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二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门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门人 今释澹归 阅 今辩乐说 较 上七征客尘二义,以出主空显见竟。 △八、示见性不灭分六:初、求示生灭与不生灭。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虗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阿难虽悟离尘有性,而性体之真妄未究根源,则动用之虗实目前难辨。是生灭之心现在周旋,而不生灭性尚纡凑泊。良由初获知归,识智未分,故如来更从根中指出,使知无憎爱之晓,了不假思惟,则不生灭之全机即在当念。此下文观河之见所由明也。 △二、匿王启请。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勅,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迦旃延,具云迦罗鸠陀。迦旃延,此云翦发。此外道说,杀害一切,若无惭愧,不堕地狱,犹如虗空不受尘水。毗罗胝,应云删闍夜、毗罗胝子。删闍夜,此云正胜字也。毗罗胝,此云不作母名,略曰毗罗胝子。此外道说,道不须求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圆于高山,缕尽自止,皆属断见。拨无因果,六师之二也。涅盘声闻,未许见性,则所见偏真,犹属七识,未获常住,皆名有漏,是不能无疑耳。 △三征肉身迁变。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佛言:如是。 以肉身无不变灭,起身中有不变灭,汝未曾灭,云何知灭?正动其自知,念念迁谢,冀一觉察,返观不远。 △四较颜貌童耄。 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胜-力+天]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頺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益之时? 以童年颜貌较之,衰老盖就身变,以形身中有不变也。始生曰孩,始行曰孺,皮表曰肤,文理曰[胜-力+天]。龄谓年,年已六十,故云颓。颓,衰朽也。八十曰耄,言逼近也。 △五审迁化密移。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前结身变,此结年变。至于刹那,即与本际相近。然后出身中不灭一句,世人麤犷,不能见此,故下乃以根性相示也。变化密移四句,总叹迁流之易。密移不觉,备极迷况。涅盘云:壮色不停,喻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而乃火宅儿嬉,诚可怜愍耳。始由数十年以限十年,又由十年以限一年,由年限月,由月限日,以至刹那,念念不住。此而不觉,则诚不觉矣。 △六、正示不生灭性,分二:初、问身中不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年变身化,至于刹那,念念迁谢,瞥尔返观,岂同土木?此而不醒,又烦如来别生垂示耳。 △二、问见水同异以表无生灭性。分四:初、征见水。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长寿天。西域生子,必谒长寿,久历年所,反观如昨,即见即知,不假思量。 △二征见水同异。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还以岁时迁变,且限十年,诘其见此河时,于十年间同异何似?盖欲其自觉,所谓不塞悟门也。宛然二字,可谓于粪头边忽尔拾得,未易语人。 △三、单征见同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宛然无异。已解自觉此,复勘其童耄差别,可谓再三丁宁。 △四、示见精不变。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此乃发明身中有不灭性也。现前生灭如彼,其不生灭如此。真在妄中,实在虗内。分别随缘,知马影之匪他。见性无迁,悟牛鼻之在手。末伽黎,此云不见道,皆断见外道等,徧指六师也。 断灭与不断灭,正我法与外道之所岐。阿难之请,其始为天下后世借鉴欤?前云见无亏损,见无动摇,审知根性不随前尘迁变,而犹疑死后断灭,此皆众生通病故。即其自童至耄,曾所经见,易为证知,而犹藉圣口抑扬,始获自认。故知无上秘密,只在目前,而不觉变熏,流易累劫。夫目必有见,耳必有闻,一人返观,千圣同轨,当念自信,十世靡移,岂更待舍生趣生,而后知其不灭耶?波斯匿王曰: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夫念念不停,则岂非其心之生灭耶?心惑身世,随其迁流,不遑安住。若当此时,觌面提命,自非夙智,未易憬然。而世尊乃曰: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真性所露,不落思量,随见随知,岂异今昔?此如来所为于众生迷中,而择其必不能迷者,一处自觉,则全体宛然。所谓五现量根,与八识同功,常在目前,而不自觉,一遇了缘,便同本得耳。 上八,示见性不灭竟。 △九、指颠倒所在。分三:初、问遗失颠倒。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虽悟见闻本不生灭,而四大胪然,五蕴宛尔。迷色空于目前,揽浮沤为自体。颠倒不知其在,真性谁解偏全。若非大阐无遮,法界何因证入矣。如来开示,单指见性。阿难此请,双举见闻。宗镜谓六根中,惟见与闻,随用常住,易于显了。故罗睺击钟,文殊选耳,皆同此意。 △二、如来示臂以征颠倒。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如来一臂垂示,盖以发眉剑之机,即以出颠倒之状。阿难不知直领,乃推世间以此为倒,复推世间以竖为正,可谓当面错过。母陀罗,此云印。证真钞云:结印手也,用以制伏魔外。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若此颠倒,总是如来一臂,不过换首为尾。换尾为首,有何同异?诸世间人,一倍瞻视而不自觉,各生异见于此。若悟首尾自换,一臂无殊,直下颠倒名字,无处安着矣。一,一人也;倍,多人也。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如来清净法身,不分报化,现前三十二相,与一切随类应身,即相即性,即有即空,觉自心所现为正知,觉所现唯心为徧知,此所名正徧知也。若执心在身内,山河大地同居身外,此心外有法,即为颠倒之处,故因处得号,号性颠倒也。比类者,比如来一臂垂竖,而世间人各各倒正,乃推类发明耳。故知如来之身,非正徧知,以此称名;汝等之身,性非颠倒,以此得号。名正徧知,号性颠倒,无非颠倒,故曰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圣名凡号,总是处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质。愚意与诸解乖谬,然揆之圣意,当有微中,不敢雷同,俟之明哲。 △三、正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曹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徧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色,指十一色法。心,指八识。诸缘,指二十四不相应行。心所使,即五十一心所。诸所缘,即六种无为。五位共一百法,摄尽一切,此一切法,悉唯心现。而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者,指阿难现今想相为身,昏扰为性,同现妙明真精之中,而乃不自觉知,枉同遗失,此所谓悟中迷也。妙心而曰妙明真精者,本妙而明,此明真精,拣非虗妄也。本妙圆妙明心者,此本妙心,圆融寂照,拣非觉明也。宝明妙性者,此明而妙用全归体也。瞪,凝视瞢不知之貌。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晦昧即根本无明,无明晦昧,本性荡然,所谓迷妄有虗空也。空中结暗,此能变之无明,依空起见,所谓想澄成国土也。又以所变之色,映所成能,故曰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既成根身,即此色阴,揽彼六尘,成四名蕴,内摇外逸,所谓昏扰。扰者乃支润无明,一迷为心,则必惑为身内也。大地众生,从是倒执,遂同遗失矣。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虗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色身即根身,虗空大地即器界,根身器界皆为内识变似,本无自性,唯是一心,故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也。百千大海即喻妙明真心,一浮沤体喻惑为身内之心,即前所云汝身汝心也。弃即遗失也,倍人即一倍瞻视之人,犹云此一倍迷人,如我垂手,各见倒正,更无差别。 夫人迷于前尘,良由境见不分,故境在见生,境沈见灭。虽生非真生,灭非真灭,然迷中之心性,待因缘而后有,则目前之对现,逐境物以成无。此能推之心,所为离前尘无分别性也。自客尘不住,主空寂然,身限岁时,见无童耄,亦可以悟见闻之必无生灭矣。然乍回之心,虽能脱身世之缘,而离尘之见,未易融分别之虑。自以为真性究竟无他,夫安知颠倒诚难自觉。法界元无彼我,渤海不住浮沤,乃以身内为心,讵信色前匪物。自心所现,性海本具波澜,所现唯心,水月全归霄汉。万象体玄,鉴光自满,而顾妄作亲疎,终成同异,则岂非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哉。庆喜但谓见闻本无生灭,须知迷悟尚隔偏圆。悟则全悟,会万物而为自己,镜中岂有二三。迷则终迷,守所得而绝前尘,空里难忘一一。迷中倍人,当不但昔贤耳。 上九,指颠倒所在竟。 △十、拣缘心以示见性无还分三:初、陈所悟不敢自认。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此言所悟之心,本自妙明,圆满常住,而能悟之心,现领法音,从缘而起,反观所悟,未见真切,故曰徒获而不敢认也。圆音,谓一切音即一音,一音即一切音,又一语演尽,又各同一切也。 △二、责认指以拣分别之心各还。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佛所说之妙圆常住,乃指阿难本元心地,此法性也。若阿难闻说,即领佛指,还得本心,不由分别知见,此得法性也。今以现所缘心缘佛法音,则此法亦与缘心随有随无,故曰非得法性。宗镜云:阿难尚认缘心听佛法音,以为常住真心取佛定旨。愚谓阿难以常住真心取佛定旨,而实未敢认也。为其自知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是所悟之心与能悟之心未尝会归,故有疑问。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如来言教如指,心性如月。标指欲令见月,设教为指心源。因教识心,始知三乘十二分,但为指踪之谈。若因教所诠,徒以心缘所悟,宛在目前,皆为认指以言教所显。故此所贵乎当下消归也。所诠之理,与听者之心,灵昧终别。所标之指,与所指之月,明暗自分。故又有亡指之喻。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因说法而生分别,则此分别之心,应有全性。虽离分别,湛然常住,不随声尘起灭。若无全性,则分别都无,便堕冥谛。外道错乱修习,多由于此,下文自明。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味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此言分别之心,若不发明全性,则所缘之理,与能缘之心,终不能住,如彼旅客,暂止便去也。则何不于未缘法音之前,既缘法音之后,当缘法音之时,瞥尔返观,谁为亭主?正须一悟也。若只认声容分别之心,声容既谢,分别亦亡,于此非色非空,鲜不味为冥谛,此拘舍离等所为错乱修习耳。离缘无性,各还无主者,盖以分别之性,缘尘不觉为客,离尘自得为主,此于不觉中激其自认,非真无主也。 △三、示见精无还,分五:初、问无还。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此还,即下八还之还。此无还,亦即下当欲谁还之无还也。阿难缘心,经客尘开示,已知无始妄认缘影之非。然现在听法,尚用缘心,故所悟者,仍是取佛定旨,犹未销归自己,则此心性当还,法音不得常住,故复请妙明元心无所还地也。 △二、示见精非影。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且汝见我见精明元者,盖指阿难当时见佛之见精也。此之见精而曰明元,以其根中照了,得无憎爱实原性觉,但未发明,不可即谓妙精明心。故曰:如第二月,若缘尘分别,尘在则生,尘去则灭,此所谓月影也。因阿难已悟缘影之非,而缘心未了,尚滞分别,故复以现前见性,不落思量,使之自认。若当处发明,即为妙精明心,更无别体尔。 △三、列八种尘相。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虗之中徧是空性,郁𡋯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真际云:欲求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 △四、示八还。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虗还空,郁𡋯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此列八种还相,以出见精。 △五、正示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当欲谁还者,分明直指而后曰:种种差别,见无差别,差别可还。彼无差别,岂是别人?汝心即指见性本字,就见性而言。原此见性本,即妙明所露,当处知归,不为分别所误。于此错过,即为丧本,常被漂溺,故可怜愍。 庆喜闻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便憬然见此分别亦还法音,由其自知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深中疑根,不能自昧,故复以妙明元心为请也。世尊曰: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是离诸相而显根性,亦可离分别而指识心,乃谓其心性各有所还,何也?当知八种见性,随见随知,不落思量,虽皆未经发明,无所销归,然彼杂妄识,此同现量,圣意所取,正与妙精净明体用相似,以冀其当下自认,即同本得,可谓少假方便,疾证菩提。推此而知,世所言有得于心,行于事物,明昧两岐,一放一収,纷然断续,是皆心性各有所还者也。 上十拣缘心以示见性无还竟。 △十一、拣尘表见,分六:初、拣物非我。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前破能悟缘心,今请所悟妙明。如何即此见精,便当妙明真性,使我得知,仍是不敢自认之意。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补遗云:准小罗汉见小千,今阿难初果,乃小千之分齐。初果而能见者,佛神力也。若只单见一初禅,自力可办耳。净名经云:阿那律答严净梵王: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此言阎浮提,乃一切阎浮提。华严云: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阎浮提从树得名,庵摩勒果似桃似奈。当时执此,即以为喻。初地见百佛土,二地见千佛土,十地见无量佛土。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土,不以二相。盖二乘在定则见,出定不见;如来未尝不定,未尝不见,故曰常在三昧。众生隔纸膜,不见外物,此以众生同列,示所见之广狭不同,而能见之根性无异也。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徧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徧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择于见中,谓择于所见之中,我体物象,彼此分明,我体即见性也。谁是谁为,使之自择,至于是物非汝,乃为代择,又如来方便耳。 △二、显见非物。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前于我体物象,分明择出,此乃指归见性。复曰:诚汝见性,使自承当也。汝见而曰清清者,拣非杂识耳。 庆喜!虽知见性不还,而犹不知是我真性,盖由物我不分,故不能于其见精豁然获所知归也。夫众生日用身在物中,所见皆物即能返观,又杂识妄,故我世尊确指现前诸有物象而曰是物,非汝划然不许更余物想,然后曰诸有物性虽有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见精而曰清净。又复使知此一见性不与物杂,本妙如是想相俱尽,纯一真心一刹那间内自证知,不循分别耳。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此言见必非物,故指见是阿难,因及不见亦是阿难,总不是他物也。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者,言人各有见,必不可互见,以可见即成为物耳。故纵云若同见此物,即以同见者名为见吾,反出吾不见时,以穷见必不可见,遂带言见与不见亦总是阿难也。故再纵云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此阿难见处不是别人,终纵之云若不见吾不见之地,此阿难不见之处总不是别人也。以世尊自言曰:吾代阿难而言曰:彼 △三、显物我不杂。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此言物我不杂,以证见必非物也。若见是物,物亦是见,汝能见物,物能见汝,自他不分,体性纷杂,则有情无情,不成安立。诸世间,谓众生与器,即指有情无情也。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徧,非汝而谁? 此正告之辞。盖谓见性虽同,各自受用,千江一月,万影同圆,汝应自知,不相假借。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此带责之辞。性汝不真者,谓性中有汝,如海上之波,未尝离异。汝在性中,似波还望海,輙见猜疑。若知汝我同源,各自取实,心目共证,岂假问人。 盖由自证而起,见相之后,乃有色心。心即八识,属见;色即根尘,属相。故知见相本自同源,物我难分,从来久矣。阿难不能自认见性,此俱生所执,古今皆然。附物即遗自心,返见仍余分别。若非彻底知归,必不能于万物象前,翛然独脱。如水与石,似色投空,本不相离,亦无相入。此固大圣独证之境,即在凡夫日用之间。所谓见色闻声,有何同异?而眼光圆满,宛在现前,听性通玄,声响不杂。此虽不藉修持,亦须一回自得。如来反覆设言,盖有见乎其难,而乃丁宁其易尔。 △四、疑见有大小断续。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徧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徧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是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承见性周徧,必我非他。此复因所见宽狭,疑见性舒缩也。娑婆,此云忍土。伽蓝,具云僧伽蓝。摩,此云众园。 △五、示前尘留碍,分二:初、喻器空。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各属前尘一句,已释疑义,例众生不能返见,皆为前尘留碍。下皆发明此旨。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定方则为器局,若不定方,则空有体。以喻见性不为物碍,亦能随物作则,岂为法界之量所限哉?义性,即见性之义。云何为在?言见性如是,不随物在也。 △二、除器方圆。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 无方圆者,空也,以喻见性。入者,证入之义。若欲证入见性,但撤前尘之见,见性自如,不须更除。虗空方相所在者,为虗空在方圆器中,每因方圆而并疑虗空心印,所谓去妄则兼真并弃也。岂知见对物而显,物自来去,非见有无,无在不在,不用除也。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此言见不可缩,亦不能伸;见不可断,亦复非续。 上五,示前尘留碍竟。 △六、示转物。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如来藏性,一落转现,心色宛然,迷于本明,所见皆物。始则境从心生,既则心随境转,虗空之性徒在,方圆之见难除,大小之观所自来尔。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徧能含受十方国土。 转物者,转一切物而为自己。一切万法,唯心所现,皆无自性,唯是一心,但离分别,即是般若。般若周徧,身心圆明。心圆明,则摄事归理,常照常寂,八风不摇。身圆明,则体理皆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毛端国土,廓然现前,不由神用,法尔容摄。 总之,阿难不能自认见性皆为前尘留碍,世尊于先章指见是汝,今乃发明为物所转四字是其病原。此病既去,则见性周圆,含受法界,一返观而得之矣。惟不能返观,则此见性惟见目前,目前寥廓以为见大,目前迫狭以为见小,而不知寥廓迫狭皆属前尘。犹方器中见空为方,别安圆器见空为圆,而不知方圆亦皆属器。以空无方圆,悟知见无大小,但能不随前尘所起知见,名为转物,直下圆明,虽在众生身心,与佛无二耳。 上二显根见竟。 △三、标见性离是非是,分五:初、疑见性现前。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犹是所悟之妙明,未敢自认。皆由能悟之缘心,分别未宁。虽承如来指出见性无还,前尘留碍。而分别之身心仍在,则现前之见性徒悬。若取现前,反余今我。病在物我未融,是非交互。有诸能入,便违清净觉心。无见及缘,自到一真法界。欲垂究竟,聊借当机。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不能自认妙明,则分别身心,犹作主宰,所谓有实也。虽悟见性无还,随境对现,无分别晰,而不为用,是所悟之见性为客,而身心分别仍为主,主能辨客,客不能辨主也。以此为我,身心非我,是见与身心分为二体,所谓物能见我,亦极形其不能自认耳。 △二、指无是见,分二:初、标相征见。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徧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在前之见,穷于无是,将欲夺其所悟。又穷于无非,终以夺其能悟。至于所悟之见性顿忘,能悟之分别亦息,则法界现前,无是非是,始为穷竟。此先穷在前之见也。披开,剥析也。 △二、答无是见。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人于日用所有见闻,皆依声色而得暂现,犹如电光,瞥入明了,分别厘然。此分别性,执为我心,执为我体,亦已久矣。忽而使之离诸分别,还指见闻,虽获所悟,犹故在前,欲舍身心,难忘在我。将究在我之分别匪他,先教在前之见性,顿撤如来所为,穷于无所指陈,然后即此身心,帖然仍旧。原夫一切物象,悉由见有,若复此见同物指陈,则物从何显?见从何附?唯指皆是物,正为全体于物,而无是见。若在迷中,不能自见,设得深悟,还同于物。此理精玄,自非菩萨,弗能证知。庆喜示同声闻,若或于此,可大槩见欤? 上二指无是见竟。 △三、指无非见,分二:初、许无是转征非见。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此先印其无是,然后再诘其无非也。无是见则所悟既消,无非见则缘心顿尽。无上法印,下文自见。 △二、答无非见。 阿难言:我实徧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如梦所见,以为实有诸物。及至于觉,悉我梦现。讵谓即未曾觉是我非物,只是无人觉知耳。世间现前,亦如梦见,诚非他事。于此覰着,更无与我缘对。不妨全觉即在全梦之中,与一切梦作觉因缘也。法华曰,不如三界见于三界之相。如来明见,无有错谬。若能明见于无非见者,则现前三界,当作何观。不可更有名模也。始则穷其无是见者,以消其在前之见,不同于物。既则穷其无非见者,使知厘然分别,不是别人。若能于此一时放下,则当处身心,与本无二。皆为下文无是非是,先一荡除耳。 上三指无非见竟。 △四、文殊启请发明二种,分三:初、大众惶悚。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见性之我顿除,分别之物亦化,非我非物,大智所证,非初心能辨,故有茫然不知是义终始。此即下文云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二义。 △二、佛称实语安慰。 如来知其魂虑变慴,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将演大法,先叹佛语,以坚其信。如来有五语,资中云: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妄。四种矫乱,谓亦变亦恒,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凡持两可,无有决定,以明佛意,乃是非双离,心境俱遣,显真妙性,本无戏论。哀慕者,哀其仰慕之情,言须谛思,无辱如来见怜之意。 △三、文殊正请发明。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此出文殊为借大智以助明大法,非声闻权小所能精见。色空,即上于色空上辨见也。二种,即指是、非是义。是即无是见义,下云:若是见者,应有所指。非是即无非见义,下云:若非见者,应无所瞩,互看便见。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元是何物默含,元是菩提净妙明体。知同一体,则物我浑然,非言可言,非识所识。故曰: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上四文殊启请发明二种竟。 △五、正示见性无是非是,分三:初、会见相元是菩提。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宗镜云:若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无法,以分别智解心不亡,但缘他境,未住自地。大菩萨指十地以后。首楞严三昧经云:佛说是三昧,非九地已下及二乘能知。此三摩地即首楞严三昧。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见指根,见缘指尘,想相指识,根尘识等三,如幻无生灭,无性非性故。一切总唯心,慧者之所达,于中无有想,言思悉皆离。 △二、勅文殊表无二相。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佛与文殊,两相映发,证明斯义,诚不虗也。佛云:如汝文殊。文殊云:世尊,我真文殊。佛云:更有文殊是文殊者。文殊云:无是文殊。若有是者,则二文殊。佛云:为无文殊。文殊云:然我今日非无文殊。故知但一文殊,此外更无增减。以例真精妙觉明性,才落意言,便成惑妄也。 △三、正发明性出是非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见与空尘,本为妙明,真心则指为色空,及与闻见者,皆突然妄发也。既曰第二月,又曰谁是谁非,则知众生现前,根尘交互,当处了然,谁为是非,眨眼错过,斯成揑目也。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种种发明,犹云此是色空,此是闻见。既不如是,应作何观。智者于此,当自晓然于是非之外矣。 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王鼎舜曰:出指非指,所谓见月忘指也。温陵、雪浪皆以指喻指为释,反增葛藤。无上真诠,岂庄子能例?多见其失念耳。 见与见缘,如虗空华。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一切如来及大菩萨,住三摩地中,体本如是,本无是非二相。阿难不能自认见性,始则为物所碍,既则见性在前,是见与见缘,不能如虗空华也。不能如虗空华,则闻见不尽,色空枞然,又奚能安住于菩提净明,如镜华水树,宕然于是非之外耶?此古人所云:阳𦦨空华,不落有无。深玄旨趣,正须一悟,非可言说也。 上三,标见性离是非是竟。 △四、斥因缘自然以显见见实相,分七:初、疑觉性同于神我自然。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徧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温陵云:觉缘即见性,能见明暗通塞。徧缘一切者,前云见性周徧,又云身心圆明,徧含国土,即此觉缘徧十方界,湛然常住也。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徧满十方,有何差别? 外道不达真唯识性,徒以唯识所变,似境所现,即于第七主宰,第六缘尘,执为实我,徧一切处,似滥真觉,含十方界也。不知彼立冥初生觉,即此八识不觉妄动业相,以不觉为冥谛,以妄动业相为神我,迷于无性之理,成于身见之患,随处迁流,只同生灭。投灰即娑毗迦罗遗种。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佛于楞伽说因缘生法,为破外道自然之计,亦约世间根器之所从起,非第一义,故下又有因缘之疑。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虗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羣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羣邪?当一气读。谓此见性自然周徧,似非因缘,盖意其同于自然也。故曰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使得分别,不入羣邪也。 △二、示非自然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旁引曲喻曰方便,究竟不二曰真实。言佛开示,权实悉备也。甄,察也。言当推穷自然之体,自体若无,则神我立破。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此言见性无有自体,有自则不能入他,不入则自不能徧,皆入则自不能成。 △三、疑因缘。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阿难本疑自然,今见推破乃举因缘,以因缘义如来曾说安于固然,故曰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四、示非因缘并结见离名相。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虗空只益自劳,虗空云何随汝执捉? 汝今因见者,盖即现前见性,为能因能缘,以俟征破,故曰此见为复因明等而有,为复缘明等而有。若此发明不因明有,不缘明有,则此见审非因缘矣。穷于因缘,又非自然,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摩尼珠映于五色,非即非离,法界一真,犹存见隔耳。 △五、再疑因缘。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阿难初疑自然,既蒙开示,以为因缘之说本于楞伽,必无所误,今复承破,故引圣言以求决择也。 △六、再斥因缘自然,以表见性离于四相。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不了第一义,故于空明心眼,成于俗谛。外道不达,以为一切世间,皆由胜性自然而有,体本如是。如来特以因缘破之,谓因迷有,非自性有也。然悟在迷中,现前发明,亦无真俗。故下即以能见,反覆推明,见无所因,见无所缘,然后使之当处自悟,所谓见见也。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日月灯明所以显见,非因日月灯明而后有见。外道不能离明自发,同于世人,遂成断灭。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明暗陵夺,非见暂无,示非因缘也。此与盲人覩暗相类,彼示见不属眼,此示见不因境,意各由显。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不是明暗通塞,总以显见非因缘有也。既非因缘,则此见性不由前尘所起,而又覩暗同明,益信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智者于此可以起悟。故下即出见,见 △七、直示见见实相。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上见字即觉悟,所谓始觉也。下见字即见明暗空塞,而非明暗空塞者。是五现量既不局根,而又非境,则如来藏性,岂非常露。然未经觉悟,虽犹寄根离尘,只同流布,岂可以觉悟之寄根离尘,而乃即未觉悟之寄根离尘哉。既此觉悟之寄根离尘,犹离未觉悟之寄根离尘,则未觉悟之寄根离尘,终不能及,宜乎终日常在解脱之中,而局根揽境耳。故知如来藏性,时时现前,瞥尔错过,即入分别,忽遇了缘,便同性觉。性觉即本觉,始既合本,本亦无名,一真法界,宁同戏论也。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此结责示诲也。实相者,如其自性,非内非外,非知不知,一法界性,言思俱绝。 见见之义,诸疏有以上见为体,下见为用者。约根而言,则下见为用,似矣。然在迷位,迷失真性,安得有所谓体也?亦有以上见为用,下见为体。然迷中之根,岂可名体?且现迷之体,安得乎清净之用也?又有以上见为真,下见为妄。然既有其真,何者是妄?总之,皆按经文前后,以为实解。如按见不是明,便谓见本离尘。见既离尘,推而上之,应有性觉,是以上见为体也。或即以离尘寄根之见,已同真觉,则应有智照之用,还照自体。是又以上见为用,下见为体也。或以离尘之见,仍非性觉,应有真性,以鉴其妄。是皆现按经文,克定位次,而不达迷悟之理。岂知真性元无体用,悟者之用在体中,即迷者之体在用内。夫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所谓用在体中也。一切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所谓体在用内也。悟则当处全真,即或未悟,终非别有。前文约见非眼,今显见不因明,皆即众生现前根性,与本性觉,无有二体,亦无二用。但在迷中,有而不觉,暂指为无,更名为妄。故此显出,以待其悟。所云见见,即见乎现前见性,本不属眼,本自离尘。此愚以为始觉之所由发也。夫始觉在未觉时,即是妄觉,为不见现前根性,元自清净,从缘分别,是称为妄。若承开示,穷于见不循根,见不因境,则分别顿息。即此分别,还择根性,随处会通,成妙观察。所谓始觉,原其所从,悉由本生,迷则为妄,悟则为始。即或未悟,而此分别,岂是别人?如在醉中,为酒所持,忽然而醒,人非别有,醉失其在。亦如梦中,妄见前境,及至于觉,境从何去?人在牀褥,更无增损。真性亦然,迷则全体是妄,妄非因真;悟则全体是真,真非因妄。楞伽云:外道谓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彼异因者,说言若胜妙。此胜妙者,外道以为自性,谓自性自作生因。一切根身器界,皆从性生,性为妄本,妄不可了。此心与境,悉属自然,而自然之心,即是神我,徧十方界。是十方沙界,包裹心外,心外有法,心因法徧,又成因缘。自然因缘,二说相依,悉属邪计,总为不达。如来藏性,不觉成识,识生见相,见即分别,相为根尘。以分别心,依根揽尘,物我不辨,难于发明。惟有根性,前境对现,无分别晰,暂时透露。故如来于此,再三指示,若能觉悟,即与如来藏,更无体用之殊矣。虽然,此亦就未到明了意识,易为体认,非谓与七六二识,更有同异也。夫迷中分别,实无自体,惟从不觉,妄自执持。执亦无体,性本如如,境去执融,性真自在。此前文所说,无非见者,正使万物胪然,犹非别体。阴入处界,及与七大,许同一性,皆在悟时,自证境界,殆不可以识解蠡测耳。 上四斥因缘自然,以显见见实相竟。 △五、出妄见显真,分四:初、请示见见非见之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疑自然,则对现之心犹在。疑因缘,则目前之境尚存。此乃不能顿领见见非见之由也。下文正明根境受迷之始。始迷已豁,则当下释然矣。 △二、将演总持,嘱令谛听。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大陀罗尼此云总持,然有一字多字无字之异,指下神呪即多字也,若显实相即无字义,实相陀罗即真三摩地,摄诸三摩地故,一切菩萨净妙庄严皆依此而得成就。观照而曰奢摩他,盖言寂照,离诸分别故曰微密。 △三、示二种妄见,分三:初、示二颠倒总相。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此推轮回由于二倒,二倒实本分别,分别即无明不觉心动,动故有见,即见分也。此见无体,故曰妄。二倒属相分,根尘所托,相从见现,见既妄则相亦应妄,相妄则直下根境如虗空华,真唯识性而得现前。此直指觉悟之方,以答前问也。当处即当不觉心动之处,妄动即业,业即是苦,故曰当业轮转。别业约根身,同分约器界,妄见是一,约相分二,故下云: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与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也。宗镜以别业为分别烦恼,同分为俱生无明,与本经旨未见体贴。 △二、示别业妄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目喻真智,灯喻真理。真智无见,真理无境。夜见灯光,别有圆影者,是真智因妄动而起分别,故于真理上,妄有能见之根。五色,即五根也。真智局见成根,则真理惑空为色,同一见妄所生。妄分根尘,自别亲疎。悟妄无因,根性现在。故下文云: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此言真智与真理,本无过咎,咎在妄动,自生分别也。见圆影者,名为何等?虽在眚中,见非圆影,亦自可悟。非眚人喻佛界,色即影也。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此言亦不离真智真理而有妄现也。故知真智无性,不觉妄动;真理本空,妄见成色。智不生妄,妄非智离;空不生色,色非空外。悟妄元虗,理智自尔,因是名非,终乖本住。故又曰: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也。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揑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揑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此以第二月因揑所成,岂是形见?喻见圆影,目眚所成,岂是灯见也?是既无端,非因是立。总以明真智真理,虽在妄中,犹故宛然,悟同本得,非今所造也。 △三、示同分妄见。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覩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水中可居曰洲。括,结也。量,数也。大国二千三百,此属五天竺暨此神州。晕适佩玦,皆日月旁。黑气环匝曰晕,薄蚀曰适。佩玦,玉器,形如佩玦也。彗孛飞流,皆妖星。尔雅云:彗星为搀枪。孛,形孛孛如扫,彗飞径去,流相连。负耳,灾气向日,如负如耳。虹霓,阴阳不和所现。尔雅云:虹即𧍝蝀。霓,雌虹也。不见之国,喻无见妄,如清明目观诸晴空。 上三示二种妄见竟。 △四、例现前观见以显见见非见远离和合圆满菩提分三:初、以别业例今观见证成见见。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将同例别,以别例同,故曰进退似境,则非实有,非色所造,益彰见劳。所谓真理本空,空不生色,总出见妄如眚,悟眚非见,故无见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以目观见者,根也。山河国土者,即器世间,众生即众生世间,二皆指境也。合根与境,皆由无始见病,谓无明不觉妄动,而有见分,即前文分别见妄也。见即目见,见缘即国土众生,此根与境,皆属相分,原于见分妄发,故似现前而非实有也。觉明即见分,见所缘即见与见缘,此复原见与见缘之所由。眚者始于觉明,以显根境无咎,下文自明。 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觉见即觉明,觉见即眚。此领上觉明见所缘眚,而独指觉见,故下急出云:本觉明心,觉缘非眚。盖原本觉,乃如来藏与对缘而现之根性,皆属现量,元无过患,总以归眚于觉见也。所觉即指觉见,能觉此所觉之为眚,即为见见,岂复名觉闻知见耶?众生日用,由有见妄,则当眼光晓了,不能自觉,故滥色名见,滥声名闻,瞥尔知归,岂分本始?此如来所为三致意尔。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此结转。阿难!现前见与见缘,皆为眚病,非能见眚病者。此能见眚者,亦即现前根性,自知自觉,故曰性非眚者。所谓悟妄即真,故不名见。 △二、以同分复例别业结准十方。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虗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总结前文同别二见,进退合明,以例一阎浮提。又以阎浮提例彼十方,同是无始觉明,致令无漏妙心妄为见闻觉知虗妄和合。若能悟知,当下远离和合与不和合,则见妄顿除,生灭永息,不生灭性宛然常住也。 如来藏性,不觉妄动,而起见分,遂有相生。根尘对现,互相增长,流转无穷。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曾无暂歇。然本觉妙明,常在根中,虽为根局,亦逐境迁,而无分别。晰未尝变易所为,寄根明发,离尘有体,性本如是。一朝觉悟,不循功用,即未觉悟,亦无亏染。但在迷位,无人觉知,枉自流易。譬如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本非实事。然久受驱使,习与性成。在凡夫中,轮回六趣,目为虗妄。在二乘人,留滞变易,情怯偏空。在十地,微细所知,仍隔罗谷。此岂位置,实有所殊。见妄积熏,忆持难割。所以草庵久卓,宝所徒遥。此经直指根性,但须觉悟目前。正与华严直授初心,岂假勤劳累劫。同一旨趣,宁分顿圆。故知一法界体,自在当人。大地众生,本成佛道,唯证始知。智慧德相,现具凡躯。非关溯源,徒以理信也。是以阿难不达见见如来,唯明见妄知妄动,始于不觉,元非实有。则见性本自现成,只须觉悟。所谓本觉明心,觉缘非眚。圣诏昭着,唯当自信。勿阻长途,空役时岁。古今皆然尔。 △三、斥和合与非和合,分三:初、总牒和合与不和合。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觉元即始觉,即谓般若也。涅盘三德:一法身,一般若,一解脱。法身即本觉妙明,般若即此始觉。今再明证菩提之始觉,亦非和合与不和合。和合即同因缘,不和合即同自然,故须辨之。华严偈云:非是和合不和合,辨性寂灭无诸相。疏云:应缘非不合,住体非和合。又缘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尽非和合。又合相离故无诸相,非合亦离辨寂灭也。 △二、斥和合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菩提即始觉,菩提从本觉生,还证本觉,即现前见精。未悟为根性,既悟即菩提,以现前见精,即本觉流露。虽众生日用而不自知,似藉了缘,然实由本觉所熏,故在迷中,终有时节。所谓缘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尽非和合也。若妄想与诸缘和合而成,世间缘在,则似生相续;缘散,则尘影销沈。妄想无性,岂滥觉元一?对辨而悉耳。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羣塞,亦复如是。 何处杂见?此征杂处见相,相即明相。杂何形像?此征杂状。既不成杂,亦不相即,故曰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谓明既即见,不可以见更见于见也。虽不相即,亦复各自圆满。合此二难,总以明不成杂耳,故终曰见必异明。此乃正言见性异于前尘,若杂则各失名字,何处更有明与见之别耶?性即见性也。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羣塞亦复如是。 合明则应不见暗,若见暗而不与暗合,则见明时既与明合,应不见明,谓不与暗合而能见暗,则与明合应不见明也。此乃明合而仍了明非暗,总以显见性唯不各合,始能各见也。 △三、斥非和合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能缘为根,所缘为尘,念虑为识。盖见此妙觉元常,与三者互相和合,以自消息。今既发明应不和合,乃疑之也。不知体本不合,幻起从缘,缘起即是无生,心境皆无自性。百门义海云: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起待于心;心不自心,必待于缘。由相得故,则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羣塞,亦复如是。 此以无边畔穷非和合,故以互相容证无边畔也。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羣塞亦复如是。 此以见与明性相差别,反穷非合,引耳显证。谓见若如耳,自不知明,何由甄别合非合义也。 上五,出妄见显真竟。 △六、总収阴入处界七大归如来藏以启真悟。分七:初、总収。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此指阿难病源,总由不知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处即心体,不知当处出生,则心外有法,离即俱非。离则惑为自然,即则惑为因缘。不知随处灭尽,则法外有心,动静相涉。动则物我成待,静则分别在前。此凡外二乘,均为法碍,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益信一切万法,唯心所现,现无自性,唯是一心。诸妄如幻,徒有名相,其性皆为妙觉明体也。华严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石头云:会万物为自己者,其唯圣人乎。又云:圣人无己,靡所不已。知此者,则知法法如是,心心如是,阴入处界亦如是。但随当人各立异相,各生异想,便劳大圣多设方便,俱无实法耳。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虗妄有生,因缘别离虗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此皆不知诸尘幻化,误以为实,随缘颠倒,似有合离,似有生灭,悉非实事。而此生灭去来,亦非别有心印。论云:心不生识,恒涅盘于流注之中;识不离心,徒生死于常住之内也。生灭去来,皆如来藏,人所易知。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实难自验。盖由未尝安住性真常中,证于当处灭尽之理,所谓信位即是,人位未是也。 总而言之,一法界而已。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为一法界。一谓如理虗融,平等无二也。良由不识此一法界,则于本无有境妄见有境,则于本有真心妄起分别。妄境非有,分别匪无。既迷为有,妄自耽着。随情造业,徧历升沈。厌苦求脱,妄见为无。着意远离,愈乖法体。将空觅空,别立空理。以有遣有,妄起法行。是故凡夫之蕴执既谢,二乘之无我复生。初心之极果易齐,究竟之所知难尽。此皆迷一法界之真如,遂使滥化城为宝所。离尘有体,误作自然。分别皆心,惑成和合。岂知真智无体,似巨海之波澜。真理常澄,犹百川之湿性。波浪在巨海而不离,湿性任百川而岂失。入巨海而息波,舍百川而求湿。虽有智者,难以奏功。不若愚人,安于无事。所以狸奴白牯,现自受用之真常。反笑十地三贤,揽他境界为自证。三科皆假,一心亦亡。生死涅盘,本际无二。菩提烦恼,当念靡移。但亡所知,旷然大道矣。 △二、五阴。分五。初色。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者,色、受、想、行、识。阴,覆也。谓此五者,盖覆真性也。初总征五,后乃分释,皆言虗妄。若知五阴虗妄,则当体全真,不劳转变,故曰本如来藏。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虗逈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虗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目喻真智,空喻真理。真智无见,真理无境。无故不动,喻无始不觉,妄动非有因故。瞪,直示貌。劳,倦也。无见似见,无境似境。故下,征穷以明虗妄也。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虗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此以狂华喻色,不从空目者,谓真空无色,真智无见也。从空则应有出入,若有出入,则非虗空。自不容华相起灭者,反喻空无自性,岂有他性也?色于真空,本非有无,何有起灭?见起灭者,虗妄耳。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虗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从目则出当有见,以得目气分,故当有见也。有见则旋合见眼,无见而翳空,则亦旋当翳眼。眼既不翳,则见华时目应无过,云何唯见晴空,方号清明眼耶?总结虗妄,以见真智真空。现在色阴未曾移易,华空犹翳空也。 △二受阴。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宴安调适四句,总以形容诸受未起。以二手掌四句,极言妄动无因,自生触受也。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虗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虗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受因触有,故征触从空从掌也。从空则不择身手,从掌则有出入。既有出入,则合应掌知,离应身觉,觉则不待合然后为触。此推触性本无,以明受阴虗妄。 △三想阴。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说梅思崖本非实事,而水出足酸,妄想通伦,备悉于此。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虗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梅不自说,口不能闻,水不耳出,诸妄无因,无可穷诘。 △四行阴。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妄心迁流之义,前后中间,念念不到,似生相续,犹如暴流,前后排引,似有次第,不相逾越,言次第也。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虗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空喻真理,水喻真智,此言真理不生惑乱也。若惑乱因理,则尽古今无有一人能证理者。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此喻行阴不因真智。若因真智,则智为能相,行为所相,二相应别,现可指陈。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此喻真智无有行相,若即行相,则行尽时应无智体。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是故当知,行阴虗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喻行阴不离智理,理智常住,迁流宛然,虗妄之相,从本如是。 △五识阴。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人喻众生,瓶喻业,空喻识,众生被业所牵,识随业去,如瓶擎空。现阴喻本国,中后阴喻他国,两孔喻智理,众生不达智理,妄随业迁,如塞两孔,擎空远行也。 阿难,如是虗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彼方喻前阴,此方喻中后阴,识随业现,无有彼此,亦无出入。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虗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是故当知,识阴虗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喻识不从前阴至于后阴也。本瓶地,喻前阴作业之地。开孔瓶倒,喻后阴业牵之处。总言识随业现,无有去来出入。妄见区宇,似有如是。 五阴括尽色心等法,色具十一色法,受想行识具心王心所一切心法。该而言之,则根尘识三者,在当人阴中,其始实从无明起行,行增长识,以为名色之缘。自迷如来藏而为识藏,妄见有色,揽色成根,根对外色而生受,受纳尘影而成想,想相流注不断而为行,行积业资惑而归识,一时顿现,循环无终,全体是妄,亦即全妄是真。以妄元无性,而智理常住。如重云罥日,徧空霾翳,而日体不动,遇风因缘,忽然晴朗,日岂新悬?迷人得悟,亦复如是。藉厌苦因,乘师友缘,了知虗妄,正如云散。云散似缘,日本如故。真如无体,受根尘而弗拒,任识变而常然。众生成佛,非入界之能遮;佛性迁流,岂一真之所造?常在生死去来,而大智朗然,至理澄寂,真不可为愚者道耳。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二 音释 殒(音允,亡也。) 殂(音离,没也。) 犷(音拱,麤恶貌。) 胪(音卢,陈也。) 瞪(音撑,张目视貌。) 瞢(音蒙,目不明也。) 瞬(音顺,目数摇也。) 𡋯(音孛,尘起也。) 覰(音娶,伺视也。) 慴:(展,入声,怖也。) 晕(音运。) 适(音责。) 彗(音遂。) 欃(插平声。) 枪(音锵。) 驶(音试,疾也。) 縠(音斛,细纱。) 酢(与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