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卷第十 胡吉藏撰 论分别功德品生数义 问曰:经言八生乃至一生,据何义此说? 答:注经云「体寿量之深玄、神凝绝崖之境,岂感生数差别不同,由强心不一、发机处异,故此品位不同以示学人耳。色想既虚,灭定可修,入解心开然后乃会,故言八生也。四生者,四等意发,因此而悟,故言四生。三生者,居宗化物必资三达,故云三生。二生者,空有两冥、法门不二,故曰二生。一生者,微妙之根尽乎一极,故曰一生也。」评曰:寿量虽绝形,言悟者必有明珠。既许十地阶渐,何妨以生升降?经既诚言,不应曲释。窃谓不尔,后当具陈。 光宅云:「此中约惑品论之。以无明住地惑分九品,能为九生作因。从七地至金刚为五位,一七地、二八地、三九地、四十地、五金刚,于前四位所治各开为二品,金刚为一品,合成九品。一品为一生,则是九生。若居六地之前,望金刚位具余九生。今住六地,闻经得入七地,以断其一,但余八品,故云余八生当得菩提。亦应次此至七六五生,但今对上八数而取其半,故云四生,如是次第除损称一生。三二一皆遂四天下数而除之,故云四生乃至一生,故下偈颂中复有四三二。如是四天下微尘数菩萨随数生成佛,即此义也。十地中忍余金刚是一生当得,则四生者是八地,终入九地,准向品可知。」评曰:今请详断惑之法,何故七八九十此之四地各断二品惑,金刚独断一品惑耶?寻经论明地断惑,未见此法,亦非所用也。 印师释:「十二位中初三种是从初地通至七地,旋陀罗尼是八地,转不退轮为九地,转清净法轮为十地。又其八生者,从初地至六地。其四生者,是七地终心。三生是八地,二生为九地,一生为十地。亦约惑以明生数,谓四住地惑名为四生,习气为第五生,三无知即三品为三生,都是八分为八生,故对其次第位如向叙也。」评曰:印师释则是二周明十地得益义。从初三位至清净法轮,此一周明十地得益也。从八生至一生,复一周明十地得益。但前据所得、后约所离,故有两周而意无异。今谓于文为繁。所以然者,十地得益既无异,但列一便足,何繁再陈耶?譬如已说小乘得法眼净为一位,后说远尘离垢复为一位者,义则繁矣。 有人言:初发心即是外凡。十信菩萨铁轮之位,此从外凡闻经入十信。次从十信闻经进入十住,十住即是无生法忍,故云「入理三昧名为住,生功德名为地。」次十住闻经进入十行,十行闻十方佛说一切教能持,即是闻持陀罗尼。十行闻经进至十回向乐说之辨。回向者,能回事向道。次从十回向进入初地,入初地故能无碍,以无碍行故百法明门旋转名旋陀罗尼。次不退是二地,清净为一地,八生为四地。此中言生者,了法实相无生故能发生,此即是正观开发故名生耳,非是身数得佛近远故名生也。问:既言正观开发名生,云何有生数耶?此望佛地正观犹有八过开发生,故云八生也。四生者从四地起至八地,三生者九地,二生者十地,一生者等觉地。此中得悟不定故从四地至八地不必一一次第也。评曰:此释似次第,但未详此意。何故初三地不言生,从四地去而言生耶?若从真观开发为生者,则始于初地终竟法云皆应尔也。又经论幸有生数之说文,何不依耶?今捡经论有二种生。《净名经》云「一生得菩提」,《释论》明三生菩提,此据应身成佛生数多少之义。如弥勒亦是三生,亦是一生。三生者,即是人间,次生天上,后下生作佛。一生者,据最后生。或云:取生天为一生,下生作佛乃示佛身耳。次云生者,《仁王经》云「三十生功德,地地三生。」初见此说,谓是疑经,不足为证。后见《地论》云「一一地皆有入、住、满三分」,又见《摄大乘论》亦同《地论》说也。又云「一地三僧只劫。入分一僧只劫,住满亦尔。」以此推之,则地地中有三生也。但前据应身,后说实行。今用此二文以通上说者,若就应身成佛而言八生者,即八过受生,乃至一生而得菩提,如弥勒一生得佛也。次据实行通者,十地既有三十生,今言八生得佛者,则二十二生已满,唯余八生,此人已是八地入分。乃至一生者,此是十地住分,余有满分一生在耳。故《仁王》解十地菩萨云「二十九生永已度」也。 问:至十地满则犹是十地,云何言便得佛? 答:十地满坐道场故,得成佛也。 问:据后义,云何断惑耶? 答:《摄大乘论》云「地地中上中下三品惑,即以入、住、满三分治之,故名断也。」 问:《摄大乘论》既言「一地经三僧只劫行行」,云何一闻经从八生即至四生耶? 答:彼论明地地三僧只劫,此据其极久者耳。复有超生义则不定,如释迦之超弥勒等也。又此经但明八生得佛乃至四生得佛耳,不云何从八生经得至四生也。 问:请示其相云何? 答:一僧只劫修行方得入分者,今闻经力故,或可减一僧只劫,其义不定,可以意知也。 问:就生义通,何得从八生乃至四生耶? 答,如本是八生人应得菩提,今闻经力故超四生便得佛。如释迦之超弥勒义,例可知也。 问:弥勒一生得佛,既是十地位者,八生得佛复是何位人耶? 答:亦是十地,但十地去佛犹远,其中劫数犹长,可得有八生,如《摄大乘论》说。但闻经力故,则超于劫数速至佛耳。晚见《法华论》云「八生一生得菩提者,此说初地。为菩提者此八生得入初地,乃至一生得入初地。初地离分段,故云菩提,非佛菩提也。」 论得道多少义。 问:自鹿薗已上双树已还未有得道,如法华之会何故尔耶?请为宣释。 答:略就二义明之。一者此经明三引义,一化始终唯有三引,至于法华三引究竟。一者鹿薗已后法华之前,引九十六种外道及余一切在家众生皆入五乘之教,谓引邪归正。二者引五乘之异同归一乘,即是法华初段。三者引一乘之因入如来法身果,谓第二段。此三引摄一切教,以是义故,豫是应悟之徒皆于此经得道也。 问:此之三引引何等人耶? 答:皆是宿世曾经禀教,但释迦见其道缘应熟,为之出世。所以初之一引邪归正,乃至最后引因得果,故有八生乃至证佛者也。 问:三引为一人耶?三人耶? 答:具有二义。言一人者,宿世曾经禀教,但失父流浪生死,或在家而爱五欲、或堕外道而起诸见,为拔爱见故引邪归五乘。二者虽于生死中不起爱见,而于五乘复起爱见,为拔五乘中爱见故说乘因。此遂得信悟发菩提心,名为因位也。信心已成,次为说果德有无方大用,令其历位修因求此果德,是故第三引因归果也。此人于三引中破三种烦恼故,初引破生死中烦恼,第二破涅盘中烦恼。又初引破邪法中烦恼,次引破正法中烦恼。又初凡夫烦恼,次破二乘烦恼。又初引破有见,次破空见。如是等皆是破二边烦恼,然后得中道正信,发菩提心。第三引广说如来寂然法身无方妙用,破其中道微细烦恼。今从十信入十住,从十住入十行,从十行入十回向,从十回向入十地,乃至八生一生得佛,皆是破中道烦恼除一乘之惑也。此皆是约三乘人始终,故开此三引。次引菩萨者,法华之前已发心求佛,闻第二会三归一无复二乘,则求佛之心坚固,所以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闻第三引,历位登升取无上道也。此约始行菩萨有此三也。次明于《法华》之前已得悟无生者,受记作佛,如前云「有佛子心净,乃至我记如是人来世得作佛。」闻法华二引,更复进行,故有得闻持乐说,乃至八生一生。此略举三人以示大要,不可曲尽也。以此经具明三引,故得道多也。二者诸佛化物唯有二门:一形、二教。各二,一者方便、二者真实。昔未开二方便、显二真实,故得道少。今开两权显于两实,故得道者皆在法华。 问曰:得道要是见空,云何闻说寿量而得道耶? 答:以此责执无常佛者,辞理俱屈。明佛犹是无常,云何见无常而得道耶?又无常犹未了义,云何闻未了义而得已了之解耶?又是无常尚不能令凡夫欣慕、二乘改执,岂能令菩萨速证菩提?又佛若是无常者,已信一乘则退起三执,复何犹进得菩提?是故不应得道者多。今所明者,此经称为妙法莲华,妙法者是即法身,未曾常与无常,言穷虑绝,且为众生故长短适缘,虽示长短而不动法身,虽不动法身而长短化物。是以经云「善哉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如此本迹无有障碍,不可思议。但果地有本迹二身,因中名权实二慧,如来既说两身,菩萨便悟二慧,是以时会皆得道也。 问:云何得无生乃至发菩提心耶? 答:文已明之,今示一势。既说寂灭之身,故闻者不复生心动念,故名无生忍。本虽垂迹,实无所垂,虽无所垂而无所不垂。时会即同糺,虽闻而无所闻,虽无所闻而无所不闻,故名闻持陀罗尼。昔日示短、今日现长,皆是适缘,故名乐说。短长自在,故名无碍。为物陈之,称为辩才。时会得于此悟,名乐说无碍辩才。昔指长为短,今指短为长,即以长短为非长短、非长短为长短,纵任循环自在无碍。菩萨随分得悟,名旋陀罗尼。如此之身纵任自在不可破坏,菩萨随分得解,名不退轮也。此身出一切凡夫二乘菩萨之上,毕竟清净,菩萨随分悟解,名清净轮。为如此身发心求佛,名菩提心也。 次随喜义。 问:随喜有几种耶? 答:随喜有二种。一通随喜,谓若见若闻若觉若知他所作福,皆随而欢喜,谓通随喜。二者别随喜者,且据闻《法华经》随而欢喜,故名别随喜。 论大小随喜。 问:大小乘随喜有何异? 答:随喜正是菩萨法门,故菩萨五悔中有随喜义,但小乘随分有之耳。又小乘明喜义局,唯随喜三世佛及弟子善根耳,无有随喜十方三世佛也。大乘明随喜三世十方佛及弟子善根,故广也。又小乘但有随喜迹身功德,不知法身常恒,故无随喜法身功德也。又小乘随喜功德不回向萨婆若,大乘用随喜功德趣一切智也。又小乘随喜是有漏心,非是理中观行;大乘随喜通漏无漏,始行人随喜是有漏,深行随喜即是波若正观,无得无依,故是无漏。又小乘随喜生身菩萨功德,无有随喜法身功德,以小乘法中不说菩萨得法身,故论自他随喜。 问:随喜是自行、化他门? 答:正是化他门。所以然者,菩萨本为教化众生令作福德,而众生能作者,菩萨欢喜,故是化他门。若自欲除嫉妬烦恼求福德故起随喜,是自行门也。 论二经随喜。 问:《法华》明随喜与《大品》明随喜何异? 答:《大品》正说无得随喜,随喜即是波若。故论主云「佛欲令须菩提就随喜门说波若,故明随喜。」 问:云何就随喜说波若耶? 答:知能随喜之心及所随喜之福,无得无依、不能不所、非二非不二,如此欢喜心即是波若。又以波若心随喜,故随喜即是波若。 问:前境福德为所、菩萨之心为能,有此能所可名随喜。今云不能不所,云何名随喜? 答:论主云「此中应用波若及伛和」,以波若故知能所未曾能所,以伛和故虽未曾能所而能所宛然。能所不动,无能所。无能所,不动能所而不失能所。无能所如镜中像,非像非不像,欲言其像像非真有,欲言非像事像既形。非二非不二亦尔。以波若故非二,方便力故非不二,故言非二非不二也。 问:《法华》明随喜云何耶? 答:《波若》但取无所得随喜,《法华》通明得无得随喜。何以知之?直明一因一果能信受不逆,即是随喜,不开得无得二也。 问:《大品》何故开得无得,而《法华》不开耶? 答:《波若》为破有得住着,故明无得随喜。有所得不动不出不能至佛,故非波若也。《法华》合取者,此叙诸佛出世大意,说一切教皆为开一正道,故低头举手之善皆入一乘也。又五乘人谓四乘善根不作佛,佛乘善根方作佛;为破此病,故明一切善皆作佛也。 问:若一切善法作佛者,一切善皆能动出耶? 答:一切善亦能动出。所以然者,由有所得善相资故,然后生无所得善。有所得善是无所得远缘,以此言之亦有动出之义也。 问:若尔,与《大品》相违。 答:《波若》明不动不出者,但取近缘,不取远缘。何以知之?动为顺忍、出为无生忍,有所得非此二忍耳,亦得是二忍之前远缘也。 问:二经得相成不? 答:正相成也。《大品》虽明无所得善,要须藉有得为远缘。《法华》虽明得无得皆入一乘,若欲出三界至佛道,要须无得也。又《大品》虽用无所得,要须识三乘是权、一乘为实,故求佛之心乃得坚固。《法华》虽知一乘为实、三乘为权,要须破有所得心、学无所得观,方能动出以成佛道也。 问:所随喜福、能随喜心云何同异? 答:凡有四句。一所随喜福劣、能随喜心胜,如二乘有所得人作福,菩萨无所得心随喜也。二所随喜福胜、能随喜心劣,如诸佛菩萨所作福,有得人随喜之。三者俱胜,同是无得。四者俱劣,同是有得。若随喜法华者,则法华唯胜不劣。能随喜通胜劣,随人位行深浅而随喜也。 论同异。 问:随喜与四等喜、七觉中喜、五受喜、四禅喜何异? 答:四等中喜谓庆前人脱苦得乐,随喜门通随一切圣凡所作功德而喜,此义不同,但四等要是定心,今通定散。又四等中喜但据脱苦果故喜,今通随喜因果也。七觉中喜是无漏,随喜门通漏无漏;禅支中喜是定心但是喜受,今通也。五受中喜是果报,今是因门。彼是自悦,今是庆他。彼是无记,今是善法也。 问:前人自作福,今随喜之,有何益耶? 答:《释论》云「如人卖香,有人买香,复有人在边亦得闻香。随喜亦尔,不动身口亦得福也。」 论惑障。 问:随喜破何等惑? 答:直言随喜,正破嫉妬。若《法华》明随喜,亦破嫉妬,又破不信一乘寿量义也。《波若》中随喜即是波若,此破有所得心也。 六千功德义。 有人言:一切善法不出十善,始自不杀及不邪见。持一不杀戒,以不盗等九事庄严之,则一一善皆具十善,十善便成百善。此百善有自行、化他、赞叹、随喜,故成四百。将此四百配五种法师,五种法师各有四百,合成二千善。此二千善各有上中下三品,便成六千。但三根用强,故有千二百;三根用弱,故有八百也。评曰:此释意具五种法师乃具六千耳,一一法师无六千也。而经云若读诵乃至书写者,不必要具五师方有六千,能读能解如说修行亦得六千。但此义难明,未可专释也。 注经云「始乎十善,一善具十善即成百善。复约自行、化他、叹人、美法即成四百。各有三品,成千二百。眼等三根助道用弱,但得中下二品,故唯八百。意等三根于通化用强,具于三品,故得千二百也。」评曰:注意不必具五法师,则勉前妨也。 有人言:例如百福庄严。百福者,就十善之中有行十止十,合成二十。各有五品,如《大经》云下、中、上、上中、上上,故成百善,名为百福。今亦尔,十善为十,约自行化他叹人美法故成四十,约五法师故成二百,行善二百止善亦二百故成四百,止行各有五品故成二千,约三业明之一业二千故成六千。既有六根,应一根各一千,便成六千。但用有强弱,故有千二百及八百耳。有人言:如上〈法师品〉中三事,慈悲心为室、柔和忍辱为衣、诸法空为座,此三事各有二千故成六千。如以慈悲心行十善,一善还以十善庄严故成百善,自行化他等四故成四百,约五种法师便成二千。慈悲心既尔,忍辱与空亦然,故成六千。有人言:依《仁王经》明十信菩萨,一一信具十成百,自行化他等四有四百,约五法师成二千,据上慈悲等三事为六千也。 问:何故不六根功德等耶? 答:如前云三根用强、三根用弱,故多少不同。三根用强者,意根为五法师之本故强。舌亦具五法师,由舌故能读能说。又由他舌故能授之,令得受持书写,故备五法师矣。 问:眼耳云何强弱? 答:生盲之人不得书读二事,而能诵说受持乃至得道;生聋之人不可示语,都无五种法师,故耳强眼弱也。 问:身等三根有何功德而得八百? 答:互相资持故余根得用,即是功德。 问:何位行菩萨得六千功德耶? 答:下云「未得无漏法性身,而有此功德用」,当知是八地以下人也。有人言:十信菩萨有此用也。《法华论》云「是地前人」也。 问:云何名六根净耶? 答:如文所明,有此胜用故名为净。又此经明权实二智、真应两身皆是无碍之法。菩萨悟无碍之法,故今得无碍,故名六根净也。 问:云何权实、真应无碍? 答:如前说。长为短用、短为长用,长短为非长短用、非长短为长短用。此是如来究竟自在无碍之身,即有究竟自在无方之大用。始行之人分得此悟,故六根自在也。 问:诸部皆云「香到鼻方知」,云何此经言遥闻香耶? 答:有人言道理则到根方知,今假经力则遥闻也。 问:若道理色可见、声可闻,今假经力则应闻色见声耶?若色不可闻、声不可见者,到者不可遥闻、遥者不可到知也。 答:明中色定可见、暗中色不可见者,何故人眼昼则见、夜不见,穴鸟夜见而昼不见乎?若言眼有光故夜能见者,昼何不见耶;又如弱水不升毛而升铁,金刚破余物而水银所坏,谁定强弱耶?故知诸法无有定性,随意而转;到不到亦然也。又今约事释者,菩萨分得二智,以实智故知六根六尘空无所有,如《华严》中明眼入三昧耳。出正受观眼无生,无自性说空寂灭无所有。以权智故有六根之用,约权智能知香义,故说鼻遥闻香也。非鼻根能遥闻。余亦例然也。 论观音与妙音菩萨同异。 问:观音、妙音弘经何异? 答:有同有异。同者并以神通应感弘道利人也。又同明菩萨位行门,以菩萨为佛事也。又同就人门说法华也。同是他方大士,来影向释迦,共利物弘道也。所言异者,略明十一义:一者名题不同。妙音但有人名,观音人法两举也。妙音从能受名;观音能所合目,观是能观之智,世音为所观之境也。又妙音以德益物,观音用名为佛事。〈妙音品〉不释妙音之名,〈观音品〉辨观音之号也。二者所对人异。说妙音对华德、文殊,说观音对无尽意、持地也。三者来义有异。妙音东土而来,观音西方而至。妙音被召而方至臻,观音不召而来。妙音有来有去,观音不明来去。妙音则后集,观音则前来也。四者语默异。妙音则语,谓圣说法;观音默,谓圣默然。五者动静异。妙音现神通,谓不动动方便;观音不现神通,动不动善巧。六者因果异。〈妙音品〉明其往因,说现所得果;观音但明现德,不说往因。七者略广异。妙音现身说法则广,故有六道之身;观音则略,故无地狱饿鬼之身也。八者有无异。说妙音无格量,说观音则有格量。说妙音无供养,说观音则有供养。九者利益异。说妙音则利益多,故他方此土得益;说观音但利益此土。说妙音利益则深,故有得法华三昧及无生忍;说观音利益则浅,但云发菩提心。十者妙音不明绍尊,观音叙其补处。十一者不明妙音已成正觉,观音则是往古如来。 论观音普门义。就观音略有二十条义:一者人法一双、二者本迹一双、三者三轮一双、四者名德一双、五者内外一双、六者智慧功德一双、七者智断一双、八者显密一双、九者慈悲一双、十者二身一双、十一者权实一双、十二者三业一双、十三明三德、十四者浅深、十五明二德、十六神通示现、十七力无畏、十八四等四摄、十九解行、二十悲慧一双。所言人法,观音则弘道利益之人,普门谓所弘利物之法。非法无以成人、非人无以秉法,人法实无前后,但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故前明人、后辨法也。又此下诸品以菩萨为佛事,故先显人也。 问:此品何故人法双题? 答:为下无尽意之二问,先问人、次问法,是故先题人、次题法也。就此人法因缘无碍,指人为法、指法为人,说此人法为开正道,不人不法即是妙法莲华也。 二者言本迹者,观音即是法身,以居法身之地观物根缘也。普门谓应身,法身地照缘故垂应救拔。如《华严》云「金翅鸟王上升虚空,以清净眼观大海龙应命尽者,即以两翅搏水令两辟而撮取之。菩萨以法身智眼观法界虚空,见众生应得度者,以实慧方便二翅搏生死海而度脱之。」如云「非本以无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因此本迹为开不本不迹正法莲华也。 次辨三轮者,观音谓他心轮,观察法界众生心可度不可度等。普门即神通轮、说法轮,观察既竟,或为说法、或为现通,现通生其功德、说法生其智慧,现通灭其苦果、说法生其乐因,现通发其信心、说法生其慧解,亦得互用。又现通多为钝根、说法多为利根,现通多为在家众生、说法多为出家众生,如前说也。 四者名德一双。观音谓三种名,普门谓三密德。三名者,一观世音生众生口业善、二观世意生众生意业善、三观世身生众生身业善也。普门三密德者,一知他心普、二说法普、三神通普。三名谓生众生三善则生善义周也,三密德则应物善尽也。下二问答正明三名三德,摄十方诸佛菩萨名德皆尽,所以受持功德多也。又观音谓大悲心,普门明大悲事。悲者前则无际、后则无穷,亦无中间。所以前无际者,无始来有众生则有菩萨悲,故此悲与前际等。后则无边者,众生若尽悲心乃息,以众生不尽故悲心不息也。 问:后际无尽可然。无始来则有众生者,亦应无始来有观音耶? 答:众生无始,今悲此无始,故无始有悲也。《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所以悲心拔痴爱。既其无始,悲心亦无始,故无始亦有悲也。普门谓悲事者,虽有悲心若无悲事则是假相悲,以无实益故非实悲也。今悲心既通、悲事亦普,遍拔三世十方之苦,悲事普也。又题名释名一双,观世音者谓标菩萨名并叹菩萨名用,谓众生起于三业免脱众难。普门者则是释免难,菩萨所以能拔难者,良由有三普故也。 问:云何用三普耶? 答:众生三业兴感,菩萨于一一业中随用三轮,或应通或说法等也。 五者内外一双。观世音谓菩萨内德,潜眸密照即知病识药。普门谓菩萨外德,种种方便充满十方,救度众生应病授药也。 六者智慧功德一双者,观世音即是智慧,谓知根欲性。普门即是功德,救度众生也。 七者智断一双。观音即是菩萨智慧,谓之智德;普门即是断德。《大经》云「随所调伏众生之处名为解脱」。今亦尔,遍度众生令一切解脱,乃是断德。不如二乘之人,自无烦恼名为解脱也。 八者显密一双。初问答释观音名,明显感密应。显感者,谓众生三业兴感;密应者,观音不现身、不说法而令得解脱也。普门即是密感显应。显应,观察其心现身说法;密感者,不明众生三业兴感,但有应以言,谓根缘真发,故即为现身说法也。然显密感应具通四句,可以意知也。初章明密应,后章明显应,应章虽多不出显密。今经正明感应,故四句之中但明期二也。非但此品明期义,乃总摄一切众经应感义也。 九者慈悲一双。观音即是大悲,谓拔七难三毒等苦,令其得脱。普门即是大慈,说法现身令其得果。 十者二身一双。观音是药树王身,根茎枝叶华菓皆能愈病。普门谓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乐。二身义出《十地论》,释文「无心能灭物苦,如药树王;无心而与物乐,如意珠王」也。 十一者谓二智一双。观音即是实智,普门即从实智起方便智益物也。 十二者三业。观音谓菩萨意业,普门谓身业口业。 十三者三德。观音谓波若德,以观察即是智慧,智慧名为波若。普门谓现一切身,即是法身,为调伏一切众生令得解脱,即是解脱也。 十四者二益一双。观音谓众生与世间乐、拔世间苦,故有七难及无男女难等,即是世间获益。普门现一切身说一切法令其得度,即是出世间益也。 十五者释二德。观音即是明菩萨字义门,普门即是实德门。字义门者,《释论》云「菩萨字有无量义」。今释观音字有无量功德义,故是字义门。普门明三密实德,故是实德门也。 十六者神通示现。观音六通中他心、宿命、天眼、天耳。普门者谓如意通、漏尽通。漏尽通即是说法也。观音名虽摄四通,而文正主天耳通也。示现者,可具二句:一者神通非示现,谓天眼、天耳、宿命也。二者亦示现亦神通,谓他心、如意及漏尽。故六通中三是示现、三非示现。所以《大品》云「三事示现」,下文即云「普门示现」。今普门即是三事示现。观音既是天耳,故不名示现。即是示现不示现一双。 十七者观音是十力,十力是内照故。普门谓四无畏,四无畏外用故也。 十八者观音即是四等,谓慈心欲与乐、悲心欲拔苦、喜心庆脱苦得乐、舍心修于平等。普门即是四摄摄取众生,应以布施摄者即以布施摄之,余亦如是也。 十九即是解行一双。观音谓智慧,智慧解也。普门救度,救度谓行也。 二十者悲慧一双。《华严》云「观音说大悲经光明之行。」悲者欲救也,光明之行是智慧,能救也。世间父母见子受苦欲救,而无智,不能救拔。世医有智慧能救,无悲心故不欲救。菩萨有悲故欲救,有智慧故能拔也。又始行菩萨欲救,而无道力故不能救,二乘有道力能救,无悲故不欲拔也。观音悲慧合行,悲故欲救,智慧故能拔也。 次论观音名。观音可具二义:一者智境合题、二者应感双举。观谓能观之智,世音即所观之境,故名境智也。观即是观察赴应,世音即是众生机感,故名应感也。 问:境智为名,具几智耶? 答:正是实方便智耳。知世间音声即不有,有不闻闻义。既了世间音不有有,即知有不有;若识不闻闻,即知闻不闻。以识不有有、不闻闻义,名为实方便。若知有不有,名为方便实。不有有岂是有?有不有岂是不有?故非有亦非不有,非实非方便,名为中道观。故观音之名具三观,世谛观、真谛观、非真俗中道观也。 问:今文但言观世音耳,何处有三观? 答:《观音受记经》出观音所解,具三观音也。又论云因缘所生法,即是空、即是中道者,明世间音声即是因缘、即空、即中道,故具得三观也。所言世音者,世有三种:一者众生世间、二者五阴世间、三者国土世间。众生世间者,谓之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众法中生,故云众生。五阴世间,谓能成众生之法,即是色之与心。三国土世间,即是色法为体,谓国土风俗。今菩萨正观众生世间,但五阴能成众生,国土是众生所托不得相离,故总名世间也。世音者,世间语通,音是世间中之别。子夏《毛诗.序》云「以声成文谓之音」。寻大小经论明音与声不异,《杂心.界品》云「声有三种:一因受四大声,谓有情物声。二因不受四大声,谓外物如钟铃等声。三因俱声,如人吹管等声。」此则但解声不明音,故知音与声不异也。《成实论》云「如人欲听钟铃等声,则以耳就铃。」此品云「即时观其音声」,〈化城品〉云「迦陵频伽声」,如是等皆明音不异声。普者,上明观其声未必周普,故今明普门。普以周普为义,但普有二种:一心普、二事普。凡夫二乘俱无二普,始行菩萨心虽周普而事不普,观音心事俱普,大悲欲普拔众众苦、大慈欲普与物乐,谓心普也;外现一切身、说一切声,谓事普也。门者,以心事二普为法门,故云门。又令众生悟入能通正道,故名为门。 问:观世音有几名? 答:古经云「光世音」,今云「观世音」也。未详方言,故为此号耳。若欲释者,光犹是智慧,如《大经》云「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观」也。又菩萨智慧光明照于世间,故云光也。《华严》云「观音菩萨说《大悲经》光明之行」,大悲即是功德,光明谓智慧。则知光世音不失此意也。罗什注《净名经》明有三名:观世音、观世意、观世身。什今所以作此释者,见〈普门品〉具释三名,故有三号耳。 问:何故立三名耶? 答:立此三名则遍察众生事尽。众生唯有三业,菩萨具观其三业,故立三名也。又随众生好乐不同。又众生或口不能言、或身不能礼,故具说三名。又众生忌讳不同,故备三名。 问:何故具观三业? 答:欲遍生三业善故。若口称名乃至身礼拜者,皆为观音所照,必得脱苦也。 问:众生三业兴感,三业具几业耶? 答:口业称名具三业,发声即口业、动舌即身业、经意则意业。身礼拜,但身、意二业。意存念,唯意业也。 问:菩萨观者,但意业能观,身口二业亦能观耶? 答:菩萨三业无碍,皆能观也。 问:观是智慧,意地可能观耳。身口云何能观耶? 答:阿修罗琴无心尚能应物出声,天宝无情随诸天意而走使,况菩萨身口光明不能观物耶? 问:既有三名,何故今但称观世音? 答:此越举一名也。二者众生称名具动三业,今欲遍生三业善,故偏名观音也。三者娑婆以音声为佛事。四称名得自行化他,余但自行。五者称名便易,若遭难之时身礼意念为难。六者直称名尚脱苦,何况意念、身礼拜耶。如妙药,但得闻能治病,况意念身触耶。七者《弘猛海惠经》明观音过去世值空王观世音佛发愿:愿未来名观世音。余二名无有愿也。则观音名有二:一行、二愿。行者观名救苦,愿者过去发愿也。 论脱难不脱难。 问:称菩萨名,何故有脱苦不脱苦耶? 答:至心则脱,不至心故不脱。 问:菩萨自应救之,何须至心? 答:以至心故则罪灭,菩萨方得应之耳,故须至心。二者罪轻则脱苦,罪重则不脱苦。三者习因有厚薄,薄者脱苦,厚者不脱苦。四者业有定不定,定者不脱,不定者脱。问:不定者可称名,定者应不用称名。答:今虽无益,作后世因也。五者有密益显益,则脱苦者谓显益,则不脱者谓密益。六者有利益者脱苦,无利益者不令脱也。 问:称观世音,复有以神力杀害众生以不? 答:如前明,以利益为定,余悉不定。若尔者,或令脱火、或令不脱、或故烧杀之也。今称名而不脱死苦者,此事难知也。 二种次第义释妙庄严等品 三世诸佛唯有二种次第:一根缘次第、二随义次第。随义次第者,如先说苦谛、次说集谛也。根缘次第者,如先说苦谛、后说十善等,非四谛之次,但随根缘也。佛说法具此二种次第,而多就根缘次第。诸菩萨造论亦具二种次第,但弟子欲解佛语,多依义门次第,择集佛语次第释之。 问:二次第何者为正? 答:以根缘次第为正。所以然者,佛及弟子说经造论唯令人悟,而教无有定。 问:叵有定义以不? 答:如前云唯以悟人,故教则不定。如《大经》云「三十余事诤论门,皆是如来就根缘说。以此众生非一国土、一种根性、一善知识,是故如来不作一说,但令取悟耳。」若尔,者前说法身寿量,后则明诸菩萨。又前说陀罗尼呪,后说妙庄严王本事。根缘次第,不必辨呪居第一、妙庄严王为第二,故非义次第。此通释二十八品经及八万四千法藏也。 问:直闻妙庄严王本事,云何悟道耶? 答:佛见根缘说必得道,无论事理及以古今。设不见机,虽说妙道于缘无益。 问:上说妙音来往得悟无生,今闻往古事复得净眼。然大小二悟要见空然后得道,今说有事云何成圣? 答:虽质小疑,实壮哉大问。成论人云:见空得道。数人云:见有成圣。诤论纷然,由来久矣。今明如数论等四句,皆不得道。何以知之?《释论》解波若度中云「不得波若方便力故,学阿毗昙堕有见中,学空门堕空见,学有无门堕亦空亦有见中,学非有非无门堕愚痴论。」故知四句皆不得道也。若得波若方便,学此四句不堕四见。若尔者,善巧学四句,四句皆得道;不善巧学四句,四句皆不得道。又即此明菩萨往来而得道者,即是善巧方便学有故得道。 问:云何善巧? 答:菩萨来者,此是不来相来,虽来不来。悟解此来,即生二慧,是以得道。 问:见有得道,为作有解故得道、为作空解故得道? 答:已如前说。作有解即有见,作空解即空见,如是四空皆不得道。识有是空有,虽有而不有,因此得入道。有终非道,乃是道门耳,空等亦然。 正像义。 此义总释诸受记中法住久近。 问:释迦佛法住世凡得几年? 答: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出只洹精舍碑,《善见毗婆沙》中亦有此说。但度女人出家,损正法五百年。有人言:都失五百年。正法但五百,像法千年,故《摩耶经》但明千五百耳,《中论》文亦尔。有人言:损正法五百,流入像法,便有千五百年。有人言:修八敬故,正法还复千年。 问:何故三时复但言像法? 答:但言像正者,摄末法入像也。言末法者,开像为二,谓像及末也。 问:何以知像即末耶? 答:《十二门论》云「末世众生薄福钝根」,即名像为末也。 问:云何为像正? 答:此具多义。一者佛在世为正,佛灭后为像。二者未有异部为正,有异部为像,则百十六年后方为像法耳。三者得道多为正,得道少为像。故释迦前五百年得道多、不得道少,后五百年得道少、不得者多。四者破正法未破正法分像正。《大经.邪正品》云「我灭后七百年中,是魔波旬渐当破坏我之正法。」则六百年未破为正,七百年破为像。五者诸恶法起,未起分像正。《像法决疑经》云「千一百年诸恶法起名像,若千年内恶法未起为正。」然千年内虽有恶法起,犹未盛,故属正法也;恶盛为像。六者二千年皆属正法,万年转衰微为像法。七者诸菩萨见如来法无有灭,常见诸佛,则万二千乃至一切时皆是正法;二乘人见佛法有兴衰,故有像正耳。 问:何故释迦正法但得千年耶? 答:过去释迦佛正法千年住世。而释迦本作陶师,因发愿:愿我作佛为释迦,令我正法亦千年住世。以是事故,正法但千年。 问:佛灭度以来凡得几年? 答:至今已得一千五百九十六年。 问:经何故云正法千年住世?复何故千年外别有佛法? 答:此不相违。所以然者,佛法有二种:一正得、二正教。正得者,得道人也。正教者,佛正法教也。言千年佛法灭者,此就正得为言耳。千年内有得道人多,千年外得道人少,故名佛法灭也。正教法者,乃至万年住世也。 问:佛法灭时有几因缘? 答:有七因缘,如《思益经》广说。 问:有三大劫、三小劫。《法华经》中身子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亦三十二小劫。何故但言小劫非大劫耶? 答:应是小劫。所以然者,大劫则无复世界,岂有佛法住耶?而今云三十二劫者,此是小劫耳。 问:三大劫通净秽土,三小劫但是秽土。若尔,身子成佛时皆是净土,云何有小劫起耶? 答:外国名劫波,此云分别时节。今但有时节久近,如小劫起尽之数故名小劫耳,实无小劫起也。 问:小劫时节云何? 答:从八万四千岁渐减至十岁,名一小劫。 问:一大劫唯有八十小劫耳。〈常不轻品〉中云「彼佛正法住世,如四天下微尘劫」耶。 答:大劫有长短不同。短大劫者但有八十小劫耳,长大劫者其事不定。如娑婆一劫比西方为一日一夜,如是乃有百万阿僧只品,如《华严》广说。以此推之,无所疑也。 论佛入涅盘。释此经诸佛入灭事。诸佛有六事故入涅盘:一为所应成就众生已竟,故入涅盘。二者令二乘人舍小涅盘,令归大涅盘故。所以然者,如来舍此身归法身者,二乘之人亦应舍此身求佛法身也。三者为除众生轻慢心故,浅识之流取信耳目,谓如来身有生老病死与己身同,于如来身起轻劣想。是故今明佛有二身,一反化身舍之入灭,此与人同;二者法身,无生老病死,此与物异。四者为令众生生渴仰心,若恒见不灭必生厌薄,示现舍灭故生渴仰心。五者令众生勤加精进,悟世非常。诸佛有三种力胜一切人:一父母生身力,胜一切人天;二神通力,胜一切人;三解脱力,胜一切人。虽有三力,为无常所灭,故知无常其力最大,因此悟世勤修道。六者为已勤修道者速令成就,是故现灭也。 法华玄论卷第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