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七 北凉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经 天台智者大师说文句门人灌顶录 四明沙门 知礼 述文句记 双径沙门明得会句并记入于经文 【记】第五、散脂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散脂鬼神品第十 【记】句文分二:初、释名并领二:初、翻梵名二:初、翻名。 【文句】具存梵音,应言散脂修摩,此翻为密。 【记】二、示义。 【文句】密有四义,谓名密、行密、智密、理密云云。 【记】密名顺世界,密行可为人,密智能对治,密理是第一义。皆约三法,不纵不横,非偏小。凡下所知,是故名等,悉称为密。注云云者,旨在于此。 二、明属领二:初、明所属二:初、正明所属。 【文句】盖北方天王大将。 【记】二、兼明三将。 【文句】余三方各有,东方名乐欲,南方名檀帝,西方名善现,各有五百眷属。 【记】二、明所领二:初、出部数二:初、就方维明数。 【文句】管领二十八部:孔雀王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二十四部,四维各一部,合为二十八部。 【记】六方者,四方天地也。四维者,四隅也。 二,约五大明数。 【文句】又说者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有二十部,足四王所领八部,是为二十八部。 【记】此五各有主执之神故。 二、示功能。 【文句】巡游世间,赏善罸恶,皆为散脂所管。 【记】二、明品来意。 【文句】闻经欢喜,发誓护于说者,从能护人受名,故言散脂云云。 【记】注云云者,虽三天王各有神将,散脂为首,故独标名,令释此意也。 二、经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为四:一、从白佛下,发誓护持;二、从何因缘下,述有能护之德;三、从散脂大将下,誓以智力充益说者;四、归敬本师。初段有经家叙正发誓,悉如文。 【记】二、随释四:初、发誓护持二:初、经家叙。 尔时,散脂鬼神大将及二十八部诸鬼神等,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白佛言: 【记】二、正发誓。 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经典,若现在世及未来世,在在处处若城邑聚落、若山泽空处、若王宫宅,随是经典所流布处,我当与此二十八部大鬼神等,往至彼所隐蔽其形,随逐拥护是说法者,消灭诸恶令得安隐。及听法众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于是经中乃至得闻一如来名、一菩萨名,及此经典首题名字受持读诵,我当随侍宿卫拥护,悉灭其恶令得安隐。及国邑城郭、若王宫殿、舍宅空处,皆亦如是。 【记】二、述有能护之德二:初、分文。 【文句】述德,又为三:初标,次述,后结。 【记】二、释义三:初、标。 世尊!何因缘故,我名散脂鬼神大将?唯然,世尊!自当证知。 【文句】标如文。 【记】经唯然上声。礼对曰唯,野对曰阿。 二、述二:初、节句立意。 【文句】述又为三:初五句述智,次五句述境,次五句述正。三番称世尊知是三种意也。 【记】二、总别释义二:初、总释三:初、据名标义。 【文句】神既名密,述名显德,应谈密义。 【记】大权所为,有本有迹。以智证真,名之为本;随情立俗,名之为迹。虽分本迹,但立一名。昔从密本,垂于密迹;今从密迹,显乎密本。垂迹之际,此之密名,但诠世俗,统领神众,有于密谋。今对世尊,叙护经德,宜须显本。此之密名,合诠理智,非是偏小,贤圣所知,称之为密。散脂本迹,既于此彰,以验四王诸天神等,皆是从本而垂迹化。是故今释委论密义,岂独能显诸天本迹,亦乃能彰经体宗用。 二、依名释义二:初、约境智释二:初、释三。智即能观之三智,境即所观之三谛,正即显境智之非邪。能所互融,邪正不二,密名显德,其在兹乎!初初五句明智密。 世尊!我知一切法、一切缘法,了一切法,知法分齐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 【记】文二。初拣非。 【文句】智若浅深,阶级次第,不名为密。 【记】浅深阶级者,别虽三智,前空、次假、后中,此可言思,何所论密? 二、显密二:初、约三智互融。 【文句】即一智一切智,一切智一智,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者,斯是智密。 【记】不出三也。初句即一智是三智,妙空智也。次句即三智是一智,妙假智也。后双非三一,双照三一,即妙中智也。若指诸法为一切者,未必尽备;以空、假、中为一切者,更无遗余矣。 二、附文示融 【文句】若得此意,五句一句,一句五句,非一非五,而一而五,唯数唯密尔。 【记】五句即三智,配释如下。 二、次五句明境密。 世尊!我现见不可思议智光、不可思议智炬、不可思议智行、不可思议智聚、不可思议智境。 【记】文二。初拣非。 【文句】若境可以智知,可以口说者,境则非密。 【记】智知即可思,口说即可议,那成密耶? 二、示密二:初、正示。 【文句】不可智知,不可识识,不可以名名,不可以言说,是名不可思议密境也。 【记】境非智外,岂以偏小智之可知?识即是境,岂以六凡识之可识?此明绝思也。境离名字,岂以诸法名字名之?境离言说,岂以四句言说说之?此明绝议也。 二、附文 【文句】而约五数论密者,例前可知也。 【记】前三智云唯数唯密,今虽五句,句句皆云不可思议,即唯数唯密也。 三、后五句明正密。 世尊!我于诸法正解、正观,得正分别、正解,于缘正能觉了。 【记】文二。初拣非。 【文句】若对邪道明正道,待边说中,此正非正,此中非中,皆非是密。 【记】介尔对待,皆非中正,乃麤显法,密义不成。 二、示密二:初、直就理示。 【文句】即邪而正,即边而中,邪正中边,无二无别者,乃名为密。 【记】邪正中。边趣举其一,收法毕尽,更欲与谁而论?待对欲令解了,强言中正。 二、引思益证。 【文句】思益云:若以心分别一切法者,一切法邪;若不以心分别一切法者,一切法正。即其义也。 【记】心通真妄,今以分别有无分之。言分别者,分于邪正,别于中边,乃令诸法不正其中。其失既然,得可知矣。 二,结。 【文句】我行正道,若境若智,从此得名。唯然世尊,自当证知云云。 【记】二、约三业释二:初、释。 【文句】又此三番一往,是身、口、意密。前五句言知,知即意密。次五句言现见,现见属眼,眼属身,即身密。后五句明正解,由正解故,言正分别,分别即口密。 【记】言一往者,既智境正外,傍显此义故也。散脂今就密名显本,本密必三,谓身、口、意。若其不尔,何能示现神将三业,令众不知?故未显本前,非同证者,皆不能测,此乃三密使之然也。 二,结。 【文句】所以言不彰露者,是密义也。 【记】虽在三业,言且不彰,复是密义,如先陀婆,非智臣莫晓。 三,结前生后。 【文句】如此述名,密义已显,赏味无已,更复略说。 【记】二、别释。前以五句共明智密,乃至五句共为正密,但以智等彰其密名,故当总释。今于初五句分对三观,乃至后五句分对三身,故当别释二:初、大师用三法释二:初、正别释二:初、约离释义,二、约合对题。初三:初、约五句别对三观三:初、牒文示义。 【文句】世尊!我知一切法下,作三观义解之。 【记】作观释者,此出散脂本修之行也。 二、依义释句二:初、二句示境。 【文句】知一切法、一切缘法两句,同是因缘所生法境。何者?能生为因是初句,所生为缘是第二句,能所合故,诸法得起。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此义也。 【记】能生、所生,皆言一切法者,如十二支,皆是能生,皆是所生;能生生所生,所生资能生;能生名因,能资为缘;因缘不尽,生法无穷。此等即是所观境也。 二、三句示三观三:初、一句空观。 【文句】了一切法者,了达虗无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为从假入空观也。 【记】了达虚无者,悉从因缘,无性实故虚,离名相故无,毕竟叵得,方名了法。 二、次句明假观。 【文句】知法分齐者,知空非空,用道种智分别假名,凡圣之法而有差别。中论云:亦名为假名。是为从空入假观也。 【记】了无性相,名曰知空。不碍缘起,名曰非空。以一切道,起一切种,名道种智。此智分别十界假名,海印森罗,而有差别。而或作无字,必误。 三,后句明中观。 【文句】如法安住一切法如性者,以二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中论云亦名中道义,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含受一切法者,即是中道正观,能双照二谛,故言含受。 【记】以二观等者,出安住行相也。圆论三观,若非一心,观体则纵;若其不以二为方便,中为真实,观体则横。今论三观,不纵不横,如此修之,即能安住十界之法。如于本性,即修成性功,由一心三观之力也。故荆溪云:以正观安故,世谛方成不思议也。此则双遮中道也。双照二谛,故言含受。遮乃遮情,照则照性。边情既泯,二谛皆中。中既不偏,是故空假各含一切。经云: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不作双照中道解之,经意莫显也。 三、结观名密二:初、拣非。 【文句】若三观一异,纵横并别者,则不名密观。 【记】二、示密。 【文句】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为密。欲知智在说,说即口密也。 【记】即一而三故不一,即三而一故不异,纵横并别,非之例知。欲知等者,兼用口密以结此文。 二、约次五句,别对三脱。此明散脂自显本地已证解脱,而兼三谛者,得脱由见谛也三:初、牒文示义。 【文句】世尊!我现见下五句,作三谛三解脱义释之。 【记】二、依义释句三:初一句示圆净。 【文句】现见不可思议智光者,光是实智,如日月光,常明不息。此实智照不可思议真谛境,成圆净解脱也。 【记】实智照不思议真谛者,真谛体是性德,般若全性起修,名为实智。谛非般若,宁发实智?此谛离缚,乃成分满圆净解脱。当知理果,终始一如。 二三句,示方便净。 【文句】不可思议智炬、智行、智聚者,皆是权智。如人执炬,屈曲照物,乍兴乍废,随顺机缘,或此或彼。行因义,聚是果义,从因以向果,果兴而因废,皆是权智。照不可思议俗谛,成方便解脱也。 【记】随机屈曲,因果废兴,皆是权智照不思议俗谛。俗谛体是性德解脱,全性起修,名为权智离缚,乃成分满方便净解脱。理果不二,准前可知。 三,后一句示性净。 【文句】不可思议智境者,是法如如智。此智与法如如冥,故言不可思议智境。此智照不可思议中道第一义谛,成性净解脱也。 【记】前云智光,乃至智聚,四名但召能照之智。唯此智境,虽亦标智,体是谛理,义当所照。故疏引经法如如智,此智与法如如冥故,意彰境智如如不二。然而此说,人皆知之,所解终成二物相合,盖以不晓境智之体故也。欲知境体,须简顽境及偏小妄心,假立真如,此境安能与智不二?今依马鸣,立境体者,所谓本觉;其智体者,所谓始觉。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文毕)此觉是性,全性起修,名为始觉。论云:始觉者,即同本觉。既云离念,岂有思议?既等虗空,无所不徧,岂有一时、一尘、一心,而非本觉及始觉邪?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所观境;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能观智。境智名别,其体不殊,是故能所二而不二。境照于境,境照于智,智照于智,智照于境。此四句说,说即无说,无说而说;此四句照,照而无照,无照而照。不可思议智境,斯之谓欤?此之智境,须论六即,今是分真、究竟二位。 三、结脱名密二:初、拣非。 【文句】若三谛、三解脱、一异、纵横并别者,非不可思议也。 【记】二、示密。 【文句】以不一异并别故,故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名密也。 【记】俱例前。 三、约后五句别对三身三:初、牒文示义。 【文句】世尊,我于诸法下五句,作三身释之。 【记】二、依义释句三:初二句示报。 【文句】正解正观正解能显体,体显名正观,正观是报身也。 【记】正解能显体等者,此乃似解能显真体。真体乃是性德般若,既得显发,即能观达根本无明,故名正观。而言报身者,在心名观,就身名报,四十二位皆得论之。 二二句,示应。 【文句】得正分别,正解于缘者,分别机缘,不待时,不过时,普应一切,即是应身也。 【记】分别约法,知药病也。解缘约机,知生熟也。非此解别,则无应身。故应身对机,未熟而出,乃名待时;已发后出,乃名过时。啐啄同时,是应机相。 三,一句示法。 【文句】正能觉了者,无觉无不觉名为觉,非了非不了名为了。究竟清净之觉了,即法身也。 【记】无觉等者,此义须对报应简之。秪一大觉,而有寂照及非寂照三种之能,故名三身。觉即照觉,能照理故,即是报身。无觉即寂觉,能现形故,即是应身。今云无觉无不觉者,即非照非寂觉,能双亡双用,名究竟觉,即是法身。是故三身名为三佛。三种之了,亦复如是。就身名觉,就心名了,三义宛然。 三、结身名密二:初、拣非。 【文句】若此三身纵横一异者,不名为正。 【记】二、示密。 【文句】非一非异,不前不后,故名为正。正即密也。 【记】可见。 二、约合对题二:初、合三德对题。 【文句】约正明法身,即是金义。约观明般若,即是光义。约不思议明解脱,即是明义。 【记】上文约正明于三身。观明三观,脱明三脱,三三皆可对金光明,此明离也。今合三身为一法身,但对金字;合一三观为一般若,但对光字;合于三脱为一解脱,但对明字。诸经诸论,以三德等作修二性一说者,圆人解之,是合三义。此意至妙,学者应知。 二、明五章皆密。 【文句】三德是微密之藏,金光明是微密之教。从密教生密解,安住密理,行于密行,以密利他,故我名密。唯然,世尊!自当证知。 【记】三德,是佛所证密藏。以被机故,说金光明微密之教。散脂,本因禀此密教而生密解,即闻密名也。住理,乃是显于密体也。行行,乃是修于密宗也。利他,乃是起于密用也。不言教者,同佛故也。 二、明互通。 【文句】复次,此十五句,互相释成。若正解正观,十五句皆正解正观也。若不可思议智光,十五句皆不可思议智光也。若我知者,十五句皆知也云云。 【记】虽作三身、三脱、三观、三节解之,而十五句一一皆是金光明海,体量高广,故使名义展转相释。如涅盘中百句解脱,以一一句皆是三德微密藏故。大师释句句具百,成于万句。今举正解具十四句,能具成十五句,合云:由正解故正观,由正解故得正分别,由正解故正解于缘,由正解故正能觉了,由正解故不思议智光,乃至由正解故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以正解一句为首,既然余句为首,例亦如是,乃成一百七十五句。以体量一贯,故名义相成。疏于三、五皆举头句,例于四句皆十五句,注云云,令此销释也。 二、用五性释。所用五种皆名佛者,是果德故;皆称性者,不改义故。若将此五对今三节五句义者,能显散脂,本证圆常,迹用周徧,护经德妙,利人益深。此乃今家对释意也。文二:初、大师对初五句二:初、示五性异同二:初、明三种不异。 【文句】又作五种佛性释者,正性、缘性、了性,三名不异。 【记】正谓中。正缘谓助缘,了谓觉了。此三名义,诸师立同,故云不异。 二、明二性出没二:初、二家立异二:初、明异相。 【文句】又一家取果性境界性为五,又一家取果性果果性为五。 【记】果性者,缘了所克智断果也。境界者,缘了所转境界,即阴等十种境也。果及果果者,果则别在智德,果果者别在断德。智德之上,又加断德,故重言果。此之二二,皆称性者,悉以常住不改为义。境界不改者,修恶即性恶故也。 二、明开合。 【文句】若作果果性,即没境界性,为缘因性所摄。若开境界性,即没果果性,为果性所摄。 【记】没境界性为缘因所摄者,阴等十境,乃是正观,近方便法,亲发了因,故可摄属缘因也。没果果性为果性所摄者,智断虽殊,俱名果故。 二五数不亏。 【文句】虽开合不同,终是五数。 【记】二、约五句对性二:初、对初家五性。 【文句】今以五知对五佛性。我知一切法者,知一切法中悉有安乐性。安乐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一切缘法者,无量功德低头举手之善缘,因佛性也。了一切法者,即是般若空慧了,因佛性也。知法分齐者,即世间出世间因果不滥境界,因佛性也。如法安住如性者,即是果性究竟安住如中也。含受一切法者,还是果性能双照含受也。 【记】安乐性即正因佛性者,安乐乃是涅盘之义,具足三法。今就合说,但名正因。世出世等者,六道是世间因果,三乘是出世因果。言因佛性者,境界之性,但齐九界。十如是法,望佛是因。以其佛界十如是法,望九称果,皆属能观,不名境界。故起信论但以九相而为境界,是故业相名细中细,为佛境界。又云:依转识故,说名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可说故,故境界是九界法。若尔,何名佛性?良以果人不独成就佛界十界,亦能成就九界十法。是故千法众生虽具,体用不彰,唯佛究竟圆融自在,所以因法是果人性。 二,对次家五性。 【文句】若作果果性者,取知法分齐为果性,克果智照分明为分齐也,安住如性含受为果果性云云。 【记】境界。既以合入缘因,遂取知法分齐之句,而为果性。究尽实相,名智照分明,见无分齐之分齐也。如云智度大海,佛穷其底,岂非无底而为底耶?乃以安住诸法如性,一切皆能含受,一切同名果果性。此则果后任运,永永双遮双照也。 二、章安例两五句二:初、例上合对。 【文句】若然者,下两种五句,亦应对五佛性。 【记】二、准义须释。 【文句】师虽不释,义例应尔,准须释出其义,消文令会尔。 【记】五性秪是开于三法。三番五句,既其番番对于三法,亦合番番对于五性。后之二番,大师不释,意云可见。章安恐后学不知,故略指云义例应尔。复令讲者伸释其意,故云准须释出等也。第二番中,智光是了因性,智炬是境界性,知境不滥,如炬照物。智行是缘因性,智聚是果性,智境是正因性。若依次师没境界性者,则智炬是果,果性断德,对机不滥也。第三番中,正解显体是了因性,正观体显,既当报身,合是果性。正能分别是境界性,正解于圆是缘因性,正能觉了是正因性。若依次师没境界性,则以正能分别为果,果性果后应机,任运分明也。 三,结。 世尊!以是义故,名散脂大将。 【文句】世尊以是义故下,是结文也。 【记】三、发誓充益二:初、分文示好。 【文句】从世尊散脂大将下,是第三、发誓以智辩充益说者。文为二:先益能化,次益所化。益能化为三:庄严言辞下,益其口业。众味精气下,益其身业。心进勇锐下,益其意业。从以是之故下,益其所化。此亦为三:以是之故,广说是经。此是未种者令种也。若有众生下,是已种令熟也。无量众生下,是已熟者令脱。悉如文。此消文大好。 【记】二、依此消文二:初、益能化三:初、益口业。 世尊!我散脂大将,令说法者庄严言辞辩不断绝。 【记】二、益身业。 众味精气,从毛孔入,充益身力。 【记】三、益意业。 心进勇锐,成就不可思议智慧,入正忆念。如是等事,悉令具足,心无疲厌,身受诸乐,心得欢喜。 【记】二、益所化三:初、未种令种。 以是之故,能为众生广说是经。 【记】二、已种令熟。 若有众生于百千佛所种诸善根,说法之人为是众生,阎浮提内广宣流布是妙经典,令不断绝。 【记】三、已熟令脱。 无量众生闻是经已,当得不可思议智聚,摄取不可思议功德之聚,于未来世无量百千劫人天之中常受快乐,于未来世值遇诸佛,疾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苦三恶趣分永灭无余。 【记】问:既得智聚,又摄福聚,斯乃真似二种庄严,合居方便及实报土,经那但云无量千劫人天受乐?答:须知十益皆悉不离二十五有,此中乃是人天方便、人天实报。故仁王般若云:出三界外,更有众生界者,此是外道大有经说。须知四土若横若竪,秪在三界一处而论,学者宜审。 四、归敬三宝。 南无宝华功德海瑠璃金山光照如来、应供、正徧知。南无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庄严其身释迦如来、应供、正徧知。炽然如是微妙法炬。南无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南无不可思量智慧功德成就大辩天。 【文句】从南无宝华下,是第四,归敬文也。佛说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而译人略之。诸论初亦先归敬,此文是说竟归依三宝,在文可寻也。 【记】一切众经。初皆归敬者,谓结集经者,皆有归敬。在通序前,此方好略。译人省之,亦有存者。如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初云: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佛。注云:外国本一切经首,皆有此句。诸论下,即造论者归敬也。如智度、起信等三宝者,佛法可知。功德大辩,即菩萨理和僧也。南无,此云归命。 【记】二、正论善集明人王往日通经。二。初、正论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正论品第十一 【记】句文分二:初、正释题二:初、直释二字。 【文句】正论者,正名为圣。圣有二种:一、世圣,二、出世圣。论名核实:一、核事实,二、核理实。 【记】世圣者,谓轮王也。易曰: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管子曰: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此皆言世间圣人。出世圣,谓三乘果人,断惑证理名圣也。核者,说文云:考事之实也。核事实,则世间正论可以治国;核理实,则出世正论可以诣道。 二、委明四悉,谓世间正论而有四益,皆引孝经结成其义。文为四:初、世界。 【文句】此品是先王旧法,世世相传。先王传力尊相,力尊相传于信相,信相又传其子,其子又传于后世。世世正圣,世世善实,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论品。 【记】先王旧法,即世间事实。世世不同,即世界意也。 二为人。 【文句】王行此法,法律相应。阴阳以之调,日月以之顺,百谷以之丰,万民以之乐,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即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亦是为人悉檀立名,名正论品。 【记】百谷者,杨泉物理论云:粱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粳糯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谷。社稷者,孝经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濶,不可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徧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礼记曰:厉山氏之子(厉或作列)柱及周弃为稷(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神),共工民之子后土为社(共工氏之覇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为社)。民用和睦者,人民被服其教,自相和睦,尊卑上下,无相怨者。 三、对治。 【文句】王用此法,外敌不敢谋,内奸不敢惊,妖星不敢现,恶虹不敢行,暴风不敢动,疾雨不敢零,是则祸乱不作,灾害不生,亦是对治悉檀立名,名正论品。 【记】内奸,谓乱臣贼子。孔安国曰:在内曰奸,在外曰宄。祸,乱下。祸者,谓善人逢殃。乱者,谓臣下悖逆作起也。灾者,天反时,风雨不节也。害者,地反时,水旱伤稼也。 四,第一义。 【文句】此之世善本金光明,从金光明出此正论善。用此正论,天宫天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增长,天心为之倍乐,天之法味为之倍加深远,即是先王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义悉檀立名,名正论品也。 【记】本金光明者,即四王品云所作国事,所造世论,皆因此经也。至德要道者,至谓穷理之极,要谓以一总众。谓兹正论,是先王旧法,为德之极,道之要也。前之三悉,属于世间,且就本辨。今此第四,兼出世足,故双明本末之义,令其闻者解悟两种第一义故。钝者但得世间要道,此从末也;利者乃悟出世要道,此从本也。增益天德,亦须两分:从末者,益但生天;若从本者,益在义天,亦兼净天,以金光明属通教故。 二、明来意。 【文句】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经,感通冥圣,天王佐助,善政兴隆。 【记】冥圣者,即诸天是冥圣也。故法华三昧云:一切冥法。 二、经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为二:一、长行说事本,二、偈颂说正论。长行中,对告地神说昔尊相。 【记】二、随释二:初、长行。 尔时,佛告地神坚牢:过去有王名力尊相,其王有子名曰信相,不久当受灌顶之位统领国土。尔时,父王告其太子信相:世有正论善治国土,我于昔时曾为太子,不久亦当绍父王位。尔时,父王持是正论亦为我说,我以是论于二万岁善治国土,未曾一念以非法行,于自眷属情无爱着。何等名为治世正论?地神!尔时,力尊相王为信相太子说是偈言: 【文句】如文。 【记】经受灌顶位者。华严三十九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法幢,然香散华,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转轮圣王。 二、偈颂二:初、分文。 【文句】偈有八十二行,文为四:初二行半集众,次三行半发问,次一行结问开答,后七十五行梵天答。即说正论也。集众文为三:初一行是佛叙尊相,欲为天子说先王本法;次一行佛叙尊相诫听;次半行明说论处所。 【记】二、随释四:初、集众,三、如分科。初、佛叙尊相欲说。 我今当说诸王正论,为利众生断诸疑惑。 【记】二、佛叙尊相诫听。 一切人王,诸天天王,应当欢喜,合掌谛听。 【记】三、明说论处所。 诸王和合集金刚山。 【记】二、发问二:初、分文。 【文句】次四,王发四问。一问,云何呼人为天。二问,非天所生,而名天子。三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四问,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 【记】二、释义,四、如分文。初问呼人为天。 护世四镇起问梵王:大师梵尊天中自在,能除疑惑当为我断,云何是人得名为天? 【记】二、问:何名天子? 云何人王复名天子? 【记】三、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 生在人中,处王宫殿。 【记】四、问:人王治世,那得名天? 正法治世,而名为天。 【记】三、结问开答。 护世四王问是事已,时梵尊师即说偈言: 【文句】次一行,成前起后,可见云云。 【记】四、梵天答二:初、述意,分文二:初、述意。 【文句】问既有四,答亦为四。一、答天。护其入胎,虽是人子,而称天子。三十三天,各分己德,虽是于人,而称为天。虽处人宫殿,用天律治世,虽是人主,而称为天。虽是人法治世,令众生行善,多生天上,以因中说果,故称为天。 【记】佛经释天子义,此文最显。若儒教则云:王者父天母地,为天子之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载,谓之天子。 二分文 【文句】从汝今虽以下,是梵答,文为二:初十行半略答,后六十四行半广答。略中有四:初一行半许答;次因集业故一行,略举昔因今果,答其问王义;次五行举三义,答其问天义;次三行举三义,重答问王义。 【记】二、随文释义二:初、略答四:初、许答。 汝今虽以此义问我,我要当为一切众生敷扬宣畅第一胜论。 【记】二、答王义。 因集业故,生于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 【记】故称人王者,諡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也。 三、答问天义。 处在胎中,诸天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三十三天,各以己德,分与是人,故称天子。神力所加,故得自在,远离恶法,遮令不起,安住善法,修令增广,能令众生,多生天上。 【记】文二。初、指出三义。 【文句】答:天举三义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 【记】未入等是一义,分德是一义,力加是一义。 二、明答三问三:初、以护胎答第二问。 【文句】以护胎故称为天子,答第二问也。 【记】未入护者,犹在中阴;已入护者,处在胎藏。此之二时,多为鬼害,故假天护。 二、以分德答第一问。 【文句】以分德故,有其天德,故称为天,答第一问也。 【记】三、以力加,答三、四问。 【文句】神力所加,修善遮恶,后必生天。因中说果,故称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为天问也。答半名为天三义竟。 【记】前第三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四问。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故今答中,虽处人宫,天力加故,自在如天,答第三问也。遮恶劝善,令人生天,答第四问也。 四,重答问王义。 半名人王,亦名执乐,罗刹魁脍,能遮诸恶;亦名父母,教诲修善,示现果报,诸天所护;善恶诸业,现在未来,现受果报,诸天所护。 【记】文二。初、正明人王三义三。初、明执乐名王。 【文句】从半名人王已下,答有三义,故称半为王。一名执乐者,乐由于王,王执此乐,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老者击壤,小骑竹马,谁不归德?故执乐者名王。 【记】王执此乐者,谓持礼乐以化民也。孝经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乐记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使天下去明,乐之化成也。京房易候云:大平之时,十日一雨,凡岁三十六雨,此休征时若之应。风土记曰:击壤者,以木作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腊节,僮少以为戏也。逸士传:帝尧之时,有老人击壤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岂非至圣之德,为而不宰,玄功赞运,是以百姓日用不知,竹马儿童所戏也。人王执乐治国,故得天下和平,老幼俱乐其性也。 二、明遮恶名王。 【文句】二者遮恶,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流,草不折伤,民无疾疠者,谁不归德?故遮恶名王。 【记】即经云罗刹魁脍等,以能遮暴恶故,亦名罗刹魁脍也。以亦名二字贯下,如罗刹中魁卒,故众鬼不敢为非也。 三、明父母名王 【文句】三、父母者,诲示祸福,导语善恶,制礼作乐,而民知禁,谁不归德?故父母名之为王。 【记】即是王为民之父母也。诲示祸福等者,谓违仁义者致刑罸,是祸恶也。录仁义而授爵禄,是福善也。制礼以检其迹,作乐以和其心。故乐记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民知禁者,民知有禁令也。 二、兼显天子三义。 【文句】能为民下,作父母故。诸天护之,名为天子。以遮恶不起,诸天分德,名之为天。以执乐故,因中说果,复名为天。非但半名人王义成,半名为天三义亦显。 【记】因中。说果者,以礼乐化民,必生天上故。 二、广答二:初、分文释义二:初、广明非法失于六义。 若有恶事,纵而不问,不治其罪,不以正教,舍远善法,增长恶聚,故使国中,多诸奸鬪,三十三天,各生瞋恨。由其国王,纵恶不治,坏国正法,奸诈炽盛,他方怨敌,竞来侵掠,自家所有,钱财珍宝,诸恶盗贼,共相劫夺。如法治世,不行是事,若行是者,其国殄灭。譬如狂象,蹋莲华池,暴风卒起,履降恶雨,恶星数出,日月无光,五谷果实,咸不滋茂。由王舍正,使国饥馑,天于宫殿,悉怀愁恼。由王暴虐,不修善事,是诸天王,各相谓言:是王行恶,与恶为伴,以造恶故,速得天瞋,以天瞋故,不久国败。非法兵仗,奸诈鬪讼,疾疫恶病,集其国土。诸天即便,舍离是王,令其国败,生大愁苦,兄弟姊妹,眷属妻子,孤迸流离,身亦灭亡。流星数堕,二日并现,他方恶贼,侵掠其土,人民饥饿,多诸疾疫。所重大臣,舍离薨亡,象马车乘,一念丧灭,诸家财产,国土所有,互相劫夺,刀兵而死。五星诸宿,违失常度,诸恶疾疫,流徧其国。诸受宠禄,所任大臣,及诸群僚,专行非法。如是行恶,偏受恩遇,修善法者,日日衰减。于行恶者,而生恭敬,见修善者,心不愿录。故使世间,三异并起,星宿失度,降暴风雨。破坏甘露,无上正法,众生等类,及以地肥。恭敬弊恶,毁诸善人,故天降雹,饥馑疫死。谷米果实,滋味衰减,多病众生,充满其国。甘美盛果,日日损减,苦澁恶味,随时增长。本所游戏,可爱之处,悉皆枯悴,无可乐者。众生所食,精妙上味,渐渐损减,食无肌肤。颜貌丑陋,气力衰微,凡所食噉,不知厌足。力精勇猛,悉灭无有,懒堕懈怠,充满其国。多有病苦,逼切其身,恶星变动,罗刹乱行。若有人王,行于非法,增长恶伴,损人天道。于三有中,多受苦恼,起如是等,无量恶事。皆由人王,爱着眷属,纵之造恶,舍而不治。若为诸天,所护生者,如是人王,终不为是。有行善者,得生天中,行不善者,堕在三涂。三十三天,皆生焦热,由王纵恶,舍而不诲。违逆诸天,及父母勅,不能正治,则非孝子。起诸奸恶,坏国土者,不应纵舍。 【文句】从若有恶事下,三十九行三句,广明非法。不得名天,不得名王,六义俱失。三十三天各生瞋恨,是天不护,不护故非天子。是诸天王各相谓言,是天不分德,不分德故不得名天。舍远善法,增长恶法,则无天因。宁得因中说果,叹人为天也?生大愁苦者,无执乐义。疾疫流徧,无遮恶义。纵恶不顾善,无父母义云云。 【记】二、广明正治,得于六义。 当正治罪,是故诸天,护持是王。以灭恶法,修习善故,现世正治,得增王位。应各为说,善不善业,能示因果,故得为王。诸天护持,邻王佐助,为自为他,修正治国。有坏国者,应当正教,为命及国,修行正法。不应行恶,恶不应纵,所有余事,不能坏国。要因多奸,然后倾败,若起多奸,坏于国土。譬如大象,坏莲华地,怨恨诸天,故天生恼。起诸恶事,弥满其国,是故应随,正法治世。以善化国,不顺非法,宁舍身命,不爱眷属。于亲非亲,心常平等,视亲非亲,和合为一。正行名称,流布三界,正法治国,人多行善。常以善心,仰瞻国王,能令天众,具足充满。是故正治,名为人王,一切诸天,爱护人王。犹如父母,拥护其子,故令日月,五星诸宿。随其分齐,不失常度,风雨随时,无诸灾祸。令国丰实,安乐炽盛,增益人民,诸天之众。以是因缘,诸人王等,宁舍身命,不应为恶。不应舍离,正法珍宝,由正法宝,世人受乐。常当亲近,修正法者,聚集功德,庄严其身。于自眷属,常知止足,当远恶人,修治正法。安止众生,于诸善法,教勅防护,令离不善。是故国土,安隐丰乐,是王亦得,威德具足。随诸人民,所行恶法,应当调伏,如法教诏。是王当得,好名善誉,善能摄护,安乐众生。 【文句】从当正治罪下二十四行三句,更广说六义。当正治罪,即父母义。诸天护持,即天子义。以灭恶法,即魁脍义。魁脍名典军,遮制恶鬼,鬼畏典军,不敢乱行也。修习善法,即执乐义。应各为说,即示因果义。诸天,即分德义。还以六义消,文皆可寻云云。 【记】此六经文,前后相参,故并前段皆不细分。讲者当以六义得失,对文销之,其理自会。 二、示观明本二:初、令思观义。 【文句】此中应明观义,自思之云云。 【记】自思之者,禀斯宗人,合知二种修观之法,故疏不示,令其自思。今恐后学未能别之,不免略说。此于三种,是托事观。谓托世天,明于谛境;托于人王,明于妙观。即此一念,性是义天。依止此天,能令此观不起边倒,名天护义,中观也。观合义天,同天之德,不分而分,名天分德,空观也。义天神力,加妙观故,能历诸境,皆得圆融,假观也。又托人王修理观者,全谛起观。中观双照,即父母义;空观伏惑,即魁脍义;假观立法,即执乐义。此谛此观,皆离纵横,秪于一心,具兹六义。 二、设问明本二:初、设问。 【文句】问:金光明是正论本,其意云何? 【记】上四王品云:阎浮提内诸国王等,所作国事,所造世论,皆因此经。岂非正论以金光明而为其本?欲令答示即末之本,故兴此问。 二、答示二:初、正示。方等所说,岂有一事不本于理?如向散脂,翻为密者,常所称呼,岂知召于秘妙三法?今于此典自叙密名十五句义,斯乃委彰世名之本。此之正论是梵王说,梵王之本,诸经开为法身菩萨,法身菩萨随所住处是常寂光,以身例口,随有所说,无非秘藏。今之正论,此金光明而为其本,岂可末事暂乖本理?水波、金器,本末同时,以金光明具世间法,故即世名而可示本。自此为二:初、明末即于本二:初、就天子三义示本。 【文句】天者,即法性金也。法性作依止,故言天护。分德者,即光也。报身与法性冥,即是分德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云云。 【记】应先了知此金光明是法非譬,以法报应,是金光明异名故也。天者,第一义天也。子者,无上众生本来人也。揽金光明妙三实法,为此假人。此人依止第一义天,本离八倒,是天护义。此人智光冥法身金,德与法同,为分德义。此人应益,名之为明,义天之力之所加也。 二、约人王三义示本。 【文句】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为父母故。遮恶即光也,执乐即明也。 【记】此妙假人。体是金故,双具权实,能与一切而作父母。体是光故,照惑本空,即遮恶义。体是明故,能生众善,即执乐义。 二、明末从本立。 【文句】以此为本,故能正论尔。 【记】如上所示本之六义,因果六位,皆即此义。此义能作世出世间一切事本,今即此本而谈正论。其圆教机,闻治国事,即达其本,乃能顿治四种之国。 二、例结。 【文句】如半名人王,牛名为天,为世间正论,半名出世间正论,本末相关,即此意也。 【记】经于一人而立人、天两种之称,意显此论通世、出世也。 【记】二、善集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善集品第十二 【记】句文分二:初、正解题二:初、释善集得名二:初、据名广集六善。 【文句】此转轮王集众善法,如海导师,善海无涯,六度则摄。 【记】海导师,谓海中船师。善法虽多,不出此六。 二、附文别集檀智二:初、明摄六。 【文句】六度又广,二度略摄,谓檀与智。 【记】檀能摄六,智能导五,成就二严,故举兹两。 二、示经。文二:初、正示经。 【文句】提如意珠,舍四大地满中珍宝,以用布施,即集檀行也。合掌而立,请宝冥尊者宣扬显说,是金光明,即集智行也。 【记】经举此二,其相深广。宝满四洲,尽奉三宝,兴隆事广。合掌而立,听金光明,证悟理深。 二、例余行。 【文句】檀智既然,余法亦尔。从行得名,故称善集品也。 【记】此王心大,集善不轻。檀智深广,在文既然,验余所修,皆非聊尔。 二、用悉檀立品。 【文句】此六度不同,是世界悉檀集善也。修于五度,是为人集善也。修于智度,是对治集善也。皆波罗蜜,是第一义集善也。从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 【记】总举六度,名数不同。是世界五度望智,且在事善,属为人。智照五度,破取相恶,属对治。达六法界,绝乎思议,皆到彼岸,名第一义。此王具集四悉檀善,故以其名立今品目。 二、明来意。 【文句】此品是第二人。王弘经:上明世间正见,感动天地;此明出世正见,感动贤圣云云。 【记】治国之论,是世正见。听金光明,是出世间上上正见。夜睡梦中,闻佛功德,是感动圣。及见比丘,名曰宝冥,是感动贤。纵入分真,望佛名贤。 二、经文二:初、分文。释义二:初、分文。 【文句】文为二:初、对告地神,二、以偈说。偈有六十四行半,分为二: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次、六十行半别明善集施财。施法别为六:一、六行半明事本,二、十一行半明圣王请法,三、十九行半明尊者宣扬,四、十行半明轮王行施,五、二行结会古今,六、十行半引因果以证以劝。 【记】二、释义二:初、对告地神。 尔时,如来复为地神说往昔因缘,而作偈言: 【记】二、佛以偈说二:初、通明因地行檀。 我昔曾为,转轮圣王,舍四大地,及以大海。又于是时,以四天下,满中珍宝,奉上诸佛。凡所布施,皆舍所重,不见可爱,而不舍者。于过去世,无数劫中,求正法故,常舍身命。 【记】二、别明善集。二施,谓四天下宝施财也。请说此经,令无量众闻金光明施法也。此别为六,当如分文,以义解释。初、明事本。 又过去世,不可议劫,有佛世尊,名曰宝胜。其佛世尊,般涅盘后,时有圣王,名曰善集,于四天下,而得自在,治政之势,尽大海际。其王有城,名水音尊,于其城中,止住治化。夜睡梦中,闻佛功德,及见比丘,名曰宝冥,善能宣畅,如来正法,所谓金光,微妙经典,明如日中,悉能徧照。 【记】经治政之势者,谓化之势分,极于海际。 二,明圣王请法。 是转轮王,梦是事已,即寻觉寤,心喜徧身,即出宫殿,至僧坊所,供养恭敬,诸大圣众。问诸大德:是大众中,颇有比丘,名曰宝冥,成就一切,诸功德不?尔时宝冥,在一窟中,安坐不动,思惟正念,读诵如是,金光明经。时有比丘,即将是王,至其所止,到宝冥所。时此宝冥,故在窟中,形貌殊特,威德炽然,即示王言:是窟中者,即是所问,宝冥比丘,能持甚深,诸佛所行,名金光明,诸经之王。时善集王,即寻礼敬,宝冥比丘,作如是言:面如满月,威德炽然,惟愿为我,敷演宣说,是金光明,诸经之王。 【记】三、明尊者宣扬。 时宝冥尊,即受王请,许为宣说,是金光明。三千大千,世界诸天,知当说法,悉生欢喜,于净微妙,鲜洁之处,种种珍宝,厕填其地,上妙香水,持用洒之,散诸好华,徧满其处。王于是时,自敷法座,悬缯幡盖,宝饰交络,种种微妙,殊特末香,悉以奉散,大法高座。一切诸天,龙及鬼神,摩睺罗伽,紧那罗等,即雨天上,曼陀罗华,徧散法座,满其处所。不可思议,百千万亿,那由他等,无量诸天,一时俱来,集说法所。是时宝冥,寻从窟出,诸天即时,以娑罗华,供养奉散,宝冥比丘。是时宝冥,净洗身体,着净妙衣,至法座所,合掌敬礼,是法高座。一切天王,及诸天人,雨曼陀罗,大曼陀罗,摩诃曼殊,众宝妙华,无量百千,种种妓乐,于虚空中,不鼓自鸣。宝冥比丘,能说法者,寻上高座,结加趺坐,即念十方,不可思议,无量千亿,诸佛世尊,于诸众生,兴大悲心,及善集王,所得王领,尽一日月,所照之处。时说法者,即寻为王,敷扬宣说,是妙经典。 【记】厕,杂也。填,塞也。缯,帛之总名也。曼陀罗,此云适意。曼殊沙,此云柔软。旧小大白,小大赤。不鼓,鼓击也。 四,明轮王行施。 是时大王,为闻法故,于比丘前,合掌而立,闻于正法,赞言:善哉!其心悲悼,涕泪横流,寻复踊悦,心意熈怡,为欲供养,此经典故。尔时即提,如意珠王,为诸众生,发大誓愿:愿于今日,此阎浮提,悉雨无量,种种珍异,璝琦七宝,及妙璎珞,以是因缘,悉令无量,一切众生,皆受快乐。即于尔时,寻雨七宝,及诸宝饰,天冠耳璫,种种璎珞,甘馔宝座,悉皆充满,徧四天下。时王善集,即持如是,满四天下,无量七宝,于宝胜佛,遗法之中,以用布施,供养三宝。 【记】熈怡,悦乐也。璝,美石,次玉。琦,玉名。耳璫释名云:穿耳施珠曰璫。应作珥璫。珥,如志反。苍颉云:珠在耳也。 五、结会古今。 尔时为王说法比丘,于今现在阿閦佛是;时善集王听受法者,今则我身释迦文是。 【记】六、引因果证劝。 我于尔时,舍此大地,满四天下,珍宝布施,得闻如是,金光明经。闻是经已,一称善哉,以此善根,业因缘故,身得金色,百福庄严,常为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等类,之所乐见。既得见已,无有厌足,过去九十,九亿千劫,常得作于,转轮圣王。亦于无量,百千劫中,常得王领,诸小国土。不可思议,劫中常作,释提桓因,及净梵王。复得值遇,十力世尊,其数无量,不可称计。所得功德,无量无边,皆由闻经,及称善哉。如我所愿,成就菩提,正法之身,我今已得。 【文句】悉如文。 【记】二、指归三法。言就此品论金光明者,就其所说论三法门。疏文秪云论金光明,验直就法立此三名,实不从譬。以前后文悉皆如是,讲者学者知之知之。然以诸句对三字者,以此三是深广法性当体之名。法性可尊可贵名金,法性寂而常照名光,法性能多利益名明,与诸三法无二无别。若指品内事、理、依、正即此三者,乃令行人达乎所诠,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此典方得名为经王。是知对三深有所以。此自为三:初、就善集论。 【文句】就此品论,金光明者,善集波罗蜜金也,集般若光也,集五度明也。 【记】翻波罗蜜,名到彼岸。是所归处,故名金。般若翻智,故名光。五度是行,故名明。此就智、行及果为三,对金、光、明。 二、就宝冥论。 【文句】就宝冥论者,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满月,光也。读诵如是经,明也。 【记】窟是所依名金,满月能照名光,读诵是行名明。此约依正对于三法。 三、就二人论。 【文句】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许为王说,光也;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宝,明也。 【记】宝冥依正,与王雨宝对于三法。行者应知,秪一法性名金光明,岂可光明暂离于金?岂可金光暂离于明?今以三名分对依正、自他、人物,为令了依,不离于正,自不离他,人不离物。以金光明举一即三,全三是一,不纵不横,而高而广,物物皆是金光明海,心心皆是三德秘藏。若不尔者,何名经王耶? 【记】第三、鬼神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鬼神品第十三 【记】句文分二:初、正解题二:初、正释鬼神二:初、释鬼。 【文句】鬼字训归。又云:畏也,报多怖畏,如阿修罗云云。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 【记】归者,尸子曰:人死曰归。云云者,观佛三昧经云:修罗与天帝战时,空中刀轮而下,修罗军众身支堕落,即便怖畏,窜隐藕丝。若依俗释者,郑玄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二、释神。 【文句】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 【记】二、对上题品。 【文句】此品通列一切天龙江海日月诸神。上已天题品竟,无容再出。虽通列诸道,而鬼神文多从多,故以之题品。 【记】二、明来意。 【文句】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龙鬼神,天地灵只,咸皆发誓,溥徧弘宣,以劝流通。 【记】二、经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中,先举事别,次圆供养。 【记】二、释义二:初、长行二:初、列;二、释二:初、举事别。 佛告功德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以不可思议妙供养具,供养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及欲得知三世诸佛甚深行处。 【文句】事别者,佛从慈悲中起受供养者,盖应佛也。佛从如中起觉智,智与如合者,报佛也。一切法悉是诸佛行处者,法佛也。作如此解者,三佛历别。若修事之供养,供养亦别也。 【记】佛从等者,果后慈悲,熏法现象,说法化人,此乃应身被机之佛。从本觉如,起始觉智,合本真如,名报身佛,是始觉也。一切诸法,元是诸佛所行之处,即法身佛,是本觉也。三、佛历别者,修二性一,能起所起,能显所显,条然异故。事供别者,四事供养,资持应佛;万行功德,资成报佛;称理之智,显发法佛。资成、显发,皆供养义。三佛既异,三供亦别。 二,圆供养。 是人应当必定至心随有是经流布之处,若城邑、村落、舍宅、空处,正念不乱,至心听是微妙经典。 【文句】圆供养者,劝听经。听经是法之供养,诸供养中最为第一。第一供养者,供养一切佛。佛说文字是应佛,能诠是报佛,所诠是法佛。能敬文字,即敬三佛,亦是敬三世佛,诸佛从此生故。供养文字,即供养一切诸佛云云。 【记】前有理智,以历别故,贬之为事。今听经事,以融即故,褒之为法。第一、供养者,不思议供也。能听、所听,体不二故。秪于文字,了具三身:能说是应,解脱德也;能诠是报,般若德也;所诠是法,法身德也。不解新伊,但论能、所,岂显圆佛及圆供耶?文字若非秘密之藏,那生诸佛恭敬之心?非秘妙者,安能圆供三世佛耶?注云云者,令如向释也。 二、叙重闻二:初、标示。谓四愿:一、劝也。 【文句】又别时重闻,更记之。长行举四愿欲而作一劝。 【记】二、释出二:初、出四种愿欲。 【文句】若欲知佛行处,行处者,即如如境,法佛也。欲知者,知是如如智,报佛也。能听此经,此经即文字,文字即应佛也。能听者,随顺佛教,即法供养,法供养即妙供养也。 【记】问:经示行人欲以妙具供三世佛,及知他佛甚深行处,大师何故即以知字而为报佛?所知是法,二必垂形,是则三身皆属行者。因既滥果,供养义乖。此解违经,如何取信?答:前拣事别,正却此情。经云欲知,岂非行者?甚深行处既是法身,能知之心宁非报佛?文字之应,现亦唯心。若生佛条然,能所永异,斯出小教,何预圆宗?今就圆宗解四愿欲,若迷三世诸佛三身同在刹那,法界六尘顿彰妙解,是可思议,正当违经。 二、明一事满四。 【文句】听经能生觉智,觉智生故,即是佛受供养也。听经一事,具诸愿欲,秪圆一事,具别诸事也。 【记】三世诸佛觉智为命,而与众生同一心性,乏熏修故,即不受供养。诸佛寿命不灭而灭,以隐为灭也。今以听经为供养故,即是受供。诸佛寿命不生而生,以显为生也。行人应了生佛无差,听经智生即诸佛现,以诸如来同一智故。观行相似分真之佛,与究竟佛无二无别。又了智生即三佛生,即一而三,不纵不横,此乃欲供。欲知三世诸佛,秪听经一事,四愿俱满。 二、偈颂二:初、分文。 【文句】偈有一百二行半,分为六:一、从若欲供养下十一行,颂上长行秪能听经,即是举圆妙以劝修;二、从随所至处下三行半,举听经即能攘灾以劝修;三、从于说法处下六行,举听经致灵瑞以劝修;四、从威德相貌下五行半,举秪听经有威力以劝修;五、从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半,举听经能致天龙鬼神以劝修;六、从于诸众生下二十七行半,举秪听经能令国土安乐以劝修云云。 【记】二、随释六科节,并如分文所列。初颂上长行秪能听经,即是举圆妙以劝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供养,一切诸佛,欲知三世,诸佛行处,应当往彼,城邑聚落,有是经处,至心听受。是妙经典,不可思议,功德大海,无量无边,能令一切,众生解脱,度无量苦。诸有大海,是经甚深,初中后善,不可得说,譬喻为比。假使恒沙,大地微尘,大海诸水,一切诸山,如是等物,不得为喻。若入是经,即入法性,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于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不可思议,阿僧只劫,生天人中,常受快乐。以能信解,听是经故,如是无量,不可思议,功德福聚,悉已得之。 【记】经。若入是经者。一言于经,即有三种,谓教、行、理。能了此三,是妙三法,名入是经。若不然者,安得入经?即入法性。所入法性,无量甚深,三义具足,名金光明。称此安住,名之为如,即见释迦三身妙体。须论观行相似分真,入经见佛。 二、举听经即能攘灾以劝修 随所至处,若百由旬,满中盛火,应从中过。若至聚落,阿兰若处,到法会所,至心听受。听是经故,恶梦蛊道,五星诸宿,变异灾祸,一切恶事,消灭无余。 【文句】蛊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䖍伽陀,汉言善品,主蛊毒也。 【记】经若百由旬,满中盛火,应从中过者,为法亡躯也。 三举听经,致灵瑞以劝修。 于说法处,莲华座上,说是经典,书写读诵。是说法者,若下法座,尔时大众,犹见坐处。故有说者,或佛世尊,或见佛像、菩萨色像、普贤菩萨、文殊师利、弥勒大士,及诸形像。见如是等,种种事已,寻复灭尽,如前无异。成就如是,诸功德已,而为诸佛,之所赞叹。 【记】经文殊师利云妙德,弥勒云慈氏。 四、举秪听经有威力以劝修。 威德相貌,无量无边,有大名称,能却怨家。他方盗贼,能令退散,勇悍多力,能破强敌。恶梦恼心,无量恶业,如是恶事,皆悉寂灭。若入军阵,常能胜他,名闻流布,徧阎浮提。亦能摧伏,一切怨敌,远离诸恶,修习诸善。入阵得胜,心常欢喜。 【记】经勇悍。说文云:多力也。 五举听经,能致天龙鬼神以劝修。 大梵天王,三十三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鬼神诸王,散脂大将,禅那英鬼,及紧那罗,阿耨达龙,娑竭罗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大辩天神,及功德天,如是上首,诸天神等,常当供养,是听法者,生不思议,法塔之想,众生见者,恭敬欢喜,诸天王等,亦各思惟,而相谓言,令是众生,无量威德,皆悉成就,若能来至,是法会所,如是之人,成上善根,若有听是,甚深经典,故严出往,法会之处,心生不可,思议正信,供养恭敬,无上法塔,如是大悲,利益众生,即是无量,深法宝器,能入甚深,无上法性,由以净心,听是经典,如是之人,悉已供养,过去无量,百千诸佛,以是善根,无量因缘,应当听受,是金光明,如是众生,常为无量,诸天神王,之所爱护,大辩功德,护世四王,无量鬼神,及诸力士,昼夜精勤,拥护四方,令无灾祸,永离诸苦,释提桓因,及日月天,阎摩罗王,风水诸神,韦䭾天神,及毗纽天,大辩天神,及自在天,火神等神,大力勇猛,常护世间,昼夜不离,大力鬼王,那罗延等,摩醯首罗,二十八部,诸鬼神等,散脂为首,百千鬼神,神足大力,拥护是等,令不怖畏,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摩尼䟦陀,大鬼神王,富那䟦陀,及金毗罗,阿罗婆帝,宾头卢伽,黄头大神,一一诸神,各有五百,眷属鬼神,亦常拥护,听是经者。质多斯那,阿修罗王,及干闼婆,那罗罗闍,祁那娑婆,摩尼干陀,及尼楗陀,主雨大神,大饮食神,摩诃伽吒,金色发神,半祁鬼神,及半支罗,车钵罗婆,有大威德,婆那利神,昙摩䟦罗,摩竭罗婆,针发鬼神,绣利蜜多,勒那翅奢,摩诃婆那,及军陀遮,劒摩舍帝,复有大神,奢罗蜜帝,醯摩䟦陀,萨多琦黎,多醯波醯,阿伽䟦罗,支罗摩伽,央掘摩罗,如是等神,皆有无量,神足大力,常勤拥护,听受如是,微妙经者。阿耨达龙,娑伽龙王,目真邻王,伊罗钵王,难陀龙王,䟦难陀王,有如是等,百千龙王,以大神力,常来拥护,听是经者,昼夜不离。波利罗睺,阿修罗王,毗摩质多,及以茂脂,睒摩利子,波诃棃子,佉罗骞䭾,及以楗陀,是等皆是,阿修罗王,有大神力,常来拥护,听是经者,昼夜不离。诃利帝南,鬼子母等,及五百神,常来拥护,听是经者,若睡若寤。旃陀旃陀,利大鬼神,女等鸠罗,鸠罗檀提,噉人精气,如是等神,皆有大力,常勤拥护,十方世界,受持经者。大辩天神,无量天女,功德天等,各与眷属,地神坚牢,种植园林,果实大神,如是诸神,心生欢喜,悉来拥护,爱乐亲近,是经典者。 【记】文二。初翻现文,疏从摩醯去也。 【文句】摩醯首罗,余经翻为天自在,灌顶经翻为威灵帝,摩尼䟦陀翻为威伏行,富那䟦陀翻为集至成,金毗罗翻为威如王,宾头卢伽翻为立不动,车钵罗婆翻为忍得脱,昙摩䟦罗翻为学帝王,摩竭婆罗翻为除曲心,绣利蜜多翻有功动勋,勒那翅奢翻为调和平,劒摩舍帝翻为伏众根,奢罗蜜帝翻为独处快,醯摩䟦陀翻为舍主,萨多琦棃翻大力天,波利罗睺翻勇猛进,毗摩质多翻为高远,睒摩利子翻英雄德,波诃棃子翻威武盛,佉罗骞䭾翻吼如雷,鸠罗檀提翻战无敌。 【记】经阎摩罗王,或阎摩罗社,此云双王。阎摩,双也;罗社,王也。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又苦乐并受,亦名为双。那罗延,此云鈎鏁。力士难陀,此云喜䟦。难陀,此云贤喜。兄弟二龙,风雨应时,能令人喜。贤谓性,又贤善故。毗摩质多,此云净心。正法念经,翻为响高,亦云穴居,正云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画,又云宝饰,帝释妇公舍支之父。佉罗骞陀,此云广脾。 二、却解初段。 【文句】脱因者,脱业障也。脱果者,脱报障也。度诸有者,脱烦恼障也。 【记】脱因等者,初段文云:能令一切众生解脱,度无量苦诸有大海。既云一切众生解脱,度诸有海,须于界内及以界外,各脱三障。故以因果对于业报,诸有由惑,故当烦恼。 六、举秪听经能令国土安乐以劝修。 于诸众生,增命色力,功德威貌,庄严倍常。五星诸宿,变异灾怪,皆悉能灭,无有遗余。夜卧恶梦,寤则忧悴,如是恶事,皆悉灭尽。地神大力,势分甚深,是经力故,能变其味。如是大地,至金刚际,厚十六万,八千由旬。其中气味,无不徧有,悉令涌出,润益众生。是经力故,能令地味,悉出地上,厚百由旬。亦令诸天,大得精气,充益身力,欢喜快乐。阎浮提内,所有诸神,心生欢喜,受乐无量。是经力故,诸天欢喜,百谷果实,皆悉滋茂。园苑丛林,其华开敷,香气馝馚,充溢弥满。百草树木,生长端直,其体柔软,无有斜戾。阎浮提内,所有龙女,其数无量,不可思议。心生欢喜,踊跃无量,在在处处,庄严华池。于其池中,生种种华,优钵罗华、波头罗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于自宫殿,除诸云雾,令虚空中,无有尘翳,诸方清彻,净洁明了。日王赫焰,放千光明,欢喜踊跃,照诸暗蔽。阎浮檀金,以为宫殿,止住其中,威德无量。日之天子,及以月天,闻是经故,精气充实。是日天子,出阎浮提,心生欢喜,放于无量,光明明网,徧照诸方。即于出时,放大光网,开敷种种,诸池莲华。阎浮提内,无量果实,随时成孰,饱诸众生。是时日月,所照殊胜,星宿正行,不失度数。风雨随时,丰实炽盛,多饶财宝,无所乏少。是金光明,微妙经典,随所流布,讲诵之处,其国土境,即得增益。如上所说,无量功德。 【记】经优钵罗华下四句,四色莲华:优钵罗是青,波头摩是赤,拘物头是黄,分陀利是白。 【记】四、授记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授记品第十四 【记】句文分二:初、正解五:初、明今是二种。 【文句】有四种授记,今是二种云云。 【记】四种记者,首楞严三昧经:佛告坚意:记有四种:一者、未发心记,或有流转六道,生于人间,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过百千万亿阿僧只劫行菩萨道,乃至供养佛,化众生,皆经若干劫当得菩提。二、适发心与记者,是人久劫种诸善根,好乐人法,有慈悲心,发心即住不退地故,故发心与记。三、密记者,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天龙八部皆作是念: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举众皆知,此菩萨独不知。四、无生忍记者,于大众中显露与记也。今是二种者,即适发心记及无生记也。 二,约训释二字。 【文句】授者,与也。记者,记成道事也。 【记】三、明所记之人。 【文句】此中授三大士、一万诸天当来成佛事,故言授记。 【记】四、释记异名。 【文句】亦名授莂,亦名授决。授劫国数量名为莂,审实不虚名为决。 【记】五、明授非受。 【文句】从佛所与名为授,从其所得名为受。此中从佛所与,故言授记。 【记】二、来意。 【文句】此是流通中第四意。举昔行经之因,方成圆极之果,证弘护不虚,以劝流通也。 【记】昔行经者,金龙尊王赞佛发愿而为行经,十千枯鱼闻法熏修而为行经,以为因方犹将也。今得记莂,将来作佛证验。今日若亲弘经,若为外护,不久得记,成佛不虗。 二、经文二:初、分文。 【文句】文为二:一、与记,二、疑记。与记为二:一、与三大士记,二、与十千天记。与三大士记又二:一、同缘者集,二、正与记。 【记】二、释义二:初、与记二:初、与三大士记二:初、同缘者集。 尔时,如来将欲为是信相菩萨及其二子银相、银光,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时,即有十千天子,威德炽王而为上首,俱从忉利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记】过去同缘,此经不说,或见彼经。 二,正与记。 尔时,佛告信相菩萨:汝于来世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不可称计那由他劫金照世界,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金宝盖山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乃至是佛般涅盘后,正法、像法皆灭尽已,长子银相当于是界次补佛处,世界尔时转名净幢,佛名阎浮檀金幢光照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乃至是佛般涅盘后,正法、像法悉灭尽已,次子银光复于是后次补佛处,世界名字如本不异,佛号曰金光照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文句】世界转名净幢者,应论四句,此中是其一也。 【记】世界转名净幢者,应论四句者:一、名转土不转,转名净幢是也;二、土转名不转,如往古释迦取土名娑婆,今释迦亦名娑婆;三、名土俱转,如观音补弥陀处;四、名土俱不转,如今银光补金幢光照佛处。世界名字,如本不异。此中是一者,恐误合云二也。 二、与十千天子记二:初、分科。 【文句】十千记又二:一、闻经生解,二、正与记。 【记】二、释义二:初、闻经生解。或相似解,或分真解,经无定判,故须从容。 是十千天子闻三大士得受记莂,复闻如是金光明经,闻已欢喜生殷重心,心无垢累如净瑠璃,清净无碍犹如虚空。 【记】经心无垢累等,如下释疑疏中明。 二,正与记。 尔时,如来知是十千天子善根成熟,即便与授菩提道记:汝等天子!于当来世过阿僧只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于是世界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同共一家、一姓、一名,号曰青目优钵罗华香山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出现于世,凡一万佛。 【文句】云云。 【记】既云于是世界而无别名,即是还名娑婆,此乃土转名不转一句。注云云者,令如向释也。 二、疑记二:初、分文。 【文句】从尔时道场下,是第二、疑记,又二:一、疑问,二、佛答。 【记】二、释义二:初、疑问。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名等增益,白佛言:世尊!是十千天子于忉利宫为听法故故来集此,云何如来便与授记?世尊!我未曾闻是诸天子修行具足六波罗蜜,亦未曾闻舍于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财宝谷帛、金银瑠璃砗磲码碯、真珠珊瑚珂贝璧玉、甘馔饮食衣服卧具、病瘦医药象马车乘、殿堂屋宅园林泉池奴婢仆使,如余无量百千菩萨,以种种资生供养之具,恭敬供养过去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等诸佛世尊。如是菩萨于未来世,亦舍无量所重之物,头目髓脑所爱妻子、财宝谷帛乃至仆使,次第修行成就具足六波罗蜜。成就是已备修苦行,动经无量无边劫数,然后方得受菩提记。世尊!是天子等何因何缘修行何等胜妙善根,从彼天来暂得闻法便得受记?惟愿世尊为我解说断我疑网。 【记】文三。初行浅记深。 【文句】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菩提极果,积行方克。忉利暂下,无久听之劳;不闻往昔,有难思之行。行浅记深,是故疑惑。 【记】二、约权疑实。 【文句】如余菩萨者,六度菩萨,引锥指地,无非舍身命处,戒、忍、禅、智,满三僧只。若通教菩萨,从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从空入假,动逾尘劫。若别教菩萨,直行一行,动经无量阿僧只劫;况复徧行众行,量不可数,尚不获记,少时闻经,而得斯决。 【记】引锥指地者,谓无有容锥之地,不是舍身命之处也。从假入空,非止一世者,菩萨性地,经于三只,修六度故。直行等者,历别渐次,其相如是。 三、为众发问。 【文句】时众咸疑,故树神发问也。 【记】大权解顿,自必无疑,为他故问。 二、佛答二:初、分文。 【文句】佛答为二:一、举现行,二、举远缘。 【记】二、释义二:初、举现行。 尔时,佛告树神:善女天!皆有因缘,有妙善根以随相修。何以故?以是天子于所住处舍五欲乐故,来听是金光明经。既闻法已,于是经中净心殷重如说修行,复得闻此三大菩萨受于记莂。 【记】文四。初明三事和合。 【文句】现行者舍天宫乐,故来听经。闻三大士获菩提记,我昔本誓与其法食,三事和合,故与其记也。 【记】二、证听经功德。 【文句】此意证成鬼神品初,以妙供养供养三世诸佛,及欲得知诸佛行处,决定至心听此妙典。虽有此旨,未见其人。今此十千,即其人也。 【记】顺前三教,上求下化,亦得名为修法供养。但以偏渐,故经多劫,一听此经,顿达妙性,一摄一切,名真法供。既生圆觉,即三世佛皆受供养,能知诸佛甚深行处,三身顿显。今万天子来此听经,若不能满四种愿欲,安得受于成佛记莂?验知前品所说不虗。 三、明称经悟入。 【文句】:闻记当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心无垢累,起般若身。犹如虗空,起于法身。一心中听,三德圆成。复有无量功德,说不可尽。此不得记,记与谁乎?证听功德,意在于此。 【记】无有成佛,不具三身。三身之果,由于今日闻金光明,以为妙因。从法性明,生殷重心,应身因也;从法性光,起无垢心,报身因也;从法性金,起虚空心,法身因也。此金光明,与其三德,无二无别。三德为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或似或真。显此三德,是故如来授与果记。听经之益,其相如是。 四,指今昔因缘。 【文句】以随相修指今现行,行随实相而修也。有妙善根指于远缘也,远缘实相而种善根也。 【记】经皆因缘者,一闻得记,岂无因缘?此乃总标。有妙善根,别标远因缘。以随相修,别标现因缘。言因缘者,感应也。或内心外教而为因缘。何以故下,释出现因缘。行随实相而修者,以十乘观而为行也。不思议境,名实相也。即境为观,此观顺境,名随相修。非今宗意,此句莫销。然此十观,修有三根:上根一观,中根二至七,下根具用十。今万天子一坐闻经,匪但用一,或在二三,是信行根。依言而修,入似真位。有妙善根下,释出远因缘。善既云妙,乃昔闻圆而为根种,故云缘实相而种善根也。 二、举远缘。 亦以过去本昔发心誓愿因缘,是故我今皆与授记,于未来世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句】从亦以过去下,是举远缘答也。文为二:一、略,二、广。此中少文是略,除病、流水两品是广答也。 【记】经誓愿因缘者,流水品云:未来之世,当施法食也。乃以此文对下二品而为略广。 【记】五、除病流水。二。初、除病品。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除病品第十五 【记】句文分二。初来意,即广答远缘四字是也。 【文句】广答远缘。 【记】意通流水,文在此中。 二,释题。 【文句】由医王救疾,故言除病品。 【记】方等经王,标除病目。不止除于果报病苦,义合该收恶业烦恼十种之病。故下文云:治诸众生所有病苦,悉令除差。文意含摄十种行人,故上正论品疏云:半名世论,半名出世论。今岂不尔?又荆溪云:上根即于境种而生于果,故文云:直闻是言,病即除愈。为中、下根更须后法,是故文云:至长者所,为合众药。故知不独除果报病。 二、经文二:初、通后品分文。 【文句】通取后流水品。文为五:一、缘本,二、远缘,三、近缘,四、结缘,五、会缘。 【记】二、就二品释义五:初、缘本。 佛告道场菩提树神:善女天!谛听,谛听!善持忆念!我当为汝演说往昔誓愿因缘。过去无量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名曰宝胜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善女天!尔时是佛般涅盘后,正法灭已。 【文句】从佛告树神下,明缘本,如文。 【记】二、远缘二:初、分文。 【文句】从像法中下,明远缘。远缘为六:一、明父。二、生子。三、国人遇病。四、其子请。五、父为说。六、知已徧治。子请为三:一、见人遇病。二、思惟。三、正问。问为四:初一偈问四大增损。二、问饮食犯触。三、问治病医方。四、问病动时节。 【记】二、释义六:初、明父。 于像法中,有王名曰天自在光,修行正法,如法治世,人民和顺,孝养父母。是王国中,有一长者,名曰持水,善知医方,救诸病苦,方便巧知四大增损。 【记】二、生子。 善女天!尔时,持水长者家中后生一子,名曰流水,体貌殊胜,端正第一,形色微妙,威德具足,受性聪敏,善解诸论,种种技艺、书疏、算计无不通达。 【记】经:受性聪敏。敏,达也。孝经云: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三、国人遇病 是时,国内天降疫病,有无量百千诸众生等皆无免者,为诸苦恼之所逼切。 【记】四、其子请三:初、见人遇病。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见是无量百千众生受诸苦恼故,为是众生生大悲心。 【记】二、思惟。 作是思惟。如是无量百千众生。受诸苦恼。我父长者。虽善医方能救诸苦。方便巧知四大增损。年已衰迈老耄枯悴。皮缓面皱羸瘦颤掉。行来往反要因几杖。因顿疲乏不能至彼城邑聚落。而是无量百千众生。复遇重病无能救者。我今当至大医父所。谘问治病医方秘法。谘禀知已当至城邑聚落村舍。治诸众生种种重病。悉令得脱无量诸苦。时长者子思惟是已。 【记】经衰迈说文:衰,减也,捐也。广雅:迈,归往也,谓壮力已往也。礼记:八十曰耄。注云:耄,惛忘,亦乱也。颤四支动也。掉振也。几杖者坐则凭几,行则执杖。 三、正问四:初、问四大增损。 即至父所头面着地,为父作礼叉手却住,以四大增损而问于父,即说偈言: 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 【记】二、问饮食犯触。 云何当知饮食时节?若食食已,身火不灭。 【文句】身火不灭者,食饱热病暂息,食消热复更生,故言身火不灭也。 【记】三、问治病医方。 云何当知治风及热水过肺病及以等分? 【文句】水过肺病者,水多则损肺,即是痰病也。 【记】四、问病动时节。 何时动风,何时动热,何时动水,以害众生? 【记】五、父为说二:初、分文。释经二:初、分文。 【文句】父医还答四问:初六行,答四大增损;二、一行半,答饮食犯触;三、二行,答病动时节;四、八行半,答治病方。就六行中分二:初一行是佛叙,父医答尔;次五行正答时节。 【记】二、随释四:初、答。四、增损二:初、佛叙父医欲答。 时,父长者即以偈颂解说医方而答其子: 【记】二、正答时节。 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三而说,从如是数,一岁四时。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本摄,二二现时。随是时节,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随时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令身得病。 【记】文五。初、释时节二:初、依俗法。 【文句】时节有二:一、俗法四时,谓春、夏、秋、冬。冬为岁末,春为岁始。而初言夏者,或作趣作。此言或可答问,正是于夏。三三而说者,一时三月,谓孟、仲、季四时,即十二月也。 【记】谓孟、仲、季者,孟,始也;仲,中也;季,末也。 二、依佛法。 【文句】若依佛说法,一岁三时,谓冬、春、夏。夏为岁末,冬为岁始。何故尔?为破诸弟子着常,为开安居迦提月故,没秋时尔。佛法三时,亦是三三说也。 【记】一岁三时,以四月为一时也。何故没秋时耶?为破下,凡有二:一、为破常计,二、为开迦提。以秋是收成,物皆结实,易起保着,故不言秋。为开安居者,为后安居人续结令成,为前安居人开迦提月也。律中有三种安居,谓前、中、后也。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十七以去,至五月十五日,名中安居;五月十六,是后安居。若四月十六日结者,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名夏竟,至明相出;十六日后,至八月十五日以来,名迦提月。明了论云:本言迦絺罗,为存略故,但云迦提,此翻功德衣。以前安居人坐夏有功,五利赏德,律中受此衣故:一、畜长财,二、离衣宿,三、背请,四、别众食,五、食前后至他家。西域记以迦提翻昴星,以昴星直此月故,于昴星月中得受功德衣故。是知若不没秋、中、后安居,不名坐夏,以后安居人至八月十五方解故。 二、释。若二二说三:初、依俗法。 【文句】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依俗法四时,时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阴阳二月一时,唯有阴阳二月合成六时。正月、二月是木王时,四月、五月是火王时,七月、八月是金王时,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时。腊月、三月是阳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阴土寄王。欲论本月,亦二二说。若论土寄王,亦二二说。故言足满六时也。 【记】土寄四季者,三、六、九、十二月也。各十八日者,四季共七十二日也。秪是阴阳二月者,皆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也。阳土、阴土者,从冬至一阳生为阳遁,故十二月、三月是阳土;从夏至一阴生为阴遁,故六月、九月是阴土。若论下二阳土、二阴土,亦是二二,故加本月,足满六时。 二、依佛法。 【文句】若依佛法解二二说者,佛法有三时,时有四月,各有初分、后分。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时;从二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此二月春后分;从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时初分;从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后分;从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时初分;从十月十六至腊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后分。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也。 【记】皆起于十六日者,彼以十六日为朔也。 三,复依俗法。 【文句】又云:正月三月是阳月,二月四月是阴月,五月七月是阳月,六月八月是阴月,九月十一月是阳月,十月腊月是阴月。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 【记】皆以奇偶之数分阴阳也。 三、释。三、三本摄二:初、正释二:初、依俗法二:初、以孟为本。 【文句】三、三本摄,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摄,后两月悉属春分;四月为夏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夏分;七月为秋本月摄,后两月悉属秋分;十月为冬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冬分,三、三本摄也。 【记】二、约五行说。 【文句】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时,木于中王,土寄三月,摄属春时。四月五月,正是夏时,火于中王,土寄六月,摄属夏时。七月八月,正是秋时,金于中王,土寄九月,摄属秋时。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时,水于中王,土寄腊月,摄属冬时。土寄四季,正时为本,各三月,并摄于土,故言三三本摄。主摄于客,客是土也。 【记】二、依佛法。 【文句】依佛法,言三三本摄者,本时各三月,既废秋时,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时,时则四月,论本则三,论摄则一,故言三三本摄也。 【记】三时、三月以为其本,各摄一月,故云三三本摄。二、释妨。 【文句】问:四时各有三月,此是四三本摄,何谓三三本摄?答:三为一数,以三而数,故言三三为本尔。 【记】既三为一数,是故俗法及以佛法,皆约三论。但以俗法本之与摄,秪在三中,故名三三本摄。若佛法者,即以三三为能摄本,乃以三一为所摄月,亦得名为三三本摄。 四、释随时消息二:初、依俗法。 【文句】随是时节消息者,时如上说,或四、或三、或二、或摄等,种种不同,随时以意消息,斟酌去取。 【记】二、依佛法。 【文句】若依佛法无秋时,而言秋时发病,此云何释?从八月半已还,随俗名秋,而夏时摄。八月下半已去,随俗名秋,冬时摄。随时消息者,二法之间而斟酌也。 【记】夏之后分,冬之初分,随俗名秋,随此两间消息斟酌。 五、释代谢增损二:初、通内外释。 【文句】代谢增损者,春动肝病,此可治;春动脾病,此难治;夏动心病,此可治;夏动肺病,此难治;夏末冬初,于秋分中动肺病,此可治;若动肝病,此难治;冬动肾病,此可治;若动心病,此则难治。论四时增损,大略如此。 【记】春动肝病等者,肝藏属木,木春王则可治;牌属土,木克土,故脾难治。心藏属火,火夏王则可治;肺属金,火尅金,故肺难治。肺属金,金秋王则可治;金克于木,故肝难治。肾属水,水冬王则可治;水克于火,故心难治。 二、约佛法料简二:初、问。 【文句】问:四时皆动病,何故去秋时? 【记】二、答意者。佛所制法,非为养身,但为修心及以禁足,分二:初、约破常答。 【文句】解此为二:一、为破保常。秋时万物结实,人计为常为乐。为破此着,故去秋时,佛为弟子保常心多故也。 【记】凡夫四倒,常乐我净。颠倒之计,托缘而成,故废秋时,令诸弟子不保常乐。 二、约坐夏答。 【文句】二者,为开后安居,立迦提月。安居本名坐夏,八月半内已还,若是秋时,便是坐秋。为此义故,故废秋时尔。 【记】既开后安居免于坐秋,则前安居人得立迦提月。废秋之意,为此二缘。 二、答:犯触。 有善医师,随顺四时,三月将养,调和六大,随病饮食,及以汤药。 【记】文二。初、正明犯触。 【文句】从有善医师下一行半,答犯触。犯触有六:一、多坐;二、多眠,此二多致痰,宜多行猗散之;三、多行;四、多猗;五、多语生风病,宜多眠治之;六、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病也。若火少痰多,若火多即热壮,若风多吹火成热病,若风多吹痰成冷病,三事若等无病。饮食得病者亦有六:一、过量食;二、少食不足而止;三、过饥时食;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也;五、妨食,如食肉饮生乳使人癞;六、不曾食而强食,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苦菜和蜜令不结男,猪膏煎白鹭肉令人癞。若患热而饮酒,食小麦生牛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痰而饮甜肥醎酸,令人𠲿鼻多汁,又㿃痢也。 【记】其中。先明六事犯触。多行猗者,猗,立也。次若火下,四大动病。火少痰多者,火减故水增也。饮食下,通明六种犯触。过量等者,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至虚。常去肥浓,节醎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苦菜,别示妨食。 二、略明六大。 【文句】六大者,是六腑:大肠、小肠、胆、胃、三焦、两膀胱也。 【记】白虎通曰:府者,何谓也?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者,为藏宫府也。胃者,脾之府也;膀胱者,肺之府也;三焦者,肾之府也;胆者,肝之府也;大肠、小肠,心之府也。疏中两膀胱唯一藏。黄帝脉经云:上焦自头已下至心,中焦自心已下至脐,下焦自脐已下至足。广雅云:膀胱,脬也。脬字,匹交反,腹中水府。三苍云:盛尿处曰脬。 三、答病起时节。 多风病者,夏则发动。其热病者,秋则发动。等分病者,冬则发动。其肺病者,春则增剧。 【文句】从多风病者下,二行,答病起时节。四月、五月,是风生时;六月、七月,是风起时;八月、九月,是风灭时;六月、七月,是热生时;八月、九月,是热起时;十月至正月,是热灭时;八月、九月,等分生时;十月、十一月,是等分起时;十二月、正月,是等分灭时;十月至正月,是痰生时;二月、三月,是痰起时;四月至七月,是痰灭时。痰是水病,肺也。夏日动风者,夏日毛孔开通,外风得入,内风动也。热病秋动者,毛孔闭塞,热伏于内不得行,故成病。等分冬动者,春时动水,肺病不差;至夏复动风,风病不差;至秋复动热,热病不差;至冬俱动,一切病故也。二月、三月,是痰起损肺,肺病动也。 【记】生与起时相不同者,微发为生,动用为起,微着不同也。夏日等者,四病四时生起所以也。 四、答治病方法二:初、分文。 【文句】从有风病者下八行半,答治病方。文为三:初二行半,未病前以药防;次二行,明正以药治;后四行,病退以药补。 【记】二、随释三:初、未病药防。 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肥腻醎酢及以热食。有热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冬服甜酢肥腻。肺病,春服肥腻辛热。 【文句】风病夏服肥腻醎酸热食者,夏月毛孔开通,具以肥腻润塞之,令风不得入。醎酢性热,能消水令体坚实,治于风虗。热食流汗,引风令出,又治虗冷,风不得进。冷甜是酥乳等,能治热也。等分冬服甜酢等,除风也。肺病服肥腻塞毛孔,令水不得入。热能焦水宣通,故能治肺病也。 【记】二、正以药治。 饱食然后则发肺病,于食消时则发热病,食消已后则发风病,如是四大随三时发。 【文句】饱食发肺病,食既多则肠胃盈满,故发肺也。食消发热者,如食沃润则热病伏,食消无润,热病起也。消已虗疎,风气入体,故发风也。 【记】但举病发者,以病显药,当用对病妙药治也。 三、病退药补。 风病羸损,补以酥腻。热病下药,服诃棃勒等病,应服三种妙药,所谓甜、辛及以酥腻。肺病应服随能吐药。若风热病、肺病等分违时而发,应当任师筹量,随病饮食汤药。 【文句】风疎补酥腻,醎除风,甜除热,肺带风水宜吐也。 【记】二、示销文所出。 【文句】此中销文,出真谛三藏疏中。 【记】良以真谛善闲世术,兼有神通,故销此文,全凭彼疏。 六、知已徧治二:初、分文。事释二:初、分文。 【文句】从善女天下,是第六,知已徧治。文为二:一、病轻闻说即差,二、病重服药方除。 【记】二、释义二:初、病轻,闻说即差。 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问其父医四大增损,因是得了一切医方。时,长者子知医方已,徧至国内城邑聚落,在在处处随有众生病苦者所,輭言慰喻,作如是言:我是医师!我是医师!善知方药,今当为汝疗治救济,悉令除愈。善女天!尔时,众生闻长者子輭言慰喻,许为治病,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时,有百千无量众生遇极重病,直闻是言,心欢喜故,种种所患即得除差,平复如本,气力充实。 【记】二、病重服药方除。 善女天!复有无量百千众生,病苦深重难除差者,即共来至长者子所。时长者子即以妙药授之令服,服已除差,亦得平复。善女天!是长者子于是国内,治诸众生所有病苦,悉得除差。 【文句】云云。 【记】此品事医,意含法药,除病不一,非可卒陈。次示观心,略申其意,其文在即,故注云云。 二、观释者,此品所诠,是佛自叙宿命所作净佛国因。文中虽说除果报病,意乃通结四教机缘。是故大师事解之后,示观心法,明彼流水结缘之意。如观音疏释于七难,帖文但在事中火等,至观行释,方明三障四教。今岂不然?问:既结四教生土之机,何故但约停心方便而论观心?答:语似三藏停心之法,意则不然。何者?以四分名,通界内外数息等四,四教行人无不修证。今之观解,约此而论,弥显除病结缘之意。分三:初、明观之药病。 【文句】观心者,三毒等分,是内病也;数息不净,慈心因缘,是法药。 【记】三毒者,谓贪、瞋、痴偏起也。言等分者,谓三毒等起也。然贪、瞋、痴性本相反,终非三心一时并作,但是不定杂杂而生,故云等分。一分乃有二万一千,四分共成八万四千尘劳之门。此则十界众生心病,对前果报身病是外,故今四分名为内病。数息等四,对前甜、辛种种之药,皆是事治,故今四观名为法药。 二,示行之根性。 【文句】宜闻法药得悟者,信行人病差也。作观研心得悟者,法行人病差也。 【记】自有众生,闻说四观,四病得差,属信行人。自有研心,修此四观,四病方差,名法行人。信行则是学读之人,法行则是坐禅人也。今明二人,皆通四教。 三、明对病用药二:初、明四分起相;二、明四观治相。初四:初、约五根对时。 【文句】眼是春时,舌是夏时,鼻是秋时,耳是冬时,身是四季,摄属诸时。 【记】此就五行对于五藏。藏主五根,根属四时。眼、耳、鼻、舌,偏属一时。身通四时,如常所说。 二、明五欲致病。 【文句】妙好五欲增贪病,麤恶五欲损贪病,妙好五欲损瞋病,麤恶五欲增瞋病,平平五欲增痴病,违顺五欲损痴病,总三种五欲增觉观病,偏动三种五欲损觉观病,是为增损之相也。 【记】以其五欲麤妙,偏总对根不同,致令四分增损有异。须知五欲徧界内外,故使四分通别。天珠、迦叶断通,故称少欲;未断别故,开琴起舞。请观音云:断除三毒根,成佛道无疑。既论三毒,宁无等分?此四亦由实报五欲麤妙,偏总对根而起也。 三、明三受犯触。 【文句】犯触者,违情犯瞋,顺情犯贪,不违不顺犯痴,总三犯觉观。 【记】违情苦受,顺情乐受,不违不顺平平受,此三偏起也。总三起等分,名觉、观、缘、虑、纷、纭也。 四、明四分病因。 【文句】慢时即发瞋求,须时即发贪僻,解时即发痴,放逸时即发觉观。 【记】五欲、三受,既从外境,盖是四分照发之缘。今举慢等内心恶习,乃是四分观发之因。慢心发瞋,乃至放逸,发于觉观,并前犯触,通界内外,例五欲说。 二、明四观治相。 【文句】慈心治瞋,不净治贪,因缘治痴,数息治觉观云云。 【记】前说外缘及以内因,起四分心,皆所观境,即是病相。今明四观,正明能观四种法药。慈心治瞋者,瞋既通于界内界外,能治慈观,不独观于众生作父母想与世间乐;观一切法无性无相,能与众生涅盘之乐;观一切法无非法界,能与众生究竟之乐。以此治于三种瞋心,是故释谓明三种慈也。不净治贪者,不独修于实想假想,破于凡夫依正之染,亦能破于二乘涅盘之染,亦破菩萨执于次第三谛之染。故起信论云:始觉能破六种之染。因缘治痴者,不独观于三世无常因果,破于凡夫断常之痴;亦能次第观于三谛十二因缘,破于二乘有无之痴;又能一心观于四种十二因缘,破于菩萨纵横之痴。是故大经观十二因缘,具四种智也。数息治觉观者,不独数息观于生灭,而破凡夫有着散乱,亦能数息修俗谛三昧,深入缘起,破于二乘偏空乱意。又体数息,息息皆中诸法趣息,破于菩萨二边乱意。故请观音于数息法得三乘道,住首楞严,身如瑠璃,毛孔见佛。然此四治,或可四人各修一法,以其四法各含三观,人人自可依次不次而治三惑。或可四治秪对三观,慈心即假观,不净即空观,因缘即双照中观,数息双遮中观。此三自可约次不次,次复不定。或可三人各一,或一人前后。若不次者,唯是一人一念而进。观音疏中尚以三毒直对三观而论次第及不次第,况慈等四非三观耶?若其圆人四分偏总而发起者,即于一心融妙三观对病用之,即止观中胜别意也。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