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九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八、释佛道品二:初、释品题。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佛道者,诸佛果位所证菩提究竟大道,三惑净尽二死永忘之妙觉也。文殊下,问云何通达佛道,正问此道之因,云何修之可以通达也。
○二、释经文三:初、明云何通达佛道二:初、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肇公曰:如上所云,诸佛之道,以无得为得。此道虗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是故问之。
○二、维摩答二:初、总答。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有非道,有佛道。非道者,九法界之道也。若以十恶道而通达三途之道,以十善道而通达三善之道,以四谛十二因缘而通达二乘之道,以六度万行而通达菩萨之道,此皆以非道而通达非道者也。若如此经三心九行等,法华定慧力庄严,华严一心法界如虗空,楞严正修行处,圆觉有大陀罗尼等,此以佛道而通达佛道者也。此之二种,皆为经常之道。圆顿初心,背乎非而修乎是,顺乎经而行乎常,乃十方三世不易之道也。若今之行于非道,通达佛道,言虽反而理实正,迹虽逆而本恒顺。如曰: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尚何道而非佛乎?然亦不得已而故为是道也。苟得其已,则一向于是道而通达佛道,何必定反经而逆常乎?前不云乎: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岂凡下厮劣之可希冀哉?若夫初心有行非道,通达佛道,则又有维摩问章六十二见为如来种,此为观于非道,通达佛道。鑛沙精金,又不可以不辨也。
○二、别答二:初、问行于非道。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二、答行于非道十六:初、约三恶之果报示三:初、地狱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肇公曰:五逆罪必由恼恚生,此罪舍身必入地狱,受苦无间也。菩萨示行五逆而无恼恚,是由不以逆为逆,故能同逆耳。若以逆为逆者,孰敢同?又曰:罪垢,地狱因也。示受其报,实无其因。
○二畜生道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肇公曰:痴慢偏重,多堕畜生。
○三饿鬼道。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肇公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灯曰:行五无间,至于地狱,至于饿鬼、畜生,行于非道也。无恚恼罪垢,无有无明憍慢,而具宝手功德,佛道也。此并以十不善道而通达佛道者也。
○二、约色无色界示。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凡夫不了生色、无色界,恃果报极胜。今虽示生,为化同天,初不以之为胜。此以行十善,世禅非道,而通达佛道者也。
○三、约三恶之因示。
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前约示行三途果报以明。如调达之示行五逆,生身堕狱,佛遣亲弟庆喜至狱问安:兄今苦否?答曰:吾在地狱,如受三禅之乐。此正行五无间而无恼恚也。今行三途之因,文势略同,义不为重。
○四约六蔽示。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六蔽,行于非道也。而不乖六度,通达佛道也。
○五、约谄憍示。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谄伪,邪道也。经义,正道也。虽示行邪而心随正,正故能通达佛道也。
○六、约憍慢示。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憍慢,而形迹虽若高山;度生谦光,则又卑如桥梁。谓菩萨和光同尘,济人利物,有若此也。
○七、约诸烦恼示。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烦恼污染,非道也。心常清净,故能通达佛道矣。
○八、约魔道示。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魔道愚痴,因随他教,与佛智慧顺理反。今言菩萨虽示入于魔之非道,其实顺佛智而通达佛道也。
○九,约二乘示。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声闻人但能从佛闻说四谛声而自了,不能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今菩萨迹同本异,故能于此而通达也。
○十、约辟支佛示。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声闻如獐独跳,不顾后羣;辟支如鹿于邑,悲亦奚为?是则于声闻虽曰有悲,于菩萨未为悲也。今菩萨虽示行辟支之小悲,实成就菩萨之大悲,故能通达佛道也。
○十一、约贫穷下贱示。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贫穷、形残、下贱等,非道也;而有宝手功德等,佛道也。迹行非道,而本通佛道;菩萨功德,固不可得而思议也。
○十二约资生眷属示。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示有妻妾彩女,而常乐远离五欲淤泥。
○十三约讷钝示。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什公曰:如太子慕魄比之也。
○十四、约邪济示。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肇公曰:津河可度处名正济,险难诳处名邪济。佛道名正济,外道名邪济也。
○十五,约遍入诸道示。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众生轮回六道,以有十二因缘为之牵连故也。菩萨先已断此因缘,示现入之,是以能通达佛道也。
○十六,约般涅盘示。
现于涅盘而不断生死。
众生背涅盘而顺生死,二乘背生死而顺涅盘,菩萨于是不偏不倚,会于中道不断生死,所以能入六道,随形化度现于涅盘,所以如莲华出水离于淤泥。
○三、总结。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约教者,此皆别圆地住菩萨乃能行之,不入藏通菩萨之手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十界,本具佛界,圆满清净,即是佛道。若九界心现起之时,皆名非道。行人不拨非道,而别观佛道,了九界心,无非修恶。而此修恶,乃全法界之水,以为九法之波。能观修恶,即是性恶。性恶融通,无法不趣,任运摄得佛界性善。如全波即水,水外无波,是为观心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
○二、明云何为如来种二:初、维摩问。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或问:上问佛道,与今问如来种,同异何如?答曰:同而不同,不同而同。曷为同?佛即如来,如来即佛,岂有二体?是故同也。修性因果,二门各异,故不同也。葢佛道属果,菩萨行于非道,因能通果。今如来种,犹约众生因地以论,一不同也。岂非前答论修,今答说性?二不同也。故曰同而不同。言不同而同者,前答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皆是性恶法门中事。人独知菩萨能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不知此之法门,其来有本,正文殊所答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惟其如此,非道皆是佛种,是故菩萨于其果上,证此法门,随机化导,称性行之,而与佛道不相违背,而能通之达之,故曰不同而同也。故予所着性善恶论,约六即以明性恶法门,正在乎此。
○二、文殊答二:初、约有为明种二:初、历法明种五:初、总指。苦道即法身。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
身即苦道,有身即有苦故也。迷之则法身为苦道,悟之则苦道即法身,故为如来种。此指正因佛性以为种也。
○二指惑道,即般若。
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葢为种。
此之四法,皆烦恼道摄。迷之则即智明以为痴暗,悟之则即痴暗以为智明,故为如来种。此指了因佛性以为种也。
○三重指苦道即法身
六入为种。
前云眼、耳、鼻、舌、身、意皆为净土,故六入皆为种也。此亦指正因为种也。
○四重指惑,道即般若。
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
什公曰:初禅中,除劫初梵王及劫初诸小梵,自后合为一识住。劫初唯有梵王,未有余梵,梵王念欲有余梵,余梵尔时遇会来生,梵王因起邪见,谓是己造,余梵亦自谓从梵王生,虽有精麤,其邪想不异,是名异身一想,第二识住也。二禅形无优劣,而心有若干,除入解脱,种种异念,是名一形异想,是第三识住也。三禅形无精麤,心无异想,所谓一乐想,是第四识住也。并无色前三地,是名七识住地。识住,识得安住也。识念分明,无有恼患,无坏者,是名为住。恶趣则苦痛坏,四禅则无想坏,非想灭定坏,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识不安住也。问曰:欲界亦恶趣所坏,云何立识住也?答曰:取地坏,不取界坏。欲界恶趣、善趣,趣乖地异,苦乐殊致,义不相涉,故不相坏也。
灯曰:七识虽住,未破烦恼,皆烦恼道。烦恼即菩提,故为如来之种。八邪准常说,亦属烦恼道。九恼处。
什公曰:爱我怨家,憎我知识,恼我己身,一世则三,三世则九。又义云:九结亦烦恼道摄。
○五指业道,即解脱。
十不善道为种。
十不善恶,业道也。迷之即解脱而为缠缚,悟之即缠缚而为解脱,故为如来之种。此指缘因佛性以为种也。
○二、举要明种。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惑道摄。文殊所示如来之种,总不外三道,即三佛性。其所说三道,又不外三世十二因缘。葢一切诸法即三德性,众生无始迷故,以为三道染。此三道染,又散殊为十二因缘。如经文所指有身、六入、七识处为种,即十二支中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并未来生、缘、老死二支,皆苦道也。所指无明、有、爱、贪、恚、痴、四颠倒、五盖、八邪、九恼、六十二见、一切烦恼,即十二支中过去无明支,现在爱、取二支,皆惑道也。所指十不善道,即十二支中过去行支,现在有支二支,皆业道也。所谓迷法身以为苦道,故此法身因在迷故,而转名为正因佛性。迷般若以为惑道,故此般若因此迷故,而转名了因佛性。迷解脱以为业道,故此解脱因在迷故,而转名缘因佛性。三因佛性即如来种也。故大般涅盘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天台大师释云:无明爱取既是烦恼,烦恼即是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烦恼既无即究竟净,了因佛性也。行有是业道即是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名色老死是苦道即法身,法身无苦无乐是名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也。故经言: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无明是过去、爱是现在,若边若中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无明不生亦复不灭,是名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是故众生迷此以为三道三识三因佛性,菩萨修之转为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诸佛果上成就三身三涅盘三宝三德,故文殊菩萨指之以为如来种也。
○二、斥无为非种二:初、问起。
曰:何谓也?
问:意谓法有有为无为,种则俱种,非则俱非,何独指有为而不言无为耶?
○二、释明二:初、单斥无为之过。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二因缘之观有二种:一生起,二还灭。生起观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还灭观者,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修之,则以寂灭为灭,观三道相无三道性,故能观苦道即法身,烦恼道即般若,业道即解脱。二乘则以绝灭为灭,必破三道以成无为。一证无为而即入正位,以灰身灭智而为究竟涅盘。证此涅盘,不复更于三界受身发菩提心而化导众生也。
○二、双譬无为有为三:初、重法譬,明有为无为功过二:初、譬喻。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二合法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此正喻二乘见无为而入正位,犹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若反喻菩萨见无为而不入正位,则譬如高原陆地能生好坚。是则菩萨得二喻,无地而非可;二乘得一喻,独可取喻于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耳。
○二、重法譬明有为无为功过二:初、譬喻。
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二合法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此亦正喻二乘见无为而入正位,犹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若反喻菩萨,初在凡夫粪壤,殖菩提种而得滋茂;次则菩提树长,依空婆娑而荫覆一切。是则菩萨得二喻,无适而非可;二乘得一喻,独可取喻殖种于空,终不得生也。
○三、重法喻独显有为之功二:初、譬喻。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
○二合法
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肇公曰:二乘既见无为,安住正位,虗心静漠,宴寂恬怡,既无生死之畏,而有无为之乐,淡泊自足,无希无求,孰肯蔽蔽以大乘为心乎?凡夫沉沦五趣,为烦恼所蔽,进无无为之欢,退有生死之畏,兼我心自高,唯胜是慕,故能发迹尘劳,标心无上,树根生死,而敷正觉之华。自非凡夫没命洄渊,游泳尘海者,何能致斯无上之宝乎?是以凡夫有反复之名,二乘有根败之耻也。
灯曰:烦恼大海,虽具智宝,泛而没命,害莫大焉。自非勇猛丈夫,坚持浮囊,以智方便,没渊深入,智慧大宝,岂即易得?故曰:鱼子庵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果少。成功之难,其不易如此。
又前肇公之言固是一说,不知更有一说在于执教滞情耳。夫执教因滞情而兴,滞情又因执教而起,其所由来十二年矣。一旦闻维摩之所呵,文殊之所斥,甘心自屈,下意自居,人称愚法,信愚法也。曷以言之?正以二乘根性自退大习小以来,躭湎五欲,沉沦生死,不惟退大,兼又失小。由是厌三界逼迫犹如牢狱,慕涅盘闲旷譬若虗空,即自救之不暇,又何暇以援人?佛初出世,顺此滞情而设兹拙教,令其知苦以断集,慕灭以修道,断十二缘起以为功,证偏空涅盘以为道,先灭心智烦恼劳累之因,后灰色身生死系缚之果,谓无分段生,不复更知有变易生,亦复不知虽证真无生而更有方便生。且复一证无生而谬当真子之印,妄拟菩萨果为比儿之称,甘心以化导而让人,坚志以独跳而自习,根本不败而自谓之败,芽本不焦而自伤之焦,封化城拙教而不进,守草庵滞情而不归,自非此经弹斥调之停之,复假般若空慧洮之汰之,然后蒙法华佛慧荡之破之开之示之,则是辈愚法真为毕世愚矣,可胜言哉!
○三、二乘自鄙无分获弹斥益三:初、法说。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二、譬说。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
○三、合法二:初、约二乘单合。
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二、约圣凡双合二:初、立义。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
○二、释成。
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约教判者,理属圆顿可知。若约观解,观现前一心属十二因缘,如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无明支,为爱造业名行支,至心专念名识支,识共色行名名色支,六处生贪名六入支,因入求爱名触支,贪着心是受支,缠绵不舍名爱支,求是等法名取支,如是法生名有支,次第不断名生支,次第断故名老死支。此十二支中,无明、爱、取三支属烦恼道,无明即明,即般若了因佛性种子;行、有二支属业道,五无间业道皆解脱相,即缘因佛性种子;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属苦道,无离生死说涅盘,无苦无乐名大涅盘,即正因佛性种子。如此三德,如来之种在凡夫一念心中悉皆具足。
○三、明法门摄,属二:初、普现色身菩萨问起。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此章假普现色身菩萨问起者,以维摩居士之所示现,无非菩萨普现色身三昧边事故也。维摩既以普现色身三昧现居士身,而居家必有父母妻子以至象马车乘,岂不一一而示现之?普现色身菩萨虑不了之徒覩迹而略本,是以启以明之,庶令悟者即迹而得本也。或问曰:菩萨从本垂迹,理固然也。特是依一理本而示乎众迹,是则事迹虽有若干,理本原无若干。今所答示,似世间有一事迹,而法门有一理本。迹本差殊,理将安在?答曰:夫本者迹之本,迹者本之迹,未有本无而迹有,本有而迹无者也。葢法界之本,其犹形声;事相之迹,其犹影响。是故世间事相有一迹,而法界之理亦必有一本。正以真如之本性具万法,其体终日不变而随缘,终日随缘而不变。六道众生,从无始际,以染缘感之扣之。故真如之形声,应其影响,为父母,为妻子。故曰:真如有一本,世间有一迹。声不和而响不顺,形不直而影不端,自然之理,无足辨者。今净名大士之所示现,乃以净缘扣理法界,故一一称本。以实智为母,权智为父,形直影端,声和响顺,亦自然之理也。或又问曰:今菩萨示为居士,故家缘妻子,事事有之可尔。至于成佛,则无其事迹,而理本诸法,不空无乎?答曰:成佛事迹,有之与无,本无定在。若弥陀成佛,父母妻子,虽无暇论,而释迦成佛,其事则有。总而言之,有之则随缘而普应,事事悉本于法门;无之则敛迹以还源,法法皆归于真实。若智度,若方便,若法喜,若慈悲,无不归于法界不思议之大本,何必定言其父母妻子哉?
○二、维摩居士答出四:初、历事明法二:初、具足大体十八:初、答父母。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智、度实智、方便权智也,即法华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也。然此二智固是生诸佛导师之本,而二智又由权实二理,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权理也,实相实理也,因究实理得生实智,因究权理得生权智,实由理智和合方能出生诸佛,故曰: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二答己身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三答妻子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
权实二智,出生导师,能事己毕,证法欢喜,犹君子得淑女以生喜也。女相柔和,心多慈悲,故以慈悲而为女也。男子有贞固之性,能成就家业,故善心诚实以为男也。
○四答房舍
毕竟空寂舍。
舍,舍也,舍众以独栖者也。菩萨以毕竟空寂而为房舍,作休息万行之地,止息之妙,何妙如之?
○五答弟子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师畜弟子,所以随吾之所转,俾之服役,俾之进修,俾之得成道果而已。今菩萨则以八万四千尘劳而为弟子,转生死而依涅盘,转烦恼而依菩提可也,成就总持门、波罗蜜门亦可也。以此而为弟子,何妙如之?
○六答知识。
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法华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今菩萨以三十七道品为善知识,即以之为教授可也,同行可也,外护可也。由成正觉,不在兹乎?
○七答法侣。
诸度法等侣。
菩萨行道,法须等侣。今以六度万行而为等侣,真胜友也。
○八答妓女
四摄众妓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妓女之奏乐,人所悦随。菩萨以四摄法而摄人,使之闻法乐以证涅盘妙果,则乐莫胜焉,而乐莫大焉。
○九答园林。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世之园苑,能总持华木。今菩萨以圆觉大陀罗尼门而为园苑,总三德于一心,持万法于性具,能使无漏法林之树,根荄穷真如之地,扶疎亘法界之天,开七觉如意之妙华,结八解智慧之上果,情非荡逸,理有攸归,日涉成趣,何乐如之?
○十答浴池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什公曰:水之为用,除垢去热,解脱之性,亦除热去碍也。
生公曰:止则能鉴,水之义也。既定慧意足,湛然满矣。七净华者。
什公曰:一、戒净,始终净也。身口所作,无有微恶,意不起垢,亦不取相,亦不愿受生,施人无畏,不限众生。二、心净,三乘制烦恼心,断结心,乃至三乘漏尽心,名为心净。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是名见净。四、度疑净,若见未深,当时虽了,后或生疑,若见深疑断,名度疑净。五、分别道净,若能见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是名分别道净。六、行断知见净,行谓苦难、苦易、乐难、乐易四行也。断谓断诸结也。学地中尽,未能自知所行所断,既得无学,尽智、无生智,悉自知见所行所断,通达分明,是名行断知见净。七、涅盘净也。浴此无垢人者,无垢而浴,为除热取适也。菩萨无结而入八解者,外将为众生,内自娱心也。
肇公曰:总持强记,万善之苑也。于此苑树无漏之林,敷七觉之华,结解脱之果,严八解之池,积禅定之水,湛然充满,布七净之华,罗列水上。而后无垢之士,游此林苑,浴此华池,闲宴嬉游,乐之至也。岂等俗苑林水之欢乎?
○十一、答象马。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什公曰:驾大乘车,游于十方,自在无碍,兼运众生,至道场也。一心,梵本云和合道品。心中有三相:一发动,二摄心,三名舍。若发动过则心散,散则摄之,摄之过则没,没则精进,令心发动。若动静得适,则任之令进,容豫处中,是名为舍。舍即调御,调御即和合也。譬如善御,迟则䇿之,疾则制之,舒疾得宜,则放之令去,纵步夷涂,必之所往也。
肇公曰:五通为象马,大乘为上车,一心为御者,游于八正道也。
○十二、答相好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
如来色身,则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大率相同,惟肉髻顶相少不如耳。
○十三、答服饰
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众人衣服所以蔽羞耻、御风寒,菩萨虽无风寒之可御,亦有羞耻之当遮,即以所羞惭愧而为上服,饰莫胜焉。上服严身,华鬘、首饰二者掩映,一不可亏,即以深心信乐,修种种善法以庄严之,世间服饰无能及矣。
○十四、答资财。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什公曰:七宝者,信、戒、闻、舍、慧、惭、愧也。处家则能舍财,出家则能舍五欲及烦恼也。由信善故持戒,持戒则止恶,止恶已则应进行众善,进行众善要由多闻,闻法故能舍,能舍则慧生,故五事次第说也。五事为宝,惭愧为守人,守人于财主亦是财,故七事通名财也。世间多财,必出于人,以长滋息。菩萨亦然,即以己宝而教授于人,俾人人得如说而修行,化功归己,利莫大也。
○十五、答安寝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床座休息之处。学道四事,皆从净命而得,床座其一也。西国贵胜,眠欲起时,微奏音乐,使之自觉。菩萨亦然,一切禅以四禅而为根本,异外道根本禅,从于邪命生,休息万行。入禅之时,当以多闻所增智慧,觉之起之,使不堕于只轮单翼之偏枯,则大道可跻矣。
○十六、答饮食。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
帝释天宫有圆生树,树生华,华产甘露,犹人间之百华产蜜。三十三天游戏园中,共采甘露食之,能获长生不死。佛法中则以涅盘甘露养其慧命,使永永而无断绝。
什公曰:解脱味有四种:一、出家离五欲;二、行禅离愦乱烦恼;三、智慧离妄想;四、涅盘离生死。亦有二种解脱:一、解脱烦恼;二、解脱于碍也。亦云:爱性无厌,名之为渴。爱断则得解脱,解脱止爱渴,故名为浆。四味亦以除爱渴,故为浆也。
○十七、答澡浴
净心以澡浴。
什公曰:心净则无染,无染即为浴,亦名游八解脱也。
○十八、答涂香
戒品为涂香。
西天贵胜,澡浴之后,则以香水涂身,经久不散。曾于番禺,见暹罗人贡蔷薇露器五合,价五十金。言宫中澡浴,以涓滴入水,沐浴其身,香气经月不散,此其效也。菩萨则五分法身为香,戒香是其始也。已上皆答其菩萨具足大体,从始洎终,表以成人,内外缘足,可为佛法王家美丈夫奇男子。下文乃答示现大用也。
○二、示现大用十四:初、能摧灭烦恼。
摧灭烦恼贼,勇徤无能逾。
烦恼有三种:一、见思自利时断,二、尘沙利人时断,三、无明觉行圆满时断。利根上智断此烦恼,势如劈竹,一断一切断也,故曰勇徤无过。
○二能降伏魔冤
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四、魔释如前。
什公曰:外国破敌得胜,则竪立胜幡,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
○三、能无生示生。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
肇公曰:知无起灭,则得法身,无复生分。为彼有生,故无往不见。
○四、能现诸国土。
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诸国土者,竪则同居,方便实报升降不同,横则十方净秽有异。
○五、能供养诸佛。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菩萨证无生,与十方诸佛同一三德、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故无分别之想。
○六、能常修净土。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羣生。
诸佛国土及与羣生,如虗空华,本无所有,故一切皆空。此土及生,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故常修净土化羣生,证之成之。
○七、能随类现形。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十界众生形声威仪一时尽现,以得普现色身三昧故也。
○八、能觉魔示魔。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见。
既觉魔已,而后示随,此不为魔转而能转魔者也。
○九、能示老病死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羣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十、能示三灾二:初、示大三灾二:初、略现火灾。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众生常想,多以天地不坏为主见,乃谓此身受命于天,禀质于地,天地常故,人命亦常,故恒起常见。菩萨欲破其想,或非劫烧时而现为劫烧,大地为之洞然,即须弥至固而尚为微尘,矧所生众生不无常耶?略示火灾水风可知。
○二、众求菩萨。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先现火灾,令知无常。然后机动,来请济度。
○三、种种化导四:初、以技艺化。
经书禁呪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羣生。
○二化以众道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什公曰:以同习相感,先同而后乖也。出家人有德,为物所宗,故现入出家,修德引物也。
肇公曰:九十六种,皆出家求道。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见也。
○三化以诸天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什公曰:劫初时未有,日月亦未有,众生幽冥处,初不见日月,故为作日月,令得照明也。
○四、以四大化
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什公曰:劫初地未成,以神力令六方风来吹水,结而成地。或见人入海,船欲没时,为化作地,令得安隐。至须水、火、风处,皆应其所求也。或化作,或以身作也。食及药中,亦如是也。
○二、示小三灾三:初、救疾病灾。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什公曰:或令除病,或得升仙,因而化之,使入正道。外国有奇妙药章,或似人形,或似象马。形似象马者,有人乘之,径淩虗而去。或但见闻此药,众病即消也。
○二、救饥馑灾。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三、救刀兵灾二:初、以慈悲息诤。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什公曰:将来世劫尽时,刀兵起,人寿十岁。婆须密从忉利天下,生王家作天子,化众人言:我等祖父寿命极长,以今瞋恚无慈故,致此短寿,是故汝等当行慈心。众人从命,恶心渐薄,此后生子,寿二十岁。如是转续,至弥勒时,八万四千岁也。
○二、以等力安和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什公曰:两陈相对,助其弱者,使之力等。二力既均,无相胜负,因是彼此得相和安。如宜僚弄丸,尚使解兵,矧菩萨慈力被之,自然释诤矣。
○十一、能济三途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輙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噉,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什公曰:如过去世时,人无礼义,残害长老,菩萨现猴象及鸟,推敬先辈,令人兽修善,咸相和顺。如大智度论,说文略阙,饿鬼具论应有。
○十二、能令愦乱。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肇公曰:欲言行禅,复受五欲;欲言受欲,复现得禅。莫测其变,魔罗所以愦乱。自非静乱齐旨,孰能两之?
灯曰:菩萨示现受欲者,欲以欲鈎牵之,令入佛道也。惟欲令其入于佛道,是故受欲而又复行禅。禅者,那伽大定禅也。世之谈口头禅者,无以此藉口可也。
○十三、能示欲鈎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鈎牵,后令入佛智。
欲鈎者,菩萨以欲而为香饵,以鈎众生之邪思,入于佛智也。葢众生所嗜,惟在于欲,苟先以离欲而剧化之,是拂其性而拒教矣。是以先顺其欲而鈎之,渐以诱之,令终入于佛智而后已也。
○十四、杂明诸化六:初、同事佑众。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佑利众生。
○二宝藏济贫。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三消伏憍慢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肇公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萨现为力士,服其高心,然后润以法水。
○四、施以无畏。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五离欲仙人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羣生,令住戒忍慈。
什公曰:世无贤圣,众生下劣,不入深法,故化以戒忍也。
○六僮仆供事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二、指法无量。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三、诸佛所赞。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四、结指劝修。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如上所说,大体大用,具于一心,称性施设。发僧那于始心,此也;终大悲于赴难,此也。一一现成,毫无造作,凡有心者,皆当必得。故曰: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芽焦种败,不成法器,乃与菩提不肖类人,兼世间愚痴暗冥,了无知觉之者,则不能发此心也。此品始于佛道,中于如来种,后于法门摄属,生起三相,宛有次序。葢谓菩萨欲行非道,通达佛道,必须具足六十二见,为如来种。果得其种,而行佛道,则法门摄属,大体大用,必成就也。若判教者,圆顿可知。至于观心,则又为此章正宗,其间大意,又不可不明。何也?葢诸观法,虽义趣多门,要惟天台所立三种观法,摄无不尽。三种者,荆溪大师止观义例中云:夫三观者,义惟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文)。此如今经菩提大道,当于众生心行中求,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等。楞严等经,观阴入处界,即其义也。二约法相,如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文)。此如今经,处处皆有,不能具引。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闍,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即如方等普贤,其例可识(文)。此正如今品实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毕竟空寂舍,总持之园苑等,皆其义也。以此而知,则天台所立观法,甚符佛旨。今若复欲作观解者,如观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九界为权,佛界为实,所观即是诸法实相,能观即是实智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也。又如是之心,无非佛心,即是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也。如此种种,以类而观,离指识月,可以意知也。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