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五 天台山幽溪沙门 传灯 着 ○三、遣大迦叶尊者二:初、如来勑遣。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二、尊者固辞四:初、总辞不堪。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二: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贫里而行乞。 ○二、叙其折辞二:初、总折不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肇公曰:迦叶以贫人昔不植福,故生贫里;若今不积善,后复弥甚。愍其长苦,多就乞食。净名以其舍富从贫,故讥其不普也。 灯曰:更有因缘,以迦叶行头陀苦行,惟慕麤粝以御饥寒,故偏从贫里乞也。若今之所呵,则以前释为正。 ○二、别明平等四:初、示以乞方四:初、示等心行乞。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肇公曰:生死轮转,贵贱无常,或今贫后富,或今富后贫,大而观之,苦乐不异。是以凡住平等之为法,应次第行乞,不宜去富而就贫也。 灯曰:住平等法者,即下示以不受而受,心行中道,皆所以住平等法也。 ○二、示以不受而受。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夫法性之身,量等虗空,固不须食。色身有待,故须行乞。观身实相,即有待而本无有待。以无待视有待,虽乞食犹不食也。夫以无待视有待,则虽急若缓,虽存若亡,不以贪等为宗矣。 什公曰:和合相即揣食,即四种食之一。 灯曰:揣食固以四大和合而为之相矣。身待此食,乃以外四大之和合,而资内四大之和合也。若观身实相,则本无和合。本无和合,是坏和合义。如是取食,乃以不受以为之受,亦不以贪等为宗也。如是乞食,乃为不受故而行乞食。不受之受,是为正受。于无可受中,吾故受之。故曰:应受彼食。 ○三、示不受之方二:初、示总相。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聚落即乡村也。说文云:落,居也。人所聚居,故谓村落、屯落、院落、聚落。然又有内聚落,六根是也。外聚落,六尘是也。金光明空品云:是身虗伪,犹如空聚。六入村落,结贼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今云以空聚想,令观内六入,犹如空聚也。入于聚落,令观外六尘,犹如空聚也。此示不受而受之总相。若下文见色与盲等,方是别示。一一句中,皆兼二义。 ○二、示别相。 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此别示以空聚相入于聚落也。所见色,即聚落之一尘。与盲等,即空聚相之一根。下去仿此。既见色盲,等闻声响,等齅香风,等食味,不分别受触智证,知法幻相,则令于六尘诸法,以不受而受,皆归于正受也。何则?葢入聚落乞食之时,必六根徧历于六尘。苟不体达以空聚入于聚落,必起缘尘分别之心,乃以受而为受,皆归于邪受,何足以称真乞士哉?故令当入聚时,要须见色与盲等。夫有目之徒,固于色而起分别矣。盲不见色,何分别哉?然而非曰杜视听,绝见闻,谓之见色与盲等,要当即见闻而了达乎体虗。了达乎体虗,则眼不入色,而色亦不入乎眼。又能如楞严所谓了达眼为性见觉明,觉精明见色为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一一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尚何缘尘分别之有,而不归于正受者哉? 肇公曰:得漏尽智、无生智,自证成道,举身柔软快乐而不生着,身受诸触,宜若此也。 什公曰:指会成拳,故无自性。指亦如是,故无他性。 生公曰:从他生,故无自性也。既无自性,岂有他性哉?然则本自不然,有何灭乎?故如幻。 灯曰:亦应云无共性,无无因性,文无者略。 ○四、示以受之之方三:初、示即邪而正。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二、示以邪相入正。 以邪相入正法 ○三、示以回为敬由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法智尊者云: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正以法无邪正,邪正由心,心邪则诸法皆邪,心正则诸法皆正。故曰:以真智观众生,众生皆妙;以妄想观诸佛,佛亦成邪。葢邪正之法,有性焉,相焉。苟缘相以求法,则邪正不能不以之而分涂;苟略相以观性,则邪正不能不以之而合辙。今令不舍八邪以入解脱,即邪相以入正法者,本为饮光先事邪教,后入正道,是乃弃邪以归正,犹拨波以求水,非所谓圆顿之至道也。故居士谕之,俾其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相。既能以是而入道,复能观食皆法界,了食唯心,则七食皆法界,粒粟纳须弥。以兹法界之食,施于一切饥饿众生,亦以之供养诸佛及诸贤圣,此则自利利他,行愿无尽。果能具如是行,然后可以食人之食,不空受乎施也。 肇公曰:无阂施者,凡得食,要先作意施一切众生,然后自食。若得法身,则能实充足一切,如后一钵饭也。若未得法身,但作意等施,即是无阂法施。此亦先贤之格言,初学之贻谋也。 ○二、结成功德四:初、约所破结成中道功德。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肇公曰:有烦恼食,凡夫也。离烦恼食,二乘也。若能如上平等而食,则是法身之食,非有烦恼而食,非离烦恼而食也。 灯曰:能观食为法界,性是中道,故非即烦恼之有边,非离烦恼之空边。 ○二、约所修结成中道功德。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肇公曰:小乘入定则不食,食则不入定。法身大士,终日食而终日定,故无出入之名也。 灯曰:法身虽然,而初心岂不然?应亦观食法界心心中道。能如是观,则虽终日食,终日不食,虽不食而不妨乎食。 ○三、约所住结成中道功德。 非住世间,非住涅盘。 肇公曰:欲言住世间,法身绝常俗。欲言住涅盘,现食同人欲。 ○四约福田结成中道功德。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以寻常有相言之,则所施之田而有大小,能受施人而有损益。今所乞食,乃以中道无相为宗,双非乎二边,正行乎中道。能施之者,苟了乎此,则虽施三宝,福不为大;虽施六道,福不为小。能受之者,有德不为益,无德不为损,以其皆能超之故也。 ○三、结成佛果。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佛果以中道为因,既具此因则正入佛道,声闻法中不能有此,故曰不依。 ○四、结成不空。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夫乞食之法,为益而不为损,是故不观食空益于有,非益于涅盘;不观食假益于涅盘,不益于菩萨道;不观食中益于二边,不益于佛道。益于有则沉沦乎生死,益于空假则耽湎乎偏乘,惟行中道则非益非损,不益之益是为大益,故曰不空食人施。 ○三、结成已益。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 此正结饮光尊者闻此大法,获耻小慕大,得生酥益也。 ○四、结成不堪。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如为不食故应行乞食等,以通别圆三义消之,无所不可。如曰受诸触如智,证得漏尽智、无生智,岂非三教破通惑果位而皆能之?若曰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相,非有烦恼非离烦恼,自非圆顿卒莫能通。 观心解者,夫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乃至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抟食为体,则五尘俱该;览入内根,则为法尘。观心即空,则见色与盲等,闻声与响等。观心即假,则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也。观心即中,则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间,非住涅盘;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也。 ○四、遣须菩提尊者二:初、如来勑遣。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公曰:须菩提,秦言善吉,诸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 生公曰:维摩迹在居士,有吝惜之嫌。若未与食而便诘之者,物或谓之然也。故先盛满饭而不授之,恐须菩根得钵便去,不尽言论势也。 ○二、叙其折辞二:初、总折示其平等。 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总示等心观于法界也。葢世间万法,皆以法界圆融不思议真如以为之体。正以真如具不变随缘之能,故随缘所造一切诸法,一一皆真如不变之体。一切依正,无非法界。故曰刹海法界也,一尘亦法界也。既皆法界,有何一法不即法界。是则刹海法界不大,一尘法界不小。今维摩正示以法界之体,适当善吉乞食,即以食而示其法界,令观食等以等诸法。故曰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法界之乞,然后可以受法界之食也。此犹总示下文,乃示以法等。然此亦对善吉舍贫从富,心不平等之圣药。譬如还丹九转,以之治荣卫不调之微疴。善吉服之,宜其不惟可以愈病延年,将必因之以成大觉金仙也矣。 ○二、别折示其平等三:初、正示平等三:初、约即逆而顺示二:初、约法而示二:初、约三道即三德示。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灭痴爱,起于明脱,示惑道,即般若也。不坏于身,而随一相,示苦道,即法身也。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示业道,即解脱也。总示中云: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之所以然,正在乎此。前不云乎: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既全法界而作,有何一法不具诸法?虽然,须知有性善焉,性恶焉,修善焉,修恶焉。性善性恶,真如不变之体也。修善修恶,真如随缘之用也。始既不变以随缘,终则随缘而不变。经云:淫怒痴,即修染也。身相与夫五逆相,修恶也。惟其能了修染即性染,修恶即性恶,性之染恶,与彼性净性善,体本融通,一而无二。但观修恶,即是性恶,而修恶之相,任运是道。此正示圆修行人,不必断九界淫怒痴之修染,以求佛界般若之性净,故言之若此。而曰亦不与俱者,此又以法夺情也。葢曰:今云不断三毒者,俾即染以观染,犹即波以观水。非曰:因其淫怒痴,修恶即性,而乃恣行三毒,以之为道。若然者,乃成三途之道,非所谓菩提之道也。今之学大乘语者,每执此言,而恣行贪欲。请观斯语,无以情为法可也。或问曰:此修性善恶之言,为创自天台,为当亦出佛经?对曰:此原出佛经,惟南岳、天台深得其旨,以此诠于大乘止观并法华玄义、圆顿止观之中,洎荆溪、四明又更深详其说。若论契经所说,则华严、法华、楞严、圆觉等经备明此旨,欲尽其义,请观余所撰性善恶论,则能深达根源。若夫欲知言义了然之所自,此又秉于涅盘之明文了义,故涅盘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复有佛性,二人俱有;复有佛性,二人俱无。初二句言:修染了因佛性,修恶缘因佛性也。葢佛断修染修恶尽,修善满足,故此修染修恶佛性,佛善根人无也。次二句言:修净了因,修善缘因佛性也。葢阐提之人断修净修善尽,修恶满足,故此修净修善佛性,阐提人无也。三二句言:性善性恶,正因佛性也。葢佛虽断修染修恶,而性染性恶不断;阐提虽断修净修善尽,而性净性善不断。惟佛不断性染性恶,故至果地于恶自在,广用性恶法门化度众生;阐提不断性善,故后时还起修善对治修恶。故涅盘后分言阐提成佛,义葢本乎此也。四二句言:复有佛性,二人俱无。此言不退性也。此中既然,下亦准此。 ○二、约凡夫与圣人示二:初、约谛示。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二约人示。 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圣人,非不圣人。 ○三约成结。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 四谛者,圣人破惑所见真空之理也。所谓凡夫有苦而不见谛,圣人见苦而有苦谛;凡夫有集而不见谛,圣人见集而有集谛等。然而若有四谛可见,非真见谛矣;若无真谛可见,又非圣人矣。惟不见而又未尝不见,此称圣人。所见之谛既然,能见之人亦尔。非见谛,故非得果;非不见谛,故非凡夫。夫圣人之所以谓之圣者,但去凡夫之情,非离凡夫之法。肇公有云:圣远乎哉?触事而真。此亦知言也。非得果,故非圣人;非凡夫,故非不圣人。总而结之,秪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 ○二、结成食等。 乃可取食。 前总示云:诸法等者,于食亦等。正以乞士于一切诸法,未能若此平等,故于所乞之食,亦未能等。果能如向之所云云者,则能于食亦等,乃可取食也。 ○二、约即逆而逆示二:初、约法而示二:初、荡其佛法二见。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 ○二、随其六师而堕。 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 什公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虗空不生灭。起断灭见,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灯曰:此与今之罗道何异? 末伽梨。拘賖梨子。 什公曰:末伽梨,字也。拘賖梨是其母也。其人起见云:众生罪垢,无因无缘也。 删闍夜毗罗胝子。 什公曰:删闍夜字也。毗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经生死,弥历劫数,然后自尽苦际也。 肇公曰:其人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丸于高山,缕尽自止。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肇公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麤弊衣名也。其人着弊衣,自拔髦,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后身常乐者也。 迦罗鸠䭾迦旃延。 什公曰:外道字也。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耶,即答言有;问言无耶,答言无也。 尼犍陀若提子等。 什公曰:尼犍,陀字也。若提,母名也。其人起见,谓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要当必偿,今虽行道,不能中断。此六师尽起邪见,裸形苦行,自称一切智,大同而小异耳。凡有三种六师,合十八部:第一、自称一切智;第二、得五通;第三、诵四韦陀经。上所说六师,是第一部也。 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 ○二、结成食等。 乃可取食。 佛初说法,以佛法为正,以外道为邪者,令人返邪以归正,有所适从也。至于圆修平等,则邪正等观。邪正所以等观者,悟诸法实相无是非是故也。夫观法至于诸法实相无是非是,则一槩平等,无佛之可见,法之可闻,亦不见有六师之可舍,邪法之可破矣。寻常内典破外道之言,则以六师着邪之必堕者。今之圆顿既观平等,则六师既堕,而须菩提不妨亦堕。葢未有因等而果不等者。故曰: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也。此皆约修恶即性恶,即恶而恶,即邪而邪,不必改移。言似逆而恒顺,道惟大而智融。自非得言表之意者,鲜不惑乱颠倒也。昔维摩座主将此义问于大珠和尚。珠曰:迷循六根,号为六师。心外求佛,名为外道。有物可施,不名福田。心生受供,堕三恶道。汝若谤于佛者,是不着佛求。毁于法者,是不着法求。不入众数者,是不着僧求。终不得灭度,是智用现前。若如是解者,便得法喜禅悦之乐。又曰:不断声色是随堕。以不明声色,故随处堕。须向声色有出身之路。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答:声不是声,色不是色。故曰:不断指掌,当指何掌也?又曰:不受食是尊贵堕。须知是那边得来,这边行履。不虗此位,即堕尊贵矣。今谓大珠之言,犹是即逆而顺示,未是即逆而逆示。与夫即逆住逆示,用之作观心释一途可也。约教顿示,未敢承命。 ○三、约即逆住逆示二:初、约法而示五:初、以邪见正见槩其平等。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夫六十二见为如来种,则邪见原非此岸,如来原非彼岸,即此而彼,即彼而此,又何必到彼岸以去邪见哉? ○二、以有难无难槩其平等。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夫地狱难,如来于是而得离垢三昧;畜生难,如来于是而得不退三昧;饿鬼难,如来于是而得心乐三昧;北洲难,如来于是而得热𦦨三昧;盲聋瘖痖、世智辨聪、佛前佛后三难,如来于是得日光如幻月光三昧;无想天难,如来于是得虗空三昧。是故八难弥可住之,又何必得无难然后入三昧哉? ○三、以烦恼菩提槩其平等。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夫烦恼即菩提,是则烦恼性即菩提性,又何必去烦恼之污浊,以求菩提之清净法哉。 ○四以正定不定槩其平等。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众生为着于有,故于根尘万法,能所角立,而对敌遘诤。善吉能解于空,则无对待,故其所得之定,名为无诤。于此三昧所证空平等理,则善吉与众生等,岂独善吉得,而众人不得哉?此正约性定生佛等有者而言之也。涅盘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此之谓也。 ○五以福田恶道槩其平等。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不名福田者,无相福田,名不可名,所谓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也。堕三恶道者,得成菩提,证性恶法门,垂形三途,化导众生也。如是之福,名为真福;如是之供,名为真供。 ○六、以波旬佛道槩其平等。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 此通二义:一、以诸法实相,夺善吉同波旬释。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善吉虽证偏空,于中道实相,犹隔二百由旬,故夺之同魔。二、以修恶即性,与魔同善吉释。修恶既即性恶,性恶融通,任运摄得声闻性善故也。魔能恼人,既于众生而有怨心,则善吉同魔,亦同其怨。福田恩德,于善吉不必居也。 ○七以三宝三途槩其平等。 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夫佛者,觉也。菩提,大道也。佛名为觉,此约实智菩提而言之也。法名不觉,此约真性菩提而言之也。僧名和合,此约方便菩提而言之也。若曰破烦恼,证菩提,此权教之论。既有烦恼之可破,复有菩提之可证,是则宜返妄以归真,首必翻邪以归正。如来设教,先唱三归,正为乎此。今是圆顿至理,直下即是,乃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既曰烦恼即菩提,岂不得曰菩提即烦恼?又岂不得曰菩提即菩提,烦恼即烦恼?若以烦恼即菩提言之,即谓之归于佛,赞于法,入众数,得灭度可也。今以烦恼即烦恼,菩提即菩提,如涅盘经云:烦恼不能障菩提,菩提不能破烦恼。此则法法住位,相相常住,不必别返妄以归真,别翻邪以归正。既不归依,即谓之谤于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也。若如文殊师利,昔者曾起佛见,被佛贬于铁围两山之间,此可与大珠和尚之语同,又非此中之正意矣。若如文殊师利,一日于只桓精舍,手执利刃,欲害于佛。佛遥遮之曰:汝无嗔恚,来害于我。文殊答曰:我是贪欲师利,我是嗔恚师利,我是愚痴师利。方与今经此旨同耳。 ○二、结成食等。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肇公曰:犯重罪者,不得入贤圣众数,终不得灭度。若能备如上恶,乃可取食也。何者?夫舍恶从善,人之常情耳。然则是非经心,犹未免于累。是以等观者,以存善为患,故舍善以求宗;以舍恶为累,故即恶而反本。然则即恶有忘累之功,舍善有无染之勋。故知同善未为得,同恶未为失。净名言意,似在此乎? 灯曰:肇公等观其谈虽善,苟不明乎性具,亦恐有言而无旨也。 ○二茫然不知 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三、慰令弗惧二:初、先以言慰。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 ○二、示其所以二:初、问答二:初、问。 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诘,宁有惧不? ○二答 我言:不也。 ○二、正示二:初、示。 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肇公曰:若于弟子中解空第一,既知化之无心,亦知法之如化,以此而听,曷为而惧? ○二、释四:初、示言说即法。 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 一切言说,亦诸法之一也。诸法既如幻,则言说亦如幻。以幻人听幻法,彼此如幻,复何惧耶? ○二、示知幻故无惧。 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 有智之者,能知如幻。圆觉云:如幻即离,不作方便,则不着文字。着则生惧,不着故无惧也。 ○三、示文字即解脱。 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文字既如幻,则文字之性自离文字;有文字相而生着,则为之系缚而不得解脱。今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非渐次。非惟显性本真净解脱,而智者知幻,又获圆净与方便净解脱矣。 ○四结解脱,即诸法。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此正结成文字,即解脱之所以也。 ○三闻法获益。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此章义理,不独通于四教,亦通理内理外。正以一家所明一切名言,莫不通于内义外义,大乘小乘,顿渐偏圆。苟不知此,则一切异名别说,率多相类。故曰:以名寻义,万无一得。以义定名,万无一失。故圆顿止观中,约见证门理四义判之,能使纤毫不滥。如此章平等之义,若判之为四者,第一外道平等见。无论西天如此,方庄周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庄子葢以彼之是,即我之是。人惟不肯以己度人,执于有我,决定是我非彼,物论之所以不齐也。故以指喻指之非指,是以我指之是,而喻人指之非,不可也。不知彼之指亦指,安得以其不在我手,而遂谓之非指哉。不若就彼而反观之,他若有言,亦将谓我指为非指矣。如此反覆相喻,彼我之间,同于自是,均相非。果且有是乎,果且非是乎。但见无有是者,无不是者,而是非于是乎泯矣。喻马非马,亦复如是。如此之说,不过理外一种平等之见而已,尚不与理内真证真空平等同,况门之与理,可同日而语哉?而肇公之解,輙引庄子天地一旨,万物一观之言,以为邪正虽殊,其性不二之旨。古师谓肇公通宗庄老,信不谬矣。次二乘偏空平等证,即藏通两教。二乘之人,实证真空,忘泯一切,亦谓之平等。此真实证得,与外道邪见逈异也。三别教但中平等门,乃大乘终教所诠。但中双遮二边,一槩平等,理虽如是,非修莫证,故谓之平等门。四秘藏平等理,即圆顿教中所明三德:一是性具,二是修成。虽是性具,全性起修;二虽修成,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故一切修善修恶,即是性善性恶。在修而言,虽分邪正,而善恶之修,既全在性,则无有邪正善恶之可论也。今维摩诘乃以理夺事,泯修言性,故其辨才无碍如此。是故观其所言,虽似逆而恒顺,虽似反而实正。苟不明此,徒言平等,全无所以也。 观解者,达一念心具足诸法,即真、即俗、即中诸法实相,名为诸法平等。能以三种止观观之,名为诸法。等者,于食亦等。观修恶即性恶,即不断淫怒痴;观之成性,即亦不与俱并。下不灭痴爱,起于明脱,即观一念烦恼即菩提也。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观一念苦道即法身也。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脱,观一念业道即解脱也。全性恶以起修恶,即不见四谛;全修恶而即性恶,即非不见谛。菩提即烦恼,则非得果,非圣人;烦恼即菩提,则非凡夫,非离凡夫法,非不圣人。十界宛然,则虽成一切法;三千皆空,则而离诸法相。了无能观之智,则不见佛;亦无所观之法,则不闻法。观六十二见为如来种,不必离见而求如来,则汝师所堕,汝亦随堕,亦是入诸邪见,不到彼岸。观性具二十五有成王三昧,即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观一念十界皆空,即得无诤三昧,亦即一切众生皆得是定。于是悟性恶法门,即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等。烦恼即烦恼,菩提即菩提,烦恼不障菩提,菩提不破烦恼,即是谤佛毁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余义观之可知。 ○五、遣满慈尊者二:初、如来勅遣。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公曰:富楼那,秦言满父名也。弥多罗尼,秦言善知识,亦言慈母名也。诸弟子中说法第一。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什公曰:近毗耶离城有园林,林中有水,水名猕猴池。园林中有僧房,是毗耶离三精舍之一也。富楼那于中为新学说法。 ○二、叙其折辞二:初、先呵满慈二:初、呵不入定观机。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肇公曰:大乘自法身以上,得无碍真心,心智寂然,未甞不定。以心常定,故能万事普照,不假推求,然后知也。小乘心有限碍,又不能常定,凡所观察,在定则见,出定不见。且声闻定力深者,见众生根极八万劫耳;定力浅者,身数而已。大士所见,见及无穷。此新学比丘,根在大乘,应闻大道,而为说小法,故诲其入定也。 ○二、呵差机说法六:初、呵以小授大。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宝器,喻大乘根也。此器宜盛醍醐,以秽食授之,喻法不逗机也。 ○二呵视大同小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 琉璃喻比丘大机,今为说小,是以琉璃贵物,视贱同水精也。 ○三呵以小伤大。 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小乘之人,厌生死如牢狱,视烦恼为冤家,必破烦恼而后证菩提,断生死而后入涅盘。如身有痈疽,必针砭其肌肤,腐烂其败肉,庶能有瘳,圆顿上根。达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譬如无疮之身。今满慈为说小法,如庸医于无疮之身,而强加以针砭,而伤其本体也。 ○四、诲大弗示小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肇公曰:大物当置之大处,曷为回龙象于兔径,注大海于牛迹乎? ○五、呵弗以小教 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比丘久发大乘智如日光,今以小乘教之,是视日光等萤火也。 ○六呵,智浅差机。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二、后为说法二:初、入定加被二:初、得识宿命。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根器,皆有宿种,或善或恶,或大或小,藏于识田,久当必发。虽天泽无私,亦必择其强者而先之。今此比丘,宿植德本,又能回向菩提,故大士假以神力,发其神识,令知宿命,所以成大乘根也。 ○二豁悟本心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二、因为说法。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 ○三闻法获益。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于三不退中,或位、或行、或念。葢始虽发心修行,以未断惑故,尚有退转,隔生中忘。今闻说法,复假宿命,乘此断惑,以阶不退。 ○三、结成不堪。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一家判大乘之教曰通别圆,皆形三藏而为小乘,是则此章大乘三教俱通。至如彼自无疮,弗伤之也,须约界内界外论伤不伤。界内则以三藏析色明空而为拙度,乃以无疮为疮,已伤之矣。惟通教即色而空,非色灭空,名为巧教,乃以空为无疮之体,体之即神,名为弗伤。界外则以别教所诠,但中隔历为三,次修次入,名之为伤。惟圆顿教所诠,圆中即真即俗,烦恼生死为菩提涅盘,名为本自无疮,弗伤之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三毒之中必属一毒,名烦恼心。了此修染即是性染,名般若了。因烦恼既即菩提,不须更破烦恼别求菩提,名为本自无疮弗伤之也。又此一念属报得识阴,乃生死心。了此修恶即是性恶,名解脱缘。因生死既即涅盘,不须更破生死别求涅盘,名为本自无疮弗伤之也。 ○六、遣迦旃延尊者二:初、如来勑遣。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公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先叙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如来说法,有二种优陀那。优陀那,此云印。一印印小乘经,而有五义。四义印生死,即无常、苦、空、无我。佛以此印,印定生死,决定无常,不能令常,乃至决定无我,不能令有我。一义印涅盘,即寂灭印。佛以此印,印定涅盘,决定寂灭,无有烦恼生死。此对小乘之人,说世间出世间异也。一印印大乘,说诸法实相,印定生死烦恼,决定是常,决定是乐,决定无所有,决定我无我,而不二决定。法本不然,今则无灭。今迦旃延覆佛所说,正小乘经。然佛说此法,在意而不在义,虽说无常,而在于常等。而迦旃延不了佛意,虽破凡夫之执常,而又执乎无常,是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故大士于是呵而诲之。 ○二、叙其折辞二:初、总呵生灭心行。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佛诸如来唯是一印说实相法,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今小乘印不得已而权说之,而意不在小,所谓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岂非小乘之印?乃于一印开出,以祛凡夫执无常为常之情见,情见既除而实相理显,乃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知无常、苦、空之印,元在大而不在小。今迦旃竟依小乘而说之,是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也。 ○二、别示实相之法五:初、示真无常义。 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如来说诸法无常者,正欲祛凡夫执生灭之无常以为常。是则无常者,无生灭之常也。生灭常之情执苟除,则诸法毕竟不生不灭之体现。此如来说无常义,其在于是,其可以生灭心行而说之哉? ○二、示真苦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如来说五受阴是苦者,亦欲祛凡夫执五受阴之苦,而为有受用之乐。是则苦义者,示五受阴无凡夫无乐之乐,而不无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之乐。夫苦病既除,则四德之乐体现,岂不凡夫之苦义,为圣人之乐义哉? ○三、示真空义。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诸佛说空法,为度着于有,二乘虽破有,又复着于空。非独有本空,此空亦复空,空有二俱空,是名中道义。中道体亦空,是为毕竟空,于毕竟空中,何甞无诸法?而此诸法空,名诸法实相,如来说于空,是此真空义。 ○四、示真无我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我者,如来所证之真我也。无我者,无凡夫之着我也。是则此我即无我,无我乃真我。岂小乘之破我,外道之忘我,可跂及哉。 ○五、示真寂灭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肇公曰:小乘以三界炽然,故灭之以求无为。夫炽然既形,故灭名以生。大乘观法,本自不然,今何所灭?不然不灭,乃真寂灭也。 ○三闻法获益。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者,无常等五印,印定三藏小乘之经,其义可知。唯实相印,可印通、别、圆三教。若约但空以明大乘,则印属通教;约但中以明大乘,则印属别教;约圆中以明大乘,则印属圆教。随机进解,初无定在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具足诸法,即真俗中实相,是不生不灭无常义。五阴一千当处即空,了无所起,是苦义。虽具诸法而具无具相,是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一心诸法即假即空,是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此心诸法常自寂灭相,是法本不然,今亦无灭,是寂灭义。 ○七、遣那律尊者二:初、如来勑遣。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公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种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梵王亦具天眼,闻那律天眼,不知与己为同为异,故兴此问。那律则以己之即异而同者答之,故曰:能见大千,如观掌果。葢梵王天眼,因禅因福,隔生报得;那律天眼,因修因断,即生所感,故与之异。若彻见大千,此则同也。 ○二、叙其折辞二:初、折其两端三:初、正质两端。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 ○二、示两端义。 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作相者,作意而有见也。无作相者,不作意也。作意而有见,同彼外道作意神通,而亦有天眼通也。不作相者,不须作意也。既不作意,云何而有见耶?作相则堕于有,无作相则堕于无。既落有无,岂真天眼?此第破那律非真天眼,非无似天眼也。 ○三被折默然 世尊!时,我默然。 ○二、示以中道二:初、梵王启问。 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二大士开示。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此文其所破者二,其所示者亦二。所破二者:一者外道作意有见,那律入定有见;二者作相有见,不作相无见。所示二者:一者诸佛常在三昧而见,二者不以二相而见。常在三昧乃三昧中王,不以二相乃中道佛性。此之天眼与佛眼同体而异用,葢诸佛惟是一眼,以有五用,故谓之五眼。 ○三闻法获益。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见。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眼见有五:一、肉眼,凡夫所具,能见森罗万象,隔皮肤不见五脏,隔纸瘼不见外物。二、天眼,诸天所具,能彻见远近,陶铸无碍,有小大不同。四王彻见己身,忉利彻见小铁围内,以次而上,大小随相不同。至于梵王,则彻见大千。然外道与内教并鬼神等五通,此皆作意而有,与诸天感相不同。三、慧眼,两教三乘并别,圆破通惑,菩萨所具,从真发显,能觉真空。四、法眼,出假菩萨,既破通惑,又破尘沙,从俗发显,能照见俗谛之理,知病识药。五、佛眼,唯佛能具,破无明惑,照中谛理。又前四人各具一眼,惟佛一人具足五眼。肉眼同凡夫见森罗,即碍而无碍;天眼通非碍,不妨于森罗,故曰不以二相见于佛国。慧眼而即俗即中,法眼而即空即中,佛眼照中道,亦双即二边。今那律天眼因修而得,但是半头,若三藏果佛,则全头而见也。是则凡夫所具非真肉眼,乃至那律诸天所具非真天眼,故大士先以作不作折之,然后示以惟佛世尊不以二相见诸佛国也。 观解者,五眼照属,不外三谛。今观一念即空、假、中,照真谛即具慧眼,观俗谛即具肉眼、天眼、法眼,照中谛则具佛眼。 ○八、遣优波离尊者二:初、如来勅遣。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者,天台大师净名疏云:时二比丘共居兰若,一人他行,一人露卧。淫女采薪,盗行不净。伴比丘来,见而逐之。女人避走,堕坑而死。卧者疑犯淫,逐者疑犯杀。不敢问佛,来白波离。波离为其准律解释。若犯根本,令其学悔。若犯方便,令其忏兰。若本无心,令不须忏。 ○二、叙其折辞七:初、诲当直除灭。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犯律之人,心已怀惧,又定其罪,则令悔箭入心,坚不可拔,是为反扰其心也。当如下,示罪性本空。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曰当直除灭。 ○二、示罪性本空三:初、约罪示。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若以罪为罪,宁无踪迹可寻?苟略罪以观造罪之性,则量等虗空,内外中间俱不可得,罪即除灭矣。 ○二、约心示。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心为诸法之本,一切垢净因之而生,既知心净生净,心垢生垢,岂不得观罪性本空,而众罪皆灭除乎,是故结云心然罪然也。 ○三、约法示。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岂惟罪然,而本净心净,以罪例法,则一切皆然。不知一切皆然,其来有本。其本者何?葢一切诸法不出于真如之大本也。夫以一切诸法不出真如,则何有一法非真如乎?其罪性如此,可不知其所务而直除灭哉? ○三、直以己示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什公曰:心相,谓罗汉亦观众生心心实相,得解脱也。今问其成道时,第九解脱道中观实相时,宁见此中有垢不? ○四、示其垢净。 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众生由妄想故生于颠倒,由颠倒故而着于我,是则妄想颠倒与我皆垢也。能离此三,其心即净,亦无别有他净可得也。 ○五、示其垢本二:初、示生灭不住三:初、法说。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 一切妄想,皆因缘尘分别之所生。所以缘尘分别者,又皆因不达诸法本空之所致。是故欲其想灭,须当推其根本,了一切诸法生灭不住,无法可缘,则缘尘分别绝,妄想颠倒我相除,一切罪相自然灭矣。 ○二、喻说。 如幻如电。 ○三合法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葢一切诸法,依无住本而立。理无住故,事亦无住。无住之法,卒难理会。故立如幻如电二喻以况之。初喻幻法本空,是以无住。次喻其去速疾,是以无住。待者,假借也。如世间之法,此假彼成,能假所就。以有相故,而有假待。今观诸法如幻如电,生者如斯,逝者如彼,本不相待。非独由有年月岁时暂住,可以相待。即一念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六十生灭。是则生住异灭,刹那刹那,不得停住。诸法如是,何有其相者乎。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此之谓也。 ○二、示妄见而有。有法,有喻,有合。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诸法皆妄见法也,如梦等四喻也,以妄想生合也。梦中见衣食,不能令饱暖;炎中见河水,不能济热渴;水中见月影,不可以捞摸;镜中诸色像,不可以执捉。诸法亦如是,因妄见所生,无中而谓有,终不可取着,虽取亦不得,以不可得故,知罪性本空。 ○六、结成律行。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夫戒以防非止恶得名,独止于身口意不犯,非真持律也。葢身三口四意三,末也。善遏其流,当杜其源。源者,心也。苟能知罪性空,心无我,不颠倒,离妄想,则其心清净而无垢染,邪非不起,诸恶自然不作矣。善解律仪,其在是乎。 ○七为彼所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三闻法获益。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优波离为二比丘如律解说,固是三藏中意。然凡是比丘,号名持律,未尝有不禀五篇七聚以为根本,又不可以大士之所呵,遽焉弃事而尚理。如大士呵之本意,宜以理而融事,会小以归大。大者即衍门三教,如通、别、圆出家二众,则五篇七聚以为事戒,无生、无量、无作以为理戒,菩萨则以梵网十重、四十八轻以为事戒。必事理以双持,大小而兼运,此如来之本意,大士呵示之良摸也。 观解者,起缘尘分别之心,动身口意三业,于中生苦受、乐受、平平之受,是名犯戒。然于其中有轻重之分,篇聚之异,能反究心源,达罪福无生,所谓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原无,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盘本平等,尚无福之可得,何有罪之可科?能如是观,是名善解也。 ○九、遣罗云尊者二:初、如来勅遣。 佛告罗睺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公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日月光明也。此尊者六年处于母胎,母胎所障,因以为名。声闻法中,密行第一,因缘说长,具什公注,兹不繁引。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二、释其所以三: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睺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佛不出家,当作金轮王,王四天下。罗云不出家,当作铁轮王,王一天下。 什公曰:罗云失会,其旨有四:一、不见人根,应非其药;二、出家功德无量,而说之以限;三、即是实相,而以相说之;四、出家之法,本为实相,及以涅盘。罗云不说,其终当必得,故违理乖宗,受屈当时也。 ○二、叙其折辞四:初、示出家而无有为之利三:初、呵不应说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睺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 ○三、示无利无德。 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肇公曰:夫出家之意,妙存无为。无为之道,岂容有功德利乎。 ○三、结有利有为。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二、示有无为之利二:初、总示无为无有相之利。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肇公曰:夫有无为之果,必有无为之因。果因同相,自然之道也。出家者为无为,即无为之因也。无为无利无功德,当知出家亦然矣。 ○二、别示无为有无相之利二:初、先示无为之体。 罗睺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肇公曰:伪出家者,恶此生死,尊彼涅盘,故有中间三处之异。真出家者,遣万累,亡彼此,岂有是非三处之殊哉? ○二、复示无为之用九:初、示所破所证。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盘。 有为有利,皆属于邪见;无为无利,乃处于涅盘。 ○二、示智圣受行。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有为有利,乃愚凡之行;无为无利,是圣智受行。 ○三示所降所度 降伏众魔度五道。 出家比丘,名含三义:一、怖魔,二、破恶,三、乞士。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缚。因既怖魔,果必降伏。降魔怨已,说法度生,是出家之能事也。余如前说。 ○四、示所净所得。 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二乘但得慧眼,菩萨乃得法眼,惟佛世尊方具佛眼,是则直至成佛方名真出家也。信、进、念、定、慧既名为根,复名为力,入道根深而后有力故也。今云净五眼已后言根力,是则根力可约六即而判,今是究竟即也。 ○五、示不恼离恶。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 居家自树,各立封疆,彼此相侵,故有恼乱。出家闲旷,犹若虗空,返照心源,根境无犯,故能不恼于彼。即一切杂恶,亦皆远离。 ○六示摧伏超越 摧诸外道,超越假名。 肇公曰:日月不期去暗而暗自除,出家不期摧外而外自消。 什公曰:缘会无实,但假名耳。若得其真,即于假不迷,故名超越。 ○七、示所出所无。 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 出爱见之淤泥,无三界之系着,既无能受之妄我,故无所受之诸受。若能如是,复何扰乱者哉? ○八示内怀外护。 内怀喜,护彼意。 肇公曰:夫扰乱出于多求,忧苦生于不足。出家寡欲,扰乱斯无,道法内充,故怀喜有余。护彼意者,什公所谓能奖顺众生,不乖逆其心也。 ○九、示所随所离。 随禅定,离众过。 一切众过莫不皆因散乱而生,能随禅定则心不散乱,不散乱则一切众过自远离矣。 ○三、结成是真出家。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四、劝诸长者子出家三:初、大士以佛世难值劝。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 ○二长者子以父母不听,辞。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三大士以发心即出家劝。 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即具足。 夫所出之家有三,而所贵乎道者亦三:一家也,二境也,三心也。虽出父母妻子之家,而未出六尘之家,非真出家也。虽出六尘之家,未出心识之家,非真出家也。必三者俱出,方真出家矣。夫身虽出家,而心未出家,非真出家也。心虽出家,而身未出家,亦非真出家也。必身之与心,两者俱出,真出家矣。此约中下之根而言之也。若上根之士,身虽处俗,而心恒出家,即大士所示,发无上道心,是真出家。此则空有俱出,中道亦忘,无徒切发心之名,而无出尘之行,庶不负大士之圣言也。 ○三闻法获益。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三、结成不堪。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约教释者,大士所示出家,无有为之利,有无为之功,四教皆得言之,惟观其进解之何如尔。夫有为者有也,无为者空也。藏通三乘,皆能出有相之家,以入无相之家,虽名出家,非真出家也。别教菩萨,虽能出空有之家,以入中道之家,非真出家也。必圆顿菩萨,二边之家既出,即中道之家亦空,是真出家也。 观解者,观一念心空,即出有相之家;观一念心假,即出无相之家;观一念心中双遮二边,即出二边之家;双照空有,即出中道之家。如是观心,是真出家也。 ○十、遣阿难尊者二:初、如来勅遣。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二、尊者固辞三:初、总辞不堪。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什公曰:梵云阿难,秦言欢喜,弟子中总持第一。问曰:阿难持佛法藏,即其所闻,足知无病,云何不达?答曰:真实及方便,悉是佛语,故二说皆信。又云:阿难亦共为方便。 ○二、释其所以二:初、叙其折事。 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生公曰:晨非乞食时,必有所以,是故问之。 ○二、叙其折辞三:初、大士诲勅五:初、诲如来无病。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言。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什公曰:小乘人,骨金刚,肉非金刚也。大乘中,内外金刚,一切实满,有大势力,无病处故。 灯曰:如来与菩萨及二乘力士,体虽不同,皆名金刚,以其至坚固故也。凡人死后,肉烂骨存,悉皆散脱。惟金刚身乃琐子骨,鈎鎻连环,提如练锁,终无散脱。 ○二诲默往弗谤。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麤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 ○三诲以劣况胜。 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什公曰:有阿罗汉名薄拘罗,往昔为卖药师,语夏安居僧言:若有须药,就我取之。众竟无所须,唯一比丘小病,受一诃梨勒果,因是九十劫生人天中,受无量快乐,但闻病名,而身无微患。于此生年已九十,亦未曾有病,况佛积善无量,病何由生? ○四诲行矣遮谤。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五诲佛身超胜。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有二种三界:一界内三界,是中众生不能免分段之疾;一界外三界,是中众生不能免变易之疾。如是三界,佛皆过之,尚无变易之疾,岂有分段之疾?漏与无漏,准说可知。是则佛身者,无为之身,岂堕世间分段寿量之数,而云身有疾乎? ○二、尊者愧悞二:初、尊者怀惭。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二、空声告谕。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 吴门大佑禅师云:五浊者,楞严云:譬如清水,投之沙土,土失留碍,水亡清洁,泪然浑浊。由此五浊,理水亡清。而有五种浊名:一、劫浊者,梵语劫波,此云时分。从减劫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大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众浊交凑,如水奔昏。二、见浊者,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五利使,乃至六十二见等也。三、烦恼浊者,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乃至百八烦恼等是也。四、众生浊者,揽五阴见、慢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者,刹那生灭,摧年促寿也。详释于圆中。钞:须者,往检果报因缘经云:如来无疾,为化婆罗门,自恃智慧,广求邪道,悭贪嫉妬,骄慢佛乘。于是如来善巧方便,假名有疾,权现三圣,诱婆罗门。先令菩萨向婆罗门家化一乳牛,腹产二子,心性狼𤟑,好伤人命。佛遣阿难而往乞乳,婆罗门未谙佛意,见阿难来,嗔心顿起,便语妻言:我今正欲令牛践害阿难,故言尊者。尊者可往牛所,任意自觅。牛见阿难蹲踞,告言:尊者,佛欲我乳,可当𤚼左乳留右乳,𤚼右乳留左乳。何以故?我有二子,以我乳为命。尔牛二子,亦复蹲踞,启告尊者:我今甘当受彼水草,此我母乳,尽当奉佛。婆罗门见牛如是,深生敬仰,叹未曾有,即将种种妙宝,及诸眷属,持往佛所,散华供养,求佛悔过。佛与说法,证无生忍。此佛化婆罗门之本意也。约教释者,论四教果头之佛,约法华跨节而言,同是一佛,所有法报之身,皆无有病。今但论所垂之应,说有病无病尔。藏教果头,既是劣应,示王宫生,双林灭度,生灭之身,安得无病?即今文诸天所告是也。若通教人所见之身,是为合身,所垂之应,如水之波,已不言病,况别圆法报,而言有病哉?盖所垂之应,即体即用故也。 观解者,空假二观,未即中道,可言有病。中道妙观,双遮双照,何病之有?然即空假而中道,病即无病;即中道而空假,不妨示现而有病也。 ○三、结其慧辨。 世尊!维摩诘智慧辨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二略叙五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佛大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示现受折,当不啻此。今举弟子中上,上首既折,余人可知。盖舍利弗智慧第一,乃至阿难多闻第一,此十人夙昔之所长也。维摩弹折,则多舍其所长,而攻其所短。故舍利弗以宴坐弹,目连、富那、迦旃延三人以说法弹,迦叶、须菩提以乞食弹,那律以天眼弹,优波离以持律弹,罗云以出家弹,阿难以乞乳弹。夫舍所长则已失其故,攻所短则易夺其新。即以小而攻小,尚措口之不暇,矧以大攻小,以顿攻渐,以圆攻偏,能当其锋。故诸弟子一遭其折,鲜能置喙矣。虽然,其中所为,又有深故焉。正以诸大弟子心耽小行,当声闻像,以出家行为第一,持律行为第二,乞士行为第三,宴坐行为第四,侍师行为第五,说法行为第六。此之六行,方是修因,获阿罗汉果,感报六通,乃为之果。经举十人,合为七事,则涅盘之圣行全,弟子事师之道立。弹之斥之,开之示之,俾回小以向大,获生酥益,成法华开会之方便。经之深故,其在是乎?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