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四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二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 (唐译云:复次,大慧!见诸法非幻,无有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此承前惑乱如幻意,以明非幻不可以喻其妄也。古注云:言诸妄法离幻,更无相似,故说一切法如幻。)。 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着? (魏译云:大慧言:世尊为执着诸法如幻相故,言诸法如幻。为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诸法如幻也。○按:魏译可解。大意为以种种惑乱,作幻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为以种种差别异相计着,言一切法如幻耶?此蹑上意为问。盖以幻相观察诸法,则不见种种异相。若以惑乱诸异观察,则不离颠倒见矣。然以幻相观者,亦未离过。故下文独难幻相见者。)。 若种种幻相计着,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因。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世尊!是故无种种幻相计着相似性如幻。 (魏译云:若执着诸法如幻相者,世尊不得言一切法皆如幻相。若执着诸法颠倒相故,言如幻者,不得言一切法如幻。何以故?世尊!色有种种因相见故。世尊!无有异因色有诸相可见如幻。是故世尊不得说言执着诸法一切如幻。○若种下,牒前幻意。世尊下,辨色非幻。谓本质色实有其体,不如幻者。所以下,征明非幻之意。谓色有种种相,实在不灭,非幻因故。若无因之色可说如幻,本质色性岂说如幻?是故计着种种幻相,言一切法如幻者,过矣。今文太简,取魏译参看详审,会意可解。)。 佛告大慧:非种种幻相计着相似一切法如幻。大慧!然不实一切法速灭如电,是则如幻。 (佛告下,牒非所难。然不下,佛出正意。佛意谓如幻者,非例幻相,但因诸法速灭不实,故言如幻也。)。 大慧,譬如电光刹那顷现,现已即灭,非愚夫现。 (非愚夫现,魏译作凡夫不见。○非愚夫现者,按魏译意,谓诸法刹那起灭,如电之速,智者能了。凡夫不见,言其不悟也。今文盖谓如电不实,非如愚夫妄计现体实故。)。 如是一切性,自妄想自共相,观察无性,非现色相计着。 (唐译云:一切诸法,依自分别自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着种种色相。○此合电光之喻也。如是二字,是法合语,与唐译亦复如是句同。谓一切性,虽刹那现,现即非现。由自心妄想分别自共相故,而有现也。若观察性即无性,则非现矣。故云非现色相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非幻无有譬,说法性如幻,不实速如电,是故说如幻。 (重颂可解)。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 (如世下,唐译云:如佛先说一切诸法皆悉无生,又言如幻,将非所说前后相违?○集注云:大慧以如来前后说法性、说无生、说如幻,意谓幻与无生是无,诸法之性是有,故曰自相违耶?)。 佛告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 (唐译云:佛言大慧,无有相违。何以故?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见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见其无性本不生故。)。 大慧,非我前后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着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外道痴聚,欲令诸法之有从无而生,非如世尊说一切法从自妄想种种计着因缘生故。破彼邪计生因,故说无生。若执无生,犹未离妄。)。 大慧!说性者,为摄受生死故,坏无见断见故,为我弟子摄受种种业受生处故,以声性说摄受生死。 (集注云:声者,法也。前说一切诸法之性者,为摄受生死,破外道空见、断见故。又欲令诸弟子离此二见,以法性之说摄受生死。)。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堕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坏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着,说幻梦自性相一切法,不令愚夫恶见希望计着自及他一切法,如实处作不正论。 (魏译云:我说一切法如幻者,为令一切愚痴凡夫,毕竟能离自相同相故。以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虗妄见故,令离执着因缘生法。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何以故?若不如是说者,愚痴凡夫执邪见心,欺诳自身及于他身,离如实见一切法故。○说如幻性者,为令愚夫离性相执故。愚夫堕于恶见希望,是故不知自心现量。今欲坏彼因所作生缘计着故,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不令愚夫堕于恶见。堕恶见故,计着自他诸法,乃以如实处,亦作不正之论。)。 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者,谓超自心现量。 (超,魏译作入,唐译作了达。○此承明如实处义。谓如实处,见一切法皆是性上无作功德,故超自心现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观察二字通上二句,谓能观察无生法性如幻等故,于诸性相不生妄想。)。 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 (善观下,显名句形身之益也。谓诸菩萨因名句形身,证得本觉自觉觉他。故新说云:因上如来为众生故,慈悲方便作种种异说,欲令众生了名句中实义,莫着言说,故说名句文身。)。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唐译作文。○句有义身者,谓句中无义,尚属于名,如云径迹。此但是名,未得为句。在迹辨义,方显其句,如云象迹、马迹、人迹等。象迹非人马等迹,人马迹非象迹,决定究竟自性,无所移易,方得为句。故云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也。故成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别。义意同此。形身者,形即文也,谓显示名句曰文身。论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谓非字不能显名句故,故云为二所依也。而言身者,约名句文,当体得名,名句形三,各有自体性故。)。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魏译云:复次,字身者,谓声长短、音韵高下。○此重显形身之相也。按魏译意,取声为实体,以名、句、文三是假相故。瑜伽论云:此三离声,无别体故。今云长短、高下者,即声上音韵屈曲、联布合聚为形身也。) 又句身者,谓迳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迳迹,得句身名。 (此引事重明句身之相也。迳迹是名,自性虽具,义意未彰,不为句身也。若云象迹、马迹等,差别义显,得为句身。大论云: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作例云: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是名句身。)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唐译云:名谓非色四蕴,以名说故。文谓名之自相,由文显故。○集注云:谓受想行识四阴,但有名言。相所现处,色阴乃彰。) 是名名句形身。 (总结可知)。 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以名句文身之相,勉诸当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集注云,如来假名句文身,方便说法。若凡愚犹着言说,不悟实义,如象溺深泥,何由而出离。)。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 (谓未来世有智者,以离一异等,见如来常所通义,问彼外道无智之人。彼以邪执覆心,不解正义,故疑非正。此世尊悬见未来正道不行,邪法增炽之獘,故下文示以置答之教。)。 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盘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 (求那句,唐译作依,所依译语见前注。)。 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 (尘句,唐译作地及微尘)。 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 (无记止论者,谓彼如上所问诸法相义,应以无记止其论也。无记,犹言忘之也。)。 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 (此出无记。所以谓无记,岂实然耶?盖为外道痴人,闻慧不具,不能知佛正义。若以正义答之,彼必以邪执相訾,令堕恶道。佛慈怜之,故作无记方便,止其非也。)。 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 (彼计诸相为实,若以非相遣之,彼则惊怖其言,故说无记,令彼离此怖也。)。 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设此无记,非唯遮其诽谤,抑亦止其见论。)。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 (魏唐二译。命即是身下,加身异命异一句。○命即是身者,涅盘三十九,迦叶梵志问佛云:身即是命,身异命异。谓人死时,此身既舍,后身未生,于其中间,岂可不名身异命异?佛答曰:有因缘故,身即是命,命即是身。有因缘故,身异命异。智者不应一向而说身异命异。盖佛正意,谓以因缘合故,身即是命。因缘离故,身异命异。外道则别计生因,不藉缘起。世尊破意在此。然今此问,亦作无记止之。)。 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 (魏译云:外道迷于因果义故,是故无记,非我法中名无记也。○谓外道愚痴,别计生因,故作无记,非如来法中有此无记。)。 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云何止彼? (谓佛法中人,离于根尘能所一切异见,则妄想不生。然有正问,随义即答,云何止彼之问。)。 大慧,若摄所摄计着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凡夫外道,若于根尘摄受而不忘者,则不知自心现量,故应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为根未熟众生,于深法中且止,勿说已熟者云何止。彼四种论,引见后偈。)。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魏译云:一切法离作者及因,是故不生。以无作者故,是故我说一切法不生。)。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此征释不生所以。何故下,征意。以自下,释成。说一下,结。谓以自觉圣智观察一切自共性相不可得故,故说一切法不生也。)。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说一切法离持来去。 (谓一切法本性空寂,何有来去。征意释结同前,下皆仿此。)。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谓一切法性相本无,云何有生,亦何有灭。)。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谓一切相从缘所起,倐灭如电,故无常也。)。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译云:何故一切法常?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谓起即不起,生即无生,不坏本质,全体是常,故云一切法常。又性无常常者,谓无常性常,故云无常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种,一向反诘问,分别及止论,以制诸外道。 (四种论者,大论三十五云:一必定论,二分别论,三反问论,四置论。一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为第一,世间不可乐涅盘安隐等,名为必定论。二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否?佛言:是事当分别答。太子言:佛或时怜悯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否?答言:不听。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佛言:汝不愍之耶?答曰: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是等名为分别论。三、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如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是色常耶?无常耶?比丘言:无常。若无常,是苦否?答言:苦。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着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否?答曰:不也。世尊!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受、想、行、识亦如是。是等名为反问论。四、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是等默而置之,是为置论。已上并是论文,彼文犹广,今略取其要也。论言十四难为置论者,如今经前云:色等常、无常等,佛作无记。止论意同。其云必定,即今一向义。置即止义)。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僧佉句,唐译作数论与胜论。○辅行第十云:迦毗罗经十万偈,名僧佉论。梵语僧佉,译云数论。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毗舍亦云毗世,译云胜异论。立六句义,以计极微常住不灭。今偈第四句应作第三,谓彼如是显示一切悉无记义始顺。)。 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此颂佛正义)。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 (趣犹向也。差别通相者,下文有三种,三结之别名差别相,同证涅盘名通相也。须陀洹者,涅盘三十六云:须名无漏,陀洹名修习,修习无漏故名须陀洹。又须者名流,流有二种:一顺流、二逆流,以逆流故名须陀洹。古注云:大慧!因上愚夫观惑乱法起声闻乘种性,然声闻法中有四果差别,故举四果差别为问。)。 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已,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此叙所问之益也。谓若闻四果之相,乃能为诸众生差别说法,令其随闻获证,得至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也。如众色摩尼者,喻能说之人,谓能随机演说,如摩尼珠随色变现故。无尽身财等者,谓以功德法财无尽之藏,摄养一切众生之慧命也。今文但叙利他,不言自利者,由前重重勉离二乘行相,大慧岂不闻命而知其非?故此但备随宜乐说,以被三根之化,是以所叙独利他也。斯陀含,译云一徃来。阿那含,译云不来。阿罗汉,译语见前。)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为三?谓下、中、上。 (集注云:上问诸须陀洹、须陀洹趣,今答云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言互显故,利钝不同,故有三耳。)。 下者,极七有生。 (极七有生,瑜伽论云:极七返,谓或于天上,或于人间,或于天上人间,受七有生已,得尽苦际。盖下下机极于七生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盘。 (须陀洹中者,或三五生而得涅盘。)。 上者,即彼生而般涅盘。 (其上机者,即此一生而得涅盘,名现灭须陀洹。)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断结广狭利钝,详如瑜珈论说。古注云:三种皆有下、中、上,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故诸结通有九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是三下,明其结惑广狭差别。上上即九品中上上,以上上升进得第四果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谓俱下,先标二种身见。如缘下,次引例明。俱生者,谓无始种习俱灭俱生故。妄想者,现行分别故。)。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计着生。 (上文直引二性以例。今譬如下,重以所例,明其依生之相。例妄想身见,依俱生身见而生也。) 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 (唐译云:彼法但是妄分别相,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凡夫愚痴,而横计着。○谓彼二种身见,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非有无句中,阙一非字。唐译兼显亦有亦无,合今义明非四句耳。然此身见,是无实妄想相。凡夫痴故,以妄想心,计着种种妄想身见相也。)。 如热时𦦨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 (此举喻,显身见虗妄。是须下,结妄想身见。) 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摄受无性者,谓摄受空寂之性也。此明须陀洹人修得人无我故,摄受空性,乃断无始一切见惑。无知,谓见惑即知解故。上释妄想身见竟,下释俱生身见。)。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想故,大种及色不集故。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故,色不集故。○今文见自他身下,应加一受字,谓观察自他身受等四阴也。色生下,谓色阴依于造所造而得生故。造所造者,谓四大能造所造。能造即色香味触,名四微。所造即地水火风,名四大。凡一切色质,由能所八法所成故,展转相因。相者,上相字以平声呼之。言自他之身,由能造所造,展转相因成故。色不集者,谓能所造色,刹那不住,以不住故不集也。新说云:言能普观自身,与他身齐等。受想行识诸阴,与色阴俱有,名无体无自性相。观色阴从四大种所造,展转相因而生。四大中既无主宰,谁能合集以成色乎?色阴有质尚空,况受等四阴无色相故,岂非空耶?) 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名身见相。 (集注云:有者,色阴也。无者,四阴也。言观此五阴无体,身见则断。凡贪爱者,为有身见。舍身见故,贪从何生?故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贪不生故,是名身见断相。)。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 (此约能断边显疑相也。然疑自性曾未之显,故今略引释之。百法论注云: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障善品者,以犹豫故,善不生也。是为疑之自性。今文于须陀洹所见所断处,显疑不生耳。)。 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余处者,谓诸天、魔、梵、婆罗门等是也。彼等自谓得道,各有所授。行者或于彼处起大师想,亦复不知何者为净、为不净,是名疑相。今须陀洹善见正法,于彼等处不起师想,能知净、不净故,疑结则断。)。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 (集注云:言须陀洹不取未来受生戒,观有生处即有诸苦,不求受生处乐故。)。 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 (谓诸凡夫欲取未来受生乐处,故习戒善,是名戒取结惑之相。)。 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谓声闻人虽不取有漏戒善,而其无漏戒支善自受持,除无漏戒外,皆不取也。)。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 (贪痴,魏唐二译作贪瞋痴。○因断三结故,三毒不生。)。 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集注云:谓存能断之心,则堕身见,反不能断诸结。故魏译云: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问:贪相众多,须陀洹断者,为是何等?)。 佛告大慧:爱乐女人,缠绵贪着种种方便身口恶业,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彼则不生。所以者何?得三昧正受乐故。是故彼断,非趣涅盘贪断。 (种种方便,谓造身口恶业之方便也。如梵网经说:淫杀盗等,各有因缘法业,前方便、后方便等。如云杀因、杀缘、杀法、杀业等是也。今谓须陀洹得三昧乐,故世间爱欲之贪,不复生矣。然其趋寂之贪,诚未之断也。) 大慧,云何斯陀含相?谓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善见禅趣相故,顿来此世尽苦际得涅盘,是故名斯陀含。 (顿照者,谓二果之利智也。能断下地思惑,秪一往来得涅盘乐,故云顿照也。色相妄想生相者,色相是自共相,妄想是思惑,以智照明自共生相不实,故见相不生也。善见禅趣相者,谓其善解四禅离生喜乐等次第行相故。顿来下,谓其秪此往来断下界思,尽苦边际得涅盘故。)。 大慧,云何阿那含?谓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 (集注云:阿那含者,已出欲界,皆生色界,观三世色性无实,见凡有生处,即有诸苦过患,起空无漏智,断诸结使,未来妄想,生相不生,名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罗汉。 (新说云:言阿罗汉修行四禅及三三昧,了八解脱,分证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烦恼发业所招诸苦妄想永灭,是故名阿罗汉。)。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三种阿罗汉,此说何等阿罗汉?为得寂静一乘道?为菩萨摩诃萨方便示现阿罗汉?为佛化化? (佛化化,唐译作佛变化。)。 佛告大慧:得寂静一乘道声闻非余,余者行菩萨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愿故,于大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 (大慧以三种阿罗汉问佛,佛答是得寂实行罗汉,非余。二种权示现者,余者下,谓彼二种乘本愿力,内秘大行、外现小乘,于声闻众中示现受生,为庄严佛眷属故。此是实行、彼是权施,故非余也。)。 大慧,于妄想处种种说法,谓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远离故,示现得自心现量得果相,说名得果。 (此承权现者,以明内秘外现之义也。于妄下,明内秘义。妄想处者,谓四果诸禅三昧解脱等处也。以小乘所修所证未离妄想故。果,涅盘也。禅,所修定境也。禅者,魏译作能思惟。入禅作所思惟,盖谓能修之人所修之定也。权现罗汉以此小果小行自悉远离,则内心不住小乘而自秘也。复于此处说果说禅,化他回小而向于大,是为权现者方便本愿,故云于妄想处种种说法也。示现下,明外现义。谓内怀大志外现小乘,虽得自心现量而未云超也。得果相者,现小乘之迹也。此说名为权现得果之义。) 复次,大慧!欲超禅、无量、无色界者,当离自心现量相。 (禅无量者,即四禅四无量心也。无色界可知。以彼四禅四无色界,未离自心现量,故勉行者当超而离也。集注云:即遣前得自心现量果相。)。 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现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灭受想定,是色无色诸定之顶,虽极证此定,亦未能超有顶心量,故云此定超者不然。)。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 (此颂四禅,四无色,灭受想也。此诸心量,以实相观之,悉不可得,故无有也。) 须陀盘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斯等心惑乱。 (此颂四果所证,由心惑乱妄见涅盘,真谛理中一无所有。)。 禅者禅及缘,断知见真谛,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及字,唐译作所,知字作惑。○断知者,谓知苦断集也。集注云:初四句,明所修行法。次四句,明能证之人。今四句,能所合明,皆是妄想心量。若觉此妄想心量不实,即得究竟解脱。)。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此标下,释。盖观察为真,计着为妄。下先释观察。)。 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觉,魏唐二译作智。○集注云:若觉性自性相本来空寂,于一切法选而择之,未有一法为真实者。离一异等四句,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大慧,彼四句者,谓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 (此四句离下,唐译作我以诸法离此四句,是故说言一切法离。○此四句离,是名一切法者,谓一切法离此四句,则一切法当体真如。所谓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 大慧,此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此勉菩萨观一切法,离四句过也。)。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着坚湿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着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着建立觉。 (谓妄下,唐译云:谓于坚湿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着,虗妄分别,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别执着建立智。○此释邪智妄计,以明建立之不实也。坚湿暖动,是地水火风之性也。凡计不实大种为实为常者,皆邪智耳。宗因喻者,天竺凡建立法义,悉由宗因喻为之衡准。若于三支,无过则正,有过则邪。详如因明论说。) 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别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 (是名下,总结二觉也。若菩萨下,显二觉之功也。此二觉中,真者选而从之,妄者抑而远之,一取一舍通名成就。究竟下,显初地之相也。无所有觉,天台四教仪登初地中即名无功用位,今无所有即无功用也。集注云:若菩萨摩诃萨融通真妄,成就此二觉之相,了人法空我不可得,以无所有觉于解行地善巧观察,即得初地入大乘,光明照烛百佛刹土。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往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现百类眷属,余地倍倍增胜。)。 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从前初地至第十地,乃至如来自觉地,上上增胜,具足种种神通自在三昧正受,皆由成就二觉相故,究竟显其功德若是也。十无尽句者,华严?十地品经云:初欢喜地菩萨发广大如法界之愿,以此十句无尽故,我之大愿亦无有尽:一、众生界无尽,二、世界无尽,三、虗空界无尽,四、法界无尽,五、涅盘界无尽,六、佛出现界无尽,七、如来智界无尽,八、心所缘界无尽,九、佛智所入境界无尽,十、世间转法转智转无尽。)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四大造色。云何菩萨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萨摩诃萨作是觉,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观察,观察已觉名相妄想分齐,自心现分齐外性非性,是名心现妄想分齐。谓三界观彼四大造色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分段住,无生自相成。 (云何下,唐译云:云何了知?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彼诸大种真实不生。以诸三界,但是分别,唯心所见,无有外物。如是观时,大种所造,悉皆性离。超过四句,无我、我所。住如实处,成无生相。○集注云:真谛常寂,故四大不生。观察四大不生已,则知名相分齐,是自心现分齐。以外性无性,故善观四大造色之性,本无所有。离四句,则无不净。无不净,则我、我所离。了知自相分段法,住如实相处,成自相无生也。)。 大慧,彼四大种,云何生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 (津润是能造,内外水界是所造。言妄想生者,由自心现故。内外者,内谓身中,外谓器界。下仿此。) 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 (堪能唐译作炎盛,若以堪能对上津润译炎盛者为是。宗镜第六十九云:堪能妄想者,即计火大堪能成熟万物之性故。)。 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 (断截色,唐译作色分段。○断截分段义,楞严第四经云: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轮。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火腾水降,交妄立坚,故有金轮。金轮即地大,皆由妄明而成。彼此同义,但彼详此略耳。)。 色及虗空俱计着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 (色,色阴也。虗空,受等四阴也。俱者,谓五阴集聚也。由五阴集,色身始生,故云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造色指色身。故外道于此五阴,计立二十五谛,盖邪谛也。详如华严钞说。上通约内外,此单言内身,以明众生生起之由耳。) 大慧!识者,因乐种种迹境界故,余趣相续。 (集注云:言识者,即上五阴中妄识也,由迷真心而成。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识之迹境也。妄识乐着种种迹境界故,作业受生,于余趣中相续不断。)。 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缘,非彼四大缘。 (魏译云:大慧四大有因,谓色、香、味、触。大慧四大无因。○此承上文内外大等,以明真俗之义也。地等四大,外器界也。造色等,内根身也。有四大缘者,约能造四微色、香、味、触,为四大之生缘,即俗谛义也。非彼四大缘者,明真谛之义也。谓四大种,性相本空,能所不实,故非彼缘。) 所以者何?谓性形相处所作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相处所作方便,和合生,非无形。 (此征释上文真俗二义也。谓真谛寂然,离能所因缘相故。故其长短大小形相,及和合方便,悉皆无性。无性则大种不生矣。大慧下。明俗谛义也。谓诸形相,由能所八法和合方便而生。非真谛之无,是世俗之有,故非无形。) 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魏译云:是故大慧,外道虗妄分别四大及四尘,非我法中如此分别。○此结明上文四大造色,是外道妄想,非如来所说。我者,世尊自称。)。 复次,大慧!当说诸阴自性相。 (前令菩萨当善四大造色,今造色既明,复当善于五阴自相。盖前明共相,此明自相,是故如来无问自说也。)。 云何诸阴自性相?谓五阴。云何五?谓色、受、想、行、识。彼四阴非色,谓受、想、行、识。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异相。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虗空,譬如虗空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言一虗空。 (云何下,征标语。谓五下,列五数。大慧下,正释义。四大是器界,造色是根身,有依正性相坚湿暖动之不同,故云各各异相。此释色阴也。非无色有四数者,谓受想行识是无色。既是无色,岂有四数?故遣云非也。四阴非色,则如虗空离诸数矣,故云过数相也。既离于数,而又妄想言一虗空,虗空云何言一言多?一多皆妄也。) 大慧,如是阴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愚夫言说所说,非圣贒也。 (此明阴无自性,愚夫妄计诸数也。谓阴本无体,数相徒施。有无一异,四句皆离。愚夫妄说,圣贤何有。)。 大慧,圣者如幻,种种色像离异不异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故。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 (唐译云:诸圣但说如幻所作,唯假施设,离异不异,如梦如像,无别所有。不了圣智所行境故,见有诸蕴分别现前。○此明圣贤所见,异于愚夫也。谓圣者见彼诸阴色像,如幻如影,如梦所现,离异不异,假施设故。然知阴相本空,一何所异?假名现前,何谓不异?异不异相,俱不可得。故云离异不异也。圣智下。谓趣圣智者,亦同凡夫现见五阴,但迷悟有异。如前文云:惑乱法,诸圣亦现,而非颠倒。与今义同。) 是名诸阴自性相,汝当除灭。灭已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 (此结阴相虗妄,勉令除灭,当证其真也。灭已下,谓诸阴既灭,则说真心寂静,令断一切世间诸外道见也。) 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已,无量三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摩诃萨普济众生亦复如是。 (此显寂静之功,极于果德也。力谓十力,明谓三明,余文可解。)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盘。 (新说云,上明觉智,以显生德优劣。此明涅盘,辨其显德邪正。是谓菩提涅盘二转依果德也。) 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盘、种种相性非性涅盘、自相自性非性觉涅盘、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盘。是名,诸外道!四种涅盘非我所说法。 (唐译云:复次大慧!涅盘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盘,种种相性无性涅盘,觉自相性无性涅盘,断诸阴自共相流注涅盘。大慧!此四涅盘,是外道义,非我所说。○此四涅盘,第一谓诸法自性非性为涅盘,第二谓诸法自相之性非性为涅盘。一约性显,二约相显。此二了所观诸法性相非性处为涅盘也。第三复了能观之觉亦非有性,名为涅盘。但文中语倒,不甚明显。应以觉字置非性二字之上,则明矣。第四观诸阴自共相流注断处名涅盘者,此与二乘见处相似。然是外道,非二乘也,以邪正异故。新说乃以第四为二乘涅盘,非今文意。何者?经文明言外道有四种涅盘,何谓二乘?则邪正不分矣。集注引楞严五现涅盘证者,其意颇近,但所引未切。何者?楞严五现者,以欲界及四禅、五处、安隐、胜净、依处,名五现涅盘。彼文不及诸阴自共相故。若取楞严第八外道约五阴起颠倒论者,是今经意。彼文云: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今经相续流注,即彼迁流之义也。彼文又云: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虗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今经云断,即彼俱非之义也。以此观之,今四种皆是外道涅盘,不必约二乘解也。) 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盘。 (此显如来正说涅盘之相也。谓转八识妄想,成无漏寂灭,名大涅盘。)。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 (魏译云: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可不说八种识耶?佛告大慧:我说八种识。大慧言:若世尊说八种识者,何故但言意识转灭,不言七识转灭?佛告大慧:以依彼念观有故,转识灭,七识亦灭。○此蹑上文妄想识灭之意为问也。按下经偈云: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魏唐二译同此。则知今文离意识非七识者,谓离第六意识,则无余转识也。若据彼因彼缘之语,则又似第七识依彼缘彼之义,似是实非也。何者?按魏译云:以依彼念观有故者,盖余识依第六念观而有故也。此约意识麤显边说。意识于余识中,行相最胜。余识所无念观,即意识行相耳。是知今文彼因彼缘,即意识行相因缘。以意识因缘灭故,余转不生。言麤相灭也,如水大流已尽,余波不生矣。或以第七识解者,则违后偈及魏唐译义。明经者幸校焉。)。 意识者,境界分段计着,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着,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着心聚,生展转相因。 (此承上文以明心意识相因生相也。谓第六意识由计着境界分段而生,此为意识自体,义含前五识,皆以随根了境故。习气长养藏识意俱者,习气第六识能熏种子也。由其能熏藏识,而藏识为其所熏,故云习气长养藏识意与之俱。意俱之意即第七识也。成唯识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故云长养藏识意俱也。我我所思惟因缘生者,明第七生因也。谓第七识随缘执我,贪瞋戒慢四惑相随,恒审思惟内我因缘始得生故。不坏下,明第八识生因也。谓此藏识恒与杂染互为因缘,恒取自相分境为境界故,作意受想思恒共相应,故云计着心聚生。以藏识常住,故云不坏身相也。须知文中三生句,各显心意识之生相耳。展转相因者,成唯识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第七末那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阿赖耶识俱有所依,亦但一种,谓第七识。彼识若无定不转故,是为展转因缘相生不断也。) 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海喻藏识,浪喻转识也。自心现境界风吹者,谓外之器界,内之根身,唯识所现,故云自心现境界也。而言风吹者,谓自心之境,如风反击藏海,转识波浪,因之而生,亦因之而灭。以法合喻,故云亦如是。是故下,结问意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盘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盘。 (初句云我不者,谓我不取也。涅盘二字,通第二句。性之一字,即长行性自性非性涅盘。所作,即因缘和合之义。相者,和合所生之相,即长行种种相性非性涅盘。前二句偈意,世尊谓我不取性相二种涅盘,影显后二涅盘皆不取也。后二句颂长行妄想识灭,为如来正涅盘义。)。 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 (彼,指第六意识也。意趣,即意识。行相等,指余转识,谓由彼意识因缘故,始成八种识体。心,指第八识,谓与转识为因者,是第八识也,以第八识为七转识所依故。须知其因存展转义,来者无观。今偈便作第七依彼缘彼义解,当准长行为是。)。 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大流,唐译作瀑流。○水喻藏识,即长行。海喻大流,喻第六识。波浪喻余转识。此明七转识中,第六意识行相麤动,胜余识故。意识若不行,余转识皆灭。故喻大流尽,则余波不生也。然其海水不动,以喻藏识常住故。)。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性自性行不复妄想。 (通相,魏唐二译作差别相。○此文来意,由前妄想识灭,名涅盘处发起。盖前文通言妄想,未明妄想通相有十二差别。故今分别,令诸菩萨善自灭之。言通相者,以妄想通十二故。外道通趣通字,意亦类此。谓诸外道所计不同,而能计者,亦唯妄想之所趋逐,故云通趣。以离妄想故,善见外道通趣也。缘起种种相,是缘起自性,属所妄想自性。行是徧计自性,属能行者念念计度之谓。即前经所云行显现者是也。此文例置,读者善以意会,可解。)。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此总列,下别释。)。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觉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言说约能所说,事约所言,说由事显,故云依彼而生也。所说事约世出世论,上通佛果,下及异类,种种事业,种种心行,非凡小思议可了,故云圣智所知。)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即彼所说事而称相者,谓事有种种,相亦种种。然彼诸相虗妄不实,众生无知,计着坚湿等一切性相,如渴鹿之想阳焰,是名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自性,指固执之性也。谓封执不移,坚持己见。此法如是决定不异,名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自种为因,他助为缘。分别于有,则因缘相生;分别于无,则自然相生。因缘、自然,各有其因,名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此总摄外道诸见,不出四句,邪解所执,皆名恶见。)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成,魏译作建。立,唐译作理。○谓于我我所法中,建立自他。如云: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以此计度,成决定论,名成妄想。依理分别,故唐译名理。)。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不生,对上生者而言。生计是有,不生计是无。谓无因能生一切法,如云无极而太极者是也。故云无种因缘,生无因身。)。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唐译云:谓此与彼递相系属,如金与线。○言彼俱者,即彼此系属之义。金者,鈎鎻属。缕者,线属。谓无始妄想,如金与缕系属不断故。)。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缚名缚,不缚名解。谓妄想缠绵难出离,故名缚。不缚妄想,如士夫者,喻也。如宰官以人罪而系之以杻械枷鎻,方便名缚。又以校勘审鞠而出之名解,解亦妄想。此以喻释名也。然而外道凡夫,若解若缚,皆名为缚,未离烦恼故。二乘声闻,解脱世网,乃名为解。解非真解,亦名妄想。故法华云:但尽生灭,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着有无。大慧,计着缘起而计着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于此下,承前十二妄想,以明愚夫计着之过也。计着缘起等者,谓依缘起自性而生计着,则有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下,举喻明能所妄想非实。幻,幻术也。种种,所幻之相也。谓如幻术自性,幻出种种之身。诸凡夫人妄见种种异幻,然其不知幻无自性,种种非真也。幻者,喻缘起性。妄见种种异者,喻妄想性。)。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显幻与种种,非异不异,以明能所妄想非实也。谓幻所现法,虽有种种,总一幻自性耳。能所妄想亦尔,故云如幻。然以妄故,异不异皆非也。)。 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结前能所二性以勉行者,莫着此二,起诸有无一异等见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新说云:言愚夫妄心为生死境界所缚,妄想智随境界转也。觉,谓妄觉也。)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此重颂离妄想到自觉圣处之义也。又对前妄智显今真智耳。集注云:无所有最胜处,无自他相故平等,真性圆明故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此重颂二性,以明无而妄有也。妄想有,缘起无者,缘起是一故无,妄见种种故有。又妄想或摄受,如依藤计蛇;缘起非妄想,如藤非蛇相。故云妄想有,缘起无。此举缘起破妄想也。)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集注云:谓种种缘生支分,虽有所生,然皆如幻,故支分不成。彼缘生之相,虽种种总属妄想,故彼相不成。此举妄想破缘起也。)。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唐译云: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计者不了,分别缘起法。○此明二性之过也。彼相,指上文二相也。谓彼二相,从心缚生。凡愚无知,于缘起中,生种种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唐译云:此诸妄计性,皆即是缘起。妄计有种种,缘起中分别。○谓妄想无实,全是缘起。缘起本无妄见种种于缘起法中。)。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自此至偈末重颂,与孤起间出,殊非重说偈意。然因长行文略,语义不备,偈中互补而发明之,亦不违重颂之意也。世谛第一义者,世谛即世间法也。谓谛审是苦是集,是生灭因果等法。然而世相非真,阴心非假,非是非非,是非是是,无然非然,无是非是,寂然平等,则世谛即名第一义矣。第三无因生者,承上句而言。谓世谛第一义,是二无因,遂为第三。此三皆属法数,故应断之。盖不断其法,但断其情。凡情既断,圣境斯现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此重颂一幻种种身喻。以小乘观法,类彼幻事也。一者,指行者观想。种种现者,指观想所见青黄等色现也。然于观处无种种,由想相故,如是现耳。集注云:此一喻,破妄想徧计性也。如二乘人,修诸观行,若作青想观时,天地万物,莫不皆青。以无青处见青,由心变故,于一色境,现种种相。黄赤白等,亦复如是。而如实体性,初无彼种种之相。其所现者,是妄想耳。故曰妄想性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集注云:此一喻,破因缘依他起性也。如目有种种翳,以妄想分别故,见有青黄赤白等色显现。然翳本无色,亦无非色,缘起如之。以计着故,故曰不觉。)。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虗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此中有二喻,发明圆成实性。谓妄想如垢秽云翳,圆成实如真金虗空。然此喻于圆成实中,又当分会其义可也。盖虗空喻圆,真金喻成实耳。集注云:此一喻,以断彼妄想虗伪,及缘起过患。则圆成之性,如真金离垢秽,如虗空无云翳也。)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集注云:谓妄想与缘起之性,本自无有。若于非有计有,非无计无,是为建立诽谤,悉由妄想自坏如实之见。)。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此承上偈,委辨妄想缘起,二必无性也。妄想下,谓妄想无性中,而有缘起性者,则无能生有矣。若无性能生有性,则有性从无性生也。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者,承上无性生义。谓缘起依妄想生,始得缘起相也。缘起之相,妄想之名,常相随转,而生诸想。果能究竟其实,则缘起妄想,二不成就。二既不成,则度诸想矣。)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𦦨,彼无有差别。 (集注云:既度诸妄想,成清净智,了知十二妄想,六种缘起,但有其名,而无所实。复于自觉圣境界中,了知尔焰智障,与彼妄想缘起,悉空无相,无有差别。故下文以五法等为真实也。缘起有六者,即前缘因中六种因是。)。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宗镜云,迷如理以成名相,妄想即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智矣。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故并空矣。今言修行者,虽能分别五法三性之真妄,未能空其智体,故曰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众相是缘起蔓生之相,彼名是妄想建立之名。缘起与妄想,名相互融,然皆起于妄想,而诸妄想复从缘生。故前文云: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即此意也。)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觉慧,乃本觉之慧也。以本觉之慧,善观缘起妄想二性皆无。二性既无,则圆实之性成矣。然虽已成,不作成想,故遣云成。已无有性,成且不立,云何复有妄想之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以妄想中建立缘起、妄想二性也。妄想不除,则于缘起中见种种现。然非真现,由妄想见。若诸妄想清净,即为圣境界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集注云:妄想如画种种色像,虽有分别而无实体。众生计着缘起而生妄想,亦复如是。)。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新说云:此明佛法,知生死缘起法,从自妄想心中生。若计生死有无诸法,异于妄想,从微尘、冥谛、自在等生者,即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魏译云:妄想说妄想,因见和合生。○以能想说所想,皆因知见和合而生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离二妄想者,承上能所二想也。离二想已,则为圆成实性。盖能所二想,即缘起徧计二性故。)。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此大慧问意。由前十二妄想章中,有离妄想到自觉圣义,未蒙委释,故今重请开示自觉圣义。自觉圣义是理,一乘是教,盖能所兼请也。若自下,大慧自述重请之益。言不由于他通达佛法者,所谓佛法者,即自觉也。因善自觉,即通佛法。离觉无佛,离心无法,故云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次佛告下。魏译云: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离阿含名字法,诸论师所说分别法相。在寂静处,独坐思惟。自内智慧,观察诸法。不随他教,离种种见虗妄之相。当勤修行,入如来地,上上证智。大慧!是名自身内证圣智修行之相。○前大慧所问自觉,自觉无他,即妄想无性。是故诸佛以自所知,传授妄想无性菩萨,令其缘自觉了,非外寻也。然而前圣所知,亦唯自觉耳。若诸菩萨,欲知自觉,当设方便。方便者何?谓远离闠閙,独处静室。依自心观察,离诸妄想。了一分妄情,证一分自觉。上上升进,直入如来之地。自觉圣智,圆满究竟。是为菩萨善知自觉圣智之相。此先答自觉相也。)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 (上文自觉明矣。次说一乘自觉,谓本觉也。一乘觉者,谓一乘中分断分证,以至究竟,谓始觉也。盖一乘道中,觉彼能摄所摄,妄想实际,则始本不二,能所皆空,是以不生妄想。原始要终,不离一乘,故云一乘道觉。此次答一乘相也。) 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一乘觉者,不与诸乘所共。一乘能兼诸乘,诸乘不摄一乘,以故二乘外道等不能得也。夫道不远人,而人自远。苟能志在一乘,孰不了证?此世尊策进二乘及诸外道天等,故作此言,以显一乘之殊胜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二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盘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 (不自般涅盘法故者,谓如来以一乘道普度有情,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于一乘中无自入涅盘法故。以二乘独取涅盘不度众生,是故世尊于声闻缘觉中不说一乘也。)。 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 (以二乘人厌有着空,慕三怖一,如来则以寂静方便调伏令熟,然后引归宝所。今以寂静得解脱者,是如来方便,非己智力,是故不即为说一乘。)。 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 (前文以彼所修明不说意,今复以彼所障明不说意也。业习不断者,谓诸声闻但断,正使缘觉虽侵习气,犹为三昧所醉,是故不即为说一乘。)。 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 (此显浅证之过,以明说三之由也。谓彼二乘虽得人无我,不觉法无我,未离变易死。由是权说三乘,不谈一义也。分段死,魏唐二译作变易死。盖二乘人但觉人无我,唯离分段死。今云不离分段死者,译场之讹也。)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着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烦恼言起者,起即动义,又生灭义,属见思二惑,令心生灭流动,故云起也。彼一下,谓彼声闻断见思烦恼习气已,乃得三昧乐住,已发非性偏真界中无漏觉智,得是觉已,复能上上升进,入彼一乘无漏觉道,满足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七品助道之具,当得如来不思议法身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此重颂一乘诸乘之义也。长行云:唯除如来,余非究竟。今偈复言:即此佛乘,若有心转,亦非究竟。盖遣三一之迹耳。若彼三一之心忘,能所之乘息,无乘可建,无待可忘,非对三而言。一者是真一乘,乘谓所乘法,乘者谓能乘人。)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此重颂说三之由也。初二句可知。解脱三种者,谓空无相无愿也。法无我句,应摄人空。烦恼智慧,言二障也。等之一字,该五法八识三自性耳。末句承上三句,谓证得解脱,则诸相自离。)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漂荡。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 (浮木,喻声闻之愚也。波浪,喻诸识也。相风,喻诸法相也。相是法,风是喻。谓愚法声闻,所知未断,识浪未平,法相之风漂荡。虽烦恼灭,余习之愚未断。此显界内烦恼虽断,界外无明犹未伏。故古注云:声闻断四住烦恼,故言起烦恼灭也。未断无明,故言余习烦恼愚。)。 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 (此颂三昧乐住之过也。谓二乘人安住三昧偏真无漏界中,故无进趣究竟之志,然亦不还有界。躭此三昧之身,如氷夹鱼,乃至百千劫犹不觉知乐小之过。此世尊极言滞寂之愚,以警其进趣大乘也。)。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此颂觉彼着已,复入上上无漏,得佛法身之义也。酒,喻偏真三昧。昏醉人,喻二乘躭三昧乐。而不觉者,觉彼所醉,故云酒消。回心向大,进得法身。)。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