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八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四)初来意(二)初标(佛不) 二释(二)初通(二)初正明(通则) 二解妨(二)初问(若答) 二答(由因) 二别(别明) 二释名(二释) 三宗趣(二)初总(三宗) 二别(三)初通辨佛德(别就) 二别显义相(三)初正显二德(二别) 二四句融通(此二) 三拣权异实(二)初明权教(若权) 二显实教(依此) 三显不思议(三)初泛举法体(三显) 二别语此经(四)初何者不思议(就后) 二于何不思议(二于) 三云何不思议(三云) 四何用不思议(四云) 三结归宗趣(前并) 四释文(四)初请分(二)初先明请人(尔时) 二正显所念(三)初略示法体(诸佛) 二对前相摄(三)初前开此合(然此) 二前合此开(前境) 三无开无合(音声) 三指前释相(此十) 二加分(三)初明加因(尔时) 二显加相(则以) 三加所为(令青) 三证分(二)初自分(尔时) 二胜进(于一) 四说分(二)初承九总告(承佛) 二正显佛德(三)初标示(佛子) 二叙昔(昔以) 三正显(三)初略释(今谓) 二正科(文分) 三释文(十)初有二门答国土问(二)初明其常住法界(二)初标(今初) 二释(释中) 二明其徧住法界(三)初标(佛子) 二列(何等) 三结(佛子) 二有二门答本愿问(二)初明承愿不失(佛子) 二明愿不失时(佛子) 三有三门答种性问(二)初双明报化种性(佛子) 二唯明法身种性(佛子) 四有二门答出现问(二)初明徧现常现(佛子) 二明出现之相(佛子) 五有五门答佛身问(五)初总显无过(佛子) 二明过不生(佛子) 三身之业用(佛子) 四智慧相应(佛子) 五业用无断(佛子) 六有二门答音声问(二)初明音声辨说(佛子) 二明种种说法性(佛子) 七有三门答智慧问(三)初明智慧最胜(佛子) 二明智慧离障(佛子) 三明智慧成益(三)初标(佛子) 二列(十)初相好身(何等) 二圆满音(一切) 三功德(一切) 四放光(一切) 五微笑(一切) 六法身(一切) 七常光(一切) 八妙色(一切) 九真应(一切) 十悲心(一切) 三结(是为) 八有八门答自在问(八)初总明自在(二)初总(佛子) 二别(十)初法自在(何等) 二心自在(一切) 三解自在(一切) 四财自在(一切) 五命自在(一切) 六如意自在(一切) 七智自在(一切) 八业自在(一切) 九生自在(一切) 十愿自在(一切) 二圆满自在法(佛子) 三善巧方便(三)初总(佛子) 二别(十)初言说自在(一切) 二知见自在(一切) 三示现自在(一切) 四三世自在(一切) 五性相自在(一切) 六调生自在(一切) 七时分自在(一切) 八辨才自在(一切) 九胜义自在(一切) 十寂用自在(二)初知寂(二)初正显(一切) 二释成(然亦) 二知起用(而能) 三结(佛子) 四广大佛事(三)初总(佛子) 二别(二)初征(何等) 二释(十)初上生佛事(四)初别明能摄(所谓) 二所摄广多(摄取) 三能摄殊胜(大慈) 四所摄成益(或令) 二降神事(二)初智德内圆(佛子) 二神通外用(二)初明一处一时作佛事(受最) 二总摄时处(佛子) 三现生佛事(二)初无生现生(佛子) 二无染处染(四)初三学自圆(一切) 二四心愍物(观诸) 三具德摄益(具佛) 四摄益深广(虽处) 四出家佛事(二)初出家意(佛子) 二出家相(当出) 五成道佛事(三)初真觉旧圆(佛子) 二应身今满(菩提) 三演法益〔主〕(其菩) 六转法轮佛事(二)初列(佛子) 二结(一切) 七威仪佛事(四)初别举入城(佛子) 二威仪益物(一切) 三言谈示现(一切) 四总结深广(一切) 八起行佛事(四)初身心安住行(佛子) 二起应上求行(或以) 三说嘿下化行(或时) 四时分修进行(或住) 九起用佛事(二)初显用所依(佛子) 二正明起用(或现) 十涅盘佛事(三)初涅盘悲恋益(佛子) 二舍利流布益(复为) 三总结益满(佛子) 三结(佛子) 五无二自在法(佛子) 六住一切法(佛子) 七知一切法尽无有余(佛子) 八广大力(三)初标(六)初总科(佛子) 二融通(是则) 三叙昔(古德) 四辨违(则令) 五遮救(设欲) 六正释(十中) 二征释(二)初征(何者) 二释(十)初身命不可坏九(二)初正明不坏(所谓) 二举况显胜(若有) 二毛孔容持力(佛子) 三毛持大山力(佛子) 四定用自在力(佛子) 五常徧演法力(二)初明一身转(三)初显说多(佛子) 二所说常(如是) 三所说体(所谓) 二明多身转(如一) 六德相降魔力(佛子) 七圆音徧彻力(佛子) 八心无障碍力(二)初无尘惑障碍(佛子) 二起用无障碍(于不) 九法身微密力(佛子) 十具足行智力(四)初万行圆净(佛十) 二智用周圆(住佛) 三动寂自在(虽已) 四用无涯畔(佛子) 三结(佛子) 九有三门答无碍问○ 十有三门答解脱问○ ○九有三门答无碍问(三)初所作无碍(佛子) 二令他无碍(佛子) 三念持无碍(佛子) ○十有三门答解脱问(三)初智障解脱(佛子) 二定障解脱(佛子) 三业用解脱(佛子)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四)初来意(如来) 二释名(四)初释名(二释) 二辨类(二)初正明(观佛) 二料拣(三)初约乘料拣(三中) 二约身料拣(又初) 三约机料拣(又初) 三辨体(若语) 四辨因(若语) 三宗趣(三宗) 四释文(三)初告众许说(尔时) 二正陈相状(三)初科判(三)初总科(第二) 二料拣(或略) 三大科(二)初成经次(细论) 二明大科(今以) 二释文(十八)初依顶相(三)初约处总标(佛子) 二别列名相(三)初正明圆融(二别) 二辨其通妨(二)初问(若尔) 二答(三)初正答(显顶) 二引证(善生) 三通难(此约) 三正释本文(其中) 三总结为严(佛子) 二眉间有一相(佛子) 三眼有一相(如来) 四鼻有一相(如来) 五舌有四相(三)初广长舌相(如来) 二舌掌之相(如来) 三舌端之相(二)初卷(如来) 二展(如来) 六上腭有一相(如来) 七牙有四相(二)初右辅(二)初下牙(如来) 二上牙(如来) 二左辅(二)初下牙(如来) 二上牙(如来) 八齿有一相(如来) 九唇有一相(如来) 十颈有一相(如来) 十一肩有五相(二)初右(二)第一(如来) 第二(如来) 二左(三)第一(如来) 第二(如来) 第三(如来) 十二胷有十一相(三)初当中一相(如来) 二右五(吉祥) 三左五(吉祥) 十三手有十三相(三)初九直语手相(二)初前五明右(如来) 二后四明左(如来) 二二左右指(如来) 三二左右掌(如来) 十四阴藏有一相(如来) 十五坐处有二相(如来) 十六陛有二相(如来) 十七腨有三相(如来) 十八足有十三相(七)初足下一相(如来) 二足上二相(如来) 三足指间二相(如来) 四足跟二相(如来) 五足趺二相(如来) 六足四周二相(如来) 七足指端二相(如来) 三料拣(四)初总辨名数(上来) 二正明立理(既不) 三重以理成(况此) 四遮其傍救(晋经) 三结略显广(佛子)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四)初来意(如来) 二释名(二)初得名(二释) 二释名(如来) 三宗趣(三宗) 四释文(二)初略(二)初正标果好(尔时) 二举因对显(二)初光照分齐(佛子) 二光所成益(二)初先令离苦净宿善益(彼世) 二转报生天得闻法益(三)初示宿因(从彼) 二显其缘(毗卢) 三结属果(于彼) 二广(二)初广净宿善益(佛子) 二广闻法之益(六)初略标劝诲(既生) 二闻已生疑(尔时) 三总示所因(是时) 四正明劝教(四)初以己喻佛无我无来(诸天) 二以他喻己显来即无来(诸天) 三以己况佛难思之境(诸天) 四正劝往诸诫不应留(二)初总诫劝(诸天) 二广释(二)初释前诫(着五) 二释前劝(六)初顺释(诸天) 二反释(诸天) 三示其恩相(诸天) 四劝往增善(汝等) 五示法令修(诸天) 六劝修成益(汝等) 五依劝诣佛(五)初献供不遇(时诸) 二闻其所在(时有) 三观见下生(时诸) 四发心欲住(诸天) 五教见佛仪(二)初教识受生令舍曲见(三)初法(二)初戒其因见(时天) 二示其正见(但以) 二喻(诸天) 三合(菩萨) 二教发心悔过令其得见(二)初标科意(二)初标章(第二) 二释相(二)初明所治之病(夫欲) 二明能治之药(次起) 二依科释(三)初总标教诲(四)初明忏依(诸天) 二明忏体(净治) 三明灭非(悔除) 四令皆尽(以尽) 二征问其方(时诸) 三如法正教(二)初发声之因(尔时) 二正明教诲(五)初别观业空(诸天) 二总观四障(二)初喻(诸天) 二合(诸佛) 三别破见惑(三)初鼓无生灭喻(诸天) 二声无去来喻(诸天) 三鼓声随心喻(诸天) 四对业观报(二)初镜像体虚喻(诸天) 二幻师惑眼喻(诸天) 五总结忏益(若如) 六明见获益(二)初辨余众益(说此) 二辨当机益(二)初一重益(二)初得法益(尔时) 二见佛益(三)初明见因(以众) 二正见佛(即见) 三敬心供(尔时) 二展转益(二)初闻香益(三)初法(其诸) 二喻(譬如) 三合(二)初明所灭(二)初明第一解(若有) 二明第二解(二有) 二明能灭(了知) 二见盖益(二)初正明得益(二)初通释金网(三)初引言晋经(若有) 二牒今经(而言) 三引璎珞(三)初引璎珞(准璎) 二成晋经(若顺) 三成今经(二)初释顺晋经(若然) 二释顺今经(若取) 二别释恒沙(言一) 二摄化转益(二)初得位益(三)初法(佛子) 二喻(佛子) 三合(菩萨) 二成德益(二)初喻(佛子) 二合(二)初正明得益(菩萨) 二显境分齐(三)初假设喻以显境多(三)初一重广大(佛子) 二问答显广(宝手) 三重显广大(宝手) 二正明能见(如是) 三结德有归(宝手)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四)初来意(二)初通(二)初正明(普贤) 二解妨(二)初叙妨(若尔) 二释通(二)初出所以答(二)初总答(即以) 二别答(若更) 二经来未尽(又前) 二别(二)初就因果明(别谓) 二对前问答(二)初正对前问(亦远) 二解其妨难(三)初正答(前虽) 二引例(亦犹) 三重通(而妙) 二释名(二)初通二品义名(二)初约平等释(二释) 二约出现释(因果) 二别释品名(二)初总释品名(别则) 二别释普行(三)初标举(然普) 二释相(一所) 三料拣(二)初总名融通(上之) 二约位重拣(二)初正拣会释(又上) 二结弹异释(若独) 三宗趣(二)初通(三宗) 二别(别以) 四释文(二)初长行(二)初正说(二)初明说因(二)初标前略说(尔时) 二征释所由(二)初征(何以) 二释(诸佛) 二陈今义(二)初明所治广多(三)初总标(佛子) 二征释(二)初征(何以) 二释(二)初总显(佛子) 二别显(四)初略标举(何等) 二叙古释(古人) 三辨顺违(此释) 四成正义(又所) 三结成(佛子) 二辨能治深妙(二)初正显(六)初十种〔勤〕修(二)初标举劝修(是故) 二征数列结(何等) 二十种清净(二)初蹑前起后(佛子) 二征数列名(何等) 三十种广大智(佛子) 四十种普入(佛子) 五十种胜妙(佛子) 六十种善巧(佛子) 二结劝(佛子) 二瑞证(二)初现瑞证(二)初举此界(尔时) 二以结通(如此) 二菩萨证(二)初举此土(尔时) 二以结通(如此) 二偈颂(二)初叙述(二)初说仪(尔时) 二说意(欲开) 二正显(二)初二十四颂显说分齐(二)初一诫听许说(汝等) 二正示分齐(二)初九颂颂许说过去菩萨之行(往昔) 二余颂颂许说三世佛菩萨行(二)初举所说时处(二)初二举时(于一) 二一举处(如一) 二明所说之行(二)初四诸佛出世之行(诸佛) 二七菩萨二轮愿智行(入于) 二九十七颂皆约正辨(二)初六十七颂即悲大智行十(于一) 二三十颂即智大悲行十(未安)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四)初来意(如来) 二释名(三)初正释(四)初总释所以(二释) 二结前生后(如来) 三别释三义(若依) 四融通会释(二)初会三身(三)初法报相对(今以) 二真应相对(无不) 三结融三十(三佛) 二会品名(二)初会晋经(二)初总标示(是以) 二释性起(以应) 二会今经(今以) 二弹古(若唯) 三会释(若以) 三宗趣(第三) 四释文(七)初加分(二)初毫光加请主(三)初光(十)初出处(尔时) 二名体(放大) 三因业(无量) 四舒业(其光) 五敬业(显现) 六觉业(觉悟) 七正业(除灭) 八降伏业(暎蔽) 九示现业(显示) 十卷业(作是) 二加相(入如) 三益(二)初大众〔其〕欣(时此) 二妙德领旨(二)初长行致敬(尔时) 二偈颂赞请(二)初五颂赞(二)初一总赞申敬(正觉) 二四别赞放光(已升) 二五颂请(五)初自叙得益(导师) 二领众意请(决定) 三叹众堪闻(今此) 四叙佛令请(利益) 五正求说主(谁于) 二口光加说主(三)初光(尔时) 二加(入普) 三益(其光) 二本分(三)初征事而问(尔时) 二引例以答(普贤) 三表瑞证成(说是) 三请分(二)初长行(四)初总举法请(时性) 二叹众堪闻(佛子) 三叹说主具德(佛子) 四标章别请(善哉) 二偈颂(三)初一偈赞德别请(时如) 二四偈举法别请(菩萨) 三五偈叹德劝请(四)初一偈总赞以请(此谓) 二二偈劝说之方(愿以) 三一偈半叹众堪闻(十方) 四半偈结请所说(愿以) 四说分(二)初别答十问(十)初答出现之法(二)初长行(二)初标告叹深(尔时) 二随义别显(三)初法说深广酧前因缘(三)初标(所谓) 二释(二)初征以总释(何以) 二征数别释(何等) 二喻明深广双酧因喻(十)初大千兴造喻(三)初喻(四)初总辨多缘(佛子) 二别辨缘相(所谓) 三显彼因起(如是) 四性相结成(佛子) 二合(如来) 三结(佛子) 二洪霔大千喻(复次) 三云雨无从喻(复次) 四大雨难知喻(复次) 五大雨成败喻(三)初喻(复次) 二合(佛子) 三结(佛子) 六一雨随别喻(复次) 七胜处先成喻(二)初正明(复次) 二释疑(佛子) 八事别由因喻(三)初喻(三)初莲华表佛(复次) 二风轮起处(佛子) 三结因有属(佛子) 二合(三)初合莲华表佛喻(佛子) 二合风轮起处喻(佛子) 三合结因有属(三)初结因(佛子) 二结果(佛子) 三结缘(三)初牒前正理(佛子) 二举外疑情(众生) 三如来为释(佛子) 三结(佛子) 九四轮相依喻(三)初喻(二)初能持之风(复次) 二四轮相依(此四) 二合(二)初合能持四风(佛子) 二合四轮相依(佛子) 三结(佛子) 十大千饶益喻(三)初喻(复次) 二合(如来) 三结(佛子) 三总结成益结上十喻(佛子) 二偈颂○ 二答其身业○ 三答其语业○ 四答其意业○ 五答出现境界○ 六答所出现之行○ 七答出现成正觉○ 八答出现转法轮○ 九答出现涅盘○ 十答出现见闻亲近所生善根○ 二总以结酬(佛子) 五显名受持分○ 六表瑞证成分○ 七偈颂总摄分○(此三科在五十二末) ○二偈颂(三)初十四颂颂叹深许说(二)初十一颂叹深难量(二)初一总叹(尔时) 二十别叹(十力) 二三颂诫听许说(二)初一颂诫听劝修(若有) 二二颂许说分齐(是故) 二二十二颂颂上十喻(二)初颂大千兴造喻(二)初二颂总显多缘(譬如) 二二颂别显缘相(譬如) 二十八颂颂余九段(如有) 三一结说无尽(如来) ○二答身业(二)初长行(二)初标举(佛子) 二释相(三)初就法以总明(佛子) 二约喻别显(二)初文前叙义(四)初正科经文(第二) 二会释十身(此即) 三随难重释(四是) 四重科释文(一一) 二依文解释(十)初虚空周徧喻况周徧十方身(三)初喻(佛子) 二合(如来) 三结(佛子) 二空无分别喻况无着无碍身(三)初喻(复次) 二合(如来) 三结(佛子) 三日光饶益喻喻普入成益身(三)初喻(复次) 二合(佛子) 三结(佛子) 四日光等照喻喻平等随应身(三)初正喻(二)初喻(复次) 二合(如来) 二释疑(佛子) 三结示(佛子) 五日益生盲喻喻无生潜益身(三)初喻(复次) 二合(二)初略(如来) 二广(二)初能益光(二)初列十光(佛子) 二结分齐(佛子) 二所益众(四)初益菩萨(其菩) 二益二乘(住二) 三益生盲(其余) 四益恶趣(六)初拔苦为乐(地狱) 二因起邪见(佛子) 三慈音正示(是时) 四回邪报恩(彼诸) 五佛与授记(如来) 六结光利益(佛子) 三结(佛子) 六月光奇特喻喻佛圆回等住身(三)初喻(复次) 二合(佛子) 三结(佛子) 七梵王普现喻喻佛无心普应身(复次) 八医王延寿喻喻佛穷尽后际身(三)初喻(二)初彰其现德(复次) 二呪力持身(彼大) 二合(二)初合现德(佛子) 二合持身(及住) 三结(佛子) 九摩尼利物喻喻佛严刹益生身(复次) 十宝主满愿喻喻佛相严满愿身(三)初喻(复次) 二合(二)初正合(如来) 二释疑(佛子) 三结(佛子) 三就法总结(以其) 二偈颂十(尔时) ○三答语业(二)初长行(三)初标(佛子) 二释(三)初就法略说(三)初总明(佛子) 二释经(文有) 三弹古(是知) 二约喻广说(三)初结前生后(三)初释经(佛子) 二融摄(四)初以用从体(更以) 二以体从用(二以) 三以用即体(三用) 四以体即用(四体) 三结叹(名为) 二征释所以(何以) 三举喻广释(十)初劫尽唱声喻(三)初喻(佛子) 二合(佛子) 三结(佛子) 二响声随缘喻(复次) 三天鼓开觉喻(三)初喻(三)初能开觉(复次) 二开觉益(放逸) 三结用归体(佛子) 二合(三)初能开觉(当知) 二开觉益(无数) 三结用归体(而如) 三结(佛子) 四天女妙声喻(复次) 五梵音及众喻(复次) 六众水一味喻(复次) 七降雨滋荣喻(复次) 八渐降成熟喻(复次) 九降霔难思喻(复次) 十徧降种种喻(三)初喻(三)初总(复次) 二别(五)初云(从四) 二电(既弥) 三雷(复于) 四风(既震) 五雨(然后) 三结(虽彼) 二合(三)初总(佛子) 二别(五)初以身合云(先布) 二以通明合电光(佛子) 三以三昧合雷声(佛子) 四以大智合风(佛子) 五以说法合雨(二)初结前生后(此相) 二别明法雨(所谓) 三结(二)初合结数(佛子) 二释外疑(佛子) 三结(是为) 三以法通结(复次) 三结(佛子) 二偈颂十(尔时) ○四答意业(二)初长行(二)初征起(佛子) 二正释(三)初约法总辨(三)初总释经意(佛子) 二别叙异释(二)初标举(然此) 二别说(三)初叙二师即法相宗(二)初师(五)初正明(一云) 二解妨(果位) 三反成(若必) 四引证(故成) 五重解妨(言转) 二师(三)初正明(一云) 二引证(故摄) 三遮救(亦非) 二结前生后(上之) 三叙后师即法性宗(二)初正明(一云) 二引证(故金) 三会释归宗(二)初明不可偏取(二)初总标(上之) 二解释(二)初离破(二)初破法相宗(三)初夺破(若依) 二纵破(又此) 三遮救(彼无) 二破法性宗(二)初夺破(若依) 二纵破(又心) 二合破(若二) 二明会成正义(四)初征前起后(若尔) 二双标二章(今释) 三别解〔二〕门(二)初会二宗(二)初别会二宗(今初) 二通会二宗(是知) 二消经文(三)初略明(后消) 二引证(故晋) 三广释(二)初释寄遮显深(四)初明偏语不能尽理(云何) 二结性相二门难思(口欲) 三明总具性相不可别彰(是知) 四明不即不离(三)初约八识心王辨(心中) 二约王所辨(王中) 三一一结例(一一) 二释寄表显深(言寄) 四谦退总结(然佛) 二寄喻别显○ 三总结劝知○ 二偈颂○ ○二寄喻别显(十)初虚空无依为依喻(三)初喻(譬如) 二合(三)初正释经文(合中) 二设其外难(岂不) 三总释通义(二)初释依心(岂不) 二释依理(良以) 三结(佛子) 二法界湛然喻(复次) 三大海潜流喻(复次) 四大宝出生喻(三)初喻(三)初出处体用(复次) 二征列宝名(何等) 三结成殊胜(佛子) 二合(三)初合出处体用(佛子) 二合征列宝名(三)初叙昔(何等) 二会释(此释) 三正释(二)初总明(今更) 二别明(一大) 三合结其深胜(二)初明用胜体深(若诸) 二明体胜用深(二)初释经(此四) 二解妨(今以) 三结(佛子) 五珠消海水喻(三)初喻(二)初总名体用(复次) 二别显用相(佛子) 二合(二)初合总明体用(佛子) 二合别显相(三)初叙昔解(佛子) 二辨顺违(此释) 三申正义(二)初总(今更) 二别(谓一) 三结(佛子) 六虚空含受喻(复次) 七药王生长喻(三)初喻(四)初总明体用(复次) 二别显用相(彼药) 三得名所由(此药) 四简其非处(佛子) 二合(四)初合总显体用(佛子) 二越合得名所由(佛子) 三却合别显用相(佛子) 四合简其非处(佛子) 三结(佛子) 八劫火烧尽喻(复次) 九劫风持坏喻(复次) 十尘含经卷喻(四)初法(三)初略消经文(复次) 二对前辨异(以上) 三别释文旨(三)初顺释本文(三)初明众生等有因性(此有) 二明众生等有果智(三)初正立(二者) 二正拣(非但) 三结劝(是知) 三明自他交彻(三彼) 二别释外疑(祖以) 三反以理成(若离) 二喻(二)初明大经潜尘(佛子) 二明出经益物(时有) 三合(二)初合大经潜尘(佛子) 二合出经益物(二)初正释经文(尔时) 二引例释成(然如) 四结(佛子) ○总结劝知(二)初结上十门(佛子) 二正释结文(应更) ○二偈颂(二)初两句颂约法总显(尔时) 二余颂颂上喻文(三)初颂初喻(佛智) 三颂次八(声闻) 三颂第十(如有) ○五答出现境界(二)初文前叙意(三)初正出体(第五) 二辨来意(依初) 三融上义(由所) 二正释经文(二)初长行(三)初标(佛子) 二释(二)初法(二)初广取所缘显分齐境(二)初列所缘无边(二)初随门别释(佛子) 二义门料拣(若约) 二显分齐无量(佛子) 二近取诸心以况佛境(二)初正明(佛子) 二征释(何以) 二喻(二)初二喻无缚无脱(二)初明降雨无从喻(佛子) 二明海水从心喻(佛子) 二一喻无量无边(三)初标章诫听(佛子) 二喻显(三)初别显水多(四)初四州水(佛子) 二龙王雨水(佛子) 三宫殿出水(佛子) 四娑竭兼雨兼出(佛子) 二通显水相(其所) 三通显无量(佛子) 三法合(二)初合水无量(佛子) 二通显无量(佛子) 三结(佛子) 二偈颂(二)初一颂法说(尔时) 二后颂上喻(二)初二合颂前之二喻(如龙) 二后二颂合于大海宏深之喻(如海) ○六答所出现之行(二)初叙意(二)初彰来意(第六) 二通妨难(虽智) 二释文(二)初长行(二)初标举(佛子) 二释相(三)初双标二行(佛子) 二双释二行(二)初释真如(三)初牒名以释(佛子) 二双非契中(佛子) 三喻释非量(佛子) 二释无碍(二)初约法总明(佛子) 二以喻别显(二)初金趐辟海喻(佛子) 二日月无思喻(佛子) 三双结二行(佛子) 二偈颂(二)初三颂真如(尔时) 二二颂无碍(金翅) ○七答出现成正觉(二)初长行(三)初征起(五)初释名(佛子) 二体性(二明) 三辨种(二)初正明(三辨) 二料拣(唯十) 四业用(四明) 五辨相(三者) 二释相(十)初总明体相(佛子) 二印现万机(三)初法(知一) 二喻(佛子) 三合(二)初正释(诸佛) 二通妨(自本) 三性相甚深(佛子) 四三轮平等(二)初别举平等(三)初略释经文(佛子) 二别释量字(皆言) 三结成玄旨(是以) 二类结显多(佛子) 五因果交彻(三)初标(四)初略消经文(佛子) 二会通净名(三)初正显同彼(此文) 二出彼经意(弥勒) 三正申会释(不知) 三对前拣异(又前) 四广征所以(二)初征(此中) 二释(二)初标示(此是) 二别释(六)初人天乘(然诸) 二二乘(小乘) 三始教(三大) 四终教(或说) 五顿教(更有) 六圆教(四)初正释(若依) 二解妨(五)初申难(若尔) 二解释(若就) 三以能难所(若尔) 四释化之由(不如) 五结成真化(如是) 三结例(随门) 四重释(又此) 二释(二)初总释同一无性(皆同) 二别释所无之法(二)初消〔又〕(无何) 二成对(又摄) 三结(二)初由证无性(知一) 二由生不知(又只) 六体离亏盈(佛子) 七相无增减(三)初举喻问答(佛子) 二赞善以合(普贤) 三结前生后(佛子) 八用该动寂(四)初举所依三昧(如来) 二显一身之用(入已) 三类显余身(如一) 四总结多门(佛子) 九周于法界(三)初一毛含多(二)初总科所属(佛子) 二拣异第八(此与) 二类显其多毛(如一) 三释外之疑情(随其) 十普徧诸心(二)初正明普徧释上无际(二)初指一心(佛子) 二例诸心(如自) 二总结双非释上远离(广六) 三总结(佛子) 二偈颂(尔时) ○八出现转法轮(二)初长行(三)初标征(佛子) 二释相(二)初显体用(三)初法(二)初五显体性寂寥(二)初总标(佛子) 二出体(夫转) 二四明相用深广(一切) 二喻(二)初文字无尽喻(佛子) 二徧入无住喻(三)初法(佛子) 二喻(譬如) 三合(二)初合普入一切(如来) 二正合前文(一切) 三结劝(佛子) 二显所因(三)初辨论所起因(复次) 二明因所起轮(佛子) 三结其得失(能如) 三总结(佛子) 二偈颂(二)初二颂法轮体用(尔时) 二三颂法轮所因(佛有) ○九答出现涅盘(三)初明来意(第九) 二彰大旨(然大) 三开章释(五)初释名(今以) 二出体性(二)初总显深玄(二出) 二别出体性(三)初正明体性(今以) 二出其所以(所以) 三融通无碍(然此) 三显种类(三)初总显深广(三显) 二正明种类(今自) 三对经辨定(有余) 四彰业用(四彰) 五释文(二)初长行(二)初征起(佛子) 二正释(十)初体性真常(三)初举法劝知(佛子) 二指理同事(三)初略释经文(如真) 二总显文意(真应) 三显十之由(所以) 三释显同相(二)初正释(何以) 二结成(是知) 二德用圆备(二)初标举(佛子) 二征释(二)初正征释(何以) 二重征释(何以) 三出没常湛(五)初立理(佛子) 二消文(无不) 三显意(不碍) 四相融(是知) 五结弹(岂可) 四亏盈不迁(二)初喻(佛子) 二合(三)初正释(佛子) 二引证(故摄) 三拣定(三)初纵以正拣(然比) 二对前身拣(二)初问(若尔) 二答(出现) 三对菩提拣(二)初问(此有) 二答(二)初约分相说(若分) 二约摄相(四)初理智相摄(若摄) 二修本相摄(智性) 三双结前二(随一) 四结归涅盘(今以) 五示灭妙存(佛子) 六随缘起尽(三)初喻(佛子) 二合(四)初正释合文(佛子) 二别彰大意(然现) 三引论证成(故摄) 四结成常住(既起) 三结(佛子) 七存亡互现(复次) 八大用无涯(二)初释文(复次) 二拣异(涅盘) 九体离二边(二)初反释(佛子) 二顺释(由非) 十结归无住(二)初正释经文(佛子) 二结归无住(四)初正结无住(是则) 二无住所以(由双) 三别举所因(前即) 四释无住意(自性) 二偈颂○ ○二偈颂(五)初颂第四(尔时) 二颂第六(如次) 三颂第七(幻师) 四颂第八(佛有) 五颂第十(如无) ○十答出现见闻亲近所生善根(三)初征起(佛子) 二正释(二)初明见闻信向益(二)初法(二)初总(佛子) 二别(出生) 二喻(三)初少服金刚喻(佛子) 二少火烧多喻(佛子) 三药王徧益喻(二)初喻(佛子) 二合(二)初明六根境界益(佛子) 二明供养遗迹益(若有) 二辨见闻不信益(佛子) 三结示(佛子) ○五显名授持分(二)初长行(二)初显名(佛子) 二明授持(二)初辨定法器(三)初法(二)初标器非器(佛子) 二明授非授(此法) 二喻(佛子) 三合(佛子) 二举益劝修(三)初略标释(是故) 二广释所由(二)初反显(佛子) 二顺释(二)初明闻信生家益(若得) 二明信闻成行益(佛子) 三总结成益(佛子) 二偈颂(二)初一颂法说(尔时) 二三颂如次颂前三喻(譬人) ○六表瑞证成分(二)初现瑞(尔时) 二证成(二)初果人证(四)初现身(是时) 二赞说(而作) 三引说证(佛子) 四举益证成(四)初得因位圆满益(佛子) 二得发心益(佛刹) 三护持久远益(我等) 四结益广徧(如此) 二因人证(四)初正明集因(尔时) 二明其现身(十方) 三辨其德用(示现) 四发言成证(以佛) ○七偈颂总摄分(二)初叙意(二)初明说仪(尔时) 二辨说意(欲重) 二正显(二)初一颂说分中结酬(一切) 二三颂显名受持(三)初叹深难闻(如是) 二闻由多善(若闻) 三举胜劝持(此为) [○/(○*○)]大文第三托法进修成行分即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四)初来意(三)初分来(离世) 二会来(二会) 三品来(三品) 二释名(三)初分名(第二) 初会名(二)初正释(二会) 二解妨(二)初伏(而前) 二显(二)初难(此中) 二答(二)初行布(若约) 二圆融(若约) 三品名(二)初得名(二)初异名(三品) 二本称(二)初总(二正) 二别(三)初约法(二)初世(三)初约事相(别有) 二约麤细(二约) 三约染净(三约) 二离(二)初性离(二明) 二事离(二明) 二约行(四)初随(二约) 二离(二离) 三俱(三俱) 四泯(四泯) 三约位(二)初约位料拣(三约) 二约位所宜(然今) 二释名(二释) 三宗趣(第三) 四释文(十)初序分(三)初器世间圆满(尔时) 二智正觉世间圆满(妙悟) 三众生世间圆满(二)初举数叹德(二)初举数拣定(与不) 二叹其胜德(三)初总标(悉具) 二别显(二)初自分德(所谓) 二胜进德(于一) 三总结(成就) 二列名叹德(二)初名数(其名) 二叹德(皆悉) 二三昧分(尔时) 三发起分(入此) 四起分(然后) 五请分(三)初总标问意(尔时) 二正显问端(六)初问十信行(佛子) 二问十住行(何等) 三问十行行(何等) 四问十回向行(何等) 五问十地行(何等) 六问因圆果满行(二)初会文句(何等) 二彰六位(五)初正明(此经) 二引证(故度) 三遮伏难(彼经) 四通妨(此经) 五会异释(二)初叙问(此经) 二会释(五)初总明所以(此有) 二释不开等觉义(等觉) 三出刊定救义(若尔) 四破其救义(此难) 五结弹异释(不究) 三结请为说(善哉) 六说分○ 七结劝分○ 八现瑞分○ 九证成分○ 十重颂分○ ○六说分(二)初总告(尔时) 二正答(五)初约因果(释此) 二分行位(二分) 三显普别(三普) 四明统收(四统) 五辨行相(六)初有二十门答前十信问(三)初明自分行满(九)初明依(五)初总标(佛子) 二征数(何等) 三列释(所谓) 四结数(是为) 五修益(若诸) 二明奇特(佛子) 三明修行(佛子) 四善知识(佛子) 五勤精进(佛子) 六心得安隐(佛子) 七成就众生(佛子) 八约持戒行(佛子) 九受记法(佛子) 二明胜进行圆(八)初入诸菩萨(佛子) 二入诸如来(佛子) 三入众生行(佛子) 四入世界行(佛子) 五入劫行(佛子) 六说三世(二)初总释(佛子) 二别释(二)初消释经文(十中) 二释十世义(四)初征起(然此) 二叙昔(古人) 三辨违(若依) 四正释(三)初具九世缘起相由释(今谓) 二三世缘起相由释(二)初明九世(三)初正明(但以) 二引证(中观) 三解妨(中论) 二明十世(总明) 三唯就一念释(三)初成于九世(即此) 二以一对九互融相摄成上义(故以) 三总收前义亦是释疑(假十) 七知三世(佛子) 八无疲厌心(佛子) 三明二行究竟(三)初差别智(佛子) 二陁罗尼(佛子) 三十种佛(佛子) 二有二十门答十住问(二)初叙意(六)初总章(大文) 二叙昔(古德) 三纵成(非不) 四正释(今取) 五通妨(若依) 六科判(初四) 二释文(十)初发心住(四)初总明菩萨发普贤心(五)初总标(佛子) 二征数(何等) 三列释(二)初约三菩提(所谓) 二约二护(又前) 三约四弘(又初) 四结数(是为) 五显益(若诸) 二明大愿心普贤行法(佛子) 三别明大悲心观众生起大悲(佛子) 四别明大智心发菩提心因缘(佛子) 二治地住(二)初近善知识(佛子) 二近友之果(佛子) 三修行住(二)初自分波罗蜜(佛子) 二胜进智随觉(佛子) 四生贵住(佛子) 五具足方便住(佛子) 六正心住(二)初自分平等(佛子) 二胜进弘法实义句(佛子) 七不退住(二)初自分法(佛子) 二胜进持(佛子) 八童真住(二)初自分辨才(佛子) 二胜进自在(佛子) 九法王子住(二)初自分无着(佛子) 二胜进平等心(佛子) 十灌顶住(二)初明学智(佛子) 二辨变化(佛子) 三有三十门登前十行问○ 四有二十九门答前十回向○ 五有五十门答前十地问○ 六有五十一门答因圆果满○ ○三有三十门登前十行问(二)初叙意(大文) 二正释(十)初欢喜行(三)初力持(四)初叙论意释(佛子) 二会论同异(然第) 三会文释义(既数) 四会三处持字(上辨) 二大欣慰(五)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五)初事佛供佛对(所谓) 二闻法近友对(复作) 三二利行成对(复作) 四严土化生对(又作) 五难见能见难成能成对(菩萨) 四结(佛子) 五劝(若诸) 三深入佛法(佛子) 二饶益行依止(佛子) 三无违逆行发无畏心(佛子) 四无屈挠行(二)初被甲行无疑惑心(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十度摄生(所谓) 二事佛供佛(菩萨) 三光明严刹(菩萨) 四长时调熟(菩萨) 五具一切智(菩萨) 六作世间灯(菩萨) 七说法开悟(菩萨) 八灭障成佛(菩萨) 九离妄自觉(菩萨) 十决成菩提(菩萨) 四劝(若诸) 二摄善行不可思议(五)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二)初单约三事(所谓) 二权实双运(二)初四约行(发菩) 二三约智(三)初约二谛相即(二)初明所依之法(知一) 二双释其上二(然各) 二三事融而不融(知心) 三权实即而不即(三)初尽而不尽(于念) 二无而不无(虽知) 三即而不即(二)初正明(虽知) 二释成(一切) 四结(佛子) 五劝(若诸) 五离痴乱行(三)初饶益有情禅(二)初不愚巧密之言(佛子) 二不愚善巧之智(佛子) 二正法乐住禅(二)初显处不等同入三昧(佛子) 二明触类皆通徧入(佛子) 三引生功德禅(二)初作用无碍解脱门(佛子) 二于境无雍神通门(佛子) 六善现行(二)初正显行体(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二)初约一智(三)初约所化(所谓) 二约能化(能以) 三离能所(舍离) 二辨双行(三)初无说之说无成之成(知一) 二无生说生(三)初正明(菩萨)初明无缘(菩萨) 二明随缘(二)初明所化(三)初别知缘智(而知) 二通知染净迷悟(知迷) 三明知心行(知住) 二结双行(随其) 二征释(何以) 三结名(是名) 三平等教化(三)初实不碍权(菩萨) 二权不碍实(知种) 三结名(于生) 四劝(若诸) 二离障解脱(佛子) 七无着行(二)初游处纵情园林(佛子) 二栖止适悦宫殿(佛子) 八难得行(二)初内心愿乐(佛子) 二外德庄严(佛子) 九善法行(二)初外缘不动(佛子) 二内心不舍(佛子) 十真实行(九)初观察智(佛子) 二说法智(佛子) 三离障智(佛子) 四审决智印(五)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安受苦忍(所谓) 二他不饶益忍(菩萨) 三谛察法忍(菩萨) 四成佛度生(菩萨) 五知佛德无边(菩萨) 六欲知佛不退(菩萨) 七决亲人法(菩萨) 八决入大乘(菩萨) 九决平等度(菩萨) 十因圆果满(菩萨) 四结(佛子) 五劝(菩萨) 五照彻智(佛子) 六无等智(五)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所谓) 四结(佛子) 五劝(若诸) 七无下劣智(五)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五)初降魔制外对(佛子) 二喜他自满对(又作) 三积福成智对(又作) 四下化上成对(又作) 五悲智究竟对(二)初即智之悲(又作) 二即悲之智(四)初列所知(又作) 二辨能知(如是) 三拂知相(然于) 四会中道(三)初辨其中道(非有) 二境智对明(以不) 三即体起用(以究) 四结(佛子) 五劝(若诸) 八高出智(五)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勤修能证智(佛子) 二常观所证理(恒观) 三内修无漏(愿于) 四外近善人(为求) 五大忍度生(若有) 六超魔境界(菩萨) 七勤勇修行(菩萨) 八不舍恶人(菩萨) 九孤标等佛(菩萨) 十权实双行(四)初正辨(菩萨) 二征释(二)初征(何以) 二释(菩萨) 三结成(是故) 四离过(不作) 四结(佛子) 五劝(若诸) 九深广智(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二)初四明无量界(所谓) 二六佛界无量(六)初入三世佛善根(菩萨) 二入过去佛界(菩萨) 三入未来佛界(菩萨) 四入现在佛界(菩萨) 五供多佛(菩萨) 六求多法(菩萨) 四劝(佛子) ○四有三十九门答前十回向(十)初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四)初所回善根如宝住(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供事多佛(佛子) 二闻法受持(于不) 三自在受生(于此) 四说本末法(知从) 五知断自在(知厌) 六悲智双行(知一) 七性相无碍(知一) 八无得之得(菩萨) 九观空满愿(菩萨) 十受行无厌(菩萨) 四结劝(佛子) 二大愿救护如金刚大乘心(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知法(佛子) 二度生(菩萨) 三严刹(菩萨) 四回向(菩萨) 五供佛(菩萨) 六无着(佛子) 七安忍(佛子) 八徧行(佛子) 九要心(佛子) 十即寂起业(三)初悟寂(佛子) 二起用(而亦) 三释成(三)初一番(何以) 二次番(何以) 三后番(二)初征(何以) 二释(二)初诸佛皆尔故(一切) 二不违先愿故(又我) 四结劝(佛子) 三回向所为大发起(五)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二)初六自分(二)初三福业大(佛子) 二三化业大(又作) 二四胜进(二)初二胜进摄福(又作) 二二胜进起化(二)初证体(菩萨) 二十起用(菩萨) 四结(佛子) 五劝(若诸) 四所化成满究竟大事(佛子) 二不坏回向(二)初明不坏信(佛子) 二回向行成(佛子) 三等一切佛回向(二)初等佛善根(佛子) 二回向行成(佛子) 四至一切处回向(佛子)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佛子) 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佛子) 七平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佛子) 八真如相回向无碍用(四)初总标十章(三)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列(所谓) 二总征十章(佛子) 三依章别释(十)初众生无碍用(佛子) 二国土无碍用(佛子) 三法无碍用(佛子) 四身无碍用(佛子) 五愿无碍用(佛子) 六境界无碍用(佛子) 七智无碍用(佛子) 八神通无碍用(佛子) 九神力无碍用(佛子) 十力无碍用(佛子) 四总结成佛(佛子) 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三)初任志游戏(佛子) 二境界难量(佛子) 三智用干能(佛子) 十入法界无量回向(三)初回向善根无畏(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闻持无畏(佛子) 二辨才无畏(佛子) 三二空无畏(佛子) 四威仪无畏(佛子) 五三业无畏(佛子) 六外护无畏(佛子) 七正念无畏(佛子) 八方便无畏(佛子) 九一切智无畏(佛子) 十具行无畏(佛子) 四结劝(佛子) 二法界行体(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自利行(佛子) 二化他行(佛子) 三上求行(佛子) 四善巧行(五)初巧离二乘(佛子) 二巧修三昧(善能) 三巧顺世间(往来) 四巧住诸乘(虽现) 五巧穷因果(虽念) 五双行行(佛子) 六随智行(佛子) 七代苦行(佛子) 八摄物行(佛子) 九坚净行(佛子) 十常修行(佛子) 四结劝(佛子) 三所成之德(二)初明业用(佛子) 二明其体(佛子) ○五有五十门答十地门(十)初欢喜地行(二)初初住地中行(四)初依何身(二)初约身辨身(二)初约身业思(佛子) 二约法自体(佛子) 二就语辨身(四)初明语体用(佛子) 二显语净因(佛子) 三辨净语果(若菩) 四能成所作(佛子) 二以何因(佛子) 三为何义发心(佛子) 四有何相周徧心(佛子) 二安住地行(佛子) 二离垢地行(二)初发起净(二)初自分深心(佛子) 二胜进增上心(佛子) 二自体净(二)初摄善律仪(佛子) 二饶益有情(三)初解诸善(佛子) 二解世间(佛子) 三解众生(佛子) 三发光地行(二)初能起厌行(二)初熏习成气(佛子) 二增盛摄取(佛子) 二所起厌行(三)初正显修行(佛子) 二修成胜缘(佛子) 三修行离过(佛子) 四焰慧地行(三)初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四)初明四地所以(佛子) 二释其总名(谓离) 三会通彼经(地经) 四拣大异小(结云) 二清净决定法(佛子) 三对治修行增长(二)初修行增长(二)初正明增长出生佛法道(佛子) 二显立胜名大丈夫名号(佛子) 二修行对治(佛子) 五难胜地行(二)初胜慢对治行(二)初总标四门(佛子) 二别明初门(佛子) 二后二分中无量助道法(四)初胜慢对治(佛子) 二不住道义(以智) 三通难释成(今以) 四重明问答(然正) 六现前地行(四)初显修道(佛子) 二显同相(无去) 三别科配属(十中) 四随文别释(四中) 七远行地行(三)初明权实双行(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者) 三列(三)初五自行无染(佛子) 二随有摄化(四)初无染而化(已到) 二处正入邪(安住) 三持犯权实(常善) 四人法权实(不由) 三因果权实(三)初因圆示缺(善根) 二得果不舍因(与三) 三征释所以(何以) 四劝(若诸) 二明念念进趣(佛子) 三明取授自在(佛子) 八不动地行(三)初腹(佛子) 二藏(佛子) 三心(佛子) 九善慧地行(二)初入地心(佛子) 二住地心(佛子) 十法云地行(三)初緫标德首(佛子) 二六根胜德(六)初眼(五)初释眼义(佛子) 二随文释(二)初释前五眼(五)初释肉眼(十中) 二释天眼(然天) 三释慧眼(此中) 四释法眼(彼中) 五释佛眼(彼佛) 二释后五眼(后五) 三出体性(故知) 四明次第(若辨) 五示其源(余如) 二耳(佛子) 三鼻(佛子) 四舌(佛子) 五身(佛子) 六意(佛子) 三四仪成规(六)初行(佛子) 二住(佛子) 三坐(佛子) 四卧(佛子) 五所住处(佛子) 六所行处(佛子) ○六有五十一门六因圆果满(二)△初辨等觉之位(三)初因行体性(二)初起行方便(三)初意业观察(二)初观察(佛子) 二普观察(佛子) 二身业自在(佛子) 三语业宣唱(佛子) 二十度行体(二)初六度六(佛子) 二四等四(佛子) 二方便造修(二)初自分(三)初明法义(二)初义(佛子) 二法(佛子) 二说福智(二)初福德助道具(佛子) 二智慧助道具(十)初外近善缘(佛子) 二内调法器(永离) 三念慧安处(念慧) 四法乐怡神(乐法) 五真实修行(六波) 六自他双净(常乐) 七徧观法性(观察) 八深解二空(菩萨) 九止观双游(二)初总修止观(菩萨) 二双释二门(二)初释止(心意) 二释观(观一) 十修习种智(菩萨) 三显圆足(佛子) 二胜进(三)初更求法要(佛子) 二得已明了(三)初明来意(佛子) 二能了智(总以) 三随文释(一是) 三如说修行(佛子) 三因行除障(二)初离障成行(三)初离障体(二)初显魔体(三)初总释(佛子) 二辨异(然四) 三辨摄(若欲) 二辨魔因(二)初释业相(佛子) 二随文释(十中) 二离障方便(佛子) 三见佛成行(二)初见佛(六)初会同前文(佛子) 二别释见义(然此) 三随文正释(一无) 四总结圆融(依上) 五摄之成对(又此) 六总结包含(又此) 二成佛业(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五)初觉导梦化对(所谓) 二开缠净戒对(为他) 三现相说法对(若有) 四降魔护小对(若有) 五悲摄双行对(生死) 四结(是为) 二离障加持(二)初内成离障行(二)初离障慢业(三)初依俱舍列名释七慢(三)初依俱舍列名(佛子) 二对文开合(今文) 三正释本文(前三) 二依涅盘成实释八慢(若约) 三结略指同(余如) 二显治智业(二)初结前生后(若诸) 二正显智业(何等) 二外得加持(二)初所离障(佛子) 二能持之行(二)初佛所摄持(二)初结前生后(若诸) 二正说法门(何等) 二法所摄持(佛子) 二明妙觉之果○ ○二明妙觉之果(十)初住天相(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化六欲天(所谓) 二化色界天(为色) 三化大千界(菩萨) 四同类共谈(菩萨) 五为同类说(菩萨) 六善巧降魔(菩萨) 七乐音说法(菩萨) 八诸佛闻法(菩萨) 九供养多佛(菩萨) 十多身益生(菩萨) 四益(佛子) 二示没相(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广拔众苦(佛子) 二徧警有缘(佛子) 三严刹拣非(佛子) 四觉诸导从(佛子) 五密召侍卫(佛子) 六先告当机(佛子) 七令辅翼知(佛子) 八净所生处(佛子) 九定力天寿(佛子) 十广现难思(佛子) 四益(佛子) 三入胎相(四)初标(佛子) 二征(何等) 三释(十)初为化劣解(佛子) 二摄诸眷属(菩萨) 三三时无乱(菩萨) 四演法益物(菩萨) 五乘愿化生(菩萨) 六破胎生慢(菩萨) 七胎障不隔(菩萨) 八同类共集(菩萨) 九定力现严(菩萨) 十兴供闻法(菩萨) 四结益(佛子) 四住胎相(佛子) 五初生相(三)初右脇生(佛子) 二示〔征〕笑(佛子) 三行七步(佛子) 六在家相(二)初幻怀德艺(佛子) 二贵极无染(佛子) 七出家相(二)初示出家(佛子) 二示苦行(佛子) 八成道相(五)初进趣所安(佛子) 二自力安处(佛子) 三外感希奇(佛子) 四正觉将愿(佛子) 五正觉现前(佛子) 九转法轮相(二)初所转法轮体用(佛子) 二转法轮之因缘(佛子) 十入涅盘相(二)初总明(佛子) 二别显(初二) ○七结劝分(二)初结义劝修(二)初举名结义(佛子) 二劝信修行(佛子) 二结名劝学(佛子) ○八现瑞分(说此) ○九证成分(二)初赞法证(尔时) 二叹人证(佛子) ○十重颂分(三)初叹德深广(四)初许说深广(尔时) 二举德诫听(见诸) 三重总许说(千万) 四示说分齐(无量) 二总示行德(三)初略标法喻(其心) 二托事表法(十)初悦物覆荫行(菩萨) 二摧邪导迷行(菩萨) 三高深坚密行(菩萨) 四观机照益行(菩萨) 五自在统御行(菩萨) 六包含无染行(菩萨) 七周徧成益行(菩萨) 八检束修身行(菩萨) 九调御运载行(菩萨) 十外用游处行(菩萨) 三即法明行(二)初总明深广许说分齐(三)初上同佛觉(菩萨) 二下超群品(菩萨) 三许说诫听(如是) 二别明深广以酬前许(十)初三业深广行(一身) 二二严无碍行(菩萨) 三逆顺成满行(示现) 四普门示现行(或现) 五时处圆融行(深入) 六知根说法行(菩萨) 七寂用迅速行(杂染) 八悲不失智行(譬如) 九智不失悲行(观色) 十结德无尽行(由入) 三颂长行(二)初颂前说分(六)初颂十信行(依于) 二颂十住行(发于) 三颂十行行(住持) 四颂十回向行(如宝) 五颂十地行(诸身) 六颂圆满行(所行) 二颂结劝分(四)初结前所说(彼诸) 二别显德用(二)初结约法显行(五)初于刹自在(虽令) 二三业自在(无量) 三三世自在(过去) 四身智自在(深知) 五总结难测(示现) 二结托事表法(净戒) 三总结深广(二)初结前已说(此诸) 二未说难穷(一切) 四结劝修行(欲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八(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