣非身,乃谓离此身识,无所检束,而此亲印之心,将何徧洽,恐其沦于寂灭耳。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此指目连之神通,非法分别识所能发也。以分别缘尘不能发通,显其因于旋湛心光发宣,非意识事。法分别者,法属意家,故谓法分别。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持地菩萨,因平心地,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皆无自性,不相触摩,闻妙莲华,悟佛知见。此拣地性坚碍,属有为法,固自其未证圆通而言。即就初心,虽已发明本智,然离尘空觉,亦非所选。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月光童子,因作水观,见身中水,与外香水,等无差别,忽然亡身,合真空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以月光所证圆通,望于初发觉心,脱根旋习,恐涉觉观,犹非真实,故曰如如非觉观。谓如如之性,非觉观所证,觉观类初禅,有觉有观,不离想念也。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乌刍瑟摩观身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无碍流通,生大宝𦦨。此拣其以厌离心,非得性离,于初入觉地,反成窒碍。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瑠璃光菩萨因观身心世界皆是妄缘风力所动,即于所动发明不动,悟诸实相。今以风观动寂相待,谓非初心旋习方便,有障圆融,故在所拣。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虗空藏菩萨因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虗空无二,佛国是同,于同发明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此拣顽空昏钝与菩提性逈然差异,单就空观而言也。若以初心发明性觉真空,所旋习气不应复作此观。空因背觉而成晦昧,故曰昏钝先非觉,非觉则异菩提矣。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虗妄,云何获圆通?
弥勒菩萨因修唯心识定,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以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远离二执,得无生忍。今拣识非常住,即使离境存心,亦同生灭。此虽在未曾发明唯心所现,所现唯心,然与初入觉心合觉旋妄之理,亦未圆妙也。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念有生灭,念性元无生灭。若净念相继,则是以生灭念合无生灭性,犹子忆母,如母忆时,忆佛念佛,必定见佛,理事无碍也。大势至菩萨从念佛三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都摄六根者,并六根以成一念,摄一念以归念性,此真得三摩地者也。今拣念性无常,防净念未易相继,为初入觉心者所障耳。
拣根。拣非现前初心,可以旋习成证,而非拣圣也。二十四圣,顺逆方便,各及圆通。当其未至圆通,唯随所重,以为对治。故有在此应拣,在彼应选,殊非一定。知当机宜拣之根,即知对机用拣之意。知用拣之意,然后知用选之心。总以成就初心,旋习成证。故凡不可洗发本智,究竟差别,以极于流光宣耀,则心在所拣矣。今按文殊拣中,首举色尘,以为妄想所结。于初心精了之性,未易洗豁。则所谓不能彻者,须照当机。阿难已经皎然,快得无碍。故选根修证,只为蠲除习障。若分别人法,岂不先悟。此犹为色尘所滞,则即闻根,亦难成证也。诸疏于此,但据偈文。愚故谓应有会通耳。华严十住初心,发明自性,已与佛齐。而后起行历向,以至极地。究于差别,无异本智,而亦须一回。故知大乘修证,固不可实法也。
上三,拣非圆根竟。
△四、正选圆根分六:初、依方便教。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我今白世尊六句,结承佛勅,依方选根,拣二十四圣,非此方根机所宜。如他佛国土,有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以佛菩提树,或以园林台榭,或以众香不同。此方教体,必以言宣。众生领解,要因闻入。以所闻之理,对能闻之根,得真闻性,入流亡所。闻尽觉空,成于真寂。此三摩地,实以闻中入也。以言诠教,权实分明,不杂世论,是音清净。以闻听受,得鱼忘筌,会归自己,是闻清净。故有音无闻,有闻无音,皆不成教。音闻互彰,清净各得,此真教体也。教体必顺方宜,选闻乃依根立。故曰: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二赞根主。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初二句,叹菩萨得真闻性,至寂灭现前,忽然超越,是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所谓离苦得解脱也。又二句,叹三十二应。又二句,叹十四无畏。又二句,叹德号互见。智理双融曰妙,清净无垢曰梵。观世音则纯悲应物,无远弗届,有感斯应,不失其时,如潮之有节也。从闻入妙,不曰妙闻,而曰妙音,闻有彼我,音无自他,尘尘皆真,法法如是也。末二句,究极利生,拔苦与乐,等世出世,所谓求大涅盘,得大涅盘也。
△三、赞闻根。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此就众生现前,有声皆闻,有闻皆徧,无有远近前后,以显闻性周圆也。以声映闻,以闻涉声,俱无形段,亦无涯畛,性相自他,一时融洽,不因修证,无有等待,耳门之妙,于斯可尽。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此以五根出闻根之无隔碍,所谓通真实也。遐迩,就众生耳根所及,或远或近,俱无障蔽,不如五根乃以圣限也。口鼻与身皆合,方知亦复然,倒下句文耳。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有声为动相,无声为静相。动静在声,而于闻中原无二相也。既无二相,则无声时俱谓无闻,非无闻性。故知闻性常在,不随音声生灭。故曰: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所谓圆离者,闻性湛然从本,如是逈然于动静有无之外,是为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夫以梦想既绝思惟,而犹闻杵宛然,益见闻性出于思惟之外,是岂身心所能及耶?觉乃闻性之体,观乃闻性之用。身摄眼鼻舌三心,指意根亦五根不齐之意。
△四、责多闻劝修。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声论本以宣明闻性,而众生迷闻日久,但随声教,徒生分别,即使空极玄微,无所销归,反为理障,此即流转。盖责阿难强记,只益多闻,而对境邪思,几随沦坠。旋流即亡所,所亡闻尽,觉性朗然,只在反覆之间耳。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祕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世尊重宣偈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乃知金刚如幻佛母三昧,即此闻性也。阿难历劫多闻一切如来诸祕密门,无不强记,独不能尽除欲漏。此见畜闻之误,古今皆然。岂知声教所宣,发明何事?若能返观闻性,始知祕密只在目前,尽闻不住空觉极圆自性三昧,犹如金刚,一切法森罗,如幻不思议,诸佛如来俱从此出,所谓佛母也。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此直指闻性即真觉心,为在迷位,循声奔逸,名之为闻。若于闻中入流亡所,则声闻俱尽,声尽则动静不生,闻尽则空觉自朗,谁更复名闻性也?一根既然,六根皆尔,能脱即尽,闻不住此,岂非空觉极圆耶?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空华因眼翳而有,喻三界亦因见闻而现。空本无华,眼元无翳。言眼翳者,自觉明一妄,妄有六根,知觉奔逸,不能自复,遂使圆净之体,流转根门,无人觉知,瞥尔错过。若解闻中入流亡所,则尘销觉净,岂待销停也。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此承尘销觉净,净极谓所亡闻尽,故觉体光融,内澄寂照,外含虗空。楞伽所谓性虗空故,逈无所有也。以此虗明寂照之心,观诸世间,岂非梦事?故知三界梦幻,在圆湛体中,如阳焰空华,不落有无。身心超越,如雁过长空,影踪不涉。圆觉云:如器中鍠,声出于外,形随心转。心既超越,形影何留?故以在梦之登伽,岂能留汝已寤之阿难矣。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长水以幻师喻真性,又以幻师喻无明,愚谓偏一俱非,当合喻也。盖无明即真,不觉成幻,故有六根男女,其实皆由妄见,一机抽动,若见亡机寂,则六用旋复,本无自性耳。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上为能喻,此出所喻之法,并明一根返元,六根清净之义也。尘垢应念销,以见悟迷机括转圜之疾,谓迷则全真即妄,悟则全妄即真,本自明妙,常在六门,觉即宛然矣。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上言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谓尘垢本无自性,明妙本自圆成,昔本无迷今亦无悟,初心顿彻更无剩义,十住初心所为即与佛齐也。此言余尘尚诸学者,正指二执习气十地后尽,所谓圆融不碍行布也。明极即如来,不言行极者,须知差别智极但圆本智,总非别事也。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此劝旋闻归性,因确指闻性即如来真如妙觉,更无别有此真圆通也。倒闻,谓闻性本妙,迷妄循尘,故谓之倒。以显反闻则闻性自妙,与佛无殊耳。
△五会三世普门重拣方便。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此赞成反闻为涅盘一路,举过去诸佛,现前菩萨,以为将来龟鉴,引归自己,总见一路涅盘,必无岐路也。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盘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
初四句原奉佛勅之意,又二句结选圆通耳根,第一又三句明二十四圣各随尘劳所重因事舍离。事谓七大十八界皆佛威神者,起信云:诸修行人若无诸佛菩萨显庇冥加,决不成就。又二句反明耳门,乃三根齐摄浅深俱证,此可长修同一说法也。
△六礼藏求加。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沈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三界二十五有,皆如来藏心之所流现,含真妄以常圆,随迷悟而不立。此不思议境界,文殊菩萨深切着明,念拯未来,愿求加被,毋越此根,易为成就。真实心者,文殊自谓确从本心,实知实见,非同狥机也。
迷本无因,悟非今有。圆觉曰:一切众生,已成佛道。此三世如来,自十信满心,以至等妙二觉,而后证知其为已成佛道,非以理言也。然则何名众生?曰:以不自信故。何不自信?曰:已成佛故。夫佛不自佛,乃为真佛;众生亦不自众生,乃真众生。此佛所为,穷至妙觉,而后知不自佛也;众生所为,流尽三涂,而后知不自众生也。知其不自佛,乃能深信众生;知其不自众生,乃能深信于佛。故众生以信佛为初机,佛以信众生为究竟。夫以信众生为究竟,则必不肎使初心之士不能自信,而重言乎修证之涂,以自惑而惑人也明矣。其奈人不自信,故自导知归,次言涂路,终言到家而不知。夫不行而速,不疾而至者,自知归时,久已知之,而必待到家,乃始深信。然则佛菩萨于此,且当胡为耶?文殊选根曰: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此言初心所悟闻性,而即于众生现前具足圆听,非别有所谓涂路也。又曰: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夫谁不听音,谁限远迩,亦可以日用而证知矣。又曰: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此岂有待修为而后得其常住如是耶?至于梦闻杵音,逈出思惟之外,自闻闻性,俨然三昧之中,垢销应念,明妙圆成,此皆大智所示修证之门,而于耳根反彰直捷。然后知众生已成佛道,始于初心明知其故,而必至空竟,始为亲证。若未究竟,顿捐程涂,苟非其人,只成过误。又或实指行布,终障圆融。夫以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究而言之,唯佛知见更有过于涅盘,我道必为魔说。详阅诸疏,尽解直捷之谈,一及修持,輙拘位置,即出吾宗,亦未能免,岂亦复有格格耶?
上四,正选圆根竟。
△五、闻法获证。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盘,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将勅文殊选根,从五体放光,灌十方诸佛菩萨,十方诸佛亦从五体放光,灌今如来,并在会诸菩萨,及阿罗汉等,一时蒙光,普获金刚三昧。至此选根已竟,普会大众,天龙八部,及诸有学二乘,新学菩萨,闻说偈已,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彼获金刚三昧,即此皆得本心也。法眼净,准华严十住初心,从十信满足,始云悟本自心,许与佛齐。金刚三昧,乃十地所证,初位许与佛齐,则亦应许获是三昧耳。新发心菩萨,但当信门,至此入住,自可明证。阿难前已身心皎然,快得无碍,正当初住,今云未得还归,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岂非深明地上法行,以几极果耶?发菩提心,是入信位,有讶性比丘尼,先证无学,是又不可以大乘初心较优劣耳。
上二依悟圆修竟。
△三、广垂修范,分八:初、因阿难乞度未来,总标;三、决定义。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心即已悟之心,迹即将证之迹。悲悲往昔之迷,欣欣今日之悟。因自念他,即今垂后,正菩萨真典型也。有佛则必有魔,有真则必有伪。互相建立,自古如然。但依正悟正修,以作人依人范。摄心之路有门,道场之立从法。事师既往,理启如今。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沈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安立道场,念后沦溺,正如来本怀,故兴赞词。末世邪说,即出法中,故宜秉戒庄严,作心城堑,事理兼摄,成内外护,是当仰荷慈力耳。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此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安法师云:戒律、禅定、智慧三者,至道之门户,泥洹之关要。什公云:持戒能折伏烦恼,令其势微;禅定能遮烦恼,如四山断流;智慧能灭烦恼,毕竟无余。故涅盘云:有烦恼则无智慧,有智慧则无烦恼。无漏谓不漏落三有,决定谓佛佛如是也。
△二、示四决定明诲,分四:初、示决定断淫。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摄心为戒,盖密示一切唯心,非但束身。故下皆云其心不淫,其心不杀,其心不偷。此以发明自心为本,一切法行皆庄严自心也。先举淫者,本经缘起当机也。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清凉云:淫爱惑业,招润生死。圆觉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此性命,谓生死根株也,相续轮转之义。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多智禅定非异色因,今淫心不除,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则为异色因矣,是安得不作异色因果耶?长水云:虽不断欲而修定得福,随福优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故得五通,以有漏业生天魔界。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具正法眼,令一切人,离欲超尘,入佛知见,名善知识。此以贪欲,自缚缚他,如来悬记,末世众生,慎宜择法。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此谕阿难转教世人,以先断淫心为第一决定。此戒与小乘不同,虽使执身不行,执心不起,若非明见自心清净无垢,淫机犹伏,此所为先断淫心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戒定慧从自性生,自性自慧、自性自定、自性自戒。若以淫心修禅定者,非禅定因,岂获成就?故曰: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盘何路修证?
佛性为因,涅盘为果。若以淫身求佛妙果,先非妙悟也。夫真悟佛性,则般若、解脱三德同符,斯为涅盘。如彼妙悟,悉为生死根本,所谓淫因成轮转果耳。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淫机身心俱断,二乘亦能。至于断性亦无,则非真悟佛性,极于究竟,未易几及。谓俱生习气,非二乘分,此正深勉阿难究竟菩提也。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盖防末世天魔入我法中,邪说乱正,为此确示。波旬,此云恶者,翻译云魔王名也。
△二、示决定断杀。
阿难!及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带杀修禅,报为神道。然此禅即四禅八定之禅,误以为自性真禅。又如心开,亦误认生死根本以为修因,依生死因以为禅定,即不犯杀,亦难解脱,犯即沦坠,因果历然。此相续谓负命索偿也。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五净,谓不见、不闻、不疑、为我加、自死、鸟残为五也。楞伽曰: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又云: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食肉且禁,而况杀乎?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鬼神邪定,亦能知过去、未来事。起信论云: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报终犹寿尽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长水云:塞耳修禅,高声行杀,求不闻之道,彰弥露之苦。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涅盘云:佛告迦叶:若人掘地、刈草、斫树、斩截死尸,以是业缘堕地狱不?迦叶言:应堕地狱。何以故?如佛昔为声闻说法:汝诸比丘!于诸草木莫生恶心。何以故?一切众生为恶心故堕于地狱。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补遗云:酬还宿债,只此一生。舍此则长揖三界矣。央掘罗经云:文殊白佛言:珂贝、蜡蜜、皮草、缯绵,非自界内耶?佛告文殊:若习近世间物者,是方便法。若物展转来者,则可习近。若展转来,离杀者手,则可习近。文殊言:今此城中有一皮师,能作革履。若自死牛,牛主从旃陀罗取皮付皮师,使作革履,施持戒人。此展转可习近不?佛言:若不受者,是比丘法。若受者,非悲,然不破戒。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如淫义释。
△三、示决定断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偷心推穷极细,过于不与而取。此生灭事,须人自检。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羣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从名利心生于委曲,皆名偷心。一切智定悉恶因缘,涅盘所谓善因而得恶果,即指此辈。精灵妖魅,总谓自己侵淫于人,多诸面目,其心无别也。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长水云:奸欺盈抱,潜护如淳,诈伪充怀,隐藏若拙。此四句亦可尽悉其态矣。恐令失心等者,谓显异惑众,偷甚不与也。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以此处心,即使王候修供,万指围遶,如同行乞。吾人于此,所当内省。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裨,益也。贩,买贱卖贵。谓买贱卖贵以自裨益也。涅盘云:我灭度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乃至作比丘、比丘尼及阿罗汉等形,以有漏身称是无漏,坏我正法。乃至说言无四重僧残、不定舍堕、忏悔、众学灭诤等法,亦无偷兰遮、五逆、一阐提罪,乃至若犯如是等罪,亦无有报。如是说者,并是魔说。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然指然香,舍身微因,即得尽酬宿债。此亦论心,非但论事。盖以正信之心,能忍身分也。纵成无为者,长水以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方,此必酬宿债。谓成无为后,现有为身,尚还宿债。愚谓如来马麦之报,为示当机,应别具眼。兴起行经云:随罗然国有婆罗门王,名阿耆达,请佛及五百比丘,三月夏坐。时有天魔,迷惑王心,使还宫内,耽荒五欲,供养六日便止。诸比丘乞食,三日空还。有波罗国马士,告诸比丘:正有马麦,君能噉不?五百匹马,日食二升,分半以给比丘。一良马,日食四升,分半供佛。佛言:过去毗婆叶佛时,我为婆罗门,名因提耆利,博达四韦,教五百童子。王设会请佛,有一比丘,病不能行。佛及大众食已,为病比丘请食。过梵志山,梵志闻饭香美,询曰:此髠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此。诸童子复曰: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时婆罗门,则我身是。五百童子,五百罗汉是。病比丘,即弥勒是。以是因缘,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得道,尔时残缘,于毗园邑,食马麦九十日也。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修禅定者,其心内外一无所重,稍有微系,纵处山林,阒无人处,终不成就,岂更偷耶?非真定因,难为定果,如贮漏巵,必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分衣钵余,施与冻馁。于大集会,合掌礼众,尚有其人。若受捶詈,同于赞叹,已少槩见。至于捐舍身分,与众生共,实未曾覩。回不了义,将为己解,所闻皆然。愿与吾人,深切猛省,惩其相似,勉所未能也。
△四、示决定断妄。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求己尊胜,是贪名闻。求彼忏悔,是希利养。智论云:经云:已除利养名闻,说法无所悕望,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不令增长。如佛说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大慈怜愍,为众说法,不为衣食声名势利故说。若我以此虗妄而得供养,与恶贼劫盗得食无异。人着利养,则破持戒皮,断禅定肉,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一颠迦,即一阐提多罗木,旧名贝多。此树以刀断,则不能复活。三苦海,即三涂也。
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同事四摄之一。菩萨四摄,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同事有二,谓同其事业,或现同种族。其意总在赞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耳。终不自言者,恐类邪人要求利养,示现菩萨必不如是。轻言未学,谓于未学人前轻自泄漏也。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大妄语,较淫杀盗,其罪尤甚。破淫杀盗,只能自害。若大妄语,兼能害人。故真有道人,决无谄曲。以谄曲心,现有道相。诬罔圣贤,欺诈善类。岂非刻彼人粪,作栴檀形。如来所为,深却痛绝也。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虗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者,谓因以成果,果如其因,未有因既虗伪,果能真实也。所以菩提心行,内外无遮,自见己过,遇人谦下,常处三摩地中,上沐慈光,下远魔事,愚与同道,法合如是。噬脐。杜顺云:若啮脐腹,喻不可及。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阿难已悟成佛法门,唯念末劫邪师过误,重请建立,以标法幢。如来悬示四决定义,亦为波旬潜入我法,真伪难分,故于众前正告之曰: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可谓深切着明矣。何虑至今,竟符昔记。世尊曰: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如不断偷,必落邪道。又曰:纵得妙悟,纵得心开。亦就波旬各各自谓众生眩惑,举国失心,设言纵得,以示决非。智者于斯,所宜谛审,未有发明自性,而乃岐路若此也。彼所谓妙悟者,亦曰佛之知见而已。夫佛之知见,即众生心是。众生迷心,外逐境缘,起淫怒痴,流转五道,所谓背觉合尘也。若有真悟,自当背尘合觉,而乃随诸境缘,人贪亦贪,人瞋亦瞋,人痴亦痴。揣波旬自谓亦曰:心外无法,总不可得。大用现前,不存轨则而已。然则贪瞋痴法,有耶无耶?有不是无,作业可见。无不应取,作者俨然。现在有中,现同流转。而曰无者,此但藉口圣言,以为纵情之助。不知如来所说,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盖以法从心生,心若不生,法无能住。今生心取法,即是缚因,何逃缚果。楞伽云:受淫怒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淫怒痴性非性。彼取有而妄计无,非不取而法自无也。故又曰:宁取有如须弥山,不取无如芥子许。拨无之见,灭佛种性,沦溺后昆,莫此为甚。世有智者,须具择法。当此邪正混淆,稍具正见,岂肎更以口舌起诤。偶疏及此,聊为拈出,以俟天下后世,高明自爱。或无河汉,吾言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六
音释
大家(家音姑女之尊称。)
詃(悬上声,诱也。)
髠(音坤,鬀发。)
捶(音垂,击也。)
詈(音利,骂也)
啮(音孽,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