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九
唐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唐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唐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明 檇李沙门 真界 纂注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至)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前明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麤、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不假禅那等者,言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麤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众,则众庶而已。次名梵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梵,其进有序。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至)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至)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由前身心已离欲染,故得身心妙圆,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故威仪戒行清净无缺,至此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至)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此天已出欲流,背欲染,趋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也。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然此天以至下天,皆云非正修真三摩地者,此以有漏简非无漏也。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至)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升进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梵行圆满,故能澄凝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其光尚劣,故名少光。盖二禅已上,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光有胜劣,分其高下。
光光相然照曜无尽(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转明,妙光迭发,从前少光,迭发多光,光互相然,故照曜无尽。境随光净,故暎十方界,徧成瑠璃,以照曜无尽,名无量光也。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至)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说,但以众香。此天吸取,任持圆光,以成教体,令人观光,知修梵德,无有语言,故发化清净,随机受益,各各不同,故云应用无尽。以光为音,故云光音。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至)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二禅三天,又胜下位,故名胜流。以得极喜,故云一切忧悬所不能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麤漏,则业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定水润心,慧光明泰,喜支调适,忧愁不生也。悬或作愁,字之误耳。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至)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故得发成精行,离诸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怕寂静,名寂灭乐。而净犹劣,则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至)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又望上未徧,望下则多,故名无量。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至)如是一类名徧净天。
上身心轻安,且言其内。今世界等者,总摄于外。盖由净空无际,故得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现前,则身心归寂灭乐矣。以一切圆净,故名徧净。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至)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此三胜流离诸喜动随顺性乐,故云具大随顺得安隐乐也。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自具也。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至)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复次下,结三禅之德。乐非下,显三禅之过。苦乐下,正示福生也。盖前之喜动为逼苦之因,今虽离喜逼苦已尽而得无量乐,然乐不终乐坏苦必随此天,悟此故苦乐顿舍,以舍苦乐名麤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也。自此而下,明四禅总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皆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至)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虽苦乐双舍,净福性生,犹未圆融清净,福性无遮。至此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限,而得随顺,穷未来际,名福爱也。以爱乐随顺,无遮福性,故名福爱。问:此有漏禅,寿命有限,何得穷未来际耶?答:此约得定,报寿长远,动经劫数,云穷未来际,非约报后所论也。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至)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分二岐路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僻道趣无想。若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净光等天,至此福德圆明。修福既圆,遂证广果,而住此天。以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也。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至)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盘,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先舍麤心入于微心,复舍微心入微微心,从微微心相续无间,由物洎身,心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穷舍道,身心俱灭也。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由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盖以是人不了妄性体空,乃执生灭以为劳累,厌此生灭,求不生灭,非真不生也。但见六识不行,如冰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盘。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至)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苦乐不动者,以四禅苦乐双舍,舍念清净,故不能动也。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至)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习气种子惑也。与现行皆灭,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忘,兼指四禅已下无续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故云舍心同分安立居处也。
阿难!苦乐两灭鬬心不交(至)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则心与境鬬,不能无烦。惟心境两释,烦恼斯断。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唯鬬心不交,疑若犹有交地,方灭麤相,得无烦而已。此复增胜,心机无对,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无热也。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至)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十方,所照也。妙见,能照也。虽照万象,不随尘象而起念虑,故无尘象沈垢。由妙见圆澄,无诸尘垢,故名善见。精见者,由无尘垢间杂也。精见现前,则进趣云为,纯智无习,故云陶铸无碍,名曰善现也。
究竟羣几穷色性性(至)一类名色究竟天。
几者色之微,究竟羣几者,谓究尽众微也。性者微之本,穷色性性者,谓穷尽极微也。极微众微既已究尽,则入于空,故云入无边际。以色皆究尽,故名色究竟天。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至)世间麤人所不能见。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麤细有异,故不能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至)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总结色界也。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犹有色质故。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至)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有顶色边际也。二岐:一出三界,即此文也;一入无色,即次文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至)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自此而下,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若在下,蹑前。觉身下,明此天相。盖此初天,虽舍念清净,而觉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心与虗空相应,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至)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惟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销,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既无色空,则色空麤缘已无,故惟全半分微细也。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至)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虽亡空色,未灭识心。今此识心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攸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然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至)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由识性不动,自以为真,故灭穷研,是于无尽中发宣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至)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者,指上四天皆依偏空进修,故不能尽真空妙理也。从不还下,谓圣人有生此处者,乃钝根那含耳。言罗汉者,约后为名也。若从无想下,谓无想诸凡夫天穷至四空,不归无漏,则迷于有漏,无所见闻,故便入轮转。岳师谓无想天不来四空,曰不归者,非也。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至)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此明天众随业感报,王乃寄位升进也。游三摩地等,即菩萨游戏出入诸禅三昧,增进圣位。以天为修行路者,谓圣人欲趋菩提,必寄迹诸天而修行升进,如人欲至王城,必借路进趋故也。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至)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麤识也。此皆下,总指三界由妄发生,七趣由妄沈溺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各随诸趣受生也。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至)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瞋故也。随业轻重而有四生之异。水穴即尾闾也。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至)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总指七趣由妄,以显真心本无诸妄也。盖七趣由妄想随业受生,故名昏沈。诸有为相,于妙圆中了无根绪,故如空华。前问妙心徧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坠也。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无杀、盗、淫,即天趣。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也。因有而坠,因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真三摩地,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无善恶也。无二亦灭者,谓善恶既无,则无善无恶亦不可得。如此,则妙性中尚无于善,何有不善乎?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至)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由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又问: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故此结答三业,即杀、盗、淫也。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至)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此劝除三染心,以结示邪正也。上明诸趣戒备失错,而终于劝除杀等三种染心,乃戒备真要也。下文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详辨魔境,深防邪误。魔即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慧命,夺善法。开之有五,曰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发心者,常与随顺,则无𡨥敌。惟正修者,违而不顺,偏致恼害,故须辨识也。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至)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前法既终,当机无问,故将罢法座,而又揽宝,几回金容。无问自说者,真止观中微细魔事,非一切智莫能辨识,能隳宝觉,破法王家,故须特告,乃最后深慈也。真修行法,即前二决定义。观音观门,内戒外呪,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觉之方法也。修妙观智,涤内垢障,故云洗心。由魔引起分别念着,故名非正。四禅无闻者,智论说:比丘无多闻慧,但勤小行,得四禅果,便谓已证阿罗汉。及乎天报将毕,见有生处,遂谤佛妄说阿罗汉不受后有,因此坠堕,乃邪误之咎也。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至)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明空界生灭之相,以叙魔起之由也。觉圆心体,所谓真元。由迷理背真,徧迷法界,即成空性。化迷不息,成有漏界,为魔所依。化迷者,随迷转变也。惟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而虗空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故喻片云:若汝等一人,发真不迷,则无安立者,故自殒裂也。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至)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魔以晦昧为依,今修禅饰定妙心精明,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恼害也。饰犹庄严也,谓修禅定功德庄严本有真三摩地,因修饰故则与菩萨罗汉所证心性通同㳷合,故魔等宫殿自然崩裂,此即归元之前相也。问:大地无情水陆异类,何以同魔亦皆振慴?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议,如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动声振大千,须弥山王为之涌没,况菩萨首楞严力,岂以情无情异而为责耶?凡夫昏暗不觉迁讹者,此释伏疑也。恐疑者曰:魔及诸天既见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觉知?故此释云: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至)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妙觉真体,无动无坏,正力所烁,邪气自消。五阴,主人真心也。阴消入明,指发真者。登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隳宝觉,固宜深防也。宰臣籍没,喻几于觉位而沦恶趣。籍没者,除其属籍也。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至)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教依止观不二之心以入正定也。销落诸念,即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也。离念精明,即止观不二之心也。离念,止也。精明,观也。以精明故,不为动静之境所移。以离念故,则其忆忘之想如一。念息尘亡,精性妙净,依之进趣,正定可入。故当依此处以入正定。观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处暗,虽精性妙净,而心未发光,此色阴之相也。阴以覆蔽为义,区局性真,故云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至)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色阴,以超劫浊也。色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身境色法之所迷碍耳。故譬若目明朗,十方洞开也。劫者,时也。法界无生,本亡时分,何有浑浊之相?因三想交结,妄成色阴,对色阴故,有劫浊生,故色尽则超之。色阴始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为本。五种妄本,经末自释。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此中即止观不二之中也。妙体本融,由妄质成碍,故精穷妙明,则四大不织,而身能出碍也。然此特定力所逼,使精妙流溢,暂而不常,故非圣证。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此心即止观心也。前真精妙明流溢前境,故外无所隔,此流溢形体,故内无所障,而能身内拾出蛲蛔,此亦暂尔,斯即以止观心用精穷妙明心体也。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前之精研,初能外虗,次能内彻。此复内外精研俱虗彻,故但除色身,而内魂魄等六,互相涉入也。魂魄意志精神,五藏主也。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为意,主肾为志,主心为精神。互为宾主者,余五入魂,则魂为主,五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余为宾也。递相离合,即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精等。既魂魄等皆失故常,迭互相入,故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忽有所闻也。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未尝经意者,往往焕然得于梦寐,则精研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也。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净秽之境,常随心感。心既澄彻发光,则心魂染于灵悟,佛境现于心光。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精研妙明,抑伏杂想,功力逾越,则妙明逼极,焕散而现诸境相也。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惟微细定心,澄使不乱,而后能见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随定变也。
又以此心圆入虗融(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定力虗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定力所持,故火不烧也。世之端居丧我者,尚能使形槁木,心死灰,况真定之力哉。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厌麤浊之质碍,欣净妙之虗融,凝想曰深,故得成就清净。净功既极,则境随心化,故能徧观诸境,得无障碍也。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研究深远者,以妙心深而无底,远而无际。今行人以观心研究,而欲尽其深远,则知用心亦深远矣。故逼迫精神,遗身而出,见闻远及也。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至)若作圣解,即受羣邪。
研究精极者,以妙心纯一无染,今行人以观心穷之,所谓穷其精也。又高不可仰,深不可窥,今行人以观心究之,所谓究其极也。盖以所究精极,而能究亦精极故,故激动自心邪种,以致外魔挠乱耳。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总结上义,敕诫弘宣也。用心交互者,用禅那心与色阴坚固,妄想交互,故现斯事。乃至识阴,例此明之。何则?以五妄想各于本阴区宇之中为禅所观,将破未破,如灯欲灭,其光复炽,乃与定力交战其功,故成之败之,则魔佛之道于是乎辨。问:此不作五阴次第观门,何得五阴次第尽耶?答:观虽总相,五阴同观。阴有麤细,麤者先尽,譬如浣衣,麤垢先去。五阴既积妄所成,妄尽自然阴灭,从麤至细,理必然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至)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通叙色灭受现也。见诸佛心,如镜现像者。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由破色阴,内外虗融,得见本妙心,如镜虗明,而洞见色像,故云如镜现像。虽具妙体,而未能运用,盖为受所覆故。如魇寐人,支体宛具,六根明了,而不能运动,此受阴之相也。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至)虗明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受阴以超见浊也。色阴尽者,虽得见诸佛心,然为受所魇,而未能用,故受阴消歇,即能离身反观,去住无碍也。言超见浊者,盖见浊依六根得名,受以根尘相偶领纳为义。今受阴尽,则于根尘无所领纳,故超之也。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则受阴无体,虗有所明,故虗明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中受阴,定中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其心发明,知受阴为咎,则内自抑伏而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慈柔,故多悲愍,以致悲魔附焉。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受阴明白者,谓于受阴定中,耀性发明,心地明白也。言感激者,谓喜动之相也。色尽受明,为定胜相,胜相现前,不生喜动,则不成过。因喜成功,感激过分,于感激中,生无限勇,以为佛果可齐,功行易致,遂成陵率之过也。陵率,谓勇心高率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凡修观行,须定慧等持,乃能无失。今此定强智微,故失于沈忆也。以受阴未尽,故进无新证。色阴已消,故退失故居。进退之间,杳无所依,名中隳地。苟有智照,沈忆不生。由智微故,于中隳地。枯渴沈忆,而忆魔附焉。忆心妄系,故如有撮悬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互有所失,故欲等持也。色尽受明,为定胜性;苟能忘怀,不得少为足。因以胜性怀于心中,自疑为佛,故得少为足,以致下劣易知,足魔附焉。以定力微故,亡失恒审;慧力过故,溺于知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历覧二际,苟有方便,则不生艰险,不致邪忧。因失方便,故心生艰险,以成邪忧,自致患害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清净轻安,即色消受明之定相。定若兼慧,则不生喜悦,而正道可通。今既无慧自持,心生喜悦,则定翻成散,魔得其便,喜乐附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因定中生已足想,无慧自救,故起诸慢也。慢名有七:恃己陵他,名我慢;同德相仿,但名曰慢;于同争胜,名过慢;于胜争胜,曰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礼塔庙等,即邪慢也。今之妄人,不礼不诵,皆慢魔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色消受明,即观心精明也。以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苟不生心动念,不致误堕。因心生轻安,自谓成圣自在,更不前进,故作无闻之俦,以致魔附,疑误众生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明悟,即前精明圆悟也。以于明悟中得虗明性,遂误执断空拨无因果,成诸邪咎。凡为此者,皆空魔也。空魔入其心腑者,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归依魔党,如漆如胶,断手截臂,不以为难。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色消受明,得虗明性。苟无贪味,则爱欲不生。因深贪虗明,生无限爱,故便为贪欲也。此即定境顺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以致魔附,疑误众生耳。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诸阴结文,皆云保持覆护等,即深防邪误助道之意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至)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通叙受灭想现也。想者,心虑浮相,识情妄习,能覆妙明,障圣道故。虽受阴尽,其心离身,去住自由,而得成就上历圣位之因。又得意生身,随往无碍,然尚为想阴所覆,故譬熟寐寱言也。言是人虽无别知,而言已成伦次者,喻在想之人,虽不知离念境界,而见有生死,始终历然也。不寐咸悟其语者,喻想尽者,知诸众生,于妄想中,而妄受生死也。言六十圣位者,自干慧至妙觉,但有五十七位。云六十者,经举大数,故增三位也。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至)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明破想阴,以超烦恼浊也。言想尽而生死首尾圆照者,谓生死始终,由想念有,故想尽则无始终。生死惟觉明圆照,如人睡醒,寱言叵得,岂有音韵伦次,惟有醒人耳。言超烦恼浊者,盖想由根尘所发,烦恼因想而生,故想尽则超之。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想酢梅,能通质碍,故名融通妄想。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受阴尽故,心得虗妙,曰受阴虗妙。已无悲等十心,曰不遭邪虑。由无邪虑所蔽,止观心体发明,故曰圆定发明。三摩地中,想阴定中也。圆明,即圆妙明心也。爱圆明求善巧者,思于圆明之体,以发沤和之用,故锐其精思,以贪善巧也。天魔变现教化者,示沤和善巧也。附人,附他人也。其人,所附人也。然则飞精附人,斯必附其可附之人,亦修定习慧者耳。弟子与师,即求巧之子,说法之师,下皆例此。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爱绵㳷者,欲密契妙理也。希契合,故魔与开悟。自开悟下,皆密契之事也。夫忘机寂照,理自玄会,若希求契合,拟心即差,于是天魔得其便也。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爱穷万化之本,故爽其心以辨析。将佛涅盘等者,以肉身为果德,以幻生为常住,而拨无净土报体,皆因其爱辨析化元,故妄为混融之说也。以秽染为真净,亦意引媟欲也。夫性海圆澄,森罗自现,苟偏求俗理,翻益漏心,违本禅那,邪鬼斯入。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悬应在圣,冥感在己,于未证理前求其休验也。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爱深入幽,静以澄养,通力也。邪定能具五通,本业即宿业,畜生是后报,此二宿命通也。知肇,他心通。讦露,眼耳通也。发人私事曰讦露。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好知潜匿异事,贪求宿命也。简策符牍等,皆国家奇要之物,书大小之事,合君臣之信,故用之耳。授此异物,令心信伏,后乃着之。口中好言,下皆乘其见而惑之也。宿命者,六通之一也。小乘修成,大乘发得。今进不待发,退不从修,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化元,万化之本也。欲得此本,乘之以发神变。以爱神变,故现撮火履水等事。若真神变,则不惧刀兵。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欲入灭定,以趣空寂也。从空出没等,因其好空,故依空詃惑。口中常说下,皆乘其空见而发也。近世邪宗,妄谓参须实参,见须实见,遂以因果后身,天堂地狱,非亲见者,一皆拨无。故得其说者,咸谓善恶渺茫,浮生不再,于是忘戒检,恣淫乐,饮噉昏荒,以自断送,侥幸显处,掊尅侵虐,真谓无天堂地狱矣。愚每痛之,因笺释及此,感发奋笔,冀悟魔说,无自陷溺也。日月薄蚀,精气流注,能为金玉之类。薄蚀者,气往迫之曰薄,亏毁曰食。
又善男子受阴虗妙(至)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三界惑尽,方离分段而得变易。今功未成,顿欲变麤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龄,妄希即惑矣。研几,谓研穷几微以深求也。万里瞬息,乃得变易者之事耳。陀罗尼经有遮文茶天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隶四天王。已发心则护人,未发心则害人。以彼定力虗明为利,故食其精气。或不因师者,不因魔附之师,而亲见魔现也。口兼独言,间出异语也。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至)失正徧知堕无间狱。
涅盘经云:末世魔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其意同此。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至)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此经始以阿难起教,终复嘱令弘宣,足知大教源流,浚发遐被,无非阿难之力。则示遭魔事,征心辨见,皆为末法,起大慈悲,令不着魔,得正知见也。当知昔虽四派示灭,今之法化常存,与夫在处影响,无非留愿之身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纂注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