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四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门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门人 今释担归 阅
今辩乐说 较
上六收阴入处界七大归如来藏以启真悟竟
△七、明相续妄生诸大不碍,分八:初、满慈赞佛陈疑。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长水云:如来藏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谛。愚谓此乃指踪之谈,即使意绝言穷,犹非亲证,当知亲证所诣耳。谛,真实处也。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智论云:富楼那于四众中,用十二部经,种种法门,种种因缘,广譬喻说,能利益众生,当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微妙即指第一义谛。二乘只解人执,而所知非分,故闻本空周徧,犹如聋人逾百步外闻于蚊蚋也。惑即本空周徧二惑,二惑若除,则所知障尽,究竟无疑,亦即指此。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阿难开悟,即指前云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然亦大乘法执分别,一闻本空周徧,已得顿忘,而微细俱生,犹未荡尽,故云习漏未除也。二执皆言漏,习漏则唯指二执俱生。满慈虽登无漏,此单指人空诸漏,谓欲漏、有漏、无明漏,然属界内,皆人空摄。显下所疑乃属法执,虽较有学开悟犹逊一筹,而亦可作其荡除俱生之助。疑即疑法悔,悔二乘之误。
△二、设二难,分二:初、难清净忽生。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初牒所闻,下起疑义。温陵云: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宜无迁流。此指业用也。谓皆如来藏清净本然,则当无此业用。山河大地谓器世间,有为谓众生世间,忽生疑始生,迁流疑相续。
△二、难诸大不徧。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虗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虗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此疑四大各有自性,不能相容。不知如来藏妙真如性,本周法界,四大依起,四大无体,唯心所现,故以四大望如来藏,则曰本性圆融,此如来所说。满慈!今就四大性言,乃有此疑。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唯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悔。
是义即本知、周徧二义。如来说本空,则大地山河,目前宛尔。如来说周徧,则地水火风,性相乖角。
上二设二难竟。
△三、许宣胜义,告众令听。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唯识云: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即第一义谛也。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涅盘许声闻亦得作佛,一阐提皆有佛性。楞伽五性兼收五性:一、声闻性,二、辟支佛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即一阐提。此许定性声闻及一切未得二空回心上乘阿罗汉等,正与二经同旨。阿练若,此云无喧杂。一乘为诸佛大寂灭场,是真阿练若正修行处。大乘本生心地经云:观一切烦恼根原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止住阿练若处。不悟自心,徒栖远谷,避喧求寂,举世未有其方。若顿了自心,是真阿练若。
△四、标性本以显妄元。分二:初、标性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宗镜云:性觉妙明者,是自性清净心,即如来藏性。在缠真如等,本性清净,不为烦恼所染,名为性觉。本觉明妙者,出缠真如等,从无分别智,觉尽无始妄念,名究竟觉。始觉即本觉,悟本之觉,名曰本觉。故起信论云:于真如门,名为性觉。于生灭门,名为本觉。以性觉不从能所而生,非假修证而得,本自妙而常明,故曰性觉妙明。以始觉般若,明性觉之妙,故曰本觉明妙。又真如之性,性自了故,则性觉妙明。以始觉之智,了本性故,则本觉明妙。
性觉浑仑而言之也,本觉是由始觉转合而言之也。妙者,无有始终,无有分别,此指性体本自寂照,故曰妙明。由始觉以合回本觉,是由明合妙,故曰明妙。觉范论曰:马鸣云: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以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推马鸣之意,以较此经,乃是升本觉为性觉,升始觉为本觉,故异耳。今所言性觉者,则马鸣以为本觉者也;所言本觉者,则马鸣以为始觉者也。觉范引马鸣,谓此经升本为性,升始为本。以本为性,则体合如是;以始为本,则不能无说。盖由始以识乎本,既已识本,即称本觉,以明合妙,是何必升耶?
△二、诘性明为妄。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诘:意谓汝以觉性本明,自不因明而名为觉,抑以觉性不明,是必藉明而后称为觉也。解深密经,如来为始教菩萨,不能担荷八识,以八识有明与不明二义,故别立第九,取其净白偏真,亦随权说,与此正类。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谓若不以明而名为觉,则觉无所明。不知真如自体本照本寂,但只以明一半而为觉性,则明必有所,所立能生,能所宛然,遂成虗妄。华严云:无见即是,是能见一切法。肇论云: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亦概可见。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上二句,推满慈之意。若无所明,则无明觉,谓无明固不足见觉体也。有所二句,是正破。谓性觉本明,不因所有,所立体亡,故曰有所非觉。若一切无所照了,又非本觉明妙,故曰无所非明。无明一句,转纵以出下,正告二语。谓性觉本自妙明,若单以明为觉,则明必妄动,此当业相也。
觉体本明,以无自性,不能自守,故有业相,业则转而生所矣。世尊恐人于明处认觉,反落妄缘,特先诘其以性明,抑以不明。而满慈果以觉为所明,乃约其意云:汝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矣。乃明指其病曰:夫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然后直告之曰: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谓觉本妙明,然此明不能自守,易于生所。若以明为觉,是以业相为性觉自体,失于本妙,故曰妄也。
问:世尊诘满慈,谓汝以性明,称名为觉,此意易晓。而曰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岂世尊故为探之耶?抑别有旨也?既以不明,又称明觉,何也?答曰:如来藏中,实有明不明二义。明者,觉体本明也;无明者,觉体无性,以至真故无分别。无分别中,湛然常住,所谓妙也;无分别中,冥然不觉,所谓无明也。然觉体本明,以无分别,不觉妄动,乃有见相,所谓所明也。世尊此问,谓以性觉本明,而名为觉耶?抑以觉体亦有不明,而唯以明者为觉耶?不知觉之不明,觉之无自性,觉之无分别,所谓至真至妙也。若舍此妙,而不能安住,唯以其明者为觉,则此明无性,不能自守,妄生分别矣。故单以无明为觉,即非觉湛明性;单以明为觉,则明必生所,此所为妄也。傅大士云:安住无明之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是无明之明照,贵乎安住;明照之无明,贵乎了达。二者相须偏用,未见其妙耳。然此第在为道者言之也。若在性觉,则本妙本明,无古无今;在圣人,则覆明覆妙,无终无始;在众生世界,则由觉有明,由明生所,由所立能,同异炽然,不妨仍是清净本然耳。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觉性本明,不落能所,故曰觉非所明。是原性觉之无能所,以见觉明为妄也。夫真明无性,不能自守,妄有所觉,故曰因明立所。是又原觉明之所由起,以见所立则能必生耳。此当转相,盖以所明犹是真明无性,妄有所动。今则因妄动,妄自作主,转所为能矣。
上四,标性本以显妄元竟。
△五、原器界虗空众生因相,分四:初、示器界因相。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无因异,望性觉而言。今能所既立,境界妄现,故曰炽然成异。自此至无同异,皆当现相也。
△二、示虗空因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上炽然成异,乃指器界。今异彼所异者,谓异于器界而起同相,即下文虗空为同,世界为异,以起下文无同无异。
△三、示众生因相。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同为虗空,异为器界,色空对现,含识从生。故下文云: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四、总结因相。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是承上同异与无同异,总摄现相,以有境界对现,故相扰乱,境界扰乱,遂生劳虑,对境分别,而起智相,劳久则分别相续,乃有尘象。尘污染义,谓爱憎污染真性,执取爱憎,循名着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此则从人法俱生,而究人法分别,是为四麤。业系二麤,虽出众生业果,然实已具,此所谓惑、业、苦三不相离也。
起为世界,静成虗空。虗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前在三细现相,未有实境,只言同异;今在智相分别之后,名相判然。夫因中但见其异,而不知世界依起;因中但见其同,而不知虗空自静。对同而显彼无同,对异而显彼无异。因所生能,习成含识,所谓有为法也。华严云:何等名有为法?所谓三界众生。
上五原器界虗空众生因相竟。
△六、示三种相续果相,分四:初、世界相续果相。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前言世界众生业果之因,此乃分详生起之相。觉性成所,则所立性亡,故外见有空。明所不及,则随照失宗,故反观同昧。空昧无主,则动静两衡,故相待成摇。此风轮之所由生也。世界依空,风轮所持,皆由觉明为妄。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空因迷觉而摇,坚因执明成碍。以摇撼执明,觉益坚故,金轮外应。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取前风金二性,为火大所生。变化者,变生为熟,化物成烬。
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世间之宝,光透内外,如水晶金玉,皆有润气,加以火烝,便成津液。若在所明,光明自爱,爱流为种,是为水因。火从心生,觉心妄动,增长爱河。此大不言觉明,而理当具有,故补出此。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交发立坚,有相容互彰之义。湿为巨海,干为洲潬,即二性互彰,不相假借,所谓立坚也。此从坚明所生。海中火起,洲潬常注,又即二性相容之中而见互彰,犹是立坚之意。海即四大海,洲即四大洲及诸小洲。潬谓近水沙出,皆可居处。宗镜云:爱心多者,即成巨海;执心多者,即成洲潬。风性生慢,火性生瞋。于色起爱,潬中流水;违爱生瞋,海中火起。四大唯心,判然可见。下文分出四心轻重之势。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𦦨,融则成水。
瞋重爱微,故外应高山,击则成火,融则成水,以验二性所成。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爱重执轻,故外应草木成土成水,亦见二性之効。然四大唯心,迭相轻重,故所应外相不同,总以明四大与诸相所起。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楞伽云:四大种从妄想生。即此觉明为妄也。空昧生风,执明生金,风摩金而火现,火烝宝而水流,由是诸相迭兴,山陵草木,轻重互形,无有一法不由心现。此以迷起,非自心有,故楞伽又有流注异因之斥。
△二、众生相续果相。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逾。
明而以为妄者,非他,谓觉非所明,而以觉为所明之咎。所妄既立,则明为所限,故曰明理不逾。下文见闻觉知,正由此分。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无明妄动,而有见分,即有相分。相为根尘,复引见分,以为诸识发挥,即当六根对尘,妄生分别,起惑造业,所谓六妄成就也。故见闻觉知,虽总指根,而识亦具。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温陵曰:同业即胎卵,因父母己三者同业,故相缠着而有生。合离即湿化,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蝡也。或离异而托化,即天狱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见明是见中先成一定分别,故能因色而发明见想成。又因见明与色而起现行之想,明即当见明,见即当色发也。若男则异见谓父,同想谓母,此中憎即异见,爱即同想,然一切憎爱即从此生耳。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蒱昙等。
同想故成爱,爱以合体初投而言,故曰种。纳想以既投而言,既投则爱恋不舍,故增长成胎。交遘五句,总承上文以明其同业。吸引羯罗蓝,此云凝滑。遏蒱昙,此云胞状。胎中凡五七始成,今但举二七略耳。前三节总四生,此与上节先言胎,后乃总结。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随其所应,当兼业与情想合离而言。盖以四生人与旁生,皆具卵、想、胎、情、湿、合、化、离。此举四生之所感,大概如是。其中善恶,各以业应,不可克定。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更相变易,即前所谓人与旁生,悉具四生,乃至或先或后,或权现或实报,皆不可定。其所应受,皆随业善恶以为升沈,由是舍身受身,无有断绝,故曰相续。
△三、业果相续果相。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欲贪由于想爱缠绵不舍,故有父母子孙相续。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杀亦由贪,为爱身命,须赖滋养,则强弱相制,互相吞噉。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贪,乃有盗故。以人食羊,虽用财夺命,亦同不与而取。至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死相噉,展转无穷,乃约责偿而言。因世人食肉,不知其祸,故以隔世晓之。杀盗皆本于贪,固本经缘起偏重。然众生由妄明生,所所复生,能结为我体。为有我故,是彼爱着,增长爱心,妨他利己。则杀与盗,皆由贪起,不可不惩也。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负我命,遂我今盗。我还汝债,成汝今杀。杀盗互滋,相酬无已。此总四生,转结盗杀。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色在汝,故曰汝爱我心;色在我,故曰我怜汝色。因于爱怜,互相系缚。此结欲贪,单指人道,各为详略,不可拘例。
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总结。三、贪为业果相续之本。
△四、总结三种次第迁流。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虗妄终而复始。
此原三种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本如来藏,原非别有。因了发相,从妄见生,此乃忽生之所由也。因明立所,故曰因了发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故曰从妄见生。以此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实结生起之因。以见一念妄动,遂致忽生迁流。既无自性,亦非心外。
此章有三可疑:一疑诸经所标三分,由自证而后见,见而后相;三细亦由迷如来藏,妄有业相,业而后转,转而后现,皆先能后所。今经始叙所明,是先所后能也。不知性觉妙明,即当如来藏;妄为明觉,即当妄动业相。诸疏皆遗妄为明觉一句,而以因明立所,生汝妄能,始准业相,故必致疑先所后能矣。夫所立能生,正属转相,迷于本住,乃生异见。此能承妄动之后,发现相之始,故有同异与无同异之境相继而生也。亦因酬三种忽生之问,故原本言之。若依唯识,则器界、根身皆唯内识,变似现前,一时顿现,非由渐次积聚。此意在四科七大之前,隐显互彰,须人自悟,是不可明破耳。二疑世界皆由妄想四大种生,添出金、木诸疏,遂有五行之配。夫五行属世论,非如来所说。云栖亦云:温陵谓万法自五行变化。此出日家,经中罕言,当用四大为正。且金因执明而生,所谓坚明立碍,是地大摄。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水大所生,目为诸相。此可理通,偶有所类,辄引世论。愚于诸疏论中所见不少,诸师皆有高识,而故随世谛,殊不可解也。三、疑性觉妙明,何故又云妄为明觉?觉海之中,谁为迷者?既云性觉,不应复起妄明;既有所明,岂不能障彼明妙?此疑较上二疑更细,未有发覆。愚唯知之,而不能以文言详释,亦但曰:性觉本妙,本明自能自所。圣人知之,以明还妙,妙本自明;凡夫不知,随能生所,因所立能。觉明不碍性觉之常然,性觉岂伤觉明之自异?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如来特为满慈指出,使自深知,殆亦无低昂于其间欤?
上六示三种相续果相竟。
△七、明觉不生迷分四:初、疑如来妙明世界犹在。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此与圆觉金刚藏菩萨云: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疑同,而意各有属。圆觉疑众生已成佛道,此经疑世界众生尚在现前,谓众生即今非佛,不可遂谓已成如来;妙空明觉,不可尚存世界。故知现前不了,犹是法执未忘。观下文迷方翳目之示,但祛其迷,方非南北;若除其翳,华岂有无也?山河大地谓世界,有为谓众生,习漏谓业果,上下语详略俱具。
△二、喻迷人惑方悟不生迷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聚落,喻如来藏。南,喻妙明。北,喻明觉。惑者,喻如来藏不觉妄动而有业相,此明觉之所由起也。因迷,即指此。因悟,指如来藏。诘此二义,以申下答。明觉之妄,不因如来藏,以如来藏不生明觉,所谓悟非生迷也。亦复不因不觉妄动,以如来藏本无自性,明自生所生即无生,所谓迷本无根也。满慈之答,正合下文圣意。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倐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指示令悟者,喻十方如来已得妙空明觉也。故知十方如来同在迷中,藉善友力还得本悟。此人纵迷者,原其先纵似有迷,今得本悟,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以伏下文觉不生迷也。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此迷即指如来藏不觉。妄动无本者,谓藏无自性,妄动即空,无自性故,毕竟空也。如来藏性,毕竟空寂,故曰昔本无迷。以有妄觉,故似有迷;以有妄觉,而得始觉,故似有觉。始觉之智,照了妄觉,妄即随灭,始亦无名,唯一性觉,岂复有目前不了者耶?故曰觉不生迷。宗镜云:从来迷悟似迷,今日悟迷非悟。
△三喻。华翳既除,华不更出。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空本无华,因翳妄见,言华灭者,验翳除也。以本无生,不应言灭,灭且不言,待华更生,愚慧可见。翳喻妄见,华喻山河,翳除华灭,妄息见亡。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勅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答:同示旨,但出见华灭空,已是颠倒,益见华本无生,故下文特许其所解之合。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如来既许其今合,而即责其前疑。满慈未至,诸佛然。明镜之像,像当有无;摩尼之色,色为真似。果位虽别,而法眼自圆。
△四、喻金鑛不杂。
又如金鑛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众生似有所迷,如金在鑛。诸佛还得本悟,如金一纯。须知金在鑛中,元自不杂。此言杂者,归重出鑛,金当一纯也。木喻惑障,惑障望诸佛菩提涅盘,如木成灰。前二喻,指佛性之在众生,本来清净,妄见生灭。生灭元虗,性体自寂。山河大地,岂更有无,唯当证知也。此二喻,指菩提涅盘之在诸佛,清净无垢,还合妙明。性觉不假修持,始觉仍教顿尽。大地众生,从中影现,终当究竟也。合此四喻,方为了义。
诸佛如来菩提涅盘亦复如是。
菩提智德,涅盘断德,因穷果极之所显现。此答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等相何当复生,故终以金木二喻重结问意。
上七,明觉不生迷竟。
△八、示诸大相容,分五:初、牒原问。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虗空及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次答四大不能相容,先牒问辞。
△二、以虗空喻藏性相容
富楼那,譬如虗空体非羣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虗空喻如来藏,羣相喻七大。如来藏清净本然,本非七大,而自性不守,变现随缘。若有自性,则心妨他性,故云不拒。
△三、以七事喻诸大不碍藏性。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虗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举七事不碍太虗,以喻七大不碍如来藏性。七事不可分贴,七大即下文色空,详略俱具,但取其义,勿拘陈迹屯聚也。风摇则动者,以风摇似太虗动,非真空动也。风卷土雨空曰霾。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霄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殊方,犹云各处。诸有为相,即指明等。彼指日等,世界同为日色,反见亦有不同。日色空中,更有圆日现见,圆日同于诸相,穷明非是日也。若空自明,不应复有中宵云雾,穷明非是空也。明非是日,喻四大原本藏性。明非是空,喻藏性不生四大。藏性不生四大,而四大唯藏性现,故又曰不异空。四大原本藏性,而藏性不拒诸相,故又曰不异日。
△四、以喻准法。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此以喻准法观相,即观四大诸法之相,亦犹非四大,非如来藏,所谓妄也。于无可指陈,更欲诘其相陵灭义,是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也。
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以相之妄,识性之真,唯妙觉明,先非水火。故知水火无性,皆心所现,不相容纳,义穷于此。
△五、喻藏性随诸相现。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如喻太虗,各随相现也。举空以尽诸大,谓汝心若发明空相,则藏性随有空现。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也。各各发明,是由一人一大,以推多人多大。若俱发明,又由多人多大,以尽大地七大。藏性本空,七大无体。妄动发知,诸相羣现。相非实有,知亦元虗。唯一藏性,永无增减。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云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日,喻真性。水影,喻所知之惑。各行各随,喻循业发现。唯一性觉,妄有所明,遂起诸相。世间众生业果,各有所感,各不相知,于中无主,凭何准的?然皆不离自性而有所现,于此深观,自解契合耳。准,谓绳准。的,谓射的。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虗妄,无可凭据。
各行各见,则不应是一。现本是一,则不应见双。故知见一见双,皆为妄觉。妙觉明心,岂堕所知。强说是非,只益虗妄。
上七明相续妄生诸大不碍竟。
△八、示妙明合藏非即双离,分五:初、示背觉合尘。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随觉明所现,见有色空,则觉明乘权而藏心匿体,所谓倾夺也。由是藏心亦随觉明而现色空,妄挟真而周徧矣。故知风动空澄,日明云暗,心变成境,境非他物,随尘背觉,迷闷不知,一落世间,尘劳何已。
△二示妙明合藏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者,此妙明不生灭,乃由始觉还合本觉,始觉而称妙明,谓般若之智照明本妙,至于妙明则常照常寂,此为本不生灭地也。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虗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上言妙明之体,此言妙明之用。一谓理法界,无量谓事法界。理可徧事,故一为无量;事皆归理,故无量为一。理无不该故大,事有纪极故小。然事即含理,故小中现大;理可摄事,故大中现小。此一多自在,事理无碍法界也。不动二句,会上一多大小之用,全摄体中以见性觉。妙明本未尝动,而十方徧现,故能身中现土,土中现身,依正无碍,大小双融。此又于用而益彰体妙,方显事事无碍法界耳。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此结上体用之妙,良由灭尘合觉之所致也。当知如来藏性,本自如然,觉明妄动,流转至今,非藉大智照了,泯见忘情,虽有真元,无由显发。有志斯道,当不顸颟。
△三、示如来藏一切俱非。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此非七大也。心即识大,亦即五阴。心摄名蕴,地水火风是色蕴。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此非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也。已上非六凡。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此非十二因缘流转还灭,指缘觉界。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此非四谛能证所证,指声闻界。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棃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檀那,此云布施。尸罗,此云持戒。毗棃耶,此云精进。羼提,此云忍辱。禅那,此云静虑。般剌若,此云智慧。以上六度为能趋之行。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此一为所趋之理,合二指菩萨界。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盘,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怛闼阿竭,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耶三菩,此云正徧知。举三以该十,号为能证之人。涅盘,此云无生、灭、常、乐、我、净,即涅盘四德,为如来所证之法,此指佛界。已上尽四圣。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世指六凡,出世指四圣。一切俱非者,约如来藏本妙圆心,无有悟迷,绝性离相,不存凡圣之心,谁陟生佛之路?既非有法,岂堕无为?所谓龙袖拂开,益彰象王行处。于此全身放下,便可信手拈来。若是覩影神驹,立见追风千里。
△四、示如来藏一切俱即。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棃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盘,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一切俱即者,诸疏皆约生、灭门。愚谓:上承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又摄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心之后,则此皆应在如来分上,随世、出世间现凡,现圣,应俗,应真,皆为全体大用。亦以示世、出世间即妄,即真,即相,即性,即实,即权,指凡夫之当念,拂圣者之殊涂。佛不更佛,无为岂为?入此法门,无转变相。又有分贴空、不空如来藏及三谛之解,似于本经皆为添足。
△五、示非即俱离须凭妙指,分二:初、非即俱离妙穷所知。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此又拂非即之意言,以显掩室摩竭、杜口毗耶之旨。合此三义,大启无遮。才有承当之人,已同刻舟之剑。大须着眼,莫落今时。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此于三义之后,但斥凡小,勿以所知测度如来无上菩提。则从上来事,可以神会矣。长水引圆觉云: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二、示妙音须凭妙指。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琴、瑟、箜篌、琵琶喻众生身,妙音喻如来藏性,妙指喻般若智。宗镜释云:我身五阴如箜篌,身中真如佛性是声,六度万行如弦绦,巧便智慧如弹箜篌。人以巧便智慧修行六度,前来成佛,一尘一毛皆徧法界。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上文所喻既明,此当但领其意,不必一一分疏。盖谓宝觉真心各各圆满,乃如来按指,即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则尘劳先起。此为有、无妙智,大可明鉴也。故知宝觉真心本有广大神用,须以大智照了,顿发妙光。所谓:我以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汝若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也。海印,华严出现品偈云:如海印现众生身以此称名为大海普觉普印诸心行是故说名为大觉。故知海印喻觉海。如来按指发光,当不但显神用耳。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承上,汝但举心,尘劳先起,皆由安于权小,不慕大乘,徒滞化城,终非究竟。
满慈疑四大同徧,不相陵灭,而不知诸大无性,唯藏性现。藏性如空,因明发相,色空同妙,昧略成缘。所明之相似坚,迷妄之缘元脆。觉明不以性觉而不生,性觉岂因觉明而遂灭?所以性觉至今自妙,觉明从本生所,互相隐显,各立有无。有非实有,本妙圆心,非世出世;无岂真无,元明心妙,即佛即生。悟当念之不移,悔从前之罔觉。妙音各足,要弹指之有人;海印寂然,信发光之匪别矣。
上八示妙明合藏非即双离竟。
△九、示迷妄无因歇即菩提,分三:初、疑觉性何因有妄。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满慈初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如来乃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已明山河大地,皆由明觉所立能生,炽然成异矣。此复疑性觉本妙,何因有此妄明。不知若有所因,则迷为有始,成性觉过。性觉自妙,明自生所。无性之性,悟即固然。下文止明无因,唯当神会。
△二、示迷本无因,分二:初、喻迷头狂走。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本头喻性觉,照镜喻妄觉,本头自如,何妨不见?镜头妄现,因照生狂,识狂无端,本头元在。此喻明自生妄,本无所因,答亦同之。演若达多,此云祠授,谓从祠神乞育。
△二示性迷自有本无遗失。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精迷,以历尘劫。
此明无因乃得名妄,一妄既发,诸妄相因,皆从明觉无端展转也。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虽经发明,犹不能返。足见一切众生,循明妄驰而不知归,此因满慈而徧责诸迷也。明觉即迷,故曰自有。自迷自知,自知自返。驰岂因他,返当谁藉。识迷不驰,息驰名返。昔生无生,今灭无灭耳。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以寤喻悟者,故知迷人现前,亦如梦中所见事物,以为实有。梦忽得寤,物今何在,昔亦无从。此正深明尚无有生,欲何为灭也。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上言狂起无因,以喻觉明自妄。此言狂歇头在,以喻性觉宛然。悟妄即真,如手反覆,非从外得也。因何为在,结前无因。
上二,示迷本无因竟。
△三、示缘断狂歇觉性本周。分三:初、示缘断。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则三缘自断也。三种相续为贪、瞋、痴之缘,以有分别,便缘三种现行,起种子意业。今不随分别,则意业之缘已断,而身业之因不生。身业能招苦系,是故言因,以能为未来之果也。分别从觉明生,属识,故觉明为发业无明,分别为润生无明也。
△二示性周
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肎綮修证。
歇,即不随分别也。楞伽以分别识灭,名为涅盘。起信云:所谓觉义,谓心离念。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徧。识灭念离,即此不随分别。涅盘与觉,即此胜净明心。此心此觉,本来具足,故曰不从人得。骨间肉曰肎,筋肉结处曰綮,即勤苦修证之意。可见此经下文,极其修证,皆非从麤至细,实有执惑可除。但能不随分别,真性宛然。涅盘极果,止云识灭,则初心究竟,俱从直捷圆伏,永断空有,其名圆觉。亦云:唯有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是皆不可以实法矣。
△三、喻结。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于自衣中系如意珠,喻众生五蕴身中具有性觉,妙明为妄觉所持,不能自守,待缘方了,故曰不自觉知也。穷露乞食,喻佛性流转,五道虽在流转,而佛性宛在,故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智者,喻如来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益见妙体既彰,神用具足,不从外得,本性法尔也。
佛曰: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又曰: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又曰: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又曰: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又曰: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又曰:方悟神珠,不从外得。以此证知,性觉本明,何曾有妄?只为明不自守,妄有所觉,明觉即妄,所谓因迷自有也。自有之迷,全真即妄,尚无有生,识妄无因,则全妄即真,欲何为灭?是以明觉自有之迷,无始以来,不自觉知,起为世间众生及与业果,循此自迷,自生分别,起惑造业,不自断绝,一遇了缘,豁然自觉。又以自有之觉,觉自有迷,如梦得寤,犹是昔人所见现前,宛如昨梦,欲何因缘取梦中物?此所谓不随分别,三种相续也。昔随分别,全真即妄,分别若歇,全妄即真,所谓方悟神珠,不从外得耳。夫以满慈,但得人空,犹有法执,分别俱生,二俱未忘。依大乘圆证,止许八地断分别尽,微细所知,须迟妙觉。而此指示,但云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故知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犹为方便,苟非其人,未易神会矣。
上九,示迷妄无因歇即菩提竟。
△十、再斥因缘自然以责多闻,分四:初、发疑问。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
三因,即杀、盗、淫。谓从不随分别三种相续,则意业永断,故三因不生也。此因因缘二字,复起今疑。亦由声闻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皆有因缘之义,故引昔悟。
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引大目犍连等,以三人皆从老梵志所,闻佛因缘,心得开悟,故能舍邪入正,成就圣果。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棃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真如无性,随缘建立,而体常不变,因缘自然。二义俱非,既悟复疑,盖为羣迷,再详细惑。
△二原所疑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
此先穷阿难所疑之理,不过谓狂以因缘而生,性因狂歇而出,因缘自然之说,无逾于此。然意重自然,以缘尽性出,似类自然,下文加晣,故有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之示。
△三、喻本头不失以出狂妄,分三:初、破自然。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
头本自然一句,约定而后承云:若本自然,则无有不自然者,故曰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以起,何因怖走也?此喻性觉若本妙明,则应无明不妙,何故复有觉明之妄?真如无性,故非声闻所知矣。
△二、破因缘。
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此破因缘也。谓自然头能以照镜因缘而狂,则应亦以因缘而失。何乃本头不失,虽当狂怖,曾无变易,则又何关因缘耶。前喻真如无性,故有觉明之妄。此喻觉明无因,性觉元妙。元妙则何藉因缘矣。
△三、总破并释因迷自有之疑。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此因上有因迷自有之示,恐人又以妄为本有,则性觉实有觉明之累,故未狂不狂,皆喻性觉。谓当狂怖未彰,自体妙明,无潜妄处,是性觉又为自然,何为复有明觉?此乃互出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默寓无性之旨,使当自悟也。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本头喻性觉,狂走喻觉明。盖以性觉无体,无有分别。以无分别,则明自常妙。以无分别,则明自生所。能所纷然,空华起灭。妙明常寂,太虗逈如。既非自然,亦非因缘也。
上三喻本头不失,以出狂妄竟。
△四、破因缘自然引入菩提,分三:初、破因缘入无功用。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生灭,即分别三种缘心。菩提承上,歇即菩提。若执菩提心生,分别心灭,犹属生灭。盖以泯对待之情,亦以绝因缘之迹。故云:必使灭生俱尽,方为无功用道。无功用,指初地见道之位。
△二、破自然成无戏论。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上文因引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证成因缘。故如来特以心生心灭为非见道,先以绝因缘之疑。此则答所说自然成第一义之问。谓若以菩提心为自然者,又只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亦生灭耳。无生灭者,名为自然。此防即以前生灭俱尽而为转计,亦未深悟者应有之疑。故下文详发,以究于无戏论也。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承上自然乃以因缘形起,故带破因缘以结前文也。和合即因缘,本然即自然,此约世间因缘自然名实。以待下,破。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本然无有然者,和合无有合者,一切性相,皆如是也。既无然合之人,亦无然合之法,人法俱无,则从上以来,意言俱尽矣。故曰:合然俱离。此解亦捐,故又曰:离合俱非。合即不离,对离而言也。无戏论,即无功用,亦取见道之旨。
△三、指菩提勤修,并责多闻留碍。
菩提涅盘,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遥远承无戏论言,以下文痛责多闻,自是勤修之意。然华严十住初心,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瞋痴,任运即佛。正与此经不随分别三种相续,则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同一旨趣。不如权始心悬劫量,见滞圣阶。故曰:非汝历劫辛勤修证。此乃最上乘解行同时,非十二部经之所诠证。涅盘云:虽能读诵十二部经,不名多闻。唯闻常住二字,深心信解,是名多闻。又当一证。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呪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此诚多闻,不如实证见解,难免业缘也。阿那含,此云不来,顿断欲界前六品思惑,不来欲界也。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祕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呪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不可以心知曰祕密,不可以解会曰妙严。耶输陀罗,此云华色。出缠登伽,所得出贪爱缠。位纳三果,耶输曾在法华会记莂。已登四果,此重责勉修。复引登伽,耶输速登解脱。以见大根利器,反滞见闻,真成自欺,古今不乏。
阿难曰:世尊现说杀盗淫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而世尊曰: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此不但深悉阿难疑义,凡在二乘有学无学,乃至大乘初心,法执未尽,鲜不蹈此深惑矣。盖以菩提之性,显于缘断,将知因缘未断,能障菩提,是菩提之显与障,皆由因缘也。既疑因缘,则必并疑自然,以缘在自障,缘灭自出,则岂非本自其然,无然不自耶?而世尊但曰:头若自然,何故狂走?此一不言其所以非自然也。又但曰:头以因缘故狂,何不因缘故失?本头不失,何藉因缘?此二不言其所以非因缘也。夫菩提之性,为非自然,故有狂怖,是必致疑狂亦自然;为非因缘,故无变易,则又应疑头本无妄。反覆含露,或纵或夺,而终但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皆为戏论。是亦可以深悟而自得之耳。至于生灭俱尽,无功用道,离合俱非,无戏论法,则又将指人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别行一路矣。故曰:菩提涅盘,尚在遥远,聊作劝修,以资明悟也。又曰:不如一日薰修无漏。又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始知佛道垂成,情纡十劫,华严十地,利生行满,而究于始终无作,体性不移,毫念唯是法界圆明大智之用,无有时节,无有三世。若只如是,修证岂遥?自非别行一路,又安得其所至耶?
上十再斥因缘自然,以责多闻竟。
△十一、示决定义,分三:初、述请修。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盘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实相兼心与法,内外皆无虗伪,即第一义谛也。既得轻安,重复悲泪,喜今悔昔,感愧交集也。十地以前,悲智互用。十一地以后,纯悲无智,故曰大悲。清净宝,即摩尼珠。无垢清净,比如来也。沈,没溺。冥,昏昧。谓为无明之所沈冥也。桐洲曰:身土圆融,曰妙觉王刹。如来藏性,虽知徧含,妙行庄严,还须亲到。故阿难因述所悟,而亟请修门。不知圆修即在圆悟之中,圆悟已究圆修之后。不则心欣极果,悟缺真诠,此如来二决定义。所谓先明因地,次详烦恼,无非此旨耳。陆宿曰旅,水宿曰泊。华屋,即指藏性。门,谓修证之门也。五住究尽,二死永亡,曰无余涅盘。此本发心,即下文因地。摄伏攀缘,亦即审详烦恼。师资相构,备殚祕现之机,其为末世借鉴,岂浅鲜哉。陀罗尼,此云总持三昧。佛知见,亦即平等觉心,生佛无二也。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二乘为法执所碍,故曰心未自在。妙三摩提为首楞严,究竟坚固,即果地觉也。欲求果觉,先辨发心,以始觉发明本觉,故曰初心。二义而曰决定者,决定方便,必无岐路矣。
△二、审观因地发心,分四:初、以虗空喻不生灭因。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涅盘云:佛性为因,涅盘为果。涅盘翻无生灭,故知生灭心尽,方见佛性。因正果正,因果同时也。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宗镜云:绍佛乘人,先须得本悟自真心不生不灭为因,然后以无生之旨徧治一切,故知生灭心之不能悟自真心也。若能悟此无生灭之心,即为佛之知见。枣栢云:若有习气,还以佛之知见治之,此即圆成果地修证,更无增减,非别有修证也。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以虗空喻无作体性始终常住,不如有为妄心虗伪变灭。
△二、分清浊以表妙觉明心。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本由觉明生起四大,四大假合妄有六根,分此湛圆遂成浑浊。圆觉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圆觉各还四大,使悟六根假合皆为幻灭,以显非幻灭者,岂非视听觉察元一湛圆所分?湛圆由于四大,四大生起本于觉明,故知不随分别则狂性自歇,湛即菩提耳。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清水,喻湛圆觉性。尘土灰沙,喻四大。二体不循,谓觉性四大,净染相违,法尔如是也。无明不觉,无有主者,有世间人。此约投尘汩净,若或使之,非有所指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喻明与无明,非一非异。容貌汩然,极色心扰乱之状。
△三、示五浊,分五:初、劫浊。
阿难,汝见虗空徧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觉明妄动之始,止有空见,正当妄动,未分能所,故云空见不分也。无体则未成四大,无觉则未成六根。未有体觉,而空见变现,故曰相织。本无二相,而忽有二相,故曰妄成。正指劫初也。劫翻时分。
△二见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前犹有空无体,今则现抟四大而为自体。抟,纳受也。前犹有见无觉,今则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是四性本无留碍,而为四大壅令留碍,四大本无觉知,而为四性旋令觉知,有情无情交相和合,是为相织妄成也。见浊之见从见分来,最初我体能现根尘,故次于劫长水以配现相,故初为业转亦自有见。
△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忆识诵习,三世之境一时俱现。由忆而过去似现前,由识而现在如曾见,由诵习而未来若预了,此意识之情状也。性谓识性,性发于根,相现于尘,容尘相也。故曰:离尘无相,离觉无性。此言虗妄徒相扰乱,是为烦恼。此配六麤前四也。
△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生灭即众生行业,众生执吝生死,故知见欲留;然所作善恶殊涂,故业运常迁。迁流无定,生灭靡停,惑业相织,成众生浊,是为业相。
△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见闻谓根性即识性,六根同一识性,而各现声色,各生分别,便成睽异。识性本一,故曰相和。根尘互异,故曰相背。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故曰失。准此业报所限,当苦系相也。身受为识所持曰命,是为命浊。
上三,示五浊竟。
△四、结成因地。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见闻觉知,根也。此根性属现量,具有常乐我净德相。迷则止名根性,悟则四德宛然。此在悟后,故欲即此见闻觉知,远契涅盘四德。言远契者,以初心望究竟也。生死根本,乃指六识。从根性发明,必不使流入意地。则现前晓了,无别真常。常光圆满,永无生灭。
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湛,即圆湛之性。旋,返也。圆湛之性,迷则随顺虗妄,流转生灭;悟则即妄归真,灭生非灭,非实有虗妄生灭可除也。故曰:得元明觉,无生灭性,果在因中,因圆果满耳。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不随虗妄生灭,即为静深,非更有止观法也。不随虗妄生灭,则真心自见,所谓清水现前也。自心自见,即准初住,入佛知见,与佛无二。至于泥去水纯,无逾清水,极于所知障尽,始名见心初起,则初心究竟,二无别耳。仁王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惟佛一人到其源。所谓源者,无逾清水,澄彻修穷,方知省力也。一切变现,不为烦恼者,此为如来随类度生,大悲所感,月印千江,水光不到。即今日用在了事上,华鸟石人,应无差别,唯当自得也。
十方诸佛所以成就菩提者,皆以不生灭为因。不生灭者,佛性也。十二类生所以流转六道者,皆以生灭为因。生灭者,五蕴也。然五蕴元在佛性之中,则流转不出常住。佛性即在五蕴之内,则不变无碍随缘。智者知其然,故常即五蕴而得佛性之无生灭,非别有所谓不生灭也。圆觉云: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此迷法身而为色阴也。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迷真心而为受想行识也。圭峯曰:但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但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此悟四大之原自空寂,悟六尘缘影之无别灵知。但离缘尘,即同本有也。涅盘云:灭无常色而得常住真色,灭无常受想行识而得常住受想行识。曹溪云:但转其名无实性。亦可谓究竟真诠矣。而此又云: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伏还元觉。又曰:初伏客尘。又曰:永断无明,然后乃合涅盘清净者,何也?涅盘曰:佛性为因,涅盘为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是果非因,名为涅盘。以要而言,舍佛性无别涅盘,所谓因该果海;舍涅盘无别佛性,所谓果彻因源。今自众生最初发明,亦惟见闻觉知,外不为空见所纷,内不为四大留碍。根识俱泯,三世何从?业运本空,同异顿撤而已。故华严十住初心,便与佛齐。此在大心凡夫,亲绍佛种,非余外人。若因中三德,与果地殊,则圆融行布,不妨互见。与此经湛旋之旨,原非分外。为有虗妄者言之,彼自无疮,犹在当人谛审耳。
上二,审观因地发心竟。
△三、审详烦恼根本分四:初、审根尘颠倒所在。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前约不生灭心以为本修因地,此审烦恼根本,以尽微细所知。所知即分别,属六识。下文烦恼根本,虽指六根,以根能对相发知,目为贼媒,而实则六识为真贼也。发业无明,即妄动发业,润生无明,即爱、取为惑,二皆烦恼。作谓六识,受即八识也。七识不流转,以八识为苦乐因,所谓佛性流转五道,皆由分别,分别即无明耳。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虗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烦恼根本为发业润生,悉于虗妄根尘而现。此六根为烦恼出入之处,故当于处审除耳。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虗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第一义,以虗空形可作之法,可作变灭,虗空无坏。此第二义,亦以虗空无结,以明结处可见,以起下文。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由六根为媒,引起六识家贼,劫害真性。孤山曰:众生世界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以由正报缠缚,故于依报不能超越。下约二报而言。
△二、明众生世界缠缚超越,分三:初、明世界方位。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此承上言众生世界也。世界下,言世界之相。一切下,结归众生。贸迁,谓贸易迁移也。世与界互相更涉,即是身中贸迁。总见众生织妄成身,一刹那间分位相易,念念流转,故须逆流旋源耳。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四数,即东西南北。以东西南北之方,与过现未来之世,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互成十二。宛转,犹互成也。流,流数,指世。盖方历世而变始成也。云栖云:界四世三,彼此相涉。以三乘四,以四乘三,俱成十二,是一叠。即此十二,一各变十,成一百二十,是二叠。即此一百二十,十各变百,成一千二百,是三叠。一切众生,身在世界之中,见闻觉知,刹那生灭,麤细之相,乃有如许。古德云:一念中有八万四千尘劳是也。功德,犹功能也。此言六根了别是同,各各功能,互有全缺,下文自列。
△二、别六根功德,分六:初、眼根功德。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克定优劣,以伏下文选根之意。资中云:眼者,一方三百,旁观二百,又得二分之余,共成五百,并前三百,总成八百。
△二、耳根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耳之闻根,虽分动静,而意显无遗,所谓十处击鼓,一时俱闻也。
△三、鼻根功德
如鼻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阙中交者,谓息出尽少停而后复入,入尽少停而后复出,是三分阙一也。
△四、舌根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取宣扬,不取尝味,盖从其胜也。世出世智,当在至人分上。然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则广摄凡庸,麤言细语,皆第一义。虽当人不觉,非理之过,故为圆满。
△五、身根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合有违顺,离一合双,是为三分阙一。
△六、意根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意徧十方,通于三世,真俗凡圣,靡不周到,与耳功德,当无优劣。然耳返无闻,意归有地,初心方便,同异可见。
上二别六根功德竟。
△三令详六根圆滞。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流根。谓圆湛觉心,即不生灭地也。智论云:菩萨自念:我不应知诸余人常随生死等流,我当逆流以求尽源,入泥洹道。六根。揽纳外尘以为受用,故曰六受用根。合离深浅。总就六根度量,以见选择圆通之意,不必分贴。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此言圆通与不圆通,功効迟捷,所谓用少方便,疾证菩提也。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六根皆圆湛,觉心所露,故曰本所功德。然随方随根,各有相应,故须详择,当为发明也。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此见不但六根,即十八界,皆如来圆觉妙心之所映发。故上根圆慧,随所触发,皆可明悟。中下之士,一门深入,六用分明。
前第一义,审观因地发心,要在生灭中明,取不生灭性为本修因,不离五蕴汩浊,指出清洁本然。此第二义,则在审详烦恼根本以为降伏,亦即六根以明颠倒所在。颠倒想灭,六根宛然,故就众生世界分别浅深圆滞,虽为下文选根之意,犹属带言。此实在审除烦恼,所谓逆生死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一正本修因,一除烦恼根本。烦恼根本既审所除,则本修因地益彰圆妙,二以成一,总为发觉初心也。
上二明众生世界缠缚超越竟。
△三、明六根虗妄,分二:初、审根中积习,分二:初、问一门深入。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难疑一门深入,能令六根清净。此执有根法也。夫真性寄发,六根皆然,故能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此疑一六不同。下文既得六销,犹未忘一,乃执有涅盘也。然既执有涅盘,则不能不执有生死,内外法执,一时俱具。更待下释。
△二、示修中所断。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虗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见所断惑,谓见道分所应断之惑也。思惑,属修道分。见、思二惑,皆指十使:一、身见,二、边见,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为五利使;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为五钝使。此十使有分别、俱生二种。分别十使,二乘初果,准大乘初地、圆乘初住断尽;俱生十使,二、三果皆断,至四果而尽,准大乘亦地地断,至金刚定方始断尽。此言烦恼障也。若所知障,二乘无分,大乘入地初断分别;若微细、俱生,十一地后断二障。又分现行、种子、虗习,拣非现行。现行属因,此因习气根本智断;种子习气属果,此果习气后得智断,所谓积生无始虗习也。至于分齐头数、微细、所知,非初心能办耳。
上初审根中积习竟。
△二、明一六虗妄,分八:初、辨非一非六。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六用不通,故不为一。耳闻法音,身口俱动,故不为六。非一则不非六,终六则不终一。岂六一之元是,见一六之俱非。须知谁成六根,而曰非一,显觉明之无体也。现见六根,而曰非六,指闻见之非他矣。
△二、以空喻一不成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此承上觉明无体,故颠倒沦替,圆湛义生。闻见匪他,故见谛六销,犹未亡一。下以虗空为喻,以明六固元虗,一亦不立。
如太虗空参合羣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虗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空喻圆湛,器喻诸根。以器望空,似为异空。以喻根望圆湛,似异圆湛也。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亦犹除根观湛,说湛为同。此为未入圆湛,旁观一异。若全身于湛,湛外无心,谁同不同,是一非一,真如戏论。
△三原眼根因相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此分详诸根,由颠倒沦替,圆湛义生也。夫性觉本自妙圆,觉明妄为黏湛。本湛而黏,是名颠倒。湛黏则所立能生,故能见之妄明,映空成体,旋体成觉矣。体即四大之体,觉即六根之觉。此胜义根元,所以目为清净四大也。由是浮根托体,流逸奔色。此色在浮根既成之后,当指实色。若发见之前,只有明暗蒲萄朵。浮根之相,四尘,色香味触也。
△四、原耳根因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动静只指妄觉时相,既有此相,所以黏湛发听也。因听有声,映声成根,故知一切声色,先由听覩水火风土,旋令觉知,虽皆虗妄,亦非他事也。
△五原鼻根因相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齅。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通塞二相从,觉明妄见空色,空通色塞,遂发齅精。齅久闻香,闻即根性成就,如双垂爪,窍从下穴,气本上升,形肖其义。
△六原舌根因相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恬无味中恰好之相变,即与恬稍戾,由此乃有妄尝,尝即生味,便成根性矣。
△七、原身根因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此离合亦由妄见空色,空则似合,色则成离。由此发觉,如有所触,相待为身,能觉所觉,想虗形实,根触相成,奔流无状。
△八、原意根因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生灭不同外法,此妄明中,随觉随昧,似生似灭,发知自映,遂成根性。此根极微,而曰目为清净四大者,盖妙圆无所,一有所觉,冷暖摇碍,当体具足。所谓四大种,从妄想生,结想成根,当人不觉。至如幽室见,又浮根奔法,此应自鉴也。
此一段经文,犹是审除烦恼余旨。正以最初悟明,止灭众生世间见所断惑,而无始虗习,要因修断。如来云: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此正指烦恼根本所由起也。所谓虽得六销者,离尘返根也。犹未亡一者,见元未谢也。声闻于六根中,获证无我,断三界因,而所知之障,尚未销停。此就最初圆妙黏湛所发,依湛脱黏,成于实法,是为尔𦦨。阿难既已捐舍小乘,发大勇猛,故于其请修搜剔法障,亦即圆满因地之意。
上三,明六根虗妄竟。
△四、示根妄无体,发明圆脱,分四:初、明黏妄无体。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此结原六根之由,以约其妄。觉明即妄,原其由于性觉妙明,而妄以明为觉耳。既有所明,则妙明精了,隐而不现,所有照瞩,黏妄而发,不觉不知。下文离暗等无有见体等,意先伏此。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此言无尘则无根,既无根尘,则识无所附。益显根性虽由黏发,止能现境而无分别。故于离暗明时,若能着眼,始知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言无体质者,谓此根性黏湛所成,非实以见闻为体质也。
△二、示发明圆脱。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上言离者,显根由尘现,识因根发,无则俱无,以约根尘识三,法尔如是。此言不循者,示进修之士,即当对现不得诸相,以此脱黏,即以此内伏,直下归真,发本明耀。一根如是,六用皆然。脱脱外黏,伏伏内惑也。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知见,谓根知。此明根知,无分别晣,逈然常在。良由前尘外黏识想,内惑根知茫然。今不由前尘所起,则内惑无附。于此自觉,始知明发非根,寄根为用,岂不互融耶?
△三、引证圆脱。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䟦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那律陀,此云无灭,以多睡被诃,七日不眠,便失两目,如来令修天眼,能照三千大千,如观掌果。䟦翻善难,陀翻欢喜,此龙兄弟,常护摩伽陀国。殑伽,此云天堂,来主河神女。骄梵钵提,此云牛相,谓以牛舌能辨人所食味,故曰异舌知味。舜若多,此云空,即主空神,因其所主,亦无色质,非人能见,故曰风质,佛光映现,非实无质也。灭尽定,即九次第中灭受想定,此槩举一切得寂声闻,而以迦叶为证,虽灭意根,而能了知此见,明不循根,不必确指在定出定也。所引六人,合业报修得发真,无出此意。
△四、结圆脱成妙。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诸根圆拔者,谓外不缘尘,知见内返,虽现在根身器界,及一切净染苦乐诸相之中,而以外脱内伏之心,应时圆满,处于日用,如长空雁影,不落有无,所谓如汤销冰,不可以事得也。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上引六人犹限凡圣,此则近指世人,以见直下知觉不关根尘,以起下文不明自发之旨。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谓明暗于根,只成见与无见而已,不可谓无知觉也。明暗还尘,见与无见还根,根尘两脱,知觉宛然,所谓不明自发,此岂暗相之所能昏耶?故虽现在觉明妄中,而亲得圆妙之体,方悔从前错过耳。
性觉妙明,本无黏脱,所黏者觉明耳。此明必黏,黏则不明,一落见闻,遂为声色所昏,不能自认,是以离色无体,离声无质。汝但不循诸相所起知见,则寄根而发,虽声色枞然,而无分别性,当下自知,不必更寻离尘独耀时节矣。
上十一示决定义竟。
△十二、击钟验常分二:初、疑根性无体分二:初、原果位体性常住。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菩提知觉智果,涅盘寂灭断果,真显非虗妄,如显无变易。佛性清净常住庵摩罗,此云无垢离障所显白净识也。空如来藏者,楞伽谓无所有如来藏门。大圆镜智者,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此举果位七种名目,德性坚凝清净常住,望于见闻离尘无体,疑以断灭为所修因也。下文自详。
△二、疑根性不与觉因相酬。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唯垂大慈,开我蒙恡。
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者。阿难将根同识,是其不能于根中发明,晓了前境,得无憎爱。虽离明暗,其光圆满,瞥入意地,便成错过。凡在解会,悉同此病。盖以常光现前,不知自认,更拟推求,只增分别。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等,真为深中疑根。如来探竿,果非虗设。
上初疑根性无体竟。
△二、示闻性常住,分六:初、责诚心不伏。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
虗妄根尘为烦恼颠倒之处,此即颠倒因也。如来已经发明,而复言离暗离明,无有见体,使之不循前尘所起知见。于此领旨,则离尘之根既已外脱,分别之心又成内伏,现前知见岂不炯然?而犹惑为断灭,此所谓真倒现前,犹未信伏也。
△二、击钟诘闻。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即时如来勅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佛现问闻,而阿难大众各随佛语,皆云我闻。钟歇复问,皆云不闻。盖与下文问声同。诘: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谓覆障月也。睺罗六年随胎,为母所障,故以为名。
△三、击钟诘声。
如来又勅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先问闻,今复问声,而阿难大众果随佛语,皆云有声,亦云无声,便见声闻混淆,根尘不辨。故下,责矫乱。
△四、责闻声矫乱。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总缴上语,以显一切前尘,或有或无。而此知见,净圆常住。迷者之黏尘性昏,即悟者之寄根明发。迷悟自殊,根知不异。下以羣迷各具,益见悟当自认耳。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反覆详明,然后结责惑声为闻,以常为断。又云: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证知上云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等。愚以为于离暗明而无见体时,若能着眼,始知明不循根,寄根明发,正伏此旨。
△五、验杵音以责循声。
如重睡人眠熟牀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其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益证离尘无体时,而根性宛然。至于惑为钟声,及与鼓响,正可喻迷悟虽殊,而知觉不异,生死寤寐,更无二致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循诸声色,循谓根循。逐念流转,逐谓识逐。无始即觉明,始于觉明,究于分别,此指众生生死流转之所由也。故知性净妙常,常耀六门,不知循悟,以至于此。
△六、结弃生灭以成知觉。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闻性若悟,即返真常,非别有法弃生灭也。相即尘而曰想相者,相从忆持过去而有分别,不则对现森罗,无法可得耳。识而曰情者,盖分别即成迷执,不则妙观名智,何谓垢心?故二俱远离,皆由根性发明,则现前知觉,即成无上,斯为法眼清明也。
一切众生于色声中不能自认,皆因见色不分,声闻无别,是故见随色谢,闻逐响沈,遂使无上妙觉常住真心,与诸前尘共生共灭。非我真常实有生灭,元彼觉明所立能生,所既迁灭,能亦无归。庆喜此疑,犹是离诸前尘无分别性,几经辨晰,犹故茫然。益知性觉明妙,极难安住,觉明所惑,久而易昏。梦中闻性,明非断灭,正当此际,谁复悄然?不妨更疑三十年也。
决定义。科既列述悟请修,而于大科尚收在圆悟,何也?曰:夫悟所以起修,修所以明悟,未有不圆满乎悟之本智,而可言修者也;亦未有不详尽乎修之肎綮,而谓之圆悟者也。故悟有浅深,有本末。一端之蔽,承言教而忽彻者,此浅而末耳。根本之智弗明,虽千百悟而未可遽言修事,谓修以践乎其悟。无本之悟,无所为践。即本悟既豁,所有余疑虽属差别,且当于悟时务求徧悉。此华严初住,便能预知上位不同,权始一位,不知一位所谓圆悟也。今阿难述悟请修,而世尊乃曰: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盖欲其悟之妙圆,而使之审观因地,以为果证;又使之审详烦恼根本,以识结元。凡所为务详进修,皆所以深资明悟。此在大乘顿圆,即于初心备知上位法尔如是。然此又若有见乎阿难而为之也。世尊曰: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而阿难果曰: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故知师必明乎资之所诣,而后教不失时。若因其请修,但与明列修事,而不随机默勘,则悟且未圆,修于何践?此愚必于击钟验常,而后许为圆悟。所谓根本之智,非同浅末,若差别之疑,或厘种习,或尽尘沙,犹可于既悟之后,备谈深证。此圆融不碍行布,非初无圆融而遽言行布也。愚于此处,盖反覆沉思,再三阁笔,自知与诸疏矛盾,而见之所及,不敢雷同,到与不到,俟之高明,随例混收,终非所愿。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四
音释
蚋(音锐,似蛟而小。)
潬(弹,上声,沙渚。)
噉(弹上声,食也。)
鑛(音拱,金璞石也。)
剌(音𦎏。)
箜篌(箜音空篌音侯。)
綮(卿,上声,筋肉盘结处。)
汩(音掘,没也。)
殑(音擎。)
遄(音穿,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