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八 北凉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经 天台智者大师说文句门人灌顶录 四明沙门 知礼 述文句记 双径沙门明得会句并记入于经文 【记】二、流水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记】句文分二:初、兼除病释名二:初、释流水二:初、引文标二名。 【文句】文云:一、能流水,二、能与水。 【记】二、接经释二义二:初、释二义二:初、别释二义二:初、释与水,二、释流水。初则大慈与乐,次则大悲拔苦。初又二:初、列二水。 【文句】与水者,与安乐水也。一、世安乐,二、出世安乐。 【记】二、释二水。 【文句】世安乐者,如象负水,济彼枯鱼是也。出世安乐者,如发誓言,于未来世,当施法食,与菩提记是也。 【记】今此一类,世乐且在果报之益,出世唯明一实之益。若论此时,结净国缘,合徧人天及以四教。 二、释流水二:初、列二水。 【文句】流水者,流除苦恼水也。一、果报苦恼,二、业因苦恼。 【记】流除者,流去其水,即是除义。 二,释二水。 【文句】流除果报苦恼,如治诸病人,救彼渴鱼是也。流除业因苦恼者,授三归,说十二因缘,赞佛十号是也。 【记】言业因者,于果报外,九益皆能除于业因。今十号等,乃以能除显于所除。十二因缘,经称甚深。验三归、十号,皆是圆说。谶本虽无三归之文,最胜经有,真谛所译,必亦有之。授法之仪,阙之不可。 二、双成二义。 【文句】请父求方,欲成流水之义。从王借象,欲成与水之义。 【记】二、单示题二:初、问。 【文句】既有二能,那单以流水题品。 【记】二、答。 【文句】文中既彰与水之义,题品须安流水之名,不烦于文,二义双显,出经者之巧为若此也。 【记】经文与题,二名互题,巧不过此也。 二,释长者子。 【文句】长者者,如法华疏中十种长者义也。子者,持水之子,故言子也。 【记】法华疏中。具十种德,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子者下,亦如王子、公子也。故经云:持水大长者家中,后生一子,名曰流水。 二、取授记出意。 【文句】此文是断疑中第三结缘之近由。 【记】二、经文三:初、明第三结缘近由二:初、分文。 【文句】近由又二:一、弄引,二、正近由。弄引又二:一、行恩布德,二、国人称美。并如文。近由又三:一、明眷属,二、见鱼之缘,三、正救鱼。如文。 【记】二、释义二:初、弄引二:初、行恩布德。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病除故,多设福业,修行布施。 【记】二、国人称美。 尊重恭敬是长者子,作如是言:善哉,长者!能大增长福德之事,能益众生无量寿命。汝今真是大医之王,善治众生无量重病,必是菩萨善解方药。 【记】二、正近由三:初、明眷属。 善女天,时长者子有妻,名曰水空龙藏,而生二子,一名水空,二名水藏。 【记】二、见鱼之缘,即禽兽驰奔也。 时,长者子将是二子,次第游行城邑聚落,最后到一大空泽中,见诸虎、狼、狐、犬、鸟、兽多食肉血,悉皆一向驰奔而去。时,长者子作是念言:是诸禽兽何因缘故一向驰走?我当随后逐而观之。 【记】三、正救鱼,私开为二:初、明因缘二:初、因流水兴悲。 时长者子遂便随逐,见有一池其水枯涸,于其池中多有诸鱼。时长者子见是鱼已,生大悲心。 【记】二、缘树神示数。 时,有树神示现半身,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善男子!此鱼可愍,汝可与水,是故号汝名为流水。复有二缘名为流水:一、能流水,二、能与水。汝今应当随名定实。时,长者子问树神言:此鱼头数为有几所?树神答言:其数具足,足满十千。善女天!尔时,流水闻是数已,倍复增益,生大悲心。 【记】二、与水食二:初、与水四:初、取树技覆日。 善女天!时此空池,为日所曝,唯少水在。是十千鱼,将入死门,四向宛转,见是长者,心生恃赖,随是长者所至方面,随逐瞻视,目未曾舍。是时长者,驰趣四方,推求索水,了不能得,便四顾望,见有大树,寻取枝叶,还到池上,与作阴凉。 【记】恃,依也。 二、知水源决绝。 作阴凉已,复更推求:是池中水,本从何来?即出四向,周徧求覔,莫知水处。复更疾走,远至余处,见一大河,名曰水生。尔时,复有诸余恶人,为捕此鱼,故于上流悬险之处,决弃其水,不令下过。然其决处,悬险难补,计当修治,经九十日,百千人功,犹不能成,况我一身? 【记】捕捉也。决弃其水决,音穴。广雅云:穿也。说文云:下流也。周易:藩决不羸。亦音穴也。 三,就大王借象。 时,长者子速疾还反至大王所,头面礼拜却住一面,合掌向王说其因缘,作如是言:我为大王国土人民治种种病,渐渐游行至彼空泽,见有一池其水枯涸,有十千鱼为日所曝,今日困厄将死不久。惟愿大王借二十大象,令得负水济彼鱼命,如我与诸病人寿命。尔时,大王即勅大臣速疾供给。尔时,大臣奉王告勅语是长者:善哉!大士!汝今自可至象廐中,随意选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 【记】廐,马舍也。释名云:廐,聚也,马之所聚也。 四明负水济鱼。 是时,流水及其二子将二十大象,从治城人借索皮囊,疾至彼河上流决处盛水。象负驰疾奔,还至空泽池,从象背上下其囊水,泻置池中,水遂弥满,还复如本。 【记】二、施食二:初、察鱼饥恼。 时,长者子于池四边彷徉而行,是鱼尔时亦复随逐巡岸而行。时,长者子复作是念:是鱼何缘随我而行?是鱼必为饥火所恼,复欲从我求索饮食,我今当与。 【记】彷徉上扶方反,下以章反。广雅:徙倚也,又徘徊也。 二,取食施与。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告其子言:汝取一象最大力者,速至家中,启父长者:家中所有可食之物,乃至父母饮噉之分,及以妻子奴婢之分,一切聚集,悉载象上,急速来还。尔时,二子如父教勅,乘最大象,往至家中,白其祖父,说如上事。尔时,二子收取家中可食之物,载象背上,疾还父所,至空泽池。时,长者子见其子还,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从子边取饮食之物,散着池中,与鱼食已,即自思惟:我今已能与此鱼食,令其饱满。 【记】二、明第四,结缘二:初分文。 【文句】从未来之世,当施法食下,是第四,正结缘。又为四:一、发誓愿。二、思惟说法。三、正说法。四、鱼改报生天,酬恩供养。就鱼报恩,文为四:一、鱼改报生天。二、天酬恩而下地。三、王见光问瑞。四、长者征教而定。答如文。 【记】二、释义四:初、发誓愿。 未来之世,当施法食。 【记】二、思惟说法。 复更思惟:曾闻过去空闲之处,有一比丘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其经中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胜如来名号,即生天上。我今当为是十千鱼解说甚深十二因缘,亦当称说宝胜佛名。时阎浮提中有二种人:一者、深信大乘方等;二者、毁呰不生信乐。时长者子作是思惟:我今当入池水之中,为是诸鱼说深妙法。思惟是已,即便入水。 【记】三、正说法。 作如是言:南无过去宝胜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宝胜如来本往昔时行菩萨道,作是誓愿:若有众生于十方界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当令是辈即命终已,寻得上生三十三天。尔时,流水复为是鱼解说如是甚深妙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记】先称十号,次说因缘。十号在悟在果,因缘在迷在因。迷悟因果,其名虽殊,而体不异。以十号果,是究尽三德;十二因缘,是本来三德。三德不改,因果宁殊?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诸法是修二,实相是一性。此三圆融,不纵不横,全体为因,全体为果。众生虽迷,十号无减;诸佛悟极,十二不亏,以世间相皆常住故。今先唱果,果理已显,令其解生。初称宝胜者,乃是别名,名于一佛。如来等十,乃是通名,三世十方,佛佛皆具。若以通从别合,得名为宝胜如来、宝胜佛、宝胜世尊。此三既然,例此合云宝胜应供、宝胜正徧知,乃至宝胜天人师也。此十通号,大经、大论出其名,天台、慈恩出其义,相状已显。今傍诸释,更约三三及一总结,以销十号,令知一一无非秘藏。此义若明,则不辱于果人名字。初三既以如来为首,即法身中三也。如来是真如,属法身;应供利生,是解脱;正徧知具二智,是般若。以其法身必具二德故也。次三既以明行足为首,即解脱中三也。三明之行,是解脱;善逝能趣极,是般若;解三世间一一常住,是法身。以其解脱必具二德故也。后三既以无上士、调御丈夫为首,即般若中三也。见性名丈夫,故当般若;天人师轨训众机,是解脱;佛是复本大觉,是法身。以其般若必具二德故也。此九即三,此三即一,一无一相,三九宛然。三千世间,九世刹那,一多延促,究竟自在。故言:世尊!十二因缘,束为三道:无明、爱、取三支,属烦恼道;行、有二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及生、老死,属苦道。此虽昏迷,系缚轮转,而全体即是三因佛性,皆不可思议,随人观察,显发不同。故大经说:下、中、上智,观此乃得三乘菩提;若上、上智观,得佛菩提。以前三教,智有思议,故观十二,止得三乘。唯有圆教不思议智,体无明等,即是性染,非佛、天、人、修罗所造,一一常住,当处圆融,方曰因中具于果性。又玄文中,三道、三识,虽本有位,与果后三德,无二无别。得此意已,方可分别十二别名:无明,谓不了六受,即空、假、中;行,谓依不了心,动作业行;识,谓业牵中阴,识托母胎;名色,谓二滴为色,心但有名;六入,谓名色增长,成六入根;触,谓六根对外,为尘所触;受,谓触生三受,苦、乐平平;爱,谓迷三受故,于乐染着;取,谓爱染缠绵,四方求索;有,谓由取造业,须有来报;生,谓有业既熟,未来阴兴;老死等,谓生须变灭,悲恼萦缠。此十二支,或约三世,或约二世,或约一念,虽三不同,皆以十二而对三道,即事而理,一一究竟,清净自在,不纵不横,而高而广,如是观者,得佛菩提。略三归者,义已具也。盖三宝、三德,体本不异,既称南无宝胜十号,岂非归命果上三德?复说甚深十二因缘,乃是心依因中三德,迷、悟、极际,三德无差,一体义备,三皆具足,常、乐、我、净,真是归依三宝,义究竟成,当知谶师意趣深妙。 四、鱼生天报恩四:初、鱼改报生天。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及其二子,说是法已,即共还家。是长者子复于后时,宾客聚会,醉酒而卧。尔时,其地卒大震动,时十千鱼同日命终,既命终已,生忉利天。 【记】凡初生天,以自业力,有三种念:一、自知从其处死,二、自知今此处生,三、自知先作何业得来生天。既知曩事,故下,酬恩。 二、天酬恩下地 既生天已,作是思惟:我等以何善业因缘,得生于此忉利天中?复相谓言:我等先于阎浮提内堕畜生中,受于鱼身,流水长者子与我等水及以饮食,复为我等解说甚深十二因缘,并称宝胜如来名号,以是因缘,令我等辈得生此天。是故我等今当往至长者子所,报恩供养。尔时,十千天子从忉利天下阎浮提,至流水长者子大医王家。时长者子在楼屋上露卧眠睡,是十千天子以十千真珠、天妙璎珞置其头边,复以十千置其足边,复以十千置右胁边,复以十千置左胁边,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积至于膝,作种种天乐,出妙音声。阎浮提中有睡眠者,皆悉觉寤,流水长者子亦从睡寤。是十千天子于上空中飞腾游行,于天自在光王国内,处处皆雨天妙莲华。是诸天子复至本处空泽池所,复雨天华,便从此没,还忉利宫,随意自在,受天五欲。 【记】经楼屋者,重屋曰楼。或作楼台者,误也。 释此为二:初、事。 【文句】报恩有二善:一事,二理。事者,真珠、四边、报水、饮食、因缘、十号等四种泽也。 【记】因缘十号。且就能诠,属言教故,同于水食,名为事也。 二理 【文句】理者,准涅盘文云:施食令他得命,表常。令他得乐,是故得涅盘。令他得悟,是故成自在。我如法求财,是故得净。用四十千,报常乐我净之恩也。 【记】秪于四事而解四德,故成理益。以十千鱼,由戒缓故。受鳞介身,由乘急故。今遇大乘真善知识,故能于事深解妙理。受食得命,即表真常。受水得乐,表涅盘乐。于十二棘林,解自在我。依十号法,获天报财。于世净命,解性净德。此四法益,因流水得,故持四万真珠璎珞,报恩供养。食等四事,既表理益,四万珠璎,岂但事供?盖表千界万如是法,一一皆具常乐我净,即四十千真味璎珞,非严而严,严于法身,此乃财供而成法供。若不尔者,岂得名为有妙善根得记缘耶? 三、王见光瑞。 时阎浮提过是夜已,天自在光王问诸大臣:昨夜何缘示现如是净妙瑞相有大光明?大臣答言:大王当知,忉利诸天于流水长者子家,雨四十千真珠璎珞,及不可计曼陀罗华。王即告臣:卿可往至彼长者家,善言诱喻唤令使来。大臣受勅即至其家,宣王教令唤是长者。是时长者寻至王所,王问长者:何缘示现如是瑞相? 【记】四、长者,据教定答。 长者子言:我必定知是十千鱼其命已终。时大王言:今可遣人审实是事。尔时流水寻遣其子至彼池所,看是诸鱼死活定实。尔时其子闻是语已,向于彼池。既至池已,见其池中多有摩诃曼陀罗华积聚成𧂐,其中诸鱼悉皆命终。见已即还向其父言:彼诸鱼等悉已命终。尔时流水知是事已,复至王所作如是言:是十千鱼悉皆命终。王闻是已心生欢喜。 【记】三、明第五,结会古今。 尔时世尊告道场菩提树神:善女天!欲知尔时流水长者子,今我身是;长子水空,今罗睺罗是;次子水藏,今阿难是;时十千鱼者,今十千天子是。是故我今为其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树神现半身者,今汝身是。 【文句】第五、结会古今者。昔佛疑鱼数树,神定判十千;今神疑行浅记深,佛为说妙因缘。今昔相关,是故结会也。 【记】经罗睺罗,此云覆障。以六年在胎,因立斯号。新云罗怙罗,此云障月。然本迹事,不可审知。傍文思之,十千今昔必是所化,余皆能化。此之能化,据华严等诸经所说,皆是劫海修其实因,熟其十千,令今得脱。若取法华久成之意,皆是迹中接此等机,令今得记。此宗讲者,内心合知。 【记】六、舍身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 【记】句文分二:初、问舍多题少。 【文句】舍义甚多,财位寿命,独以身当名邪? 【记】二、答从要立题。 【文句】此从正要得名。受者须身,余则非要。施者正舍身,余旁舍尔。故言舍身品。 【记】受者须身。虎饥所逼,正须身肉。寿命财位,非彼所求。夫行门无量,根由宿熏。四种三昧,逐人所尚。于随自意,善行六度,乐行檀者,于身命财,无所恡惜。自行教化,随喜赞叹,皆在于施。若于善师,及依实教,修檀行者,体能施心,及受施境,所施身等,即空假中。事行理观,合一而修;助道正修,相资而进。既称本习,故欣然而为。或因事卒行,宿缘会故;或积年要誓,令观成故;或显陈所愿,令物效故;或密遂其心,息他谤故。悲重故密,慈重故显。心若真实,四悉俱成;心若诈欺,二利皆失。然佛谈本事,令人効行。故疏云:引昔捐躯,诫今师弟,勿恡财法。问:大论云:舍身易,舍心难。论欲行者,舍执着心,故以难叹;欲息事施,故以易斥。何不依论,远离执心?今人为何好舍身命?答:抑扬取舍,皆遵佛教,悉赴人心。佛谈正助不同,人乐理事不等。今品特示舍于身命,安得以论难易为讥?又复空说舍心,而执己见胶固,自体一毛不拔,毁他舍命为非。既乖随喜之心,宁逃嫉善之咎?愿闻佛说,随力奉行。 二、经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为四:一、问,二、答,三、众得益,四、结成。 【记】二、释义四:初、问。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复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过去修行菩萨道时,具受无量百千苦行,捐舍身命肉血骨髓。惟愿世尊少说往昔苦行因缘,为利众住受诸快乐。 【文句】问者:上闻大士治病救鱼,实为旷济;小人小虫,得二世益。时众愿闻亡身殒命,感深契极之事。行苦而果乐,可得闻邪?是故请问。 【记】小人,即国病者。小虫,一万枯鱼。鱼关未来法,食之誓获成佛。记例病差者,定于后世为解脱机,是故皆蒙二世之益。感深契极者,以不二解导难行行,此感至深;舍身命财与后际等,此契唯极。众闻获益,正当此时,是故树神乘机发问。 二、答二:初、分科。 【文句】佛答为二:一、叙缘起。二、正明舍身。缘起为十:一、地塔涌。二、大众生疑。三、佛起礼。四、树神问礼。五、佛答礼。六、命阿难取。七、阿难述骨状。八、命示大众。九、奉命取示。十、佛劝众礼。皆如文。 【记】二、释义二:初、叙缘起。十十段,悉如科列。初、地塔涌。 尔时,世尊即现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众宝罗网弥覆其上。 【记】二、大众生疑。 尔时,大众见是事已,生希有心: 【记】三、佛起礼。 尔时,世尊即从座起,礼拜是塔,恭敬围绕,还就本座。 【记】四、树神问礼。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白佛言:世尊!如来世雄出现于世,常为一切之所恭敬,于诸众生最胜最尊,何因缘故礼拜是塔? 【记】五、佛答礼。 佛言:善女天!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记】六、命阿难取。 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汝可开塔,取中舍利示此大众。是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 【记】七、阿难述骨状。 尔时,阿难闻佛教勅,即往塔所礼拜供养,开其塔户,见其塔中有七宝函,以手开函,见其舍利色妙红白,而白佛言:世尊!是中舍利其色红白。 【记】八、命示大众。 佛告阿难:汝可持来,此是大士真身舍利。 【记】九、奉命取示。 尔时,阿难即举宝函,还至佛所,持以上佛。 【记】十、佛劝众礼。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尔时,大众闻是语已,心怀欢喜,即从座起,合掌敬礼大士舍利。尔时,世尊欲为大众断疑网故,说是舍利往昔因缘: 【记】二、正明舍身二:初、分文。 【文句】从过去有王下,是正舍身。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为四:一、明本眷属,二、舍身方便,三、正舍身,四、舍后悲恋。 【记】二、释义二:初、长行四:初、明本眷属二:初、分科。 【文句】就本眷属为五:一、明本眷属。二、游行。三、各述相。四、见产虎。五、各陈观见。 【记】二、释义,五段,如分科列。初、明本眷属。 阿难!过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诃罗陀,修行善法,善治国土,无有怨敌。时,有三子,端正微妙,形色殊特,威德第一。第一太子名曰摩诃波那罗,次子名曰摩诃提婆,小子名曰摩诃萨埵。 【文句】摩诃罗陀,此翻大无罪。文殊问经云:罗陀翻为中。摩诃波那罗,或云此翻大度,未详。摩诃提婆,此言大天。摩诃萨埵,此翻大心。 【记】二、明游行。 是三王子于诸园林游戏观看,次第渐到一大竹林,憩驾止息。 【记】三、各述相。 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于今日心甚怖懅,于是林中将无衰损?第二王子复作是言:我于今日不自惜身,但离所爱心忧愁耳。第三王子复作是言:我于今日独无怖懅亦无愁恼,山中空寂神仙所赞,是处闲静能令行人安隐受乐。 【记】四、见产虎。 时诸王子说是语已,转复前行,见有一虎,适产七日,而有七子围绕周帀,饥饿穷悴,身体羸瘦,命将欲绝。 【记】五、各陈观见。 第一王子见是虎已,作如是言:怪哉!此虎产来七日,七子围绕不得求食,若为饥逼必还噉子。第三王子言:此虎经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言:此虎唯食新热肉血。第三王子言:君等谁能与此虎食?第二王子言:此虎饥饿身体羸瘦,穷困顿乏余命无几,不容余处为其求食,设余求者命必不济,谁能为此不惜身命?第一王子言:一切难舍不过己身。第二王子言:我等今者以贪惜故,于此身命不能放舍,智慧薄少故,于是事而生惊怖。若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为众生者,舍此身命不足为难。时诸王子心大愁忧,久住视之目未曾舍,作是观已寻便离去。 【记】二、舍身方便二:初分科。 【文句】从作是念言:我今舍身时已到矣下,是舍身方便。方便为二:初、述观解。二、起誓愿,愿行相扶。适产七日者,见虎子头上有七点,知已七日。出山海经也。又云:七日眼间又七日,不食必死。虎既垂死,知是七日。或云:鬼神示悟,如树神数鱼。 【记】二、释义二:初、述观解,二、起誓愿。愿行相扶者,行即观解。非此观解,莫成其愿;非乎誓愿,行则有退。疏适产七日至树神数鱼等者,此文追解前第四见产虎文也。疏可见。经从作是念言下,述观解。 尔时,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舍身时已到矣。何以故?我从昔来多弃是身都无所为,亦常爱护处之屋宅,又复供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乘,随时将养令无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复不免无常败坏。复次,是身不坚无所利益,可恶如贼犹若行厕,我于今日当使此身作无上业,于生死海中作大桥梁。复次,若舍此身则舍无量癕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坚如水上沫,是身不净多诸虫户,是身可恶筋缠血涂,皮骨髓脑共相连持。如是观察甚可患厌,是故我今应当舍离,以求寂灭无上涅盘,永离忧患无常变异,生死休息无诸尘累,无量禅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庄严诸佛所赞,证成如是无上法身,与诸众生无量法乐。 【记】观有二种:一、助观,二、正观。从初至甚可患厌,是助道观也。以三藏教假想,对治恋着依正之心。从是故我今下,正观也。至无诸尘累等,即空观也。无量禅定至诸佛所赞,即假观也。从证成如是至法乐,即中观也。说乃前后,修必一心。 二、述誓愿。 是时,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愿,以上大悲熏修其心,虑其二兄心怀怖懅,或恐固遮为作留难,即便语言:兄等今者可与眷属还其所止。尔时,王子摩诃萨埵还至虎所,脱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为利诸众生故,证于最胜无上道故,大悲不动舍难舍故,为求菩提智所赞故,欲度三有诸众生故,灭生死怖众恼热故。 【记】先作方便,次作誓。言下,正起誓。六句不出四弘:初、二依灭谛,发成佛愿;三、四依道谛,发悲智愿;第五依苦谛,发度生愿;第六依集谛,发断惑愿。此依界外灭谛为首,验发圆心也。 三、正舍身二:初科。 【文句】正舍身为二:一、舍身,二、感动天地。 【记】二、释二:初、舍身。 是时,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卧饥虎前。是时,王子以大悲力故,虎无能为。王子复作如是念言:虎今羸瘦,身无势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刀,周徧求之,了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颈出血,于高山上投身虎前。 【记】二、感动天地。 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如罗睺罗阿修罗王捉持障蔽,又雨杂华种种妙香。时虗空中有诸余天,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赞言:善哉,善哉!大士!汝今真是行大悲者,为众生故能舍难舍,于诸学人第一勇健。汝已为得诸佛所赞常乐住处,不久当证无恼无热清净涅盘。是虎尔时见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䑛血,噉食其肉,唯留余骨。 【记】经六种震动者,谓动、起、涌三种是形,震、吼、击三种是声。今于形声略言其二,故言震动。 四、舍身后悲恋二:初科。 【文句】舍身后眷属愁苦:先两兄愁恼,各说偈共向舍所。次父母愁苦。 【记】二、释二:初、两兄愁恼。 尔时第一王子见地大动,为第二王子而说偈言: 震动大地,及以大海,日无精光,如有覆蔽,于上虗空,雨诸华香,必是我弟,舍所爱身。 第二王子复说偈言: 彼虎产来已经七日,七子围绕穷无饮食,气力羸损命不云远。小弟大悲知其穷悴,惧不堪忍还食其子,恐定舍身以救彼命。 时二王子,心大愁怖,涕泣悲叹,容貌憔悴,复共相将,还至虎所,见弟所着,被服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发爪,布散狼藉,流血处处,徧污其地,见已闷绝,不自胜持,投身骨上,良久乃苏,即起举首,号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过人,特为父母,之所爱念,奄忽舍身,以饲饿虎,我今还宫,父母设问,当云何答?我宁在此,并命一处,不忍见是,骸骨发爪,何心舍离,还见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时二王子,悲号懊恼,渐舍而去。时小王子,所将侍从,各散诸方,互相谓言:今者我天,为何所在? 【记】二、父母愁苦。 尔时,王妃于睡眠中,梦乳被割,牙齿堕落,得三鸽雏,一为鹰食。尔时,王妃大地动时,即便惊寤,心大愁怖,而说偈言: 今日何故大地大水一切皆动,物不安所,日无精光如有覆蔽?我心忧苦目睫瞤动,如我今者所见瑞相,必有灾异不祥苦恼。 于是王妃,说是偈已,时有青衣,在外已闻王子消息,心惊惶怖,寻即入内,启白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闻诸侍从,推觅王子,不知所在。王妃闻已,生大忧恼,涕泣满目,至大王所:我于向者,传闻外人,失我最小所爱之子。大王闻已,而复闷绝,悲哽苦恼,抆泪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爱重者? 【记】如文。 二、偈颂二:初、分文。 【文句】偈九十三行,为三:初、二行通明昔行,次、别颂长行,三、结会。 【记】二、释义三:初、通明昔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于往昔,无量劫中,舍所重身,以求菩提。若为国王,及作王子,常舍难舍,以求菩提。 【文句】初如文。 【记】二、别颂,长行二:初、分文。 【文句】我念宿命下,别颂。长行四行,颂上本眷属。上有述相陈观,今不颂。余皆颂。从时胜大士下二行,颂上舍身方便,不颂发誓。从即上高山下,颂上正舍身感动也。从是时二兄下,颂上舍身后眷属愁苦。从是时王子下,颂上父母愁苦。 【记】二、释义五:初、颂上本眷属。 往念宿命有大国王,其王名曰摩诃罗陀,是王有子能大布施,其子名曰摩诃萨埵。复有二兄,长者名曰大波那罗,次名大天,三人同游至一空山,见新产虎饥穷无食。 【记】二、颂上舍身方便。 时胜大士,生大悲心:我今当舍,所重之身。此虎或为,饥饿所逼,傥能还食,自所生子。 【记】三、颂上正舍身。 即上高山,自投虎前,为令虎子,得全性命。是时大地,及诸大山,皆悉震动,惊诸虫兽,虎狼师子,四散驰走,世间皆暗,无有光明。 【记】四、愿上眷属愁苦。 是时二兄,故在竹林,心怀忧恼,愁苦涕泣,渐渐推求,遂至虎所。见虎虎子,血污其口,又见骸骨,发毛爪齿,处处迸血,狼藉在地。时二王子,见是事已,心更闷绝,自躃于地,以灰尘土,自涂坌身,忘失正念,生狂痴心。所将侍从,覩见是事,亦生悲恸,失声号哭,互以冷水,共相喷洒,然后苏息,而复得起。 【记】五、颂上父母愁苦私开二:初、颂见相时愁忧二:初、王妃忧恼二:初、见相。 是时,王子当舍身时,正值后宫、妃后、采女、眷属五百共相娱乐。王妃是时两乳汁出,一切胑节痛如针刺,心生愁恼似丧爱子。 【记】二、述相六:初、正述恶相。 于是王妃,疾至王所,其声微细,悲泣而言:大王今当,谛听谛听,忧愁盛火,今来烧我。我今二乳,俱时汁出,身体苦切,如被针刺。我见如是,不祥瑞相,恐更不复,见所爱子。今以身命,奉上大王,愿速遣人,求觅我子。梦三鸽雏,在我怀抱,其最小者,可适我心。有鹰飞来,夺我而去,梦是事已,即生忧恼。我今愁怖,恐命不济,愿速遣人,推求我子。 【记】二、述已迷闷。 是时,王妃说是语已,即时闷绝而复躃地。 【记】三、王臣忧恼。 王闻是语复生忧恼,以不得见所爱子故。其王大臣及诸眷属,悉皆聚集在王左右,哀哭悲号声动天地。 【记】四、国人惊愕。 尔时,城内所有人民闻是声已,惊愕而出,各相谓言:今是王子为活来耶?为已死亡?如是,大士!常出輭语,为众所爱,今难可见。已有诸人入林推求,不久自当得定消息。诸人尔时慞惶如是,而复悲号,哀动神只。尔时,大王即从座起,以水洒妃,良久乃苏,还得正念,微声问王:我子今者为死活耶? 【记】五、王妃叙德。 尔时王妃,念其子故,倍复懊恼,心无暂舍:可惜我子,形色端正,如何一旦,舍我终亡?云何我身,不先薨没,而见如是,诸苦恼事?善子妙色,犹净莲华,谁坏汝身,使令分离?将非是我,昔日怨讐,挟本业缘,而杀汝耶?我子面目,净如满月,不图一旦,遇斯祸对。宁使我身,破碎如尘,不令我子,丧失身命。 【记】六、验相失子。 我所见梦已为得报,直我无情能堪是苦。如我所梦牙齿堕落,二乳一时汁自流出,必定是我失所爱子。梦三鸽雏鹰夺一去,三子之中必定失一。 【记】二、大王求觅二:初、慰谕其妃。 尔时,大王即告其妃:我今当遣大臣使者,周徧东西推求觅子,汝今且可莫大忧愁。 【记】求觅其子。 大王如是,慰喻妃已,即便严驾,出其宫殿,心生愁恼,忧苦所切,虽在大众,颜貌憔悴,即出其城,觅所爱子。尔时亦有,无量诸人,哀号动地,寻从王后。是时大王,既出城已,四向顾望,求觅其子,烦惋心乱,靡知所在。最后遥见,有一信来,头蒙尘土,血污其衣,灰粪涂身,悲号而至。尔时大王,摩诃罗陀,见是使已,倍生懊恼,举首号呌,仰天而哭。 【记】二、颂知终后悲苦三:初、使者回白二:初、前使慰王。 先所遣臣寻复来至,既至王所,作如是言:愿王莫愁,诸子犹在,不久当至,令王得见。 【记】二、后使告实。 须臾之顷,复有臣来,见王愁苦,颜貌憔悴,身所着衣,垢腻尘污。大王当知,一子已终,二子虽存,衰悴无赖。第三王子,见虎新产,饥穷七日,恐还食子。见是虎已,生大悲心,发大誓愿:当度众生,于未来世,证成菩提。即上高处,投身虎前。虎饥所逼,便起噉食,一切血肉,已为都尽,唯有骸骨,狼籍在地。 【记】二、大王闷绝。 是时,大王闻臣语已,转复闷绝,失念躃地,忧愁盛火,炽然其身。诸臣眷属,亦复如是,以水洒王,良久乃苏,复起举首,号天而哭。 【记】二、王迎二子三:初、臣述失志。 复有臣来,而白王言:向于林中,见二王子,愁忧苦毒,悲号涕泣,迷闷失志,自投于地。臣即求水,洒其身上,良久之顷,乃还苏息。望见四方,大火炽然,扶持暂起,寻复躃地,举首悲哀,号天而哭,乍复赞叹,其弟功德。 【记】二、王并思惟。 是时大王,以离爱子,其心迷闷,气力惙然,忧恼涕泣,并复思惟:是最小子,我所爱重,无常大鬼,奄便吞食。其余二子,今虽存在,而为忧火,之所焚烧,或能为是,丧失命根。我宜速往,至彼林中,迎载诸子,急还宫殿。其母在后,忧苦逼切,心肝分裂,或能失命。若见二子,慰喻其心,可使终保,余年寿命。 【记】一亡二存,对并思忖。亡者叵寻,存者宜取。 三、迎子慰母 尔时,大王驾乘名象,与诸侍从欲至彼林,即于中路见其二子,号天扣地称弟名字。时,王即前抱持二子,悲号涕泣随路还宫,速令二子觐见其母。 【记】三、结会二,初科。 【文句】从佛告树神下,第三、结会。结会为三:一、结会人;二、结会塔;三、结会誓愿。 【记】二、释三:初、结会人。 佛告树神:汝今当知,尔时王子摩诃萨埵,舍身饲虎,今我身是。尔时大王摩诃罗陀,于今父王输头檀是。尔时王妃,今摩耶是。第一王子,今弥勒是。第二王子,今调达是。尔时虎者,今瞿夷是。时虎七子,今五比丘及舍利弗、目犍连是。 【记】经输头檀,或阅头檀,此云净饭。摩耶,此云天后。调达,亦提婆达多,此云天授。父母从天乞子,天授与之,是佛堂弟。瞿夷,此云明女。悉达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各有二万采女。五比丘者:憍陈如、頞鞞䟦提、十力迦叶、拘利太子。陈如、十力迦叶,二是母亲,余三是父亲。舍利弗,此云身子。母好身形,故母名身;是彼之子,故名身子。目犍连,此云胡豆,姓也。上古有仙居山,常采菉豆而食,因以命族,尊者是彼之后也。 二、结会塔。 尔时,大王摩诃罗陀及其妃后悲号涕泣,悉皆脱身御服璎珞,与诸大众往竹林中收其舍利,即于此处起七宝塔。 【记】塔,具云塔婆,义翻方坟,或云聚相,谓累木石及宝高以为相。茶毗后分云:佛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支佛塔十一层,罗汉四层。轮王塔无复层级,以未脱三界故。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盘:佛塔八重,菩萨七重,支佛六重,四果五重,三果四,二果三,初果二,轮王一。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虽两经异说,而凡僧并无层级。迩世所立,虽无露盘,既出四檐,犹滥初果。傥循蕉叶、火珠之制,则免僭上圣,识者宜効之。舍利,此云身骨。 三、结会誓愿。 是时,王子摩诃萨埵临舍命时,作是誓愿:愿我舍利于未来世过算数劫,常为众生而作佛事。 【记】三、大众所益。 说是经时,无量阿僧祗诸天及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文句】说是经时下,大众所益也。 【记】四、结问意。 树神!是名礼塔往昔因缘。尔时,佛神力故,是七宝塔即没不现。 【文句】树神是名礼塔下,第四、是结问意。 【记】经怖懅其据反。广雅云:畏惧也。瘭必遥反,疽疾也。奄忽忽,谓倐忽也。雏士虞反,鸟子也。瞤如轮反,目动也。抆武粉反,拭也。躃旁益反,倒也。恸哀过也。惙陟劣反,疲也。 【记】七、赞佛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赞佛品第十八 【记】句文分二:初、明赞之能所二:初、大师约因人赞果释。 【文句】此品从能所得名。能赞是三番菩萨,所赞是一佛世尊。能所合标,故言赞佛品。 【记】能赞是三番菩萨者:一、是经初陈列之众,二、是信相发起之人,三、是树神善女。此虽众兼道俗,形混人天,既发大心,咸名菩萨。所赞是一佛世尊者,即释迦教主一佛也。斯欲异前赞品,能赞是往世金龙一人,所赞是三世极果诸佛也。然准前释题品目,具含四悉,今文略示。欲明其相者,应云题标赞佛,义含能所,即世界欢喜也。二、能赞善生,必托缘起,缘中最胜,莫过赞佛,故三菩萨能赞,即为人生善也。三、所赞为能赞,乃印成三菩萨,说无虗谬,即破恶对治也。四、如来赞树神,快说果地大体、大智、大用,即入理第一义也。题含四义,文理一如。今疏存略,不无其以。盖题赞佛,实通能所,以所赞果佛,反赞因人,生善破恶,二俱不便。然或以所赞为能赞,生他善业,破他恶事,斯何不可?故知略也。 二章,安约因果互赞释。 【文句】私谓:三番菩萨是能赞,一佛是所赞;一佛是能赞,三番是所赞;三番是当佛,一佛是现佛。通而为言,皆是能赞,皆是佛,故言赞佛品。 【记】言一、佛是能赞者,经云: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是言。经虽独赞树神,意兼前二,故云三番是所赞。言三番是当佛等者,释疑也。恐人疑云:既赞兼能、所,何以独题赞佛?故释云:佛通现、未,皆是赞佛尔。 二、明品之次第二:初、明诸品所归,亦是今品之来意也。 【文句】次第者,因前十七品,故有今品。何者?序品叙大体,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穷源极边。寿量品极果,冥深合广,能起大用。忏品劝菩萨,若欲修学,当如忏品灭恶,赞品生善,空品导成。四王至散脂,誓愿流通,说请者之功德。正论至善集,明说者之功德。鬼神至流水,说听者之功德。舍身,明行者之功德。 【记】何者下,释诸品次第。序品叙大体等者,向疏释经,叙乎五章。今唯叙体者,盖指极果所游所契,而高而广,法性是佛地之所证,为今经之大体也。下寿量洎诸品功德,皆不出大智大用。言穷源等者,妙觉中理之源已穷,边际之事已极,故种智泯照,万行休息,是唯一性,更无异途,故曰经之大体也。寿量、果地二智已圆,故冥深广之体,起长短之用,忏赞空导,岂越大用?诸品功德,无违应体,故下云皆金光明之力也。 二、示今文赞意。 【文句】如是等利益出现世者,皆是如来大体、大智、大用金光明力。既善始令终,初中后竟,故诸菩萨等以赞赞佛,称扬教及教主,故言赞佛品。 【记】明由上一十七品之利益,故有下六十二行之叹辞也。善始令终者,序等三分既皆获利,故三菩萨荷佛深恩而兴赞叹,故有赞佛品也。令,亦善也。 二、经文二:初、标科。 【文句】此文为二:一、经家叙陈列赞众。 【记】二、释义二:初、经家叙。 尔时,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王如来国土。到彼士已,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合掌向佛,异口同音而赞叹曰: 【文句】从此至彼,金宝盖刹,施三业供养。投地是身,同声是口,口身共畅意业也。 【记】疏文可见。经云从此至金宝盖国者,欲张大其众,满中菩萨皆赞释迦教主也。比见有人不晓斯旨,谓赞彼佛,经疏非暗,一何昧哉!或恐后学随他所解,谬释经文,今略引疏示之。原乎赞品之来者,盖三番菩萨并由上闻经得利,故赞佛及教,岂阙他佛?况疏云一佛是能赞,若谓赞彼佛者能赞一佛,何指释迦定起耶?经疏泠然,故不繁引。 二、正说偈二:初、分文。别释二:初、分文。 【文句】二、正说偈,合六十五行半。文为三:一、二十行诸菩萨说,二十七行信相说,三、二十八行半树神说云云。 【记】即智者就题分偈,故合六十五行半文为三。即以如来定起三行,经文合在树神段中,故云二十八行半树神说。分文可见,疏不委释,故注云云。应云六十五行半文为二:初、六十二行半三番菩萨说,二、后三行如来定起说。故下章安总释,乃云其文有四,即斯义也。具如下释。 二、释义三。然此三番菩萨赞辞,疏不分释、达者,必辞、意俱明,恐新学者不晓,今粗科释。初、诸菩萨赞三:初、寄言赞三:初、赞能说教主自行功德三:初、赞大、小相海二:初、赞相好三:初、赞金色光一大相。 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如金山王。 【记】经云如来之身者,标起也。金色微妙等三句者,赞第十四金色光微妙一大相也。 二、赞身清洁等三小相。 身净柔輭,如金莲华;无量妙相,以自庄严;随形之好,光饰其体;净洁无比,如紫金山;圆足无垢,如净满月。 【记】经云身净者,即赞第十一身清洁一小相也。柔輭者,赞第十二身柔輭小相也。圆足无垢二句,赞第二十身满足小相,亦是赞容仪满足。 三、重赞梵音一大相。 其音清彻,妙如梵声、师子吼声、大雷震声、六种清净微妙音声、迦陵频伽孔雀之声。 【记】亦是兼赞。言音深远,小相海也。梵声者,譬佛音深远故。师子吼声者,譬佛音无畏也。大雷震声者,譬佛音破迷也。云六种声者,诸文皆云八音:一、极好,二、柔輭,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译人增减,不须和会。亦可先举妙如梵声者,即八音中深远音也。师子吼、大雷震,即举不女音也。以佛住首楞严定,常有世雄之德,久离雌耎之心,故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也。上既已列二种声,下但云六种声者,即举迦陵频伽、孔雀等六种声也。以迦陵频伽,翻极好声也。 二,赞尊特。 清净无垢,威德具足,百福相好庄严其身,光明远照无有齐限。 【记】上以大小相间而赞,盖显身相大小咸遍,辞意虽含,尊特未彰。故今复赞身相光明,俱无限齐。经云:威德者,巍巍堂堂之相也。 二,赞智断功德。 智慧寂灭,无诸爱习。 【记】上句赞智德,下句赞断德。 三、总结尊特。 世尊成就,无量功德,譬如大海,须弥宝山。 【记】大论云:尊特身佛者,巍巍堂堂。譬如须弥映临大海,所有大小相好,亦巍巍堂堂。然如来自行具足三身功德,诸菩萨唯赞尊特者,上冥下应,已摄三身。斯乃赞智之巧,学者思之。 二、赞所说教法化他利益二:初、叙说教因由。 为诸众生,生怜愍心,于未来世,能与快乐。 【记】在文可见。新经云:欲利益诸众生故,常行法施,乃至令得大果,证常乐故。 二、赞所说教法二:初、赞经宗体。 如来所说,第一深义。 【记】体指序品。如来所游,深广无界,超诸因理,故称第一。深义,举深该广,即甚深无量也。宗指寿量。极果所得,过诸菩萨,亦称第一也。法报体一,深义可知。 二、赞经力用三:初、赞上忏品灭恶。 能令众生,寂灭安隐。 【记】寂灭者,寂诸业行之恶,灭于果报之苦。 二,赞上赞品生善。 能与众生,无量快乐。 【记】上是如来叙昔龙尊赞佛,意生今日当机之善,故能与无量快乐。 三、赞空品双导二:初、赞能导空法妙。 能演无上甘露妙法,能开无上甘露法门。 【记】经云:甘露者,即长生不死之药也。文诠中道妙空,实相真谛,能过二死迷变,可生四德常身,故斯理空,即名甘露。仍由染体本净,空名妙法,从此而入,复名法门。 二,赞灭恶生善深。 能入一切无患窟宅,能令众生悉得解脱,度于三有无量苦海,安住正道无诸忧苦。 【记】忏得斯空二死,恶患之报即谢;三德,涅盘之宅可入。言解脱者,有二意:若就解脱惑业之缚,即破恶也;若取无染自在之净,即生善也。度三有等,破恶生善,可知。 三、结赞人法。 如来世尊,功德智慧,大慈悲力,精进方便。 【记】功德智慧,结上赞能说教主尊妙人也。慈悲精进,结上赞所说教法宏深也。法之宗用如是者,皆慈悲精进所致也。 二、绝言赞三:初、绝言赞故不能称计说喻。 如是无量,不可称计,我等今者,不能说喻。 【记】二、绝心赞故。尽思度量,不能得知大海一滴少分也。 诸天世人,于无量劫,尽思度量,不能得知。如来所有,功德智慧,无量大海,一滴少分。 【记】三、指广结赞。 我今略赞如来功德,百千亿分不能宣一。 【记】可见。 三赞已,回向 若我功德得聚集者,回与众生证无上道。 【记】回向有三义,现文有二,理含其三,在文可见。 二、信相说二:初、经家叙。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此会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说赞言: 【记】二、正说偈二:初、总赞相好功德。 世尊百福,相好微妙,功德千数,庄严其身。 【记】千数者,举大数也。 二、别赞大小相海五:初、别赞二种光相二:初、赞色具光相。 色净远照视之无厌。如日千光弥满虚空。光明炽盛无量无边。犹如无数珍宝大聚。其明五色青红赤白。瑠璃颇棃如融真金。光明赫奕通彻诸山。悉能远照无量佛土。 【记】色净远照下,即第十四金色光相。光明炽盛下,即第十五身光相。然二种光相,若据生身,皆有齐限。如云身光,面各一丈。今云如日千光,乃至悉能远照无量佛土。故知信相,昔为龙尊赞佛尊特,发愿未来得值释迦。今日赞佛,岂忘其本?是则大相、小相,皆寄尊特而赞也。 二,明光具与拔。 能灭众生,无量苦恼,又与众生,上妙快乐。 【记】昔为龙尊,赞佛身放大光,灭尽三界一切诸苦,令诸众生悉受快乐。今日赞佛,还赞光明。灭苦与乐,在文可见。 二,总赞诸根相好。 诸根清净,微妙第一,众生见者,无有厌足。 【记】如大相中,有身端直,皮肤薄细,舌大覆面,齿白齐密,眼如金精,睫如牛王。小相中,有鼻高孔好不现,耳轮辐相埵成,身清洁柔软等,诸根皆见者,无有厌足。 三、又比赞一小相二:初、赞发相。 发绀柔软,犹孔雀项;如诸蜂王,集在莲华。 【记】孔雀、顶蜂王等,皆比发有绀色,如八十好中,有发色青珠好等。 二、具功德。 清净大悲,功德庄严,无量三昧,及以大慈,如是功德,悉已聚集。 【记】清净慈悲,无量禅定,久皆庄严,故发好柔软。 四、复明相好功德二:初、明相好具功德二:初、明严身克果之用。 相好妙色严饰其身,种种功德助成菩提。 【记】可见。 二、明摄生感赞之功。 如来悉能调伏众生,令心柔软,受诸快乐,种种深妙功德庄严,亦为十方诸佛所赞。 【记】若相若好,随大随小,悉能调伏,令心柔软,受诸快乐,故为诸佛所赞。 二、明功德具光明。 其光远照,徧于诸方,犹如日明,充满虚空。功德成就,如须弥山,在在示现,于诸世界。 【记】功德高广,犹如须弥显出大海。 五、又比赞齿毫二大相。 齿白齐密,犹如珂雪,其德如日,处空明显。眉间毫相,右旋宛转,光明流出,如瑠璃珠,其色微妙,如日处空。 【记】三、树神说二:初、经家叙。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复说赞曰: 【记】言道场菩提树神者,即如来得道之场,在此树下。然树本名毕钵罗,佛坐其下,得菩提智果,立此为名。故今女天依此树住,亦以为名也。西域记云: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大。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盘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此在中印度摩竭陀国大城西南四百余里,修苦行处不远,有此树也。 二、正说。偈四:初、总赞。 南无清净无上正觉。 【记】南无者,归命之辞也。清净者,佛性论有二种:一、性净,本无惑染故;二、相净,对治离障故。今总赞如来中边智满,法报应圆故,谓无上正觉也。 二、别赞二:初、广赞能说教主三:初、就所觉显明赞佛法身。 甚深妙法随顺觉了,远离一切非法非道,独拔而出成佛正觉。 【记】甚深妙法者,法性高广,诸法融妙,圆智圆觉,徧一切处,众邪染障,本自离故。如来随顺斯理,觉了其性,一切魔外,涅盘非法,禅戒非道。犹如大树,盘根厚地,唯佛金刚大智,独拔而出。成佛正觉者,所谓出缠大法身也。然准圆佛大智,觉了本性非法非道,应离三乘七方便,涅盘非法,戒定非道,方曰远离。一切法者,即所生果法也;道者,即能生因道也。苟未离无明相分,皆曰其非也。 二、就能觉智行赞佛报身三:初、约法。 知有非有,本性清净,希有希有,如来功德。 【记】知有下二句,赞报智也。知者,照也。有即俗,非有即真,本性清净即中。以一切种智,知照三谛,则冥深契广,事理周极,名佛无上报智也。希有下二句,赞佛助行功德。重言希有者,叹美之郑重也。下皆例然。因中戒定万行,有排障敌恶之力,名功;助发大智,成佛大果,名德。法华云:久修业所得,即无上报。故谓如来功德也。 二、约喻。 希有希有,如来大海!希有希有,如须弥山! 【记】即喻上报身。智,行也。大海,喻智也。须弥,喻行也。其智冥理,穷实相底,故方之大海。释论谓智度大海,佛穷其底,因中万行,积功累德,喻彼须弥。如华严、涅盘,皆云析骨书经,如彼妙高。 三,总合。 希有希有,佛无边行。 【记】智行契理,三法一如,故曰无边行也。 三就垂世形,益赞佛应身。 希有希有,佛出于世,如优昙华,时一现耳。希有如来,无量大悲。 【记】优昙华者,具足云:优昙钵罗,此言瑞应,亦云灵瑞,轮王出世时感此华。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罗,有实无华。优昙钵树有金华者,世乃有佛,故云时一现耳。无量大悲者,垂应本也。以大悲故,不住涅盘。 二,略赞所说教法。 释迦牟尼为人中日,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宣说如是妙宝经典。 【记】如来将欲口轮说法,必须意业鉴机,如日照物,无所不徧。为欲利益者,准金光明之力用,须明十种利益,方尽垂世说法之意也。 三、请佛出定二:初、赞今所入定为请见由三:初、就果佛赞所游定。 善哉!如来诸根寂灭,而复游入善寂大城无垢清净甚深三昧,入于诸佛所行之处。 【记】诸根寂灭者,以了眼等性常,具无减修,诸惑死生,悉已寂灭,故常居寂定。而复游入者,将轸法轮,表不妄说。又三世佛说,必须入定,故首楞严经云:虽知诸法常是定相,而示众生诸禅差别。言善寂大城者,正赞所入定也,即向经初法性三昧。若入此定,即能善了诸法寂灭,无非法性,故防生死之非,御涅盘之敌,即中道善寂,而名大城也。亦名无垢清净三昧等,既是佛之境思,故受无垢清净之名,为诸佛行处也。 二、明三昧能空行相。 一切声闻身皆空寂,两足世尊行处亦空。如是一切无量诸法,推本性相亦皆空寂,一切众生性相亦空。 【记】此经虽则结归方等,说在般若时后。忏赞善恶,皆推空导。故空品谓无量余经,已广说空。故此经中,亦谭其空,为入理门也。佛游三昧,亦从空入。声闻之人,虽从空入,犹为身果所缠。如来空智,明见声闻身果性相皆空,诸佛境界亦空。如是一切无量诸法者,指上自他依果,国土净秽,推性推相,不见差品。一切众生,依正境界,推求性相,皆同真净,无复其异。然推乎性相者,即空观遣情显理之要门也。一家明观,诸处共论。其如讲学之人,亦多昧之。今家承用,则依中论、智论,准理准义,开拓观门。故于权教实教,事观理观,悉已明之,学者须知。且如性相二空,本是一空观法,备遣情计,故有两番行相。是知若善修一空观者,必遣二种执性。如法华止云:知法常无性。荆溪谓:应无性性,无相性。诸文为辩性相,寄前后说,故以二谛分之。乃云:四句推性不见性,是世谛破性。四句推名不见名,是真谛破相。相破即相空也。荆溪释云:若有性执,世而非谛。破性执已,世乃名谛,是以名为世谛破性。性执破已,但有名字,名之为假,假即是相。为空相故,观理证真,是名真谛破相。空非前后二谛同时,故知性执破已,虽名世谛,初轸其观,即须观真。四句推性,虽不执性,其如惑存,转计其名,既不见理,但名世谛,仍观法性真理,破名字相。相执破已,方证其真,故名真谛破相。或初观真谛,四句推性,便了阴、界、色、心、名字无四句相,即名真谛破性破相,岂待转观破相方用真谛耶?若尔,推性何故云不自、他、共等?推相自谓不内、外、中间等?句法既别显,理用观自异,何谓秪一四句空观破二种执耶?答:向谓寄前后说,对所破执相故,推性则谓不自他等,推相乃言不内外等。考乎观门,岂有异途?故荆溪云内秪是因,外秪是缘等。况止观明性空观毕,乃引中论诸法不自生等四句为证,洎明相空观毕,亦引斯论诸法不自生等四句。以斯照之,应无别观。又止观但名一总空观者,即二空观也。问:法华疏约真俗假实明生、法二空,荆溪释云:真谛即法空,俗谛即生空。俗假真实乃引玄文世谛破性,真谛破假,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为证。若以性、相二空秪一空观,何引人、法二空对显二谛耶?以人空时亦未法空,故性、相二空。若例人、法空者,应二空须异,何谓性空未显,于理、相空无别观耶?答:小乘得人空时,容有未得法空。如云:见惑若破,得须陀洹果,名得生空。此则少显真理。进破思惑,方得法空,其理究显。大乘人、法境融,观道不异。如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四阴如我。用观亦然。纵有惑分麤、细,执破前、后,用观必无异时。而法华疏约人、法空名二谛者,为对所破,寄分真、俗,故引世谛破性名性空,真谛破相名相空为证。其如用观委明行相,须于我、人、生境破性破相,方得生空;复于阴、界、入法寄俗寄真。推此二空,穷斯真理,名为法空,方是用观行相委悉。故止观云:于性相中求我、人、知见不可得,是生空;于性相中求阴、界、入不可得,是法空。而疏以俗谛对生空者,盖此生空体是法执,故以俗谛显此空相,故云俗假,假即虗妄也。法执若破,妄染究尽,方名真谛,故云真实,实即究竟也。荆溪体斯疏意,复以玄文寄世谛显性空等义而为证也。故云真、俗不二,二空俱时。问:既云二谛不二,二空俱时,显是一理一空,又何分二谛及明二空耶?答:其实所显理是一,能观观亦一。为对所破执故,而分二空;显空浅、深故,而寄二谛。是故性、相空中,性空约理,理既未显,但名世谛;明空,空犹未尽,但名性空。仍于世法又观真谛,破此执名之相。相若破已,理显,方名真谛;观成,方名相空。故寄二谛显二空相。故知若晓性、相二空对所破而分真、俗者,则寄二谛明人、法二空。准理亦然。是则人空,空未实故,乃寄俗显,故云俗谛即生空也;法空,空既已净,而寄真显,故云真谛即法空也。矧又虽用生、法互融之观,而照真、俗不二之境,其如众生无始多于生境计我起执,不二之观亦于生境先当其用。故破人执时,且名生空;既法执在,复观其法本无其执,离四句相,方名法空。故大师谓始觉人空,终觉法空。然此二谛显二空相,通、圆之教,行相亦同。但通用其观,止照真理,故寄俗、寄真,显性、显相,明斯二空唯在真理。而圆、实之教,体生、体法,推性、推相,唯是中道。法性、法性,无生、无性,名世谛破生、破性;此生、此性即法,法体本空,名真谛破法、破相。虽寄二谛,悉用中道,而显二空通无此观。学者思之!然委明二空,推所执、能人执、随法执亡者,具如前疏空品记文。 三、指凡愚不了请现。 狂愚心故,不能觉知。 【记】上赞佛所游三昧空智,徧了诸有差异,悉皆泯亡,唯真智独存,更无染异。树神分晓,悲愍凡迷、狂乱、愚痴,不了性相俱空,故请佛出定。 二、腾昔常愿见正请出定四:初、正叙昔愿行请现。 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我常于地,长跪合掌,其心恋慕,欲见于佛。我常修行,最上大悲,哀泣雨泪,欲见于佛。我常渴仰,欲见于佛,为是事故,忧火炽然。惟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冷法水,以灭是火。 【记】我常念佛者,念即观照之异名也。心游法界,常照三身,叙昔观力未充,欲求深证,故助之以誓愿,跪之以合掌,加乎恋慕,哀泣雨泪,修行大悲等,并助常念之观也。言最上大悲者,即无缘悲也。正助合修,故曰最上。问:树神在会,明见如来入定说经,何故方今频言欲见于佛耶?答:今有二意:一者、如来入定,本为说经,说经既毕,要须出定,欲出其定,须得其请,故佛出定,能印三番,所说皆实。既一期事毕,乃树神致请殷勤,故叙昔常愿见,复加愿行,欲使未来亦得见佛,故云愿使我身常得见佛。二者、树神久已分见如来真身,欲唱念佛之观,更求上证,故寄请佛出定,频陈欲见。苟得如来酬请现身,即己心中真佛显发更明,故下结云唯愿慈悲为我现身。 二、约定具慈悲请现三:初、明慈悲能护迷暗。 世尊慈愍,悲心无量,愿使我身,常得见佛。世尊常护,一切人天,是故我今,渴仰欲见。 【记】树神自昧如来上位真身,故请佛加愿,使我身常得见佛。复愍于他迷瞽所及,不见佛之真体,故叙世尊常护一切。是故渴仰欲见者,即引己及他,请佛现身。 二、约圣凡未发性明。 声闻之身犹如虗空,𦦨幻响化如水中月,众生之性如梦所见。 【记】即树神击请今佛出定也。佛虽在定,明了性净,犹如瑠璃,表里通彻,照机起应,皆不动于寂定。如来虽久已明了,其如众生未发上定,故树神频请出现,发悟斯机。乃举六喻,显乎声闻色体,非性明体。所证真理,閴寂无知,如空之虗无,亦灯之烟焰,术之所幻,声之谷响,神通之化,水中之月,皆非实性,不能即寂即现也。众生之性,虗妄现在,如梦所见,都无实相。 三、就佛行处明见请现。 如来行处,净如瑠璃,入于无上,甘露法处,能与众生,无量快乐。如来行处,微妙甚深。 【记】正明佛所入定,具慈愍照故。请如来出定,令我及众得安乐故。 三、愍凡圣不知请现树神。以凡夫小圣共迷佛所游境界故,请佛现身,即令明见唯心佛现。 一切众生无能知者,五通神仙及诸声闻、一切缘觉亦不能知。 【记】经五通神仙者,别举人趣中有术成仙者,发得五通。虽有他心宿命,而不知佛所游定,照理起应,不离众生心体。无漏二乘,虽有三明六通,亦昧佛境唯心,故曰亦不能知也。 四、指已信不疑请现。 我今不疑佛所行处,惟愿慈悲为我现身。 【记】树神述已。于佛行处,明了无滞。虽知本无隐现,上举他众共迷佛境,实有动静。故敦请出定云:惟愿慈悲,为我现身。问:今佛入定说法,对告起礼。舍利既有往来,时会共见树神。焉知如来在定未出,而致请殷勤耶?答:树神大权,久与佛同事。昔为流水救鱼,树神现半身示数。长者既已成佛,树神岂犹滞凡?故今一动一静,皆扶佛化,何不知之有?矧凡出定入定,皆有其仪。佛虽起坐往来,其如未示出定之相。树神敦请至勤,方现出相。其相者,必须先示微微动摇其身,次乃黈气嚬坤,徐缓而起,方知如来示出定相。故法华谓安详而起,此经云出微妙音。故知定起,皆有其相也。问:新经自云: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从三昧起,观察大众,而说颂曰: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今之谶本,何故至三番赞毕,方云从三昧起耶?苟译者所见不同,其如集经者,梵本编文,安次如何耶?答:梵本不同,岂须和会?其如学者,无由晓经。今略试评之,在理或当,冀无私隐。且夫此经,古师谓是偏方之教,即一时赴机之说也,故天台结归方等部摄。斯由机分大小,应赴权实。赴权小者,令见佛从定起说法;应实大者,则知佛在定而告。亦如华严中令见女子身中入正受,男子身中起出说等。当时察物既殊,故集经者或言定起方说,或云说毕定起。然佛灭度后,集经者又迹一途,亦有窟内窟外所集,亦云梵语有賖有切等,致译经者所覩梵本不同。如谶师曾游五天,必覩梵文正本,见云佛在定而说,必须信受敬译。净师本弘小典,晚接梵文,或见云佛从定起方说,正符所宗,故编译无改。至列声闻菩萨等众,皆云于日晡时从定而起到佛会所。古师尝推译者未为雅当,信亦有之。然圣师所为必非徒然,凡流肤学莫尽考乎厥由也。求过得过,附赘之尤亦已甚矣,学者体而思之。问:大师既依谶本释经,何故云入游法性出叙经王耶?答:如来常在法性上定,应机顺物示入定相,虽心游寂理、口出其言,故谓出叙经王。盖寂不阻照、说无妨定,非谓身出其定也。 四、酬请起定二:初、明经家叙起定。 尔时,世尊从三昧起,以微妙音而赞叹言: 【记】尔时者,即当树神请毕之时,佛示出定之相。乃云以微妙音而赞叹言,即微细妙好之音,而悦豫四众也。 二,明佛定起能赞。 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是言,一切众生若闻此法,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记】佛赞树神,意合前二。以诸菩萨及妙幢,能赞佛所说教,皆是快言。如来序品已来,明大体、大宗、大用,是金、光、明、妙三法也,故云快说是言。若众生闻此三法,即能发解证悟,明了常住,故云入甘露无生法门耳。 二、章安总释二:初、约义释二:初、约佛赞义二:初、约定果赞因二:初、正明赞因义二:初、示义。 【文句】私谓其文有四:前三是能赞,后一是所赞;所赞又是能赞,能赞又是所赞。 【记】私谓下,总释也。其文有四者,前大师分科,止为三段,以如来定起三行之文,合为树神段中,故注云云。今章安开释,方为尽理,文现可见。 二、引证。 【文句】故文云:佛从三昧起,以微妙音而赞叹言: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是言。岂非所赞赞能赞?其文既明,不须惑也。 【记】二、示印成赞教。 【文句】又是印成三番菩萨赞教。从序品已来,快说如是果地大体大智大用菩萨修因也。上文有佛礼舍利,即果身礼因身也。 【记】三番菩萨,皆先赞佛,次赞说教。即赞如来从序品已来,是说一经大体、大智、大用,菩萨修因也。何者?序品明游法性,佛指所游,是诸经王等三番谓佛,是说一经之大体也。寿量明佛常果三番谓佛,是说一经之大智,智即宗也。忏赞空品谓佛,是说一经之大用也。四王至舍身品,皆是说菩萨修因也。三番赞教,既称佛所说,故如来定起印成,即赞树神等快说是言也。 二、赞通三业。 【文句】今文有佛赞,大忏,大赞,能请,能说,能听,能行,皆是快说也。当知快说是果赞因菩萨也。即果口赞因口,其义孱然。果意赞因意,任运例成也云云。 【记】章安因明。今品果佛定起,能赞因人快说。复考经之上文,亦有果身礼舍利之义。舍利者,翻骨分也,即因身尔。上忏品佛赞大,忏赞品佛赞龙尊,是大赞。皆言大者,一忏一赞等,法性大体,知罪福性空也。四王品能请,善集品能说,鬼神品等能听,舍身品能行,皆是快说者,共能了金光明教。能诠所诠,是体、宗、用三,即一切三法,故皆名快说也。信相、龙尊、四王等,并是因人,故谓因口所说。孱字(士限反),现也。身口非意不行,故云任运例成也。 二、约出定义二:初、据起问入。 【文句】问:佛何处入定,此云从三昧起? 【记】二、答始末在定二:初、明住法性定。 【文句】答:初将说经,佛游甚深法性,今说将竟,故从三昧起。此经首尾皆在法性中说,其文甚明。 【记】问:诸经先须入定,定起方说。今经何故一向在定,而有所说耶?答:若论法性上定,岂有出入说默之异?既示其定,盖顺物机,物机所宜,适乐不同。诸经示同往佛,皆先入定,履历法缘,对治散心,妄有所说,故须入定,定起方说。此经首尾在定,而能说者,意同向理。又示金光明无量甚深,自在无碍,寂照融徧,故说毕定起,印成三番,快领如来所说法也。 二、彰法性圆融。 【文句】若作入法性者,法性自在,四佛五佛,同处各处,共见异见,四来四去,一住一在,随人所覩,皆无障碍也。 【记】言若作入法性者,显理含容,不阻出入。上唱法性无量甚深,一出一入,有说有默,岂逾法性?故云法性自在。言四佛者,即四方佛也。五佛者,并释迦耳。同处各处等者,信相室与灵鹫山虽异,若了唯心者,见唯妙土,则弟子众一。故五佛同处,共一身一智也。是则四无来去,一无住在。其执权教者,弟子众异,谓妙幢所居,共佛耆山敻隔多里。故四佛五佛,匪唯各处,亦见异身异智,实来实去,定住定在。虽此殊别,无离法性。故云随人所覩,皆无障碍也。 二、约观释二:初、明事;三、业境。 【文句】观心者,诸菩萨三业赞佛。三业事可解。 【记】言观心者,标明观释也。先明诸菩萨赞具三业,为妙观境。然赞虽在口,身须恭谨,心仍尊重,三业齐运,赞义方成。 二、明理三观成二:初、明于事观理。 【文句】三、观心者,观身不得身,身空但有名字,名字无量。或舍身名檀,乃至身空名智慧。六度、十度、八万尘沙法门,名字即空。说空不定空,假非言假,非空非有,即显中道。 【记】言三观心者,寄身等境,示空、假、中,能观三观心也。近有讲人不知,便谓后人妄加心字。亦由向迷,心为所观,致有踳驳。斯之疎谬,不可云也。止如十六观经,本明佛观,疏云心观为宗。或不见斯意,乃妄有穿凿。今之学者,切宜思之。观身不得身者,先明身观。推检四大,本无实性,名身性空。但有名字,即身相也。名字多种,且举六度、十度等。如身行布施名檀,身离诸非名戒,身受所辱名忍,身动前行名进,身能安静名禅,身了体空名慧,身行其巧名方便,身立盟誓名愿,身利及于他名力,身出生死名智。身乃至身行八万尘沙法门行者,随受名字,达名无名,名身相空。推检性相虽空,而色心诸法宛然。故空不定空,假不定假,非空非假,皆真实妙性,名显中道也。观身既然,口意例解。 二、明事得理成三:初、明无观俱失。 【文句】三观宛然,事理六法,皆悉具足。若无观慧,事亦不成。 【记】身等为境,能发其观,观成境现,事理双明。猪揩金山,方之可解。 二、以衣物为例 【文句】例如三衣、六物,若解其意,三、六俱成;若不解者,非但无六,三亦不成。 【记】三、衣者,僧伽棃、郁多罗僧、安陀会也。六物者,兼尼师坛、钵多罗、漉水囊也。是知六外无三,亦如四禅八定,定外无禅。盖衣名则局,物名稍通。衣者,遮覆之义也。钵多罗等,且非遮覆,故通名物也。亦如无色四处,受想虑亡,则无支林喜乐之名,故通受定名也。色界四处,虽通静虑,受想尚行,则别受禅名。故知解之则事三理六俱明,昧之则三六四八俱暗。 三、得理俱成。 【文句】观心亦尔,若得理观,六观亦成。若不得意,既无理观,事观亦不成。无六亦无三,此之谓也。此大好甚广云云。 【记】境由观显,理观若成,身口意三,名妙色心,故亦名六观,亦名事理成也。无六亦无三者,牒上例中若不解之文也,可见。 【记】维昔先禀法智大师,甞讲次撰记,解释经疏,方终一十七品,会乃归寂。其最后赞佛一品,经旨幽邈,疏科尚简,而鈎索深隐,固亦难矣。予虽不敏,忝久亲讲授,遂纂集旧闻,系诸卷末,亦冀览者,岂贻续貂之讥云。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八(终) 音释 【经】 廐(音救,廐马舍也。) 彷徉(彷,音傍。徉,音羊。彷徉,徙倚也。) 憩(音气,憩息也。) 呰(音子,口毁也。) 䑛(音是,䑛以舌取物也。) 睫(音接,睫目傍毛也。) 喷(普寸切,喷鼓鼻也。) 愕(五各反,惊也。) 惋(音腕。惋:惊叹貌也。) 挟(音恊,挟持也,怀也。) 奕(音亦奕,大也,盛也。) 【记】 閴(音吸,閴寂也。) 黈(天口切,黈气也。) 嚬呻(嚬,音频。呻,音申。嚬呻,师子振威也。) 晡(音逋,晡申时也。) 敻(休䯧切,远也。䯧,音庆。) 驳(音拨驳,马色不纯。) 踳(蠢、喘二音踳驳,色杂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