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三
天台沙门释 湛然 述
○第七正修止观(二)初标
二前六下释(二)初结前生后(二)初略
二膏明下广(二)初明人法之得(四)初明自行得(二)初对辨解行(四)初序解以对行
二行解下因解行故障生
三不可下教设方便
四当以下教用正观(二)初法
二如猪下譬
二此金下行成互益(二)初明行解成就
二慧净下明行解互益(二)初法
二照润下譬
二非但下明化他得
三自匠下明自他功成(二)初通明自他功成
二而复下别明佛乘为能化之心(四)初法
二即是下譬
三此珠下重譬体用(二)初约体
二照暗下约用
四驰二下譬功成
四香城下法恩难报
二其痴下明人法之失(四)初明自行失(二)初明无信罪大
二设厌下明惑重志小
二又一下化他失(二)初明人非
二体心下明法非
三障难下双斥自他
四不应下结非法器
二开止下广解(八)初开章
二此十下生起(十)初阴入
二夫五下烦恼
三四大下病患
四无量下业相
五以恶下魔事
六若过下禅定
七禅有下诸见
八若识下上慢
九见慢下二乘
十若忆下菩萨
三此十下判位
四阴入下判隐显
五又八下判远近
六又若下明互发(三)初立互发意
二互发下正明互发(二)初列十门
二次第下解释(十)初明次不次(二)初明次第
二明不次下不次第(二)初列
二发则下释(三)初发
二修者下修
三法者下法(二)初释(二)初阴入
二烦恼下烦恼
三病患下病患
四业相下业相
五魔事下魔事
六禅为下禅定
七见为下诸见
八慢为下上慢
九二乘下二乘
十菩萨下菩萨
二是一下结
二杂不下杂不杂
三具不下具不具
四修不下修不修
五成不下成不成
六益不下益不益
七难发下难不难
八久不下久不久
九更不下更不更
十三障下三障四魔(二)初障
二四魔下魔
三问答料简(二)初问
二答
七私料下章安料简○
八一观下依章解释○
○七私料下章安料简(三)初一问答总问诸境(二)初问
二答
二问十下九问答为成通别等四句料简(二)初五问答成初通一句(二)初一问答(二)初问起
二答问(十)初通称阴
二通言烦恼
三通称病
四通称业
五通称魔
六通称禅
七通称见
八通称慢
九通称二乘
十通称菩萨
二问境下四问答(四)初问答行人通不
二问答无常通不
三问答有漏通不
四问答偏真通不
二问通下四问答六成下三句(四)初问答(二)初别句
二复有下答中兼出第三句
二若尔下二问答(二)初正问答第三句
二答中兼出第四句
三问九下三问答(二)初问
二答
四问十下四问答(二)初问更难别句
二答
三问五下六问答通简十境令成不思议○
○三问五下六问答通简十境令成不思议(二)初三问答略出观境及五分所发同异(三)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二)初约不思议相即答
二亦可下借小乘举况答(二)初正借小乘观阴例
二岂非下结况(二)初结
二小乘下况
二问若下问答(二)初问
二答
三问十下问答(三)初正问
二答五下约同异答
三然五下通伏难
二三问答正显妙境(三)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二)初正答
二他解下转释(二)初出他解
二今解下今家解
二问十下问答(二)初问
二答
三问一下问答(二)初问
二答
○八一观下依章解释(十)初阴界入(二)初明阴入境(四)初略释三料(二)初列
二阴者下释名
二毗婆下明三科开合
三数人下引二论以明同异(二)初引二论(二)初正引二论
二若就下释次第
二若论下释疑
四又分下正示境相(三)初略列诸阴由心(二)初通列诸阴
二正法下引大小教证
二世间下略示境相难思(三)初举况夺夺其不知(四)初指九阴及华严心造非凡能知
二凡眼下举不见譬以譬不知
三弥生下合譬况失
四如渴下重譬不知之人
二纵令下以小纵纵其知小
三故大下破执显大(三)初引佛世不知之人为破
二况佛下举佛灭后不知之人为况
三故龙下引龙树破小为证
三然界下正示心为所观之境(四)初重明正境为诸法之由
二佛告下引经论证(二)初小经
二论云下大论
三若欲下举譬
四今当下克示境体
二观心下明十乘(二)初正明十观(二)初明端坐观阴入(二)初法(六)初列十法
二既自下生起
三譬如下举譬(二)初譬(二)初胜堂
二又如下善画
二此十下合
四盖由下称叹
五一观下广解(十)初观不思议境(二)初标
二此境下释(二)初明思议(四)初明用思议意
二思议下明思议之由
三若观下正明思议
四此之下总结
二不可下不思议(七)初总明理境(四)初正引教
二法界下释境释名
三十法下明境所摄法(二)初明三世间(二)初明正释(三)初明五阴世间(三)初列十种五阴
二释论下引证佛界五阴(三)初引大论证法
二无量下引无量义释疑
三大经下重引大经证佛为
三以十下总结十界以成世间
二揽五下释众生世间(三)初列十种众生
二大论下引论佛界成众生
三大经下结成世间(二)初引经
二直约下结成
三十种下释国土世间(二)初列四土
二仁王下引证
二此三下结示
二又十下十如(三)初五阴(三)初标
二谓如下列
三先总下释(二)初分科
二总释下正释(二)初总释(十)初如是相(三)初法
二如水下譬
三心亦下合
二如是性(二)初正释(三)初法
二如竹下譬
三心亦下合
二世间下破古(二)初总
二又有下别(二)初破分十如属凡圣
二又涅盘下例破
三如是体
四如是力
五如是作
六如是因
七如是缘
八如是果
九如是报
十如是本末等
二类解下别释(四)初标
二三途下释(四)初明三恶类
二三善下三善类
三二乘下二乘类
四菩萨下佛类
三因缘下辨逆顺
四若依下辨报有无
二众生下众生
三国土下国土
四夫一下结成理境(三)初法
二例如下譬
三今心下合
二问心下明自行境(二)初问
二答(二)初约四种四句破执以明行相(二)初正释(四)初横四句(五)初引二论师依论各计示性过之人
二若从下示各计之相判属性过
三若法下正破性计成过(二)初破地师
二若言下破摄师
四又违下引经论证
五更就下寄梦喻以破性过(三)初喻(三)初定四句
二若依下征破
三四句下结喻
二心喻下合
三当知下结
二既横下释竖四句
三亦纵下亦横亦竖句
四非纵下非横非竖句
二言语下结成修境
二大经下引证
三当知下明化他境○
四若解下结略自他理以成三谛○
五如如下举譬譬于自他等○
六此不下明境功能
七约时下收摄诸法以入观境
二起慈悲心○
三巧安止观○
四破法徧○
五识通塞○
六修道品○
七对治助开○
八知次位○
九能安忍○
十无法爱○
六今止下总结示乘至
二总喻大车○
二明历缘对境○
二更举三喻劝修(第七卷末)
二烦恼○
三病患○
四业相○
五魔事○
六禅定○
七诸见○
八上慢
九二乘
十菩萨
○三当知下明化他境(四)初结前生后(五)初约二谛结生
二如佛下约佛经证结生
三龙树下约论以证结生
四大经下复引大经明结生
五虽四句下释前诸结生
二或作下正明化他相状(四)初世界四句
二云何下为人四句
三云何下对治四句
四云何下第一义四句
三佛旨下明佛意体性相即(二)初正明相即(三)初约佛体性二谛相即
二又四下约所化二谛相即(三)初法
二若为下譬
三即世下合
三当知下总结自他体性相即
二天亲下判得失(二)初明失
二若得下明得
四若随下明佛教大体(二)初正明说教大体
二一性下明所生法妙(二)初明所生
二何者下解释
○四若解下结略自他事理以成三谛(二)初历法示妙境
二若法下结三谛等(三)初结三谛等(五)初成三谛(二)初释
二如是下例
二若一下成三观(二)初释(二)初别
二一空下总
二历一下例
三若因下成三智(二)初别
二例上下总例
四若随下成三语(二)初结
二徧历下例
五若解下成三趣
二此等下会异名
三种种下诫劝
○五如如下举譬譬于自他等(二)初正明三喻(三)初珠喻
二又三下三毒喻
三又如下梦喻
二若信下劝信
○第二起慈悲心(六)初标
二既深下正释(二)初悲(三)初明誓境(二)初牒前妙境
二自悲下历境思惟为起誓之由(二)初九悲(二)初明苦集(二)初明三途(二)初明苦因苦果(二)初苦因招苦果
二而今下今世果上复起于因
二百千下誓由
二设使下明人天(二)初明无道灭
二把刃下惊叹
二自惟下明悲他
二假令下二乘心(二)初明无弘誓但有二乘因果(二)初二乘因果
二不信下惊叹
二思惟下自愍伤他
二即起下正明起誓(四)初依境立誓
二众生下明誓相
三何者下释相斥偏
四今则下显正弘誓(二)初法说
二如鸟下举譬(三)初譬
二虽空下合
三是故下举譬帖合
三故名下结
二又识下慈(二)初明誓境(二)初总牒前境
二我及下别明誓境
二今方下明发誓(三)初正立誓
二虽知下明誓相
三是名下斥伪显正
三如此下结会境智
四不同下总简非斥伪
五是名总结
六观心下观心
○第三巧安止观(二)初标
二善以下释(三)初释名
二上深下结前生后
三无明下解释(二)初总(二)初明止观(二)初明理境(二)初法
二如寒下譬
二今当下明止观(二)初止(二)初明用止
二体达下略明成相
二观者下观(二)初明用观(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介尔下明成相(三)初明观成
二如前下譬
三法界下合
二止秖下显止观体同
二若俱下别(二)初序来意(四)初重述总安非宜以为征起
二夫心下总出不安之相
三敌强下引事以况不安之相
四当殉下总示事安之仪
二安心下正释(二)初列二门
二教他下广释(五)初自他一百二十八番(四)初辨师判行(二)初辨师(二)初列二师
二圣师下释(二)初圣师(三)初明三力
二如毨下引人以例圣师难值
三育龟下譬圣师难值
二二者下凡师(四)初开凡师施他
二譬如下譬凡师化益(二)初重譬以圣显凡
二若不下正譬凡师化益
三身子下举圣况凡
四今不下正结示令凡师化他
二他有下判行(五)初略立二行
二萨婆下引二部
三然敬下判存二宗而非全用
四今师下明今师意
五若论下今师判利钝
二已说下正释(二)初结前生后
二师应下正释(二)初明自他一向(二)初化他(二)初示法相(二)初单明二行(二)初总设问答为设化之方(二)初问
二其人下答(二)初明信
二若言下法
二既知下正释(二)初信(三)初标法数
二咄善下释(二)初止(四)初世界
二又善下为人
三又善下对治
四又善下第一义
二其人下观(四)初明世界
二又善下为人
三又善下对治
四又善下第一义
三如是下结
二其人下法(三)初重辨根性
二当为下正释(二)初止(四)初世界
二其人下为人
三若言下对治
四其人下第一义
二彼人下观(四)初世界
二若勤下为人
三观能下对治
四观观下第一义
三是为下结
二复次下明回转(四)初总标未意
二萨婆下引二论
三今明下明今意
四若法下正明回转
二转不下结数
二自行下自行(二)初正明行相(二)初直明行相(三)初征起
二若欲下标二行
三乐寂下正释(二)初法(二)初正释(四)初世界
二其心下为人
三若念下对治
四修止下第一义
二是为下结
二信行下信(二)初正释(四)初世界
二听观下为人
三或时下对治
四或听下第一义
二是为下结
二若法下回转
二自行下结数
二复次下明自他相资(三)初标
二如法下正释(二)初明信资法(二)初释(二)初止
二又闻下观
二此乃下结
二信行下明法资信(二)初释
二是为下结
三前作下结信法数
三夫心下结安心意(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八番下结
四一种下斥偏修之失
二若就下历三观结数
三三悉下寄四悉相显
四若离下以所显能
五一目下举譬(三)初譬
二众生下合
三须广下提譬帖合
○第四明破法徧(二)初略立来意(二)初对妙境以明破意(二)初牒前境以征起
二但众下明破意
二上善下对安心以明破意(二)初牒前安心
二若未下正明破意
二然破下广明破徧(二)初明所依门(二)初通举诸门(二)初列经论所出
二依教下明生起互通
二三门下别取教(二)初明去取
二三藏下正取教门(二)初通列诸教
二今不下别用圆教(二)初牒前心境以显圆门
二余门下正用圆门(四)初辨徧不徧
二所谓下列圆四门
三今且下去取
四无生下明用空门功能(二)初略明横竖摄相(二)初略明横竖(二)初竖(二)初标能通光显二意
二何者下释(二)初明到因(二)初教门能通(二)初正明教门通行至因
二净名下引二经为证
二止观下明光扬能显(二)初法
二譬如下譬
二门通下明到果(二)初明教门能通
二止观下止观能显(二)初正明能显
二巍巍下引证
二无生下横(二)初结前生后
二大品下正释
二横竖下结
二此意下广示相释义功能(二)初标列来意
二佛藏下释(二)初引佛藏示相(二)初约事释(二)初明外用
二彼经下内合无生门
二须识下约观心
二大经下引涅盘释义(二)初引经释(二)初释四句(三)初略举经文
二案此下略明摄法
三不生下广释经义以明摄法(四)初不生生句(二)初引经释
二今解
二经释下不生不生句(二)初引经释
二今解(二)初结成因果
二因果下以佛藏结
三经释下生不生句(二)初引经释
二今解(二)初重(二)初正解(二)初正释此句
二此释下以此句释初句
二初句下佛藏结
二经重下二重(二)初引经释
二今解(二)初正解
二或灭下佛藏结
四经释下生生句(二)初引经释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正解此句
二四住下重释四住菩萨(二)初引论释
二经称下今释经音
二经又下释六句(二)初正破六句不可说(四)初正破六句不可说(二)初列六句示徧
二若破下解释(二)初明大师释经(二)初正释(二)初判思议不思议
二何者下正解(二)初思议(二)初惑(二)初别释显可思议义
二所化下总释显不可说义
二若破下解(二)初别释两句成可说
二理尚下总释不可说
二若破下不思议(二)初惑(二)初释
二无明下结成不可说
二若破下解(二)初正明不思议
二理不下结成不可说
二将彼下结无生门破徧
二佛自下大师释佛所释(六)初释不生生句(二)初牒佛释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释不生生
二生即下解不可说
二云何下释生生句(二)初牒佛释
二今解下明今解(二)初释生生
二生生下解不可说
三云何下释生不生句(二)初正释(二)初牒佛本句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正解生不生(二)初约四性解
二又般下约化他解
二若般下解不可说
二据此下判属界内之解
四云何下释不生不生(二)初释(二)初牒佛本句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正解不生不生
二尚非下解不可说
二据此下判
五经云下释生(二)初牒佛释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释生
二缘生下解不可说
六经云下释不生(二)初牒佛释
二今解下今解(二)初释不生
二理绝下解不可说
二佛以下结成破徧
三依佛下以佛藏结
四又楞下引楞伽释成(二)初释楞伽义(三)初引经双标二法
二自法下引经双释二法(二)初释自法(二)初牒
二释曰下释
二本住下释本住法(二)初牒
二经曰下释
三当知下依经双结二法
二此义下引同大经
二大经下引大经可说○
二问答料简○
二复次下正明广破○
○二大经下引大经可说(二)初立(三)初略标
二今解下结徧
三亦如下以佛藏结
二十因下释(五)初列出十支
二立有下明三法(三)初列三法
二立众下解释(三)初立众生
二立根下立根机
三立声下立声教
三众生下显徧
三故大下引证
四佛藏下以佛藏结
五如地下引地持释成
○二问答料简(三)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
二问答(二)初问
二答(三)初约门开句
二大经下引证智断
三若无下明摄法周徧
三问答(二)初问
二答
○第二正明广破(三)初正约识阴破徧(三)初标章列章
二竖则下明章意(二)初明章意互融
二法华下引证
三一无下广释(三)初竖破法徧(三)初标数列章
二如此下示章意(三)初略示章意
二大论下引证章意(三)初引论为易解故别列
二华严下引华严
三法华下引法华
三今欲下以总别结前章
三从假下广解(三)初从假入空破法徧(二)初列
二从见下释(三)初从见假入空(二)初列
二见惑下释(二)初明见假相(二)初明能依能障(三)初法
二如炎下譬
三此惑下合
二然见下正明见惑(二)初释从解得名名为见惑(二)初释名
二见惑下正解(二)初明外外诸见(二)初正明外外(二)初列
二单四下释(二)初释三种四句(三)初释单四见(二)初列
二于一下释(三)初广约有见生八十八使(二)初列十使(二)初利
二是已下钝
二如是下历三界结数
二余三下余三见例
三若历下广历六十二见(二)初历(二)初历六十二生八十八
二五十下历六十二见八十八名一百八
二当知下结斥(二)初结
二世讲下斥(三)初斥旧(二)初斥谬有去取
二此语下斥违经贞心
二经云下引证
三中论下正判属见(四)初据中论不免性过故判属见
二又此下验无非证故属见
三诸外下是邪人所行故是见(三)初通教邪人所计
二如长下别引长
三高着下引高着举况
四今判下今家结判
二复四下释复四见(二)初正明复四见
二于一下明见所生惑
三具足下释具足四见(二)初正明见
二一句下明见所生惑
二绝言下释无言(二)初正明绝言见
二一一下明见所生惑
二如是下结
二又约下明佛法生见(二)初正明见(二)初明四见
二又一下明绝言
二如是下明见所生惑
二复次下释当体名假○
二二明下明空观○
二第二下从思假入空○
三三四下四门料简○
二从空入假破法徧○
三中道破法徧○
二横破法徧○
三非横非竖破法徧○
二例余阴入○
三问答料简○
○二复次下释当体名假(三)初释名
二例前下例前立相
三又于下解释(二)初通释三假(四)初正释三假(二)初明小乘随事三假(二)初约心(二)初正释(二)初列
二法尘下释
二开善下引开善证相待义
二又约下约色(二)初正报
二又约下依报
二但此下明大乘随理三假
二又释下会异(二)初会三有(二)初列
二相待下释(三)初相三有
二假名下假名有
三法有下法有
二论又下会三假(二)初问
二答(二)初会
二论云下释
三缨络下引证
四当知下总结
二所谓下别明所假生惑(二)初正明生惑
二如来下明生惑之由
○二二明下明空观(二)初列
二观又下释(三)初破假观(三)初横破(三)初列
二破单下破单四见(四)初破单(二)初正破(二)初立二门
二略者下解释(二)初略破(二)初重序略境
二应当下正明略观(二)初止
二又观下观
二信行下广破(四)初有见(四)初立利根信法二行以结前
二其钝下引中论意以生后
三今亦下明依论意以立广观
四若一下正明广设观法(二)初牒三假以为所破
二当观下正明用观(三)初总历有见三假以修观(三)初明用观(三)初破因成假(二)初四句破(二)初列四句
二若心下推破(二)初破(四)初自生(二)初破
二如是下结
二若言下他生(二)初破
二如是下结
三若根下共生(二)初直难(二)初破(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根尘下合
二如是下结
二又根下难性
四若根下离生(二)初破
二如是下结
二中论下引证
二若推下结成二空(五)初略示二空相
二若四下以二谛结成二空
三性相下结成从假入空
四故中下引同
五若根下结成十八空
二若不下破相续假(三)初来意
二此之下正破
三如是下结
三若不下破相待假(三)初与前两假辨异(二)初略标其由
二因成下释出异相
二上既下破古(三)初牒开善旧解
二又因下明今正解
三释既下结斥
三今捡下正破相待(二)初正破
二如是下结成二空等
二非但下例破余见
三是名下结成无生门
二若不下别明回转六十四番
三以被下明见度计转
二夫破下无见○
三亦有亦无见○
四非有非无见○
二所以下结劝○
二次破下破绝言○
三复具下破复具○
二上来下竖破○
三今世下杂料简○
二二料下明料简得失○
三三明下明破见位○
○二夫破下无见(二)初立二行三根结前生后(二)初二行
二若上下三根
二又当下正破(二)初列二门
二总破下释(二)初总(三)初总破
二楞伽下引证
三然无下斥谬
二别破下别(三)初正破(二)初来意次第(三)初略示空见相(三)初牒前有见破假之相为无见之由
二寂然下正明用有见假伏为无见体相
三而起下略明见过
二释论下比决邪正二空(二)初明破外人邪空(二)初明邪空以生使故
二如是下结归邪空
二佛弟下明佛弟子正空
三云何下正示空见三假(二)初重牒转计为无见之出
二无生下正观三假
二当推下正用观破(三)初正明用观
二当知下结成二空
三非但下例破诸见
二若未下六十四番
三勤修下见度计转
○三次破下亦有亦无见(二)初序次第(三)初明见相(三)初牒前为起见之由
二或进下正示见相
三发此下示见过患
二如长下引人为例(三)初正引长爪
二发见下引同长爪
三云何下示改过之相(二)初苦
二又我下集
三又此下略示三假之相
二今破下正明修观(三)初正明观(三)初正明用观
二如是下结成二空
三即是下结成眼智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三亦有下见度计转
○四次破下非有非无见(二)初明次第(二)初明略见相(三)初明起见之由(二)初正明由
二所以下释
二若不下明见相(二)初正明见相
二何以下释
三坚着下明过失(二)初正斥
二我心下明十使
二又一下示见三假
二若破下正明用观(三)初直明用观(三)初正明用观破假(二)初明用观
二复次下点示四谛(三)初正示四谛
二夫一下明四谛功能
三如来下以小况大
二若非下例破诸惑
三是名下结成二空
二若不下明六十四番
三此见下见度计转
○二所以下结劝
○二次破下破绝言(三)初示见相
二略有下引类斥三法华下引证
○三复具下破复具(二)初明复具
二又复下明绝言(二)初出见相
二如此下破(二)初破
二何以下释(二)初横破
二又竖下竖破
○二上来下竖破(二)初更判横竖
二今当下正明竖破(二)初明竖四句(三)初破生句(三)初征起
二为是下列
三用此下结
二若计下破无生句(二)初正破无生(二)初征起
二为是下列(三)初约三障以明不生
二为行下约行理等以明不生
三世人下约三佛以明不生(三)初斥旧
二今释下正解(四)初事理应显释
二又无下对所治三惑释
三又业下对能治所显释
四又应下对三因释
三三佛下结(三)初约理结
二若闻下引证结
三将诸下责
二有人下寄中论师辨异(二)初斥旧(三)初引他难
二中论下论师教
三此解下今家破论师之失(二)初略总斥伤文失义
二何者下释(二)初释失义(三)初明所失
二案文下结示
三龙树下正示文义推功论主
二若开下释伤文
二今解下用彼非名以显今是(二)初正显(二)初标
二一者下列释(三)初第一第二明不须破
二若三下第三至第九皆以两不破两生
三若妙下第十智断不复生
二若作下结斥
三竖破下释第三第四句(二)初略指上文
二若谓下别释(二)初释第三句(三)初征起
二为是下释
三若非下结
二若言下释第四句(三)初征起
二为是下释
三既非下结
二若绝下明竖绝言(三)初约外外等
二三藏下约佛法(三)初正责
二不可下况责
三为此下明过患
三更重下复以十种四句外责之(五)初标
二十种下列
三一往下解释
四若不下结责
五前横下判横竖
○三今世下杂料简(二)初斥伪(二)初斥邪人法滥正人法(二)初正斥人法滥真(二)初正明人法之失(二)初明邪人滥法(二)初以正滥邪
二以道下以邪滥正
二何者下引例结责
二诸法下以九事比决邪正(二)初正比决(九)初约理
二教相下约教
三况以下约苦集
四况将下约道灭
五本既下约示迹
六佛以下约相好
七佛说下约化境
八复次下约轨仪
九如来下约因位
二育人下结责
二复次下更别出所滥之法(二)初正明外人滥法
二又问下料简
二一切下通斥凡夫(二)初正斥
二当知下见破由观功能(二)初明方便道
二若得下明真道
二问从下释疑(二)初释能破疑
二问束下释所破疑
○二二料下料简得失(二)初标
二问如下释(二)初问
二答(四)初列四句
二譬如下举四譬
三前二下判
四所以下释(二)初二句外道得失
二三佛下二句佛弟子得失
○三三明下破见位(二)初正明位(二)初正列位(二)初正列
二断伏下判同异
二问答下料简(二)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
二问答(二)初问
二答(四)初为发习者故
二又欲下令行人徧识诸位故
三又半下为助道法门故
四又岂下为显同体法门不异故
二体假下结成
○第二竖破思假(三)初标章
二即为下列章
三思假下解释(三)初明思假(七)初列思假名
二历三下列数
三皆能下明功能
四初果下与见辨异
五称思下释名
六数人下和通他部
七但令下明立境意(四)初明意在破惑
二譬如下举譬
三若欲下示本论
四空假下结本意
二二体下明体观(二)初明体折不同
二今体下正明观法(二)初标
二欲惑下释(三)初正明修观破假(三)初欲界(二)初正明破思(二)初正明破思(二)初广明破贪(二)初总标九品各三假
二如女下别释(二)初明初品(二)初明初品三假(三)初因成假(三)初出欲境
二此六下举境防过(二)初明境能生过
二初果下正明防过(二)初举况(二)初举初果圣以况凡
二难陀下举无学圣以况凡及初果
二法华下防过
三若取下明因成假相
二念起下相续假
三以有下相待假
二假虗下正明止观(二)初总
二观此下别(三)初破因成假(四)初正用观
二四句下结成二空
三设未下明用六十四番
四断一下结成无生
二若钝下观相续假(四)初明有假之由
二为前下正明用观
三问句下明二空
四若不下六十四番
三修又下相待假
二初品下例余品
二破贪下略例余使
二九品下结成能显光扬功能
二问欲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二)初列道多故品多
二若从下明由数出观故品多
二次破下色界思(二)初明用观(二)初明所用智不同
二若初下正明用观(四)初初禅(二)初破贪欲(二)初明初品(二)初因成假(七)初明事性两障
二性障下明禅正体
三其中下辨当地惑相
四品品下约惑相以明三假
五若不下明破思假之意
六今用下明信法回转
七方便下结成空观
二相续下例余假
二破初下例余品
二破贪下例余使
二若初下明二禅
三二禅下明三禅
四三禅下明四禅(三)初明无云等三
二若无下明无想
三若五下五那含
二色界下结数
三次破下明无色界(二)初明所灭之色
二是时下正明破假(四)初空处
二先缘下识处
三先缘下无所有
四先识下非想(七)初略明圣种
二阿毗下释名
三大论下判漏无漏
四此定下示具惑
五应知下明具假
六今一下结成无生
七九品下例破诸品
二若用下判用二智得名不同
三是名下结破法徧
三三明下明其位○
○三三明下明其位(二)初正明位(二)初列章
二三藏下解释(二)初正释(四)初明三藏位(三)初出诸部
二今且下正释(二)初声闻(二)初正释
二三界下结成无生
二若论下支佛
三此约下结
二二通下明通位(三)初依经列共位(二)初列共位
二所言下释所以(二)初法
二如烧下譬
二干慧下释(四)初声闻位
二辟支下支佛位
三菩萨下菩萨位
四佛地下佛位
三此即下结
三三别下借别名名通位(三)初破立(四)初述古
二今核下略破古师(二)初略破
二何者下广破
三人师下斥人师谬敕
四今言下今家通经(四)初正通古师谬释
二别见下释名名通意
三然名下正判
四例如下引例
二言借下始终列别位以对通位
三若借下借别十地判通断位
四四借下以别名名通菩萨位(四)初略对位破古(二)初对破见位(二)初对位
二如此下略破古
二薄即下对破思位(二)初对位
二旧云下破古
二今若下正释
三此皆下推教离执
四问三下释疑(三)初一问答释地疑(二)初问
二答(二)初引教证(四)初引证初地破惑
二又大下引证十地并是菩萨地业
三又大下引证十地皆为菩萨立忍等名
四故大下引证十地始终得名不同
二如此下结意酬难
二二问答释依界制果疑(二)初问答正释(二)初问
二答
二问答转释(二)初问
二答
三一问答释得名不同疑(二)初问
二答
二若就下兼申别圆(二)初别教
二若就下圆位(二)初正释
二华严下引证(二)初正引证
二云何下释经意(四)初略释
二若尔下征难
三然以下重释
四复次下辨异
二问答料简超果○
○第二问答料简超果(四)初二问答明有超不超(二)初一问答教行相对(二)初问
二答(二)初标教行不同
二若三下释(二)初声闻
二又如下佛果
二一问答明超不超(二)初问
二答(二)初约三藏(二)初身子
二阿难下阿难
二通教下历三教
二超果下以四种判超(二)初列
二本在下释(四)初本断超
二若凡下小超
三本在下大超
四如佛下明大大超(二)初约三藏佛
二圆人下约圆人
三璎珞下引三经明亦超亦不超
四实相下明非超非不超
○三三四下明四门料简(二)初略序须门意
二阿毗下正释门相(四)初释三藏教(四)初正释四门(四)初明有门(六)初引正论起观
二如此下用观破惑成破法徧
三鹿苑下明得益之人
四大论下明入门方便
五大集下明佛世根异证方便门
六成论下论人不晓论宗以斥非
二若成下明空门(七)初引正论起观
二修如下破惑结成
三故彼下引证门体
四须菩下引人为证
五大论下以失显得明入门方便
六大集下根异
七阿毗下斥非
三若如下明亦空亦有门(三)初引正论起观
二观此下破惑结成
三故大下明方便
四非空下明非空非有门(三)初指正经超观
二此观下破惑结成
三当知下引人简滥
二如此下通明门中得益之位
三四门下明门异理同(二)初正明门异理同(三)初法
二如城下譬
三故大下引证
二跋摩下依理通诤(二)初正通诤
二何故下辨诤有无(二)初明二乘专一故诤
二三藏下明菩萨徧习故无诤
四涅盘下引证唯小
二次通下释通教(四)初正明四门(四)初有门(二)初立门体
二如是下破惑结成
二若言下空门(二)初立门体
二如是下破惑结成
三若明下亦空亦有门(二)初立门体
二如是下破惑结成
四既言下非空非有门(四)初立门体
二如此下破惑结成
三若三下形斥三藏
四体而下重立门体
二故论下引证四门
三若不下叹门无诤(二)初正明无诤
二问佛下与三藏辨异(二)初问
二答
四中论下引证共乘
三次别下明别教(四)初料简行相同异(二)初略辨异
二大经下引大经约行相辨异
二言四下正释(四)初有门
二空门下空门
三亦空下亦空亦有门
四非有下非空非有门
三如此下明得失
四涅盘下引证
四圆教下明圆教(七)初辨同异
二云何下正释(四)初有门(二)初立门体
二大经下引证
二空门下空门
三云何下亦空亦有门(二)初明门体
二如一下引证
四云何下非空非有门
三云何下融通
四如上下结成门意
五若尔下开权显实(四)初征起
二但凡下正开
三法华下引证
四若得下开说即理以结门意
六涅盘下引证
七上无下用权意
○第二明从空入假观(二)初列
二入假下释(四)初入假意(五)初辨所从不同
二夫二下简小
三菩萨下正明出假意
四善巧下示假观相
五若住下总结意
二入假下明入假因缘(三)初释五缘(五)初大悲
二二忆下忆本誓愿
三三智下智慧猛利
四四善下善巧方便
五五大下大精进力
二如此下引证(二)初示文处
二以巳下正引证(五)初证同体大悲
二当识下证大誓
三当念下证智利
四忆所下证善巧
五勿生下证精进
三从空下料简(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今住下合
三三明下明入假观○
四四明下明入假位○
○三三明下明入假观(二)初标列
二知病下释(三)初知病(二)初正明知病(二)初标
二知见下释(二)初见(四)初正释四意(二)初列四义
二云何下释(四)初标根本(二)初明起(三)初明见根本
二从此下从本起见
三为此下明起成苦业
二如旋下明息(二)初譬
二知心下合
二云何下知见起因缘(三)初标
二何以下释(二)初以能辨所
二内外下释(二)初外
二形貌下内
三如此下结意
三云何下知见起久近
四云何下知见起重数(二)初释
二若更下结
二病相下结成苦集
三又入下为成入假方便(二)初正示为出假方便
二二乘下斥小
四而菩下明菩萨修观观成破徧
二次明下思(三)初正释(二)初列
二三意下释(二)初明前三
二重数下释第四重数(三)初释相
二若细下举广况略
三若准下准例
二二乘下为出假方便
三别修下菩萨修观破惑结成
二上见下结劝
二入假下明识药(二)初总对病辨药
二略言下正释(二)初列名
二大品下正释(三)初正释三药(二)初引证
二释论下正释(三)初世间法药(六)初明法药意
二大经下明法药体(二)初引教
二何以下解释
三如是下结劝
四出假下示修观处
五大悲下明眼智开发
六然世下判浅深
二次明下出世开法药(三)初正明法药(二)初直明法药
二又如下约增数摄广
二是一下明习法药意
三为欲下明观成破惑结成
三又知下出世间上上法药(三)初法
二譬如下喻
三入假下合
二又如下别譬(二)初依佛经(三)初二番譬药病不同(二)初譬(二)初譬体用
二又如下譬用乐意
二入假下合(二)初合初譬
二欲治下合次譬
二又如下三番譬开权显实(二)初譬
二法药下合
三又如下四番譬以四谛结(二)初譬(二)初譬约四谛不同
二汤饮下譬设治不同
二入假下合药
二复次下譬出假菩萨依经造论(二)初譬(二)初总举
二所以下解释
二佛初下合(二)初合神农
二后代下合华他(二)初正合
二释论下引证
三菩萨下明破徧结成
三三应下明授药法○
○三三应下明授药法(二)初总举药病
二若众下正明授药(二)初世法
二又授下出世法(三)初总明随根授药
二谓下下别明授药(二)初列四根
二下根下释(四)初明下根(二)初佛经(三)初列
二乐小下释
三是为下结成
二虽是下菩萨论(三)初标
二乐闻下释
三是为下结
二次中下明中根(二)初四悉
二此又下四门
三次观下明上根(二)初四悉
二就此下四门
四次观下明上上根(二)初四悉
二亦有下四门
三若入下总明授药当宜之相(二)初法
二如一下譬
○四四明下入假位(二)初列
二人意下释(三)初历教判位(三)初序意
二今当下明历四教位(二)初约教简(二)初藏通(二)初藏通(二)初三藏(二)初二乘(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行人下合
二若三下菩萨
二通教下明通教(二)初破古
二但佛下正释(三)初下根
二中根下中根
三上根下上根
二若七下斥夺(二)初明堕二乘地于法华前不能发心(三)初法
二有大下譬
三菩萨下合(二)初正合
二是鸟下借譬帖合
二如人下明被会方始能发(三)初明余经不能治(二)初譬
二华严下合
二唯有下明法华能治
三又阐下挍量涅盘
二别教下别圆(二)初别教(三)初下根
二十住下中根
三又别下上根
二圆教下圆教(三)初下根
二又五下中根
三又初下上根
二上来下正判根
三既有下问答料简(五)初问答(二)初问
二谓情下答(二)初直答
二情入下释
二若尔下问答有何益(二)初问
二此有下答
三若益下问答退不退(二)初问
二不并下答(二)初直答
二设退下防一伏难
四问通下问答辨通别圆胜劣(二)初问
二答
五若尔下问答以胜摄劣(二)初问
二然尚下答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
三三结下结破法徧○
○二二明下出假利益(三)初总序真应之相(二)初明有真应之由
二应以下略明应益
二三藏下列四教正释以简真应(三)初历教以简真应(二)初藏
二若通下通
二应有下举真应相以斥藏通
三别教下正明真应之位(二)初别
二乃至下圆
三若得下料简邪伪
○三三结下结破法徧(二)初约三谛以明破徧(三)初真谛(二)初明破徧(二)初明所破之见(二)初法
二如盲下譬
二故历下破徧入空
二就文下明结意
二从空下约出假(二)初明比斥
二六根下明妙位
三障通下唯约中道方是破意
二举要下举要结示(二)初示不次第方徧
二前观下释疑
○第三明中道破法徧(二)初总序来意(二)初标
二前生下释(三)初牒前序后明非本意
二生不下融前次第
三种种下结前说意
二就此下别释(二)初开章
二其意下别释(四)初修中道意(四)初明三藏
二明通教(四)初明体同三藏
二开善下斥旧
三虽无下辨异三藏
四亦得下明所通长远故须中观
三明别教(三)初约谛离合
二此理下约譬说(三)初法
二如眼下譬
三云何下合
三例如下举例说
四明圆教(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能所共论
二又如下譬偏譬于能
三为是下合
二二修下修中观缘(二)初正释五缘(二)初列
二一无下释(五)初无缘慈悲(七)初正出慈体
二大经下引经释名功能
三上两下比决同异
四故大下结成三谛
五迦叶下明慈具德
六上慈下结成无缘慈义
七手出下明无缘慈用(三)初手出师子明折伏用
二如慈下譬磁石明摄受用
三欲修下举修行明断惑用
二二满下满本弘誓(三)初立誓体
二空假下誓境(二)初斥偏(二)初明偏境(二)初以枝叶譬前二观所破苦集
二空假下以灯炬譬前二观所明道灭
二虽修下明偏意
二娑伽下显正(二)初譬
二中道下合
三为满下结观意
三三求下求佛智慧(四)初出佛眼智体
二上两下比斥
三若修下功能
四欲得下结归
四四学下学大方便(三)初总明从体起善巧之用
二如弥下引寄事显用(三)初寄净名弹偏
二又如下别寄如来化小
三上二下别寄文殊化外比斥
三欲得下结归
五五大下大精进(三)初正释(二)初略示
二法华下引证
二上两下比决
三为大下结归
二修中下引例
三三正下正修中观○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
○三三正下正修中观(二)初总释(三)初明不知
二例如下例示(二)初以观真例
二次观下以观俗例
三今观下略示观境(二)初释智障即是观境(三)初番无明是中智家障
二又下次番明中智被障
三又下后番能所合论
二云何下正示智障体是无明
二观此下开章别释(二)初开章
二一观下别释(二)初正释(三)初推观无明即是因成假(五)初总立观境
二观此下别明用止观(二)初观(三)初正明用观(二)初用观
二如是下指上广文
二作此下明观相(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起四下合
三前见下结成(二)初更述所破
二观破下结成三观
二复次下止(三)初正明止
二如持下明止相(二)初譬
二若谓下合
三前生下结成三止
三复次下用六十四番
四如是下重示用观方法
五若执下明得失
二二约下观法性即相续假(四)初牒前惑为所观境(二)初法
二如暗下譬
二即当下正示观法
三如是下用六十四番
四虽未下示用观方法
三三约下观真缘即相待假(二)初自行(五)初先立相待相
二如是下列出四句以为观法
三若缘下正观破计(三)初以常无常破
二释此下述二论师所计
三真自下判属性过
四四句下明观成之相(二)初正明成相
二何以下释
五若执下明得失相(二)初明失
二若不下明得(二)初明能通门得
二若得下明所通理
二若有下化他(二)初明佛经(二)初明逗化四说(二)初总述
二所谓下别释四句
二无得下结成三观
二诸菩下菩萨论(五)初明四门说论
二若用下明门中四悉
三经论下明教法功能
四如此下明观法功能
五明眼下举得失
二问无下料简(二)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
二问答(二)初问
二答
○四四修下明位利益(五)初明入位之法
二修此下斥权立实(二)初斥权(三)初具举三位
二若别下权立前二
三如此下复斥前二
二今明下立实(三)初正立圆(三)初五品
二始从下六根(三)初明牒前五品
二见鹄下举喻
三例如下引例释成
三今五下初住(二)初兼牒前
二故华下引证
二如自下明观功能
三不待下重斥权位
三前教下判实(三)初总判
二法华下引证
三复次下历教
四虽言下正明中位破惑功能(五)初举略
二譬如下举譬
三又如下引劣例胜
四初住下正示
五如首下引证指广
五前两下结破法徧
○第二横破法徧(二)初标
二上约下释(二)初明来意
二横门下正释(二)初正释(二)初列诸横门(二)初列中论八不
二一论下广指诸门
二中论下竖来度入(二)初通明度入之相
二若无下正明度入之法(二)初正以无生门度入(二)初正明度入(二)初将十境互发十双来入
二若无下将阴境十法成观来入(四)初阴入不思议境
二若无下发誓
三若无下安心
四若无下破徧(六)初破见假入空
二若无下出假知见重数
三若无下入中观无明因成
四若无下入中观法性相续
五若无下入中观真缘相待
六若无下结破徧
二以无下总结
二若得下举二经为例(二)初通重明度入之相
二所以下正明二经度入(二)初正明二经(二)初无行
二若释下无住(五)初正释
二此无下得名
三故仁下引证
四若尔下破常途
五天亲下收摄论意
二略举下指广结要
二问无下料简(二)初正料简(二)初问
二答(二)初约教(三)初通举诸门
二若言下略斥他释
三今解下正解(三)初示中观为能通之门
二此菩下明自行
三又他下明化他
二复次下约行
二张罗下以譬结
○第三横竖一心破徧(二)初明来意(三)初正明来意
二若无下以横竖度入一心
三虽种下结略
二但一下正释(二)初列二门
二总者下正释(二)初总明一心(五)初略明总观
二若不下明悬超度入(三)初空
二前来下假
三今闻下中
三何故下结示
四如是下约此一心开佛知见
五此观下判位(二)初正判位
二大经下广引证结论三身四德
二历余下历余一心
○二前来下历余阴入
○三问入下问答料简(三)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二)初答入空五因缘
二夫空下答四门
二智障下释智障(二)初引法尚释(二)初标出人名
二烦恼下征释(二)初征起
二智有下释(三)初正释智障
二涅盘下引证
三地持下引地持释涅盘意(五)初正释意
二入大下引证无明是智障
三二障下释难(四)初更转难
二无明下释难
三例如下引例
四爱即下释烦恼非即智之惑
四复次下明爱与无明体不同
五无明下重简无明名同体异(六)初问
二地持下正引地持答
三若尔下判向地持
四又智下约事智被障释
五若尔下征向所解
六照事下会向二解
二又心下出异解(三)初正出异解
二又非下释智障与中智非别
三人作下破执见
三问璎下问答(二)初问答(二)初问
二答
二问答(二)初问
二答
摩诃止观科文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