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54-A 圆觉经心镜序。 原圣建名,盖为开深进始,咸令视听俱成解脱良因。寻途趣远,理极元明;绣淡精微,缘无自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止散澄昏,名为圆觉。但群生未寤,日用蔽于尘劳;迷失本心,穷露不知旋复。假十二位大士,请发潮音;演二十五定轮,心通法遍。遂使妄情顿歇,空华无结实因由;闻复医除,分别绝缘尘影事。既多弘阐,孰为敷扬?念昔截舌,以赞圆乘;故今投针,似觉有地。(智聪)蚤登台岭,晚会清修,遇慈室每讲斯经,阅圭峯诸家疏记,鈎深索隐,各具雌黄。且夫采幽兰者,宁唯于楚泽?求美玉者,奚必于荆山?况摭言辨惑,岂限于宗徒?披砾拣金,何嫌于取舍?愧蠡管之见,不足以道鸣;悲末叶之秋,聊伸于坠绪。惟通心君子,知我于是非之间,亦会我言诠之外。或者曰:理虽无于私隐,妍丑未易彰之,故出圆觉心镜以示之。一致于此,孰能隐乎? 时皇宋宝庆丁亥夏六月立秋日,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序。 圆觉经心镜目次 卷第一自序 文殊师利菩萨章 普贤菩萨章 卷第二普眼菩萨章 金刚藏菩萨章 卷第三弥勒菩萨章 清净慧菩萨章 卷第四威德自在菩萨章 辨音菩萨章 卷第五净诸业障菩萨章 普觉菩萨章 卷第六圆觉菩萨章 贤善首菩萨章 圆觉经心镜目次(终) No. 25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聦述 大方广圆觉。 此经乃穷理尽性之书,洁静精微之教,部虽属于方等,教味唯归一圆。瞿昙示因地之良规,妙德启修行之正路,故褒之以大方广,实之以修多罗。今言圆即大也,曰规;觉即方也,曰矩。盖圣人用此模范众生,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也。又圆是圆融,觉是觉性,真觉之性,圆融之道,如大海水,澄湛圆融。楞严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又圆则寂也,觉则照也,照而常寂故曰圆,寂而常照故曰觉。觉取照义,圆取寂义,照而寂,寂而照,寂照同源,故曰圆澄觉元妙。此非独取广大无边之义为圆觉,须知众生旅泊三界,生死结根,无明业识,非圆觉寂照之功,幻翳空华,孰能销殒?故圆觉之义,义尽于斯。 修多罗。 此翻契经,契理契机,故曰契经。 了义。 了义者,法华以前圆教之外皆不了义,盖权实未融故也。今既闻开显同法华之圆并为了义,所以事理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岂复有过于此? 经 经者,径也。经由圣人心口,故得万古同遵,百世不易。准佛地论解,则能贯能摄。此方儒书,则训法训常。余如常释,不复繁引。 罽宾沙门佛陀罗译 沙门,或云桑门。肇云:出家都名。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故号沙门。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出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梵语佛陀多罗,唐言觉救,北印土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一部,不载岁月。译者,易也。以彼方言,易成华语也。(次序分) 如是! 理无不如之谓是,事无不是之谓如,亦是信顺之词,文如理是也。 我闻: 阿难!称我者,非人我之我,谓方法皆备于我之我,本是耳闻,盖我是耳之主宰故也。 一时。 一者,多之所宗谓之一,又一之所起谓之时。又天上人间长短不同,天竺国不分春夏秋冬,只云三际(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名熟际,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名雨际,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名寒际)。今言一时者,已包四季故也。 婆伽婆! 说经教主即佛也,亦曰婆伽婆,亦名薄伽梵。佛顶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应当总号薄伽梵。诸经多称为佛,盖译师取与不同,非有他也。今定说经,定是何身?所说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有二种:理体法身,用中法身。报身亦二种:有自报、他报。应身亦二种:有胜应,有劣应。今定用中法身亦曰他报,亦曰胜应,三身一体也。亦云即生身为尊特身佛。盖释迦来此南阎浮提,八千返亲近父母生身,五十年说法,三百会谈经,只此丈六四八之相。华严云: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吾名悉达。但大小乘机见不同,大乘住地菩萨用业识见之,即此丈六即尊特身,即用中法身。龙女所赞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二乘凡夫只用六识见是父母生身三十二相,说小乘法同一座席,二见不同。但此尊特身有二种:一者、示现尊特,如光明法华,圆光一寻能照无量,凡穷一相皆不可得,如应持不穷其顶,目连莫究其声。外道欲量佛身,南山斫丈六竹量之,佛头在丈六竹上。古云:斫尽南山竹,仍旧长丈六。二者、现起尊特,如十莲华藏海微尘相好。又十六观经真法身高六十万亿,眼如四大海水,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皆是现起尊特也。不思议德岂容凡夫以有思惟心之所测度也?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至)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即法身德,光即般若德,明即解脱德。此之三德,会无量三谛法,归秘密藏,包一切善法曰藏。三昧,翻调直定。正受者,即正心行处也。三昧梵语,正受华言。今华梵双举,其实一切圣贤,皆用三昧正受为出入之门。以无分别智,缘无相理,故曰正心行处。光严者,即了因智慧也。住持者,即缘因福德也。一切如来,皆用缘了二因庄严,本有正因而成佛。是诸众生者,诸之一字,不一之辞。该十法界,皆云众生。佛亦谓之无上众生,性净之理,故曰觉地。在佛曰果,在众生曰因。今将佛果对众生因地,并具圆觉妙明之性。无身心相,故曰寂灭。亦无差别相,故曰平等。经中凡言十方,即是十法界也。今言十界,界界融通,入妙圆觉,故曰圆满。只一本觉真如佛性,随染净缘,故曰不二。随顺于不二境,正明现土,即秽为净,即娑婆秽,为寂光净。行法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灭受想处,净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又十六观经:佛与韦提希夫人,现诸净土。或有国土,纯是莲花。或有国土,如玻𭹳镜。或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岂非即此灵山,便是报国无上报事。不须坏此灵山,突出寂光。恐人狐疑,不免谆复晓之。(以后列名位)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 梵语菩提萨埵,秦人好略略去提埵二字,只云菩萨翻大道心成就众生,亦可云菩提翻道又翻觉。此十万众皆隣真亚圣地住圣贤,或权或实或显或晦,同入寂光启扬圆觉。此经不入二乘之手,不列声闻缘觉众也。最后流通却列凡夫众,须弥山王并吉盘荼火首金刚等,以知同在灵山,但凡圣所见有异也。 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久成正觉,即龙种上尊王佛,降尊就卑,佐辅牟尼,又翻妙德,又曰妙首。昔因女人而发道心,又昔为妙光菩萨,化八王子次第成,最后第八王子乃然灯佛。彼时释迦为儒童,买五茎莲花供养然灯,并布发掩泥。然灯与之授记曰:汝将来于五浊世为佛,号释迦牟尼。以然灯往望妙光九代祖师瞿昙,乃玄孙也。 普贤菩萨。 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乃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菩萨也。闻灵山说法花经,法会将终方至。驾白象王,入我娑婆,即法花经劝发品也。 普眼菩萨。 徧观为义,普观法界众生,皆具大圆觉性。 金刚藏菩萨。 金取銛利为义,刚则刚健,喻般若之慧能断众惑。包覆因果善恶曰藏。 弥勒菩萨。 翻。慈氏,姓也。阿逸多,字也。昔为国王,驾白象游城外,其象见野雌象而欲性狂发,王几失命,乃惩治调象人。象人答王曰:其象本自可调,为见野象欲心发生,不然请王令调之。象至王前烧红铁弹丸曰:汝于王得罪,令吞銕丸。令象开口吞之,丸从后出跪而伏调。王见是事发慈悲心,故以姓号慈氏也。王曰:汝既能调,如何令之有失?曰:臣能调象身,不能调象心,其象心非臣之所能调。王曰:世间孰有善调心者乎?曰:唯有佛善能调心。王往问佛,佛曰:世间调心各有方法,调象调牛马若干诸类,欲调之无遏所欲,随其所好而渐调之,如禽畜乌鸢蝼蚁之属皆可调之。净名云:先以欲鈎牵,后令入佛智。其难调者唯世人心尔。古云:高可射,深可钓,唯有人心咫尺间,咫尺人心难可料。所以须菩提首问降心,此经示二十五定轮、三种妙观,正是调心之术。人心散即用止止之,止即息攀缘之心也。昏即用观观之,其昏即朗。止观乃明静之法,明静即寂照,散即止寂也,昏即观照也。以此为药,无明之病不远而复也。 清净慧菩萨。 澄心如月,虗己若潭,月皎潭清,神清慧朗,斯之谓欤。 威德自在菩萨。 圭峰云:三藏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娆,妄惑不侵故也。今云人之动静,莫过四威仪,行住坐卧,道在乎动静之间。此圣流行如象王,威如狮子,进退以礼,折旋俯仰,威仪详序,以模范后贤,故斯名不朽也。 辨音菩萨。 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故曰辨音。 净诸业障菩萨。 一切业障,尽依四相而生。此菩萨身、口、意三业,如珠玉无瑕玼,泯绝诸恶,奉行众善。 普觉菩萨。 自觉亦能觉他,念起即觉。是也觉,非也觉,觉是觉非。所以针艾随身,膏肓之鬼自惧。 圆觉菩萨。 理无不圆,事无不觉,故曰圆觉。 贤善首菩萨等。 近圣曰贤,顺理曰善,故曰贤。善首一会,法众十万人俱,故曰等。 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十二开士,皆唱导之师,故曰上首。与诸眷属者,则十万人俱是也。后叹德云皆入三昧,即大光明藏也。谓法界圆融,真如清净,因人果人,同住一处,故曰同住平等法会。(已说列众竟,次说申请。○赞许。○伫听。○正答。此四科章章一同,下不重出。申请又分三科:初进问威仪,○二正陈辞句,○三展䖍诚。初释进问威仪。)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诸经皆云尔时,唯此经独言于是者,盖此间不列杂众,首列二六大士名目于前,故临文但云于是,亦蹑上之辞,发语之端。若云尔时,只当尔之时,非列名之始也。圭峰云:指注之辞。慈室云:兼发起,故云于是。(二、正陈辞句,分二问。) 大悲世尊愿为诸来法众(至)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此问观法,故云法行增深观)。如来本起因地有二种:一本门因地,如法花本门,寿量如五百千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抹为微尘,一尘为一劫,我成佛来,复过于此,此非凡力所及也。二迹门因地,远推自大,通前覆讲,及遇阿私仙,舍身为牀座,采薪汲水,为求妙法,及中间遇然灯,买五茎莲花供养,布发掩泥,蒙记为释迦牟尼,舍身求偈,剜灯问法,饲虎代鸽,如是足迹可寻。今云本起因地,乃迹中因地,此等皆以慈修身,非秽浊之行,故曰清净。法行者,深观也。法句经云: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心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此非深观,忍力修心,安能解黏去缚,而成佛道?故得妙德发扬,意在规凡入圣也。 二问: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菩萨发心,如善财南,求见五十三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如常啼东,请求般若波罗蜜,卖身割肉,供养昙无竭,闻法证无生忍。菩陀波伦,打骨取髓,以求般若。此等皆是菩萨为法亡躯,远离诸病。行法经中,阿难亦发三问:一问: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二问: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三问: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此三问略尔,广如彼文,同是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三问,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法华云,此经佛在世时,犹多怨嫉。况佛灭后,去圣逾远。圣贤隐伏,附佛法。外道增炽,多学邪空。诃佛毁教,不存土木,毁灭缘生。引不吉人,恣行非法。谓淫怒痴,尽是菩提。岂知一慢尊容,长沦暗道。一轻圣典,永坠邪林。自坠见坑,复引盲者。当此之际,孰能关正。故文殊不愤,特启激扬。为末世众生,箴此见病,故设此问也。(问毕,三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说如上语已,四支及头,如泰山崩,悉投于地。如是头面接足,归命敬礼,周而复始。至于三请者,以表䖍诚之心也。(次赞许叙陈〔诚〕听)。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经意赞其所请,叙其所陈,诚其所听(次伫听)。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圭峰云:既蒙许说,愿乐欲闻。洁己虗心,収视反听而寂嘿也。(次入正宗经文,答上三问。)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世之为王君臣朝会,统摄万邦光宅天下,法王启运寂默以证真,舍金轮而驭大千,耀玉毫而制法界。涅盘云法无上者,涅盘是众生,无上者佛是。陀罗尼者,天台云:三昧与陀罗尼乃相成之法,相成乃互具也。法花云:普现色身三昧与陀罗尼,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者又名三摩提,翻正心行处,亦云调直定,盖从始以来常曲不端,得此三昧故正心行处。陀罗尼翻能持,集聚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又云遮持,能遮一切恶不善根令不起故。又翻总持,若名若义行地功德皆悉任持,故号总持。但三昧专论持善,陀罗尼兼遮恶义,或相应或不相应,分二名义。行法云: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又此陀罗尼三昧唯佛菩萨所行之法行,持此法门得成佛道,所以不共二乘也。门者未必专取出入为义,自凡修因得入圣果以立门义。有云:方便门、解脱门、普门、婆罗门等,岂专一义?今取遮恶持善,如世兵甲之器,外遮枪刀,内固名利衣甲,即今之圆觉也。遮其外恶,持其内善,但此觉性俱摄百界千如善恶性相,故得遮六凡之恶,持四圣之善。究论善恶,乃全性之善恶,诸佛所以不断。佛若断此之恶,普现色身从何而立?当知圆融觉性,运一切善,遮一切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为圆觉者,既陀罗尼名为圆觉,圆觉亦可为陀罗尼,但诠名有异,其体本同,如火名热,亦名为烧。陀罗尼遮持义圆者,如珠走盘,圆无际故。觉者乃明义,如十镜环绕,中燃一灯,灯体交参,东西莫辨。须知圆觉以百界千如为体,缘生性具,各各自圆。但迷之为无明,悟之为法性,故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又须知照用同时,众生无始,无明业识非圆照觉相,以何遣迷?以何破障?故裴相国云: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圆觉妙心,具足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生佛依正色心染净诸法,故曰一切。以由圆觉无自性故,遇染则情生,十界俱染。在理则性净,十界俱净。亦非研究而然,乃本来净也。今从净缘修发,不改不变,故曰清净真如。菩提翻道,涅言不生,盘言不灭。大道无形,不生不灭。波罗蜜翻到彼岸,已摄六度,一一度皆到彼岸。真如,法身德也。菩提,般若德也。涅盘,解脱德也。此之三德,皆从圆觉生,故云流出。菩萨以此为轨则,故曰教授。众生性具此三德,故一念能感。佛证此,故无谋而应。神通用此,故化化无穷。父子得此,故天性相关。知之者,可以脱生死,度含灵。此圆觉之大略耳。(次牒其所间。)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三世十方,故曰一切。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圆照者,照之一字,即三观也。空观破一切法,假观立一切法,中观妙一切法,此三观名三而体一也。故云圆照者,圆融圆妙,三只是一,一即是三,此三立则俱立,破则俱破,亦云始觉。楞严云:妙奢摩他,空一切法也。觉相者,即真谛、俗谛、中谛三谛也。此三谛亦一体异名,全本觉而起,谓之不思议境也。此之境智,境如砧,智如槌,砧槌炉鞴,发跃中间,无明业识,谓之淳朴,安能不变?无明即明烦恼为菩提,苦道即法身,不得此妙境智,无明不断,佛道如何得成?今人担簦负笈,只笠腰包,行尽无限之山水,坐消数载之春风。达磨到梁,常以四卷楞伽为标准,故得十方诸佛、三世如来,莫不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是知经教不可偏废也。今恐多有不晓境观,错用身心一生空过,再出境智为入道之要,莫嫌多事。然此境智,人皆知之,所解终成二物相合,盖以不晓境智之体故也。欲知境体,须简顽境及偏小妄心,假立真如,此境安能与智不二?今依马鸣立境体者,所谓本觉;其智体者,所谓始觉。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虗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此觉是性,全性起修,名为始觉。论云:始觉者,即同本觉。既云离念,岂有思议?既等虗空,无所不遍,岂有一时、一尘、一心而非本觉及始觉耶?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所观境,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能观智。境智名别,其体不殊,是故能所二非二也。此不思议境智,一切如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成于佛道,到此不可不苦口也。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无明因何得断?因圆照觉相也。圆照即三观,觉相即三谛。三谛,真俗中道第一义也。三观,空假中也。向下二十五定轮,亦只三观也。如世药方治一切众生种种诸病,众生生死结根无明妄识,非此为药治之,无明安得永断?故诸如来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妄识无逃避处,只得转为法性妄识,只我见前一念虗妄浮心也。此虗妄虽本是佛天然之性,争柰逐迷。如演若达多晨朝以镜照面,头在身上,放下镜了,不见自头,只一向问人讨头。佛云:此人虗妄,颠倒心狂,其狂若歇,歇即菩提。今此妄心若歇,则无达多之狂。要破此迷,始由观力专假因缘。性欲为因,师教为缘,因缘成观,达本三障,无明业识即转为明,名菩提灯。若非感应因缘之力,岂得无明永断?故知成佛全假因缘也。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一切众生,括十法界。从无始来,迷真逐妄,为风火识。驰此一念无明业识,入父母胎,揽父母遗弃,为此色身,于中颠倒行事。如教中文殊问净名曰:善不善以何为本?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曰:欲贪为本。曰:欲贪孰为本?曰:虗妄分别为本。曰:虗妄分别孰为本?曰:颠倒想为本。曰:颠倒想孰为本?曰:无明为本。曰:无明孰为本?曰:无住为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即无明,无明即法性。如氷与水,水即是氷,氷水无二也。四大三毒,为身心之病,而常情不觉。今佛反从无住本逆推,从无住生颠倒,从颠倒生虗妄分别,从虗妄生欲贪,从欲贪生身。身造善恶,皆生死本。究其元由,即无明为本。今永断无明,无明破即转为法性,法性即佛道也。(下引喻)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喻上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东西南北,本来定位。游人自迷,不识定方。遂认南为北,指东作西。非方位之相易,乃迷者之自惑。过在迷人,不在方位。此一节经意,皆因妄动其风火,识驰我入胎,揽其遗弃之时。此时不识本来面目,故生下文妄认。(次明生法二空境。)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此文正明生法二空境。妄认四大,四大性各自起灭,不同业因缘,故名曰缘生。认之为身,风火抟识入胎,揽赤白二滴,水大也。生发毛爪齿皮肉,地大也。认此为身,生我所相,名色阴也。领纳遗弃,即受阴也。内生苦乐,想阴也。随业造作,名行阴也。识住其中,名识阴也。此五阴亦名五蕴。至此且论在胎受身,谓之生空境。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故曰生空,亦曰人空。相者,即境也。既认为身相,岂非生空境也。以上未涉根尘识也。至六尘缘影,方具根尘识三。根即六根,尘即六尘,识即六识也。此根尘识,方涉外尘,遂起五欲境界。至此为法空境。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为十八界,谓之诸法空相。既云为自心相,相即境也。此是法空境相。若能觉此四大五阴皆空,根尘识三皆无我相,可谓四病出体。小乘悟此,成阿罗汉。大乘菩萨,造境即中。破无明,证三德,成初住佛。法华三周授记作佛,即初住佛也。(下引喻明二空观。)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 无明为病目,全空作华,故曰空华。若观上四大五阴本性空寂,一一皆是圆觉实性,则无是身相,故曰生空。观四大五阴不灭不破,则永受轮回。楞严云:见闻如幻瞖三界。若空华观成,则身灭三界可出也。 及第二月。 此法空观,只谓妄认六尘缘影为实身心体。眼缘色影,耳缘声影,嗅香、甞味、觉触乃至心缘法尘,此缘尘心皆是虗妄。如揑目人见第二月,错认月外之月廼真月之影为月,非真月也。阿难认听法之心为心,佛咄叱为非心,此乃法尘分别影事。是以楞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今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如认第二月影为真月,二影无差,皆是虗妄。若能了缘尘二月本如来藏,见圆觉性,是则名为法空观也。如前四大、五阴、六根、六尘,其体皆是无明业识虗妄病源,并是眼病。虽分二空,如药治病,但求虗妄病消。今总归一科,共释病源,不出无明病眼空花二月也。(下直喻前文。) 善男子!空实无华(至)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如人不识真金,认鍮为金。又不识瓜,认瓠为瓜。金鍮不辨,瓜瓠不分。不识真空,认华为空。以由迷真起妄,执妄为真。此犹众生不知自己是佛,迷为众生造种种业,轮回生死。若达无明业性本空,则无是生死轮回。病者是无明,只知无明业识,不知是自己真空,故以翳目见是空华。若知花从翳生,则知真空不生花翳。不知瞖目生花,故以惑此虗空自性。若知花从翳有,则不迷实花生处。只缘一着不到处,满盘空用心,(〔以〕出其过恶。) 由此妄有轮回生死,故名无明。 四大五阴,本如来藏,只缘自己主宰,不守自性,妄生爱欲,揽四缘生,为己色身,因是轮回,生死不息。今推妄因业起,极其所起业性,体是无明,无明无体,体是法性,如氷与水,二无二也。若不达性,生死不了,如飞蛾赴明烛,不能自止,故曰无明(向下穷无明体)。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无明无体,以法性为体。无明转为明,如清浊水,浊为本有。又推法性亦无自体,以无明为体。冰以水为体,水以冰为体。若无自性,遇缘成就也。又须知悟了即无明为法性,迷时即法性为无明。其名虽转,其体不转也。总是众生一念妄心。若也离念,则铁牀非苦,变易非迁。故我佛圆明之体,即是众生凡夫本具性德。故云,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下引喻梦中人出无明无实体。)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须知无明有二义,一体空义,二成事义。云梦时非无,乃成事义也。因无明心发,善恶之事成,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此体空义也。醒时尚记梦中所作事,则事事无实。可见体空者,虽曰无明无体,人人未免全梦作醒,全体作梦。故云,人人尽道此身如梦,何曾梦里知身。(下引喻真妄同源。) 如众空华灭于虗空(至)何以故。无生处故。 此言真妄同源。如众空华,妄也;灭于虗空,真也。空本不曾生华,今何用论灭?言有灭者,已知是妄;既知是妄,灭无生处。妄动而生,妄灭即灭。本圆觉性,谁生谁灭?众生未灭,妄见生灭;诸佛已灭,寂灭为乐(下明妄动)。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自生迷,迷生为佛。佛若不迷,生即是佛。生若是佛,即无轮回。真随妄转,佛即是生。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下引己自证因地,达本性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至)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如来因地为凡夫,入山采樵,遇弗沙佛修火光三昧于岩穴间,以一偈七昼七夜赞佛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一切世间我尽见,世间无有如佛者。因此精进,功超弥勒九劫。今知之一字,即上文圆照觉相也。圆照即观也,觉相即境也。以斯观照斯境,此无明业识,不得不转为明。即此空华,全无明作。观此无明,即空华相。全性为华,全华为性。亦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证斯境界,即无轮转也。观四大五阴皆空,故曰亦无身也。观六尘缘影亦空,即无心也。既无身心,谁受生死。既无生死,此生死为作故无,为不作故无。须知凡夫性德真常,本无生死。五阴既空,不容主宰所住。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亦不住圣,亦不居凡。当知此说,以性夺修,成无作行。生死涅盘,犹如昨梦。故云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也。(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 彼知觉者犹如虗空(至)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知者智也,觉者照也。此之智照,亦云始觉。全本觉起,即是凡夫见前一念无明业识。修三昧者,以此为境,以此为观,为生为住为灭。又此妄觉,则无有体,以无明为体。此无明亦本无体,故云犹如虗空。又须知知虗空者,即始觉也。此始觉复觉虗空,即空华相。此谓之智照于境,境复照智。智照于境,曰空华相。境照于智,曰犹如虗空。所以凡修行者,不可废此境智。若不用此境智,则无始以来无明业识,如何销殒?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也。以此知觉性,虽从不觉而起,以全本觉起于修觉,有破惑之功,是不可废也。业惑若尽,如汤消氷,能所俱亡,有无双遣,唯真如智独存。良由修圆觉者,观性德苦乐而兴与拔,以即理毒害为所消伏。修性德三因,名性德行。报应二身,即名法身。盖以性而泯于修,苦则拔无拔相,毒则消无消形,行乃即修无修,佛乃即证无证。故得有无俱遣,方名净觉随顺也。(后彻拂所由,释归圆觉。) 何以故?虗空性故(至)究竟圆满徧十方故。 此节经意,谓前有无俱遣,净觉随顺,明观成相。不动即今刹那之念,而能尽未来际,作三千化事。此之刹那,即法界故,有何穷尽?故云虗空性故。微尘本含法界,芥子常纳须弥,因果互融,色心不二,故曰不动。藏者,即戒藏、定藏、因果藏、佛性常住藏、秘密藏,总取包含为义。此言如来藏性也。藏性即第一义谛,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通三际,亘十方,岂容有有起有灭?有起灭者,非如来藏,即四大、五阴、根、尘、识,此则有起灭也。若如来藏,无生死,无涅盘,无凡无圣,非如非异,非染非净,故诸佛之所师,众生之体性。经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知见者,无身心相。如法界性者,法界即十界法,六凡四圣也。大圆觉性,廓十法界,界界互融,出生无尽。自行则净秽亡泯,无不空中化;化则帝网交罗,三千皆假。故曰究竟圆满徧十方,即如上十界也。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结上问因地法行深观也)。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此结上问菩萨发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坠邪见(此结上末世修行不堕邪见也)。 已上文殊发此三问,世尊一一答三问。以物来斯现,镜像分明,其间被未晓者老婆心切,重说偈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至)修此免邪见。 如来说一代时教,大小乘有九部十二部,此经具有之。即此长行为之散花一部,重说偈为之贯花亦一部。佛世时,人以花来供佛,前风飘去,后以线贯之,故曰贯花也。 ○普贤菩萨章 诸经中多先列文殊、普贤者,盖二圣来此土佐辅释迦,凡说经处无不居其左右,如观音、势至辅弼弥陀。二圣乃净土中良伴,文殊已成正觉,号龙种上尊王佛,观世音号正法明王如来,普贤、势至未详所闻也。凡此圣流,皆下乔木,出幽谷,降尊就卑,共成一化,慈熏众生,发明圆觉。今第二章普贤菩萨启请,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异前章,更不重列。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普贤者,伏道之顶其因周徧曰普,断道之后隣于极圣曰贤,又翻徧吉。从座而起,请问世尊仪式,并如前释。(下发三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至)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徧吉因闻前章,知是空华,即无身心,受彼生死,动宿疑情,启扬三问(一问,以幻修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至)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太虗水月,并喻体空。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故经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灭之?答意:还以幻智灭此幻心。普贤方且兴难云:既以幻智灭于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穷?(二问:能所有无俱遣,身心幻智俱灭。既无身心,遣谁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至)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既用幻智,灭自心幻。心智俱灭,幻观幻境俱遣,复谁作主宰?云何复说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问师:如何是佛?师云:佛在眼前,尔自不见。曰:如何不见?曰:为汝有我在,是故不见。曰:如和尚无我,还能见否?曰:才分尔我,转加不见。曰:无尔无我,人还能见否?曰:既无尔,又无我,教谁能见?今之幻心,亦复如是。以声止声,如谷答响。(三问:若修幻智,则灭幻心。若都不修者,如幻身心,云何解脱?则此身心,常受生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至)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古德云,要免心中閙,应须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免心中閙。三世十方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尘。若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郁头蓝弗,得非非想定,居山为飞禽所恼,居水边为鱼龙皇惑。念欲杀是禽,鱼后退堕,作飞狸形。如大鹏一飞,何啻九万两翅。収录众生,如夜蝙蝠拾于蚊蚋。善星比丘,往昔为菩萨子,今生近佛,一向毁谤,生身陷入地狱。此等并无师教为缘,纵任妄心,以受轮转。此虗妄心,不依圆照观力,破此业识,则永沉生死。故启三问,殷勤发明。(次请修之方便。)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至)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真歇科为第四问。今谓此因,发上三问,如寻病根。今此愿为,如请药方。若能依此法印,无明心识,氷泮云消,故作结上三问也。今请世尊处方,合药治病,故云愿为末世方便,渐次修习。(次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请为礼,诚至意切(次〔诚〕所听)。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至)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义大乘圆顿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无体,虽然无体,水月宛然。昔猿猴见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池内,我等救之。一人攀树枝,次第相绾,直至池底,树枝忽断,众猿堕水而亡。皆由众生愚痴,探于水月,不识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渐次令诸众生(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若非诸佛方便点示如幻三昧,究其体性幻实幻虗灭幻法门,则我等永受轮转。故诫之谛听。(次正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言幻者,盖三种幻:一者四性无生幻,二者一理随缘幻,三者以性夺修幻。前二种属偏前衍门之幻,为权实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夺修之幻。此幻乃圆具诸法,偏发由熏,以性夺修,法法无作,亦谓之性德行。一尘应色,无非法身,自他依正,不逾秘藏,方为色香中道,起对法界。此非虗幻之幻,乃依圆觉妙心而起。此幻为之有本之幻,不同无本之幻也。一切众生者,十法界之众生,即四圣六凡也。众生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蕴,六根六尘,谓之种种幻化。此种种幻,全本觉妙明真心而生,故云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地狱饿鬼,刀山劒树,镬汤炉炭,全是圆觉妙心,大用发生。观经云:地狱猛火,化作清凉风。调达地狱种性,法华授记为天王如来,龙女畜类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经论,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夺修,如何销释?只谓众生无始无明,强生隔碍,至以生佛体殊,色心不泯。若也顺性圆修,觉观寂照之功,始觉有力,体用显现,成就自性本具圆觉。然后迷悟体用不二,波水湿性无殊。其或不然,精义必无二,至当止归于一也。(次引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此喻圆觉妙心中,本无众生,亦无诸佛。只为真如不守自性,无明熏发。本觉妙明,转作无明,故有生死。今于生死中,具有菩提种性。遇佛出世,及善知识,教修圆觉寂照。复观生死结根,知是空华。此生死空华,亦复从何而有。此亦全本觉大圆觉性而生,非别有生处。氷从水结,妄从觉生。犹如空华者,空华是妄。从空而有者,且指觉性。但此觉性,亦是妄觉,未可认为真觉。亦是月外之月,其实名为始觉。又如空华,从眼翳生。此翳无根,体是无明。此无明,又从法性而生。故云从空而有,暂指为真。虽为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为始觉,有破妄之功。缘被眼翳之累,真还成妄。若始本一合时,无明法性俱遣。境观双亡,无复差别。(次释疑。)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幻翳若灭,幻华亦随灭病除也。空性不坏者,此空性名为始觉,毕竟不坏,且存药方,故云不坏。修显极时,复本妙明,始本一合,有无俱遣,境智双融。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次合法谭本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境也,即一念阴心是,此幻阴心,亦起作幻智,还照幻境,亦一念也,谓之境照于境,智照于智,如燃火杖,亦复自燃,智起为幻,灭幻为智,灭幻之智,非智不灭,故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灭幻之智,智即是幻,如汤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谓欤。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指众生四大五阴,色心依正,种种诸法,皆名为幻,故云诸幻也。尽灭者,诸幻从觉生,觉生即幻灭。灭幻之觉,犹如虗空,故云不动。须知诸幻,本从翳生,翳灭幻灭。翳幻本一体,翳幻从觉起,觉还灭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还将心药医。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顶经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与今文会,如上答。以幻修幻竟(次问谁为修行)。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至)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此答第二问。问云: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从诸觉生。觉只是一,何云诸觉?推其问中云:若诸幻性缘上幻性有种,种曰诸。今以幻智灭于诸幻,故觉亦有诸,故云诸觉。依幻说觉,觉亦名幻,故云犹未离幻。此觉,妄觉也,亦云始觉,属修也。今家以性泯之,以性夺之,故修与觉并皆为幻。此觉既从妄而生,还能灭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觉。妄既灭了,此觉亦须自灭。如猎犬相似,猎既尽已,其犬自烹;妄既尽已,觉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无主,但能尘销觉圆,不须复问谁作主宰修行也。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上文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若无觉妄之智,如渡无船,安能到岸?须用此妄觉,如火燃木。无此觉智,旧病仍生,众生长受生死。但今文若说有觉者,有觉亦妄,是妄皆除。到此圣凡情尽,若羚羊挂角,灵龟曳尾,绝踪绝迹,方见圆觉。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上问中云:诸幻尽灭,则无有心,将谁修行?今意但除其幻,了其生死,何虑无修行人?偈云: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舟乃自行岸,实不动如上。答第二问竟(次远离幻化)。 善男子,一切菩萨(至)一切幻化虗妄境界。 此第三问。上文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今乃劝云:应当远离。应当,即劝修也。众生若不依教修观,无明业识,如何解脱?则轮回无际也。若依师教,以教照心,则远离一切幻化生死。况生死结根,如铜墙铁壁,非幻智如何得出?故说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现前六根六尘。故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根尘既净,觉圆满故。即上文净觉随顺也。(向下经意,通途征释。上来三问,总是执心。但去情执,诸幻自灭。不加针艾,其病自苏也。)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以上四离、四幻,皆是征释幻心执情。执情不遣,幻妄复生。此之幻智,展转微细,眠伏藏识,最为难遣。今为四离离之,诸家解释不同。今用天台解法华经,知法常无性;用龙树大论缘生四句解,知法常无性。云:无自生性相,无他生性相,无共生性相,亦无无因生性。性相无,相亦无,故曰实相。实相即今圆觉妙心也。今观此四维、四幻,即龙树四句性计也。一者、远离一切幻化虗妄境界,即论中云无自性也。既远离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尘境界虗妄浮心。若执之不远离,即计自性也。今既以性夺修,即自性计根尘一一无作,六根清净也,即自性离计也。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者,远离心即始觉也,亦即从妄中起此觉也,即妄觉之智。此远离心智虽从性起,大似从外而有,似有能觉,即论中计他生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复远离也。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中共性计也。远离属他,为幻属自,自他共成执计。破云:离时既无,共时安有?既非共生,计执自亡,故云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云无因性计。计其无因而生,即非有非无,不因有无而有,此谓之无因,故此谓之计自然执也。破云:此非无因不生,有因缘故,亦可得生。即今文远离是观是智,离幻一句是妄是境。既远离,则无观智;既云离幻,则无有妄心。若执境智,计之为执,今复远离,故云无无因性,亦复远离也。故大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上四离四幻,皆计四性自他共离。四离若有一,计四四十六;四幻亦各有,四计亦有十六。四幻四离,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无根,皆从圆觉妙心而有。今反观圆觉妙心从我心有,今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不住结使,不离使海,虽离烦恼,不离烦恼,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下引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以木钻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灭。今云二木相因,所因之木譬妄,执心即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观,即幻智即能观观也。能所相即,境与观合,境观相研,中间无明阴妄方尽。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观也。砧槌自分能所,中间无明虗妄即物也。炉[錹-月+用]既发,砧槌现前,中间之妄心无逃避处,不得不消。妄心消处,真觉妙明显发也。二木相因,一木是远离,即能观观也。一木是所观阴境,故云一切幻化虗妄境界阴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尽者,火喻空观,能坏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经云: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心即上能空观。若更执此能空观,药还成病,故须远离,即二重能所也。灰飞喻空观,本是药能治病,病去药亡。又复执此药,药还成病。药病之执如灰,亦云执空之病。既空一切相,复执于空,此为之空病。圭峯云:本烟在前灰在后,谓译师之倒。今谓不然,正是灰前烟后。何谓也?此是药病。灰尚有形相,喻远离为幻。此幻尚麤,故以喻灰之,非译师之倒。此药上之病亦须远离,此第三重能所砧槌也。烟灭者,喻上药病。更合新药治旧药病,此是新药病、空上空病,故云离远离幻。有两个离字者,便见药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还成障,亦此经菩萨为解碍也。可谓大聪明人。前果有三尺暗,故云亦复远离。此四离、四幻,但分麤细。此四离等,如铁、铜、银、金为鎻,虽分贵贱,鎻义是一,并须去除。若于此四外更起计着,又如之何亦须断除?今且云四者,事不过三(次结四离、四幻,亦是合法)。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至)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以幻修幻,合两木相因也。诸幻虽离,不入断灭,合上火出木尽。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合灰飞。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合烟灭也(次结幻离)。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至)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总结普贤三问,若能依此四离四幻修行,故得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虗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虗空本不动。 (此答第一问,此幻修幻。)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此答第二问,诸幻尽灭,无人修行。)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此答第三问,永不修行,云何解脱,后通途引譬四离四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木火灰烟,四皆并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