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84
法华三大部科文(十六卷)天台法华玄义科文(五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科文(六卷)
摩诃止观科文(五卷)
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一
天台沙门释 湛然 述
○法华玄义分(二)初序分(二)初标起
二大法下广序(二)初总序(二)初序师德(二)初列十德
二唯我下结归我师
二幸哉下明传述之意(三)初述叹所受功微字
二并复下正明传述以益当
三或以下述己添助以劝信
二序王正序玄文(三)初大师别行经序(二)初标
二所言下释(二)初总览五义以释名(三)初释妙法(二)初释妙
二所言下释法
二莲华下释莲华(六)初总立
二良以下用譬意
三一为下别释(二)初释迹门(三)初譬为实施权
二二华下譬开权显实
三三华下譬废权立实
二又莲下释本门(二)初总标
二从本下正明(三)初譬从本垂迹
二二华下譬开迹显本
三二华下譬废迹立本
四是以下明法譬意
五荡化下探取经旨以显法臂(二)初释迹门
二又发下释本门(二)初正明开迹
二故增下授记
六一期下总结用譬本意
三经者下释经字
二记者下就总名以别解(二)初释大师序意
二妙法下牒前序文以示五义
二私序下记者所序(二)初序(二)初谈始末
二发秘下释经题
二释曰下释序
三此妙下玄文本序(二)初序(三)初序有经之由
二文云下正明今经
三所言下释题
二释曰下释
二妙法下正释五重玄义○
○二正释五重玄义(二)初列
二释此下释(二)初判(二)初列
二通是下判(二)初通约诸经(三)初释名
二如此下出体
三例众下引例
二又通下正约今经(五)初释名
二如此下辨异
三通则下出体
四例如下引例
五众教下简示
二就通下正释(二)初通(四)初标
二一标下列
三标章下对五心(二)初正对
二五心下结成
四略说下广释七番(二)初结前生后
二初标下正解(七)初标章(二)初标五章
二标名下随标释(五)初标名(二)初标列
二立名下解释(四)初立
二分别下分别(二)初以今经对明前后(五)初通标
二若隔下简
三此妙下叹释今经实理
四文云下引证
五尚非下引经举况
二佛虽下约五味重显今经(二)初通举不即说实之意(二)初略明不说
二文云下引文释不说所以
二所以下具历五味明说不说意(二)初四味(二)初列四味
二虽种下明四味意
二今经下醍醐(三)初正明今经
二令一下明说佛本意
三故建下结立名
三结者下结
四譬莲下譬(三)初例前立名
二云可下例前分别(二)初譬前麤
二莲华下譬醍醐(二)初通举多奇
二为莲下别对三
三如是下例前结
二体者下标体(二)初列
二体字下释(二)初序大师释(四)初释字(三)初释字训
二各亲下引例为类
三出世下正出经体以同字义
二故寿下引同(二)初引寿量同(二)初引寿量
二今取下出方便文以辨同
二金刚下引二论同(二)初地论(二)初列四句
二空非下释
二此亦下中论(二)初列四句
二因缘下释
三今言下简非
四斯乃下结正
二私谓下章安私释(四)初标能破所破
二破凡下释所破以显能破(三)初破藏人
二通教下破通人
三别教下破别人
三此等下简异(二)初简
二既不下重判
四今经下正出经体
三宗者下标宗○
四用者下标用○
五教相下标教○
二引证○
三生起
四开合○
五料简○
六观心○
七会异○
二别○
○三宗者下标宗(二)初标列
二宗者下释(三)初示(四)初释名
二所谓下依名辨相(二)初释宗
二云何下释要
三如提下举譬
四故言下总结
二然诸下简(二)初却(二)初迹
二又简下本
二取意下取(二)初本
二初修下迹
三略举下结
○四用者下标用(二)初标列
二用者下释(三)初示(二)初释名
二三种下正出用相
二于力下简(三)初法
二如萨下譬
三诸方下合(二)初略合
二何者下释(二)初举昔显失
二今缘下举今显得
三非但下益
○五教相下标教(四)初标
二一根下列
三教者下释总名
四云何下广释(三)初根性融不融相(二)初明八教以辨昔(三)初五味(三)初约五味(五)初乳味
二次照下酪味
三次照下外苏味
四复有下熟苏味
五复有下醍醐味
二当知下引同涅盘(二)初总结同
二三子下引文别释
三问既下问答料简辨异(三)初问五味那同称渐
二又若下重以五句分别渐顿
三问云下料简中间般若
二如前下不定(三)初结前生后
二虽高下释相(三)初正释
二大经下引证
三一时下破古(二)初示相
二不同下破古
三味味下结
三此乃下秘密(四)初结前生后
二如来下略叹
三此座下释相(二)初约三说相对(二)初约十方相对(二)初正释
二各各下结
二或为下于一方中多人相对(二)初正释
二各各下结
二或一下约说默相对(二)初正释
二各各下结
四虽复下结叹(三)初举广以叹
二但可下许证遮言
三虽复下览言从言
二今法下明今经以显妙(二)初总明教显胜
二如此下别约迹显胜
二又异下化道始终不始终相(二)初正辨异(五)初重举余经以对辨
二此经下且指迹中大通为首
三又以下明今世七教调伏
四并脱下结初中今日
五大势下更引涌出助显迹文
二具如下指教诚证
三又众下师弟远近不远近相(五)初正明本地长远(二)初正明(二)初师(二)初引昔经自证为实化他为权
二今经下明今经一体权实久久已满
二诸经下弟子(二)初引昔
二今经下明今经
二又众下泛引众经况出远相(二)初举昔不说
二况复下况出今经
二补处下举不知之人以显长远
三经云下引寿量证因闻方知
四殷勤下引迹门叹意证长远难闻
五当知下结
○二引证(二)初引二文通证五章(二)初正引二文(二)初明序品(四)初证名(二)初正证名
二何但下略引同
二文云下证体
三文云下证宗(二)初引
二即是下释
四文云下证用(二)初引(二)初引释伏疑文正证
二又云下引略开权文助成
二即是下释
二又如下明神力品(二)初列释(二)初列经
二一切下释
二又法下重引法师品助成二文
二所以下明引二文意(二)初正明引用所以
二中间下明不引所以(二)初正明不引之意
二若引下释疑(二)初引
二为大下释
二又药下引药王别证教相(二)初正引证(二)初引(二)初总举数去取
二大如下列
二海是下释(六)初释海(二)初举譬
二法华下译譬
二山王下释山王(二)初举譬
二法华下译譬
三月能下释月(二)初举譬
二法华下译譬
四灯炬下释日(二)初举譬
二法华下译譬
五轮王下释梵王(二)初举譬
二诸经下释譬
六余经下释佛
二引诸下以四例教(二)初例四
二非但下结
○三生起(五)初释名
二前后下明生起意
三肇师下正明生起
四神力下明生起所依不同(三)初依神力品
二序品下依序品
三开示下依方便品
五今之下正明能依所从
○四开合(四)初标
二五章下明开合意
三凡三下列
四初释下释(三)初五种
二十种下十种
三譬喻下譬喻
○五料简(五)初料简名(三)初第一重
二问华下第二重
三问文下第三重
二问一下料简体
三问何下料简宗
四问论下宗用对简(五)初第一重
二又问下第二重
三并宗下第三重
四并用下第四重
五问宗下第五重
五问何下都简五章(二)初第一重
二问经下第二重
○六观心(二)初示用观处
二心如下依前起观(五)初约标章(五)初约标名
二心本下约标体
三初观下约标宗
四以观下约标用
五心数下约标教
二观心下约引证
三观心下约生起
四观心下约开合
五观心下约料简(二)初约根性不同
二又论下理须具足(四)初引三论
二华严下引两经
三何者下责失
四若欲下示得(二)初示(二)初略示
二世间下释六即
二修心下结(二)初结
二眼慧下益
○七会异(二)初问起
二答此下答出(二)初分章
二世界下释(二)初对五章(二)初对五章
二问何下问答料简(二)初明四悉五章次第不同(二)初问
二答(四)初双标两根
二利人下释对利钝
三五重下判不同
四对义下结酬
二问论下明经论异同(二)初问
二答(三)初申四悉意
二中论下还用通申以今意
三若更下更以四句申余经
二次解下解四悉(二)初列章
二译名下别释(十)初释名(三)初泛引古师
二地持下引论破(二)初引地持证谬
二彼明下正破谬
三南岳下引南岳正解
二辨相(二)初引大师释(四)初世界(二)初释
二若无下料简(二)初正料简(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二外人下因释横计
二二各下为人(三)初标
二大圣下释(二)初正释
二如杂下立傍正相以释疑(二)初出相状
二此意下正判
三故名下结
三三对下对治(三)初标
二有法下释(二)初辨有无
二对治下正释相
三说此下结
四四第下第一义(三)初标
二有二下释(二)初立二种不同
二不可下释二种相(二)初译不可说(二)初正出相
二引偈下引论证
二二约可下译可说(四)初正明今意
二佛于下引证
三此亦下判
四故中下证入实意
三若闻下结
二私十下私释(二)初正释(四)初约所观人法(六)初事理
二双说下假实
三因缘下善恶人
四五阴下善恶阴
五善恶下善恶法(二)初正释
二问曰下略料简(二)初第一重
二第二重
六三世下三世
二四善下约能观凡圣(三)初内外凡
二见道下见修圣
三非学下凡乃圣(二)初正释
二世界下料简释疑
三一悉下约所施方法(五)初别约世界
二为人下别约为人
三对治下别约对治
四第一下别约第一义
五又通下通约四悉
四别作下约所观谛
二问依下料简
三释成○
四对谛○
五起观教○
六说默○
七用不用○
八明权实○
九开显○
十通经○
○三释成(三)初来意
二所谓下列经
三乐欲下正释成(二)初前二名异预会(二)初世界(三)初明得名不同
二释论下引证
三佛经下正明释成
二随便下为人(四)初名异
二论云下引证
三如金下引事
四经举下正明相成
二余两下后二俱同不会
○四对谛(二)初别(二)初略
二广对下广
二复总下总
○五起观教(二)初观(二)初叙意
二修从下正起(二)初次第(三)初空观(二)初释(四)初世界(六)初标
二先观下观境
三此法下明世界所以
四若不下正明观意
五必须下劝
六此即下结
二若欲下为人(三)初明为人意
二若宜下正明生善
三是为下结
三若有下对治(三)初明治意
二若心下正明用治
三若善下与为人对辨
四于七下第一义(二)初证前第一义相
二即依下由证发真
二是为下结
二若从下假观
三若修下中观
二若一下一心
二起教下教(二)初不可说(二)初通
二大经下别
二又云下明可说(二)初明说因
二若十下正明说(二)初说经(二)初四教(四)初藏
二若十下通
三若十下别
四若十下圆
二复次下十二部(三)初标
二若十下释(二)初四教下(四)初藏
二若十下通
三若有下别
四若十下圆
二复次下五时
三大论下指论证成
二地持下说论(四)初所依三昧
二菩萨下造论意
三天亲下正出论相
四又五下明论所摄
○六说默(二)初明默(二)初来意(三)初引教双立
二圣说下简示
三假令下明默意
二华严下正释(五)初约乳教
二若三下约酪教
三净名下约生苏教
四若大下约熟苏教
五此经下约醍醐教
二问为下问答料简(二)初第一重(二)初问
二答
二问论下第二重(二)初问
二答(二)初引贤劫经(二)初引贤劫通难
二若作下广集诸教别对
二又一下引异说
○七用不用(二)初标
二夫四下释(二)初标极果
二下地下举因人(二)初举列四句
二凡夫下解释(五)初凡夫
二若三下藏教(二)初二乘(二)初声闻(二)初明得而不能用
二假令下明用而不当(二)初举满愿通明差机
二如富下约四悉出入结不能用
二支佛下支佛
二次明下菩萨
三通教下通教(二)初二乘
二通教下菩萨
四若别下别教
五圆教下圆教
○八明权实(二)初标
二四谛下释(二)初正释(二)初重指前对谛
二释论下正释(二)初四教(四)初藏教(四)初引论总判
二三藏下示教观体
三就三下且许当教以论三四
四虽尔下正判属权
二若通下通教(四)初形前立名
二故释下引论证巧
三就佛下当教判得
四而约下正判属权
三若别下别教(三)初形前
二而犹下望后
三教道下判属权
四今圆下圆教(二)初形前
二故四下正判是妙
二若用下五味
二问三下料简(五)初第一重
二问别下第二重
三并曰下第三重
四又并下第四重
五又并下第五重
○九开显(二)初标
二一切下释(二)初正开(二)初明施开之意(三)初通明诸法本实
二大悲下施权(二)初正施
二无量下引证
三今开下显实(二)初约法通开明施化本意
二除灭下寄二乘难开以明开相
二若乳下正约前四时论开以会法华(二)初正开
二方等下明开分齐
二问曰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决下答(二)初用第一意
二若决下用第二意(五)初约世界(二)初正会
二亦是下示相会入(二)初约法说周意
二亦是下譬说周意
二若决下约第一义
三若决下约为人
四若决下约对治
五若是下约分别四悉
○十通经(二)初问
二答文下答(二)初总举
二方便下别释(二)初释(二)初迹(二)初列经
二欲者下释
二又寿下本(二)初列经
二种种下释
二两处下结
○第二别解(二)初标章
二随释(二)初释名(二)初释别名(二)初释妙法(二)初开章
二妙法下解释(四)初判通别(三)初于今经自立
二立此下明立名意(四)初标
二谓教下列
三从缘下释(二)初通解通别(二)初略
二夫教下广(三)初约教(二)初释(二)初明别
二金口下通
二故通下结
二约行下约行(二)初释(二)初别(二)初立
二如五下引证(二)初寄小
二三十下寄大
二大论下引小以例
二当知下结(二)初结
二求那下引证
三约理下约理(二)初立
二智度下引证
三名异下结
二今称下别解通别
四约此下结
三问教下料简(二)初问
二答(三)初标
二一当下列
三当分下释(二)初当分(二)初正释(二)初广释三藏(三)初正释相
二经言下引证
三此则下明当分意
二通别下例释余三
二斯义下融会
二二跨下跨节(四)初斥当分(二)初正斥
二只隐下明当分意
二若开下立跨节相
三如此下结意
四作如下融会
二定前后(四)初标
二若从下辨先后(二)初从义(二)初立
二下文下引证
二若从下从名(二)初立
二如欲下引事(二)初证从名
二笃论下复顺从义
三今题下正明今意
四虽复下融通二途
三出旧○
四正解○
二释莲华(七末)○
二释通名(八初)○
二辨体(八中)○
三明宗(九中)○
四论用(九末)○
五判教相○
○三出旧解(二)初出诸师(四)初道场观
二会稽下会稽基
三北地下北地师
四光宅下光宅云(二)初总立
二昔因下广释(二)初释昔日因果各有三麤(二)初因(三)初标
二声闻下释
三是为下结
二昔果下果(三)初标列
二有余下释
三是为下结
二今因下释今日因果各有三妙(二)初释(二)初因(三)初列
二会三下释
三今因下结
二今果下果(三)初标列
二体备下释
三今果下结
二即是下结
二今古下今家难(三)初举难例易
二因体下正破(二)初因(三)初破体广狭(二)初通责
二何者下正破(三)初举昔有四一(二)初列
二昔因下结
二若言下举今无四一(二)初列
二非了下释
三当知下结难
二此二下破位高下(四)初来意
二因位下标
三般若下释(二)初昔(二)初释
二如是下结
二若言下今
四当知下结
三因用下破用长短(三)初标
二释论下释(二)初昔(二)初释
二当知下结
二若谓下今
三四一下结
二果体下果(三)初破体广狭(二)初标
二若昔下释(二)初昔(二)初难
二当知下结
二若谓下今
三当知下结
二果位下破位高下(三)初标
二今果下释
三当知下结
三果用下破用长短(三)初标
二若今下释(二)初正破无四一(二)初破
二当知下结
二而复下广破神通
三前一下结
三彼作下结成难势(二)初释
二于其下结(二)初结数
二用彼下释今意
○四正解(二)初借光宅义以显今妙(三)初标
二因具下释(二)初释(四)初约十界释(二)初释(二)初因(二)初释
二即一下融通
二果体下果
二是为下结
二又乳下约五味以判麤妙(二)初列五味
二又醍下重辨同异
三复次下约观心
四复次下约六即释
二初约下判
三略示下结
二广说下正释(二)初标
二南岳下释(二)初释法(二)初举南岳分三(二)初标列
二如经下释(三)初众生法(六)初明妙有所凭
二又经下引今似文验生法妙
三大经下引大经证生法位麤行妙
四殃掘下举果劝修妙行
五大品下引大品明行妙相
六此即下结
二佛法下佛法(二)初释
二如是下结
三心法下心法
二今依下今师顺南岳意广解(三)初标
二若广下释(二)初略明得名所依
二众生下正广释(三)初广众生法(二)初标列
二数者下释(二)初列法数(二)初通论诸经增数(二)初略至三
二如是下广例百千
二今经下正约今经(四)初依经列数
二南岳下释十如名(二)初出南岳
二天台下腾己见(六)初章安述所依标数
二一云下释出读相
三分别下融通大意(二)初出文意
二约如下正明融通(二)初融三谛
二非一下复踈
四唯佛下称叹
五是十下明法功能
六若依下明读文所以
三次判下判权实(二)初出古师(二)初光宅(二)初出
二今恐下破(二)初约法
二若言下约人
二又北下地师(二)初出
二此皆下破
二今明下明今解
四皆称下释法界名(四)初标数
二十数下释
三若十下判对
四欲令下以文融通
二此一下解法相(五)初重举千如
二束为下束为五差
三判为下判五差权实
四然此下叹五差权实(八)初约人叹境
二以此下约行叹境
三故文下重举境智深广
四其智下叹智令妙以显妙境
五方便下总以二境通叹经文(二)初叹
二如是下结
六如来下总明如来能照二境
七殃堀下引证佛智
八当知下结归称叹(二)初结众生是妙
二不可下诫劝
五次解下正广解十如(二)初标列
二通解下随释(二)初通解(二)初广释十如
二若作下广以三谛释究竟等以显十如(二)初寄释等
二今不下正出实理释究竟(二)初释
二夫究下重释从胜立名方名究竟
二次别下别解(二)初复合五差为四
二初明下解释(三)初正解(四)初四趣(十)初如是相(二)初法
二譬人下譬(二)初譬
二恶相下合(二)初合𠘶色
二凡夫下合相师
二如是性(二)初正释
二如木下譬功能(二)初顺譬(二)初譬
二大经下合(二)初引教
二此恶下合
二若泥下反譬(二)初譬
二恶性下合
三如是体(二)初释
二故以下结
四如是力(四)初法
二譬如下举譬引事(二)初举譬
二大经下引事
三地狱下合
四皆是下结
五如是作(二)初法
二大经下譬(二)初譬
二既行下合
六如是因(二)初正释
二自种下功能
七如是缘(三)初法(二)初正释
二所谓下功能
二如水下譬
三故用下结
八如是果(二)初略释
二如多下相状
九如是报(二)初略释
二如多下相状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三)初标
二本空下释(三)初空
二又恶下假(三)初正释
二若先下引事
三当知下结
三中实下中
三以是下结
二次辨下人天(二)初与四趣辨异
二相表下正释
三次辨下二乘(二)初总明所依
二相表下正释(二)初正释
二何故下广料简有报无报(三)初征起
二无漏下正释
三三果下释疑(二)初释三果疑
二若依下释大小不同疑(二)初释
二大经下引证
四次明下菩萨佛(二)初菩萨界(二)初标
二若六下释(二)初正释(三)初三藏菩萨
二若通下通教菩萨
三若别下别教菩萨
二夫生下辨界外主伏断不同(二)初标
二一全下释(二)初正释(三)初未断别惑
二二伏下伏别惑
三三者下断别惑
二若未下重辨二土因缘不同
二佛界下佛界(二)初标
二净名下释(二)初释十法(二)初三以对三轨
二力者下余七成就三轨(二)初释前六
二本末下释本末(二)初总举
二空谛下别释
二就佛下广料简报(二)初正释(二)初标佛地
二通途下释(二)初明下地定十(二)初正明下地有报
二摄大下释下地有报所以(二)初引论
二何者下释有生灭(二)初正释(二)初约智断为生灭
又残下全约惑边以论生灭
二大论下引大论证(二)初喻
二万行下合
二若就下明佛地不定
二何者下以诸所表释成(三)初作所表释佛报无上(五)初表种智无染
二复次下表中道四德
三复次下表非漏非无漏善
四复次下表即空假中
五复次下表一切相
二故贤下引贤圣集释五文意
三若用下约五味判贤圣集意(五)初乳味
二酪教下酪味
三生苏下生苏味
四熟苏下熟苏味
五此经下醍醐味
二复次下开权
三复次下以诸经偈结○
二广佛法○
三广心法○
三问一下略料简
二释妙○
○三以诸教偈结(二)初明结意
二中论下正结(二)初正结(三)初论
二又涅盘下经
三又七下律
二若能下总结
○二广佛法(三)初标所照
二唯佛下能照(二)初总明境智相契(二)初法
二如函下譬
二以无下历三语以明智相(二)初正释
二从二下结意立妙
三是事下结意指广
○三广心法(三)初标
二前所下来意
三涅盘下正释(二)初明心体
二上能下明心所摄(二)初摄众生法
二华严下摄佛法(二)初引华严
二法界下释经意显佛法界(二)初释经意
二又游下重释二句结皈经意(四)初重释游心法界
二又如下重释虗空
三又复下重释诸佛境界
四又心下重释心
○二释妙(二)初约本迹释(二)初列通别二门
二通又下依门解释(三)初通释(二)初列二妙
二此经下释(二)初略叙二意(二)初正叙
二光宅下破古
二今待下正释(二)初相待(二)初释(三)初总叙来意
二净名下正释
三妙义下结意
二问齐下问答料简(二)初约法(二)初问
二答今下答(二)初总责
二何者下别答(三)初释(二)初约机(三)初总立利钝二机
二方等下历味分别
三此妙下判同异
二复次下约教
二故中下引证
三若不下判麤妙
二问乳下约譬(二)初问
二答
二二绝下绝待(七)初通明四绝(四)初藏教
二二若下通教
三三别下别教
四四圆下圆教(二)初正释(三)初依圆教出绝待体(三)初引正教出体(二)初正出体
二岂更下明绝相
二大经下引经(三)初法
二譬如下譬
三涅盘下合
三妙亦下以今意会经(二)初会
二若谓下破情计
二今法下出今文意(二)初出
二文云下引证(二)初证非见闻等(二)初引
二止止下释
二又云下证不可说示(二)初引
二亦是下释(二)初总
二不可下别(二)初释
二又云下引三文证(三)初引今经
二中论下引中论
三华首下引华首
三降此下斥伪(二)初明斥伪(二)初法(二)初直明伪
二乃是下出伪相(二)初出伪相
二何者下释伪所以
二如痴下譬
二若能下举正显伪(二)初法
二如点下譬
二妙悟下以空有二门判前所释
二用是下明二妙妙上三法
三若将下将四绝约五味判
四若开下开权
五问何下会诸绝成妙(二)初问
二答(三)初会
二又妙下判能所
三如迹下约本迹以释能所之意
六今将下将本迹等妙妙上三法
七前四下判横竪
二别释下别释○
二问大下对大料简(七末)○
○二别释下别释(二)初结数示妙(二)初结数
二若破下示妙
二迹中正释妙(二)初迹门十妙(二)初列
二释十下释(二)初列五番
二标章下随释(五)初标章(十)初境妙
二智妙
三行妙
四位妙
五三法妙
六感应妙
七神通妙
八说法妙
九眷属妙
十利益妙
二引证(二)初指处
二文云下正引证十文
三生起(二)初正生起
二前五下结成自他各有始终
四广解(十)初境妙(二)初列章
二释境下随释(二)初释诸境(四)初列数
二然众下数意
三六种下生起(二)初正生起
二始终下结示
四一明下广解(六)初十如境
二因缘境(二)初列四章
二正释下释(四)初正释(二)初双举界内外各二种以定根性
二思议下释(四)初明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三)初重立界内利钝二根
二中论下引论
三此简下释(二)初简
二此正下释(二)初正释(四)初略立
二正法下引证(三)初引
二无明下释
三当知下结
三人天下过患(二)初出过
二故经下引璎珞文证
四此十下释名
二料简下料简(八)初一百二十因缘相
二又十下缘起缘生同异(二)初问
二此同下答(二)初无有差别
二亦有下亦有差别(二)初依婆沙杂揵度
二法身下引法身经同
三十二下三世破显
四十二下释十二时
五一刹下释一刹那
六问何下料简问答
七欲界下三界阙具
八问无下惑业辨异
二明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六)初立意
二中论下立根
三痴如下正释
四金光下引证
五如幼下举譬
六如知下结名(二)初譬
二是名下合
三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五)初立意
二为利下通立两根
三华严下正释(二)初引经
二画师下释经意
四诸论下行相(三)初叙性计
二若定下略斥性过(二)初略斥
二尚不下况出
三今明下立正行相(二)初自破计
二若有下为他四说(三)初法
二如四下譬
三四句下合(二)初总
二出界下别明相状(二)初出界内
二出界下出界外(二)初略标
二如宝下引论释相(二)初引论文
二缘者下释彼论文以成今意(二)初正释(二)初略释
二还如下与界内辨同异(二)初明相同
二此十下明义异
二彼论下明过
五是为下结名
四明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四)初立根
二即事下立意
三大经下引证(三)初引
二无明下释
三故言下结
四无明下结名
二判麤妙○
三开麤显妙○
四观心○
三四谛境○
四二谛境○
五三谛境○
六一谛境○
二论诸境同异○
二智妙○
三行妙○
四位妙○
五三法妙○
六感应妙○
七神通妙○
八说法妙○
九眷属妙○
十利益妙○
五结权实(六末)○
二本门十妙(七初)○
○二判麤妙(二)初重叙
二若从下判(二)初判(二)初四教(二)初列(四)初藏教(二)初释
二中论下引经论证成
二若无下通教(二)初释
二经言下引经论证成
三若无下别教(二)初释
二中论下引经论证成
四若言下圆教(二)初释
二中论下引经论证成
二前三下判
二用此下五味
二是名下结
○三开麤显妙(二)初总叙三麤
二岂有下正开(二)初开前两因缘(四)初略开
二譬如下引信解譬
三如来下释
四今决下结
二又大下开第三因缘(二)初略引大经明开初引经
二昔慧下释经意(二)初释
二故云下重引经文以证所释
二此即下结
○四观心(三)初法(二)初立
二大经下引证(二)初证
二空慧下释经意
二譬如下譬(二)初譬
二既不下合
三一念下结位(四)初结成观境
二观此下结成能观之观
三其心下结成秘藏
四恒作下结成六即
天台法华玄义科文第一