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七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第四、法性融通门者,谓若唯约事,则互相碍,不可即入。若唯约理,则唯一味,无可即入。 第四、法性融通门者,谓真如既具过恒沙德,如所起事亦具德无尽,以真法性融通诸事,故无碍也。文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亦二:一、拣非。谓理事抗行,不得事事无碍故。是知有言须弥本不有,芥子旧来空,将空纳不有,何物不相容者,斯言未当耳。 ▲今则理事融通,具斯无碍。 今则理事下,第二、显正。于中亦二:先标举。 ▲谓不异理之一事具摄理性时,令彼不异理之多事随所依理皆于一中现。 后谓不异理之一事下,别示其相。于中四:一、顺明。以一切诸法皆依于理,无离理者。今一事全摄于理,故带一切事入一事中。 ▲若一中摄理不尽,则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摄理尽,多事不随理现,则事在理外失。 二、若一中下,反立。谓若摄理不尽,则真理可分,有一理、二理乃至多理之失。今真理湛然,故不可分;一味平等,故无二理。若遮此过,云摄理尽,而其多事不入一事者,则不入之事在于理外,便令理离于事,而自入一事之中;事离于理,不来一事之内。然离理有事,事成定性;离事有理,理同断故。过尤深矣。 ▲今既一事之中全摄理尽,多事岂不一中现? 三、今既下,结成正义。既离可分之过,故全摄理尽;又无事理相离之过,故事随理而顿现一事之中。 ▲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 四、华藏下,引证,可知。 ▲斯即总意别,亦具十玄门。 斯即等者,第二、别明也。于中二:先、结前生后。 ▲一、既真理与一切法而共相应,摄理无违,即是诸门诸法同时具足。 后一、既真理下,正显别相。十门之义皆依真如别德而立下,第八、回向明真如具百门之德。今略举十四种德成十玄门:一、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及不相舍离二德,成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 ▲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应遍,而不坏狭相,故有广、狭、纯、杂无碍门。又性常平等故纯,普摄诸法故杂。 二、譬如真如性常平等,及譬如真如普摄诸法。二、德成广狭门。 ▲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随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则一切随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门。 三无所不在,德成相入门。 ▲四、真理既不离诸法,则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门。 四、不离诸法及与一切法同其体性。二、德成相即门。 ▲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时,彼说为隐。正在彼时,此即为隐。故有隐显门。 五、无有分限及恒守本性二德成隐显门。 ▲六、真理既普摄诸法,带彼能依之事顿在一中,故有微细门。 六、普摄诸法德成微细门。 ▲七、此全摄理故,能现一切。彼全摄理,同此顿现。此现彼时,彼能现所现俱现此中。彼现此时,此能现所现亦现彼中。如是重重无尽故,有帝网门,以真如毕竟无尽故。 七毕竟无尽,德成帝网门。 ▲八、即事即理故。随举一事,即真法门,故有托事门。 八、与一切法同其体性德成托事门。 ▲九、以真如遍在昼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时不异在劫,故有十世异成门。况时因法有,法融时不融耶? 九、遍在昼夜,及遍在年劫二德,成十世门。 ▲十、此事即理时不碍,与余一切恒相应,灭有主伴门。 十、性常随顺及与一切法恒共相应。二、德成主伴门。疏中密用经文,以经对疏,一无差失。设有不具经文,意亦有之。文中先别明十门。 ▲故一理融通,十门具矣。 后故一理下,结也。文并可知。 ▲五、如幻梦者,犹如幻师能幻一物以为种种,幻种种物以为一物等。 五、如幻梦中二:先幻、后梦。前中,先喻、后合。前中,正释。 ▲经云或现须臾作百年等。 后经云下。引证。此即晋经?贤首品文等,取下句云:幻力自在悦世间。若唐经云:譬如幻师知幻法,能现种种无量事,须臾示作日月岁,城邑丰饶大安乐等。普贤行品云: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其来无所从,去亦无所至。幻性非有量,亦复非无量,于彼大众中,示现量无量等。四十二经云:佛子!譬如幻师持呪得成,能现种种差别形相,呪与幻别而能作幻,呪唯是声而能幻作眼识所知种种诸色等。十忍品云: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乃至云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非无量、非麤、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别之事。如是等文其处非一。 ▲一切诸法业幻所作故,一异无碍。 一切诸法等者。合也。华藏品云:如幻师呪彼,能现种种事,众生业力故,国土不思议。明知业即幻师。又如中论偈云: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是则名为业,幻化人所作,是名为业果等。又十忍品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等。偈中云: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于如幻际,于彼无依着。又偈云: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斯则显业自如幻矣。又云: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众生不异幻,了幻无众生等。其文非一。 ▲言如梦者,如梦中所见广大,未离枕上,历时久远,未经斯须。 言如梦等者,疏文分二:先喻,后引论证,便当于合。初中言所见广大,未离枕上者,第六十经梦游天宫喻云:譬如有人于大会中昏睡安寝,忽然梦见须弥山顶帝释所住善见大城。乃至云:其人自见着天衣服,普于其处住止周旋。其大会中一切诸人虽同一处,不知不见。何以故?梦中所见,非彼大众所能见故。释曰:天宫广大,岂离枕上?余类此知。昔人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等,亦时非离须臾也。普贤行品云:了达诸世间假名无有实众生及世界如梦如光影于诸世间法不生分别见善离分别者亦不见分别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无量诸国土一念悉超越经于无量劫不动于本处等。如是自在,皆由如梦。故十忍品云: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又云:譬如梦所见长短等诸色。如是等文,其处非一,皆以如梦长短,即无长短,故不碍长短也。 ▲故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项,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故论云处梦谓经年等者,二、引证便合。即无性摄论第六所引,但言如有颂云,斯即引经耳。案西域传云:昔有隐士,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能使瓦砾为宝,人畜易形,但未能驭风云,陪仙驾,阅图考古,更求仙术。其方曰:夫神仙者,长生之术也。将欲求学,先定其志,筑建坛场,命一烈士,执长刀,立坛隅,屏息绝言,自昏达曙。求仙者中坛而坐,手按长刀,口诵神呪,收视返听,达明登仙。是人既得仙方,而访列士,营求旷岁,未谐心愿。后得烈士,先与人佣力,难辛五年,一旦违失,遂被笞辱,又无所得,悲号巡路。隐士既见,命以同游,来至茅庐,以术力故,化具肴馔。已而令入池浴,服以新衣,又以五百金钱遗之,曰:尽当来求,幸勿外也。自时厥后,数加重赂,潜行阴德,感激其心。烈士嘱求効命,以报知己。隐士曰:我求烈士,弥历岁时,幸而会遇,奇貌应图,非有他故,愿一夕不声耳。烈士曰:死尚不辞,岂徒屏息。于是设坛场,受仙法,依方行事,坐待日曛。曛暮之后,各司其务。隐士诵神呪,烈士按銛刀,殆将晓矣,忽发声叫。是时空中火下,烟𦦨云蒸,隐士疾引此人,入池避难。已而问曰:诫子无声,何以惊叫?烈士曰:受命后,至夜分,惛然若梦,变异更起。见昔事主,躬来慰谢,感荷厚恩,忍不报语。彼人震怒,遂见煞害。受中阴身,顾尸叹惜,犹愿历世不言,以报厚德。遂见托生南印土大婆罗门家,乃至受胎出胎,备经苦厄,荷恩负德,忍而不言。暨乎受业冠婚,丧亲生子,每念前恩,忍而不语。宗亲戚属,咸见怪异。年过六十,而有一子,妻谓曰:汝可言矣,若不语者,当煞汝子。我时惟念,已隔生世,自顾衰老,唯此稚子,因止其妻,令无煞害,遂发此声耳。隐士曰:我之过也,此魔娆耳。烈士感恩,悲事不成,愤恚而死。此即未经半宵,已历二生,况年月耶?此类甚多,故知时处等,皆如梦自在。 ▲六、如影像者,一切万法略有二义:一、皆如明镜,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别所现,如影像故。由初义故为能现,由后义故为所现。故一切法互为镜像,如镜互照而不坏本相。 ▲下经云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等。 六、如影像等者,文亦有二:先正释,后引证。前中然约镜像喻,镜不是像、像不是镜,故无镜之能。此但取像以况性空虗无之义,今取即入自在,故明一切具于镜像二义。故疏结云如镜互照,则一一法上有镜有像也。 ●下经云下。即十忍品。彼云:然诸众生,知于此处有是影现,亦知彼处无如是影。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远近。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能知自身及以他身,一切皆是智之境界。不作二解,谓自他别,而于自国土,于他国土,各各差别,一时普现。释曰:若不如影,何得诸处一时顿现?故引远近之言,意取自在。偈中云: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菩萨求菩提,了世非世间。不于世住出,如影现世间。入此甚深义,离垢悉明彻。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羣生,令其舍众着。释曰:不了如影,安能普入无边之世? ▲七、因无限者,谓诸佛菩萨昔在因中,常修缘起、无性、等观、大愿、回向、等称、法界修,及余无量殊胜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无碍。 七因无限者,谓因多德远、因果相称,故但修一缘起之因,则果中尚如缘起无碍,况有无限之因,无边行海皆备修耶?况一一行自复无尽,如一慈门即有佛刹尘数,况于余门?而云无性等观者,近等上四,谓唯心所现观、法性融通观、如幻梦观、如影像观,兼缘起无性观故。总收前六因中,皆为此观观法唯心,乃至观法如影像故。用此六观该一切法,谓若染若净、若依若正、若因若果、同类异类,是法所摄,皆用六观贯之。故今成果,如于六观自在无碍。二者等余诸因,齐佛所知、普贤所行、十方三世无尽无尽,所有因门皆此门摄,故云及余无量殊胜因耳。其大愿回向称法界修,亦该通法界诸因。言如所起果者,如于昔因所得果故。 ▲八、证穷者由冥真性得如性用。 ▲故经云:无比功德故能尔。 八佛证穷者,文中二:先正释,但得成佛法尔能尔。 ●经云下。引证。无比功德,即佛德也。普贤行品云:世界及如来,种种诸名号,经于无量劫,说之不可尽。何况最胜智,三世诸佛法,从于法界生,充满如来地。明佛地德用不可说也。又下偈云:其中人师子,修佛种种行,成于等正觉,示现诸自在。此亦明因圆果满,故有大用耳。前即德相,此即业用。 ▲九、深定用故者,谓海印定等诸三时力故。 ▲贤首品云:入微尘数诸三昧,一一出生尘等定,而彼微尘亦不增等。 九深定用中,先正释。言海印定等者,如下第六十一经,略说一百门三昧及智论五百三昧等。 ●贤首品下。引证。而云等者,有二义:一、只等此偈余文。文云:于一普现难思刹,彼一尘内众多刹,或有有佛或无佛,或有杂染或清净,或有广大或狭小等,即是三昧现自在也。二、等余经。即彼次前偈云: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如是等文,其处非一。 ▲十、神通解脱故者,谓由十通及不思议等解脱故。 ▲不思议法品十种解脱中云:于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由上十因,令前教义等十对,具上同时等十门,以为别教一乘义之分齐。 由上十因下,第三、总结所属。正结周遍含容,以事事无碍故。该取前三,故皆别教分齐。 ▲第四、教所被机者。夫教因机显,离机无言。上说义深弘深,未委被何根器? ▲若明能应者,十身圆音,今直彰所被。 第四、教所被机中二:先总,后别。前中,初蹑前起后。 ●后若明下,约法拣定。 ▲通有十类,前五拣非器,后五彰所为。 通有十类下,第二、别也。于中先标二门,后前中下别释其相。 ▲前中,一、无信非器,以闻生诽谤,堕恶道故。二、违真非器,依谤此经,以求名利,不净说法,集邪善故。下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三、乖实非器,谓如言取文,超情至理,不入心故。论云:随声取义,有五过失: 随声取义有五过失者,即十地论释示说分齐中文。论云: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者、诳他,四者、谤佛,五者、轻法。下文具释。 ▲上三皆是凡愚,故下文云:此经不入余众生手。 ▲四、狭劣非器,谓一切二乘出现品云: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故虽在坐,如聋如瞽。五、守权非器,谓三乘共教诸菩萨等,随宗所修行布行位,不信圆融具德之法故。 ●下经云:设有菩萨,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不闻此经,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故。 下经云设有菩萨等者,即出现品,如前已引。 ▲后五显所为中,一、正为,谓是一乘圆机。故出现品云此经不为余众生说,即通指前五。唯为大乘不思议乘菩萨说,即正为之机。谓一运一切运,圆融行位,即深不思议。又能遍达诸教,即广不思议。故文云非余境界之所知,普贤行人方得入等。 ▲二、兼为。谓即时虽未悟入,而能信向成种,如出现品食金刚喻。故地狱天子十地顿超,大海劫火不能为障。 ▲约未悟入,故名为兼。 地狱天子即随好品,大海劫火即十地品,故彼偈云虽在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是也。言约未悟入故名为兼者,通外难也。恐有难云:既有顿超之益,即是当机,何名为兼?通意可知。 ▲三、引为即前权教菩萨不受圆融之法故。十地之中,寄位显胜,借其三乘行布之名。彼谓同于我法,后因熏习,方信入圆融。以离此普法,无所归故。权教极果,无实事故。 权教极果无实事故者,如有五教,唯圆教因果俱有实事,前四因中则有,至果皆无,由修权因,若入地后即入实故。犹如百川浩荡千里,亦无究竟归处,究竟归处即是海故。 ▲四者、权为即是二乘。谓既不闻,况于受持?故诸菩萨权示声闻,或在法会而聋盲,彰其绝分;或示在道而启悟,知可回心。 或在法会而聋盲等者,释其示相,略有二类:上即五百在本会中,或示在道下即末会初六千比丘也。 ▲五、远为。谓诸凡夫、外道、阐提悉有佛性,今虽不信,后必当入。 五、远为中,疏文有四:一、立理正明;二、出现品下,引证;三、前三非器下,会释;四、又彼品下,明恶是所为。初一,可知。 ▲故出现品云:如来智慧大药王树,唯除二处不能为作生长利益,所谓二乘堕无为坑及坏善根,非器众生溺大邪见贪爱之水。然亦于彼曾无厌舍。 二、即彼品见闻利益中文。 ▲前三非器是溺邪见,第四非器是随深坑,故皆拣之。今四及五明佛无厌舍,故示而诱之,熏其成种。 前三非器下,三、会释也。一、不信;二、违真;三、乖实。然初一正是邪见,二三非是邪见,而皆配入邪见者,然邪见有二:一、轻;二、重。初一深重邪见,二三即轻浅邪见,谓但违真乖实皆邪见故。又以经中但拣二处,欲配前非器令尽,故合入邪见之中。第四非器,即前狭劣二乘。今四及五者,即所为中四权为、五远为,此二即曾无厌舍。 ▲又彼品中明不信毁谤亦种善根,谓谤虽堕恶,由闻历耳,终省悟故。又云:如日亦与生盲作利益故。 又彼品中下,第四、明恶是所为。于中二:初正明为恶,后况出圆融。前中亦二:先引二经明其为恶,后引二经明等有性。前中初云彼品,亦即第十见闻利益中经云: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于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于涅盘。谓谤虽堕恶下,释成上义。谤既有益,应可谤耶?释云:为远益故,非无罪也。故地狱天子或由谤故堕于地狱。法华谤常不轻菩萨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方受不轻教化,故勿见谤有益便生诽谤。又大般若中广说谤法之罪,谓此方堕阿鼻地狱,此土劫坏罪犹未毕,移置他方阿鼻地狱中,他方复经劫坏罪亦未尽,复移他方,如是巡历十方,十方各经劫尽,还生此土阿鼻地狱中,千佛出世救之犹难,若欲说其所受之身,闻者当吐血而死。故善现请说所受之身,佛竟不说。是知谤方等经非可轻也。又入大乘论第一偈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此人受业报,实智之所说。生堕地狱中,大火炽然身,焚烧甚苦痛,业报罪信尔。炽然大铁犂,具满五百数,而耕其舌上,遍碎身苦恼。故疏云:谤虽堕恶。言由闻历耳者,谓恶道罪毕,由音谤时,经目历耳,熏其成种,故得益耳。言终醒悟者,即五十八经云:但以曾发菩提心故,终自醒悟。言又云如日亦与等者,出现身业中,长行文广,今当引偈。偈云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令知时节受饮食,永离众患身安稳。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闻名及以触光明,因此乃至得菩提是也。 ▲又如大海潜流喻中,明无不具有如来智慧故。又破尘出经卷喻中,若除妄想,皆见佛智故。 又如大海潜流下,引二经明性等有。初明具有,后明皆见。二经皆是出现意业之中,前亦已引。 ▲此皆明有自性,住性即是所为。况法性圆融,感应交彻,无有一法非所被。 此皆明有等者,二、正立理显被圆融,即举况以释。然有二意:一、举前况后,明法普被。谓但依生等有佛性尚皆普为,况事事无碍,何有非所被耶?二者、举后况前,谓约圆融,一即一切,则无情之境亦是所被,况前等有佛性而拣之耶?言被非情者,以所被情即非情故。一即一切,无情岂非情耶?况色性、智性本无二体,无有情外之非情故。思之。 ▲第五、教体浅深者。无尽教海,体性难思,从浅至深,略明十体。 第五、教体浅深中,疏文分三:初总,次别,后结。总中亦三:初标举。言浅深者,十体之中,前前浅,后后深。故下释云:从浅至深,虽有浅深,融通并为无尽教体。 ▲一、音声言语体。二、名句文身体。三、通取四法体。上三皆能诠体。四、通摄所诠体。五、诸法显义体。六、摄境唯心体。七、会缘入实体。八、理事无碍体。九、事事无碍体。十、海印炳现体。 一一音声下,列名,至文自显。 ▲十中前五唯体,后五亦体亦性。 十中,前五下,三、料拣。总有四重:一、体性料拣。相举于外,性主于内。体者,性相之通称故。若言体者,通事通理;若云性者,唯约于理。由后五中摄境唯心,若约真心,即通性故;七、所入实体即是性故;八、中理是性故;九、中必有理融事故;十、中无不具故。是则约性亦体,亦性约事,但可称体。 ▲又前四通小,后六唯大。 二、又前四下,大、小乘料拣可知。 ▲前七通三乘,后三唯一乘。 三、前七下,三乘。一乘料拣,以会缘入实,归一实理,即一乘故。下三皆是一乘,于义可知。 ▲前八约同教,后二唯别教。 四、前八约同教下,同教、别教料拣。谓七、八虽一乘,七多顿教中义,八是终教中义,故属同教。前八皆同,于义可知。同教皆有,故事事无碍,海印炳现。若非别教,一乘无此义也。于后三重料拣,则前前无后后,后后兼前前,可知。 ▲就前三中,大小乘中通用四法:一、声,二、名,三、句,四、文。取舍不同,各有三说。 就前三中下,第二、别释。于中二:先合释前三,后别释后七。今初。以大小共同,故合释之。于中三:初双标,次双释,后然大小诸宗下双会。 ▲小乘三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如是佛教,以何为体? 小乘三者下,第二双释。先释小乘中二:先总征。 ▲一云:应作是说:语业为体,谓佛语言、词唱、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教。 一云下后别释,三释即为三别。今初语业为体者是标,语即声也。谓佛语言下别显其相,谓言词唱号评量论说。言语音者,谓如宫商角征羽等,亦如西方十四音,即阿(上)阿(长)等。言语路者,言所行处。瑜伽九十三云:有情增语即是语路。然瑜伽释增语有二义:一云增语是名,名能诠表增胜于语。二云有说意识名为增语,今小乘不取于名,正用意识是语行处,亦是唇舌等。言语业者即有业用,如恶言既为恶业用,佛之善言即善业用。故梵行品云: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此即语音语路。又云: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斯即语业。言语表者,表亦是业。然业有表无表别,今但云表者,婆沙一百二十六云:但是语表而非无表者,令他生正解故耳,识所取故。又二识所取无表,唯一取故。又三无数劫求此表故。是谓佛教者,结也。正出今之教体而云佛教者,一依根本故、二依相似故、三依随顺故。佛依如是名句文身而说,今亦随之故。 ▲其名句文但显佛教作用,不欲开示佛教自体。发智论中亦同此说。 其名句下。拣法,亦通妨难。故彼论自有难云:若尔,次后所说,当云何通?谓如说佛教,名为何法?答:谓名、句、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等。为答此难,故论有此通。此难但牒后段之文,故疏略耳。 ▲二云名等为体,谓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故。 二名等为体等者,此句标。谓名身下列名,次第下释相。次第释上三名,谓行列于名安布成句,文为二依故云连合。名等别相次下当释。 ▲声但依于展转因故,谓语起名,名能显义。 声但下,拣法,亦通妨难。谓论有问言:若尔,此文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词唱评,论语音、语路、语业、语表,是谓佛教。为答此难,故论有此通。亦以此难但牒前文,故疏略耳。声但依于展转因故,下论有喻云:如世子孙展转生法。意云:从父生子,子言是其父之子,虽语父名,意在子体。又子生孙,孙是某孙,虽举其翁,意在于孙。孙如于义,子如于名,声如于父,则有三重,中是教体。故下合云:谓语起名,名能诠义,即名展转因也。 ▲评家意取语业为体。 评家意取等者,论评家释云:如是说者,语业为体,佛音所说,他所闻故。言评家者,婆沙是诸罗汉同集,而有四大罗汉为评家正义:一、世友,二、妙音,三、法救,四、觉天。 ▲杂心论同。俱舍论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此色行蕴摄。谓若语为教体,即色蕴摄;名为教体,即行蕴摄。此乃双存前二,情无去取,故致或言。 杂心论同俱舍者,以彼论第一亦有此偈,而文小异耳。论偈云:广说诸法蕴,其数有八万,戒等及余法,悉是五蕴摄。长行释云:八万法阴皆色阴摄,以佛语语业性故。有说名性者,行阴摄。又戒阴色阴摄,定慧等行阴摄,故与俱舍同也。论云下,引俱舍文。阿以当于名等教中而引,以其情无去取,二义随用,故于此引双证前二。既许俱通,故下第三、为取四法之体,在文易了。 ▲正理论中意符名等,故彼第三释前颂竟。又云:诠义如实,故名佛教。名能诠义,故教是名。由是佛教定名为体,举名为首,以摄句文。显宗即第三亦同此说。 正理论中意符名等者,正成第二义也。故彼论第三释前颂意者,以正理论总释俱舍、六百行颂,俱义顺婆沙正理,故立顺正理名。然正释上颂,无异俱舍。俱舍则情无去取,正理则断属于名。此中疏略。彼有问曰:语、教异名,教容是语;名、教别体,教何是名?此问意云:教是言教,语为教体,则异汝名,别有其体。若以名为体,名是不相应行,非言教体,何得以名等为教体耶?论自答云:彼作是释:要由有名,乃说为教。是故佛教,体即是名。所以者何?诠义如实,故名佛教。下与疏全同。此答意云:虽名声教,若无名等诠其自性差别,独用于声,岂成于教?故定用名等。疏家存略,但申正意,足显论旨。 ▲三者、然俱舍意,情无去取。若取其双存,即合四法以为教体。若经部意,亦唯取声。故正理十四破彼师云:汝不应立名句文身,即声为体。 故正理十四破彼师云等者,引此为成。上来经部立声为体,论文繁广,今当略引,令知其源。论云:此中经主作如是言:岂不此三语为性故,用声为体,色自性摄,如何乃说为心不相应行?此责非理。所以者何?由教及理知别有故。教谓经言:语身、文身。若文即语,别说何为?又说应持正法文句,又言依义不依于文。释曰:下广引教证,大意则同。故论结云:由此等教,证知别有能诠诸义、名、句、文身,犹如语声,实而非假。理谓现见有时得声而不得字,有时得字而不得声,故知体别。有时得声不得字者,谓虽闻声而不了义。现见有人粗闻他语,而复审问:汝何所言此闻语声不了义者,都由未达所发文故,如何乃执文不异声?有时得字不得声者,谓不闻声而得了义。现见有人不闻他语,覩唇等动,知其所说。此不闻声得了义者,都由己达所发文故。由斯理证,文必异声。(不更广说,大意同也。)论下又云:随思发语,因语发字,字复发名,名方显义。由依如是展转理门,说语发名,多能显义。如斯安立,其理必然。又次下云:或如树等,大造合成,非不缘斯别生于影。影由假发,而体非假。如是诸文,亦应总集别生名、句。而彼名、句虽由假发,而体非假。此为善说,理极成故。又下结云:故知离声别有名等。又下云:故不应立名、句、文身即声为体。是故于我所说离声有名等三,能现义、理。今疏但引后结,已显正义耳。 ▲大乘有三,大意同前。 大乘有三下,疏文分三:初标;次释;后以余下,料拣。 ▲一云:摄假从实,以声为体,离声无别名句等故。深密第五云: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契经等。既云言音有三,明以声为教体。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 一云摄假下,第二、释也。大乘通意,以声为实。名、句、文三,声上假立,经部师义参大乘故。亦谓名等依声假立。言一、契经等者,此引稍略,具云: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如来言音略有三种:一者、契经,二者、调伏,三者、本母。下广释其相。今疏所引,但意在言、音两字耳。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所说者,亦证唯声为教体也。既言圣说是声,明非名等为教体也。即彼论第一释外六界声尘界云:声者,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若可意,若不可意,若俱相违,若因受大种,若因不受大种,若因俱大种,若世所共成,若成所引,若遍计所执,若圣言所摄,若非圣言所摄。如是十一种声,由五种因之所建立,谓:相故,损益故,因差别故,说差别故。言差别故相者,谓耳根所取义。说差别者,谓世所共成等。余三如其所应。因受大种者,谓语等声。因不受大种者,谓树等声。因俱者,谓手、皷等声。世所共成者,谓世俗语所摄。成所引者,谓诸圣所说。遍计所执者,谓外道所说。圣言、非圣言所摄者,谓依见等八种言说。今疏但引成所引声,以证声为教体耳。然上五因摄十一者,初一是总,余四是别。损益立初三:可意是益,不可意是损。俱相违通二:因差别摄次三,说差别摄次三,言差别摄后二。思之,可知。言八种言说者,即八种圣语:一、见言见,二、不见言不见,三、闻言闻,四、不闻言不闻,五、觉言觉,六、不觉言不觉,七、知言知,八、不知言不知。斯即为圣言所摄。若见言不见等,则非圣言。 ▲二云:以体从用,名等为体,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故无性论破经部云:诸契经句,语为自性,不应理故。成唯识第二亦破彼云:若名、句、文不异声者,法、词无碍,境应无别。唯识云: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 二、云以体等者,义引论文。然唯识第二破于小乘名等实有。故彼论云: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论主问也。)契经说故。如契经说:佛得希有名、句、文身。(外人答也。)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名等,为证不成。(论主总非。)下广破竟。论主结云:语不异能诠,人、天共了;执能诠异语,天爱非余。下申正义云:然依语、声分位差别,而假建立名、句、文身。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二所依。此三离声,虽无别体,而假、实异,亦不即声。由此法、词二无碍解境有差别,声与名等蕴、界、处摄,亦各有异。上即论文。准彼论,疏:萨婆多虽有名,由声显生。二义论主取生破显。正理师救云:声上屈曲是名、句、文,体异于声,而定实有。故上论文广破异声实有名等。故彼疏破竟,结云:故知但由无始惯习前语之声分位力故,后生解时,谓闻名等。其实耳等但能取得声之自性,刹那便谢。意识于中诠解究竟,名为名等,非别实有。是故汝等宁知异语别有能诠?次假外问云:既声体即能诠,如何有名等三种差别?故论下申正义云:然依语、声分位差别等,于中有四:一、从初至假建立名、句、文身,显假差别。此论主解:依声假立名、句、文身,如梵音斫蒭,但言斫,唯言蒭,未有所目,说为字分位。若二连合,能诠法体诠于眼体,说为名分位。然未有句位,更添言阿萨利缚名,为眼有漏,说为句位。故依分位以立名等,依一切立,非自在故。外又问曰:虽言分位差别,何者是也?论云:从名诠自性至为二所依。述曰:二、显二用殊。名诠法自性,句诠法差别。文体是字,为名、句之所依,不能诠自性及差别故。文者,彰义,与二为依,彰表二故。又曰:为显,与二为依,能显义故,而体非显。字者,无改转义,是其字体;文是功能,功能即体。故言文即是字等。或字为初首,即多刹那声集成一字,集多字为所依。次能成名,诠诸法体;集多名已,复成句身,诠法差别。即杂集云:自性、差别及此二言,如是三法总摄一切。彼二言者,即是字也。字即语故,说之为言。名、句二种所依止之言也。瑜伽言:名于自性施设,句于差别施设,名、句所依止性,说之为字。又显扬言:句必有名,名不必有句;名必有字,字不必有名。如枢要说。此下广论自共相,略不录之。论:此三离声至亦不即声。述曰:三、明不即不离。论主答难,谓先有问言:上来虽言名等即声,若名等是不相应行者,色上曲屈,非不相应,声何故尔?故此答曰:此三离声虽无别体,名等是假,声是实有,假实异故。故名等三非即是声,非声处摄,但是差别之声。义说名等,以诠义故,是不相应,无别种子生,故言即声。论:由此法、词至亦各有异。述曰:外人问言:若名等即声、法、词二无碍解,境有何别?答曰:即此缘故,二境有异:法无碍解缘假名等,词无碍解缘实声等。故说境差别,非二俱缘实。虽二自性,互不相离。法对所诠,故但取名;词多对机,故但说声。耳闻声已,意了义故。以所对不同,说二有异,非体有异也。又此二境及名等三与声别者,蕴、处、界摄,亦有异故。色蕴、行蕴,声处、法处,声界、法界,如其次第,摄声、名等。问曰:声上屈曲假,即言不相应;色上屈曲假,应非色处摄?答:声上有教,名等不相应;色上无教,故是色处摄。问曰:声上屈曲,即以为教;色上有屈曲,亦应得为教故。论曰:且依此土说名、句、文,依声假立,非谓一切诸余佛土亦依光明、妙香、味等假立三故。述曰:四会相违,释义可知。所引即净名经。而言等者,等取触、思、数等上,皆得假立。名等三种亦是不相应,摄此三法故,以众生机欲对待故假。又梵云便善那,此有四义:一者、扇,二、相好,三、根形,四、味。此即是盐,能显诸物中味故。味即是文,如言文、义巧妙等,目之为便善那。此中四义总是一显义,故古德说名为味。对法云:此文名显,能显彼义故;为名、句所依,能显义故。恶察那是字,是无改转义,如对法说。钵陀是迹,如寻象迹以觅象等。此名为句,理应名迹,义之迹故。寻此知义也。顺古所翻,称之为句。今疏总略,以疏对论,于义分明。 ▲三云:声、名、句、文合为其体,由前二说皆有教理为定量故。深密第四云:不可舍于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故净名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故十地论云: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善声、善字故。 深密第四至而能宣说等者,彼无故字,其说字下云:是故我依般若波罗蜜多,能取诸法无自性性。意云:由文字般若能显实相。般若既双牒言说,文字明通用四法。下引净名,准之亦是第三香积品文。十地论中善声即声,善字即名句文。故下引风画二喻,风喻音声,画喻名句文,并如下释。 ▲以余之意,亦应双取。 以余之意下,第三、料拣。于中分二:初、直出正意,意在双取。 ▲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宁依名等。 二、若就下,会通前二。于中五:一、正明去取。 ▲良以音声一种,正就佛说,容为教体,流传后代,书之竹帛,曾何有声?岂无教体? 二良以下,出所以。 ▲书虽是色,亦与名等,为所依故,亦色蕴摄。 三、书虽是色下,遮妨难。恐有难云:疏:不善法相,书之以竹帛,非名、句、文。名、句、文身是不相应翰墨、简牍,但是色法,何得为体?故此救云:色与名等亦为所依,何异声为名等所依?声是色蕴所摄,书字之色岂非色摄耶?故前唯识之中例于余方,亦依色等有名、句、文,亦同诸法显义之体。显无方理,故不取常规。 ▲前净名十地通取四者,但言所用,非正显体。 四、前净名下,会通前文。但言所用者,用此四法何必要四?问曰:若四中随取但取名等,岂不违于唯识离声别有非正义耶?答:彼不离声者假实合说,今不离色假实亦存,未爽通理。 ▲仁王云:是名句味,诸佛所说故。 仁王云下。五、引证成立。既但言名句味,不云声音,明唯取名等。此即仁王观空品,而文少略,具云:大王!是经名句味,百佛千佛百千亿佛说名句味,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国中成无量七宝,施三千大千国土中众生,皆得七贤四果,不如于此经起一念信,何况解一句者,句非句非非句故。今但意在有名句味,无声之言,故不全引。 ▲然大小诸宗,虽通用四法,而理不同。谓萨婆多宗,四法皆有实体。经部声有实体,名等是假。若大乘中,或有四皆非实,或有四皆如空,俱不立故。净名云: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十地论释空中风相等云:风喻音声,画喻名字,皆不可取。佛藏经云:诸法如毫厘不空者,则诸佛不出世。有说四皆事理无碍,或说四皆圆融,故宗不同也。 然大小诸宗下,第三、双会,谓会通四法大小不同。或有四皆非实者,即初教义,名等假有,声是心变故。或有四皆如空者,然有二意:一、空为初门,即属初教;二、顿寂诸相,即属顿教。今正当顿,而引三经皆成顿义。初、引净名,即弟子品须菩提章,以其被呵置钵欲出,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何以故?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解脱相者,即诸法也。此明即言、忘言通圆顿意。二、引十地经论,以风画合空皆不可取,以此言教皆与证智而相应故,不同风在树叶、画在于壁,但就教道则可见闻。三、引佛藏经,亦证顿义,即彼经第一念佛品中取意引耳。经云:舍利弗!诸法若有决定体性,如折毛发百分一分者,是则诸佛不出于世,亦终不说诸法性空。舍利弗!诸法实空无性一相,所谓无相,如来悉知悉见,如来以是说有念处。舍利弗!念处名为无处无非处、无念无念业、无想无分别、无意无意业、无思无思业、无法无法相,皆无合散,是故贤圣名为无分别者,是名念处。上显无念,承便故来耳。又下经云: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即其义也。有说四皆事理无碍,即终教意;下即圆教意。 ▲第四、通摄所诠体者。 ▲瑜伽八十一云:谓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即依于六文,显于十义。 依于六文,显于十义者,瑜伽云:六文者,谓:一、名,二、句,三、字,四、语,五、行相,六、机请。十义者:一、地义,二、相,三、作意,四、依处,五、过患,六、胜利,七、所对,八、能治,九、略,十、广。可知。上正辨通所诠。 ▲此明教义相成。若不诠义,教文何用?故通取所诠,成契经体。又十住品云:文随于义,义随于文,文义相随,理无舛谬,方为真教。 此明下,出通所诠所以。 ▲又瑜伽云:佛菩萨等是能说者,相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故皆通取,不同前义尅取所说。 又瑜伽下又通収能所,则有三重能所:一以佛为能说人,则声等皆所说;二唯语为能说,则名等为所说,以依语言显屈曲故;三四法皆能诠,则前义为所诠故。皆通取下对前拣别,此中有二义:第一通所诠,则向下取;第二通说者,则向上取。故说皆通,不同前义尅取名等,故云所说。 ▲第五、诸法显义体者,谓但能显义理,一切诸法皆为教体。 第五诸法显义体中三:初标举,次引证,三结释。今初标举略释。声能显义,声名为教。六尘显义,六尘皆教。 ▲净名第三云:有以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佛菩提树衣服卧具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净名第三下。二、引证。略引二经。净名即第三卷菩萨行品。因阿难闻香,自昔未有,便问世尊。世尊为说。是净名取于香积佛饭,因问:久如当消?净名为广说,乃至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虗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𦦨,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今疏但撮略引耳。然生公云:若投药失所,则药反为毒矣。苟日得会,毒为药也。是以大圣之为心病医王,触事皆是法之良药也。苟达其会,众事皆毕矣。菩萨既入此门,便知佛土本是就应之义。好恶者在彼,于我岂有异哉?所贵唯应,但叹应生之奇耳。 ▲又十卷楞伽第四云: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语说法故。有佛国土,直视不瞬,口无言说,名为说法。乃至云:有佛国土,动身名说。 又十卷楞伽者,文言稍博大旨无殊四卷,若四卷经当其第二。大慧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世尊!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又云: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叹或欠、或謦咳、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殊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辨事。释曰:以上所引证知皆教,然楞伽意兼欲遣言,反遣诸法思之可知,十卷经中大同于此。 ▲又。香积世界,飡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听风柯而正念成。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之存道。 又香积下,第二、结释大意。于中三:初、引例总收,次、结成说、听,后、况出一乘。今初,含有内、外。言香积世界飡香饭而三昧显者,亦是净名经意,而是香积品中又与前文影略。前说色、触等,今辨香之与味。欲、今六尘,皆作佛事。故经云: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释曰:此即以香显三昧也。又前文云: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食味之益也。又下菩萨品中明饭久如当消,云: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又云:已发大乘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释曰:此即味为佛事,故疏统收经意,合二处经文也。言极乐国土听风柯而正念成者,即阿弥陀经。经云:舍利弗!极乐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以经对疏,文义可知。言丝竹可以传心者,即史记中事。含其多事,谓漏月传意于秦王,脱荆轲之手;相如调文君之女,终获随车。况帝释有法乐之臣,马鸣有和罗之伎,皆丝竹传心也。言目击以之存道者,即庄子中事。夫子欲见温伯雪子,久而不见。及见,寂无一言。及出,子路恠而问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何以寂无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者矣。 ▲既语默视瞬皆说,则见闻觉知尽听。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说? 既语默下,第二、结成说听。语默视瞬皆说,结前也。见闻觉知尽听,显后义也。觉収鼻舌身之三根,上既六尘皆说,今则六根皆听。苟能下,释其听义。上则但能显法为说,此则但能得法为听也。 ▲况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说法。 况华严下,第三、况出一乘。上通三乘内外皆有此理,况复华严一乘圆宗何法非教?于中四节:一、明事物说法。言云台宝网者,即十地经尔时世尊从眉间出清净光明,乃至云又亦照此娑婆世界佛及大众并金刚藏菩萨身师子座已,于上虗空中成大光明云网台。时光台中以诸佛威神力故而说颂言:佛无等等如虗空,十方无量胜功德,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于彼等,即其文也。又宝网者,第一经云:其师子座,摩尼为台,莲华为网。下云:复以诸佛威神所持,演说如来广大境界。亦其文也。又言云者,第六经初于一切供养具云中自然出声说等。言毛孔光明皆能说法者,即上十地经亦光明说。又第九地云: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于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又现相品云:尔时诸菩萨光明中同时发声说此颂言: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国,演说佛子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等。又法界品初诸来菩萨、下方菩萨名破一切障勇猛智王,与世界海微尘数菩萨俱来向佛所,于一切毛孔中出说一切众生语言海音声云,出说一切三世菩萨修行方便海音声云等。其文非一。 ▲华香云树,即法界之法门。 华香云树等者,第二、明即事是法,更何论说?以有托事显法生解门故。 ▲刹土众生本十身之正体,于何非教耶? 刹土众生者,第三、明即事是能说人,何但显法?刹土即国土身,众生即众生身,十身略举其二,以二是劣尚即十身,况余胜者?于何非教者,结成尚即能说,况非教体? ▲下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又云一切世间诸境界,皆悉能令转法轮等,其文非一。 下云下,第四、引证。初、引普贤行品,如前教缘中释。 ▲第六、摄境唯心体者。总収前五,并不离识。 第六、摄境唯心体等者,疏文分二:先总明;后然有下,开章别释。前中亦二:先正明,后引证。今初,前之五体皆心所变,心外无法,如声是色,即二所现影,况依声上假立名等!其教所诠及诸法显义,并离心无体。 ▲唯识等云:一切所有唯心现故。起信亦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然此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以此二门不相离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唯心现。 唯识等云下,第二、引证。此引三文含于四教。初引唯识即是初教,故彼论名成唯识者,唯遮外境,识表内心,离识之外更无别法。彼引多教成立唯识,亦引华严,广如彼论。而言等者,等有二意:一、等余论,二、等余经。今初,谓瑜伽、杂集、摄大乘等。故无性摄论第四云:论曰: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释论中云:十地经者,于彼经中宣说菩萨十种地义。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识所变现聚集为体,谓彼圣者金刚藏识所变影像为增上缘,闻者身中识上影现似彼法门。如是展转传来于今,说名为教。故诸论皆引华严成立唯识,即是第六地中一心所摄门。经云:佛子!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今由诸论,皆已引之,故疏下引,但引梵行。二、又此等者,等取楞伽等经顿教中义。八识虽空,而说唯识。起信亦云下,即终教中证。此即彼论解释分中显示正义之文。然其立义分中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此即已明唯心义讫。今取解释分显心性、相,真、妄交彻,知是终教。按彼论贤首疏云:一心者,即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即真如门;二、随缘起灭,即生灭门。此义至问明品当广分别。今但略证教体是心耳。梵行品下,即引当经以证圆教唯心,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非但心变而已。 ▲然有二门:一、本影相对,二、说听全収。 然有下,开章别释中,先开章,后别释。 ▲前中通就诸教,以成四句。 ▲一、唯本无影,谓即小乘不知唯识故。 释中,初释本影中四句为四。 ▲二、亦本亦影。谓大乘初教,谓佛自宣说,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名本质教。 第二句中分二:先正明俱有,后明聚集显现。前中亦二:先引佛地论各别成立,后引二十唯识双证前义。前中,初即如来实有说法,故名本质。文通六文,义通十义。皆是已下,显文义本。因位说、听由于意识,故果位中亦唯意识,故云妙观察智相应净识。以果位中智强识劣,故说此识与智相应。此智能于大众会中雨大法雨,故能说法。智所依王即是第六,故云净识之所显现。而言净者,纯无漏故。唯识疏云:既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是故世尊实有说法。言不说者,是密意说。 ▲故佛地论第一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 故佛地论第一云:有义下,引证,可知。 ▲若闻者识上所变文义,名为影像。 ▲佛地论云: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 ▲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 若闻者识上下,明影像教,托佛本质自心变故,有漏心变则名等有漏。佛地论下,引证有影,亦是前卷以佛为缘,自心影像文义为果。此文义相下,释妨。若尔,是自心变,何名佛说?故彼释云:自善为因,佛力为缘,影像为果。今从于缘,名佛说耳。 ▲故二十唯识论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 ▲护法论师等皆立此义。 故二十唯识下,第二、引二十唯识论双证前二,则本质、影像二教齐有。谓若闻者为增上缘则佛心相生,若像为增上缘则闻者相生,故云展转增上力。如来之识及闻者识名为二识,决定成立本影之教。言护法论师等者,唯识诸师皆同此立,故大乘疏云然此论主无不说法,故取此解。 ▲然云文义相生,复说五心集现。谓如说诸行无常,即有四声、四字、四名、一句及所诠义。此十四相,于闻者识上聚集显现。 ▲然西方多释,今略举其一。谓如说诸字,有率尔、寻求二心,然未定知诸事所属,无决定心。次说行字,由先熏习连带解生,有三心起,谓率尔、寻求、决定,以决定知诸字所属一切行故。闻诸行字虽知自性,然未知义。为令知义,复说无字但有二心,谓率尔、寻求、未有决定,以未定知无字所属。后说常字,由前字力展转熏习连后字生,具起五心,谓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于最后时四字周圆方能解义。总十二心,初二、次三、次二、后五,故有十四相。义如前说,余如别章。 然云文、义等者,第二、明聚集显现。于中二:先总明聚集之相;后然西方下,别释五心多、少。言然西方多释者,相传略有四解。今疏即是第一、唯识,疏中亦唯此解。斯乃总意,故疏存之。别有三师:一云:说诸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但缘其声,是现量故;寻求心中唯寻耳识所缘境故,亦但缘声,不缘字、名。此之一心所变声上虽有字、名,如生等相,而不缘之。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三相现。说行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六相现,谓前二字各有三故。说无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有九相现,前之三字皆有声、字、名故。说常字时,率尔耳识、同时意识及寻求心亦但缘声;至决定心缘声、字、名,经十二心,有十四相,谓四声、四字、四名并句及义,名为聚集。若不散乱,起染、净心及等流心;若散乱时,生心不定。一云:率尔耳识、同时意识但缘于声,是现量故;寻求心中缘声、字、名,非现量故。由此极少经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若不散乱,决定心生;若散乱时,心生不定。一云:率尔耳识但缘于声,同时意识缘声、字、名。若尔者,寻求意识寻何等名?此中曲有二解:一云:四、率尔耳识先缘其声;四、同时意识缘声、字、名,是其现量,以缘常声时不缘诸等声及字、名故。五识同时意识,随声等皆现量故,四寻求心方得圆满。经十二心,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一云:同时意识容非现量,得缘过去。经于八心,四率尔耳识、四同时意识,有三、六、九、十四相现,名为聚集。问:同时意识既是现量,何得缘字、名耶?答:现量亦缘名等自相,如理门论说。不缘者,不缘名、义,相系属故。上约诸行无常说。若法华中约诸恶者莫作,然五字一句则具一百五相,谓诸字有二相,谓字及名、恶。字时七相者,字时十六相,莫字时三十相,作字时五十相,故成一百五相。百法疏亦说此义,言其五心初、后通六识,中三唯意识。又前三是无记,后二通善、恶。又率尔五识后必有寻求,寻求心后或散,或不散,散即复起率尔识,不散即起第三决定乃至等流。又意识率尔自有二种:一、五识同时率尔意识,缘现在境;二、独头率尔意识,唯缘过去。此中且说同时,余义广如别章。然此皆约未自在位以显五心聚集显现。若自在位于一念中具足显现,如理思之。言次说行字时,由先熏习字时,无常二字亦在未来,其诸一字虽流过去,现无本质,由薰习力、唯识变力,仍于此念说行字时心上显现。下言连带,准此,可思。 ▲三、唯影无本。谓大乘实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声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大悲大智为增上缘,令彼所化根熟众生心中现佛色声说法。是故圣教唯是众生心中影像。夜摩偈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有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龙军、坚慧诸论师等并立此义。 三、唯影无本者,唯识论疏指无性论作如是说,不取为正。 ▲四、非本非影。如顿教说,非直心外无佛,色、声、众生心内影像亦空,性本离故。亡言绝虑,即无教之教耳。须弥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龙树等宗,多立此义。 龙树等宗多立此义者,等取顿教般若。言多立者,不必全尔,有三观故,此但明空之一义故。 ▲此前四说,总合为一,圆融无碍,自浅至深,摄众生故。 此前四说下,融为一味,方顺圆宗。若约摄生,则浅深有异。 ▲第二、说听全收中,成二四句。 第二说听全收等者,文中有三:初标,次释,后结融通。今初标中所以成二四句者,以真心融三,则似事理无碍,故须分之。 ▲一、约同教以成四句。谓:一、佛真心外,无别众生。以众生真心即佛真心故,则唯说无听。故所说教,唯佛所现。二、众生心外,更无别佛。以佛真心即众生真心故,则唯听无说。故所说教,即众生自现。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等。三、佛真心现时,不碍众生真心现。故说、听双存,二教齐立。四、佛即众生,故非佛。众生即佛,故非众生。互夺双亡,则听、说斯寂。故净名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初同教中,初二句但以生佛同一真心,故互相收;三即互不相碍,故得双存;四乃互相即故,所以相泯。并易可知。 ▲二、约别教以明四句,谓由不坏相,生佛互在故。 二、约别教等者,别教四句则唯约事事无碍,由生佛两相宛然互相在故。亦可前是相即门,后是相入门,以前相即门中含事理无碍故,且名同教耳。 ▲一、众生全在佛中故,则果门摄法无遗。生尚在佛心中,况所说教不唯佛现? 一、众生等者,第一句有二:先正立,后引证。今初。此以佛果称性故摄法无遗,无有一法出法性故,全性为佛故无法不摄。 ▲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 故出现下,后引证也。初引当经,如前已解,至下本文重明。 ▲又佛性论第二如来藏品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以如如智称如如境故。一切众生决定无有出如如境者,并为如来之所摄持,故名所藏众生为如来藏。 次又佛性下,引论。然此品中说如来藏乃有三义,今是其一。言三义者,论云:复次如来藏义有三种,应知。何者为三?一、所摄藏,二、隐覆藏,三、能摄藏。此即第一所摄藏也。以为如来之所摄,故名如来藏。故彼论云:一、所摄名藏者,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言如如者,有二义:一、如如智,二、如如境。并不倒,故名如如。言如来者,约从自性来至至得,是名如来。故如来性虽因名应得,果名至得,其体不二,但由清、浊有异。在因时,为违二空,故起无明,而为烦恼所杂,故名为染;浊虽未即显,必当可现,故名应得。若至果时,与二空合,无复惑累,烦恼不染,说名为清;果已显现,故名至得。譬如水性,体非清、浊,但由秽、不秽,故有清、浊名。应得、至得二种亦尔云云。所言藏者,一切众生等,与疏全同。次下论即云:复次藏有三种:一、显正境无比,离如如境,无别一境出此境故;二、显正行无比,离此智外,无别胜智过此智故;三、为现正果无比,无别一果过此果故,故曰无此。由此果能摄藏一切众生,故说众生为如来藏。疏中所引,但取佛含众生之义,故略引其中间耳。下略引二藏:二、隐覆为藏者,道前为烦恼覆,众生不见故;三、能摄为藏者,果地一切功德应得性时,摄之已尽故。今取果摄,故亦不引后之二藏。 ▲又下出现品中,明三世劫刹众生所有心念根欲,尚皆一身顿现。 ▲况佛智广大同虗空耶? 又下,出现下,三、又引当经况出摄听。诸法皆摄,何独听法众生?于中又二重举况:一、明一身顿摄,况于众生;二、明智广同空,一切本居智内,何用摄耶?然第一文即出现偈云:如三世劫刹众生所有心念及根欲如是数等身皆现是故正觉名无量。今疏上二句但略如及二字耳。言尚皆一身顿现者,即长行中意。经云:如来成正觉时,以一相方便入善觉智三昧。入已,于一成正觉广大身现一切众生数等身,住于身中。如一成正觉广大身,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亦如是。然彼经长行以身摄身偈颂明其总摄。今取长行之一身对偈中之广摄,以显难思耳。故言尚皆一身顿现。此一尚字即是举况,一身总摄,况听法人。况佛智下,复举况更彰广大,即第八十经普贤赞佛偈。初经云:佛智广大同虗空普遍一切众生心悉了世间诸妄想不起种种异分别。今疏引者,意通前半,正取大智以况一身,故但引初一句而已。 ▲二、佛在众生心中故,则因门摄法无遗。佛尚在于心中,况所说教非众生心现? 二、佛在众生等者,众生即因,因称法界,法界摄法无遗,故众生亦摄无遗矣。 ▲故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智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悉有佛正觉。 次故出现下,引证。 ▲此明佛证众生心中真如成佛,故本觉无异。以始同本,总在众生心中从体起用。应化身时,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如起信中多明此义,而是自心体用。今以此经心、佛、众生无差别,故佛证众生之体用、众生之用。 后此明佛证下,解释。谓如来何以不离生心?释云:众生心真如是佛所证故。若尔,但是平等之理,何足为玄?故复次云本觉无异故,谓佛本觉与众生本觉无有二体,同一觉故,本觉即法身故,法身同故。若尔,法身体同,众生未证;佛证法身,复何相预?故次云以始同本,总在众生心中,谓起信既言始觉同本觉,无复始、本之异;生、佛本觉既同今佛,始同本时全同众生本觉,故全在众生心中矣。复有问云:约体虽同,相明自别,岂得全同?故次云从体起用,用不异体。体既众生之体,用岂离于众生?故依体起用,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更无别佛。若尔,起信论中已有此义,何以独名华严为别教耶?故次释言:起信虽明始、本不二,三大攸同,而是自心各各修证,不言生、佛二互全收。是则用起信之文成华严之义,妙之至也。疏文可知。 ▲三、由前生佛互相在时,各实非虗,则因果交彻,随一圣教,全在二心。 三、由前生佛互相在下,但合前二并实非虗成此句耳。谓初佛摄时,生即全摄,无前无后,故实非虗。生摄非虗教在生心,佛摄非虗教在佛心耳。 ▲故众生心中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 故。众生心中佛下,显双存相。谓虽双互相摄,不妨说、听宛然。在文似隐,义极分明。请以喻况,略举二喻:一者、如一明镜,师、弟同对说、听。以师取之,即是师镜;弟子取之,是弟子镜。镜喻一心,师、弟喻生佛。是谓弟子镜中和尚,为和尚镜中弟子说法;和尚镜中弟子听,弟子镜中和尚说法。诸有智识,请详斯喻。此喻犹恐未晓。又如水、乳和同一处,而互为能和、所和。且顺说、听,以能和为说,所和为听。且将水喻于佛,乳喻众生。应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虽同一味,能、所宛然;虽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摄。思以准之,更消疏文。众生心中佛者,此明众生称性普周,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言为佛心中众生说法者,此明佛心称性普周,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也。但明能说之佛,即是众生心中佛;但语听法众生,即是佛心中众生。下对反上,更无别理,但说、听之异耳。 ▲四、由生全在佛,则同佛非生;佛全在生,则同生非佛。两相形夺,二位齐融,则随一圣教,俱非二心,则佛心中众生生无听,众生心中佛无说。 ▲是以贤首品云:因缘所生无有生,诸佛法身非是身。又偈赞品云:如来不说法,亦不度众生。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从得道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等。 四由生全在等者,此句双泯,义更易了。于中先正明,是以贤首下引证,即第十五经但证第四双非之义。因缘所生无有生,生泯也;诸佛法身非是身,佛泯也。下半云:法性常住如虗空,以说其义光如是。正要前二句,故不引此耳。又偈赞品亦证双非,大般若文前已释竟。 ▲是故,此四于一圣教圆融无碍,方为究竟甚深唯识道理。 是故此四下。总结融通。随举一句即须具四,故随一文一句若大若小必具此四,摄理周圆。 ▲第七、会缘入实体者,前来六门同入一实故。 第七、会缘入实体等者,疏文分二:初总明;后亦有下,开释。 ▲亦有二义:一、以本收末,二、会相显性。前中以诸圣教从真流,故不异于真。 ▲故摄论中名为真如所流十二分教。唯识第十释胜流真如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最为胜故。 摄论中下,引证。此引无性摄论第七、梁摄论第十。次引唯识第十。彼论释十真如中第三地如。彼疏释云:由此地中得于三慧照大乘法,观此法教根本真如,名胜流真如。或证此如,说法胜故。 ▲彼宗虽不立真如,随缘而说佛正体智,证最清净法界,而于后得安立教法,名为如流。以本收末,亦名如为教体。 彼宗虽不立下,释妨。谓有问言:彼宗真如凝然,何有流义?故疏通云而说佛正体等。此中逆、顺总有四法,展转相依。若逆推者,此之教法从何而立?答:从佛后得智立。此后得智复依何生?由根本智。故论云: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此根本智从何而立?由冥真如,故名真如最为根本。若顺说者,梁论第十释云:真如于一切法中最胜,由缘真如起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真如所流。此智于诸智中最胜,由此智流出后得智,后得智所生大悲,此大悲于一切定中最胜。因此大悲,如来欲安立正法,教济众生,说大乘十二部经,此法是大悲所流。此法于一切法中最胜,菩萨为得此法,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由观此法,得入三地。在文,可知。 ▲二、会相显性者,谓彼一切差别教法,从缘无性,即是真如。是故虗相本尽,真性本现。 二、会相显性者,上说如为教本,而教非即如。今说教即是如,则摄十二分教之相,归即如之性也。 ▲如来言说,皆顺于如。故金刚三昧经云:如我说者,义语非文。众生说者,文语非义。 ▲仁王二谛品云:大王!法轮者,法本如,应颂如,乃至论议如等。 如来言说下,重释教即如义。上明教从缘生,无有自性,故教即如;今明说主称如,故言教皆如。金刚三昧经证成此义。言义语者,皆契如故。下引仁王证成前义。言乃至者,文中略故。若具经云:波斯匿王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颂如、授记如、不颂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是名、句、味、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上即经文,其中云戒经者,即因缘经,因事制戒故,乃因缘经中一义。又言法界如者,即本生经,界即因义故。余文可知。十二分名义,十藏品说。 ▲此经明教即是如,不说如皆是教。若取说法显义皆为教体,一切法皆如也,则无如非教。 此经明教即是如下,复辨通、局。谓但言十二分教即如,此局在十二。若云如即佛教,则一切法皆如也。则一切皆佛教,斯义则通。故次疏云:若取诸法显义体,即明一切皆教。既一切皆如,如皆佛教也。 ▲第八、理事无碍体者,谓一切教法虽举体即真,不碍十二分等事相宛然显现。虽真如举体为一切,不碍一味湛然平等。由如无碍,佛之音声亦顺如无碍,皆与如智而相应故。如前义分齐中广明。 第八、理事无碍体等者,在文可见。 ▲第九、事事无碍体者,文义皆圆。 第九、事事下,疏文分三:初双标,次正显文,后例释义。今初,双标文、义,拣义取文耳。 ▲文即圆音。此中亦具十种玄门。现相品云: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即同时具足相应体。十住品云:欲具演说一句法,阿僧只劫无有尽,而令文义各不同,菩萨以此初发必。即广狭无碍体,亦名纯离教。一句不坏,狭也,纯也。文义不同,广也,杂也。又云:于一法中解众多,众多法中解了一等。皆一多相容教也。出现品云:如来音声普入一切,譬如书字等。此亦相入即相容也。十住又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即相即教体。出现品云:道场皆闻,不出众外,各各随解。即隐显教体也。又云:如来言音唯是一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亦隐显教体,亦纯杂教也。又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如善口女等。即微细教也。阿僧只品云: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又说诸法不可说等。一法既尔,余法亦然。交暎重重,无尽无尽。即帝网教也。触事即法,即托事生解教也。一念顿演,即十世教也。如诸会中,此方所说十住等,十方亦尔。即主伴教也。若随说一法门,皆有无量修多罗为眷属等。即眷属教。虽不得为主,亦是伴类。 次文即下,正显文。圆文即名、句文。而言圆音者,有二义故:一、例上名等,离声无体;今圆音体,文亦依之。二者、既言圆音,则文、句皆足,方称圆耳。若一直声,音义非正。下引诸经,成斯教体,具十玄门。言佛演一妙音等者,经文略有三节:初则一音周闻,但彰其遍;次云众音悉具者,即前一音顿具多音理,万类殊音,如善口天女;三、法雨皆遍者,则随一一音具说一切大、小、权、实无尽法门,又一一门皆充法界。三节已含四义:一、则展一普周;二、则一收一切,展卷无碍。皆悉同时,何音何法而不具足?彼经次下云一切言词海一切随类音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等,则重数更多。今但引其一偈,足显同时具足。言譬如书字等者,即如来转法轮中取意略引,故有等言。若具引者,经云:佛子!如来法轮悉入一切语言、文字,而无所住。譬如书字,普入一切事、一切语、一切等数、一切世间、出世间处,而无所住。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一切众生种种语言,皆悉不离如来法轮。何以故?言音实相即法轮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转法轮,应如是知。即此经文。法、喻之中亦自影略,故疏取意略引耳。言此亦相入,即相容也者,据所引文,即相入义,即此相入是一、多相容不同门。能入名入,所入名容,能容即所入,所容即能入,随义名异,容、入一义耳。言道场皆闻,不出众外者,即出现音声中梵王及众喻。若具引者,复次佛子!譬如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一切梵众靡不皆闻,而彼音声不出众外。诸梵天众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独与我语。如来妙音亦复如是,道场众会靡不皆闻,而其音声不出众外。何以故?根未熟者,不应闻故。其闻音者,皆作是念:如来世尊独为我说。佛子!如来音声无出无住,而能成就一切事业。是为如来音声第五相。释曰:众会闻者,即以根熟为众内,未熟为众外耳。余则可知。应者得闻,此即显也;不应不闻,斯即隐也。各各随解者,闻中复有差别:若闻大乘,大乘则显;不闻二乘,二乘即隐。小显、大隐等,可知。又云如来言音等者,即彼次下第六相也。经云:佛子!譬如众水皆同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水无念虑,亦无分别。如来言音亦复如是,唯是一味,谓解脱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而无念虑,亦无分别。然此一文证其两义:若取诸器各受,互不相知,即是隐、显;若取一味随器,即是纯、杂。善口天女,亦即彼品经云:复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一一乐中复有百千差别音声。佛子!彼善口女从口一声出于如是无量音声。当知如来亦复如是,于一音中出无量声,随诸众生心乐差别,皆悉遍至,悉令得解,即第四相。一中顿具,即微细也。言阿僧只品至不可说等者,等余经文。经云:一一佛法不可说,种种清净不可说,出妙音声不可说,转正法轮不可说,于彼一一法轮中,演修多罗不可说,于彼一一修多罗,分别法门不可说,于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调伏众生不可说。此上经文已有数重,而但说一法,法法皆尔,互入重重,故成无尽。又彼中云:清净实相不可说,说修多罗不可说,于彼一一修多罗,演说法门不可说,于彼一一法门中,又说诸法不可说,于彼一一诸法中,所有决定不可说,于彼一一决定中,调伏众生不可说,不可言说同类法,不可言说同类心,不可言说异类法,不可言说异类心,不可言说异类根,不可言说异类语,念念于诸所行处,调伏众生不可说等,亦是其类也。言一念顿演者,一念顿演无量劫法,何有十世不互相融?第五经云:树下诸神刹尘数,悉共依于此道场,各各如来道树前,念念宣扬解脱门等。 ▲此且约言说。若类通诸法,皆为教体,即所论义。义即普法,具十玄门,如义分齐。 此且约下,例文释义。初句结前,余皆释后。 ▲第十、海印炳现体者,如前差别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定中同时炳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炳现定中,是故唯以三昧为斯教体。如出现品云:此约果位,若约因位,圆信亦得印现。贤首品云: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 ▲以上十门,该罗收摄,未有一法而非教体,然后二门正是经宗,融取前八,无所遗矣。 以上十门下,第二、总结,可知。教体门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