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九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 如是已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盛火聚,  虽有极远处, 以光明势力,  能破远方暗,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世界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能破远众生,  心相不觉暗, 令得觉知明,  随分伏其染。 譬如盛火聚,  转胜近其处, 光明渐渐了,  能破暗更增;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国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令分明。 譬如盛火聚,  转转近其处, 光明耀更增;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城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更分明。  譬如盛火聚, 更转近其处,  光明重重增, 暖气温其身;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家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心惑护身, 转转增长故。  譬如有一人, 得彼大火聚,  此人则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能塞寒气, 能成熟资具,  不入毒虫等, 破暗常明了,  随请人普施, 焚烧秽粪等;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得此玄文论,  此人即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禁烦恼军, 成就功德品,  不入邪魔众, 破无明品类,  般若慧现前, 贫穷佛法财,  来乞求众生, 随顺普施与,  烧灭烦恼粪。 比如有妙华,  ?水深池中, 名曰青莲华,  有人刹那中, 见此莲华相,  一百七日中, 其眼根清白,  终日无晦浊;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此论, 文义之大海,  而目见此论, 其眼根清净,  见三世诸佛, 有作方便目。  比如有天鼓, 悬圆生树顶,  名曰妙声觉, 无量天女子,  闻此鼓音已, 二千七日中,  其耳根清速, 无塞隔之事;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文义,  而耳闻此论, 其耳根清净,  闻诸佛梵响, 有作方便耳。  比如有妙药, 生雪山之顶,  名曰上味常, 有人取此药,  着其舌之原, 身香极芬芬,  不承用饮食, 其命极长远,  亦飞腾虚空;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此论中一字, 一句若一行,  若一决择分, 若一卷之量,  以舌经读诵, 虽不知义理,  而获得一切, 诸修多罗海,  经读诵功德。 比如有菩萨,  名曰不思议, 大力解脱者,  此菩萨大士, 神通自在故,  于一切所作, 皆无所障碍,  随应悉现前;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诸众生,  观达其义理, 觉悟文下诠,  通达一切法, 皆无所障碍,  一一觉分明。 比如有神王,  名曰大安乐, 有人须小具,  祀祠此神王, 出兴七宝藏,  令得大安乐;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此玄文本论, 勤受取读诵,  有人须小具, 专心供此人,  即得无穷尽, 福德智慧宝,  无所疑畏心。 比如有妙香,  名曰芬满布, 有人持此香,  游行于远方, 其经过处处,  七七日中间, 有香气不尽,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荷担此论部,  游行于远方, 若度大海水,  所有诸众生, 皆得大利益,  若度山野等, 所有诸众生,  亦得大利益。 譬如有妙珠,  名曰如意宝, 随此珠住处,  无量眷属玉, 遍周匝围绕;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随其住止处, 有十方世界,  尘量大神王, 一一大神王,  各率十方界, 尘数眷属神,  守护此论珠。 若灭正法时,  作微尘散坏, 所有诸神王,  发大声哭涕, 随尘所住处,  往诣常守护。 受持此论者,  如是数量神, 若生若死后,  常不离守护, 功德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校量过患呵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 如是已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过患呵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有一山,  名曰宝轮上, 此山具七宝,  更无有穷尽, 贫穷求宝类,  无量无边数。 有珠能禁宝,  名曰顶玻瓈, 若人有此珠,  则能取七宝, 远离贫穷苦,  获得大安乐; 若人无此珠,  不能宝禁故, 终日不能得。  问所以者何? 若无珠人诣,  唯见虎狼熊, 及赤蛇青蛇,  种种杂毒虫, 终不见珍宝。  以见毒类故, 其心极疑怖,  狂乱而驰走, 乃至于死灭。  珍宝自然有, 而彼求珍人,  福薄罪重故, 终不能见得。  众生亦如是, 善根甚深人,  捧坚固信珠, 入大乘深海,  取功德之宝, 出生死苦轮。  善根微薄人, 得见甚深论,  无实信心故, 依正作邪解,  受苦轮无期。 譬如生盲人,  得妙庄严具, 无有欢乐事;  痴人亦如是, 虽得甚深论,  其愚痴极故, 不觉出世宝,  无有学习心。 譬如居井龙,  从流水至海, 大迷大乱故,  谤海而命终; 痴人亦如是,  自所习坚执, 定一不移转,  闻未曾有法, 大迷大乱故,  诽谤其广大,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若有众生类,  见闻斯论教, 不信心诽谤,  此人则诽谤, 三世一切佛、  三世诸法藏、 三世诸僧海,  此人所得罪, 无量无量数,  不能知边际。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一时悉出现,  宣说如是量, 法门之大海,  专教化此人, 经过无量劫,  终不能教化。 问所以者何?  唯宣说此法, 无余别道故。  如是众生类,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以大神通力,  向未来远劫, 观察其限界,  无觉道之期。 问所以者何?  不学三十四, 大金刚轨则,  到大涅盘岸, 无有是处故。  是故诸行者, 以勤修方便,  应观其法海。 不能达其原,  妄生诽谤心,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决定不应作,  决定不应作, 罪业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