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 长者李通玄撰 第二释三昧之名者,于此三昧名之中,义分为三: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叹三昧之德。 一释三昧之名者,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毗卢云光明,遮那云种种。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智是明,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如经叹德中具明。 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此三昧体者,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智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出无入为体,又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以义准之可见。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后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于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佛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叹德中,具如经云「世界海旋,无不随入」者,是三昧之用,彻遍一切众生法之名故。海者,广大义。旋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遍故。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总尽。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问。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以佛为体,普贤行海为用,以此体用该通诸法,无法不尽故。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能遍知众生事业为用。以下如来与普贤智,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后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贤从三昧起者,明定体随根用处。彼复依根获益,名起其用无尽。略举其十,以表无尽故。余义经文自具广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体,普贤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 今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大愿力、依自体清净法性力、依诸波罗蜜诸行海等自体清净力、依为度众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二释品来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问,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示业果报、示法果报,答前所问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罗蜜海、遍法界海、众生业行海故。三十七问一时总答,令大众海悟佛所行,入普贤菩萨所行也,故号佛华严经。二令诸现在未来始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及菩萨行海,佛菩萨大慈悲海,能普遍法界海、众生行业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见是已,而仿斆之,学佛行故,令始发心者悲智圆满,行解不错谬故。三令始发心菩萨,知众生业报同异差别,由心造故。四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五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海一异不可得故,随众生自业转变刹海转变故,随自业成坏刹海成坏故。以此众因缘故,此品须来,发初蒙故。若无此品,初心菩萨云何知其如来摄生如来行门,及以众生行业世界广狭之相。若不知者,依何发心,乘佛大悲普济愿行广度?以是义故,如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界虚空界,此乃能知佛行处。」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无二无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于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无尽之相,佛及菩萨愿行含覆利益纤尘无遗故,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经文。从初一段长行一段偈颂,是此品中叙分;后十段长行及十段偈颂,是正说。及至华藏世界海,总通此品为〈世界成就品〉,总为正说分。从初叙分中,长科为六: 一「尔时」已下四行半经,是普贤观察十海分。 二「如是观察」已下可八行经,明普贤告众,叹诸佛十种之智海十不可思议。 三「建立演说海」已下可六行经,明普贤叹佛十种身业教化不可思议。 四从「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已下七行经,是普贤叹佛身智二业随转法轮,成就之众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议。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经,明普贤乘佛神力,说佛智业身业教化饶益,成就众生海之德,令多菩萨一切众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贤说颂,重明前法。于此二十行颂中,两行为一颂。于中意有二十,总答前三十七问,为颂含多义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身业随根普应、三明佛语业普周、四明佛行多刹遍严、五明诸佛大悲成熟众生、六明佛普现出兴与益、七明众生根劣随迷、八明大心净信坚固者堪为、九明诸佛与力方知、十明离谄慈悲志欲深广能入、十一明观察法界如虚空而获善利、十二简修余道者不堪普贤行人得入、十三明众生界广大法轮普至、十四明普贤自示身广大、十五劝众令观毛孔、十六明普贤示法与众之益、十七明普贤行愿无边、十八明普贤自叹行具、十九叹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广大、二十叹是佛所行应听。此以上经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是。 第二段正说分中,有十段经。一初段中长行有十八行半经,于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二正说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三世诸佛同敷;三正举世界形状体性有十广大无尽;四正说世界已成现成当成,具十种因缘;五正说由如来神力法如是等,如下十事因缘是也;六乘佛神力说颂。于此十八行颂中,重颂前长行之法,明众生界广多,佛菩萨悲愿含覆故。以行广大故,庄严国刹广大。以众生业无量故,菩萨行无量。以菩萨信心广大离垢,所住国刹光明宝成,清净无垢。此明净秽同居,业现各异,如文可知。是故经云「菩萨修行诸愿海,普随众生心所欲。众生心行广无边,菩萨国土遍十方。」第二段中,「尔时」已下九行半经并四十四行颂,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三段中,「尔时」已下有六行经、有二十行颂,明世界差别形由业,如文具明。第四「尔时」已下有十三行经、十行颂,明世界体差别。第五「尔时」已下有十一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庄严差别。第六「尔时」已下有十行经并有二十行颂,所修行方便愿力故,出生诸世界海庄严故,业清净故庄严清净,业垢浊故庄严垢浊。第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并二十行颂,明诸世界诸佛出现差别,依众生业行寿命修短,佛出现不同。第八「尔时」已下有七行经并二十行颂,明世界劫住不同由业。第九「尔时」已下有十四行经并十行颂,明劫随业转变净秽。第十「尔时」已下有十五行经、二十行颂,明一切世界海如来出现无差别。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问,意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蜜海刹海无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以法界之体而无往来。法常如是,令学之者仿之,趣求不谬。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 华藏世界品第五 将释此品,略作十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七释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十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此品答前三十七问中佛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举如来五位中行业因果报得,答前三十七问故,此品须来。 二释品名目者,为说此佛境报得之土莲华所持,含藏一切净秽境界皆在其中,故名华藏。 三释华藏世界海因何报得者,以从初信心至于八地已来,恒以大志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至于八地任利无功。当知风轮是大愿波罗蜜所成报故。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所持。如来世间以大愿力智风,能持诸境,为以智能随愿、愿能成智,还以大愿法身大智之所报得。风轮之体若不以法身,一切诸行总有为故。若无志愿,法身无性不能自成,何况成他。以三事为缘,方堪利生,不滞空有。进修功熟,任利无功。且取初因大愿为首,令持万境。总以大愿智风以为持境,是故此品下云「普散摩尼妙宝华,以昔愿力空中住。」如是华藏世界所有庄严,总是风轮上持诸境。由诸福行本从愿生,还将本因以持诸果。以此用愿波罗蜜,能成一切诸波罗蜜,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今以第八及初发心时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以成十种风轮,用持其上十种一切庄严,以愿波罗蜜互体相参,能持其上诸行报得一切庄严。如最下风轮名平等住,是愿波罗蜜中檀波罗蜜报得故,能持其上一切宝焰炽然庄严。还是愿波罗蜜中檀度门法财惠施之所报生,还自相持。因果相彻,法不虚得,因不唐捐。以准此用愿波罗蜜中十度法门配之十种风轮,报得因果相持故。还如众生世间妄想,业风最居其下,上持水际金刚地山,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运游不堕。莲华藏体是法身随行无依住智体之所报得,及宫殿总大悲含育之所报得,楼阁即是智照观根顺悲济物之所报得,其地金刚平等自性法身之所报得。但是诸庄严中,所有金刚为庄严者,皆法身随行之报得。但是摩尼庄严,皆法身成戒体随行报得。金刚轮围山即是大悲戒防护业之所报得,众华庄严,万行利生,开敷众善之所报得故。宝树庄严者,建行利生覆荫含识之所报得。如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个菩萨下名悉同名之曰林,为行覆荫故。师子座庄严者,即是以法身随智建法轮报得故。略而言之,且复如是,广说报业所因,不可具悉。夫报不虚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是此品之初,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但云愿者,为行由愿成。又下云「普贤智地行悉成,一切庄严从此出。」如香水海,大慈悲业之所报得。香水河,是进修之行所报得。如下文殊师利常随众中,总以名表法,即见名知行。如此华藏世界海,见果知因,不可别引余经将来证此。此经见名即知法,见果即知因,方可识此经之意趣。余经法相门户,多不与此经相应。余经云苦谛,此经云圣谛,即义有余。余经说四谛,此经说十圣谛及十十二缘,若广说无量差别,不可卒申。以是义故,此配因果,不可引余教配此经文。此经见名知行,以果识因。如文殊师利常随之众,云明练十方仪式主方神、除灭无明黑暗主夜神、一心匪懈阐明佛日主昼神,即其例矣。此华藏世界报得之体,大要总言,大愿法身大智万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满,尽法界虚空界,乃至尘毫之内重重刹海中,一切众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无功,自常充遍,以此为体。非是滞寂自安及人天自求乐果者之所境界故,亦非乐生净土菩萨者境界故。此净土菩萨,设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亦未能生信故,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别智乘发心信修行故。 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者,以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水,生无边行华。以法性虚空,能容万境,重叠无碍。于其水上生一大莲华,华周虚空法界,名种种蘂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名蘂香幢。于莲华内,日珠王宝上有大轮围山,经云「日珠王莲华之上」者,只是华内有宝,名日珠王,非别有华也。众宝所成林树香水妙华开敷,经自有文,具陈其事。其华内地金刚所成、地具众宝间错严饰。经自具言。于其地上无数香水海,众宝为底,如经具说。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从南向东以次绕之,如六甲等为右,其河严饰。经自具言。于不可说香水海中一一海内,各有一大世界种而住其中。其世界种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种。种者,种类也。如先德释云: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海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性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此中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种,如经且略举世界种。于最中心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为作名也,即是风轮向上种种蘂香幢大莲华之内处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内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于中而住,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此世界种上下有二十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刹微尘数,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遶,次上重中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遶,次上重中有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遶,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遶,如是周旋。通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各有二十重,上下相去远近相似。此十一个世界种外周围至轮围山,复有一百个世界种,随方各十,于中布列直往,随方行列而住。近轮围山周匝十个世界种,各各上下四重,重数虽少,上下相去极远。每第十三重,与此娑婆世界齐等。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刹尘,向下第二重与下相去多言十佛刹微尘数,计四重世界还与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高下齐等。此近轮围山十个世界种即有四重,余九十个世界种不言重数。且略举世界种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周围有一百个世界种,共有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大都总数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世界种。总于种种蘂香幢大莲华之上诸香水海各出莲华,诸世界种各各而住,即于其大华之上别华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别莲华之上布列而住。最下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而持其上种种庄严,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犹如日月众星以风所持处空而住。余广者,经自有文。若广引文烦,恐当不见,略陈纲纪,粗而言之。 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者,夫果不自生,从因而得。经云「广大愿云周法界,于一切劫化群生,普贤智地行悉成,所有庄严从此出。」如经总举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者,明普贤行摄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内众、眉间众所行觉行报得之,总是都举果行圆周之境。于彼但言佛世界微尘数众,对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于彼是略举数、此是广数。如说普贤之行且但言万行,此是略言,意在无尽等法界行也。即此二重举果中,普贤满行即如座内众、眉间众,即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在种种蘂香幢大莲华之中是。其彼果行所摄生报满果所得之境,今在经中不举大数,但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上下二十重,重别相去一佛刹微尘数,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遶,而住其中。次上第三重中,即言三佛刹尘数世界周匝围遶,以次向上一重加一,直至最上重世界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遶。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总皆如是,此明十一地行门进修摄化境界报得,中心十一个即十一地报得。上下二十重渐渐增广者,明十一地行门中一地有两重因果,为地进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所有佛号,皆是胜进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是随位中所化之境界也,即明十一地进修摄化增降佛果故。各随位配之可见。除此十一个世界外,周围别举出一百个世界种者,即明此十一地摄化十波罗蜜行,遍轮围山法界内故。且随方次第各有其十,都言一百,明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境界满故。近金刚轮围山周围有十个世界种,上下有四重者,明十一地中四摄法遍故。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者,明但是十波罗蜜十中具百所摄化境故。此是一配因果竟。自余十个四重世界配四摄法,更作一配。总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并周围直至金刚轮围山一百个世界种,总共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为本,五位中各有两重因果即是十,此为本,五位佛因果与五位中作进修故。即如此初会五位佛因果是,都有一百一十。更有一个世界种,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无此一位,诸位不成故。又明缘生之法皆须有一故。缘生之法始成,如一三五七九与十作缘,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满数故。是圆数不可加减,是佛法世间法皆相似故。如一日三日五日七日,皆一三五七九为法者,成缘生无尽、一多相彻故。明其一者,非同时无前后中间故。为一不自一,与万法作一故;为万法不自多,与一作多故。为成缘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无作,任法相成故。如俗法一为阳、二为阴,阳动阴随不可自用。阴若自用,即天地两乖,云不兴、雨不施。皆主伴阴阳动静相顺、互为主伴,方成缘生。两刚即缺、两柔即离,为不成济故。是如来出世,意在利生,真不随俗故,行无所设也、德无所济也,即佛自佛、众生自众生。若为利众生施设法则,即佛为阳德、所设教为阴,是故此经名为圆教。佛处坎之一,而设教即十,以坎为师封故。普贤菩萨为明设教利生因果缘起,法须自在、不滞缘生,故举一百一十一世界种,配其五位因果,有一百一十之门为摄生报得。有一个世界种,明其佛位与五位及一切诸行作一故。还如眉间之众,胜音菩萨独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其华须,明主伴万行一多相即故。定慧观之可见。十下作一,是其士字,明仁士之法。法合十一,令以十一个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门。四重世界,明十波罗蜜四摄法之方便。大意举前座内众及眉间众,明其所行之行。此华藏世界,明彼行中报得依果。于中杂类世界,即明所摄之众生同住一处而境各异者,约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者,为佛所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圆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净土于余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权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 七明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者,此华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互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系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经云「佛子汝应观,刹种威神力,未来诸国土,如梦悉令见。十方诸世界,过去国土海,咸于一刹中,现像犹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国土,于一刹种中,一切悉观见。」论主颂曰: 三世无有时,  妄系三世法, 以真无妄想,  一念现三世。 三世无时者,  亦无有一念, 系着三世法,  总现无时中。 了达无时法,  一念成正觉。 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者,缘何事,意有四缘,一为明二乘虽得解脱三界麁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盘。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想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空众生,为法空无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仿学,不偏执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 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妙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问曰:「从何处来?」答曰:「从菩萨智慧处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故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昔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自在隐现。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顺法身万像俱寂,随智用万像俱生,随大悲常居生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真之智,化仪百变。 十随文释义者,此一品经,长科为十二段。 一从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长行有二十四行经并二十行颂,明叹佛往因行菩萨行、修大愿力,报得风轮以持华藏世界及众庄严。 二「尔时」已下有八行半经并二十行颂,明叹莲华之上宝轮围山具众严饰,由如来神力所生。 三「尔时」已下十行半经并二十行颂,叹轮围山内平地金刚所成,具足众宝间错其地,华网庄严。 四「尔时」已下一十六行经、二十行颂,明金刚宝地有众香水海,众宝为底、妙香严岸,具众严饰。 五「尔时」已下一十二行经、二十行颂,明各各香海具众香河,其河底岸具诸严饰,右旋遶海。 六「尔时」已下十五行半经、二十行颂,明香水河两间平地,其地众妙庄严,其树华果众妙庄严。芬陀利华,此云百叶白莲华。 七「尔时」已下五行经、二十行颂,都结总叹此世界海,如来无量功德庄严。 八「尔时」已下三十八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种体性形状依住。 九「尔时」已下直至卷末及初,都结诸世界种于此大莲华上分布而住。并别举此中心华藏世界海有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上下二十重世界。于中大意如前已释。 十此第九卷一卷经,都有十个二十重世界种,绕此中心世界种,总都有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于中意况前已释毕。 十一此第十卷中,总举一百个世界种,围绕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布列而住。近轮围山十世界种,上下四重,高下与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相似,中间相去极远。自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大数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于中表意如前已释。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颂,都已前诸世界海安住虚空,或净或秽,纯杂同居而不相障,皆由业力所起。经文广博,不可子细科文,文句乱烦,障其义趣。于中义味大意,前已略述。余之广义,经文自具。不同小经,小经即须多引外文庄饰其义。此大部一乘之典,余经义亦多不相应,意况与三乘全别,不可例此经典。此已上十卷经,明三度举果:一前如来始成正觉及座内众,举佛果行果明佛自证。二眉间众,是举佛中道行果,与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三华藏世界海,明是向前座内众、眉间众,所行之行、报得之果。本意以佛报业之果答前三十七问,见果知因,使后学者如是仿之,行如是行愿,得如是果报。 毗卢遮那品第六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故。又明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释品名目者,〈毗卢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还以佛号以为品名。毗云种种,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暗故。 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 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以十玄门、六相义该通可解。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中,长科总有十五段经文。于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异。此经下文〈佛名号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又如有香名为龙鬪,因龙鬪而生,烧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霑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号者悉皆清净,亦复如是。如是佛名号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毗卢遮那。以种种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长科十五段者: 一初「尔时」已下一段八行经,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于此段中复分为十:一举古佛所过之劫数、二举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及与世界名、三举世界海中别有世界之号、四举世界所依住处、五举世界周围眷属之数、六举世界形状、七举世界地上庄严、八举世界宝树及山轮围重数、九举世界城邑宫殿、十举世界人饮食衣服随念而至及举劫名。此已上但随文自具,不烦更解。 二「诸佛子」已下有八行经,于中大意,义分为八:一初明胜音世界中香水海及举其名、二明海中有华山出现形如须弥、三明山庄严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树林及举林名、五举山上五种无量众事庄严、六明都举庄严难记、七明山上诸城之数、八明杂类众共居。云芬陀利华者,此云白莲华也。此上一段文自显着,不烦更解。 三「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经,明林东之城。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城之名。二人王所居。三举诸城围绕。四明城体众宝所成。五明城广狭。六明城郭庄严悉皆崇丽。七明城上下众事庄严。言橹者,依《音解》云「城上守御曰檐,出头前引曰敌,众饰高胜曰崇,美而可观曰丽。城下绕而长?深广者曰壕,狭者为堑。」优钵罗华者,此云青色华,似藕,其叶狭长,近下小圆、上渐尖,似佛眼故。其华茎无刺。准叹佛中「目净修广如青莲」,即是青莲华叶也。波头摩华者,此云赤莲华,其华茎有刺。拘物头华者,其茎有刺。或云赤白华,叶头未开敷时,状如郁蹙然也。芬陀利华者,白莲华也。宝多罗树者,或云无忧树,此之未定,检文未得。七重围绕法事中,或一三五七九契阳数也。尸罗云清净,此云清净。宝幢已上庄严,总为宝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业报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遶天龙、干闼婆等七种众,诸城所居,及都结无量庄严。 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 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 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 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同如来智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中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获诸人中一切胜报;以是信力,还得毗卢遮那佛在国同居,而恒出现神足通力;与天同处,一切诸城所居神天龙八部等,皆是同缘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 四「诸佛子」已下有九行经,明宝华枝轮林中道场,并陈庄严广大。此林众华严饰,常有妓乐之音。 五「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初劫中佛出现之数,并陈初佛名号,及举华枝大林先现之瑞。 六「尔时」已下有九行半经,明初佛从莲华中忽然出现,并陈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场,众生皆见等事。 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释迦佛母胎出现? 答曰:随根所现。母胎出现,唯劣解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 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明初佛出现,放光集众,并陈光德大众来集。 八「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见善惠王,与眷属俱集,并陈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见佛光明,得十种法门。具如经说。最下三句,明威光说颂叹佛。于此十行颂中叹佛之德,及彼佛与众生益,如文可知。 九「诸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威光说颂,以佛神力其声遍闻,父王闻之欢喜说颂。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其善惠王勅众令集,并令办供具。 十「尔时」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经,明十王兴供见佛,并陈所闻修多罗经,威光获益。修多罗者,此为长行经也。最下两句明威光说颂。此十行颂中,明威光闻法获得宿命智力,见佛所行往因之事,并自立愿如佛所行。 十一「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经,明威光菩萨以见初佛承事供养故,得十种显示如来所行法,令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功德山须弥胜云如来为威光说颂,叹威光之德。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功德山如来叹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广大,如文可知。 十二「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经,明庄严劫中佛及人寿命长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兴,并明威光见第二佛得十种利,并为眷属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威光叹佛慈悲出世难遇,劝其眷属同往佛所。 十三「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经,明威光说颂,其声遍闻。威光与眷属同往佛所,得十种利。第二佛为威光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第二如来叹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门。如经云「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十四「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经,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轮王位。第三如来于旧道场出兴,威光见佛闻法得益。第三如来说颂,叹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颂,明第三如来颂叹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经,明第四如来于旧道场中出现。大威光去世,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还来见佛获益而去。此一品经来文未足,未有结终之处。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卢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习不异。又明所信乐道高法胜,人寿命长远,福德所居依正果胜,见佛闻法所获利益胜故。 新华严经论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