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三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擕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污,一切诸佛之所演说。 (大慧蹑前一切修多罗,皆应说空无二离自性等,而发难也。如大下,举喻,以明众生身中藏性常住。如来下,法合,可解。此引据下,正难。)。 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世尊,彼说有我。 (求那,辅行译云:依谛新说云:此难如来,若说有如来藏义,是违上一切修多罗皆应说空,即同外道说有神我。然彼计我,其义有三:一者体常名为作者,二者虽在五阴而离于求那,三者徧历诸趣实非生灭。今说藏义,岂非同于外道我耶?)。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盘、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盘,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着。 (我说下,世尊自谓应机说法,方便不一,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也。有时下,明应机不一之意。谓有时说空,乃至自性涅盘。以如是等句,显示如来藏已。如来又恐愚夫闻此空无相等,则无有我,复生怖畏。为断此疑,复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中,有如来藏性。即此无所有,为入藏性之门,不令堕于无见也。是故行者,莫以如来藏,作我见计着。)。 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 (譬如下,喻也。如来下,法合。陶,音摇。陶家,喻如来。泥聚,喻藏性。人工木轮等,喻种种智慧。善巧方便作种种器,喻或说藏性,或说无我等名也。以是下,结不同外道之意。是名下,结世尊善巧方便之意。三解脱者,即空、无相、无愿,此三能脱心意识等故。门,喻也,取出入义。杨彦国纂云:华严谓菩萨观缘起而知自性空,得空解脱。观十二有支自性灭,得无相解脱。入空无愿求,唯为教化众生故,得无愿解脱。故曰三解脱。)。 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希望,约佛边说。谓佛希望众生疾得阿耨菩提,故说种种藏性之门也。)。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初是故下,结前意,以明如来随顺说法,无外见之咎也。次是故下,勉诸菩萨当离外见,而依此无我之藏性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人相续阴缘与微尘,胜自在作心量妄想。 (外道计九物生世间:一、计时,二、计方,三、计微尘,四、计空,五、计大种,六、计神我,七、计胜妙,八、计自在天,九、计大梵天。今初,云人者,即我之异名,言神我也。阴是所生,人与微尘、胜自在等是能生。作谓作者,谓人等作诸阴、界、入法,故得相续而住。以显外道九种作者,是妄想心量。)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 (大慧前以如来藏性为难,而世尊既释其疑,则知藏性为修行所证之体。故今复问修行之次,令未来学者得其门,故言修行。无间者,谓行有浅深,道原平等,如百川归海,同一咸味,故云无间。又与前经五性无间义同。如诸下,大慧所问,虽兼顿渐,而其本意,的在大乘,故举菩萨方便为辞耳。) 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别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成就下,示法。云何下,标名。下文释义。)。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虗伪习气所熏,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自心现。 (云何下,征名。谓如下,正释义也。观三界唯心者,谓心外无法,唯识变现。以唯识故,于一切法离我我所,无有作者,离去来相也。以无始虗伪所熏故,则有种种色相、种种心行之所系缚。身,根身也。财,资生之物也。若依若正,悉是妄想所现。是名下,结。)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谓𦦨梦等一切性,无始虗伪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云何下。征名。谓焰下。正释义也。外性非性者。外性指离识有法也。其性非真,故云非性。如阳焰幻梦等,非实有故,从无始妄想习因所起。菩萨能观此因,故知外性非性也。是名下。结。)。 云何菩萨摩诃萨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别离生、住、灭见。 (云何下,征名。谓如下,正释义也。言善观如幻梦等一切性非性故,自性他性俱性不生。以诸性不生故,随所证入自心境界,所谓三界唯心也。分齐即境界义。因见外性非性故,则内识不起。因内识不起故,则外缘不聚。因见妄想缘生故,求于三界内外诸法悉不可得。见离自性者,谓能观之见亦离自性也。生见悉灭者,谓外之缘生,内之能见,二俱灭故。以知诸性如幻故,随得无生法忍。得是忍故,则能远离一切生住灭见。是名下结。) 云何菩萨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云何下,征名。谓得下,正释义也。得无生法忍住第八地者,华严第八地经云:菩萨于七地中善修习方便慧,乃至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无成、无坏、无尽、无转、无性为性,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着犹如虗空,入一切法如虗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忍者,言默会无生,忍可于心,欲罢而不能者,谓之忍。菩萨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不动地。与今经同也。得意生身者,华严又云: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土众会之中而现其身,乃至应以声闻身、辟支佛身、菩萨身、如来身得度者,即皆现之,是名意生身也。如意念生,无障碍故。)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念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大慧因闻意生之名,而未知名下之义云何,故有此问也。佛告下举喻略释。次譬如下广释喻义。大慧下法合,以明三种意生俱时得现。三种身者: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三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今文虽略义必俱收,会文可解。犹如下重蹑上喻合显。得自下结。)。 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 (如是下,明意生之位也。转舍下,示离有行之妄也。及得下,明证无作之真也。得自下,重结第四法名。然此四法,初约内观,故云分别自心。二约外观,故云观外性非性。三约能所,故云见外性及见不生。四约无功用以息前三之法,故云得无生忍离心意识也。四法次第深入,为修行者大方便。)。 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 (总结四法,勉诸当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一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 (缘因,魏唐二译作因缘。○大慧问意,从前内外性中,发起内外诸性,是因缘法。由是今问何者为因,何者为缘。以觉缘因相故,能离一切性有无妄见。离妄见故,则无渐次俱生也。)。 佛告大慧: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㲲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缘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 (一切下,先标缘数。谓外下,次列内外。外缘者下,三、别释外缘义。外缘者,外指因外之助也。泥团轮等,举喻例明一切法方便缘生也。前后转生者,前谓前方便,如造瓶器先具轮绳等;后谓后方便,如薪火力用等。以前前转生后后,故新说云:言泥团为因,水杖等为缘,而成于瓶为果。如泥瓶因果既尔,例余缕㲲等四亦复如是,皆以缕草种酪为因,㲲席芽酥为果,缘义可知。是名缘生之法,必先因后果展转而生,谓亲起者为因,疎助者为缘也。)。 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阴、界、入法得缘所起名,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 (此别释内缘义也。无明爱业者,举十二因缘之二也。无明者,谓无始烦恼之惑,一念不觉,明转为昏,真转成妄,覆于本性,无妙觉明,故曰无明,是过去之因也。爱者,谓贪于种种胜妙资具,及淫欲等境,此名为爱,是现在之因也。略举过现之因,影带未来,故知十二缘起,名内缘法也。既是过现之因,今文何以缘名?谓十二展转为因,亦展转为缘,故得缘名也。阴界入为缘所起者,谓阴等诸法,悉依十二而得起故。然又十二缘中,无明与爱,为生之本,由是双举此二,以显缘生本体故也。彼无差别者,彼指无明爱等,及缘所起,二皆无性,故无差别,而差别者,愚妄所计耳。此释缘竟,下文释因。)。 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 (此标名,下释义。)。 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 (当有因者,谓现在作因,当来成果,现无当有,名当有因也。)。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 (相续因者,由识攀缘,内外阴等种现不断,名相续因也。内是心法,外是色法。)。 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 (相即无间相也。无间者,谓前念灭已,后念续生,前后无间,名无间相。此上二因,盖属四缘中之次第缘也。次第不断,即相续故。成唯识以次第名等无间缘。论云:谓八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名等无间也。八识颂注云:等无间者,乃各识前念已灭,即开辟处。所引后念令生,中间无隔者,是其相也。今文无间,正是此义。)。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 (作谓作用。诸识转变有增上力,令诸法生时无有障碍,名为作因。此属四缘中之增上缘也。成唯识云:增上缘者,谓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显缘差别,名增上缘。今云事者,彼谓生、住、成、得等事也。如转轮王者,喻也。转轮王于人中最胜,有增上力用。此缘于四缘中亦有胜势力用,法喻相应,故取喻耳。) 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 (显示者,谓能所相现,目可见而有对,名显示也。妄想事者,谓由妄想故,所作事生。事既生已,能作所作相现。能作如灯,所作如色。能作即诸心心所,所作即色等六尘。心能照境,如灯之照色也。以能显所,故云作所作。此属四缘中之所缘缘也。已上四缘,详如彼论中说。按成唯识及观所缘缘论,皆以内色为所缘缘,不取外质。故观所缘缘云:内色如外现,为识所缘缘。许彼相在识,及能生识故。今云作所作者,正取内色之意。但经文太简,人难解了。详如彼论。) 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待因,魏译作观待因。○此待因,应连显示因,并属所缘缘也。何者?以作所作相现,则相待之因,含摄其中。如云灭时还作,作时还灭,非待而何?今经三译,于此六因,文虽稍异,其义颇同。诸解不详,纵解之无据,学者曷从?愚故按论补释,来者幸寻思之。集注云:言诸法灭时还作,作时还灭,妄想相续性断,不妄想性复生,递互相待,故曰待因。)。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渐次生、不俱生。 (魏译云:大慧,如是诸法,凡夫自心虗妄分别。大慧,是诸法非次第生,非一时生。○此明上文诸因缘相,是愚夫妄想所有,本无实体,渐次俱生,求不可得,故皆云不也。) 所以者何?若复俱生者,作所作无分别,不得因相故。若渐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渐次生不生,如不生子无父名。 (相我,魏译作身相,唐译作体相。按此谓因相之体也。○此微明渐次、俱生二非也。若复下,谓俱生者,能所不异,无可分别,则因相不得,非俱生矣。若渐下,谓不得因相自体,渐次何生?故云渐次生不生也。复引喻例明,谓因相是因,渐生是果。果若不生,因无以名。如不生子,父名何出?)。 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故。 (唐译云诸计度人。言以因缘、缘缘、无间缘、增上缘等,所生能生,互相系属。○愚夫妄计相续方便,有渐次生。佛破云:不然,但妄想耳。因攀下。重明渐次生因也。谓诸愚夫因四缘故,生所生也。) 大慧,渐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计着相故。 (唐译云: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执着相故。○渐次不生者,谓了知是妄想计着而有,以了知故不生也。)。 渐次俱不生,自心现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 (唐译云:渐次与顿,皆悉不生。但自心现,身资等故。○渐次俱不生者,亦谓了知身及资生,由自心现。以了知故,二皆不生。受用即资生也。了知自心现,则自共相等,性即非性也。)。 大慧,渐次俱不生,除自心现,不觉妄想故相生。 (渐次俱不生者,以能了知二生之妄,故不生也。除不觉自心现,故见有相生。)。 是故因缘作事,方便相当,离渐次俱见。 (此结上文四缘方便,皆不觉妄想相。勉诸行者,当离渐次俱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都无生,亦无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 (谓诸法本无生灭,何有诸凡愚人,于妄生灭中,而起四缘之想。)。 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 (唐译云:非遮诸缘会,如是灭复生,但止于凡愚,妄想之所着。○佛谓非遮生灭相续诸缘起法。何以故?了知诸法当体虗寂,由诸凡愚妄生取着,但断取心,诸法何有?)。 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虗空华。 (颂义可知)。 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摄受是识,所摄是境,惑乱诸见,智者当离。诸法本寂,不堕三世,故云非已生当生也。三世既非,因缘何有?故云一切无所有。若能若所,其因其缘,堕三世论者,皆言说妄想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 (心经,魏唐二译作心法门。○此问从前偈言说妄想二意中发起。)。 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 (言说,唐译作能说。○此大慧自陈问意,谓有如是利益,故应问也。)。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种言说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着言说、无始妄想言说。 (此标名,下释义。)。 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着生。 (色谓青黄赤白等,相谓高低曲直等。相本非相,由自妄想计着生,此明相言说之所由生也。)。 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 (境界无性生,魏译作虗妄境界,不实而生。○先所经境界者,谓昔曾经历之境,随忆生梦。梦既觉,则梦中言说,或随梦起言说,皆妄也。出梦言说生之,所以云本从无性境界生也。无性,谓梦中境界,无性而有相故。) 过妄想计着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 (过即过恶,诸狠戾言说是也。由先时怨所作业,今随忆念生诸过恶言说。)。 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虗伪计着过,自种习气生。 (魏译云:无始言说者,从无始来执着戏论烦恼种子熏习而生。○过自种者,谓过之自种子也。过有贪、瞋、痴、慢之不同,各有种现,交相熏习而起言说。)。 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结名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以此义劝请世尊:惟愿更说言说妄想所现境界。 (前问言说所起之因,此问言说所现之境。)。 世尊!何处、何故、云何、何因,众生妄想言说生? (魏译云:惟愿为我重说四种虗妄执着言语之相。众生言语,何处出?云何出?何因出?○今文四何,皆能问之辞也。以言说一句贯之。谓何处言说生?何故言说生等?如魏译可知。)。 佛告大慧:头、胸、喉、鼻、唇、舌、齗、齿和合出音声。 (此明言说所起之处也。齗,鱼巾切,齿根肉也。唐译作腭,傍牙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说妄想,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言说妄想,非异非不异。所以者何?谓彼因生相故。 (所以下,魏译云:何以故?因彼虗妄法相生言说故。○因即妄想也,从因所生之相言说也。不即不离,二无实体,故云非异非不异。双遣,如下文说。)。 大慧,若言说妄想异者,妄想不应是因;若不异者,语不显义而有显示,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承上文,以言说对妄想,辨异不异也。古注云:若言说与妄想异者,不应因妄想起言说。若言说与妄想不异者,则言说不能显示其义,非不异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为言说即是第一义?为所说者是第一义?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 (若以言说为第一义者,指非月故。若以所说为第一义者,法亦成缘,因待有故。此双遣能所二过也。) 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 (言说如门,行者依言说之门而入,升堂入室处是第一义,非门即堂之与室也。)。 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 (自觉所得者,谓心境一如,理智双寂,为得非言说知解可通,故云非言说妄想境界。)。 是故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言说者,生灭动摇展转因缘起;若展转因缘起者,彼不显示第一义。大慧,自他相无性故,言说相不显示第一义。 (盖第一义,无声无臭,寂然无朕。言说则是生灭动摇,从展转因缘起,是故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也。自他相无性者,谓能说为自相,所说为他相,自他俱妄,故言说不能显示第一义也。) 复次,大慧!随人自心现量故,种种相外性非性言说妄想,不显示第一义。是故,大慧!当离言说诸妄想相。 (唐译云:第一义者,但唯自心,种种外相,悉皆无有。言语分别,不能显示。是故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分别。○谓随入一切皆是自心现量,则知外种种相,性非性矣。唯心境界,言说莫及,是故不能显示第一义。是故下,勉诸菩萨,当离言既妄想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 (诸性,诸妄想性也。性既无性,言说何有?故云亦复无言说。空空者,承上二句,谓诸性空及言说空也。空空境界,即第一义,是故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前二句举喻类,明诸性言说,二皆如影,谓不实也。后二句承上二句,出所说意,言世尊为得自觉圣智之子,说诸性言说之实际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有无、一异、俱不俱、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发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 (从惟愿为说至此,皆请说之义也。以为说二字,直贯末句。谓惟愿为说离有无等相,外道所不行,圣智所行者。又为说离自共相,入第一义者。又为说诸地相续,乃至如来地无边相行,唯心所现分部之相,一切诸法。大慧!因闻第一义,离言说境界,故发此问。意欲重显一切外道所计诸见,不能行于第一义中。所行者,唯自觉圣智耳。)。 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此大慧自陈问意也。谓若得闻上诸义,则能远离如是妄想,自共相见,疾得阿耨菩提也。自利既尔,亦能令诸众生具足充满一切安乐。)。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问我如是之义,多所安乐,多所饶益,哀愍一切诸天世人。 (世尊将酬问义,且先叹其所问具足自利利他之益。)。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 (此世尊将酬其问,先显妄因,以定凡愚所计之本也。新说云:言凡夫愚痴,不知自心现量,妄习为因之所变现,执内外法为有为无,起四句等见,以十二喻况此有无一异等法,皆不真实,是应远离。) 譬如羣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喻也)。 如是愚夫,无始虗伪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法也。羣鹿,喻愚夫。为渴所逼,喻无始妄习所熏。阳焰,喻阴界入等。而作水想,喻外道计着。迷乱驰趣,喻堕一异等见。不知非水,喻妄见摄受。)。 如揵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着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 (喻也。彼非有城非无城者,谓虽见似城,海气所现,实非城也。幻相不无,因缘故现。)。 如是外道无始虗伪习气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法也。揵城,喻阴界入等。而起城想,喻外道计着习气。计着相现,喻依妄习起一异等见。非有城非无城,喻不能了知自心现量,妄起分别有无等也。)。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池,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 (喻也)。 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法也。梦非外来,由自心现。阴等如梦,复何分别一异等耶?由诸外道不知自心现量,计着诸见,与彼忆念梦境不舍者同也。)。 譬如画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 (喻也)。 如是未来外道恶见习气充满,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自坏坏他,余离有无无生之论,亦说言无。 (法也。画非高下,高下由心。如彼诸法,本然平等。而未来外道,充满世间,妄见一异等也。余离有无无生之论者,谓如来正论,观法无生,离于有无。外道亦计言无,自坏坏他,为过甚矣。)。 谤因果见,拔善根本,坏清净因,胜求者当远离去。作如是说,彼堕自他俱见,有无妄想已,堕建立诽谤,以是恶见当堕地狱。 (谤因下,出拨无之过。胜求下,勉正行者当离此恶作。如下,对治众恶是远离法。)。 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 (垂发,魏唐二译作毛轮。○喻也。毛轮是灯上所见圆影,垂发是翳目所见覆面之发,而是下出垂发之妄。谓翳目妄见垂发,而不知垂发非有非无。以翳目妄见,故非无性。净眼不见,故非有性。有性无性,二皆妄见。)。 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法也。翳见垂发,喻诸外道妄见阴界入等。诽谤下,出其恶见之咎。)。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 (喻也。火轮,旋火也。本无有轮,愚夫妄作轮想,非智者之见也。)。 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法也。火轮无性,妄计为有。喻如诸法本空,外作一异等想,故有一切性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 (喻也。智者不取,故非摩尼;愚小追逐,故非非摩尼。)。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法也。喻中言愚小者,愚指外道,小指二乘。法中言无有说有,谓计异性能生法也。有者言灭,指外道计断灭论者。)。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着。 (新说云:言三种量者:一、现量,二、比量,三、圣言量。量者,楷定义,譬夫升斗量物也。现量者,现即显现,谓分明证境,不带名言,无筹度心,亲得法体,离妄分别,而非错谬。比量者,比即比类,谓以因由、譬喻、比类、量度而得知故。圣言量者,谓以如来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合、结,但成之。且如外道妄计执声为常,于声明中立量云:声是有法,定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虗空。然而虗空非所作性,则因上不转,引喻不齐,立声为常不成。若佛法中声是无常,故立量云:声是有法,定无常为宗。因云:所作性故,同喻如瓶盆。如首楞严云:音声杂语言,但依名句味。岂常也哉?外道何由去执?集注云:如来建立三种量,五分论拣辩邪正已,令离缘起、妄想二种自性事,得自觉圣智。而愚夫犹计作有性,起妄想分别。) 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谓正修行者,断心意识能所诸妄想故,于自身心得胜转依,不于摄所摄阴界入等作有无想。)。 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想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 (谓修行者不正计着,于如是摄所摄境,计着有性无性,生摄取相,彼即堕于长养我人等见,失于正受。)。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 (谓性自性等,是化佛权说,非法佛第一义之说也。)。 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 (谓化佛言说,悉由随顺愚夫希望见生,而不为别立趣自性第一义之法。何以故?盖自性法,乃为得自觉圣智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故。)。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 (喻也)。 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法也。非影非形二句,谓离树无影,影实在树,故非影也。所现唯水,因树成影,故非非影也。水本无树,唯水所现,故非树也。离树无影,全影即树,故非非树也。以况自心现量,离是非是,外道无知,妄计一异等。)。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 (喻也。镜随外缘,显现众像。镜无忻厌,离是非是也。非像非非像者,同前树影。诸愚夫辈,妄见是像非像,而作像想。)。 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着,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法也。镜喻自心现量,像喻阴界入法。谓阴界入法,离自心现量,无别有性。如像离镜,非别有故。而诸外道,不知自心,妄计一异俱不俱等。)。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 (唐译云: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非有非无。○喻也。非性句,如前影像。)。 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法合可知)。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𦦨川流,洪浪云涌;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 (喻也。川流浪涌,皆热焰流动之相也。贪无贪者,释上非性非非性意。言阳焰流动,渴鹿所逐,故贪谓非非性也。人知是焰,故不贪谓非性也。)。 如是愚夫,无始虗伪习气所熏,妄想计着,依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缘自住事门,亦复如彼热𦦨波浪。 (法也。大地无草木处,喻真如非相处。热焰等,喻阴界入法。谓此外道,由无始虗伪习气所熏,妄依生住灭相一异等,乃缘圣智事门,亦复如彼一异等见,故云亦复如彼热焰波浪。) 譬如有人呪术机发,以非众生数、毗舍闍鬼方便合成,动摇云为,凡愚妄想计着往来。 (魏译云:譬如有人,依呪术力,起于死尸。机关木人,无众生体。依毗舍闍力,依幻师力,作去来事。○喻也。非众生数者,谓以草木编刻人形,或以呪术,或托毗舍闍鬼之力,方便合成。机关内发,动摇云为。然以草木编刻,本非有情,故云非众生数。毗舍闍,译云啖精气。)。 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戏论计着,不实建立。大慧,是故欲得自觉圣智事,当离生住灭、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恶见妄想。 (法也。木人,喻真如无我呪术机发。及毗舍闍,喻恶见希望计着。往来,喻依阴界入法,起生住灭一异等见。是故下,结劝得自觉者,当离一异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𦦨,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以众譬例三有也。依譬观察,则得究竟解脱。)。 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于无始生死,计着摄受性,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动转即有无生灭,此有无生灭境界,从愚夫妄想所生。集注云:众生为计着摄受,如楔楔之不能出离。如来怜悯,以不实诸喻为楔,逆而楔之,令其出离,不被恶见妄想及摄受之性所障。)。 如幻呪机发,浮云梦电光,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浮云电光,长行无出,此为旁喻也。三相续见第三卷)。 于彼无有作,犹如𦦨虗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焰,虗空。唐译作如空中阳焰。○言诸法本无作者,如空中阳焰。以如是知,则所知无实矣。) 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能喻为言教,所喻是阴等。以言教对阴等,谓能所俱无相,故云彼亦无相也。于彼能所起妄想,则行阴迁流,依妄生妄,如垂发之非实耳。) 如画垂发幻,梦揵闼婆城,火轮热时𦦨,无而现众生。 (末句唐译作实无而见有。○谓诸妄本无,现时似有,虽无而众相常现。末句众生字,即众相也。此颂喻义。)。 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此颂法义)。 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一切性显现,如昼热时𦦨,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众譬偈中叠出者,盖反复例明诸法不实,勉诸行者要当远离。)。 复次,大慧!如来说法离如是四句,谓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离于有无建立诽谤。 (此承前章,以明如来说法离此诸过。)。 分别结集真谛缘起道灭解脱,如来说法以是为首。 (真谛,理也。缘起,十二缘起法也。道灭四谛之二,是出世因果影带。苦集二谛,世间因果。解脱,即涅盘也。如来化仪,分而为三。初说二乘,故云以是为首。)。 非性、非自在、非无因、非微尘、非时、非自性相续而为说法。 (此拣过也。谓如来以正因缘为说诸法,非如外道计彼性自在等而作言说。)。 复次,大慧!为净烦恼尔𦦨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无所有善,分别诸乘及诸地相。 (集注云:如来建立百八句义,及分别诸乘地相,令诸众生净除二障,断灭诸惑。犹如商主引导众商,直至宝所,于其险阻之处,设诸方便,悉令过之。)。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 (此标名,下释义。)。 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想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骨璅,即小乘白骨观也。如是相不异观者,如是相,即牒人无我等。不异观者,谓观诸相本性空寂,故不异也。古注云:二乘观人空,又观阴界入自共相,作无常苦不净观,如是相不异如是观。自共相等,观无常等行,虽有胜进,然不离相,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是名观察义禅。 (谓字下应加一观字义始足,是观二乘义。外道下,是观外道义。观法下,是观菩萨义。自他俱无性者,谓自性、他性、自他俱性。无性,谓无因性也。此四是外道所计之义,诸乘并观,故名观察义禅。) 云何攀缘如禅? (魏唐二译,于如字上加一真字。)。 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攀缘如者,谓菩萨乘人以智缘如,智理相寂,名攀缘如禅也。妄想二无我妄想者,上妄想字是能缘之智。以智称妄想者,谓智体如幻,故亦云妄想。下妄想字指二无我,说二无我是所缘境,犹属法数,故亦称妄想。如实处更无妄想,故云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下,结名。)。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谓入下,魏译云:谓如实入如来地故,入内身圣智三空三种乐行故,能成办众生所作不可思议,是名观察如来禅。○圣智三种乐者,即法身、般若、解脱故。魏译约内身三空而言,三空即三德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 (此颂举名,下颂出义)。 譬如日日形,钵头摩深险,如虗空火烬,修行者观察。 (梵语钵头摩,译云红莲华。新说云:此明外道二乘修禅之相。言外道计着神我,于禅观时,见如日月形状,明净朗耀,或见如红莲华在深险之下。二乘以自共相为实有,灰身灭智,同于虗空,如薪尽火灭,以为究竟涅盘。) 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 (道通禅者,谓外道所通之禅也。)。 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 (舍离诸相,入真如禅,无所有即真如故。)。 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此颂如来禅也。前三句颂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末句结入如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盘者,说何等法谓为涅盘? (此问从前如来禅三种乐中发起。涅盘是体,三种是德,大慧因闻德而问体也。新说云:外道以见神我为涅盘,二乘以身智灭,如薪尽火灭为涅盘,故问如来说何等法名为涅盘。)。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盘,诸佛及我涅盘自性空事境界。 (此明转心意识诸见习气,名大涅盘也。诸佛下,明彼我、身土、法化、教证、因果等,是涅盘自性空事境界。又解:自性空,即涅盘体也。事境界者,即力、通、自在三种意生身,是涅盘用也。集注云:事境界者,如华严事事无碍法界也。) 复次,大慧!涅盘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 (此承前文,广明涅盘意也。)。 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 (释文可知)。 大慧!涅盘不坏不死,若涅盘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苦,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盘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涅盘经云:涅言不生,盘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盘。今言坏者,即生住异灭四相中之异相也。盖言涅盘永离四相,故云不坏不死。新说云:以更不受生相续故,涅盘不死。以非有为生住灭法故,涅盘不坏。以不坏不死故,为修行者之所归依。) 复次,大慧!涅盘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盘。 (新说云:涅盘无烦恼可舍,无菩提可得,故非断常一异,唯证相应,是名如来涅盘。)。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盘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 (不习近境界,唐译作舍离愦閙。○前明如来大涅盘义,此别明二乘涅盘,以显深浅之殊也。二乘之人,乐独善寂,宴处山林,不假徒众,故云不习近境界。)。 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盘觉。 (不颠倒等者,谓二乘不计神我等,故不颠倒见也。以不颠倒故妄想不生,即于不生处作涅盘想,此意简其未尽涅盘实际故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着、事自性相计着。言说自性相计着者,从无始言说虗伪习气计着生。事自性相计着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此文可解)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二种神力,谓行者于三昧正受时,佛现身面言说神力,及灌顶神力。)。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 (如是相功德成就者,谓成就二种神力之菩萨也。集注云:如华严会中,金刚藏菩萨住初地时,蒙如来神力加持,余菩萨亦尔。)。 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 (此结第一言说神力也。次第下,谓从初地至第九地,皆以言说神力被其功德成就。)。 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魏译云:至法云地,住大宝莲华王宫殿师子座上坐。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如阎浮檀金薝卜,日月光明胜莲华色。尔时十方一切如来各申其手,遥摩莲华王座上菩萨摩诃萨顶,如得自在王、帝释王、转轮王,灌大子顶授位故。大慧!彼授位菩萨及眷属菩萨摩诃萨,依如来手摩顶故,得遍身乐。是故言手摩菩萨顶住持力。○按魏唐二译及今经标文,皆云如来手灌菩萨之顶。独今文云:诸最胜子就彼座上而灌其顶。于喻于标,有相违意。此必译主或笔受者之讹也。故录魏译如上,当准其义。有本最胜子,子字作手,则似诸最胜手从十方来而灌其顶,准此义始。顺譬始下,明其授职之义。是名下,结第二灌顶神力。)。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是名下,总结,可知。若菩萨下,明住二力之益。若不下,显不住之咎。)。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 (前所说二力,由佛被诸菩萨,为菩萨之自利也。今文谓所被诸菩萨,复承二力,分别诸法之行,利益众生,为利他行。自利利他,皆由二种神力所被。故云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 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此谓凡能说法,必藉诸佛神力。离佛二力,则辩有所屈,法有所滞故。所以下,征释凡夫不能说之所以。谓不住二力,故不能说。)。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瘖痖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木石无情,犹能出声,声中必颂佛德。如华严中云台宝网,皆有颂佛之偈,而况有情众生不赞咏乎。此显如来入城,有如是神力之大,利益之深。以明二力加持,行者势必然也。)。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 (此大慧复问加持神力之由)。 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 (以有如是因缘故,诸菩萨必蒙其益,而诸佛必被其功也。)。 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是故下,结所被之由。若不下,明不蒙之咎。以是下,重结所被,以明诸佛摄受之殷在此。)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大愿悉清净。三摩提灌顶,初地及十地。 (三摩提亦曰三昧。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译云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则直。名义集又译等持,谓离沉掉曰等,令心一境性曰持。二名通用,故长行云三昧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 (魏译云:如来亦说依于因缘而生诸法,而不说有自建立法。○此难如来所说因缘有过,同于外道所说也。)。 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 (谓外道因缘,从胜性自在等生一切法)。 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谓世尊所说,亦从因缘生一切法。则佛与外道所说,为有间耶?为无间耶?若有间,则有别义;若无间,则同外道。悉檀,解见前注。)。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 (唐译云:外道亦说,以作者故,从无生有。世尊亦说,以因缘故,一切诸法,本无而生,生已归灭。○前文先难因缘之名,此正难因缘之义也。有无有生者,谓有从无有生故。) 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 (唐译云:如佛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说无因,非说有因。世尊说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时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义不成。○大慧难意,引正类邪,同名无因。故先云: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疑即无因也。无因则同外道。故引世尊先所说法证云: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等,是缘他生,不能自有,故属无因,非有因说也。世尊又建立云:此有故彼有。是渐生也。若俱时建立,非相待者,则渐次不成。故云:非建立渐生。)。 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难佛所说不胜外道,而外道因缘反胜于佛。所以下,出彼胜之所以。谓外道说因,自性能生于他,不从外缘而生于我,条直不枝,故胜。世尊说因,则因中有事,事中有因,展转杂乱,故不胜也。盖能生为因,所生为事,事即果也。故魏译直作果字。新说云:谓外道说胜,妙彻尘等。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因常为因,而不为果。是外道说胜也。如佛所说:观行是无明果,观识即是因。如是一法,即是因,即是果。故因缘杂乱,无明生诸行,诸行生老死,老死生无明。如是展转无穷,是如来不如外道也。)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着,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此世尊辩非无因及杂乱也。此有下,牒难语而出正意,云:以此有故彼有,则因缘非性,能所本空,唯知自心所现耳。大慧下,蹑正意而出彼过,云:以不觉自心现量及外境非性故,计着能摄所摄、有性无性。彼有如是等过,非我所说因缘同日而语也。我常下,正辨非无因生,谓以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也。)。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 (大慧疑,谓因言说有实性故,乃有一切法性也。)。 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世尊!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唐译云: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有言说故,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依何起?○集注云:以如来所说诸法,由因缘而生,非无因生故。大慧问曰:非言说有自性,而有一切性耶?意谓若无诸法之性,则言说不生。以言说有性故,则有一切性也。)。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大慧前云:言说有性,有一切性。故佛引世间无性之说而证〔具〕,非也。谓如兔角龟毛,岂因言说而实有耶?言说虽有,龟毛兔角必无。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但空有其言耳。故云:非性非非性。即此而推,则言说有性,有一切性之论坏矣。)。 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 (唐译云: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言说者假安立耳。)。 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欬,或念刹土,或动摇。 (欠,魏译作欠。呿,唐译作频申。动摇,魏译作身。○显法二字,通下诸句。盖诸佛土显法不同,故言说非实有性也。)。 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 (瞻视,魏译作无瞬,香积作众香。)。 普贒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引诸佛刹不务言说者,结证大慧之说非也。)。 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自远而近,推及蜎蝡,而有不务言说能办事者,岂谓言说有故,有一切性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如虗空兔角,及与盘大子。 (盘大子,魏唐二译作石女儿。○兔角无性,空有其言,故云如虗空。长行有龟毛,无石女儿,今增减之。) 无而有言说,如是性妄想。 (此二句中,前二句意谓兔角盘大子本无,而有言说,但妄想性耳。古注云:计有言说性,有一切性者,是妄想。) 因缘和合法,凡愚起妄想,不能如实知,轮回三有宅。 (法义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 (声,魏译作法。唐译云:所说常声,依何处说?○新说云:因上佛谓言说所说,皆无自性故。大慧举余修多罗,佛自说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故。问:所说常声,依何处说?)。 佛告大慧:为惑乱,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 (魏译云: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依迷惑法,我说为常。何以故?大慧!圣人亦见世间迷惑法,非颠倒心。○按魏译可解。佛谓彼惑乱法,诸佛亦见。其但即乱而知常,即妄而明真,故非颠倒。众生则不然,以处处贪着,起种种颠倒故。下文引喻明之。)。 大慧,如春时𦦨、火轮、埀发、揵闼婆城、幻、梦、镜像,世间颠倒,非明智也,然非不现。 (魏译云:大慧!譬如阳焰、火轮、干闼婆城、幻、梦、水中月、镜中像。世间非智慧者,见有诸像,颠倒见故。有智慧者,不生分别,非不见彼迷惑之事。○此举喻以明上文圣人亦现,而非颠倒之意也。焰等七事,喻惑乱法。世间以颠倒心,计有计无。而诸圣者,知离性非性,故非颠倒也。然非拨无,而云不倒。现即不现,故云然非不现。是以宗镜录云:圣人用彼惑乱之境,一同凡现色等诸尘。以圣人无念着故,而非颠倒。然圣人非不见彼惑乱法,见时正同水月镜像故。)。 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唐译云:妄法现时,无量差别。然非无常。何以故?离有无故。○彼惑乱之人,见有种种相现,佛谓即彼惑乱是真常体。故云非惑乱作无常也。所以下。征明即乱为常之意。谓彼惑乱离有无性故。如首楞所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故云惑乱即常也。)。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 (此翻显迷常计乱之意也。言诸惑乱,离性非性,本体是常。而诸愚夫,妄想执着种种境界,则迷本体之常,而计诸惑乱矣。故云愚夫种种境界。)。 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离颠倒、不颠倒。 (唐译云:如恒河水,有见不见。饿鬼不见,不可言有。余所见故,不可言无。圣于妄法,离颠倒见。○如彼下,举喻。明诸惑乱非有非无也。喻中按唐译可解。恒河饿鬼见不见句,言辞疎涩,意义如唐。盖译主是天竺人,不善方言。读者会唐译,可入无惑乱性一句。惑乱二字是衍文。此句盖释成上句见不见意。谓恒河饿鬼不见故,则恒河无性。于余现故,则恒河非无性也。已上总约喻说。如是下,法合。谓诸圣于惑乱见常,则惑乱非有。于余凡愚种种现故,则惑乱非无。恒河喻惑乱,饿鬼喻诸圣,余所现喻凡愚也。然以诸圣了乱即常,故倒不倒悉离。下文云:倒不倒皆妄想,故有倒不倒见。因起圣种性及愚夫种性,是故诸圣离倒不倒想也。) 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 (此结不坏惑相,以明即常之意也。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与今文同义。)。 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此承上文反复,以明不坏乱而即常也。谓惑乱种种相,皆妄想相,非坏妄相,而后言常,盖即种种本体是常故。)。 大慧,云何惑乱真实?若复因缘,诸圣于此惑乱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大慧,除诸圣于此惑乱有少分想,非圣智事想。大慧,凡有者,愚夫妄说,非圣言说。 (唐译云:云何而得惑乱真实?谓诸圣者,于妄法中,不起颠倒非颠倒觉。若于妄法有少分想,则非圣智。有少想者,当知则是愚夫戏论,非圣言说。○按唐译可解。今文不起颠倒非不颠倒觉句中,多一非字,令人难解。盖谓圣人不起颠倒不颠倒觉,倒不倒皆妄想故。)。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 (此总标,下别释。别释复分为二:初圣种,次愚种。今初,圣种。)。 圣种性者,三种分别,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圣性复分三种,初释声闻)。 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着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 (谓诸小智愚于法故,不了法空,计着自共相以为实有,厌有着空,是愚夫妄想所行。以不了惑乱真实,妄于自共相上计有计无,起空相应觉,是为声闻乘性也。次释缘觉。)。 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着,起缘觉乘种性。 (不亲计着,魏译作不乐愦阐,唐译作离于愦阐。○即彼惑乱等者,谓即彼声闻所计自共相中,深观缘起,乐独善寂,远离愦閙,超声闻之上,是为中乘也。三、释佛乘。)。 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上二乘皆云妄想,今于佛乘唯称智者故。谓二乘是愚夫所行,以其有倒不倒妄想觉故。今则离彼倒不倒想,顿了唯心,故称智者不妄想也。又三乘皆云即彼惑乱者,谓三乘同依有为而修而证故也。然所依是一,而修者有利有钝,其复证者有偏有圆。声闻一向是钝,而其证者固偏。缘觉望声闻为利,望佛则钝,而其证者虽偏,犹胜声闻,故处乎中。佛乘一向是利,而其证者唯圆。故文云:觉自心现量,及外性非性,则纯觉无妄,故曰不妄想也。次释愚夫种性。) 又种种事性,凡夫惑想起愚夫种性。 (唐译云:有诸愚夫,分别妄法种种事物,决定如是,决定不异。此则成就生死乘性。○上圣种三乘,即彼惑乱起不颠倒想,而分三性。此愚夫,亦即彼惑乱而起颠倒。故种种事物,性相计着,惑想纷然,起愚夫种性。)。 彼非有事非无事,是名种性义。 (此明凡圣种性之义也。谓诸圣者了乱即常,故非有事。愚夫迷常计乱,故非无事。以迷悟分岐为二种种性也。) 大慧!即彼惑乱不妄想诸圣心意意识,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是名为如。 (此释圣性转惑为如之义也。谓即彼惑乱不妄想之圣者,心意意识过恶习气转变,即转变性,是名真如。然而心识如氷,真如若水,由智日融之而为水矣。昔之坚碍,今复流通,则水之与氷,非二法也。转惑为如,亦复如是。大矣哉!转变之妙若此。)。 是故说如离心。我说此句显示离想,即说离一切想。 (唐译云:是故真如离于心识,我今明了显示此句。离分别者,悉离一切诸分别故。○此结释上文,以明转如离妄之妙也。谓如本离心,离心意故,一切妄想皆离,非妙而何?)。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 (大慧前闻不坏惑乱种种相,而言常则是有。复闻转惑为如,惑体可转则是无。惑性有无未可了故,因发此问。)。 佛告大慧:如幻无计着相,若惑乱有计着相者,计着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唐译云:如幻无执着相故。若执着相,体是有者,应不可转。则诸缘起,应如外道说作者生。○如幻下,约喻说。谓如幻法,虽现诸相,其体是假,故无计着相也。若惑下,法合。谓惑乱如幻,亦是假法。若有所计着相者,则有实体,不可转灭。今能灭者,以其无体故也。缘起,魏译作十二因缘。盖惑乱从因缘起。若惑乱有实体者,则如外道说作者因缘生诸法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惑乱如幻者,复当与余惑作因。 (魏译云:大慧言:世尊!若迷惑法如幻见者,此迷惑法异于迷惑,以迷惑法能生法故。○大慧问意,谓惑乱若如幻者,幻术与诸幻事作因,喻如惑乱与惑事作因矣。盖幻无自性,不能与诸幻作因,由幻师作故。惑乱非性,亦不能与余惑作因,由愚夫妄想生故。下文答者是也。)。 佛告大慧:非幻惑因,不起过故。大慧!幻不起过,无有妄想。 (唐译云:非诸幻事为幻惑因,以幻不生诸过恶故,以诸幻事无分别故。○佛谓幻术非与幻事为因也。当知幻本无情,不起分别过故。大慧!下成上不起过意,谓彼幻术无妄想故,不起过也。)。 大慧,幻者从他明处生,非自妄想过习气处生,是故不起过。 (此牒明幻所生处,以成不起过意,结非幻惑之因也。谓幻事从幻师明处生,非幻术自性习气处生也。此譬惑乱之法,亦从愚夫妄计处生。以惑乱法无自性故,故不从自性处生也。) 大慧,此是愚夫心惑计着,非圣贤也。 (此合明惑乱无性,结显愚夫计着处生,非圣贤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诸圣了乱即常,故不见惑乱。然惑乱中间,本无实体。能知中间无实,则一切惑乱皆真实矣。证真实性,则离诸惑。若未忘离相,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矣。所谓一翳在眼,空华乱起故。)。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