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论卷第七 胡吉藏撰 信解品譬喻义 光宅师为九譬:一者父子相失、二者父子相见、三者唤子不得、四者唤子得、五者教作人、六者付财、七者知子志大、八者委家业、九者得家业欢喜。评曰:此譬难明,备含众意,不可就文说之。今当广序,其相有十四条,此喻可领,上品自明也。 第一定譬多少。若就义意始终论之,便有十恩,即成十数,如前释也。二者就文及教意,凡有八譬:一者父子相失、二者父子相见、三唤子不得、四冷水洒面、五唤子得、六付财密化、七陶练小心、八委家业也,然此八譬总摄一化始终略尽也。父子相失譬者,昔曾禀大教而背化流浪五趣,子失父也。从背化已后求其大乘善机不得,父失子也。父子相见譬者,从背化已后大机应发当悟一乘,子见父也。见子机发堪受大化,父见子也。唤子不得譬者,初成道时大机未动,不堪受一乘化也。冷水洒面譬者,初成道时但堪受人天教,为瞽龙及提谓等说三归五戒也。唤子得譬者,趣鹿苑为说出世二乘教也。付财密化譬者,大机远动,命说《波若》辨菩萨行,密排其小执、潜开其大心也。陶练小心譬者,文云「复经少时」,即是从《波若》已后诸方等经广说菩萨行门、具现大士神变,令稍鄙小情、欣慕大道,如《净名》等经迦叶自叹也。第八委家业譬者,心渐通泰小心遂移,为说一乘入佛知见也。故始终委具此八。但冷水洒面,唤子不得譬中通明之也;陶练小心,经文既少,属家业摄,故但六譬也。今以文义详之,进宜应八譬、退有六譬,不应开为九也。 问:何故无教作人譬耶? 答:教作人犹是唤子得耳,即是鹿苑时事,更无别教,故不应开为二也。 问:若教作人譬属小乘化得故合为一者,付财譬属大乘化,亦应不别开为一也。 答:付财譬进未及一乘、退复非三藏,既是别教复是别时,宜开为一也。唤子得与教作人,无有二教亦无二时,不应开为两也。 问:知子大志譬、得家业欢喜譬,何故不取耶? 答:此并属一乘化得中之枝流,故不应开也。又责曰:若知子大志及得家业遂开为二譬者,唤子得中亦有知其小志,何不开耶?故应观其义类,不可随取片文也。 第二明领前不领前。 问:经师皆言后譬一一领前,如前次第。是事云何? 评曰:是事不然。若依前次第,但有前次第、失后次第。若都不依,前不名领解。以文义而详,具二意也:一者就今譬自有次第者,子自序始终但有三时:一幼稚时、二失父时、三还归乡时,此三摄譬尽矣,初学大乘谓幼稚时,背化起惑名失父时,变迷从悟为归乡时也。就第三归乡时中复有三时:一者去家远时,如向国;二者去家近时,如至城;三者至父舍时。初喻悟理犹奢,次悟稍近,三与理交接也。于第三时中复三时:一初见父不识时、二不受父教时、三堪渐诱引时。第一喻后得悟理,如见父;初无大机,如不识父。次喻以无大机,不受大化。三喻既有小机,堪受小化。第三时中复有三时:一受雇除粪时、二领受财物时、三知是父子时。初喻禀二乘教时,次喻闻大乘教时,三喻闻法华时。《摄大乘论》云「乘有三种:一者二乘、二者大乘、三者一乘。」与此三符会也。若别开此三时则成十譬:一幼稚譬、二失父譬、三游行还归乡譬、四至城譬、五至舍譬、六不识父譬、七不受父教譬、八佣作譬、九领受财物譬、十知是父子譬。次就父序譬意,凡有九种:一生子幼稚譬、二失子譬、三觅子不得譬、四不废家业譬、五见子便识譬、六唤子不得譬、七雇子除粪譬、八者付财譬、九会天性譬。此九即是次第。宿世始为说大乘,为生子幼稚也。背化起惑,名父失子。遍求大乘,善根未成,谓觅子不得子。虽善根未成,而诸菩萨道缘已熟不可背化,名不废家业。见其大机当发,识其曾受大化,名见子便识。初未堪实化,名唤子不得。但堪权诱,如雇除粪。大机远动,故命说大法,如付财。道缘已成,须会天性也。 问:初明八譬、次明六譬、次明十譬、后明九譬,以何因缘有四种释耶? 答:皆有义也。初就一化始终具有八譬,次就正譬但有其六,后据子自序始终故有十譬,次就文意但有九。前二父子合论,后二父子各辨。以经意多含,非片言可尽。如《释论》、《摄大乘论》等,释一经文多有复次。又身子闻说一偈知其千义,目连止了五百,故一句之中具含多义也。若领上者,父子相失领上总譬,总譬虽有六义而不出能化所化,故明父子相失即领总譬也。又见火譬中明父子相失,如云「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即是子失父义。子既失父,即是父失子也。若尔,父子相失可兼领二譬意也。父子相见譬、头上见火譬,但上明见火,正是法身地见,故云「是时长者在门外立」,〈方便品〉亦然,故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谓法身地见也。今云父子相见者,可就本迹二处明之。一者未垂迹时在法身地,众生大机动,扣于法身,名子见父;佛于法身地见大机动,名父见子。若尔,从其父先来求子,不得此中即含子见父、父见子义也。二者就迹中而言,初成道时见其大机当发,名父见子;中止一城踞师子座,尔时始明父子相见。若尔,父子相失及父子相见二譬,相带领上见火譬也。唤子不得,领上救子不得。唤子得,领上救子得。委家业,领上等赐大车也。冷水洒面,领初成道时说人天教。付财,领佛说波若教。此二譬来者,在昔闻犹未悟,因今悟昔,不领上六譬也。不领不虚譬者,既领一化大宗,方悟佛屈曲恩深、崎岴德重,乃患惭之不足,岂敢疑佛虚哉。又如此而悟,即是总领不虚旨也。 第三明三化。三化者,初一往化、二随遂化、三毕竟化,此三化摄八譬也。一往化者,过去为说大乘也;二随遂化者,从背化已后流浪五趣,菩萨随入生死而教化之;三毕竟化者,从父子相见,如悟一乘受记作佛得不退转,谓毕竟化也。又初说人天乘为一往化;为说二乘乃至《法华》之前四十余年随遂不舍,谓随遂化也;三说《法华》得记作佛,谓毕竟化也。又初说二乘权诱为一往化;众生遂保执而住不更进求,如来终不舍之,或令自说大法,或闻他说大,谓随遂化;至法华时方得了悟,为毕竟化。又初说大乘波若教名一往化;从《波若》已后历闻诸方等经,为随遂化;终悟一乘成大果实,如秋收冬藏,为毕竟化。又今唯为说《法华》为一往化;从此已后乃至十地常教化之,为随遂化;至金刚心等觉地时,化令得妙觉地圆满,谓毕竟化也。又结僧那于始心,名一往化;于其中间种种化之,为随遂化;得佛方息,为毕竟化也。 问:何故须立三化? 答:初明父子相失,后忽然相见,似无因缘,是故须立三化也。 第四明三世。八譬中初父子相失是过去世事也。从见大机当发,一生应悟,法华记作佛。始于顿止一城、竟第八譬,皆是现在时事也。 第五明本迹。一往八譬皆是迹中事耳。如来久已成佛,昔示同沙弥为说大乘,乃至今日中止一城,亦是方便成佛。是以八譬皆为迹也。但父子相见都有二本二迹:一者法身见诸菩萨大机已成,故示为舍那以化之,中止一城、家业不废即其事也。二者舍那成道时,见诸子唯有小机无有大机,故垂为释迦以化之,脱珍御服着弊垢衣即其事也。 问:若尔,法身地具照二机、双垂两迹。 答:亦得如此。但今欲明二佛传论本迹化大小二缘,故作此判也。 第六明因果。就本而言皆是果化,就迹辨者过去结缘。示沙弥之迹,但因而非果也。从中止一城,谓果迹。此二中间或因或果也。 第七明化得不得。若以悟一乘受记为得者,七譬皆是唤子不得,唯第八为得也。若就大乘化为得不得者,过去为沙弥时为说大乘即是化得,从背化已后为不得,至法华悟一乘为得。如〈譬喻品〉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此是大乘化得也。「而汝今悉忘」,此为不得。「我今令汝忆念本愿」,为诸声闻说《法华经》,为化得也。 第八明二教。从顿止一城即序长者豪贵自在、眷属宗侍等。此领《华严》初成佛时舍那教闻化诸菩萨也。脱珍御服着弊垢衣,即是舍那之本;垂释迦之迹,遍化二乘,竟第八譬,皆是领释迦教也。 第九明世出世。冷水洒面说人天教,为世间法;从化子得,皆出世教也。 第十明大小。唤子得譬,鹿苑之教为小乘化;从付财竟委家业,皆大乘化也。此中无有三乘通教义。何以知之?教作人时但说二乘法,名三藏教;从《般若》已去,即付大乘法财,不复教二乘人作,故唯是大乘教也。若言《波若》是三乘通教者,付财之时应有通教三乘人作。 第十一明自他。般若教明自教,《般若》已后明化教。自教者,令声闻人口自说大因大果,即以此法教之,可谓以彼口自言以教其心也。从《波若》已后,历闻诸方等经,闻他说大令其得悟,故云他教也。 第十二明显密。从《波若》至《法华》之前谓显教菩萨、密教二乘,如付财之说,密示大法以为已任;法华教名显教二乘也。 第十三明迷悟。自父子相失竟陶练小心,二乘皆不知是佛子为迷也;至法华时始得悟也。故下文云「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尔前皆无眼也。 第十四广上说。上有二章:第一五譬广上昔迷、第二最后譬广上今悟。 问:以何义故有此十四义耶? 答:此譬领释迦一期始终教意尽,故作此十四条也。  药草喻品 五乘义 一音义 五乘义者,前序经一雨一云大意者,教虽万差终表一道,所表之道无二、能表之教亦一,但随五种根情,故有五乘教异。既随物说五则五乘皆权,五乘既权则以不五为实,以对破五病故以不五为实也。然五既不实则不五亦权,故凡涉名言皆非究竟,但为渐诱众生故开五不五,至道寂寥何五不五耶? 问:若五乘皆是权者,前何故言二乘是权、佛乘是实,故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答:义门各异。前就三乘判有无以明权实,正欲斥二乘病,故明佛乘实有、二乘伪无。所以然者,二乘人谓二乘及佛乘俱是实有,故作此斥之,以二乘是无故索,菩萨乘是有故不索。今明无五者,就正道望之,是法不可示,何曾有五与不五?言五不五者,并随物说之,皆是权也。 问:道实非五不五,五不五皆是权者,何因缘故不索五耶? 答:若识道非五不五,而说五不五皆是权者,此人不索;不识如此权实者,亦有索五义也。 次论名义。 问:不应有五乘,但应为二:人天为世间乘,余三为出世间乘。又应为二乘,佛为实乘,余四是权乘。佛为第一义乘,余四乘皆世俗乘,如《胜鬘》说。又佛为果乘,余四为因乘也。又应为三乘:人天乘为下乘,二乘为中乘,佛乘为上乘。又人天乘是出三途乘,二乘是出三界乘,佛乘出五百由旬乘。又人天名为不断烦恼乘,二乘名断烦恼乘,佛乘非断非不断乘。不同凡夫故非不断,不同二乘故非断,如《净名》云「不断烦恼亦不与俱烦恼」,本不有故无可与之俱,今不无故无所断也。此《法华》前大乘教及《法华》亦有此义,三藏中无此说也。又凡夫名不断乘,佛名为断乘。二乘亦断亦不断,望凡夫故断少分,比佛故未断也。通今昔也。又人天名凡夫乘,二乘名圣乘,佛名非凡非圣乘。又凡夫为有乘,二乘为空乘,佛乘为中道乘,大乘教意也。又凡夫为着生死乘,二乘为着涅盘乘,佛名无所着乘,亦大乘教意也。又应为四乘,如《胜鬘》四种重檐、四百亿类洲、四大宝藏。故皆大乘教意,以大乘教别有大地能持四藏也。今何因缘故不二不三不四而立五乘耶? 答:实具上来诸义,即以此义摄五乘也。而今明五者,此是如来渐舍法门,故立五也。今采《华严.性起品》意以序五乘大意。如经云「三恶道苦谓恶道民苦,阎罗王苦则恶道王苦。」是以三途中皆是苦聚,欲舍此苦当修五戒,五戒因缘则得人身,故说五戒为人乘也。但人中钝根短寿、乐少苦多,欲离斯事当修十善,十善因缘则招天报名为天乘。次云三界皆苦无常破坏,如烧铁丸无可乐处,为脱此苦说声闻乘。但声闻之人从他闻法、居弟子位,外无相好、内智不深,独静山间无师自悟,福德利根名辟支佛,为说缘觉令舍声闻乘。缘觉之人虽无师自悟而智犹未圆,经结习不断,独善自身、慈悲心薄,唯有佛乘最为无上,众德斯备、结习永亡,自利已满广能度他,故说佛乘令舍缘觉。然昔欲示渐舍法门,故说五乘。禀教之徒不解佛意,遂保三乘皆是究竟也。 问:为五人说五、为一人说五? 答:具二义也。如恒河中七人具七、一人具七。 问:今昔说五云何异? 答:昔说五乘,二乘明未极、三已究竟;今说五者,如《华严》说渐舍法门。 问:上云《华严》叙昔意,云何言今说五耶? 答:今教叙昔教所表意也。 次论开合同异。 问:论明五善,《胜鬘》辨四藏,《法华》三草二木,云何同异? 答:五善者,人天为二善,二乘为一善,佛菩萨为二善。以人天五戒十善优劣不同,故开为二。二乘利钝根为异,而智断义齐故合为一。佛与菩萨万行万德因果升降,宜开为两。五善则开大合小,五乘则开小合大;四藏则合凡开圣;五乘则凡圣俱开也。此皆随缘不同,不须曲会也。三草二木者,有人言:人天为小草,二乘为中草,外凡为大草,内凡为小树,初地至十地为大树。有人言:内凡为大草,初地至七地皆为小树,八地为大树。评曰:位义难明,今以合譬为正。合二草譬如前判也,合大草云「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名大草。既称佛道,必应从外凡十信位至内凡三十心,此四十心皆是大草。所以然者,未得无生,植根犹浅,宜与草名。又既以二乘为中草,则地前四十心皆属菩萨,故云名大草也。初地至六地名为小树,七地已上名为大树。 问:何以知然? 答:《释论》判无生有两位,一初地、二七地。晚见《法华论》亦云「初地无生,七地无生」,无生既两,树亦例然。 问:此经云何证七地为大树耶? 答:《释论》云「位居七地得无生忍,具六神通」,此经云「得神通力转不退轮」,故相会也。 问:何以知初地如小树? 答:论既云「初地得无上」,此经云「又诸佛子决定无疑」,无疑即是断道,以地前烦恼未断不得称为无疑。又初果人拟菩萨初地,初果既断疑,今初地亦尔。又《地论》云「初地名决定位」。此四处文皆相扶也。次论三草二木位次第义。人天为世间,故譬之小草。二乘为出世,故譬之中草,此从世至出世也。十信已上回向已还,此四十心即是大乘,名为大草,此从小入大也。登地已上六地已还,名为小树,此从凡夫至圣也。七地已上十地已还,名为大树,此即从浅至深。斯则总摄凡圣、收罗大小,故有三草二木之譬也。 一音义。 问:经明「一云一雨随根受润」,与「一音说法随类异解」,此有何异? 答。有同有异。异者,云雨来意,如说经因缘中辨之。今略举二意:一者取无心而能普益、二者欲显同一正道随根成异也。一音者,欲明如来三密不可思议,凡夫二乘不能测度。所以然者,下位之人但以一音令缘同闻一,不能以一音令万类异闻,唯佛能尔,故名口密不可思议也。 问:上来所明一音与一雨义异,云何复是同耶? 答:一云一雨同明一教,但得随根成异;一音亦为显一道,随类万差。此无异也。 问:云何名为一音耶? 答:有人言唯一法身,法身不二故名为一。从一法身出音,以法身为名故云一音也。评曰:《大品》释相好云「以一音报众声」,不明法身,故非解也。有人言:一时中竝出众音,故云一音也。评曰:经但云一音,不云众音并出,亦非所用。有人言:身为天竺之身,音为天竺之音,故云一音。评曰:佛能随咄一音,非局天竺。又有人言:五音之中随用一音。评曰:佛既托一方之迹、受一土之音,五音义通,亦非所用也。今所明者,此义多含,略明四种:一者依〈药草品〉明一大云普覆、一大雨遍洽,喻一乘大法音,故名一音。但大缘悟大,故称于大;小缘悟小,小不称为大,故一音之名主一大乘音也。 问:云何小不称大? 答:如说大般涅盘而道成罗汉,《维摩经》广辨净佛国土而取证小乘,如是等皆是小缘闻大而不称大,故一音之名正主于大也。 问:此经何故一音遍主大耶? 答:欲显唯有一乘、无有五乘,故一音主大乘也。 问,何以知一音遍主大耶? 答:经云「一大云一大雨」,故知主一大乘音也。二者如《净名》所辨,明如来一音说法而万类异解。 问:此据何一音耶? 答:既云佛以一音说法,即是佛音,佛音者一梵音。 问:何故主一梵音? 答:就一方化迹,托形天竺报得梵音,是以一音主梵音也。 问:此言何所出耶? 答:《毗婆娑》中作此说也。佛于鹿薗,以一梵音演说四谛,五人则闻人语说四谛,八万天则闻天语说四谛,地夜叉闻夜叉语说四谛,故唱告之,如是展转闻至于梵世,故知一音主梵音也。 问:为是梵天音故名梵音,如报得天眼故名天眼耶? 答:不尔。此是八种音中清净最妙音名为梵音,非梵天音也。故《释论》云「佛生人中受人法故是人音,又若是梵天音者人则不闻。」故知非也。 问:《释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如六十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云何三藏中明以一音说法随类解耶? 答:小乘虽无六十劫说《法华经》不可思议,有余五不可思议,谓佛力龙力等。今一音说法,即是明佛不可思议也。次言一音者,不必但局梵音,如来随吐一音能令异类各闻,故名一音也。又一音者,人闻即人音、天闻则天音,非人非天也。以是天人音故名为多,以非人非天故名一音。乃至声闻闻小、菩萨闻大,而音非大非小,故名为一也。 问:人闻则人音、天闻则天音,而音非人非天者,亦应一缘闻则音一、多缘闻则音多,而音非一非多也。 答曰:然也。 问:若尔,音缘闻则音,非音缘闻则非音。 答曰:亦然也。是故经云「同在一座,有人闻佛说法、有人见佛默然。」如肇师云:「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即其事也。 问:若尔,前何故言一音耶? 答:正为下位之人不能以一音令万类异解,叹佛能尔,故明一音也。 问:云何但说一音令万类异闻? 答:《华严》前后略明三事。一者明佛能出众生数等音,余人不能尔,唯佛独能,故佛不思议。二者佛能于一音中并出众生数等音,故一切众生各有所闻。此明余人不能于一音中出一切音,佛能尔也。三者一音说法能令一切各有所闻,亦不分一音以为多音。余不能尔,唯佛独能。若尔者,具三种义,不可局之以一。此三皆是显佛口密不思议事,口密既三,身亦如是。 问:《华严.性起品》云「大梵天王以少方便,大千众生皆见己身,亦不分身。」若尔,余人亦能,何故唯佛耶? 答:彼唯局大千,如来普周法界。彼则有心所作,如来无心化物。又菩萨眼入三昧、耳出正受,观眼无生说空非有,彼不能尔,何由及佛? 问:此四种辨一音,今昔明之以何为正? 答:通皆具也。但有唯一乘音正在今教,余三通今昔也。 问:佛有二种光。一常光,初生至灭常自有之,即丈光相。二非常光,随时示现。一音说法令万类异解,为是常音、为是示现? 答:八十种好中云「以一音报众声」,若尔此是佛常音也。 问:一音说法有几事耶? 答:依《净名经》略明三种。一者佛随吐一音,万类异解,六道众生皆谓佛各同其语也。二者但说一法,随义普行,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蒙利益。三者明说事是同而欣忧兼发。此有二事,如说一苦法生四种心,有人闻苦生怖畏、有人闻苦欲脱之故生欢喜、有人闻苦心生厌离、有人闻苦实知是苦断于疑心也。二者闻四种法生四种心,如闻三涂苦则怖、闻人天妙乐则喜、闻不净则厌离、闻因果则断疑。两义中前意正也。 授记品 明授记义  论曰「十种因缘为二乘授记」,如前说。 问:若此经明授记者,何故《净名》广破授记?又《思益经》云「愿我生生不闻授记名字」,《大品》云「若住阿鞞跋致及授记,皆是戏论」,今何因缘故明授记耶? 答:不相违也。菩萨之人言有记可授、有人能受,则是人法之见。为破此病,故言无记。二乘之人谓不得记,但菩萨得记,为二乘人故明授记。此是各各为人门也。又有二谛,为世谛故明有记,为第一义门故说无记,二言皆实也。又经明无记者,此辨记无所记;今明记者,此是无所记故名为记。《般若》明无所得即是得,以是得无所得也。但授记有二种、三种、四种、六种、九种、十种。 二种者,有八种二。初明通别二。所言通记者,如〈法师品〉说「若佛在世及灭度后,闻《法华经》一偈一句,一念随喜皆与授记。」所以然者,唯有一乘无有余乘,故无异路必得作佛。二者别记,谓于佛前别授劫数之记,如三周说法三根人得授记也。第二二种者,一正因门授记、二缘因门授记。正因门授记者,如常不轻菩萨说,四众皆当作佛。然此四众未有信一乘心,但身中有佛性必当作佛。《法华论》释〈常不轻品〉「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故当作佛」也。明缘因授记者,如〈法师品〉以信《法华》即是缘因。所以但明此二,佛性者然果,得生唯有二种:一正因、二缘因。如乳有酪性,要具二因:乳为正因、燸等法为缘因。众生有佛性亦具二因:一者众生是正因、二者假信解等法以为缘因。是以《法华》但明二因也。《摄大乘论》詺缘因为引出因,即是了因也。缘正二因授记广狭者,正因则广,善恶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正因义广也;缘因但取有信解心方乃得佛记,故狭也。 三者迟速二种。《大经》云「若有众生宜闻速记则授之以速,宜闻迟记则授之以迟。」 问:此迟速为是实记、为是权记? 答:具二义也。一者实记,以佛见其积行已久,成佛不奢,故以速记;照其积行未久,成佛犹奢,故与迟记。二者权记,见此众生闻佛道长远、久受勤苦,生退没心,为授速记,闻速记故,精进勇猛修行趣佛。如人知去家不远,力步而进也。二者有人闻速记则谓佛道易得,便起轻心生于懈怠,为此人故与其迟记,令贵佛道使勤精进。 问:实记可有实益,虚记应无实益。 答:如来实记亦有实益,虚记亦有实益,以皆益故,皆是实也。 四者约授记人,凡有二种:一佛授记;二菩萨授记,如常不轻菩萨授四众记。 问:常不轻既是菩萨,云何乃授佛记? 答:菩萨不得授劫数成佛之记,得授通记,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又无有余乘唯一佛乘。然道理推之得授佛记,乃至凡夫知有佛性一乘者亦得授他记也。 问:何故授劫数记唯是佛耶? 答:成佛事大,非是佛果无以授之。又成佛必须佛授。所以然者,成佛必须见佛性明了、法身显现,十地已还见佛性未明、法身未现,故不得授见性明了、法身显现记也。 问:如十地菩萨知他未来一劫乃至十劫成佛,何故不得授其记:汝过十劫当成佛耶。 答:虽知成佛久近,亦不得授之。但成佛事大,必前佛后佛相传,须佛授也。 五者二世授记。自有佛在世为其授记,自有悬授佛灭度后人记。如〈化城品〉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生在余国,闻《法华经》得成佛道」也。六者今昔二种。昔但授菩萨作佛记,未授声闻记;今亦授菩萨,亦记二乘。七者善恶二种授记等。不记调达恶人,今始记之。八者男女现成佛不现成佛记。昔明女人不得现身成佛,今记现身成佛,如龙女等。 次明三种授记。《释论》云「有人自知得记,他人不知;有他知得记,而自不知;有自他俱知也。」真谛三藏翻《摄大乘》明三种授记:一当得记,从外凡至十回向当得佛;二加行记,初地至七地增众行;三圆满记,八地至佛地。又有三种:一时节记,三十四阿僧只劫;二修行记,谓修十度;三究竟记,至于万德。初又有三:一远因记,外凡至十行去佛远;二近因记,十回向已上去佛近;三至得记,初地已上得法身理也。次修行记亦三:一下道种,谓十信;二成就,即三十心;三解脱,初地已上也。次究竟记有四:一化主、二处所、三大众、四说法也。三藏又出《中阿含》及萨婆多义,明凡欲至佛要三僧只行行。初僧只行,行犹退,为小乘,曰不定位;次二僧只行,行不退,曰定位;三僧只断见思惑,堪受记。今未详此释。与《释论》及旧出小乘义不相应也。次明四种授记,出《首楞严经》及《释论》,犹未见经本,可更看经文拣之。及《释论》有四:一未发心授记;二发心授记;三不现前授记,亦名密授记;四现前授记。未发心授记有二种:一者昔是具缚众生,都未预五乘善所摄,而佛悬记其未来成三乘果。如《释论》记鸽鸟事,未来生八万大劫犹受鸽身,后过无数劫乃舍鸽身方得人身,发心行行得辟支佛也。 问:记此鸽有何益耶? 答:于鸽无益,身子等因此知佛智不可思议,令多人发心。身子悔取小道,但为益人不为利鸽。二者依《首楞严经》意言,其人过去久已发心行行,但在轻毛位随风东西,未可是詺,故云未发心。又此人过去已曾发心,但现在未值缘,故云未得发心。此人从外凡至退位已来,又依《璎珞经》,六心中人也。依《法华》是系宝珠人。以其失大解,故今为此人授记,名未发心授记也。二者发心授记。如过去久发心乃至现在发心,故名发心。《首楞严》意判此人位不退也,依《璎珞经》是七心已上人也。第三不现前授记者,唯他人知而自不知,故名不现前也。 问:自既不知,何用授记? 答:其人若自闻授记则生懈怠,今欲断他疑令生欢喜,故为他记。 问:他有何疑? 答:他见其积行既久又崇仰之,而不见得记;今闻得记,则他闻发心也。第四现前授记,即是无生忍也。南方旧云:第三人位从初地至六地,第四人位七地也。以两义证之:一者《首楞严经》明第三人行六度,六度即六地;第四人得无生忍,故知是七地也。二者诸经及《释论》云儒童菩萨得七地无生忍,值燃灯佛方与授记,未值燃灯佛之前犹未得记,故知第四人是七地。北方论师云:第一人是外凡前人,即十信之前也。第二人是外凡,即十信菩萨也。第三人三贤菩萨,即恐闻记生谤,故不现前授记。第四位登初地,闻不生谤,现前授记也。评曰:皆有二义。取六地未得无生忍,故未得无生记;作佛则如前释也。取登地得无生,则如后判。《释论》云「初地无生,七地无生」故也。 问:若用前释者,可言六地犹恐懈怠不现前授记耶? 答:不取此义,但明六地未得无生忍,故未得无生记,所以不现前授六地菩萨无生记作佛耳。若恐懈怠者,依后释也。又《摄大乘论》六地名有相地,亦得约此义为懈怠也。 问:授声闻记亦有四不? 答:就《法华》明亦具四也。常不轻授四众记,谓未发心而授也,以四众未发菩提心故。又〈化城品〉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于自功德生灭度想入于涅盘,我于余土作佛为说是经,故发心作佛。」是名未发心授记,即用此文。又是不现前授记也。发心授记者,约迹言之,三根声闻并发菩提心信解一乘,故与授记。现前授记者,第四卷云「是千二百罗汉我今现前次第与授记」也。 次明五种声闻得记不得记义。一者退大学小声闻,如身子之流;二者发轸学小声闻;三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四内祕菩萨行外现为声闻;五增上慢声闻。增上慢声闻中复有二种:一者得四禅时谓得四果,如《释论》出之,得初禅时谓得初果,乃至得四禅时谓得第四果。二者不必得禅,但偏修厌观三毒不起,谓得罗汉也。次明得记不得记者,若退大为小声闻,约位判者,是六心以下人,但是未发心授记也。若发轸学小声闻,亦是未发心授记也。但此二人优劣不同,初人已曾发心,但发心未成就,故名未发心;第二人都未发心也。若第三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此位既通,从初发心至佛皆是声闻也。若取中根人领解自称以佛道声令一切闻者,此正就位不退义判,属发心授记也。内祕菩萨行,此位亦通,从位不退已上皆能有此事,而取登地去,此人有是现前得记也。增上慢声闻有三种人:一者亦得闻经亦得授记,如常不轻菩萨为增上慢声闻说《法华经》及为授记,此是未发心授记也。二者不得闻经不得授记,如《释论》所出得四禅者,此人命终堕无间狱也。三者得仿髴闻而不得授记,则五千之徒得闻略说而不得记也。 问:此三增上慢声闻位行云何优劣? 答:值常不轻菩萨者,初谤后信,初谤故千劫堕无间狱,后信故得入菩萨位。如经文所列五千人,直明起去不明是谤,取其不谤义则胜、不闻法义则劣,初人闻经故胜、谤故劣也。又初人闻经不闻经皆谤。次人闻经则谤,不闻则不谤,故初人劣、第二人胜。又初人多是实行人,五千多是变化人。第三人临命终时生邪见谤无圣道,此人非但谤小亦谤大,前二人但谤大不谤小。据此义则前二人为胜、后人为劣也。又第三人但堕一劫无间,初人千劫受苦,则初人为劣、后人为胜。晚见论明四种声闻:一决定声闻、二增上慢声闻、三退菩提心声闻、四应化声闻。决定声闻者,即是本学小乘行得证四果,故名决定声闻。增上慢者,不得四果妄谓言得。此二是小乘中得不得二也。退大为小及应化为小,此二就大乘中明得失,故有二也。此四摄一切声闻皆尽,与上五种不相违,但广略为异耳。论明得记不得记者,退菩提心及应化人此二得记,决定声闻及增上慢此二根未熟故不与授记。 问:此释与前相违。 答:不相违也。论意解三根人得记者,皆是退大及应化人得记耳,此中无实行人得现前记也。 问:无实行人得记者,常不轻菩萨与四众授记,是何等人? 答:论云「方便令其发心」,故此是与实行人授记。 问:若尔,前云何实行人不得记? 答:前明不得如此中三根人现前授劫数之记耳,非无通记,以同有佛性而得记者,皆得与一切众生授记也。三根人就缘因门授记,常不轻就正因门授记,义各有异也。 问:叵有为实行人授劫数记耶? 答:有利益者则为授之,义亦得也。论明五种授记:一者身子、迦叶名号不同,又为众所知识,故与记别。二者富楼那等五百人及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时与记。三者学无学等俱同一名,非众所识,故一时与记。四者与提婆达多记者,示如来无怨恶心故。五者与比丘尼及龙女记者,明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萨行皆证佛果故。论直明《法华经》始终与五种人授记不同耳。次横论授记者,随一人具得二种授记。如三根声闻发菩提心故是发心授记,面从佛受为现前受记也,增上慢声闻即是未发菩提心得授记是未发心授记,面从常不轻闻经是现前记。如是例义可解也。 次明四种记摄法。 问:授记何故不多不少但立四耶? 答:据位论之,摄授记尽。未发心授记,从具缚凡夫至六心退位也;发心授记,从七心已上至三十心也;不现前,初地至六地也;现前,七地至十地也。又未发心,外凡前人也;发心,始入外凡位也;不现前,内凡三十心也;现前,登地至十地。摄位既周,故但明四种也。又作二种双摄之也。一者发心未发心一双,摄授记尽。自有未发心与记,自有已发心与记。未发心与记如鸽鸟,已发心与记从发心已上至十地皆摄也。二者现前不现前一双,自有不现前而与记,己虽无益能利益他;自有现前而与记,或可自益而他不益,或自他得益。此摄记亦尽也。 次明九种授记。即是授九道记,谓三乘及六道也。 次明十种授记。如《华严.离世间品》说。 次明诸四句。有前发心后得记;后发心前得记;前发心前得记;后发心后得记。又前发心后成佛、后发心前成佛,如释迦、弥勒等易解也。次《法华》中大小四句交络:一者小乘无胜劣、大乘有胜劣。如五百人皆罗汉,故小无胜劣;五百人转次授记成佛,前后大有胜劣也。二者小有胜劣、大无胜劣,如二千学无学人是也。二千有学及无学故有胜劣,同时成佛故无胜劣也。三者小劣大胜。如阿难得初果而先成佛者,小胜大劣,如罗云得罗汉后成佛。此四释五百弟子及学无学授记品尽也。又四句:一者同是无学,得记有前后,如三根罗汉等。二者同是无学,同时得记,如五百罗汉。三者学无学不同,而同时得记,如二千人。四者有学无学不同,得记前后亦不同,如阿难、罗云等。此四句总摄三周也。 次简大小。 问:大小乘经俱有九部,何故小乘九部无授记,大乘九部有授记耶? 答:授记正明作佛,作佛是大乘正宗,故大乘九部明之。小乘授记非小乘正宗,故小乘九部不说。所以《法华》中明九部,但为趣涅盘也。 问:外国名和伽罗,此云授记。何故《成论》同用此名而云解义经耶? 答:成论师会二名云解授记义,故名解义。引彼论文从明入明等四句,即是解授记义也。今明不然。以授记非小乘正宗,故小乘论不作授记名说。何以知之?《大涅盘》解授记经,引阿逸多作佛事,故知尔也。 问:授记是一义耳,何故十二部中以授记为一经耶? 答:授记虽是一义,以其作佛事大,又授九道记亦是大事,故可为一部也。 问:为能记名记、所记名记、为能所合明记? 答:授记经者,正取文言为经,故以能记之言为记也。又本记前人作佛,又取所记名记,如目连记。两等三能所合目,易知也。 次释化城义。 问:〈三车〉、〈化城〉既同是权,二品来意有何异耶? 答:索车中已明,余未尽者更序其相。但声闻有二种:一发轸学小、二者退大为小。三车为发轸学小人,令出三界当得三乘。若化城譬者,为退大为小人,本求佛乘,惮佛道长远欲退受人天之乐,故于中路为止息,说二涅盘也。然通而为论,二文皆含两义,取其正意则如向说也。 问:〈方便品〉明何义? 答:乃具含二义,而正取初意,是以三周说法可为二例。初二周说法正为发轸学小声闻,二周领解亦然。第三周说法正为退大学小声闻,领解亦然。 问:前应为退大取小人说,何故前为发轸学小人耶? 答:学小之人执病既强,故先须斥之,故初为也。 问:身子皆是退大取小人,故云「三万亿佛所修学大乘」,则知先为退大取小人也。 答:身子是权行人,为引发轸学小实行之人,故先对身子也。如《摄大乘论》云「身子化人既得授记,令未定入二乘正位者改小乘行,已入正位者令其练根学菩萨道」也。 问:前明五种声闻,今何故但明二种? 答:虽有五种声闻,但法华教起正为二人,以发轸学小令改小而信大,退大为小亦令还学本大,故但为二人也。权行人乃是欲诱引此二种人,故不须为也。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即是前二人得悟。能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为之已竟,亦不须为也。增上慢者惮教不受,如五千之徒,此未可为也。 问:此之二人得悟有深浅不? 答:初人但得信佛语耳,第二人随位浅深也。 问:化城与三车何异? 答:直言三车则通今昔,若言化城但是今教,昔未言化也。 问:就譬而言有何异耶? 答:作三车者,此举说法轮为譬。若是化城,以神通轮为譬。何以知之?长者虚指门外说有三车,故知是说法轮譬也。化城则明导师以神通力化作大城,则以通轮为譬也。又三车以声为譬,化城则举色为譬。诸子但耳闻车而眼不见,故举声譬;众人眼见城,故举色譬也。但城譬之中非无有声,如导师抚慰乃至集众告言,皆是声也;车譬之中非无有色,如长者指门外示彼三车,即是色也。但城据眼见,车就耳闻,如前正意。 问:既举二轮为譬者,有二轮事不? 答:二譬皆是佛说,但是说法轮,无有现通事,故非神通也。 问:三车及化城何异? 答:前已释之,未尽者更说。约此别为四句:一者实而非权,谓一大车。二者权而非实,即二使及化城也。三者亦权亦实,谓三车也,于一说三故为权也,余二非真唯一为实故名实也。四非权非实者,前虽有三句,唯成权实二句。权实是因缘义,故权实则不实、实权则非权,直唱权实宛然而未曾权实,即第四句也。又若约五乘者,人天乘非一乘故非实,非三乘故非权,为第四句。 问:二使与城何殊? 答:前已释之,未尽者更序之。一者使就人为譬,人能指示是非,如教能诠理邪正;城以法为譬,但明止息耳。二者使人动而城静,使动喻说教被缘,城静取安隐无患也。三者使人喻教,一城譬理。四者使人有二,即四谛十二缘;城则唯一,两智不殊、二涅盘无异也。 问:二乘二智有异,云何无异?又入无余无异,有余有异,云何无异耶? 答:可两望之。取其同得二智、同得二涅盘,故言无异,此可譬一城也。取其二智不同、有余差别,则譬二教深浅,如两车麁妙也。五者二使但在因中,入城登车皆据果地。六者二使譬教门通诠因果,城车则但在果门。七者二教诠为无为,而但体是有为;城车通为无为也。八者城则是无,使则是有。实无小乘究竟果,故云无;化作无教,是佛说而不无佛教,故言有也。 问:既实无究竟果而权明有者,亦实无小乘教亦权说有小乘教。此义应齐,何故不例? 答:非无佛之言教,为会小教归一大教,故云「我此九部法,随须众生说,入大乘为本」,故教有也。究竟之果既无,不可会归一果,如不可从化城归宝所也。 问:若果是无不可会者,智断无,应不可会。何得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答:可细寻其旨也。此智断可两望之。若言智断究竟,此则无,故不可会。而有此不究竟之智断,宜会归一乘,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论释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谓前菩提心退已,还发前所修,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此意明取菩提心善根,故是菩萨道耳。二乘智断皆是菩萨道之远缘,人天善根亦尔也。 问:何故不言汝等所行是菩萨果? 答:二乘正谓是果而非道。今斥其病,故云是道非果。道者因义也,汝等所行若因若果皆是菩萨家道耳。 问:菩萨有果,如〈信解〉中云「我今得道得果」,《大品》云「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何故不言汝等所行是菩萨果耶? 答:约此义亦得也。但今言道者,取菩萨若果若道望佛并为因、皆悉是道,故言是菩萨道耳。 法华玄论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