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正脉二卷科文
○三显见不灭分(三)一会众领悟更请(二)一序述众悟(三)一得悟安乐(尔时)
二悔前迷执(念无)
三以喻状喜(今日)
二通别两请(二)一会众通请(合掌)
二匿王别请(四)一教前邪惑(时波)
二教后仍疑(我虽)
三愿闻不灭(云何)
四明众心同(今此)
二如来征显不灭(三)一显身有变(二)一略彰变灭(三)一征定心灭(佛告)
二征定灭由(三)一怪问预知(佛言)
二略举变相(世尊)
三明知必灭(殒忘)
三印许其言(佛言)
二详叙变灭(三)一较量老少(二)一故问令叙(大王)
二甚言不同(世尊)
二令详叙变状(二)一如来引问(佛言)
二匿王具答(二)一不觉渐至(王言)
二征释推知(二)一粗推且限十年(何以)
二细推乃至刹那(世尊)
三乃总结必灭(故知)
二指见无变(四)一征定不知(佛告)
二许以指示(佛告)
三引叙观河(大王)
四详彰不变(二)一先彰所见不变(三)一蹑前变灭(佛言)
二令较所见(则汝)
三直答不变(王言)
二次彰能见不变(三)一蹑前身变(佛言)
二令较能见(则汝)
三直答不变(王言)
三正申二性(二)一详与区分(二)一因皱以分变与不变(佛言)
二因变以分灭与不灭(变者)
二责留断见(而犹)
三王等极为喜庆(王闻)
△三显见不灭竟
○四显见不失分(二)一阿难因悟反疑前语(阿难)
二如来发明因倒说失(二)一即臂倒无失为喻(三)一定臂之倒相(即时)
二定臂之正相(佛告)
三明颠倒非失(佛即)
二以心倒无失合喻(四)一据名略以合定(则知)
二征显身无正倒(随汝)
三详示正倒从心(三)一标如来慈悲告众(佛兴)
二引昔教以明正相(二)一示为寻常之教(诸菩)
二万法唯心所现(色心)
三万法常在心中(汝身)
三责遗认以明倒相(三)一怪责遗真认妄(云何)
二详彰认遗之相(二)一法说(二)一彰认妄之相(四)一误认器界(晦昧)
二误认身根(色杂)
三误认心性(聚缘)
四遂成颠倒(一逮)
二彰遗真之相(不知)
二喻说(二)一喻遗真认妄(譬如)
二喻以妄为真(目为)
三深责迷倒之甚(汝等)
四结合前喻无失(如我)
△四显见不失竟
○五显见无还分(四)一阿难求决取舍(四)一述闻法虽悟本心(阿难)
二明不舍悟法缘心(而我)
三明未敢认取本心(徒获)
四愿如来与决取舍(愿佛)
二如来破显二心(二)一破缘心有还(三)一先破所缘之法(三)一法说(佛告)
二喻说(二)一因法观心喻(如人)
二执法忘心喻(二)一正举执忘(若复)
二双出两过(二)一并法俱失过(此人)
二兼迷法相过(岂惟)
三结定(汝亦)
二正破能缘之心(三)一正破缘声之心(二)一纵言离声当有(若以)
二喻明离声无性(二)一举喻(二)一正以客喻(譬如)
二反以主显(而掌)
二法合(二)一先合主喻(此亦)
二后合客喻(云何)
二兼破缘色之心(斯则)
三广至缘法之心(如是)
三结指此心有还(则又)
二显本心无还(二)一阿难求示无还(阿难)
二如来详与显示(四)一指喻见精切真(佛告)
二许示无还之旨(汝应)
三备彰八相皆还(三)一具列八相(阿难)
二各还本因(二)一许还本因(阿难)
二征起详释(二)一释成一相(云何)
二以类俱成(暗还)
三更明该尽(则诸)
四独显见性无还(汝见)
三承前判决取舍(诸可)
四结叹自迷沦溺(则知)
△五显见无还竟
○六显见不杂分(二)一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阿难)
二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四)一先列能所(二)一列能见之性(二)一圣众见(三)一声闻见(佛告)
二菩萨见(诸菩)
三如来见(十方)
二凡品见(众生)
二列所见之物(阿难)
二就中拣择(二)一先令自择(汝应)
二次与代择(今吾)
三物见分明(四)一正言物不是见(阿难)
二正言见不是物(阿难)
三反辨见不是物(二)一辨定非物(二)一先用转难破其可见(三)一是物必成可见(若见)
二可见必依同见(若同)
三难其当见不见(吾不)
二蹑开两途俱证非物(二)一以可见证成(若见)
二以不见证成(若不)
二结成自性(云何)
四反辨物不是见(二)一物混例成人混(又则)
二人分例成物分(阿难)
四责疑自性(云何)
△六显见不杂竟
○七显见无碍分(二)一阿难疑见不定而有碍(三)一蹑上疑端(阿难)
二双举两见(我与)
三陈疑以请(三)一怪问不定(世尊)
二拟度由碍(为复)
三总结疑请(我今)
二如来各出其由而教之(二)一总示大略(佛告)
二详与释教(二)一喻尘教忘(二)一明不定由尘(二)一示二皆无定(三)一略举一喻(譬如)
二开途两问(吾复)
三两义皆非(若定)
二示义性无在(汝言)
二教忘尘自徧(阿难)
二斥谬教转(二)一显谬出由(二)一以反难显谬(若如)
二出成碍之由(一切)
二教以转物(二)一标转物同佛(若能)
二明自在无碍(二)一体自在(身心)
二用自在(于一)
△七显见无碍竟
○八显见不分分(二)一阿难执身见各体而疑见在前(四)一领上义而定前相(阿难)
二标认见必遗身心(见心)
三惧随于过失(三)一约分别以定亲疎(而今)
二明向踈背亲之过(若实)
三引佛言反证其失(何殊)
四求如来开示(惟埀)
二如来约万法一体而破无前相(三)一直斥妄拟前相(佛告)
二辨定本无是非(二)一以无是非发其疑(四)一辨无是非(二)一无是见(三)一如来问(二)一纵成决其可指(若实)
二教其对物指陈(三)一在前皆可指陈(且今)
二蹑之教其指见(若必)
三立格防其混滥(二)一即物须不坏相(阿难)
二离物须显自体(汝可)
二阿难答(二)一即物无是见(阿难)
二离物无是见(世尊)
三佛印许(佛言)
二无非见(三)一如来问(三)一述言牒定其意(佛复)
二对物教明非见(三)一撮略诸物(今复)
二重蹑前文(必无)
三正教明见(汝又)
二阿难答(三)一无非(阿难)
二征释(何以)
三总结(我又)
三佛印许(佛言)
二大众惶悚(于是)
三佛慈安慰(如来)
四文殊代问(三)一代问之意(是时)
二代问之仪(在大)
三代问之辞(四)一标众疑(世尊)
二述众意(世尊)
三拣众过(非是)
四求佛示(惟愿)
二晓以无是非之故(三)初一真无是非(四)一举诸圣正定(佛告)
二了妄无自体(见与)
三达妄即一真(此见)
四结无是无非(云何)
二于一真总喻(二)一佛喻一真索是非(文殊)
二文殊直答无二相(三)一领惟一相(如是)
二答无二相(二)一无是相(无是)
二无非相(然我)
三结无二相(于中)
三总以法合喻(佛言)
三教以出是非法(三)一曲显真妄二相(本是)
二别举真妄二喻(二)一二月终堕是非(如第)
二一月方出是非(文殊)
三以法各合二喻(二)一合二月堕是非(是以)
二合一月出是非(由是)
△八显见不分竟
○九显见超情分(二)一正遣情计(二)一随问别遣(二)一非自然(二)一阿难约徧常义而疑自然(三)一领性徧常(阿难)
二蹑之起疑(二)一疑滥于外计(与先)
二疑违于自宗(二)一举昔宗(世尊)
二疑今违(我今)
三求佛开示(与彼)
二如来约随缘义以破之(二)一直斥其惑(佛告)
二详破其非(二)一牒索自然之体(阿难)
二即与甄明见性(二)一标列诘问(汝且)
二详与难破(阿难)
二非因缘(二)一阿难翻自然而疑因缘(阿难)
二如来约不变以破之(二)一蹑问对现(佛言)
二别为破斥(二)一破因(二)一标列(此见)
二逐破(阿难)
二破缘(二)一总列(复次)
二逐破(阿难)
二更与迭拂(三)一拂已说者(当知)
二拂未说者(非不)
三情尽法真(离一)
二责其滞情(二)一正责用情(汝今)
二喻明无益(如以)
△九显见超情竟
○十显见离见分(二)一阿难以今教而质昔宗(二)一蹑今教(阿难)
二质昔宗(世尊)
二如来深明其权实不同(二)一明昔宗非第一义(二)一直断其非(佛言)
二明其不了(二)一定世间义(二)一如来双征(阿难)
二阿难双答(阿难)
二正明不了(三)一无明非是无见(阿难)
二双以例成不见(阿难)
三结申正义双见(若复)
二示今教为第一义(三)一先定离缘(是故)
二例成离见(四义)
三责而勉之(二)一责之(见犹)
二勉之(汝等)
△一带妄示真竟
○二剖妄出真分(二)一请许悬应(二)一阿难述请(二)一述意(二)一述未开(阿难)
二述迷闷(而今)
二哀请(伏愿)
二佛慈许说(二)一将示妙修(尔时)
二先开真智(三)一明其未了(告阿)
二正许开示(汝今)
三兼被未来(亦令)
二分别开示(二)一释其迷闷(三)一双标二见(二)一总出其过(阿难)
二别列其名(云何)
二各举易例(二)一别业妄见(四)一先以征起(云何)
二陈其所见(阿难)
三了无其实(二)一审于二处(于意)
二难其即离(二)一难即灯即见(阿难)
二难离灯离见(复次)
四详示妄因(五)一正指妄因(是故)
二见体无干(影见)
三诫人妄情(终不)
四喻明所以(如第)
五以法合显(此亦)
二同分妄见(三)一先以征起(云何)
二陈其所见(二)一总举洲国(二)一海中洲数(阿难)
二洲中国数(二)一大洲国数(正中)
二小洲国数(其余)
二别举所见(二)一两国同洲(阿难)
二一国所见(惟一)
三了无其实(但此)
三进退合明(二)一总标例法(阿难)
二依法取例(二)一例明别业(三)一举能例法牒定眚妄(四)一促举前法(阿难)
二妄境似有(瞩灯)
三妄体本无(终彼)
四真体非病(然见)
二就所例法进退合明(二)一总成例意(例汝)
二详应前文(三)一合明妄境似有(见与)
二合明妄体本无(元我)
三合明真体非病(本觉)
三结见见即离释迷闷(二)一令取上义轮释(二)一用上显离(觉所)
二轮释前语(此实)
二令对目前会释(二)一通指是眚者释妄见(是故)
二别指非眚者释非见(彼见)
二例明同分(三)一举能例法进退合明(三)一促举前法(阿难)
二取例别业(二)一逆以取例(例彼)
二顺以释成(二)一回文标同(一病)
二例出妄因(彼见)
三合明同本(俱是)
二就所例法进退合明(二)一普例世间(二)一器世间(二)一从狭至广(例阁)
二总标有漏(诸有)
二情世间(及诸)
二合明同妄(二)一合明前六字(同是)
二合明前二字(和合)
三结离见即觉教取证(二)一离见(二)一离见缘(若能)
二正离见(则复)
二即觉(二)一极证二果(圆满)
二永断轮回(清净)
二开其未开○
△一释其迷闷竟
○二开其未开分(二)一牒前述意(二)一牒已开(阿难)
二牒未开(而犹)
二逐意发明(二)一破和合(二)一总举妄惑(阿难)
二别为破斥(二)一破和(二)一举法标列(则汝)
二破一例余(二)一破一(四)一不见和相(若明)
二不具和体(二)一离即双绝(若非)
二蹑成破意(必见)
三不得和合(见必)
四不成和义(杂失)
二例余(彼暗)
二破合(二)一举法标列(复次)
二破一例余(二)一破一(三)一正破合明(若明)
二防破转记(若见)
三蹑归正破(既不)
二例余(彼暗)
二破俱非(二)一承示转惑(阿难)
二逐意发明(二)一牒惑示问(佛言)
二别为破斥(二)一破非和(二)一总各标列(此妙)
二破一例余(二)一破一(三)一定其有畔(若非)
二索其畔处(汝且)
三蹑成破意(阿难)
二例余(彼暗)
二破非合(二)一总各标列(又妙)
二破一例余(二)一破一(二)一明其乖角(若井)
二蹑成破意(见且)
二例余(彼暗)
△一克就根性直指真心竟
○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分(二)一总为剖出(二)一剖出但知虗法(二)一举法自相(阿难)
二剖相出性(幻妄)
二剖出似实有法(二)一历举诸相(如是)
二剖相出性(二)一观相生灭全妄(因缘)
二论性即妄皆真(二)一妄本是真(殊不)
二真本无妄(性真)
二别为剖出(四)一五阴(二)一总征(阿难)
二别释(五)一色阴(三)一举喻合法(二)一举喻(二)一依于本无(阿难)
二起成有相(其人)
二合法(色阴)
二就喻详辨(二)一标非二处(阿难)
二分文各破(二)一非从空来(二)一出必有入(如是)
二不成空体(若有)
三不成空义(空若)
二非从目出(三)一出必有入(若目)
二约入以破(二)一有见(即此)
二无见(若无)
三约出以破(又见)
三结妄归真(是故)
二受阴(三)一举喻合法(二)一举喻(二)一依于本无(阿难)
二起成有相(其人)
二合法(受阴)
二就喻详辨(二)一标非二处(阿难)
二分文各破(二)一非从空来(如是)
二非从掌出(三)一约出破之(若从)
二约人破之(又掌)
三约出入破(必有)
三结妄归真(是故)
三想阴(三)一举喻合法(二)一举喻(阿难)
二合法(想阴)
二就喻详辨(三)一标非二处(阿难)
二展转推破(如是)
三比类发明(想蹋)
三结妄归真(是故)
四行阴(三)一举喻合法(二)一举喻(阿难)
二合法(行阴)
二就喻详辨(二)一标非即离(阿难)
二分文各破(二)一非即空水(二)一非即空(如是)
二非即水(二)一非即因水(若因)
二非即水性(若即)
二非离空水(若离)
三结妄归真(是故)
五识阴(三)一举喻合法(二)一举喻(阿难)
二合法(识阴)
二就喻详辨(二)一标非来入(阿难)
二分文各破(二)一非彼方来(如是)
二非此方来(若此)
三结妄归真(是故)
二六入○
三十二处○
四十八界○
△一五阴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