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十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九、释入不二法门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不二者,无生法忍也。是以法自在菩萨首章建言即云: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末章叙益乃云: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此为定论,不可移易者也。二者,世出世间五阴、国土二种实法上假名之数法也。夫无生妙法虽具三千,一性融通,本非头数。众生自澄圆觉海,照性初亡,弃海认沤,能所斯立,于实法而妄生称谓,缘称谓而虗建数法。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既从兹而剏立,十生百,百生千,又缘此而乘除。自此以往,不可胜纪矣。乃今穷源观始,既迷真而逐妄,而循流遡源,必返妄以归真。返妄归真,要从末始。是以归元之宾,首用观法以不之。葢不者,空也,无也,遣也,荡也。二者,实法中之头数也。实法头数破,则假名称谓忘;假名称谓忘,则实法情伪破;实法情伪破,则生死烦恼空,菩提涅盘无生之理证矣。然有教焉,行焉,理焉。葢必先禀不二法之教,方修不二法之行,而后证不二法之理。不二之教,则空、无、遣、荡四义俱诠;不二之行,则惟遣、荡为功;不二之理,则惟有空、无之证。门取能通之义,门随法立,是故亦有教门、行门、理门焉。或曰:教行二法能通于理,称门可也;理为所通,曷亦称门?答曰:理虽所通,其性无碍,遍通万法,复可称门,故以理为门也。或难云:二虽不矣,一将奈何?解曰:既曰不二,一与俱忘,子云存一,惑亦甚矣。又难云:二虽不矣,三将奈何?十百千万,又将奈何?解曰:一者,数之始,根本既无,末将安附?矧不二者,乃寄头数名,谓以为遣实法妙观之先容,正意在实法,而不在假名也。故诸菩萨有约二法而为言端者,如法自在菩萨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有以三业为言端者,有以三宝为言端者,如是指数,不一而足,何当定以二乎?或曰:此与荆溪法华本迹十不二门同异何如?答曰:此虽具教、行、理三,而正意在行,彼但明理一不同也。此言不二,乃遣荡之法,纤情而不留;彼言不二,乃融通之理,混同于法界。如曰色心不二,则色即是心,心即是色,则色心诸法无非实相,二不同也。况彼经部属醍醐,此经部属生酥,纯杂自尔差殊,不可雷同一辙。 ○二、释经文四:初、诸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初、维摩居士问。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什公曰:有无迭用,佛法之常。前品说有,故次说空门。复次,从始会以来,唯二人相对,余皆默然。今欲各显其德,故问令尽说。亦云情或不同,发悟有因,令各说悟,广释众迷。夫胜会明宗,必以令终为美。今法座将散,欲究其深致,广说不二,乃尽其妙也。 肇公曰:自经始以来,所明虽殊,然皆大乘无相之道。无相之道,即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即第一义无二法门。此净名现疾之所建,文殊问疾之所立也。凡圣道成,莫不由之。故事为篇端,谈为言首,究其所归,一而已矣。然学者开心有地,受习不同,或观生灭以反本,或推有无以体真,或寻罪福以得一,或察身口以冥寂。其涂虽殊,其会不异。不异,故取众人之所同,以证此经之大旨也。 ○二、三十一菩萨答三十一:初、约生灭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略说有三种生灭:一依报,则春秋代谢;二正报,则死死生生;三妄心,则刹那不住。前之二种,不过枝条。惟妄心一种,是其根本。破其根本,则枝条自枯。夫生灭者,相待所成之法也。法既本来不生,何处待生有灭?不生不灭,无生法忍,不二法门入矣。不观诸空华乎?空本无华,有因翳眚。翳眚元无,华亦何有?求华生处,尚不可得,况有灭乎?是则生死涅盘,皆空中华。能知翳华皆空,则无生法忍,本成现事也。作如是说,是为教门。依此而观,是为行门。观之入理,是为理门。闻教观心,离指见月,不得作前后一异见,是为入不二法门。余三十门,举一例诸,无繁再说也。 约教者,无生法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破根本无明皆能证入,然亦名通。通教菩萨入已办地,亦名证无生法忍。所不同者,通方破见思惑,别圆俱破无明惑,故不同也。此经说在方等三教之人,各随所证判之无妨。 观解者,观一念心,新新不住,刹那弗停,是为二也。一念三千,刹那九世,初生即有灭,灭时即有生,生灭二法,敌体相破,即生灭而本无生灭,即法本不生,今亦无灭也。 ○二约我我所说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以主宰为义。举世间人所执妄心,能于世间而作主宰者,皆物也。然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具惟识论中。说我所者,略如楞严七处所征者是。本无有我者,略如楞严三处破妄心无体,金刚三际求心皆不可得,中论四句推心皆无所有。是则本无我所,所因我立,我心尚无,所将安在?我与我所既无,则无生之理卓然独立,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约教判者,俱生分别二种之我属界内思惑,但破此我以证无生,位在通已办地可知。若破界外我执以证中道无生,则位在别圆初地初住也。此经说在方等,带通别二正说圆教,约此三教判位无咎。 观解亦复无他,即以三际四句,七处三处,一一推求,则我与我所,俱不可得也。 ○三、约受不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公曰:不眴有三义:一、如天;二、爱敬佛身,谛观不眴;三、心无尘翳,慧眼常开。 灯曰:受义有三,从六根相对六尘:一、苦受,缘违境生;二、乐受,缘顺境生;三、平平受,缘非违非顺境生。根尘属色阴,因色而有受,受故想,想故行,行故识,故人之烦恼生死莫大于受,能无受则得正受三昧,名为正受者以此。虽然,正受乃待妄受而得,所谓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故曰受不受为二。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故曰若法不受则不可得,有可得则有取有受,既不可得则无取无受,有取则有舍有不受,既无取无受,即不取不受亦无有也。有受则有想,有想则有行之与识,既受与不受二者俱无,则想行识俱无之矣,故曰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约教判者,有分段五阴,变易五阴。分段五阴忘,则以真空为不二法,无生法忍,通已办地,别七住位,圆七信位,皆能入之。若曰忘变易五阴,然后入不二法门,证无生法忍,必别圆初地住人,乃能得之也。 观解者,意根对法尘,缘过去五尘逆违境即生苦受,缘顺境则生乐受,缘非违非顺境则生平平之受,因而生后三阴,烦恼浩浩,生死无穷,皆由之以生。若能以空观照,了法尘其体本空,即不生乎三受而得正受。复了受尚不可得,何况不受?受与不受,是二俱空,则无取、无作、无行,是为不二法门。 ○四、约垢净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烦恼生死,皆名为垢。去此因果,证入菩提涅盘,方名为净。此偏小权乘之说。圆顿教人,见垢实性。垢之实性,了无污染。何必去烦恼生死之垢,以取菩提涅盘之净哉。能如是观,则顺于寂灭真如之相。是则垢之与净,性本不二,是为入不二法门也。此正圆人,观九界烦恼生死,修染即是性染。性染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性净当体即是,不必转移。葢真如能随染缘,造于九界。故能观此,顺于灭相也。教属圆顿可知。 观解者,观根尘相对起念心时,于九界中必属一界,此即烦恼心、生死色,名之为垢。了此修染即是性染,为见垢实性。垢之实性本自清净,是则即染是净,岂离垢性而别有净相可得?作如此观是顺真如,能随染净缘寂灭相,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五、约是动是念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动即有念,有念即有动,是则动念本是一法。今云二者,特始终麤细为异耳。若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尚何动念之有?惟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忘,始成乎念,照即动也。照性既忘,厥念着矣。是故动则有念,始成乎二。不念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则不二矣。故曰:是为入不二法门。 约教判者,动之与念,三教皆得言之。若以界内见思为动为念,惟以空观澄其动念,此在通教可知。若以界外无明为动为念,论品数多少以分别圆。至于澄动,约三观次与不次以分别圆,此亦可知。 观解者,观一念心,若寂寂久生昏睡,惺惺多生妄想,是动之与念为二也。若寂寂时常自惺惺,惺惺时常自寂寂,是为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六、约相无相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普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始则会万法之众相,归心之一相。然虽相归乎一,犹有一之相在,未忘缘也。必须并一而无之,始绝乎相缘。虽云无之,非是离一之外,而别有其无。即一心相,体本无相。故曰:若知一相,即是无相。既一相即无相,则一相亦不舍,无相亦不取。不舍不取,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约教判者,若以空平等观空,其取舍通别圆皆得言之。其若用中道妙观,不舍一相之有,不取无相之无,分但不但以为别圆,其义可知。 观解者,观一念心性具三千,皆归于一念之一相,其念本空,元无有相。然则即一念而无念,即无念而一念,岂非若知一相即是无相,是则于一念而亦无所舍,于无念而亦无所取,以平等观观平等理,是为观心一相无相,入不二法门。 ○七、约声闻菩萨二法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菩萨六度心,在于利人;声闻四谛心,在于自利。此二心相,其体皆空,如幻如化,俱不可得。可得则二,惟不可得,故为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若以真空空去,二心入者,通教体法,入不二法门也。若以中道空去,空有入者,别圆中道之观,分但不但,入不二法门也。 观解者,观一念具六度行菩萨心也,具四谛行声闻心也,观二心相空如幻化,求声闻心菩萨心俱不可得,是为观心无此二相,入不二法门也。 ○八、约善不善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公曰:一切有漏善心及善身口业,无漏乃至涅盘,名为善。一切烦恼所作身口业,名不善也。 灯曰:若起不善念,则为三界六道轮回生死因;若起善念,则为出三界二乘菩提涅盘果。求佛道者,不惟不起不善念,即善念亦不起,方与大道相应。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亦知言也。 约教判者,若以真空为无相际,双非善不善念,则属通教菩萨不二法门。若以但中圆中为无相际,双非善不善空有二边,则属别圆入不二法门。 观解者,观一念心,虽具九法界性恶,佛法界性善,然而性恶与性善,体本融通,无善恶可论,是为观心入无相际不二法门也。 ○九、约罪垢三法,说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十法界传传可论罪福,惟菩萨界为罪之渐,佛法界为福之至,是为二也。经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曰: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此正以九界为性恶,佛界为性善。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故曰:若达罪性,与福无异。能照了此者,乃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九界之缚、佛界之脱差别,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达罪性与福无异,非圆顿教莫消此语。 观解者,观一念性具十界,其体融通罪福无异,准常说可知。 ○十、约漏无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漏者,世间有相法也;无漏者,出世间无相法也。若生分别漏与无漏,则不见诸法平等之性。今此菩萨了法平等,不分别漏与无漏,如是则不住于相,亦不住于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准第八可知。 观解者,观心中道双非二边,漏与无漏、相与无相,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也。 ○十一、约为无为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虗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凡夫心,有为也;圣人心,无为也。对有为而说无为,则二数法也。有为心、无为心,此二数法悉俱远离,则尔时心如虗空,得清净慧。为与无为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若以真空心离为与无为,此属通教。若以中道心双非为与无为分,但不但判入别圆。 观解者,观一念心属六凡法界即有为心,属二乘法界即无为心,观佛菩萨界以中道清净智慧,离此二边无所碍者,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十二、约世出世间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世间性空者,世间烦恼生死,即是菩提涅盘,故其性本空。惟其本空故,即是出世间菩提涅盘。是以于其中间,无菩提涅盘可入,亦无生死烦恼可出。于世间亦不溢,于出世间亦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世间性即出世间,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三教皆得言之。不约修恶即性恶言,即通别也。了达乎此,圆教也。 观解者,一心具足十界,六界世间也,四界出世间也。十界本居一念,是则世间性空,即出世间,无六凡之可出,亦无四圣之可入,不溢不散,是为观心世出世间入不二法门也。 ○十三、约生死涅盘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弥勒问疾章曰:一切诸法,即寂灭相,不可复灭。寂灭相,即生死性也。既曰不可复灭,则无生死。既无生死,则何生死之可缚?何涅盘之可解乎? 判教者,见生死性则无生死,作色即是空解,则属通教。若以但中为空属别教,以圆中为空即属圆教。 观解者,观一念生死色即寂灭相,不可复灭则无生死,无生死则无缚,即生死心是则无解,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十四、约尽不尽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破烦恼生死尽,为究竟尽;若破未尽,名为不尽。有尽、不尽,是为二法,非入不二法门也。惟其了达生死烦恼,不问尽与不尽,皆是无尽空相。既即是空,何有尽、不尽二法差别之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尽不尽相皆归于空,三教皆得言之,须以空中定其偏圆可也。 观解者,观一念即空,即尽相也;即假,不尽相也;即中,尽不尽相,皆是无尽相也。是为观心尽不尽相,入不二法门。 ○十五、约我无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之实性,即前经六十二见,为如来种我见之我。此我既为如来种,即八自在我,应名真实之性。此我非我,故不可得,何况对我说非我有可得哉。是则我与非我,其体不二,故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若我无我,总归于空,谓之不二,此通别教皆得言之。若以八自在我以为实性,则唯属圆顿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有主宰义,谓之为我。此我本非我,了无我性可得,即如来种八自在我。是则我尚不可得,何况破我无我有可得哉。如是观之,我与无我,其体不二,是为观心我无我不二法门也。 ○十六、约明无明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明,众生烦恼黑暗之法也。明,诸佛菩提觉照之法也。此皆约修染修净、修恶修善言之,不无明暗之殊、愚智之异,故明无明为二也。今自其无明实性、性染性恶观之,修染修恶虽有差殊,性染性恶其体不二。不观之水与波乎?水相波相虽动静有异,波性水性湿明一也。水波海无非湿性,遍界俱是真明,明亦不可取,取则有二矣。性染性净一味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约界内见思,与三菩提论相即,则此义通教有之。约界外无明,与三菩提论相即,惟圆顿教有别,非其分也。 观解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或贪、或嗔、或痴,即是无明。以三观智,舍此三毒,即是真明。是为二。了此无明修染,即是性染。性染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性净真明。观无明实性,即是真明。明亦不取,于其中间,平等无二。是为观心明与无明不二也。 ○十七、约色空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五阴虽同是众生报得生死之法,分之则色阴属生死,四阴属烦恼,此五受阴中有般若智明。是故欲成佛道者,能照五阴皆空,即度一切苦厄,此即为二也。又须了达色即是空,非色灭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则人之生死色法、烦恼心法了不可得,即是菩提涅盘。般若智明不必外五阴而求般若,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若以六凡幻色,二乘真空相即,非色灭空,此衍教初门,以入不二法门也。若以九界幻色,即佛界真空,此衍门终教,入不二法门也。若以十界幻色,即十界性染性善真空,非色灭空,此圆顿教,色即是空,入不二法门也。 观解者,观一念禅定心,以有念故,污秽真理,即是色阴;领纳在心,即是受阴;心缘此定,即是想阴;行用此理,即是行阴;历历分别,明识相应,即是识阴。若复用观破此五阴,即是般若真空,乃色、色空为二。若能了达此色即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乃至识亦如是。于其中间而通达者,是为观心色即是空,入不二法门。 ○十八、约异种空种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楞严经明七大,前五大地、水、火、风、空为依报,后见、识二大为正报。今不言正报,故但云五大。此五大中,前地、水、火、风有相之物,故云四种异;后空、大无相之物,故为空、为不异。异与不异,故为二也。今以如来藏中性色即真空,性空即真色,乃至性风即真空,性空即真风观之,故四种性即是空种性。此已约横遍十方明不二也。即此横遍,无异竪穷,故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能知如是诸种性不生灭、无去来,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若但能解世间四种性,即是空种通别意耳。能解如来藏性色真空等义,即圆顿教也。 观解者,观一念识心性,具十界五阴国土,各有地、水、火、风四种异,并空种异为二。如此种性,皆如来藏,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前际、后际、中际,念念皆空,即观心观诸种性,入不二法门。 ○十九、约眼色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夫根尘为偶,犹阴阳之匹配,夫妇之偕交,育生识子,其来久矣。若劫初人种之未偶,忽然而有之化生,何生生之有哉?六根亦然。能知眼性,则不缘于色。不缘于色,则三毒无所因,识子无所缘矣。故学道者,贵知根性。若止观之引央屈摩罗,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了了分明见,具足无减修。五根之中,皆如是说。又如楞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皆明若知眼性,于色不贪恚痴,是名寂灭,入不二法门之意也。 判教者,此固圆顿法门,若约义往判,亦得通通别两教人修。 观解者,观见即是观心,更说观心,赘矣。 ○二十、约布施回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此以藏教事六度回向理六度一切智为二也,向也。葢事六度第六亦属于事,故其智慧亦须回向一切智。若圆理六度,即布施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矧智慧乎?今以六度回向智性,既入一相,应同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判教者,但观其所入一相,为空、为中、为但,不但判衍门,三教可知。 观解者,观一念具足六度,已如前说。将此六度回向一切智,又能了达六度性即是所向、即一切智性,于其中不见有六度心与一切差别,即是观心入一相不二法门。 ○二十一、约空无相无作二法证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即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人之一心,本来自空,亦本无相无作。此三解脱法,亦本自一体,随义之所在而立异名。人之不得证者,以意识缘尘分别,为之不空,为之有相,为之有作耳。是以能得无心意识,即得三解脱。此之脱门,既是一体,则得一而即三,举三而即一,是为入不二法门也。 判教者,三解脱四教皆得言之,今正意在衍,第观以空以中,而为通为别为圆不同耳。 观解者,观一念心三际四性,一一推检了不可得,本来自空亦无相貌,谁造作者?如是观时心意识不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于一解脱即三解脱,是为观心三脱不不二法门。 ○二十二、约三宝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虗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法者,本觉也。佛者,始觉也。众者,始本和合也。此真三宝也。方其本觉在迷,未有始觉之时,则三宝俱隐而不现,所谓百千万劫不闻有三宝之名是也。及其了悟本有觉性之后,用始觉智照了本觉,始本一合,始本俱忘,当尔三宝一时出现,岂非佛即法耶?法即僧耶?是三宝皆无相,与虗空等。于一心既然,于一切法亦尔,以其无非本觉故也。 判教者,此义衍门皆得言之,而正意极在圆顿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即性具、性体、性量,所观即是本觉法宝,能观即是始觉佛宝,始本相契即是一合僧宝。 ○二十三、约身身灭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与身灭。二乘灰身,入无余寂灭涅盘也。一苦一乐,一有一无,故为二也。身即是身灭者,所谓见身实相也。此于苦道能见法身,故不起见身及见身灭。岂不身与身灭,无有苦乐之二,亦不于身身灭以起分别。根劣之人,见此实相,鲜不惊惧。惟上根利智之士,悟此法身本有之事,故不惊不惧也。 判教者,身身灭为二,二乘之见解也。若身身灭不二衍门,初终二教亦能入之,所谓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是也。若曰见身实相,苦道即法身,乃圆顿根性之悟门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五阴,照了色阴苦即法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是为观心身身灭入不二法门。 ○二十四、约身口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业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行住坐卧,执捉步履,口歌咏语言,意思惟卜度,皆有作也。三业本空,即是实相,皆无作也。三业虽三,无相则一,故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等。三业正报也,一切法依报也,依正虽异,无作理同,故三业无作,即一切法无作。能如是随无作而知智慧,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此义亦通衍门,惟无作相,或空或中,以判偏圆耳。 观解可知。 ○二十五、约罪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种之行有浅近者,如什公云:福行,欲界善行,能得乐报也;罪行,十不善道,能得苦报也;无动行,色、无色界禅定行也。有圆顿者,了三德性,离三惑染,身口诸业,顺理无作,名为福行;迷三德性,为三惑染,身口诸业,违理有作,名为恶行;能了达此,常在于定,无不定时,名不动行。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动与不动,莫非三德,尚何福行、罪行、不动行差别之有?是故日用于此三法,悉皆不起,是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此义亦通三衍,惟作后释,尔乃成圆。 观解者,观九界念名为罪行,观佛界念名为福行,一念空寂一切俱遮名不动行。如是三行真实之性即是空,空则无有三行,于此三行悉无所起,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二十六、约彼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我起二者,因有我则有彼,故成二也。见我实相则悟真我,真我无我形待斯泯,故不起二法。彼我立则有分别事识生起,二法忘则无有识,故是不二法门。 判教者,但忘事识,见偏真我,即属通教;见中道真我,而二识忘,即属别圆。 观解者,观心之时,有能所可得,因我起彼,是为二。照我中道,入绝待忘缘之观,是为观心不二法门。 ○二十七、约有所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切诸法无非实相,迷亦无所舍,悟亦无所取,凡亦无所失,圣亦无所得。是以能悟此者,而于诸法无取无舍,入不二法门。心经亦云:以无所得故,菩萨得无上菩提。 判教者,无所得义。如心经解通收衍教,此与之同。 观解者,观一念心无非诸法实相,一一圆成了无所得,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二十八、约明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暗与明为二,无暗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暗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暗迷时烦恼黑暗,明悟后智慧真明,有迷悟暗明,故为二也。昔本无迷,今亦无悟,无暗无明,胡二之有?故取喻如二乘入灭受想定,六根尽废,心想都灭,虽经昼夜,不觉晦冥之异。岂惟心然,诸法亦然,亦无迷悟暗明之异也。 判教者,无迷悟暗明之义,三教皆得言之。惟观其不二,为空为中,以定偏圆耳。 观心者,观一念无明心,即是真明本无,明暗之殊,悟迷之异,一味平等,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也。 ○二十九、约乐涅盘不乐世间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小乘之所以乐涅盘、厌世间者,以其见有世间生死之系缚、出世间涅盘之解脱故,于此以生欣厌,是故为二。今大乘菩萨解生死世间即是出世涅盘,本自无缚,何用求解?则无欣厌之异,故为入不二法门。 判教者,生死涅盘无二之旨,亦有三界内外之殊。若夫约界内二法入不二者,通教也。界外入不二者,分但不但以为别圆也。 观解者,观一念生死心即涅盘心,生死涅盘无有二相无缚无解,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三十、约正邪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邪道者,九十五种心行邪迳,皆名邪道也。正道者,佛所说教,不问人天三乘等教,皆名正道也。又邪正者,无分内外,惟论其心,所谓以妄想观诸佛,佛亦成邪,以正智观众生,众生亦妙。作此说者,虽甄正之功不无,而混融之旨未得,故入直道者,须邪正分别并忘,斯可入也。 判教者,离邪正之二。通教体色即空,忘缘之观,亦得言之。即藏教入真道者,亦能忘之。第观其所忘邪正,与夫所入不二法门,空乎中乎,往判其教,无不中规也。 观解者,观根尘对起,念属九界,修恶皆邪道也;念属佛界,修善正道也,是为二。达此修恶即是性恶,修善即是性善,性之善恶,体本融通,是则恶即善也,善即恶也。如此观时,则不分别邪正,以入忘缘之观,是为观心入不二法门。 ○三十一、约实不实二法说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实者,真空也。不实者,幻有也。实见者,已证真空之人也。真空既空,何所可见?故尚不见实。幻有本无,今又证实,何况非实而可得乎?故征释云: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夫无见无不见,岂有二乎? 判教者,约慧眼所见,通齐已办地,别齐七住,圆齐七信,皆有此义。若夫有佛世尊,得真慧眼,不以二相见,实不实,无见无不见,惟在圆顿也。 观心者,观一念心具足十界,九界为不实?佛界为实?得诸法实相如实见者,尚不见佛界之实,何况九界非实?以佛界实即九界非实,九界非实即佛界实,不以二相观一念心,是为真慧眼无见无不见,观心不二法门也。 ○二、文殊师利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初、诸菩萨以入不二法门问。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二、文殊师利菩萨以言遣言答。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十一、菩萨所说入不二法门,已涉言说,以之示人,问答相酬,皆众生心识之可到者。文殊菩萨欲泯情识,故以言而遣之,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然后可为入不二法门也。其中下一识字,是其主意,判教观心,具如次章明之。 ○三、维摩居士说入不二法门三:初、文殊以入不二法门。问: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二、维摩居士以无言遣言答。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三、文殊菩萨赞叹其美。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四、五千菩萨闻法获益。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生公曰:文殊虽明无可说,而未明说为无说也。是以维摩默然无言,以表言之不实。言若果实,岂可默哉? 肇公曰: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默然也。上诸菩萨措言于法相,文殊有言于无言,净名无言于无言,此三,明宗虽同而迹有浅深,所以言后于无言,知后于无知,信矣。 灯曰:夫穷源舍掉,末路遗鞭,此道理之必然,众情之同是者也。原夫无生实际,至大廓如,迎之无前,随之罔后,心思所不能到,言说所不能诠,其来旧矣。是以生死万法,以心识为之本,言说为之诠。言说既形,文字竞立。外其道者,既夥言而惑性;循乎道者,或多岐之亡羊。万派千岐,纷纷原路,不有太觉,孰与指归?此三十三大菩萨之所说法门,皆大觉之经常,无生之捷径。或以言而言其道,或以言而遣其言,或以无言而遣其言。夫至于无言遣言,道亦至矣。文殊不云乎: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道至于是,可谓穷源。惟让一默与维摩,维摩所以得专其美矣。然而既曰离诸问答,是则维摩言绪,已露其锋,亦不能辞文殊之一拂。但其间所示,虽复殊途,而其所用,则成功不异。葢因倒因起,假路还家。道以言传,非言说而无以指其要;言为糟粕,非遣言无以得其醇。遣言犹言,非默然无以会其致。是以会而归之,殊途同辙。岂不以三十三门,门门须用其三?始则各依一门而修之,中则以无言而遣之,末则以默然而会之,无生之门然后可得而入也。然则文殊菩萨乃独叹美于维摩者,亦必以默然而始会其极,非以默之可独取而言之可尽废也。第其间关涉教义,理致精微,句味虽随着于前,悬解试详之于后,庶令慕道之宾得旨而修造焉。重释此义,其文为四:一、明无生义;二、明门义;三、明不二法义;四、明入义。无生之理,其犹天王赐以华屋,故首明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故次明之;虽得其门,须得入门之法,故第三明之;门名能通,通乎出入,故第四明之。智者因喻得解,知余所说非繁芿也。 一、明无生义者,仁王经明五忍:一、伏忍;二、顺忍;三、信忍。此在别、圆地住之前,置而不论。四、无生法忍,位在别、圆初地初住,前释虽曰义通三教,今正约圆教,以初住去至等觉,皆无生法忍位也。五、寂灭忍,别、圆俱在妙觉,然别教但论破十二品无明,所谓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亦且置而不论,惟约圆妙觉位为寂灭忍也。然此二忍,乃约破生、住、异、灭根本无明,即以所破之惑立名,故初住始破生相无明,故曰无生;妙觉破灭相无明,故名寂灭。今经明菩萨所证之法,故约无生法忍为不二法门所入之理,故首章法自在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乃云得无生法忍,章末结益,乃云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故知不二法门所入堂奥,且以菩萨所证无生法忍以为定体也。 二、明门义者,门者,譬喻也。譬如宅第,欲臻堂奥,必因门入。佛之法门,亦复如是。道因门入,故譬之以门。然有教门、行门、理门,三者不同,已如前说。今正明行门,故曰入不二法门。但门依理立,厥理有四,故能入之门,亦立为四。义虽有四,理则惟三。所谓三谛:一、俗谛理,立一切法,设有门而入之;二、真谛理,泯一切法,设空门而入之;三、中谛理,双照空、有二边法,设亦有、亦空门而入之;双遮空、有二边法,设非空、非有门而入之。今品所入之门,即空门也,以云入无生法门故。虽是空门,义亦兼四。如所指二法,即有门也;所入不二法,即空门也。其间亦有空、有双忘,如生死、涅盘,二俱不立,则双非门也。既有双非,岂无双亦?一往且以空门而为之主。天台大师,每于四句之外,又立无言句,以收忘言之旨。须知无言之旨,亦有等降。不独圆教,前之三教亦复有之。又不独佛教西天外道,此土儒道二教亦复有之。如论语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此孔氏之无言也。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李氏之无言也。犊子云:世谛有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此西天外道之无言也。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小乘三藏教之无言也。三乘同以无言说道,体法入真,此通教之无言也。大集无言童子,此别教之无言也。如来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此圆顿教之无言也。今人好以无言会道为最上乘,不可以不知此。故涅盘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四教四门之外,各有无言句,信矣。 三、明不二法义者,不二法,即所入之无生也。谓如是之法,乃入不二之门也。今是无生之门,故云不二。涅盘既云生生,不可说等生不生。今经此文,既有三十三人各说所入不二法门,准例余处余经,亦有所说生生所入不一法门,不生生所入亦二亦不一法门,不生不生所入非二非不二法门。略如前经,有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有方便慧解,无方便慧缚。慧即不二,方便即不一,自行即入不二,利他即入不一。如是之义,布在诸经,四句收之,罄无不尽。谓不二法门,不一法门,亦不二亦不一法门,非不二非不一法门,学者无得守隅害方可也。四、明入义者,入者,观法也。准仁王、缨络、楞严、圆觉等经,大智度等论,明文了义,观法有三:一、空观,二、假观,三、中观。此经约义,亦有其三,已如前释。今文入义即空观,以用不义尽,不遮之故也。准前不二,既约四句分别,今之入义,亦有其四:一者、入观,即缨络从假入空观也;二者、出观,即缨络从空出假观也;三者、亦入亦出观;四者、非入非出观,即缨络从空假入中道观。双照二谛,故是双亦入出;双遮二谛,故是双非入出。以此而观,故知入义亦有四句也。入字既是能观之观,必有所观之境,即下门字是也。然有事理二境,理境即不二义,事境即三十一人所说二法。此三十一法,不外摩诃止观所观十境。一阴入界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如第一生灭,第二我我所,第三受不受,第四垢净,第五动念,第六一相无相,此皆阴入界境也。第七菩萨心,菩萨境也。声闻心,二乘境也。第八善不善,第九罪福,业相境也。第十有漏无漏,半属阴入境,半属二乘境。第十一有为无为,亦半属阴入,半属二乘。第十二世间出世间,十三生死涅盘,同前两属。第十四尽不尽,第十五我无我,第十六明无明,第十七色空,第十八四种异空种异,此五境半属事境,半属理境。第十九眼色,阴入境。第二十布施事境,回向一切智理境。第二十一空无相无作,二乘境。第二十二三宝,阴入境,兼于理境。第二十三身身灭,阴入兼理境。第二十四三业,业相境。第二十五罪福行,同上不动行禅定境。第二十六从我起二,阴入境。第二十七有所得,阴入境。第二十八暗明,阴入境。第二十九乐涅盘不乐世间,阴入境。第三十正道邪道,阴入境。第三十一实不实,两属事理,阴入界境。十虽不全,要而言之,所观无非事理两境也。何独此中如圆觉楞严三观法门,无非阴入界境。然观此文,虽有一二兼乎余境,其实阴入界境居多。葢后之九境,待发方观,不发不观,惟初一境。初心行人,触处现前,故明境居多。已能晓此,则判教观心,皆可知也。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