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聦述
○威德自在菩萨章
实相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虗照因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矣。故圣人设教,非秪一端,或止或观,或云谛境,或云止观。病既多端,药亦随转。威德随顺,觉性承佛。圆音启三观雄规,导四门之正路,故有此章之义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请法仪式,与前释同(次正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实相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今言四者,且略而言之。四门者,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佛世有四外道云:供养佛得福生天,我只要生天,不要证阿罗汉。一人先去供养佛了便要去,佛云:诸行无常。此人掩耳而走。第二人来亦如是,欲去,佛云:是生灭法。掩耳而走。第三人亦如然,临去,佛云:生灭灭已。掩耳而走。第四人亦如是,供养了便欲走,佛云:寂灭为乐。又急掩耳而走。四人去后,共在一处聚,问:你见佛如何?一人云:佛说诸行无常。一人云:是生灭法。一人云:生灭灭已。一人云:寂灭为乐。四人共闻一偈,俱证阿罗汉。一偈是圆觉,四句是四门,随汝一句而入。云方便者,即渐次。圣人设方便,非止一端,证有渐次。根性既殊,所修差别,所证浅深,阶降不同。大寂灭海,如捣万种香为丸,烧一丸具足众气,众流入海,同一醎味,即圆觉海会(下明许说并答三观)。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初、明由致)。
善男子!无上妙觉徧诸十方(至)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无上者,众生无上佛是也。妙觉,证之极也。亦可云觉者照也,照即是观,即今之所示三观也。妙者,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三观互融,故为妙。如楞严妙奢摩他,亦如此解。今向下正明三观,必其然也。徧诸十方者,觉性亦名实相,亦名真如,亦名空如来藏。三世十方诸佛皆依此三出生,出生即修证。依大圆觉妙理修之证之,不依此妙觉真如理观修之,即我见等无明、业、识、命根不断。行法云:十方诸佛从方等生。不独是修之得成佛,亦依此迷之而入生死。生佛虽殊,妙理平等,但有迷悟之殊,非佛性有悟迷,乃佛生自有悟迷也。生佛一如,故曰无二。若迷圆觉,循性差别,何止百端?今且言修圆顿三观者,故云圆摄所归,的分三种(次正明空观)。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诸如来心于中显现。
奢摩他,涅盘经名为能灭,灭烦恼故。又云能调,调诸极恶不善法故。又曰寂静,又曰远离。天台云:对观名境,对止为谛。天台影望三观立止名:一、奢摩他体真止,凝心安其理,谓之毕竟空。以三观解之:奢摩他,空观也,破一切法。又云:一念无相谓之空。二乘以此空破见思惑,证真谛理。大乘亦空一切相,破无明惑。今论大乘,空义也。修圆觉者,普眼章中所谓宴坐静室,然后凝心息攀缘,取静为行。因澄念故,用心太切,觉识烦动,于中客尘销落。佛顶云:犹如行客,不得久住。若实主人,毕竟不去。尘垢既去,觉心轻安。澄之久久,静慧虗明。大圆镜中,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此非论圣人果地,且在凡夫见前。须归自心一念,虗妄浮心。荆溪云:见思王数。此是破尘合觉所在处所,不可不知。今经意且先用妙止安妄心,此亦与楞严同。但彼文云: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如流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意无殊此。(下引喻结空观。)
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境观者,如人咽喉之病。今正明用妙止,止其众生散心。此用麤心,造次不得。末世修圆觉者,须是依师友,以软善心调治。若只将圣人圣宝,言下寻之,于道转远。圣人说方,依之自服,则取効矣。今引镜像,乃喻观成。若依若正,并无妨碍。依即正,正即依。依是十方世界依,报也。诸如来心正,报也。观成之后,依正自融。本只为迷情强隔,分依分正。若观成情遣,尘去鉴净,现像非关磨者,则镜无现像之功,像无涉镜之德,终自炳然,无有𦊱碍。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自不惹尘埃。结云: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妙止也。今圆家论境观,须知境观互融,本无有二。今就偏宜用止,或用止之不悟,即此止便是观。但止属止,散观属朗。心虽止而不散乱,如枯木无用。纵三条椽下,数载春风兀兀然,虽年深而无益。更须抖擞精神,用观朗之。见一念觉性昏,再朗之。朗处如暗室,遇灯即明。要朗时,不得将心攀缘,用思惟心测度。以无思惟,销灭诸暗,如澄水法。但不动此念,水自合理。只为水体元清,众生自浊。今还本体,恐有人不用意锓削,故以苦口言之。(次明假观,且以观当名。天台云:方便随缘止。若境观互融,止观一体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是诸菩萨所圆妙行。
涅盘名毗婆舍那,此经名三摩钵提,名正见,又名了见,又名能见,曰徧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慧。慧即观,即假观也。天台云:方便随缘,止也。止名为定,体属慧法。修圆觉菩萨,用假慧出假化物。登住圣人,出假有十六门。先证圆觉涅盘空,从此空出,建立假度生,故悟净圆觉。既证净心,如鉴照物,六根六尘,一一体之,皆是幻化。虽知根尘是幻,以何法灭此虗幻?光明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欲灭此幻,还依幻心,复起幻观,始觉也。观此根尘之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虽用幻观灭于幻化,出假自有十六门。被机既多幻,岂只用于一病变药变?如人四百四病,岂以一药治之?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如昔有人到五台山,一僧附书托寻,萨苛与之。及抵京,徧寻皆无有也。后见街路赶猪人呌,萨苛遂问之。答云:内一大者名萨苛,群众中着渠一个不纵横。遂度书与之。起立看书,便立死。皆是菩萨出没合变,应机化物。由此善用其心,幻智渐增,幻机渐度。此谓之破尘沙惑。故云内发轻安。舍利弗出,假行六度。外道乞眼珠,取珠与之。外道弃地,身子嗔心起,退落五道。凡夫非大忍辱力,孰能为之?故云渐次增进。彼观幻者,且指菩萨度生。非同幻故者,无机可度。盖众生本性空寂也。非同幻观,即始觉之智。用此智摄生,众生性空,我性亦空。亦是境观俱空,亦机应双亡。幻境幻观俱泯,机缘感应无差。既亡能所,则幻相永离。楞严云: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所圆妙行,亦复如是。(下引喻结假观。)
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假观属有也。立一切法亦数法,故云三摩。三乃数也。森罗万象,皆依圆觉妙心。一切幻化,从觉心生,如土长苗。若无觉心,幻不能生。若无幻觉,觉幻不灭。灭幻之觉如苗,幻灭觉圆,如苗归土。皆是圣人方便门,名三摩钵提也。(次明中观,即止观平等。)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至)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天台云:禅那息二边分别止,亦云止观平等。前奢摩他以寂静为相,三摩提以幻化为相,禅那俱离寂静幻化二相。若三观言之,即空即假即中,禅那乃即空假归中,亦可空有俱中,三观互融,亦可无空无假而不中。天台出时,楞严、圆觉未传中国。天台于止观中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今影望三观,随义立名。其相云何?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名体真止。如此实相,徧一切处,随缘历境,妄心不动,名随缘方便止。生死涅盘,静散休息,名息二边分别止。孤山云:楞严、阿难虽请于止,以即一而三,故止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妙。以由妙故,方曰楞严大定也。今云悟净圆觉者,且言菩萨从闻圆觉,至思修修而证破虗妄,已发其真明,未说极证,且说初住一分真明,故云悟净圆觉。此真净乃空假即中之净,复以此净心知觉心性,即知四大妄身假和合,毕竟无体。次云及与根尘,方知六尘缘影,虗妄浮心,亦是幻化。此之幻化,若不消落,仍是生死。菩萨复于幻心起于幻智,幻智始觉,以此始觉寂照,照于根尘十八界等,消落幻化,故云以除幻者。以者,用也。用幻智除幻妄,幻者是谁?谁是幻者?骑牛覔牛,斯之谓矣。今言悟净圆觉者,此菩萨从闻思修以证觉性,无明冰消,心净如水,故云净圆觉。以此净慧照了法相,不属有无,故云不取幻化。假观属有法,及亦不取静相。静是止,亦是不取空假二观。即空假归中,冰化为水,唯一无二,故云不取静相。云静相者,相本是境,亦是空观。今要见空即是假,故云静相。用中道禅那正观观之,了知身心。身心是色质,可是罣碍。今了知皆是空华,自然心无罣碍。既无罣碍,远离颠倒梦想。到此无眼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今云无智觉者,知属心,明属见,知见俱泯,游心法界。诸心寂如日,依空复不住空。既绝根尘,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能观之智,亦乃不留。若留智,还为障,还为碍境。此境名为觉相,亦不可留。境观双融。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进一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受用世界,依报也。及与身心,正报也。相是世间相,不离尘劳,具诸佛法,故云相在尘域。不局在一身一心,色心依正,刹刹尘尘,一一皆不离自性,故谓之域也。(下引喻。)
如器中鍠,声出于外。
鍠,音皇。此喻中观,即空是中,即假是中,空即无,假即有,要知有无不相留碍。器中鍠,众说不同。有云:钟磬为皇。有云:声是色,器亦是色,二色不相妨碍。今观中道,即二边为中。世俗皷中间,以铁器为皇,在皷内,及鸣皷时,皇声于外。今此观成了生死涅盘,色心依正,毕竟无二,一一皆归正性,明显寂灭极处。内发轻安,心轻故,徧一切法皆是佛法;身轻故,毗卢遮那徧一切处(下合法结中观)。
烦恼涅盘不相留碍(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烦恼即生死,涅盘不生灭也。生死即涅盘,二俱不留碍。又烦恼即俗谛也,涅盘即真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二亦无留碍。烦恼如冰,涅盘如水。冰即水,水即冰,亦二无二,不相留碍。真性自通,通即不相留碍。既烦恼融为法性,法性即空慧发明,内自寂灭为乐。若身若心,自然轻安,轻安即神通也。此非究竟佛,谓之妙觉。初住圣人,随顺寂灭境界,指所证寂灭为妙。自他身心所不能及,此指自他所证之极。自觉圣智,真如独存,不属他身心,自身心亦所不及。盖圆觉无身心相,身他身心所不能及,四见又何由可生。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今具二见,众生寿者。寿者众生,已包人我二见,皆为浮想。以中道种智,观一切法为浮想,何况自他身心众生寿命我人之见,争得不为浮乎。结云,此方便者名禅那,是佛方便假名。禅那平等性中,佛尚不爱作,况种种假名于我,如浮云。(次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至)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即空假中三观也。此三观,三只是一,一即是三。破则俱破,三观悉彰破相。假中亦然。立则俱立,妙则俱妙。成一切法,立一切法。空一切法,只为圆觉之性。具一切性,亲近随顺者,则成佛菩萨。成佛菩萨,出假化物,成就众生,未甞不由此也。故云皆依三种事业。圆证者,若非圆心,此觉不圆。圆心者,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乃指南之法,妙极于此。依此修证者,即顿成佛道。(次校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至)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声闻、辟支乃小圣,只修四谛、十二因缘,观缘入道,此如一滴水。今修圆觉者,如大海水,破一切相,具一切相,等法界修,等法界证。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只是如来常住法身,亦是一切众生本具性德。龙女一历耳根,便往南方成佛,故云随顺修习也。如上威德所问,借鰕为眼;牟尼广示,亦是凭虗依响。而不知如如之理,本乎一性而已,得之为悟,失之为迷;一理而已,迷之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理不失也。三观之作,所辨异同而究圣性,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觉路不纡,解脱之门至矣。不知此法门,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梁氏云: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穽。有胶于文句不敢动者,有流于漭荡而不能住者,有太远而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为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为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仲尼有云: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梁氏之言,可谓救世辨惑之要,闻之者得不自镜?其或未然,吾末如之何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至)名究竟涅盘。
○辨音菩萨章
净名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不出世,梵音自何而闻?既无闻,以何法修?既无修,如何有证?证者可出三界火宅之苦。辨音已离苦人,若不度生,非菩萨心也。是以吾佛示劝证三转法轮,虽一音举畅,其间随类各解不同。辨音且于圆觉门问几种修习,劳吾大觉括尽生死结根,修证病源,将三种妙药互换汤事,总二十五种。若无心人,则二十五皆属剩法。既未离膏肓,圣贤欲垂救药,故有此章进问也。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辨音因闻威德问三观义,且只就三种根性释尊开示,亦是随所问而言之。若论机有浅深,根有利钝,何止于三?故得辨音再问几种修习(下戒听)。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至)默然而听(向下摠示二十五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至)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论觉性,本自圆融,一切如来修显清净圆极之理,无高下,无修习及修习者,能所俱绝,佛不度生。大圣慈悲隆重,观众生心具如来藏性,汩没时长,故特开方便门,示圆觉性。故尼犍经云: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王出远迎,乃为王说。大王当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如石中玉,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藏中金,摸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之中有如来藏。今佛方便欲示众生种种藏性,广开无量,今处中且示二十五种单修、复修、具足修,但事不过三,不出只是三止、三观、三谛、三境。根有利钝,观有浅深,或一、或二、或三,诸轮绮互,若天王三目,如梵伊三点。今出三止、三观,先异同,后皆易晓。一、止有二种:大止、小止。小三止者:一、止息止,从破惑得名;二、停止止,从能定得名;三、不止止,从谛理得名。此出小乘经。大三止者,此是天台智者影傍三观,立此三名。一体真止,破见思惑,证真谛理。二方便随缘止,破尘沙惑,证俗谛理。三息二边分别止,破无明惑,证中道理。奢摩他即体真止,凝其心,安其理,即毕竟空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虽名为定体,属于慧法。菩萨出假化物,用观法,亦翻观,亦翻慧,义亦归于止也。禅那息二边分别止,禅那翻静虑,静即止空也,虑即观假也,空假不二而修,名中道也。三观者,即空假中,恢扬肇自于如来,妙悟近推于智者,于一心中,宛有三用。空者破一切法,彰其荡相也。假者立一切法,彰不坏诸法也。中者妙一切法,彰世间之相常住。荆溪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如璎珞经,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中观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皆一心三观之明文。今二十五轮,正为修圆觉者,皆依顿教大乘觉性而修也。(向下明二十五轮,单修复修具足修。)
一单修空观
(从三观后七观,用空观在前。)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至)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止观云:为昏与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则妨修正行。此修圆觉者,先取极静,专用止,止即定也。无明本是法性,以迷故覆理成无明,如寒结水为冰,如眼变心起梦。今用至静体,无明即是法性,起是性起,灭是性灭,不复更论倒惑起灭。以法性系法性,以法性念法性,常是此性无非性时,体达既成,不得其真,亦不得妄,还源返本,法界俱寂,是为止。又观无明等于法性,本来皆空,乃至一切法无不即空,譬劫尽时,上至初禅,无非是火洞然。又如虗空藏所现皆空,又海慧所现一切皆水,介尔念起,所念念者,无不即空,空亦不可得,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名为观。观即止,止即观,无二无别。然心神冥昧迅利,或时止之,愈驰愈散,或时观之,愈昏愈昧,敌强力弱,鹬蚌相持,进退莫可当,方便消遣。若起决定心,强软降魔,寂无自然深证,故云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从此便入登圆初,住入涅盘,不生灭地,分身作佛,岂小补哉!单修奢摩他者,则是单修空观,亦乃单修体真正也,故结云名单修奢摩他。
【图:X10p0412_01.gif】
二单修假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至)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唯观如幻,幻即假法也。先证涅盘空,达空法界,建立众生。深观幻性,即万象森罗。达森罗性,皆入幻假,为之变化。世界皆由自证觉性,谓之佛力。非是果佛加被之力,为之佛力。此是自觉性,觉即佛也。自己佛力,种种作用,应遍无穷。出假化导,不住大悲,行菩萨行。虽出假化利,不失寂念,即用方便随缘止,及诸静慧。慧即假观,止观双行,名单修三摩钵提也。
【图:X10p0412_02.gif】
三单修中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至)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圣人入圣流,先灭诸幻,未说出假度生。此唯用独存之智,圆照法界一相,无生可度,故云先灭诸幻,不取作用。如龙王行雨,渠自不动,作用自成中道。既息二边,空假归中,便证实相,名单修禅那。
【图:X10p0412_03.gif】
四双修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至)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先用止,云先取至静止也。照诸幻者,用假观,照即观也。空假二药自行化他,故云起菩萨行。
【图:X10p0412_04.gif】
五双修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至)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只将静慧两字分止观。静者止也,慧者观也。止观愈进,断烦恼,出生死。
【图:X10p0412_05.gif】
六具足修先空中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至)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圣先以空观治其内病,复用假观利物度生,后断烦恼证,寂灭中观也。
【图:X10p0413_01.gif】
七具足修先空中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空观体真止,猛勇力强,顿断烦恼,即生死结根。断已,复用中、假二观度生,即随缘、息二边分别二止,共成佛界。
【图:X10p0413_02.gif】
八具足修先修空齐修假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此圣空观力强,以圆觉妙心顿断烦恼,于一念中普及有情,一吹大千世界即成功用,如是故云建立境界也。
【图:X10p0413_03.gif】
九具足修齐修空假后修中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复兼假观,方便随缘,故云资发变化,以中为体。复修禅那,破无明惑。
【图:X10p0413_04.gif】
十具足修齐修空中后修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至静体真止。亦云空观力强。以中观润之。用资寂灭。后以假观变化现前。世者世有方位。界者界有界分。且如释迦于娑婆有缘来此。随方度生。
【图:X10p0413_05.gif】
十一双修先假后空
(从此后七观,用假在前。)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先用变力度生,随所度处,观空入灭。
【图:X10p0413_06.gif】
十二双修先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先用假观出建立假,故曰种种随顺。然后入真空涅盘,故曰而取寂灭居中道观。
【图:X10p0413_07.gif】
十三具足修先假中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以变化力而作佛事者,此圣流出假化物,如傅大士示迹于婺州双林,有妻有子,种田作世间事。若以俗眼观之而自愧,以道眼观之无非佛事。安住寂静者,弥勒兜率内院常说妙法,身在人间而内院不动。古云:颠狂弥勒到明州,布袋横挑柱杖头。饶汝化身千百亿,一身还有一身愁。
【图:X10p0413_08.gif】
十四具足修先假中中后空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菩萨先用假化度众生,皆以变化无碍作用。如持地菩萨常居渡船处,入水与人搬担,种种作务唯取一钱,岂不至静而取佛道?
【图:X10p0413_09.gif】
十五具足修先修假齐修空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齐修奢摩他禅那。
以变化力并方便正是止,名方便随缘。止即假观,假观为先锋,空中为中军,故云至静寂灭。空中观即体真息,二边为止,二俱随顺也。
【图:X10p0413_10.gif】
十六具足修齐修假空后修中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假观、空观,二观皆依中道而起,种种变化,至静空也。
【图:X10p0414_01.gif】
十七具足修齐修假中后修空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至)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变化用假观资于寂灭,中观也。无作静虑,空观也。假中即是体用也。复入空,复入静虑,可谓坐筹帏幄,有决胜千里之功。
【图:X10p0414_02.gif】
十八双修先中后空
(此去七观用中在前)。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圣用中道,即圆觉一性也。此性不守,发而为静为空,破一切相,荡一切法。凡起修以此观照之,立一切法,无法不足。
【图:X10p0414_03.gif】
十九双修先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用中道寂灭,理上而用假,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用中道照之,故云寂用。随顺办一切事,无事不办。
【图:X10p0414_04.gif】
二十具足修先中中空后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从中道第一义谛起,种种自性差别,亦用空观发用。如火得空则明,水得空则莹,变化万端,摄化一切,即假观之力。
【图:X10p0414_05.gif】
二十一具足修先中中假后空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圣用中观,绝待为义。妙一切法,无越于中。只常智无缘,无缘而缘,无缘大慈,谓之无作自性。虽起作用,终归于空,作用假也。如钟在架,扣之则鸣。钟者,中道观也。钟内中空,空观也。扣之鸣假,观中空假,三观发用也如此。
【图:X10p0414_06.gif】
二十二具足修先中齐修空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先修中观即祕密藏,包含种种诸法,于诸法中常照而寂亦寂而照,故云起于变化名不虗得。
【图:X10p0414_07.gif】
二十三具足修齐修中空后修假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后修三摩钵提。
此圣用中道寂灭力,资于至静。中道如水,至静如清,而起变化如水上波,波亦无穷,浪亦无尽,其假也如是。
【图:X10p0414_08.gif】
二十四具足修齐修中假后修空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至)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圣流中道有力,并假观熏动,资于变化,至静空观,如太清天,清而且明,安致是中,左右逢原。
【图:X10p0414_09.gif】
二十五圆修三观三止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至)自性清净随顺。
此菩萨圆修三观三止,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圆觉即中道第一义谛,亦名常住真心,亦云性净明体,亦云本觉,亦云空如来藏,亦是法华经藏。修而显之,具一切名,通一切法,在迷为恶、为愚、为痴、为三毒、为淫怒痴性、为杀、为盗、为邪见、为魔、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性恶,具无量名,为之性恶法门也。今言为佛、为圆觉,就修显立,名为真谛、为俗谛、为真俗不二、为中道。为真谛者,即凡圣、色声、因果等法,皆无自性,谓之性空,亦非研究而空,乃本来空也,是名空观也。俗谛者,于性空中,具足诸法,无所不遍,自他无碍,毫刹含容,亦即假观,本来具也。然此真俗,二无二也,混而为一,而未甞为一,离而为二,未甞二也,当知即中道观也。此三谛观,即圆觉性,寂而照,照而寂。圆合一切于诸性相者,性真谛也,相俗谛也,亦向真俗二谛,二谛即一,岂离觉性?以觉性遍在一切众生心中,生即是佛也。以众生心中,觉性在佛,佛即众生,生即是佛,佛即是生,生佛平等;觉性在地狱,地狱即佛,佛即地狱,其鬼、畜生、人、天,何莫由斯?于一切法上,用三观照之,了之于身心,脱之见解,非今始悟,由本不迷,佛也生也,一而已矣(次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此二十五轮,本被机修证。若论机缘入道,若权若实,若偏若圆,有利有钝,何止二十五?经中自云:若诸菩萨于一轮中,有若诸关涉多少,故不能穷理尽性也。(次摠示修习法戒。)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至)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示菩萨末世众生,须依教修之。若不依轮次,终成虗设。梵行者,即不淫欲,净身业也;寂静,净口业也;思惟,净意业也。三业清净,随智慧行,为之求哀忏悔。经三七日者,尅期也。二十一日中精进,谓之尅时。破障域意,修真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此言凡夫浅识,观力未着,须依事相。如假船过渡,用筏到岸。书二十五名于签上,于佛前诚心祷之,乞求冥力加被,勿起少疑心。祈祷忏悔已,至于三七日,诚心深固为之,即非造次。然后信手抽签,不宜简择。依结开示,或顿或渐。依教修行者,自的乐一门,随便修习。既胜劣难分,不能自决,故凭圣力以卜应修。当即依结以修,无得复贪余观。若单修一轮,并圆修三观者,此名为顿。若兼修互修者,此名为渐。此渐非渐教之渐。此则同以圆觉发观之始,同缘实相,同以上品寂光为观体。但根有利钝,证有先后,为之渐也。不问迟钝聦利,但心怀疑悔,即不成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至)不久证涅盘。
偈与长行无异义也。有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二句,不免重释。圭峯云:唯除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具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以绳索,无疮自疣也。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云唯除之矣。
释迦老子性颠蹶, 蜘蛛网捞水底月。
辨音不解拈金弹, 断贯索系天边雁。
二十五轮更互修, 得便宜处便垂鈎。
锦鳞不在丝轮上, 莫向烟波深处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