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七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擕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四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 (魏译云:唯愿演说自身所证内觉知法,以何等法名为法身?唐译云:愿为我说如来应正等觉自性觉。○梵语三藐,译云正等。三佛陀,译云正觉者。三译语异义同,盖约能证人边,问所证法身。)。 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 (大慧先叙所问之益也。集注云:如来自性,法身自性也。)。 佛告大慧:咨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魏译为作耶句,上加法身字。事作果,相作见,觉作智。○此问如来法身,于诸句中,为何所属?即此诸句,为异不异耶?盖前文所明涅盘,即是如来法身。故大慧次涅盘后,遂问法身,将欲如来融会能所。故下文云:法身者,即是自性涅盘。)。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 (法身之义,于迷者如大火聚,四句解之,则夭伤慧命。于悟者如清凉池,四门可入,沃之润之,而长养道种。今大慧随顺迷者,以作非作等为问,而不知法身非作非不作,非相非非相,非因果法非不因果法。所以下,征释有过也。) 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 (此牒释上义也。古注云:若言如来是果事者,即同作法无常过。若同无常者,一切世间果事悉应是如来。故魏译云:不许此法。)。 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盘大之子,以无所有故。 (唐译云:若非作法则无体性,所修方便悉空无益,同于兔角石女之子,非作因成故。)。 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若无下,遣计明正。谓事之与因,是凡愚妄计。今云无者,盖遣之也。事因既遣,则非有非无。非有非无,则超出四句。然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超出四句,则离世间,不堕四句。此不堕四句之义,智者所取,以显四句是凡愚计着耳。然此超义,非唯释尊如是,一切诸佛,义亦如是。具智慧者,当去邪而归正可也。)。 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 (魏译云:我说一切诸法无我,汝当谛听无我之义。夫无我者,内身无我,是故无我。大慧!一切诸法,自身为有,他身为无,如似牛马。大慧!譬如牛身,非是马身,马亦非牛。是故不得言有言无,而彼自体非是无也。○此承上以起下也。上文非有非无出四句者,即无我义。无我义者,非作故无我。本然自性,具无我义,故云性是无我也。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者,一向说法无自性,今云有自性者,谓非直断无,无而恒有,盖所谓妙有也。于此无彼,于彼无此,故云无他性也。譬如下,举喻明有自性无他性。谓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然彼彼非无自性故。其实非有非无者,如云求马性于牛,实非有也。求牛性于牛,实非无也。彼彼各有自性,求他性则无故。) 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 (此结牒上喻,以明诸法有自相也。但非下,按魏唐二译,愚夫字上无无我二字。若从今文释之,亦有旨存焉。涅盘经云:佛说有真我佛性之理,诸菩萨皆申忏悔。我等从无量劫来,常被无我之所漂流。又云: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我愚夫,此为明证也。如是一切下,以空、无生、无自性例无我义,谓空而不空,无生而无所不生。无自性见前。) 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 (如来,指法身也。阴,谓五阴也。如来法身,湛然清净。众生阴身,脓血所聚。以实相观之,染净无二。异不异相,一俱非故。) 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有异;一切法亦如是。 (古注云:若言法身与阴一者,应是无常;若言法身与阴异者,则同虚空,无有益物方便;若言法身与阴二者,应有异相。如牛二角相似,不得言异;二角长短不同、黑白差别,不得言不异。故魏译云:如是一切诸法,应无异相而有异相。)。 大慧,如牛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如牛下,承上若二者应有异之言,以明如来与阴等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 (唐译云如来者,依解脱说。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来是能证之人,解脱是所证之德。盖以能所辨非一异也。此约出世净法,辨非一异。)。 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 (承上文意,以明如来依解脱名说也。)。 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释前文能所非一异也)。 如是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 (此约能知所知,辨非一异。)。 大慧!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 (此谓名数性空,法身斯显。是以牒拂大慧所问之语,谓离如是一切心量,法身当现,故槩言非也。)。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盘,自性涅盘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虗伪,出过一切虗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 (以离心量故,能致如来,由是历显如来觉际。至第十句,牒归大慧初问之语。末句,大慧下,结答所问。而重言佛陀者,示具此德之人也。集注云: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故名为佛。) 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集注云:蹑前重释,结酬所问。明如来法身正徧知觉者,永离一切诸根境界,不可以识情虗妄测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集注云:自此七偈,颂法身离念,超过二见,此总明悉离也。)。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集注云:若五阴诸缘与正觉,既无一异可见,云何更有所分别义?)。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非阴不在阴,亦非有余杂。 (非阴不在阴者,外道计我与阴循环有十六相,见前注中。有余杂者,如首楞云:外道具有四种:不死、矫乱、徧计。虗论计云: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又云: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又云: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详如彼说,是为余杂之类也。)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谓上诸性,皆妄想见也。破其所计,故皆言非。此法既非有无,彼法亦尔。言诸法皆离有无性故。以有下,言有无相待而生也。末二句,出有无之过。谓若无不应受有,是无者之过也。若有不应想无,是有者之过也。)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沉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集注云:言愚夫不知如来法身体,离有无计着、我非我等言说量,溺于一切二边过患,则自坏坏他,流转生死。)。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集注云:言离有无一切过患,则能正见如来法身自通,不毁导师所说法要。)。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 (集注云:大慧因上言如来法身无有生灭,又如佛昔修多罗中分别摄取不生不灭,说此即是如来异名。故举此二教相违,请佛会通异名及无性二义。)。 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 (集注云:一切法生则堕有,灭则堕无,不生不灭,则超有无品类,故曰不现。)。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 (大慧问言:若一切法不生,则无法可摄。既云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则如来名字中疑应有法,愿为我说。)。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 (佛答云:如来名体,非是无性不生不灭之名,亦非摄一切生灭之法。自觉因成,不待缘而故有。虽云不生不灭,必非断无之义。)。 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 (集注云,佛说不生不灭,即是如来意生法身别异之名也。凡愚外道,昧劣二乘,七地菩萨,心量未灭,非其境界,是皆不能了耳。)。 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 (不兰之,不以富音呼之。华严钞译云降伏,以能降伏阿修罗故。此举帝释千名,以例如来众多名号也。华严十二经如来名号品云:如来于此娑婆世界,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如是等其数十千。十方世界亦各具足十千,乃至云有无量百千名号。大矣哉世尊!一体而多名,应缘以立号耳。集注云:或云释迦提婆因陀罗,又云富兰陀及憍尸迦,皆帝释异名。)。 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 (唐译云:譬如帝释,地及虗空,乃至手足,随一一物,各有多名。非以名多而有多体,亦非无体。○此谓非唯佛与帝释而有多名,抑即诸物各有众多名字,处处不同。然非多名,即有多体,亦非无自体性也。如月印千江,月非多体。然而千江月影,不可云无,有亦无实。世尊!多名之性,有无之论,亦复如是。不可言有,不可言无。有无是二边语,敌体称性,即第一义故。) 如是,大慧,我于此婆呵世界,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 (集注云:娑呵,旧曰娑婆,亦曰索诃,译云能忍。阿僧只,译云无数。)。 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 (唐译云:诸凡愚人,虽闻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 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毗纽者,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盘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只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梵语迦毗罗,辅行译云黄头,上古仙名也。若云迦毗罗皤窣都,皤〔宰〕都译云所依处,盖城名也。谓黄头仙依此修道,城因仙名耳。今文但云迦毗罗是仙非城,谓佛金色如彼仙故。集注以城解者,非也。集注云:如上略举,或有知者,三十三种名以例多数也。毗纽译云大力,迦毗罗城名,以佛生彼城,因名迦毗罗仙。如是等满三无数百千名号,称谓不同,然其体唯一,无有增减。此方余界有利根者,能知如来法身,随众生心现,实无去来。譬如皎月,影现众水,何有出入哉?) 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辞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 (谓诸凡愚不知如来句义,堕于二边。虽不解了,然亦恭敬供养于佛。但于如来名义及自通相不善解知,计着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是故不知如来名号无量差别。如因下,重举前例,令易解故。) 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着。 (集注云:终极之旨,不善会归,故于一切法,随言说计着。)。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唯止言说。 (谓愚痴人执言说即义,离言说无别义故。何者?义无体性故。言说之外,求义性不可得,由是唯止言说。悲夫!止于言说,忘于义趣,执筌为鱼,观指亡月,得非误哉!)。 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 (恶烧智者,谓凡愚人恶智,如火烧菩提芽,不知言说自性从妄想起,以音声齿吻和合而成,亦复不知言说是生灭法,义不生灭。)。 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 (义则下,唐译云义则不堕,离有离无故,无生无体故。)。 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 (谓如来说而无说,不令闻者堕于文字,是谓无说无闻也。何以故?文字性空,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法,堕即不说。)。 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谓佛所说法,随机建立。法无定名,理何所说?若人谓佛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何以故?法离文字,言说性空。是故如来说无所说,于诸闻者闻无所闻。然则谛理寂然,无说无听。故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此之谓也。所以下,重显法离文字,以彰不说之说,究竟饶益一切有情,非不饶益之义也。盖言说者,众生妄想故。)。 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 (坏,即灭也。若直谓不说一切法,则教法灭尽。教法既灭,则三乘圣人悉无成矣。若无诸佛,谁为说者?若无三乘行者,为谁说法?)。 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是故下,明结劝之意。随宜下,示广说之由。谓以众生乐欲之心所生烦恼非一种故,是故诸佛为彼异解众生广说诸法,令离心意识着。若有众生即得自觉圣智处者,则不为多说,但直示一乘而已。)。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 (谓有诸菩萨,知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有无能所性相二边妄想者,则依于义,不依文字。)。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谓诸行者,若不解义趣,误堕文字,不了自心,自坏第一义,亦不能以第一义觉人,堕恶见中,相续不断,乃为众人说诸恶法。以恶见故,不善了知如来所有一切诸法,菩萨所有一切诸地,世出世间所有一切诸相,然亦不知如来一切权实章句。)。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谓诸行者若能善解如来一切法、菩萨一切地、世出世间一切相,又能通达一切权实章句,则能具足自性第一义谛,乃以中道无相之乐而自娱乐,复以平等大乘建立一切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 (此承上文,以叙得正无相乐者之益也。谓能得是无相乐故,则摄受大乘。以摄受大乘故,上则摄受诸圣,下则摄受羣生。生佛既摄,正法自具。正性自具,则二利兼行,佛种不断。以佛种不断故,心能了知,得殊胜入处。殊胜入处者,谓入自觉圣处也。)。 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虗伪息,是名如实。 (谓得殊胜入处菩萨,常以意生身化生一切众生中,建立大乘,令修如实法义也。十自在力者,大论二十四云: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然以任运无碍,名自在也。菩萨乘此十力,现众色像,外达众生形类,内达众生烦恼,上契于理,下契于机,如实说法,令诸众生因闻而达道也。谓如实者,不异也,说法无差别故,此约事说。又如实者,无去来相也,显理无去来相故,此约理说。以事理如实故,令诸众生一切虗伪息灭,是名如实说也。)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着真实者,离文字故。 (此重诫行者莫着言说,当依真实,以真实义离文字故。)。 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 (此复举喻,以明着言说者,不得实义也。谓如以指指物,示彼愚夫。而彼愚夫,因指当应观物。既不观物,复执能指以为物者,则不得所指之物矣。如是下,法合。指喻言说,物喻实义。谓彼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着,毕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之实义也。) 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 (此喻为诸行者依于文字而不善于法者设也。谓如婴儿以糓粟之食,当炊令熟然后乃食,若复食生则发诸疾,以其不知次第熟故。如是下法合谓依文字者,计着不生不灭之食,不以次第方便修治则为不善,如彼婴儿食生者同也。)。 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 (此结前意,诫令当舍于指)。 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 (此结次前不善修意,诫令当善方便。)。 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盘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 (此以真妄合明,用彰实义之德,言说之咎,意令行者舍妄而趣真也。) 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 (此明实义所从得之门也。谓开多闻之门,示真实之义。然多闻之德,在义不在言。在义者善,在言者不善。佛故择其善者,勉令从之。其不善者,诫令远之。善义下。谓善于如来第一实义,非善外道所计之义也。故云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自身不随,亦不令他随。则自觉觉他,人人返正。不亦为大德多闻乎。嗟夫。今之世有沙门者,稍得小慧,便逞多闻。或内亡实义,外骛清谈。依附老庄,纵横嵇阮。滑稽之言流利,浑厚之风渺茫。以至题篇造论,赞咏外书。虽为探玄者之贵,宁无择善者之惭。凡吾释子,当以今经为鉴。依于义,无随于言。为如来所赞,乃名大德。不亦善乎。奚以区区小慧为自多耶。)。 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着言说应当远离。 (此结劝行者,当亲近善义之师,远离着言之教,如来法诲,学者遵行,庶几为法门之良导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虗空非数缘灭,及涅盘界不生不灭。 (集注云:因上佛说不生不灭之义,大慧谓外道亦说诸因不生不灭,故曰无有奇特。与世尊说三无为法不生不灭,无有异也。)。 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 (问,谓外道计微尘等因,生诸世间。佛说无明爱业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虽异而义实同也。外物下,例上意。盖无明爱业,是内识故。今以外物因缘,与内识同,故亦如是。然则佛与外道,论义何别。)。 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 (新说云:此出外道不生灭义,九物之体也。一时,二方,三虗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大自在天,九众生主。谓诸外道计此九物不生不灭,能与生死诸法作因,通名作者。与佛大乘说一切性本非生灭,若有若无,悉不可得,亦无异。) 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 (大慧以如上因缘及今四大常义对佛校论,世尊于彼初无奇特。然而世尊屡胜外道,外道常有所屈。今大慧欲知世尊胜之所以然者,愿为说之。)。 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 (谓佛与外道所见无别,则诸外道亦皆是佛。何以故?彼此皆以不生不灭见故。)。 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集注云:大慧意谓:世尊当说一世界中无有多佛出世。若向所说法果与外道无别,则一世界中应有多佛出世。何以故?彼此说法无差别故。)。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 (所以下,出不同外道之意。谓彼外道,计有外性,分别得不生不灭之相。然而分别得者,非真不生灭,有相待故。是以世尊所说,不同外计,堕有无品也。)。 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 (佛谓我所说者,离有无生灭,非性非非性,是真不生不灭。)。 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 (一切法性如幻梦现,无实故非有,有相故非无,非彼断无见故,故云非无性也。)。 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 (上文既明非无性,今复征明非性之义也。无性,即上文非性句故。谓色无自性,现即不现,摄即不摄,如幻梦故。) 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贤圣。 (以是下,结上无性之意。谓一切性,性即无性,然非断无性也。但觉自心所现外境非性,全体虗妄。知虗妄故,妄想不生。妄想不生,则贪欲不起。故得安隐快乐,世事永息也。夫举世若梦,而凡愚妄想执着,作诸事业,到头空手,独赴死门。此是愚夫妄有,实非贤圣。) 不实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 (不实妄想是法。如犍下,举喻以明妄想不实之意。大慧下,先明犍城非实。众生出入是犍城所现者,愚夫见有实非有也,妄想故尔。)。 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 (如是二字,合上喻意。谓彼犍城,本无自性,无出无入,愚夫妄分别见。例彼外道愚痴,于性无性上,妄起不生不灭惑。然彼惑见,亦无自性。故于彼中,无有有为无为之相。类如幻人,生即不生,无自体故。是故无有若生若灭。何以故?以性无性,无所有故。) 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贤圣。 (一切下下,重合幻喻。幻人喻一切法,法非性故,离于生灭。而彼凡愚,堕不如实见,起生灭妄想。法体非性,生灭何有?凡愚妄想,非圣贤事。)。 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着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 (不如实不尔者,承上诸圣贤意,以明凡夫不如圣贤,离生灭见也。谓以如实不如实相例。如实者,离于生灭,诸圣贤是也。不如实者,起生灭见,愚痴凡夫是也。故云不如实者不尔。如性下,明如实意。谓妄想如性自性现,同一虗妄,故云不异。此如实见也。若异下,明不如实意。谓外性与内妄想异者,由计着性自性相,内外流动,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于妄想。此不如实见也。) 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者,受生因故不胜。 (此结上文如实不如实意,以明相无相之胜劣也。无相见者,是如实义,故胜。相本非相,以相见者,是不实义,故不胜。) 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盘。 (此牒无相见者,得如实义故。妄想不生,无起灭相,即此佛说是涅盘义。)。 大慧,涅盘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盘。 (承上涅盘明见如实义者,妄想心灭,自觉智圆,佛说是涅盘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如来灭彼生论,建立不生,对机权说,岂有定名?愚夫迷倒,不能知此。)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不生、无自性。 (前二句承上不生义,明其所由也。谓一切法本不生相,性不实故,即无性也。以无性故,谓无所有。复颂喻义,言如犍城幻梦,非实有也。有性下,判外道生性是无因也。为除生论,立不生义。生论既除不生,亦无自性也。) 何因空当说?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佛意谓不生既明,当说空义。何因而空?由离根尘和合觉知,识体不现。三缘既离,即此名空。空即不生,不生即无自性。法名有三,义意无别。)。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承上离和合,翻明和合非性也。一一指诸法而言,谓诸和合妄想假设,性虽现而非有也。以智分析,本无和合,非如外道见有和合。)。 梦幻及垂发,野马揵闼婆,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集注云:梦幻垂发等,喻世间诸事妄现其相,初无有因。野马,即阳焰游气。)。 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外道计胜妙微尘等因为有佛,故申畅无生而折伏之。无生既申,有因自破,是故正法流传,永世不断。无生即无因,以无因破有因,炽然如火,烧彼邪见稠林,莫能遏绝。失彼所计,故恐怖也。)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此下两重问答,魏唐二译通为一偈。)。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大慧蹑前炽然无因之论为问,意谓云何名无因?若无因者,复何所因?彼诸外道何故有生?既属无因,更于何处和合而得生耶?故以四何叠问。)。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集注云:佛言:应观有为一切诸法,非无因生。非有因生,故说无生。则外道生灭所见之论,自此毁灭矣。)。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顾,视。按:唐译是待义。唐译云:为无故不生?为待于众缘?为有名无义?愿为我宣说。○大慧问:云何为无生?为无性名无生耶?为待诸缘别有一法名无生耶?既有无生之名,不应无无生之义。名义不无,则堕于有,何谓无生?)。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答,谓非无性名无生,亦非待缘别有法。既名无生,岂云无义。大哉无生,二乘罔摄。一切外道,知见非分。然则二乘但尽生灭,非实无生。七性分得,非究竟也。直至佛果,始证无生实际。)。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微心,魏、唐二译作唯心。○今文上有唯字,故变为微,亦唯字义耳。集注作微妙心解,于义虽合,观本偈意,秪是唯义。)。 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夫无生也者,外无性非性,内无摄受心,断除诸异见,佛说是无生也。如是下别,以无自性及空等义,例应分别。谓空非断空,应机巧说,是故非空而说空也。空即无生,无生即空,故说为空。而言等者,摄取余名,所谓真如、佛性、解脱等耳。)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古注云:有十二因缘,数转变故,说名生灭。离此数外,更无有生法也。)。 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集注云,若离妄缘,更无异生性。除十二数转变,则生性有无等四句,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鈎鎻,离彼因缘鎻,生义不可得。 (集注云:诸俗数,谓因缘十二支。新说云:凡夫不能了诸妄缘,是故长劫为之鈎鎻,连环不断,故目因缘为鈎鎻。若离妄缘,无别生法。)。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但说缘鈎鎻,凡愚不能了。 (集注云:生无自性,故生而不生,起即生义。故唐译云:生无故不生,不生故离外道生法之过。我但说因缘为鈎鎻,而愚夫不能知缘中无生也。)。 若离缘鈎鎻,别有生性者,是则无因论,破坏鈎鎻义。 (谓离鈎鎻因缘别有生性者,此性无本,妄以为因,故佛判为无因论也。外计此因能生诸法,而诸法不能自生,由是破坏因缘。鈎鎻之义,得非过欤?)。 如灯显众像,鈎鎻现若然,是则离鈎鎻,别更有诸性? (此承前设喻,以明生性无因也。外道计谓由生性故,鈎鎻得现。若然者,则如灯能显像。灯喻生性,众像喻鈎鎻诸法。谓如暗中诸像,由灯故显。例彼因缘,诸法由生性而成。是则离鈎鎻外,别有诸性矣。观夫灯者,但能显而不能生。若云能生众像,则不可也。何者?像各有体,灯何以生?是故佛判无因,良有以也。) 无性无有生,如虗空自性,若离于鈎鎻,慧无所分别。 (魏译云:生法本无体,自性如虗空。离鈎鎻求法,愚人无所知。○无性无生者,谓生性非真,故无性也。无性则无能生,能生自性既无,则同虗空不能生物矣。若离鈎鎻,生性如空,纵有智慧,何所分别?)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彼生无生者,是则无生忍。 (承上离鈎鎻意,正明无生也。谓离鈎鎻自有无生,为三乘贤圣所得之法。盖因缘所生,生即无生,是为无生法忍。) 若使诸世间,观察鈎鎻者,一切离鈎鎻,从是得三昧。 (集注云:若使诸世间人观察鈎鎻义者,了知一切诸法本离鈎鎻,从此得解脱三昧。)。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鈎钻,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痴,魏唐二译作无明。○无明是过去二支因中之一,爱是现在三支因中之一。于十二缘中,略举过现二因,以该余十,总为内鈎鎻也。钻燧、泥团轮等,为外鈎鎻,例同诸法也。钻燧,世人取火之具。泥团轮,陶家造器之缘。种子是为正因,水土是为助缘。内外一切诸法,同是鈎鎻义。略举三法,例彼鈎鎻因缘,和合而有。由此内外鈎鎻,世间诸法,得成就故。)。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彼非鈎鎻义,是则不成就。 (魏译云:若更有他法,而从因缘生,离于鈎鎻义,彼不住圣教。○此言因缘之外,无别有法,以明展转相生之义也。若因缘外,别有他性,从彼因缘生者,是无因性。彼非此义,鈎鎻不成矣。)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鈎鎻?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初二句,破外道生性无实,不能作鈎鎻生因也。谓能生因性非实,如何与鈎鎻作因?彼性既空,为谁鈎鎻?次二句,明如来正义。当知必以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等,展转相生,是为如来鈎鎻因缘也。)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一切诸法不离坚、湿、暖、动之性,凡愚于此法中执为实有,故生种种妄想。然离坚、湿、暖、动名数之外,别无异法可得,是故诸法说为无性。)。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前四句喻也,后四句法也。喻中可知。法中末云度门者,谓六度也。度有出凡入圣之义,故喻为门。有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三等不同,随根优劣而说也。)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此明为实施权之意也。佛能顺机说法,权布三车,既出火宅白牛等赐。非谓烦恼根异,说法亦异也。善哉世尊,对病权施,病消则废。返本之教,一而已矣。故云唯说一乘。)。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大慧前闻不生不灭是常义,今因常而问无常,别其邪正。然无常之名,复有几种?)。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唐译云:何等为七?谓有说始起即舍,是名无常。生已不生,无常性故。有说形处变坏,是名无常。有说色即无常。有说色之变异,是名无常。一切诸法,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犹如乳酪,前后变异,虽不可见,然在法中,坏一切法。有说物无常。有说物无物无常。有说不生无常,徧住一切诸法之中。○魏译标有八种无常,与今经不对,故不录。其中或有可解处,亦取释之。今文七有说下,列七无常名也。泐公注中云:七种无常,皆是外计。先列,次释。列中惟色转变无常,稍涉释义。色言四大造色,转变谓生住异灭。无间自之散坏等者,谓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也。如乳酪之转变,虽不可见,然在法中,自然变坏一切法也。余皆下文具释。释中或兼破计,或但释义,仍不次第,不出色性也。)。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唐译云:物无物无常者,谓能造所造,其相灭坏,大种自性,本来无起。○此破第六,性无性无常也。性,唐译作物,盖万物之体性也。万物皆以四大能造所造,成体相故。其相不实,毕竟灭坏。相既灭坏,求其自性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不生也。物性无体,故云性无性。即于不生,立无常名耳。此中全陈彼计,不显破语。盖佛破意,谓彼既见不生,是依无立见,属断灭论耳。此过易显,虽不详破,明如指掌。)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唐译云:不生无常者,谓常与无常有无等法,如是一切,皆无有起。乃至分析至于微尘,亦无所见。以不起故,说名无生。此是不生无常相。若不了此,则堕外道生无常义。○此破第七不生无常也。此外道计见彼常无常有无诸法,本不生故。何者?谓分析至于微尘,终不可见。以不可见故,是不生非生也。依此不生,立无常名。是为不生无常相。彼立意云:若不觉此不生意者,则堕余外道生无常义。生异不生,非此见故。盖此外道计不生边,论无常义。余外道计生法边,论无常义。故不同也。前标文谓不生无常,入一切法。入者,谓徧入一切生法,见不生也。因生见不生,相待而立,所立自坏。按唐译直径可解。今文非常无常,非字稍晦,义不通畅。盖谓不生无常,非彼常无常有无一切法数。何者?自体不生故。一切法字,应置有无字。下文始顺,如唐译说。前性无性者,依性立无。此不生者,依相立无。性相虽别,破意同前。)。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唐译云:有物无常者,谓于非常非无常处,自生分别。其义云何?彼立无常,自不灭坏,能坏诸法。若无无常,坏一切法,法终不灭,成于无有。如杖槌瓦石,能坏于物,而自不坏。此亦如是。○此破第五性无常也。此外道计性无常者。佛判云:此计是自心妄想,非彼常无常等一切法之性也。所以下,出其无常妄想之意,谓此无常自性不坏故。岂离一切性外,别有一无常性为不坏耶?此盖徧计所执妄想性耳。佛又召大慧云:此无常者,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之果事耳。何者?一切性以无常为果故。除无常下,重出邪计。谓除无常自性之外,更无有物能令一切性无性者,以无常能坏一切性故。喻云:如杖瓦石,能坏诸物,而杖等不坏。无常亦然。此计无常性常,法性无常也。)。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 (唐译云:大慧!现见无常与一切法,无有能作所作差别。云:此是无常,此是所作,无差别故。能作所作,应俱是常。不见有因,能令诸法成于无故。○此引现见所作,证无无常也。各各,指一切法而言。不异,谓无能破所破之异。然今现前见者,是性无常所坏之事,而非见能作所作差别相。故以无常为能作,一切法为所作。一切法中,不见能作与所作有差别。一切法外,别无无常性也。若以能所可别此是无常,此是所作事,分明指点,许有汝计。又若能所无异者,则一切性皆常。何者?汝计无常性常故。是知彼计一切法外,别有无常性者,是无因也。)。 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此承上意,释其无因之疑也。盖此外道,计无常能坏一切性,故令一切性无性也。然则以无常为因矣。佛故判云:一切性非因,无常始无性也。其无性者,自有正因,独非邪计,凡愚所知耳。)。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 (唐译云:大慧,异因不应生于异果。若能生者,一切异法,应并相生。彼法此法,能生所生,应无有别。现见有别,云何异因生于异果?○此明常因不能生无常果也。非因非字,是遣义。不相似,是异义。谓异因不能生异果事,即果也。必有如是之因,而生如是之果。因果不相似,果则不生。此破无常性常、法性无常之异计也。若生下。承上反显不能生意。谓若不相似因,能生不相似果者,则一切性悉皆无常。何以故?所作事从因生故,常亦无常矣。例如虗空能生瓶等,可乎?虗空是无作因,瓶等是有作果。无作因岂生有作果?无作是常,有作是无常。若空生瓶等,则虗空亦是无常。如是推广一切无作之常,悉为有作之无常矣。故云一切性悉无常也。是不下。谓此不相似事,既从因生,则能作是常,所作亦常。作所作无异,方许能生。而世间所见,悉有别异,何谓能生?是知不相似因,不能生于不相似果也。) 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 (唐译云:若无常性是有法者,应同所作。○谓若无常性离一切法外,别有体性能破一切法者,则堕作因性相。若堕有作,则自性应灭,安知一切性坏与不坏?故曰一切性不究竟。)。 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唐译云:自是无常。自无常故,所无常法,皆应是常。○此牒上文作因相意,以明所立不成也。谓堕一切性作因相者,无常自性,应是无常。何以故?堕作因相故。以自性无常故,所破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何以故?谓无常自性,既堕作因,若为常者,则所作一切性,虽是作因,亦应是常。)。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唐译云:大慧!若无常住诸法中,应同诸法堕于三世,与过去色同时已灭,未来不生,现在俱坏。一切外道计四大种体性不坏色者,即是大种差别、大种造色,离异不异,故其自性亦不坏灭。大慧!三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别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按唐译明显可解。今文破谓若无常入一切法者,应堕三世,则无常自性亦坏矣,安得为常哉?色者下,出一切外道离识色体。谓外计色是四大积集差别,能造所造性不坏故,能所造性相依有故,异不异性离分别故。盖彼一切外道妄计不坏,而未得真不坏性,由妄见故。然此四大在所知心中,皆属生住灭法。而此外道何所思惟,计有性无常?谓四大不生无常自性,为不坏也。此盖自心妄想,非实有无常自性。已上破性无常竟。)。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唐译云: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互造大种,以各别故;非自相造,以无异故;非复共造,以乖离故。当知非是始造无常。○此破第一作已而舍无常也。今文离字即舍义。此外道计,谓四大能造始起造所造已,其能造即舍,以舍处名无常也。此中须识计意,其意不离能造所造二相。故佛宛转立三种造相破之,谓互造、自造、共造也。非四下。破互造也。非字即遣义。破云:若计能所互造者,非有四大复造异四大,以彼此相为能所,乃名互造。既无异四大,则互造不成。出不成所以,云能所各各异故。以彼此因不相似,果则不成也。今文各各异相下,少一故字,故难解耳。自相下。破自造也。破云:若计四大能所各以自相造者,自相非差别可得,造义不成。必以二法和合,乃名为造。既无和合,自造不成也。彼无下。破共造也。彼无差别一句,是承上起下之辞。破云:若自相既无别者,斯等能所互自性乖离,故不更造也。更读平声,更即共义。出不共所以,云能所互自二方便乖离,不相作故。三相既不能造,则诸能造所造皆空,安有始造而舍者?是知计始造者妄矣。故结云:当知始造而舍,是无常义。唐译直径可解,今注多从之。读者当以唐译合看,其义自明。)。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唐译云:形状坏无常者,此非能造及所造坏,但形状坏。其义云何?谓分析色乃至微尘,但灭形状长短等见,不灭能造所造色体。此见堕在数论之中。○此破第二,形处坏无常也。彼计四大能造所造色性不坏,但形处坏,故云形处坏无常也。竟者,下竟者,承上至竟字。谓竟可坏者,以形处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必坏。何故?以四大及造色性上,求其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故非四大坏也。然则四大不坏,形处现坏。坏与不坏,堕在数论。)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此破第三即色无常也。此外道计,谓四大造色即是无常,以非性故。佛判云:彼计形处无常者,则堕数论,非四大性坏,形处坏故。此计四大色性无常者,非性属世,故曰非俗。数言说是世俗言说也,出其堕世。所以云:彼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色之生相故。)。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此破第四,色转变中间无常也。色异性者,谓色中间变异之性也。前标文云: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盖谓乳与酪无二礼故,色性不坏,但以转变中间不可见处,立名无常。如人少而壮,壮而老,少壮转变,必不可见,令身自然归灭,故以转变处为无常也。今云:如金作庄严具,金性不坏,但严具处坏,与乳酪同耳。一切色性,亦复如是。)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 (古注云:緫结外道七种无常。)。 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新说云:外道谓火烧四大时,而不能烧诸大自相。言若能烧者,能造所造后应断灭。以见不断故,计大种性常。)。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唯说三有微心。 (微,唐译作唯。○佛谓我说诸法从缘所起,非常非无常也。所以下,征明非常无常所以。谓外性虗妄,无实体故。不决定,即不实义。外性既妄,更依何法论常无常?但知三有之法,唯心所现。世尊恒以此义为众生说。)。 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 (承上唯说之意,谓佛但说唯心,而不说种种相,及生灭和合四大造色妄想摄所摄等。然知摄所摄二种妄想,非实因离外境有性无性二种妄见。)。 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集注云:觉自心现量者,谓妄想从思想作行而生,非不思想作行。既知妄想生处,离心分别性有性无妄想,善解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 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此不觉自心,承上觉自心说。谓诸外道不觉自心,故堕二边恶见相续。以不觉自心妄想故,无有根据妄。谓如来所说世出世间三种正法,亦从言说妄想生起。然此三法,是佛如实所说,非彼凡愚所能觉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颂上七种无常,是诸外道愚见妄想。)。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诸大自性不坏,故得安住也。外道依此有七无常想,然皆没在种种见中。)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唐译云:彼诸外道众,皆说不生灭。诸大性自常,谁是无常法?能取及所取,二种从心现。一切唯是心,无有我我所。○一切外道,皆依四大立无常名。然而大性既常,何谓无常而作想耶?是故佛说:彼诸所计,皆出妄想。于其法中,本无若生若灭。法本既妄,生灭何有?后四句明其妄本也。)。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徧,如是我所说,唯是彼心量。 (如是二字,指上二句而言。谓诸外道计梵天能造众生,徧于六道。树根喻梵天,枝条喻众生。佛说彼等是妄想心量。)。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大慧问意,从前世出世间三法中来,以请三乘所得正受通相,盖又欲知次第真妄故也。灭正受是九次第定最上顶法。言次第相续者,按下答文,指菩萨地中次第相续,非谓世间九次第定也。今问中以灭正受兼诸地次第请者,意谓灭定通三乘故。若善下,大慧自叙所问之益。)。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 (成唯识第七云: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又引邬陀夷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又天台四教仪云:通教菩萨正使断尽,与二乘同。又别教中云:有处说初地断见,从二地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然则断惑既齐,证果必入此耳。) 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 (魏译云:大慧!诸菩萨摩诃萨于七地中念念入灭尽定,以诸菩萨悉能远离一切诸法有无相故。大慧!声闻、辟支佛不能念念入灭尽定,堕在可取能取境界。○上文六地未离有作,故所证与二乘同。今七地极尽有作边际,虽未入无功用位,于有作中为最胜矣。故华严云:七地菩萨如转轮王,虽未入天位,于人中最胜也。今言念念正受者,是无相之念,非如二乘有行觉念,故云离一切性自性相也。以二乘有行觉故,堕摄所摄故。七地非念正受者,谓非二乘有念正受也。)。 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唐译云:二乘有作,堕能取所取,不得诸法无差别相,了善不善自相共相,入于灭定,是故不能念念恒入。○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者,按唐译谓:二乘不得无差别相。今云非分,谓二乘非分也。得种下,谓二乘得种种相,觉善不善相,是有善不善念正受。今七地善恶都捐,故云无善念正受。)。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谓八地菩萨,不唯三界心灭,于二乘心意识亦灭矣。是故前文七地,但云摄所摄相灭,而未及二乘心意识。今登八地,更能超脱。)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虗伪习气所熏。 (谓初地至七地,能观三界心量相灭,故得离我我所也。余诸外道愚夫,依自妄想修习,堕外性相,背般若,向无知,皆由不觉无始过恶习气所熏故耳。)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盘,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盘。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为众生事,佛种则断。 (唐译云大慧。八地菩萨所得三昧,同诸声闻、缘觉涅盘。以诸佛力所加特故,于三昧门不入涅盘。若不持者,便不化度一切众生,不能满足如来之地,亦则断绝如来种性。○三乘得失,如文可解。因知八地虽与二乘同证,而度生愿力,二乘所不及也。觉所持觉字,是菩萨大智愿力。苟无此觉,则堕二乘大小优劣天壤若此。)。 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盘想。 (唐译云:是故诸佛为说如来不可思议诸大功德,令其究竟不入涅盘。声闻、缘觉着三昧乐,是故于中生涅盘想。○承上文意,以明菩萨功深,二乘智浅。)。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 (分部,言佛所说十二分部诸经也。我佛经中说七地菩萨善修心意识相,善修我我所二种无我及生灭五阴自共相,善修四无碍智得决定力,于诸三昧次第相续证入诸地,深明三十七种菩提分法。此盖总明七地善修得果之相也。) 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 (此承上文,以明建立诸地之端也。言如来分部中,令诸菩萨善知七地行相,及觉自共等法,不令不觉不善堕于外道有无邪径,是故诸地之相所由立也。)。 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 (承上立地之意,以明方便权施,非实有也。意谓为令菩萨善修习故,建立如是。于如实理中,本无地相起灭。若了唯心,不妨建立。故云:除自心现量,若执实有,便成外见。)。 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杨彦国纂云:世尊及诸佛,以对治众生病故,说有诸地次第,及三界种种行相。愚夫不觉,而有执着。殊不知佛所说法,未尝说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盘想,非寂灭智慧觉。 (谓二乘与八地菩萨,同证灭三昧门乐。二乘为乐所醉,不善自心,为自共习气所障,及无我法执,不忘妄想,见有涅盘之想。此是二乘灰断之愚,非菩萨寂灭之智。)。 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盘想。彼已涅盘,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着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 (集注云:八地菩萨虽见灭三昧门,乐为本愿,哀愍大悲,成就满十大愿,度脱众生,不起妄想涅盘之想。彼已于涅盘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则能觉了自心现量等。非佛法正因不生,唯随智慧而生,如是故得入如来自觉地也。)。 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唐译云:如人梦中,方便度河,未度便觉。觉已思惟:向之所见,为是真实?为是虗妄?覆自念言:非实非妄。如是但是见闻觉知,曾所更事,分别习气,离有无念,意识梦中之所现耳。○华严八地经云:譬如有人,梦中见人,堕在大河。为欲度故,发大勇猛,施大方便。以大勇猛施方便故,即便觉寤。既觉寤已,所作皆息。菩萨亦尔,见众生身,在四流中。为救度故,发大勇猛,起大精进。以勇猛精进故,至此不动地。既至此已,一切功用,靡不皆息。二行相行,悉不现前。与今经同。余无下,如唐译可解。下文法合。)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 (魏译云:大慧!菩萨亦复如是,于八地中,见分别心。初地七地,诸法同相,如梦如幻,平等无差。离诸功用可取能取分别之心,见心心数法。为于未得上上佛法修行者,令得故。○谓第八地菩萨,见前初地至七地,种种行相,皆妄想生。及见一切法,如幻梦等。以无作方便,度脱摄所摄心,及诸妄想心数行已。更起无作之作,成上上佛法,方便善巧度生。乃至第七地,未得此法者,咸令得之。此合前喻。故魏译有亦复如是之句。今文如是二字,即是合语。)。 大慧,此是菩萨涅盘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 (此结上文,以明八地涅盘为深,二乘涅盘为浅也。集注云:见法如幻等已,即证无功用行,是名菩萨所得涅盘,不坏方便之相,故能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 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新说云:第一义中言思路绝,唯自觉智所证相应,不得说有十地对治次第相续相,此则强名寂灭法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二地,指上第七、第八二地也。以第七名有心住,第八名无所有,二俱名住耳。新说云:住亦地也。言七地以还,总名心量未灭。八地已上无所有,十地已去方言佛也。)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照曜如盛火,光明悉徧至,炽𦦨不坏目。 (此明如来自证之地,光明徧照,胜自在处,下地莫及。古注云:如毒龙放光,即损人目。如来放光,不损人目。)。 周轮化三有,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此明说法度生之仪也。先时,对上现在说。谓佛或于先时,于彼说渐,于此说顿。或于现在,于此说渐,于彼说顿。随方演说,权实不同。即天台所谓秘密不定之教也。此皆如来地中自证利他之相。)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此颂第一义中无次第相续之说也。新说云:如来方便,随情说法,即有诸乘。第一义中,何有次第?故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是知以实映权,方便相尽,皆无所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 (如来常无常义,前三佛陀章中已明。今复问者,盖大慧因诸外道计常者非一种,或计作者常,或计虗空常,或计无生常,如是等常俱有过故,因发此问。意欲如来显示其过,令诸未来行者不堕其计,是故不与前章同也。)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非作,常有过故。 (杨彦国纂云:如来之常,非无因而常,亦非作主而常。常与作常,皆不免有过故。)。 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 (集注云:言无常者,则同世间有为有作无常等过,五阴能相所相无性。若阴实坏,如来法身亦应断不断,故不同作者无常。)。 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 (新说云:若言如来是无常,即同瓶衣一切作法无常过也。所修正因,福慧庄严,皆空无益。然佛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又一切世间有所作法,皆应是如来,以同是作因生故。而言如来是常无常者,有如上过。)。 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虗空常。如虗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 (谓太虗无作亦称为常,而如来非太虗之常。何以故?太虗是断无义,自觉圣智具一切功德众具故。) 大慧,譬如虗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 (上文明如来非如虗空之常,今文复以虗空显离诸过。虗空若尔,如来亦然,故以虗空譬如来也。集注云:前云非如虗空常者,谓具圣智故。此云如虗空者,谓如虗空之性无所变动,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不堕一异、俱不俱等一切诸过,故不可说常无常也。) 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过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集注云:若言如来是无生常者,则如兔马等角本来不生。若同兔马等角言常,则无方便广大益物之义。以无生常有过故,是故如来不同无生常也。)。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 (前文既遣虗空无生等常,离诸过故。然如来更有无过之常,从自觉无间法中所得智常,是如来所证真常,故常。)。 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虗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 (唐译云:大慧,诸佛如来所证法性、法住、法位,如来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易。在于一切二乘外道所得法中,非是虗空。然非凡愚之所能知。○无间住者,谓如来住持中道,融通一切,与一切法无间然故。不住虗空者,谓二乘厌有着空,则住于空。以如来无间故,不住于空也。如来之妙,不可思议,岂凡愚所能测知?) 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大慧,如来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 (言如来之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识也。彼心意识者,由阴界入处妄习所熏,故非智也。) 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虗妄想生。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 (谓三有之法,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妄想生也。然诸众生执一切法有二相故,起常无常见,非不二也。能观诸法不二相者,则内心寂静,诸见不生。诸见不生者,了一切法无二生相故。)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 (结答前问)。 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 (集注云:分别觉,觉想也。觉想灭,则离常无常,不寂静也。)。 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谓具实慧者,则永离常无常见,其所修行与般若相应,非为常无常异见所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此颂虗空无生常有过也。若以如来例二常,则如来方便众具悉成无义,遂有常无常过。若无一切分别觉者,则永离常无常见。)。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从诸外道所立宗者,则有一切众杂之义。若以平等观察彼之杂义,是自心现量,一切唯有言说,求其实义,悉不可得。)。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