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五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九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龙王道路中, 总有二十法,
谓二本藏中, 各有十法故。
论曰:就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中自在法。所以者何?功德、过患二种藏中各有十故。如偈「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法,谓二本藏中,各有十法故」故。彼二十法,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功德本藏十, 常坏俱及非,
自他俱并非, 无碍兼一全。
过患本藏十, 如一违无有,
对利融上下, 如次应观察。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圆满广大故, 与本存等量。
论曰:就功德本藏之体中则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功德。云何为十?一者本体自性决定常住不生不灭远离流转功德品、二者本体自性常恒移转是生是灭流转俱行功德品、三者决定常住常恒无常一时俱转无前后违功德品、四者出常无常二事不摄自体本性离脱亡行功德品、五者十种自自摄一切法无有所余独一无二一种一行功德品、六者无体无性从因缘起亦有亦无随应变转功德品、七者无余究竟俱转俱行不相舍离功德品、八者非自非他绝离有名住于非非自性决定功德品、九者于一切法随应无碍自体自性法尔道理性造如是功德品、十者五根一一根五尘一一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功德品,是名为十,如偈「功德本藏十,常坏俱及非,自他俱并非,无碍兼一全」故。就过患本藏之体中亦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过患。云何为十?一者于一切法随顺如如如作逆事过患品、二者造作诸法同一业用一作逆事过患品、三者治道起时无有定体违作逆事过患品、四者染净诸法皆无所有无作逆事过患品、五者一切诸法皆总有有有作逆事过患品、六者随治同量如如现前对作逆事过患品、七者由治道力自类增益利作逆事过患品、八者由治道息发起自用融作逆事过患品、九者待上转者方得起用上作逆事过患品、十者以隐藏时方得起用下作逆事过患品,是名为十。如其次第住思止心,专心观察其理故明,如偈「过患本藏十,如一违无有,对利融上下,如次应观察」故。如是二十法,与彼本方等无差别,是故有二十种本藏,无相违过。所以者何?其本藏中如是道理自然常有,不从本藏长建立故。何故处处皆存品字?如前所说二十种法,各各有百眷属类故,是故言品例前应了,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圆满广大故,与本存等量」故。如是已说建立名字门,次当说所诠义理门。且治及障对量差别当如何耶?偈曰: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一德治诸过, 诸过障一德,
无有定次第, 而数品类等,
无失对量过, 如理应观察,
如说本存法, 说品类亦尔。
论曰:如前所说二十种法,一一各各一德治一切障、一切障障一德,无别对量。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一德治诸过,诸过障一德,无有定次第」故。若如是说,今此门中对量轨则混成杂乱。虽无别对量而有总对量,是故无失,如偈「而数品类等,无失对量过,如理应观察」故。如本品尔,例前应了,如偈「如说本存法,说品类亦尔」故。如是已说治障对量差别门,次当说安立金刚位地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法门中, 亦有金刚位,
依位有三门, 谓上中下门。
论曰:就此本法门中亦有五十一金刚位,如上所说二十种法依位安立。云何安立?谓诸位中皆具二十,无有前后一时转故。然则此中有三种门。云何为三?一者一向上转门、二者一向下转门、三者一向中转门,是名为三。如是三门各各一一位中具足俱转,不待初后际故。如说本法,品类亦尔,以此小门广大回持,应广通达,如偈「此本法门中,亦有金刚位,依位有三门,谓上中下门」故。
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第十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广海大藏中, 总有三种重,
谓初中后重, 初重有二十,
二亿十方界, 量法门大海。
二十种本藏, 各生一万量,
各别百眷属, 各生一千故,
是故数圆满, 住心应观察,
中后重倍此, 应广通达故。
论曰:就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之自家中,总有三重能摄诸位。云何为三?一者初第一有重、二者中安住居重、三者后建立转重,是名为三。就第一重中则有二十二亿十方世界之量种种胜妙法门大海。此义云何?谓二十种本藏法中,一一各各出生一万法门大海,各各别别百眷属中一一各各出生一千法门海故。以此义故,名字圆满、义理具足。如其次第安住其心、定止其思,聪明观察其数量理及所诠意现了分明,如偈「广海大藏中,总有三种重,谓初中后重,初重有二十二亿十方界量法门大海,二十种本藏各生一万量,各别百眷属各生一千故,是故数圆满,住心应观察」故。次二种重,如其次第倍前普布,应广通达,如偈「中后重倍此,应广通达故」故。《大摩尼宝藏陀罗尼修集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龙龙地地大无尽海藏中,有多十方之量法门轨则品类,最初名为转大法论具足一海无极无尽引导光明现照地地本业本用出生增长轨则大海法门,最后名为有性无性无我空理大利益广光明亦离脱亦合转具足具足无边摩诃行种地本藏法雨腾门出兴上味品类法门。唯取一界以为譬喻,非取尘等。」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