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五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门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门人 今释澹归 阅
今辩乐说 较
上初直示圆悟竟。
△二、依悟圆修,分五:初、标根以指迷,分五:初、请示解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此承前示。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已经指陈根因尘现、识因根起种种发明,犹未确示云何是结、云何得解,故此复问。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诸无明指人法二障,然皆从妄动觉明,故曰无始。此生灭之缚,非得觉明顿尽,未易解脱。声闻有学,虽得分别人空,未忘法执,故曰犹隔日疟。
唯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云何是结?从何名解?盖欲如来分明拈出,自利利他,哀慕诚切。
△二、十方如来放光同口标根分二:初、放光。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只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金手摩顶,盖示哀愍摄受之意。六种震动长水,表六情根震动不安。诸疏或表六根当时解除。愚谓六根之局,本于觉明。流润生死,由于分别。虗妄既销,则六门觉知,一时顿现。此示根性出现,故有震动也。十方诸佛,同放顶光,灌如来顶,表明不循根,同一超出,无有岐路也。
△二、异口同宣。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十方如来,异口同音。表同法要,无二指示也。生死轮转,唯汝六根。解脱安乐,亦唯六根者。盖六根无性,知觉同源。迷则六根皆唯染用,悟则六根无异妙圆。故知妙圆真性,常在六门出入。徒以觉明,妄生分别。于对境晓了,不能自认。瞥尔错过,便入意思。今欲灭兹分别,即在六门对现。而显悟由,即得迷本。学者思之。
上二十方如来放光同口标根竟。
△三、示根尘以拣识妄。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同是六根,疑染不应净,净不应染。下文归咎识性,正酬此问。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虗妄,犹如空华。
尘与根皆属相分,同一现量,故曰同源。凡夫迷故缚,圣人悟故脱,然皆同。皆根尘所不同者,识性耳。识性虽非别有,然在迷中虗妄分别,正与觉明根枝相助,目为结元,故此独出其过。谓如空华者,空本无华,因翳见有,不如根性无有惑乱也。观下文知见立知,知见无见,便见此旨。
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知即指根,根本有知,由尘而发。相即指尘,尘本无相,因根而现。此明相见无有自性也。无自性即空,故喻交芦。芦本空,交亦空也。
△四、拣妄以显真净。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知见,根也。立知知字,无见见字,皆指第六识根性。对境晓了,得无憎爱,于此不觉,即落分别,取舍纷然。此支润无明,实由发业,所谓结元也。故知无漏真净,因此觉明,所立能生,分为六根。对境生识,障自知见,此为妄明。若得发明,则外脱内伏,妙净无亏,涅盘体露,更非他有耳。
合论补注以净觉单指根境,释交芦为非。意谓根境相对,则识必同时而起。不知圣意正欲显根境无性,以见识性之妄。然则何不先云: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识乎?夫识由根引,引起生死,亦能速证解脱,故毕竟根尘无过也。圣人有世谛流布想,而无倒想。世谛流布,岂非根尘无别?而无倒想,则惑乱不生。楞伽亦云: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盘。妄想识,即六识。此言识性虗妄,亦指六识。盖以五识犹依根而起,未至分别。根以显色,识以了色。圆觉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故知分别憎爱,斯为无明。八识规矩云:愚者难分识与根。此指五根识也。其不分识与根,才落明了,便以为同于意识,一切蠲除。是去妄则兼真并弃,何怪其问离明离暗,无有见体,遂以为本无我心耶?
问:识性虗妄,经文虽不明说,总言六识。然以上言六根,故下言识性,知其为具言六也。而此乃单指意识,何也?又八识规矩,谓愚者难分识与根。盖言五根识种现不同,五根属相分,而五识则为见分,故不许相能生识。而此引意,乃谓其不分根识,恐其疑于意识,不敢认取,似与规矩相违,岂别有所据耶?答曰:凡看经文,须看其意之轻重所属。夫言根者,谓其能招揽五尘,岂意根亦能招揽五尘耶?须知举根则并言六也。六种识,谓意识能分别憎爱,非五识事。五识唯青,则曰青耳。以其未离现量,及至明了之后,然后竞分取舍,起惑造业,乃为轮回之结。经文浑言识性,须知圣意所重,故此不妨创为指出。即如引圣人有世谛流布想,不但非根中事,且亦非五识中事。所谓世谛流布者,世间说牛,圣人亦说是牛;世间说马,圣人亦说是马。说牛说马,随世间见,固无过咎。以见五根识所有晓了,亦无过咎也。若倒想,则于非色中作色想,于色中作非色想,斯为惑乱。夫于非色中作色想,是凡夫事。于色中作非色想,是二乘事。均落意识,非清净见。楞伽所谓妄想识灭,名为涅盘,即同此旨也。若八识,规矩但云,愚者难分识与根。诸家注云,五识根种现不同,以根属相分。夫根属相分之说,亦只可言浮根,不可言胜义也。且人知识属见分,浮根与尘属相分。又岂知见分相分,同起于自证分乎。则见相已不可言异,而以根识为异何耶。以此而观,规矩注意,与此引意,孰是孰非,犹当俟高明耳。总之,凡落意识,可以为轮回之本。凡落意识,不可以证清净解脱。皆圣意所诃。则知五识依根而了,非诃意所及明矣。至于宗镜,谓六识亦有现量。岂非现在分别之中,而无分别晣,犹自宛然。是益知愚谓识性之不指五识之意,亦犹愚者难分识与根。恐其同于意识,而不能自认也。一拣其不同惑乱,而使之自认。一指其即惑乱之中,而证无分别晣。正可互相发明矣。
△五、说偈以叹真妄无性循圆归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偈十二部之一。谓伽陀,即讽颂也。或以少摄多,或增明前说,俱无实体。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系有为于真性,见一切有为,本由真现,无有自性,故空也。此有为之空,不如龟毛兔角,从缘而起,同于幻化,所以遣目前现有之过也。无为领有为而言,有为原本真性,即是无为,故无起灭。谓无为起灭,犹如空华,即有而无,当生不生。若能发明根性,常体涅盘,法尔如是也。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夫以有为而言无为,故曰:言妄显诸真。有为既不实,则无为犹强名,故曰:妄真同二妄。真与非真尚不可名,岂更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故曰: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结因六根而结,解因六根而解,故曰同因。圣凡无二路者,圣即脱,凡即缚,然缚脱无二,则圣凡亦无二也。故知目前根境,不落有无,惟分迷悟,此乃归责识性,故曰迷晦即无明。然无明实性,即是佛性,若在迷中,忽能自认,即本解脱,非有二体也。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此言结解虽有次第,然六解一亦亡大乘,直破无明人法二执,顿捐分别。若悟圆根,才当入流便同正觉。华严初心许与佛齐,与此同旨。故虽伏下选根,即寓圆顿之意。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陀那,此云执持,即八识异名。此原根性,托体八识,本自深密,但因妄动成习,乃有见相二分,如暴流水,流不知返。成于妄动,则应非真;原本藏性,则应非妄。故迷于非妄,则与妄兼收;迷于非真,则兼真并弃,是不宜开演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收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根尘属相分,识性属见分,以根现尘而生分别,故曰自心取自心。同是如来藏无分别体而妄分根尘,故曰非幻成幻法。若根尘对现而无分别,则如来藏性尚不自知,虽在根尘亦无所得,智者于此当何名模也?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三摩提,此云正受,亦云三昧,即如幻三昧。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亦即指此三昧。薄伽梵具足六义,谓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也。此承上非幻不生,幻法何立?则绝待真心,喻如莲华出泥不染,亦如金刚王宝剑所拟皆碎。此根本大智能破无明,是名如幻三昧。此如幻三昧即相离相,即念离念,大乘真修不落渐次,顿超定性,二乘十方如来同一道故,究竟极果,更无二揆矣。
详味偈语,唯讽根性无性。人别圣凡,根性无二。但于迷晦,指为无明,以显发明,便成解脱。而实无明解脱,原于根中了无所得。是故真与非真,俱不可言,斯为了义。智者于此,当自着眼。若作防人空有之失,已为错过耳。取故为迷,不取即悟。一了所知,当处超越。此所为入流,遂成正觉也。如幻三昧,是真方便。楞伽谓如幻无过,非过量人,孰能知此。
上初标根以指迷竟。
△二、绾巾以示结元,分三:初、述开明。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只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只夜,此云重颂,即颂上长行。伽陀,此云讽颂,略云偈,不因长行,但讽美而颂也。杂糅精莹,指上颂能诠之语。妙理清彻,指所诠之理,盖述所闻以快其心目开明也。
△二、请舒结伦次。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无遮有二:一人无遮,不拣下根;二法无遮,祕密开殚。性净妙常者,性,根性。谓此根性,本净本妙,本不变易,此属所诠。了义曰真,无虗曰实。言此法句真实,乃指能诠。舒即解也。上开示解结,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又曰: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又曰: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可谓分明指示,而犹未尝一一条示详悉。如下文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等。又曰: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等。故须再恳也。
△三、示绾结并征结元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盘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涅盘僧,此云里衣。僧伽梨,此云大衣。劫波罗,此云时分,即夜摩天也。叠华,西天之帛,价重无量。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为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我初结时,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等复名为结?此喻元一性觉,始于觉明为妄,妄有见相,由是六根一时并现。故六根之结,初自觉明,而觉明之妄,徧于六根。原妄不分体用,语觉亦贯偏全。缚结既无一六,解脱岂有初终?而阿难必执伦次,不得混乱。此二乘法执,未易顿忘。故世尊止言初结,不同六结。此初明巾本一条,忽而绾结。盖自一条而言初,非于六结而分先后也。又曰: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此以第六统言六结,显异初结。又云: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又曰:毕竟同中,生毕竟异。此皆以六望一,以同成异,起于一体,终于名相。妄发有因,了妄元假,勿以方便,障于真实。学者思之。
上二绾巾,以示结示元竟。
△三、示解结先后,分四:初、诘示结元。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盘,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此实发明。云何是结也?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是指觉明为妄也。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是由能所发生同异及无同异也。本湛精明,无因乱起,以显现前世界及与众生,如虗空华,本无所因。若悟无因,当下自息生死涅盘,宛如昨梦。并言涅盘者,伏下一亡之旨。
△二征解法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吾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
左右偏掣,诸疏皆喻空有。愚谓当指根尘,未经发明根性,得所迷因。纵使离尘取静,关闭六门,非究竟解。以起下,当于结心之意。
△三、许除结心销妄还真。
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所谓结心者,心即常住觉心,此觉无性,妄以所明,遂为结始。若于根性现前晓了,无憎爱处,当下发明,还符本觉,便能深悉觉明之妄,于外六尘,依前对现,六根所起,分别俨然,人空法解,先后不无,而根本智明,理事无碍,始终因果,唯自证知,不属圆缺耳。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麤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
因即佛性,缘即一切净法。以佛性无性,故当照了,所谓了达明照之无明也。佛性本净,盖以无始虗伪习气,从不觉起,依于所明,覆蔽六根。虽当发明,要须净力,即前如幻三昧,弹指圆成。此为方便,不同二乘实法也。推此而知世出世法,无不各有本因,各有所缘。如来发明出世本因,圆满净缘,得一切智,具正徧知,自然尘沙惑尽,尽诸界外,皆了元由矣。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此起选择圆根,所谓旋根返源,虽当发明,犹须净力也。
△四、示绾生次第解应先后。
阿难!吾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
此言解结不可同时,以伏下文先得人空,次成法解。然能喻似指结解次第,须知所喻别有滞圆,但领其意,不可过拘也。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阿难自承击钟之示,当是发明根性之后。此云先得人空,亦即空性圆明,便成法解。盖心外无法,但了所知,了无所了,自然法分别尽。此圆乘直捷,非藏、通境界也。长水,即下文初于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由是渐增闻所闻尽。以当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尽闻不住觉所觉空,即当法解。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为当得无生忍。详思相配,亦自稳当。然愚以下文选根,已于方便默示圆融,今于次第亦宜先伏此旨,故不可实法也。
但云此根初解,解何物耶?夫揽色成见,见即我体,若能离色,见不独立此空,乃空其揽色之见执,非空其映色之根性。于此不辨,则离见无我,此涅盘所以不许二乘见佛性也。夫色,法也;见,人也。色离而后见谢,人空而法犹有待者,揽色之见已离,离见之色未尽,谓有色可离,故未尽也。色既未尽,未可言空性圆明,空性即人空之性。夫法由心生,心若不生,法无能住,故知心外之法执未忘,仍是人空未圆,是必空性圆明,方能成法解脱。此见法空,皆由人空之极,极则空相亦泯,如人初觉,不言我觉,所谓六解一亡也。愚尝按诸经所云,二乘证人空而未证法空,但就其断烦恼障言之,若所知未断,岂能心境寂然?故知人法当一时顿空,先后之语,犹是世尊方便也。
上三,示解结先后竟。
△四、徧征圆通,分二十七:初、陈悟请示圆根。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飘零者,浮沈六道也。孤露者,未有归泊也。已悟六解一亡,未达一门深入。忆昔飘零,欣今所遇。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唯垂大悲,惠我祕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悟而曰本者,本未曾迷,今亦无悟,故云与未闻等。此正阿难深达实相,下劣惊异,一时俱了矣。首楞严定,祕密妙严,一门深入,方便圆妙,此最后究竟,故须默静冥受也。
△二、告众征问。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二十五圣,悟七大十八界而获圆通。此止言十八界者,识大六识摄,见大六根摄,五大六尘摄。究而言之,则七大十八界总六根摄。故上言生死安乐均此六根,指示发明亦唯根性也。生我法中者,长水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三、声尘圆通。
憍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佛之音声,从佛口出,而声非口,音徧十方,不落声尘,不可分别,而非无声,是为了声实相。悟此而知四谛,亦复如是。涅盘会上,佛为二乘说四谛法,告文殊菩萨曰: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虗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所云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所言集者,能令五阴和合而生,亦名为苦,亦名无常,是可断相。如来之性,非是集性,非是阴因,非可断相,是故为实。所言灭者,名烦恼灭,亦常无常。二乘所得,名曰无常;诸佛所得,是则名常,亦名证法,是为实谛。如来之性,不名为灭,能灭烦恼,非常无常,不名证知,常住无变,是故为实。道者,能断烦恼,亦常无常,是可修法,是名实谛。如来非道,能断烦恼,非常无常,非可修法,常住不变,是故为实。此大乘四谛,非二乘所得。然如来说法,唯有一乘,更无二三,随机各领,如天普雨万物,大小所润各别。又内祕外现,当此无遮普示,不可复有余乘耳。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
温陵云:二十五门,初标音声,以此方教体故。
△四、色尘圆通。
优波尼沙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虗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始从不净观心生厌离,以厌离心研尘归空,色空无二得色实相,所谓尘色既尽妙色密圆。长水曰:了诸色尘本如来藏,故曰悟诸色性也。观不净相,此是菩萨行九想观,不如声闻厌离求涅盘也。龙树释论云:九想虽是不净观,依是能成大事,菩萨怜愍众生,知众生三毒因缘,为着色众说是青淤想等,破除内外所着身相,是为菩萨行九想观。章安云:菩萨以大涅盘心修净业法,如浮囊白骨八苦等观,故非端为二乘也。尼沙陀,此云尘性,因悟得名也。
△五、香尘圆通。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倐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香,诸有为相之一,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香既如是,诸法亦然,直下意销,性相常住,非识所识矣。香严,真香自严,以悟为号。童真,表初入佛法,亦显童真入道,如文殊、善财诸大菩萨,皆称童子。宴息,晦向暮也。清斋,清净之室。
△六味尘圆通。
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
长水云:堪任补处,绍继佛种令不断故,名法王子。五百梵天是其徒属。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此因味有知悟,知味性也。空不能觉,故曰非空。有则无形,故曰非有。身非知因,心同生灭,故曰不即身心。味非空尝,分别非味,故曰不离身心。由是分别味因,发明觉性,体用全彰,湛然圆满。药王药上。按观药王经云:过去有佛,号瑠璃光。有比丘名日藏,宣布正法。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将诃黎勒诸药奉日藏大众:愿我未来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举世欢喜,立名药王。弟名电光明,以醍醐上妙之药供养,立名药上。
△七、触尘圆通。
䟦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
䟦陀婆罗,此云善守。长水云:准法华说,威音王佛有二万亿,相继出世。此人初佛像法之中,为上慢者毁常不轻,由是堕狱,经于千劫,罪毕得出。值后威音出家获悟,随例入浴。观此水性,了不可得,不从因生,故悟水因。十六、开士王城在家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荆溪云:心初开故,始发心故。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䟦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水无能洗之因,尘与体亦无所洗之性,三不相到,中间安然。中间,谓觉触之心也。触尘既尽,妙触宣明。妙触,亦指觉触,谓直下无有能触所触,能觉所觉,则真觉现前,故云妙触宣明也。宿习者,前佛初心,今佛究竟不忘宿因也。长水,谓妄习销落,与上下文恐不相应。
△八、法尘圆通。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法五尘落谢,影子为意所缘,观法变灭,意念自息,即以空寂之心成于灭尽。灭尽虽九次第中灭受想定,然以悟明自心顿空,法执诸漏永绝,固非九次第摄。舍利,此云骨身,亦云灵骨,如五色宝珠,此如来戒定慧力之所熏修无上福田也。迦叶,此云饮光,法中有三迦叶,皆是大人,于同名中,此为最长,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一,故标大迦叶受佛遗嘱,付法传衣入定。鸡足金光比丘尼,即大迦叶在家时妇。
△九、眼根圆通。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乐见照明,谓以根中见精,返观自性,发本明耀也。金刚三昧,即指此发本明耀,绝根离尘,坚固深密,故能不因眼根观见十方。复言精真洞然者,以显旋见循元之效,乃精真所彻,非同修得也。阿那律,此云无贫,亦云如意白饭王子。
△十、鼻根圆通。
周利盘特迦。
周利,此云大路边。昔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二度产子,皆于路傍。大即周利,此云大路边;小即盘特迦,此云小路边。此言弟而兼言兄,谓周利之弟也。过去为大法师,祕吝佛法,后报愚钝,以宿善故,遇佛出家,五百比丘同教,一经九十日,不得成就。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调息出入,此如来方便,使心缘息,得毋散乱。然后研极细微,尽诸生灭,至于刹那,穷空无归。返观调者,一时漏尽,不同天台止观,乃成实法。张无尽疑调息谓诸经所无,敢于删添字句,此措大习气,贻讥识者,不可不慎。华严论谓刹那是极短促,念虑不及之际,一念具九十九刹那,一刹那具九十九生灭。由此推穷,悟知一息之外,别无一息可得。正于此时,心光自露,不从人觅耳。息属鼻,此鼻根圆通也。
△十一、舌根圆通。
憍梵钵提!
此云牛呞,一云牛舌。以舌似牛,故有虗哨之病,食后犹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从舌尝味,因味映知,悟此根知,非味非舌,超然独脱,所谓一味清净心地法门也。内脱身心,是由非体而极于身心俱脱。外遗世界,是由非物而极于器界俱遗。如鸟出笼,离垢销尘,亦即应念得超之意。如来示我下,至入三摩地,总言所得。后乃叙出观味之知,而得漏尽。张无尽乃云:静观心地,似分两重,不应本根。
△十二、身根圆通。
毕陵伽婆蹉。
此翻余习,如呼恒河神为小婢,由过去世为婆罗门,我慢余习,因此得名。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诸漏虗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知身痛之觉,即觉觉痛之知。但在迷中,止有觉痛,常人同具。若觉觉痛,此觉清净,无痛可得,亦无痛觉。此在初悟,能所未忘,故须摄念忽空,始得纯觉遗身也。正当此时,犹是知痛之觉,无逾常人。以觉觉痛之知,因迷而起。若迷已悟,觉亦无从。此非过量,未易语此。恐认因迷之心,难言解脱矣。
△十三、意根圆通。
须菩提!
此云空生,从旷劫来得空三昧,以此得名。亦常行无诤三昧,人皆喜见,以乐空故。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从旷劫来心得无碍,初在母胎已知空寂,显此从空入觉,发明觉性真空,顿入如来宝明空海。故知觉性真空不同二乘见诸空寂,故云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又云印成无学,则此无学乃指大乘涅盘。佛亦得称须陀洹及阿罗汉,此准二乘位次。若称须陀洹,犹重见道初心与佛无别之意。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长水云:初以单空空于诸相,故曰诸相入非。次以重空空于空相,故曰非所非尽,无亦尽也。此言单空,对相而言,谓诸相元空也。此言重空,对空而言,谓空相亦空也。无亦尽者,即尽此重空也。不结发明觉性者,先已叙出,故此但言所证,亦在当人自会耳。
△十四、眼识圆通。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
心见清净者,此由眼识明利,发世间智,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者,亦自名相而言,非真达出世法也。观下文悟心无际,方称见谛,可以互证。
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因缘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若会中道,即名见谛。此悟因缘,可当初果。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此由眼识照了,得返妙明,发真性觉,光极知见。无畏即四无畏,谓见彻法源,无所疑畏也。智度为母,从境生智。智即是子,智慧第一,故为长子。本从如来开示而得所证,故曰从口从法。
△十五、耳识圆通。
普贤菩萨。
行弥法界曰普,位隣极圣曰贤。普贤有三位:一位前,即地前资加二位;二当位,即十地及等妙二觉;三位后,既得果后,不舍因门,谓已成佛,不舍悲愿,唯务济生,如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是也。李长者云:文殊为小男,普贤为长子,二圣合体,名之为佛。普贤为长子者,谓依根本智起行,行差别智,治佛家法,诸波罗蜜各自在故,常以行门建立佛家法,绍佛家事,故称法王子。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凡菩萨乘最初发明根本智已,即起差别,依智起行,皆云普贤行愿,故曰从我得名。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此从耳识旋闻归真,发心真闻,不由耳根与耳识性,而能徧闻十方一切众生所有知见,及发普贤行者,如自心中所起念虑,自起自觉。其人自见普贤乘六牙象,皆至其前,摩顶安慰。而普贤菩萨实不曾至彼人前,而彼人自见是普贤菩萨心闻所感,大悲所成。纵彼障深,一时不见,而暗中机感,已受疵覆。所谓一法界中,无有二体,无有二用也。
△十六、鼻识圆通。
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此云端正,妻名也。难陀,此云欢喜,本名也。兼妻称者,拣非放牛。难陀,佛之亲弟也。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徧成虗净,犹如瑠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观鼻端白,意在系心一处。经三七日,身心凝寂,内发圆明,外成虗净,而曰见鼻中气出入如烟。就其凝寂之时,所见如此,非以此为得力也。既得内明外虗,心知自发,豁然还得诸出入息化为光明。此心光并现,照耀十方,非关息化也。所云烟气自销,我以销息,皆自其观久定,极前后所见之异。即如内见圆明,外见虗净,息光息白,悉禅观中所现境界。其旨只在心开发明,明圆漏尽而已。
△十七、舌识圆通。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
众生见一切法常,佛为二乘说于无常。众生见一切有我是乐是净,佛为二乘说于苦空无我。二乘即以此说引导众生,故曰宣说苦空。而实于无常苦空无我,默寓常乐我净之旨。是为深达实相,非谓苦空外更有实相。此满慈内祕,助扬佛化,不自今日。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祕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灭诸漏,斯为第一。
法本是常,而说无常,说于无常,以显真常。法本是乐,而说于苦,说于法苦,以显真乐。此为祕密法门,微妙开示也。以大乘法,权实开遮,随意宣扬,一切魔外,不得其便,是为降伏。于有漏法,不得其疵,是为销灭。皆就辩才方便,见圆通无外也。
△十八、身识圆通。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优波离,此云近执,乃如来为太子时近侍之臣,故始叙近侍。亲见如来出家勤苦,降魔制外解脱,以至教戒,此见佛弟子中最先上首也。二百五十戒,各有行住坐卧四威仪,合得一千,对三聚复成三千,又以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配四分烦恼,成八万四千。三聚者,谓摄善法,摄律仪,摄众生也。四分烦恼者,谓多贪,多瞋,多痴,及等分也。性业,性是体性,谓所戒之法,体性本恶,如杀盗淫妄,犯即成业,不同遮业,体性非恶,奉佛制止,以能开诸恶门,如制酒等也。由佛戒故,身得寂灭,身寂灭故,心亦寂灭,身心寂灭,即发空慧,此所为亲印我心也。故知身心寂灭,则净觉现前,此清净觉真常住心,佛之所印。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执身而曰自在,执心而曰通达,此犹悟本湛圆,能令身心如妙莲华,随顺世间,善入空寂也。
△十九、意识圆通。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
目犍连,应云目犍连、拘律陀。目犍连,此云采菽,氏姓也。拘律陀,此云无节,树名也。优楼频螺,此云木瓜林,亦云木瓜窿,胷有窿如木瓜状。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江。此三,迦叶宣说因缘,与舍利弗同也。圆教发诸神通,依于实相,不以二相见诸佛土。从真起应,不动真际,徧十法界,故此发心得大通达,即通达实相。发明因缘如幻,则分别心停,自到实相耳。智论云:舍利弗、目犍连俱到佛所,佛遥见二人,告诸比丘: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佛言:善来比丘。即时须发自落,法服着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
我游十方,得无罣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此依实相,从实起用,得无罣碍,故能远徧十方。十方如来叹我神力者,目连!欲知如来音声远近,飞过西方恒河沙土,当土众中,色身长大,讶其形小,谓人头虫。彼佛乃言:此东方无量佛土,释尊神足第一弟子,寻声至此,勿得慢易。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旋湛,谓旋意识复于圆湛,从妙湛圆心,发诸神用,故曰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旋湛如澄浊清莹,则心光自发也。
△二十、火大圆通。
乌刍瑟摩。
此云火头。观火性得道,因之为名。以火头金刚示现,执金刚神卫护侍从,故不设本座。
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百骸四肢,属地大,冷水大,暖火大,气风大。徧观四大无主,唯一妄想,妄想无依,神自凝寂,神既凝寂,则智光迸现,此为火光三昧也。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𦦨,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上总观四大,此独谛观身心。暖触者,淫性属火,宿习偏重,故加研穷于无自性,心火自歇。歇即智𦦨顿生,所谓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无碍流通。言智焰徧体,非指暖触也。
△二十一、地大圆通。
持地菩萨。
交光云:先平外地,因了心地,遂持本悟,圆证藏心,故名持地。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闤闠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已上皆叙夙因,勤身济物,虽未获悟,已见菩萨舍己利人,以此身心回向菩提,不取福田,故有下文发明之。应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市垣曰闤,市门曰闠。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此叙悟由。由平外地,悟平心地,见内外微尘,皆无自性,唯有一心,故心地平,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也。众生心迷,为四大留碍,内见所造,外见能造,一切通塞,动摇冷暖,种种发挥,互相触扰,悟一切法,皆唯心现,见谢识忘,则诸法本寂,法性自圆,法华所谓佛之知见也。妙莲华即以喻此,本于法性,悟无生忍,又曰回心今入,此在当时权示,今方实位,更无深浅也。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虗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身界二尘,本如来藏。此悟一切诸法,唯心所现也。既唯心现,则一切法元无自性。本由觉明为妄,知妄无因,性觉元妙耳。
△二十二、水大圆通。
月光童子
长水云:月是太阴,能生于水,与所值佛,皆由所习而得其称。童子,菩萨别名,表童真德也。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准华严经,华藏海中有大莲华,其莲华中有诸香水,一一香水海为诸佛刹世界之种。华藏世界在香水中,故曰浮幢王刹。华藏二十重,累高如幢,最为广大,故称王。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闚牕观室,唯见清水,徧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增一云: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入金刚三昧,有二鬼从虗空过。定伽罗鬼语彼鬼言:我今堪以拳打此沙门头。优婆伽罗鬼语第二鬼:汝勿兴此意。彼鬼再三不听,善鬼即去,恶鬼即打舍利弗头。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世尊言:体素无患,唯苦头痛。世尊告曰:有伽罗鬼手打汝头。彼鬼有大力,若以手打须弥山者,山便为二分。今此鬼受其罪报,全身堕阿鼻狱中。世尊告诸比丘:甚奇!甚特!金刚三昧力乃至于斯。正使须弥山打头者,不能动其毛。打头鬼亦名复害。
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则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证真自性,则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水既如是,七大皆然。性真空中,一切皆真,一切皆空,投砾心痛,身既未亡,法亦宛在,以心入定,非心即定,以心观水,非水即心也。与十方香水无二无别者,随其所现,更无前后出入,所谓水与性一味流通耳。故知二乘无学,所证人空,犹未忘法者,愚谓法既未忘,则人空亦未圆极,法华谓之化城,又曰唯有一乘,更无二三也。
△二十三风大圆通。
瑠璃光法王子。
长水云:具云吠瑠璃,此云远山宝。由观身心风力所转,观成得用,身心洞彻,犹如瑠璃,故以名焉。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羣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閙。
界无方位,故曰安立。世为迁流,故曰动时。即过现未也。动止谓四威仪,动念谓生灭。开示本觉,而乃教观世界众生。正令当人,达此现前根身器界,皆是妄缘,本无所有,则本觉自然出现。故此觉了羣动之性,无去无来。当处虗妄沙界众生,如器中蚊,枉自狂閙。可谓深达诸法无生。但须一回亲证,自与十方诸佛,同一圆湛耳。
逢佛未几,得无生忍。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尔时心开,即亲证本觉,不为风力所转也。迷妄无主,随缘飘忽,目为风力,与外风大同一体。妄风止浪停,觉海澄湛,即上契诸佛,下启羣生,无二妙心,只争迷悟耳。
△二十四、空大圆通。
虗空藏菩萨。
清凉云:无阂住檀施等虗空,即金刚宝菩萨,亦虗空藏菩萨别名。宗镜曰:大集会中,虗空藏来时,纯现虗空相,谓阿难言:我以自身证知,是故如所证知,能如是说。何以故?我身即是虗空,以虗空证知一切法,为虗空印所印。尔时五百大声闻,各以自所着郁多罗僧,奉虗空藏。奉上衣已,一时同声说如是言:其有众生深发菩提心者,快得善利,于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堕其外。所上之衣,即便不现。诸声闻问:衣何所至耶?虗空藏答言:入我藏中。又虗空藏菩萨,以虗空为库藏,雨十方无量阿僧只世界所有宝物、衣服、饮食。故偈云:虗空无高故,下亦不可得,诸法亦如是,其性无高下。虗空藏菩萨,得虗空库藏,充足诸有情,此识无穷尽。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虗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虗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定光,即然灯佛。孤山云:法身如空,徧一切处,是谓无边。此由深悟法身同于色心,如帝网珠,互相涉入也。珠以表色,而能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虗空,所谓全色是心,不分主伴。镜以表心,而能光流十方诸幢王刹,来入镜中,涉入我身,所谓全心是色,不离本际。此以神力表法,然后实示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修佛事,得大随顺。华严偈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羣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此菩提座,常应十方,而未常动。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虗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虗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四大种从妄想生,妄想无性,唯心所现。一悟唯心,四大色空,本非他物,故曰于同发明。此即入三摩地,得大总持,圆明徧摄矣。
△二十五、识大圆通。
弥勒菩萨。
具云梅怛利曳那,此云慈氏。法华叙品云: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名求名。偈曰:是妙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着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于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后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
一切万法,皆由内识变似现前,识亦虗妄,唯是一心。此一如来藏心,即首楞严三昧,是大总持,能摄一切三昧,摧灭一切虗妄,如汤沃冰。故曰:求世名心,歇灭无有。此当根本大智,后皆差别成就。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此以差别之智,圆会秽净有无,灭诸分别,得大随顺,所谓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此识心即指真唯识,入真唯识性,自成三昧。
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前会净秽有无同是妙圆,此从妙圆流出一切如来一如觉明,所起世界众生互相建立,迷悟自分,悟迷无别也。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徧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谛观十方唯识,谓十方诸相,皆由内识变似,因相达性,性本圆明。入圆明性,一切名相因缘,了无所得,是离依他。入圆明性,一切我及我所,情谓俱亡,是离徧计。二俱远离,唯一圆成宝觉,是为无生法忍。
△二十六、见大圆通。
大势至法王子。
法华文句云:得大势者,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专忆喻佛念众生,专忘喻众生不念佛。若逢不逢、若见不见者,谓此一人于佛当必不逢,而犹言或者以佛念众生故。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同于形影,不相乖异。以见生佛同源,虽忆念睽隔,而念想所通,气分自合。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心之悟迷,亦如母子。本悟如母,未悟如子。本悟所熏,念念觉露,如母忆子。背觉合尘,念念情移,如子逃逝。若情不生,反观自得,如子忆母,立见冥合也。现前见佛,谁解承当。当来见佛,错过不少。所谓去佛不远,不假方便,指示念人,词旨深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此喻念佛去佛不远,如以能念庄严所念本香熏发,故曰香光。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以念佛心,念自心佛,心佛双忘,等法界性,此无生法忍也。一人既尔,大地皆然,同一法身,互相摄取,揆因知果,法尔如是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一念总摄六根,总摄六根,会归一念,念念相继,无有他念,即入三摩。是在当人自知自肎,古佛楷模,取则不远。
徧观诸圣所谓入三摩地者,岂非根尘识三?是则穷十八界皆三摩地也。二十五圣不分大小权实,同一证悟,则大小权实尽入三摩地人也。故知迷则十八界枞然,大小权实厘然;悟则法法圆通,人人圆通。楞严为声闻启教,人知引权入实,导别归圆,而不知寓实于权,指圆于别,旨更深玄。如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所谓引权入实,导别归圆也。至于选根明,舍圆融,独谈行布,而乃真俗互彰,同异各见。吾怪古今诸疏,犹区区于诸圣而必审其所从来,于进修而必限其位置,是犹适秦而首越,俟之精识,定当作何语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五
音释
糅(柔,上声,杂也。)
掣(音彻,牵曳也。)
萦(音荥,系也。)
呞(音痴,吐而噍也。)
唼(音霎,鸟聚食声)
蹉(锉,平声。)
啾(酒,平声,小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