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三 北凉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经 天台智者大师说文句门人灌顶录 四明沙门 知礼 述文句记 双径沙门明得会句并记入于经文 【记】五、默念腾疑,序二,初分文。 【文句】从信相欢喜下,是第五、默念腾疑。序文为二:初、见相欢喜,二、默念陈疑。 【记】二、随释二:初、见相欢喜。 尔时,信相菩萨见是诸佛及希有事,欢喜踊跃,恭敬合掌,向诸世尊: 【文句】欢喜者,既因心疑,覩瑞见佛,必知闻法,是故欢喜。 【记】二、默念陈疑。 至心念佛,作是思惟:释迦如来无量功德,唯寿命中。心生疑惑:云何如来寿命如是方八十年? 【记】文三。初明腾疑意。 【文句】从至心念佛下,是默念求决也。夫疑情不可久处,是故腾疑。 【记】积疑不腾,恐成疑盖。 二、正腾所疑。 【文句】念释迦如来无量功德,相好光明,神力说法,皆不生疑。唯寿命中,心生疑惑。云何佛寿中八十年?念此覆心,故默腾求决也。 【记】一切功德,依寿得住。其寿既促,众德奚为?故皆不疑,但念寿短。此覆不腾,莫能决了。 三、明默念意。 【文句】而不发言者四。佛适现威尊敬重,不敢发言。疑既覆心,不得不念。又前默念而感瑞,今承前默念以求决尔。 【记】威尊故默,求决故念,承前可见。 六、止疑序二:初、分文。 【文句】从尔时四佛以正徧知下,是第六,止疑。序文为二:一、正止疑,二、释止疑。 【记】二、随释二:初、正止疑。 尔时,四佛以正徧知告信相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思量如来寿命短促。 【记】文三。初止疑意。 【文句】疑盖覆心,闻法不解,故先止之。例如见谛先断疑,方进修道也。若信相实疑,宜须折止。若是起教,因其训人。 【记】疑盖覆心者。五盖中,疑能覆禅,慧须预止者,何哉?若未解理,心合致疑,既覩威尊,是决疑地。傥坚执疑念,则观慧莫开,故须止之,令谛心受法。例如等者,疑是见惑,能障真谛,断疑见道,方进真修。信相腾疑,或权或实,佛止则令自他获益。 二、正止疑三:初、大用不应。 【文句】从汝今不应下,正止疑也。云何不应?有三不应:一、大用不应;八、十者是佛大用,是故不应。 【记】八十之寿,是法界全体,起应物大用,故不应以定短致疑。 二,法性不应。 【文句】二法性海深,非言思所测。 【记】释尊所证,性海渊深,岂以长短心虑测度? 三,智度不应。 【文句】三、以信能入,以智能度。汝信智未具,岂度量所思? 【记】真信、真智,二皆具足。能知、能证,汝今未具,不应度量。此三不应是约三身而成止意。亦可前二约所思止,后一约能思止。 三、引证结。 【文句】释论云:无量法欲量是人,为覆溺故,将不应而止之也。 【记】佛所有法皆悉无量,若以有量心虑量之,必当覆溺于疑惑海,是故四佛以三不应止其疑念。 二、释止疑。 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人、魔众、梵众、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有能思算如来寿量知其齐限,唯除如来。 【记】文三。初、释法性不应二。初、明八众摄菩萨。 【文句】何以故下。释三不应之意。举八众皆不能量者,释法性不应也。法身菩萨,法性净土,故不在言。生身菩萨,若在家,为天龙等所摄;若出家,为四众所摄;若法性身施权,亦为八众所摄。 【记】经列八众,虽已分明,但阙菩萨,故约生法权实示之。法性土者,方便实报也。既不居此,故不在言。 二,明皆不应测性。 【文句】若凡若圣,悉不能思算也。 【记】如来所游深广法性,尚过菩萨所行清净,况复凡小而能思算? 二、释智度不应二:初、正释降佛难测。 【文句】唯除如来者,释智度不应也。若如如来,是则能知;既未如如来,那忽能知? 【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因智那知。 二、兼示佛所知法二:初、古释,可知故无常。 【文句】旧用此语为智所知,知是无常可量之法。 【记】言此语者,唯除如来句也。寿量既为智之所知,是可思法,验是无常。 二、明今释常智知常。 【文句】天台师云:不尔。如来有无量常智,能知无量常法。岂可以常智所知,判为无常邪? 【记】无量常智者,究竟无知,方具足知。此知称性,以全本智成佛智故。既知本性,性岂无常?古师不解,故以有知而为佛智,乃以所知是无常法。 三、令比知大用。 【文句】智性既冥,大用可解,是释三不应也。 【记】无知之智,故冥法性。法性本用,具足发现,现长现短,皆名常寿,以全性故。经释智性,略大用者,以可解故。 七、集众序。 时,四如来将欲宣畅释迦文佛所得寿命,欲、色界天、诸龙、鬼、神、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及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悉来聚集信相菩萨摩诃萨室。 【记】文二:初、正释经。文二:初、对他经前后。 【文句】从时四如来下,是第七、集众序。余经或先集众后现瑞,此经先现瑞后集众,前后互出尔。 【记】二、约今经解释三:初、正明此室众二:初、略释时众。 【文句】时者,将欲宣畅之时也。众者,欲色界诸天也。 【记】二、明集众意。 【文句】信相一人,利益者少;有缘若集,所益处多,是故集众。 【记】即八十寿,显三身常。岂益信相?一人而已。故以神力摄诸有缘,令闻圆常,得四悉益。言益处多者,岂止一室?此众闻后,在处宣布耳。 二、兼明一经众,正明此室具四种众,傍兼诸品皆有四众。句三:初、明此经具四众。 【文句】众有四种:一、发起众,信相树神等是也。二、当机众,闻即得道者是也。三、影响众,从十方远来者是也。四、结缘众,当座虽未得道,作后世因缘者是也。如流水为鱼说法,远作今日得悟因缘,即其事也。 【记】影响众者,古往诸佛法身大士,隐其圆极,助佛扬化,为伴奉主,如影随质,似响答声。四众名义,具法华疏。 二、明众与诸经同。 【文句】此经集天龙众,与华严意同,亦集人众而文略。新本中有无量百千婆罗门众,忏悔品初信相及眷属诣耆闍崛山,即是人众也。 【记】此中集天龙,与华严何异?此品新本既云无量婆罗门众,又忏悔品信相出城,与无量无边百千众生俱往灵鹫,岂皆鬼神?验知集众与诸经同。 三、止常情偏局解 【文句】相承云:此经与冥道相关,正集天龙,略不说人尔。 【记】岂以此品旧译文略,便云止集天龙众耶? 三、明经部法益二:初、异法华属方等。 【文句】总瑞中云: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具出现。不见与二乘记,但明常辨性,与般若、方等意同,故判属方等教摄。 【记】一切世间合该十界,未曾有事悉具出现,合于十界皆显三德,而且未授二乘佛记,验知未可同法华部。但就通教对利根者,明三身常,辨圆法性,与其二酥谈圆不异。既其首题不标般若,部内二处称方等名,故今判教属于方等。而此部中得圆益者,自于十界妙证新伊,亦得称为未曾有事悉具出现。 二、须乘戒显众益。 【文句】此中应论乘戒缓急四句,判出天龙生处,得道不得道,权实等事,如别记云云。 【记】乘戒四句者:一、乘戒俱急,二、乘戒俱缓,三、乘急戒缓,四、乘缓戒急。先须了知乘戒体相。且戒论十种,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杂,此之四戒,虽分定散,皆人天因,是今戒也。不取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自属乘耳。乘论五乘,不取人天,以其二种,虽名为乘,不动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唯取三乘,以此三乘,该于四教,是入理智,虽分深浅,皆动烦恼,出生死故,得名乘也。今以四戒,而对三乘,论于缓急,以成四句。乘戒俱急者,今之人天,来闻法者是。其俱缓者,恶道苦缚,莫预此会。乘急戒缓者,今诸龙鬼,同集者是。乘缓戒急,着乐诸天,嗜欲人等,不预此者,皆是其类。复须了知集今会者,虽云乘急,乘有权实。宿世修习藏通急者,今在室中,覩于四佛,佛身不同,但见应化,纵闻长寿,须归灰灭,灭已不生。若其宿修别圆急者,今覩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闻山斤等,虽是应寿,知即法报,三一难思,名见常身。权实等者,此四缓急,众生之中,有实行者,有权示者,权能引实,作种熟脱,久近因缘,故云等事。别记者,即法华、净名疏,及止观也。令依彼说,故注云云。 二、判属序段。 【文句】齐此判属序段者,文云:将欲宣畅,大众云集。岂非序之明证邪?序分竟。 【记】二、大段正宗,分二:初、总示文义二:初、示经文起尽。 【文句】从尔时四佛下三品半文,是第二、正说段。 【记】忏悔,赞叹。空品三品全,及此寿量半品,同是正说。 二、辨三章大义二:初、叙他师二:初、正明他义三:初、叙初师。 【文句】凡三说不同:一云寿量,明常果为宗。常果契性,性即是体。二义宛然,不须多惑。下忏悔品灭恶,赞叹品生善,空品导成,即是经用也。 【记】二、叙次师二:初、叙。 【文句】二云:寿量明宗,忏叹明用,空品明体。 【记】二章,安破。以今不云师及天台,知是私破。 【文句】此乃以因中所用之性,为果上所显之体,于义不便,故不用之。 【记】空虽是中,乃是因位。用中破执,且非果上所显中体。法虽不异,用显义殊。古既昧此,故今不用。 三、叙真谛二:初、叙。 【文句】三、三藏云:正说有两段:寿量是果段,三身是因段。二文各有序。虗空藏问:为因段序? 【记】虗空等者,新经三身分别品云:虗空藏菩萨白佛:云何菩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指此为序也。 二章,安破。 【文句】直是发问,于序义弱。 【记】诸经节节皆有发问,岂尽称序,故云义弱。 二、今师去取。 【文句】师云:三身成果,上义非因义也,是故不用。初家所说好,与今意同。 【记】彼虗空藏虽约因问,佛乃答云:一切如来等有三身,岂非果义?故去三藏取。初家、次师,可知。 二、明今意三:初、就新经明宗体三:初、四佛说迹以显本。 【文句】新旧两文,凡二处明宗。初是四佛拂疑,明应化之寿,非思算所知。迹既长远,本难穷极,上根人闻迹悟本也。 【记】拂八十之短疑,明海滴之长应。既闻应化能长能短,则达法报非灭非生。本迹既融,思议乃绝。上根之者,秪闻其迹,亦悟本源,当第一周也。 二、王子示本令悟迹 【文句】若未悟者,王子明蚊蚋脚可以作城楼,鼠登兔角梯食月除。修罗明法身无舍利,如来真实身舍利无。是处中根人,直闻理本而悟迹也。 【记】新经寿量品四。佛说寿益物事讫,有憍陈如婆罗门欲生天故,求佛舍利如芥粟许。棃车毗王子说偈答云:假使蚊蚋脚,可以作城楼,如来寂静身,无有舍利事。兔角为梯隥,从地得升天,邪思佛舍利,功德无是处。鼠登兔角梯,食月除修罗,依舍利尽惑,一脱无是处。中根直闻法身理本不生灭,乃悟报应能常无常。理事既融,思议即绝,当第二周也。 三、释迦双论令俱解。 【文句】若未悟者,释迦论三身共说,广分别之,本迹俱解,是为三番明宗显体。 【记】下根既钝,偏谈本迹,不能悬解互融之意。是故释迦具演三身,所谓法身、应身、化身。如依空有电,依电有光。法身是理,应身是智。智既应理,即起化身。三身冥一,一不定一,三身宛然。是故品题三身分别,法、应是本,化身是迹。一时俱说,则生妙解,思议乃绝,当第三周。此之三番,皆说如来常宗显体,意令闻者发智证理。 二、判三品俱明用。 【文句】忏品别论灭恶,通亦生善。叹品别论生善,通亦灭恶。空品导成,俱是经用也。 【记】佛智之宗,显法性体,此即名为经宗经体。一切众生以此宗体而为本心,若能忏叹及修二空,故佛妙用全体而起,令此众生灭恶生善,及发空用,导成二用,故云三品俱是经用。 三、明此本略二番。 【文句】今之四卷,止有一番明宗。 【记】以其二番皆显三身,今此一番所显不别,是故谶师顺好略机,不翻后二。 二、分文解释四:初、寿量品显体二:初、分文。 【文句】文为四:初、四佛说偈,二、信相欢喜,三、当机得道,四、四佛还本。说偈又二:一、经家叙,二、四佛喻说。 【记】二、解释四:初、四佛说偈二:初、经家叙。 尔时,四佛于大众中,略以偈喻说释迦如来所得寿量,而作颂曰: 【记】二、四佛说喻二:初、料简身说二:初、问。 【文句】问:四佛说偈,为各为共? 【记】二、答二:初、明说。 【文句】答:经既无文,不可定判。或宜闻共说,异口同音;或宜闻别说,各引一喻。 【记】本称机宜,共别无在。 二、明身。 【文句】见亦如是。若见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慧者,即是常身,弟子众一故;若见四佛、佛身不同,即是应化,弟子众多故。 【记】释题,判教。此经属通。此教明佛丈六尊特,一身异见,故名合身。今此室中有三乘众,三中菩萨利根之者,能深观空,见不空理。不空理者,乃是生佛同一觉性,故虽见佛,佛非外来,随大随小,皆无边际,故云四佛同尊特身。身智应用,是一是常,岂唯诸佛无二无别,与其弟子亦复不异,故云众一。虽未开废,利人见同。若钝菩萨及二乘人,既但见空,乃覩四佛自外而来,取色分齐,但是应化。佛尚各异,弟子岂同?三乘差别,故云众多。 二、分文解义二:初、叙二家分文。 【文句】分八偈为二意:初云:前四偈立譬,次一偈合譬,次二偈断疑,次一偈结释。次云:前四偈为譬本,后四偈合释。两途俱可用。 【记】二、从初师释义四:初、四偈立譬。 一切诸水,可知几滴,无有能数,释尊寿命。诸须弥山,可知斤两,无有能量,释尊寿命。一切大地,可知尘数,无有能算,释尊寿命。虗空分界,尚可尽边,无有能计,释尊寿命。 【记】文二。初、斥古二:初、叙。 【文句】旧云:四偈止譬其寿长,更无别意。 【记】二、斥。 【文句】是义不然。诸佛之教,上中下善,其言巧妙,其义深远。此中正是常宗断疑一经之要处,何容无义? 【记】诸佛说法,三时不谬,故上、中、下善。能诠有法,故其言巧妙;所诠离情,故其义深远。若齐无意,宁悟常宗?故知古师全迷经旨。 二、今释二:初、开章叙意二:初、开章。 【文句】且作三意消文:一、对四谛,二、对四念处,三、对四德。 【记】大师所解,其义无穷。称机释文,且示三意。 二、叙意二:初、明三因果。 【文句】四谛理通因果,四念论因,四德论果。 【记】四谛是理,因果通依。四念是行,修之在因;四德本有,证之在果。非此三义,莫显常宗。 二、明三相由。 【文句】若论果寿,宜对四德,果不孤起,故念处明因,因果有本,故对四谛也。 【记】讨果由因,因果由谛。欲成因果,解谛居先。 二、依章释义三:初、约四谛释二:初、用四谛释偈二:初、悬说谛义二:初、明四谛义三:初、对上明境智。 【文句】上以四佛对四谛智,今以四佛所说对四谛理。 【记】上明能说人宜对于智,今明所说法合对于理。二、斥古唯齐事。 【文句】旧读四谛文云: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相是其事,齐事而知,于理不显。 【记】言读文者,大论第三解十号正徧知文也。故论问云:云何正徧知?答:知苦如苦相等。旧读此文,虽以如字为不异解,而昧三藏以知事称理为不异,摩诃衍中以知事即理为不异,致使解义唯齐于事,全不显理。又复此文解正徧知,正知于真,徧知于俗。 三、明今师正义二:初、约二谛二:初、约苦谛释。 【文句】今明知苦如苦相,如是其理,相是其事,即事而真,事理双达。 【记】二、例余谛结。 【文句】余三谛亦如是。如是释者,于四谛理义便也。 【记】二、约三谛二:初、约苦谛释。 【文句】又一解:知苦是知俗,如是知真相是知中。中是实相,故今以相为中也。此则三谛,具在一文。 【记】二、例余谛结。 【文句】知苦既然,下集、道、灭亦如是云云。 【记】二、解意者。以苦等四,是世出世因果之境。于此四境,若其不了即真即俗及空假中,则不名谛。仍了二谛,以中为真,三论空假,意在谛中。欲于迷悟十界因果,一一见中,法法无作,方得名为世相常住。其理不尔,将何以拂信相之疑?二句皆初、约苦谛释,二、例余谛结。 二、明对谛意。 【文句】明识四谛是修长寿境,故约四谛对偈也。 【记】二、以谛释文。四、约因前果后,以水山地空,对集苦道灭,例皆分三。初、集谛三:初、牒示。 【文句】一切诸水者,此对集谛。 【记】二、引证。 【文句】大经云:有河洄澓没众生。即其义也。 【记】三、释结。 【文句】水体润生,如集能资长,鼓怒浩澣,无处不有。集亦如是,没溺凡圣,亘界内外也。 【记】二、苦谛三:初、牒示。 【文句】诸须弥山者,此对苦谛。 【记】二、引证。 【文句】小般若以身为须弥,即其义也。 【记】引小般若者,金刚般若也。对大品等,称之为小,以文为小,理同大部。彼以须弥喻于佛身,今证苦者,积聚义同,非集所感。然用佛报证生报者,彰苦无作,阴入皆如,无苦可舍,即生成灭故。 三、释结。 【文句】山体结构,盘峙水上,如苦报积聚,为集作界,系缚界内外色心也。 【记】盘峙,盘回峙立也。或作盘字,误也。 三、道谛三:初、牒示。 【文句】大地微尘者,此对道谛。 【记】二、引证。 【文句】法华云: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即其义也。 【记】引法华。智地者,以地喻地,既到智地,道之中也。 三、释结。 【文句】地体能容载水陆两途,如通别道,到此彼岸。 【记】水陆两途者,陆途但到海之此岸,可喻三乘通修道品,未度变易,犹在此岸。水途能到海之彼岸,可喻一乘别修道品,能即二死,到三德岸。 四、灭谛三:初、牒示。 【文句】虗空分界者,此对灭谛。 【记】二、引证。 【文句】法华云:常寂灭相,终归于空。即其义也。 【记】引法华者,以空喻空,此空毕竟,故曰终归。 三、释结。 【文句】空体尽净,五翳所不能染,三光所不能净。如灭谛,灭无二十五有,及灭化城涅盘也。 【记】五、翳者,烟、云、尘、雾、修罗手也。三、光者,日、月、星也。常住灭理,本来不翳,今亦非净。问:苦以山喻佛身,道以地喻智地,灭以空喻妙空。此三既有即理之教,则可论于所证法身。若初集谛,引证释结,但论烦恼,岂可亦得名法身耶?答:无作四谛,一一皆中。若非一切咸趣烦恼,那名即中?以即中故,苦名法身,道是智地,灭名妙空。故知直以烦恼释集,示于法身,其意最妙,行者知之。 二、明四谛释疑二:初、示理明疑断三:初、示理明相。 【文句】四谛理,徧一切处,即法身。四谛智,称境而知,即报身。从体起用,同其长短,即应身。 【记】上释总瑞。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具出现,以表十界假实依报,皆显三德。今明十界假实依报,一一四谛,谛谛三德,是理徧相,名为法身。知此名报,起用名应,应有长短。 二、示断疑相三:初、所断疑。 【文句】信相但见应短,不见应长。应尚不达,宁知报法? 【记】二、能断法。 【文句】四、佛举四喻,喻其应长。水滴山斤,地尘空界,尚无能思算得其边表,况复智冥于法?渊哉玄哉,信无底际!旷矣大矣,岂有垠涯! 【记】四种之喻,本晓应长,大师特以四谛解之。若非应寿,全是法身,三身一体,何以妙会?疏之两说,故先示云:其言巧妙,其义深达。若定喻一身,言岂巧耶?三若并别,义岂深耶? 三、叹意巧。 【文句】举应迹以释报法,豁然明悟,断疑之巧为若此也。 【记】文喻应长,意彰报法,信相得意,疑暗豁明。 二,叹释妙劝思。 【文句】释此偈妙为若此也。行者思之!思之! 【记】四、佛巧喻,断信相疑。智者妙释,发行人解。今既得遇,岂不审思? 二、约四念释。念者,即空、假、中三妙观也。处者,身、受、心、法四妙境也。非此观境,三身不显,岂曰谈常?此释分二:初、以偈对法三:初、舍别从通。 【文句】四偈对四念处者,念处之观,本在苦谛,唯应约须弥山偈而论,今则通对也。 【记】身、受、心、法,但是五阴,故知四念本在苦谛。然念处观,修通四教,今唯约圆。谓观身净、不净、非净非不净,乃至观法我、无我、非我非无我,皆成三谛。 二、从通对释。 【文句】一切诸水对受念处,受能含纳,如海多容故也。须弥山对身念处,色相与质碍相类故也。大地对于想行念处,想取行行,如地容载故也。空界对心念处,心但有名,如空无相故也。 【记】想行念处者,秖是法念合此二阴,今欲配地,故存阴名。想取行行者,想取相貌,行乃迁流,故云行行。下行字平声。 三,对偈所以。 【文句】若观四念处,是修长寿因。若念处得道,即是长寿果。故用念处对四偈也。 【记】常寿因果,非圆念处,无由得成,故用对偈。 二、以法释疑二:初、明念处因果二:初、修因相。 【文句】若观四枯念处,破凡夫之四倒。若观四荣念处,破二乘之四倒。若观中道念处,则非荣非枯,于其中间而般涅盘。 【记】四枯即空,四荣即假,双非即中。说有次第,修无前后,乃一心三观也。故佛于其四枯、四荣双树中间般涅盘者,正表于此。 二、得果相三:初、明三德融即相。 【文句】成五种解脱,谓色解脱,乃至识解脱。脱五阴缚,名五解脱。洞达五阴空无所有,名五般若。冥五阴理,名五法身。虽三分别,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名秘密藏,号大涅盘。 【记】即枯即荣,即非枯荣。一刹那修,刹那刹那,圆念不息,历于五品,发似证真。至果位时,三惑尽净,百界五阴,自在无碍,名五解脱。百界五阴,清净如空,名五般若。百界五阴,究竟难思,名五法身。智冥五阴,理是所冥,故称之为理。体虽是一,不分而分。般若能冥,法身所冥,以相冥故,起解脱用。虽三下,明秘藏义,如常所说。 二、明五阴常住相。 【文句】仁王!呼为法性色,法性受、想、行、识。 【记】性名不改,即百界五阴,八相莫迁,十方周徧。然非事底别有性阴,秪善恶阴、秽污阴等,当体常住,名法性阴,慎勿别求。 三,明三身体用相。 【文句】阴之法性,即是法身。智冥法性,即是报身。法报皆非常非无常,而能起用为常为无常。常用则长,无常用则短。 【记】法报双非,全体起用,能常无常。常用则长等者,长则四喻,短则八十,既皆应寿,悉是无常。今以长短分常无常者,由山斤等能显于常,若非体常,安令应用人天莫数?是故信相闻八十灭,疑寿无常;闻四喻长,悟常住体。故云常用则长,无常用则短。 二、将果用释疑三:初、所破之疑。 【文句】信相但见无常,不能见常,于用未达,况解其本。 【记】二、能破之法。 【文句】四、佛举喻,明其用常。迹常无边,非思算所得,况复体理,宁可心知? 【记】三、得解之相。 【文句】信相迷除,豁如云卷,断疑之巧,为若此也。 【记】此三,与向四谛释疑,其意不别,然须深究。 三、约四德释二:初、以偈对德。 【文句】四偈对四德者:水润生荣对常德。山能高出对我德。碎地为尘对净德。空无苦受对乐德。 【记】碎地为尘,尚无净相,岂存于秽?故对净德,喻于理净,净于净秽也。 二、以德疑疑二:初、显德用。 【文句】四德成就,是果上所克。果与理冥,冥于非常非无常,能起常无常用。冥于非我非无我,起我无我用。冥于非净非不净,起净不净用。冥于非乐非不乐,起于乐无乐用。 【记】常等四德,学者须拣名同体别:一、凡夫所着常乐我净,体是见思;二、菩萨建立常乐我净,体是无明;三、佛之所证常乐我净,体是中道。今四皆中,是故皆以双非显之,理须非于十二倒也。今此常等,与其非常非无常等,名异体同。四德双非,即法身也。四能冥智,即报身也。法报既冥,则能应物起常无常至净不净,自在应用。 二、除疑念三:初、所破之疑。 【文句】信相但见无常无乐,不见常乐,于应尚迷,何能识本? 【记】二、能破之法。 【文句】四、佛举四德之用,非思算所知,体本报法,杳然虑外。 【记】三、得解之相。 【文句】信相闻说,非但疑除惑断,增信生解,故欢喜踊跃,得之于怀云云。 【记】若知四谛断疑之意,此三可见。 二,一偈合譬。 不可计劫,亿百千万,佛寿如是,无量无边。 【记】文二:初、标古解,二、失。 【文句】亿百千万下。合譬偈也。旧解有二失:一、僻取文,二、偏执义。 【记】二、明今意破古二:初、破僻取文二:初、出古解。 【文句】旧云:四譬皆有齐畔可尽之物。百千是数法,数必有穷,据此为无常。 【记】古秪齐文,不知四佛巧示之意。 二、示今意二:初、示经深意。 【文句】今释不尔。四、佛引四譬者,乃是举量以况无量。量物尚非思算所知,无量之法宁可图度亿百千万?此举数法以明无数。 【记】四、喻有量。百千是数,谁不知之?须达举量举数,况于无量无数。 二、斥古诬经。 【文句】汝既不能数数。那能知无数。纵令知数知无数。知量知无量者。秪是化用。都不关体。本僻取之失。非但自毁。又亦诬经。 【记】言有纵夺。纵知应化,夺迷报法,报法乃是应化体本。深文浅解,自毁之他,自既招愆,令他谤教也。 二、破偏执义。 【文句】偏执义者,三身品云:化身亦常,处处说法,是故为常。当知化身备有常无常义,旧人那忽一向无常云云。 【记】义是所诠。化身、应身、法身,此之三身,皆具四句。谓常、无常、双亦双非,显乎三一,不可一异而思说之。古人迷此,化定无常。或闻化身即法故常,犹谓法常,化是无常,良由不了即字义故。故起信论云: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此显化身三义具足。 三二,偈断疑。 以是因缘,故说二缘:不害物命,施食无量。是故,大士!寿不可计、无量、无边,亦无齐限。 【记】文二:初、牒因释义二:初、以事行消。文二:初、约因缘释。 【文句】以是因缘下两行,断疑偈也。若作因缘者,因亲缘疎,命是正报不杀为因,食是依报施之为缘,以此因缘得寿命长。 【记】因亲缘疎。不杀存命,为长寿因,此因亲义也。施食助命,为长寿缘,此缘疎义也。 二、约二缘释。 【文句】若作二缘者:不杀是不杀,戒家止善;施食是不盗,戒家行善。互举止、行,俱是二缘。法性菩提心,名之为因;止、行、福、慧等,并皆是缘。缘能显性,会非常非无常,能常能无常。 【记】不杀有二:不杀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不盗有二:不盗是止善,施食是行善。是故十善,各有止、行,悉名二缘。经于二善,互举止、行,一一皆是长寿二缘,发菩提心,方名为因。言法性者,无作四誓,全法性起,是长寿因。种种二缘,既能资助真正道心,乃会法报非常非无常,能起应化常与无常,三身一体,斯为妙常。 二、明法门,指上。 【文句】法、食、不杀等,皆如上说。 【记】若就法门,明于施食及不杀等,如疑念序疏中具说。 二、据果断疑。 【文句】修因既长,得果又长,显体又长,起用又长,破其短疑也。 【记】以长释短,无常疑断,常住寿明经。是故大士,即指如来,如言无上士也。故义净新译此句云:是故大觉尊。 四,一偈结成。 是故汝今不应于佛无量寿命而生疑惑。 【文句】是故汝今下,一偈成也。 【记】二、信相欢喜。 尔时,信相菩萨摩诃萨闻是四佛宣说如来寿命无量,深心信解,欢喜踊跃。 【记】文二。初、据所闻释信相。 【文句】尔时信相下,闻偈,断疑生信也。闻寿命无量者,解迹中之能常,其寿无量也。疑去者,解迹中之能短,其寿八十也。深心信解者,悟其本识非量非无量也。 【记】解。言本迹者,体本用迹也。闻寿无量,解迹用能常,非长之长也。乃知迹用能短,非短而短,定八十之疑,自兹而去也。深心者,悟于报法高深之体也。此之本体,妙绝于量,及以无量。 二,约入位释欢喜。 【文句】诵跃者,登位也。欢喜者,信生也。别教释者,信相似位中疑惑去,登欢喜地中信生也。圆教释者,信相铁轮位中疑惑去,入住铜轮位中欢喜也。若作普贒似位释者,下地中疑惑去,十地顶深信坚固,犹若金刚邻真接极而生欢喜也。 【记】真信解发,入欢喜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并破无明,名疑惑去。此皆内凡而释似位。十地顶者,若不立等觉,即第十地破上品无明之惑,升于后心,此位名为众伏之顶。金刚喻定,既为最后无明所动,故生欢喜及踊跃也。 三、当机得道。 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边阿僧只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文句】从说是如来下,是第三、当机上根初悟也。 【记】上根初悟者,即用新经三周意也。陈如求舍利为中根,三身分别为下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无上正等觉,即一切众生本来觉性,非登极果,方名无上及此正等。此觉心发,通于五即,今是分真。 四四,佛还本。 时,四如来忽然不现。 【记】文二。初因缘释。 【文句】从时四如来下,第四、息化也。佛本为缘兴,缘已利益,则摄化还本,故言忽然不现也。 【记】此信相等一类机缘,觉性合兴,乃感四佛不现而现。现为发心,心既已发,故不还而还也。 二,观行释。 【文句】观解者,谛境发智,觉慧相应,深观此慧,亦不得慧,亦不见境,境智俱寂,即是不现义也云云。 【记】谛境者,三谛一境,本觉也。觉慧者,三智一心,始觉也。全本起始,名之为发。始合于本,名曰相应。善相应者,必双忘也。不忘乃是通中起塞,为表俱寂,故不现也。 【记】二、忏悔品,灭恶二:初、品题。 金光明经忏悔品第三 【记】句文分二:初、明忏悔义二:初、正明大义四:初、释忏悔名三:初、对他经。 【文句】诸大乘经,多分散明忏悔,此经专以忏悔当品。 【记】方等陀罗尼经,明四众忏法。普贤观法经,明六根忏法。大经闍王忏,逆请观音经,销伏三障。诸经观门,皆能灭罪,何法非忏?然菩萨行,为转先业,作利他缘,乃论无生等三种忏法。声闻自度,纵明忏悔,多在作法求免三途。故今但对大乘诸经,明散明专。 二、正释名。然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梵语忏摩,华言悔过,以由悔过是首伏等五种之义。今既华梵二音并列,是故大师以首释忏,以伏释悔,乃至惭愧对释忏悔,欲令禀者即于二字修首伏行及惭愧等,斯是善巧说法之相,故不可以华梵诂训而为责也。分五:初、约首伏释。 【文句】今先释名。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欵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行人亦尔,伏三宝足下,正顺道理,不敢作非,故名忏悔。 【记】首音兽。自陈罪也。欵,诚也。 二、约黑白释。 【文句】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须悔而勿作,白法须企而尚之。取舍合论,故言忏悔。 【记】企,望也。尚,犹尊尚也。 三、约弃求释。 【文句】又忏名修来,悔名改往。往日所作恶不善法,鄙而恶之,故名为悔。往日所弃一切善法,今日已去,誓愿勤修,故名为忏。弃往求来,故名忏悔。 【记】鄙,耻也。恶,乌路切,嫌也。 四、约露断释。 【文句】又忏名披陈众失,发露过咎,不敢隐讳。悔名断相续心,厌悔舍离,能作所作合弃,故言忏悔。 【记】发露过、现断,未来续。 五、约惭愧释二:初、总释。 【文句】又忏者名惭,悔者名愧。 【记】直以惭愧释于忏悔,未分五种人天之义,故名总释。 二、别释,乃分人天及以四教事理之别也二:初、约人天释。 【文句】惭则惭天,愧则愧人。人见其显,天见其冥。冥细显麤,麤细皆恶,故言忏悔。 【记】人是肉眼,但见其显。诸天则有报得天眼,故见冥密。此人惭耻愧𧹞,名为忏悔。 二、约四教释。良以此经通三乘忏,三乘乃摄四教故也。既惭愧义该于四教,首伏等四岂不然耶?说者据义应细作之。又四教贤位皆要加功,圣则任运可类三界,人天果报作意自然。又四教贤圣有修有证,四教之理本非造作,是故复得名为人天四:初、三藏二:初、贤圣。 【文句】又人是贤人,天是圣人,不逮贤圣之流,是故忏悔。 【记】贤则七贤,圣则四圣。逮,及也。 二、事理 【文句】又贤圣俱是人,天是第一义天。第一义天是理,贤圣是事。不逮事理,俱皆忏悔。 【记】二、通教二:初、贤圣。 【文句】又惭三乘之圣天,愧三乘之贤人,不逮此天人,故名惭愧。惭愧名忏悔。 【记】此教菩萨同二乘断惑,故三乘皆圣。 二、事理 【文句】又三乘贤圣皆是人,第一义理为天。约此人天惭愧,故名忏悔。 【记】三、别教二:初、贤圣。 【文句】又三乘贤圣,尚非菩萨之贤,况菩萨之圣?今惭愧三十心之贤,十地之圣,故名惭愧忏悔。 【记】通教圣位,正断见思;别教三贤,能断尘沙,又伏无明,故云尚非。 二、事理 【文句】总此贤圣皆是人,第一义理名为天,约此人天论惭愧,故名忏悔。 【记】此以但中为第一义。 四、圆教二:初、贤圣。 【文句】又三十心去自判圣人,十信是贤人,约此贤圣论惭愧忏悔。 【记】三、十心去,皆证法身。皆垂八相,故判为圣;十信长别苦轮海故,故得名贤。 二、事理 【文句】总此贤圣皆名人,第一义理名为天。约此人天,论惭愧忏悔。 【记】以具德中为第一义。 三,合十数。 【文句】合十番释名也。 【记】以惭愧中,分于总别。总一别五,并首伏等四,故成十番,释忏悔名。 二、明忏悔处四:初、明忏须得处。忏之所依,如器淳朴,非砧不成。以何为砧?谓一实相,无别实相,即罪相是。得此处者,罪无不灭,德无不显。此自分二:初、引经明处二:初、引诸经二:初、引大经二文。 【文句】次、明忏悔处者。大经闍王偈云: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是故我今日,归依于世尊。又梵行品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尽已,则不受诸有。 【记】麤言软语等者。七方便教,三障须灭,众行须修,能所不泯,名曰麤言。若圆教者,一切修恶,皆即性恶,所破既寂,能破自忘,无言之言,名为软语。于此麤软,当处寂然,思议道绝,故曰皆归第一义也。四真谛者,二死之苦,五住之集,以即性故,无一可舍。万行之道,三德之灭,以即性故,无修无证。而言断生死者,就即论断,无断之断,断无不尽,亦曰断于性德之苦。此四绝思,皆第一义。能如是知,名为得处。 二、引法华二文。 【文句】法华云:行处近处,住忍辱地,亦不行不分别。又云:宝处在近,汝可前进。即灭化城,即至宝所。 【记】履历名行,亲习名近,此二皆须依一实处。欲忍众辱,要住理地。此地是心,更何所行及以分别?亦不谓我行不分别。若不尔者,何名得处?宝处在近等者,指障即德,近岂过此?然须观照,故云前进。废执权情,名即灭化城;体权是实,名即至宝所。 二、引此经二:初、引。 【文句】此经云:我当为是作归依处。 【记】我即真我,离人无法。法即所揽,常住五阴。此阴为舍,普覆众生。闍王说偈,解第一义,名归世尊。今此经云:我作归处。彼感此应,其义泯然。 二,释。 【文句】归依处者,即甚深无量法性也。法性秪是谛理,谛理秪是妙境,诸佛所师,寂灭真如秘密之藏,十方众圣安住其中。 【记】经云:我作归处,我体如何?故以法性、谛理、妙境、佛师、秘藏而证释之。十方等者,若分若满,圣皆住中,即以此处令众生住。初心能住,名为得处。 二、结示须处。 【文句】若得其本,本立则道生。不得其处,则平地颠坠,如盲人入棘林,动转罣碍。为是义故,须识忏悔处也。 【记】实相本立,则能生于无生妙忏清信之道。若其不体诸法即性,乃于中道平坦之地而起八倒,名为颠坠。如盲等者,四眼无明,盲于佛眼,入于偏教。诸见棘林,触途成碍,皆由失处。 二、明得处忏妙二:初、约妙明忏三:初、引经示妙。 【文句】故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无主,是名大忏悔,是名庄严忏悔,是名无罪相忏悔。 【记】端坐者,身仪也。禅波罗蜜,具出坐法,须者宜检。念实相者,忏罪观也。实相无相,当云何念?必以无念之念,念无相之相;以无相相,相无念念。若于念外别有实相,实相之外别有于念,则非此经念实相也。众罪等者,灭罪所以也。前念实相,盖体修恶,即是性恶。性恶照明,斯为慧日;修恶本虗,如消霜露。我心等者,亦出此经。心性本来,即空假中,离三惑染,名曰自空。十界罪福,二我叵得,谁为主宰?如此体达,是无生忏,故使如来立三种名。 二、约义明妙。 【文句】无罪相者,此约空为处也。庄严忏悔者,约俗谛为处也。大忏悔者,约中道为处也。若三种差别者,此是历别论处尔。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者,此圆妙忏悔也。 【记】以三种名对于三谛,其义可知。若于三谛历别而解,乃次第观,非今妙义。其义妙者,空即三谛,假、中亦然,名即一而三;三谛俱空,假、中亦然,即三而三。行者应知三一相即,为彰忏处绝乎思议。若以此语增于言想,则永不识忏悔处也。 三、约人显妙。 【文句】诸大菩萨修学佛法而忏悔也。 【记】大人所学,其法岂麤? 二、结名妙忏。 【文句】若识此法而忏悔者,最妙最上忏悔处也。 【记】解见。思心,即三德藏。罪根既寂,忏法自忘,能所泯然,何以名状彊称此处为妙上也? 三、明忏妙人尊二:初、引经书示。 【文句】大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大品云:譬如负债人依投于王,债主反更供养,何敢就其覔物?书云:如墙头草,非其茎叶能高能长,所依得处也。 【记】当念深广,其犹大海。就此忏悔,名之为浴。万行皆摄,名用诸水。此喻忏得般若。无始恶业,系属行人,犹如债主。见业实相,名依投王。业随观转,名返供养。此喻忏得解脱。心性无上,犹如墙头。初心达性,如草依高。行位虽卑,已能超过七方便顶。此喻忏得法身也。书云:即刘子也。 二,举行人结。 【文句】行人若依法性为忏悔处者,高出一切诸处所也。 【记】四、劝先求忏悔处。 【文句】行人若识此意,先当求覔法性道理,为忏悔处也。 【记】然忏悔处,谁人不具?何法暂非?但为本迷,满目不见,全心不知。故下文云:于十力前,不识诸佛劝求覔者,须亲善师,须凭妙教,勤听勤问,审读审思。若其然者,必于能诠识所诠体,翛然虑外,无以状名,斯乃所求法性道理。此理至妙,为忏法所依,故名为处。若依此处而立行门,方得名为大乘忏也。 三、明忏悔法。此乃示于能忏之法也三:初、开章。 【文句】次明忏悔法者,法为二种:一、正法,二、助法。 【记】此之正助,亦名慧行及行行也。大约即是缘了二因修德之法也。 二、示相二:初、正法二:初、略示。 【文句】正法者,即是观法性之慧也。 【记】上辨处中。虽语能观,意乃以观显所依处;今说能观,意乃以处显能观观。法不孤立,故须相带;解之不滥,方可用心。 二、广示二:初、明修观相二:初、就内心修观二:初、明观随于境。 【文句】法性常故,是观亦常。法性乐我净故,观慧亦尔。法性不可思议,至深至妙,无上无等等者,观慧亦尔。 【记】法性者,诸法实相也。名如来藏,何德不具?虽具此德而本离念,今乃称本绝念而观,是故此观亦具本性一切功德,是故结云观慧亦尔。 二、明境观不二二:初、融境观二:初、示相。 【文句】境智相冥,无二之法。如如不异者,境如智,智如境,故言如如不异也。 【记】境是本觉,智是始觉。虽分本始,而是一觉。境智既尔,方曰相冥无二之法。故举此经,如如不异。如名不异,即境不异智,智不异境。亦云一合,其体一故,方能冥合。 二、引证。 【文句】经言:说智及智处,皆名为般若。说智及智处,皆名为实相。 【记】经,即仁王般若也。智是般若,处是实相。能观之智,与所观处,同是般若,智外无境也。二皆实相,境外无智也。境智相冥,其状如是。 二会说默。 【文句】说如不说,不说如,说说不说,无二无别。 【记】复由说默二相不异,显于境智一体相冥。非由无相境智,焉发即默之说?非由性离之说,莫彰不二境智。故境智后,须论说默。是以止观义例云:故不思议境即是观。是故得云:境照境,境照智,智照智,智照境。照者方照,非说可穷;照者应说,非照可了;说者方说,非照可穷;说者应照,非说前了。故知彼义,与此无殊。 二、用净心历法二:初、例内心泯净。 【文句】以此观慧,历一切法,亦复如是。 【记】上论妙观,且就内心研于妙境,摄一切法。观境若成,可以此观徧历三科及以业惑,自然皆见不思议境。故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内心若净,将此净心徧历诸法,任运泯合。 二、引教示融相二:初、约法示。 【文句】故云:毗卢遮那徧一切处,若行若住,若明若暗,皆得不离,见佛世尊,六根所对,无非佛法。 【记】毗卢遮那,此方翻为徧一切处,乃以华音彰法体徧。体虽本徧,迷时不知,今以内心妙观徧历,于一切处皆见遮那。此犹总历,复更别历六作、六受。行、住二作,必兼坐、卧、语、默四作,是名六作。明、暗略举,眼受于色,合例取声,乃至意、法,是名六受。故总结云六根所对。虽结六受,身必六作,于此作、受,常得见佛,佛必三身。斯由内心成妙三观,故于作、受,常见如来三德、三谛。是故结云无非佛法。 二、引事喻三:初、以耆婆喻任运破障。 【文句】耆婆揽草,无非药者,普能愈病。 【记】二、以摩男喻法尔生善。 【文句】释摩男所执一切砂砾,皆变为宝。 【记】三、以那律喻,自然显理。 【文句】阿那律:空器悉满甘露。 【记】此三乃是别示三观,徧历一切,任运能契微妙三法,说有前后,照不纵横。 二、明灭罪相。 【文句】若如是者,所观之罪,非复是罪,罪即实相。所观之福,福即非福,福即实相。纯是实相,是名大忏悔也。 【记】既于内心,复历缘境,谛观冥契,乃达十界罪福无主。修恶修善,全体即是性恶性善,斯乃名见罪福实相。故法华云:深达罪福相,徧照于十方。十方即是十界,十界皆实相。相相宛然,一收一切,一切皆各收于一切。此等一切,无非实相。妄想皆实,实亦自忘。此为大忏。 二、助法三:初、明用助意。 【文句】助道忏悔者,若纯用正忏,亦不须助。若正道暗昧不明了者,修助以助之。 【记】正助二忏。修逐根缘,自有一向修于正道,直登圆住。或内外凡,自有一向修于助道,如南狱立有相安乐行,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亦能得见上妙色像。此二随根修入不同,若悟理时,必两舍也。自有正助相兼而修,或先正后助,或先助后正,或同时而修。今之所立,意在同修耳。若于三句都不摄者,则人、身、牛也。 二、明助道法二:初、喻用助意。 【文句】所谓灰汁、澡豆、皂荚、木槵,以助清水尔。 【记】清水喻正,灰等喻助。以垢难去,独水不能,灰皂助之,水方有用。 二,示助道法。 【文句】略言勤用身口意而为助也。身谓旋礼,口谓读诵,心谓策观,而助开门。 【记】助本助正。正观不开,盖理惑覆,故修助行,治于事蔽。事蔽若息,不资理惑,故令正观开入理门。具论六度,略举三业。其䇿观者,或以五法䇿于正观,亦助开门。或䇿事观,谓五门禅,各有对治,助开正观。 三、明用助功。 【文句】如顺流顺风,助之以篙棹,去则疾也。 【记】正解如顺水,正观如顺风,可喻正道,能趣妙理。篙棹可喻旋礼等,善助于风水,船岂不疾? 三、总结: 【文句】如是略论正助也。 【记】四、明忏悔位三:初、他释局浅二:初、叙他。 【文句】四、明忏悔位者。若作一种解者,谓鄙浊凡夫,应须忏悔;离垢清净者,何用忏悔? 【记】二、略斥。 【文句】此不如是。 【记】二、今释通深二:初、正释二:初、明六凡合忏二:初、四趣二:初、明地狱二:初、造逆。 【文句】故新本业障灭品中说:人从父母禀身,十月怀抱,三年鞠养,抚念惟惟,始能升头戴发。教方教数,始解作人。那忽违恩背义,而行杀逆。天虽大不覆此人,地虽厚不载此人。此人命终,直入地狱。如是逆罪,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鞠,亦养也。抚,拍也。惟惟,怜子之貌也。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注云:方名,东西杀逆。杀或作弑,同音试,下杀于上也。易曰:臣弑君,子弑父也。天虽下明天地之不能容其受生,故须入地狱也。以五逆罪,感五无间。 二、破戒。 【文句】佛为人天师,师严道尊。凡有所说,若有违犯,罪莫大焉。初篇后聚,那可违负。尔则欺佛负心,复负三师七僧。此则佛海死尸,华园烂肉。此四重人,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初篇,四重也。后聚,吉罗也。若论五篇,则初后俱篇;六聚,则始终俱聚。绮文互现,故云初篇后聚也。三师,谓和尚及羯磨、教授二闍黎也。七僧印证戒者,此据中国十人也。佛海者,佛法如海,犯重如尸。华园可解。言犯重者,须出净众。 二、明三趣。 【文句】多瞋堕蛇虺,多欲堕鸠鸽,多痴堕虱蚁,多慢堕飞鸟,多谄堕修罗,多悭堕饿鬼。饿鬼常饥渴,畜生相残害,修罗多怖畏。是四恶道,闻名尚不可,况复当之!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心既多瞋等,身口动作,成于瞋业,故堕蛇虺。举本摄末,故云多瞋。下多欲等,悉可为例。蛇虺者,尔雅云: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郭璞云:身广三寸,头如大擘指。此自一种,蛇名蝮虺。谄者,庄子云: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饿鬼常饥等者,举果难当,须明忏悔。 二、人天二:初、人。 【文句】人中八苦,一苦尚不可忍,况八苦交横?应当忏悔,灭除业障。 【记】八苦者,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 二天 【文句】天上有五衰地狱等苦。色界天不得速入定,求不得苦。无色界天有四心苦,三界笼樊,生死窟宅,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五衰者,衣裳垢腻,头上华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四心者,受、想、行、识也。笼樊者,樊,藩也。诗云:营营青蝇,止于樊。今众生处三界中,如在笼藩篱之内,不能自出也。 二、明四教皆忏四:初、三藏二:初、声闻二:初、七贤。 【文句】若出家人,虽欲修道,为五烦恼所障,心不得停。心为四颠倒所惑,不得入四念处。亦须忏悔,除灭业障。念处治彼四倒,二恶不勤断,二善不勤生,不得入如意足。暖法不发,亦须忏悔。五根不生,喜有退堕。根生未有力,虽有力未邻真。如是四善根中,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初五停心,谓不净停贪,慈悲停瞋,因缘停痴,数息停觉观,界方便停着。我若贪等五烦恼障,心不得停,应须忏悔。停下剩心字。次四念处去,用对位道品。四颠倒者,执身净,受乐心,常法我,四念治此四倒。四正勤者,二恶者,已起令灭,未起令不起。二善者,已生令增长,未生令发生。四如意足者,谓欲、精进、心、思惟。五根者,谓信、进、念、定、慧。五力者,名同于根,以不动排障而分两科。法华文句,以正勤、如意、根、力四科,对暖、顶、忍。世第一位暖、顶与此有不同者,或是文误,或别有意。 二四,果。 【文句】苦忍明发,虽不堕三途,欲界七生,次第应受。一生尚苦,何况七生?虽断欲界五下分六品,余三品在,亦应忏悔。虽断五下八品尽,余一品在;虽断色尽,余无色分在,亦须忏悔。虽入有涅盘,犹有果身在,身子风热,毕陵伽眼痛,欲弃有余入无余,亦须忏悔。虽断三界正使尽,习气尚存,亦须忏悔。 【记】苦忍明发者,见道有十六心,谓于下欲界四谛,各起法忍、法智;上色、无色二界四谛,各起类忍、类智。此上下八谛,共十六心,断八十八使见惑也。今云苦忍,即欲界苦谛,下苦法忍也,明发得苦法智也。观欲界苦谛已,即观上界苦谛,得类忍智。余三谛例说。虽不下,以无见惑横起,故不堕恶道。欲界七生者,欲界九品思惑,共润七生,谓上上品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三品共润一生。此言初果也。虽断欲下,明二果。五下分者,身见、戒取、疑、贪、瞋、贫,虽通上,不是唯上;瞋一唯下,不通于上。余三徧摄一切见惑,虽复通上,而能牵下。纵断贪等至无所有处,由身见等还来欲界,是故此五名为下分。余三品在受一生,名一往来也。虽断五下,名三果向人也。余一品即第九品也,亦名一种子那含。虽断色下,正明三果人也。九品已尽,不来欲界,而进断上惑。虽入下无学。 二,支佛。 【文句】支佛亦尔,亦须忏悔。 【记】侵习未能全尽,故须忏悔。言亦尔者,例上罗汉忏习气也。菩萨未断,且在人天。 二、通教 【文句】若干慧地,未得理水霑心,故言干慧性地,未能见理。八人见地,犹有爱惑。薄地神通,未能还生欲界。离欲地,犹有上界惑。已办地,不能除习。辟支佛地,但作神通,不能达文字。菩萨地,未穷至极。如是等位,皆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教诠体空,异前析灭。空含中道,是大乘门。利根方见,属后二教。今就二乘及钝菩萨论忏悔也。支佛不达文字者,不能说法化他也。然支佛有部行、麟喻之别。部行者,或能说法,今约麟喻为言也。独悟孤行,喻麟头之一角,故名麟喻。 三,别教。 【文句】十信但信,未能称理。十住但入偏理。十行但事,未能入中。十回向但修中,未能证中。十地虽证中地,地皆有障,未穷于学,不得无学。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十、信但信者,信能造心,是佛性故。未能称理者,以佛性心,别修空故。文使十住偏证空理,十行但出建立之事。既其二观互破互立,未能入中;十向不偏,但修未证。然由渐修,登地顿证,前前虽显,后后犹障,是故名为地地有障。至等觉尚有,未得无学,故此凡圣,皆须忏悔。 四,圆教。 【文句】又十信虽三智圆修,但是方便陀罗尼。十住已去,乃至等觉已来,秪如十四日月,非十五日月,匡郭未圆,光未顿足,暗未顿尽,应须忏悔,灭除业障。 【记】此机,初解。中具二边,空假即中,故能三智一心修证。不言名字及五品者,以高况下也。十信尚忏,况尔前耶?但是等者,法华中说三陀罗尼,虽通初后,以位得之,其相最显:一、旋陀罗尼,旋假入空,此齐七信;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空出假,此当八信;已上三法音方便陀罗尼,以二观为方便,转入中道法音,当第十信也。匡郭等者,此三喻于法身智断俱未究尽,俱须忏也。 二、斥局 【文句】齐此已来,当知忏悔位长,其义极广,云何而言止齐凡夫? 【记】下从造无间业者,上至圆教等觉,故云位长。位位横论,各有三障:烦恼、头数、结业、流类、苦报等差,故云义广。古人何为但在凡夫? 三、引经证结。 【文句】是故五十校计经,齐至等觉,皆令忏悔,即其义也。 【记】大师本以三昧总持说忏悔位,该亘凡圣,自然与彼校计经合,寔匪寻经作此安布。行者知之。 二、举利劝修四:初、明闻者宿殖。 【文句】若人得闻如此忏悔,功德不少。故文云:非于一佛、五佛、十佛修诸功德,闻是忏悔;乃于无量百千佛所修诸功德,闻是忏悔。 【记】二、明闻者得报。 【文句】语其华报,在在处处,常为国王辅相大臣之所恭敬。语其果报,常为十方诸佛互相恭敬。 【记】果报者,此忏诣理,功至极果,乃与诸佛互相恭敬。 三,以闻况修。 【文句】直闻此忏悔,尚得如此功德,况复如法修行。 【记】解既称理,修之成行,则分满之果,证之匪遥。 四,结示归敬。 【文句】已闻忏悔义,此法从经出,此经从佛说,是故当报恩,归命礼诸佛云云。 【记】佛恩若此,欲报之者,唯当而说,而修行之。归命礼佛,五悔中一,其四悔法,安得不修? 二、正释品题二:初、释二字义二:初、依字训释二:初、释忏二:初、明求鉴。 【文句】忏悔品依字训释:忏者,鉴也。披陈发舒己之三业,不敢隐讳,令他委鉴,颜恧而口蹙,心摧而意伏。 【记】恧奴六反,慙也。 二明被鉴。 【文句】身被鉴故而颜恧,口被鉴故而唇蹙,心被鉴故而意伏,故忏名鉴也。 【记】二、释悔二:初、明能废。 【文句】悔者,废也。内怀鄙耻,悔造众非。 【记】二、明所废。 【文句】悔身故则三废,悔口故则四废,悔心故则十废,故悔名废也。 【记】意云十废者,意如君主,身口如臣,君既克己,臣息暴虐,故意总十。 二,约法门释种种。 【文句】又法门释者,忏悔名惭愧,惭愧是白法。又自不作恶,不教他作恶,如是等种种说。 【记】二、明三种忏三:初、明三种相貌二:初、列名示。 【文句】忏悔有三:一、作法,二、取相,三、无生。此三种通大小。 【记】列三种名,示事通大小。 二、约相释二:初、明小三:初、作法。 【文句】小乘作法者,如毗尼中,发露与学二十僧行摩那埵,或半月作法,或对首作法,或责心,但令作法成就,不障僧事,即清净也。 【记】毗尼,此云律。二十僧者,此约忏僧残罪也。然对治有四法:一、治覆藏情过,谓行波利婆沙,此云覆藏,或云别住。谓别住一房,不得与僧同处。设入众中,不得谈论,亦不得答。行此法者,须满一百日,不忆元覆藏日数,故乃以百日为限。二、治覆藏罪,谓犯已覆藏得吉罪,不覆藏得残罪。若覆藏者,先忏吉罪,后与别住。三、治僧残情过罪,谓六夜行摩那埵,此云意喜。前虽自意欢喜,亦使众僧欢喜。由前喜故,与其少日,即六夜也,故名意喜僧。众欢云:此人改悔成清净。故云众僧喜也。四、治僧残,谓二十僧中,以白四羯磨出罪。然覆藏不经明相,直行摩那埵,然后入众出罪。或半月作法者,谓行别住时,每至半月说戒,须白众僧云:我犯僧残。对首作法者,忏重吉也,责心忏轻吉也。摩夷论云:故作者对首一说,误作者责心而悔。小乘犯夷,亦有忏法,而疏文不引者,以忏已既为学悔,沙弥仍障圣果,故非此中复本清净义也。故荆溪云:小学悔已障果,仍成重罪,未忘 二、取相。 【文句】阿含中:亦作相忏,犯欲人作毒蛇口想,此观成时,淫罪即灭。 【记】上明作法,但令三业顺于佛制,法成罪灭,尚是散心,罪灭犹浅。今论取相,属于定心,想成相起,灭罪则深。故蛇口想成,岂惟淫罪得除,亦乃欲心不起。 三,无生。 【文句】亦有观空忏,秪是真空。 【记】言观空者,析法明空也。观造罪心,本无主宰,念念无常,无谁能作,无是业报。我见若亡,诸使永寂。此观若成,四趣则除,三界须出。小乘三忏,其相略然。 二、明大三:初、作法;二、取相;三、无生。行者应知三种忏法,无生是主,二为助缘。故前疏云:灰汁皂荚助于清水,若阙妙观不名大乘,便同外道无益苦行。须近善师学忏悔处及忏悔法,方可行于道场事仪。故于诸事皆用妙观照而导之,使作法等皆顺实理悉为佛因。有谓道场所修行法而为事治,须于十乘先修六法后方助开,而不思前六在道场中用,如今明忏具谈三种,岂舍事行?又有一卷法华三昧别行于世,大师制立正为初心忏障道罪,方可造修诸禅三昧。又诸苦行精进之门,各随宜乐初心可修,但须皆用圆无生观为主为导,使一一行即修是性,无修无得则成圆行也。岂诸事行妙观妙境妨修,发大心安心等法皆妨修耶?若其然者,随自意中历彼三性全无十乘,何名三昧?若自未谙,当依善友开导策修乃成深益。又须了知大乘三忏,后一虽可独修不进,则须假前二,前二不可暂离无生。得此意已,方可说行三种忏法。初、作法。 【文句】大乘中亦有作法:或八百日,虗空藏涂厕是也;或九十日,般舟是也;或四十九日,大悲忏是也;或二十一日,法华是也;或七日,方等是也。灰汤澡豆,净身辛酒,禁口惭愧,勤心旋诵,各有徧数等,皆作法忏摄也。 【记】八百等者,虗空藏经云:知法者复教八百日涂厕,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一心涂治一切厕,勿令人知。涂已洗浴,礼三十五佛,称虗空藏名,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自说罪咎等。九十日等者,般舟经云: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是为四。般舟,此云佛立。三昧成时,见十方佛在虗空中立,故名佛立也。灰汤下,明上诸行法各净三业也。旋诵下,诸法各有制度。旋诵之度,方等最切。旋一百二十帀,诵袒持呪一百二十徧。一旋一呪,不徐不疾。旋讫却坐,思惟中道正空。导此轨仪,故名作法。 二、取相。 【文句】取相忏者,如方等求十二梦王菩萨戒,见华光摩顶,虗空藏中唱声印臂,相起罪灭。虽不正明作法,兼得事用也。 【记】十二、梦王者。方等陀罗尼经云:先求好梦,凡十二种,随得一相,则许忏悔。梵网经云:若犯十戒者,应教忏悔,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等,便得罪灭。唱声下,彼经明行者梦中,若坐禅中,现此菩萨,以摩尼珠印,印行者臂,作罪灭字。或闻罪灭声,得此相起,知罪必灭。虽不下,以在道场,非不作法,俱从胜立,名为取相。言用事者,作法也。 三,无生。 【文句】无生忏者,如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如日照霜露。观空缘理,无相最上。虽不正作事相,兼上两忏也。 【记】以无念念,念罪实相。念与实相,能所名别,其体不二。如是念之,罪相既忘,实相亦泯。此慧如日消罪,霜露无缘,缘毕竟空,无中边相。此理无过,故名最上。虽不下,此三种忏,同时而修。无生是正,二为助缘,故云兼两。斯乃正助一合而行,如膏益明,证理弥速也。 二、明三种功能二:初、正示功能二:初、明灭恶二:初、四番通小释。言通小者,以此四番释三种忏,意虽在大,而且未彰异小之相,故使灭恶,于大小说皆无妨故,故云通小。四中,初、约遮性释三:初、作法。 【文句】作法忏成违,无作罪灭,而性罪不除。如犯杀生,作法忏成违,无作罪去,而偿命犹在。即其义也。 【记】无作罪者。昔受佛戒,由作法故,发无作体。若毁犯者,得违逆罪。今由作法,翻破此罪。言性罪者,即十恶也。不论受与不受,犯之性自是罪。如犯下,论云:斩大草、杀畜,二罪同忏。二种违制之罪俱除,而杀畜偿命犹存。 二、取相。 【文句】取相忏能灭性罪,性罪去,违无作罪亦去。如伐树,枝叶萎,根本未去,续生如故也。 【记】由以定心,想成胜相,熏修力彊,能转恶业,是故能灭性遮二罪。如伐下,枝叶喻性,遮罪根本喻无明也。心惑既存,罪可重作,如枝叶续生也。既对遮性辨于无明,故此无明通界内外,此即通小之相也。 三,无生。 【文句】观无生忏:能灭无明如覆大地,根枝叶等悉尽无余。 【记】二、约三学释。 【文句】又作法灭违戒上罪,取相灭犯定上罪,无生灭犯慧上罪。 【记】作法防非,故灭戒罪。取相专意,故灭定罪。无生观照,故灭慧罪。事非是戒家罪,散乱是定家罪,惑暗是慧家罪。 三,除三报释。 【文句】又作法灭三恶道报障,取相灭人道报障,无生灭三界有漏报障。 【记】虽俱报障,而有苦乐。三恶唯苦,违法而得,故作法能除。人道之报,半苦半乐,散善所招,故取相能灭。三界天报,望人皆定,无苦惟乐,三漏所感,故无生能灭。 四,除三业释。 【文句】又作法灭三恶道业障,取相灭人道业障,无生灭三界有漏业障。 【记】例报,可知能感所感而分两释也。 二、二番惟大释。前之四释,通大小乘无生灭惑,未简通别作法,或取毗尼之制。今之二释,无生的破障中无明,通惑不生,为今取相。验知此去唯就大释二:初、别烦恼释。 【文句】又作法灭怖畏忧愁之烦恼,亦是破烦恼。取相灭四住之烦恼。无生灭无明之烦恼。 【记】怖畏属思,忧愁属见。今作法成,位在五品,能伏此惑,指伏为破,故云亦是。取相忏成,在七信位,故灭四住。既见真谛,望中名相,故名取相。无生观成,位登初住,所除的在根本无明。故知此释,别就大乘明三种忏。 二,通三障释。 【文句】又三种:忏共除报障,取相除业障,无生除烦恼障。 【记】共除报者,此乃现报。父母生身,得六根净,转报实在,正助合行。若但理观,虽入真似,亦有不得六根净者,故云三忏共除报障。取相除业者,约出假说。能挟宿世无量业种,作度生缘,业不能障,于业自在,名除业障。以其未是真出假位,故见俗谛,犹名取相。无生除惑,其义可知。 二、明生善。 【文句】又作法忏,如服姜桂,差病而已,不能肥身,譬罪灭不能生善。取相忏,如服五石,病差身充,不能得道。无生忏,如服五芝,病除身飞,升仙得道。 【记】仍约喻显。五石者,谓白瑛、紫瑛、石膏、钟乳、石脂。五芝者,谓五色苓芝也。姜桂且喻小乘作法,故未生善;若大作法,生善非少。五石、五芝,通喻小大,生事理善。 二、劝人修学。 【文句】如是等种种分别,行者须知。 【记】言须知者,谓须知小大,皆能灭恶生善。须知此三,修方有益。说而不行,为罪所得也。 三、明经具三忏二:初、示经有三文。 【文句】今文具有大乘三忏:着净洁衣,专听是经,又七日七夜,朝暮净心等,即作法也;于其坐处,得见弥勒、文殊、普贤,即取相也;五阴舍宅,观悉空寂,本无有生,亦无和合,即无生也。 【记】二、结忏为经用。 【文句】三意宛然,故能灭诸恶,荡三障,显经力用也。 【记】二、经文二:初、对判。分文二:初、对判。 【文句】从此品下,明经力用。今品正明夜梦昼说,忏悔断恶拔苦。下品正明昔叹发誓,生善与乐。旁正互举。 【记】明经力用,通指三品也。今品下,乃以此品对赞叹品,论于旁正耳。 二分文 【文句】此品文为二:初、梦中见闻,二、觉已说见闻。梦又二:一、梦见金鼓,二、梦击鼓声。见鼓又三:一、正见鼓,二、见鼓光,三、见光中佛。 【记】二、依文释义二:初、明梦中见闻二:初、梦见金鼓三:初、正见金鼓。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其夜,梦见金鼓其状姝大。 【记】文二。初释梦。 【文句】梦者,是入如梦三昧也。又入观如梦,出观如觉,入观心静,能观法性。 【记】疏中。前释信相。菩萨在其似位,或是邻极之似,或是邻真之似。于此位中,梦见金鼓,岂是博地昏惑之梦?故以二义释于梦字。初谓三昧名为如梦。由达性具,修德无功,因办果事,如梦勤加,是故名为如梦三昧。次又入下,乃以凡人有梦有觉,喻法性观有入有出。此以说默而为出入。二释皆示梦是观智。初释稍亲。问:梦是颠倒迷真之法,观是觉智悟理之法。经文云梦,疏中那以观智释之?迷解天殊,如何融会耶?答:佛地迷尽,凡夫未解,皆不论观。于迷能解,得言观智?故起信论云:依业识故,故说见佛;若离业识,则无所见。今明似解。照法性故,名为入观;依业识故,名之为梦。智解未极,安得非梦?照法性梦,岂非观智?不得此意,此文莫销。 二、释鼓二:初、正释二:初、直表三德。 【文句】法性即金鼓,金鼓体圆空鸣。圆即法身,空即般若,鸣即解脱。姝者,胜义,深义。大者,广义,无量义。如上文游于无量甚深法性意尔。 【记】能观之智,既以梦示,梦必见相,故以金鼓表于所观,即法性也。盖由鼓体具圆空鸣,可表三德其状姝大,复彰三德无量甚深。 二三皆深广。 【文句】姝,大略叙鼓体。委论应言圆姝大,空姝大,鸣姝大。鼓体备三种,三种皆甚深无量。 【记】以此三德,一一皆是法性全体。趣举一德,皆能具二,得名三身、三智、三脱。若不尔者,那得三种皆无量甚深耶? 二、结示。 【文句】此即梦中所覩法身,观一而见三佛也。 【记】即鼓之三德。对光秪是所照法身,即此法身摄报摄应为上三德,故云观一而见三佛也。 二、见鼓光。 其明普照,喻如日光。 【文句】从其明普照下,是第二,见鼓光也。光是智慧,契此法性,克成大果。智与体冥,体圆姝大,光圆亦姝大。体空姝大,光空亦姝大。体鸣既姝大,光鸣亦姝大。何者?此身与诸佛同体同意故也。此即梦中所覩报身佛,一佛而三也。 【记】全所照理,起能照智,故法性德皆成智德。鼓圆空鸣,光岂不尔?鼓三姝大,光亦合然。须知法性体是本觉,智是始觉,秪是一觉。由不觉故,分本始殊。既成大果,已离不觉,故始冥本,称法报合,岂始觉得异于本耶?所引新本同体、同意、同事者,既法报合,故与诸佛无二无别。此即下,此见鼓光正表报智。此智冥法,法具三故,故报亦三。亦是此报上能冥法,下能垂应,故云具三。 三见光中佛。 复于光中得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尊,众宝树下坐瑠璃座,与无量百千眷属围绕而为说法。 【记】文二。初、约文表义。 【文句】从复于光中见十方佛下,是第三、见光中诸佛也。光从鼓出徧照十方,用从体起应周法界,与机缘同事也。瑠璃座者,所安之理也。佛坐其上,智称法性也。大众围绕者,所应之机也。 【记】言光从等者,对上二身。此总表应,故云同事。应不孤立,必具三身。瑠璃下,法。佛坐下,报。大众下,应。 二、结义归圆二:初、别结。此三: 【文句】此即梦中所覩应佛,即一而论三也。 【记】以全法报为应身故,是故经文具表三佛。 二、通结上义。 【文句】覩此三佛,即是三身,三德,种种三法门。从此设教,名金光明也。 【记】言三佛者,即鼓表法佛,光表报佛,明表应佛。既其三佛皆具三义,乃显法法具三。略则十种三法,广则一切皆三。此诸三法顺譬释,则世金光明所譬三法也。若就附文,当体释皆是法金光明,以一一具三,可贵可重义,寂而常照义,能多利益义故。其义既尔,是故此经名金光明也。此所表义,乃由大师得旋总持,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故释题消文,圆融若此。见闻之者,当去情着而思修之。 二、梦见击鼓二:初、分文。 【文句】从见有一人下,是第二、梦见击鼓。文为三:一、见击鼓,二、出大音声,三、声所诠辩。 【记】二、释义三:初、见击鼓。 见有一人,似婆罗门,以枹击鼓。 【记】二、出大音声。 出大音声。 【记】三、声所诠辩。 其声演说忏悔偈颂: 【记】文二。初明似智会法起用。 【文句】鼓是法身,击是机智,婆罗门是净行,似是邻真。邻真之人,以似解之净智,和会法身,甘露相应,灭苦生乐。 【记】上鼓表三。光三佛三,秪是一三。今对信相机智所观,合三为一,但名法身婆罗门,表真似净行。既是邻真,故经称似圆似能。伏同体惑染,故名净智。以此净智,会本常理,乃以甘露相似相应,能以妙音徧三千界,灭苦生乐,故使经文复以击鼓表似位三身。若不尔者,则信相本性,与佛天殊,佛之应用,非信相感也。行者应了释迦信相,同兴此梦,故有忏法利益众生耳。 二、明枹鼓合成三身。 【文句】鼓是法身,枹鼓合是报身,击出是应身,声所诠辩是法界,大用起教,利益众生。 【记】二、觉已,说见闻二:初、分文。 【文句】从时信相菩萨下,是第二,觉已说见闻。文为四:一、往佛所,二、与缘俱,三、伸敬,四、述梦。 【记】二、随释四:初、往佛所。 时信相菩萨从梦寤已,至心忆念梦中所闻忏悔偈颂,过夜至旦出王舍城。 【记】文二。初、释梦旦二。初、约教释。 【文句】梦者,入法门为夜。梦出法门,如过夜至旦。又三十心惑障未遗,故如梦。登地断惑,如过夜至旦。 【记】疏存二释:初约入观、出观,此乃就法横释;次约伏惑、断惑,此乃就位竪释。入观本期登地断惑,故知二释其意相须也。言三十心者,借别显圆也。 二、约观解。 【文句】观解者,观行位中所观三身如梦,分真位中所观三身如旦。出王舍城者,表出因位也。 【记】言观行位者,既对分真,即五品、十信,俱名观行。以未证真,似受观名。内外凡位,无明眠法,全未破故,故观三身如梦所见。真位分破,于理明了,故观三身犹如已旦。出王舍等者,变易五阴,因位未离,如居王舍。今出此舍,表至于果。既论观法,有入分真及极果分,故预表之。 二,释出往。 【文句】往耆闍崛山者,表向果地也。 【记】王城、露鹫,虽俱是地,山为佛居,故表果地。信相在城,合表因地。今以出往,表因趣果。 二,与缘俱。 尔时,亦有无量无边百千众生与菩萨俱,往耆闍崛山至于佛所。 【记】三、伸敬。 至佛所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帀,却坐一面,敬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文句】伸敬有三:顶礼是身敬,瞻仰是意敬,说梦是口敬。顶礼者,菩萨居因,信首为贵。诸佛在果,慈悲为贱。以贵敬贱也。 【记】信首为贵者,佛法大海,以信得入,信是因人,以上求故,如首为贵。慈悲为贱者,拔苦与乐,乃果人下化故,如足为贱。以贵敬贱者,以信扣慈也。经礼毕,右绕,表恋慕。 四、述梦二:初、分文。 【文句】从以其梦中下,是第四、述梦也。此下总有一百六十二行。偈分为二:初四行半总明梦,后一百五十七行半别明梦。总又为二:初三行半明见金鼓,后一行明见击鼓。见鼓又三:初一行见鼓形状,次一行见鼓光明,次一行半见光中诸佛。 【记】皆言行者,古以散说一十七字为行。偈、颂二等,四、五言则四句为行,七言偈则二句为行。所以古师分经,悉以行数为准。迩世变乱制度,增减字数,致损元规。岂但使古疏分经参差,亦令目录纸数无准。寄语有识,当依古制。 二、释义二:初、总明梦二:初、明见金鼓三:初、见鼓形状。 以其梦中所见金鼓及忏悔偈,向如来说: 昨夜所梦,至心忆持。梦见金鼓,妙色晃耀。 【记】二、见鼓光明。 其光大盛,明逾于日,徧照十方,恒沙世界。 【记】三、见光中佛。 又因此光,得见诸佛众宝树下座瑠璃座,无量大众围绕说法。 【文句】即长行中三身意入观所观之境也。 【记】此三共是长行所表三身之意。鼓虽具三,是所证故,合为法身。光具鼓三,全理是智,故合为报身。诸佛境智及以摄机,亦具三身,对上名应。此合九三,乃如梦三昧所观之境,三昧是观。 二、明见击鼓。 见婆罗门击是金鼓,其鼓音中说如是偈: 【文句】次一行,见击鼓者,自覩其观智之机,扣击法身之境也。出大音声者,已如上说。自覩其境,智合能多利益也。 【记】上文所表,合九之三。虽是佛法,既与心法及众生法无差别故,故为信相心性之境。今于梦中见已似智,会性法身,起应机用,说忏悔偈,斯乃信相,同于如来起经力用。 二、别明梦二:初、分文。 【文句】从是大金鼓下,一百五十七行半偈,别明梦事。文为二:初、从是大金鼓下,至悉能灭除,有二十一行三句,明金鼓有灭恶生善之力;二、从一切诸苦无依无归下,一百三十五行三句,正明教诏忏悔之法。就能灭恶生善,文为六:一、有三行,灭世间因果之苦;二、有三行,生出世间因果之乐;三、有四行,能令众生自行化他俱备;四、有四行,能灭众生报障,又发宿命通;五、有四行,能令众生得诸法门;六、有三行三句,能破众生八难流转。 【记】二、释义二:初、明金鼓有灭恶生善之力二:初、别分经六:初、灭世间因果苦。 是大金鼓,所出妙音,悉能灭除,三世诸苦,地狱饿鬼,畜生等苦,贫穷困厄,及诸有苦。是鼓所出,微妙之音,能除众生,诸恼所逼。 【记】前二行灭果。诸有者,三有也。后一行灭因。诸恼,三惑也。 二,生出世间因果乐。 断众怖畏,令得无惧,犹如诸佛,得无所畏。诸佛圣人,所成功德,离于生死,到大智岸。如是众生,所得功德,定及助道,犹如大海。 【记】前二行,出世间果。断众怖者,离五怖,谓恶道怖、恶名怖、死怖、不活怖、大众威德怖。得无所畏者,有四: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离二死此岸,到三智彼岸。后一行,出世间因。定,谓楞严。此定具慧,即观不思议境等正道行也。助道,即事度等对治行也。 三、能令众生自他俱备。 是鼓所出如是妙音,令众生得梵音深远,证佛无上菩提胜果,转无上轮微妙清净,住寿无量不思议劫,演说正法利益众生,能害烦恼消除诸苦,贪瞋痴等悉令寂灭。 【记】前一行半自行备,后二行半化他备。害烦恼是破因,除苦是破果。下二句释上贪、瞋、痴,释上烦恼等之一字。等取诸苦,悉令寂灭,是正释上能害消除义也。 四、能灭报障兼得宿命。 若有众生,处在地狱,大火炽然,烧炙其身。若闻金鼓,微妙音声,所出言教,即寻礼佛。亦令众生,得知宿命,百生千生,千万亿生。令心正念,诸佛世尊,亦闻无上,微妙之言。 【记】以戒缓故,处于地狱。以乘急故,闻金鼓声。不独出狱,兼知宿命。千万亿生,善知此事。故正念诸佛,复闻诸佛圆妙法音。 五、能令众生得诸法门。 是金鼓中,所出妙音,复令众生,值遇诸佛,远离一切,诸恶业等,善修无量,白净之业。诸天世人,及余众生,随其所思,诸所愿求,如是金鼓,所出之音,皆悉能令,成就具足。 【文句】先少得,后多得云云。 【记】先少得者,且约一种远恶修善之法也。后多得者,随思随愿,皆悉令成就也。 六、能破众生八难流转,即经云诸难也。八难者,三涂为三,人中有四:一、盲聋瘖痖;二、世智辩聪;三、佛前佛后;四、北洲天上,一谓无想或长寿天。 若有众生,堕大地狱,猛火炎炽,焚烧其身,无有救护,流转诸难,当令是等,悉灭诸苦。若有众生,诸苦所切,三恶道报,及以人中,如是金鼓,所出之音,悉能除灭。 【记】二、总示义。 【文句】释此六义,皆从三涂,渐至人天二乘菩萨等,一一皆有破恶生善之力。 【记】经示六文,该益虽徧,语犹总略,备解或难。是故大师令讲解者,就此六文,一一委明。从苦得乐,漏得无漏,舍小入大,自权至实,从因至果,节节皆论。破恶生善,具辩应如。二十五有,皆得果报。因华、小草、中草、上草、小树、大树,一实事方便,实报十番,利益方尽。金鼓所出,妙音被物之相,具如妙玄及请观音疏也。 二、明教诏忏悔之法二:初、分文二:初、正分经文。 【文句】从一切诸苦无依无归下,有一百三十五行三句,是第二,明教诏忏悔之法。文为五:一、从一切诸苦下,有十九行一句,教自说过罪忏悔。二、从我当供养下,有三十五行,明供养诸佛自行化他修忏悔。三、从诸佛世尊我既依止下,有二十一行,明称叹修忏悔。四、从我以善业谘因缘故下,有五十一行半,明发愿修忏悔。五、从若有敬礼称叹十力下,有九行,结成忏悔。 【记】二、叙意生起。 【文句】生起五意者,但众生邪倒障理,不识法性。愚痴障解,不识因果。恶业障行,不识善法。圣人慈悲,因大士之梦,示其忏悔,示其道理,示其因果,示其善行,故论自忏。荷佛恩深,故伸供养。供养不泄其诚,故歌咏称叹。供叹是行,须愿指归。行愿既圆,结成赞美也。 【记】邪倒障理者,于苦果身起八颠倒障。四德,此言报障也。下二,可知。圣人下,据上释迦自作序云:我今当说忏悔等法。今云圣人,即本师也。令达三障,即三德也。示其忏悔,总示也。下三句,别示也。示道理报障,即法身也。示因果烦恼,即般若也。三观为因,三智为果也。示善行结业,即解脱也。须愿指归者,以愿导之,令至究竟也。 二、释义五:初、教自说罪过忏悔二:初、分文。 【文句】自忏文为三:初一行一句,明法身是依凭之所;次两行,请佛覆护;次十六行,正明忏悔。 【记】二、释义三:初、明法身是依凭。 一切诸苦无依、无归、无有救护,我为是等作归依处。 【文句】夫法身具三德,即是一体三宝。法性是法宝,寂而常照是佛宝,徧一切处是僧宝。自凡夫二乘虽不知,亦不出法性。总而言之,一切菩萨何甞不以此为归依,依此则本立而道生也。 【记】对修合故,但名法身。而性常离,故具三德。此三尊重,复名三宝。法名不觉,佛名为觉。此寂照性,本具诸法,故徧一切修德之处。以此和义,名之为僧。凡小虽迷,而全体即是。是故圆教初中后心,一切菩萨,无不以此为归为本。此本若立,则三智、三行、三身、三脱,一切道法,任运而生。经言我为等者,众生性德,全是果佛真如我也。 二,请佛覆护。 是诸世尊,今当证知,久已于我,生大悲心。在在处处,十方诸佛,现在世雄,两足之尊。 【文句】内本虽立,外无佛加,不得成就。若蒙拥护,断恶生善,办在斯须。如萌芽得雨,扶疎丰郁,是故请佛也。 【记】经两足之尊者。大经明十号中两释:一、约人天善趣,两足为贵,于佛天人中尊;二、约福慧俱备,名为两足。斯须,犹顷刻也。扶疎,盛也。丰郁,茂也。说文云:扶疎,枝叶四布也。 三、正明忏悔二:初、分文。 【文句】内外因缘既备,正须忏悔也。正忏文为二:初三句总明忏悔,后十五行一句别明忏悔。 【记】二、释义二:初、总明忏悔。 我本所作,恶不善业,今者忏悔。 【文句】总忏者,总忏三障也。本者,烦恼是二障本也。恶者,报障也。不善者,业障也。三障,障三身、三佛、三宝。三障若转,诸三法门悉明,故总忏也。 【记】二、别明忏悔二:初、分文。 【文句】别忏者,别忏三障也。文为三:初一行一句忏烦恼障,次一行忏报障,次十三行忏业障。 【记】二、释义三:初、忏烦恼障。 诸十力前,不识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众恶。 【记】文二。初释,文三。初释不识诸佛。 【文句】诸十力前者,正忏烦恼障也。独头无明,痴倒殊甚,不识法身佛也。法身佛徧一切处,痴暗不知。公于佛前造作众罪,如牛羊不识天子,如鸟雀不识檠像,于前造过。愚痴不识法身,亦复如是。 【记】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胜能,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故直名佛为十力也。此之十力,法佛本具,报佛证之,应佛用之。众生色心、依正、因果,举体即是三佛十力。但以迷故,全智为惑,名烦恼障;而独头无明,为烦恼种。盖由触处不了法身,故喻牛羊鸟雀之眼,不识天子及以檠像。以不了故,三细六麤,炽然而起。言檠像者,累土木为佛像也。人知畏敬,鸟雀不然。或引周礼正弓之擎者,非此中意。 二,释及父母恩。 【文句】父母恩者,方便是父,智度是母。此二法门,能生法身而不识者,是不知报佛也。 【记】净名云: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一切诸导师,无不由之生。以其不了独头相应,全是二智,是故法身隐灭不生。 三,释不解善法。 【文句】不解善法者,善法是助道之行,能资智显理,而不解者,是不识应佛。 【记】助道众善,能办应身,既其不解,是故不修。 二、结示。 【文句】三佛皆不能知,岂非无明过患?此别忏烦恼障也。 【记】举不识解,显今识解是妙忏也。 二、忏报障。 自恃种姓及诸财宝,盛年放逸作诸恶行。 【记】文三。初约事释。 【文句】自恃种姓下。别忏报障也。略言有三种:一、以姓慠他,二、以财忽物,三、以壮年陵彼。虽报有此三,不应自恣。若纵恣者,此报成障事也。 【记】以姓慠他者,以贵慠贱也。西土刹利、婆罗门姓贵,毗舍、首陀姓贱,余二可解。此二善报,若纵恣者,为修道障;若不纵者,堪能助道。 二、约法释二:初、约三学。 【文句】今更约法门解。出家人以慧为姓,定为财,戒为年。染此三法,自尊卑他者,是名染法,非求法也。 【记】乃以事三,表于三学。由慧得道,故如姓贵。定能资慧,故如财宝。戒能制犯,故如盛年。染此下,示为障相。大论云:自法染爱故,毁訾他人法,虽持禁戒人,不脱地狱苦。非求法者,法过涅盘,尚了如幻,岂染自法以慢他人?不见己他,方名求法也。 二、约三教。 【文句】法华云:汝年少壮,我年衰迈者,凡人以五阴盛为壮,二乘通教以空出有为壮,别教菩萨以法眼过慧眼为壮。 【记】三中。且取盛年一种,该于三教。穷子除粪,至知库藏,历渐三味,二边心彊,皆名少壮。佛居道后,究竟无为,方名衰迈。凡人下,欲明法壮,更举事壮。藏教二乘,通教三乘,析体虽殊,皆以空彊而陵有弱。别虽三观,共缘无量,故恃法眼陵于慧眼。此等皆名盛年放逸。种姓、财宝,历教亦然。 三、结须忏。 【文句】着此诸法者,悉是恃彊陵弱,成报障也,悉须忏悔。 【记】三学、三教名报障者,此心成就,由宿熏感,望后在因,望前为果,故得名为于报起障,障故须忏。 三、忏业障三:初、节经示义。 【文句】从心念不善下十三行,别忏业障。文为十二:初、一行忏由心口造恶业。二、一行忏内外因缘造恶业。三、一行忏五欲因缘造恶业。四、一行信受邪师造恶业。五、一行随顺恶主造恶业。六、一行爱心所使造恶业。七、二行为衣食女色造恶业。八、一行于佛世敬田造恶业。九、一行于无佛世敬田造恶业。十、两句于正法造恶业。十一、一行于恩田造恶业。十二、一行半总一切处造恶业。 【记】二、随文略释,十二段,如疏列。初、忏由心口造恶业。 心念不善,口作恶业,随心所作,不见其过。 【文句】亦是教他作恶也。从身口意,是自行恶也。 【记】亦是教他者,指口作恶业也。即自造四过,复教他人行一切恶,既随痴心,岂能反照? 二、忏内外因缘造恶业。 凡夫愚行,无知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 【记】三、忏五欲因缘造恶业。 五欲因缘,心生忿恚,不知厌足,故作众恶。 【记】心生忿恚者,求五欲则忿他不与,有五欲则忿他见侵。忿,怒也。 四、忏信受邪师造恶业。 亲近非圣,因生悭嫉。贫穷因缘,奸谄作恶。 【记】亲近。非圣谓外道也。外道自以为圣,故佛弟子指为非圣。悭吝财也。嫉妬贤也。私诈曰奸。曲媚曰谄。由贫穷故而行诈媚。 五,随顺恶主造恶业。 系属于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诸恶。 【记】六、爱心所使造恶业。 贪欲恚痴,扰动其心,渴爱所逼,造作众恶。 【记】七、为衣食女色造恶业。 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诸结恼热,造作众恶,身口意恶,所集三业,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记】八、于佛世敬田造恶业。 或不恭敬佛法圣众,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记】九、于无佛世敬田造恶业。言无佛世敬田者,以辟支佛出无佛世故;菩萨历劫形服不拘,故无佛世随机化物。 十,于正法造恶业。 以无智故,诽谤正法。 【记】十一、于恩因造恶业。恩田者,田有三种:三宝曰敬田,父母曰恩田,贫穷曰悲田。通名田者,皆堪种福故。 不知恭敬父母尊长,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记】十二、总一切处造恶业。 愚惑所覆,骄慢放逸,因贪恚痴,造作诸恶,如是众罪,今悉忏悔。 【记】骄慢者,俱舍云:慢对他心举,骄由染自法。 三,示解释法。 【文句】造业因缘甚多,不可具列,故总而忏之。若欲细释,从人道为始,二乘通别,菩萨等行,一一作之,例应可解。故五十校计经云:上至等觉,皆须忏悔。即其义也。 【记】约今禀教,且人为始。若所忏多属四趣,通惑所造名有漏业,别惑所造名无漏业,大悲不思议等种种之业,故等觉来皆须忏也。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三 音释 【经】 姝(尺朱切,好也。) 【文句】 蚋(而锐切,蚊蚋也。) 澣(音旱,澣北海也。) 峙(音治,峙峻也。) 棹(音棹。) 虺(呼回切,亦蝮虫也。) 虱(音瑟。) 【记】 隥(丁邓切,险阪也。) 翛(音消。) 擘(补革切。) 萎(音委。) 腋(羊益切,肘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