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六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䟦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擕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三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 (问中二义,相续可知。解脱义者,即后文所谓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得寂静故,即彼寂静名解脱义也。不堕下,谓善解相续方便故,不堕随言执义病中,勿令自心计着相续。)。 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 (集注云:日月之照临,摩尼之随色,地水火风之周徧,皆无作也。菩萨无方便行如之。)。 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此上大慧自述所问之益也。异言说义者,谓异见言说及义也。善二义菩萨现形度生,令彼离诸异见,其身得胜转依故。)。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着相续,所谓相计着相续,缘计着相续,性非性计着相续,生不生妄想计着相续,灭不灭妄想计着相续,乘非乘妄想计着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着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着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着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着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着相续。 (此酬大慧随言取义相续之着,有无量相。约而言之,有十一种也。所谓下,列十一种计着相续之名。初云相者,即阴界入相也。缘者,十二因缘也。性非性,生不生等,可知。乘非乘者,乘是三一之迹,非乘是三一之本。凡计三一本迹而不忘者,亦为计着妄想也。地地自相妄想者,从初地至等觉,地地有自境界相,相则不无。若计而不舍,亦为计着妄想矣。自妄想无间妄想者,谓由自心,依无间法,生诸妄想故。三乘一乘,教道虽别,同证真谛,故云无间。然而计此三一无间,亦是妄想计着相续。)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相续相计着。 (此及余者,此指上十一计着也。谓此十一计着,及余凡愚所计着者,有无量相,不能尽述,故云及余也。以此下,结显计着相续之过。如蚕作茧,妄想如丝,言其稠密交互,以自缠也。复以此法,妄教于人,为缠他也。然诸计着,不出有无二品,故结云有无相续计着。上明相续义竟,下明解脱义。)。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 (彼中,即指上文十一相续中也。言此相续忘处,即是解脱。何者?以能见法寂静故,了知诸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名解脱义也。)。 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 (谓觉外境非性,内心无相,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体性,皆无相见,故得相续寂静。以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名解脱义也。)。 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 (彼中,指寂静中也。以寂静义中无缚无解,余诸外道不如实知彼寂静,故有相续之缚,不相续之解。)。 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唐译云:一切诸法,若有若无,求其体性,不可得故。○今文众生字,即体性义。按唐译可解。)。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 (泐师解云:贪恚痴者,相续之因也。五趣者,相续之果也。由过去因,成现在果。现在作因,复招未来之报。言三续者,三世循环,相续靡间。贪爱喜三,如次配。)。 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 (魏译云:以此相续,故有后生。大慧!众生相续,生于五道。○泐师解云:以此三毒相续,故有诸趣轮转。言趣者,即六道也。以修罗徧于五道,故但云五趣。) 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 (谓贪等三续断者,则无相续不相续相。然则相续解脱,二义皆空矣。)。 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着识相续无间生。 (谓以根、尘、识三因缘和合方便作计着者,则诸识相续生起,长劫无间。)。 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有方便计着,则有相续。三缘识断,见三解脱。见解脱已,一切相续不生。此结显相续解脱二义之因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是说相续相,若知彼真实,相续网则断。 (以不实妄想计着,则有相续。若知彼实性者,则相续网断。以相续喻如网者,谓相续无量,彼此交互,如网罗罩,难脱离故。此颂相续、解脱二义也。) 于诸性无知,随言说摄受。譬如彼蚕虫,结网而自缠,愚夫妄想缚,相续不观察。 (谓于诸性无知觉故,随所说义相续计着。如蚕作茧自缠其中,凡愚众生为妄想所缚亦复如是,故于相续无慧观察。)。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 (魏译意同。○此大慧引佛昔言为问也。彼彼性,指诸法而言。以彼彼之妄想,妄想彼彼诸法。然彼诸法,非有自性,但一妄想自性耳。)。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世尊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魏译云:世尊若唯自心分别,非彼法相者,如世尊说:一切诸法,应无染净。何以故?如来说言:一切诸法,妄分别见,无实体故。○上文大慧先引佛言为据,此正牒难。谓若但妄想自性,非有一切性自性相待者,岂非世尊当作是言:浊秽清净,堕无性之过耶?何者?以一切法非性,但妄想自性故。)。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 (大慧以无性为难,而不知所难之意合正义也。故世尊顺其所难,即证言:如是,如汝所说。要知染净无性二法叵得,非如愚夫以性自性计为真实。)。 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 (唐译云:此但妄执,无有性相。○此牒前妄想自性,非有外性自性相。)。 然,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 (唐译云然诸圣者云云。○前明诸法无性,但一妄想。今显圣智有自体性也。圣知见者,即佛之知见。无知之知,无见之见,为真知见耳。圣慧眼者,谓彻诸法之真,达羣情之妄。华严疏第一云:分别名慧,照瞩称眼。又云:五眼之中,慧眼观理,理无异味。慧眼观事,事无不见。名圣慧眼也。然而圣性非空,妄想无实。不可以前妄想为例。文初然字,旧注分属上句。今按唐译,义当连此。盖为转文之辞也。) 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 (此大慧述上文意,以生后难也。谓若使如圣人,以圣知圣,见性自性,如是而知,是实非虗,非如凡夫天眼肉眼妄想可比。) 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 (唐译云:云何凡愚得离分别?不能觉了诸圣法故。○大慧问意,谓诸愚夫云何能离如是妄想?而彼不离妄想者,以不觉圣性事故。)。 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魏译云:世尊!彼痴凡夫,非颠倒见,非不颠倒见。何以故?以不能见圣人境界如实法体故,以见转变有无相故。○按魏译意,大慧谓彼愚夫,以不觉圣性自性故,非不颠倒也。又以见转变有无相故,非颠倒也。今文末句不见,不字,魏译作以字。离字,魏译作转变。字离,即转变义。今文不字,当从魏译作以。观大慧意,谓彼愚夫,亦有一种非颠倒见可取,而圣或亦有一种如妄想见不可取,故有下文之难。盖疑圣人有自语相违之过也。已上二节,以难凡圣有觉不觉之异,因惜凡夫具倒不倒之疵。)。 世尊!圣亦不如是见,如事妄想,不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 (唐译云:圣亦不如凡所分别如是得故,非自所行境界相故。○此难意谓,圣亦不应如是见圣性等事,如愚夫事妄想计着。何以故?如来不应以自相境界为境界故。是故圣人亦有一种如妄想见不可取。)。 世尊!彼亦性自性相妄想自性如是现,不说因无因故,谓堕性相见故。 (魏译云:彼诸圣人,见有法体,分别法相。以世尊不说有因,不说无因。何以故?以堕有法相故。○此大慧出佛正见,以生后难也。谓彼圣人,亦见诸法性自性相,如妄想性现。但不说有因无因。何以故?若说因无因,则堕性相见矣。盖谓圣人,虽见诸法同凡夫现,能了如幻。故不说有无,不堕性相见也。如第二经云:以彼惑乱,诸圣亦现,而非颠倒。同今文意。)。 异境界,非如彼等如是无穷过。世尊!不觉性自性相故。 (魏译云:余人见境,不如是见。世尊!如是说者,有无穷过。何以故?以不觉知所有法相,无自体相故。○异境界,非如彼等者。按魏译,异指余人而言。余人,即众生也。彼等,指上诸圣也。谓余众生所见境界,非如彼等诸圣所见。如是则成无穷之过矣。世尊下,出非如彼等之意。谓余众生不觉性自性相,无实体故。圣性有,凡境无,非过而何?)。 世尊,亦非妄想自性、因性、自性相,彼云何妄想非妄想如实知妄想? (唐译云:世尊!诸法性相,不因分别。云何而言以分别故,而有诸法?○大慧意谓:性自性相,非因妄想自性而有。彼诸圣人,云何以圣性妄想,谓非妄想,而言如实知性自性相,但一妄想耶?此难前文但妄想自性句之非也。按唐译可解。)。 世尊,妄想异,自性相异。世尊,不相似因妄想自性相,彼云何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不如实知? (妄想异者,谓能缘之心有种种差别。自性相异者,谓所缘之境亦有种种差别。然则能缘所缘因不相似,彼诸圣人云何于妄想自性相上各各不妄想,而愚夫云何不如实知彼不妄想相耶?)。 然为众生离妄想故,说如妄想相不如实有。 (此大慧以意妄度,出佛方便所以。谓〔今〕众生离妄想故,说诸圣性为有。以有故,故云如妄想相也。然以方便云有,有必非有,故云不如实有。)。 世尊!何故遮众生有无有见事自性计着,圣智所行境界计着,堕有见说空法非性,而说圣智自性事? (唐译云:世尊何故令诸众生离有无见所执着法,而复执着圣智境界,堕于有见。何以故?不说寂静空无之法,而说圣智自性事故。○此难如来自语相违也。谓世尊何故遮诸众生有无有见,而世尊自复计着圣知见等,堕于有见。说众生法空而非性,说自境界有圣智事,岂非自语相违耶?已上从若使如圣至此,文有十节。详观十节之意,第一节大慧牒圣性之事,后陈九意,宛转成难,总以说空堕有结之。是知说空堕有,为立难之本。故下文世尊答语,独标结难之言,以辨圣性为实也。奚必分列难名,骈枝语意?愚故但于语势断处,略疏其情,使来学临文,明识辞义足矣。故于旧解,不复参入。)。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 (此辨大慧所难之非,以明说圣事之由也。谓佛所说圣智事者,因说诸法非性,众生闻此,生于断灭恐怖故。说离妄想有圣智事,为令离此怖故。然前难语,新说以五难截之。详其五难,有是者非者,故不取焉。今从大慧语意,释之如上。窃观世尊答语,但依说空堕有为辨。盖此语系是难本,故举其要而总答之。以得如实空故,圣性斯显。答中大意,如斯而已。)。 众生无始以来,计着性自性相,圣智自性计着相,见说空法。 (佛为众生从无始来,计着性自性相,及圣智事等,皆计有相见,故因说空也。对有说空,空非实法。)。 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 (魏译云:大慧!我不说言法体有无。○上文因众生着有故说空,今文复申云:我于性自性相不说有无,则有无双遣。今文阙有无字,按魏译可解。)。 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 (如实空者,是真常中道之法,非前对有所说之空。有无不着,非即都忘,故云如实空也。)。 离惑乱即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见相。 (此明如实空之德相也。如实空中,本离惑乱,及自心所现有无性相之见,故得空无相愿三解脱门。所证法行,皆由如实空印之。所印,定言法法离于相见,而𭰞乎中道也。依自觉圣智,观性自性相,则一切性相,不离本位,即常住故。是故如实空法,离于有无事相之见。)。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不应立是宗。 (谓不生宗是外道所计,凡依佛修行者,不应立是宗,此是有法不生宗。)。 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 (此微明不生宗者有过也。谓彼外道以无性为宗,言一切性有即非有,故云不生。然彼不生,因生所待而有其相。说一下,承上征语,明不生宗者有坏也。)。 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 (此明不生宗坏之所由也。谓其以生为待而立,不生因有所待,不生无能自立,故坏也。中论云:若法为待成,是法还成待。信矣。)。 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 (古注云:又彼不生宗,即入一切法数中。一切法者,生不生、一异、常无常等法也。言若立不生宗,即入此一切法数,故不得立不生宗也。)。 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 (杨彦国纂云,不坏真相,本自不生。今乃建立是宗,而入一切法。则彼建立,何为不坏。)。 大慧,有无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 (前单约有法立不生宗,此又兼取有无立不生宗,故云有无不生也。集注云,就有无上立不生宗,则入一切有无之性。有无性相既不可得,却于何处立有无不生宗也。) 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 (谓若使彼依有无性不生而立宗者,一切性既不生,更于何法论不生耶?是知彼宗当坏矣。何以故?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 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 (此明前文二宗多过也。五分论见前注。其以五分简过,过有三十三种,详如因明入正理论说。集注云:言五分论多过,展转因于相违、不成、不定、不遗等异相,及有为、有作法,故不应立其宗分。)。 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不生一句,牒前二宗名。如是下,收摄余所立法空、法无自性等。凡我正修行人,不应于是立宗。)。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及见觉过故。 (上诫行者不应立诸邪宗,此以正义教令如法说也。谓应说法如幻如梦,现不现无二相故。见觉过者,指上一切邪宗,悉由妄见知觉过患所起。菩萨能示其过,名善说法者。)。 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 (承上见觉有过,因劝菩萨说法如幻梦也。)。 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 (愚夫或堕有无恐怖之间,则以方便说有说无,令彼离于恐怖。方便说者,不入此例,故云除为。)。 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此诫菩萨说法,应观人根,善巧为说,无自固执,令彼惊怖,远离大乘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自性无说,无事无相续,彼愚夫妄想,如死尸恶觉。 (集注云:言一切法初无自性,离言说相,亦无事法而为相续。愚夫妄起恶觉,其计执如同死尸,故唐译云恶觉如死尸。)。 一切法不生,非彼外道宗,至竟无所生,性缘所成就。 (集注云:佛说一切法本自不生,非彼外道妄计为宗。诸法至竟无所生,以一切性从缘所成就故。)。 一切法不生,慧者不作想,彼宗因生故,觉者悉除灭。 (古注云:慧者知诸法体不生,故不作不生想。彼不生宗,因生相而立,故觉者悉除灭之。)。 譬如翳目视,妄见垂发相,计着性亦然,愚夫邪妄想。 (喻立不生宗者,是妄想计着,如翳目之见垂发。)。 施设于三有,无有事自性,施设事自性,思惟起妄想。相事设言教,意乱极震掉,佛子能超出,远离诸妄想。 (谓世间三有之法,唯假施设,一切因果事业,皆无自性。由诸众生,妄自思惟,起诸惑想。诸外道辈,计着自共相事,施设言教,意极惑乱,震动掉举。佛子!能超如是言教,远离诸想,是名正修行者。)。 非水水想受,斯从渴爱生,愚夫如是惑,圣见则不然。 (谓三有事业,本无自性。诸凡愚人,以痴爱故,于无性处,妄起性自性想。如鹿渴爱,见彼阳焰,本非是水,而作水想。世间愚夫,妄有如是惑乱佛之知见,则不然也。)。 圣人见清净,三脱三昧生,远离于生灭,游行无所有。修行无所有,亦无性非性,性非性平等,从是生圣果。 (游行无所有,魏译作得无障寂静。○承上圣见不然之意,以明圣行也。谓圣人知见清净,故三脱正定,因之而生。诸生灭行,亦因之而离也。于无所有境,念念相应。既无性非性相,则寂然平等。从是平等,生诸圣果。) 云何性非性?云何为平等?谓彼心不知,内外极漂动,若能坏彼者,心则平等见。 (此征心见得失,以明迷悟之原也。谓何者性非性,以其心无所知,内外漂动,故有性非性相。若能坏彼无知,则内外寂然。以寂然故,心则平等,得正见矣。)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如攀缘事,智慧不得。 (如世下,魏译云:如世尊说,智慧观察,不能见前境界诸法。○如攀缘事者,如,真如也。谓依如缘事,则属智慧,不得前境。盖慧眼能观一切法空,故不得也。)。 是施设量建立,施设所摄受非性,摄受亦非性,以无摄故智则不生,唯施设名耳。 (谓能摄所摄唯假建立,能所摄受既无,智则不生,故云唯施设名。) 云何?世尊!为不觉性、自相、共相、异、不异故,智不得耶?为自相、共相、种种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耶?为山岩、石壁、地、水、火、风障故,智不得耶?为极远、极近故,智不得耶?为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 (此总立五意以起疑情,下别蹑前意以成质难。)。 世尊!若不觉自共相异不异、智不得者,不应说智、应说无智,以有事不得故。 (此蹑第一意,辨智无智也。难意谓:若言自相共相异者,自相非因,共相何有?故非异也。若言不异,自共无别,而实别故,非不异也。于此不觉,不得名智,应说无智。何以智称,而云不得耶?) 若复种种自共相性,自性相隐蔽故,智不得者,彼亦无智,非是智。世尊!有尔𦦨故智生,非无性会尔𦦨,故名为智。 (此蹑第二意,辨智无智也。种种自共相者,谓万物各有自共相,各有性自性。隐,蔽障也。如日月光明,云烟为障;太虗寥廓,峯峦为碍。智得于此,不得于彼,亦应非智矣。世尊下,大慧释智名义尔。焰,谓所知也。所知是境,能知是智。所知现前,能知乃生。非能知无体可会所知,智与境合,乃名为智。此大慧谬释智体,以明不得之过。) 若山岩石壁、地水火风、极远极近、老小盲冥、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应是无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此蹑第三四五意,同辨智非智也。谓或以山岩石壁之所障碍,地水火风之所间隔,则极远之物,不可得矣。或老小盲冥,诸根不具,则极近之物,亦不可得矣。此曷称智?应是无智。以有如上诸事,而智不可得故。) 佛告大慧:不如是无智,应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智慧不得是施设量建立。 (佛谓不应如是作无智论也。所言不得者,应是智,非非智。何者?不以如是隐覆说攀缘事故。而言智慧不得者,谓了前境非实,是施设量假建立故。)。 觉自心现量,有无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于尔𦦨不生,顺三解脱智亦不得。 (以知前境假立,觉彼是内心所现。知外物有即无有,性即非性,于事不得。以不得故,智于所知,不生返顺三脱。然即返顺智境,亦不可得。) 非妄想者,无始性非性虗伪习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承上圣智,非妄想愚夫可知也。盖彼妄想愚夫,依于无始有性无性虗伪习气之智,于如是佛之知见,不能了知。故云此知彼不知,言其智所不彻。) 故于外事处所相性无性妄想不断,自心现量建立说我、我所相摄受计着。 (谓诸凡愚智不彻故,于外所缘事处一切相中,体性有无妄想不断,以自心现量建立说有我我所之相,坚固摄受生诸计着。)。 不觉自心现量,于智尔𦦨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观察,不得依于断见。 (由不觉自心现量,则于能知所知,起诸妄想。以妄想故,观察外性有无不可得。由不可得故,依于断见。所言智不得处,差别如此。正修行者,于此当善分别。稍差则千里逈隔,可不慎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有诸攀缘事,智慧不观察,此无智非智,是妄想者说。 (前二句,述大慧所疑诸攀缘事智不得者。后二句,承上意云:由攀缘而称智不得者,此无智之言,盖非智也,是妄想者之所说耳。)。 于不异相性,智慧不观察,障碍及远近,是名为邪智。老小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实有尔𦦨,是亦说邪智。 (初二句颂佛正智,谓相性非实,故智不观察。次二句述诸隐覆,是妄想所计,故斥名邪智。后四句可知。)。 复次,大慧!愚痴凡夫无始虗伪恶邪妄想之所回转,回转时自宗通及说通不善了知。 (此承前文智不得处来也。谓诸凡愚为恶邪妄想所转,则于宗说二通不善了知。)。 着自心现外性相故,着方便说于自宗四句清净通相不善分别。 (集注云,谓其执文遗旨,未能得意忘言,以计着性相,执方便言说,于离四句自宗通法,不善分别。)。 大慧白佛言:诚如尊教,惟愿世尊为我分别说通及宗通,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二通,来世凡夫声闻缘觉不得其短。 (集注云:宗说既通,解行相应,无复过失。故凡夫二乘,求其短隙,不可得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世如来有二种法通,谓说通及自宗通。说通者,谓随众生心之所应,为说种种众具契经,是名说通。 (众具者,指十二部经也。是经有论议、重颂、因缘、譬喻、本生、本事,众名不同,故云众具。)。 自宗通者,谓修行者离自心现种种妄想,谓不堕一、异、俱、不俱品,超度一切心、意、意识,自觉圣境界,离因成见相。 (宗者,主也,趣也。谓行有所主,得正趣故。自宗属行,说通属解。行缘自觉,不向外求,故言自宗也。离因成见相者,谓得自觉,远离因缘所成见相故。)。 一切外道、声闻、缘觉堕二边者所不能知。 (谓宗通者,是大乘义。诸凡小辈,堕有无二边,不能知此。) 我说是名自宗通法。 (结宗通相)。 大慧,是名自宗通及说通相,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大慧下,总结二通。汝及下,勉应修学。集注云:宗说二通,前文已明。今再说者,盖有以也。前约二乘,则先宗后说;此约一乘,则先说后宗。机感有殊,非重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谓二种通,宗通及言说,说者授童蒙,宗为修行者。 (童蒙,指诸声闻,未能开佛知见故。修行者,指诸菩萨,能修如实行故。)。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一时说言:世间诸论种种辩说,慎勿习近。 (世间诸论,魏唐二译作卢伽耶陀。○集注云:卢伽耶陀,译云左世,亦云恶论,即外道论也。)。 若习近者,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若人习近世间诸论,则摄受名闻利养一切贪欲。如今世间研攻章句,烧煮黄白等者,皆贪欲事,非出世法也。)。 世尊,何故作如是说?佛告大慧: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因缘譬喻采集庄严,诱引诳惑愚痴凡夫,不入真实自通,不觉一切法,妄想颠倒堕于二边;凡愚痴惑而自破坏,诸趣相续不得解脱。 (唐译云卢伽耶陀。所有词论,但饰文句,诳惑凡愚,随顺世间虗妄言说,不如于义,不称于理,不能证入真实境界,不能觉了一切诸法,恒堕二边,自失正道,亦令他人轮回诸趣,永不出离。)。 不能觉知自心现量。不离外性自性妄想计着。是故世间言论种种辩说。不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诳惑迷乱。 (上明习近世论之害,下示世论之不足恃者。)。 大慧!释提桓因广解众论,自造声论。彼世论者,有一弟子持龙形像,诣释天宫建立论宗,要坏帝释千辐之轮:随我不如,断一一头以谢所屈。作是要已,即以释法摧伏帝释。释堕负处,即坏其车还来人间。 (梵语释提桓因,译云能天帝。持龙形像者,谓以龙形自饰,欲严其威也。断一一头者,外道师及所从之众也。外道专以断首为要,建立论义。如对佛立义,不说有言无言等,亦以断首谢屈,佛不之许。今佛引释天之论说者,益明世论之不足恃也。何者?释天位出人寰,智过天表,论犹可坏,况其余天而及于人乎?此举胜者,诫其不逮。故曰:世间诸论,慎勿习近。)。 如是,大慧,世间言论因譬庄严,乃至畜生亦能以种种句味,惑彼诸天及阿修罗着生灭见,而况于人! (谓诸世间种种异类,乃至畜生,亦能造诸言论,以因譬庄严种种句味,破惑诸天及修罗等着生灭见者,而况于人不破坏乎?)。 是故,大慧,世间言论应当远离,以能招致苦生因故,慎勿习近。 (结显世论之咎,诫诸行者,慎勿习近。)。 大慧,世论者,唯说身觉境界而已。 (此明世论之义,以示其浅近也。说身者,固精气神,坎离交运,飡采吐纳,欲希长生者,是其类也。说觉者,冥初生觉,觉生大种,以神我为觉者,是其类也。此二者,所谓性命之学近是乎?) 大慧,彼世论者乃有百千。 (言世论之多种也)。 但于后时,后五百年,当破坏结集恶觉,因见盛故,恶弟子受。 (佛谶正像末法为五五百年,今云后五百年,正当末法之初。其时鬬争坚固,广兴异论,彼此破坏,然皆恶觉异因之见,炽盛世间,魔气所熏,及自种恶发,为其弟子。)。 如是,大慧,世论破坏结集种种句味,因譬庄严说外道事,着自因缘无有自通。 (世论以因譬庄严所说者,不离有无一异等句,及诸胜性微尘等事,着自邪种因缘,而于如来自通之义,非其分也。) 大慧,彼诸外道无自通论,于余世论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无有自通,亦不自知愚痴世论。 (谓世论中,虽广说无量百千事门,曾无如来自通之义。且彼外道,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而不自知其为愚痴之论也。)。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着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 (大慧牒上文语为难,谓若外道百千事门无自通者,世尊亦广说种种句味。无量他方来集之众,天人修罗等辈,事同外道所说,亦非自通耶?亦入外道智慧言说之数耶?)。 佛告大慧:我不说世论亦无来去,唯说不来不去。大慧,来者趣聚会生,去者散坏。 (不来不去是正法之本,来去是因缘聚散之迹。)。 不来不去者,是不生不灭。我所说义,不堕世论妄想数中。 (承上文意,以明不堕世论之数也。盖世论是生灭法,佛义独超其上,故不堕其数中。)。 所以者何?谓不计着外性非性自心现处,二边妄想所不能转。 (二边者,指外性非性及内心现处二边也。佛融中道,乃能转物,不为二边妄想所转。)。 相境非性,觉自心现,则自心现,妄想不生。妄想不生者,空、无相、无作,入三脱门,名为解脱。 (觉有无相境,皆自心现,故非性也。既觉自心现量,则自心现妄想不生。以内外妄想不生故,则人空无相愿三解脱门,名为如来正解脱者。)。 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间。 (不请空间者,谓欲有所问,愿佛时答,勿作无记,止我空闲,即无记止意也。旧注以空闲作无我解者,非也。集注云:婆罗门,具云婆罗贺磨拏,译云净裔。自称祖自梵天口生,因从梵姓。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唯五天竺有,余国无之。又云: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承为业。或在家,或出家,恃术倨傲,亦云净行。)。 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我时报言:婆罗门!一切所作是初世论。 (不称佛而召瞿昙者,是外道倨傲不敬之语,佛能容之,犹有所答。言所作者,是计有也。世论百千,计有最浅,故先说耳。)。 彼复问言:一切非所作耶?我复报言:一切非所作。是第二世论。 (非所作者,是计无也。无甚于有,故次之。)。 彼复问言: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我时报言:是六世论。 (从前次第增上,故云六世论也。)。 大慧!彼复问我言: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我时报言:是十一世论。 (外道所计不出四句,如文。因种种受生现者,外道计一切法从胜性微尘等受生现故。十一增上如前。)。 大慧,彼复问言: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他世耶?无他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虗空耶?非数灭耶?涅盘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 (非数灭,唐译作非择灭。○初云所作非所作,今重云作非作者,盖初约所作边说,今约作者边说。无记者,谓一切非性,故不可记。记者反上。我、无我,世、非世,刹那、不刹那,皆然。虗空等三者,即六无为之三也。非择灭者,识论云: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缘阙所显,故名非择灭。中阴者,谓此生已尽,彼生未成,中有阴身,名中阴也。杂阿毗昙云:二有中间,起杂趣故。上自初世论至此,皆外道所计。持问佛者,佛皆答以世论非我所说。)。 我唯说无始虗伪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 (如外下,魏译云:大慧外道说言:我、根、意、义三种和合,能生于智。婆罗门!我不如是。唐译云:如外道说:我及根、境三和合生,我不如是。○我诸根,我字即外道所计神我。按二译可解。)。 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 (非汝下,唐译云非汝及余,取着我者之所能测。○今文受我相续,即着神我不舍之义。)。 大慧,涅盘、虗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灭,唐译作非择灭。)。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痴、爱、业因故,有三有耶?为无因耶?我时报言:此二者亦是世论耳。 (以痴爱有因无因为二)。 彼复问言:一切性皆入自共相耶?我复报言:此亦世论。婆罗门!乃至意流妄计外尘皆是世论。 (乃至下,唐译云:少有心识流动,分别外境,皆是世论。○乃至者,谓不及尽述外计,超其余者,故云乃至。) 复次大慧!尔时世论婆罗门复问我言:颇有非世论者不?我是一切外道之宗,说种种句味因缘譬喻庄严。我复报言:婆罗门!有,非汝有者,非为非宗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非不因譬庄严。 (婆罗门闻佛所答世论之过,惊怖其言,因逆问云:颇有非世论者否?佛复答云:有。但彼所有,非汝有者。婆罗门又云:我是一切外道之所宗者,能作种种句味。因譬庄严之论,亦有能如是作者否?佛答云:有。但彼之所有,宗说二通,皆正义也,不为非宗。然亦非说非不说,种种句味,具足庄严。所言如实,无妄想计着之咎,故非汝有。)。 婆罗门言:何等为非世论、非非宗、非非说? (牒问上语)。 我时报言:婆罗门,有非世论,汝诸外道所不能知,以于外性不实妄想虗伪计着故。 (世尊但答有非世论,而不明示其人者,盖佛自许。然复默指菩萨乘人耳。以其所行出世之道,缘自得法,非外道妄想可比。其道深远,故非外道所知。以于下,出非世论者觉了之意。谓觉于外性,乃不实妄想所计着故。)。 谓妄想不生,觉了有无自心现量,妄想不生,不受外尘,妄想永息,是名非世论。此是我法,非汝有也。 (非世论者,具足智慧,觉了有无性相,是自心现量,故妄想不生。妄想不生,故不受外尘,妄想永息矣。是名非世论者之道也。佛所说法,非外道有,以牒前文非汝有句。)。 婆罗门!略说彼识,若来、若去,若死、若生,若乐、若苦,若溺、若见,若触、若着种种相,若和合相续,若爱、若因计着。婆罗门!如是比者,是汝等世论,非是我有。 (妄识所计之相,皆世论有,如来法中则无,故称非我有也。已上佛引昔破外论之事,以证行者不可习近,为酬大慧所问,意令行者深入自宗,随机演说,具足二通,远离诸过,是以广明世论之非也。) 大慧!世论婆罗门作如是问,我如是答。彼即默然,不辞而退,思自通处,作是念言:沙门释子出于通外,说无生、无相、无因,觉自妄想现相,妄想不生。 (婆罗门退思自所通处,反疑沙门出其自通之外,别说无生等义,意犹未悟,仍致此疑。)。 大慧,此即是汝向所问:我何故说习近世论种种辩说,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结初问语)。 大慧白佛言:世尊!摄受贪欲及法有何句义? (大慧问,谓世论摄受贪欲有何害,而沙门摄受法者有何利,利害二途有何句义。)。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乃能为未来众生,思惟谘问如是句义。 (大慧于利害处,岂不明悟。盖为末世众生,故发此问。佛因叹其利他之行,勤且博也。主伴同慈,相为酬唱。于我等有大恩德,孰能报复。)。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所谓贪者,若取若舍若触若味,系着外尘堕二边见,复生苦阴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诸患皆从爱起,斯由习近世论及世论者,我及诸佛说名为贪,是名摄受贪欲不摄受法。 (何等为贪?谓取其顺意,舍其违情,身触细滑,舌味甘美,即外六尘也。进而或计有无,堕二边见,今世苦阴已谢复生,未来苦阴生而复死,死已复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轮回不息。如是诸患,皆从爱起,爱为生死之源,人莫之知避也。良由不悟无生,习近世论及依世论者为之师友,互相牵引,佛说此辈名为贪欲。如今世间智者,或慕长生,嗜于飡采,或善章句,博于功名,列子御风,陶朱致富,此皆世欲之贪,轮回安息。又愚者或习罗清之愚诞,口妄说空,或欺初祖之真修,名希即佛,暗室单传,联趺默运,男女不别,飡饮勿拘,此皆世论之害,自堕堕他,泥犂穷劫,犹不能尽耳。) 大慧!云何摄受法?谓善觉知自心现量,见人无我及法无我相妄想不生,善知上上地离心意意识,一切诸佛智慧灌顶,具足摄受十无尽句,于一切法无开发自在,是名为法。 (法义如文。夫为沙门者,摄受此法,离生死苦,得涅盘乐,自觉觉他,为利若此。嗟彼不悟,反诋异端,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所谓:不堕一切见、一切虗伪、一切妄想、一切性、一切二边。 (此言正法不堕如是见中)。 大慧,多有外道痴人堕于二边,若常、若断。非黠慧者受无因论,则起常见;外因坏,因缘非性,则起断见。 (集注云:言无𭶑慧者,受此无因论,则起常见。或计造色外因坏灭,不复更生,因缘之性亦无,则起断见。)。 大慧!我不见生、住、灭故说名为法。 (即前所谓不生不灭,是如来正法之本)。 大慧,是名贪欲及法,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此总结贪欲及法利害。若此以勉行者,贪欲当离,法当修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切世间论,外道虗妄说,妄见作所作,彼则无自宗。 (新说云:言梵天为能作一切诸法,为所作妄计能所,如来法身真实自宗,彼不能成。)。 唯我一自宗,离于作所作,为诸弟子说,远离诸世论。心量不可见,不观察二心,摄所摄非性,断常二俱离。乃至心流转,是则为世论,妄想不转者,是人见自心。 (前四句可知。心量下。谓诸心量无实体性,故不可见。不观察,即不可见。能所断常,皆为戏论。二故离也。世论百千,乃至心意少有流动,皆是世论。若不为妄想流转者,是人能见自心,离诸世论心量,得究竟实际,摄受正法。)。 来者谓事生,去者事不现,明了知去来,妄想不复生。有常及无常,所作无所作,此世他世等,斯皆世论通。 (颂意可知)。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言涅盘者,说何等法名为涅盘,而诸外道各起妄想? (一切外道各说有涅盘义,是故举此为问,意欲如来显出真实涅盘,发露彼计是妄想,非涅盘故。)。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如诸外道妄想涅盘,非彼妄想随顺涅盘。 (如诸下,魏译云:诸外道等虗妄分别涅盘之相。如彼外道所分别者,无是涅盘。○如诸下,谓如诸外道妄想涅盘,然非如彼随顺妄想所现涅盘。盖译者艰于华言,故语涩若是。)。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阴界入灭,境界离欲见法无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来现在境界,诸受阴尽如灯火灭,如种子坏妄想不生,斯等于此作涅盘想。大慧!非以见坏名为涅盘。 (佛破上义,谓不以见法灭坏名为涅盘,此堕断见焦种,破瓶无复用故。)。 大慧!或以从方至方名为解脱,境界想灭犹如风止。 (解脱,唐译作涅盘。○从方至方者,指计方外道也。谓若无异趣,则彼此境界想灭,如风止息于此,名涅盘也。若方境不灭,彼此相在,从此至彼,犹如风行,故以风止喻于想灭。杨彦国纂云:从方至方,谓无异趣,境界之想虽灭,而想性不灭,如风暂止。)。 或复以觉所觉见坏,名为解脱;或见常无常,作解脱想。 (见常无常作解脱者,首楞云:是人观妙明心徧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徧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同此见也。) 或见种种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觉知自心现量,怖畏于相而见无相,深生爱乐作涅盘想。 (有相想中具诸贪爱,故致未来受生苦因。由是拨有见无,于无相境深生爱乐,即于此处作涅盘想。)。 或有觉知内外诸法自相共相、去来现在,有性不坏作涅盘想。 (谓计内心外境自共三世诸性不坏,以此常见作涅盘想。)。 或谓我、人、众生、寿命,一切法坏,作涅盘想。 (上是计常,此是计断。)。 或以外道恶烧智慧,见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间,士夫所出名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转变,求那是作者,作涅盘想。 (自性,即极微自性也。士夫,即作者之名也。彼二有者,牒上句自性及士夫也。谓极微与作者二有之间,极微自性从作者出,故云士夫所出名为自性也。如冥初比者,引例。谓冥初生觉,觉生五大,大从觉生,例今士夫出极微自性也。求那,译云依谛,即极微也。谓诸缘依求那转变,盖计诸缘无常,求那是常,因计求那是作者,以此作涅盘想。) 或谓福非福尽。 (魏译云:复次大慧!有余外道说如是言:罪尽故福德亦尽,名为涅盘。○今文非福即罪义。)。 或谓诸烦恼尽,或谓智慧,或见自在是真实,作生死者作涅盘想。 (自在,谓大自在天也。外道共执此天是万物之因。华严钞谓此天有四德:一体,二徧,三常,四能生诸法。是故执此天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盘因故。)。 或谓展转相生生死,更无余因,如是即是计着因。而彼愚痴不能觉知,以不知故作涅盘想。 (魏译云有余外道。言诸众生迭共因生,非余因作。如彼外道执着于因,不知不觉,愚痴暗钝,虗妄分别,名为涅盘。○此盖以相续常为涅盘也。) 或有外道言:得真谛道,作涅盘想。 (得真谛者,谓见生灭尽处,名真谛也。妄证此谛,名为涅盘。)。 或见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异、俱不俱,作涅盘想。 (魏译云:有余外道,作如是言:有作所作,而共和合,见一异、俱不俱,虗妄分别,名为涅盘。○功德者,指万物能生之德也。盖功德是能作,功德所起是所作。能所和合,以四句见,作涅盘想。) 或见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种种杂宝及利棘等性,见已作涅盘想。 (唐译云:或计诸物,从自然生。孔雀文彩,棘针銛利。生宝之处,出种种宝。如此等事,是谁能作?即执自然,以为涅盘。○自性,言自然性也。谓孔雀之文彩,孰与之饰?棘针之銛利,孰与之造?鹄白乌玄,鶴长𠒎短,皆起自然,无能造者。以此自然,作涅盘想。) 大慧,或有觉二十五真实;或王守护国,受六德论,作涅盘想。 (唐译云:或谓能解二十五谛,即得涅盘。或有说言:能受六分,守护众生,斯得涅盘。○瑜伽论十五因明处中云:论体性有六种:一言论,二尚论,三诤论,四毁谤论,五顺正论,六教道论。盖谓王守护国,受此六种。如中庸舜好问一节,含此六论,是护国义。论中释毁谤,直以彼此毁谤为言。今从德称,故作是解。)。 或见时是作者时节,世间如是觉者作涅盘想。 (古注云:以时节为因,能生世间法者,以此作涅盘想。)。 或谓性,或谓非性,或谓知性非性。 (或计有性,或计无性,或计能知二性者以为涅盘。)。 或见有觉与涅盘差别,作涅盘想。 (或计有觉之性异乎涅盘,作涅盘想。)。 有如是比种种妄想。 (结前。此可取提婆论二十涅盘合看。)。 外道所说,不成所成,智者所弃。 (不成所成者,谓外道所成涅盘,皆是妄想,故不成也。)。 大慧,如是一切悉堕二边作涅盘想。如是等外道涅盘妄想,彼中都无若生若灭。 (大慧下,明前外道涅盘之过,谓堕二边也。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尽入二边之论。如是下,重明外道涅盘之妄,谓彼涅盘自性不可得,安有生灭之相。)。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盘,彼等自论智慧观察都无所立,如彼妄想心意来去漂驰流动,一切无有得涅盘者。 (谓彼外道自妄成论,以智观彼,总一虗妄,都无所立。然彼妄想心意,去来驰动,一切计中,实无得涅盘者。已上广明外道妄计涅盘,下文方显如来真实涅盘。) 大慧!如我所说涅盘者,谓善觉知自心现量,不着外性,离于四句,见如实处,不堕自心现妄想二边,摄所摄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见所成,愚于真实不应摄受。弃舍彼已,得自觉圣法,知二无我,离二烦恼,净除二障,永离二死,上上地、如来地,如影幻等诸深三昧,离心意意识,说名涅盘。 (文义可知。集注云:前文云:我所说妄想识灭,名为涅盘。此云:我所说涅盘者,善觉知自心现量。以善觉知自心现量故,妄想识灭。大经云:涅言不生,盘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盘。乃知二经之旨,名异而体同也。) 大慧,汝等及余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当疾远离一切外道诸涅盘见。 (佛以正涅盘义勉诸当学,而复诫其外见当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外道涅盘见,各各起妄想,斯从心想生,无解脱方便。愚于缚缚者,远离善方便,外道解脱想,解脱终不生。众智各异趣,外道所见通,彼悉无解脱,愚痴妄想故。 (愚于缚缚者,谓外道之愚,缚于妄想,以涅盘为所缚,妄想为能缚。缚是所缚者,是能耳。集注云:外道于有无种种起涅盘见,是缚于涅盘也。又于涅盘各各起妄想分别,是缚于妄想也。不知此缚从心想生,故无解脱方便。而世间愚夫,依于外道,起种种妄计,昧着不舍,转失方便,妄生解脱想,而实无解脱。由外道执此邪智异趣,自谓所见通达,不知正堕愚痴妄想,无有解脱。)。 一切痴外道,妄见作所作,有无有品论,彼悉无解脱。凡愚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言语三苦本,真实灭苦因。 (集注云:法界次第云:苦有三种,曰苦苦、坏苦、行苦。苦以逼恼为义,妄想言说是三苦之本。离妄想言说,证真实慧,则灭其苦因。)。 譬如镜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 (镜喻真实慧,像喻有无法品也。夫镜体虗涵,众像斯照。像非色质,但影而已。故云虽现而非有也。真实之慧,照有无法,亦复如是。然彼愚夫,以妄想心镜照之,则有无之相纷然,故见有二也。) 不识心及缘,则起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此出妄想心镜之过,兼明觉真遗妄之功也。谓彼不识能缘所缘之妄,则起心境二想。若了心境二非,则能所不生矣。) 心者即种种,远离相所相,事现而无现,如彼愚妄想。三有唯妄想,外义悉无有,妄想种种现,凡愚不能了。 (外义,魏唐二译作外境。○心非真心,即前尘种种分别影事,故云心即种种。若能远离相所相事,心既不缘,则虽现而无现矣。如彼愚夫妄想三有,则心与境唯是妄想。然外境界本悉无有,而愚夫妄想见种种现。以凡愚不了,故生妄想。)。 经经说妄想,终不出于名,若离于言说,亦无有所说。 (此因外妄兼显内经也。谓如上所陈外道诸论,虗妄可知矣。然即内经多种,亦是言说妄想。盖经者,能诠也。如标月之指,渡河之筏。学者须会旨而忘〔全〕可也。若执言说,则终不出于名言之外。〔修〕二句,谓能离言说,则所说事亦无。能所既无,妄想斯断,真心斯显。此世尊因诸外计,而别有所警云耳。) 楞伽阿䟦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