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六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七说分(三)初来意(自下) 二释名(四)初正释本文(二释) 二通违论妨(以上) 三通展转妨(又初) 四总指会释(又论) 三本文(十)初欢喜地(七)初来意(三释) 二释名(二释) 三断障(三)初总标(三所) 二断障(谓二) 三断愚(三)初以义生起(上来) 二引论正释(由斯) 三结示断义(断义) 四证理(四所) 五成行(五所) 六得果(二)初行布(六所) 二圆融(然上) 七释文(四)初依经科(三)初正科(第七) 二引证(故依) 三会今论文(而论) 二依论科(二)初正科(今且) 二疏释(初云) 三对前相摄(然十) 四释经文(二)初长行(四)初四十句明住(五)初曲科(佛子) 二疏释(初谓) 三引证(瑜伽) 四会释(又此) 五释文(二)初别显住法(四)初十依何身(二)初总句(今初) 二别句(三)初别释(二)初科判(别有) 二释经(已知) 二随难料拣(然小) 三六相圆融(已知) 二十为何义(二)初别显求相(二)初释总(为求) 二释别(此智) 二总结发菩提心(四)初疏略释(佛子) 二辨论释(而论) 三论指文(能指) 四释妨难(又但) 三十以何因(二)初总科(以大) 二释论(意云) 三释文(十句) 四十有何相(二)初释总句(佛子) 二释别句(三)初依总开别(二入) 二随别解释(言一) 三结不相似(论云) 二结住入位(菩萨) 二三十句释名(二)初总标(佛子) 二别释(二)初正明喜相(二)初总(成就) 二别(别中) 二出喜所因(二)初念当得故喜(三)初总别分别(佛子) 二义类分别(二)初果(若别) 二因(二)初总(后八) 二别(别中) 三三宝分别(又上) 二念现得故喜(二)初正明所念(二)初释总句(复作) 二释别句(三)初总叙文意(别有) 二随文别释(二)初通明前八(九中) 二别明第九(三)初正释(九舍) 二会通(即前) 三释文(言怖) 三结指决定(然此) 二随难征释(五)初总问征起(何以) 二列名总答(二答) 三转征所以(何以) 四举因显相(二)初释经文意(四举) 二开义别释(二)初彰五畏之果(三)初拣死不活(五怖) 二拣死恶道(死约) 三通妨辨摄(但说) 二彰五畏之因(三)初引论总释(此怖) 二分别解释(二)初通(然此) 二别(三)初双标(若取) 二释初因(四)初牒论文释(邪智) 二别配三因(爱着) 三彰其所离(但无) 四会释经文(然不) 三释后因(二)初明因(后二) 二辨离(今具) 三总以结示(初三) 五结酬初征(三)初释经(菩萨) 二叙论(而论) 三释论(意谓) 三三十句安住(三)初总明安住(佛子) 二别显安住(三)初信心成就(所谓) 二修行成就(二)初依论解释(日夜) 二随要别释(其第) 三回向成就(二)初总(求一) 二别(二)初一能求之观(别即) 二十能求之行(二)初一求诸度无着(余十) 二九别治诸障(下九) 三总结安住(佛子) 四校量胜分(三)初总名分齐(大文) 二问答料拣(二)初问(问经) 二答(三)初标心体(然其) 二开章释(此三) 三总结酬(今此) 三正释经文(二)初文前科判(文分) 二依科解释(三)初愿胜为标志遐广(二)初彰大意(五)初名体(二)初名(二)初总(二)初释愿(释愿) 二释大(二)初约通(三)初正释(而言) 二引证(瑜伽) 三结示(今拣) 二约别(别别) 二别(后显) 二体(后体) 二修证(二)初约修行(二修) 二约修证(后约) 三行位(二)初约修行(二)初约别显(三行) 二约通论(若约) 二约修位(后约) 四因果(四约) 五圆融(二)初立意(五立) 二圆融(言圆) 二正释文(二)初十愿彰自勤行(四)初总标(佛子) 二别列(二)初总科十愿四意分齐(二别) 二料拣依经解释(十)初供养愿(三)初彰愿行相(所谓) 二彰愿德能(广大) 三彰愿分齐(一切) 二受持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愿受)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三转法轮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四)初处(愿一) 二时(从兜) 三方便(皆悉) 四周徧(于一)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四修行二利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二)初能增长行(愿一) 二所增长心(教化)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五成熟众生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二)初愿所化(愿一) 二彰所为(如是)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六承事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二)初所知(愿一) 二能知(智皆)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七净土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二)初释文(愿一) 二收束(今依)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八不离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三)初所显(愿与) 二别明(二)初修同行(无有) 二德用同(得不) 三总结(三修)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九利益愿(四)初总标(又发) 二行相(二)初总明(愿乘) 二别显(二)初作业不空(若暂) 二利益不空(得如) 三德能(广大) 四分齐(一切) 十成正觉愿(四)初总标起愿(又发) 二别显行相(二)初成菩提体(愿于) 二菩提作业(七)初示正觉业(不离) 二说实谛业(得佛) 三证教化业(以一) 四种种说法业(以一) 五不断佛种业(示入) 六法轮复往业(三)初释经(示大) 二双结(前即) 三释名(三对) 七自在业(二)初依本论释(以法) 二依智论释(又依) 三彰显德能(广大) 四明愿分齐(一切) 三总结(佛子) 四摄眷属(以此) 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 二修行胜依愿造修○ 三果利益胜即位行成就○ 二偈颂○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二明十尽句与众生共(二)初总标(佛子) 二别显(二)初显上十尽(二)初征(何等) 二显(三)初总分别(所谓) 二广略分别(世间) 三无量分别(又上) 二显大愿成就(若众) ○二修行胜依愿造修(三)初明行所依之心(佛子) 二显所成行之相(七)初列名(第二) 二辨体(二辨) 三得处(三明) 四约修(四约) 五二利(五约) 六次第(六明) 七释文(十)初信行(二)初正摄德成人(成净) 二正显信相(三)初总信因果(能信) 二别明因果(二)初二句明因(信成) 二七句辨果(信成) 三结略显广(举要) 二悲(二)初明三观为方便(三)初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二)初总显起念(佛子) 二显所离乐(诸佛) 二具足诸苦观(二)初前际三支(二)初总(二)初释邪见(二)初正明(而诸) 二引证(涅盘) 二释心堕(二)初问(本在) 二答(此有) 二别(三)初五无明(二)初三迷法义过(三)初总科释(无明) 二释敝意(初二) 三二迷义(次二) 二二追求时过(二)初总释本文(四行) 二蹑前生后(由上) 二三是行(二)初总辨(贪恚) 二别明(三)初略释(次二) 二论释(谓于) 三释妨(思通) 三一是识(三)初标名出体(欲流) 二出经论意(以其) 三正释本文(四)初释心意识(心意) 二别释起字(谁能) 三用四流义(善乐) 四悬解妨难(二)初问(若尔) 二答(理实) 二中后九支(三)初列三名(于三) 二释三名(四)初正明所以(言自) 二引例解释(犹如) 三结成隐显(是则) 四顺论证成(此释) 三释文(三)初自相(五)初释报义(今初) 二引文证(故论) 三出体相(此含) 四引证三相(三)初引论列名(故摄) 二释彼论意(此意) 三会释二论(今论) 五释本文(三)初明报相(二)初明所生之处(经云) 二辨出苦之相(三)初牒经总标(所谓) 二引论解释(论云) 三疏家释论(三)初总显论意(谓名) 二出色名体(名谓) 三显共生义(此二) 二是因相(二不) 三彼果相(三彼) 二同相(有生) 三颠倒相(二)初总明(是中) 二别辨(三)初总列四重(此有) 二别明次第(二)初明外道(初约) 二辨小乘(四)初约五薀(若约) 二约六根(约六) 三通外难(现有) 四重答难(二)初举法相答(又心) 二结酬其问(此四) 三明其第四(四如) 三彼二颠倒观(然诸) 二明所起之行相(二)初明兴悲(菩萨) 二明兴慈(复作) 三慈(二)初明三观为方便(三)初远离最上第一义乐观(二)初总显起念(佛子) 二显所离乐(诸佛) 二具足诸苦观(二)初前际三支(二)初总(二)初释邪见(二)初正明(而诸) 二引证(涅盘) 二释心堕(二)初问(本在) 二答(此有) 二别(三)初五无明(二)初三迷法义过(三)初总科释(无明) 二释敝意(初二) 三二迷义(次二) 二二追求时过(二)初总释本文(四行) 二蹑前生后(由上) 二三是行(二)初总辨(贪恚) 二别明(三)初略释(次二) 二论释(谓于) 三释妨(思通) 三一是识(三)初标名出体(欲流) 二出经论意(以其) 三正释本文(四)初释心意识(心意) 二别释起字(谁能) 三用四流义(善乐) 四悬解妨难(二)初问(若尔) 二答(理实) 二中后九支(三)初列三名(于三) 二释三名(四)初正明所以(言自) 二引例解释(犹如) 三结成隐显(是则) 四顺论证成(此释) 三释文(三)初自相(五)初释报义(今初) 二引文证(故论) 三出体相(此含) 四引证三相(三)初引论列名(故摄) 二释彼论意(此意) 三会释二论(今论) 五释本文(三)初明报相(二)初明所生之处(经云) 二辨出苦之相(三)初牒经总标(所谓) 二引论解释(论云) 三疏家释论(三)初总显论意(谓名) 二出色名体(名谓) 三显共生义(此二) 二是因相(二不) 三彼果相(三彼) 二同相(有生) 三颠倒相(二)初总明(是中) 二别辨(三)初总列四重(此有) 二别明次第(二)初明外道(初约) 二辨小乘(四)初约五薀(若约) 二约六根(约六) 三通外难(现有) 四重答难(二)初举法相答(又心) 二结酬其问(此四) 三明其第四(四如) 三彼二颠倒观(然诸) 二明所起之行相(二)初明兴悲(菩萨) 二明兴慈(复作) 四施(三)初总明施行(佛子) 二别显施物(二)初总(凡是) 二别(所谓) 三总结行成(二)初结其所为(为求) 二正结行成(是名) 五无疲厌(三)初牒前起后(佛子) 二正显行相(转更) 三结共成行(即得) 六知经论(得无) 七知世法(获是) 八惭愧(成世) 九坚固力(于此) 十供养佛(得坚) 三总结十名体用(二)初释文(佛子) 二料拣(二)初问(安然) 二答(二)初举论(论云) 二疏释(前句) ○三果利益胜即位行成就(五)初标列(第三) 二释名(四)初释调柔(第二) 二释发趣(二发) 三释摄报(三五) 四释愿智(四内) 三分齐(四)初总标分齐(三明) 二当地分齐(行修) 三有无分齐(八初) 四法果分齐(八初) 四通局(四辨) 五释文(四)初调柔果(三)初法(四)初见佛为练行缘(二)初总标(佛子) 二别释(所谓) 二所练行体(悉以) 三别地行相(三)初正明行相(二)初约四摄(以前) 二约十度(是菩) 二反质成立(若不) 三总明义类(是以) 四练行成熟(是菩) 二喻(二)初正明(佛子) 二解妨(二)初问(金性) 二答(信等) 三合(菩萨) 二发趣果(二)初正明发趣(四)初法(四)初问(二)初征问所以(佛子) 二释所得法(三)初依论释相(未知) 二出体所以(相即) 三再显法体(又此) 二知(三)初举经意(是菩) 二以论释(论摄) 三以问摄知(二)初以经问摄论之五(若以) 二以经问摄经之知(若摄) 三行(佛子) 四到(由此) 二喻(佛子) 三合(佛子) 四结(是故) 二总结地相(佛子) 三摄报果(二)初明在家果(二)初上胜身(佛子) 二上胜果(二)初行(二)初大悲利他(能以) 二不失自利(三)初总释本文(如是) 二引论释意(谓利) 三正释经文(所念) 二愿(复作) 二明出家果(二)初舍俗出家(是菩) 二修行尅证(三)初横论(既出) 二竖论(能住) 三速疾(能入) 四愿智果(若以) ○二偈颂(二)初正颂前文(二)初颂说(三)初颂住(四)初颂依何身(尔时) 二颂依何义(净一) 三颂以何因(悲先) 四颂有何相(佛子) 二颂释名(二)初颂喜相(多喜) 二颂喜因(二)初颂念当得(此处) 二颂念现得(始得) 三颂安住(三)初颂信心成就(常行) 二颂修行成就(思惟) 三颂回向成就(修行) 二颂校量胜(三)初颂愿校量(恒起) 二颂行校量(如是) 三颂果校量(四)初颂调柔果(如是) 二颂发趣果(譬如) 三颂摄报果(住此) 四颂愿智果(若自) 二二颂结说(我于) [○/(○*○)]二离垢地(七)初来意(二)初举论(第二) 二疏释(言正) 二释名(六)初明引瑜伽(言离) 二暗引摄论(谓性) 三引唯识义(唯识) 四会婆沙文(文住) 五重引瑜伽(瑜伽) 六结成约戒(故此) 三断障(二)初明断障(言邪) 二辨断愚(由斯) 四证如(如最) 五成行(是以) 六得果(无等) 七释文(三)初赞请(二)初庆闻初地(二)初二叙其三业庆喜(诸菩) 二一发言正申其赞(善哉) 二请说二地(解脱) 二正说(二)初明地相(二)初发起净(三)初结前标后(尔时) 二征列十名(二)初总释(何等) 二别释(二)初科(别中) 二释(一者) 三结行入位(菩萨) 二自体净(四)初总科(第二) 二摄位(此三) 三料拣(二)初通三聚(律仪) 二料拣初(二)初正拣(又初) 二解妨(二)初总难(若尔) 二总答(二)初总叙昔解(古释) 二申今所释(今更) 四释文(三)初摄律仪戒(三)初标所依(佛子) 二正释戒相(十)初不杀生(二)初总明(性自) 二别显(三)初明因离(二别) 二对治离(二)初正释(二对) 二拣滥(二)初正拣(此中) 二通妨(二)初举妨(若尔) 二释妨(前约) 三果行离(二)初略释经文(三果) 二具缘成杀(三)初依本论正释(麤中) 二引他论会通(然杂) 三指广在余(又境) 二不偷盗(二)初总(性不) 二别(三)初因离(别中) 二对治离(二对) 三果行离(三)初分其麤细(三果) 二具缘成犯(而文) 三对显差别(杀淫) 三不邪淫(二)初释总(性不) 二释别(三)初明因离(三)初正释本文(别中) 二会通二经(晋译) 三显今经之意(知足) 二对治离(二对) 三果行离(二)初总举邪境(三于) 二以细况麤(二)初正以喻况(二以) 二显无具缘(以其) 四不妄语(二)初释总(性不) 二释别(二)初对治离(二)初对前明因(二)初正辨有无(别中) 二通拣三业(身三) 二正释经文(文中) 二果行离(二果) 五不两舌(二)初总(性不) 二别(二)初对治离(别中) 二果行离(二果) 六不恶口(二)初总(性不) 二别(二)初果行离(二)初列所离(二)初四句总显恶言之体(别中) 二十三语重显前四(二)初有四语总释前之四义(后重) 二九别释苦他令瞋为损之相(二)初二说前麤鄙之言自违于戒(后九) 二七自忿心中发言令他违戒(余七) 二明能离(后如) 二对治离(第二) 七不绮语(二)初总标(性不) 二别明(二)初对治离(二)初一句总(别中) 二七语别(下七) 二果行离(二是) 八不贪欲(二)初总标(性不) 二别释(三)初事(别中) 二体(二他) 三差别(三不) 九离瞋恚(二)初释总(性离) 二释别(三)初别显能治(别中) 二总显所治(二总) 三类通治益(三显) 十离邪见(二)初总(又离) 二别(二)初别释(别中) 二料拣(二)初约行(此所) 二约人(二约) 三结成增上(佛子) 二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二彰地果○ 三重颂○ ○二摄善法戒(三)初略观不善起摄善行(二)初正辨观智(复作) 二明起愿行(是故) 二广观障治起摄善行(二)初明来意(佛子) 二释经文(二)初观不善唯是所治(若直) 二观善法通其能所(五)初人天十善(十善) 二声闻十善(又此) 三缘觉十善(二)初总明(又此) 二别显(次不) 四菩萨十善(三)初举论四名(又此) 二料拣所以(四中) 三依论牒释(言因) 五佛之十善(又此) 三总结劝修(如是) ○三摄众生戒(二)初广明摄生(五)初智(三)初总显知因(佛子) 二别显知果(二)初先叙文义(二别) 二正释经文(十)初杀生(于中) 二偷盗(偷盗) 三邪淫(邪淫) 四妄语(妄语) 五两舌(两舌) 六恶口(恶口) 七绮语(绮语) 八贪欲(贪欲) 九瞋恚(瞋恚) 十邪见(邪见) 三结成果因(佛子) 二愿(是故) 三行(自在) 四集因(二)初明前八心(佛子) 二明后二心(后之) 五集果(二)初文前科释(第五) 二正释经文(四)初化颠倒众生(二)初所治(作是) 二能治(我应) 二化欲求众生(二)初三化现得五欲受用生过(三)初化受不共财(二)初所治(又作) 二能治(我当) 二化受无厌财(二)初所治(又作) 二能治(我当) 三化受贮积财(二)初所治(又作) 二能治(我当) 二后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时过(二)初一求追现报造诸恶行(二)初所治(四)初愚痴覆心(又作) 二增恶远善(二入) 三行旷野险道(三行) 四起诸恶见(四起) 二能治(我当) 二一追求后报习有漏善(二)初辨所治(三)初明自体(又作) 二明障碍(二将) 三辨失(三随) 二明能治(我当) 三化有求众生(二)初道差别(二)初过(二)初总(又作) 二别(三)初自体漂流(入欲) 二为因起难(身见) 三便成大失(安六) 二治(我当) 二界差别(二)初明过(又作) 二能治(我当) 四化梵行求众生(二)初化邪求众生(二)初过(二)初总(又作) 二别(二)初三失道(于诸) 二三失灭(为四) 二治(我当) 二化同法小乘(二)初过(又作) 二治(我当) 二结成摄生之戒(佛子) ○二彰地果(三)初调柔果(三)初调柔相(三)初法(二)初见佛为练行缘(佛子) 二明能练行(二)初供养(于诸) 二受法(于诸) 三所练清净(是菩) 二喻(譬如) 三合(菩萨) 二别地行相(佛子) 三总结地名(佛子) 二摄果报(二)初在家(二)初身(菩萨) 二果(能除) 二出家(是菩) 三愿智果(若以) ○三重颂(三)初颂位行(四)初颂十种直心(尔时) 二颂律仪戒(住此) 三颂摄善戒(地狱) 四颂摄众生戒(复见) 二颂位果(菩萨) 三结叹所说(一切) [○/(○*○)]三发光地(七)初来意(三)初正明(二)初约三学(第三) 二约寄位(又前) 二引证(故深) 三会释(此则) 二释名(三)初别叙异名(言发) 二申今正解(三)初第一义(二)初正释(今统) 二引证(四)初正证闻持(故瑜) 二正明三学(由内) 三指后义释(既言) 四引例释成(摄论) 二第二义(三)初正立所以(二以) 二以闻释成(以闻) 三引证结成(瑜伽) 三第三义(二)初正立(三以) 二引证(四)初引本论(故下) 二引唯识(唯识) 三释唯识意(谓由) 四成唯识义(故七) 三总结拣定(二)初总结(余诸) 二拣定(故十) 三断障(二)初举本分(若所) 二引唯识(二)初释障(唯识) 二释愚(由斯) 四证如(若约) 五成行(其所) 六得果(其所) 七释文(三)初赞请(二)初前三庆前(二)初集经者叙(佛子) 二发言赞叹(赞言) 二后三请后(二)初大众请(一切) 二上首请(时解) 二正请(二)初地行(四)初起厌行(三)初结前生后(尔时) 二征列十心(二)初科(何等) 二释(四)初明根本建立(初言) 二方便发修(次第) 三修已成就(第三) 四德业自在(第四) 三结行入位(菩萨) 二厌行(三)初修行护烦恼行(二)初十观无常即知有为体性(三)初显观时(佛子) 二总辨所观(次观) 三别示其相(二)初总明(后所) 二别辨(二)初释前五句即云何无常(别中) 二释后四句即何者无常(二)初先标例(后四) 二依标释(二)初一无常(一者) 二一无常(四)初释其总称(二自) 二别释经文(即下) 三结示文意(约三) 四拣门不同(此中) 二后十观无救者即就人彰过(二)初总(又观) 二别(四)初四句约死(别有) 二二句资生苦(次二) 三一句约老(七于) 四二句约病(后二) 二护小乘行(二)初十句护小心(二)初总(见如) 二别(二)初功德大即求菩提(别中) 二清净大即求涅盘(后互) 二后二十句护狭心(二)初十悲其沦溺(二)初牒前标后(菩萨) 二正显悲行(二)初总(何等) 二别(三)初二依欲求(别有) 二三依有求(次三) 三四依梵行求(后四) 二十决志慈济(二)初依论释经(菩萨) 二依别理释(三)初附论申义(更有) 二通不次妨(然三) 三一向别说(若直) 三修方便摄行(四)初起摄行因(二)初牒前二行以为三因(菩萨) 二依前三因以明发起(欲依) 二思求方便摄行(二)初正释(作是) 二引前问答(二)初引决志问答(二)初问(问前) 二答(答今) 二引重复问答(二)初问(若尔) 二答(答前) 三思得摄生方便(五)初总举文理(便作) 二列其名位(言有) 三总显本文(然此) 四举论总释(二)初举经意(此五) 二举论释(论依) 五释经文义(次略) 四依思修行(二)初结前生后(菩萨) 二正起求行(二)初求法行(二)初释经意(日夜) 二重料拣(三)初约惠行料拣(若望) 二能所求料拣(于中) 三能所受料拣(又此) 二求行因(二)初常勤求因(六)初轻财重法(菩萨) 二双舍内外(是故) 三内财敬事(无有) 四况舍外财(若闻) 五轻位重法(若闻) 六甘苦重法(若有) 二正修行因(菩萨) 三厌分○ 四厌果○ 二地果○ 三重颂○ ○三厌分(三)初标牒指前正明第四(此菩) 二依论问答生起重明(二)初举论(论云) 二疏释(二)初释厌名(谓不) 二通妨难(其无) 三科释经文为具七相(三)初标(经文) 二列(一依) 三释(二)初束七为三(束此) 二依三正释(三)初四修行(三)初正释经文(今初) 二引论通示修证(二)初引论(瑜伽) 二显示(上修) 三以经意总相圆融(然皆) 二二证入(二)初结前即何时修证(佛子) 二即何所修修何所证(四)初入意(四)初直显经意(后即) 二举本论释(论云) 三通会权实(又示) 四解外妨难(然无) 二释名(二)初释通名(二)初释四禅(三)初正释(二释) 二引证(故瑜) 三拣定(是以) 二释无色(次无) 二释别名(次别) 三体性(二)初四禅(三体) 二无色(二)初正释(无色) 二料拣(大乘) 四释文(二)初明四禅(二)初明义理(四)初等立四支(三)初列其支名(第四) 二料拣同异(四中) 三通释妨难(虽后) 二历禅有异(二)初正明(然四) 二出所以(为欲) 三举其实法(其间) 四建立所由(此等) 二释经文(四)初初禅(四)初明所离障(即离) 二修行对治(有觉) 三修行利益(离生) 四依止三昧(二)初别释依止(住初) 二释初住字(而言) 二二禅(四)初明所离障(灭觉) 二修行对治(内净) 三修行利益(定生) 四依止三昧(二)初别释依止(住第) 二释初住字(而言) 三三禅(四)初明所离障(离喜) 二修行对治(住舍) 三修行利益(身受) 四依止三昧(二)初别释依止(住第) 二释初住字(而言) 四四禅(四)初离障(二)初正释离障(断乐) 二通释妨难(二)初通不次之妨(先之) 二通初禅有苦妨(四)初正明问答(瑜伽) 二征释所以(若尔) 三反成前义(有初) 四约教拣异(若依) 二利益(三)初标(二不) 二通不次妨(余禅) 三蹑前生难(二)初难(若尔) 二答(三)初约五受为名(答五) 二约三受为名(三受) 三明所宜之义(又此) 三对治(三)初正释(三舍) 二释所以(喜心) 三重显清净(二)初引论(若远) 二疏释(此论) 四依止(四住) 二明四空(四)初料拣(四)初彰差别(第二) 二释别名(六)初总征(差别) 二引论(彼次) 三释论(谓修) 四出所以(以前) 五引证(瑜伽) 六指文(加行) 三列科为四(然此) 四显支别(二)初问(问若) 二答(四)初双酬(答准) 二会通(经论) 三示有(如初) 四结示(故五) 二释文(四)初空处(三)初标(超一) 二释文(三)初明离障(二)初辨障(二)初双标(文中) 二双释(四)初总标(言离) 二别释三句(论云) 三释想字(二)初依小乘(皆云) 二依大乘(二)初正释(大乘) 二反成(若超) 四通妨难(二)初难(问香) 二答(二)初竖约渐修(二)初通香味(远公) 二通余三(色声) 二横约顿修(若于) 二辨治(已明) 二辨利益(二入) 三明依止(二)初正明三昧(三住) 二引论正释(三)初引论(瑜伽) 二疏释(准瑜) 三结例(复之) 三总结(又此) 二识处(三)初总明离障(起一) 二修行利益(二入) 三依止三昧(后依) 三无所有处(三)初总明离障(起一) 二修行利益(次入) 三依止三昧(后住) 四非想非非想处(二)初释名(超一) 二释文(二)初释初句(三)初标章(超一) 二显治(云何) 三会释(经阙) 二释第三句(二)初略释(即入) 二广释(二)初释非有想(瑜伽) 二释非无想(三)初对他释(又言) 二约自他(唯有) 三辨优劣(此中) 三指广(然婆) 四观行(今更) ○四厌果(三)初四无量即行方便果(六)初来意(佛子) 二入意(然入) 三建立(为对) 四结名(此四) 五出体(二)初总(若总) 二别(若别) 六释文(二)初别显慈行(二)初总释慈义(文中) 二明慈种类(三)初属经(慈之) 二料拣(初一) 三释文(三)初慈意(二)初正明(四)初四与乐(今初) 二二治障(次二) 三一句清净(次三) 四一句摄果(后一) 二引证(三)初举彼经文(故修) 二束成诸果(然此) 三结示劝修(修一) 二法缘(次徧) 三无缘(后二) 二类显余三(住悲) 二五神通即功用果(八)初辨定所属(佛子) 二明来意(前内) 三释总名(妙用) 四列别名(文中) 五释别名(外色) 六出体性(若语) 七辨次第(余处) 八释文(五)初神境(二)初总明(今初) 二别显(后别) 二天耳(此菩) 三他心(三)初释总(此菩) 二明别(四)初释论立名(别中) 二别释初对(言有) 三例明能所(即三) 四会通论意(论今) 三辨结(上之) 四宿住(此菩) 五天眼(此菩) 三总结自在(此菩) ○二地果(三)初调柔果(三)初调柔行体(三)初法(三)初练行缘(佛子) 二能练行(悉以) 三所练净(二)初正明断惑(见缚) 二拣细异麤(后于) 二喻(佛子) 三合(二)初正合(菩萨) 二别显(二)初总(后此) 二别(四)初善护心(初有) 二如恶忍受(次以) 三出二句因(次有) 四离障所以(后三) 二摄报果(二)初上胜身(菩萨) 二上胜果(二)初自分(能以) 二胜进(复作) 三愿智果(若以)二别地行相(此菩) 三结说地相(佛子) ○二重颂(五)初起厌行分(尔时) 二颂厌分(三)初二护烦恼(菩萨) 二三护小乘(厌离) 三后七方便摄行(将求) 三厌分及果(闻已) 四果位(菩萨) 五结说(一切) [○/(○*○)]四焰慧地(七)初来意(二)初依三学位(二)初引瑜伽释(第四) 二引智论释(二)初对后辨来(又慧) 二对前辨来(又前) 二依其寄位(若依) 二释名(三)初约入地释(言𦦨) 二约地中释(四)初引论正释(二约) 二以文成上(由住) 三反成前义(若唯) 四通释妨难(二)初正通妨难(以此) 二出多释文(摄论) 三约地满释(三约) 三断障(四)初举唯识论(然所) 二兼收本论(亦摄) 三正明断义(菩提) 四别说二愚(由斯) 四证如(由此) 五成行(得此) 六得果(由达) 七释文(三)初赞请分(二)初集经者叙(佛子) 二正明赞请(二)初天王请(赞言) 二上首请(勇猛) 二正说分(二)初明地相(四)初依论科判(尔时) 二约四道科(又此) 三依三心明(又四) 四依论释文(四)初清净对治修行增长因(三)初结前标后(五)初单释门义(今初) 二引论证成(故论) 三双释明门(明为) 四重举论释(故论) 五疏家释论(五)初正释(言证) 二引例(亦犹) 三引证(故前) 四释所说法(言所) 五通释下句(便以) 二征列别名(三)初总别释(何等) 二染净释(二前) 三能所释(二)初五推能依至所依(三前) 二五依所依立能依(二)初总标(后五) 二别显(二)初明染分依他(初三) 二明净分依他(三)初依论释(后二) 二按今经辨(今经) 三通释界字(又皆) 三结行入位(菩萨) 二清净分(三)初正明(三)初按经解释(佛子) 二辨家义别(然如) 三会二论释(若瑜) 二征释(四)初自住处毕竟智(何等) 二三宝毕竟智(二同) 三明真如智(下有) 四分别说智(二)初依论料拣(四余) 二约义别明(三)初随烦恼(谓初) 二即烦恼染(第三) 三明道分(二)初利他行(后三) 二自利行(五)初正释经文(后二) 二以理会通(烦恼) 三通释妨难(菩提) 四通约顺理(然是) 五更显别理(又后) 三总结(是为) 三对治修行增长分(二)初护烦恼行(四)初释名(自下) 二显同异(二)初大小乘通局异(二显) 二明法一心异(四)初立理总辨(若准) 二引文证成(如分) 三拣其差别(但心) 四广证大义(净名) 三显体性(二)初通明体性(三)初假实出体(二)初标列(三明) 二辨义(由信) 二五蕴出体(三)初尅实出体(复束) 二五类法体(五类) 三相应出体(若取) 三诸法出体(若取) 二总指宗源(广显) 四正释文(五)初标章总示(四正) 二总科类别(三十) 三明其次第(三)初正明(此七) 二会异释(有时) 三辨圆融(三)初约体以辨(然上) 二诸教证明(若约) 三况出入证(况入) 四随文别释(七)初对治颠倒道即四念处(二)初总叙(七)初释名(今初) 二出体(体实) 三辨相差别(二)初总列五名(杂集) 二约当科释(今初) 四彰四所由(二)初对我(此身) 二除障(要此) 五辨其次第(二)初正明(此次) 二解妨(若尔) 六明倒通局(然此) 七观相同异(四)初正明异相(然现) 二引证成立(二)初正证修相(大集) 二别明破倒(三)初正立其理(然有) 二广引证成(胜鬘) 三结成正义(既除) 三别显观相(三)初引经标相(大品) 二征释观相(二)初征(云何) 二释(二)初直就四境以明三观(二)初别明身念(二)初约一多以辨三观(应观) 二约性相以辨三观(亦非) 二例余三念(身念) 二双就枯荣以辨三观(二)初别明身念(二)初明荣枯即显空假(二)初举所治之病(云何) 二明能治法乐(今观) 二辨中间即中道义(是以) 二结例余三(余三) 三结叹深广(三)初正结四念(是则) 二结上三观(一切) 三结叹例余(只一) 四显通非局(今经) 二释文(二)初别观身念(二)初以经论会通(佛子) 二依文正释(四)初所缘(今初) 二修习(二)初总申标举(次循) 二别显修仪(三)初别明勤意(次勤) 二正释修相(勤即) 三重释念知(又心) 三修果(次言) 四指广(其不) 二类显余三(二)初引瑜伽释(如是) 二引智论释(二)初依论指同(智论) 二问答所以(二)初问论问二答(三)初别明三念内外二义(答受) 二总明三念内外二义(心虽) 三指广所依(后三) 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 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 四现观方便道所谓五根○ 五亲近现观道所谓五力○ 六现观自体道谓七觉分○ 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 五总以喻彰(上之) 二护小乘行○ 四彼果分○ 二明地果○ 三重颂分○ ○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四)初来意(复次) 二出体(精进) 三释名(三)初正释(二)初释总名(故总) 二释别名(三)初止恶善行(前二) 二明所缘(二善) 三拣别相(前中) 二辨异名(五)初正明(亦名) 二别难(后二) 三总释(善是) 四所断(正修) 五引证(故偷) 三拣通局(二)初明局(然其) 二明通(约大) 四释文(三)初释初勤(就一) 二例余三(余三) 三示其果(若三) ○二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二)初通料拣(五)初来意(第三) 二释名(神即) 三所缘(神足) 四出体(神足) 五助伴(二)初标释(欲勤) 二出因(此四) 二正释文(二)初别明欲定(复次) 二通显余三(修行) ○四现观方便道所谓五根(五)初总标举(第四) 二释总名(增上) 三示体性(五根) 四释别名(二)初通望名根(此五) 二望后为名(前四) 五释文(五)初总科(复次) 二显相(今此) 三通妨(然始) 四示体(此中) 五辨果(若依) ○五亲近现观道所谓五力(二)初出体(复次) 二释名(二)初不为他伏(魔梵) 二能伏于他(二)初暗引杂集释(又能) 二明引智论释(智论) ○六现观自体道谓七觉分(六)初释名(二)初总释本名(第六) 二别释觉体(若依) 二出体(觉支) 三释文(三)初总科(复次) 二辨相(二)初总明(然七) 二别释(谓念) 三会通(二)初明相摄(总收) 二通妨难(虽是) 四辨果(依位) 五分位(又虽) 六理观(大乘) ○七现观后起道谓八正道(七)初辨意(复次) 二释名(离八) 三出体(八正) 四释文(文中) 五辨果(若能) 六类摄(二)初正摄三学(然其) 二对同拣异(定慧) 七权实(若依) ○二护小乘行(二)初总明(菩萨) 二别释(别中) ○四彼果分(二)初离障果(二)初烦恼生远离果(二)初标举所离(二)初释总句(佛子) 二释别句(五)初本(三)初正释经文(别有) 二释论本字(而云) 三出所断障(此中) 二起(二思) 三行(三观) 四护(四治) 五过(五着) 二结成能离(后结) 二业染生远离果(二)初亡恶(此菩) 二进善(若见) 二成德果(三)初开章(第二) 二辨所从(此之) 三随文释(四)初于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二)初牒前修因(佛子) 二显所得果(二)初总(如是) 二别(下别) 二彼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二)初别明(此菩) 二总结(此菩) 三彼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二)初牒其得时(如是) 二正显进相(得不) 四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二)初总标释(三)初标名(是菩) 二出因(由精) 三引文(二)初举论(瑜伽) 二疏释(故知) 二释经文(文中) ○二明地果(三)初调柔果(四)初调柔行(三)初练行缘(佛子) 二能练行(三)初供佛(皆恭) 二回向(以此) 三听法(于彼) 三所练净(又更) 二教智净(如摩) 三别地行相(此菩) 四总结地相(佛子) 二摄报果(二)初上胜身(菩萨) 二上胜果(二)初自分(复作) 二胜进(是菩) 三愿智果(若以) ○三重颂分(三)初颂位行(四)初增长因(尔时) 二颂清净(始登) 三修行增长(二)初护烦恼行(得是) 二护小乘行(为度) 四修行增长果(身见) 二颂位果(此地) 三显名结说(如是) [○/(○*○)]五难胜地(七)初来意(四)初约寄位辨(二)初约地论(第五) 二约他经(仁王) 二约三学明(二前) 三约出世间(三前) 四约所得法(四前) 二释名(二)初引经(言难) 二疏释(四)初引当经(此从) 二引摄论释(摄大) 三引诸论证(二)初引论(世亲) 二问答(上诸) 四结前指同(然诸) 三断障(故此) 四证如(由此) 五成行(其所) 六得果(此二) 七释文(三)初赞请(二)初供赞(三)初菩萨供赞(菩萨) 二天王众(自在) 三皆天女(三)初一偈总标(天诸) 二四偈半赞(二)初美感应(佛愿) 二赞具德(功德) 三一偈结赞(如是) 二请说(是时) 二正说(二)初明位行(三)初依论科(第二) 二疏释(初即) 三释文(三)初胜慢对治(二)初治他地慢(三)初结前生后(二)初正释(尔时) 二问答(二)初问(此复) 二答(此有) 二征起正显(二)初明三位(何等) 二七顺成(二)初通就七句以明二利(后七) 二别明前六以显自利(二)初约行(前中) 二约位(若约) 三结能入地(菩萨) 二治自地慢(三)初标位(佛子) 二总显(以善) 三别明(愿力) 二不住道行胜(二)初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初明四谛实法分别(佛子) 二复就此中以明(四)初明其制立(后十) 二正明开合(二明) 三对实法辨(三对) 四正释本文(二)初正列十名(善知) 二次第解释(二)初依瑜伽(此菩) 二依本论(二依) 二利益众生勤方便胜(二)初总起悲观(三)初结前(佛子) 二正观过(二)初正明非真(如实) 二对人彰过(后对) 三起慈悲(菩萨) 二别起悲观(二)初明化生愿(佛子) 二明化他心(二)初明大悲观(二)初如实观苦(四)初总标二际(如实) 二顺观二际(二)初正明前际(二)初显缘集众聚(知从) 二显二空无我(无我) 二后显后际(如前) 三逆观二际(虚妄) 四结如实知(若有) 二观深重苦(二)初总标可愍(佛子) 二可愍所由(二)初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愍(有无) 二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愍(二)初牒前呵后(如是) 二正明重苦(三)初正观生苦(转更) 二观老病死(不知) 三总结过患(于生) 二明大慈观(二)初覩境兴悲(二)初覩境(佛子) 二兴悲(我今) 二广愿饶益(二)初牒前总明(佛子) 二别显救护(利益) 三彼果胜(四)初摄功德胜(三)初三句摄闻胜(佛子) 次二句摄戒胜(名为) 三五句摄智胜(名为) 二修行胜(二)初四自分(名为) 二七胜进(名为) 三教化众生胜(二)初正明化生(二)初总明四摄(佛子) 二别明四摄(示现) 二结行成益(佛子) 四随顺世间智胜(三)初总标多门(佛子) 二别示其相(五)初声明(所谓) 二因明(图书) 三毉方明(又善) 四工巧明(文笔) 五内明(持成) 三总结成益(及余) 二明位果(三)初调柔果(四)初调柔行(三)初法(佛子) 二喻(佛子) 三合(此地) 二教智净(佛子) 三别地行相(此菩) 四结说地相(佛子) 二摄报果(菩萨) 三愿智果(若以) 三重颂○ ○三重颂(三)初颂位行(三)初颂胜慢对治(二)初颂十平等(尔时) 二颂如道行(菩萨) 二颂不住道行(二)初颂智清净(了知) 二颂勤方便胜(既观) 三后颂彼果胜(名为) 二颂位果(智者) 三颂结说(如是) [○/(○*○)]六现前地(七)初来意(二)初约寄位次第(第六) 二约断障次第(二)初正明(又四) 二引证(故喻) 二释名(三)初引诸论释(名现) 二释上论文(多修) 三别约摄论(故摄) 二断障(三)初正释本文(唯识) 二以经就论(以观) 三明断二愚(由斯) 四证如(由断) 五成行(摄论) 六得果(亦得) 七释文(三)初赞请分(二)初八颂半赞(二)初一菩萨供赞(菩萨) 二诸天供赞(三)初一颂天众(百千) 二一颂天王(自在) 三五颂半天女(三)初叙述(无量) 二正赞(佛语) 三结嘿(如是) 二后半颂请(解脱) 二正说分(三)初总申科判(第二) 二对前相摄(亦初) 三正依论释(三)初对前料拣(三)初总标胜相(今且) 二假问征起(胜相) 三释显胜相(谓第) 二释其分名(三)初举所治(二)初正举染净(染净) 二解其妨难(又十) 二辨能治(今以) 三释妨难(下观) 三正释本文(二)初地行(三)初胜慢对治(四)初牒前标后(尔时) 二征列十心(二)初别释(二)初辨总句(何等) 二辨别句(别中) 二料拣(二)初遣三会一(上之) 二重明第九(二)初以不坏有无成俱非义以遣俱句(又此) 二以不坏有无成俱句义遣俱非句(三)初标举(又既) 二显相(则不) 三结叹(斯乃) 三结其行能(菩萨) 四辨行分齐(四)初略释经文(得明) 二彰忍数类(仁王) 三会释经意(今四) 四彰忍差别(三)初寄实不同(然约) 二假问征起(寄位) 三辨其差别(二)初明通相(谓若) 二释别相(二)初总标(今不) 二别释(四)初空理浅深辨(一约) 二就行辨(二就) 三空有辨(三约) 四约修辨(四约) 二不住道行胜(三)初总明心境(二)初结前(佛子) 二正显(二)初辨能观心(三)初正释(后复) 二彰次第(三悲) 三义门料拣(三)初明二护(据论) 二明二利(既三) 三明不住(俱通) 二标所观境(后句) 二别明观相(三)初总标深广(三)初标举深旨(第二) 二引论略开(龙树) 三融通无碍(然外) 二举经辨深(二)初总科经文文有十重以显无尽(今经) 二展转开显以辨难思(各有) 三依论科释(三)初依论立观(六)初列于名(论三) 二释其相(初但) 二会同大品(初一) 四以涅盘证(故涅) 五释通妨难(前约) 六融通显胜(融此) 二以论会经(三)初标举论经(然论) 二三观开合(三)初一切智观(二)初正明(初一) 二所以(所以) 二大悲观(二)初正明(第一) 二所以(此之) 三一切相智观(第三) 三二利分别(二)初总(然其) 二别(二)初总科(于中) 二别辨(三)初五自利(二)初二通染净(前五) 二三唯观染(后三) 二次二利他(次二) 三后二二利(后二) 三正释经文(三)初总示释仪(已知) 二指文分齐(经之) 三依论科释(三)初依论正科(今初) 二总释三意(此二) 三正释经文(十)初有支相续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三)初辨定无我即论名成(三)初总出文意(今初) 二辨定所破(此是) 三正释文(三)初略释经文(作是) 二举论经会(论经) 三以论征释(三)初总申标举(又论) 二别申征释(二)初征世间受生皆由着我(二)初依百论纵夺破(初征) 二依因明立量释(此中) 二征若无此着则无生处(二)初正标举(次反) 二牒论释(三)初依百论纵夺以释(又复) 二以因明立量重释(此中) 三举经双结反质以成(是以) 三结成无我(二过) 二明倒惑起缘则论名答(四)初举答难意(二)初答初难(第二) 二答后难(第二) 二总申科判(就文) 三以义收束(今初) 四正释经文(三)初明倒惑顺起染缘(五)初无明支(五)初科经文(复作) 二略举(无智) 三通难释成(然依) 四正明其体(唯取) 五以论释经(希常) 二行支(三)初三句行过(不正) 二三句行体(次三) 三一句结成(后句) 三识支(二)初附经略释(于诸) 二引证广释(三)初举他教(三)初引唯识论(四)初总明五种(即是) 二别示五相(约为) 三通其妨难(因位) 四会释经文(五不) 二会彼集论(然唯) 三会缘起经(三)初总举彼文(缘起) 二正辨所立(业种) 三出彼难意(识种) 二会今经(今经) 三申今经(论云) 四名色支(二)初释总句(复起) 二释别句(二)初有是识生名色(所谓) 二有是辨有支(六)初略申标举(二为) 二引论证成(故唯) 三会通异释(瑜伽) 四结成正义(实则) 五傍摄异门(若以) 六依文正释(二)初标(且约) 二释(三)初正明六文(六)初明业为田(一业) 二辨识为种(二识) 三无明暗覆(三无) 四爱水为润(四爱) 五我慢溉灌(五我) 六见网增长(二)初明体(六见) 二出意(令无) 二依论重明五六(二)初明我慢(次却) 二明见网(次释) 三引文证成(二)初引前证成(如初) 二辨名色义(三)初结前生后(然上) 二立理正明(即是) 三出称名色所以(二)初正约隐显(二)初明隐显(今以) 二出所以(欲显) 二明不相离(然名) 五合辨余支(二)初总指(名色) 二出所以(然此) 二正智逆观结酬无我(此因) 三就人结观(菩萨) 三明迷真起妄缘相次第○ 二大悲随顺观○ 三一切相智观○ 二一心所摄门○ 三自业助成门○ 四不相舍离门 五三道不断门○ 六三际轮回门○ 七三苦集成门○ 八因缘生灭门○ 九生灭系缚门○ 十无所有尽门○ 三总结十名○ 三彼之胜果○ 二位果○ 三重颂分○ ○三明迷真起妄缘相次第(二)初料拣(五)初标章正明(第三) 二假设外征(论云) 三以经意答(故经) 四征二别相(然成) 五答显包含(二)初别明(略有) 二总结(有斯) 二释文(二)初顺观十二支(十二)初无明支(三)初辨得名意(佛子) 二别会论经(论经) 三无明体性(别有) 二行支(四)初正释经(所作) 二引论释(而论) 三疏释论(此出) 四举古释(远公) 三识支(二)初举论(行依) 二释论(彼即) 四名色支(三)初正释经(与识) 二引异释(二)初引唯识(若言) 二引瑜伽(瑜伽) 三举论释(二)初举论释(论云) 二出其所以(又云) 五六处支(三)初正释(名色) 二解妨(前段) 三结分位(俱舍) 六触支(根境) 七受支(触共) 八爱支(于受) 九取支(爱增) 十有支(取所) 十一生支(从业) 十二老死支(三)初正释文(蕴熟) 二示体性(故上) 三解妨难(二)初正明妨难(欲令) 二以义重释(然此) 二逆观(二)初随文释(四)初结成苦(死时) 二结无我(无我) 三结于空(无作) 四结胜义(复作) 二结成甚深(三)初总标(故瑜) 二别释(今初) 三结会(二)初约真实智(由前) 二约法住智(又无) ○二大悲随顺观(二)初标章(二约) 二解释(三)初总释(论总) 二别释(下别) 三释观(今菩) ○三一切相智观(四)初行门所摄(三约) 二别显二观(谓初) 三举其二观显此之胜(相谛) 四总结一门深广之相(三)初成横对三乘三智(然上) 二唯局大乘三智(又初) 三融三智成于一心(虽无) ○二一心所摄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二)初推末归本门(二)初略释经文(二)初举论文(三)初直举论文(佛子) 二疏释论文(此明) 三立观所以(而论) 二论释经(论云) 二广开义门(三)初总且标举(然此) 二征起略释(云何) 三开三为十(二)初依次第具列十门(广开) 二约五教次第分别(上之) 二本末依持门(六)初标门分齐(第二) 二假问征起(缘相) 三引论正答(论云) 四疏引论意(俗为) 五引他论证(中论) 六依总开别(三)初列释(此观) 二料拣(六中) 三释初门(二)初出论意(今此) 二科经文(三)初总(如来) 二征(何以) 三释(三)初略弹古释(后释) 二标示正义(今谓) 三总显包含(三)初约体摄二(是以) 二约义摄五(三)初标列四名(二含) 二指三在后(后三) 三别释刹那(三)初别释(二)初释刹那(此中) 二释余三(此若) 二总结(大小) 三例释同体(此文) 三约时摄六(二)初广释五世(二)初正明(以此) 二通妨(此依) 二略列余五(二依) 二大悲随顺观(六)初标其观名(二约) 二引论重释(谓是) 三引经对治(经明) 四引例为释(亦同) 五会释论文(言阿) 六别释求相(求义) 三一切相智观(三约) ○三自业助成门(三)初依相谛差别观(二)初总解二因(四)初标举(佛子) 二叙昔(远公) 三辨违(他因) 四申今义(二)初别明(二)初正明(今谓) 二引证(故大) 二总结(三观) 二别释此段(二)初以二乘释他因义(今此) 二别释经文(二)初释助成(二)初总释经文(然生) 二广释差别(四)初总显具阙(于四) 二别释有无(二)初明因缘(二)初正明(四)初依实有(谓爱) 二依不定(若说) 三别结例(余支) 四会通(二)初会集论(而集) 二会瑜伽(瑜伽) 二料拣(上四) 二辨余二(三)初三位具二(无明) 二二位具一(有望) 三结余皆无(余支) 三结例无妨(二)初举论文(此中) 二疏释成(以其) 四会通经意(二)初明经中但有增上(为缘) 二总辨具四之义(又约) 二释自业(二)初指前文(其十) 二举论释(五)初标示难故(论生) 二正释所以(然无) 三结成迷悟(是以) 四出论意释(二)初举论(论主) 二疏释(意明) 五结弹古释(不见) 二大悲随顺观(三)初总标都门(二约) 二总释四门(三)初举论(论云) 二释论(二)初总(此有) 二别(四)初性因(一性) 二自在因(二即) 三苦行因(三𠜂) 四无因(四无) 三结示(众生) 三别释当门(此门) 三一切相智观(三约) ○四不相舍离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二)初释自因(二)初指前(第四) 二引论(二)初标(又论) 二释(三)初顺释(谓离) 二反释(若唯) 三结成正义(二)初标示(不即) 二引证(二)初举论文(故论) 二疏释论(二)初通相料拣(初句) 二五重出意(五)初因灭不常(非断) 二不断不常(又不) 三明俱不断(又以) 四明俱不常(又亦) 五不即不离(又以) 二释经文(二)初顺(二)初正释论文(佛子) 二顺释论意(亦可) 二逆(二)初依论(无明) 二解释(是故) 二大悲随顺观(二约) 三一切相智观(三约) ○五三道不断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二)初顺(二)初约三世分别(二)初约强弱分别(佛子) 二本末分别(从其) 二约二世(若约) 二逆(二)初明对治断(前后) 二明自体断(后如) 二大悲随顺观(二约) 三一切相智观(二)初正明他论(三一) 二释天台之意(文体) ○六三际轮回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三)初标观名(复次) 二释三际(二)初依唯识论(三际) 二智论俱舍(二依) 三依当经释(三依) 三释文(二)初顺(二)初明一往三世(已知) 二流转三世(二)初明流转意(二流) 二明护过(二)初过(已知) 二护(四)初结前征后(此上) 二总标护义(若见) 三出其所以(二)初泛明不受报业(然过) 二举今经明受报业(二)初正明所以(今无) 二结酬外难(于己) 四正明护过(已𨳝) 二逆(二)初释经(无明) 二结示(然十) 二大悲随顺观(三)初顺显有因(二约) 二反质明有(若无) 三结示文意(斯因) 三一切相智观(三)初标牒(三约) 二疏释论(三)初释力无力(谓此) 二释信入义(以斯) 三释化胜(化中) 三结观(如是) ○七三苦集成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二)初释观(二)初正释(第七) 二通难(二乘) 二释经(二)初顺(二)初依经正释(复次) 二引论广释(二)初正举论(若准) 二疏释论(四)初会其坏苦(若约) 二释成老死无舍之言(若依) 三释上十一之言(以此) 四释少分全分(二若) 二逆(无明) 二大悲随顺观(四)初总释观名(一约) 二举正折邪(二)初举论(真解) 二疏释(此四) 三显妄举真(故下) 四别释此门(今此) 三一切相智观(三约) ○八因缘生灭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二)初释观(三)初释名(第八) 二指经(此门) 三别释(三)初标二章(释此) 二释二章(理外) 三别释二章(二)初破邪(二)初计(三)初外道(然其) 二小乘(二小) 三大乘(三约) 二破(所计) 二显理(二)初标(显理) 二释(二)初约无生显理深观(二)初约展转释(先中) 二约形夺释(二约) 二约生无生无碍以显深观(二)初事理无碍(二约) 二事事无碍(此复) 二释经(三)初顺观(复次) 二逆观(无明) 三例余(余亦) 二大悲随顺观(二约) 三一切相智观(三)初约真俗释(三约) 二结示通妨(故染) 三引论明无始(论云) ○九生灭系缚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三)初顺观(三)初牒文征起共义(又无) 二举论文解义(论云) 三疏释论文(二)初合释前二(意谓) 二别释第三(若尔) 二逆观(次无) 三类余(三类) 二大悲随顺观(二约) 三一切相智观(三约) ○十无所有尽门(三)初相谛差别观(三)初顺明(又无) 二逆观(二)初释当经(次逆) 二会二经(然论) 三以类余(余亦) 二大悲随顺观(二约) 三一切相智观(三约) ○三总结十名(三)初释逆顺(二)初直释经文(佛子) 二引文会释(二)初引论有二逆顺(然此) 二引缘起经释对法(故缘) 二释总名(二)初总标(言诸) 二引论(余如) 三以义收束(四)初十出门意(然各) 二收十为五(复收) 三收五为二(故唯) 四总相融通(二)初正融通(若从) 二会佛性(即此) ○三彼之果胜(三)初摄位(自下) 二总科(依论) 三正释(五)初对治行胜及离障胜(二)初明对治胜(二)初牒前(二)初总释(佛子) 二别释(亦可) 二正显(三)初空门(知无) 二无相门(二)初明初句(四)初总释本义(观诸) 二举正显非(谓若) 三举非显修(若见) 四结成修意(故修) 二明余二(二所) 三无愿门(如是) 二明离障胜(菩萨) 二修行胜(二)初总明修心(佛子) 二别显(二)初明修行(二)初发勇猛修(二)初智(二)初知(作是) 二厌(后我) 二悲(然为) 二丈夫志修(佛子) 二明修之胜(而恒) 三三昧胜(二)初明空定(二)初举十上首(二)初依论科释(二)初正科(佛子) 二解释(四)初明观所以(今初) 二名不放逸(二不) 三名得增上(三得) 四名为因事(四因) 二例涅盘辨(又此) 二丈夫志修(佛子) 二例显余二(如是) 四不坏心胜(佛子) 五自在胜(二)初正显相(二)初总(佛子) 二别(别中) 二结分齐(佛子) ○二位果(三)初调柔果(四)初调柔行(三)初法(三)初练行缘(佛子) 二能练行(悉以) 三所练净(经于) 二喻(譬如) 三合(此地) 二教智净(譬如) 三别地行相(此菩) 四结说地名(佛子) 二摄报果(菩萨) 三愿智果(若以) ○三重颂(分三)初颂位行(三)初胜慢对治(尔时) 二不住道胜(三)初总显心境(观察) 二别显观相(十)初有支行列(以痴) 二摄归一心(了达) 三自业差别(无明) 四不相舍离(无明) 五三道不断(愚痴) 六三苦聚集(痴至) 七三际轮回(无明) 八生灭系缚(无明) 九因缘生灭(从因) 十无所有尽(随顺) 三总结十名(十种) 三颂彼果胜(四)初对治胜(如是) 二修行胜(大士) 三三昧胜(空三) 四通颂后二胜(般若) 二颂位果(复以) 三一结说(甚深)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科文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