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3 大佛顶首楞严正脉科 大分为三一题目(大佛) 二译人(三)一主译人(天竺) 二译音人(乌长) 三润文人(菩萨) 三经文(三)一序分(三)一六种证信序(三)一标信与闻(如是) 二时主及处(一时) 三广列听众(二)一兼本迹以详列二众(四)一据迹标数(与大) 二彰本叹德(二)一总名似同(皆是) 二别德逈异(二)一德体超异(佛子) 二德用超异(二)一上助佛化(从佛) 二下度众生(三)一尽本界(严净) 二尽十方(应身) 三尽未来(拔济) 三略举上首(其名) 四更尽胜劣(复有) 二兼时会以略显二众(二)一标自恣显有菩萨(二)一时会先在众(三)一时会诚求(属诸) 二如来妙应(即时) 三会众蒙益(法筵) 二音感后至众(迦陵) 二标斋供显有天人(二)一国王斋供(时波) 二臣民斋供(城中) 二示堕发起序(三)一误堕因缘(四)一别请远游(惟有) 二无侣独归(既无) 三无供循乞(其日) 四欲行等慈(二)一正行等慈(心中) 二表等慈由(阿难) 二正堕淫室(三)一加意严戒(经彼) 二力不胜邪(尔时) 三戒体垂危(淫躬) 三如来救脱(三)一速归众随(如来) 二说呪遣救(于时) 三破邪救归(恶呪)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一序分已竟 ○第二正宗分分(二)一经中具示妙定始终(三)一阿难哀求(二)一哀求妙定(阿难) 二大众欣闻(于时) 二如来委示(二)一正说经(三)一说奢摩他令悟妙心本具圆定(二)一初销倒想说空如来藏(二)一如来破妄显真(二)一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三)一取心判决(二)一但取能发之心(佛告) 二普判众生误认(佛言) 二正与斥破(二)一如来备破三迷(三)一密示妄识无处(二)一按定征处二一按定(二)一问定(二)一教以直心应征(汝今) 二双征能见能爱(阿难) 二答定(阿难) 二征处(佛告) 二随执随破(七)一破在内(二)一阿难引十生同计在内(阿难) 二如来以不见身中为破(三)一喻定次第(三)一定境内外(佛告) 二定见次第(阿难) 三远见之由(阿难) 二出定总名(尔时) 三正与决破(三)一按定所答(佛告) 二反难失次(二)一如来即喻反难(亦有) 二阿难于喻知谬(阿难) 三就谬难破(三)一先与合定(阿难) 二详申其谬(二)一在内不见谬(二)一正难当见(汝之) 二以浅况深(纵不) 二昧内知外谬(必不) 三遂与决破(是故) 二破在外(二)一阿难引灯在室外为喻(三)一转成谬悟(阿难) 二征引灯喻(所以) 三自决同佛(是义) 二如来以身心相知为破(二)一先以喻明(二)一如来喻明外不相干(佛告) 二阿难于喻了知不迷(阿难) 二正与决破(三)一合喻无干(佛告) 二验非无干(我今) 三遂与结破(是故) 三破根里(二)一阿难以瑠璃合眼为喻(四)一悟前转记(阿难) 二承征指处(佛言) 三引喻瑠璃(犹如) 四脱前二谬(然我) 二如来以法喻不齐为破(二)一正破(二)一正辨不齐(三)一先以按定法喻(佛告) 二喻中实见瑠璃(彼人) 三法中不能见眼(佛告) 二双开两破(若见) 二结破(是故) △三破根里竟 四破内外(二)一阿难以见明暗分内外(三)一承前转记(阿难) 二正分内外(二)一先申藏暗窍明(是众) 二证成见外见内(今我) 三请决于佛(是义) 二如来以不成见内为破(二)一正破(二)一破所见之暗不成在内(二)一双开对与不对(佛告) 二双破两途皆非(二)一对眼之非(二)一正言不成内(若与) 二反显不成内(若成) 二不对之非(若不) 二破能见之眼不得返观(二)一以合能而难开不能(若离) 二双破不见面与见面(二)一破不见面(若不) 二破见面(四)一心眼在空过(见面) 二他成己身过(若在) 三身成不觉过(汝眼) 四转成两人过(必汝) 二结破(是故) 五破合处○ 六破中间○ 七破无着○ 二显呵妄识非心○ 三推破妄识无体○ 二会众知非无辨○ 三结归判词○ 二显示所违真性令见如来藏体○ 二阿难悟谢发心○ 二审除细惑说后二如来藏○ 二说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门深入○ 三说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 二说经名○ 三阿难悟证○ 二经后别详初心紧要○ △四破内外竟 ○五破合处分(二)一阿难计心随合随有(三)一谬引昔教(阿难) 二指体标处(我今) 三总脱前过(亦非) 二如来破其无从无定(二)一正破(三)一牒其所计以定有体(佛告) 二约无从来以破随合(二)一正审从来(若有) 二因救转辨(二)一阿难救见为眼(佛言) 二如来辨眼无见(阿难) 三约无定体以破随有(二)一先开四相(阿难) 二一一推破(四)一破一体(若一) 二破多体(若多) 三破徧体(若徧) 四破不徧(若不) 二结破(是故) △五破合处竟 ○六破中间分(二)一阿难计心在根尘之中(三)一阿难泛说中间(二)一谬引昔教(阿难) 二检前立中(如我) 二如来确定中相(二)一双征两在(佛言) 二双示不成(二)一在身不成(若在) 二在处不成(若在) 三阿难别出己见(二)一异佛现说(阿难) 二同佛昔说(如世) 二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二)一正破(二)一双开两途(佛言) 二双示俱非(二)一兼二非中(若兼) 二不兼更非(兼二) 二结破(是故) △六破中间竟 ○七破无着分(二)一阿难以不着诸物为心(二)一引佛昔教(阿难) 二释成请决(一切) 二如来约诸物有无为破(二)一正破(二)一双征有无(佛告) 二双示不成(二)一无尚不成(无则) 二有岂能成(二)一标定(有不) 二释成(无相) 二结破(是故) △一密示妄识无处竟 ○二显呵妄识非心分(二)一阿难责躬请教(三)一责请之仪(尔时) 二责请之辞(二)一自责不知心处(二)一责未证由恃憍怜(我是) 二责堕淫由不知处(不能) 二求佛别说真处(二)一正求说示(惟愿) 二兼除恶见(令诸) 三恳求同众(作是) 二如来显发非心(三)一表现破显诸相(五)一表诸智将现(尔时) 二表众识将破(普佛) 三表覆蔽将开(如是) 四表分隔将合(佛之) 五表流转将息(其世) 二普示真妄二本(二)一举过出由(二)一法说(二)一历举众过(三)一任运受沦人过(佛告) 二权小修学人过(诸修) 三凡夫修学人过(及成) 二总出其由(皆由) 二喻说(犹如) 二征释名体(三)一征起(云何) 二正释(二)一所执妄本名体(阿难) 二所迷真本名体(二者) 三结归(由诸) 三正斥妄识非心(三)一如来重征直诃(三)一应求垂问(阿难) 二征令现前(三)一于见详征(三)一总征于见(即时) 二别征所见(佛言) 三别征能见(佛言) 二就答征心(佛告) 三举心以答(阿难) 三直呵非心(佛言) 二阿难惊索名目(阿难) 三如来指名出过(佛告) △二显呵妄识非心竟 ○三推破妄识无体分(二)一阿难述怖求示(四)一述唯用此心(三)一出家用此心(阿难) 二作善用此心(我心) 三作恶用此心(纵令) 二述舍此更无(若此) 三述自他惊疑(云何) 四求如来开示(唯垂) 二如来安慰显发(二)一安慰许有(三)一先标垂教深意(尔时) 二示己常说惟心(于师) 三举况真心有体(阿难) 二显发虗伪(二)一托尘似有(二)二反难离尘当有(若汝) 二正言不能离尘(二)一外缘不离(如汝) 二内守不离(纵灭) 二离尘实无(二)一暂纵离有即许为心(我非) 二随夺离无不得为心(三)一离无即是尘影(若分) 二尘影即同断灭(尘非) 三断灭谁成至道(则汝) △一如来备破三迷竟 ○二会众知非无辨(即时) △二正与斥破竟 ○三结归判词(佛告) △二斥破所执妄心以开奢摩他路已竟 ○二显示所遗真性令见如来藏体分(二)一阿难舍妄求真(三)一悲感陈言(阿难) 二追述痛悔(二)一悔恃如来不修大定(自我) 二悔恃多闻终无实得(今日) 三表迷求示(世尊) 二如来极显真体(三)一放光表显(四)一真智洞开相(即时) 二圆照法界相(十方) 三上齐佛界相(徧灌) 四下等生界相(旋至) 二普许开示(告阿) 三说尽真际(三)一尅就根性直指真心(二)一带妄示真(十)一指见是心(三)一双举法喻现前(二)一如来双征拳见(阿难) 二阿难各答其由(阿难) 二辨定眼见是心(三)一辨无眼有见显其不假眼缘(三)一双陈法喻令审(佛告) 二阿难未觉不齐(阿难) 三如来斥非详示(四)一正斥其非(佛告) 二明其不齐(何以) 三令其询验(所以) 四结申有见(以是) 二辨瞩暗成见显其不假明缘(二)一阿难疑于覩暗非见(阿难) 二如来例明暗见无亏(二)一双诘二暗(佛告) 二双答是同(如是) 三辨见乃是心显其离缘独立(二)一例明眼见之谬(二)一初例成谬(阿难) 二转成二谬(若灯) 二结申心见正义(二)一取例非灯(是故) 二转例非眼(眼能) 三未悟更希广示(阿难) 二显见不动○ 三显见不灭○ 四显见不失○ 五显见无还○ 六显见不杂○ 七显见无碍○ 八显见不分○ 九显见超情○ 十显见离见○ 二剖妄出真○ 二会通四科即性常住○ 三圆彰七大即性周徧○ ○二显见不动分(二)一辨定客尘二字(三)一如来寻究原悟(尔时) 二陈那详答二义(三)一自陈得悟(时憍) 二喻明客字(世尊) 二喻明尘字(又如) 三如来印许其说(佛言) 二正以显见不动(二)一对外境以显不动(四)一辨定所见(即时) 二辨定开合(佛告) 三辨分动静(佛言) 四印许其言(佛言) 二就内身以显不动(四)一光引头动(如来) 二审问动由(佛告) 三辨分动静(阿难) 四印许其言(佛言) 三普责自取流转(三)一取昔所悟客尘(于是) 二令观现前动静(汝观) 三正以怪责妄沦(二)一怪其明知妄由身境(云何) 二责其依旧从妄失真(二)一曲分三障(三)一惑(从始) 二业(遗失) 三苦(性心) 二总结长沦(轮廻) △二显见不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