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灯论释卷第六 偈本龙树菩萨 释论分别明菩萨 大唐中印度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观作者业品第八 复次空所对治,欲令验知阴无体义,有此品起。有人言:第一义中有阴入界。婆伽婆说以此为因起作者作业故。此若无者,佛不应说与彼为因有作者及业,譬如马角。由有作者及作业故,修多罗中说是偈曰: 「应行善法行,  恶法不应行, 此世及后生,  行者得安乐。」 释曰:如此经中说有作者及以作业。彼业有三种:善、不善、无记。彼善业者,分别有四:一自性、二相应、三发起、四第一义。不善亦尔。无记四种:谓报生、威仪、工巧、变化。是故如所说,因有势力故,第一义中阴等是有。论者言:若汝欲得第一义中以彼为因,知有作者及以作业,说此为因者,此义不成。若世谛中欲得尔者,则譬喻无体。如此无体,第一义中婆伽婆说以彼为因有实作者及有作业。如此解者,于义不然。如其不然,应如是观。今此作者为有实、无实、亦有无实能作业耶?业亦如是,有实、无实、亦有无实为作者所作耶?此皆不然,如偈曰: 「若有实作者,  不作有实业。」 释曰:若彼作有,则作者有实与作相应,业亦有实。由翻此义,二皆无实。彼无实者亦不能作,如偈曰: 「若无实作者,  不作无实业。」 释曰:所作名业,能作名者。此中先观立有实者,如偈曰: 「有实者无作。」 释曰:若汝意欲不观作业有作者体,若定如此则无作业。作既无体,则作者不成。复次有实无作者,此言何谓?立喻验释有实作者,彼五取阴但假施设。又如外道所计,提婆达多名若善业、若不善业。复次第一义中调达相续不能作业。何以故?以作者故,譬如耶若达多。复次若有实作者非假施设,如食糠外道我为作者。如彼意欲,此义不然。为彼执故,此中立验,第一义中彼调达我不能作业。何以故?以物故,譬如业。复次第一义中彼业亦非提婆达多相续我作。何以故?以业故,譬如余物。复次若彼外人作如是意:汝此立义有何所以?如提婆达多彼相续业为是他作耶?为当无作耶?二俱不然。何以故?若他作者,汝立义破;若无作者,则譬喻无体。论者言:彼执不然。何以故?耶若达多彼相续业,提婆达多我不作故。由如是义,立譬得成。彼如是说,不观作业有实作者,虚妄分别,于义不然,以作者无体故。如偈曰: 「业是无作者。」 释曰:业亦如是,不观作者自然而有,由无作者作是业故。若彼分别业有实者,业即无作,有此过失。又作者及业互不相观,世无能信,是故彼二必相因待,应如是知。此中立验,第一义中提婆达多相续作者不作提婆达多定业。何以故?以有观故,譬如耶若达多。复次第一义中提婆达多相续作者不作调达定受报业。何以故?观作者故,譬如耶若达多相续作业。复次今更立义,遮前所说。如偈曰: 「业及彼作者,  则堕于无因。」 释曰:此后半偈欲显业及作者堕无因过。此义云何?谓业离作者故、作者离业故,互不相待故堕无因。以无因义开示他者,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复次第一义中提婆达多相续不作提婆达多业因。何以故?以有观故,譬如耶若达多。复次第一义中调达相续不作调达定报业因。何以故?观作者故,譬如耶若达多相续作业。是故偈曰: 「无因义不然,  无因无果故。」 释曰:云何名果:谓为各各决定因缘力起,故名为果。云何名因?谓近远和合同有所作,由此有故彼法得起,是名为因。如汝分别因则无因、果亦无果,观无体故。是义不然,应知此意。复次若不相观则无彼体,此执不然。无何等体?如偈曰: 「作及彼作者,  作用具皆无。」 释曰:于世间中瓶衣等物亦有作者欲作彼业,若谓作者不观业、业不观作者,彼瓶衣等则不藉人工善巧方便自然成就。又彼瓶等种种技因之所成就,彼胜分具。若不观者,具等亦无,如是一切斫者斫具及所斫物亦皆无体。又如偈曰: 「法非法亦无,  作等无体故。」 释曰:何故无有法非法二?彼法非法,作者作具所成就故。又彼作者作具了故,法与非法二亦无体。复次或有自部生如是心:诸行空故作者无体,彼作者空于我无咎。何以故?胜身口意自体能作,法与非法由如此义故我无咎。论者言:汝立因者,但有聚集饶益于世谛中彼名作者,以观法非法故。若无作者则无所观,业不成故,法等无体,汝不免过,以无相观道理故。道理云何?如偈曰: 「若无法非法,  从生果亦无。」 释曰:彼二为因,从生为果,人天等善道为可爱、地狱等恶道为不可爱,彼身根受用皆无自体。复次于善道中,彼修行者受戒习禅三摩钵底,八圣道支正见为首离诸烦恼,此义悉空。如是分别无实作者、无实作业,此诸过聚皆属于汝,难可疗治。知过失已应信作者及彼作业相观道理,以是义故所说无过。以因有故,无实作者、无实作业,此执不然。此不然义,如先已说。复次或有人言:我立异门,如是作者亦有非有,彼所作业亦有非有,由此异门无如上过。论者偈曰: 「有无互相违,  一法处无二。」 释曰:于一物体,一刹那中有及非有互相违故,二不可得。云何相违?法若是有,云何非有?法若非有,云何言有?犹如一火冷暖同时,世所不信。若汝意谓有实体故名之为实,无所作故名为不实,一物一时观自在故。二义俱立无过失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彼二门者前已遮故无过,相观道理如后当遮。外人言:如耶若达多,亦有作者亦无作者。汝立譬喻无体,验不能破。论者言:彼耶若达多自相续中无提婆达作者,作业分故。我意欲尔,非譬不成,是故无过。广如前说如是等分别,依止第一义中作者及业建立不成。复次有人言:我有作者无彼作业,是故无过。论者偈曰: 「有者不作无,  无者不作有。」 释曰:此谁不作?谓作者业。何故不作?偈曰: 「此由着有过,  彼过如先说。」 释曰:如上所说实不实门,第一义中无实作者作不实业,亦无实作者能作实业。此二句立义有别,因及譬喻广如前说。复次偈曰: 「作者实不实,  亦实亦不实, 不作三种业,  是过先已说。 作业实不实,  亦实亦不实, 非俱作者作,  过亦如先说。」 释曰:此诸过失如前广明,唯有立义为差别耳。由如是观,偈曰: 「缘作者有业,  缘业有作者, 由此业义成,  不见异因故。」 释曰:于世谛中,作者、作业更互相观,离此之外更无异因能成业义。如是外人品初已来说因立譬,义皆不成,及违义故不免过失。复次或有人言:第一义中有阴入界,以彼取故。佛婆伽婆作如是说,为遮彼故。偈曰: 「如业作者离,  应知取亦尔。」 释曰:如先已遮。作者缘业、业缘作者,如是取缘取者、取者缘取,第一义中不可得故。此义云何?由作者、业二俱离故,彼取、取者亦如是离。复次此中分别第一义中无实调达取者实取。何以故?以观取故,譬如耶若达多。如是第一义中亦无无实取者、取无实取;亦实不实取,立义应知。复次第一义中无实可取为实提婆达多取,观彼取者故,譬如耶若达多取。如是第一义中亦无不实取为不实取者取,亦实不实取为亦实不实取者取,立义差别、因及譬喻,如先已说。如是不等分别亦应类遮。复次由业作者及取取者,第一义中以性离故。如偈曰: 「及余一切法,  亦应如是观。」 释曰:何等余法?谓自他所解若果若因、能依所依、能相所相、或总别等,如是诸法亦应观察。果缘于因、因缘于果,此义得成,是世俗法,非第一义。何以故?或有人谓第一义中因果等法皆有自体,今欲拔彼执着箭故少分开示,非第一义中乳实作酪。何以故?以观果故,譬如经等。若言世间悉见乳作于酪,汝说无者,即为破坏世间所见。此执不然。何以故?我立义言非第一义,故我无过。或有人言:第一义中乳不作酪,而世谛中作。由此义故,汝譬不成,立义亦坏。若言诸法不作自果者,譬亦不成。何以故?彼一切法各有定因果故。论者言:汝语不善。何以故?初分别者非我所受,次分别者譬喻亦成。何以故?以此经等非彼酪因,前立义中已简别故,非譬喻无体。复次僧佉人言:如我立义因中有果,因能起作无不作故。此若无者彼因则无,如龟毛衣。是何等因?谓酪瓶等,是故有果。复次若无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乳中无酪,草中亦无,彼求酪者何故取乳而不取草?由彼取故,知因有果。又如乳中无酪,亦无三界。等是无者,何因缘故从乳因缘而生于酪,不生三界?由彼乳中不生三界,非一切物从一因起,是故定知因中有果。又若无者,何故决定如窑师见土堪作瓶者取以为瓶,非取一切。由此功能能有起作,知因有果。若无果者,因亦无体,终无一物无果有因。而无此事,是故当知,因有体故彼果亦有。论者言:如汝立因无不作者,非立义法,以是果故因义不成。汝言无果有因,义则不尔。由有此故彼得成者,此于世谛中成,非第一义,以第一义中因及譬喻二皆无体。若物彼处有者,彼物不于彼处起故,如因自体。由此法体二种差别,彼义不成,有过失故,如破初因。彼取乳等诸因,亦应以此道理答遣。复次如毗婆沙师所执,因中无果而因能起果者,此因无力,亦不能起作彼无体故,譬如兔角,又如犊子儿。执果有非有皆不可说而因能起,作如此意者,于世谛中作者因成,第一义中若因若果、有及非有皆不可得,故我无过。复次异僧佉人言:因中果体不可得者,由果细故。此执不然。何以故?因中无麁故。麁先无体后时可得者,即是因中无果,汝立义破。若汝意欲细者为麁,是亦不然。何以故?不见细者转为麁故。后时麁果与细相违,法体颠倒,立义过故。复次异僧佉人言:因作果者,是义不然,由了作故。应如是问:此了作者,其相云何?彼答如灯了作瓶等。此执已如〈观缘品〉破。复次第一义中灯不了作彼瓶衣等。何以故?以眼取故、有碍故、色故、触故、说故,因等譬如土块。复次异僧佉言:果若未起及已灭,功能自体有,不名为了,是故我说有如是果。而言因能作果者,此云何作?谓因自体转为果体,语意如此。论者言:若汝过去未来受为因者,依止不成。若谓现在受为因者,则无譬喻,彼果不成。有此等过。又汝因果不异,若不异者则此非彼因,以不异故。如因自体,以非因故,因义不成。因不成故,法自性坏,立义过故。现在果者亦无实体,以无起故。彼有不成,譬喻无体。如是诸不异门,亦应随所执破。已说实因不能作果,于世谛中若无因者亦不作果,以彼无故,如无龟毛不可为衣。如是若无果者,因亦不作。此立义有异,因喻同前。彼半有半无执者,二俱过故,亦如先说。复次自部及鞞世师等言:因有果无,此因能作,以未起无果我不受故,如虚空华。已生果者,因无力用;未生果者,因有功能。由如此义,因中无果。论者言:如汝立因未起无果我不受者,此意云何?汝为现见故不受耶?为立验故不受耶?为一切量不受耶?如是分别因义不成,立因有过,非一向故。彼未起果有故者,此验不能令他信解。汝言无果起者,此无果起,无譬喻故云何可知?复次第一义中乳不生酪。何以故?以观因故,譬如绢起。复次泥实名求那、假瓶名求泥,第一义中泥不成瓶。何以故?观求泥故,譬如余物。复次第一义中垂?等相非牛体相。何以故?以观体故,譬如马相。复次别名阿婆也婆,总名阿婆也毗,第一义中无实经等成绢。何以故?以观阿婆也毗故,譬如余物。如是作者及业无自体性,品义如此,是故得成。如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非作者、使作者,如是受想行识亦非作者、使作者。若色至识非作者、使作者,此是般若波罗蜜。」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舍利弗言:「婆伽婆!无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作者不可得故。」又如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非善、非不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色至识非善、非不善,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诸修多罗,此中应广说。 释〈观作者业品〉竟。 般若灯论释观取者品第九 复次为令谛观取者无体,有此品起。如偈曰: 「眼耳等诸根,  受等诸心法, 此先有人住,  一部如是说。」 释曰:一切自部皆无此执,唯有婆私弗多罗立如是义。眼等诸根、受等心法,此若有者,则有先住,道理如是。若不尔者,偈曰: 「若取者无体,  眼等不可得; 以是故当知,  先有此住体。」 释曰:我见有是取者先住。何以故?以取者故。由此取者可得故,在诸取先住,譬如织者在经纬前。复次取者之先有眼等取。何以故?以有取故,如竹篾等。如是取及取者二俱得成。以是义故,我先说言第一义中有是阴等取及取者,婆伽婆说不可破坏。论者偈曰: 「若眼等诸根,  受等诸心法, 彼先有取者,  因何而施设?」 释曰:眼及受等以无体故,异取更无一物可得,有何取者而施设耶?如是彼于尔时不有,以取无体故。此中立验,眼等取前无彼取者。何以故?以施设故,如经绢等。是故取者不成,由取者不成故,因义则坏。由因坏故,彼经绢等譬喻无体,以第一义中取及取者体不成故。复次有异婆私弗多罗言:如先生天上,生天业尽,天上取者得如是住,后取人等诸阴,故彼取者阿含得成。论者言:彼生天者,天上取体,天施设故。又汝总说阿含,无别验故,令生疑惑,不应定信。如偈曰: 「若无眼等根,  先有彼住者, 亦应无取者,  眼等有无疑。」 释曰:汝意如是,义则不然。何以故?若不观取者,眼等诸取体则不成,此意如是。若此二法互不相观,如此次第义不应尔。所谓此是眼等诸法取,此是调达名取者,此是调达名取者,此是眼等诸法取。由此偈曰: 「或有取了人,  或有人了取; 无取何有人?  无人何有取?」 释曰:或有取了人者,谓眼等诸法。或有人了取者,谓见者闻者。由取取者更互相观,世谛中成,非第一义。后半偈者,由彼无体,彼因过失,汝不得离。复次婆私弗多罗言:汝今何故自生分别,言有先住在彼眼等诸根之前,后还自破。我等法中亦作此说,如偈曰: 「一切眼等根,  先无一人住。」 释曰:无一人住者,谓彼眼等一一根,先各有人住。何以故?偈曰: 「由彼眼等根,  异异了彼异。」 释曰:眼等者谓耳鼻舌身受等,由眼至受各各有异,故得说言此是见者、此是触者,由观异取,故彼取者得成汝言;因不成者,无如此义。论者偈曰: 「若眼等诸根,  先无一住者, 眼等一一先,  彼别云何有?」 释曰:由诸外道一一取先立有取者,谓眼耳等先各有人住。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观眼等取者无体故,此意如是。由前立验,眼等取先一一取者,义亦不成。复次汝若定执有彼取者,今当问汝:为此见者即是闻者?乃至受者为见闻者?乃至受者各各异耶?若受先说者,是义不然。如偈曰: 「见者即闻者,  闻者即受者; 一一若先有,  是义则不然。」 释曰:彼如是说则同外道。此义云何?外道所说彼身根处积聚法者,如草土成舍,而有别人于中受用。如是人者,不可识知,谓见者等。此义不然。何以故?彼一体故,立义有过。复次非第一义中彼见者体不异闻者。何以故?闻者故。如别体闻者,由相续异故,见闻不同。汝言体不异者,此立义过。复次见者欲见不观,于眼色应可得。何以故?不异闻者故。譬如闻者,由与闻者不异验故,不观于眼彼色可得。若其不尔,见者异法,此皆不成,立义过故。复有异僧佉言:我若是一丈夫,则堕余根去过。如历诸窓牖,由彼处处眼等为因起色等觉,以我既不遍,则有别方所。若不依彼眼等诸根,则见闻者等皆不得成。由我遍故,则不至余根,是故无过。论者言:汝立因者有大过失,由一一根中皆先有我。是义不然。何以故?道理无有如此我故。若人欲得异阴入界有一丈夫为见者等,论主教彼如先〈观入品〉遮,当如此解不复广释。或有欲避如先过失说有取者,其相云何?彼谓见者闻者各各差别而是一我。如此执者,是亦有过。如偈曰: 「若见闻者异,  受者亦差别。」 释曰:如汝分别,得何等过?今当示汝。如偈曰: 「见闻者不同,  是我则多体。」 释曰:若世间物异彼物者,则彼此俱有,以其异故,如瓶钵等。见闻者异亦复如是,由见闻者异故,嗅甞触者亦各差别。以是义故,于一相续中有无量我。而不欲尔,是故第一义中见者闻者有别相续,此异不然。此中说验,见者取者不异闻者,以彼取者因果合有故,如见者自体。复次如前偈言「见者闻者异」,此言见者为缘则闻者可得。以如是义我成多体,又过去时等各差别故。复次此中说验,第一义中取者无体。何以故?以缘起故,如取自体。复次第一义中调达眼等不名调达取者之取。何以故?以眼等故,譬如耶若达多眼等自体。是故取者及取二皆不成,以不免前过故。婆私弗多罗言:取及取者,若一若异,俱不可说,是故无过。论者言:可说有故,岂非过耶?复次于一身根聚,若果若因诸聚食者,我则无量。而不欲尔,以是故我则不一。此义得成,以识别故,如多相续见者不一,多我得成。复次有异人言:有如是取,如佛所说名色缘六入。彼色是四大为取者取,是故有实取者。由六入具足次生受等,非眼等先有,彼取者因施设故,譬如瓶等。此是如来所说道理,汝违此理,是故汝先所立义破。论者偈曰: 「眼耳及受等,  所从生诸大, 于彼诸大中,  取者不可得。」 释曰:由彼取者无实体故,依第一义名色位中取者无体。然世谛中名色为因施设取者,是故不违阿含所说,以彼眼等及大唯是聚故。汝立取者为因,此义不成,有过失故。如理谛观,彼无实体。如偈曰: 「眼先无取者,  今后亦复无; 以无取者故,  无有彼分别。」 释曰:眼等诸取取者不然,彼异取故,如别相续四大取者。如是验知前不可得,以实体不成故,譬如四大实体。由第一义无故,取及取者一异俱坏。一异不成故,彼分别灭。云何灭耶?以无实有故,有分别灭;因施设故,无分别灭。复次汝立有故欲令我解,我于第一义中验无体故,有分别灭。有既灭故,无亦随灭。如婆伽婆《楞伽经》中偈曰: 「以觉观察时,  物体不可得; 以无自体故,  彼法不可说。」 如前人言有取取者,彼皆不成。取为因过,已如上说。取及取者皆无自性,故有此品。以是义故,此证得成。如《般若波罗蜜经》中说,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无见者、使见者,受想行识无见者、使见者。若色至识无见者、使见者,此是般若波罗蜜。复次色无知者、见者,受想行识无知者、见者。若色至识无知者、见者,此是般若波罗蜜。」如是等诸修多罗,此中应广说。 释〈观取者品〉竟。 般若灯论释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