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指掌疏卷第十 京都拈华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誊清怀仁祖毓较字) 四行阴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行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虗静犹如晴空,无复麤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虗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彼善男子,亦指透过前境人也。或始终不起爱求常住性定,或魔来便能觉知无坏本修,故仍云修三摩提。此中修三摩提,望想阴为终修,望行阴为初修也。三摩增进,动念既销,而浮想亦除,名为想阴尽者。想阴既尽,则昼既无想,夜亦无梦,故曰梦想销灭。灌顶云:昼想夜梦,皆独头意识。故后云:寤即想心,寐为诸梦。今既无梦无想,则寤时常同寐时,寐时常同寤时,故曰寤寐恒一。以寤时无想,如寐之静;寐时无梦,如寤之觉。故觉明指第八本识。已离想阴,则前六空寂,故曰虗静。既虗且静,故以晴空喻之麤重。前尘指色等性境,影事指法尘独影。言无复者,谓尘依识现,识既空寂,尘亦与识而俱空俱寂也。然识之与尘,既俱空俱寂,自是惟以觉明本识,观诸世间大地山河,虽万象俱现,而无所分别,故曰如镜鉴明。来则影现镜中,而镜本无所䊀取;过则影灭镜中,而镜亦无有踪迹。据此,则境现识中,不过虗受照应;境灭识中,了然无有陈习。虗受照应,故绝六尘之杂染;了无陈习,故拣六识之伪妄。故曰唯一精真。盖是对六说一,对杂说精,对妄说真。其实惟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生灭根元,即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名为根本行阴。一切行阴,皆依此起。故前以动相所覆,虽有不见。故后文称为幽隐妄想。今以想阴既尽,动相已销,显出七种。故云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十方十二类生,生生灭灭,不出乎此。故皆能见,且能毕殚其类。毕犹罄,殚犹尽也。各命由绪,即是识阴。尚为行阴所覆,故曰未通。同生基,仍指七种。以是生灭根元,十二类生。一切行阴,莫不由此。故云同生基也。犹如野马者,野马乃田间游气,春晴伏地可见。庄生呼为野马。佛经多云:阳𦦨渴鹿,认以为水,而实非水也。熠熠者,光如焰,以是七识种故。清扰者,状如水,以有微细生灭义故。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者,浮根尘,即众生身也。以浮根乃四尘所成,故十二类生,各各不同。转变之机,唯依行阴。故为究竟枢穴。灌顶云:枢谓门轴,穴谓停轴之处。开闭转动之机,尽在乎此。与彼行阴,义相似故。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故为行阴区宇。 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纯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按定行阴为生灭根元,故曰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者,谓定力转深,生灭根元之性,无复清扰熠熠,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后文所谓湛不摇处是也。一澄元习者,谓作入元澄,犹有无始生灭妄习,名为元习。若更一澄清,则元习亦无,唯余第八识海,澄停湛寂,故云如波澜灭,化为纯水是。盖以微波喻元习,泛澜喻元性也。此相一现,则是超出行阴,故曰名行阴尽。按耳根圆通,此当空所空灭(言前于觉所觉空时,宛尔有个能空心生,所空觉灭,仍属微细流注,即是第八识中七种,名为生灭根元。今于行阴尽时,性习都尽,故能空与所空而俱灭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识阴所覆故)。超众生浊者,本经生浊,以想行相织,妄成诸趣为体。如前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今以想阴先空,行阴后除,无复相织,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回观行阴之所由生,盖即第八识中七种幽深隐微生灭妄想,故曰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于圆元中起计相,二于圆常中起计相,三于自他中起计相,四于分位中起计相,五于知见中起计相,六于无尽流起计相,七于先除灭起计相,八于存灭中起计相,九于后后无起计相,十于后后有起计相。 初三: 一、标由示坠。二、分条详释。三、结成外论。 初。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当知者,警令觉知也。已破想阴,得正知见,故曰是得正知。不立知见,仍修深止,故曰奢摩他中。凡能到此地位,俱有决定善根丈夫之志,故称诸善男子。定慧相资,不起十种邪求,故曰凝明正心。十类天魔,无隙可乘,故曰不得其便。魔事不扰,圆通乃可增修,故曰方得精研。精心研究,妙明本体,奈为行阴所障,故须徧穷。先于异生类中,究其行阴深本,次于本类之中,求其生灭根元。若生灭之根元露者,则是行阴现矣。行阴既现,不起妄计,一味精研,自可进破。今云观彼幽清等,乃依行阴而起妄计,故致心魔作孽,而堕无因论也。言幽清者,对前想阴而言,谓想阴分别显而浊,行阴任运幽而清。故圆扰者,为同生基,圆含诸动。动元者,为诸行本,是生灭元。如是观察,执为胜性,故云起计度者。既唯于圆扰动元起计,则不扰不动处,全无所知,以是坠入二无因论。正脉云:二无因论,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今行现之解,适与彼同,故曰坠入。如后车蹈前车之覆辙,同堕一坑壍也。 二、分条详释二。 一计本无因,二计末无因。 初。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只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文具标、征、释、结四意:一者,句标也。是人者,即指于圆元中起。计度者,计此为胜,尚不见于识阴,何况本觉?故曰见本无因。谓见此行阴,从本已来,无有因起,故何以句征?是人下,释也。生机,即是行阴。破者,即是露义。前文所谓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是也。亦可破字即是披字,译后誊写误耳。乘于眼根等者,谓想尽行现之时,更加研究,欲穷其本,因而眼根清净,获得八百功德,乘此极尽其量,见于八万劫也。所有众生等,即八万劫中所有行阴之境。业流者,业行迁流。湾环者,湾转循环。死此生彼者,死而在此,生而趣彼,所谓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是也。只见众生轮回其处者,惟见在八万劫中之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者,见性未至极圆,分量只如是耳。岂知如来见量,竪入三世而无碍,横通十方而无尽乎?便作是解等者,不知业相成立,转现角分,于同分中,即有生界相现,谬谓八万劫外,无因自有。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即同此见。由此下,结也。由此计度,不达惟心所现,故非正知。谬谓八万劫外,无有生界,故非徧知。立无因论,佛道之所不摄,故云堕落外道。妄谓佛果菩提,亦无有因,故曰惑菩提性。 二、计末无因。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初句,标也。谓由昔本无因,例知今后末亦无因。又立此见,故云见末无因。何以句,征。是人下,释也。于生既见其根者,谓于众生穷八万劫,既见其根无因自有,故由此执为自然,故曰知人生人、悟鸟生鸟等。此邪知谬悟,不信有随缘转变义也。恐有难云:何以知其人还生人、鸟还生鸟等?故此证云:但见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竪、畜生本横,从八万劫无复改移,足见其各各自生无有异因。以此为例,则知我今尽此形命还生于我,故云亦复如是。依于是义,则知如来教我修因成菩提道,是为妄语。何以故?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此外道破内宗法也。既破内宗,还欲成立外宗,故曰当知今日一切物象,从昔已来皆本无因。既昔本无因,自今而后枝末岂有因乎?此以本例末,不言可知,故谓见末无因。从外道等执为自然者,即同此见。由此下,结也。破菩提为无有,故曰惑菩提性。余俱准前可知。分条详释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想阴已尽,行阴未破,两楹中间首言此类,故曰是则名为第一等也。立无因论者,成立二种无因之义而造彼论。灌顶云:于诸见中邪见所摄,诸论师中口力论师,无因见论等,如瑜伽、唯识、清凉等说,于圆元中起计相竟。 二、于圆常中起计相(上科重在元字,以初云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次云生机全破,次云既见其根,皆元义也。此科重在常字,以初云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次云咸皆循环,次云咸皆体恒,次云本来常住,次云成不生灭,皆常义也。是知圆字是行阴通体,以圆含诸动故。元常二字是行阴别义,以随人所见,起计不同故)。三。 一、标由示坠。二、分条详释。三、结成外论。 初。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徧常论。 上科云奢摩中,此云三摩中,尤见其定慧相资也。凝即是定,明即是慧,不起邪求,名为正心,魔不得便,则想阴破矣。想阴既破,欲穷行阴,须于十二类生中,一类一类,究其根元,故曰穷生类本。行阴既现,不起妄计,一味精研,妙明自可尽破。今云观彼幽清等,乃复依行阴而起徧常之计,故致坠入四徧常论。 二、分条详释二。 一、别为分释,二、总出其过。 初四: 一计二性常,二计四性常,三计三性常,四计一性常。 初。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是人欲穷行阴,不欲详于十二类生一一研究,但约心之与境,以求行阴之性,故曰穷心境性。穷至无所观处,则谓二处无因。按:是人研究既略,而依之修习,唯知二万劫中,则二万劫外,当冥无所观矣。十方众生等,即二万劫中现前所知分齐。所有生灭,兼心与境言之,以心境皆属行阴所迁,皆有生灭故。然生灭正是无常,而彼但见其生灭灭生,循环不失,遂计心境二性,以为是常。 二,计四性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是人欲穷行阴,以逐类研究为过详,以心境研究为过略,故唯以内外四大研究,究至冥无所见处,遂以为行阴之元,而又目其为四大之性,又以不见其生灭,故名为常住。按是人研究之功,既均于详略,而依之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则四万劫外,便冥无所观矣。十方众生等,即四万劫中现前所知分齐,所有生灭,亦兼四大言之,以内四大为众生身根,外四大为众生器界,皆为行阴所迁,皆有生灭故。然生灭正是无常,而彼但以四万劫外,体恒不失,遂计四大之性,以为是常。盖上科以现前循环不失为常,似约用言,而此科以过去不见生灭为常,似约体言,此二计不同也。 三计三性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是人已破想阴,欲究行阴,乃于六根末那执受中,一一推求,故曰穷尽六根等也。不言六识而言六根者,以已破想阴,六识行相不显,唯觉根性湛然,即于六根中求故。末那即是七识,此云思量,恒审思量故。执受即是八识,执持根器种子,领以为境,令生觉受故。心意识三字,乃重牒上之三法。据常途以集起名心,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指第八识,今即以六根中性为心。思量名意,恒审思量我相随故,正对末那。了别为识,各能了别自分境故。常途指前六识,今乃以第八为识,以是诸识之本,故独得识名。言所谓穷尽末那执受者,盖即于此心意识中,究其本元由处也。要知六根末那,尚是八识现起,何况其中行阴,岂更有元由?故知行阴元由,惟在第八识中。良以第八识中,七种即是根本行阴,一切行阴,皆依此故。如是研穷,穷至无所觉处,不觉生灭,便谓性常恒故,此谬计过去体常也。依于此体,更加研究,名曰修习。功用既深于前,自能远知八万劫中,但见八万劫中,一切众生,生灭灭生,便谓循环不失,此谬计现在用常也。然是人既执过去本来常住,又于现在穷不失性,遂计心意识中,三性俱常。盖上二计常,一单约用,二单约体,此兼约体用。又上二,一单约现在,二单约过去,此兼约二际言也。 四计一性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既尽想元者,谓根本想阴已尽。然根本想阴即是第八识中动相,动相既销,露出行元,呼为生理,不知其更有微细流注,谬谓更无流止运转。其意葢以生灭想心今已永灭,而行元生理自然成不生灭。殊不知行阴正是七种,实非真理,体是微细流注,实非真不生灭,不过因其心之所度,谬计行性为常,所谓似比量而非真比量也。正脉云:斯人于想尽行现之后,无复穷研之力,便计为常,比之第一尚为浅劣,何况二三?故不复立能知劫量,度其所知,必不逮于二万劫矣。愚谓上三似属彼之钝根,不能直观行阴,故于心境四大及六根末那执受中渐次推穷,因随其功用详略,处中而分所知劫量。此一似属彼之利根,直观行阴,无多推求,故不立劫量,只为计常,则堕外论矣。别为分释竟。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常,亡正徧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不达行阴唯心所现,则亡正知。行阴所覆,不见真心,则亡徧知。边执见中,常见所摄,故云堕落。外道执此为常,不信别有真常菩提,故云惑菩提性。分条详释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想阴已尽,行阴未破,两楹中间,次言此类。故曰此则名为第二等也。立圆常论者,谓成立四种圆常之义,而造彼论。灌顶云:唯识论边执见中,前际四徧常论,具如瑜伽清凉疏明。于圆常中起计相竟。三、于自他中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分条详释。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前二皆云凝,明显定慧相资。此一乃云坚,凝似偏属于定。虽似偏属于定,亦由慧力资发,故得定益深,而坚且凝也。坚而且凝,邪求不作,故曰正心。心既正,而魔无由入,故不得便。穷生类本者,谓穷尽众生十二种类,以求行阴之深本也。深本既现,一味精研妙明,自可进破。而乃观彼深本,幽而不显,清而不浊,但见其常时清扰,为诸动之根元。既为诸动之根元,则自他身心依正等,皆依之而建立。由此于自他法中,起诸妄计,坠入四种颠倒见也。四种颠倒见中,皆有一分无常,一分常义。合辙云:平等性中,本无自他,而妄计自他。中道了义,逈绝二边,而谬执断常。非倒见而何哉? 二、分条详释二。 一、别为分释,二、总出其过。 初四: 一观自观他起二计,二舍自观他起二计,三舍他观自起二计,四不分自他起二计。 初。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不知幽清常扰为诸动元,正是根本行阴。谬谓妙明真心不出乎此,故即依此观妙明心。由观力故,运想此心广大周徧。想久观成,故见此心徧十方界。且以清扰不觉,妄谓湛然。徧即无碍曰神,湛即不动曰我,自计最胜曰究竟。此即外道所计二十五谛中最后一谛也。彼谓从冥生觉大,觉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五微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最后立一神我。谬计冥性为能生,中间二十三法为所生;神我为能受用,中间二十三法为所受用。如彼论云:神我有知,能思虑故。我以思为性,受用大等二十三法。盖是以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为神我也。既立神我,乃复依神我而起徧常之计,故曰从是则计等。我徧十方者,以有徧界义故。凝明不动者,以有湛然义故。湛然者,如水澄成映,故计凝明。虽水澄成映,而不见动相,故计不动。不动即常义也。既徧且常,乃为真常。此观我而起常计,一切众生等乃转依徧常而进观众生也。我既徧于十方,则十方一切众生皆在我之心中。我既凝然不动,则一切众生皆是自生自死。此观生而起无常之计,则我心性等乃双承自他以分结常无常义。 二、舍自观他起二计。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徧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是人者,仍指前人。前于自心,已知是常,故不更观其心。前于他法,但知众生无常,国土常否,犹未能知,故此惟观国土。盖观者,即运心观想义也。想久观成,实能徧见。然所见十方沙土,有成有坏。彼但见劫坏之处,不知坏后有成,便名其为究竟无常种性。若见劫成暂尔不坏之处,不知究竟有坏,便名其为究竟真常种性。要知界性无二,成坏随缘。若因有坏而执无常,则菩萨灰严土之心。若因不坏而执真常,则凡夫增恋世之志。邪见误人,不可不知。 三、舍他观,自起二计。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此中别观对上二科应有三义,且近对第二,谓舍他依报别观我之正报,我之正报有心有身,别观我心等观心也,能令此身等观身也。若对第一即具二义,一谓外计我相有三,前观神我徧界是广大我,此则别观微细我及大小不定我也。二者前观正报是我心及众生身,此则别观我心及与我身,亦舍他唯观于自也。言精细微密者,即指根本行阴是七识种故曰精,藏于赖耶故曰细,若有若无故曰微,麤心不见故曰密,前文所谓幽隐妄想是也。取喻微尘者,以微尘为世界种,其细无内其体最微,倦眼莫覩义相似故,若惟约此义即是微细我也。依此运用起惑造业流转十方,而性无移改,此大小不定我也。虽性无移改而业运常迁,能令此身刹那变坏,故云即生即灭。其不坏性等乃双承心之与身,以分结常无常义。 四、不分自他起二计。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所以不分自他者,以自方他,大率如是。故知凡有想阴尽者,必见行阴迁流,此一定莫易耳。行阴常流等,亦双承上二分,结常无常义。以常流则相续不断,故计为常。灭尽则现前无有,故计无常。别为分释竟。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虽四计不同,总不出一分无常。一分常义堕落外道者,灌顶云:如僧佉论师等,智论云:诸法不应执常,常即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无缚无解,则无涅盘。若执无常,即是断灭,亦无罪福,亦无增损,功业因缘果报亦失,是皆足以惑菩提性。分条详释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想尽行现之中,三言此类,故名第三。而言一分者,意显余有一分为无常论故。又偏言一分者,二分论中以常为胜,显独重故。灌顶云:唯识论边执见中所摄。清凉云:外道于诸边执见中,有我及世间、半常半无常四种论,于自他中起计相竟。 四、于分位中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分条详释。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坚凝正心等,同前。然幽清常扰,既为诸动之元,则一切时分方位,皆依之而建立。由此于时分方位,起诸妄计,坠入四有边论。按下四计中,前二约时分起计,后二约方位起计,至下自见。不言无边论者,以彼计无边属自悟境,有边属他迷境。其意盖为化迷成悟,偏重有边。 二、分条详释二。 一、别为分释,二、总出其过。 初四: 一、于心时分起二计;二、于境时分起二计;三、于知方位起二计;四、于见方位起二计。 初。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心计生元等者,谓欲穷行阴,穷至初生心相,遂计为生灭之元,自尔已来,直至一报终尽,中间迁流之甲,曾不停息,生前尽后,曾不见迁流之用,不知但是自己心力不及,遂计过未无相续用者,名为有边,现在有相续之心,名为无边。其意盖欲令人舍过未有边之心,前因后果,以并拨无,取现在无边之心,果非酧因,因不招果。依此论者,将必舍因缘而堕自然之计矣。 二、于境时分起二计。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为穷行阴。至八万劫,观彼以为生灭之元,自尔则见众生生灭灭生。至八万劫前,则寂无闻见。彼但见无闻见处,冥然莫辨,邈无涯涘,不知惟是自己见闻所不能及,遂名其为无边之性。又但见有众生处,生灭灭生,宛有分际,不知惟是众生业缘虗妄现起,遂名其为有边之性。其意盖欲令人舍现前有边之性,离于生灭;取劫前无边之性,证于真常。依此论者,将必怖生死而入断灭之见矣。 三、于知方位起二计。 三者、是人计我徧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欲穷行阴徧十二类,一伦生死,首尾圆照,故计我能徧知。由徧知故,自觉心量徧于一切,遂谬称我得无边之性。岂知夫惟灭与生,犹在行阴边际中乎?又见彼一切人,现于我知之中,我唯知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曾不能知彼之无方位知性。以是之故,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以设若能得,我自能知。我既不知,而彼但是有边之性。且现见其死此生彼,各有方位,其为有边可知。岂知夫行阴虗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乎?作是计者,盖欲令人舍彼有边之性,离于方位,取我无边之性,成正徧知。依此论者,将必违同体而堕增上慢矣。 四、于见方位起二计。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穷行阴空者,谓想阴既尽觉行阴流,以三昧力穷之欲空也。以其所见等者,谓正在三昧时觉行阴灭,出离三昧时觉行阴生,不知其是功用未纯,但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谬谓众生身中咸皆半生半灭,以一例诸,明其世界所有皆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以生时则觉有边,灭时则觉无边故。依此论者,将必惑于对生立灭,而堕闭目想空见矣。别为分释竟。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四种计度,而立有边无边数论师等为其伴侣,故云堕落外道。菩提以中道为体,边则非中,故惑之也。分条详释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是则句可知。不言无边,如前已明。灌顶云:此亦边邪见摄。于分位中起计相竟。 五、于知见中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分条详释。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行阴既为诸动根元,而于诸动之中,随时随处,所知所见不同。由此计度,坠入四种颠倒之见。言不死者,资中引婆沙论云:外道计天常住,名为不死。计不乱答,得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輙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真际云: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欲生彼天,輙答恐成矫乱。殊不知强言秘密,不应皆说。混以不定而答,正堕矫乱论议。灌顶云:邪分别性,故名徧计。都无实义,故名虗论。 二、分条详释二。 一、别为分释,二、总出其过。 初。四: 一、于四对义生矫乱。二、于单无义生矫乱。三、于单有义生矫乱。四、于有无义生矫乱。 初。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观变化元者,想阴既尽,行阴披露,进观行阴为变化之元也。既为变化之元,其体即是迁流,故曰见迁流处。有迁流即有变更,故即名之为变。虽有变更,而却前后相续,故曰见相续处。有相续则无断绝,故即名之为恒。此变恒对也。见所见处名之为生者,谓八万劫内,能见所见处,似有众生生,故即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者,谓八万劫外,不见所见处,似是众生灭,故即名之为灭。此生灭对也。相续之因者,有众生即有生灭。此又于众生生灭中,别起中间有因之计。如前阴之行阴已灭,后阴之行阴未生,中间必有相续之因。然相续之因,即中阴身,其体即是识阴。以彼不知行阴之外,别有识阴,但见其性不断处,似多出一法,名之为增。正相续中,即指中阴相续中也。然中阴相续之中,亦有微细行阴。以彼心麤不见,但见其中所离处,似少一行,名之为减。此增减对也。各各生处者,有众生即有差别。此又于众生差别中,别起各有生处之计。如人还生人,鸟还生鸟,一类一类,各有相生之处。虽各各相生,其间亦有改形易报。以彼不知,妄谓各类定有生处。以是义故,名之为有。互互亡处者,如人不生鸟,鸟不生人,虽人不生鸟,人中亦有鸟性,虽鸟不生人,鸟中亦有人性,以彼不知,妄谓彼此定是互亡,以是义故,名之为无。此有无对也。初对犹是以行阴之理总相观察,故云以理都观,但不偏执,即成正见,以于迁变处而见恒常之性,恒常处而见迁变之相故。后三对乃是用妄想心各别异见,若更偏执,则展转支离,以于正见中而生邪见,邪见中仍生偏执之见故。有求法人者,欲求佛法以修三摩人也。来问其义者,问其所修所证之义,答以各别异见,恐堕偏执,故言亦生亦灭等。盖亦者,持疑两可,意显不堕偏执,殊不知中无主宰,正堕矫乱论议,不言亦变亦恒者,以别代总故。又四对中,初对犹为近理,而反遗之,正见其中无主耳。于一切时者,牒上凡有人问之时。皆乱其语者,牒上持疑两可之言。令彼前人者,指现前来问之人言。答者既惟蒙混,听者意自含糊,过耳成空,岂有章句可忆?故曰遗失。又遗失章句者,不唯遗失现闻,乃并彼以向所习章句亦皆遗失,是不惟无益,而反有损也。 二、于单无义生矫乱(此与下科乃是于前有无对中转生偏执,此正所谓展转支离者也)。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谛观其心者,谓于生类中,谛观其行阴心也。但见人不生鸟,鸟不生人等,遂于互互无处,谬谓自心无异类性,且自谓因无得证。当知彼之所谓证者,是非理谬证,非入理实证也。有人来问,惟答一字者,恐招难问,不敢多说故。又欲欺人以秘密言词,不应皆说故。但言其无者,即就其自所谬见,含糊而答之也。除无之余,无所言说者,亦不言因何说无,无是何义,正见其为矫强混乱语耳。 三、于单有义生矫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谛观其心同上,但见人还生人,鸟还生鸟等,遂于各各有处,谬谓自心中有自类性,且自谓因有得证,亦谬证,非实证也。惟答一字,亦同上说。但言其是者,言既各各有性,则人自是人,鸟自是鸟,例言我自是我,故但言是。却又不敢明明说出是为何义,因何说是,故除是无说,益见其为矫乱论议。 四、于有无义生矫乱(此是于上有中见无,无中见有,不敢说异,不敢说一,无理可据,矫强乱说者也)。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有无俱见者,谓于类生中见其改形易报,如人变为鸟、鸟转为人等。人变为鸟,则人中无人性、有鸟性;鸟转为人,则鸟中无鸟性、有人性。由是于一一类中有无俱见,岂知夫性本无二、转变随缘义乎?其境枝故者,谓于一性中计有计无,如一本岐而为二枝也。其心亦乱者,不敢定执为有,以有无义故;不敢定执为无,以有有义故,是名为乱。有人来问,答言有即是无者,以彼不知转变随缘,强以一体答也。又言无不是有者,以彼不知性本无二,强以异体答也。设有难言:以何义故而说有即是无?将必答言:亦无即是亦有。设又难言:云何无不是有?将必答言:亦有之中不是亦无。总是强说,无非混言,故云一切矫乱,无理可据、无义可凭,故亦无容穷诘。别为分释竟。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矫乱虗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者,总相唯是四种计度,详分则有四对,两单一复。矫乱者,矫强混乱。虗无者,虗妄无据。变恒、生灭、有无、增减、一异、俱不俱等,皆属外计。此既同彼,故云堕落外道。菩提心以如来藏心为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既异彼,故云惑菩提性。分条详释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徧计虗论。 第四之次,名为第五。迷正知见,立邪知见,故曰四颠倒性。同彼外道计生不死之天,不定答人,故曰不死矫乱。观前种种异计,不惟如麻上生绳,仍复如绳上生蛇,故云徧计虗论。于知见中起计相竟。六、于无尽流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释相出过,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初同前。然既曰常扰,则迁流无尽,由是于无尽流中而生计度,计无别计,即计此迁流为诸动之元,将来能生诸动。既将来能生诸动,则现前已灭者,将来必生,故曰是人坠入死后有相。由此死后有相,转计烦恼菩提二性俱常,迷唯识转染成净之正论,违起信不变随缘之妙旨,故曰发心颠倒。 二、释相出过二: 一、别释其相,二、总出其过。 初。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徧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或自固身者,因见行阴无尽,而身有尽。或自存想保爱,而欲坚固其身。是先虽已超见浊,而习未尽亡,遇缘则身见仍炽也。然有身必有色,是先虽已破色阴,而习未尽亡,遇缘则色阴复发也。由是依色立我,而云色是我。是先虽已得人空,而习未尽亡,遇缘则我执仍起也。此与外计四句中,即色是我见同。据此,则前之所谓破阴超浊,及五卷中所谓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者,皆是理由顿悟,乘悟并销。若不历事造修,因次第尽,遇境瞥起,鲜有不坠入邪知谬解者矣。受想二阴等,准此可知。不应以三阴既尽,何得更执为难。或计我圆含徧国土者,妄计我性广大,非实悟心包太虗,量周沙界也。云我有色者,无我则色无由立故。此与外计四句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见同。或彼前缘随我回复者,前缘即是尘境,亦属色阴。妄计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非实能转物同佛,于色自在也。云色属我者,色非我而为我所用故。此与外计四句中,离色是我见同。或复我依行中相续者,行字应是色字。言此中所计之我,即以行阴为体,以相续为相,而却依于色阴,故云我依色中相续。如是而释,方合下句云我在色。今言依行者,或相沿误书耳。若曲顺行字释者,则是另有我体,依于行中相续。行托色显,我亦随行而在于色,故得言云我在色。改释,则于义畅达;不改,则于经珍重。知之可耳。此与外计四句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见,同皆计度。言死后有相者,以行阴常流,又为诸动之元,将来必生诸动故。计此四我,皆应死后有相对色。四相既尔,对受、想、识亦然。故曰如是循环有十六相。言循环者,谓四种我相,周而复始,对四阴故。(问:行阴未破,识阴未显,何能对识立四句义耶?答:虽曰行阴未破,识阴未显,不过未见其体,岂亦不闻其名?设许闻名,谁禁其比度而立?如今之谈识阴者,岂尽行阴已破者哉?)此上是正计后有,自下乃转计二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等者,意以我有善、恶二性:恶则烦恼性,善则菩提性。然我既死后有相,则烦恼性毕竟还是烦恼,菩提性毕竟还是菩提;烦恼性日进于恶,菩提性日进于善。故云两性并驱。驱,犹进也。各不相触者,谓恶性圆满,自然堕狱;善性圆满,自然成佛。彼此不相妨故。信此计者,则恶性终不能尽,善性终不能纯。堕狱者成有成佛,则未必然耳。(问:古释十六句,多以神我对前四阴。如云色是我,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是也。今疏对前三后一,而不言对行,其意何居?答:古释外道八识为神我,其本体即是识阴,自应对前四而立十六句义。今疏约圆通行人以七识计我相,其体即是行阴,故应对前三后一而立十六句义。外道与行人所见固自各异,不必强同。)别释其相竟。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计死后有,即堕边见之中,常见一分,故云堕落外道。况计二性各常,不信转染成净,岂非惑菩提性耶?释相出过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能对我相,体是行阴,并所对前三后一,皆言后有,故曰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又行阴为能有,以其性常扰,是动元故;四阴为所有,依于行阴,相续生故。能所合论,故总言死后有相。要知五阴不实,犹若空华,言华灭空,已是颠倒,况计更生,颠倒特甚。依斯立论,从心颠倒,岂真有天魔波旬为之惑乱者哉?于无尽流起计相竟。 七、于先除灭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释相出过,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初同上可思。但见行阴常扰,不见前三,遂于先已除灭之前三阴中,而生计度。盖谓三阴先有,而今已灭无。例知行阴现有,将来亦应灭无。因计舍报之后,终归断灭。故曰是人坠入死后无相。由此死后无相,转计一切皆空。立外道毁常为断之妄论,违佛教修因证果之诚言。故曰发心颠倒。(正脉云:此与上科敌体相番。盖上覩未灭之行阴,见其无尽,而因计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此覩已灭之前三,见其无相,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 二、释相出过二: 一、别释其相,二、总出其过。 初。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形谓身形,因色而有,今见色阴已灭,则知形无所因,此计无身也。心谓心识,系想而有,今观想阴已灭,则拟心无所系,此计无心也。连缀者,领纳前境,补益身心,今知受阴已灭,则谓身心无复连缀,此计纵有身心,亦不能以自全也。据此,则三阴之性,皆已销散,纵有行阴,以为能生之理,而所生者,唯余识阴。然既无有受想,则识阴亦与草木同体,以识阴假受想为用故。此质者,不惟指于色质,盖指五阴和合,而成幻质也。前三已灭,后一无用,是此质现前,犹不可得,况复死后,而云何更有诸相,是决言其无有意也。因之勘校者,因已灭而勘辨未灭,因现前而比校将来,自谓死后相无,理极成矣。如是循环者,从色阴而至识阴,对生前及与死后,有循环义故。八无相者,前三已灭无相,后一无用无相,生前死后,理合有八。唯除行阴者,以行阴现见,言无有过,但辨其四阴俱无,则行阴无所依托,不待言无而自谕耳。此上是正计后无,自下乃转计皆空,言现前质空,无修因者,死后相无,无证果者,故曰从此或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既一切皆空,则所称涅盘因果等者,乃徒有名字,若循名责实,实无当名之义,故曰究竟断灭。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计死后无,即堕边见之中,断见一分,故云堕落外道。况计因果皆空,不信涅盘,断果既其不立,智果岂能独存?故曰惑菩提性。释相出过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色受想灭,识阴无用,纵有行阴,无所依托,不久自尽,故曰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又前三见无,识阴比无,行阴待无,故五阴皆无也。要知世相常住,物皆无迁,若离相求常,即物说迁,已为颠倒,况计断灭,颠倒太煞,真为邪见覆心。依斯立论,从心颠倒,由善因而招恶果,缘觉路而扑火轮,良可愍叹,修禅者亦知鉴夫。于先除灭起计相竟。 八、于存灭中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释相出过,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正脉云:于行存中者,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也。兼受想灭者,见前三已灭,当体全空也。双计有无者,于存计有,于灭计无也。自体相破者,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也。末言坠俱非者,以破无则成非无,破有则成非有也。此释易明,若以愚意,与正脉稍异。言双计有无者,谓于已灭色受想中,计先有今无,于现存行阴中,计今有先无,正以先有者今无,例知今有者先时必亦是无,是则四阴中各具有无二义,故双计也。自体相破者,谓已灭之前三,与现存之行阴,各有自体相破之义。如已灭之前三,既各俱有无,若以自体之有,破自体之无,则无非真无,以有有义故。若以自体之无,破自体之有,则有非真有,以有无义故。已灭三阴既尔,现存行阴亦然,现在既尔,当来亦然,故曰是人坠入死后俱非。 二、释相出过二: 一、别释其相,二、总出其过。 初。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虗实失措。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者,谓色受想现在是无,当来必有,虽当来必有,而亦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者,谓行阴现在是有,当来必无,虽当来必无,而亦非无。如是则从有而无者,无已还有,从无而有者,有已还无,有往复义,故曰循环。界者,分齐义。言穷尽阴界者,谓如是有无无有,往复循环,从色阴而至行阴,从生前而至死后,是为穷尽四阴分趣。然生前四阴,已有四个俱非,死后四阴,还应有四个俱非,故成八俱非相。由是于四阴之中,随得一阴为所缘时,皆言死后有相无相。据此则所计八俱非者,乃是以生前俱非,例出死后,其意重在死后,故后结言死后俱非。此上是正计八相,自下乃转计一切行者作为义。又计诸行者,谓转计一切有作有为法也。迁者,有无迭迁,谓从有至无,从无至有。讹者,彼此混淆,谓有既非有,无亦非无,妄计性自尔故。增广邪知谬解,故曰心发通悟,执定有无俱非。设有人问孰虗孰实,然亦莫能施对,故曰失措。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计度等,通指已上所计,以为成过之由。后际,即当来也。有无不辨曰昏,虗实失措曰瞢。无正理之可说,故云无可道故。唯邪见之是长,故曰堕落外道。菩提之性,不堕有无,不离有无。今既有无俱非,故云惑也。释相出过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已灭之三阴既尔,未灭之行阴亦然;已露之行阴既尔,未露之识阴亦然;生前既尔,死后亦然。故曰:立五阴中,死后俱非。不言生前俱非者,此执不续,不成过故。盖由续起后执,乃致惑菩提性,故前言其意重在死后。要知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今计有无俱非真是,从心颠倒,依此立论,违佛正说,自悞悞人,为害非细。于存灭中起计相竟。 九、于后后无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释相出过,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常扰则念念迁流,迁流则不住,不住则或近或远,一定有灭。由此于后后无而生计度,谓计此报即断,再报还断,乃至后之又后,毕竟有尽也。七、断灭论者,清凉钞合而为三:一、执我有色,麤四大种所造为性,死后断灭,见身死后有而无故;二、我欲界天,死后断灭;三、我色空天,死后断灭。初该狱、鬼、人、畜为四,二即欲天,三即色、空二天,三天合四趣为七,皆断灭故,名七断灭论。量此义,名断灭论。 二、释相出过二: 一、别释其相,二、总出其过。 初。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或计身灭者,妄计狱、鬼、人、畜前身而住,身死则灭。或欲尽灭者,妄计欲天以六欲为生因,欲尽则灭。或苦尽灭者,妄计初禅以厌苦为生因,苦尽则灭。或极乐灭者,妄计二禅以欣乐为生因,极乐则灭。或极舍灭者,妄计三禅以极乐为报形,极舍则灭。其次应云:或空处灭,或识处灭等。盖四禅以极舍为报形,妄计空处则灭。空处计识处灭等准知。今不俱言而云如是等者,乃超略而总言之。如是循环者,谓如是前灭后生,生灭展转,有循环义。故自身灭以至舍灭,自舍灭以至非非想灭,名为穷尽七际(谓狱、鬼、人、畜及三天七种边际也),现前销灭。灭已无复者,谓现报已灭,灭已则转受他报,无复更有此报,是此报则成断灭。如现前四趣身灭,灭已转受欲天之报,无复更有四趣之报,则四趣成断灭矣。余可例知。阿含亦云:有沙门、婆罗门于末劫中起断灭论:或计我身从因缘生,必归磨灭(一);或计我于欲天断灭(二);或计我于色天断灭(三);或计我于无色空处断(四);或计我于识处断(五);不用处断(六);非想处断(七)。与本经开合少异。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死后断灭者,谓现报已尽,将来转受他报,不复再受此报,遂于此报生断灭想,如末伽梨等,故云堕落。外道穷尽七际,毕竟断灭,不复见有成菩提者,故云惑菩提性。释相出过竟。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四阴皆为行阴所迁,行阴且断,四阴岂能常住?故曰:立五阴中,死后断灭。要知自性无定,随业缘转,人固可以为天,天亦可以为人,余趣亦然。若执一报即断,已为颠倒,况夫惑菩提性,毕竟无有?是不惟言论颠倒,乃从心颠倒而起论也。于后后无起计相竟。 十、于后后有起计相三。 一、标由示坠,二、释相出过,三、结成外论。 初。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盘论。 此与上科同一常扰,而异见不同。前以常扰则念念迁流,迁流则不住,不住则一定有灭,故于后后无而生计度。此以常扰则念念相续,相续则不断,不断则一定是有,故于后后有而生计度。言后后有者,谓此报即有,再报还有,乃至后之又后,毕竟常住也。五涅盘论者,清凉钞云:一、见现在受若天若人诸五欲乐,便谓涅盘。二、厌五欲故,现住初禅以为涅盘。三、厌寻伺故,现住二禅以为涅盘。四、厌诸寻伺喜故,现住三禅以为涅盘。五、厌喜乐乃至出入息,现住四禅以为涅盘等。论量此义,故云五涅盘论。 二、释相出过二: 一、别释其相,二、总出其过。 初。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者,谓见四趣苦,极欲天乐,遂计转四趣而依欲天,即是转死生而依涅盘,不复更转。纵再有所转,而此性不坏,故名为正。以何义故作如是计?观见圆明,生爱慕故。言圆明者,四王隣于日、月,忉利超日、月明,夜摩自有光明,况夫兜率上升精微,化乐生越化地,他化出超化无化境,其光明益圆可知。不知其未超欲界,乐是苦因;拟之上界,光若萤火。便尔观见,生爱羡慕无已,而计为正转依也。或以初禅性无忧故者,谓见欲界苦,深以为忧,遂计初禅以为涅盘。以何义故作如是计?性无忧故。言无忧者,以下界麤重苦恼所不能动,不知其未出觉、观,犹带忧、悬,便谓无忧。以无忧故,计为涅盘。或以二禅心无苦故者,谓见初禅忧悬,犹有觉、观之苦,遂计二禅以为涅盘。以何义故作如是计?心无苦故。言无苦者,以初禅忧悬所不能逼,不知其待有说无,无非真无,便谓无苦。以无苦故,计为涅盘。(正脉云:按前色界天中,初禅苦恼不逼,二禅忧悬不逼。苦重忧轻,序之宜也。今初禅无忧,二禅无苦,决是译人误颠倒也。愚谓有忧必有苦,有苦必有忧,但各有轻、重,无妨互出。故今疏唯随文销释,然可通则已耳。)或以三禅极悦随故者,谓见二禅待苦为乐,其乐未极,遂计三禅以为涅盘。以何义故作如是计?极悦随故。言极悦随者,少净天具大随顺,是随而未悦。无量净身心安隐,是悦而未极。徧净天得无量乐,乃极欢悦、极随顺。不知其但是有为,便谓极乐。以极乐故,名为涅盘。或以四禅苦乐二亡等者,谓见三禅乐非常住,久必坏生,遂计四禅以为涅盘。以何义故作如是计?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言苦乐二亡者,以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故。言不受轮回生灭性者,盖彼以有苦有乐即有欣厌,有欣厌即有轮回生灭。今既苦乐二亡,欣厌不生,即是不受轮回生灭之常住真性。不知其但是有所得心,功用纯熟,正在生灭,便谓不受轮回。以不受故,计为涅盘。古德云:或者,不定之词,显非一人徧计五处。愚谓:应是一人,但随其修习时分,前后改计,不定故置。或言:如初则以四趣为苦,遂计欲天为涅盘。及修习功深,又觉欲天为苦,遂计初禅为涅盘等。故初以欲界为正转依,显余皆展转改计,非正也。又通计五处皆为涅盘,但前后胜劣异故。迷谓无知,作谓误认,言诸天本属有漏,涅盘乃是无为。今既以诸天为涅盘,都缘不知有漏,误作无为,以五处为安隐之乡,乃最胜清净者之所依住。是不唯计五处为有余、无余,亦且计自己为罗汉、为菩萨、为如来耳。如是循环者,由劣向胜,生灭不停,有循环义。自欲天以至四禅,各计最胜,名为五处究竟。 二、总出其过。 由此计度五现涅盘,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五现涅盘者,现字有二义:一者显现,谓同一涅盘之性,五时显现异故。二者现前,谓五种涅盘,各就现前说故。依法起见,邪见所摄,故云堕落。外道既已认妄为真,将必以真为妄,故云惑菩提性。释相出过意。 三、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心颠倒论。 行阴魔中此居最后,故名第十。外道色受想识皆依行阴迁流,行阴既常四阴亦尔,已灭者自应还生,未灭者自应常住,是计五阴性常即涅盘性,但随五时显现,各就现前说为最胜,故曰立五阴中五现涅盘。岂知迷有漏天作无为解,其犹认雹为珠徒劳珍藏,瓶破水倾空遗浩叹,况复依此立论从心颠倒,自误误他可弗辨哉。结上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二: 一、结由警惕。二、嘱令传护。 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前三阴皆有所现魔境,故十种皆言现境。而此阴唯是邪悟颠狂,故十种皆言狂解。行阴未破之间,妄念正念间杂而起,故曰用心交互。以妄乱正,则正念无力。依正起妄,则妄念有力。故致现斯邪悟。若自能知觉忖量,虽逢此现前,亦不过如光如影,不久自销。其奈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既以迷为解,必至自言登圣。由此大妄语成,而堕无间狱矣。 二,嘱令传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徧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 ○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初、传示令勿着邪。觉了斯义者,谓觉了前来十种邪解义也。既能觉了,自能辨识,妄念才萌,即当以正念拒之,故曰:无令心魔,自起深孽。盖妄念即是心魔,以能害正知见故;邪解即是深孽,以能为地狱因故。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今云自起者,正是自作孽耳。 ○保持下。保护令勿滞小。言如我上说,已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而为破行阴。还须教以身心体验于行阴迁流处,开觉乎藏海常住之真义也。枝岐者,旁出别径,喻小乘及魔外等。言既能开觉真义,自是以不生灭为因心,直趣佛果,如长安通途。故云于无上道,不遭枝岐。虽曰不遭枝岐,但识阴未超,仍须防范。故曰勿令心祈,得少为足。意者以心祈速证,得少为足,则才出行阴,又堕识阴区宇中矣。誓期成佛,故云作大觉王。还度众生,故云清净标指。言清净者,谓扫清魔外,净治修途。标指者,谓标榜人天,指示真义。皆还度众生义也。总结行阴魔相竟。 五识阴魔相四。 一、始修未破识阴。二、终破显露妄源。三、中间所现魔相。四、总结以示警嘱。 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倐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盘天将大明悟如鷄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虗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彼善男子,指超出前相人也。或始终不起妄念,或邪解,便能觉知常住性定,无坏本修,故仍云修三摩提。此中修三摩提,望行阴为终修,望识阴为初修也。三摩增进,熠熠清扰者,性入元澄,名为行阴。尽者,诸世间性,谓枝末行阴。以凡属世间有为之法,皆依行阴迁流,而行阴即世间中性故。幽清扰动,指根本行阴。深隐赖耶曰幽,离于想阴曰清,微细流注曰扰,生灭不停曰动,其体即是赖耶中七识种也。一切枝末行阴,皆依此起,故曰同分生机。前曰基,此曰机者,前表生之根,此表动之始故。倐,忽也。隳裂者,破坏义。言行阴既尽,则诸世间性及幽清扰动之同分生机,皆忽然隳裂破坏,是本末俱尽也。沉细纲纽,指第八识。亲依无明曰沉,凡小不见曰细,为六性之总曰纲,是结解之元曰纽。受生先来曰补特伽罗,谓中阴身数取趣也。舍报后去曰酬。业深脉,谓业未尽,脉不断也(脉即是命,深脉谓命根也)。行阴既销,而业不成感,空存八识,而用无所应,故曰感应悬绝。尽破此识,即是第一义天,而为涅盘之体,故曰于涅盘天,将大明悟。言将者,谓才有明悟前相,故向下说喻以形容之。如鷄后鸣等者,温陵曰:涅盘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鷄初二三鸣,虽为曙兆,未见精色。行阴所覆,未见识精如之。此行阴尽,如鷄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明之色(俗云东方发亮是也)。识阴已露,妙性将现如之。故前文以识精为第二月,惟多一揑放手,即是第一月耳。六根虗静等,通约四阴尽相言之。以受尽故虗,无领纳故。想尽故静,离分别故。行尽故无复驰逸,绝迁流故。内之六性,既已湛然明净。况夫色阴先尽,而外之六尘,岂更昏扰。如是则内根外境,同归湛明之一体也。既唯一体,内外相尽,故曰入无所入。谓十二入,皆无所入之相。惟显有八识,为类生之命根。故曰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若知此是无明幻起,离于依计,则识阴自可顿超。其奈行人至此,观此为受命元由,执此为本元真心,遂致识阴终不可破耳。虽不可破,而行阴已尽,果报不牵。故云诸类不召。以无行则无业,诸类果报,不能召牵。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故云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者,谓识精元明,常得现前。如东方之精色,不复更沉也。发现幽秘者,谓因识精元明,常得现前,已能少见佛性,但如罗縠观月。故曰幽曰秘,如东方精色不沉,曙光渐露也。住于此境,犹为顶堕细障。故曰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于羣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隣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虗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羣召者,羣类果报,皆有召牵八识义故。但前此行阴已尽,无业运故,虽召不召,已获同体识性。今谓若于此中,永不见于根性,名为销磨六门。(问,前于受阴尽时,已齐闻所闻尽。一根既尔,余五亦然。应即销磨六门,何至此乃云然耶。答,色尽尘亡,受灭根尽,皆为暂现,非可常保。至前云内外湛明,入无所入,乃行尽识现之时,前境益觉增明。至此又是识阴将开,究竟脱落之相。良以根性即是识性,识若不尽,任说根尽,终是依镜拂尘,难保其不复更有。要必至本无一物,方可云无处惹尘埃耳。)六既非六,合时成就全体。一亦非一,开时成就大用。故云合开成就。合时成就全体,故见闻通隣。见闻者,六性举二。通隣者,通开隣相。以既惟一体,则隣相不复有故。开时成就大用,故互用清净。互用者,六根齐照。清净者,过而不留。以既含多用,则境界不复留故。境界既其不留,妙性自尔圆湛。外器内根,全是自己心光世界。身心荡然,不复更有。故云如吠琉璃,内外明彻。至此则一念不生,和合相灭。故云名识阴尽。按耳根圆通,此当寂灭现前。(言前于空所空灭时,宛尔有个能灭之心,即是第八本识。然此乃是对生言灭,灭非真灭,正是识阴。今于识阴尽处,对生言灭之灭,亦复俱灭。故是寂灭现前时也。)超越命浊者,此经命浊,以一识六用,同异相织为体。如前命浊文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一识也。)众尘隔越,无状异生。(六用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织妄成。(同异相识,虗妄成立。众生不知,执为命根。)名为命浊。今以合开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超越之后,回观识阴之所由生。盖即真如体上,一念无明妄动,故曰罔象。(罔象者,暗昧不明之相,即无明也。)真妄和合,非一非异,故曰虗无。(既非一,又非异,明知其为虗而无也。)凡夫执为命根,外道认为自性。无而为有,虗而为实。故曰颠倒妄想。无边识阴,皆依乎此。故曰以为其本。 三、中间所现魔相十。 一立所得心成果相,二立能为心成果相,三立因依心成果相,四计圆知心成果相,五计着崇事成果相,六圆虗无心成果相,七执着命元成果相,八发邪思因成果相,九圆精应心成果相,十圆觉淴心成果相。 初四: 一、行尽识现,二、乍现胜相,三、谬解成咎,四、出名警觉。 初。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殊为可惜,故教以当知,以示警觉意也。透过前之十心,不坏本定,清扰自息,故元穷诸行空。前云熠熠元性,性入元澄是也。于识还元者,行阴既尽,前七转识皆悉反本还元,以前七转识皆依行阴迁流而得成故。据此,则凡有生灭之心皆已灭尽,故曰已灭生灭,显唯有第八本识为所依耳。此识不尽,涅盘天未大明悟,故云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寂灭即涅盘体法身德,精即涅盘相解脱德,妙即涅盘用般若德。亦可云:寂即常德,离生死故;灭即净德,灭烦恼故;精即我德,有真体故;妙即乐德,具神用故。总为一涅盘也。盖必透过识阴,始得圆满。 二,乍现胜相。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能入圆元。 己身者,自己身也。若禅观精明,不见根相,则似根隔乍合。若稍涉昏住,根相宛然,又是根隔乍开。非同上之销磨六门,永不见于根相。以彼乃识阴将开,此则正在区宇中也。虽在区宇,而诸类不召,故亦能与十方诸类通一觉知。前云已获其同是也。觉知通淴,淴字字书不载。或曰元是泯字。此经译于唐,避太宗讳,故易其半。近本或作𦜩字。盖通泯者,泯为一体,亦𦜩合义。此句乃重牒上义,以起下句。言觉知既已通淴,自能证入圆满识性,而为诸类之根元耳。正脉云:大凡起执,必覩大定中殊胜之相,以发其端。此科是也。后皆准知。 三、谬解成咎。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归,即入义。上云能入圆元,盖即以圆满识性为所归处也。因,犹依也。计识真常堪可依住,故曰立真常因。其计已成,作殊胜解,名为生胜解者。既作殊胜之解,将必执我为能依人,识性为所依果。故曰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黄发外道,以我为能归,以冥谛为所归,与此相类。况彼所计冥谛,乃冥然莫辨之境。而此所计圆元,亦罔象虗无之心。是不惟事义相类,而道理亦相类。故曰成其伴侣。又前云非色非空,拘舍黎等昧为冥谛。然计此者,非止一人,前后异出耳。迷佛二句,言彼既以识性为所依,自不知别有佛果菩提之可归。既以外道为其伴,自不知本有正知正见之可守也。 四出名警觉。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外道种。 识阴十相,此居其首,故曰是名第一。乍见根隔合开,遂立此识以为所得之心。才得觉知通淴,遂计此识以为所归之果。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故曰违远圆通。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曰背涅盘城。自是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故曰生外道种。合辙云:向也根隔合开,圆通将近,今则圆者偏,通者隔,反违远矣。向也于涅盘天将大明悟,今则背涅盘城而不见矣。向也觉心欲发,将为佛子,今则反成外道种矣。此如来所以出名而警惕也。立所得心成果相竟。 二、立能为心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空则无迁流,无迁流则无生灭,故凡一切有为生灭识心皆已俱灭,故云已灭。生灭、寂灭、精妙等,如前所释。此下亦当有乍现胜相之科,今不具者,准上可知故。 二、谬解成咎。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虗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此下九种,皆是依前乍现胜相,而起异计。此科亦是以识性为所归也。但前科于所归识,立真常因,尚有能依所依。此科则于所归识,览为自体。盖是忘身观识,久久观成,唯见识体无边,不见有身,故即以识心为自体也。观行稍亏,渐见类生,遂计尽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生中流出。而言一类者,由渐见故,转计流不顿流出。不顿出乃一类,一类渐渐流出耳。此计已成,作殊胜解,名为生胜解者。既作胜解,将必以我能生彼,而彼不能生我,故曰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此云大自在,即色界顶大自在天也。经律异相云:过五净居,而有八处,形有八臂,骑大白牛。资中云:三目八臂,外道所宗。竺法兰云:西域梵志,常修梵行,事首罗天,以为天尊。今云现无边身者,谓大自在天,自计于我身中,能现无边众生之身。而此识阴行人,计我生彼十二类内所有众生,与彼计同,故云成其伴侣。不信别有因果,自应迷佛菩提。妄计彼天为胜,自应亡失正见。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大慢天,我徧圆种。 识阴十相,此居其次,故名第二。乍见识体圆元,能含能生,遂立为能为因心。依此为观,久久观成,览为自体。计其能为生众生事,遂谓成就能事之果。亡失本修,故曰违远圆通。终沉生死,故云背涅盘城。大慢天,即大自在天也。自计能生一切,起祖先慢,故以大慢为名。又计自体周徧虗空,圆含一切,故以徧圆目我。今行人计既同彼,故生于彼之种类,非实能生彼天也。(正脉问:此计识为自体,流出一切,何异佛说万法唯识?答:佛说万法惟识,缘生如幻,生即无生。此计实生,安得一辙?又唯识正明无他心外之法,此计能生他法,宛尔颠倒,何疑之有?灌顶云:唯识无我执。此天执我能生,则违唯识矣。)立能为心成果相竟。 三、立因依心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义亦准上。 二、谬解成咎。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虗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上科于所归识览为自体,此科于所归识有所归依,亦是亡身观识。久久观成,惟见有识,不见有身,遂计自身归入识中,是我实有所归依处也。观行稍亏,还复见身及虗空等,遂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虗空咸其生起,况诸一切在虗空者,不待言矣。即于都起等,又转计识阴为真常身也。地字亦是处义。然彼既以虗空等咸其生起,以生心等从其流出,故即以识阴为虗空等所都起处,为身心等所宣流处也。作真常身无生灭解者,初于观成之时,不见有身,宛若身心灭于识中。观行稍亏,还复见身,宛若身心生于识中。有灭有生,定是无常,而彼所归识阴,始终不见生灭,故即于彼作真常身,作无生灭解也。在生灭中早计常住者,言识阴既由无明转变,依然属于微细生灭,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盖必识阴尽处乃称常住真心。今识阴未尽即作无生灭解,是在生灭识中早计常住,如彼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思鸮炙,不亦惑乎?此正不了常住真心不生灭性,故云既惑不生。兼亦不了识阴犹属微细生灭,故云亦迷生灭。真妄俱昧,故曰沉迷。恬不知误,故曰安住。而反于彼作殊胜想名为生胜解者,既作胜解,将必以识阴为常而我身心为非常,故曰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自在天即欲界顶魔王天也。涅盘经迦旃延说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作,楞伽经涂灰外道计自在天为万物因,今既以识阴为都起所宣流地,与彼计自在天为万物因者相似,故云成其伴侣。既惑不生灭性,自应迷佛菩提,以不生灭性即菩提体故。既迷生灭识阴,自应亡失知见,以认妄为真即堕邪知见故。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圆种。 计识能生我之身心为因,计识是我之所归处为依,故曰立因依心。作真常身无生灭解,故曰成妄计果。流入邪见,自与圆通违远,死从沦溺,自与涅盘相背,未得圆满,真心颠倒,妄计为圆,故曰生倒圆种。倒圆种,即计自在天之类也。立因依心成果相竟。 四、计圆知心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准上。 二、谬解成咎。 若于所知知徧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徧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准第一相中乍现胜相文云:觉知通淴,能入圆元。入即是归。上三同于所归起计,而计各不同。此科乃于觉知通淴而起计也。谓乍见觉知通淴,不知其是识阴区宇。又进观此知能徧知诸法,遂于所知之境而计知能徧圆,故云知徧圆。故知徧则无法不在,知圆则有物皆含。由此因于徧圆之知而立谬解。十方草木本属无情,以谬解故,皆称有情,与人无异。以是知所在,知所含。故法界观云: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今计无情与有情无异,亦略似有理。但又计草木为人,人死还成草树,则真为邪说矣。即此二语,魔形毕露。而从古诸德各设问难,恐滥内教唯心唯识之旨,同根同体之说,似不必也。无择徧知者,以既执互为互成,自应无所拣择。徧谓有知,故自谓深悟,名为生胜解者。既作胜解,将必以此理惟我能知,余无知者,故曰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名。婆吒,亦云婆私吒。名义集云:䟦闍,此翻避去。善见律云:初为牧童,毗舍离王未登位时,共相游戏。童为王蹋,泣诉父母。父母曰:汝应避去。因此立名。霰尼,或云先尼。名义集云:西尼迦,此翻有军。立名之意未详。执一切觉者,彼二外道同执一切有情无情皆有觉知。此计草木与人无异,见同于彼,故曰成其伴侣。既与外道为侣,自应迷佛菩提。既以邪知为知,自应亡失知见。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虗谬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倒知种。 于所知境,计知徧圆,以此为心,故云计圆知心。不言徧知者,以圆摄徧故。又上云无择徧知,此云计圆知心,盖圆徧互具,影略言之也。误为圣证,不免轮回,故云成虗谬果。已堕邪见,前功尽弃,故云违远圆通。凡有所修,咸资魔业,故云背涅盘城。现前既非正知,将来不出其伦,故曰生倒知种。盖彼计无择徧知,自以为知,即颠倒知。凡有类此者,皆其种也。计圆知心成果相竟。 五、计着崇事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谬解成咎。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羣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准第一相中乍现胜相文云:能令己身根隔合开。(疏云:己身者,自己身也。若禅观精明,不见根相,则似根隔乍合。若稍涉昏住,根相宛然,又是根隔乍开。非同上之销磨六门,永不见于根相。)今此科云:根互用中,已得随顺。正根隔乍合乍开义也。故环师云:识阴尽者,销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此未尽,则才得随顺而已。正脉云:此解极是。观中之一字,足见互用之妙,含之未发也。盖随者,依而不背。顺者,向而不逆。乃略具互用之相,而未能显着之称。便于圆化一切发生者,圆化二字,即指根隔合开。以根隔合开,以略具圆融变化义故。妙计圆融变化发生,非止一缘,故云一切。盖暗指地水火风为一切也。既能发生圆化,自应各具胜性,故云求火光明等。其意以光明为火之胜性,一切光明相,皆依之而发生。以清净为水之胜性,一切清净相,皆依之而发生。以周流为风之胜性,一切周流相,皆依之而发生。以成就为尘之胜性(尘即是地,众尘成故,能生一切,有成就义),一切成就相,皆依之而发生。所以求之乐之爱之观之者,为欲增进其圆化之妙。故灌顶云:各各崇事者,尊尚曰崇,供奉曰事。或盛一炉火,或装一盆水,或竪一幡风,或掬一杯土,四面围绕,八方礼敬也。以此羣尘等,乃出其所以崇事之故,以此尘为发生造作本因(羣尘二字,通指地水火风,皆前尘故)。一切所作,皆属无常,惟此常住,故即于此立常住解。既立此为常,将必以此为无生。既以他非常,将必以他为有生。故曰: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即指优楼频螺等,其先事火,后归佛化。并婆罗门,总该事水等诸外道也。勤心役身者,勤劳其心,役使其身。事火崇水者,供奉于火,尊尚于水。不言事风崇土者,可例知故。彼为求出生死,此为增进圆化,所为虽异,崇事无别,故曰:成其伴侣。所立既非真常,所修宁有实果?故曰:迷佛菩提。崇事无情,立常住解,故曰:亡失知见。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颠化种。 正脉云:计着,邪惑也。崇事,邪业也。迷心者,迷己一真灵觉之心。从物者,从彼四大无知之物。妄求因者,不当求而求,非因计因也。妄冀果者,不当冀而冀,非果计果也。非因计因,不得圆通因心,故曰违远。非果计果,不得涅盘实证,故曰背也。灌顶云:颠化种者,言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知惟识唯心为能生能化,三界万法为所生所化,是为生化正理。今既颠倒化理,执羣尘为发作本因,崇水事火,祠土祝风,故将来必堕颠化种中,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之类。计着崇事成果相竟。 六、圆虗无心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精妙未圆。 二、谬解成咎。 若于圆明计明中,虗非灭羣,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此与上科所依境同。上科云根互用中已得随顺,即略具圆融照了之义。此科云圆明,亦圆融照了义也。但上科依于此境计一切发生,此则计明中虗,是为异耳。言明中虗者,谓虽曰圆明,不过乍开乍合。于乍开时则计以为明,乍合时则计以为虗。故不唯计明中虗,且计明从虗发,以虗为胜,反欲非灭其羣根中变化之性,令其永灭。其意以永灭所依诸根,唯余罔象虗无之识为所归依处。此正所谓迷妙用而堕虗无者也。本属谬解,自以为胜,故曰生胜解者。既作胜解,将必以我入中虗为有归,彼在正明为无归,故曰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即四禅天中诸外道天也。诸外道天类多穷空不归,故又以舜若多名之。以舜若多翻为空,故虽所趣之空不同,而同计虗无为所归依处,故曰成其伴侣。既堕虗无,自应迷佛菩提。既侣无想,自应亡失知见。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六圆虗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断灭种。 于圆明中,计为虗无。依此起心,冀得真果,故云圆虗无心。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故曰成空亡果。所谓纵若修到非非想天,报尽还来,散入诸趣是也。专计虗无,则违远圆通。终落空亡,则背涅盘城。现在既以断灭居心,将来必堕断灭之种。如迦旃延毗罗胝子,妄计死后断灭之类。(正脉问:此与后之第九第十何别?答:弃有取空,见解志愿皆同,但先心各别。此凡外种,伏惑取空。彼圣性种,断惑证空。世出世间异也。)圆虗无心成果相竟。七、执着命元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谬解成咎。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私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上科既以识阴为所归依处,自计识阴为圆为常,以是众类所归故圆,以是各命由绪故常。既圆且常,妄计得此者,可以保形,可以永年。是又于圆常中,转生固身常住计也。固身常住,亦同识精圆常,内外相保,色心连持,如山如海,故云长不倾逝。倾犹颓,逝犹往也。自以此计为是,故云生胜解者。既作胜解,将必以此为可贪,余皆非可贪求,故曰是人则堕贪非贪执。阿私陀,此云无比。长寿,仙名也。而言诸者,以仙非一人,凡寿命极长,世无能比者,皆可称之。彼既贪求长命,与此相类,故曰成其伴侣。识阴所覆,不知更求真常,故曰迷佛菩提。爱恋久生,浑忘此身如寄,故曰亡失知见。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妄延种。 计识阴为各命由绪,故曰执着命元。以此为因,在愚者谓之坚固,在智者谓之虗妄,故曰立固妄因。依此趣果,在迷者谓之长寿,在悟者谓之徒劳,故云趣长劳果。亡失本修,故曰违远圆通。不出生死,故曰背涅盘城。现在既以固形为务,将来必堕妄延种中。妄延者,不依正觉修三摩提,别修妄念,存想固形,如前所说十种仙者是也。执着命元成果相竟。 八、发邪思因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谬解成咎。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准前第一相中乍现胜相文云: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此上三科,前二皆以根隔合开起计,而异执不同,后一仍依第二展转生起,今此科乃以诸类通觉而起计也。因见我与诸类通一觉知,然觉知即是识阴,前文呼为各命由绪,故曰观命互通。若于此更加研究,而识阴自可进破,乃却退留住于尘劳烦恼不复尽穷,盖恐其销尽识阴,彼此命根皆断也。便于此际等,正却留尘劳之相,言尘劳以贪欲为本,欲贪五欲先须庄严依报,故即于此际坐莲华宫。宫以莲华名者,取其庄严美丽微妙香洁,此亦约有大福德假禅那而修邪道者言之,若不然者,莲华宫岂易致哉。广化者,神通变现。七珍,即是七宝。媛,美女也。世间无比,称之为宝。然既能广化七珍,使众宝罗列于华宫之内。又能多增宝媛,俾美色牵眷于左右之际。则穷奢极欲,沉酣于无明烦恼可知。是则始而欲留尘劳,终至陷溺其中。宝觉全身,从此而隳。不几可惜乎哉。(问,菩萨留惑润生,与此何异。答,留惑润生,原为教化众生起见。却留尘劳,乃以识尽命断。是恐迷悟攸分,缚解自辨。)恣纵二句,正见其沉溺而不觉也。是人则堕真无真。执者谬谓必欲求真,则识尽命断,而反无真矣。吒枳迦罗,天魔之异名也。梵语吒枳,此云结缚。梵语迦罗,此云我所作。其人自谓三界结缚,唯我能作。以能变化欲境,结缚众生故。今之却留尘劳,略同彼计。故云成其伴侣。不知别有无上菩提,佛知佛见。故曰迷,曰亡失也。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天魔种。 不知识尽真现,反恐命根断绝,故云发邪思因。坐莲华宫,穷奢极欲,故曰立炽尘果。圆通因心,自此永迷,涅盘妙果,缘兹永失,故曰违,曰背也。不断欲而修禅,必落魔道,故曰生天魔种。所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是也。发邪思因成果相竟。 九、圆精应心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谬解成咎。 于命明中分别精麤,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上科既观命互通,则一切凡圣邪正,皆依命根发明。此则于命根发明中,而起分别等计也。然同一命根发明,而圣位则精(谓变易精微故),凡位则粗(谓分段粗显故),故须分析辨别精粗之所由生也。又同一命根发明,而圣道则真(无后有故),外道则伪(无实果故),故须疏通决择真伪之所由异也。因果相酬者,精粗真伪,皆是以因感果,自相酬答。既知自相酬答,而欲易粗为精,舍伪从真,故云惟求感应。感应速成,滞窒小果,故云背清净道。清净道,指佛道也。所谓见苦等,蹑上所求感应之事而指释之。苦集是世间果因,灭道是出世果因。见之与断者,厌果除因。证之与修者,依果立因。所谓惟求感应者,以此居灭已休者,止息化城也。更不前进者,不求宝所也。得少为足,故生胜解。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故堕定性声闻,所谓不回心钝阿罗汉是也。四禅无闻比丘,非果计果。佛会增上慢流,未得谓得。略同此计,故曰成其伴侣。佛果菩提,抱迷绝分,滞寂沈空,灰知泯见,故曰迷,曰亡失也。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缠空种。 圆观四谛,精诚以求感应,事与愿遂,故曰圆精应心。居灭已休,不进而作胜解,甘堕灰泯,故曰成趣寂果。识阴所覆,不得圆通因心,故曰违远。偏空所蔽,莫臻究竟断果,故云背也。现前既为败种,灰身必堕焦芽,故曰生缠空种。谓永缠于空,而无超脱之志也。圆精应心成果相竟。 十、圆觉㳷心成果相三。 一、行尽识现,二、谬解成咎,三、出名警觉。 初。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二、谬解成咎。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盘,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觉明即是识阴,如前云觉明真识。盖识境至此科已极,故特举所依觉明以显胜也。前云能令己身根隔合开,即略具圆融之义。又云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㳷,即略具清净之义。发研深妙者,不知其犹是识阴区宇,依于二义发心研究,以悟二种深妙:一者依于圆融而悟缘生无性之理(以六根本属缘生之法,今见其乍开乍合,因悟缘生无性理也),二者依于清净而悟纷扰寂静之义(以诸类原属纷扰之法,今见其觉知通㳷,遂悟纷扰寂静义也)。即立涅盘者,本修圆通,忽逢岐悟,谬计深妙,故即立为涅盘。不知更求性海圆融,缘起无碍,及真如不动,寂灭场地,故云而不前进。此正所谓中途作证,故云生胜解者。以缘生无性而立涅盘,计同缘觉;以纷扰寂静而立涅盘,计同独觉。故云是人则堕定性辟支,以辟支梵言具含缘独二觉义故。又以其不复前进,目为定性。诸缘独伦者,缘谓缘觉,禀教观缘之伦;独谓独觉,无师自悟之伦。二伦皆有不回心者。然彼系依类直修,此是圆通误证,因虽有异,果乃正等,故云成其伴侣。末二句准上声闻可知。 三出名警觉。 是名第十圆觉㳷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盘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根隔合开曰圆,觉知通㳷曰㳷。曰觉曰心,皆指识阴。谓结根名觉,有觉知故。当体名心,能集起故。成湛明果者,寂静名湛,即独觉果。无性曰明,即缘觉果也。违远二句,亦准上声闻可知。现前既尔,将来亦然。故曰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觉即缘觉独觉,二理圆,二智明,故曰觉曰圆曰明也。自计圆满果德,而不能化,依然为定性种耳。(问,此上十境,前八外道天仙,系缀行人,沈溺生死,可说为魔。后二声闻辟支,皆为佛教正乘,纵是定性,亦能超出分段。若一例判为魔境,令人不敢修习。倘遇钝根,有失接引,岂慈悲心者之所为乎。答,准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乃至云志意狭劣,不求诸佛大菩提法等,皆为魔业。况今云违远圆通,背涅盘城,非魔业而何哉。要知此中,意在推重圆通。但凡与圆通而作留难者,皆为魔业。若原依别门修习者,不在此例。如涅盘无性阐提,悉许成佛。法华微因散善,同为助显。本经若顺若逆,圣性互通。若执辞害意,不惟他经有碍,而今前后亦有所不能通矣。)中间所现魔相竟。 四、总结以示警嘱二: 一出由警惕,二嘱令宣护。 初。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初蹑前出。由如是十种魔未起时,总属禅那善境,故先以禅那称之。未及圆通,皆为中途。魔境一起,即是成狂,谓成就颠狂知见也。因依颠狂知见,不自觉知,故曰迷惑。由迷惑故,得少为足,故曰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若究其所以成狂之故,非实有外魔来扰,故云皆是识阴等,谓识阴将开未开时也。用心交互者,谓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互而起,由斯所以中途作证,故云故生斯位。位犹证也。 ○众生下,警惕显害。而言众生顽迷,不自忖量者,警以凡有境界现前,当自忖量也。又云:逢此现前,各以所爱而取。由于先习迷心者,警以凡遇此境,当忆本修,勿任余习也。今既不自忖量,又以先习迷心,不复更研妙明,故曰而自休息。此复有二:前八种于自所计果,拟是毕竟所归宁地,如第一所归果,乃至第八炽尘果是也。后二种于自所证果,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如第九趣寂果,及与第十湛明果是也。此等皆为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故云大妄语成。虽皆为妄语,而害有重轻。如前八种外道邪魔现前福德,皆以有漏业感,所有感业既终,报尽必当堕无间狱,此约害之重者言之。若后二种声闻辟支现前果证,不属有漏业感,报终不堕,惟是不成增进,此约害之轻者言之。虽害有重轻,而于三摩提中,皆为魔障,以能为圆通作留难故。 二、属令宣护。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汝等存心者,教以留意,勿得疎忽也。秉如来道句,教以自利,以秉持如来破魔之道,则圆通可成故。于我灭后等,教以利他,良以佛灭度后末法之世,正道衰微邪见竞兴,较之如来住世正像流行之时,犹在可愍故。普令众生觉了斯义者,谓觉了此中途成狂十种差别义也。既已觉了,则颠狂知见不复更生,故云无令见魔自作沈孽。言沈孽者,谓沈重罪孽,如外道邪魔报终堕狱,声闻辟支智隳化城者皆是也。由狂见兴并非外来,故云自作。保绥者,保绥禅定。哀救者,哀救行人。销息邪缘者,销息邪见之缘,令其身心等现前成就圆通,以成就圆通自能转众生知见而入佛知见故。既已入佛知见,则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从此为始渐次成就,直至成佛不遭岐路,所谓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总结辨相令识竟。 三、遵古结劝二。 一、别;申三、劝;二、总以结嘱。 初三: 一劝以取修,二劝以辨魔,三劝以用呪。 初。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初举古示劝。如是法门,句虽近承识阴,而义兼前之四阴。以四阴先开,识阴后尽,识阴尽则知前四尽,故先过去世恒沙劫中,远指多劫也。微尘如来者,极言其佛之多,故前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盘门,此云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良以此之尽魔,即是彼之解结,同一圆通法门也。识阴若尽,则一六俱亡,真性现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令诸根互相为用,言此正见其识阴之当尽耳。 ○从互下,显胜。当修金刚干慧,不如正脉所说。盖即指信前初干慧地。良以耳根圆通,名为金刚。三昧干慧,亲依此立。故特标金刚之名。而言从互用中能入者,以互用则智慧强胜,欲爱始干枯也。圆明精心,即指干慧位体。六根互用曰圆明,欲爱干枯曰精心。言既入其位,必具其体也。体必兼用,故云于中发化。谓即于此圆明精心中,发起神通变化。所谓获二胜而发三用也。如净二句,约喻言之。言圆明精心,性具神化,不碍发挥运用。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不碍洞照近远。论悟证已齐佛果,故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等。其意以干慧为能超,中间诸位为所超。亦即以干慧为能入,妙庄严为所入。与华严大同小异。以华严信前不立干慧,故曰十信满心,摄位证觉。是以信位为能超。今经十信,乃从干慧开出,故并信位亦为所超。此小异也。大抵圆顿行人,总以最初一位,即为能超。王子出胎,足为明喻。此大同也。正脉云:于地特言所行者,意表入地乃真修圣位耳。皆以金刚利智修断。(愚谓此金刚,与前干慧位中金刚二字不同。彼指耳根圆通,是诸位通依,故置十地之首。)故言金刚十地。于等觉而复言圆明者,见始终唯此一心。但至等觉,则发化之极也。(据此,则交师已知等觉位中,仍是干慧之心,但始得圆明耳。何故前于等觉位后,强开干慧。全似不达始获干慧之语。所谓惯骑马,惯跌脚者,其交师之谓欤。愚于前文,既已改释。此则复因交师之语,而附辨之。)如来称妙庄严海者,以万德庄严,各尽其妙。皆依性海缘起,一多无碍,重重无尽。故圆满二句,乃申明能超能入之义。言纵是历位造修,乃至圆满菩提,亦不过圆满干慧位中所有功德。究无一法从新来者。故云归无所得。由此所以能超能入。 二、劝以辨魔。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魑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盘心不迷闷。 初、举古示劝过去先佛魔境中过来人也。奢摩云止,毗婆云观。谓先佛世尊于奢摩他止定之中,以毗婆舍那觉观明慧,分析辨别微细魔事,历有成证。则今之所说,亦唯遵先佛仪范,非创作也。若果能如我所说,则魔境现前,汝能谙识矣。既能谙识,不作圣解,则心垢洗除,魔不得便,自不落于邪见网中。言此正见其魔境之当识耳。 ○阴魔下。显益当辨。阴魔者,指禅那现境。如色阴中之身能出碍等十,受阴中之得大光耀等十,想阴中之圆定发明等十,行阴中之幽清扰动等十,识阴中之根隔合开觉知通㳷等十,虽是善境,亦能致魔。正眼观之,即是阴魔也。行人若能正观分明,不久自歇,即是阴魔销灭。阴魔既已销灭,则观智益精益明,纵有天魔,莫当其照,自应摧坏其心,而殒碎其胆也。大力鬼神者,魔之臣属。褫,犹丧也。言天魔尚尔摧碎,何况大力鬼神,自应褫丧其魄,逃逝于十二由旬外矣。王臣既尔,至于魑魅魍魉诸小鬼神,又为魔所驱使,自应潜形晦迹,故云无复出生。据此,则内障外障,以并潜销,所以能超出诸位,直至菩提。虽曰超出直至,而于诸位功德,无诸少乏。谓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故纵是下劣二乘,如识阴魔之后二,亦能化其定性,励志增进,于大涅盘,心不迷闷。则辨魔一事,岂可轻忽乎哉? 三、劝以用呪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呪。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正法之际佛道方盛,人多现量体悟,纵有魔事不能为碍。像季之时佛道渐衰,人犹比量仿效,魔事虽繁无足深忧,故特约末世言之。愚钝者,末世众生愚迷顽钝,智不明而根不利也。智既不明未识禅那中差别境相,根既不利不知佛所说辨魔法门,自力法力二缘俱缺,而乃乐修三昧,其犹货賷众宝经过险路,自无兵杖外绝救援,不能不为亲厚者所担忧耳。汝恐同邪者,恐其不能辨识误入魔队,即同于邪也。教以一心劝者,无烦更用他术,但以此劝即是却魔之第一法门,良以此呪既称佛顶则最尊最胜,既称陀罗尼则总一切法持无最义故。若未能诵者,谓设有众生至愚至钝无诵读性,故教以写于禅堂带于身上。示以诸魔不动者,以此呪常有金刚藏王菩萨种族并其眷属昼夜随侍,又有此呪地十二由旬成结界地,故别申三劝竟。 二、总以结嘱。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既示辨魔之法,又申结劝之义,末复教以汝当恭钦,则如来反覆叮咛之意,已深切矣。然教以恭钦者,有二义。一者此是十方如来,从始至终,究竟修进之法,当恭敬钦承而修习之,此嘱以依法成自利行也。二者此是十方如来,怜愍最后末世,垂留仪范,当恭敬钦承而宣传之,此嘱以依教成利他行也。通结详辨五魔以破三摩中障竟。 三、重明五阴以破禅那中障(禅那分中,开示菩萨万行,重在事修。恐彼圆顿行人,溺于理由顿悟,乘悟并销,不耐渐修,欲废万行,则成禅那中障。今假阿难请问,重明五阴边际,末复示之以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既知因次第尽,则不废万行,而禅那中障可破矣)。三。 一、阿难领旨再问。二、如来因问重答。三、结劝开通传示。 初。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虗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唯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初领旨奉持,辩魔之玄音方罢,当机之神会自形,故阿难从座起也。闻佛示诲,五阴之尽相宛然,五魔之行相历然,故当机顶礼如来,钦奉法旨,愿领以自修也。忆持无失者,谓现在忆念执持,当来无忘无失,愿领以度世也。 ○于大下。重申三问。虽领犹疑,故重复白佛。所疑无别,惟是请益前语,故云如佛所言。五阴中五妄者,如色阴中坚固妄想,受阴中虗明妄想,想阴中融通妄想,行阴中幽隐妄想,识阴中虗无妄想。依此五种,能生枝末,故曰为本想心。三十年前,曾不开演,纵有所说,亦不过略出名相,故云我等平常,未蒙微细开示。此第一问,请细说妄源也。又再问也。并销者,已得圆通,乘悟并销,当体全空故。次尽者,渐历诸位,以事磨炼,次第修治故。二为字,有自意未决,请示于佛之意。此第二问,请定示顿渐也。如是五重者,即指五阴。诣,到也。问以诣何为界者,是欲知销到何等地位,为色阴边际,乃至销到何等地位,为识阴边际。此第三问,请因界浅深也。 ○唯愿下。请利现未。如上三问,皆为救世急要,修证关键。故求如来发宣大慈而进示之,闻之而备悉妄源,不堕理障,不滞中途,故曰清明心目。以心地清明,则前程不误,如目能辨道也。既得清明心目,乘愿入彼末法之中,将如来语传示后世,故云作将来眼。 二、如来因问重答(答中二三,与问中二三,前后交互,佛语随便耳)。三。 一答五阴妄源,二答因界浅深,三答理不废事。 初。三: 一、总显由妄,二、别以取验,三、指元结示。 初。三: 一、一切由妄,二、五阴例知,三、防问结示。 初。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 ○乃至虗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初真本无法。精真者,不变之体。妙明者,随缘之用。此约真心体用言之。具此体用,在迷不迷,名曰本觉。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是为圆净。本无众生及诸器界,故云非留死生及诸尘垢。死生即众生果,尘垢即是惑业,为众生因。此既不留,则真中无众生矣。无器界义,下文意含。 ○乃至下,法由妄生。乃至二字,超略微尘世界。以微尘为器界因,世界为器界果。故言真中既无众生,则死生尘垢,皆因妄想。不唯死生尘垢,即微尘世界,乃至所依虗空,皆因妄想生起。据此,则五阴由妄,不待言矣。 二、五阴例知。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虗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斯,指五阴。言既一切皆由妄想,况夫五阴。故曰:斯元本觉妙明等也。本觉,同上。上言精真妙明,此言妙明真精,意显体用互融,非一非异之义。此其所依之真也。既元一真,五阴何有?盖始由一念妄动,真妄和合,而成阿赖耶识。依于此识,转出能见见分。依于能见见分,转出所见相分。相分之中,空界先形。故曰: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是空见不分,色阴与劫浊并起。性抟四大,受阴与见浊并起。根尘织识,想阴与恼浊并起。知见欲留,业运常迁,行阴与生浊并起。体中相知,用中相背,识阴与命浊并起。总以不了惟心,用诸妄想,于境取相,展转妄成。故曰:如演若多,迷头认影。盖是以演若迷头,喻众生不了唯心。认影狂走,喻其间用诸妄想,于境取相,展转而起阴浊相也。然诸器世间,既曰妄以发生,则本无所有,岂有能生之者?故曰:妄元无因。是知现前五阴,唯是妄想。二乘不知,谬计因缘。故云: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至于外道邪见,拨无因果,名为迷因缘者。既迷因缘,将必谬计自然而有。故曰:称为自然。其实因缘自然,皆为戏论。故约彼虗空性,而况显之。前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是知虗空犹实,幻妄所生。况复世界众生,乃至现前五阴,又在虗空之中,岂有真实?故知说因缘,说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如前所谓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是也。 三,防问结示。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初防问。(恐承上问云:现前五阴既以妄想而有,若说妄想以为因缘,似属有理。何故?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故世尊以此防之。)佛意以若知妄想有所起处,可说妄想以为因缘。若妄想元无起处,则当体全空。若更说此妄想为因缘者,则元无所有矣。因缘自教尚无所有,何况外宗不知因缘?推自然者,益见其妄之至也。 ○是故下。结示。(前于五阴文中,发明五阴为五妄想成。恐未深信,故就此结示。)谓以是因缘自然二俱非是之故。所以如来前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虽有坚固虗明等五种异称,而同是妄想,杳无实体可跟究也。总显由妄竟。 二、别以取验。 (前明五重妄想,皆约根本细相言之。但细相深远,人所难知。今因阿难重请,微细开示,乃取现前易知者为例而验证之。)五。 一验色由妄,二验受由妄,三验想由妄,四验行由妄,五验识由妄。 初。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虗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初、示体由想。佛意以根本色阴微细难知,且约现前色阴言之,故曰汝体。以体是有质可见,即色阴也。先惟父精母血赤白和合,故是因于父母想生。如前云心着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即其验也。汝心非想等者,言父精母血所以能揽为自体者,亦由自己想心与父母想心感应和合传续命根。设若自己无想有应无感,则不能续命,赤白将溃而自体不能成矣。如前云异见成憎、同想成爱,留爱为种、纳想为胎,即其验也。 ○如我下,引喻显妄。如我先言者,先于想阴中,曾举此喻,今复引之也。言上虽由想传命,犹有赤白可揽。若言其妄,似为难知。故复引想酢涎生,想高酸起二喻,以比例之。盖上以易知而例难知,此又以至易知者,而例上之易知者也。心想酢味,喻由想传命。口中涎生,喻揽滴成体。心想二句例知。然悬崖不有知足酸之是虗,酢物未来信口水之唯妄。以此为例,则现前色体,亦与口水足酸,至虗至妄,通为一伦。故以必非等,而反难之。谓设若汝体必不与口水足酸虗妄通伦者,汝体由想,口水足酸,不应由想足酸。且置口水,如何因谈酢出?是知口水由想,既同汝体。汝体虗妄,亦应同于口水。现前之色阴既尔,而前之根本色阴,例此可知。 ○是故下。指色结名。佛意原以根本色阴难知,举现前色体为例。又恐色体难知,复引二喻为例。既已喻明,即就色体结之。是故当知者,承上色体口水虗妄通伦之故,结示阿难,教以当知也。汝现色身,指现前色体言之。元无所有,举体惟是妄想所成,故直名妄想。居五阴之首,故名第一。而言坚固者,澄凝不化之义。根本色阴,亦犹是也。 二、验受由妄。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澁。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 ○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虗明第二妄想。 初就喻显妄。上科先举易知,次引最易知者为喻。此科承上义,便即就最易知者为能例,次以易知者为所例。总以比例发明,显其虗妄,而文势各别也。即此所说者,谓即就此上所说之喻为能例。故二喻之中,单取心想登高之喻,故曰临高想心。谓本未临高,唯是想心,喻受阴中本无实境,唯是受心也。唯是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澁,喻唯是受心,能动色体,现于违顺苦乐中庸等相。是知违顺苦乐中庸等相,一同酸澁,惟是虗妄,下文自见。 ○由因下,以法贴合。由因受生者,谓受阴中,本无实境。推其由因,惟是有受心生。此合临高想心。能动色体者,谓于色体上,现于违顺、苦乐、中庸等相。此合能令汝形真受酸澁。 ○汝今下。指受结名。顺与益,现前乐受也。违与损,现前苦受也。二现者,苦乐二种现行。驱驰者,来往相交之相。盖苦乐相交,即中庸受也。例彼酸澁,元无所有,其体唯是妄想所成,故以妄想名之。居色阴之次,名为第二。言虗明者,离身无有,唯是觉知。虗明根本受阴,亦若是也。 三、验想由妄。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初、融即未分。前明根本想阴,属于赖耶中六识种子,前文所谓动念是也。微细难知,故今唯约现前想阴言之。现前想阴,即是六识中念虑,前文所谓浮想是也。念虑一动,五根俱驰,故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此且言融即未分之时,唯是虗妄念虑,无实体也。 ○身非下。体通诸识。身属色法,念属心法,故曰身非念伦。既非念伦,不应随念,故难以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下。乃约体通诸识以释之也。想以取像为性,随境生取,其像非一,故云种种取像。由种种取像,能令种种心生,如随其所取之像,生起眼识缘色,耳识缘声等,此体通五识也。心既生已,根亦随之趣境,故曰形取。由此能令色身时常与念虑相应,所谓随念所使者以此。又此念虑,寤即想像之心,此乃通于散位独头。寐即为梦之念,此又通于梦中独头。不言通于随念者,摄于五识之中,以五识既生明了,随念亦与之而俱生故。不言通于定中独头者,以此经三摩非思惟影像之定,独头不现行故。 ○则汝下。指想结名。则汝想念者,约现前想阴,融即未分言之。摇动妄情者,约现前想阴,体通诸识言之。同一虗妄念虑,无有实体,故名妄想。居受阴之次,名为第三。言融通者,即以其融即未分,体通诸识故也。根本想阴,虽在第八识中,其融即未分,体通诸识之义,亦若是焉。又此与上二,虽同名妄想,而义有少异。言上二阴,以妄想所成,名妄。此想阴,以体即是妄,名妄也。 四、验行由妄。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初、示相幽隐。根本行阴微细难知,今约现前行阴验之,故云化理不住。化理指现前行阴,以是现前身中迁流变化之理性,故体属生灭,故云不住。虽云不住,而前灭后生,亦唯运运密移,非显然可见者也。既非显然可见,何以知有?以有相可验。如人初生之时,甲渐渐长,发渐渐生;及乎垂老之年,气渐渐销,容渐渐皱。谁其使之?殆行阴为之也。日夜相代者,一日一夜之间,生灭灭生,迭相更代,曾无觉悟者,从古及今,习矣不察。如波斯云:变化密移,我诚不觉。梵志云:吾犹昔人,非昔人耶?皆斯意耳。 ○阿难下,显体虗妄。此若二句,谓此行阴,设若不是汝心,彼应自迁,无关于汝,云何能令汝体迁变?如必二句,谓如果必谓是真,汝心既能迁变,汝体即应自觉,汝今云何无有觉知?是知是汝非汝,二俱叵得,则彻体虗妄明矣。 ○则汝下。指行结名。则汝诸行,即指现前行阴。念念不停,是其相也。仁王云:一念之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则念念不停可知。彻体虗妄,故以妄想名之。又以其密移不觉,故冠以幽隐之号。根本行阴,亦复如是。 五、验识由妄三。 一由本标末,二辨定非真,三指识结名。 初。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离于诸想曰精明,无复生灭曰湛不摇,是乃于想行尽后,别觉有个精明湛不摇处,所谓根本识阴是也。体通如来藏性,众生位中,离此无别真体,故权宗目为恒常。而今经前亦暂许,亦以其微细难知,指在现前,故曰于身不出见闻觉知,所谓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也。然此固以根本难知,指在现前,亦是以凡夫小乘,不知见闻觉知与识精同体,故依本标末,乃曲为引进意也。 二、辨定非真。 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覩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覩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初、纵许反难。承上既名恒常,必计精真,故就此纵许,若实是精而不杂、真而无妄之性者,自不容习种妄染于中积聚,此定理也。何因者,反难之词。昔年者,远指往日。覩,亲见也。奇异之物,亲见必偏留心,是习种已纳识田中矣。经历年岁者,谓转更经历多年多岁,初时犹忆,久而便忘,又久之则忆忘俱无,浑然置之,于无何有矣。于后者,即于忆忘俱无之后。前异者,仍指昔年奇异之物。忽然覆覩者,不料而又见也。记忆宛然者,习气内熏力故。曾不遗失者,种子依然在故。据此,则受熏持种似非精真,故以何因等而反难之。 ○则此下显妄非真。精了,即是精明。亦即现前见闻觉知,同一无分别性,名湛不摇。然既许同体,无妨即约根本言之。念念受熏者,谓前念后念,受熏持种,无有停已也。分剂头数,无量无边,故云有何筹算。据此,则决非精真。故特呼阿难之名,而教以当知此湛非真也。如急流水者,正脉云:须取无波平流之急水。恬,安也。望如恬静者,以其无波浪之参差,无飞湍之上下故。流急二句,明其正因流急,故不可见。非真无流,喻意盖谓阿赖耶识。所以名恒常者,但是以凡小粗心望之。其实念念受熏,微细生灭,无暂停宁。只缘其中分剂头数,不可筹算。似若不动,非真恒常。以妄想根元,犹未尽故。 ○若非下。示以应修。若非想元等者。谓设若此中无有妄想根元,宁受妄习所熏。此决言其犹有微细妄想故也。欲尽此想,须待寂灭现前,六根互用,合开成就,一六俱亡之时。故约非汝等而反显之。正以见圆通应修,六结须解耳。 三,指识结名。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虗,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佛承上而告之曰:未得六根互用不尽想元,故汝阿难亦未尽想元人也。何以见其未尽想元?如汝现在见闻觉知性中,能串穿习几(习,谓习气。几,微也。即是种子,以微而未显故),令不遗失者,则是湛然明了之赖耶识内一分无明,故曰罔象。盖是以赖耶中无明为能串,六根中习几为所串耳。和合真如,非一非异,故曰虗无。居四阴之后,故曰第五。凡夫计为命根,二乘认作涅盘。无而为有,虗而作实,故曰颠倒。对前四行相粗显,故曰微细。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故曰精想。据此,则识阴尽者,但尽其妄,不尽其真。经初首取根性,良有以也。总结别以取验竟。 三、指元结示。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通名五受阴者,随业所感,受此五阴,阴覆真性故。又依此五种,受现世报,酬前世业,作将来因,自相阴覆,难出离故。亦名五取蕴,谓取以为身,假集聚故。又依此五种,取境起业,集聚有为无为、漏无漏种,为来世因故。所以五阴不尽,不出轮回。观其所由,五种妄想以为其本,故曰五妄想成。此酬阿难细说妄源请也。答五阴妄源竟。 二、答因界浅深。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与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初、按定问意。意谓:汝今既问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意是欲知从识至色相因界限及其中浅深义耶? ○唯色下。依次而说。正脉云:有相为色,无相为空。是知但尽乎色名浅,兼尽于空名深。若离色守空,祖家谓之堕一色边,唯识谓为空一显色,犹未出乎色阴边际。故凡一切空忍,皆非究竟。盖必空色俱亡,乃为色阴尽也。触兼苦乐二受,离即舍受。是知但尽于触名浅,兼尽于离名深。若断触守离,如梵志以不受为宗,犹未出乎受阴边际。故凡一切背舍,皆非究竟。盖必触离俱亡,乃为受阴尽也。有想为记,无记为忘。是知但尽于记名浅,兼尽于忘名深。若舍记认忘,祖家谓之无心犹隔一重关,尚未出乎想阴边际。故凡一切无想,皆非究竟。盖必记忘俱舍,乃为想阴尽也。散心粗行为生,定心细行为灭。是知但尽于生名浅,兼尽于灭名深。若离生住灭,本经谓之熠熠清扰,犹如野马,尚未出乎行阴边际。故凡一切灭定,皆非究竟。盖必生灭俱亡,乃为行阴尽也。湛即第八本识,前云湛不摇处是也。言湛入者,谓依此第八本识,旋有念而入无念,乃由湛而入故。合湛者,谓守于无念,住于第八本识,乃合湛而住故。是知由湛而入,但尽有念为浅,不复住于合湛,兼尽无念为深。若由湛而入,即合于湛,古德谓之最后顶堕,犹未出乎识阴边际。故凡异熟未空,皆非究竟。盖必由湛而入,而不合于湛,乃为识阴尽也。据此,则五阴各有边际,尽除仍分浅深。及其浅而即住,果终不圆;尽其际而不知,功或浪施。道眼贵在无翳,果觉必期圆证。此阿难所以问以诣何为界,而如来兼以浅深答之。 三、答理不废事。 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初正答。此五阴元,仍指根本五阴,以是现前五阴之元故。重叠生起者,谓因无明不觉而有识,识即有作名行,行必有动名想,由动则有见分虗明名受,由见则有空色相形名色,乃一重一重相叠而生起也。据此,则生因识有,从细向粗以至于色,如人着衣,必从内向外而渐着故。灭从色除,由粗及细而至于识,如人脱衣,必由外及内而渐脱故。已得圆通,即齐佛果,故曰理则顿悟。五阴妄想,顿然俱空,故曰乘悟并销。但无始习气,遇事便兴,要必令遇事不兴,非可顿除,是须安立圣位,历事造修,方可除灭,故曰因次第尽。知此意者,自然不滞妙悟,不拨禅那圣位,而解行俱圆矣。 ○我已下。斥问。据前绾巾,以示伦次。文云:六结不同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是结解定有伦次。今阴尽亦然,以阴尽即在结解中故。前所已说。故云:我已示汝劫波巾结。前阿难亦云: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于彼既知,于此即应理会。故责以何所不明,再此询问。(问:前示六结,在圆通以前。此答渐修,在圆通以后。何故仍取前之六结为喻?答:五阴行相,即在六结之中。六结既解,五阴斯尽矣。三摩中如是而悟,禅那中如是而修,次第正等,故无妨仍取六结为喻。但三摩中尽除,唯用定力研磨。禅那中尽除,兼用事行修治。定力研磨,唯是伏妄达空。事行修治,实能断妄证真。此前后异也。若克就圣位而论五阴尽相者,色阴尽,应在信满入住之时。以信满入住,离幻色,生佛家故。受阴尽,应在住满入行之时。谓住满入行,离妄受,趣真修故。想阴尽,应在行满入向之时。谓行满入向,离妄想,向三处故。行阴尽,应在由加入地之时。谓由加入地,数量销灭,渐入不动地故。识阴尽,应在出地等妙之间。谓出地入等,犹有微细念相。至金刚道后,则异熟识空,而入妙觉位矣。细详本经文义,理合如是。要知圆顿教乘,前后位次,浅深开合,不得全同。不可以他经及古德所判为难也。)如来因问重答竟。 三、结劝开通传示。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虗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 现前五阴,以五重妄想为根元,根元不除,五阴终不能尽,故教以汝应将此妄想根元等也。心得开通者,了知唯心所现,惟识所生,离心无体,离识无性也。自修有据,应思利他,故教以传示将来。偏言末法者,以末法执重,五阴难除故。唯及修行人者,以不知修行不足以语此故。令识虗妄者,令识唯心无体,唯识无性也。根元既唯虗妄,枝末岂是真实?认妄为真,浩劫流转,知而不随,故曰深厌自生。五阴既尽,不生灭性现前,即是涅盘真体,故曰知有自是。随所发行,安立圣位,进求无上菩提,故曰不恋三界。重明五阴,意在斯焉。自阿难请谈七趣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周,名破障销碍周,即总前三分为一首楞严王也。按常途首楞严,翻为究竟坚固,以不动不坏为义。今经精研七趣,唯是自业所招。详辨五魔,都缘邪思所致。重明五阴,总以妄想为根。自业所招,七趣成而密因坏。邪思所致,五魔起而了义亡。妄想为根,五阴覆而万行颓。密因坏则正信不坚,了义亡则正解不固。万行頺而真修必坠,是始终不坚而有坏也。今知自业所招,业不造而七趣空。邪思所致,思无邪而五魔遁。妄想为根,想离妄而五阴销。七趣空则密因本具,而正信坚矣。五魔遁则了义现前,而正解固矣。五阴销则万行无滞,而真修成矣。真修既成,妙证必克。据此则生信发解,起行证果,从始至终,究竟坚固,不动不坏。题中首楞严三字,义统乎此。自阿难请定以来,历谈至此,为正宗分。 三、流通分。(正宗既毕,现前之利益已成。真教当传,未来之津梁须寄。俾法海以分流,引利水而通润。恩沾沙界,化满尘方。功在流通,故殿于后焉。又序分如首,正宗如身,流通如足。观其首则生平可品,辨其身则膂力堪评。无足不行,身首空备。叙正既释,流通宜详也。)三。 一、较量化他功德。二、显示自修利益。三、时众领教喜散。 初。三: 一、举例问福。二、答以无尽。三、较显化功。 初。 阿难,若复有人徧满十方所有虗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虗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如上开通传示,功德自应无尽,故承言若复有人,谓设若更有一等人也。一方虗空尚不可以思量,况复满十方空,则空之无尽可知。如是虗空各有七宝,纵使不盈亦不可算数,况复盈满七宝,则宝之无边可知。以此珍宝但奉一佛其施已广,况复持奉微尘诸佛,则财施之广大可知。于此诸佛但能以身承事、以财供养已为甚难,况复心无虗度,则施之外尽其仪、内竭其诚可知。欲假此福以较流通功德,故问以于意云何。以此施佛因缘,福德不可思议,佛不自说。欲借当机之口以晓谕会众,故问以得福多不。 二,答以无尽。 阿难答言:虗空无尽,珍宝无边。 ○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 ○况复现前虗空既穷,佛土充徧,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初、按定前施。前云:满十方空,故虗空无尽。又云:盈满七宝,故珍宝无边。 ○昔有下,另引劣例。施佛七钱获轮王位者,如达磨显宗论云:无灭尊者,(即阿那律。)昔于殊胜福田,(诸福田中唯佛为胜。)因以七钱施设食供。后异熟报,七返生于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轮转王,最后生在大贵释种。余于阿含等经,兹不俱引。 ○况复下,况显福多。言昔有众生,所供者唯一佛,所施者唯七钱,较前最为微劣。舍身之后,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有人,虗空既已穷尽,十方佛土又复充徧,虗空于中皆施珍宝。若论其所施,虽穷劫思之议之,尚不能及其分量。如是之福,云何更有边际?此决言其福无边,而德无际也。 三、较显化功。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虗妄。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初示说应信。因下,弘经之功甚少,灭罪获福,胜前人所难信,故预示佛语无虗,显应信也。 ○若复下,举人障重。若复有人等者,谓设若更有此人,一身具足小乘四种重罪,大乘十波罗夷罪也。此是罪之极重,于中犯一一罪,即应堕狱,况复俱犯,自应速堕,故云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等,谓先生此方阿鼻,具足一劫,劫尽更生他方阿鼻,如是从一方至一方,展转更生,故云乃至穷尽十方无间。无间者,即阿鼻之华言也。靡不经历者,显十方俱经,诸狱备历,总不离地狱中故。 ○能以下,明持功少。能以一念者,谓于临堕之时,一念顿悟此法门也。既已顿悟,又愿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禅定者,令其同己。据此,则续佛慧命,端赖此人。若但论其化迹,则其功为甚少。以时惟一念,经唯一法,开示者惟未学故。 ○是人下,转苦为乐。罪障者,即指如上所说四重十弃。应念者,应其顿悟一念。言正当顿悟之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何障不销?何罪不灭?所谓百劫积集罪,一念顿荡除。如火焚枯草,灭尽无有余也。变其所受等者,言不唯自销罪障,且能将此法门开示未学,转魔界为佛界。故曰变地狱因,成安乐国。 ○得福下。得福胜前。前之施人,即指满空珍宝,奉上尘佛人也。此人但以一念,将此一法,开示未学,似乎得福无多。而乃云超越前人者,略有三义:一、约佛。不以奉己为喜,惟以度生为喜故。二、约行。不以自利为重,唯以利他为重故。三、约福。前是有漏之福,此是无漏之福故。譬如一颗如意,胜似海宝千般。一粒还丹,压倒医方万品。则超越前福,无足异也。百倍千倍等者。言超越前福,不但一倍二倍。若少说,则超越百倍千倍。若处中而说,则超越万倍亿倍。如是展转多说,乃至算数所不及倍,譬喻所不及倍。总言前人之福,任说无边无际,逈不能及于此福之少分耳。又此中更有言外况显之意。言极重罪人,一念弘经,尚能灭罪获福如此。况复轻罪无罪,长时流通者,其福德讵可思议。总结较量化他功德竟。 二、显示自修利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呪,如我广说穷劫不尽。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初诵持利益,如上较量,已知化他功胜,故此复约自诵自持者言之。能诵此经者,文义双持;能持此呪者,心口相应。古德云:法音经耳,功报弥劫;一句染神,咸资彼岸。况夫显经则文义双持,密呪则心口相应,成究竟坚固之因,总彻法底源之奥。以因验果,功德难思。故曰:如我广说,穷劫不尽。 ○依我下。出其所以。言既能文义双持,心口相应,自能依我教言,起自利行。如教行道,成化他功德,则显密双修,自他两利。如风帆扬于顺水,若狮弦奏于羣音,自然直成菩提,无复魔业。此功德所以无尽,而称赞所以靡穷也。 三、时众领教喜散。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说经已者,以自阿难请定已来,如来历谈四分,仍复较量化功,称赞持福,以示结劝流通之意,所谓所应说者,皆已说讫故。然其中亦有诸佛作证而说,及诸菩萨助化而说,舍伴从主,故通言佛说也。四众之中,叙分唯列比丘,余三或是后来,今则俱出者,以如来凡说法处,必有四众为内护故。天、人、修罗八部举三,余亦应有,以如来凡说法处,必有八部为外护故。叙分不出者,非所急也。至观百灵护呪中,有梵、释、四王、药义、大将等,其必具可见。他方菩萨叙分中,咨决先来众,及音感后至众也。不言此土菩萨者,以此土菩萨,类皆分身无数,徧十方刹,摄在他方中故。他方二乘,乘通随喜,拣非此土常随,此土常随摄在四众中故。圣仙童子者,内证圣道,外现仙迹,不坏童真,或因随喜面来,或因护呪而至,故叙分不例。初发心大力鬼神者,已发菩提之心,乘大神力,降魔制外,而为外护之众故。皆大欢喜者,既闻正宗,而知佛道可成,喜非寻常,深生庆幸也。作礼而去者,又闻嘉赞,而知付嘱有在,去不徒去,作礼领命也。总结流通分竟。 回向偈曰: 究竟坚固最胜法,  如佛所说随分释。 见闻随喜作正因,  销我亿劫颠倒罪。 大佛顶首楞严经指掌疏卷第十(终) No. 308-B 夫惟楞严指掌一疏,拈华古刹达老和尚,愍念后昆愚暗,大慈悲心之所注疏,而命名指掌者,示世界悉檀之益。楞严经方等部摄,五教并谈,断证历三,渐次等位,生酥毒发,转成醍醐妙味。上根利机,彻底担荷,尠有愚暗,难领家珍。老人彻底悲心,发挥实际理地,如是玄奥关节处,一一剖劂,发挥显露,文辞明浅,义理奥深。命名指掌者,指其明浅,掌其奥深。指者指示,掌者掌握。经文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示其明指也。非汝而谁?示其知掌握也。法身本具,报身修显,掌握性德,本具法身。非生非灭,亦不一异,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眼见耳闻,动手抬足,俱是涅盘妙心,根本实智。性德法身之所显露,楞严王三昧无记化化禅之所妙用也。指明知觉立知,则生死无明根知。掌握知觉无觉,斯即涅盘果德。此理人人本具,各各不无。自家屋内亲生母,当人未能承当识认,反向他家拜异娘。老人发挥指明因地不真。老人与 释迦老子同一鼻孔出气,指示述明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用始觉之智,还复本觉之理,掌握圆成果觉也。疏立十门,通入华屋一门,经谈二十五圣方便多门,掌握皈源居士不二法门。设三观渐次,去泥纯水,示十因六报。四重明诲,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决定阶次。五十种阴魔,示其邪正真伪,去邪去伪,掌正握真。楞严经,出尘之宝筏,佛果之规范。当会阿难尊者,大权示现,鉴末劫之机,离此法范,无有出尘之期。 释迦老子大圆镜智,彻照无量劫,以此无缘大慈,愍念当来愚暗众生,示其有所掌握也。迷其指,失其掌,无闻比丘生限地狱。明其指,观其掌,阿难尊者不历僧只获法身。不信其指,不识其掌,宝莲香比丘尼淫火燃身。顺其指,睹其掌,性比丘尼见佛即证须陀洹果。时有学释居士,道眼圆明,读此注疏,而悟因果由心造,向(余)叹曰:达者,通彻理具,法身体大。天者,天然性德,实相理谛。达天老人,以名召德。非此达天老和尚,未能述此疏。非此疏,未能发挥此经。非此经,未能识此西来大义。非明西来义,焉能认得本人。本具,主人公也。指示本来人,掌握主人翁,而命此名也。楞严注述,疏演最多,文富义奥。上根利智,尚且蚊齩铁橛,况愚暗之流。药无贵贱,应病者良。老人以文字般若,指示观照般若。以观照般若,掌握实相般若。真为末劫良剂,寔应愚暗之辈。指掌一疏,实是开楞严经之钥。楞严经是开我愚暗辈之钥。理虽顿悟,事必渐除。躐等皆为邪伪魔眷。菩提道果无因,三涂有分。生遭王难,死堕地狱。我佛释迦,金口印定也。指掌注疏,不可不多。分布于世,儒释俱能读诵。上上根逢关即过,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余)闻布施中,法施最为第一。因自揣力有未足,不得不布。闻同志儒释,善男信女,轻金重法,捐助印刷,流通此疏。汪洋大海,无缝宝塔。(超)述此䟦,以为开指掌之钥云尔。 时在大清光绪二十有八年岁次壬寅清和月八日,都城通明寺四莲室愚暗沙门了凡真超氏沐手虔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